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

篇1

关键词:心理咨询;儿童;大数据;心理健康

大数据(Big Data)是一种趋势,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实现快速统计、及时反馈和干预,在儿童心理咨询方面发挥高效、便捷的作用,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的构建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1 大数据时代与儿童心理问题

1.1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是现阶段主流软件工具,以“太字节”为单位,所涉及的数据规模巨大,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资讯、创造新的价值,这是采用一般软件工具无法实现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也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其在社会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很多决策行为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分析,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进入大数据这个崭新的时代[1]。大数据时代反映出信息大爆炸所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世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处于数据信息大发展的时代,这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社交、搜索、电商、微博、智慧地球、安全监控、金融、通信等诸多方面均应用到大数据技术,并以此促进各个领域数据的疯狂增加,而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即可创造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想象,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心理工作,将会极大地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效率。

1.2 儿童心理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斯曾说:“我们相信,每个儿童都是健康的,但我们同时更相信,每个儿童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残病,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感觉。”儿童心理问题大多来自家庭,但又很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为神经、情绪、性格及生活习惯方面,其中神经主要由矛盾引起,包括神经性失声、强迫行为、歇斯底里等,负性情绪与神经有关,过度焦虑引起神经式的敏感,儿童在生活中对家人和老师过度依赖,而与同龄孩子的关系较差,性格方面出现显著偏执、性情反复无常、爱发脾气等,生活习惯上出现厌食、吮吸手指、遗尿、失眠等情况,这类情况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发现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亟不可待[2]。

2 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应用和实例分析

2.1 具体应用

以往在心理咨询中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面对面的一对一咨询、小型团体咨询等,不仅耗费周期时间较长,而且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心理咨询中,可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儿童心理咨询所应用到的高科技设备有音乐放松系统、生物反馈系统、多参数生物反馈仪、监控系统等,手段多样化,且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咨询的发展[3]。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心理咨询具备智能化的特点,借助相关技术采集大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给心理咨询师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以监控系统为例,监控系统与大数据结合,根据得到的各种数据模型和分析报告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从中便可找到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即便对心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家长,也可通过获取的分析报告,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心理测评系统与大数据结合可应用儿童心理普查中,将心理普查信息化,再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2.2 实例分析

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心理管理系统,不仅不会影响到系统的使用功能,还能更为便捷、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找出个体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结果。在接受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中,常有家长反映孩子作业拖拉、不认真,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表示认可,但无实际行为,且不会主动向家长表达自身的要求,通过在心理管理系统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儿童心理档案数据,逐步深入挖掘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在第一次咨询中,先让孩子填写基本资料,在此过程中观察期表现,确立以家庭治疗为主的方案,邀请家长一同参与咨询,在筛选的信息中含有孩子出生时家庭条件较差、由奶奶带大、与父母长其分开等,孩子的学习较差,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理论,孩子在家庭中被严格要求,将会以学习失败来回击自己的父母;在接下来的咨询中,陆续获得父亲不乐意陪同、孩子不积极配合咨询、语言沟通效果不理想等信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探测其心理特征,打破常规心理咨询陷入的僵局,找到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即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有关,建议从环境入手,逐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心理咨询带来了二次腾飞的契机,给儿童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且高效的心理咨询方法,这对于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 铭,徐光兴,林榕发.沙盘疗法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113-115.

[2]吴素梅,覃春望,付志高.绘画疗法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552-556.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05-03

随着留守儿童人数的大量增长,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留守儿童教育引导策略主要是采取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方式调整留守儿童的认知或者行为,达到缓解、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应激症状的方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隔代监护抚养造成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然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抚养,亲子教养被隔代教养替代,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骤变。种种客观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在一起,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加之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可能一直没有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变化,留守儿童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产生一些畸形心理,具体表现为做事畏缩不前、行为不积极、胆小怕事、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表情木然等。

从隔代监护问题来看,大多数长辈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放纵、溺爱过度,加上长辈的观念和留守儿童相差较大,无形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很深的隔阂,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也由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留守儿童有时非常想念父母,甚至一旦谈及其父母就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不能从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的行为。加之心理上的压力,留守儿童无形中就产生了孤独、寂寞、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留守儿童因为不能享受到父母的正确教导,其中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会将烦心事或困难埋在心里,学习和心理发展也因此有了很多局限性。很多留守儿童因被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嬉戏,甚至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慢慢地便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

2.寄养教育、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受挫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 他们的监护人发生了变更, 原先双亲教育模式出现异化。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可以简单将留守儿童教育归纳为由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单亲教育和由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的寄养教育两种类型。寄养教育或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时间久了,留守儿童就会感到孤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缺乏说话的感彩,言语黯然;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娴熟技巧,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可能是单纯的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形成行为退缩――态度消极悲观,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或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甚者有自杀倾向。而一些偏远地方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观念老旧,无法有效地给予留守儿童及时的关爱,致使留守儿童没有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导致他们不良习惯的逐渐累积。

从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来看,由于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等各种不当教育,导致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群体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照顾和关爱,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习成绩提高缓慢,认识能力发展滞后,受挫能力较差,性情多变,常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留守儿童成了“孤儿”,常常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叛逆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的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基本群体,它既是每个人的诞生地,也是每个人自幼接受抚养和教育、实现其社会化的摇篮。但是父母长期外出导致家庭教育逐渐缺失,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的抚养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失调、弱化,留守儿童可能会因此产生比较极端的人格:情感空落、冷漠自私、霸道、孤僻、自卑无助,还有可能产生心理骚动、自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等严重问题。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少知心的朋友,时间久了就会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加之他们的年龄阶段正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常常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当成长过程中的欣喜、惶惑与委屈无处倾诉时,他们经常暗示自己无能为力,认定自己命运不好而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若要遇到父母必须亲自参加的活动,这些儿童的自尊心就会越发受伤,他们常常会失去心理平衡,自卑感加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 其人格就会表现为任性霸道、敏感多疑、情绪低落、固执己见,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

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弥补,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很难弥补回来,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运用心理学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施加积极影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首先应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毒化,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通过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合作与沟通的状况,一方面学校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生活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抗挫折、抗困难能力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及时关注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状态、叛逆个性和不良行为等明显的心理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2.从社会、学校教育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及时释放不良情绪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要积极制定心理干预活动计划,配合家长实施心理小组活动,为接受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地,并长期、持久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进行到底。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学校应采取正确的干预评估方法,认真思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可行性、干预材料的完备性和干预中的突发问题,积极鼓励留守儿童配合参加心理干预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心理信息反馈做好相应的心理评价,更多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活动提供良好的教案。当然,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延伸。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页设立“悄悄话”栏目,或者建立一个独立的关于留守儿童悄悄话的“知心信箱”,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点私密空间,让孩子用笔抒写自己的苦闷和烦心事。而管理人员则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相关栏目内容整理出来召开专题家长会或者主题班会,与家长共同研究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设心理辅导室并配置有专业素养的心理辅导教师,以便留守儿童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持。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对于那些在心理情绪上波动比较大、时常感到焦虑和压力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并通过一些放松疗法如静坐、深呼吸、默想等方式让他们克服不安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那些有心理创伤的留守儿童,大声呐喊是行之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宣泄疗法让他们在空旷安静的地方大声喊出心里的委屈,引导他们将压抑、创伤或悲痛情感发泄出来,以此缓解他们内心过大的消极情绪。

3.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构建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

一般来说,家庭关爱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影响巨大,但是只要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制度,给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经常性地对他们实施心理咨询,就可以弥补这一缺失。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具有不断满足其内部成员之间频繁的、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互动需求以及适应与改变社会环境的功用和效能。儿童也正是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才获得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并开始步入社会化的进程。另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健全发展的基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父母的沟通交流及父母的关爱。所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可以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并能帮助父母通过心理干预恰当地处理子女的抵触情绪,及时解决子女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个,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该借助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尽快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大家庭。

参考文献:

[1] 吕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J].校园心理,2011(7).

篇3

1 沙盘游戏用于心理治疗

1.1 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治疗的应用 沙盘游戏自问世以来,逐渐获得国际临床心理学界的推崇,被公认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与传统的儿童心理疗法相比,沙盘游戏特别适合儿童,目前国内外已经将其广泛运用于儿童诸多心理疾病的治疗[1]。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 rSD)是沙盘游戏的一个良好适应证。PTSD是指儿童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后出现的持续性焦虑状态,是常见的儿童情绪障碍性患疾之一。而沙盘游戏疗法能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这里儿童通过象征、隐喻的形式不仅可以再现出与创伤经历相关的情景以帮助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宣泄出与创伤经历相关的复杂情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Grubbs[2]对沙盘游戏运用于待所致PTSD儿童的疗效进行了探讨,发现沙盘游戏是创伤愈合与转化的强有力的媒介,在沙盘游戏中,这种儿童显示出释放他们的创伤以及逐渐愈合的过程。Louise[3]对56名4~5岁遭遇海啸后的PTSD儿童进行了沙盘游戏治疗,经过4个月每星期1次的沙盘游戏治疗,这些儿童获得了积极有效的转变。沙盘游戏对儿童品行障碍也有着良好效果。品行障碍是指在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沙盘游戏能为此类儿童提供发泄愤怒和表达攻击行为的途径,让他们在虚拟的空间里将其愤怒和攻击性的行为物化地演示出来,从而耗散其攻. 击性心理能量,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陈静[4]对行为问题儿童的团体沙盘游戏治疗进行了探讨,选取了30名行为问题的儿童,随机分为5组进行团体沙盘干预,经过8次(每星期1次)的沙盘游戏治疗,这些儿童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通过儿童沙盘作品的主题、Conners行为量表前后测分数以及老师家长的评价等方面的改变得以体现。沙盘游戏对一些儿童神经症,如遗尿症、厌食症、运动性抽搐、沙盘游戏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对照研究等同样有着积极效果[5-8]。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沙盘游戏在儿童自闭症的疗效也进行了探讨,证实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有着积极作用[9-11]。由上可见,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有着广泛的临床适应证。

1.2 沙盘游戏在成人心理治疗的应用 随着沙盘游戏理论和实践的日趋完善,沙盘游戏的治疗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儿童,而被广泛应用于成人的心理治疗中。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沙盘游戏能有效地治疗成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药物与酒精依赖和人格失调,以及各种身心疾病等。Ammann[12]把沙盘用于1例严重抑郁症的女性并取得良好效果。李江雪等[15]把沙盘游戏用于治疗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女大学生,经过了16次以沙盘游戏为主的心理分析治疗,患者在边缘人格的核心症状尤其是情感和冲动行为方面变化明显,各项神经症状均有了很好的缓解;各项人格问题也得到较好改善。Zoia[14把沙盘游戏带进公共戒毒所,证明了沙盘游戏对药物依赖的患者同样有效。部分心理学家还将该方法应用于非临床人群,如在心理咨询、夫妻咨询、家庭治疗、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中的应用[15-16],整合了格式塔、催眠、角色扮演等方法。还有一些治疗师在阿德勒自我心理学、家庭系统治疗理论的背景下使用沙盘,使之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 沙盘游戏用于心理教育

近年以来,沙盘游戏开始逐步走进学校,并被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所运用,为学校心理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根据国内外一些实证研究,沙盘游戏尤其对于学校中存在焦虑、注意力集中困难、言语沟通困难以及适应困难等问题的儿童有良好效果。陈顺森等[17-18]通过干预实验考察了沙盘游戏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效果并将其与放松训练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沙盘游戏与放松训练一样能够有效地干预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且干预效果的保持性优于放松训练。樱井素子等[19]对一所澳大利亚的重度语言障碍儿童学校全体学生进行沙盘游戏的尝试,发现沙盘游戏对改善这些儿童的言语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有着良好效果。Van Dyk等[20]通过对幼儿园儿童一系列的沙盘游戏干预发现沙盘游戏是一种积极肯定的方式帮助适应障碍儿童缓解不良情绪及缓和内心冲突。儿童大部分难以用语言表述和宣泄自己的心理焦虑、压力与无助,这些压力和不良情绪使儿童表现为各种情绪、行为或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虽没有达到心理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沙盘游戏恰恰为这些儿童提供了有效表达和释放情绪的途径,通过玩沙子、玩具模型,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由宣泄消极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通过沙盘重构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认知,激活自身具有的健康与治愈因素,从而获得心性的修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3 沙盘游戏用于诊断

沙盘游戏不仅可以用于多种心理疾病的治疗,在其发展过程中,沙盘游戏治疗师和研究者们还看到了其作为一种临床诊断工具的潜力。维也纳大学儿童发育研究者Buhler把沙盘作为诊断和研究工具,在沙盘游戏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把自己的技术命名为“世界测验”,并将其标准化。教育心理学家Bowyer首次把世界技法用于儿童的临床指导并使此研究方法更加标准化,她制定了用于分析沙盘作品的5个评分标准(沙盘中所使用的区域、攻击性主题、对沙盘的控制、沙的运用和沙盘作品的内容),并且发展了分析正常和异常组沙盘作品的常模。除了区分正常与非正常之外,还指出了年龄和智力因素对沙盘的影响。蔡宝鸿等[21]以初始沙盘为研究对象,其结论为,初始沙盘具有特殊和重要的诊断意义,不仅反映来访者的问题,也提供治愈的希望、线索和方向。张日异等[22]对大学生孤独人群沙盘作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沙盘作品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发现沙盘作品不仅反映人的心理状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理特质。由此可见,沙盘游戏具有一定的诊断能力和价值,对发现和诊断来访者的问题有着积极作用。

4 目前沙盘游戏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综上所述,沙盘游戏的方法及治疗技术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还并不成熟,在研究、应用方敏还存在不足:研究样本量比较小,主要局限于个案研究;研究内容比较局限,跟其他疗法结合的研究很少;疗效评价比较单一,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沙盘游戏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大样本的疗效对照研究,考虑整合性的研究和更全面的、长程的疗效评估。另外,沙盘游戏中对于个体的种族、文化、教育及宗教等背景都有关,对沙盘游戏的跨文化研究也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郑元洁.沙盘游戏法及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1):25―27.

[2] Gmbbs G 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ndplay process of exually abused and nonclinical children[J].Art Psychother,1995,22(5):429―446.

[3] Louise L.Immigrant and refugee preschoolers’sandplay representations of the tsunami[J].t Psychother,2006,34(2):99一Il3.

[4] 陈静.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5] Carey L.Sandplay therapy with a troubled child[J].Art Psychother,1990,17(3):197―209.

[6] Nagliero G.Sandplay therapy and verbal interpretation with an anorexic Girl Sidoli M ,Bovensiepen G.Incest fantasies and self destructive acts:Jungian and post―Jungian psychotherapy in adolescence[M].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5:297―310.

[7] Tsukum K.An early adolescent case who was cured of motortic dimrder[J].J Psychosom Med,1996,36(8):685―689.

[8] 王巧敏,黄钢,章小雷.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691-695.

[9] 寇延.幼儿自闭症游戏治疗个案[D].保定:河北大学,2005.

[10] 潘燕华.心理分析取向的整合治疗模式对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探索[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11] 宋建宏, 陈敏.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634-635.

[12] Ammann R(著).蔡宝鸿,潘燕华.等 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73.

[13] 李江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14] Zoja EP(著).刘建新,蔡成后.等 沙盘游戏与心理疾病的治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60.

[15] 张日.箱庭疔法渐入佳境[N].中国教育报,2006-2-16(004).

[16] Sweeney D S.Sandplay with couples,techniques in marriage and fanaily counseling[M]. AIexandf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2002: 95―104.

[17] 陈顺森,徐洁,张日.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性[J].心理科学,2006,29(5):1186―1189.

[18] 陈顺森,张日,徐洁.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90―296.

[19] 樱井素子,张日.在澳大利亚某重度语言障碍学校进行箱庭疗法的尝试[J].心理科学,1999,22(4):350―353.

[20] Van Dyk A,Wiedis D.Sandplay and aessment techniques with preschool-age children.Drewes AA, Carey LJ,Schaefer C.School-based play therapy[M].New York:The Commonwealth Fund and 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16-37.

篇4

[论文关键词]心理精神疾病 青少年儿童 理解关爱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为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创立并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与援助之手,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心理精神疾病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一、我国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现状分析 

 

人类疾病经历了传染病时代、普通病时代之后,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精神病时代。精神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或可用精神疗法治愈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的增大,有精神疾患的人也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腹痛、失眠、乏力等疾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青少年儿童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达到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这些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明显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目前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影响很大。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生物因素(遗传或外力致使大脑受损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据江苏省盐城市近期公布的一份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显示,14%的中小学生心理反应有异常现象。其中,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长春市精神障碍患者比率临近最高值,平均每十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就有三个是青少年,略高于15%~20%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大多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风气在内的诸多因素引发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心理的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嘈杂声音、居房拥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青少年儿童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身心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美国每四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三百人。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儿童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二、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教育策略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营造快乐学习、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的学校氛围,引导教育处于超负荷的学习及升学压力的青少年儿童学会调整心态。社会的快速发展,升学、择校等让很多中小学生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所困,青少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因不会调整、控制情绪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便由此产生,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疾病者都不在少数。青少年儿童因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精防医生走上街头,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免费心理咨询及义诊活动。学校教育应突出教育学生学会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灵援救网,积极宣传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师平时要多给予学生爱和尊重,用情感去关爱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充满着温暖,充满着美好。 

2.营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充满关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儿童的心理障碍。儿童时期是人生中的准备时期,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会让人终生受益。但家庭的变故常常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行为发生偏差。单亲儿童会因失落感和痛苦的情感体验,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 

鉴于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困惑,多与孩子加强沟通,努力营造理解关爱、快乐生活、和谐的家庭气氛。学校教育应侧重于教师用爱心软化,用积极演练法辅导具有逆反心理的儿童;用激励自信、指导训练法辅导心理自卑的青少年儿童;用疏导安慰、角色位移法辅导具有妒忌心理的青少年儿童。经常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们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做到: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多关心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将痛苦带给孩子;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了解他们的困惑,及时给予疏导。通过心理辅导这一新型教育手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用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青少年儿童如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会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时间、每天户外玩耍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应全程跟踪干预,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对待学习、娱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科普文化活动。心理协会、精神卫生中心、少年之家共同合作举办心理精神疾患的科普讲座和培训等,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讲座。学校或教育局等组织一支反应快速的专业队伍走进校园,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文艺宣传活动。 

 

4.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减少生活贫困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下岗职工子女、偏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学校的贫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 

对此,应采取措施,进行联动宣传,营造声势,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弱势群体,减少歧视。可采取募捐及其他形式的助学方式使其走出贫困阴影,助其顺利地学习及生活,组织心理专家、疏导人员进入社区,举行“理解关爱,邻里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进行扶贫帮困活动。 

 

5.营造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学习目标、期望值加以正确的引导。有些青少年儿童对学习的追求有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较高的倾向,当学习结果长期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时,难免会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时间的流逝,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些学生由于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学习现状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由此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甚至于有的青少年儿童因此而轻生。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明了,有的孩子则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心理。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关键,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不苛求自己,发扬长处。学校可开展心理危机研讨会,邀请心理专家常来讲课,交流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工作经验,呼吁社会关注生命,降低自杀率,引导家庭开展的生命教育,以便形成家校联教机制,更好地开展自杀预防工作。 

 

6.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共同预防机制。现今溺爱独生子女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从小在过分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因此,培养独生子女学会理解支持他人的习惯,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尤其重要。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让独生子女学会倾听和表达。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社区居民以教育宣传、预防为主,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干预,加强家、校、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共同良好的预防环境。 

 

7.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儿童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趋发复杂化,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学校班级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能力与优秀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青少年儿童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一时冲动骂人、打人、讽刺、讥笑。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学习为人之道,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篇5

2.信息动态

3.医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及人格特征分析王昕洋,薛菊凤,孙馥箐,王洋,李思敏,付永良

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学习动机及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刘捷,刘振义,王建平,LIUJie,LIUZhen-yi,WANGJian-ping

5.高中生家庭气氛问卷的编制校园心理 范金刚,崔立中,FANJin-gang,CUILi-zhong

6.大学生宽恕行为与自尊关系的研究徐晓娟,XUXiao-juan

7.290名师范大学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的理论分析丛爱玲,刘锦涛,CONGAi-ling,LIUJin-tao

8.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胡海沅,林荣茂,HUHai-yuan,LINRong-mao

9.高中生青春期恋爱调查报告刘志群,LIUZhi-qun

10.高中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问卷调查周寒冰,ZHOUHan-bing

11.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索张广乐

12.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余鸿璋

13.高校学生心理委员设置的现状与思考郭胜忠,高朕栋,高欣

14.浅谈学校素质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曹秀燕

15.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解析黄乾玉

16.A型性格与工作焦虑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贾树艳,刘岳

17.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及治疗桑园,谢玮

18.骨科截肢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任捷

19.职场女生坚守职场尊严的初步分析丁志强

20.身体意象的研究进展刘香华

21.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初探李西彩,王宽,王秀丽

22.提高技校《机械基础》课教学效果初探白云

23.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比较研究晏志武

24.浅议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杜龙

25.师生关系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葛敏燕

2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孙银官

27.引入团体辅导增强德育实效叶华文

28.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左效慧

29.SPSS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高莉

30.职业组合卡使用过程中阻抗的表现正

31.山西省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张海燕,黄俊秀

32.手中的魔镜——自我意象的分析技巧莫勋

33.婚姻冲突对孩子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吴艳,郑昊敏

34.高职"自卑生"心理危机干预一例刘爱华

35.校园心理 催眠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症一例周爱保,王志丹,谢璐,李平

36.高职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一例邓小琴

37.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一例明志强

38.高三女生考试焦虑一例李云珍

1.四川省南充市不同类型院校本科学生应对方式比较研究罗贤,LUOXian

2.高中学生不合理信念维度构建及现状研究丁云洪,DINGYun-hong

3.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钟潮庆

4.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压力源调查胡雯洁,HUWen-jie

5.中等职业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调研邹玉玲,ZOUYu-ling

6.消息

7.大学生"网恋"态度调查分析王佳权,丁红燕,WANGJia-quan,DINGHong-yan

8.浙江省瑞安市农村职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陈蓓蓓,CHENBei-bei

9.试论学习效能感与学习策略的相互影响孙会珉

10.信息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高巍奇,陆晓丹

11.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超,开塞尔·艾斯卡尔,吐逊江

12.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王天贶,裘金飞

13.警惕教育中的"超时效应"校园心理 彭岩

14.从自我认知偏差的角度认识高职贫困生心理障碍杜琼

1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矫正建议张卫勇

16.正确认识学习障碍提高学习能力张振国,王旭飞

17.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季春红

18.谈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管理易琳,许海波

19.关于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20.注意机制在篮球运动防守中的应用李春兰,忤晓民

21.针对大学生团体的音乐心理治疗姚聪燕

22.意义治疗理论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苏昊

23.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郝慧颖

24.建立新型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张茂林

25.论不良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董雪

26.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干预过程易晓明,高莉

27.影响专业性心理求助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进展邵海英

28.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透视李修贵

29.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陶德春

30.高校学生干部"罢工现象"背后的深层思考马国庆

31.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加强策略刘朋

32.农村生源中学生心理弱势原因及对策分析龙柱莲

33.校园心理 浅谈减负与心理健康教育章敏

34.面对"90"后的中学生贺京

35.现行小学语文教育评析高平,张建兴

36.以《金属钠的性质》为例浅谈化学课堂中的追问艺术王刚

37.英语课件在教学应用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张舜

38.大学生恐惧症的心理咨询一例杜红梅

39.癔症患者的精神分析治疗一例栗文敏

40.就业焦虑症一例刘莉贞hHTTp://

41.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一例苏新莉

42.神经衰弱症心理咨询一例卢莉丽

43.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心理辅导一例孙海燕,王旭飞

1.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马志立

2.过一个浪漫的情人节要花多少钱《校园心理》编辑部

3.人格完善新概念之五:爱情是人性的学校王艳军

4.都是打水惹的祸遇事心理应对五步走程大云

5.办公室礼仪帮你尽快融入职场新环境白丁

6.日记有助于情绪宣泄吗欧阳常青

7.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助人成功刘萍

8.害人害己的"摩擦癖"校园心理 天心月圆

9.多面体方兴东与互联网2.0时代与谬

10.暗访邓谦

11.一名大学生的生活自述叶稳

12.世界著名大学校训集锦

13.开始恋爱吧红孩儿

14.木棉花在春天飘落流浪狗

15.你的初吻,我不敢忘文格格

16.从身边找到世界的美丽洪玲

17.第一次的勇气:从蓝天一跃而下克丽斯·兰克勒尔,刘旭东

18.女浴室里有男生蔡晨瑞

19.产生错觉的螺旋形

20.爱心接力:供姐姐读书的打工仔圆梦大学光明

21.治疗忧郁的"三A疗法"

22.和同学比赛爬楼梯蔡晨瑞

23.校园另类"启事"引发的思索

24.走出自我否定的怪圈王旭飞

25.东京,今夜我没有迷失裴英梅

26.何不自己造一扇门曾照旭

27.学会说不弗洛伊德·德尔,李忠东

28.给父亲打工病猫鼠

32.那时花开王雪宁

33.校园心理 优质睡眠必修课

34.《情人结》——爱比恨更脆弱袁章平

35.信赖度检测高速公路之魔

篇6

[关键词]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贫富差距日趋明显,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生活环境也日趋艰难。许多人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遭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比如说烦恼、恐惧、焦虑、抑郁、失眠、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下降以及工作效率下降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虽然说人们通过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去排解,如吃东西、看喜剧片和娱乐节目、聚会、找朋友聊天等等,但是缺乏科学性以及没有针对性,结果使自己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生活的状况越来越不良,一些人辍学回家、一些人丢掉工作整天闷闷不乐,更有甚者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如果当初这些人能够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不会出现上述后果。在现今的中国,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所以不认可,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普通的聊天,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显然,这是不正确和偏激的。为了使大家对心理咨询有更全面、正确、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利用心理咨询,特总结其必要性如下:

所谓的心理咨询是指通过咨询者(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接受咨询的人或患者)的交谈和接触过程,给来访者以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过程中进行心理卫生原则的教育,以提高来访者的适应能力,并最大限度地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冲突,减轻心理焦虑,同时对心理异常起到预防或治疗的作用。

心理咨询不仅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在现代社会里,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及疾病过程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成人,也日益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复杂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因此,如何帮助他们学会或掌握必要的自我调控的方法,提供必要的经验,防止心身疾病、心理异常以至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学校教育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通过心理咨询,求助者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调节良好的心态、促使自己的行为发生变化、提高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水平、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未来潜能,如求助者可以全面认识自我,加强自我内省和增加心理自由。在面临问题时可以冷静分析,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冲动不知所措。此外通过心理咨询,求助者还能够理性思考把握感情、把握人生、把握情绪、实践总结、充满智慧,最后成就未来。下面我们从案例中逐一去认识和分析.正确而有意义的去认识心理咨询。

来访者一般情况:张某某,男,十九岁,待业。自己来心理门诊,自述情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

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说到此处,他显得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

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出现。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吗?”末了,他显示出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紧张感。

心理医生分析: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惧,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其根本原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学等),才导致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施治方案:根据来访者表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心理医生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较长。便决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轻或消除其症状;第二阶段采用以人格矫正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旨在改变其人格,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逐渐进行彻底治疗。

咨询与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虽然在智力及生理年龄等方面均已成熟,但其情绪年龄并未成熟,往往太过理智化,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一旦情绪外泄时,恐惧感即占了上风。因此心理医生首先明确地给予他肯定回答:“只要积极配合,一定能治。”随后心理医生向他具体分析了其症状产生的原因,指出他的强迫观念和行为并非在短时间内形成,还与他的较内向的性格和看似轻松实则严格的家教有关。

“你的母亲当初责备你,其实并非有意识的要去损伤你的自尊心,只是你的情绪太显幼稚化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至如今你已十八岁了,仍旧在以儿童时的应对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你应该放松自己的情绪,真正让自己在心理上成长起来,而不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通过一席话后,来访者似有所悟。心理医生又接着说:“现在你的症状并不严重,只要你持积极态度,不再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争取做到每天记下自己产生强迫意念的次数,并承认有这些意念存在,顺其自然。如一产生怕小便失禁而竭力克制,不许自己上厕所的意念,就要放松自己:想去就去”,做到不与之抗争的原则,就可逐渐淡化此观念。

两个月后,来访者与其父亲一同来到心理门诊,向心理医生描述了他近来的情况:

“自上次回去后,在家长的帮助下,我坚持至今,自觉症状有了极大改善,不再强迫自己去干一些事情,如晚上不用再去管门窗是否已关好等,反正有父母在。见到椅子也不觉得别扭,回去的第二天连上了七次厕所……”说到最后他笑了起来。

心理医生分析他的自我记录,作出了具体评价,并随后询问了他现在的问题。觉得他已达到第一步治疗的目的,于是决定引导他从仍旧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中解脱出来,改变其不合理信念,进而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绝对完美主义心态,使其逐渐在人格上得到成长,从而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克服不良的心理病症。心理医生说:“从现在起,你应逐步树立这样的信念;每天上厕所两次也绝对能行、坐椅子和沙发原来差不了多少、皮带松紧时宜原来是这种感觉、别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而并未顾及我等等。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克服掉以前的那些强迫观念的。”

半年后,来访者来信说“自己现在已感觉良好”。

心理医生总结: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情绪,因此其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同时施予合理的心理疗法。事实上,无论恐怖还是洁癖都是强迫模式的派生物,其心理病因同出一辙,即一方面是自幼养成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是青春期的困惑,只有加强认识,并在心理医生的配合下采用恰当地治疗方法,才可能更快的消除忧虑,愉快坦然的面对人生。

该求助者发现自己存在着心理问题,能及时做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自己感觉良好,忧虑也一点点被消除。这说明存在心理问题的时候做心理咨询是必要的。因为通过心理咨询求助者可以认清自己的处境,而且在咨询过程中能够自我成长。相反的,当面临心理障碍时,没有及时的去做心理咨询会出现不良后果。

篇7

中图分类号:R3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8-0588-06

日本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渐进入专业化的培训。近年来,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中有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和强烈的呼声,就是心理学各个相关学会正在联合,倡导认定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基础资格”和“职业资格” [1]。到目前为止,日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资格认证主要来源于各种学术团体。在日本与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相关的学会有近40个。不同的学会有自己的资格认证体系。但是最有影响的专业资格主要有:临床心理士,注册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士,大学心理咨询师,产业心理咨询师。

1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领域与机构

日本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日本就有专门针对神经症治疗的心理治疗森田疗法。但是普及意义上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从战后50年代开始。195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威廉逊到日本讲学,推动了日本高校的心理咨询发展,东京大学是第一家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50年代中期,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导入产业心理咨询师制度,国际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也设立了产业心理咨询师岗位。产业心理咨询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高度增长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种种心理问题。如青少年中的欺侮、逃学、自杀,中年人的忧郁、酒精依赖、身心疾病等带来的危机,老年人的疏远感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都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课题。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司法、社会福利、产业、社区等。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文部科学省从1996年开始派遣学校咨询师到中小学去工作,派遣人数逐年增加[2]。日本的大学大多数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机构,平均每个中心专职咨询师1.3人 [3]。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邀请咨询,扩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神经科、小儿科等都有心理治疗人员。医疗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从儿童到老人,从患者到家属,范围广泛,工作包括协助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测验及评估,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治疗。对于非精神疾患的病人,需要心理治疗的也很多,例如老年人的临终关怀、癌症病人的心理重建等。司法领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设在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少年院、保护观察所、监狱等机构中。福利领域很宽泛,包括从幼儿到老年的服务。社会福利领域有多种国家资格的专业人员,例如社会福祉士、精神保健士等。作为专业的心理服务,在福利机构有心理评估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士、心理治疗师。他们活跃在儿童咨询服务机构、身心残障人士服务机构、老年福利机构。产业心理咨询是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企业的保健管理室、员工咨询室、职业咨询所等领域活跃着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2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与管理

2.1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

在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还没有国家资格和标准。许多在医院、学校、企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的人员强烈企盼国家资格认证制度。2005年的国会上,提出了由国家认定临床心理士和医疗心理士的议案 [4]。目前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资格主要由各专业学术团体认证,比较有影响的专业资格有十种:临床心理士(1988年开始认证)、产业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注册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大学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学校咨询师(1989年开始认证)、学校心理士(2004年开始认证)、家庭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临床发展心理士、健康心理士、艺术治疗师。其中法人协会认定的临床心理士和日本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认定的产业心理咨询师影响最大[5]。

2.2临床心理士资格认证与管理

临床心理士是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的专业资格。从1988年9月开始资格认证工作,目前日本已经有约17000人拥有临床心理士资格,也是唯一需要心理学硕士学位才能获得的资格。临床心理士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大学和研究生院的专业训练,而其他资格则主要通过各个协会或者学会的培训。临床心理士的申请条件是指定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2006年5月1日为止,日本全国一共有156所大学通过了指定审查。这156所大学具有较完善的临床心理士的教育和训练系统和设备。临床心理士的工作主要有能够选择和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技术进行心理评估,学习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提供有效能的心理治疗[6]。临床心理士必须学习的知识包括:(1)心理测试(包括问卷法和投射法)。(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游戏疗法、心理剧、箱庭疗法、绘画•艺术疗法、催眠疗法、团体治疗)。(3)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庭心理学)。(4)哲学•文化•宗教。(5)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机构是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该协会是由日本16家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学会联合而成的。临床心理士资格申请和审查流程见图1[6]。

获得临床心理士认证后,每5年需要重新审查。在这5年期间,临床心理士必须获得15分以上才能重新更新资格。这15分中必须含有以下(1)和(2)中任何一个项目,并跨越3个不同的项目:(1)协会举办的临床心理士研修会和心理健康会议;(2)协会主办的全国大会,以及各个地区临床心理士会主办的培训;(3)协会承认的相关学会主办的活动;(4)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坊和培训;(5)协会承认的督导经历;(6)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及著作的出版。

2.3注册心理咨询师

认定心理咨询师即注册心理咨询师,是由成立于1967的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证的专业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有会员6000多人,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咨询学术组织。从1989年开始的资格认证已经有1000多人获得此项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定的注册咨询师每7年需要再次审查。这样的制度是为了促进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人继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注册咨询师资格认证申请及审查过程见图2[7]。

2.4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与管理

日本从1992年开始实行了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并得到劳动省的支持和劳动大臣认可。产业心理咨询师主要以个人服务为主,必要的时候需要担负预防的职责,承担起对一般员工进行教育训练的职责。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包含心理咨询各种技法在内的心理治疗能力,而且要开展各种预防、保护工作,还需要担当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者和初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分为产业咨询师(初级)、资深产业咨询师(中级)、高级产业咨询师(高级)。对于产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的人员,社团法人•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将给予登记并颁发合格证书,授予产业心理咨询师称号。产业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三级体系见图3[8]。产业咨询师考试(初级)内容见表1[9]。

2.5大学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管理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成立于195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1999年5月14日,在学会第18次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又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建立了由学会认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确立学生咨询的专业性,被认定者的名单将送到全国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长手中,从而使取得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学校的咨询活动能够得到领导的推动和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会会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成长指导。

2000年6月文部省高等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充实大学生活的方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建我们的大学》文件中,强调心理咨询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使咨询师的资格专业化、专职化。也就是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推进学校内部的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学会在关注其他心理学资格认证的同时,必须要建立起学会的特别资格认证。目前拥有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数100多人。其申请条件和流程见图4[10]。

取得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每5年需要申请资格更新,即重新登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取得资格的5年间仍然是本协会成员。(2)在5年中3年以上的时间在学生咨询机构从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援助工作。(3)取得资格的5年间,满足以下3条:①撰写与学生咨询有关的著作、论文、案例报告、翻译文章等取得2分以上的分数;②在本协会主办的大会上口头发言1次以上;③参加本学会主办的研修会、演讲会、研究会等30学时以上。如果从事督导工作5次以上算作20学时。

3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

在日本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员培训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是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职前培训,也称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毕业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第二是由学会及学术团体提供的在职专业培训,如由日本心理咨询学会等相关机构通过培训班、工作坊、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的培训;第三是由民间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下面介绍这三类培训的具体培训要求、课程设置。

3.1学历教育

日本现有大学中设有心理学科系的有106所,其中国立大学37所,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65所 [11];设有培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位的学校有98所。从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要求看,学历教育应该是主流。

3.1.1 临床心理学专业培训及特点

以名古屋大学为例来说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2]。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拥有8个专业,在全国国立大学中规模最大。精神发展临床科学专业是其中一个。从本科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学习指导、态度形成•态度改变、生涯发展、意欲•动机形成、认知•思考、性格形成、人格变化等内容,并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以后期望成为临床心理士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可以选修投射法基础、临床面谈法、临床案例研究法等课程,并进入研究生院心理发展科学专业。心理发展科学专业是文部科学省在1990年设置的学科,这个学科以人类的发展(幼儿、儿童、青年、成人、老年)为纵轴,空间的扩展(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地域社会、跨文化)为横轴,培养心理临床的实践家,以及以临床为特长的学者。心理发展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1. 发展临床心理学特论(必修)、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演习Ⅰ、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注:在“特论”中主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性研究,“演习”中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学习,而在“实习”中则是自己一边接受督导,实际接待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 家庭发展临床学特论(必修)、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Ⅰ、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3. 生涯发展教育学特论、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演习Ⅰ、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实习。4. 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特论、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演习、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实习。

附属的临床教育设备:名古屋大学在1985年通过文部科学省的批准,继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之后,建立了日本第五个大学附属的“心理教育相谈室”。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数十名成员构成的咨询室,不仅完成了对研究生的训练和培养,还每年向社会以及社区提供数百次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并实行收费。研究生在这里持续地接受教授以及校外心理临床专家的督导,使得自己的技术逐渐熟练,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名古屋大学心理临床训练要求严格,通常开始的半年只能在单面镜下见习,给教授以及高年级学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然后再在教授的陪同下逐步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督导制度很完善,第一年督导由指导教授担任,第二年以后需要自己付费找学校指定的督导师,督导需要定期汇报督导情况给学校。每周都有一次案例研讨会,案例研讨会分3-4个会场,每个会场都有数名教授以及校外的督导师参加。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工作于精神病院、儿童咨询所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博士研究生虽然大多成为大学老师,走上学者的道路,但是他们都从事于研究和临床两方面的工作。

3.1.2咨询心理学专业培训特点

以筑波大学为例来说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3]。筑波大学人间学类(相当于学院)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心身障害学的三个专业。心理学专业又分为实验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言语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五个领域,由三十多名教授构成,进行教育、研究和临床实践。

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概论、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实习、心理学研究法、毕业论文等等。如果希望以后从事心理临床的学生还需要选修心理诊断、心理疗法、咨询心理学、性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演习、咨询心理学演习、临床心理学实习和临床心理学特论等科目。

进入研究生院以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心理咨询、教育咨询、临床心理学特讲、演习、学生指导论、学生理解等。此外,临床心理学实习和督导将占去研究生们的大部分时间。筑波大学拥有附属心理相谈室,对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从1992年开始收费。研究生将在这里一边接受教授的督导,一边完成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训练。

在筑波大学,心理临床训练分成4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单面镜下见约半年,给教授以及博士研究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第二阶段,在教授的陪同下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第三阶段,自己一个人能够进行咨询,每做完一个咨询就要报告给督导。第四阶段,可以陪同下级生作咨询,并给与指导。每周有一次案例研讨会,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保护观察所,儿童相谈所,教育相谈所,还有企业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人事部等等。

3.2 在职培训(包括学术机构的培训和民办机构的培训)

3.2.1 民间培训机构

在日本有一些注册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例如财团法人关西心理咨询中心就设有专门的咨询师培训系统。他们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长年从事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训。

3.2.2 学术团体培训

3.2.2.1 日本心理临床学会对临床心理士的培训

获得临床心理士资格以后的持续教育,主要由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日本临床心理士会以及各个地区的临床心理士会主办多种培训来完成以外,每年定期召开的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也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会员数,截止到2007年10月31日是20,778人,远远超过日本心理学会的会员总数,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学术组织。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专业人员培训主要通过工作坊,案例报告•公开督导方面。工作坊的内容全面,有适合初学者的,也有适合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的。而每一个案例报告•公开督导计时一个半小时。报告者有经验浅的咨询师,也有从事心理临床二三十年的老前辈。由于心理咨询和临床的特殊性,从案例报告和督导中学到的知识、技巧和积累的经验是最重要的。

3.2.2.2日本学生相谈学会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也就是大学心理咨询学会,作为大学心理咨询师认证基础,专门制定培训的内容。按照认定规则,《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涉及学生咨询总论、咨询的理论与学习、案例评估、大学生诸问题、大学教育与学生咨询、调查研究6个领域,通过学会主办的培训班、讲演会、研究会等形式,确立大学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所涉及的必要内容 [14]。

3.2.2.3 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①除了进行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工作外,还需要从事与相关人员的联系、环境的调整、善用社会资源等工作。②必须对系统内的咨询师和同行咨询师以及管理监督者进行咨询、建议和指导。③必须开展为了维护员工心理健康而组织的、由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④必须对下一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进行支持和指导。⑤需要把握不同职场劳动管理的特色,根据职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训练,并且具备为了解员工的需求进行调查的能力。⑥实施根据劳动安全卫生法第70条第二项规定的“建设快乐的职场”的要求,把尊重个性作为根本原则。劳动者的个性形成除了受到性别、年龄、体力、技能、生理机能的影响,也受到心理机能的影响。此外,为了建设快乐的职场,做到快乐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和不同职种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产业心理咨询师(初级)培训总学时169小时,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48小时(必修的科目共四门,其中产业心理咨询概论18小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法12小时,人格理论9小时,职场心理健康9小时);心理咨询实用技巧训练81小时;小论文和对话分析等40小时。中级产业心理咨询师除了对人生、职场的学问、经验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在具备必要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还应当了解包含心理健康内容的劳动管理、劳动法的知识,企业、组织和其中人员的产业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15]。

4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其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要在全国1万所初中配备专职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厚生劳动省也提出5年中培养5万名职业咨询顾问的政策[16]。同时,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正在为推进育儿心理咨询师的发展合作。但是总体来看,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具有良好信誉,专业服务水准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可能采取短平快的培养方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业训练。近年来,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迅速,培养专业人员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不断增加,但是师资跟不上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界正在探索之中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6.

[2]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56.

[3] 大利,林昭仁,三川孝子,等.2003年度学生相にする.学生相研究, 24(3):269-304.

[4]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7.

[5]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ナツメ社,2004:202-223.

[6] 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临床心理士になるために.诚信书房,1988.

[7]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0.

[8]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1.

[9]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67.

[10]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2.

[11] 松原达哉.日本の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心理法のと状.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主题报告,2006.

[12] 田治.名古屋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10.

[13] 佐々木雄二.筑波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25.

[14]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3.

[15]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33.

篇8

[关键词]情绪主题绘本;情绪教育;幼儿心理教育。

幼儿情绪能力指幼儿辨识、理解自己与他人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调节、控制和适当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主要由情绪识别与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三个维度构成。幼儿的情绪能力作为其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乃至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幼儿园是开展幼儿情绪教育,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主要基地。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利用情绪主题绘本作为幼儿园情绪教育活动开展的资源与媒介,探究可能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幼儿园开展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所谓情绪主题绘本指以通过为幼儿呈现有关某种情绪状态的故事,帮助幼儿认识、理解常见的情绪状态,引导幼儿恰当地表达、抒发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增长情绪知识,提升情绪能力为主旨的儿童图画书。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咨询师康娜莉雅·史贝蔓所创作的情绪主题绘本《我的感觉》系列丛书,作为情绪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媒介。这套丛书包括了儿童常见七大情绪主题:思念、生气、害怕、难过、嫉妒、自信和同理心,并用丰富而温暖的图像、简单而抚慰人心的文字,借助小动物的故事,向幼儿描述了每种情绪的由来、感觉以及处理方法,以此帮助幼儿了解与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理论基础:对阅读治疗的借鉴。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阅读治疗理论。阅读治疗(Bibliotherpy)衍生自希腊文biblion(图书)与therapeia(治疗)两词,[1]又被称为读书治疗、书目治疗。该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现代学者对阅读治疗的定义已分化成两类不同取向的观点,一类为临床性的观点,即治疗性阅读疗法(therapeutic biblio-therapy),另一类为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观点,即预防发展性阅读疗法(preventive bibliotherapy)。治疗性阅读疗法多用于医学与精神治疗领域,由医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作为治疗的辅助材料,通过直接阅读协助病人解决问题;预防发展性阅读疗法则多用于教育领域,强调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交互作用下的个体发展和改变历程,其实施对象目前已扩展至一般大众,希望通过阅读疗法来帮助个体健全发展、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学习自我接纳,并让读者在个人经验与文学作品的交互作用下,改变自己不恰当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生活适应水平。

二、基于情绪主题绘本的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步骤。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效果的教学活动结构。”[2]情绪教育属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范畴,在实践中,刘云艳提出的“体验———感悟”的模式较为合适。[3]该模式包括感知体验、导之以行、习以成性三个环节。

其中,感知体验环节强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有益于其发展的、符合其兴趣的情境,从而诱发幼儿的兴趣和观察体验,达到以情促知的目的。导之以行环节强调幼儿在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训练、帮助幼儿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习以成性环节则强调通过同一主题的延伸活动,让幼儿的“知”与“行”得到强化,最终内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根据所选情绪绘本的特点,结合幼儿的学习特征以及实验班幼儿的前期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见下图),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一)基本活动———绘本阅读与互动讨论。

该环节主要有四个基本步骤:引起幼儿阅读动机、引导幼儿读图、图文结合阅读和互动讨论。

1.引起幼儿阅读动机。

绘本由于采用书的形态,所以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绘本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故事信息的来源。”[4]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的绘本,其封面、环衬、扉页等都是构成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绘本的封面不仅仅被绘本创作者设计成最具表现力的一幅图画,而且往往也是最能开启故事主题、传达故事情节、引发幼儿阅读兴趣的一扇门。恰当地利用绘本封面的这一特性,能够在幼儿感知、体验绘本的伊始便唤醒幼儿的情绪状态,充分发挥情绪的动机作用。

在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的封面,特别是通过仔细观察封面人物或动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能迅速地将幼儿带入故事主人公的情绪世界。孩子们对可能引发故事中主人公情绪的事件展开大胆的推测,能有效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种积极情绪对其认知活动所需要动机的维持与促进,将使继续深入阅读绘本、加深幼儿对绘本故事的感知与体验成为可能。

2.引导幼儿读图。

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尔曼认为,个体在习得某些行为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周围的各种客体,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支持。换句话说,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变量”来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托尔曼将中介变量视为个体行为转变的内部决定因素,并指出“辨别性资料”

(discriminanda)是中介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辨别性资料指个体从环境中得到的感知性事实资料,例如颜色、气味、声音等。

在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引导幼儿学习相关情绪知识的过程中,绘本是指导幼儿学习情绪知识,引发其情绪行为转变的媒介,其图画因为具有辨别性资料的属性更是成为帮助幼儿达到建构自己关于情绪知识的“认知地图”之目标的重要中介变量。虽然在情绪主题绘本中,情绪主题的呈现往往都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共同完成的,如有些内容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呈现给幼儿的,《我好难过》一书即是将“难过”概括总结为“一种灰灰的、累累的感觉”;有些内容是通过图片展示给幼儿的,《我觉得自己很棒》一书用一副“小天竺鼠开心地拍着自己堆好的雪人”的图片来传达和诠释“我很棒”的信念;还有些内容则是通过画面中的线索提示与文字相互配合完成的,在《我好害怕》一书中,作者为“小熊一家三口在月亮的陪伴下,走在夜路中”的图画配着“我要学着了解黑夜,其实黑夜也很美丽”的文字,以告诉幼儿“其实黑夜并不可怕”,帮助其调节因为黑夜而产生的害怕情绪。可见,无论哪一种呈现方式下,图画都在其中发挥着传递与表达情绪知识的重要作用。绘本图画既隐藏着引发某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场所等背景因素,又直接描绘了当某种情绪产生时,故事主人公的情绪行为表现与调节方式。这就不仅为幼儿体验、感悟情绪知识提供了认知对象,同时为幼儿将情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幼儿自身的特点来看,幼儿的认知方式也是理解图像先于理解文字符号,幼儿对图画的理解是一种本能,不过需要后天的训练才能将这种理解转化为“视觉思考”。所谓视觉思考即对感知对象所具有的特质进行选择、聚焦与概念抽象。因此,在进行情绪主题绘本阅读时,教师应有目的地先引导幼儿读图,关注图画中所蕴含的各个情绪主题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总结、归纳情绪知识,完成情绪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具体来说,引导幼儿读图主要包括阅读绘本图画中的以下要素:观察情绪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观察情绪事件发生的诱因;观察故事主人公在不同事件中的情绪表现;观察故事主人公应对负面情绪时的具体做法;对比故事主人公情绪调节前后的情绪表现差异。

3.图文结合阅读。

绘本图文结合的特性也必然反映在引导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在阅读绘本时,会对同一幅图画产生不同的解读,其中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单独读图之后,为幼儿进行图与文结合的讲解,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绘本中的每一个情节,巩固其对每个情绪事件发生、发展的准确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有教师的引导,幼儿在读图的过程中仍会对一些图画进行不同视角的解读,出现对画面的多义解读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停止解释,而引导孩子们进行相关的讨论,以加深孩子们对情绪产生原因、表现及结果的认识,并审慎地得出最终的结论。

4.互动讨论。

有研究者认为在运用绘本进行教学时,需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使幼儿能够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5]教师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推理、讨论,可以增加幼儿思维的可逆性,帮助幼儿构建整个故事,在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的同时,完成阅读过程中一系列心理历程的发生与转变。一般情况下,互动讨论可以围绕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展开:

一是紧扣故事内容的讨论。此种讨论是整个互动讨论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幼儿了解故事主人公的遭遇、解决办法、想法,属于读者在阅读治疗心理历程发展中的“涉入”环节。本层面的讨论主要围绕故事自身内容展开,涉及到的问题有:绘本的故事主人公是谁?故事主人公都遇到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令这个故事主人公感觉怎样?故事主人公为什么感到难过(自己很棒、害怕等)?当故事主人公感到难过(害怕、生气)时,是如何处理这些坏情绪的?在用各种办法应对坏心情的过程中,故事主人公的感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二是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讨论。此种讨论主要围绕书中的故事和幼儿体验过的相似经历展开,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将自己投射到绘本故事中,在体验绘本故事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已有经验。本层面的讨论对应阅读治疗心理历程中的认同、投射阶段,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当故事主人公出现某种心情时,其他人物的感觉怎么样?看完主人公的故事,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故事主人公,你会怎么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你是否有跟故事主人公一样的感受或经历?

三是指导幼儿实际操作的讨论。此种讨论对应阅读治疗的领悟、应用阶段,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将从绘本学到的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产生认知、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本层面的讨论一般涉及到的问题包括:用某某方法解决某某问题,好吗?为什么?在生活中,当你再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二)延伸活动———绘画、绘本故事表演、故事分享与情绪日记。

1.绘画。

“儿童画1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阅读9小时的书本所获的收益还多。”[6]教育家迪斯特佛赫曾经这样形容绘画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对于绘画这一心灵表达的适宜性方式的运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儿童美育,而应将其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如儿童心理健康领域,促使其在处理儿童情绪、心理创伤,提升自我概念,促进社交技能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里斯(Reese)对16名5~12岁具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了绘画治疗,结果发现绘画有利于帮助这些儿童将影响自己行为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并加深儿童对自己情绪状态的体察与认识。[7]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在心情自画像这一环节,可以请幼儿将自己的心情故事在一张四折白纸上画下来,包括心情故事的起因、经过,以及自己应对该种情绪的做法,由此制作成一幅简易的四格连环画,并由教师为幼儿记录下每幅图画所表达的内容,用简单的文字标注在画面中。创作完成后,请幼儿分享作品,表达自己的心情,并说出原因和自己的应对办法。最后,教师还应邀请幼儿围绕大家公认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

2.绘本故事表演。

绘本故事表演指幼儿熟悉绘本故事内容之后,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绘本故事表演活动是绘本阅读与讨论活动的延伸、强化,同时也是心理辅导策略中角色扮演策略的运用。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角色扮演有时又被称为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其原理是在故事表演情境中,让幼儿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口头语言诠释故事内容,体验人物思想,逐步模仿和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规范行事过程,感受、理解情绪主题绘本所蕴含的情绪主题,是幼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本研究中,幼儿依据绘本故事中的情节,将小主人公的每种情绪发生、发展的过程完整地表演出来。虽然幼儿的表演稍显简单与稚嫩,但从他们的表演过程不难看出,他们运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进行情绪表达的能力、理解表演中情绪发生背景的能力、选择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发展。

3.故事分享。

从本质上来讲,故事分享是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的综合体,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发展,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锻炼自我情绪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该活动由分享他人故事与分享自己的故事两部分组成。

一是分享他人的故事。在分享他人故事的活动中,教学的关注点应集中于引导幼儿加入对故事主人公情绪归因的探讨,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讲述故事(包括加入的情绪归因部分)。该活动更倾向于一种命题式的叙事性讲述活动,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幼儿需要用口头语言把故事人物的经历、行为或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加入情绪归因部分更是对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分享他人故事的活动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幼儿情绪语言的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情绪词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促进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二是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故事的活动强调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想法、传达自身经历的能力。在此种故事分享时间里,幼儿可以围绕教师提供的话题,自由自在地表达个人见解。因此,分享自己故事的活动更倾向于是一种谈话活动。在本研究中,幼儿在与同伴、教师分享自己故事的活动中,促进了自身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情绪、情感状态,谈论自己某种情绪经历的能力。

4.情绪日记。

情绪日记指记录个人情绪状态的日记,一般包括个人情绪感受、引绪的事件或情境、情绪的性质与强度、情绪所引发的行为反应与结果、日期等。在国外及港台地区,情绪日记普遍用于心理咨询、情绪辅导领域,成为帮助个体记录自己情绪状态、了解自己情绪反应以及修正情绪应对模式的有效辅助工具。对幼儿而言,具备觉察、反思自己情绪的能力,即知道自己的情绪感受、分辨自己情绪的类别以及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情绪感受的能力是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基础。情绪日记为幼儿提供了经常观察、记录与反思自我情绪的机会。博基诺(Bocchino)就曾指出要让儿童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并将所观察到的情绪与行为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儿童便能够时时敏感于自己的情绪状态与表现,并学会对自己的想法、情绪反应与行为负责。[8]对教师而言,情绪日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班上幼儿每日情绪状态的机会,可以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反思与促进工具,正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应在激发幼儿写作情绪日记之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幼儿写作情绪日记的基本形式与手段,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整理与表达自己的情绪。

参考文献:

[1]Cohen,L.J.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ading:A qualitative study.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1993,(7)。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6.

[3]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4.

[4]Nodelman.Pleasure and genre:Specula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fiction.Chidren's Liter-ature,2000,(28)。

[5]Soalt,J.Bringing together fic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texts to improve comprehension.The ReadingTeacher,2005,(7)。

[6]李国明。绘画疗法。家庭医学,2000(,5)。

篇9

关键词: 自闭症 沙盘游戏 治疗方法 儿童福利院

一、沙盘游戏介绍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荣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自由与保护空间”(卡尔夫)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创建。沙盘中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及心灵与自性的)发展[1]。

沙盘游戏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和幼儿园儿童心理教育和治疗方面。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2]。引发因素有遗传、围产期、免疫系统异常、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目前能通过训练干预方式、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等方法预防和治疗。

福利院的孩子由于亲情缺失、正常家庭环境破裂、自身残疾困扰,导致他们孤独、脆弱、自卑、缺乏自信、沟通能力较低,甚至出现攻击、偷盗行为等,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问题,迫切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笔者曾参加2008年四川震后江苏团省委选派“绵竹计划”心理援助服务队,在灾区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针对儿童惊恐症、抑郁症及自闭症的治疗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和初级社会工作师证书。

目前通过与一名自闭症儿童的多次接触,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参与对其进行沙盘游戏治疗,经过十多次治疗后,该儿童症状有明显改善。现将治疗过程呈现如下,希望通过此案例治疗,为其他自闭症儿童治疗工作开展打开新路子,为我院社工部工作更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相关资料

自闭症儿童,A,女,7岁左右,某市儿童福利院特教学校苗苗班。来院时身体状况欠佳,生活不能自理,经过护理员的精心照顾,两年后能独自吃饭、大小便,但几乎不与其他儿童交流,不讲话,简单的词句也没有讲过。后来院内志愿者长期陪伴后,情况有所好转,能讲出简单的词语,如“做早操”、“一二一”、“我要吃”等。但不会与他人有眼神接触,她的讲话只是学他人的话语,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说出来的。活动中多为独自行动,躲在角落里,较为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大多为重复性简单动作,如揉搓自己的衣服、反复摸耳朵、摆弄手指等。

沙盘游戏中,游戏者的无意识会自动流露在沙盘之中,沙盘分析师能根据沙盘游戏场景洞察游戏者的潜意识内容。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因此,沙盘游戏很容易被儿童接受,不需要太多指导,儿童能进入游戏过程之中。根据该儿童实际情况,起初推测为自闭症儿童,通过运用专业的评估量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进行评估,同时结合该儿童周围护理员、特教老师、志愿者等的观察描述,综合诊断为儿童孤独症。

三、治疗过程阶段

1.第一次(某年5月14日上午)

A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沙盘游戏治疗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老师都陪伴在她身边,稍一离开,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不安。治疗者用格式的沙具吸引她,开始没有什么反应,自己用手指交叉,扬起沙子,认真看尘土飞扬。由于初次接触,在场人员较多,A很关注自己的信息,只听到旁边老师和治疗者有交流,就会抬头去看去听,这也是初次游戏治疗中准备不足的地方。

2.第二次(某年5月28日上午)

A由老师带入沙盘游戏治疗室后,老师坐在旁边观看并陪伴,其余老师及学习人员均在玻璃门外面观摩(里面看不到外面),由治疗者及助手带领她进行游戏活动,开始治疗者将沙子铺平之后,拿火车轨道模型来拼接,A看了一会儿之后,很感兴趣,一把夺过去,自己尝试拼接,几次尝试失败后,不是站立在沙架旁,而是蹲在地上自己摸索。此次游戏治疗,A已经较为熟悉环境,老师没有紧紧跟随,能与治疗者一起活动,但还没有融入沙盘游戏中。

3.第三次(某年6月4日上午)

A进入沙盘游戏室之后发现那个火车轨道的模型,继续拿起来拼接,几次尝试没有成功后,主动求助旁边治疗者,并且说了一个词“接上”。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令在场人都惊呆了,主动说出自己的要求。

活动后,治疗者告诉我们,在沙盘游戏治疗中,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如果被治疗者没有求助,我们都不要急于帮助。从另一个侧面阐述沙盘游戏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无意流露,是人们自我治愈的重要环节。

4.第四次(某年6月11日上午)

按照每周一次的计划顺利开展游戏治疗活动。这一次因为特教老师临时有事,没有全程陪伴,可能是与老师分离的缘故,此次活动A没有完全投入游戏中,在沙盘游戏治疗室活动时,不时向门外张望。

治疗者指出,这种治疗过程是漫长的,必须有耐心,还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过程,不能加速治疗进程,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其他伤害。此外,由于A和特教老师待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满足她的安全感,因此暂时将她和老师分开,与治疗者单独游戏的时候,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5.第五次(某年6月18日上午)

A这次活动依然由特教老师带入沙盘游戏活动室并全程陪伴。除了之前拼接过的火车模型之外,还放上一些小汽车,但是往沙盘里面放的时候是无规则的,没有放到火车轨道上,过了一会儿,对沙盘又不感兴趣了,后来看到老师拿的本子和笔,就过去拿起来在上面涂鸦,看不出来是什么形状,就是无规则的乱画,几乎画满了每一页。她似乎对成形、有规则的车辆视而不见。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程序化、过程缓慢的治疗方法,在过程中出现反复或者倒退也是正常的,所以要求治疗者有足够时间和耐性对待,不能急于求成。

6.第六次至第十次(某年6月25日至7月份,每周一次)

A从开始的紧张、焦虑状态,逐渐放松,每一次摆放的沙具逐步增多,第七次时出现了小树、桌子、凳子等。颜色搭配逐步和谐,更令人欣慰的是在沙画中出现了人物,正面是朝向自己的。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7.第十一次(某年8月6日上午)

经过多次沙盘游戏治疗后,A已经能做到不需要特教老师陪伴左右,单独和治疗者一起在沙盘室游戏。在治疗者的陪伴下,A单独主动去沙架上拿沙具,够不着的沙具还要求治疗者抱着去拿,在沙盘中摆的沙画逐渐丰富起来,几乎可以摆满整个沙盘。

8.第十二次(某年8月11日上午)

这次游戏治疗活动,A主动去沙架上拿沙具,摆出了小房子、树木、桌椅等。而且较为明显的变化是,这次是由A独自完成的沙盘游戏,治疗者只在旁边陪伴观看,在需要的时候帮忙拿下沙具,已经能从起初的漠不关心到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中。

表面上似乎不言而喻,对习以为常的自然过程漠不关心,甚至是蔑视,还会渗透对人类身体的漠不关心和蔑视。应当说这是有害的。身体变成了心理不受重视的附属物,而心理很明显享受着特权[3]。

四、效果评估

1.特教老师的评价:A进行了十多次沙盘游戏治疗后能主动与人打招呼,和同伴玩耍,对象还不是很多,相比以前,能说简单词句了,如“这是我的”、“我要吃苹果”、“早上好”等。

2.保育员的评价:以前吃饭的时候A都是闷着头吃,现在和其他孩子一样脸上带着笑容。以前还经常把小便拉到裤子里,现在慢慢知道有了小便就会告诉我们,让保育员省心很多。

3.治疗者的评价:A看人的眼神不再是胆怯的,而是主动与人交流,能在老师没有陪伴的情况下,在沙盘游戏治疗室呆半个小时。

五、结语

本案例通过运用沙盘游戏治疗,并结合A身边的特教老师、保育员及志愿者的多方努力,帮助自闭症儿童A在社交、生活等方面有较大进步,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同时,笔者在总结此次案例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体会到沙盘游戏治疗活动的使用应该较为严谨、细致,尽可能保留当时资料,为以后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儿童福利院的孩子都较为特殊,还应该考虑到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且不能完全依赖量表测试结果对其进行诊断评估等。

我们通过一沙一世界,让孩子充分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儿童没有能力确切说出发生在身上的事情,成人经常无法用适当词汇描述自己的感觉,而沙盘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他们内心想法和感觉的途径,因为沙子可以开发语言期之前的潜意识。基于这个理由,我们采取沙盘游戏治疗,此方法还可以几个儿童一起做,启发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合作精神等。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沙盘游戏的治愈是靠接受分析者自己,而不是靠别人。通过接受分析者的创造和他的态度,内在正发挥作用的能量在外界显示出来,被人看到。

参考文献:

[1]申荷永,主编.沙盘游戏疗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百度百科,自闭症.

篇10

琳琳是一个爱笑有礼貌的小女孩,上小学一年级。最近一个星期,妈妈发现琳琳变得愁眉紧锁,也不爱跟人讲话了。每天去学校都要三催四请才肯出门,路上也磨磨蹭蹭的,连续好几天迟到。老师反映说琳琳上课时心神不宁,作业比以前差了许多。妈妈问琳琳到底怎么了?琳琳什么也不肯说。最后被妈妈问急了,她就说:“我再也不去学校了。”妈妈拿琳琳没有办法,只好带她找咨询师求助。

咨询师:阿姨知道琳琳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琳琳不想去学校,是因为学校里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对吗?

琳琳沉默着,身体微微地抖动了一下。

咨询师:琳琳不要怕。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阿姨,阿姨保证会替琳琳保守秘密的。

琳琳:您真的会帮我保守秘密?

咨询师:当然了,这是阿姨的职业操守。阿姨也许还能帮你解决困难呢!

琳琳:在学校里,有个高个子男孩欺负我,他把我逼到学校的围墙下,问我要钱。

咨询师:你认识他吗?

琳琳:不认识。

咨询师:他问你要多少钱?

琳琳:他说最少一块,不给就要打我。

咨询师:他说了为什么要钱吗?

琳琳:他说买东西吃,问我借点钱花花。

咨询师:你给他钱了吗?

琳琳:没有。我不认识他,又没有钱,也不敢问爸妈要。

咨询师:为什么不告诉老师或父母?

琳琳:他说如果我告诉别人就要打死我。

咨询师:那你怎么办呢?

琳琳:不知道。我很害怕!我不想去学校了。

分析:

校园勒索和暴力事件是近年来困扰学校和家庭的恶劣现象。校园勒索的财物较少,一般是几十元、几元,但对儿童心理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中小学生接触社会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思维不成熟,遇到恐吓勒索,通常不知如何应对。施暴者利用孩童胆小怕事等特点,恐吓孩童不许告诉他人,进行多次敲诈,持续伤害孩童的身心健康。被勒索的孩童会出现恐惧、愤怒、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安全感,进而导致社交障碍、逃学甚至自闭等严重心理问题。发现孩童遭遇校园勒索或暴力事件,家长和学校要及时沟通,采取应对措施共同预防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学校方面,应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白勒索和打人都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施暴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便会有所顾忌;受虐的学生明白自己有法律的支持,也会挺直腰杆,主动和不良风气作斗争。二、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不要单独到偏僻的地方去,上下学结伴同行;教会学生遇到危险怎样周旋、呼救或脱困等。三、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学校要了解校园的安全死角,课余时间对围墙角落、花园、厕所等偏僻的位置定期巡查,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四、对施暴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安全负有主要责任,平时生活中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观察孩子情绪变化。询问孩子时态度要温和,发现孩子出现问题不要责骂,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敢把真实情况告诉家长。

发现孩子遭遇校园暴力,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一、告诉孩子“不要害怕,爸爸妈妈会永远保护你”,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二、给孩子提供适当的保护措施。包括送孩子上下学;给孩子找一个值得信赖的玩伴,课余陪伴孩子;教给孩子一些简单实用的反击和脱困方法等。三、主动和学校沟通,请求老师在学校适当保护孩子。四、加强孩子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在学校容易被勒索的大多是胆小懦弱、身体瘦弱的孩子,父母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品格。这样,就没有人敢勒索你的孩子了。

治疗过程:

鉴于琳琳年龄较小,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了游戏疗法。咨询师让琳琳在游戏室选两个小玩偶分别代表自己和勒索她的人,一起还原琳琳被勒索的场景。琳琳选了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代表自己,选了一个很凶的机器人代表勒索她的人。正当机器人抓住芭比娃娃的头发时,突然一辆警车鸣着警笛开了过来,四个警察叔叔从警车上下来把机器人抓走了。看到警察叔叔把坏人抓走,琳琳高兴地拍着手跳了起来。

接着,咨询师又和琳琳预演了几种险境脱困的方法,琳琳玩得很高兴。

咨询师趁机问琳琳:如果现在在学校再有人问你要钱,你还会不会害怕?

琳琳:不怕。我让警察叔叔把他抓起来!

咨询师:琳琳真勇敢!那你明天会去上学吗?

琳琳:会。

咨询师:如果那个哥哥再来找你,怎么办?

琳琳:我不会给他钱。我还要告诉他,打人是犯法的,他再也不敢打我了!

案例回访:

两周后,通过电话回访得知,琳琳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在学校还交了新朋友,作业也比以前做得好了。琳琳说现在学校里没有人再敢欺负她了,因为爸爸妈妈会保护她,老师和警察叔叔也会保护她。同时,琳琳妈也表示,以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饮食,对孩子的心理关注不够。现在调整了教育方法,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发现小学生原来也有很多烦恼。看来,做妈妈也要不断学习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