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调查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调查

篇1

【关键词】湖南美术院校 传统艺术教育 湖湘文化 教育结构 教育理念

2008年以来,笔者对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学院、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学院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等5所不同类型的湖南美术院校做了传统艺术教育调查。调查采用调研和书面问卷形式,采访在读大学生575人,研究生18人。采访的学生分别来自5所高校各个年级,涵盖了艺术设计、美术学、工艺美术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湖南美术院校传统艺术教育现状调查

1.传统艺术课程的开设情况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分4个专业,中国画、书画专业各专修两年;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有中国画、装饰画、民间艺术、书法等选修课(2学分);此外还有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和美学讲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书法(选修),2学分。湖南工业大学原开设有工笔线描(必修),现已取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本科)开设有中外美术史(2学分)、线描(2学分)、专业选修(4学分); 美术教育(专科)设有中国美术简史(2学分)、中国画(2学分)、专业选修(4学分)、毕业创作(4学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书法(选修)、线描与写意(选修),各2学分;雕塑专业开设有本土艺术欣赏(2学分)、线描(4学分);工艺美术专业开设有工艺美术史(2学分)、木雕(4学分)、漆画(4学分)、壁画(4学分)、金属工艺(4学分);此外还开设有艺术讲座。

2.学生问卷调查

(1)对传统艺术的认知程度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绝大部分表示对传统艺术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中国画、年画、书法等,但对本土艺术了解的不足20%,更不用提代表艺术家和作品。传统艺术运用到现代设计里的范例提到最多的是北京奥运会和中国银行标志设计,了解设计师的占18%。除中国书画、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以外,对传统艺术有过一定研究的占14%;能运用到自己创作中的占11%。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有很大影响的占12%;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26%;认为受时代的局限,对现代影响力有限的占13%。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传统艺术的占46%,愿意选择这一专业继续深造的约7%。

(2)传统艺术的学习途径

中国传统艺术作为我们成长的背景,有18%的大学生认为从小受到熏陶。除了学校课程,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专业书籍(18%)、期刊(16%)、多媒体网络(34%)、展览(21%)、文化活动包括讲座(10%)等,广播电视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大学生查阅传统艺术方面知识的报刊大概有28种,《装饰》《文物》《中国美术》《江苏画刊》《中国艺术》《收藏》等排名靠前。

二、调查情况分析

1.课程设置不均衡

湖南5所美术院校与传统艺术相关的课程共计有10余门,看似丰富,但课程设置得并不均衡。师范院校有着中国画教学的传统优势,职业院校更重视木雕、漆画、壁画等传统技艺的传承。而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艺术教育普遍薄弱,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仅部分专业开设2学分的选修课;湖南工业大学曾经开设过工笔线描课程,目前已经取消;第一师范学院根本没有开设。设计类大学生们对传统艺术有过一定研究的占14%,能运用到自己创作中的占11%。显然,湖南高校传统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和统整性。

2.湖湘文化特色不突出

湖南师范大学近年来虽然努力倡导湖湘文化,欲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品牌,但与本土艺术相关的课程只设置了2学分的“民间艺术”选修,在实际教学中未体现出地方文化优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湖湘文化旅游纪念品研发基地的建设也刚刚起步,只在雕塑专业开设“本土艺术欣赏”,工艺美术专业的师资来自四川美院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对湖湘文化的研究还有限。学生对本土艺术了解的不足20%,本土湖湘文化特色在湖南美术院校中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3.学习途径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专业书籍,还有各类期刊、展览、文化活动、讲座,多媒体网络成为了获取信息的首选。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关注当今艺术的潮流与走向,获取知识量大、学习途径广、视野范围宽,这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是个挑战。有的高校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开放式的论坛、讲座、协会、展览和活动等多种形式沟通交流,学生难以将传统艺术与自己的专业统整起来,以至于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对湖南美术院校传统艺术教育的思考

1.把握湖湘文化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技艺,更重要的是在对文化把握的基础上,推动艺术向前发展。湖湘文化孕育了湖南本土艺术,是湖南艺术教育不可多得的特色资源。湖南艺术院校应针对现在湖湘文化特色不突出的情况,积极开展本土文化课题研究,挖掘和研究湖湘艺术,增加湖湘文化讲座、本土艺术欣赏、博物馆教育等活动,树立起湖湘艺术的显著标识。

2.统整教育资源

湖南美术院校的传统艺术教育结构总体来说还比较松散,校内与校外、师范院校与设计院校、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绘画专业与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师资搭配、教学资源上各自独立,缺乏沟通。而且传统艺术如果只作为一门课程开设,难于与学生其他的专业知识统整起来,会影响现代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所以教育资源的“统整”有着积极的意义。各种类型美术院校在教学上要积极合作,取长补短,共享资源,比如开放艺术讲座、实现教师交流互动、开通辅修课程和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形成系统协调的传统艺术教育系统。

3.活化艺术结构

在现代高校艺术教学中,合理的艺术结构就好比是一个“生态系统”,围绕着这一“生态系统”的一系列“生态链”都是要关注的对象。以设计专业为例,传统艺术——传统艺术中的设计理念——现代设计——现代设计中的传统艺术,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生态链”整合自己繁杂的知识,并通过必修课、选修课、项目工作室、讲座、协会、展览、活动、创作,吸纳更多的营养来丰富这一“生态链”,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艺术创作的“生态系统”,从而激活传统艺术的现代创造力。

4.拓展教育途径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传播艺术的平台在不断拓宽,艺术院校传授传统艺术的途径也应该多样化。网络空间教学、博物馆教育、展示教育、文化活动、高校论坛、试验性活动、到民间去请民间艺人来等多种教育途径纳入了教学范围。现在职业院校开展的“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不仅能有效地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还能便捷地与学生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传统艺术教育中,及时把握发展机遇,提升现代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度,才能赢得现代大学生的支持和爱戴。

结语

篇2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艺术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也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当前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看法和建议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为高职院校艺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艺术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也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生来源、培养方式、服务面向等方面都具有与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不同的特点。

一、研究对象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和掌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现状,笔者选择了自己所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与艺术学院,于2014年9月—12月对大一、大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涵盖了室内、景观等艺术专业,兼顾不同性别、户籍、地区的学生,共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900份,回收819份,回收率91%。有效问卷819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二、问卷情况

采用笔者编制的《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基本情况、思想状况、对个性化教育的看法和建议等三个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情况、家庭状况、个性特征、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建议、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意见等内容。除特定题目有多选,其余均为单选。

三、结果分析

(1)学生的基本情况

回收的819份问卷,男生有273人,女生有546人,11.59%是苏南地区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从家庭收入来看,49%的学生家庭收入一般,很好的只占14%。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费和生活费是一项比较重的负担。从性格特征来看,艺术类高职大学生情感丰富、富有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崇尚自由、喜欢张扬个性,服饰、发型等喜欢标新立异。易于追求新事物,往往以时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而自居。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思考问题时感性占据上风,好冲动理性不足。部分学生存在生活作风较懒散、纪律观念较淡薄等现象,不易接受老师的说教和管理,向往所谓的自由,对纪律、规章制度存在较强的逆反情绪。

(2)思想状况

学生对于上大学的目的比较明确,竞争意识较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前途感到渺茫,且学习目的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功利性。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培养了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功利性,政治意识和爱国意识越来越来淡薄。其中,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振兴中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只占26%,而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的占41%。在大学学习中,多数学生认为最主要的获得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然而受到传统观念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途普遍感到渺茫,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虚度光阴的现象比较普遍。

(3)对个性化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对艺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75%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重视大学生个性培养,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只有30%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70%的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并不感兴趣,23%的学生甚至反感。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31%的学生对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不满意,3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在授课内容上,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在具体的章节上可以有详有略。在授课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更多倾向于参与式、讲座式、主题式和影像式教学,选择较多的是参与式教学。其中两种、三种或四种方法综合起来更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多开设社会实践教学,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

62%的学生认为目前艺术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有必要加强,其中教育方式落后是学生最为诟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加强的能力主要集中在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37%) 以及自身学习和科研能力(29%),学生最为喜欢学识渊博(92%)、品德高尚(87%)、语言生动,制造学习气氛,开发学生思维(75%)、仪表有风度(48%)、有自己个性(23%)、有创新思想(8%)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采取的方法必须贴近人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人的个性、内心世界开展教育,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非常多,通过实践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提升自身文化内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调查显示,69%的学生认为参与精品、高雅艺术实践活动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帮助,55%的学生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文化内涵,56%的学生接受艺术写生、舞台实践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培养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自身发展的期待,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使艺术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更加具有难度,要想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辅导员的工作就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要不断地总结剖析艺术生的个性特点,针对艺术学生的个性特点,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新思路,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掌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把艺术生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到踏实细致。

篇3

报告指出,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加之我国现行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家长们普遍重视家庭教育,但繁忙的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家长对于儿童发展、家庭教育知识了解较少,迫切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同时,从总体上看,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发展良莠不齐。随着政府不断加强有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政策,人们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系统化培训来保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和队伍也亟须规范。

报告通过调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施情况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施环境,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和特点。据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数据显示,各省都已建有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机构,省级协调机构第一负责人是省政府或省委领导的有4个,是妇联领导的有8个。可见多数省份都建立了家庭教育协调机构,并且大部分机构的领导由妇联系统领导直接担任。

报告认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其提供主体应是政府。政府应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完善基本政策,落实相关规定,“为城乡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山东大力发展公益普惠中职教育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近日,山东省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普惠性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

篇4

【关键词】 异位妊娠; 输卵管切除术后; 焦虑; 抑郁; 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33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其中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占异位妊娠95%左右[1]。本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近年来发生率有上升趋势[2]。其中输卵管切除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重要手段之一。手术治疗后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问题,对术后康复和日后再次妊娠有较大的影响[3]。因此,术后准确评估并及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对240例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患者实施术后焦虑和抑郁调查研究,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接受SAS和SDS量表调查,符合焦虑或抑郁的患者均被纳入研究队列,并通过双盲法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观察组。本研究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包含焦虑和抑郁患者各60例(轻度、中度和重度各20例),样本条件满足后即停止纳入。患者年龄26~36岁,平均28岁,平均住院时间10 d。在专科内,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病床安排在不同病房,以排除护理差别对患者的影响。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目前流行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诊断、选取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病例[4]。根据量表的标准将焦虑和抑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在选取患者时,记录其量表评分和程度,并按照研究要求随机分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SAS和SDS评分。护理前后由专人负责发放、回收量表和统计数据,保证双盲法的实施。将得出的数据作统计学分析。

1.3 护理

1.3.1 常规护理

1.3.1.1 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 h,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吸入体内,6 h后协助患者平卧位,定期翻身、按摩双下肢及骶尾部,指导活动四肢。12 h后取半坐卧位,24 h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1.3.1.2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进行心电监护,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30 min,平稳后改1次/4 h,术后第2天改2次/d,直至平稳后3 d。

1.3.1.3 生活护理 提供各类生活用品,满足患者及家属需要;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定期帮患者床上洗浴,减轻长期卧床的不适感。

1.3.1.4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6 h,6 h后给予清淡的流质饮食,鼓励少食多餐,少食牛奶、豆浆等容易引起胀气食物。

1.3.1.5 预防并发症 (1)术后留置导尿管,保持导尿通畅,避免尿管扭曲、受压,换尿袋1次/d,集尿袋应低于耻骨联合,以免发生逆行感染,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并做好记录,拔尿管后鼓励患者多饮水,指导及时小便,以防止因切口疼痛而憋尿,发现少尿或尿液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观察腹部切口敷料及阴道出血情况。保持会清洁,用0.5%碘状棉球擦洗外阴,2次/d,防止泌尿系统感染。(3)术后24 h后鼓励患者下床缓慢行走,3次/d,以促进肠蠕动,帮助切口愈合,预防下肢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5]。

1.3.2 护理干预

1.3.2.1 心理护理 (1)细心分析病情,异位妊娠因妊娠终止,患者会产生自责、失落感、抑郁、焦虑、无助等情绪反应,患者及其家属对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因此容易造成心理负担。针对患者及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用亲切和蔼语言给予安慰、疏导,细心讲解患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过程,手术可靠性和安全性,增强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信任。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介绍同种病例的治疗康复情况,向患者说明手术后如想再次妊娠是完全可以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并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取得家属的信任和积极配合,消除患者害怕手术后影响生育和再次异位妊娠的焦虑情绪。(2)耐心开导患者,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经常与患者接触交谈,了解其思想变化情况,耐心地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介绍疾病常识和手术后注意事项,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恐惧、焦虑情绪。

1.3.2.2 疼痛护理 (1)指导患者正确翻身方法,主动与患者交流,分散患者对疼痛注意力,通过听收音机、柔和音乐,安抚其情绪,使其心理放松,减轻疼痛;(2)告知患者麻醉泵不能打折,不用调节速度,以免影响镇痛效果,对于疼痛难忍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如度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3)按摩足三里穴位,必要时按医嘱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0.5 μg,以促进肠蠕动及排气,减轻疼痛。

1.3.2.3 康复指导 (1)嘱咐患者术后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加强营养,摄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尤其多摄入含铁蛋白的食物,如肝脏、鱼肉、黑木耳等,以纠正贫血,增加机体抵抗力。(2)出院后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浴,性生活稳定,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治疗妇科疾病,做好避孕措施,禁性生活1个月,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半年以上,有生育要求者在医生指导下再次怀孕[5-6]。

1.4 观察指标 根据SAS和SDS量表,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1~70分者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或抑郁。所有240例患者评分均为50分以上。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患病程度和量表评分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样本方差齐性采用F检验,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程度和评分比较 (1)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程度人数比例相同,样本方差齐性检验:F=1.0261,P>0.05;两组均数比较t检验:t=0.1652,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护理后两组焦虑程度人数比较: 字2=17.3130,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程度和评分比较 (1)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程度人数比例相同;样本方差齐性检验:F=1.0062,P>0.05;两组均数比较t检验:t=0.3126,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护理后两组抑郁程度人数比较: 字2=31.7925,P

3 讨论

手术疗法是异位妊娠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量表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术后存在焦虑、抑郁的心理,尤其在高龄孕妇、独生子女家庭,害怕手术后影响生育和再次异位妊娠的情况较为突出,临床护理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心理护理能力,让护士认识到及时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实施量表调查及时了解异位妊娠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同时给予合适的生活护理,提出针对性指导及护理措施,及时缓解其心理压力,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保持患者心情舒畅,促进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了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了患者生活状态,使其在良好心理状态下应对疾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促进康复,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113.

[2] 春惠,陈璐,黎冠环.异位妊娠破裂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907.

[3] 黄云先.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09,16(20):88-89.

[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41,416-443.

[5] 郑美真.179例宫外孕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学,2008,14(8):980-982.

篇5

[关键词] 焦作地区;输血科;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2(b)-098-02

为了解焦作地区医院输血科的现状,笔者于2008年6月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河南省血库(供血库)标准化建设验收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焦作地区17家二级以上(含二级)医院输血科进行了现场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检查对象为焦作地区9家市级医院(包括3家三级医院)的输血科和8家县级医院的输血科,其中6家既是县级医院的输血科,又是县级供血库,另2家为市内的区人民医院输血科,均为二级以上医院。

1.2 方法

按照《规范》和《细则》对17家二级以上医院输血科的基本建设、人员构成、常规工作、质量控制、感染管理情况、继续教育学时、其他业务管理进行现场检查及记录。

2 结果

2.1 输血科的基本情况

17家二级以上医院输血科有4家未独立设置,附属于检验科。大于100 m2的市级输血科有4家,县级输血科有6家。在人员构成上,最少的2人,最多的8人。市级输血科工作人员在职称、学历上高于县级输血科,专业以检验专业为主。各级医院输血科的基本建设和人员构成情况见表1、2。

2.2 输血科常规工作开展情况

输血前四项(乙肝六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HIV抗体)除有一家输血科做之外,其他医院均在检验科做。市级输血科均开展了盐水介质法、凝聚胺介质法配血、Rh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县级输血科有一家只用盐水介质配血,且未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2007年6月~2008年5月市级、县级输血科平均每月成分输血率分别为99.2%、100.0%。

2.3 输血科质量控制

17家医院输血科在交叉配血时均复查患者、供血者血型。市级、县级输血科各有7家按《细则》要求记录储血冰箱、低温冰柜、37℃水浴箱(或血浆自动融化机)温度。

2.4 输血科感染管理情况

市级、县级输血科各有7家定期消毒储血冰箱并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分别占77.8%、87.5%。工作人员工作时均戴手套,注意防护,定期检查乙肝抗体,注射乙肝疫苗。

2.5 继续教育学时

按《细则》要求,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学时不低于25学时,经检查17家医院输血科只有4家达到此标准。2007年6月~2008年5月县级输血科总共有40 U去白红细胞悬液报废,造成血液浪费。

2.6 输血科其他业务管理(表3)

3 讨论

根据卫生部1999年《医疗机构临床管理办法》及2000年《规范》,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储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从检查结果可知,市内9家医院、县级8家医院分别有3家、1家输血科未独立设置,虽挂着牌子,但无科室独立设置、科主任任命文件,这样,不利于输血事业的发展。

输血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决不能疏忽大意,同时也需要较好的设备。在设备配置上,现在17家医院输血科有10家均配备了血库专用离心机、血浆自动融化机,但是血小板保存箱没有一家有。

由表2可知,不论市级还是县级输血科,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不足10%,大多数是检验专业毕业。除一家县级输血科未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外,其他医院均开展了此项工作。杨江存等[1]报道,陕西地区三级医院中只有39%的输血科开展了不规则抗体筛查,二级医院的比例则不到20%。盐水介质配血只能查出不相合的IgM抗体,但不能发现免疫性抗体(不规则抗体)。配血方法还必须包括能检测出免疫性抗体的其他介质方法(如凝聚胺法、酶法、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微胶柱法配血等)。县级输血科有一家只用盐水介质配血,这样会漏检免疫性抗体,造成输血反应。成分输血率均在99%以上,这和成分输血工作宣传到位,临床医生及患者对成分输血认识提高是分不开的。

储血冰箱温度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环节。检查发现,市级、县级输血科分别有2家和1家未进行储血冰箱温度记录、定期消毒储血冰箱、培养检测储血冰箱。这些输血科均附属于检验科,输血工作达不到足够的重视。

4 解决对策

4.1 树立科室形象,增加输血科的房屋面积及硬件设施

①及时向医院各级领导传递输血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开设输血专栏,加大向临床科室的宣传力度。②按照《细则》要求,三级医院输血科房屋面积>150 m2,供血库>100 m2,二级医院输血科>60 m2,建立必要的配血室、发血室、值班室、储血室等房屋。③积极向院方申请,购进必要的硬件设施,如血小板保存箱和血浆自动融化机等。购进开展免疫溶血性贫血及新生儿溶血病相关试验的专用孵育器及专用离心机,以便开展此项工作。

4.2 定期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①采取外出进修、参加输血知识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以达到每年每人的学时培训要求,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②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法律意识,严格血液管理。要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血,减少医患纠纷及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就必须经常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

4.3 关于退血问题

医院输血科与市中心血站应积极沟通,一方面输血科对快到期的血液(剩7 d左右)而本院因此血型患者少不能及时发出拿回血站让血站尽快发出去;另一方面血站发血科也应通过电脑专用网络了解各个医院库存血的有效期限,以便对于时间长的库存血进行调剂。双方共同努力,避免血液浪费,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参考文献]

[1]杨江存,王宝燕,于青,等.陕西地区二、三级医院输血科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6):450.

[2]黎海澜,焦伟,刘晓芳,等.现代医院输血科的综合管理与实践[J].卫生软科学,2006,21(3):200.

篇6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教育技术能力 网络平台

一、背景

为了加快基础教育全面发展,2001年我国全面启动了面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近几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同时,为了缩短城乡在教育教学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巨大差距.由国家和地方筹资百亿元全面开展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3—20O7年,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初步实现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具备。

如何迅速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落实资源建设与应用“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研”的要求,使广大教师掌握新课程理念和运用优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实现农村工程应用效益,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

随着农村中小学校的“四配套”工程落实到位,以及“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的全面展开,苏北地区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日臻成熟。苏北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如何,能否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苏北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

笔者以苏北某小学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该小学拥有公用机房3个,约80台计算机.每个班级都匹配了多媒体计算机。可接人互联网,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对象均为各学科任课老师。共发放问卷81份,回收81份.有效问卷8l份,由于得到同行教师的大力支持,调查工作组织良好,回收率、有效率均达到100%。问卷采用微软的Exe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比例均为百分比。

(一)调查对象分析。

参与调查的教师来自笔者就职的苏北某村小,共有教职工81名,在校学生数1256人在所调查的对象中.教龄最长的为28年,最短的3W。平均教龄为12年,教龄在10年之内的占了48%,在1l一20年之间的占4l%:在学历方面,以中专和专科为主,共73人,占总人数的90%;在职称方面,小学高级占6%,一级34%,二级11%,没有填写的4%,中学一级l%,二级21%,三级2%;所涉及的科目有小学语文、数学、历史、自然、幼教及初级中学数学。

(二)调查方法。

笔者将拟研究的问题编制成调查问卷,以当面作答的方式供调查对象填答。本次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及其应用态度.把握其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同时,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搜集有关态度、情感、知觉或事实性材料.观察受访者的诚挚性与态度.由此判断受访者问卷调查部分回答的真实性,对部分调查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反馈。

调查结果表明:在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水平上。能够熟练使用Word和Exeel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4%和38%.仍有24%和28%的教师不会使用以上两个软件。仅有l4%的教师制作过课件,44%的教师不会制作课件,掌握软、硬件安装技能的人数不过17%。在网上,教师们经常查找的教学资源为优秀教学设计(37人)、典型课例(36人)、文本备课资料(26人)、教学软件(23人)、教育理论著作(9人)。有44%的教师从未使用过课件教学,认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占59%。在使用网络课件进行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l8%赞同单一模式,82%的教师支持混合模式,即支持教师讲解和在线学习相结合,或在线指导与在线学习相结合。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很有用,而实际自觉运用的人数却只占总人数的31%调查结果还表明:70%以上的教师认为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有很大的用处,他们对培训的内容要求比较强烈的依次是:技术与理论相结合(51%),范例与方法相结合(31%),技术(10%),理念(8%)。78%的教师对通过网络培训教育技术充满信心,71%的教师认为运用网络学习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访谈结果反馈。

1.通过访谈得知,多数教师表示支持多媒体教学,认为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原先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被替代为充满生趣的动画和投影,化无声为有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些教师反映小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积极性越来越差甚至有个别学生逃课的现象。

3.谈话调查中有二三位老教师对多媒体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上课时用上电器就是多媒体教学,就是放个录音,将小黑板的内容投射到屏幕上,换汤不换药

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对所收集的数据.经过系统统计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们大都持肯定态度。教师主动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有明显提高,这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硬件设施是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物质基础,尽管全国信息化建设硬件环境有了大幅改善,但苏北农村地区的总体硬件水平还是偏低。大部分教师对所处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并不满意。

(三)一线教师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能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许多教师能够坚持自学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理解,难以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积极性不够高,原因主要是缺乏信心和整合的技术,有太多的顾虑和沉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压力。培训中应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整合技术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

(六)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现行的培训体制和评价制度需要改进,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更加有层次,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不是短期培训可以完成的。

五、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加强学校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建设。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实现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物质保障,农村学校的经费比较紧张,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达到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学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学校设备。总之,应当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案.加强学校硬件环境建设。

(二)加大资源库建设的力度,提高自身资源开发平。

教学资源是影响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应充分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农村小学一方面要积极筹资金,引进适合实际需要的优秀教学资源。加强教育资库建设,尽快实现教师间,学校间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教研力度,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开发适合本地区教学实践的教学资源.并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技术的开展…。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可靠保证,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应成为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校和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在培训内容上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师院校也要把对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未来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

(四)更新观念.内化教育技术应用理念。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教师观念守旧,方法落后,在接受新的信息时和追求探索时有较强的惰性.不能摆脱原有的思维方式,加之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已走进课堂,全面影响和冲击着教师的旧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要主动更新观念,用内化了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参与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片面强调重知识教学的模式,建立以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让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五)构筑教育技术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

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限于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素材、案例等丰富的培训资源无法在短期内为每个教师所获得。通过构筑网络支持与交流平台.大量的培训资源可借助平台得以共享,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丰富程度…;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弥补集中式培训时问短的缺点。培训结束后,教师和学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长期的交流。解决学员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巩固培训成果,提供持续的跟进式支持.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教育异化;回归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公共艺术教育及其独特作用愈来愈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反思,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涵养、发掘大学生创造潜能的有力支撑,成为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手段。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实效分析

为了解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10月,对宁波市4所高校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35份,有效回收率为87%。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7.9%,女生占62.1%;文科学生占52.4%,理工科学生占47.6%;城市户口学生占45.3%,农村户口学生占54.7%。调查活动使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190后大学生艺术素养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比较积极的审美观与艺术观,具有比较明显的艺术偏好。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四个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大学生最为喜欢也最为擅长的艺术门类,而喜欢和擅长舞蹈、戏剧的人数相对较少。对于中、西方艺术,大学生更喜欢中国艺术;对于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大学生更喜欢古典艺术。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优于艺术技能水平。调查结果还表明:90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文科生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明显高于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处于较高水平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文科专业、女生、城市户口、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接受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且时间较长的人群。关于“影响艺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有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的兴趣,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被排在第二位,学校的艺术教育被排在了第三位。这表明,大学生并没有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提升艺术素养的最重要因素。

1.2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评价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二是各种校园艺术活动。宁波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公共艺术选修课、校园文化艺术节和邀请艺术家或社会艺术团体进校园专场演出。本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主要涉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形式与资源、教师素质、课时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评价为中等偏下,对教师素质、课时安排的评价为中等,而对教学内容、形式、资源等3项的评价均低于中等水平。其中,艺术课程形式与资源的得分最低,这说明他们对目前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和资源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程度不高。有的学生反映,公共艺术课程仅仅简单地介绍几位艺术大师的生平与艺术成就,讲授一些艺术知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1.3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活动现状评价分析

通过对艺术活动的主题、形式、宣传、内容以及大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对艺术活动的宣传做得较好,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艺术活动往往由学生中的部分艺术骨干参与,大部分学生只是观众,很少能真正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学生有明确的艺术教育需求,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欣赏能力,希望将艺术能力外化并表现出来。

1.4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综合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价来研判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主要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学校艺术氛围”两方面进行考察。调查得知,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不高,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效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他们艺术素养和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方面效果不好。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评价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文科生的评价总体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而不同性别的学生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2.1异化现象分析

从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很多高校已经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渐已得到凸显。但是,公共艺术教育暴露出不少问题,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现象。

2.1.1艺术教育被异化为“门面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被普遍地认为是心灵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它作为一种真善美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应该是雅俗共赏、兼容并蓄,但不少普通高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明显带有装点门面的性质,并没有按照课程化的标准来实施。学校组织学生精心编排的一些文艺节目,只是在大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校对外宣传或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时汇报演出,以体现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于是,艺术教育就成为了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装饰教育。

2.1.2艺术教育被异化为“附属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为了造就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具有其它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道德教育是其延伸功能。艺术教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即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达到辅德益智。然而不少高校将独立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德育、智育的附属教育,这就丧失了其基本特征和内在生命力。

2.1.3艺术教育被异化为“才艺教育”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它通过对包含美术、舞蹈、音乐、戏曲、话剧表演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发展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不少高校把艺术教育视为某些艺术门类单纯的才艺教育,忽略了学生艺术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才艺技能化倾向,因而扼杀了大学生的艺术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原因分析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境,专家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薛芳认为:一是由于学校观念上的误区,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是社会原因,激烈的国际竞争导致了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局面,社会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为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缺失构筑了平台。[1]重庆大学的蔡岳建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很快退潮的原因主要是观念准备不足、教师准备不足、学生准备不足和物质条件准备不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应是提升观念层次、构建教育体系、加大投入、改善管理、开展科研活动。”[2]李瑞指出:“考察高校艺术教育出现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识误区……;(2)定位误区:以招特长生,建骨干艺术团,争拿全国奖项为目标,忽视了对艺术教育急切需求的庞大整体;(3)课程设置误区:不从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需要考虑,没有作全面的课程设计,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形成单一化教学的不均衡局面;(4)教学误区:艺术师资来自专业院校居多,惯常使用其擅长的‘技法教学’,忽略了非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精神、情感、自觉领悟的内在需求。”[3]也有研究者用一句话概括了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艺术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4]苏玲教授建议:“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利用阵地等资源优势,把公共艺术教育同个人技能培训结合起来。”[5]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实际调查,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异化现象,原因主要在于:(1)观念之忧。由于受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高校在规划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导致远离功利的公共艺术教育被边缘化。这中间不乏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观念的问题。学校为开选修课而开选修课,为搞艺术活动而搞艺术活动,说到底,就是对艺术教育还缺乏真正的重视。(2)师资之痛。目前一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常常由宣传部长、团委书记来主管。相关课程也常常因人而设,缺乏课程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从整体来看,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大多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教师文化底蕴不足,教学不规范,方法不当,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影响了艺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3)课程之惧。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并未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来设置课程,而是根据现有的教师资源开设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三无”现象———无教学计划、无教材、无教案。有的高校则完全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做法,根本不看教学对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体现公共性,没有摆正位置。

3“公共”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回归路径

只有在“公共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回归应有的正途。

3.1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多途径、多层次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和表达的。艺术世界丰富无比,涵盖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诸多艺术形式。艺术教育具有多样的内容层次,如艺术理论、艺术赏析、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等。这种特点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多样化的,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实践活动。所以,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要开设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选修课程,加强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联系,多增加一些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艺术交流,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3.2以培养艺术素养为目的实施教育

要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演唱家、演奏家、演员或者学者,而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实际教学中,一切活动都要以艺术内容为载体和媒介,引导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注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认知艺术、感悟艺术、表达艺术。

3.3注重艺术体验与艺术参与

艺术体验是掌握艺术形象、感知艺术情感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它强调学生对多样艺术内容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才能更好地发现艺术的美。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艺术实践和体验应该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水平是次要的。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就会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不由自主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

3.4施教对象的公平原则

在高等院校,每一位大学生均应享受平等的艺术教育权利,均应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其公平原则,学校应当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使素质教育全面地、真正地落到实处。

3.5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公共艺术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艺术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相应的课程。要调动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促使学生成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周娟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l]薛芳.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蔡岳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84-85.

[3]李瑞.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4]李顺庆,秦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7(6):19-21.

篇8

 

与此同时,在那些需要服从国家教育大纲的国家,教师被要求根据规范对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约束。特别是中国和日本,政府授权学校相关课本。这样的国家课程和授权课本从头到尾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方向和案例。

 

对个人的课程研究将提供少量的优秀艺术教育的案例和前线的实践探索,它同时能够向我们描绘学校中艺术课堂的真实情况。但是这些案例对于指明在一个大环境下发生的倾向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地方或是国家的范围。相比之下,检验国家大纲和授权课本能够着重认识官方对于艺术教育的态度。但是,这样的行为可能会捕捉到一定基于正式文件的理想化模型。

 

所以,在个人课程和国家大纲之间缺少相互连接的桥梁。例如,在2004年,日本有10557所初级中学。m艺术在初级中学教育中是一门必修课。因此,我们至少拥有与学校数字等量的丰富艺术课程。有超过10000个教室艺术教育的案例同时塑造了这个国家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不幸的是,绝大部分来自这些课堂的声音未被记录或正式分析。如果我们持续忽视这些来自于地方或全国范围的教师所做的贡献,这恐怕会造成大部分普通课堂塑造的艺术教育实际运动经验数据的丢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明确个人美术教育和国家大纲之间结构上的知识链。

 

为了解读艺术教育的集体倾向,于1991年,我以“实际执行的艺术课程”为名在东京的初级中学内进行了一次调查。被选中区域内的艺术教师会被要求完成一份关于他们在1990-1991学年内结束的个人艺术课程教育的问卷。“实际执行的艺术课程”意指教师需要对上个学年的教育内容和课时分配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课程计划,意味着实际执行的课程会与原先设定的计划有差别。教师的职业洞察力和他们尝试提升教育质量的愿景都会影响到课程计划的更改。在一些情况下,教师会对当下的环境进行妥协,例如,课时不足、硬件缺失、课堂管理、学生的基础等等都会使教师调整或放弃原先的计划。原计划或提纲通常是教师需要在工作单位提交的正式文件,要求能够反映国家大纲或学校当局的正式要求。为了捕捉来自课堂的真实声音,我们必须检测实际执行的课程而绝非是正式提纲。收集的资料已经通过整合和分析,用于识别最为真实的课堂美术教育。

 

接下来,于2012年,约东京调查的20年之后,我进行了国家范围的同课题调查:创意课程——初级中学艺术探究。针对学校课程的国家大纲在1991的调查后进行了2次修改,而第三次修改预计于2012年执行。艺术课程的内容、时间分配和环境都在20年间发生了变化,虽然我们必须谨慎对待2次调查之间的取样差值,但我相信2012年的调查能够给予我们更准确的关于全国倾向的数据。

 

余下的部分,我将先总结日本教育系统的总体框架,然后探讨1991年于东京得到的数据结果,并映射到2012年于日本全国进行的调查。通过这次讨论,我想对由万千艺术教师心血组成的艺术教育集体倾向的研究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日本教育体制下的艺术

 

日本政府对幼儿到中学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设定了规范。在幼儿教育中,《学校教育法》(1947)要求幼儿园(3-6岁儿童)“通过音乐、神态语言和形状塑造用于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和表达的基本能力”。“形状塑造”对应日语中的词汇“zokei”,意指“儿童动手和绘画的能力”,而并未提及“艺术”的字眼。现行版本的《幼儿园学习课程》(2008)由5种活动领域构成: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达。表达关系到儿童基于声音、色彩、形状、肌理和运动产生的愉悦,并期待儿童通过表现性艺术获得学习的基础能力。

 

日本有一个强制的从小学到初级中学的9年制教育系统。在小学教育阶段(6-12岁儿童),有一门必修课叫做“绘画和手工”,向学生提供初级阶段的视觉艺术教育。根据现行版本的《小学学习课程》(2008),绘画和手工的目的在于通过表达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表达的活动分为两大类:艺术玩耍和通过绘画、立体作品与手工进行表达。

 

在初级中学教育阶段(12-15岁儿童),学生学习艺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基于绘画与手工初级教育的再深造。如同《小学学习课程》(2008)提及的那样,现行版本的《初级中学学习课程》(2008)同样专注于通过表达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表达的活动被分成两大类:绘画与雕塑,设计与手工。基于2008年的修订,初级中学教育在形状、色彩和成像的指导下与小学教育在绘画和手工上享有'共通的内容。

 

在高等中学教育阶段(15-18岁儿童),学生需要从4门艺术课程中至少选择1门课程,它们是音乐、美术、手工和书法。根据现行的《高级中学学习课程》(2009),艺术由表达和鉴赏活动组成,并包含三大类型的表达活动:绘画与雕塑、设计和图像媒体(例如书法、视频、电脑生成图像)。手工同样由表达和鉴赏活动组成,并包含两大类型的表达活动:日常生活与手工,社会与手工。课程学习着重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特别以手工为主。

 

二、1991年东京调查的大环境

 

1989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初级中学学习课程》,于1993年正式执行。在1991年的调查中,学校课程根据1977年制定的《学习课程》设计(1981年执行),每一个学校都在准备执行新版本的内容。因此,为了检测1991年调查的大环境,我将同时参考两个版本的《'学习课程》,1977年和1989年。

 

1977年版的《初级中学学习课程》中艺术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废除了1969年建立的五大领域:绘画、雕塑、设计、手工和鉴赏。此外,它引进了两大领域:表达和鉴赏,而原有的绘画、雕塑、设计和手工都被归于表达的名录之下。换句话说,每一个部分的独立性都被弱化了,虽然它们以子分类的方式依旧存在。

 

1989年版本的《初级中学学习课程》在前版本上的最大修订在于时间分配的灵活性。《学校教育行为加强条例》(1977年修订)特别指出每一个学校科目的时间分配都应根据《学习课程》(1977)的修正进行制定。在学校每年1050节的课时中,初级中学第一学年的学生(12-13岁)需要修70节美术课(1节课相当于50分钟),第二年同样需要修70节,而第三年则下降至35节。《学校教育行为加强条例》(1989年修订),与修正的《学习课程》(1989)相一致,更改了初级中学美术课程的时间分配。它允许每个学校为二年级的学生制定35-70节之间的美术课,允许在艺术和音乐课的课时上进行缩减。

 

为了选择调查的对象区域,我基于对当地教师的采访和自身于80年代末在东京公立初级中学的教学经验,检测了东京艺术教育的特点。我鉴别了三个决定性因素。首先,个人教师在制定课程内容时被寄予了更为宽泛的决定能力。这意味着对实际执行的课程研究有潜力能够展现国家大纲所无法预测的隐藏倾向。其次,政策能够保证教师的作为一名艺术专业人员的质量,当地的教育权威机构为中学艺术课程应聘了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这是合理的,因为在大城市中招聘专职人员的难度相对较低。但是,这对东京以外的区域并不适用,特别是农村地方的小型学校,其他科目的教师会被允许临时教授艺术课程。最后,教师来自于不同的背景。例如,东京的学校职工来自于日本的不同地区。相比之下,在农村的学校中,绝大多数的学校职工都来自本地或周边区域。他们不是从本地大学毕业就是大学毕业之后回到了他们的家乡。从这层意义上讲,东京享有着丰富的多样性,这在其他区域是相当少见的。

 

以上的三个方面突出了东京的特殊性,使其成为艺术教育调查的理想选择区域。研究东京同样能够使我们鉴别某些具有影响力的因素,例如教学的自由度,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丰富的师资背景。所以我充分考虑了检测东京的合理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有限的研究经费、人力资源和个人电脑开展了课题研究。

 

三、在东京实际执行的艺术课程(1991年)

 

在当下的大环境中,下述发现相当有价值:

 

(一)在实际执行课程中对类型的时间分配倾向于设计和手工。

 

(二)教师和学生对于艺术课程中的不同类型持有观点和态度上的分歧。

 

(三)实际执行的课程意外地与国家授权课本的统一度极高。

 

(一)是从对调查问卷第二问的分析与相关资料的对比中获得。在第二问中,参与对象被要求从1、2、3年级中选出单个年级,并汇报上个学年(1990年4月-1991年3月)实际执行课程的情况。其中包含学习单元的具体清单,按照类别数据、材料、主题、时间分配、效果评估等等进行排序。针对实际执行课程的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探索。我提出了一套比例系统用于表示艺术课程的集体倾向,并命名其为“每种类别的时间分配率”。在这里,“类型”对应的是课程学习中的“绘画、雕塑、设计、手工和鉴赏”。因为有一定概率发展5种类别以外的其他教学单元,所以我增加了一项“其他”供以选择。数据应基于每种类别的时间分配占整个学年艺术课程总课时的比例进行分析,而绝非每种类型发生的频率。一套课程有时间分配组成,而时间则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经验分享构成。一种类别的时间长度能够表示一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教师对每种类型的观点。

 

在实际执行课程的时间分配上倾向于设计和手工的人数比例与美术教师的专业背景调查结果有冲突。为什么绘画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如此强调设计和手工呢?

 

我认为有4条有可能的原因能够解释这个现象。首先,教师专注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于1980年重新修订了学生成绩大纲,并在每一门科目中引人了一项新标准:学生的兴趣和态度。一份来自1990年英国研究人员关于曰本初级中学美术课堂的观察报告指出日本美术教师重视“师生之间的友爱互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位教师一旦认识到学生对手工表示出强烈的积极性,他/她会在不顾及自身专长的前提下,考虑增加这部分类型的课时。

 

其次,教师被要求维护课堂的秩序。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初级中学饱受校园暴力的干扰(1984年校园暴力讨论会)®。设计和手工适用于按步骤进行的指导教学。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艺术教师倾向于利用这些类型以维护课堂的沟通和秩序,特别是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稳定时。此外,在采访期间,多位艺术教师提到了手工的冥想效果,例如,利用木材进行制作特别能够平缓那些好斗学生的情绪。

 

再者,设计和手工作为与外部世界沟通与互动的实用功能,适合于初级中学在校学生的发P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并不通常愿意对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打开自己的心灵与思维。然而,这种假设需要更多的调查加以验证。

篇9

一、调查情况

1、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和看待理工科高校的艺术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认为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认为在理工科高校中实施艺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2、学生们希望学校能够加强艺术教育,说明他们已经体会到艺术之美,对艺术有兴趣,有渴求,希望吸收到更多的艺术养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还有上升和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的前景等着我们去开拓。

3、虽然高校教师的年龄层次有差距,但是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他们那个年代,高校的艺术教育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而现在的大学生们都能够在学校接受不同程度的艺术教育,这说明高校艺术课程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演进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好的,其开课率也明显提高。

二、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的成果

国家一系列文件和规程的颁布使高校艺术教育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更为清晰的努力方向,作为普通高校大军中重要一分子的理工科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在这场春雨中得到了充分的滋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些成果在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

首先,理工科院校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努力探索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许多学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系一级的专门机构。艺术教育以高雅、怡人的独特魅力征服了高校莘莘学子,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已深入人心。从我们问卷调查的数字也能充分体现这一点,高达80%至90%的教师和学生明确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价值、作用,纷纷表示理工科高校十分有必要开设艺术课程。

其二,部分理工科院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的探讨。有些学校还开设了一系列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学生欢迎。另外,许多高校还在学生的艺术教育学分上作出严格的规定,以督促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有些理工科高校除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门类的艺术必修、选修课程外,还组建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另外还有组织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在问卷调查中,有37%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会组织公共艺术活动。

篇10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媒介素养 影响因素 Tobit回归模型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其中,年龄处于20至29岁的网民占30.7%,在全部年龄段分布中所占比重最大;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总数的20.6%(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见,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媒介素养,通常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媒介信息提升个人生活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批判的能力,据此,大学生媒介素养即可理解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①。媒介素养是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经常使用媒介进行创作和传播,但其心智还不够成熟,极易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迷失自我。现阶段大学生大多将媒介作为消遣和娱乐的工具,较少利用媒介丰富的信息和海量资源来发展与提升,研究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如何提升其媒介素养,对于其正确认知、甄别和使用媒介,身心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探究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理清影响机制,有针对性地为高校及相关机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出版,书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于1997年发表的《论媒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开端③。随后,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展开了充分的研究。

一部分学者将视角集中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问题上,如盐城师范学院陆作人副教授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根据调查结果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盐城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④;南昌大学研究生张鲁萍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整体状况,认为不同维度的媒介接触存在差异,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等维度剖析了这一差异,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⑤。

还有一部分学者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包括认知教育、批判教育、行动教育⑥。辽宁大学的研究生李晓韵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可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模式及注重发挥大学生自身作用等三个方面完善媒介素养教育⑦。

综观上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上,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在此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法进一步讨论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但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较缺乏,且尚未发现运用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文献。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各种显著因素,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参考。

二、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一)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整体媒介素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情况、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等。

1.媒介使用情况。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大学生接触的媒介已经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电脑、手机等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媒介的主要载体。因艺术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需要频繁接触媒介进行观摩创作。不同形式的媒介使用条件不同,传播信息的方式与效率不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不同。且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和频率也会存在差异,个体的差异又会导致其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差异。

2.媒介信息认知和判断能力。艺术类学生是媒介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经常承担自媒体功能。拥有较好的辨别能力的大学生能够甄别不同媒介的虚假信息,对于暴力、炫富、炒作等不良信息能够自觉抵制,有一定的反思、批判和解读能力,能够从媒介中获取有益信息,摒弃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⑧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又会反过来影响其对媒介的选择与使用,进而影响其媒介素养水平。

3.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通过高校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实践活动,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媒介意识和媒介道德,使其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与功能,对媒介信息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避免受到不良媒介信息的误导和暗示,从而尽可能避免出现价值判断和言行的偏颇。⑨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为了获取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评价、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大学生媒介信息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

调查选取福建省三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16份,经筛选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86.11%。在全部有效问卷中,男、女大学生分别为91名、95名;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分别为55名、53名、47名、31名,所选样本较为合理。

(三)研究方法简介

本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评分标准设置在0-5分之间,即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取值受限,称之为受限因变量。受限因变量的回归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的Tobit回归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选择及说明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及问卷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了媒介使用目的(X1)、媒介使用形式(X2)、媒介使用时间(X3)、是否限制每日上网时间(X4)、是否参与媒介互动(X5)5个指标反映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的能力(X6)、是否滥用媒介信息(X7)、参与媒介互动前是否对信息考证(X8)、对低俗信息的看法(X9)4个指标反映大学生媒介认知和判断能力;选择学校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X10)、是否有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讲座或论坛(X11)、是否开展媒介素养相关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X12)、校园主要媒介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版块(X13)4个指标反映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及资源。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以被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选取的13个衡量指标为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运用Stata 12.0软件回归,得到回归参数估计结果。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LR chi2(13)值为468.44,对数似然比为-107.7509,对数似然比检验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0,伪判决系数为0.6849,自变量整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媒介使用形式(X2)、是否限制每日上网时间(X4)、是否参与媒介互动(X5)、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的能力(X6)、参与媒介互动前是否对信息考证(X8)、是否有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讲座或论坛(X11)、是否开展媒介素养相关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X12)、校园主要媒介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版块(X13)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影响。除媒介使用形式和是否参与媒介互动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自变量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因素,结合调查数据和实证结果,从艺术类专业特色及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应该自身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首先,艺术类大学生应主动培养媒介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避免被动接受形式多样的媒介信息,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实证结果发现,若艺术类大学生限制每日上网时间,参与媒介互动前对信息进行考证,且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能力越强,则媒介素养水平较高。其次,艺术类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多样,使用和参与媒介的频率也不同,经常利用媒介社交娱乐、参与各种形式媒介互动的学生,相较于利用媒介查阅学习资料、获取新闻资讯的学生来说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因此,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介,避免沉溺于网络社交娱乐,并且理性地接触各种媒介信息,有助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最后,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园,因此,学校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实证结果发现,学校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讲座或论坛、课外活动或其他实践,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将媒介素养作为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引入现有教学内容中,通过系统科学的课程教学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还可以通过邀请相关媒介专家及学者开设专题讲座、论坛等,使艺术类大学生在与媒介专家、学者的直接交流中形成对媒介的理解判断能力。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实践,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校电视台的拍摄、节目制作、稿件撰写,校园网页制作、管理和维护等,使艺术类大学生真正参与到媒介实践活动中去,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对媒介信息全面深刻的理解,以促进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张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的新探索――以电影媒介素养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②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A].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③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④陆作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60-63

⑤张鲁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⑥龙黎飞.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原则和途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2):116-119.

⑦李晓韵.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D].沈阳:辽宁大学,2013.

⑧黄小苇.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