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原则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整治规划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整治规划原则

篇1

【关键词】 土地整治;两型社会;农村土地

一、前言

农村土地整治是我国现阶段的重点,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村容村貌、促进农业发展、集约用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增收和节约、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农村土地整治还可以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

就农用地整治历史而言,国外农用地整治实践和理论的研究较早。德国最早出现土地整治的称谓。并于1250年在巴伐利亚州进行以地块合并为主的农地整理活动。其农地整治的目标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改变,从当初单纯零碎地块归并、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向追求生态、社会与环境效益转变。西欧国家的农地整治比较重视对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评估,以及整治决策中公众参与等内容[2]。我国出现“土地整理”一词于本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末期,大陆曾使用过“土地整理”称谓,台湾地区则称之为土地重划。现行大陆有关法规文件与报刊杂志,包括土地科学专著,很少称谓土地整理,使用频繁与相对稳定的称谓有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土地改良、土地保护与土地整治等[3]。

二、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意义及基本原则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可新增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可增加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集中经营,确保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特色[4]。

1、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原则

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各级政府主导,统筹各部门资源,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在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尊重农民的意愿,如在项目的申报、实施环节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提前知情和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要确保农民受益,项目建成后要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5]。

2、坚持国土搭台与规划先行原则

以土地整理政策、资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工作以编制村镇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田、水、路、林、村、房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科学合理布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控制管理,坚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编制农村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建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库,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质量可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镇村住宅小区[5]。

3、坚持整村推进与整合资源原则

在规划的基础上,土地整治项目要以村或镇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把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小水利、以工代赈、农村扶贫、退耕还林、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涉地、涉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综合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共同建设新居民点,严格控制零星建房,禁止“一户多宅”,不得突破法定的用地限额,建设新房必须将其所占用的旧宅基地退还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处置,居民点应不占或少占耕地,建新所占用的耕地面积应少于原建设用地整理后的耕地面积[5]。

三、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做法

1、做好项目立项,加强组织协调

为了做好村庄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制定项目建议书,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测量、规划设计、预算编制,明确项目内容,明确投资额、新增耕地面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项目申报的数量、分布和全市资金安排计划等,择优选择项目,报市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审定后,作为年度开工项目[6]。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将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在市(县)里组建一个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包括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管理,组织对项目的计划申报工作和规划设计工作等。

2、确保项目资金,规范资金管理

项目实施经费从市级补助资金、各县政府配套资金、农民自筹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等多渠道解决。其中市级补助资金包括从市级留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中按规定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等安排的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和市级支农整合的资金。由项目实施的县(市)、区政府严格按有关规定负责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市财政部门监督[7]。

3、新增指标分配,坚持“五个统一”

通过土地及宅基地整理置换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综合年度用地计划统筹安排用于城镇建设。为鼓励县(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各县(市)项目指标分配方法可按资金投入适当提高分配比例。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来执行,统一提供宅基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配建公共设施、统一整理宅基地、统一推进规模种植[8]。

4、实施“三个步骤”做好项目验收

土地综合整理要实行综合验收制,项目工程验收依据项目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标准,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工程验收。对于重大配套工程,可组织单项工程验收。县(市)、区工程验收合格后,申请市领导小组进行项目验收。市国土资源局会同相关部门及相关技术专业人员进行项目验收,核查两个指标情况,同时对项目资金情况进行检查[9]。

四、农村土地整治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1、农村土地整治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有效地促进了耕地保护;同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进一步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农田整治为重点,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10],有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2、用“两型社会”建设政策指导农村土地整治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重大历史机遇,为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农村土地整治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涉及村庄撤并等方面的土地整治,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得强拆强建。在“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农村土地的综合整理,统筹资源保障与保护、统筹促进发展与维护权益,努力推进农村的土地整治改革,“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节约集约用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土地整治;问题;对策;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07-02

土地整治是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的土地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修复,以及未利用的土地开发等活动。通过土地整治,有利于实现耕地有效面积增加,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使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合肥市随着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合肥与长江中游城市城市群联系更加紧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当下土地整治工作面临巨大的保障发展的压力。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对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合肥市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1.1 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整治难度不断加大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定时期内合肥市城镇建设发展内将仍呈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以前,全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平均至少在0.33万hm2以上,而省里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年均只有0.07万hm2左右,每年存在0.27万hm2左右的缺口。用地指标首先要保证市里发展建设,四县一市(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发展根本出路只有土地整治。但是,合肥市人均耕地仅0.07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南部山地丘陵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分布较为零散,开发难度大,耕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同时,土地整治已经向“数量、质量、生态”三者并重发展,难度系数和投资强度都显著加大,土地整治难度不断加大。

1.2 重实施,轻管理 上轮土地整治规划侧重于强调增加耕地数量,补充耕地质量虽然能达到验收标准,但与被占用耕地相比,质量仍偏低。有些项目竣工初期各项工程尚能发挥作用,时间一久,道路两旁防护林被损毁、水电设施被盗、沟渠堵塞、新增耕地撂荒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土地整治不能长期持续地造福当地百姓。

1.3 机构建设滞后,技术服务支撑严重不足 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到土地资源、农业、水利、规划、建设、交通、环保、房产、林园等多个行业,除了大量的具体业务外,更多的是要承担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巡查督查、检查考评等行政管理工作,而当前土地整治技术服务支撑力量不足,机构建设滞后,已严重制约了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

1.4 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不够 没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农民群众参与到项目实施中来,对土地整治的宣传动员力度不够。这样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整治事业的了解不够,起不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很多时候对项目的实施还会产生很多阻碍。可以说,土地整治事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紧紧依靠政府部门,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难度是很大的。

1.5 规划实施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社会包括政府对整治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还不深刻,缺少强有力且具体的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增加了制止违反规划行为的难度。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随着实施项目用地需求而调整的现象,影响开发整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难以充分发挥土地整治规划的统筹、监管、控制的作用。

2 合肥市深入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的对策

2.1 通过立法明确土地整治规划的定位 土地整治规划应是一项由政府牵头、国土负责落实、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不仅仅是国土部门的工作。建议由政府出台《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地位,其中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将成为土地整治项目立项的依据,未列入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土地整治项目,包括补充耕地、“三旧”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等一律不得立项。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土地整治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各级人民政府对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视程度,促使各级人民政府从本行政区域全域的角度综合考量,规划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土地综合整治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治资金,促进各项土地整治活动有序实施。

2.2 科学确定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 土地整治牵涉面广,涉及利益主体众多,要多方权衡。土地整治目标,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应基于本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整治潜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规划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供需形势、资金投入、政策红利及群众意愿等,并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周期、实施难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尤其要考虑其中的资金投入能力及群众意愿合理确定土地整治实施时序,以满足地方实际需求及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终极目标,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可实施性。

2.3 进一步增强土地整治规划的弹性 增强土地整治规划的弹性,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规划指标的差别化管理,将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鉴于规划布局的不可预测性,对于其中难以确定布局的土地整治类型如土地复垦,可在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中进行示意性表达。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选址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动,建议可划定一定的弹性空间,如规划布局落实大于规划目标任务,预留5%~10%的弹性空间用于规划实施期间可能的布局调整。

2.4 完善激励机制,从源头上提高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规等手段,促进新增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张向以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的用地思路转变,建立土地整治成效与年度计划指标分配、用地报批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建立土地利用与土地整治、保护相挂钩的用地机制,从源头上增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土地整治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完善土地整治激励机制。健全土地整治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统筹安排”原则,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全力投入土地整治,加大政府对“三旧”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拓宽筹资渠道,设立“三旧”改造专项资金,综合运用社会资金及各项财政配套扶持资金共同投入建设用地整治。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加快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不断推进土地整治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刘彦随,朱琳,李玉恒.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6).

[2]邱杰,刘琳,郭义强,等.我国土地整治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J].贵州农业科学,2013(8).

篇3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保护;可持续发展

土地开发整理是建立在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将城市发展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长效计划中的重要板块,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表现,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农村对应性支持的关键策略。它是迎合国家城市支持农村宏观政策的体现。我国是人多地少国家的代表,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因而针对耕地的保护长期以来均是社会各界所研究与讨论的重要话题。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各项耕地保护政策的陆续落实,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也在缓慢降低。但相对而言,针对耕地的开发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遵循“在开发中保护与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探讨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土地整治方案。

一、我国土地整治与规划现状概述

自2007年后,我国的土地整治政策出现了较大范围的调整与变动,尤其表现在土地项目管理以及土地整治资金的分配方面,土地整治的重点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政策背景为土地整治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指明了土地整治的具体方向,明确了整治的重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开发方向朝农村及其他粮产区的倾斜。自首次土地整治规划以来,我国的土地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凸显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的土地形势与传统的土地整治计划并不适应

在原始土地整治与规划过程中,尚未制定明确的编制标准,在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分析与目标确定时并无统一的指导方法,纳入考虑的因素并不全面。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变更,土地建设工程与建设区域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在土地整治方面依然遵循以补充耕地数量为重点的原则,在保持占补平衡时,重视耕地数量,而忽视了对质量的把握,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规划建设重点时仅仅偏向于资源选择。此外,由于部分农民并未转变传统的土地保护意识,同时给土地整治带来了一些主观困扰,加大了农村基地的整治难度。另外,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同事给土地资源保护增加了外向的压力,土地整治资金的缩减,治理成本的增加,同样给提高土地整治的有效性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原始计划并未得到进一步落实

当前,大部分省市地区所提高的土地规划计划并未得到上级的审批、准许。致使原始计划并未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不能完全发挥其法律效应。进而导致土地开发与保护项目仅仅流于形式,项目位置规划相对较为分散,治理重点并不明确,导致整治效率低下,降低了土地治理的综合效益。

二、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指导的土地整治策略

要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达到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变传统土地整治中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指导方法,确立新型的生态观念,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应。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计划

针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与整治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复杂工作,它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同样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经济、管理、行政等各方各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计划是保障其最大社会效益发挥的重要基础,同样也是提升其生态性能的关键。在进行土地整治时,必须以项目开发实际作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土地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土地规划方案,构建专业化的项目整治计划。首先,在土地利用总规程的理论指导下,编制完善的土地开发计划。其次,综合考虑社会因素、生态价值、土地整治等因素,最大限度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达到三者效益的最优化。严密分析整治与开发的各项联系要素,制定良好的后备计划,为土地整治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

(二)深化环境保护理念,树立生态观点

第一,需要明确土地开发并不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必须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建立生态保护观念。严格贯彻在保护中开发与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第二,以我国基本国情作为方略制定的参照,为进一步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保持有效的耕地面积,需扩宽其开发视野,打破后备资源开垦的限制,将眼光放置于中低产田的技术改造中。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土地整治的整体效益。因此,在解决我国耕地不足的问题方面,需要将现有耕地作为依托,减少荒地的开发,强化生态保护,并将治理重点放置于现有耕地的改造中,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力与质量水平。

(三)正确处理耕地“量”与“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耕地开发时,需要注重量与质两者关系的处理,将提高开发质量,稳定耕地数量作为指导理念,在保护现有耕地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土地开发与整理的质量准则,同时在考量占补平衡的指标中加入耕地的质量因素。此外,在综合整治过程中,需将生态改善作为整治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同时严格控制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速度,明确土地利用现状,确立正确的开发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土地后备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背景下,要做好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以此作为指导,构建新一轮的土地整编规划。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计划,其次,深化环境保护观念,权衡环境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再者,正确处理耕地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永红,高照良,徐佳,等.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况、内涵及实践[J].科技和产业,2010,03:108-122.

篇4

为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违法(章)建设行为(以下简称“两违”),进一步规范我镇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优化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镇开展“两违”集中整治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通过集中清理整治,惩治和遏制违法用地、违法(章)建设行为,建立遵循规划、依法用地、依法管理的良好秩序,达到标本兼治、促进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整治范围

本次集中整治的范围主要是以来,全镇范围内发生的违法用地、违法(章)建设行为。以前发生至今未经依法处理的,一并列入集中整治。

三、整治目标

这次全镇“两违”整治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理清过去、堵住当前、着眼长远”的总体要求,依法处理各类违法违章行为,规范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秩序,建立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四、整治重点

整治的重点有五种类型:一是“未批先建”,即未经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批准擅自进行的违法建房行为,包括未经批准擅自建造农家乐、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其他生产经营用房;二是“少批多建”和“批东建西”,即超过批准数量或未按规划要求建房的行为;三是“乱搭乱建”,即未经批准擅自搭建的行为,包括各种临时占地搭建、楼顶平台搭建、占用绿化用地、公共用地搭建、前后院搭建及建造围墙等;四是“以租代征”,即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行为;五是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集体或国有土地的行为。

五、整治的原则和政策

一是依法、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整治工作必须在阳光下操作,做到“公开一监督”,即核查情况公开、处理政策公开、处理过程公开、处理结果公开,全程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原则。要把整治工作与“四城同创”、集镇整治、村庄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要通过整治、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三是突出重点、分类处理的原则。违法违章户中,是党员、干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地有权有钱人物的,要率先查处、从严查处,从重查处!对那些老实巴交、家境贫寒、危旧房不改造已影响人身安全的弱势群体,可根据不同违法性质酌情处理。四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原则。凡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违法用地、违章建设行为,必须依法从严查处。

六、成立工作班子

1、建立横溪镇“两违”整治领导小组

2、成立四个工作小组

七、方法和步骤

八、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镇、村干部务必克服畏难情绪,把思想与认识统一到镇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村书记、主任亲自抓,负总责,各村成立相应“两违”整治工作班子。做好“两违”户的耐心细致工作,维护法律法规严肃性和社会稳定。

篇5

关键词:土地项目;整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土地整治项目就是国家惠民政策的一个具体表现,要彻底整治农村的一些问题,比如:村庄的布局不合理、脏、乱、不规矩,以及土地的低产、低洼地、三荒四边等等。根据笔者地方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后工程设施管理的成功经验,浅谈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

1、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现状

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

1.1规划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

部分地方没有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认真谋划,规划思路、规划原则、规划目标不明确,落实措施不够得力,规划综合性不强。土地整治与村庄、交通、水利、电网、林业等相关规划没有很好的衔接,“统”的功能不够;规划深度不到位。现实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指导项目选址和设计的要求,有的只是片区建设规划,没有全区域整体建设规划;规划落实不够。项目选择随意性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1.2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部分工程设施、设备数量等没有完成设计任务,以旧充新,投机取巧;有的建成设施达不到设计要求,工程所用材料不达标,出现“豆腐渣”工程;建成的设施由于管护不到位出现损毁等情况,工程未完设施就已经不能正常使用。

1.3实施监管不到位

业主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管理单位,有些工作过分依赖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履行业主职责,进行有效管理。很多中标的施工单位资质等级都比较高,但在现场的施工队伍技术水平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在岗较少,进场的项目经理、五大员与投标书上承诺的不一致;对规划设计队伍约束力度不够。有的规划设计与实地完全不符,单体图、施工平面图完全不能指导施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对此类问题缺乏制约;工程监理发挥作用不够。

2、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措施

2.1大力宣传,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发挥各个阶层的联动机制

由于对农村土地的整治项目投资巨大、建设的规模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合理的规划设计、规范的资金运用,这就要求政府首先必须牵头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办法,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参与如:土地、水利、设计规划院等部门,这些部门必须相互配合,尽量做到规划设计方案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要根据农村当地的地理环境、水文特征、风俗习惯、村庄现状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要求进行设计的人员必须要到实地考察,听取村民和有关部门的意见,不断地推敲,这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2.2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土地整治建设质量的好坏、标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科学、具体、完整和执行力度。按照“流域治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协调”的原则,与相关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规划应与时俱进,充分考虑集中连片、聚合资金、综合治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用项目作支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统筹考虑田网、水网、路网、林网、电网和村庄建设,科学整合,叠加实施,形成综合效益。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克服随意选址、不按行政命令选址的问题,严格按规划实施项目,不受人员变动和机构变化的影响。

2.3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做到科学变通地把握,在成本降低、工期缩短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

土地整治的项目中包含诸多工程,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工程的步骤与进度做严密的分析,安排好前后顺序,防止重复作业现象的发生,并避免无秩序的一哄而上。首先,组成专门的工作领导班子,制定并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这必须保证有相关部门的专门人员被抽调出来参与。其次,深入到项目中去,对项目的各个环节的联系做到充分的研究与分析,并起到指导、监督作用,充分履行指挥的责任与义务。再次,制度工作联系人规定,及时编写信息简报,对实时新闻事件进行刊发,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并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查。最后,在工程实施阶段,要注意运用和掌握各工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工程的招投标预算中,也要充分考虑这些关联,对工程实现科学合理地组合,可以解决单一项工程实施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同时也避免重复作业造成的种种浪费。

2.4把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视为现下整治的关键环节

要保证整治的完善与彻底,要做到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合理地结合,而这种结合又是土地整治中的难题,因为当下土地调整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实施的操作周期过长。所以最好是在规划之初广泛的征求和提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政府和村委也要注重农村的医疗、教育与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全社会联动作用,筹集各方面的资金,政府可以筹资先建设,群众可以采取定期付款的方式。同时安排好各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工期与时间,保证整体项目的按期完成。

2.5选好管护主体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管护主体。原则上,受益范围为一个行政村的工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护;受益范围跨行政村的工程,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管护;受益范围跨乡镇的工程,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护。也可以由项目区群众成立工程设施管护组织,负责工程设施管护工作。管护主体确定后,自己无力承担田间道路和水利设施维护工作的,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一家承担具体工作的单位。

明确管护责任。围绕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好,能够正常使用;田间道路通行的畅通,满足项目区的生产生活需要等目标,明确管护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管护单位的权力主要包括:有权制止各种破坏工程设施的行为;按照保修合同,要求项目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修复;管好用好管护资金;享有工程后期管护合同里签订的其他权力。

管护单位的责任主要包括:保持各种工程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和使用;对工程运行、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做好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牵头组织管护情况评议;每年向上级政府及国土、水利部门上报管护工程设施运行情况,向项目区群众公开工程设施管护运行情况;向项目区群众公开管护资金使用情况;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在管护期届满后,按合同规定的要求,及时移交工程设施及有关资料。

2.6对工程实施过程要加强监督与管理

首先,要制定切实的项目监督与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对监管的目的、任务以及重点、措施做到详细的规定与研究。其次,成立相关项目建设的推动机制,可以从农业部门、公安机关等抽出部分精英形成专门的领导班子,其下设置办公室,从而实现对业务的监督指导。再者要对关键的相对重大的重点示范工程,实施工作例会制度,周、月、季度以及年度都要有定期的会议与总结,并结合完善的奖惩考核制度。第三,要对分工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如基本设施的筹建、土地的整理以及拆迁等要有专门的分包领导、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这些要向社会公开,从而有利于工程的正常推动与顺利进行。

2.7加强资金的整合与管控

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数目相对大,这要求实现封闭运行,避免干部的腐败。对于资金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投招标的程序进行,对资金流向进行严格统一的管控,方便审计部门的审计。另外各村镇必须建立健全工程使用资金的公示制度,所有项目所涉及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要受人民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此同时还必须发挥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作用,整合和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很好的指导农民自主投入,力争做到资金投入的规范化、多元化,形成政府持续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的资金投入体制,保证工程资金持续连贯的需求。

2.8保证后续的管理必须建立长效的制度与机制

一旦项目建设完成,后期的诸多管理问题也会接踵而来,项目工程的后期管理同样紧迫与关键。就存在这样的重点工程,验收后管理保护不到位,立即被披露是豆腐渣工程,这无疑是对资金的重大浪费。综上,要做好后期工作。首先,组成专门的管护领导班子,并签署责任书,将责任逐步明确到个人;其次,邀请甚至聘请农民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直接上报领导班子;再次,在县政府筹建成立管护资金,对验收后的工程进行定期管护检查,必要时拨资金完成管护,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

2.9定期进行项目工程质量评估。根据项目设计确定的田间道路和水利工程设施使用年限、工程保修期限,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评估。凡是在工程保修期内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必须责其施工单位及时处理。在项目设计确定的工程设施使用年限内,发生重大质量问题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追究项目主管单位、施工单位、建立单位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并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列入“黑名单”,在州市或者全省范围内通报,取消其在本州市承担新的土地整治项目的资格。

结束语

加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后的田间道路及水利设施后期管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整治的效益,使农民在土地整治中得到更多实惠,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乔玉娟.张杨.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项目启动[J].资源导刊. 2010(11)

篇6

1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协调机制的前提―公众参与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而土地整治作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2008年,中国通过土地整治共补充耕地278万公顷,近几年中国每年用于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近千亿元。然而,当前中国的土地整治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加以解决。如土地整治规划统筹乏力;规划设计不合理,以至于变更比例大;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的效率低下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随着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逐步推进,公众也逐渐参与到土地整治中来。大部分学者已认识到,土地整治项目引入公众参与是一种必然趋势。梁留科等对德国矿区景观生态重建、土地复垦的历史变迁、实施手段、理论研究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他指出加强公众参与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中国矿区生态重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胡振琪等指出“公众参与型“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对促进我国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徐雪林认为公众参与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公众参与,使得社会评价更加全面、完整和更具有针对性。薛继斌等认为公众参与是农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环境资源价值的重要方法,同时还可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毕宇珠认为公众参与提升了乡村土地整治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性,增强了乡村土地整治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保障了乡村土地整治规划顺利实施。公众参与是保证土地整治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的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促进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可使农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监督地方政府、基层领导、施工与监理单位的行为, 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与管护效率。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上来看,公众参与乡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是大势所趋。

2 构建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协调机制

2.1建立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形成有效工作机制

首先应因地制宜地进行制定建设规划、发展纲要,确定阶段性目标。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使现代农业建设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长短结合、有机统一的政策体系。其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要做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支持”,通过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把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2.2做好规划的编制与协调工作

(1)规划编制时的协调 在农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应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沟通协调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现代农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土地整治也不是一时之事。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以规划修编为契机,科学编制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先导,做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最后,科学制定“十一五”期间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同时,应提前介入各类相关规划工作,优先安排现代农业示范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加强前期调研工作 农业发展和土地整治中的很多建设都是互相关联的。二者的有机协调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无论是土地整治项目还是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必须加强前期调研工作。土地整治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时,应着重考察当地的农业现状。做好前期调研工作,能有效地加强二者的协调性。一方面是可以防止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过土地整治规划的同志都知道,对项目区及其周边情况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举个简单的例子,设计者知道或不知道离项目区100米处有个提灌站,他对路、沟的设计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3)实施过程中的协调 当前,县级土地整治项目一般要限制在300公顷以内,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线,所有的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只能在项目范围线内进行。笔者认为,这样进行规划设计有割裂之嫌,人为地把一个项目区看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切断了和周边区域的联系。众所周知,土地整治的一大目标是追求新增耕地,考虑到项目规模,一些院落或新增耕地潜力不大的区域就不会放到整理区内,然而新增耕地潜力不大的区域并非就是不重要的区域,有些反而是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当这样的区域被人为剔除出项目区,当地农民难免会不理解,并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项目的实施和

维护。

2.3建立“四统一”运作机制

随着中央对农业发展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部门投入的资金也不断增加,但目前存在资金投入较为分散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门之间各搞各的规划,各做各的项目,各投各的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因此,今后各地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时,应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和统一实施的“四统一”模式。

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土地整治;效益分析;桂林草坪乡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对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的活动。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规划、合理布局,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型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整治区域基本情况

桂林市雁山区草坪乡草坪、潜经、大田村委土地整治项目,为自治区财政投资建设的土地整治项目,属非盈利性公益项目。雁山区草坪回族乡位于桂林市漓江东岸。东北面与灵川大圩镇相毗连,南面与阳朔县接壤,辖草坪、潜经、大田三个村委会,总人口4,830人,其中回族占30%,是广西唯一的回族乡。项目区涉及一个乡镇两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共4,830人。项目区属丘陵地区,山、林地较多,但大部分耕地集中连片、整理地形相对较缓。

二、整治后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根据各村耕作区域及作业流向进行道路设置,原则上对原有主要耕作道路进行改扩建、硬化处理,增加其通行能力;按照村民意愿适当增设生产路,使路网达到贯通相连,解决运输问题。灌溉渠道及排水设施则依照自然地势及耕作用水需求进行布设,以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整体目标。

三、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土地整治将形成较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水土流失将得到根治,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改善,耕地产出率将得到较大提高。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内废沟、渠、零星荒草地等得到开发利用,原有低产田质量也得到极大提高。既改善了农民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又确保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农业后劲,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山区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当地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发挥较强的示范作用。本项目的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设计是国内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设计技术力量努力的结果,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都处于较高水平,对我区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设计都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土地整治后将采用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这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创造和利用有利优势,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4、有利于推动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土地整治将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并使耕地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这将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土地开发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一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事业,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将进一步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通过土地整治,使原来的未利用土地变成良田,土壤质量得到很大的改良;种植农作物,使原来的降水得到利用,减缓了形成径流的流量以及流速,使土壤流失大大减小;完善的田间道路、沟渠网络以及规整的田块,形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的格局,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使项目区耕地成为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从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必将影响项目区现有的生态环境平衡。本次规划设计始终关注水利、道路等工程设施建设的生态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使用效率及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协调性,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本着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力争在项目区内建立人、生物、环境三者之间良性循环。

(三)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属土地整治,项目区实施后,主要收益来自生产条件改善引起的产量提高,结合现在市场需求,整理后种植结构可随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整,规划实施后,项目区将以种植水田为主。项目区内的耕地近二十年来均以种植水稻及提子为主,园地主要种植柿子及杨梅。根据桂林市粮食部门农产品订购价格和市场价格情况,调查项目区规划前作物的产量情况,项目区年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四、结语

土地整治在提高项目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会对周边区域的自然环境起到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分析表明,土地整治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区自然环境实实在在的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可以使农田规整,耕地面积增加,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合理,符合土地整治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2.

篇8

关键词:开鲁县 整治规划 四项整治

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结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自治区级土地整治规划与国家级土地整治规划同步编制,交叉双向推进。编制好土地整治规划是全面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导地方科学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和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依据。因此从2011年1月开展了开鲁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简称“四项整治”规划)。

一、土地“四项整治”的做法

开鲁县开展的“四项整治”规划为: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废弃工矿用地整治和饲草料基地整治。

(一)土地“四项整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实际调查,科学整治规划。开鲁县空心村、废弃砖瓦窑厂地点多、面广,为了全面掌握情况,全县组织开展对11个“空心村”治理、归并农村分散的居民点以及29家砖瓦窑厂实际调查,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废弃工矿用地潜力分析,并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帐。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土地“四项整治”规划,提出土地“四项整治”的方案,为开鲁县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县政府组织,国土部门牵头。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国土、发改、林业、水务、农牧业、环保、交通、旅游、统计等相关部门参加“四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由国土资源局牵头,其他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有效地加强“四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是因地制宜,试点规划带头。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的同时,开展旗县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研究确定通辽市开鲁县为旗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因开鲁县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面临的问题差异较大,当地群众对土地“四项整治”规划态度有所不同。在开鲁县面向义和塔拉镇等4个乡镇的“空心村”进行治理,小街基镇等11个乡镇29家砖瓦窑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经10年整治规划,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达到378公顷,废弃工矿用地整治面积达到941公顷,新增耕地系数达到70%以上。通过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规划,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见表1)

表1 开鲁县11个乡镇废弃工矿用地整治和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分析表

四是深入宣传,政府扶持。增进群众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新能力,创建土地整治的民主形式,奠定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得以顺利落实的群众基础。旗县级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制定土地开发、复垦和农用地整治的优惠政策,按照“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的原则,占用耕地的单位必须先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对增加耕地的项目实行“谁开发、谁受益”,政府给予适当资金配套。同时在2011年10月前,举办两期对盟市、旗县规划编制单位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为推动开鲁县乃至全区各旗县土地“四项整治”规划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土地“四项整治”的成效分析

截至2020年,预计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工作完成土地整治面积为12.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整治面积为10.43万公顷、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为378公顷、废弃工矿用地整治面积为941公顷,饲草料基地整治面积为1.60万公顷。新增耕地达到7022公顷,在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乡村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能提高项目区原有土地的质量和产值,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全县2010-2011年在建4个土地整治项目,总规模达到8351.56公顷,可新增耕地面积134.87公顷,每年增产粮食5010万斤,增加农业效益3184万元。预计到2020年,全县完成农用地整治项目46个,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11个,废弃工矿用地整治项目29个,饲草料基地整治8个,新增耕地面积6629公顷,每年增产粮食2.1亿斤,增加农业效益14778万元,增加林业效益2451万元,增加节水效益8596万元,增加节电效益278万元,累计每年创造经济效益26103万元。(见表2)

表2 2010-2011年开鲁县在建各土地整治项目

在农业综合效益方面,不仅通过项目发挥作用为农民带来收益,而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吸纳当地农民参与项目建设,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直接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土地整治实施使全县26.03万农业人口年均增收995元。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由原来灌溉农田时车拉柴油机、水泵浇灌,变为现在机电井低压管道灌溉,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节省了灌溉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不仅提高了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增加了项目区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能力;还缓解了当地人、畜、田用水的矛盾,为当地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了有力保障,也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

二、土地“四项整治”的建议

(一)周转建设用地指标,促进两规划实施

开鲁县开展的土地“四项整治”工作,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的《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通知(国土资发[2005]207号)精神。为规范管理,控制好规模和节奏,建议纳入自治区、盟市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中。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过程中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周转问题。同时,选址应考虑便于项目实施、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域来实施。将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项目区位置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鲁县土地整治规划中,防止部分建设项目因没有列入规划,形成违法用地,确保开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鲁县土地整治规划的健康开展。

(二)建立废弃砖瓦窑厂整治激励机制,推动其他产业发展

开鲁县砖瓦窑厂较多,因其产业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0年前将对所有的砖瓦窑厂叫停。针对废弃砖瓦窑厂整治复垦情况,按照两规划的计划指标逐年整治。对于砖瓦窑厂整治复垦情况,满足全县土地利用状况应给予奖励。经自治区、盟市和县级国土部门核准,允许建设面积同等交换鼓励发展新型产业,用地指标如有剩余可鼓励农村交通、水利、医疗及教育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广泛争取群众意见,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

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中,农用地整治面积较大,占“四项整治”面积的85.7%,是“四项整治”中重中之重。应统筹考虑其他如农业、发改、林业、水利等部门涉农涉地的规划,在安排土地整治项目过程中,应避免不同部门对同一项目区重复安排,避免重复投资。在整治规划中要广泛争取当地群众意见,综合各方面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在制定规划中就应征得村镇、旗县、盟市等多方面的建议,为今后项目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项目承担单位和监理单位高度负责,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要求如期高质量完成项目实施工作,达到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省级、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要点.国土资源部, 2002(7).

篇9

Abstrac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land reclamation scale and supplementary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in Lulong Count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reclamation potential of farmland, reclamation potential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rable reserve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land reclamation potential, divided the level of potential,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four types of potential.

关键词: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潜力;卢龙县

Key words: land management;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potential;Lulong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046-03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益加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土地整治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土地整治潜力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在一定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实现耕地面积的最大产出,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本文引入四象限法,探索一条新的土地整治潜力研究方法,旨在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提供方法支撑。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卢龙县位于东经118°45′54"-119°08′06",北纬39°43′00"- 40°08′42"之间,地处河北省东部,是沟通东北与华北交通联系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10年,全县总人口42.20万人,城镇化率24.5%,全县GDP 66.96亿元,地区财政收入3.9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7:32.8:46.5,二三产比重较高。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自卢龙县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卢龙县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等。

2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2.1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2.1.1 农用地可整治规模的确定 首先,现有政策规定15°以上的坡耕地适宜退耕还园林。其次,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将相应区域内的耕地进行扣除。再次,对于已经实施的农用地整治项目,不再纳入可整治农用地规模范围。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手段相结合,并进一步通过全面调查,筛选出各行政村范围内可开展农用地整治的耕地及其周边符合条件的闲散地等,最终确定县域可整治农用地规模。

2.1.2 新增耕地系数的确定 首先,根据坡度级别范围,将全县农用地划分出三个整治条件接近的类型区,并分别选取典型行政村开展调查。其次,按照可能作为新增耕地来源方向,计算各行政村不同类型区内农用地整治可补充耕地面积,确定非耕地系数Adi。再次,进行项目调查,在设定的不同类型区中分析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类型区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或已实施的项目区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耕地区面积的比例Abi。最后,按照以下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各村农用地整治中新增耕地系数?琢。 ?驻S=■(?琢di×Si) ?琢di=Adi-Abi ?琢=?驻S/S

式中:?驻S――各村可补充耕地面积;?琢di――典型区增加耕地系数(%);Si――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级别的可整治的农用地规模。

2.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根据卢龙县农村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方法的对比,宜采用人均用地估算法。

①首先,按照下式计算各村规划期人口总数:

Qt=Q0×(1+r)t±?驻Q

式中:Qt――某行政村规划期末农村人口总数;r――人口自然增长率;t――规划期(年)。

②然后,按照下式计算各村规划期可减少的农村建设用地面积:St=B×Qt; ?驻S=S0-St

式中:St――规划期末农村建设用地面积;B――规划人均用地标准;最后,计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可补充耕地面积:?驻Sg=S0×?琢

2.3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测算方法 在确定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时,需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内的后备土地资源扣除,将剩余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作为可开发的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合以往开展的土地开发项目中新增耕地率,确定各村可补充耕地规模,然后即可汇总得到全县各乡镇可补充耕地规模。

2.4 土地复垦潜力测算方法 根据我国土地复垦行业标准中各种土地复垦的技术要求,结合卢龙县工矿废弃地自身特点共选出8项参评因素(表1)。借鉴全国各地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参评因素属性及权重的确定方法,将评价等级划分为4级:1级(比较适宜)、2级(勉强适宜)、3级(不适宜)、4级(难利用)。

3 卢龙县土地整治潜力测算结果

3.1 农用地整治潜力 全县农用地可整治规模45557.65公顷,可新增耕地2190.46公顷。采用四象限法将全县分为四个级别(图1a):一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中南部的津秦铁路两侧的卢龙镇、石门镇、下寨乡、木井乡、刘田各庄镇和双望镇所辖行政村庄区域,潘庄镇西南部区域和刘家营乡东部区域也较为集中;二级区域分布区域较小,主要集中在县域中北部区域;三级区域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在刘田各庄镇东部和石门镇中部区域有集中分布;四级区域所含村庄最多,主要成片集中分布于县域南部的蛤泊乡全域、刘田各庄镇中部,木井乡石门镇南部的村庄。

3.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全县农村建设用地可整治总规模为3775.21公顷,可新增耕地792.79公顷。按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进行分级:≥15公顷,为一级;10-15公顷,为二级; 5-10公顷,为三级;

3.3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全县可开发土地规模7105.10公顷,可新增耕地3552.55公顷。按照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可补充耕地规模进行分级:≥25公顷,分为一级;5-25公顷,分为二级;0.5-5公顷,分为三级;

3.4 土地复垦潜力 全县可复垦土地规模425.64公顷,可新增耕地255.38公顷。按照土地复垦规模,将全县土地复垦潜力分为四级:土地复垦规模≥6公顷属于一级;土地复垦规模1-6公顷属于二级;土地复垦规模0.1-1公顷属于三级;土地复垦规模为

4 潜力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潜力分析不难看出,卢龙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较大,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策支持,以卢龙县目前发展阶段来看,要开展全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其难度很大。相比而言,农用地整治潜力、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土地复垦潜力较好实现。所以,为了满足卢龙县建设用地需求量和维持耕地保有量,建议以农用地整治、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和土地复垦作为增加耕地的主要方式。农用地整治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不仅要以增加耕地面积为目标,也要达到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的目标;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应在主要集中确有潜力可挖、阻力较小的地区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沅.土地整治潜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篇10

    1目前中原地区村庄整治状况

    1.1村庄建设重粉饰,轻整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为了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其初衷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不少地方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树典型、搞样板,把“村容整洁”作为重点,粉饰墙面、门面,村村搞工业区、居住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5-6],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资源浪费,而对广大农村的农业发展、废弃和闲置宅基地关注不够。1.2土地整理重单项治理,忽视多项综合整治《土地管理法》第41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土地整理作为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通常按照农田整理、居民点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的不同而分项单独实施。农田整理侧重对田、水、路、林、渠的综合治理;居民点整理侧重对空心村的治理;土地开发侧重对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地的改造利用;土地复垦侧重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土地的复耕。目前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单项治理的缺陷。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10年7大工作重点,其中第二条明确指出“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但由于管理机制、制度设计等诸多问题土地综合整治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2国内村庄整治的主要经验与模式探讨

    2.1国内村庄整治的主要经验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地处市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之间,总面积150.6 km2,由于空客A320项目落户,东丽区5个村要整体撤村,东丽区政府就依托该项目和城中村改造施行宅基地换房。同时,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优惠政策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华明镇入选上海2010年世博会最佳实践区,其成功经验是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坚持耕地保护总量不变,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坚持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集聚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7]。华明镇建设对实现城乡统筹进行了积极探索,它的一些做法和创新理念可以成为其他地区进行城镇建设的借鉴。成都蒲江县复兴乡陈坝村是成都市首个土地整理试点项目,该项目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占补平衡项目,通过对项目区约933.33 hm2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共投资4 641万元,实施土地平整539.73 hm2,改建道路20 030 m,新增耕地129.87hm2,建成农民新居73 240 km2,集中安置农户402户1 512人,开创了远郊县土地整理和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复兴模式”[8]。该模式的主要经验是将传统的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组合起来,遵循5个坚持:坚持规划先行;坚持资源整合;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高标准建设新农村;坚持“五个结合”,即土地综合整治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持全程监管,确保规范实施。湖南省株洲市渌口镇松岗、西塘、子规3个村在政府投入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资金2 200万元、水利及修路资金170万元,规划、发改等单位投入资金130万元的支持下[9],把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打破以增加耕地面积、保障耕地占补平衡、为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整治传统思维,全面实施了以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整治项目,发挥了土地整治最大效应,缓解了建设用地难题,增加了农民收益。

    2.2国内村庄整治的模式探讨借鉴国内村镇建设经验,结合中原地区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布局散乱及中低产田比重较大的现实,研究提出城镇周边归并型、原地建新缩村型、多村整合建新型、损毁落后村庄重建型4种村庄土地整治模式及其适宜条件。

    1)城镇周边归并型。对位于城郊结合部或建制镇周边的村庄,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应将这类村庄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纳入城镇规划,在村镇规划指导下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效益。该模式适宜位于城镇周边或近郊的村庄。

    2)原地压缩建新型。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具有一定文化历史价值,或由于其他因素影响而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的,应进行综合整治,但不同于简单的填实空心村,应在节约集约用地前提下,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该模式适宜于村庄规模较大,交通环境条件较好,但是村庄用地浪费,废弃宅基地、闲散地比例较大,村庄建筑老化,村庄内部结构不合理,村容村貌较差的村庄。

    3)多村整合建新型。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及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或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或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应通过村镇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该模式适宜于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乱、村内低效用地较多的村庄。

    4)损毁落后村庄重建型。对于采矿区因采空塌陷或是未来将造成损毁的或因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村庄损毁的,应结合村镇建设规划及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重新选址建设新村,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该模式适宜于因地质或灾害造成损毁的村庄0。

    3济源市梨林镇村庄整治实践

    3.1区域概况梨林镇是济源市的农业重镇,是粮、棉、油主要产区。镇域总面积56.49 km2,现辖45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2008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1 198万元,财政收入66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9 0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248元。该镇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全镇户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587.68 k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4.08 km2。据笔者对其45个村庄的调研,所有村庄的户均用地均超过省定标准(166.67 km2),95%的村庄人均用地面积超过省定标准(166.67km2),95%的村庄人均用地面积超过国家标准(150 km2),30%的村庄人均用地面积超过200km2,村庄低效用地现象严重;另外梨林镇村庄规模较小、布局散乱,18%的村庄规模小于5 hm2,39%的村庄规模小于8 hm2,75%的村庄规模小于16 hm2。

    3.2村庄布局优化依据村镇规划布局原则,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参照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河南省人均耕地高于0.067 hm2的平原地区,户宅基地用地标准为166.67km2。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立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村镇体系,并参考国外发展经验,以小学规模确定中心村的村域规模,对45个行政村进行整合建新,形成一个镇区(梨林、关阳新村、桥头、牛社、水东、西湖、逢薛新村在现有镇区基础上整合形成新镇区)、11个中心村。每一个中心村,除住宅外,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小学(有的甚至是中学)、幼儿园、卫生所、图书馆、绿地等。并在集镇和中心村内铺设污水管道,新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多处垃圾收集点和垃圾中转站,垃圾集中收集于垃圾转运站后运至镇垃圾填埋场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村庄布局充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村镇[10]。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村庄整治前后面积变化见表1。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全域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改变了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的局面,压缩农村居民点322.25 hm2,使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通过建立梨林镇历年GDP值与产业发展用地之间的数学预测模型,结合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将农村居民点整治结余建设用地指标的20%留做未来农村产业发展用地后,仍可结余257.8 hm2的建设用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