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下是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谈美育,必须从德育谈起,当下教育者的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大。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家庭、教师、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如果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我们对德智体美这四者的关系没有理清。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以德育为先,实质上应该是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德育是方向,德育既是独立的教育,同时应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面向,智、体、美三育均应贯穿德育的主线,这才是四者正确的关系,所以真正的教育者讲美育必先讲德育。但教育的现实却把德育孤立,德育成了班主任的工作和《思品》学科的任务,既然有人负责,又是一门独立学科,好像就分工明确、任务清晰了,于是智、体、美三育好像就与德育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学校中的怪现象就是:除了班主任和思品课教师,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传授知识,不教学生做人,拿成绩衡量品格的行为比比皆是,最终班主任压力大且精力有限,思品教师教育空间有限,如此一来,德育成了孤家寡人,如何不难!
另一方面,很多教育者把美育异化为“术”,功利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其道德教育的本质。美育的提出,源于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他提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的观点,希望通过美育独特的精神性、超脱性、创造性、社会性代替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至20世纪80年代美育和德、智、体三育正式成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美育观点提出至今,就一直纠缠在“术”和“育”之间,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体、美等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美育被狭隘化为艺术教育,更糟糕的是异化为“术”――升学捷径和课外辅导的实用之术,于是,美育成为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傀儡,浩浩荡荡的艺术生和人潮涌动的艺术班也掩盖不住美育的虚假繁荣。于是艺术教师觉得教授绘画、手工、声乐、器乐等技艺就是在进行美育,“技术审美”的教育观占主导地位,培养出不少“技法纯熟情感空虚”的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荫昌先生指出:艺术教育要归位到“育人”的本质上来,正是对当下不良教育现象的警示和提醒。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教授王旭晓撰文呼吁:艺术教育不能完全取代美育,她只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途径。这更是对美育“异化”的审视和批判。
所以,教育者必须对美育进行再认识:美育是采取美感的教育形式,以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的教育目的,其本质是审美情感的教育,更是“立德树人”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美感的教育形式是什么?绝不仅仅是美术、音乐、戏剧、建筑、文学等形态,这些仅仅是“美之物化”的形式,而美感的教育形式应该是“美的文化”――以“审美”为核心的三个维度的和谐建构:审视作品创作表现之美,感悟作品人文背景之美,感受教育者人文情怀之美。
审视作品创作表现之美,主要指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巧,经典性和代表性的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本体之美,启发人的创造思维;感悟作品人文背景之美,主要指作品的内涵、背景和创作者的人格魅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气质之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感受教育者人文情怀之美,主要指教师和家长对“育人”本质的理解,以美的思想、语言和人格影响人,让学生浸透在和谐的师生、家校关系之中,涵养人的道德品格。
篇2
大成智慧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61—01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的状况如何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 儿童阶段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注重体验和实践。但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认为,儿童早期的涂鸦行为没有任何意义,与其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倒不如及早地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事实上,儿童的这种自发式的绘画行为,是他们认识世界、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反映。起初,他们只是希望在涂鸦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逐渐地,他们就能学会通过涂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其绘画作品显得非常怪异、稚嫩,其中却不乏对三维世界的表现。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绘画的复杂性会逐渐增强。如,在画房屋时,他们会主动地添画门窗,在画树木时,他们会利用小鸟、云朵等进行点缀。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在幼儿进行绘画时,教师应尽量不予干预,并鼓励他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应灵活运用影像、范画及故事、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分析、比较与联想,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身的感受与认识,使其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 青少年阶段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但目前的初中美术教育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虽然不少教师也提出了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未能实现美术教育的多种功能。诚然高中美术课程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但实际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背诵和临摹成为学生应试的捷径。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并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与创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表达思想和情感,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三、“大成智慧学”的启示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意识;情操;个性思想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在农村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中小学生接触不到专业的美术教育,他们接触到的大多只是应试教育。在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如果培养出来的这些学生仅仅是会考试的・“机器”,那么当他们走出学校成为社会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身心健康很难得到全面发展。中小学美术课最大的目标应着重于启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达到创新的成效,并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协调发展,达到完美的高尚人格。中小学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鉴赏能力,远离假、恶、丑的侵袭,并陶冶其道德情操,培养其艺术气质。从而与儒家思想“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观念相辅相成,这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作用。有不少农村学生,由于缺乏美术基础,使他们对人体艺术作品和画作的界限区分不清,从而使其审美观得不到正确的提高。因此,只有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才能使他们认识到人体艺术作品是为了再现人体外在形体美和内在精神美,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讴歌,它是一种极为健康向上的,具有极为高尚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德的教化:而画刊宣扬的却是以低级趣味、庸俗低下的方式诱导人们走向消极的道路,更有甚者,败坏社会风气,于人于艺术品皆得不到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美术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目前,农村中小学学生对美术课缺乏热情以及美术课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
受我国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重视智育轻视美育,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明显有“主”“副”科之分,再加上升学率的影响,使得美术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没能引起学校的重视。有些学校虽在课表上安排了美术课,实际上却并不上课,只是把它当成综合课使用。到了关键时刻,如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或是毕业冲刺阶段,美术课就被主课占用。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这样的教育模式嗤之以鼻,然而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也由不得任何科任教师有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农村的绝大部分学校,严重缺少美术教师队伍,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更有甚者,安排非美术专业老师代课。很多中小学生连最基本的美术基础技能都没有,绘画水平仍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水准,美术教育特有的美育功能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2.学生方面
一直以来,农村美术教育倍受冷落。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完全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美术教育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在日常繁重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压力。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美学基础教育,不管老师怎样创设情境,想法有多好,整节课也收效甚微,又怎能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呢?
3.家长方面
多数农村学生家长意识不足,对孩子的培养太过于急功近利,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未满五周岁便送到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习。这无异于揠苗助长,严重阻碍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的纯真本性。孩子脑子里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连基本的美术知识都不了解,更别说容得下创作思维了。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农村中小学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1.转变观念,明确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另外,美术教育不光要完成大纲的任务,还要完成发现和培养艺术人才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的竞争,素质教育不仅有着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教育必须在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类个性均衡发展的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改变旧的教育评价体系,消除“主”“副”科之分,并且和普通课程一样不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制,把美育与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2.解决好中小学美术教师紧缺的问题
一方面,现有的美术教师应该派遣他们到专业美术院校再度通过培训、进修,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培养力度,建设一支农村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以填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空白。
3.学校和家庭和社会都应重视美术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应重视学生的美术教育,从儿童基本的学具做起,这让学生学习美术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书画作品展等活动增加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效。
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俗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不应该再墨守成规地坚持传统,要根据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颁发已久,为什么如今却还没有多大的成效呢?这个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更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关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提高并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斌.张静.美术教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戏剧学院出版社.2009.70
[3]杨恩泉.中国美术教育[M]2011.第二期.41
[4]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5]陈会利.浅谈农村基础美术教育[J]美与时代2009年3期
[6]胡彦瑞.浅谈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园导刊教育版.2010
[7]王婕.中学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浅谈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比重田魅力中国.2009年2期
[8]唐乙月.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10年4期
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功能;现状;对策
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由应试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转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再认识、再思考,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站在教育的高度认识美术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使教育对象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心智发育而且健康向上。为实现此目的,历代教育家都呼唤教育要全面发展。正因如此,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思路。美术教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当今育人模式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教授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他从多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中论述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和培养人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的人,大多数都表现出对审美艺术情趣的敏感。所以站在教育的高度看,不能把中学美术教育的功能仅仅当成是训练绘画技巧的单一的课程,它和其他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一样,不但承载着审美能力的养成,而且肩负着一个民族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重任。在一个民族前进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创造力和想象力比现成的知识更重要。
二、立足教育阵地反思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重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美学修养,通过美育教育涵养学生的心理气质,塑造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相较于德、智、体等教育更为直接、更为新颖独到。然而,反观当下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不仅使一线的美术教师失望,更令人对美术课改产生担忧。理念缺失导致对美术课的轻视乃至排斥。在中学,美术被打入“副科”的尴尬境地一直没有改变,所谓“正课”挤占美术课时的现象时常发生。更严重的是一个学校的教研教改多指向数理化英这些应用基础学科,安排“探讨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各种类型的公开课时美术必须靠边站,甚至很多家长、学生、校方领导认为美术学科非统考科目,既不重视美术教室、教具学具、绘画材料、教学挂图、幻灯多媒体等硬件建设,更人为地砍掉课时,压缩美术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正是由于美术教育理念的偏失,中学美术课犹如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一朵野花瘦弱矮小,这既是中学美术教师的尴尬,也是我国教育的悲哀。美术课堂呆板单调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美术教学大多在课堂上完成,但教学时囿于教材的狭窄层面,对相关知识范围既不能拓展,也不能挖掘。大多时间教师在课堂上随意画一个实物,牵着学生模仿,学生既不能掌握绘画的技巧,又不能感受画境的美感。更严重的是教学内容单一,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材的新理念、新内容,这样久而久之,使原本对美术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逐渐泯灭了感受、鉴赏、审美的欲望和能力。
三、肩负教育使命思考美术教育的对策
篇5
关键词:公共美术教育;素质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1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204-01
一、前言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具有素质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美术鉴赏课以静态视觉形式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公共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也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求各高校在发展中必须将深化公共美术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公共美术教育改革中必须参照美术专业学科特点,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其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二、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与管理体制有着直接联系,这便要求各高校在公共美术教育改革中,将完善管理体制、合理设置管理机构以及建立运行机制作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目前,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机构设置上各高校也分别予以其不同的称谓,部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机构的管理由学校负责,也有的高校将其挂在团委、学生处以及美术学院等单位,该种模式下会导致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容易受到行政职能和教学活动混淆的影响,这也是影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改革成效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美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高校教育工作中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便要求其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具备完善明确的课程体系,但是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在开展中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
(三)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成效有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对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而且部分高校利用校外兼职教师授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弱了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再者,高校对公共美术教师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该课程专业教师存在超工作量、超课时授课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深化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改革的途经
(一)规范管理机制。现阶段各高校必须将强化公共美术教育理念作为一项核心内容,要求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必须彻底改变无序管理状态,要求高校领导通过转换思想观念来予以其足够重视,在贯彻教育部有关公共美术教育政策及法规同时来统一规划其配置方案。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将管理与教学有效区分开来,并要完善高校公共美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以及年终考核评优等方面政策,只有将公共美术教育纳入到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才能提高其教学成效,确保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出公共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功能。
(二)优化课程设置。由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存在不同的课堂教学原则,所以针对非美术专业学生的公共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以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为主,并要求各高校采用大班授课结合小班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公共美术教学,这对提高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采用小班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任意选修课教学,这样可以为一些具有美术基础且喜爱美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学生在小班授课模式下可以接受到公共美术教师的专业指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公共美术课堂教学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必须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来加强公共美术师资队伍建设,并要合理安排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求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其人格品德和文化修养的考察,并根据理工、文史和综合类高校的自身性质来合理引进新型人才。再者,高校会经常外聘一些专家教授来不断扩大自身的师资队伍,并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进修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便要求高校公共美术教师通过进修来掌握最先进的教育工具,并要根据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来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各高校在发展中必须进一步深化公共美术教育改革,将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课程设置以及加强师资建设作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孔倩倩.新疆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现状与发展[J].教育论坛,2010.
篇6
(一)美术素质教育能发挥德育效应
美术素质教育对于人的精神建设和人格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序论中阐述美术与大的经典有同样的功劳,美育在社会上起“明劝戒,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等作用,即认为美术是德育和智育的辅助工具或者说是辅助方式。美育在社会上起到了陶冶情操和心灵的作用。《易经》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以文明化之,美育能提升道德、陶冶性情,鲁迅也论述过“美育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诸多观点皆说明,高校美术素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性情、心灵,继而能促进其良好思想道德发展、高尚情操的培养,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美术素质教育能发挥德育效应。
(二)美术素质教育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奈斯比特曾说:“我们周围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文关怀的情慷。“富裕的信息经济社会一旦形成,人们便需要借助艺术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川诚然,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当经济与精神发展不平衡时,更需要美术素质教育来传递人道精神,否则社会发展便会出现畸形现象;加之,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学的招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生存竞争日趋激烈,有知识、有学历、有想法的学生很多,而有文化、有教养、有行动的学生少见,竞争会使得少见的人脱颖而出,机遇和挑战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注重美术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完美人格培养是时展对人才培养的诉求。
(三)美术素质教育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而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使得教育更多关注人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育;注重人才专业化教育,忽略学生兴趣培养,当前的大学更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体现不出来。教育面对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只有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才会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美术素质教育是多元且整合的,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增加学生的艺术科学理论知识,丰富其艺术文化素养,同时也能训练其艺术思维。美术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科学与人文知识,它是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教育,所以它应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高校公共美术素质教育现状
(一)管理体制
公共美术素质教育作用的实现需要管理体制的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公共美术素质教育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类;第一,隶属教学机构,此类课程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实现;第二,隶属行政机构,此类课程主要是通过一些课外艺术活动完成相应学分。
(二)课程设置
公共美术素质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公共美术素质教育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类: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具体美术课程,根据学生选修状况开设相应课程;第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艺术体育类课程,根据开设课程院系的状况,制定开设具体美术课程。
(三)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依靠教师。教育部文件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 ,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o r以安徽省为例,调查得知:艺术教师最多的学校比例仅为0.09%,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有些学校尚无专职美术教师,主要依靠校外兼职美术教师开展本校的公共美术素质教育工作。同时,美术素质教育基本属于边缘学科,因此对教师本身的学历要求不高,大部分美术教师都只有本科学历。以安徽省为例调查样本中,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约为8:2。此外,学校忽视公共美术教师的培养,基本上没有学校组织公共美术教师外出进修。
(四)考核方式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公共美术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修读性质中都是选修课,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考核方式都比较相近,主要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考核主要是集中于学生课堂的出勤状况。终结性评价又以论文、试卷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的应试教育印记较深,不能反映出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综合素养〕
三、高校公共美术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顺
教育部虽然规定高校应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但各高校在实施中仍存在“理论上重视,实践上轻视”“专注学科专业教育,忽视全面素质提高”的现象。在一些高校,公共美术素质教育的作用与功能甚至被曲解为单一的校园文化活动。 从机构设置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隶属于人文科学学院、学生处,人文科学学院在整个学校不受重视,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小,在职称申报、队伍建设、业绩考核、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受到制约,而且作为学校的非职能部的二级学院要开展全校性的美术素质教育活动,在协调和组织等方面困难较多;学生处开展的美术素质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实践活动,学生得不到美育理论知识的提升。
(二)课程设置简单,教学质量不高
篇7
第一,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当前许多中学的领导者、教师甚至学生都未能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不重视中学的美术教学工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许多中学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学或边远地区的中学,美术教育仍是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据了解,当前还有许多中学存在美术教学的课时非常少且常常被挪作他用、师资不足等问题。此外,当前中学美术教学所使用的方法陈旧落后,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兴趣的保持。第二,美术教师的素质较低,难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师资情况较差,美术教师的素质较低是影响当前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据了解,当前许多中学并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许多学校的美术课程均由语文、数学等并不具备美术素养的主科教师来兼任,美术课程有名无实;此外,一部分学校虽然也有具有专业修养的美术教师,但是学校的课程意识较为薄弱,只让其充当门面而不关注美术授课的实际效果,导致美术教学的质量低下。第三,美术教学的针对性较差,未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功利思想,不利于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美术课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够将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有效应用,失去了意义。此外,部分学生与家长在学习美术前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出于走捷径的心理而要求学生学习美术,导致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快乐。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新课改越来,素质教育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中学美术教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当前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应当注意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新课改强调素质教学的重要性,提倡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领导者以及美术教师应当注意更新其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养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低下是影响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绘画空间,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此外,提高教师素养是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对策。学校应当注意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努力为教师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应当树立重视学习的概念,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学习兴趣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过分关注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对学生学习美术并不是十分支持,认为学习美术对将来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作用。面对这一情况,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打电话、谈话、家长会等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美术的环境。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效率,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创新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美术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篇8
(一)盲目扩大教育规模
美术作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象征,其发展较为缓慢,需要由高质量的人才来推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这一小规模领域被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推向了更大的平台。此外,扩招还会降低学生的入学门槛,学生通过美术班的突击训练便可以达到升学目的,而专业考试内容的模式化,专业成绩的过分关注,也使得文化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此一来,定会恶性循环,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社会需求越来越得不到满足。
(二)重专业,轻文化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整体素质偏低,即专业课很优秀,但文化课往往不尽人意。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入学目的,不了解当下的社会环境需要什么样的美术人才,甚至对美术缺乏认识和感情,没有主动性,更没有那种用生命换取艺术的激情。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文化课的强调不够,考核不严格。学艺术除了要勤奋,还要投入,要培养一种对艺术的感情。但是当下美术院校的教学方法为学科制,各知识被切成块,学科之间不能相通。而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并不是简单直接的应用,而是融合了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当下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特长而忽视文化课的弊端,必然会带来众多问题。专业能力只是一块敲门砖,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创作性情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所有这些又恰恰离不开文化素质的培养。
(三)重技术,轻理论
重技术轻理论是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绘画技能,而忽视了美术理论的教育。美术这门艺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类记录和认识客观事物的需求。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提高和丰富表现技巧,为的是满足人类再现客观事物的需要。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将重技法作为不变的教育模式。但殊不知,美术艺术发展到今天,其技术问题早已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当下,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对美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不再是检验艺术人才的唯一标准,所谓人才,还应具有新锐精神,具有对当代艺术精神的把握和洞察力以及将对社会、对生活、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转化为美术形式的能力。
(四)美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高校美术教育面临着师资队伍不健全的现状。首先,结构较为单一化,一些高校由于扩招,由于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美术专业的泛滥,导致在招聘美术教师人才时,条件较低,仓促了事。其次,缺乏骨干型教师和美术学科的带头人,很多高校都只把具有美术经验的教师作为主力军,忽视了对一些教授、副教授的引进。第三,美术教师的队伍良莠不齐,教学理念较为落后,而且许多教师的文化修养、艺术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都还不够,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教育,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学生、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五)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个问题———教育管理模式刚性过硬,缺乏针对性和柔性因素,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上。毋庸置疑,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美术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二、对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控制招生规模,重视生源质量
艺术院校的扩招能引发教学质量、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但扩招也实为社会所需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同时要注意适度、合理的原则,盲目、大规模的扩招,一方面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品牌的消耗和浪费。另外,高校还要重视生源的质量,强调对生源的考核和筛选,防止学生随波逐流、没有目的的报考,为将来美术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当然,学校还要契合社会需求,除了对传统精英艺术人才的培养外,更要注重对复合型人才和新型人才的开拓。
(二)调整并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对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打破以往教学结构不合理、专业课体系和内容陈旧、单一的弊端。增强课程内容丰富性,强调综合性课程与基本理论、技能的有效结合,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制度。具体如下。第一,增加一些诸如西方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社会学、艺术创作心理等的人文修养方面的课程,实现专业与文化,技术与理论的均衡发展。并通过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然后用一种更高的眼光来分析社会。第二,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如在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设设计专业。
(三)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美术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美术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靠课程设置和新专业的开设,另一方面还要看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带头人来担当艺术骨干。因此,各高校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培养、选拔青年学科带头人,积极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中坚作用,和青年教师后劲足、实践能力强,适宜担当创作的主力军作用。当然,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性别比例协调的高素质美术师资队伍的建立,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限制师资队伍近亲繁殖的倾向,吸引一些在美术教育上有成就的专家担任客座教师,并邀请其参加教学、科研等工作,使编内编外达成互补。第二,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广大教师在良好的自我创造的心境下,进行创造和研究。第三,每年为教师创造一些外出进修、考察的机会,更新学术和思想,学会各种新型材料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强化专业优势。第四,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从制度上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最后,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即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个性特色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具体措施和建议,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用真情实感的付出来培育这种个性意识。第二,学生要有自觉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性表达方式的意识。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及审美层次的提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所得,也并非一蹴而就能成。因此,它需要从大学阶段的一开始就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将具有个性特征的创作培养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去。以创作带动能力训练与培养,使他们在完善组织、建构完整作品的基础上,不断锤炼个性化艺术语言,明确自我价值的存在。
(五)增加课外活动
篇9
关键词:农村;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改革;原因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改革推行已久,且在许多学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城市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然而在很多农村地区,美术教育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1美术教育改革现状对比
1.1两所学校的开课情况
经过对一所农村小学和一所城市小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是根据年级来开设美术课程,低年级每周开设两节美术课,而高年级每周只开设一节美术课,并且在开学的前期和后期,美术课都会以各种理由被语文或数学老师占用。而城市小学不但能够保证每堂美术课的正常上课,而且他们还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在下午放学后还有课外活动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美术。
1.2两所学校老师的基本情况
这两所学校都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农村小学有两名美术教师,一名是近年某高校的毕业生,另一名则是已任教20余年的老教师,该小学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所以美术老师现在主教语文,兼职美术。而城市小学则不一样,他们有一名专职美术教师。然而,就两所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城市教师学历结构普遍比农村教师学历结构高。
1.3两所学校教材的使用情况
这两所学校都是使用人教版美术教材,三位教师均表示能适应教材的编排,但使用教材时却有所不同。农村教师上课是跟着教材编写的篇章做教案教学,没有太多的新鲜事物注入课堂,虽说教师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是学校条件有限,即使想让美术课上的更新颖一些也是有心无力,所以最终还是教教材而不是使用教材。而城市的美术教师则是教材作为参考,从另一个层面来引导学生学习,因为他们学校有专业的美术教室,在教材之外还有许多的课外资料供学生查阅。
1.4两所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明确了目标内容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又是义务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调查的两所学校来看,农村的学生几乎是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他们接触外界的东西太少,思维打不开。而城市小学的学生基本上能达到新课程标准,因为城市的学生见得多,老师带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从这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环境跟老师的教学实施有很大的关系。
1.5两所学校学生家长的意识情况
在调查这两所学校后发现,学生的家长对学习美术课的意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家长的想法就是在哪里读都一样,反正都是读书,而城市小学家长的想法则截然不同,他们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学环境。农村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父亲外出务工,由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或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并且爷爷奶奶受教育少,又缺乏对孩子教育管理的精力,更别说让他们接受课外兴趣班的培训了。但城市小学的家长则不一样,他们基本上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带孩子出去走走。
2影响美术教育改革的因素
2.1素质教育的落实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对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价还是主要依据升学率,学生的成绩越好,就代表学校教学质量越高,学校地位也随之提升。美术教育在各大学科中都是附属学科,不会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所以很多学校在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时都会占用美术课。农村教师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安排主要还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在上课期间,只要语文、数学课有需要,那么美术课就会停课。然而在城市小学,他们的文化课全部安排在上午,下午基本上都是业余课。他们在上完业余课后,还有专门的兴趣课,兴趣课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这样的开课计划就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素质教育。
2.2教育经费的投入
美术教育有它的独特性,所以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专业的美术教室,还需要多媒体、图书、影像以及专业的实训室等。然而在这些设施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可是一笔巨大的教学开支。因为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投入这么一大笔到美术教育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的美术课就只能以欣赏课和画画课为主。相反,城市小学的美术课就截然不同,他们上课有专业的美术教室以及多媒体、图书等。他们的教室也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来装饰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2.3教师培训
从调查中发现,虽说两个学校都配有专职的美术教师,且教师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但就农村小学的两名教师来说,一名是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名是任教20余年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就有差异,在教学计划上就会存在分歧。并且学校每年给老师提供的培训机会本来就不多,即使参加了,也都是一些进修校的培训,进修校里的培训人一般以讲授为主,基本没有实践指导。所以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在学生面前也无法完全实施。虽说城市小学整体的教师结构比较年轻化,教龄在3至5年,但也正处于摸索阶段,且缺乏专业的教师引领,这也是一大问题。
2.4教师的认识不足
从美术课的开课计划就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的教师对美术课的认识还不够,虽然他们说要把美术课上好,但是在有限的条件里,他们也无法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的学习要求,教师也无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没有机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他们对当下的教学的认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进进修班学习一段时间就可以教授学生。这样的思想观念就是错误的。
3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真正达到美术课程标准,以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深入素质教育。其一,在美术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要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授课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其二,要让全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用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各个地区都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能否有效地进行教学,这跟教师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各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应该对当地的教育给予重视与帮助,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与培训,改变美术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总之,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只有教师的观念有了转变,并且落实到了教育中,美术教育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
论文关键词:应试教育 高校美术教育 现状 冲击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更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应试教育主要出现在高考、中考的一般文化科目中,这种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会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但在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己任的艺术类教育中,似乎少见。
时下,随着扩招以及经济发展下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老牌艺术院校竟相致力于自身原有学科的重新分化与整合,以求新的扩充与发展机遇。高师院校更是力求办学效益的提高,部分学校对美术专业特别青睐,以致大量的美术专业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长期将美术视为“游艺”或“准学科”而对之不屑一顾的综合性大学,也将建构美术专业作为扩大规模、完善学科结构的新思路。美术考生成为当下高考大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全国几所美术院校“分割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众多考生同挤独桥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应试美术教育至此应运而生,并在美术考前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美术专业高考人数纪录不断被刷新的同时,少则几千,多则数十万考卷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和“看上去很美”的繁荣场景似乎总能让招生院校深感欣喜。在高考大军的不断冲刺下,虽近几年学龄青年总人数有下滑之势,高考大军在数量上已不及往年,但美术类考生却没有减少。从最初一个省就那么几千人报考美术到今天的几万、十数万之众,应该说挑选到的考生质量不会太差。然而事实却总是出人意料。学生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合理的升学诉求我们当能理解,画室投机的市场运作机制能在多年的美术高考博弈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我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质量下滑却成了美术专业招生单位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大学课程的一再调整,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大学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适应应试美术带来的巨大冲击。这种调整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传统发展型
这种院校一般开设美术系科较早,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在同类专业中形成了较好的声誉及地位,在招生及学生培养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以轻易立于不败之地。这类院校一般招生人数不多,受扩招的影响也往往较小。对生源质量要求较高,高考应试题目难度较大,简单的应试教育培训办法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因为这类学校师资力量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名列前茅,师生比在一定程度上受扩招影响不大。这类院校的授课类型一般有两种:一为画室制。画室导师制对于落实教师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群体性及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入校之初就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目标,大学4年甚至研究生阶段都能朝着目标不断发展。二为两段式教学模式。这类院校在美术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中国传统书画专业等几个少数专业大一学生不分专业方向外,其余专业全部送由基础部统一管理教学,一年、一年半或者两年不等。基础课程结束以后再由其原来所在的学院、工作室“领回”,继续该生在专业领域的深造。较之以前的学生进校就分专业不同,现在各大学、美术学院都加大了对基础部的投入,80%的美术院系都设立了基础部。很多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都投入到基础教学的一线,力求通过不断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修为,将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夯实,以便于后一阶段划分具体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操作应用型
随着设计类专业的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和操作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地位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越发显现。所以,培养美术专业学子的设计能力和操作应用能力成了当代大学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院校一般为一些工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它们受传统学院派美术教育影响较小,可以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创建其新的教学模式及价值体系,扩招和新的应试机制给这些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些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早已走出了传统简单的制图模式,部分重点院校其专业性相比专业院校也毫不逊色,而工科院校在美术社会功能中实际应用的优势却是传统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这类院校往往借助学校在工科上的优势,结合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以及素描色彩表现能力,通过美术欣赏、鉴赏以及电脑、机械制图甚至物理、数学等课程的辅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艺术认知水平,将教学与社会应用实际相结合,力求在应用技能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美术教育社会化、功能化,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能动性调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内涵发展型
业界当下对美术专业的基本功有一种新的看法。所谓基础,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文素养;二是造型能力;三是创造力。这种新的看法恰好给一些美术专业新招生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这类院校的美术专业起步稍晚于传统美术院校,虽然在操作应用上缺乏理工科院校的有利条件,但具备其他学校不具备的人文社会环境。可以利用文科院校在社会科学上的优点,充分发掘美术学科的发展潜能。其教学计划不会对学生有明显的专业划分,没有国画、油画、版画之说,轻技能而重理论修养,尽最大可能地在满足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修养。走出了技术至上的误区,脱离了传统美术教育,更具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努力落实其具有审美文化教育特征的效能。这类院校认为,当下的美术教育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好的教育趋势,即重视教育、轻视育人;重技术传授,轻理论研究和人文精神认知;重传授和接受知识,轻综合能力培养。所以,这些院校力求能开拓出一种新型的美术教育模式,以适应美术发展新的需要。开设课程一般分为:美术教育课程、教育哲学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研究课程、美术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美学理论、前沿知识课程等。这种教育模式和操作应用性有很大区别,更看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及专业理论修为,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法的同时往往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近现代绘画艺术、设计理念及当下艺术思潮予以重点把握。在具体美术作品的创作与分析中,怎么画、绘画媒材的选择上已不再重要,而是将关注的焦点落实到画什么,和探求画面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之中。
四、投机取巧型
美术考生的庞大数量,使一些院校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蜂拥而上的专业设置,必然带来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以至出现不少地方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持平的状况。择优选才的原则面对这种状况苍白无力。因而不仅多少年来美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且生源的专业素质也呈下降趋势。如某大学的独立二级学院,在生源好的前几年,美术专业一年招生人数就达1000人之多。而在最近生源因受艺术专业就业率以及生源人数减少等影响,招生人数急剧下滑。这种完全为经济效益而招生的行为,不但成为教育弊病发展的温床,也成了我们今天看待艺考冷热程度的晴雨表。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本身并不具备单独设立美术专业的实力,却因为特定的环境成为受益者,在不具备培养人才条件的情况下,唯有实行新的变革以适应社会、考生及家长的求学期盼,引进一些看似时髦、前卫的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并树立起自认为新的审美和评判标准,披上“85思潮”“新生代”的外衣,克隆着一个又一个美术“神话”。笔者认为,无论课程怎么调整,只要是利于学生成长,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操作技能的课程,一些创新和尝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反映了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能动或被动作用,也为当下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努力。然而,在所谓新的、世界的、前卫的艺术理念指导下,这类院校在学生进校后,往往不按常规教育行事,其借鉴的是所谓的西方美术教育内容,认为基本功完全不重要——这是专业院校做的事,他们要做的是与国际接轨,而随改革开放涌入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成为其专业设置和教学的“救世主”。教学中的“因人设课”“随机应变”更是屡见不鲜。至于作为学科教育中应有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教学内容,就更是无暇顾及了。开设课程类别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且诞生众多的新名词,什么笔墨实验、综合媒介……不断变化的新颖名目成为其教学大纲最大的噱头,其实仔细研究后发现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学生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被这花样百出的新名称搞得迷失自我,成为这些“新模式”的失败试验品。当然,这类院校在美术不断发展中也必将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但其消极影响却不是短期能消解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