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调查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调查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住院患者;食品安全;知识一态度一行为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89-03
食品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也渴望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1]。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助于促进医院食堂食品质量与安全,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也关系到自身的康复。本调查了解来自不同居住地的患者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城市和农村住院患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旨为在广大患者中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城市患者230名;农村患者379名。
1.2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所有调查对象
采用统一、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相关信息。调查表参考相关
文献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居住地、性别、民族、年龄、职业等),食品安全知识10题、食品安全态度7题、饮食行为6题。食品安全知识每题1分,共计lO分,答对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对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把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分为四个等级,0分为完全不了解,1~5分为r解一些,6~7分为基本了解。8~10分为了解。分析不同居住地患者对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影响。问卷采取现场发放、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共发放问卷866份,收回有效问卷852份(城市患者473份,农村患者379份),有效率98.4%。
1.3资料处理所有收集的资料经复核后采用Excel2003录
入,并用SPsSll.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秩
和检验、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食品安全知识调查发现:所有患者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1.97±1.23),得分较低。城市与农村患者相比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
表1 来自不同地方患者食品安全知识得分(x±s)
注:*按显著性水平a=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城市患者对食物中毒、食品添加剂的知晓率相对较高,对转基因食品、HACCP、食品安全法等方面的回答好于农村住院患者(P
见表2。
表2 住院患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回答情况
2.2食品安全态度
2.2.1住院患者对食品安全的态度82.5%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而不关注或无所谓的占
17.5%。有42.5%的患者认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环境越来越差,在调查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中88.1%住院患者认主要在于生产加工企业利欲驱使,82.7%的认为执法部门执法不严,69.0%认为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清。对于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保证我院餐厅的食品安全,有88.O%的患者认为营养科做为餐厅的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要求管理餐厅,85%的患者建议医院的营养科应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2.2.2 住院患者中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有86.7%的患者担心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85.3%担心农药残留问题,76.8%担心重金属残留,63.0%担心有害微生物污染,51.0%担心兽药残留。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看法:33%的患者能接受,有22.9%的患者认为不能接受。
2.2.3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76.9%和69.O%的患者选择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作为其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网络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得到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
途径占42.2%。有意愿选择知识讲座的患者47%。
2.3行为
2.3.1 食品购买场所 78.6%的患者们首选大型超市,其次是院内便利店占65.6%,仍有24.6%的患者选择路边小摊。
2.3.2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有 81.8%的患者买到过不安全食品,在买到不安全食晶时,有76.4%的患者自认倒霉,选择白行消费或丢掉;要求商家更换或退货的患者占60.3%,只有15.0%的患者会选择向消费者协会反映。
2.3.3食品消费习惯 85.2%的患者表示选购食品时最关心的是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其次是价格、食品色泽、外观及品牌,分别占38.1%、29.2%和24.8%;会关注产品认证标识的患者只占19.4%。为避免摄人不安全食品,70%的患者会选择在医院食堂用餐,12%选择家人送饭,其余的在医院外面的餐馆就餐。
2.4经济状况本次调查中,Engel指数:农村患者平均69.8%,城市患者平均46%。
3.讨论
调查表明,住院患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相关问题的知晓率较低,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之间的差别、HACCP及食品质最安全市场准入标识“QS”的意义的知晓率较低,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知晓率最低。提示广大患者食品安全认知现状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和完善。城市患者得分稍高于农村患者(P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调查
尽管食品市场高效运作,但也不可能避免一些问题,如检测水平低和监管队伍力量弱等,只通过政府监管是比较困难的。食品安全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国内对其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处在技术与监管等层面,在具体问题原因分析上缺少统一性。本文采用了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为解决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1调查地点与方法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了某市的大多数群众,总共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并全部回上来,该次调查共分为10道问题,分成不同的部分,同时还使用了访谈的方式,访谈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食品信息来源等。
2结果与分析
(1)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在谈到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时,在购买食品过程中,消费者更在意销售地点,见表1。对是否介意添加剂的存在,介意的人占50%居多,见表2。(2)食品安全问题处理机制。从本次调查中能够看出,当发现食品存在问题时,保障自己权益和不保障自己权益的人是持平的,见表3。居民并没充分了解食品安全知识,需要从多种渠道提升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见表4。
3诱发食品安全的因素
(1)食品检测监督条件缺少完善性。尽管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而在食品安全检测上还存有不足之处,其中检测监督条件有待完善。现阶段,检测设备不够健全,检测涵盖范围窄,抽检率不高,要想普及检查,十分困难。地沟油事件让人十分担心,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检测,向社会征集检测方法还处于优化中。(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①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表现出垂直分布,而基层的人力与财力等配置较少。②分段监管体制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使得监管责任不精细。③食品安全监管应表现出应急化倾向,但现实的监管总是很被动,往往习惯于被动应急。(3)公众参与性不高,消费者保护机制不健全。面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往往向消费者保障协会请求帮助。消费保障协会由相同级别的工商部门负责管理,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无法和各个部门协调起来,也就不能让社会对其产生较大的信任。
4讨论与建议
(1)强化食品检测监测,集中检测资源。①集中规划年度检测,切实负责检测报告的工作,获得各食品监督部门的认可。②依托实力雄厚的检测机构,形成市场化模式的食品检测机构,节省建设成本。短期内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规范无标准的食品。构建食品安全的预警制度,抓重点和根本,及时处置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健全的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与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追踪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摒弃不合理之处[1]。(2)建构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①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要求所有食品监管部门切实监管,管控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②创新食品监管模式,从根本上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着重治理食品原料,注重治理种养殖品的应用,尽量少使用食品添加剂,按照规范,少使用违禁药品,从根本上管控好食品安全,做好农产品无公害计划,为农产品搭建绿色生产基地,彻底把控好食品安全质量[2]。(3)强化食品安全的宣传。树立强烈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搞好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监管并跟踪调查食品安全。让行业协会凸显自身职能,成为各机构的纽带。借助各种途径,让消费者勇敢面对食品安全及对食品安全形成高度认识,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让消费大众能够较好地识别食安全方面的问题,为消费者申诉开通绿灯,真正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作者:张璇 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研究以广州市大学城10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为了解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现状,为在大学生中开展食品安全干预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大学城1047位同学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大学城10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在读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表,采取随机抽样法,通过现场调查和网络问卷形式,调查研究大学城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行为和知识素养水平。其中现场问卷调查由小组相关调查人员在大学城不同学校校区进行现场式问卷调查,而网络问卷则通过录入调查问卷电子版,将问卷访问链接发放到各大学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论坛和新浪微博树洞等,获得调查数据。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调查6题,食品安全知识8题,食品安全态度行为类6题。共发放问卷1252份,其中纸质问卷536份,电子问卷716份,平均每所高校125份。
(三)资料处理
利用EXCEL、SPSS v19.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做整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047份,回收率83.7%。其中男生493人,占总人数的47.1%,女生554人,占52.9%。
(二)不同专业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分析情况
注:①食品安全标志识别;②致癌物质区分;③三聚氰胺人体影响;④预防烹调油烟危害的措施;⑤何种金属元素致甲基汞中毒;⑥三聚磷酸钠海鲜造假的手段;⑦皮革奶的有害物质;⑧食品安全法行业标准统一。
从数据的整体来看文史财经类的同学的平均正确率为63.25%,而理工农医类的平均的正确率为64.74%。被访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与其所学文理专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6.0,P=0.229>0.05)从整体看尽管理科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了解把握比文科生高,但与所学专业差异性无太大关联,这可能与题目设计的典型性与热点性有关。第七题关于皮革奶的问题中文史财经类的学生回答的准确率为30.1%,而理工农医类学生回答的准确率为40.7%,大多数人主观认为皮革是有机物,觉得皮革奶中有毒物质是有毒有机物,实则不然,皮革奶并非不可饮用,若将皮革奶中的重金属物质去除,皮革奶理论上对人体无害,但商家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忽略处理分离流程,导致了皮革奶的安全问题。第八题是对食品安全法律文献的考察,文史财经类的回答的准确率为49.0%,理工农医类的回答的准确率为但整体准确率偏低,学生对食品法的政策实施和内容了解程度不高。
(三)不同年级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分析情况区分;③三聚氰胺人体影响;④预防烹调油烟危害的措施;⑤何种金属元素致甲基汞中毒;⑥三聚磷酸钠海鲜造假的手段;⑦皮革奶的有害物质;⑧食品安全法行业标准统一。
关于食品法规的第八题中,四个年级的准确率分别为40.3%,47.3%,54.2%,61.4%,呈现递增的趋势,高年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掌握程度比低年级高,总体上看,随着年级的上升,准确率并未随之增加,大部分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一直保持停滞状态,学校应从入学就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素质意识,对进一步提升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四)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态度调查情况
问卷中我们对近几年来发生的热点食品安全事件,“毒奶粉致大头婴”、“三聚氰胺奶粉皮革鞋造奶”等事件,就大学生群体对其的看法态度做了调查,60.2%大学生认为“政府对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不力”,18.1%大学生选择“不良企业为牟利不择手段”和17.4%大学生认为“民众缺乏食品安全知识”,4.3%大学生对此没有想法。另外,在大学生群体就“什么是保障食品安全最有力的措施?’’这一问题回答时,43.1%大学生选择“执法部门监督”,39.5%大学生选择“法律法规约束”,7.3%大学生选择“媒体群众的监督”,6.1%大学生认为有力措施是“生产企业自律”这些数据体现,大学生群体对政府实行政府职能,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切实落实执行治理职能的期盼。同时这也说明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应加大力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或者存在漏洞,对违法违规的不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起到的威慑力不足,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五)大学生食品安全行为习惯调查情况
在选择偏向于哪里获得食品安全知识上,55.1%的大学生选择电视、报纸和42.9的大学生选择微信、微博作为其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对于大学生群体乐于接受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方式,有48.5%的人选择微信、微博宣传,36.2%的人选学校教育讲座。在现代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逐渐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有必要加强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知识有基本了解,能够大概区分不卫生食品,但维权意识不强,在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了“息事宁人”,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加猖獗。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再教育,并且要培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维权意识。
三、讨论
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但对三聚磷酸钠造假、皮革奶有害物质判别,食品安全标志区分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较低。不同高校、专业在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上差异较大这与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所学课程不无关系。
从食品态度行为数据分析判断,仅依赖媒体宣传、学校教育讲座,大学生群体的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国家对大学生乃至国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程度不够,由我国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知识结构分析,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到高中大学都缺少关于食品安全知信行的系统教育。
从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晓率看,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由此可映射出一般人民群众所具备的食品安全基本素质。对在知识结构中适用范围最广泛的食品安全知识,大学生在其中主要关键的问题领域回答水平普遍偏低。宏观上,学生阶层对其掌握、重视的程度间接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平均寿命。
篇4
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写调查报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1
一、调查原因
如果你从中小学门前经过,你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中午休息或者放学后,大部分同学不是向家的方向走去,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如饿虎扑食般地朝学校对面的小卖部或者周边的小摊点冲去。他们掏出家长给的零花钱,买了一些色彩鲜艳、包装简易,还赠小玩具的食品或者买了一些“吸足”了灰尘的“串”食品,它们到底是什么?你们吃过它吗?你们喜欢它们吗?于是,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调查。
二、调查对象
这次有关食品安全的社会调查以全校以及周边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时间
20xx年7月 ——20xx年8月
四、调查方法
第一种是网络调查(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成网络版调查问卷,通过qq群发动调查)
第二种是利用双休日到公园、社区、文化宫、图书馆等地方进行随机调查。
第三种是利用学校召集日对校内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五、调查的结果
我们就对于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的喜欢程度,调查了60名同学。情况如下:40名同学经常吃,18名同学曾经吃过,2名从没吃过或很少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经常到学校周边小卖部买这类食品吃的同学比较多。在问到原因时,同学们有的说“好吃”,有的说“因为好玩”,还有的说“便宜”。这些便宜的食品,真的那么好吃吗?它们卫生吗?经常吃这些食品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查。
我们暗访了学校的周边的小店以及街摊,而且特意购买了一些食品进行分析。来回的路上,我们看到很多小朋友把这些街摊围得水泄不通,都抢着购买。我们亲眼看见了营业者用刚抓了钱的黑乎乎的手剥香肠,因为反复利用,锅里的油已经变了颜色,就连马路边上交通安全也成了隐患……我们将买回的食品,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发现这些食品的安全不合格,如糖果的色彩过于鲜艳,明显是色素超标;薯片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既没有生产厂家,也没有生产日期和任何的安全合格标志;那些油炸食品制作相当粗糙,根本谈不上卫生……
带着调查的结果,回来后我们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据网上资料表明,这些小店里出售的食品主要存在色素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防腐剂超标、卫生指标不合格等多项问题。一些生产厂家为了追求食品的颜色、口感、新奇等,在生产小食品过程中不按国家食品标准使用添加剂,或滥用不合格、不允许使用的添加剂,致使大量不合格甚至有害的食品损害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不要再去购买那些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的小食品。
六、调查分析
1、因为同学们中午挑食或者不好好吃饭,直接导致同学们下午放学时,饥饿难忍。
2、这些食品中添加了一些添加剂,使得食品颜色鲜艳、“口感较好”,因此会吸引很多的学生们。
3、很多食品中附带一些小玩具,有的同学为了攒这些玩具,于是就来购买。
4、同学们互相攀比,也有学生请客的情况。
七、调查建议
从上面的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同学还是注重食品安全的,极少数同学有时会忘记一些食品安全的问题。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在这里我要提几个建议:
1、 请各位家长叮嘱自己的孩子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2、 请同学们时刻告诉自己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坚决不要购买学校周边质量不过关的小食品,吃好正餐,多吃水果。
3、 各班同学和老师将食品注意事项写于纸上,贴于教室醒目的地方;
4、 学校可让一位老师站在小店前,告诉学生不要购买零食;
5、 学校应当加强伙食管理,让同学们中午能够真正吃饱、吃好。
6、 食品安全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周边商店的检查,使同学们免受这些垃圾食品的危害。
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2
一、前言
当前,国内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食品安全”已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词汇,是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学校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也直接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课题小组展开了这一次关于校园食品安全的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一些潜在的校园食品安全隐患暴露出来,也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课题的展开
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实地考察、访谈法为辅。我们对学校的一些饮食场所进行了实地考察,来了解那些广大师生常去的主要餐饮场所在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方面所做的具体措施以及他们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态度,并希望借助我们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使他们了解到目前师生们对他们的举措提出的建议和看法,并且在未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此外,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同学们对我校食品安全现状的认识和评价。另外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我们还采用了观察法与文献法。观察法主要是我们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进行一个情况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到文献法,在浏览一些资料,文献,尤其是网络资源、报刊等二手资料,甚至直接查找了一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话题调查活动及论文作为参考。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健全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四川大学软件学院xx级3班的活动小组针对目前校园食品安全现状及学生的消费特点,制作了关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调查表,于10月底11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4份,收回84份,有效问卷84份。
根据问卷表所反映的内容,有以下一些情况:
1、有74.6%的学生一般选择在食堂就餐,22%的学生在学校周边的小摊点或小餐馆就餐。对学校食堂的的食品安全的总体评价满意的学生占53.2%,不满意的占30.7%。觉得食堂提供的餐具安全性一般的占80%,不安全的占10.2%;觉得食堂的就餐环境、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满意的占72.9%,不满意的占10.3%;觉得食堂的食材一般新鲜的占65.5%, 不新鲜的占30.2%。
2、认为学校周边的小摊点或小餐馆卫生状况一般的学生占58.7%,认为较差占27.2%。认为学校周边有存在不卫生的餐饮摊点的学生占89.8%。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未关注小摊点是否有卫生许可证,看到哪儿有好吃的就坐下吃。许 多学生同时还反映学校周边摊点存在碗筷较油腻、不卫生、好像没有消毒等现象;蔬菜没洗干净、有黄叶;工作人员未穿工作服帽、指甲未剪、戴手饰等情况也比较多;基本卫生设施不够完善、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饭菜质量不高。
3、对于购买可存放的食品大多数同学会到比较正规的商店购买,并注意商品的价格、生产日期、厂名、保质期等事项。也有少数学生并不重视商品质量,走到哪里买到哪里图个方便。由于大型超市有着相对比较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所销售的食品在安全方面有比较好的保障,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首选场所。所以在大超市购物相对比较放心,大部分学生会注意保质期和不去购买“三无”食品,但有部分学生人不知道“三无”是哪三无;对散装食品的质量问题还是比较疏忽,大多数学生不会注意,说明学生对散装或裸装食品仍然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好在国家已经对散装或裸装食品采取措施,这样更能保障食品安全。
4、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应该采取舆论监督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到食品卫生方面的新闻报道,说明舆论的宣传力度不够。毕竟广播电视和家长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还是主要手段,通过这些媒介虽然对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维权意识有提高,但是仍然比较薄弱,毕竟这些知识的来源有限。足以说明有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大,消费维权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地调查总结:
1、 调查时间:xx年1月4日
2、 调查地点:拉面馆、超市
3、调查内容:调查餐馆的食材是否新鲜,饭菜制作过程是否卫生,同学对餐馆饭菜及就餐环境是否满意,调查周围私营餐馆的卫生许可证和超市销售食品的安全安与卫生。
4、总体情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是过关的。
1、食堂篇
一餐食材都是新鲜的,制作环境相对卫生,碗筷都经过消毒处理。就餐时间会有工作人员及时清理餐桌上的剩饭,保持清洁
兰州拉面馆规模较小,人手不及一餐,所以难免清理餐桌不及时,但总体不错。
2、商业街篇
私营餐馆均有卫生许可证。
在超市抽查的食品均未过期。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1、食堂工作人员不戴口罩,这样不卫生。
2、超市会卖一些制作及其不卫生的廉价麻辣垃圾食品。
3、同学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不够高。
四、 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1、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重视。进一步提高食品卫生安全的意识,切实树立“学生健康安全第一”的思想
2、在商业街各个小店采用顾客投票的方式,对店内蔬菜、肉类,以及制作过程卫生与否进行投票。这样,可以让顾客有选择的余地,同时还可以让小店提高自身的卫生水平。
3、在安全监管体系,工商、卫生等部门努力之下,学校也要对校园内及周边的超市、商店、食品零售摊点进行定期的卫生监查,以保证学生使用安全卫生的食品。
4、可在校内设立由学生组成的卫生检查“小部门”,分级分部门明确划分职责。对校园内及周边的超市、商店、食品零售摊点展开
5、学生会可以在青春广场举行展板,加强学生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维权法律等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
6、学生们若在校内外发现不卫生的食品,可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若物品发现价格不合理,可以向消费者权益协会举报。
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3
一、调查对象
这次有关食品安全的社会调查以全市6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时间:
20××年11月15日
三、调查方法
我和三位同学通过两种方法进行调查。一种是网络调查(在爸爸的帮助下,制作成网络版调查问卷,通过qq群发动调查);第二种是利用双休日进绣山公园进行随机调查。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的男生有33人,占总人数的55%;女生27人,占总人数的45%。一年级学生有15人,占总人数的25%;二年级学生有7人,占总人数的11.67%;三年级学生有3人,占总人数的5%;四年级学生有11人,占总人数的18.33%;五、六年级学生都是12人,各占总人数的20%。
从早饭吃的地方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小学生多数是比较注重的,女生比男生注重食品安全的地方多一些,国为少数(9名)男生爱在小店吃,其中竟有人爱在路边吃,而女生只有少数(3名)爱在小店吃,并没有人在路边吃。其次,男生较爱在小滩小贩购买食品,只有少数男同学不在小店里买食品,女生多数不爱在小滩小贩购买一些食品,只有极少数爱在小滩小贩购买一些食品。并且男生多数在小店里购买一些属于三无食品的零食,女生只有个别去购买零食,可以说明男生不是非常注重食品安全。有些男女生因为罐头食品较为好吃,就误以为罐头食品是卫生的,这可以说明全市可能会有极个别同学把好吃食品当成了食品安全的`食品了。从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及其他问题可以看出现在的小学生并不是极为重视食品安全,只要好吃,方便,就顾上食品安全性了。
五、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同学还是注重食品安全的,极少数同学有时会忘记一些食品安全的问题。在这里我要提几个建议:
1、请各位家长叮嘱自己的孩子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2、请同学们时刻告诉自己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3、各班同学和老师将食品注意事项写于纸上,贴于教室醒目的地方;
4、学校可让一位老师站在小店前,告诉学生不要购买零食;
5、同学们互相提醒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篇5
1社会诊断(阶段1)
社会诊断指通过估测目标人群的生活质量,评估他们的需求和健康问题。食品安全行为干预包括对餐饮业食物中毒发生特点的分析,对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预防食物中毒的需求调查。
目前上海市食品行业中,餐饮业发生的食物中毒比例最高(问题)。2000―2004年占同期食物中毒起数的86.5%,占人数的88.9%。因此,预防食物中毒的重点应为餐饮行业。绝大多数的餐饮单位和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性有相当的认识(需求)。调查表明,有95.8%的从业人员认为预防食物中毒“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定不能发生”;98.3%的从业人员认为“本单位非常或比较重视预防食物中毒工作”。
2流行病学诊断(阶段2)
流行病学诊断是运用流行病学资料和方法,客观地确定影响目标人群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并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食品安全行为干预是通过对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确定影响餐饮业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方面。
绝大部分餐饮业食物中毒是由于从业人员的不安全操作行为所致。2000―2004年,在上海市发生餐饮业食物中毒中,因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食物中毒占同期餐饮业中毒起数的79.0%,占人数的79.5%;在各类病原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中,因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中毒比例最高(84.8%),而所有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和相当部分的化学性及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都与从业人员的行为有关。因此,餐饮业预防食物中毒的重点应在于造就从业人员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
3行为和环境诊断(阶段3)
行为和环境诊断的任务在于确认阶段2中选定的健康问题的相关行为和环境问题。在食品安全行为干预方面,是确认餐饮从业人员与食物中毒的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以使以下阶段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
作为一个行为干预项目,将干预的焦点集中于某几种“关键行为”很有必要,改变这些行为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比[4]。在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方面,这些行为必须是与食物中毒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优先解决问题)。但食品安全“关键行为”的选择较其他干预项目更为复杂。选择食品安全关键行为较为困难主要原因:①食物中毒是一大类不同病因的疾病,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天然毒素和其他化学性危害等。不同的危害因素所采取的“关键行为”是不同的;②食品加工是一种包括许多具体行为的复杂过程,针对许多危害因素所应采取的关键行为通常不止一项,如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至少应包括烧熟煮透、控制时间和温度、防止生熟交叉污染等。
食物中毒爆发的流行病学和原因调查资料、某种食品中含有危害因素的毒理学或流行病学证据、本地区食品污染物监测的结果、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的运用都可以用于筛选食品安全“关键行为”,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且每种方法适合的情形不同。2000―2004年上海市食物中毒统计资料显示,所有与从业人员行为有关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中,生熟交叉污染(41.3%)、加工人员带菌污染(17.5%)及食品未烧熟煮透(10.5%)所占比例最高,这些高危不安全行为在干预中应首先予以考虑。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从业人员的年龄、户籍、文化程度、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食品加工硬条件符合率与食品安全行为有显著关系。随着年龄、文化程度、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硬件符合率的上升,食品安全行为扣分值呈下降趋势。上述这些行为中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食品加工硬件符合率等因素,以及企业自身食品卫生管理体系,都应通过干预加以影响。
4教育和组织诊断(阶段4)
教育诊断的任务是分析并确定健康相关行为和环境的影响因素,在格林模式中将这些因素分为以下3类。
4.1倾向因素
倾向因素是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它通常先于行为,是产生行为的动机或愿望,或是诱发产生某行为的因素[5],其中包括知识、理念、价值、态度、信心、现有技能等。
4.2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是指允许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须的技术和资源,包括干预项目、服务、行为和环境改变的必须资源,有时也包括行为改变所需的新技能[5]。在食品安全方面可以是食品操作工具的可得到性,如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加工场所和工具、足够的清洗消毒设施等,也可以是食品安全立法上的规定,如规定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必须参加食品安全培训等。
4.3强化因素
强化因素是紧随行为之后,为行为长期坚持或提供持续奖赏的激励因素[5]。例如企业可以对保持良好食品安全行为的职工进行奖励,而政府则给予食品卫生状况良好的企业较好的食品卫生等级,并对通过食品卫生考试的从业人员给予证书等。
5管理和政策诊断(阶段5)
管理和政策诊断指评估组织与管理能力及在干预执行中的资源、政策等,通过社区开发、协调、完善组织与政策,以使干预顺利进行。
5.1健康教育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从业人员对于食品安全测试题的总体回答正确率仅为67.4%。目前,对食品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的依据主要为卫生部《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该办法提出了对食品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的要求。虽然要求已提出,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及规范化的培训机制,使目前食品从业人员培训既无明确的培训要求,也无统一的考核标准。
对从业人员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工作中所存在困难的调查显示,认为“学到的知识是理论上的,与实际情况很难结合”占首位(25.3%)。现行开展的培训大部分讲解预防食物中毒的原则,没有针对餐饮行业的特点和从业人员的操作进行分析,而大部分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难以很好理解枯燥的原理和法规,目前的考核方式也仅是象征性地以开卷方式进行。
上述原因都造成了现行食品安全培训的效果不佳。培训对象也只是为了获取工作所需的健康证(健康证和培训证为二证合一)而被动地接受,并没有真正地从中受益。因此,现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机制亟待健全和完善。
5.2物质环境
调查表明,上海市餐饮业中5类(共13项)与预防食物中毒关系密切的硬件设施总体符合率仅为54.8%;2000―2004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中,直接与硬件设施不符合要求有关的占有一定比例(包括因硬件不符要求影响到操作),硬件设施不符已是影响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
5.3自身管理
调查表明,餐饮业中建立健全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员能较好履行其管理职责的仅占55.6%。从单位类别分析,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无食品卫生管理员或履职状况不佳的单位主要为中小型餐饮单位。造成上述情况可能的原因,一是部分单位领导对自身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员缺乏认识,二是单位管理层(包括部门负责人和食品卫生管理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管理技能通常处于较低水平,以至无法开展对本企业的自身食品卫生管理。
6实施(阶段6)
根据上述各阶段的诊断和评估结果,从以下3个层面实施对餐饮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食品安全行为的干预措施。
6.1政策层面
制订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的法规、餐饮业卫生规范、餐饮业管理体系规范,对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食品加工硬件、企业自身管理要求和食品加工过程要求以政策形式进行规定。
6.2执行层面
在强化健康教育方面,制订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大纲、编写培训教材、建立培训考试点、规范培训机制。在创造支持性环境方面,按照餐饮业卫生规范的要求,对餐饮单位实施发证和换证;实施餐饮业管理体系规范,使企业树立正确的预防食物中毒的态度,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自身管理体系。
6.3技术层面
在培训教材的编写中,充分考虑上海市餐饮从业人员的现状,使从业人员更易于接受,并对企业开展管理和自身培训的指导,促使从业人员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能够较好地转变为行为。根据上海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和调查显示的餐饮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分环节实施干预。
7过程评价、影响评价和结局评价(阶段7-9)
评价是评定干预策略和措施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方法,可考虑从3方面开展。①过程评价是指评价干预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规定实施。②影响评价是评价干预措施所导致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以及行为、环境因素的变化,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水平、餐饮从业人员规范食品安全行为形成率等。③结局评价是确定项目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如餐饮业供应的食品、使用的餐具的合格率,地区餐饮业食物中毒发生率及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占有率等。
运用格林模式制订餐饮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食品安全行为干预策略的过程见图1。
8参考文献
[1]TerriJenkins-McLean.Engagingfoodserviceworkersinbehavioral-changepartnerships[J].JournalofEnvironmentalHealth.2004,5:15-19.
[2]DeborahA.Clayton.Foodhandlers’beliefsandself-reportedpractic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HealthResearch.2002,12:25-39.
[3]EhiriJE.EvaluationofafoodhygienetrainingcourseinScotland[J].FoodControl.1997,8(3):134-147.
[4]WorldHealthOrganization.Foodbornedisease:afocusofhealtheducation[M].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0.
[5]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07-02-06)
篇6
关键词 小学生 零食 零食安全 分析与建议
1前言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了解广州市小学生对于零食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中的缺陷,分析造成这种缺陷的因素,在丰富小学生及家长合理营养的知识,减少儿童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1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不记名调查问卷方法对研究对象(广州市罗家桥虹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1.2变量的定义
本研究的结果所获得的资料为计数资料,知晓率一对问卷中问题回答正确的人数/有效回答该问题的总人数,形成率一持久拥有有利健康行为的人数/受调查的总人数态度,正向率一持有利健康态度的人数/受调查的总人数。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总人数156人,其中男生共82人,占52.6%;女生共74人,占47.4%。五年级学生共87人,占55.8%;六年级学生共69人,占44.2%。
2.2受调查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2.2.1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知晓情况
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调查报告的知识内容,参与人数,知晓人数,知晓率情况详见表1。
2.2.2小学生选择零食时的态度
小学生选择零食态度的调查的态度详细情况详见表2。
2.2.3小学生的零食行为
小学生零食行为调查行为内容,参与人数,该行为形成的人数及其形成率情况详见表3。
2.4受调查小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零食消费的态度和行为的情况
家长对孩子零食消费的态度以及调查情况详见表4。
2.5受调查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和行为
2.5.1性别及年级与态度的关系
性别及年龄与态度的关系调查情况详见表5。
2.5.2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小学生在是否会用零食来代替三餐上的差异
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小学生是否会用零食代替三餐上的差异调查情况详见表6。
2.6受调查小学生家长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和行为
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在孩子吃零食上的态度差异调查情况详见表7。
3讨论
3.1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结果分析
3.1.1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知识的掌握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接近八成小学生知道食品色彩不是越鲜艳越好,食品不是味道越好越对身体有利,零食配料中没有食品添加剂不一定是安全的;但是,能后理性看待零食对身体健康影响,知道造成零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存在着生产商、销售商和自身原因这三方面因素的综合,知道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品的小学生较少,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如此低的知晓率是有待提高的。
3.1.2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选择的态度是正向的
虽然在前面我们分析发现小学生对于零食食品安全的知识掌握不够,但是,调查显示,小学生在选择零食时普遍能持正向态度,超过八成小学生买零食时会看厂家及品牌的相关信息,会认准了食品安全标志(Os)才购买零食,会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能够注意到其中的食品添加剂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但是我们发现,还有少部分小学生不会在意这些问题。
3.1.3广州市小学生在零食行为方面是有喜有忧的
行为指人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饮食的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喜的方面,调查显示,82.1%的小学生不会用零食来代替三餐: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广州市的小学生从路边摊购买零食的形成较低,仅有2.2%。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广州市有89.7%的小学生的家长只允许孩子偶尔吃一下零食,这就会导致孩子不会有习惯去路边摊买零食;另一面,62.3%的小学生的零食来源是有家长的参与;第三,广州市经济发达,72.3%的小学生会从专门的零食专卖店或大型的连锁超市。
忧的方面,仅有48.7%的小学生在口渴时会选择喝水。
3.2广州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分析
3.2.1性别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通过对男女性别态度的卡方检验,得到X=2.478,P=0.298>0.05,可以认为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零食对身体健康影响的态度上没有差别。
通过卡方检验,得至X=7.731,P=0.021
3.2.2年级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态度的卡方检验,得到X=0.298,P=0.682>0.05,可以认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零食对健康影响的态度上没有差别。
通过卡方检验,得到X=5.564,P=0.018
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知识上的知晓率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形成率上五年级的小学生要高于六年级的小学生,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
3.3广州小学生家长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结果分析
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的形成有赖于家长的正确的引导,调查显示,2.7%的家长对儿童零食持支持态度,6.4%的家长持反对态度,89.7%家长持允许偶尔吃一下的态度。
4结论
(1)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的总知晓率为51.3%,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知晓率没有差别。(2)有89.0%的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持有正向态度。(3)广州市小学生对健康的零食消费行为的总形成率为69.2%,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小学生对零食上瘾和解渴方式的行为上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零食代替三餐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此方面就有显著性差异。(4)有89.7%的家长允许偶尔吃一下零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4―5月,在闵行区12个街道、乡镇内,分层抽取各种类型、规模的餐饮单位205家,占持食品卫生许可证单位的6%,其中大型饭店20家,连锁饭店8家,中型饭店29家,小型饭店63家,小吃店50家,食堂35家。在被调查单位中对与餐饮原料质量有关的从业人员205人开展关于食品安全知识调查。
1.2 方法和内容
根据《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关于食品原料采购、运输、验收、贮存的相关要求设计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调查与询问的方式按照调查表的内容,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特征、食品安全知识等开展调查。
1.3 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餐饮业食品原料的安全性和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使用 SPSS 1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餐饮单位
2.1.1 食品原料使用情况 大型饭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食品原料品种最多,其次为连锁饭店和中型饭店,小型饭店、小吃店和食堂使用的原料品种较少。这些食品原料多为保质期限短,易腐败变质,对运输和贮存条件有相应的要求。各类餐饮单位使用最多的食品原料为调味品(表1)。
2.1.2 食品原料采购方式 餐饮单位食品原料的采购方式和采购渠道不一,这种多头采购,既为企业内部管理带来麻烦,也为问题食品溯源带来困难(表2,3)。
2.1.3 食品原料采购管理现状 超保质期限、食品标签、供应有卫生许可证食品的合格率较高,而索证、索票、食品质量和数量控制的合格率较低,尤其是小型饭店和小吃店,各项合格率均较低(表4)。
2.1.4 食品原料运输管理现状 食品运输管理制度的合格率最低,其中小型饭店和小吃店的食品原料运输情况较差(表5)。
2.1.5 食品原料验收管理现状小型饭店和小吃店的食品原料验收合格率较低,连锁饭店的合格率相对较高(表6)。
2.1.6 食品原料贮存管理情况 大型饭店食品原料贮存管理合格率最高,小吃店最低,随着餐饮规模的增大,合格率呈上升趋势(表7)。
2.2 食品从业人员
2.2.1 基本特征 205名被调查者中,男性154人(占75.1%),女性51人(占24.9%);本市户籍者87人(占
42.4%),外埠户籍118人(占57.6%);食品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从事的工种见表8。
2.2.2 食品安全知识水平 205名从业人员对5类食品安全知识测试题总体回答正确率为55.2%,其中关于定型包装食品标签和食品原料仓库卫生两类试题回答正确率高于平均水平,而索证、索票和生猪产品三类试题回答正确率低于平均水平(表9)。
2.2.3 食品安全知识获取途径
从业人员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接受理论培训,占73.2%,其次为师傅传授,占10.7%,看录像占10.2%,看书面材料占5.9%;69.0%从业人员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晓率,提高食品卫生知识水平需要政府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
3 讨论
3.1 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
从调查结果看,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7%,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并且半数以上为外埠户籍人员,相关食品安全法规法律知识欠缺,食品安全意识较差。因此,加强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是提高食品原料安全性的必需手段。对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应实施分类别培训,培训的教材和考试的题目应不同。在培训过程中,应重视对操作技能的培训,将食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的要求同具体操作岗位结合起来。
3.2 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管理制度
本次调查显示,食品原料使用的种类繁多,食品原料进货方式和渠道的多样性,问题食品难以溯源,食品原料的索证索票、食品原料质量和数量控制措施的低合格率,已成为影响食品原料安全性的因素。餐饮单位应建立食品原料索证索票、台账记录制度,设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原料索证以及台账记录保管等工作,并设置存放有效凭证和进货台账的专用档案;在采购食品时,应到证照齐全的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采购;从固定供货商或供货基地采购食品时,应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并签定采购供货合同。餐饮单位的管理者应建立对原料质量和数量的监控制度,例如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标准采购规格书。
3.3 完善食品原料运输体系
调查发现,连锁饭店各项合格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餐饮企业,这可能与连锁餐饮单位一般有食品原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有专用运输车辆,并进行统一管理有关,此方法值得借鉴。大部分的小型饭店、小吃店和部分食堂没有专用车辆,建议到具有一定资质和规模的供货单位购买食品原料,由供货方承担食品的运输任务,避免因运输环节造成食品再污染问题。
3.4 建立食品原料验收的控制措施
小型饭店和小吃店食品原料验收合格率较低,大部分单位无食品原料验收人员,缺少原料质量和数量验收环节,除了日常加强对小型饭店和小吃店的监管外,需指导帮助业主建立合理、完善的验收体系。
3.5 食品原料贮存管理操作需标准化
大型饭店和连锁饭店食品原料贮存的情况好于小型饭店和小吃店。餐饮原料大部分易腐、易烂、易碎、易损,对温度、湿度和光线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制定一套量化的保管标准,包括保管温度、保管湿度和保管期限标准,保管员必须按此标准进行操作,管理人员按此标准进行检查、监督[1]。
4 参考文献
篇8
(一)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在谈到导致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时,有36%的人认为是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有40%的人认为是环境污染导致的间接污染,有56%的人认为是生产厂商生产出的假冒伪劣商品,有24%的人认为是销售者在销售时的恶意掺假。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会比较看重生产厂家而不是销售地点。而对于添加剂的存在,被调查人员中有11%的表示不介意食品中添加剂的存在,而有55%的人表示介意添加剂的存在,更有34%的人士是非常介意添加剂存在在食品中。每个年龄阶段对于食品中存在添加剂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其中有71.4%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介意食品中添加剂的存在。
(二)食品选购安全的认知程度食品选购安全的认知程度主要是指从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所考虑的一些因素来研究他们的食品消费安全意识的强弱,主要包括了品牌、价格、质量问题等的重视程度,关注包装上的食品标签、选购食品的场所和日常的饮食习惯。从数据上看,当购买过的食品爆出质量问题时,有9%的被调查者表示还会继续购买,91%的表示不会再购买该食品。在45周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4.3%会再次购买,35-45周岁的人群中有5.9%的会再次购买,25-35周岁的有10.7%的会再次购买,16-25周岁的有7.3%的会再次购买。由此可以得出,虽然有些食品产生了质量问题,但还是有部分人士还是会依然购买该食品,其中有些可能是因为对食品的质量问题并不了解而购买的,但还是有部分人士存在着对该食品的偏爱和信赖。而对于包装上的食品标签,有93%的被调查者会查看生产日期,有47%的被调查者会查看品名、厂名、厂址,有92%的被调查者会查看保质期,有32%的被调查者会查看执行的产品标准,有50%的被调查者会查看质量安全(QS)标志,有43%的被调查者会查看配料表。由此可以得知,大部分的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只注意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种最为基本的信息,而对于执行的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QS)标准,消费者并不是十分的注意,有些人更是不了解这些,甚至有些人并不知道这些。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对食品的产品结构、规格和质量检验是与广大群众脱钩的,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在这个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除了有10%的人并不在意食品购买的地点以外,有80%的人主要是在超市购买食品的,有4%的人是在小商店购买的,有1%的人是在路边摊购买的,有3%的是在市场购买的,还有2%的是在其它地方购买食品的。
(三)食品信息来源现今社会,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那么广大群众又是从何得知的呢?我们以本次问卷就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有13%的人是从各个方面得知食品安全问题的,有17%的人主要是从政府卫生部门得知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有49%的人主要是从报纸电视得知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有3%的人是从熟人地方得知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有18%的人是通过网络得知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而对于在购买食品时的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本次问卷也进行了调查。以政府卫生部门、店员摊贩、新闻媒体、熟人告知和自己经验作为信息来源来进行排序,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卫生部门的可信度排名第一,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新闻媒体的可信度排名第二,有33%的被调查者认为其自己的经验的可信度排名第三,有38%的被调查者认为熟人告知的可信度排名第四,有81%的被调查者认为店员摊贩的可信度排名第五。因此,被媒体频繁曝光和影响范围广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消费者的知晓度高,对权威部门及媒体的论断也认为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
(四)食品安全问题处理机制在此次的调查中,对于发现购买的食物有问题时,50%的被调查者是懒得去找老板,下次不去买了,49%的被调查者会要求老板退款,甚至有1%的被调查者表示直接去找厂家更加有效。由此可以看出,会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不会维护的人基本上是持平的。而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问题无法圆满解决时,有15%的人会寻求各种手段来解决他们的食品消费安全问题,有16%的人会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食品消费的安全问题,有33%的人会去寻找消费者协会,有12%的人会去寻找媒体曝光,有16%的会投诉主管部门,而有8%的人表示会放弃投诉。在放弃投诉的人中有87.5%的是16-25周岁的,有12.5%的是35-45周岁的,这部分人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进行投诉之类的很麻烦。在此次调查中,有13%的被调查者很了解《食品安全法》,而有76%的被调查者对于《食品安全法》知道但并不了解,更有1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食品安全法》。说明居民的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相关法律了解不多,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提高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水平。
二、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一)因为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我们把这一类原因统称为技术问题。随着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关于应用风险和食品安全的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更谈不上对食品进行普检。据媒体报道,“地沟油”一度让人谈“油”色变,如何有效对其快速检测却成为了让卫生部也头疼的问题,最后通过媒体向公众征集了762份意见来检验其中可行的方法或检验指标,目前仍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
(二)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从理论以及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实践看,食品安全监管无疑趋向于专业化、公正性和独立性。近三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尚未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三)公众参与程度低,消费者保护机制不够完善。公众参与程度的差别,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最大的不同。我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通常会求助于消协。但各地的消协都挂靠在工商行政部门内部,由同级工商部门主管,削弱了消协作为法定职能非政府机构的独立性,难以协调物价、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诸多部门的关系,也限制了其社会公信力的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进行适当的探索。我们认为,充分保障食品安全,一是各食品监管部门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食品企业监管到位,加强食品生产和市场准入;二是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加大对食品安全源头的治理力度。对于食品的原料,应该重点治理,重点治理种植、养殖投入品的使用,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限制使用食品添加剂,规范养殖业对抗生素、激素等违禁药品的使用,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质量的关,大力实施农产品无公害计划,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
篇9
一、食品安全标准工作
一是重点做好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2013年全面清理现行近5000项食品标准,2014年在标准清理结果基础上,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重点解决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存在的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为做好标准整合工作,我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李斌主任为组长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调会商,解决标准整合中的重大政策性问题;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方案(2014年~2015年)》,明确了标准整合原则、方法和具体安排,落实标准整合项目工作任务;成立由37名相关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组,做好技术把关,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标准整合的日常技术工作。二是加快重点和缺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目前已制定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29项。三是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管理和企业标准备案管理,组织编写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拓宽公众参与和标准征求意见的渠道、方式,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组织管理,做好审评委员会换届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标准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规范》,及时了解标准实施情况,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技术指南》,加强对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
着力加强风险评估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优先评估、应急评估、食物消费量调查,打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基础,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支撑。已经完成30多项优先评估和应急评估项目,2013以来相继在部分省份启动了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工作,系统研究中国人膳食暴露和消费结构。及时修订、完善新食品原料等安全性审查制度,加强源头把关,印发了《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安全性审查的程序。制定食品安全相关产品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加强评审专家库及专家管理。2013年共审查通过了新食品原料18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37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8种。完成了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公布第三批258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名单。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年度风险监测计划。在2142个县区设置食品污染物监测点,2013年共监测42万件食品样品、涵盖307项各类监测指标,获得监测数据493万个。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不断向好,其中,乳制品、面粉等食品中真菌毒素和微生物等污染情况趋于好转,兽药滥用以及非法添加情况有所遏制;同时监测也发现了因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以及违法使用非食用或禁用物质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治,在全国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数14413人。监测显示,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趋势,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宾馆饭店、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是主要暴发场所。此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强化能力建设。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分中心建设,在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加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中心”牌子,作为国家风险监测的省级核心技术机构,同时确定6家有条件的机构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启动地市级疾控机构风险监测设备配置项目,改善监测条件,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不断提升监测水平和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国务院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食品安全标准方面。一是落实食品安全标准整合方案,通过2014~2015两年的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二是制定公布新的食用植物油、蜂蜜、粮食、包装饮用水、调味品等一批重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一步满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产业发展需要。三是开展对《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掌握标准执行情况,分析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收集监管部门、行业、消费者等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四是改进标准宣贯和服务工作。近期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共同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宣传教育,推动标准贯彻实施。同时,为方便各方查询和使用标准,开发了食品添加剂标准查询软件,将于近期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我委网站开通启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一是强化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工作规范。二是夯实评估科学基础,有计划推进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毒理学计划工作,加强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和评估方法学研究。三是加强能力建设,继续细化年度风险评估计划的同时,着手制定我国2016~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划。逐步建立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地方具备能力的技术机构为支撑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四是强化风险交流和科普性宣传,发挥风险评估结论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中的引导作用。五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工作。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对策
1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危机逐渐显露出来,中国在数十年之内步入食品安全普遍警惕和不信任状态。2013年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拉开了大部制改革综合监督管理体系的序幕。然而在笔者走访调查之中发现大部制改革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早,技术理论与实践都趋于成熟。此外,国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比国内更加丰富及全面。经过长时间的发育,欧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一整套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视溯源与预警系统,并结合最先进的HACCP管理体系,拥有完整的召回系统[1]。监管效益以及监管成果都很显著。
2调查情况
笔者调查走访了两个市级单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调查了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管理局等总计5家单位,访问了处在食品安全监管一线的领导、员工21人,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看法、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建议和大部制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及问题,通过走访,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难点。
3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1基层监管人员不足
在大部制改革之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多部门监管,存在一些必然的相互交叉或者衔接不到的地方,部门之间存在互相依赖和推诿。N市的县一级是将原来三个单位和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存在利益关系导致科室、人员、职能并未交接完毕,还未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的统一监管。市场监督管理局编制和管理限度不能相匹配,县一级下面以原有的工商分局为基础设立食品安全监管分局,监管各个乡镇,每个分所也并不能做到人手充足,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到食品加工设备,工地食堂、学校食堂、小作坊及农村家宴,项目细化繁多,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3.2专业水平不高
对于基层人员,结构调整之后面临新的监管对象,监管流程,监管方式。部分人员是从工商局或者质监局下调,对食品安全、有关法律认识不足。对于省一级和市一级单位而言,新的模式也将带来新的工作方式。监管还存在上级部门不了解基层的运作方式,导致很多时候上级指导缺乏计划、重复布置,基层人员执行力不从心。
3.3检验配备不完善
食品检验配备滞后于食品行业的发展,县级食品安全的检验主要是在县疾控中心,调查中普遍反映检验能力的不足。基层方面的设备落后陈旧,很多仪器检验灵敏度不高、准确度也比较低,无法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对消费者的举报不能形成准确的判断,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超标、餐饮食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
3.4检验技术落后
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在技术前瞻领域以及关键技术方面落后,检测方法单一、繁琐,在残留量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基层检测手段还处于传统的阶段,食品行业急需的快速检验技术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5法律、法规滞后性严重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食品安全的立法主要着眼于监管型立法,只是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立法,滞后性比较严重,如农村家宴并未涵盖在《食品安全法》中,对监管者监管造成困难。与食品安全民事纠纷相关的专门立法较为欠缺,司法解释处于空白,导致司法困难较大。已出台法规很多款项形同虚设,操作性不强。法律的执法主体不一样甚至存在冲突也加大了执法的难度,使各种违法现象难以定性,以致处理不当。
3.6法律效益低、法规不合理
法律效益不够处罚力度太低再加上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重效益轻安全,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掺杂、掺假,侥幸心理严重。法律法规责任界限模糊举证困难,消费者由于维权费用、维权精力、取证困难和维权时间等造成维权成本的高昂,导致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不高、维权意识差、维权力量弱。无法满足消费者、监管者的要求,消费者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3.7食品标准驳杂、不统一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还不完备,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后,标准总体水平偏低,标准起草部门众多,致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不够协调统一,表现在国家标准之间不统一,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层次不清,存在着交叉、矛盾和重复等不协调问题[2]。食品工业中的1070项国家标准、1164项行业标准和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不一,令执法部门监管无所适从。
3.8食品行业缺乏诚信
食品企业是一个诚信企业,然而巨大商业利润的追逐驱使商家的责任感下降,食品企业唯利是图,存在侥幸心理。生产经营者为追逐利润,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缺乏自律和诚信意识,不仅环境差、卫生不达标,而且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都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我国食品行业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诚信监督手段。3.9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量大面广[3]。食品产业涉及范围广,种类多,小作坊、小商贩、小餐饮也遍地都是,造成了管理混乱的局面,无法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食品标准市场。
4食品安全监管解决思路
4.1持续深化体制改革
当前食品监管模式正处在转型之中,将工商、质监、食药监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综合到一起是长久以来食品监管总结出来的经验模式,走访中很多在职人员对新模式都认为是科学并且合理的。但当务之急是持续深度地进行大部制的改革,政府等相关单位需要提供改革所需要的帮助,提出合理的人员分配方案、合理的资金预算。食药监局内部应当处理好改革中的各县利益关系,尽快完成职能的调整,机构的整合,人员的安排。监管部门应迅速建立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及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法从严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实现执法、司法信息互联互通。制定一整套完善的食品监管流程,责任落实到人,可追究可溯源,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这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行监管职能的首要前提。
4.2提高监管部门专业水平
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重视科室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意识,形成优秀的食品安全监管团队。基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培训,各科室负责人可以定期就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进行指导。培训过程中着重业务处理流程,使所有的人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监管流程,丰富监管技巧,组织专项整治活动,提高实际业务处理水平。进行培训的领导需要有针对的进行授课,在传授一般的法规标准之外还要适当的拓宽培训面。在全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交流平台,成员可以借助平台交流经验,更好地合作监督。
4.3监管部门加强责任意识
在食品产业基础薄弱的现阶段存不法商家的恶性竞争,靠企业的自律是远远达不到安全生产的标准,鉴于此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增加专项整治的频率以及力度,定期进行专项整治。监管过程明确部门责任,做到责任可溯源。
4.4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的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能有效提高监管水平。针对现阶段各项标准繁杂,内容不够规范、严密,各项标准之间交叉、矛盾、重复。有些标准存在时间比较长,不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标准脱轨比较严重。各地应该针对本地特色食品产业制定各项标准修订与国家法律不一致的监管法律规章和政策措施,制定各项具体办法,为有法可依做基础。细化各项制度标准,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生产制度、责任制度、认证制度、溯源及召回制度。覆盖从农田到餐桌所有的方面,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4.5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在学校、社区等人员集中地宣传《食品安全法》,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做到人人关注、人人监督。食品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不仅能够增进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的能力,客观上还为生产经营者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原动力,激励食品企业采取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为,有助于从源头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6多元化治理,推行民众自治性组织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单凭借监管部门远远不够,在小作坊,小商贩,小餐饮遍地的地区食品监管往往力不从心,推行民众自治组织会,可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强化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主导权的同时,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监督。发动免检自治组织,媒体新闻人士共同监督。完善举报流程,食品监管部门采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民众举报非法生产的小作坊等。在社区、学校、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协会,扩大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度,增强独立市场主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4.7信息化科学化监管食品生产流通
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的先进监管方式,在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普及HACCP理论及建设,有效实施监控,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普及食品产品可溯源可召回制度,使食品从源头开始透明化,每一步加工都有据可查,每一次流通都有迹可循,当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能迅速定位环节,能迅速执行召回制度,避免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8创立诚信监管体系,提高企业的诚信度
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议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再逐渐推向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议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评价、披露和奖惩制度,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公正的评定、对诚信的企业予以适当的鼓励,对失信的企业予以惩罚,形成一个诚信网络,体系建立之后之后对外公示,以此有效地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形成良好生产规范。其次,企业内部增加自身诚信度,通过低成本的改造生产车间,从原料采集到最后的成品,使企业食品加工过程透明化,全面开放加工通道,并广邀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参观指导,在提高企业诚信度的同时,形成良性竞争,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
4.9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流散型食品生产企业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永远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目前对于县镇一级食品监管的难度主要在于监管对象多,流散型食品生产单位繁杂,监管难以全面覆盖到,出了安全问题难以追究责任,执法难度大。因此在县镇一级目前存在和业主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的方法来限制其安全生产,对违反合约的严肃处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品加工单位的恶性竞争。食品监管部门及国家有关组织需要对这些食品生产单位进行指导并逐步推动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5结语
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始终将推进食品产业转型作为监管的首要目标,同时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强调持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人员培训,完善食品有关法律、标准,制定各地区可实施的具体法规,注重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完整的企业自主监督预警机制,推行多元化监管,推行民众自治组织,创立诚信监管体系,提高食品企业的竞争力等从而全面提高食品监管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何珊.大连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2]刘林勇,李金林.浅谈我国食品标准体系[J].江西食品工业,201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