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养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养的内容

篇1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

Content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ZHAO Li

(Guangdong Vocational Norm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0)

Abstract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for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is the core content to realize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s specialization, it structurally consists of three main compon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se three components interrelated and interconnect in some fashion, jointly composed the structure and mode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for college counselors.

Key wordscollege counselor;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content structure

1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1.1 坚定的政治素质

政治性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坚定政治素质,否则无法承担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应具备的坚定的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第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就是我们为着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必须遵循的政治要求,它是实现共同理想的保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第二,坚持党性原则,忠诚党的事业的政治品质。辅导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要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自觉按照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办事。第三,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水平。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辅导员要做好党的助手,必须勤于学习党的政策、理解党的政策和执行党的政策。

1.2 较高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立身之本,如果一名辅导员自身的思想素质不高,被利欲所诱惑,就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教育对象,也就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包括: 正确的思想意识、严谨的思想作风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1.3 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辅导员应当遵守辅导员行业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简单来说,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辅导员要有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辅导员要有责任心、辅导员要有爱心和献身精神、辅导员要有务实之心。

2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

2.1 专业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在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中是奠基石,对辅导员管理能力的影响非常明显。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理论内容是一个丰富的科学体系,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尤其要学习中国化的理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这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高校辅导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方法论、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第三,人文学科知识。高校辅导员应当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相关的一系列人文学科知识,比如哲学、美学、历史学等与人的研究相关的学科知识,辅助辅导员加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和掌握。

2.2 业务知识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高校辅导员要着重掌握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知识、班级管理的知识、学习辅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就业指导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处理突发与紧急事务的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等。

2.3 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对具体的本体性知识做出教育学和心理学解释的知识。条件性知识能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有助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过程。那么,高校辅导员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有助于辅导员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具体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人际交往的知识、所在班级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网络技能的知识等。

3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

3.1 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制定计划的能力、执行计划的能力和评估计划的能力。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其自身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绩效,因此辅导员要在学期初就对本学期的工作有整体的计划,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活动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充分调动和依靠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知识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以致他们在日常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思想成熟度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不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不行的。同时学生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多个部门,相关学生事务处理过程中也要求辅导员能很好地与不同的管理主体进行沟通。

3.2 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与同事、学生及上级领导交往,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与学生交流,掌握表达技巧。高校辅导员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三方面的能力要相得益彰。辅导员要说服学生,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就要善于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鼓舞情绪、阐明道理、交流思想、协调认识的作用。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高校辅导员对其工作的经验、本质和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索的能力。由于辅导员工作系统且复杂,因此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握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应该主动强化自身的“知识型”、“学者型”定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科学标准。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包括: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是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原理、方法和规律的研究能力。应用理论研究能力是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领域的研究。

3.4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辅导员的必备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普及大学校园以及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下的需求变化,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和鉴别力已成为每一名辅导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旧的思维模式,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不断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变化规律,采取人性化和个性化工作方式,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3.5 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的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层次,从一般适应性问题到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辅导能力,掌握心理疾病的常见表现、成因及处理方法等一般知识,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高校辅导员主要通过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带领学生进行团体咨询、个体咨询、对紧急情况进行干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必须具备就业指导能力,协助大学生选择职业,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注重解决大学生就职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高校辅导员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协助个人不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辅导员要着眼于个体的整个生涯而不是某一个阶段,通过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资料、为学生开展专业职业测评、举办有针对性的职业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

4 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内容的结构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所构成的系统。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素质要素构成,即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每个素质要素又由一些具体的要素组成。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实践和社会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也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各维度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并存在交叉作用的。”①

整体性是系统的首要本质特征,也是素质系统的本质特征。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种素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具有整体效应,这是任何单项素质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作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内容的组成要素,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结构和方式。一般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能力是关键。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结合方式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它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目标导向和价值依据,规定着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内容的性质、方向;专业知识是基础,处于最底层,知识是能力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专业知识是构成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专业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知识是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生长的土壤,当知识成为高校辅导员运用的材料时,经过主体的能动作用,知识就转化为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是作为一个系统,思想道德素质处在核心层,专业能力处在中间层,专业知识处在最外层。

总之,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内容要着眼于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整体,将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注释

①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1.

篇2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职生;关系;有效途径

利用经典的冰山理论可解释有关职业素养对高等教育及大学生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假如将一个人视为是一座冰山,其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有整座冰山体积的1/8,这代表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与技能,它们称之为显性素质。而潜在于水面下方的部分则是冰山体积的7/8,这代表它所拥有的隐性素质,其中就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以及职业态度。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共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质。对高职生而言,他们7/8的隐性素质支撑、决定了他们的显性素质。换言之,一个人的隐性素质决定了他未来职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可见隐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基本概述

如上文所述,高职生是同时具备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在专业业务操作方面,他们可能同时发挥作用并影响高职生的发展方向,为此高职院校要同时展开显性职业素质教育与隐性职业素养教育。首先是显性职业素养教育,它包括了对高职生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的约束与规范,通过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内容培养他们的基本专业素养,一般来说高职院校都会针对社会企业需求制定相关课程,并围绕显性教育内容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目标,执行相关教学内容,培养高职生的硬本领、进而间接影响他们的软素质。再看隐性职业素养教育,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中包含了“工学交替”教学与实训内容,它希望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中的4个方面,所以它也是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最核心内容。当然,如果进一步细致划分,职业核心隐性素养还体现在更多方面,例如高职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等。例如当前的许多高职生依然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他们的责任心、独立性、与人分享等个性方面素养表现得依然不尽如人意,所以在家庭中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就需要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解决,学会如何自主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并勇于承担一部分责任。因此说高职院校在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方面要承担巨大责任,而实现这一教育的载体平台核心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产生关联,全方位强化对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守法意识的有效培养,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根据高职生自身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客观规律,树立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基于上述要点,本文希望简单分析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前提职业素养是高职生的内在表现,它所更多体现的是大学生的品质特点,属于大学生素养内化的必备条件。在高职院校,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树立充好的职业素养理想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内容,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高尚的职业道德。所以说高职院校只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全面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水平提升,二者共同构建了针对高职生的一种良性教育循环关系,且它符合社会生产的长远发展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共同组成学生成才服务体系首先,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是存在育人目标一致性的、育人内容共通性、育人过程实践性以及育人功能的互补性的。就以育人功能的互补性为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二者及时相互互补的,高职应该构建一种教育实践与认知的相互交织体系,确保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呈现螺旋上升认知过程,以帮助他们更好理解什么是职业核心素养,如何才能学好思想政治知识内容。所以综上所述,只有在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中达成共识,保证两种教育目标一致、内容共同、功能互补,就能为高职生的未来成长成才铺成新道路,帮助他们取胜未来。

三、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探析

(一)强化夯实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要合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夯实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做到教育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中的有效渗透,结合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高职生人才思想培养的全过程中,持续强化高职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比如说要根据高职生的职业进行定位,如此可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与指向性,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展开职业素养教育。以某高职院校为例,他们就建立了三大素质教育制度体系,希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强化夯实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过程。为此该校提出了以下3点创新教法:第一,构建素质化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课程、身心健康课程、人文素养课程、综合公选课程的同步展开与深度纳入;第二,构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制度体系,将具有社会属性的勤工俭学制度、奖学金制度、助学贷款制度、业务党校制度等等纳入到教学过程中,赋予高职生更多有关社会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第三,构建全程就业指导制度体系,实现职业规划有效指导,并结合大型人才招聘会、专家客座讲座等等实现个性化指导,结合毕业生回放与企业调研等等展开教学过程,保证多项教育制度体系相互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两大制度的相互作用,整体推进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过程。

(二)重构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要具体到教学内容,为高职生重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设立职业素养教育的总要求与总目标,在该基础上构建职业素养教育的完整大课程体系,最终确定教育培养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基于职业素养培养核心的公共基础课程,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与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三课程联动;其次,要构建“1+X模块”配合“拓展应用”教学模块,这其中“1”包括了不同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X模块”,结合课专业及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模块知识展开教学内容有机对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基础知识结合职业岗位知识有效解决某些实存在于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另外,高职院校也构建了“3342”素质教育体系,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即基础素质拓展工程教学、职业素质强化工程教学、创业素质工程教学“三大工程”,同时实施“三大课堂”(课堂、校园、社会)教学,并满足教学过程的模块化、系统化、学分化、普及化四大运作机制,最后实现“双导师制”,完善素质教育反馈机制。

篇3

构建5+1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意义和内涵

“5+1职业素养教育”观点就是在此形势下由本校校长杜宏伟提出来的。是基于企业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职业人格,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学生个性;不仅要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当前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着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职业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培养常新的观念意识、积极进取的心态、求知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竞争意识。除开设德育必修课程外,有必要在专业教学和文化课教学中开展5+1职业素养教育,即各门学科课前5分钟和课后1分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构建5+1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策略

1基础课、专业课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参与

重庆市工业学校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提出“5+1职业素养教育”观点,详细阐明了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构建5+1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原因和必要性,并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5+1职业素养教育”。为了让该教育模式有条不紊地贯彻执行,教学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关措施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首先,要求教师在教案中体现出“5+1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在每次教案例行检查中,该部分内容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凡是在教案中没有该项内容的,一律视为不合格教案,并要求补上该内容。其次,把“5+1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作为评价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课教师听课评价表上,评分细则里明确有一项“5+1职业素养教育”得分。评委和听课教师在上课前十分钟随机抽选任课教师,然后拿着听课评价表听课并进行评分。第三,学生对教师有无进行“5+1职业素养教育”做记录。在本校,每个班级都有教务科颁发的“教学日志”,专门用于记载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情况,由各班学习委员填写。在教学日志里,也有一档专门用于记载任课教师是否进行了“5+1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日志每周交教务科检查一次,以此掌握教师上课情况。

2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方面多角度齐努力

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形式多样,老师可根据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如:小故事、寓言、成语、朗诵、演讲、视频等,但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料时,一定要选材短小精悍,教学时把握好时间——五分钟左右。因为职业素养的概念大,涉及面广,所以用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素材内容也丰富多彩。在选材时,教师首先要调查了解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并结合自己所任教学科进行。例如笔者作为一名基础科的德育教师,在第一学期给学生上的课程是职业生涯规划,在上第一堂课时笔者就对班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来中职学校读书的原因,对未来的打算等等,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是中考的失败者,自卑而对未来很迷茫,所以在“5+1职业素养教育”选材上,笔者重点选择励志和理想方面的内容。材料中的主人公不是伟人、名人,而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人物,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经历与中职生相似,甚至更困难、更差。但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成功、成才,以此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和确立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下课前的一分钟左右时间,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多样。可根据本次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也可与课前五分钟的教学内容相呼应,还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要求等等。

3以赛促教,提升5+1职业素养教育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5+1职业素养教育”一学期后,为了全面推进教研教改工作,学校教学部门在全校教师中举行了一次广泛征集“5+1”职业素养教育案例的活动。对积极参加活动的科室和任课教师进行奖励,并对征集的案例进行评比,对评定出的优秀案例开展展示交流活动。通过此项活动,使全校教师在思想上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5+1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模式更加重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大力提高了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能力;学校掌握了“5+1职业素养教育”在全校的实施情况,便于更好地指导后继工作的开展。

4成果搜集总结,形成系统成熟的实施方案

篇4

关键词 职业基本素养;教学情境;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95-03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能否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等。对我国当前以应试教育经历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显得很迷茫,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能力产生前所未有的畏惧和不适应性。这突出表现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有些企业却招不到所需人才这一矛盾。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职业基本素质不高的客观现实,开设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就成为学生和社会的双重需要。

职业基本素养作为一门课程组织实施教学,运用传统的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模式不适应该课程自身属性和特点的需要。如何把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教学的效用发挥到最佳状态,使学生能够成为一名社会认可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结合本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根据社会职场中新的发展变化需要,适时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内在功效,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1 传统思想理论教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属于学—思—行渐进循环形成教育的范畴,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属性和实践性。组织该课程教学就应该突破传统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究一种符合本课程内涵属性和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思想理论教育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讲授贯穿始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单方面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这就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注重条文和理论,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这样的思想理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现实依托,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问题时却又感到迷茫,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对此类课程失去兴趣。因此,对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教学需要建构一套符合当代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本门课程自身属性的全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提高当前在校大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学的实效性。

2 提高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高校实施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职场优秀人才。其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与参与社会从业能力是该门课程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学—思—行循环渐进形成的教育理念,掌握好教学规律,探索适用本门课程自身属性和特点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思—行循环渐进教育氛围中固化课程教学中的精神实质,同时引导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体验,内化职业基本素养,实现从业能力的自我超越。

根据课程知识架构体系,按照学—思—行的教学理念,找好教学切入点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自觉养成内化基本素养的品行。因此,教师要结合当今社会职业发展中的基本素质要求并结合自己及他人现实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让课堂教学散发出灵性的光芒。当学生感受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丰满与真实的同时,就会自觉地用心体验,就会不断内化提高自身基本素养。教师知、情、意为一体的全身心投入,传授给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职业行为能力。

1)研究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统一。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任务是要从社会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基本素质。因此,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认真系统研究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架构体系,捋清单元模块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准理论在现实中的落脚点并夯实其佐证材料。根据高校学生现实的职业基本素养状况和客观需要,真正把教材中的有限内容有效转化为课堂无尽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感到职业基本素养不流于形式,能使他们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后真正感悟到职业基本素养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能自觉内化、践行职业基本素养。

2)理论启迪与接受心理的统一。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教学要真正发挥理论的启迪作用,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想理论教学模式进行,要根据不同教学模块中的内容进行理论教学创新,而且还要研究作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主体的接受心理。由于职业基本素养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在其成长历程中就耳濡目染的,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渠道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它们或多或少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有一定的位置。这些被固化在心目中的色彩各异的“意识框架”和“行为惯性”,就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一方面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对课程中涉猎的教学内容产生一种选择心理。

因此,对于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教学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不能用传统的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学生,而是要细心地去研发蕴含在职场中的看似普通实为高尚的美好事物中的人和事,揭示隐匿在事物中不光鲜的人和事,使学生通过对比认知和感悟,对前者产生崇敬感,对后者产生厌恶感,使其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陶冶。

将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情感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古人云:“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作为高校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就必须按照情理相通、氛围熏陶、榜样示范的模式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情感,才能增强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所以,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必须注重该课程教学所需的情感文化氛围的创设,在其模块教学内容的逻辑设定和教学组织方法上既要富于理性,又要渗透人情、人性。

1)注重校园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职业基本素养,提升职业基本素养,完善职业基本素养。作为在校大学生能够时刻感知、感悟到的素养氛围是身临其中的校园文化,如学校中的各种制度文化、校训文化、生活文化以及社团文化等。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中,按照学—思—行的渐进形成理念,以情境教学设计为切入点,注重挖掘校园隐性文化中的有效成分,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情感兴趣。按照青年人学—思—行的特有规律,不断创建和完善职业基本素养认知、体验、提升的校园文化平台,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中内化自身基本素养,真正把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贯穿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和利用。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作为一门课程组织教学,就必须遵循这门课的特有属性。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学而明、思而变、行而成。因此,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课的教学设计应始终贯穿应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点,并以其为依托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按照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特有规律,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研究和利用校内外实践素材和情境,全面提升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始终以主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中认知、体验和感悟,内化提升自我职业基本素养。

3)注重榜样示范的开发和利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组织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收集在现代社会职场中涌现出来的令人敬重的人和事,特别注重发现具有较高师德水准并令学生仰慕的一线教师的先进事迹,善于细心观察学生自身的素养亮点,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作为教学中的示范案例,会使他们体验到该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真实、可信、可学。身教胜于言教,职业基本素养课教师本人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任课教师为人要有道德感和责任感,要有做事严谨、敬业执着和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学生面前言行一致;教师的言行示范,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教学,还应从日常工作中的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做起,才能成为学生身边学习的榜样。

4)注重案例教学的开发和利用。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是按照学—思—行的认知规律组织实施的。所以,创设各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情境并让他们置身于情境中的角色,使其“亲历”过程,感悟内涵,是提升本门课程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路径的较好选择。

案例教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社会实践的时间、费用成本,并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是以社会实践中的经典事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重新引入虚拟的社会实践情境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多向互动,认知和感悟这一经典事例中的精神实质,不断内化和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例如,在安排“如何树立协作意识”这一教学模块的虚拟社会实践情境时,为了让学生认知并感悟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质,教师把当今技术密度极高的空客制造的虚拟社会实践情境展现在他们面前,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讨论,使学生感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之一。因而,教师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随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和案例。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尽管有其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但也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就是必须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具有生命力。案例教学必须突出其实践性,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认知、感悟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 在生活上引导学生进行素养养成的自我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职业基本素养自我教育认识和剖析能力的同时,应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自我提高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内在驱动力。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基本素养的高低不是单一靠教就能形成的,而是在不断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从我做起,“躬行实践”。在参与素养养成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实践活动的灵活性,防止单一的实践活动。心理学实验表明,当同一种刺激反复作用于人的大脑时,所引起的反应强度会越来越低。因此,在素养养成实践教育中应注意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深入地发掘、探讨,开通多种素养养成实践渠道,发掘每一实践环节的教育功效,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素养养成教育的能力。

总之,提高大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课的实效性必须突破原有传统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学习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素养养成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和方法的不断创新,使学生养成自觉内化提高自身职业基本素养的能力。只有在方法和手段上把握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伟.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14-115.

[2]吴文广,李奎香.职业道德概论[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马必学,王式正.职场必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道德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课职业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我国中职学校每年都向企业和社会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职学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学校通过德育课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职业素养教育可以有效解决中职生自身素养与职业素养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顺利就业、体面生活打好基础。

一、 中职生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指社会劳动者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岗位的需求,自身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等。中职生职业素养指中职学生为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求而在学校求学期间而养成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等。其中,职业技能与知识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范畴,是隐形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主要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而隐形职业素养主要通过德育课养成。

二、 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迫切性

1、 社会发展水平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逐步由单一性技术工人向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转变,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尤其是隐形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2、 企业发展对职业素养的的要求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希望员工除具备可以胜任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必要的心理健康素质、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及奉献精神等等,也就是说企业对员工的隐形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中职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首先,学生在毕业时可能会遇到许多新岗位,其次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一生从事一种职业和岗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面对高速变化的社会状况,中职生要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谋求长远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具备将来竞争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而这恰恰是职业素养的内涵之意。

三、 德育教学中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1、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中职学校德育课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五门课程,作为课程内容而言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互有交叉,因此,首先德育课教师应主动整合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与职业要素,进行项目教学,对某一问题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分析,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课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针对性。其次,学校应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制定,突出职业教育德育课的专业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更加具体化的教学。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德育效果

为增强德育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以往授课方式,将课堂切实的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容融于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人人参与其中,扩大德育课的受用对象,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效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主导,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是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3、 改革德育课评价方式,将职业素养纳入到学业评价体系中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的特点,因此对于中职生德育课的评价方式应将过程性评价与替代性评价纳入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所谓过程性评价就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考核成绩,如学生的出勤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而替代性评价是指将学生的课外变现按一定的比例折合为学业成绩,如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志愿服务情况等。过程性评价与替代性评价更侧重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通过改革德育课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替代性u价纳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不仅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更有利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4、 拓宽德育渠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仅仅依靠德育课的教学难以实现,因此德育教师应积极拓宽德育渠道,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堂,将德育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第二课堂加以巩固。德育课第二课堂主要以开展拓展训练为主,形成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团队活动为主。

综上所述,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以德育课为主渠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真正让学生走出校园的时候可以适应将来竞争的就业环境,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体面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庄志彬. 德育课教学视野下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5:87-89.

[2] 孙兵朱红枫.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0,2:36-39.

篇6

关键词:职业素养;分类;途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14-01

一、职业素养内涵分析

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最具争议的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天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而是对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教育由此显得极其重要。

那么什么是职业素养呢?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对于职业素养概念的理解,我们需要关注三点内容:1、职业素养基于职业而言。职业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如果没有稳定、合法、有报酬的工作,那么职业素养就是相对抽象的一种概念。2、职业过程。人们只有通过职业过程,在能更好的把职业素养付诸实践,同时也使职业素养得到不断的升华和锤炼。3、职业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品质,它是一种综合了理论和实践的一种品质,不是单纯的抽象的概念。

二、职业素养的分类

职业素养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

1、内化素养

内化素养主要涉及到职业者的意识。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基础性的部分。

2、外化素养

外化素养主要涉及到技能、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外化素养是职业者外延性、实践性的素养。

外化素养和内化素养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之间,通过实践可以相互转化。

三、德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

1、加强内化素养教育

内化素养教育主要涉及到职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职业者的职业素养与其世界观有着重要的联系。一个人如何唯物的、辩证的看待世界,直接影响到他得职业素养。通过完善世界观,可以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世界的发展,从而完善自我,紧跟世界的潮流。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其人生观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一个人如何唯物的、辩证的看待人生,职业影响着他的职业素养。通过完善人生观,可以提升职业素养的科学性,同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样不可忽视。如何看待价值,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果没有正确看待价值,那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将充满坎坷。

2、加强外化素养教育

内化素养都是从职业实践中来的,但职业者还需加强外化素养教育。在德育教学中,要加强实践课教学。在实践课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完善办学模式。作为医学院校可以加强与医院合作,将德育与医学实践有机结合。2、完善调查方式。作为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学生们有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可供社会调查。3、完善机制。德育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之间要需要有合理的机制,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主客观问题,例如:1、我的个人特征是什么?2、我的职业理想是什么?3、我适合做什么?4、我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下?

职业生涯规划有如人生的蓝图,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适时调整和具体落实。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自身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不注意适时调整,就会产脱离实际。职业生涯规划最终还是注重落实。如果单有伟大的理想而没有具体的实践,那最终职业生涯规划还是会落空。

四、德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

1、强化德育的教学效果

德育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觉悟。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的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职业、就业的方针政策。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的参加职业实践,关心国家的发展。

同时,德育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有关职业的法规。通过对相关法规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其次,德育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通过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2、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问题是每个学生都必然面对的问题,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而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用人单位对学生总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德才兼备”。就“德”而言,其归属于内化素养的范畴,而“才”更侧重于外化素养。

在德育教学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养,必然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3、为德育教学提供参考

德育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在德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可以为今后的德育教学与实践提供参考。

篇7

【关键词】职业人文素养 养成教育 酒店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93-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高职学校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不良现象。不少学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看重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严重偏差,一些职业人文素养课程课时少而且还被当作选修课来对待,甚至有时被专业实践课所取代。教学内容走过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这种弊端势必使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被社会淘汰的畸形儿。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当今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成功的职业人除了有出色的职业技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尤为重要。很多社会矛盾产生并不是我们的设备、技术、制度或职业人专业技能出了问题,而是长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造成的,工作没有责任心、缺乏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差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内容,也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

那么什么是职业人文素养呢?所谓职业人文素养是指针对于某一个特定职业所需要的修养或涵养。具体可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可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它涉及到的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精神修养,是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集中显现。具体分开来说,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例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真诚礼貌、不卑不亢、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每个酒店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酒店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职业情感是指一个人从事特定职业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试想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工作缺乏热情与兴趣,那么苦练业务基本功、钻研业务技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职业习惯是指职业人在职业信念的支配下把良好的职业意识变成自己自觉地行动。一个好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人,我们可以从他不经意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习惯细节中感受到特定的职业风范。职业习惯是在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并形成的。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养成教育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务必要避免形式上的僵化和脱离实际,不能形而上,不能仅仅依赖于大学语文和“两课”教育来进行。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应该多渠道、多方式立体式进行,要以形象性和生动性为特点。可以说探索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经成为现在迫切而重要的话题。具体来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

由于受传统认知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专业教师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是自己的责任,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

知识的传授才是重中之重,从专业本位考虑先天就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比较轻视。有的教师更是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可能有明显效果而且也无从下手,在他们的脑子里职业人文素养只是一个轻描淡写、抽象的概念。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问卷调查看,84%的教师将自己的职责定位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认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职业人文素养内容属于思想政治等课程的任务。基于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只有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提上日程。也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强化自己的基本道德素养和业务素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渗透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教育年限短,技能实训任务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课课时远远少于专业课。例如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语言与交际、思想道德与法律、大学语文等周课时限两课时,且仅限其中一二门。从与学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这些人文素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教学内容枯燥空洞,缺乏与特定职业情景的真实性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设置意义不明,大多认为与本专业无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这些单独设置的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加强引导,把课程内容和职业人文素养融合起来,可利用一些真实有效的职场案例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而对于一些专业课我们也应该适时融入一些文化元素,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使其成为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在专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一些选修课,进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可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要、中国民俗等选修课。这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的对本专业产生热爱之情。

三、严格执行实训考核规范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

实践出真知。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技能训练环节,既是教学重心又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严师出高徒。能力高,素质也要高。作为高职院校可通过详细的社会调研,结合企业相关生产工艺规程的要求,制定出实训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在学生实训时,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务必让学生亲自体验,切不可因为学生人数多而敷衍了事。教师严把实训质量关可以实行操作环节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细节决定全部。只有教师认真做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学生才能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无论客房部、前厅部还是餐饮部实训,首先,肯定要明确不同部门相关工作操作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不懈怠、有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习惯。其次,可以对学生进行岗位编制,结合不同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实训可按不同的酒店管理技能单元循序渐进的进行考核,实行实训带队教师和酒店综合考评的考核机制。最后要规范学生的酒店实训报告写作,并将其纳入实训考评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必备补充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丰富的校园文化在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可结合专业特色及利用一些社会上的人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可以搞一些酒店项目调查、酒店科技文化服务、酒店勤工助学、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酒店管理人员专题讲座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校园文化的载体异常丰富,可以寓教于乐,避免了理论教育的枯燥、乏味,同时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栗延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就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

2 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 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篇8

摘 要:为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笔者从企业、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现任课教师入手,在学生培养目标、教材、课程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以适应当前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

关键词 :职业素养 液压与气动 课程构建

“深化内涵、提升质量、塑造品牌”是笔者学院一直以来的总体工作目标,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是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师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学校培养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或优秀,是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来检验的。对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良好职业素养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一、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职业素养的核心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而职业道德中的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尤其重要。调研中成功人士证明: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将自己与公司得失融为一体,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并“用心”“动脑筋”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核心,有负责、主动、自信、建设性、欣赏、乐于助人等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个人发展离不开具备态度好、工作认真负责等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善于沟通、工作能力强等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凸显五大不足

1.团队合作精神缺乏

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注重个人表现、喜欢单打独斗、缺乏集体观念是现在多数独生子女的特点。而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从大局出发,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团队成员需要具备服从、配合、包容的意识。

2.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欠缺

在校学生的现状是每天对着手机或电脑,一言不发,家长反映若主动与他沟通,多说两句嫌你烦,还要发脾气,表现出孤僻的一面。毕业生调研中,提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校期间提供培养学生口才交流能力的平台,锻炼学生在正式场合讲话、处理事务、与人沟通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说话做事情能让人一目了然,更有说服力。可见毕业生已经知道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欠缺,深知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对他们的工作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3.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缺失

目前的学生普遍怕苦怕累,究其原因:一是独生子女较多,平时父母娇惯,表现为当老师提出做值日或者说要大扫除等情况时,学生反应强烈,很不情愿去做此类工作,就算去做,也是草草了事,没有认真的态度;二是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在劳动观念方面的影响造成他们重学习轻劳动,即长期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影响,形成现在学生的劳动观;三是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吃亏,这事为什么是我做,只要有大扫除这类活就会溜走,跑得远远的。

4.创新想法由于得不到认可而变得枯萎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70%以上的同学偶尔会有新奇的想法,18%学生会经常有新奇的想法,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他们的想法在学校里时常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在家里又被家长“否决”,在同学面前有时会得到嘲笑回应,久而久之就不再有新奇特的想法,对事情变得淡漠,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5.环境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环境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表现在毕业生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薄弱。有的毕业生刚进入一家企业后,表现出对别人过分客气,说话谨慎,工作害怕出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与集体较难融合或者表现出在工作中无所事事、不能严格执行企业考勤制度、迟到早退等。

三、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液压与气动”课程的构建

在教学中,职业技能只是教育的基础,而培养富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课程构建的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着眼于人与职业协调发展理念

企业用人原则是既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又具有扎实的技能水平。中职教育培养人才不是单一的技能培养,而是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统一。因此通过液压与气动课程的学习,除了需要掌握液压气动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实际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小组成员协作的能力,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处理能力,负责任的工作习惯,节约并保护环境的意识等等。

2.课程内容强调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融合

在课程目标重新确立以后,接下来的关键的任务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与重构,使知识、技能、素养教育融为一体。一是根据学生实际认知特点重新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二是将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项目和任务中,其中内容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只有融合恰当才能达到预期培养目的;三是条件允许情况下,能带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感受企业工作环境,体验企业文化氛围。

3.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教材开发

职业素养中的专业技术是基础,是生存的基本因素,因此在校本教材中,需要通过两部分内容完成学生的培养:首先需要给学生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包含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液压与气动的知识;其次能让学生立足岗位并具备更好个人发展,必须体现职业素养的其他部分内容,因此还要开发学生学习用的学材。这种学材不仅让学生能巩固和练习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有规范意识、6S质量管理、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环保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融入。

4.基于职业素养培养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最终验证,考核的指导思想决定学生的水平,因此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液压与气动课程考核由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70%,终结考核(期末成绩)占30%,两项相加为学生的最后成绩。既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注重学习态度、职业规范、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考核的指标如下页表1所示。

四、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液压与气动”课程的实施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中,引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以小组工作的形式,两人到四人为一组。首先布置任务,让小组每位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讨论,要求:(1)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2)根据任务确定的最优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按照学生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独立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实施任务,完成工作;(4)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检查并判断达到的效果如何(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整个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下达任务、收集信息资料、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决定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评估评价阶段七个阶段完成工作(根据具体项目情况阶段可多可少)。

2.“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开动大脑,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与喜悦。

例如: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了纯气动逻辑控制回路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实验“去掉双压阀和梭阀是否还能实现逻辑控制”,接着教师提出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问题——“在冲床的气动系统设计上能否使用这种逻辑关系”。探究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际,学生通过查阅已学知识和讨论探究获得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创新创造性的学习效果。

3.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例题、习题、思考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对布置的习题和复习思考题,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完成,如“液压与气动”课程作业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

笔答作业: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布置作业进行纸面解答,这个内容同学有抄袭现象,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口答作业:上次课布置作业,通过书本、网络查阅进行预习、复习,在下次上课时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在实验前留下思考题,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提问相关的实验内容,此内容由学生单独与教师交流,类似于答辩,可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综合作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项目的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课下调研、上网、上学校图书馆等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完成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PPT、论文、大作业等等。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更多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培养自主学习、与人合作、新知识检索、资料归纳总结的职业素养。例如在上第一次课前,通过班主任给学生布置作业:先由老师将班级同学分组,每组2~4人为宜,以组为单位,回家用PPT的形式完成,上课时由小组代表展示并讲解作业。 任务书如表2所示。

作业考核评价方法也应进行改革。作业的评价标准分为:笔答成绩、口答作业成绩、综合成绩。笔答成绩包括问题回答的条理性、工整度、准确性等方面;口答成绩包括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语言的表达能力;综合成绩是教师通过学生的项目作业考察作业内容的信息量、创新内容、在项目作业中承担工作量难易程度、完成的水平、组内学生的互评等综合评价。

总之,在液压与气动课程从教期间,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教材方面、课程内容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取得了一些成绩,达到一定效果。但还有些职业素养如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等如何融入课堂,还有待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2]丁科,李震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10).

[3]吴伟萍.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6).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日益开放,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始逐渐以市场为导向。职业素养是职业所需要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综合品质,这种品质与职业要求紧密相关,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道路上的未来发展。职业素养的培训和提升是即将入职的大学生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和社会需要鼓励和支持的重要教育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从业者按照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能力、群体技能和自我领导力。专业能力囊括了市场需要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群体技能是处理事务、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化能力的综合;自我领导力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1]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意义是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调查不同国家人才选择机制发现,虽然各国对人才的具体定义有所出入,但整体上来看,都能表现出对职业素养的注重。通过对IBM、微软、华为等国内外不同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的概括和比较,发现每个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都会有独特的一面,并各自有所侧重,但从职业素养的自我领导力、群体能力和专业技能三项核心内容出发,均可将它们归为一体,即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离不开这三项核心内容。就业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职业素养好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比较容易就业,而部分学生专业水平高能够顺利通过专业测试,却往往在面试等后续环节中因不善沟通、不注重细节、不讲诚信等职业素养欠缺等因素却很难抓住就业机会。对其个人而言,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也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职业生涯屡遇困惑;对用人单位而言,唯有选择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员才能提高效率、节省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只有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依靠优秀毕业生源在企业中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达到与企业的长期用人合作,形成校企对接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而言,公民职业素养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对职业素养内涵进行探索和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通道,是用人单位与高校用人、育人实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的“抓手”。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的构建

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引入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围绕职业素养这一基本核心,将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结合当代社会市场人才需求,通过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开展、学生社团组织培养等方式对大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等素养提升过程中,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创新创业等多项能力的提高,从而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和符合社会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职业人”的同时,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体要求,从学生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出发,根据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课程、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和目标测评等体系的建设为支撑,以课堂为导向,通过思修和道德等相关方面课程的设立,通过学生工作和团学活动为实施途径,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注重实际毕业生与培养目标的对比,根据毕业生所在单位反馈,不断探寻反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善能力培养方案和方式,从而形成大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闭环反馈。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大学生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怎样培养其能力,是国内高校近年来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当前高校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如培养体系不够成熟、措施实际执行度不高、学生目标不明确、与市场对接不够等制度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协调工作。

(一)高校教材建设应符合时代要求

教材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材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质量的高低[2]。教材建设包括教材内部建设和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教材内部建设是指在一类特定的教材中,如何确定内容及形式结构等问题;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是指教材的大模块分类及每个类目中的体系建设。外部建设方面,高校教材应设置专门的职业素养培养教材模块,从自我领导力、专业技能和群体技能三个方面入手,让教材全面覆盖职业素养的各项能力;内部建设方面,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内容安排上做到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说教和实践互动。培养职业素养的教材要鼓励创新,吸纳一切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用实践的教学活动让静态的教材建设变成动态的知识吸收和能力培养。

(二)培养方案应遵循学生发展目标

大部分高校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奖学金等各种奖项的获得条件、毕业合格要求等,很少有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力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接轨[3]。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知识结构上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而在能力结构上则缺乏具体要求,所以,应该像制定教学大纲一样制定各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大纲,方便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和落实。在培养方案中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列入重要的位置,并相应地增加培养此类能力的科目到必修课课群中去,调整毕业学分要求,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三)以团学工作为平台,熏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团学组织是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学生能力培养锻炼中起着关键作用,团学工作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鼓励引导团学骨干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就业打下基础[4];同时团学活动要贴合实际,真正以提高锻炼学生能力为根本,而非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为提高就业能力,团学活动在内容上要有所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体活动方面,还应结合实际开展形如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面试大赛等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活动,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团学活动实质上对学生就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环境影响着制度的实施和学生的实践水平。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学校在宏观上大范围倡导优良的学术氛围和和谐上进的竞争氛围,在微观小范围内更应该提倡并努力建设和谐、进取、团结的小集体文化。班级作为方便教学管理的基层集体,其内部文化及成员认同均对集体内个体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需要形成多元发展、兼容并包、协调合作、目标共赢的班级内部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个体在集体中感受到来自环境的推动力,并有锻炼自我领导力、群体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热情和信心。寝室文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但从职业素养提升的角度出发,却又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寝室内要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互助互动合作氛围、自我能力互补氛围,这样才能让整个寝室成员都有激情去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寻找机会。

(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为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创造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才标准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对职场人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自我领导力等主要根源于自身内在的修养,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整个国际社会对这些品质都一样看重。群体技能和专家知识领域,涉及到多元文化智商和全球总体经济、区域金融战略等全球化的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学校里充分利用现有外国教育资源,开拓更多对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和领会多元文化带来的刺激,助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总之,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整个高校教育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环境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保障,团学活动是高校管理的有力支撑,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是一项没有定则的工程,无论是体系构建还是实施过程,都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行动,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渠道,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静,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

[2]汪涛,等.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篇10

[关键词]接受机制;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19-02

一、问题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政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广大辅导员也对培训的效果存在异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应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接受机制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以接受机制理论融人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过程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的新模式、新机制,接受机制理论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分析

当前关于接受机制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道德的生成。但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接受机制理论同样适用。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接受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建构性。虽然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着定期培训等,但实际效果的最终取得还是要靠辅导员自身期望的接受程度。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的接受过程,是将培训的内容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职业素养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工作成绩的实然过程。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过程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准备过程

准备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接受主体自我准备,即接受主体出自于各种需要,如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等,而对于职业素养培训的各种信息有所心理期待。二是学校通过氛围营造、信号释放等积极有效的方法,将蕴含着各种先兆信息,向接受主体作出调整暗示,以便激发辅导员潜在接受心理,从而为传授的实施提供对象保证。

(二)传授过程

所谓传授过程,是指传授主体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通过接受中介将接受客体即培训内容作用于接受主体的过程。在现在某些高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中,大多流于形式,照本宣科的将文件、材料进行宣读,实效性很差。实际上,我们认为,辅导员培训的内容的传导活动是双向平等的互动过程。传授主体的情感才会是也才能被认为是真挚的,才会从心理上拉近传授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距离,接受主体才会从内心对传授主体给予认同并进而接受其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体。采用的形式可以为学习心得交流、队伍内部骨干谈体会作报告、学校党政干部授课和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由于传授主体在传授过程中起着相对主导作用,因此,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以及接受环境的选择都会对辅导员的接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理解过程

理解过程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辨别和识读的过程。当作为接受客体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信息反映到接受主体的大脑中后,接受主体就会对接受客体做出最原始的判断,并对传授主体的意图性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内容的与己相关性进行识读,以提升其信息接受的质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理解过程主要受到接受主体认识能力和需要的影响,如果接受客体能满足接受主体的某种需要,在接受主体凭借自身较强的认识能力加以解读的基础上,就能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接受客体;反之,则会对接受客体产生片面和主观的理解。同样内容的客体信息对不同的接受主体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理解,就是因为接受主体的需求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基于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对于所掌握的培训内容应该进行充分的理解掌握。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莫测,这要求高校辅导员的理解、分析能力必须提高,只有充分、正确的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对培训内容进行选择。

(四)选择过程

选择过程是接受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授主体所传递的辅导内容进行筛选、过滤,使之进入思想库的过程,这是接受主体的理性反映过程。接受主体作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主体,会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的积淀,对于传授主体传导的信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是必须经过自身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群体会将各类客体信息进行分类.接受主体会对那些肯定性信息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情感的跃动,进而积极地予以吸收,使之进入自己的思想库;而否定的信息则被接受主体冷落和排斥。笔者认为,现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高校辅导员要完全认同培训的内容也是不可能的。一个称职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对自己目前的短处有一定的认识。

(五)整合过程

整合就是接受主体对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培训信息容纳、加工、整理、融合,进而归置为自身思想观念的重构过程。当培训信息与接受客体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具有指向一致性时,该信息就会被建构到原有的思想观念结构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化;而培训信息与其原有观念指向不一致时,整合的力量便会打破原有观念体系的边界,重构原有思想观念结构,使其适应传导应该具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性质和要求,这种现象称之为顺应。接受主体的职业素养正是在同化、顺应、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但在建构或重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思想观点并不牢固,其正确与否不以接受主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本真性为标准,是否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正确有序开展作为标准。

(六)内化过程

内化过程是接受主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在对职业素养内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建构为自己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接受职业素养内容信息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经过整合加工后的信息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后,接受主体要通过反思、自省等方式,进一步将接受客体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并融入情感意志,使认知不断深化,以实现稳定的思想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外部活动,通过环境影响来帮助辅导员群体接受培训内容。

(七)外化过程

外化过程是接受主体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形成的职业素养认识自觉转化为自身工作行为,并经过社会生活的验证,在劳动、生活、交往等过程中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我们说,内化是接受的重要一环,但内化并不意味着接受的完成,外化才是接受的实现形式。内化与外化这两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只有相对意义,不能截然分开。当前在许多学生的面前,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形象是不一样的,辅导员老师只是社会老师,是管生活的老师,而不是传授知识、教授生活经验的老手。辅导员自身在自身职业素养提高之后,需要进行外化,当职业素养层次提高以后,辅导员教师可能将所接受到的心得想法、意识带到他们工作中去,他们的工作将更有理性、更有章法,更能用理性的思考的品质影响学生,自身在学生中的“形象”也会得到提高,也愿意听从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