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账务处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整账务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短期借款; 利息调整账务处理; 适用范围

一、“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的账务处理

(一)“短期借款”的概念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各种借款。本科目应当按照借款种类和贷款人进行明细核算,借入短期借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短期借款”。偿还时则做相反的分录,借记“短期借款”,贷记“银行存款”。

(二)“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的引入

经济的发展和公众对财务报表披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是使得企业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的原动力,很多走在会计领域前沿的人士不断地进行改革,并体现于教材书或论文里。短期借款的二级科目“利息调整”在《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级会计实务》以及《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应试指南》的出现,就是将“实际利率法”引入“短期借款”核算的一种会计革新。

稍加分析就可得出,“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主要是应用在应收票据贴现中的。对于应收票据的贴现通常分为不附追索权的贴现和附追索权的贴现,由于不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所产生的费用直接计入财务费用,没有分歧,因此在此只对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进行研究,进而引入了“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

(三)“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的账务处理

企业由于急需资金等原因而将应收票据贴现给银行,票据承兑人拥有付款人的商业承兑票据,如果付款人到期无法支付相应款项,则作为票据贴现人的企业就很可能被追索,这种票据被称为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严格地说,这是用票据抵押贷款。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应将贴现所得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短期借款)。同时,将所产生的贴现费用计入“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里,而不直接计入财务费用,这是因为贴现时还不能确认承兑汇票到期是不是完全可以承兑,所以贴现费用要先通过中间科目“短期借款――利息调整”入账(类似“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的方法),再在一定的期间内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按照摊余成本对短期借款进行计量。即在摊销期间按短期借款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的借款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并将相同的金额计入“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的贷方。现通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A公司于2009年3月1日收到B公司签发的票据,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10%,期限为3个月,A公司由于急需资金,4月1日拿票据向银行进行贴现,贴现率12%,此票据附有追索权。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4月1日向银行进行贴现

借:银行存款100.45 (102.5-2.05)

短期借款――利息调整 2.05(100×(1+10%×3/12)×12%×2/12)

贷:短期借款――成本102.5 (100×(1+10%×3/12))

2.5月1日计提利息费用

设实际利率为r,根据题可得:

102.5×(1+r)-2=100.45

则:r=1.02%

借:财务费用 1.02 ((102.5-2.05)×1.02%)

贷:短期借款――利息调整1.02

3.6月1日计提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 1.03 ((100.45+1.02)×1.02%)

贷:短期借款――利息调整1.03

4.偿还短期借款时

借:短期借款――成本 102.5

贷:银行存款 102.5

二、“短期借款――利息调整”账务处理出现的原因剖析

通过对“短期借款――利息调整”账务处理的介绍,不难得出该种账务处理就是实际利率法在短期借款中的具体应用,其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下面结合实际利率法的特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跨年附追索权票据贴现的存在

对于没跨年的附追索权票据贴现只是影响当期的费用,不影响当年总费用和利润总额,但对于跨年的贴现若是一次性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则影响了利润表,大大提高当年的费用,降低了当年的利润总额,从而少交了所得税,所以对于这种跨期的贴现费用而言,最好就是使用实际利率法计量,再在一定的期间里进行摊销,这样的损益处理才比较合理,这样更能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本来全部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先通过“短期借款――利息调整”进行处理,再使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而目前在短期借款中跨年附追索权票据贴现的情况明显多于以往,才使得实际利率法在短期借款中的应用成为一种趋势,“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的账务处理才能得以存在。

(二)贴现票据金额的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收到的票据金额增加,那么贴现时所产生的费用也会增加。此时若按照旧的做法将所发生的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将会导致当期财务报表中的费用金额虚增。但若将当期所产生的费用分期确认,先计入“短期借款――利息调整”,再在一定的期间进行摊销,就可以避免费用核算不合理情况的发生。因此,有关“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的账务处理才会频频出现在许多很有权威性的教科书或资料里,这种变更正被更多的人所认同。

那么,在借款金额较大的情况下,将其所产生的费用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改为分期计入相关科目里,即采用“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的账务处理,这样做更加科学稳妥。

三、“短期借款――利息调整”账务处理的适用范围

显而易见,实际利率法在短期借款中的应用,使得短期借款的账务处理与长期资产或长期负债的账务处理趋同,那么,会计人员只需掌握同一种核算方法处理类似的经济事项,而不必再记忆适用范围较窄的名义利率法,更省去了在账务处理之前进行方法选择的麻烦,也避免了选择错误的情况。但采用实际利率法成本较大,会计处理也比较麻烦,这会大大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在短期借款所产生的费用很小,且借入的款项是没有跨年的情况下,出于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短期借款”并不需要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将符合费用确认条件的应收票据贴现费用一次性计入“财务费用”的方法更为经济。

综上所述,“短期借款――利息调整”的账务处理只适用于“跨年附追索权票据贴现的存在”和“贴现票据金额的增加”这两种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篇2

企业合并,包括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基本法律形式。其中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最为复杂。在新准则体系下,它不仅受到《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企业合并准则》)的影响,而且受到《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影响。

《企业合并准则》第2条规定: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合并各方受同一方控制,合并前后没有本质的变化,相关的账务处理金额以及报表金额以合并前原账面价值为基础。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各方的行为属于市场交易行为,合并方属于购买方,被合并方属于被购买方。购买方在购买日所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净资产要以其公允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较同一控制下的更为复杂。

笔者在非同一控制这一大前提下,针对控股合并,站在购买方角度,沿着购买日账务处理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购买日后账务处理与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顺序展开讨论。

一、购买方在购买日的账务处理

购买方在购买日的账务处理是为其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服务的。在个别财务报表中,控股合并的结果体现为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所以购买日购买方的账务处理要遵循《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3条第2款的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合并准则》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而《企业合并准则》关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合并成本的确定在第11、12条中作了规定,其核心内容是:购买方在合并日应当以其取得被购买方的控制权所支付的资产、承担的债务或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合并成本,合并成本与所支付的上述对价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下面举例说明。

例1.甲企业于2006年1月1日以支付现金50万元、存货52万元(其公允价值为55万元)取得乙企业100%的股权,将乙企业合并,保留乙企业的法人资格。甲乙两企业在合并前后均不受第三方控制。甲乙企业在控股合并前的资产负债表见表1、表2。

本例中甲对乙的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甲方为购买方,购买日为2006年1月1日。甲方作为合并方应根据合并准则确定合并成本,并将合并成本作为对乙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甲方的合并成本是为了取得控制权所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此例中为105万元,此金额正是其对乙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对价的公允价值视作将对价出售后的变现金额,其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账务处理(以简化方式表达)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5

贷:现金50

存货52

营业外收入3

合并后购买日甲企业个别资产负债表如表3。

二、购买日购买方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处理

《企业合并准则》第17条规定,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要编制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以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按照《企业合并准则》第13条的规定,合并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大于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商誉,小于部分经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

沿用例1,甲公司应当以购买日实现合并后的个别报表(表3)与子公司的个别报表(表2)为基础编制抵销和调整分录。抵销与调整分录如下:

(一)将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相抵销,差额计入“合并价差”。

借:(乙公司)实收资本80

(乙公司)资本公积5

(乙公司)留存收益 15

合并价差 5

贷:(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 105

5万元的合并价差是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乙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差额。此差额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乙公司账面上的资产、负债被错误地估计了;二是乙公司存在未入账的商誉。此例中乙公司的存货和固定资产各被低估了2万元,剩余1万元是商誉。

(二)分配合并价差,一部分将乙公司账面资产、负债调整为公允价值,另一部分确认为商誉。

借: (乙公司)固定资产2

(乙公司)存货 2

商誉 1

贷:合并价差 5

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如表4:

三、购买日后购买方的账务处理

在控股合并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下,合并后的账务处理主要针对合并时所产生的商誉进行。而在控股合并下,购买方的账务处理则主要针对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于是必须遵循《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5条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简化购买方的日常核算。

例2.承例1,乙企业2006年实现净利润10万元,假设于当年底派发现金股利2万元。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为:

借:现金 2

贷:投资收益 2

假设甲企业当年没有其他经济活动,2006年12月31日甲企业个别资产负债表如表5,2006年度甲企业个别利润表如表6。

四、购买日后购买方编制合并报表的处理

根据《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第17条的规定,母公司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以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沿用前例资料,并已知年初合并时乙公司的存货当年全部售出,合并时乙公司评估增值的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每年计提折旧0.1,商誉没有发生减值。2006年12月31日甲公司编制调整和抵销分录如下。其中第1~4笔分录调整和抵销资产负债表中的数,第5笔调整和抵销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中的数。

(一)将甲公司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借:(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8

贷:(甲公司)投资收益8

(二)将甲公司年末长期股权投资与乙公司年末所有者权益相抵销,差额计入“合并价差”。

借:(乙公司)实收资本 80

(乙公司)资本公积 5

(乙公司)留存收益 23

合并价差 5

贷:(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 113

(三)分配合并价差

借: 商誉 1

(乙公司)固定资产 2

(乙公司)存货2

贷:合并价差 5

(四)调整乙公司存货与固定资产数,并调整相对应的主营业务成本,

借:(乙公司)主营业务成本2.1

贷:(乙公司)存货 2

(乙公司)累计折旧0.1

(五)抵销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投资收益和现金股利。

借:(甲公司)投资收益10

(乙公司)年初留存收益 15

贷:(乙公司)应付利润 2

(乙公司)年末留存收益23

限于篇幅,笔者没有给出工作底稿、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

篇3

关键词: 销售折让 销售退回 账务处理

销售折让是指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品种或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不作销货退回而同意给购方在价格上一定折让的事项。销售退回是指购买者由于所购商品质量或品种不符合规定要求,而将已购买的这部分商品退回给出售单位的事项。

一、销售折让账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规定,销售折让如发生在确认销售收入之前,则应在确认收入时直接以扣除销售折让后的金额确认;企业已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且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应当在实际发生时冲减当期商品销售收入,如按规定允许扣除增值税额的还应冲减已经确认的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销售折让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销售折让的会计处理与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相似。

[例1]甲公司2006年12月1日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价款为10000元,增值税额为1700元。货款未收。甲公司年末按应收账款5‰计提坏账准备,且甲公司于2007年2月25日完成上一年度所得税清缴,税率为25%。乙公司在验收过程中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双方协商后甲公司同意在价格上给予20%折让。

(1)如果折让发生在2006年12月10日,且甲公司未确认销售收入:借:应收账款 9360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2)如果折让发生在2006年12月10日,且甲公司已确认销售收入:①12月1日销售实现时:借:应收账款 11700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②12月10日发生销售折让时:借:主营业务收入 2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贷:应收账款 2340③实际收款时:借:银行存款9360 贷:应收账款9360(3)如果折让发生时间为2007年1月10日:①调整主营业务收入: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贷:应收账款2340②调整坏账准备:2340×5‰借:坏账准备 11.7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1.7③调整2006年应交所得税:(2000-11.7)×33%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97.08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97.08④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491.22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91.22(4)如果折让发生时间在2007年3月1日:账务处理①②同上,③调整2007年应交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97.08贷:所得税费用497.08④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988.3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988.3

二、销售退回账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销售退回应当在实际发生时直接冲减退回当期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等。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涉及的销售退回,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调整报告年度相关的收入、成本等。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销售退回,只要购货方提供退货的适当证明,即可冲减退货当期的销售收入。企业年终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前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应作为报告年度的纳税调整。企业年度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

[例2]承例1,商品成本是5000元,乙公司在验收过程中发现商品质量严重不合格,全部退回。(1)如果退回发生在2006年12月10日:①12月1日确认收入:借:应收账款117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②确认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5000 贷:库存商品5000③12月10日销售退回:借:主营业务收入1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贷:应收账款11700④商品入库:借:库存商品5000贷:主营业务成本5000(2)如果退回发生在2007年1月10日:①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贷:应收账款11700②调整坏账准备:11700×5‰借:坏账准备58.5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8.5③调整主营业务成本:借:库存商品5000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000④调整2006年应交所得税:(10000-58.5-5000)×25%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35.38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35.38⑤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706.12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706.12(3)如果退回发生时间在2007年3月1日:账务处理①②③同上④调整2007年应交所得税:(10000-58.5-5000)×25%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35.38贷:所得税费用1235.38⑤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941.5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941.5。

三、总结

销售折扣与销售退回账务处理的关键点在于区分折扣或退回发生的时间,分为①发生在上一年度事项②纳税汇算清缴前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③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这三种情况不同处理。折扣与退回的账务处理相似,不同点在于销售退回比销售折扣多了次品入库的相关账务处理。

篇4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发生减值的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资产不再计提减值准备,当小企业资产确实发生损失时,要确定参照《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认定标准,标准如下:小企业发生下列资产损失,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等等。以固定资产损失为例:(1)固定资产盘亏、丢失、被盗损失时,报经批准前,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已经批准后,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残料价值)、其他应收款(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营业外支出;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2)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出售、对外投资损失时,报经批准前,按固定资产清理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已经批准后,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小企业法则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固定资产不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实发生亏损等损失时,直接做亏损的账务处理。因此,少了一道账务处理程序,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

二、统一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

在长期债券投资(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债券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债券摊销的实际利率法是指各期的利息费用以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应付债券账面价值而得。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逐期不同,因而计算出来的利息费用也就逐期不同。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债券账面价值逐期减少,利息费用也就随之逐期减少;反之,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债券账面价值逐期增加,利息费用因而也逐期增加。当期入账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的差额,即为该期应摊销的债券溢价或折价。而直线法是指将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平均分摊于各期的一种摊销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方便,又便于理解。

三、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篇5

关键词: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

往来账务是指物流企业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与对方发生的债权债务的往来账务,主要包括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款项等内容。只要物流企业处于运营中,就会与外界产生往来账务,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往来账务,就会造成账款大量积压,严重影响物流企业的经营发展。因此,需要深入分析物流企业的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

一、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物流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物流企业的数量大幅度提升,物流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财务管理是指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分析与决策物流企业的财务活动,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水平的目标。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最小化的资金成本换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占据的份额,从而推动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但现代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不到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往来账务核算错误,企业债权、债务划分不清楚,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款项等往来账务大量积压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往来账务处理不及时

目前,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财务会计往来账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少涉及财务会计往来账务相关的内容,企业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部分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款项等款项的处理不及时,没有针对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财务会计往来款项的合理账务处理和监控,导致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款项越来越大,财务会计往来账务的账龄越来越长,大量财务会计往来账务积压将导致坏账。以某物流企业为例,其应收款项为100万,占总资产的47%,在这100万的应收账款中,账龄达到两年以上的财务会计往来账务有67万,占应收账款的67%,而这种大量占用的情况会严重影响物流企业经济建设的发展,物流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的时候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不利于其经济建设的有序发展[2]。

2.隐瞒收款的现象比较严重

很多物流企业在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劳务服务收入和一些费用的回收款不列入收入科目中,而是直接列入到应付款账目当中,隐瞒了物流企业经营收入的实际情况,给物流企业预算资金和管控预算外资金的截留、转移方面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无法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在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某物流企业在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的过程中,截留上半年服务收入款20万元,并将这一部分资金划分到应付款处理中,难以准确反映出物流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3]。

3.实体借款归还效率差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所以经常会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从而提升物流企业内部资金流动的效率,才能进一步推动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转。但如果物流企业资金流动性差,融资成本高,物流企业通过开展经济活动所获取的经济效益难以全部偿还金融机构的借款,就经常会出现借款难以归还的情况,严重影响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隐匿支出的情况

物流企业在开展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存在隐匿支出的情况,如果这种隐匿支出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物流企业支出费用失去控制的现象发生。在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的支出款项中,有部分款项是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的费用,像是奖金、补贴、外出旅游、高档通讯设施等,进一步隐匿了物流企业的实际支出。比如,某物流企业利用截留收入来支付员工的奖金、补贴和旅游费用等[4],使企业财务报告中无法准确反映这一部分资金。

三、改善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中问题的对策

1.定期核对往来账务

物流企业应委派专人负责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业务,将其与传统的财务管理业务进行区分,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财务专员应定期进行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账务的审核,根据合作企业拟定的财务会计往来账务信息反馈表进行仔细核对,确保表中的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款项等款项信息准确无误,所收到或开具的发票金额与所记录的金额相符等,只有全部核对之后确保这些信息都准确无误后,才能交给相关业务员签字。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财务会计往来账务比较复杂,给财务专员的信息核对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财务专员应利用各种手段核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往来账务信息,及时处理信息不一致的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使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手段

物流企业应科学设置所有款项,并针对不同的款项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手段,为财务会计往来账务的处理提供基本保障。物流企业并不是所有款项都要设置,还需要根据物流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对于预付账款业务比较少的物流企业就可以不设置预付账款项目,而是将预付账款项目划分到应付账款中,为日后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账务的处理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物流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会计核算手段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对会计核算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积极明细物流企业的经济活动,确保每一过程的账务往来都在财务专员的监管之下,为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账务的有效处理提供基本保障。

3.规范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

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单据齐全、手续完备”,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为财务专员的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还能够为日后出现任何纠纷提供参考依据。账务处理必须要建立在合同、协议的基础上,发生与业务有关的收入都计入应收账款或预收账款,与业务相关的支出都计入应付账款或预付账款,与业务相关的押金计入其他应收或其他应付款。货物到仓库开具的入库单,货物出库开具出库单,定期盘点记录,提供运输服务或其他服务的要有派工单。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中的所有款项都需要总经理或相应的管理部门领导签字,所有款项的收支都必须要有出入库单、发票、合同等单据作为参考依据。如果物流企业在业务过程中出现款项调整的情况,也应及时记录调整的项目、调整的程度,确保所有款项都记录在相应的账目中,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的效率。

四、结语

加强对物流企业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有效解决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问题,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物流企业要明确财务会计往来账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定期核对物流企业的往来账务,加强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使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手段处理往来账务,有效处理好物流企业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项目的合理分配,推动我国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白静 单位:天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连建新,崔月升,尹继北.物流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内部管理控制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5):10-13.

[2]李鑫.基于风险防范的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篇6

[关键词]应收票据 商业汇票 贴现息

[中图分类号]F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38-01

应收票据的贴现属于金融资产的转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规定,金融资产的转移分为终止确认和未终止确认。就应收票据的贴现来说,从形式上又划分为不附追索权的票据贴现和附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两种,根据商业汇票是否带有追索权,导致两者账务处理是不一致的。(账务处理不分银行或商业承兑汇票,处理完全一致。个人理解,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银行如果为四大银行或者其他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为A级或以上者,例如国内的大公国际评级,则贴现时可以终止确认;其他信用状况较差的银行、信用社等,以及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应当作为短期借款处理)

一、不附追索权

相当于贴现后,到期承兑人不付款时,被贴现人无权要求贴现人归还贴现款,这样该项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报酬均通过贴现转移给了被贴现人,这就符合了金融资产转移准则中有关金融资产终止的确认条件。笔者认为,不附追索权的票据贴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贴现,这时的贴现息是因为贴现行为而产生的一笔融资费用,所以可以全额一次计入“财务费用”科目。

1.企业向银行贴现时: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应收票据

2.票据到期时,承兑人无论是否支付,都与贴现企业无关,贴现企业无需进行账务处理。

二、附追索权

相当于利用票据进行抵押贷款,到期承兑人不付款时,被贴现人有权要求贴现人归还贴现款,这样企业仍保留与所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当继续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并将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

附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以债权质押取得贷款而已,而不是真正的提前贴现,在这种情况下,应按照取得借款进行会计处理。笔者认为,既然是取得借款,这样贴现息全额一次计入“财务费用”科目就不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该项贴现息应在借款存续期间合理的计入到每个会计期间。

1.企业向银行贴现时:

借:银行存款

短期借款-利息调整

贷:短期借款—成本

2.“短期借款-利息调整”从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进行摊销:

借:财务费用

贷:短期借款-利息调整

3.票据到期时,承兑人的银行存款账户不足支付,则贴现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短期借款—成本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应收账款

贷:应收票据

4.票据到期时,承兑人和贴现企业银行存款账户余额都不足时,贴现企业的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账款

贷:应收票据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未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转移,该项金融资产与确认的金融负债应当分别计量,不得相互抵销,而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继续确认该项金融资产产生的收入和该项金融负债产生的费用。对于应收票据来说,主要涉及贴现后的应收票据是否还要计提利息。对此,笔者认为,继续计息是不符合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因此,应收票据在贴现后不应继续对该票据计提利息,应收票据的金额是账面金额,票据利息不做账务处理。

【参考文献】

篇7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形成原因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形主要有:

(一)一般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中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暂时性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三)企业合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中规定: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对企业合并的处理不同,可能会造成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如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通常应调整企业合并中确认的商誉。

(四)可以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的可抵扣亏损以及可结转以后年度的税款抵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可抵扣亏损以及可结转以后年度的税款抵减,而比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

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形成的原因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一)一般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减值的账务处理对于一般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减值时,一般是因为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当确认减值时,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当减记后可以转回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减值的账务处理当确认减值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当减记后可以转回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企业合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减值的账务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中规定: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对企业合并的处理不同,可能会造成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的人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如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通常应调整企业合并中确认的商誉。所以,当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时,由企业合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减记,借记“商誉”账户,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当减记后可以转回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四)可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的可抵扣亏损以及可结转以后年度的税款抵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减值时的账务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中规定,对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可抵扣亏损以及可结转以后年度的税款抵减,而比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需要进行减值处理时。当确认减值时,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当减记后可以转回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账务处理的综合举例

[例]2008年12月31日,某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明细分类账户余额为如下:

说明:其中补亏抵减有300000元是2003年亏损时确认后尚未抵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00000元是2006年亏损时确认后尚未抵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假设2008年亏损企业全年实现净利润为-1000000元,并预计未来期间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从而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减值处理。对2008年的亏损也不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其相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1)对由于税法允许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与会计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同,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减值的账务处理应为: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固定资产折旧 100000

(2)对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减值的账务处理应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资本公积 300000

(3)对企业合并中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减值时的账务处理应为:

借:商誉 2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商誉 200000

(4)对可以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的可抵扣亏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减值时的账务处理应为: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 4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补亏抵减 400000

所以,上述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可以将会计分录合并为: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 5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00000

商誉 2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固定资产折旧 100000

――其他资本公积 300000

――商誉 200000

――补亏抵减 400000

(二)假设2009年盈利企业全年实现净利润为1000000,企业适用所得税率为25%,并预计未来期间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从而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进行转回处理。其会计分录如下:

(1)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进行转回的账务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固定资产折旧 100000

――其他资本公积 300000

――商誉 200000

――补亏抵减 1000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200000

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

300000

商誉 200000

截止2009末补亏抵减有300000元是2003年亏损时确认后尚未抵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所以到2009年已经满五年时间。而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亏损用以后年度税前所得弥补最长为五年。所以,对由于尚未弥补的亏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已经满五年,应永久减记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后年度不可以再转回。同时,企业2008年亏损-1000000元,在2009年末由于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分录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补亏抵减 2500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000

(2)用税前所得弥补亏损,抵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 35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补亏抵减 350000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际利率法;谨慎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002- 02

1 文献回顾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一条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应当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1)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贷款和应收款项。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本准则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

(1)贷款和应收款项。

(2)持有至到期投资。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第三十四条规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按上述规定,如果企业购买了某公司债券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后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变化,应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在准则讲解中和其他教科书中并未对此类业务的后续账务处理作出明确的规范,仅仅说明了重分类日的账务处理,作者在这里想结合案例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账务处理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2 目前账务处理存在的缺陷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目前账务处理的缺陷。

假设A企业于2010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92.788万元的价格购买B企业当日发行的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10%,期限5年,每年年末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 A企业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购买日的实际利率为12%。2012年1月1日,A企业因急需资金,将该债券对外出售70%,出售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98万元。2012年12月31日,该债券公允价值为95万元;2013年12月31日,该债券公允价值为93万元;2014年12月31日,该债券公允价值为90万元;2015年1月1日债券到期,收回本金和最后一期利息存入银行。

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1)2010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7.212

银行存款 92.788

(2)2010年12月31日

应计利息=100×10%=10(万元)

利息收入=(100-7.212)×12%=11.13(万元)

借:银行存款 1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13

贷:投资收益 11.13

(3)2011年12月31日

应计利息=100×10%=10(万元)

利息收入=(100-7.212+1.13)×12%=11.27(万元)

借:银行存款 1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27

贷:投资收益 11.27

(4)2012年1月1日,出售债券70%,价款为68.6万元。

借:银行存款 68.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368 4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70

投资收益 1.968 4

剩余30%,公允价值为29.4万元,按准则规定应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但关于重分类后的后续计量,准则并未明确规范,目前教科书中大部分将其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443 6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3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0.843 6

(5)2012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95×30%=28.5(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0.9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0.9

应计利息=30×10%=3(万元)

借:银行存款 3

贷:投资收益 3

(6)2013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93×30%=27.9(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0.6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0.6

应计利息=30×10%=3(万元)

借:银行存款 3

贷:投资收益 3

(7)2014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90×30%=27(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0.9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0.9

应计利息=30×10%=3(万元)

借:应收利息 3

贷:投资收益 3

(8)2015年1月1日,收到本金和最后一期利息

借:银行存款 3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4

应收利息 3

投资收益 8.6

同时,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余额结转至当期损益

借:投资收益 1.556 4

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56 4

笔者认为上述账务处理是不恰当的,并不能充分体现债券的实质。债券是指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本质是债权、债务的证明书。债券的公允价值可以高于面值、等于面值或低于面值,二者的差额应在持有期间按实际利率法全部摊完。而上述账务处理把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全部转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成本,没有确认公允价值与面值的差额,致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确认利息收入时出现差异,影响当期损益。

3 结论及建议

笔者认为根据债券的特性,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原则要求,重分类日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重分类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为29.4万元,其与面值30万元的差额0.6万元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公允价值29.4万元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0.843 6万元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3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443 6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3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0.6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0.843 6

应用内插法计算出售日实际利率:

29.4=30×10%×(P/A,i,3)+30×(F/A,i,3) i=10.83%

(1)2012年12月31日

应计利息=30×10%=3(万元)

利息收入=(30-0.6)×10.83%=3.184(万元)

借:银行存款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0.184

贷:投资收益 3.18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30-0.6+0.184=29.584(万元)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95×30%=28.5(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84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84

(2)2013年12月31日

应计利息=30×10%=3(万元)

利息收入=(30-0.6+0.184)×10.83%=3.204(万元)

借:银行存款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0.204

贷:投资收益 3.20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28.5+0.204=28.704(万元)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93×30%=27.9(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0.804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0.804

(3)2014年12月31日,债券到期

应计利息=30×10%=3(万元)

利息调整摊销额=0.6-0.184-0.204=0.212(万元)

利息收入=3+0.212=3.212(万元)

借:应收利息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0.212

贷:投资收益 3.21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27.9+0.212=28.112(万元)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90×30%=27(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112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112

(4)2015年1月1日,收到本金和最后一期利息

借:银行存款 33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30

应收利息 3

同时,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余额结转至当期损益

借:投资收益 2.876 4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876 4

在前者方法核算下,确认“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共计1.556 4万元,确认投资收益15.043 6万元;而后者方法核算下,确认“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共计2.876 4万元,确认投资收益6.723 6万元,二者对企业利润影响差额为8.32万元,可见,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后者账务处理方法更能体现谨慎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销售退回;发票处理;账务处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8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2- 02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销售退回业务,会计人员应该对销售退回业务核算较清楚,但也有不少会计人员由于对发票处理不熟悉,因而账务处理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销售退回业务的发票及账务处理进行研究。

1 销售退回的具体确认原则

销售退回是指企业已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其具体确认原则为:

(1)未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销售退回如果发生在企业确认销售收入之前,这种情况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只需将已记入“发出商品”科目的商品成本转回“库存商品”科目即可。

(2)企业已经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除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外,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冲减退回当月的销售成本。如按规定允许扣减增值税税额的,应同时用红字冲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销项税额”专栏。如该项销售退回已发生现金折扣的,应同时调整相关财务费用的金额。

(3)如果报告期内销售的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生的退货,应作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即调整报告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在作账务处理时应该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科目冲减报告年度的收入、成本和税金。

2 不同增值税纳税人发生销售退回时的发票处理和账务处理

2.1 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发生退货的处理

(1)购买方在未付货款并且未作会计处理的情况下,应将原发票和税款抵扣联主动退还销售方。销售方收到后,应在该发票联和税款抵扣联及有关的存根联、记账联上注明“作废”字样,作为扣减当期销项税额的凭证。未收到购买方退还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前,销售方不得扣减当期销项税额。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6]156号)第十三条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开具专用发票当月,发生销货退回、开票有误等情形,收到退回的发票联、抵扣联符合作废条件的,按作废处理;开具时发现有误的,可即时作废。作废专用发票须在防伪税控系统中将相应的数据电文按“作废”处理,在纸质专用发票(含未打印的专用发票)各联次上注明“作废”字样,全联次留存。

(2)在购买方已付货款,或者货款未付但已作会计处理,而发票联和抵扣联无法退还的情况下,购买方必须取得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送交销售方,作为销售方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合法依据。销售方在未收到“证明单”以前不得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收到“证明单”后,根据退回货物的数量、价款或折让金额向购买方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存根联、记账联,作为销售方扣减当期销项税额的凭证,其发票联、税款抵扣联作为购买方扣减进项税额的凭证。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6]156号)第十四条规定,一般纳税人取得专用发票后,发生销货退回、开票有误等情形但不符合作废条件的,或者因销货部分退回及发生销售折让的,购买方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单》(以下简称《申请单》)。第十六条规定,主管税务机关对一般纳税人填报的《申请单》进行审核后,出具《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以下简称《通知单》)。《通知单》应与《申请单》一一对应。第十九条规定,销售方凭购买方提供的《通知单》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在防伪税控系统中以销项负数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应与《通知单》一一对应。

(3)账务处理举例,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人,在2011年11月20日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10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7 000元,该批商品成本为58 000元,价税款尚未收到。 2011年11月29日,该批商品因质量问题被乙公司退回,发票联与抵扣联也随之退回。假定销售退回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不考虑其他税费因素。甲公司的处理为:

(a)2011年11月20日销售该批货物时作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乙公司 117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58 000

贷:库存商品 58 000

(b)2011年11月29日发生销售退回时(由于乙公司商品的退回发生在发票开具当月,甲公司收到发票联和税款抵扣联后,应在该发票联和税款抵扣联及有关的存根联、记账联上注明“作废”字样,作为扣减当期销项税额的凭证。)

借: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0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17 000

借:库存商品 58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58 000

笔者认为可以用红字金额冲减销售收入,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乙公司 117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000

因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专栏固定登记在该账户的贷方,且不涉及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便于登账。

接上例,如果销售退回的时间为2012年1月12日,甲公司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判断该事项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并按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如下:

(a)调整销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0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17 000

同时调整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 58 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8 000

(b)调整应交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0 5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 500

(100 000-58 000)×25%=10 500(元)

(c)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1 5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1 500

100 000-58 000-10 500=31 500(元)

(d)调整利润分配有关数字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3 1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 150

31 500×10%=3 150(元)

2.2 开具普通发票后发生销货退回或销售折让的处理

根据规定,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按规定向购买方开具普通发票后,如发生退货,应视不同情况分别按以下规定办理:

(1)购销双方发票均未入账,购货方应将发票退还给销货方,销货方收到该发票后粘贴在该份发票的存根联上,将所有联次注明“作废”字样。

(2)购买方在未付款并且未作账务处理,而销货方已作账务处理的情况下,购货方须将原发票联退还给销售方。销售方收到后,应在该发票联及同份发票的存根联、记账联和其他相关联次上注明“作废”字样,(同时开具相同数额的红字普通发票,将注明作废的发票粘贴在红字发票后面,撕下红字发票记账联入账,并按实际销售重新开具发票。)整份保存,扣减当期销售金额和销项税额。未收到购买方退还的普通发票发票联之前,销售方不得扣减当期的销售金额和销项税额。

(3)在购买方已付货款,或者货款未付但已作帐务处理,发票联无法退还给销售方的情况下,购买方必须取得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以下简称证明单)送交销售方,作为销售方开具红字普通发票的合法依据。销售方在未收到证明单之前,不得开具红字普通发票;收到证明单后,根据退回货物的数量、价格或折让金额向购买方开具红字普通发票。红字发票的存根联、记账联作为销售方扣减当期销售金额、销项税金的凭证,发票联交购买方作帐务处理。否则,销售方不得开具红字普通发票,不得扣减当期的销售金额和销项税金。

(4) 账务处理举例,甲工厂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采用销售额与税额合并定价,2011年7月10日销售货物取得价款80 000元,已存入银行,该批货物成本为46 000元。货物因质量问题被对方于2011年7月25日退回,并同时退回发票联,甲工厂以银行存款退还其款项。甲工厂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a)2011年7月10日销售实现时

借:银行存款 8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7 669.9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2 330.10

全部货款换算为不含税销售额后为

80 000÷(1+3%)= 77 669.9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6 000

贷:库存商品 46 000

(b)2011年7月25日货物退回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77 669.9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2 330.10

贷:银行存款 80 000

借:库存商品 46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46 000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当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并计提减值准备后,企业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区别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1)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

(3)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因计提减值准备而计提的累计折旧之间的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同时增加累计折旧;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孰低者的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营业外支出。

[实例资料]

某公司为一生产型企业,(1)2002年12月31日,购置了一台需安装的设备,含税价为1500000元。预计该设备的使用寿命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60000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2005年12月31日,该设备现时的销售净价为580000元,未来5年内持续使用以及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现值为620000元。(3)2007年12月31日,以前期间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产生有利影响,目前市场上该设备的销售净价为600000元,持续使用以及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现值为630000元。

假设整个过程其他税费忽略,该设备在2005年12月31日之前没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该设备一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账务处理]

(1)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每年计提的折旧金额分别为180000[(1500000-60000)÷8]元,累计折旧金额为540000元。2003年12月31日、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2月31日折旧的账务处理均为:

借:制造费用180000

贷:累计折旧180000

(2)2005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减值准备为340000[(960000-620000),此时账面净值为960000元,可收回金额620000元]元。账务处理为: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4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40000

(3)2006年、2007年,每年计提的折旧金额分别为112000[(620000-60000)÷5]元,2006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折旧的账务处理均为:

借:制造费用112000

贷:累计折旧112000

2007年12月31日,在没有转回已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情况下的固定资产净额为396000(620000-112000×2)元,可收回金额为630000元,应转回已确认的部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此时,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净值为600000(1500000-180000×5)元,低于可收回金额630000元,因此,企业应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900000(180000×5)元与因计提减值准备而计提的累计折旧的差额136000(900000-540000-112000×2)元增加已计提的累计折旧,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396000元和可收回金额630000元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净值600000元的孰低者差额204000(600000-396000)元予以转回。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36000

贷:累计折旧13600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4000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4000

2008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如果其他影响折旧因素未发生变化,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为180000[(600000-60000)÷3]元。账务处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