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重要性

篇1

关键词:通识教育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审美体验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把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帕卡德教授,他认为大学应该给青年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其后美国的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奠定了现代通识教育基础。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艺术教育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艺术教育的国家标准是“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越要强调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一、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艺术教育能引导一个人自觉地完善道德、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并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创造力。从狭义的概念来说,艺术教育主要是艺术知识、艺术技巧、艺术鉴赏与创作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对应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单纯的专业教育把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通识教育针对专业教育的弊端尤其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而强调广博性、共同性,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豪瑟尔与另一位著名艺术家贡布里希不约而同地认为:“伟大的艺术对生活所做的解释,竟然能使我们更为成功地应对混乱的事态,能让我们从生活中汲取一种更令人信服的现实意义。”①技术时代的后果就是:生活世界的文化贫困化和自由丧失。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即注重潜能的开发、人性的丰满、人格的完善与人生意义的充盈,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时代,艺术教育可以让人重温人类的可能性与成就,让人重新确立自信与希望。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振兴的关键。爱因斯坦指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②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载体,所以在通识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艺术教育的首要价值是培养人的情感

艺术作品是自我价值观的主观反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而艺术情感又是自然情感的提升与超越。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指出,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于培养感情和精神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和谐,使审美教育具有独立的地位,这种认识强调了审美教育的核心就是艺术教育。

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读懂艺术就懂得生活,艺术的秘密也是生活的秘密。在生活中的情感真挚诚恳,人们的人格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有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嵇康这样中国艺术史上一流的艺术家。达·芬奇是一位具有丰富情感的举世瞩目的艺术家,除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之外,在科学上也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功告诉人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一种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洞察人生及人的行为模式,用这种艺术的眼光去观照人生,才能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真正体味生命所赋予人生的特殊含义。

三、艺术教育强调人生教育

篇2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幼儿成长 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而对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便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导致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教育为兴国之本,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便对自己的下一代寄托了很大希望,从孩子的幼儿阶段开始,除了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外,还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艺术教育和培养,甚至节假日都给孩子安排了很多艺术课,足见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阶段是激发潜能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时期为孩子开设音乐、美术、舞蹈、钢琴、提琴等一些课程,都是对孩子的艺术培养。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并且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好的一个工具。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儿阶段是否接受艺术教育,对他的成长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足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也可以看出,在幼儿阶段,进行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艺术教育在幼儿成长阶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活动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情趣,让幼儿有初步的审美体验,并且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体验到一种关于接受艺术教育的成就感。一个人在幼儿阶段,一般情况下在一些艺术活动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都源自幼儿的潜意识,这是一种幼儿的自发行为,这种自发的浅层接受艺术教育的兴趣附加了大部分的幼儿情绪,幼儿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仅仅局限在这种自发的爱好或者浅层次的喜欢上。

在当今的有关幼儿艺术教育的培训机构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环境上、教具教法上都下了很大工夫,这样能够更好地挖掘幼儿的潜力。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进行由浅入深的引领,从而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培养和渗透。另外,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初步掌握一种本领或技能,当得到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小朋友的嘉奖和赞许时,会受到很大鼓舞,从而体验到一种艺术学习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

其次,在幼儿的成长阶段,艺术活动通常成为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公众面前展示个人价值,才能把个人价值进行最大化的实现,即使在幼儿阶段也是如此,幼儿甚至有着最原始、最强烈的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和成人的自我表达方式不同,成人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我,但是幼儿的表达方式相对来说就比较单一,而艺术恰恰就成了幼儿进行自我表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这种艺术表达,直接传递出了幼儿的情感信息。幼儿阶段作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家长和老师都要随时注意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随时观察幼儿的一些变化,而不是单纯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和管制。在幼儿艺术培养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而不是一味地加以限制。

同时,每个幼儿也都有自己的天赋,老师和家长对幼儿不应该过多强制,而是应该注重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孩子的天赋不同,兴趣点不同,因此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都不同,例如一个幼儿的音乐很好,就应该放大幼儿的这种音乐天赋,并且加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而不是让这个幼儿去学习美术或者其他方面的艺术。艺术有自主性,只有让幼儿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和发挥,才能达到理想的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效果,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自信心。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最后,幼儿在艺术学习中所进行的活动也是幼儿的一种精神创作活动。在幼儿阶段,往往有着十分强烈的创造和表现欲望,幼儿的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往往更加天马行空,虽然有时候很难得到理解和认可,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在这种强烈的创造欲望的驱使下,不停地在自己思维的小世界里进行探索和寻求,这种先天性的创造,本身就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基础,并且能够求新和求异。幼儿的这种艺术创造作为幼儿潜能表现和发挥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一个幼儿本身的艺术教育生涯。幼儿的艺术活动并不是单纯地让幼儿进行单一的学习和模仿,而是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重新整合与构建的能力,这与幼儿天生的无拘无束、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巧妙融合,使幼儿的艺术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幼儿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创作出一些超乎寻常的作品,甚至会带些个人情感及浪漫的精神色彩,把现实生活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叠加在一起,这也体现出了幼儿的一种艺术性的精神创作活动。

总之,艺术教育在幼儿阶段发挥着重要的并且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家长和教师既要尊重幼儿的这种想象力、创造力及学习天赋,又要有效地对幼儿的艺术教育进行积极培养和引导,从而使幼儿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幼儿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樊艳伟.幼儿教育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

[2]邓玉芹.如何引导家长掌握幼儿的教育方法.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6).

[3]訾英伟.幼儿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4).

[4]刘小林.激发幼儿艺术教育的生命活力.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2).

篇3

关键词:陶瓷英语;艺术教育;现代化

作为中国的历史符号之一,陶瓷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长河中,陶瓷对我国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以及世界人民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陶瓷艺术对于我国美学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传承陶瓷艺术教育对于陶瓷文化的发展、弘扬、创新乃至国际化都有着重大意义。

1 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陶瓷艺术是中国的一项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其工艺的传承一直都是采用古老而又传统的教育方式,比如拜师授义、或者家族内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的途径也是丰富多彩,这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毋庸置疑,陶瓷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掀起了陶瓷艺术教育的。自从熊希龄1906年在湖南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学校,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陶瓷艺术教育学校。再到近代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陶瓷美术设计系,建立了五年制独立的本科。陶瓷艺术教育不但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也在自身发展与提高中摸索前进。当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更是“艺术无国界”,许许多多艺术家从海外归来,把西方的一些先进教育经验和艺术理念传授回来,加以本土优良的传统技艺去探索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新方法、新道路。

当然,当代陶瓷艺术教育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1)如何改进陶瓷艺术教育的僵化模式?从小学到大学,中国的“填鸭式教育”、“虎妈教学法”一直占领者主导地位。教育模式的单一僵化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对于艺术教育来说,灵感是艺术的源泉,照搬课本的教育方式根本没办法唤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学到艺术的精髓,创造力、创新力更是无从谈起。(2)陶瓷艺术教育如何国际化、世界化?陶瓷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应该是博采众长的发展形势。而当前的陶瓷艺术教育更像是闭门造车,极少数人外出学习,但是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沟通是个大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对英语的掌握能力不佳。不管是对外宣扬我国的陶瓷文化或者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日常英语沟通能力,更需要专业的陶瓷英语水准加上一些艺术性名词,否则就会闹出不必要的笑话。

2 陶瓷英语在陶瓷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社会了。为我国的一大瑰宝,不仅仅要为国外展示,也要走出国门,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这并不是否定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水平。我国陶瓷艺术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沉淀,为陶瓷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们也应该同时清楚的认识到这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继往开来的继承古老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首先要认识到陶瓷英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大名鼎鼎的中国瓷都―景德镇,每年举办一次的世界陶瓷博览会都不仅仅能获得大量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自身的广告效应做出巨大贡献。借助着陶瓷巨大的文化效应,每年去景德镇参观的人数大增,这给景德镇的消费带来的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同时更加快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招商引资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在陶瓷艺术教育方面同样如此,艺术无国界,要想把我国的陶瓷产品扬名海外就必须知道国外的客户需要什么。这就要求陶瓷艺术者能够走出国门,听到外面的声音。这其中陶瓷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正确的陶瓷英语使用对陶瓷教育意义重大。每一门专门外语都涉及到专业词汇,特别对于非日常使用的词汇来说。陶瓷英语更需要专业加上一些艺术功底,让本来美好的事物展现出来。比如我们日常听到的青花瓷的翻译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这属于基本事物的名词,不涉及到艺术领域,而到了描述陶瓷艺术的时候,良好的专业英语的作用就展现出来了。比如写意liberal style、吊灯洋莲开光式reserved panel design with pendent lamp and lotus等等。专业的英语需要磨练,更需要日常的生活积累,否则难以表达出来其中正确的语境。

再次,良好的陶瓷英语水平对于陶瓷艺术人才的培养有重大意义。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教育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比如英国的胡佛汉顿大学经常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先由教授介绍有关背景,然后参观藏室进行实物教育。当下,建立开放的、面向国际的办学体系,增强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将成为艺术类高校普遍的发展大势。这种趋势还将导致生源结构的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定要建立和肯定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相关联的专业陶瓷英语。如果我们在利用电脑资源以及软件设计进行国内外的交流的同时,不断加强陶瓷艺术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势必会更好的发展国内的艺术教育水平。

3 总结语

要想让外界充分领略我们国家灿烂的陶瓷文化,同时让世界更多人了解我们瓷器的成型技艺和名瓷,掌握有关的陶瓷英语以及正确熟练的使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传承中国优良的陶瓷艺术基础上不断的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才能对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文锋,李建华.陶瓷英语对当代景德镇发展的影响[J].景德镇陶瓷,2010(6).

[2] 郑鹏.景德镇艺术纵观[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篇4

论文摘要: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地方,以培养思想素质好,“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把艺术教育融入到高职教育中,从而提高和加强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使艺术教育在培养高职教育中的起到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重要形式,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把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尝试的教育模式。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大学生中,积极发展艺术教育,使其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 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实体现 

学生的教育素质不仅包括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更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诸如思维的能力,联想、想像的能力,识别的能力,欣赏的能力,自控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也包括开发学生智力的教育目的。 

高职教育以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发展学生的智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教师们都在把艺术教育引进到课堂教学,构建一种多元素,主体式的教学模式。 

事实正是这样,我们学院的学苗大多数都是以不高的分数考进我院,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已成为重中之重,我院开展一系列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如:成立了百人女子军乐队、仪仗队、合唱队、舞蹈队、武术社、诗歌社、美术社、广告设计展等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选修科目。并在参加省市级的各种大型活动受到专家、领导的好评,从而带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自己的亮点,提高了校园文化生活,展示了学院特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好的铺垫和自信心。 

2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在艺术教育中,教师通过组织艺术选修课,如音乐欣赏课、美术鉴赏课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而且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发展。艺术教育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例如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欣赏《森林狂想曲》、《梁祝》《摄影》等优秀作品,借音乐、美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 

3 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科学实践证明,艺术教育中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学生的负担较重,专业课开设的比较枯燥,大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样会导致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培养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爱好,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调节和驾驭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4 艺术教育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人在面对危急时引起的恐惧感,看到丑恶事物时引起的憎恶感,欣赏完美的艺术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对美好事物产生的爱慕感等。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即是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最有力量地推动着人的行动。如:当听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会让人感觉精神振奋,产生庄重、严肃、重任在肩的情感;当听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会给人产生从困境中站起来的精神;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还有《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人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人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这些作品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唤起人们对高尚、健康、向上精神的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效果是其他教育类别所难企及的。 

5 艺术教育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趋于完美 

古代教育家荀子说,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艺术教育是重要手段之一,能给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艺术教育是国家实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只有切实把艺术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能培养出思想素质好,“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比较特殊的教育内容,是高等院校传播人文正能量、培育高素质艺术人才的主要路径。校园文化是基于校园环境,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能传承文化历史、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理工科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为院校发展所划拨的资金有限,在充满竞争的行业中要站稳脚跟并且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是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许多高职院校都想通过扩大招生就业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技能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师资和教育资金,但是对文化素质教育明显不够重视,真正关注文化素质教育的高校,大都因为运动场地、文艺汇演的场地以及学生宿舍楼、教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使用需求而无法可持续地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学生群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当前数量有限的文化教育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甚至由于场地设施有限,一些课余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文化活动场,在双休日往往选择在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度过,聒噪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仅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还可能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较大的阻碍。理工科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职业学校教育偏重技能培训,倡导一技傍身、就业无忧,在校学生比较注重其所学专业、教学内容以及与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对艺术教育课程不重视。(2)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属于选修课程,学院领导对艺术选修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及其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艺术类选修课的课程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相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学评估不全面,并且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艺术类选修课的功效得不到充分发挥。长期以来,社会对艺术类课程的评价并不高,加之教学行为选择上存在原则性错误,许多高校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更没有设定固定的岗位编制,致使每个学期都会更换授课教师,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存在差异,部分课程甚至毫无章法。另外,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将艺术教育课程安排在周六日或晚上,而且由于学生人数不固定,授课时间特殊,课堂讲学中师生之间互动较少,教学组织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仅仅是将选修课作为修学分的路径,带着功利心去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且缺乏积极性。另外,教师“一言堂”现象非常普遍,教师的日常授课侧重技能、技巧的学习,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并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这些做法有违艺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师生间对话交流少,取而代之的是自问自答,更谈不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无论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薄弱。

2艺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

从宏观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根据校园文化主体不同的特点,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师生文化、后勤文化和管理文化;深入分析校园文化的内容,又可将校园文化分为素质型心理文化、意识型观念文化、协同型文体文化、技术型实践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和智能型知识文化。

2.1艺术教育对校园物质文化的促进

开展艺术教育,必然要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建设演出厅、画室、图书馆、书吧、钢琴房等,以艺术教育场所为引领,必然配套改造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社团活动和兴趣班的学习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理工科院校的技能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一定会引入企业文化,按照企业工作环境进行校园建设,往往成为理工科院校的特殊的校园物质文化。目前全国各地为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的推广和传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积极推行技能研习、技术培训和行业交流等活动,建立了一大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是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2.2艺术教育对校园制度文化的促进

学校制度文化是渗透进一所学校的管理流程、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主体架构中的风格特色和价值理念,是各项管理制度在形成和被执行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是由学校制度所衍生、承载、表达和推动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包括无形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还涉及有形的制度。它以有形的制度作为文化载体,集中反映在无形的价值观念上,同时也通过制度本身体现出来,并且伴随着制度的实施过程,也通过组织结构、方法概念、过程、形式、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人际沟通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制度文化发展得越完善,无形价值在以上各领域中的体现及其与制度所承载和推动的文化更趋同。艺术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对动态制度文化建设有正向促进作用。科学严谨的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以美导善”。因为艺术本身蕴含着美感,也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对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启迪或警示作用,并且艺术能够以其独特的美感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好了,才可以有效安抚师生的抵触情绪,制度的静态文化才可以发展成具有教育警示作用的动态文化,进而形成一股有效的内驱动力使制度文化可持续发展下去,确保制度管理从外在约束形式逐渐衍生成组织结构内在的自律性,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3艺术教育对校园精神文化的促进

校园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氛围的形成,校园师生的语言之美、行为之美、心灵之美、艺术之美构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艺术教育培养对美的追求积极向上的高尚艺术水平,反对低级趣味,培养师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高等院校在职业教育体系设置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其创造激情、修炼人格以及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青少年通过学习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这对于提高其心理免疫力大有裨益。如果因为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使艺术教育无法可持续地开办下去,学校将会失去一条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路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面临重重阻碍。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是指非艺术专业院校开展的一种以提高大学生艺术方面的素养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主要通过艺术类公选课程、艺术社团建设以及各类艺术活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结语

艺术教育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理工科职业院校应该重视艺术教育,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艺术教育。优良校风的培养,需要经过认识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意志的努力、行为的锻炼才能逐步养成全体成员共同的习惯和风尚,形成学校统一的舆论和风气,我们要利用艺术教育的良性开展,从一点一滴培养全体成员的素质,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

作者:刘洪林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斐斐,臧玉.对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分层教学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发展措施

199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两份文件中对高校的艺术课程、艺术活动、艺术教育保障和奖惩措施作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国家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非常重视。

一、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1.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艺术的一种形式———舞蹈为例。《毛诗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说明,人们在心情无法抒发的时候就会舞蹈,这不仅可以让人的身体得到释放,还可以让手脚协调配合起来,在不断变化的舞步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肢体表现美、感受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心灵受到启迪,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艺术的另外一种形式———美术为例。一幅好的绘画作品需要线条、色彩、构图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需要散发自己的思维,通过自己的想法用画笔勾画出一幅集线条、色彩、构图为一体的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就是审美形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耳濡目染、亲身领会以及对美的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艺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参与艺术活动,发挥自己的个性,彰显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一首好歌有时能影响人的一生。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很微妙的,它的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所以,高校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这不仅能够让大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发挥,还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二、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根据以上总结的目前高校艺术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也对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1.校领导及校内各部门要深刻意识到艺术教育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强化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上,高校要着眼于“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全校学生艺术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多种手段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高校艺术教育处于“平等、共享、普及、开放、全员参与”的模式中。在艺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赛事,让学生在课业之余愿意加入学校的艺术团、社团以及各类艺术活动。

2.理论课程要注重学思并行,艺术训练避免形式单一

在艺术教育的理论课程内容方面,教师要力求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和综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教授,在内容上要综合各类艺术门类的知识,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都要有所涉及。教师要运用启发性、引导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能只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在艺术指导上要采用集内容与形式为一体的训练计划,丰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教授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发挥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3.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和艺术交流,争取资源的互通和共享

高校艺术教育需要一支完整的、可持续性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虽然现今教师流动性较强,但如果无法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师数量,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另外,优化艺术教育教师的福利体制,为艺术教育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理论修养,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使其不断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养分,创新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社会艺术团体的联系和合作,定期举办一些“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名家进高校”等系列艺术活动,承办大型艺术活动和艺术赛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交流平台,进而活跃学校的艺术文化氛围,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艺术百家,2005(5).

[2]袁宴林.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30).

[3]刘振东,杨晓辉.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2).

篇7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价值等方面。

(一)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价值

音乐艺术教育能够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分辨是非,认识善恶美丑,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比如在指导学生对《黄河大合唱》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便能够通过斗志昂扬的歌声,形成巨大的力量,感到热血沸腾,深切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并在了解音乐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将振兴中华作为使命。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价值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平衡和协调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清华大学合唱队通过实践研究证明,紧张的8小时学习中,虽然合唱占据了1小时,但是却获得了比8小时全部用来学习更佳的学习效果。所以清华大学合唱队提出了8-1大于8的理念。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人情感和智力的发展均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学生,他们有着独立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观念,情绪易于出现大幅度的欺负,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抗挫折的能力非常必要。音乐艺术教育能够给人以力量,在不干扰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自信。

(四)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价值

音乐和体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增强体魄,使人能够具备更好的速度、耐力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等。音乐中的律动能够使人们的运动更加富含节奏型特点,有助于人体动作的调谐,在运动中听动感十足的音乐,能够提升运动的感染力,使运动更加和谐与快乐。正如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所言:“教音乐和体育主要是为了心灵,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柏拉图主张将音乐与体育相结合,借助音乐填补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借助体育改善音乐教学中的弱点,实现最佳组合。当前我国已然认识到音乐与体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广播体操、武术以及艺术体操等项目均为将音乐与体育相结合的最佳表现,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相关建议

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发挥第二课堂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方式开展。

(一)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我国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高校教育中较为重视对学生英语、语文以及数学等基础文化课程的指导,而忽视了音乐艺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很多学校中音乐艺术教育的比重较轻,高校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效果。同时,当前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学习音乐的价值较小,也常会听到长辈所言:“学习音乐长大了能做什么”等言语。社会大环境中对于音乐的认识程度不足。同时,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于人才的文化课程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却没有重视人才综合素养以及音乐素养的形成情况,使得音乐艺术教育在当前教育中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要注重音乐艺术教育,明确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活动当中,结合学生当前的校园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进行灵活的融合,真正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

音乐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为目标的,在学生开心的时候能够以欢快的歌声来彰显,在学生难过的时候可以以悲伤的情歌来抒发,使学生能够大胆的表述,勇敢的歌唱,并缓解各种不良情绪和状态,获得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十分喜欢学习音乐,并能够在音乐中找到快乐。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做到如此,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或者是一些随意为之的情绪,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针对这种问题,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创新音乐教育方法的形式,真正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喜欢上音乐,在音乐中找到乐趣和力量,并产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效果。在音乐的选材方面,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大众性,也要注重时代性,既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关注流行与时尚、健康向上的音乐。同时在教学中,可以使我国各个民族音乐的特点相融合,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在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进入最佳状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

(三)发挥第二课堂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素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J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5)11-0062-04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与自觉意识,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富有吸引力的学科魅力成为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多元性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符合人类精神的价值观,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学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营造富有启迪性的精神家园,使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教育的最佳境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有力推进,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继而彰显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晓“德”的真正内涵,还在于通过修德使心中的德性敞亮、弘扬、彰显,使人弃旧图新,达到完善的境界,从而完成人伦之道。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呈现,以掌握世界的特殊形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心理和文化支持,自然在至善的过程中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缤纷的艺术表象世界,以其特有的促进心理健康、完善道德认知、催感体验等功能在受教育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一)完善道德认知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四条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实施艺术教育,让我国学生对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以及对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加强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各种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影响。”这恰恰体现了艺术教育具有的完善道德认知的功能。美国哲学家克利乌•贝克指出:“教育针对的是生命,教育应该被理解为针对人的整体生命。”[1]显然,教育决不仅仅囿于传播知识,还包括最丰富、最有活力的艺术教育,即不仅培养学生“知道什么”,还要培养学生“追求什么”。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确实,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人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现出对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价值的自觉追求。以音乐的道德认知为例:孔子“以礼乐正天下”,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思想成为儒家教育的核心;柏拉图在谈到音乐教育时也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卢梭在其名作《爱弥尔》中也说“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2]。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是关涉灵魂的教育。“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单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3]尤其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艺术教育更能防止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席勒认为,人的理性与感性处在对立的冲突之中,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感觉、冲动和欲念成为理性的,即调和理性与感性。这无疑有力地说明了艺术教育在完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催感体验的作用

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大致依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记忆力、观察力等认识能力。“非智力因素”指情感、意志、兴趣等内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会更大些。因此,适时开展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对于培育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艺术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以审美为基础,无论是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接受、审美欣赏都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便强调了一定的艺术审美对象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感觉能力和体验能力,而美感又与情感、想象、理解密切联系着。艺术借助于想象能激发藏于人的内心深处的直觉思维,常常使人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进而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之情。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是这种艺术催感的高峰体验状态。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客体与主体之间若即若离,若有若无,进入我国古代严羽所言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话•诗辨》)之空灵境地。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美术,都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激情,使情感体验贯穿始终。如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拨动个体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对个体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发生影响”[4]。因此,应发挥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科学旨在认识客观世界,以求“知”;艺术则以具体生动、栩栩如生、直接诉诸心灵的形式阐述现象世界,以求“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真正的艺术浸透着艺术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与深刻洞悟,对美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知识和较大的心理阐释空间。而艺术熏陶的过程就是知识增长与认知心理同时开发的过程,通过艺术活动可以使人的心理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潜在的创造性被唤醒与激发,达到净化心灵、释放潜能、平和身心、宣泄郁闷的目的。尤其在当下,校园自杀、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动辄成为“愤青”一族,心理现状令人担忧。这就更需要利用艺术教育这个“调节剂”帮助学生荡涤心灵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基调和豁达乐观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在自由的“游戏”中“存储”理性和责任,做一个快乐、健康的学习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和席勒都把艺术视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不无道理。在这种自由愉悦的精神游戏中,人挣脱了各种现实的羁绊和生活的束缚,获得真正的畅达与自由。其中,音乐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那美妙的旋律、流畅的节奏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音乐在调适不良情绪、缓解心理焦虑、消除人际障碍、促进良好睡眠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音乐治疗已成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我国民间乐曲《步步高》、《喜洋洋》以及外国音乐《蓝色狂想曲》、《春之声》等可以克服人的性格缺陷,使人精神振奋,开朗、活泼,进而眷恋生命的可贵。

二、以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途径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艺术教育通过人的理性意识自觉转化为思想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时,就会发挥重要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而实施的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通过突出艺术学科特色、分类设置,分层规划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

(一)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科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有专业和普通之分,作为普通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要求等自然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这就要求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应明确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本着分类设置、分层规划、注重交叉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凸显学科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1.分类设置艺术教育课门类众多,其多样性、复杂性使艺术教育的过程丰富多彩,也带来了如何建立适应实际需要的课程结构的问题。为此,可以按照分类设置的方法,即根据课程内容的侧重点的不同,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以讲授艺术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理论课、侧重艺术品鉴的作品鉴赏课、训练审美感知的艺术技能课和提高学生艺术理论和文化素质的文化类课程,此外还有创作实践、表演实践等等。这些分类设置课程充分体现出综合性与专门性、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种分类设置遵循了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课程结构的合理利用原则,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审美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角度的审美体验,体现出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创造具有的创新优势,也规避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束缚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不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2.分层规划高校艺术门类课程涵盖了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诸多方面。“大写的艺术是综合人的视、听、触、动以及言语等器官和感觉,与人进行较深层次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相互交融,联系密切的综合艺术,是人性的绝妙体现。”[5]这种“大写的艺术”内涵与外延宽泛,涵盖各个门类的艺术教育,其课程设置的内容、层次、特色以及科学性、合理性等关系到艺术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为此,应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主要艺术门类为载体,针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非艺术专业教育对象进行公共艺术课程的分层规划和模块设置。比如分必修课(侧重于文化知识教育)、选修课(限定性、任意性)和艺术专题讲座等层次,构建不同的艺术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创新精神,形成一个完整有序、学科特色鲜明的知识体系。3.注重交叉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多年以来艺术教育的功能发挥尚滞留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低浅层次,模式极为单一,往往是教师疲于讲授、学生被动体验,很少延伸到艺术创造、文化反思与评价的价值层面。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跨领域研究和学科交叉现象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渗就尤为必要。苏轼认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说明了艺术的内在相通性。美国的艺术教育DBA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认为:“艺术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够熟知各类艺术学科为目标,凭借艺术媒介阐释思想、能看懂并且评论艺术,对艺术史以及美学中的基本概念有所把握;对艺术品和世界潜意识作出某种反应,并进行创造。”[6]从艺术门类讲,艺术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的综合体,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进入到一个广泛的学科综合、交叉关系网中,成为情感、生活、文化的融合体。具体而言,交叉性的综合艺术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一种艺术门类中综合多种类课程,如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便融合了乐理基础知识、视唱练耳、和声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等相关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是指多种不同艺术门类课程的综合,如艺术概论课程就应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曲与戏剧、美术、影视、建筑、摄影、艺术设计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赏析,甚至包括哲学、社会学、美学和伦理学等相关理论。”[7]通过交叉与综合,学生不仅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与感悟更透彻,使艺术真正成为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综合方式。由此,艺术教育的学科特色才会更加鲜明。

(二)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意见》进一步提出高校抓好此项工作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应采取有效办法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育人理念、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推进艺术教育的改革试点工作。与此相关也就需要积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与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相符合的艺术教学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在教学观念上,突出艺术教育课程的审美功能,使艺术的道德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功利色彩隐于其后,即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功利的合功利性”。简言之,“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审美教学目标,这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进一步讲,艺术教育只有凸显其审美教育价值主体,绝非教育的附属物,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彰显。”[8]但长期以来,艺术教学急功近利的思想一直使艺术教育课程偏离审美,艺术的鉴赏价值荡然无存,而艺术教育目标一旦失去了审美媒介,也就成为思想观念的图解物和直观教具。高校应通过艺术鉴赏课程、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如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及审美亮点,让学生体会民俗风情,领略建筑之美等)注重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强化审美欣赏过程,淡化技法技巧,真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艺术探索能力。当然,要兼顾审美与非审美、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最终让艺术教育升华到全面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而使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教育对个体智力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它有效地发挥审美感知和体验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质,使其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在这方面,可采用开放式、直观式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鉴赏与体验能力,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艺术,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乐器的简单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辨析能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汲取艺术精华,辅以美学熏陶和指引,加强和训练学生视觉或听觉的艺术感知力,并在一定历史文化范畴内展开创造和创新性的知觉思维。”[8]比如使用多媒体技术介绍钢琴乐器时,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各个时期的钢琴图片,并配以动听的钢琴曲、文字、乐谱资料等,集图像、声音、文字、实物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在歌唱教学方面,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调动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及其相应的文化素养、艺术潜力,启发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阐释对音乐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此外,加强艺术理论教学,尤其是艺术史、艺术原理等内容传授,增强学生对审美理论的深刻理解。当然,还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西方的戏剧、美术、音乐、建筑等艺术精髓,并尽可能走出国门,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创新人才。总之,通过各种举措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新,将创新精神贯穿艺术教育始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艺术以一种充满感彩的劳作提升个体的精神世界。艺术贵在创新,贵在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开拓、创造。黑格尔说:“艺术的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的主体性来的。”[9]艺术教育要把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10],强调了艺术审美的独特性。在这方面,构建主体间性艺术教育模式是艺术教育的最佳形式。主体间性是西方现象学的重要概念,在现象学家胡塞尔那里,主体性被发展为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一种交流和对话关系,自我与他人共同构成了为任何人存在着的“我”的世界,是一个有别于唯我性、单面性的共在性的共融世界。当我们用主体间性理论观照艺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时,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作为教师的“我”与学生主体处在同一高度上,彼此相互交流和对话,认同和尊重非常重要。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艺术教育要达到有效性目的,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必须遵循主体间性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标准。即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主观需要和接受程度,只有这样,教学的内容才会被学生接受,产生共鸣。如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成为教师与另一个自我的关系。“在互为主体和互为客体的过程中实现了、达成了主体间性,促进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由不平等的关系状态转化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状态,达到了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谐沟通,感情与认知上的传递、转移,知识与能力上的相互影响和提高,素质的提升,进而实现教育目标。”[11]教育艺术需要艺术的表达,这“艺术的表达”显然要关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得以发挥,自觉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艺术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0,(4):6-9.

[4]万梅红.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把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65-67.

[5]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7]朱苏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构想[J].江苏高教,2012,(2):99-100.

[8]涂维民,刘燕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1-125.

[9]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10]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篇9

高校学生素质舞蹈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同属于这一个范畴。在高校,舞蹈教育不仅发挥着发展身体运动机能、完善学生自身性格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有所提高。立足于此,本文希望通过推行舞蹈教育进而初步探索舞蹈教育对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方面。

一、舞蹈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才能和综合素质

舞蹈蕴涵的情感将会感染高校学生,使其在欣赏舞蹈时逐步融入作品所在的情境,细细品味舞蹈所呈现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对他们,这无疑是一种享受。欣赏舞蹈时,教师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舞蹈教育者通过将舞蹈分门别类、介绍其内在价值或者独有特色等授课方式使学生对舞蹈有个初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渐渐联系舞蹈本身的创作场景,最终使学生学会对各类舞蹈作品进行品评。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舞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还原历史、评论政治的,有展示浪漫、重温经典的,也有呈现民族与地方特色的,可谓包罗万象。学生可通过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舞蹈作品来领略其文化。如“挤奶舞”的产生使人想起蒙古,而提到“摘葡萄舞”就容易令人想到新疆。这些舞蹈具有其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舞蹈教育可以为文化视野的开阔打开一扇窗户,通过它,地理特征、民族文化、民间习俗等“美景”尽收眼底。

鉴赏舞蹈作品是一种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心旷神怡即有益身心的心灵享受。欣赏舞蹈作品时,教师适时适当的审美引导对学生感受舞蹈魅力的存在至关重要。正确审美是一项培养出来的素质,而提高此项素质舞蹈教育功不可没。因此,对高校推行舞蹈教育势在必行。

二、舞蹈教育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净涤心灵

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舞蹈是将身体语言与音乐优雅的旋律、特殊的节拍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艺术,舞蹈可以传达出创作人的感情。如学生在编排舞蹈时多数通过教师指导,选定自己比较热爱且符合自身特点的曲子。先在老师的带领下辨别乐曲或快或慢、或强或弱的节奏,为融入舞蹈动作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当优美的舞姿随曲调的改变而从容变换,就意味着学生对音乐美的领悟能力有所提高。而这种领悟能力对培养学生联想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培养和发展其创造力均有益处。

此外,丰富想象、荡涤心灵也是舞蹈教育的功用。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残疾舞蹈表演者们通过他们的“真善美”,将大慈大悲融入舞蹈,将“人人伸出一双手去普济众生”的唯美画面呈现给观众,将“爱,是我们共有的语言”这样无声的讯息渗入表演,从而感染众多观看者。《千手观音》之所以能够使人们的心灵为之震颤,是因为“真”是舞蹈的中心思想;“善”是舞蹈的结构支架;“美”是舞蹈的视觉感受。观看舞蹈、欣赏舞蹈、享受舞蹈,是舞蹈让我们对人类生活本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品味舞蹈,慢慢深化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正是洞悉生活本质的能力和对现实世界的特别认识,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洗涤人们的内心世界。

三、舞蹈教育利于营造积极心态和培养良好情操

用身体代替语言的造型艺术形式即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形式,它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赋予某一特定人群即舞蹈者。它以逼真而夸大的方式润色和体现;它是人类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和达观人生态度的追逐;它是由翩翩的身姿和美妙的音乐组合而成的净涤心灵的艺术形式。社会主义通过音乐超厉害的凝集力谱写自己的中心曲调。因此,高校学生在学舞蹈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许多做人的道理,而且可以陶冶其高雅的道德情操。如《多彩贵州风》属于旅游性歌舞,它所展现的是贵州境内秀美的花溪河的涓涓细流养育了苗族儿女,他们勤劳勇敢,对美好生活充满无限向往。就像清澈的花溪河水,苗族少女美丽、清纯……不仅舞蹈中的音乐优雅婉转,颇具民族特色;舞蹈动作亦逼真和新奇。欣赏舞蹈时,时时处处可以体验到少女们对美满生活的万般憧憬,少女们在生活中勤勤恳恳,用自己灵活的双手描绘出故乡的多彩美景。在高校,学生通过学习这个舞蹈同舞蹈中的主角一起完成心灵的荡涤。理想是完美的,成就完美生活必须首先付出劳动。各类舞蹈使学生对美的感悟层面不断提升,对美的体会逐渐强化,进而培养和形成自身的审美观念,最后上升为对完满人生的不断追求。学习舞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活波可爱、积极向上、充满斗志与活力,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观念:主动交流、与人协作、和谐相处,有助于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勤奋进取、刻苦努力。

四、舞蹈教育能实现个人价值和建立团队意识

对高校学生推行舞蹈教育的另一个益处,是展示个人价值。舞蹈使学生融入美的世界,继而陶醉其中,灵魂达到忘记自己的境界,最后使个人情感得到升华。如此,不仅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了舞台与机会,而且实现了其自身价值,还可以使其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提升,而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力。

部分高校的2373名学生曾接受了教育部关于舞蹈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总体来说,有73%的学生表示“喜欢”或“有点喜欢”校园集体舞蹈;在已经推行校园集体舞的学校中,75%的学生、教师“喜欢”或“有点喜欢”校园集体舞,“男女合跳”在此项调查中则有78%的学生乐意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集体舞蹈的学习过程中,高校学生期望与更多的同学合作包括异性同学。关于这点,平时的训练时应该引起教师的注重。只有有规划的表演,才能使学生一步步深入、不断感悟、沉淀人际往来的经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个人在性情、志向上的变化使团队能够互相交流、帮助、协作与礼让。舞蹈表演要求所有表演者动作一致,尤其是集体舞,因此学习集体舞时对团队意识的培养是必须的。

总而言之,舞蹈能够使高校学生获得情感境界的飞跃,使其情感超越思想,最终拥有自己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舞蹈艺术教育的开展对受教者渐渐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如真善美等)也有所帮助。进一步来说,受教者的精神风貌不断改变促使“两个文明建设”能够以矫健的步伐前进。基于以上理由,我们需要果敢地,大胆地面对各种革新与改革,更为全面地开展我们的舞蹈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戴丽娟.舞蹈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南方论刊,2008,(03).

篇10

关键词:心育; 美术教学; 美术教师;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34-001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是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当前学校的重要课题。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治疗和矫正,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这就是说,艺术审美是完善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途径,即美术教育具有心育作用,心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么,心育作用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它又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心育作用体现在以自身为榜样创设的巨大精神力量中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形象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教育作用,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去影响教育学生。如在《中国印的魅力》一课中,我以饱满的精神、流畅的语言、丰富翔实的教学内容讲解,并当堂示范镌刻了一方名为“求索”的印章,写稿、篆刻、钤印一气呵成,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和掌声,我也顺势将这枚印章送给该班,寄语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怕困难、上下求索。这种授课及现场演示既体现了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热情和兴趣,又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不怕困难、肯于钻研的人。课后一位学生告诉我,老师你特有内涵。寥寥数字,却道出教师职业的自豪和责任。

二、心育作用蕴涵于美术鉴赏及艺术形式美中

自古以来,美术作品及其构成要素就具有培养人类丰富情感、保障心理健康作用。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人的图腾和佛教的石窟造像,被赋予浓重的神化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做祛病辟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老百姓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年画和对联,平和的心里充满对幸福的渴望。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名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观唐代诗人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读其诗是“诗中有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里光与色、动与静、情与景,浑然天成。再譬如欣赏印象派画家莫柰的名作《睡莲》时,耳边聆听德彪西的《月光》曲,你会被画中和谐、恬静、迷人的色调与轻盈、柔和的旋律所感染。梵高的《向日葵》中,画家用强烈的金黄色彩,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这种生命力旺盛的“太阳之花”。每次看到它,总会有一些激动,总能感觉到生命的力量。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三、心育作用表现在美术实践过程中

美术教育是一种带有明显的艺术实践性质的教育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动手能力,使人变得富于热情、智慧和创造力。美术教师应注意通过美术作业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和相应难度,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克服其依赖心理、浮躁心理和脆弱心理。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任何强制性,学生宜在老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美术作业过程是学生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理论理解的困难、美术材料准备的困难、粗枝大叶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缺乏良好习惯丢三落四的困难、作业效果欠佳受到别人议论的困难等,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脆弱心理。

四、心育作用产生在美术作业成功的成就感中

帮助学生使其美术作业获得成功,这一点对心育效果的取得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如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画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使学生因取得成绩而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便能推动学生在别的领域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几年来,实践证明,参加美术竞赛辅导、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但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各个奖项,而且他们在其它方面学科成绩也非常突出。

五、心育作用闪耀在美术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