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际化;财务管理;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89-03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鉴于此,许多高校纷纷确定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意义
作为一个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将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金融全球化呈现出如下新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市场交易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全球并购活动频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经营和配置资源;WTO、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对我国企业经营的金融市场环境、筹资和投资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将是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面临的重要课题。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对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事务,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一起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世界许多国家都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010年7月29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自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内涵
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属于国际化专业人才之一,目前我国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和固定的标准。
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专业人才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
国内学术界就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内涵界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从能力素质方面对国际化专业人才进行界定;第二,从文化知识背景、技能要求及素质结构等方面界定;第三,强调国际性。尽管学术界对“国际化专业人才”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国际化专业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专业人才。
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第一,拥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独到见解以及强烈的创新探究精神;第二,拥有财务管理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很强的国际化知识结构体系;第三,熟练掌握国际财务金融惯例和规则;第四,积极参与国际财务金融活动;第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很强的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第六,拥有超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养。
三、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方法与手段,其中实现方法与手段又包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与评估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其他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陆续采取措施加强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途径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例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引入英国和加拿大财务管理职业资格考试来培养国际化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则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国际化。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第一,制订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新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将国际化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如清华大学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型人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财务管理本科办学特色,大连民族学院提出要培养“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一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出现“国际化”、“国际视野”或“全球化”等词语。
第二,开设国际化的课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均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讲授或中英文交替讲授,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开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研究、国际史、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这些课程反映了国际社会、政治、历史、法律、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此外,许多高校加大了引进国外优秀财务金融类教材的速度,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国外大学专业教材,高校在教学中选用国外翻译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例大大提高。
第三,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下,许多高校一方面邀请国外学者来本校讲学和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派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此外,一些高校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迅速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般高校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一些高校还开办了网上教学、财务金融实验室。部分高校推广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案例(尤其是最新国外财经案例)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些高校通过开设各类财务管理实务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第五,建立教学和人才质量评价系统。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第一,通过定期听课、开座谈会、集中交流、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考核、指导实验或实践、指导(辅导)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常规监控;第二,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于教育部门和社会三个方面,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科技创新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估等方面。
(二)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等,与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第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与我国本科教育所处的环境不相吻合,存在定位较为广泛和过高的问题。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此外,本科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满足高级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而能直接从事财务管理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未建立系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国际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境况,尚未形成系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尚未开展国际化课程教师资格认证,导致部分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数门国际化课程,例如开始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等课程,增加了现有课程的国际内容,但这些课程和内容之间缺乏逻辑衔接,呈碎片堆积状况;课程名目混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
第三,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千校一面”,缺乏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造成“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仍然沿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没有广泛使用;教学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第四,缺乏科学的国际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种封闭的体系,注重对校内教师的监控,缺乏对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教学环节的监控;注重对教师授课的监控,缺乏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监控;注重终结性评价,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我国当前对财务管理人才质量的评价多停留在表面上和数量上,忽视质量;评估过程不规范,评估方式单一;评估结论不科学;重视外部评价、忽视内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中并未涉及国际化方面,抑或对人才的国际化评价偏主观,缺乏客观的指标等等。
四、优化高校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第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要明确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选择,做出取舍。高校要避免“高大全”的目标定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准确地界定培养目标,比如,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可以将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财务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即以企业而不是机关或事业单位为顾客,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研究或教学为导向。只有这样明确定位,并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式等方面强调实践教学和应用训练,高校才能培养出大量符合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二,引入国际化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体系。目前,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包括:美国管理会计师(CMA)、财务管理师(CFM)、财务策划师(RFP)、注册理财规划师(CFP)、美国财务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RFC)等,这些职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的机构主办,其培训计划和大纲能反映会计、财务管理、金融领域最新发展态势,实践性和操作性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根据学生英文水平和专业程度,引入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考证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对接,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实现基于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师作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他们的知识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化课程的效果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要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首先要有一支较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高校应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一方面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培训、攻读学位、合作科研;一方面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华访问和讲学、聘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名师)等,开展院际、校际和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运用国际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录音、录像、投影、电视、网络、语音实验室、卫星传输等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课堂教学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多样化的实践课堂教学方式,如开展多媒体、远程和个性化财务实验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教师点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全球市场环境中进行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活动。
第五,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首先,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督导专家、学生信息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评教等构成的、约束、培养和激励机制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其次,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参考文献:
[1]陈永丽,龚枢.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
[2]李然.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雷金英.财务管理专业“阶梯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9).
[4]陈瑾,庄文岩,尹.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系统研究[J].经济师,2012,(3).
[5]朱传华.基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
[6]宋海涛.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3).
[7]张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9,(3).
收稿日期:2013-11-04
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创新;实践;管理会计
一、引言
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逐步发展成为高增值的制造业、高知识的服务业中心、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之一,对人才的需求从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实践能力突出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为最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之一。《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广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60万人,2020年达到430万人,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基于上述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不断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提高国际化程度、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等方面探索,但仍处于探索和实施的初期阶段,未能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但这种培养模式亦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较为轻视专业外语沟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偏重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国际视野,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目前教育体系衔接不够的问题突出,亟需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总体要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特别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我校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基于上述要求,在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上,以当前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加快管理会计师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推动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立足“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专业建设方案,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探索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应突出特色和创新,具体通过创建CMA方向班拓展以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组建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工程,如图1所示
(一)以全面发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为引领,以重点发展“管理会计方向”为突破口
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在全面发展政府财务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拓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教育现状,适时调整专业教育发展方向。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是“强化专业方向教育”。从目前情况看,近期以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改革为突破口,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会计方向”上。主要根据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很少,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十分突出,供需缺口极大。开设管理会计(CMA)方向班的可行性:(1)CMA证书被社会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盛誉。CMA证书受到众多跨国公司高管的青睐,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袂推荐国际管理会计师资格,国家国资委要求在全国国资系统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和获取该资格,可见它是目前国内外最受推崇的管理会计师资格之一。(2)CMA认证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已相对成熟,并为大家所公认。(3)我国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CMA方向班,如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数十所高校。这些学校的招生情况都非常火爆,学生在取得CMA资格后就业渠道明显拓宽。
(二)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改革现有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充分考虑专业学习与相关职业资格(如财务分析师CF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管理会计师CMA、理财规划师CFP等)考试认证的关联性,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除了CMA方向班学生的定位是取得CMA证书之外,鼓励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有针对性地选修与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和认证接轨的专业课程。(2)加强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在现有《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基地的平台和资源,组织教学团队与合作单位开展案例设计研究,建设财务管理学科教学案例库,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中突出案例的环节和内容,加强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3)扩大实践基地的范围和类型,实现实践基地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需求。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的集中实习以及就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认识和应用能力。(4)探索定向培养模式。学生自大三开始,实施定向培养模式,积极寻求与企业或行业合作培养,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国际化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案例研讨、实践实习等渠道,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考虑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会计管理人员长期结对,互相提高,共同提高;鼓励专职教师参加CMA考试,成为“双证”或“多证”型专业教师;聘请知名企业的财务总监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根据学期课程安排,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实践技能锻炼和顶岗实习。
(三)建立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机构建立联盟式、开放式合作模式,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体合作各方共同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开展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引入更多政府、行业和企业创新资源,研究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重点解决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过程中的共性和关键性问题。建立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明确各合作机构的角色和分工,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案。将专业教育与协同创新培养相结合。本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务实创新精英人才的理念,突出校企(行业)协同育人方式,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注重产学结合,构建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和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改进教学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方法指导
1.构建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践导师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核心专业课程的授课,在校内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专题聘请校外实践导师做案例讲解;组织体现新的发展动态和学员需求的专题讲座,包括:请专业名师开展专题学术讲座,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案例分析,请相关专家开展人文素质专题讲座等。
2. 建立“协作式”的团队学习模式,探索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核心课,则采用小班教学、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此外,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协作研究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3.推行“挂牌选课”制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选修课程中推行挂牌选课,由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比如,同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挂牌授课”,不再固守行政班级的划分与约束,由学生自由选择老师,或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有关课程学分可由学院自定打通模块。一方面促使教师在竞争促动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082
一、引言
国务院在2015年10月24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改革中,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为改革的必然趋势。纵观国外,欧盟、美国等高校毕业生中,约80%是应用型人才,20%是学术型人才。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机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论题。
二、国内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及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1998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于当年正式开始招生。至2015~2016学年,全国开设有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达到435所。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既有重点本科院校,也有一般本科院校,还有高职高专类学校。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其中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加迅猛。2014年,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365.1万户,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达到1万户,同比增长45.88%。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多。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财务筹划、投资理财设计、风险防范等。《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均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三、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特色区分度不够
国内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多,各类高校都比较重视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这充分反映现阶段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急需。独立学院现有办学特色不够明确,无法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显著区分。
2.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教师职称结构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依靠公办院校举办,从职称看,自有教师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较少。从笔者所在的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看,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比例只有9%。教师职称偏低,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2)教师群体普遍较年轻,缺少实践经验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教师更多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而独立学院的老师大多数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执教,虽然具有活力和激情,但是普遍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缺乏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讲授理论知识时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联系。(3)教师知识体系与时代脱节教师承担着教学工作,要把最新的理论、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师如果不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仅仅以自己当初毕业时学到的知识应对当前教育形式,就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严重的会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不足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中,有时需要由不同教师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教师实际授课内容、难易程度会有显著差异。而对于由一位教师担任的课程,授课内容缺乏有效监控。此外,有些课程还没有成熟的教材,有些课程的教材未必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
4.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仍需完善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专业。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部分模拟实习和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毕业实习中,学生存在盖章写报告的应付思维,加之企业财务岗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一般不会轻易接受学生实习,学校也没法监管学生在校外的实习,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实践环节的薄弱,将直接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感到迷茫与困惑。
四、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明确专业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办学定位必须明确,充分考虑学校特点与学生特点,充分考虑现阶段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1)充分认识到独立学院的特点与学生特点独立学院没有名牌大学的名气和声望。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成绩都不算太高,有的是因为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有的是学习态度不太端正,还有的是高考发挥失常。总之,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有自身特点,在后期教学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2)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最终必须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现今,大部分企业认同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岗位分工。有的单位已经专门设立了财务管理中心,有的也表示有意向专门设置财务管理岗位或部门。即使小微企业,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在岗位设置上不可能像大企业一样做到分工细致,但财务管理的理念还是被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所接受。财务管理人才比传统会计人才更受企业欢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必须时刻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3)充分认识区域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整体实力不如重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学校所在区域,首先获得区域优势。不管是从信息获得,还是从应聘成本考虑,独立学院应以学校所在区域为核心,逐渐辐射到其他区域。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应成为独立学院关注的重点,只要区域经济发展得好,财务管理专业自然不愁出路。
2.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加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快学术梯队建设,完善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制度,打造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充分发挥现有师资队伍中学术、学科、团队带头人的作用。(1)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独立学院应根据教学需求平稳增加教师人数。在引进人才时,优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优先考虑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坚持不懈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鼓励和支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高级职称。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两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2)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法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包括教学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学院要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项目、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加强专业建设与教研、科研工作的结合,把教师在各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进行整合,提倡科研反哺教学,组织教研、科研成果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鼓励教师攻读高一级的学位或者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邀请知名学者、企业管理者对教师进行专业课程的培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对新进青年教师,选聘一名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较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能得到较快、较大的提高。(3)加快学术梯队建设各学科方向上选拔一定数量的具备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积极组织他们到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和系统培训,使他们逐渐成为专业课程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独立学院要加快学术梯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现有师资队伍中学术、学科带头人作用。(4)打造财务管理教学团队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可以建立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由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任团队负责人,在财务管理教学团队下设立多个教学分队,每个教学分队主打一门基础(或核心、特色)课程,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3.加强课程建设
(1)建设标准化课程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如《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等,由于上这几门课程的学生多,不同的教师在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其实际授课内容、难易程度有显著差异。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虽然统一了教学大纲,但各个教师授课的内容还是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对某些知识点和案例的讲解,把握程度不同。通过标准化课程的建设,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每一小节课,充分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的进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2)建设特色课程各个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主办院校在通信行业具有学科优势,因此选择《通信组织与运营管理》这门信息通信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特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通信企业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具有“通信+财务管理”综合知识素质的人才。
4.强化实践环节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没有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工作基础,造成学生觉得理论枯燥无味,仅仅学习理论课程,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影响学习效果。实践课程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应用,是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综合运用的能力,必须强化。通过建设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达到使学生在仿真的企业运作环境中切身体会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室面向财务管理专业开设实验、实践课程,对于无实践环节的理论课程,也可以将部分理论学时放在实验室进行,满足其实践、演练的需要。同时,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内容,放在综合实训实验室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泽红,刘冬.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改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3
[2]姚艳.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
[3]邢育松,郑晶晶.从立体化视角构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多模块、多样化教学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4]丛颖.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
[5]汪霞,刘玉凤,徐刚.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生源分析及教学改革建议[J].当代经济,2014
[6]鞠成晓.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
[7]张丽拉,伦妙兴.独立学院财会专业校外实习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5
篇4
关键词: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财务共享,是指依托信息技术,通过不同企业、不同地点的财务业务有效整合,将财务管理从纷繁、琐碎、重复的会计事务中剥离出来,以期实现财务业务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一种管理手段。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建立起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开始在国外企业间运用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面临转型发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为引领财务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近年来,中兴、海尔、万科等企业纷纷开始尝试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企业的财务管理逐步由分散式、标准式或者集中式的信息化系统转变为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即将大量重复的、有规律可循的、标准化的会计处理和交易业务,放到一个专门的服务组织中进行独立、集中的业务处理。这将极大地缩短会计人员日常的会计核算时间,并使其工作转向企业决策、投资管理、风险和内控等方面。这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从传统的财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财务会计工作向管理会计角色转变。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全面的统筹分析,对商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和普通的核算型会计相差甚远,管理会计人才的工作很难被机器所取代,管理会计的优势逐步凸显。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目前,有80%的会计人员要将精力放在应对会计记账、核算、审核等日常的企业会计业务处理中,真正用于企业经营决策上的时间不足20%。而且,会计人才偏重于会计核算能力,高端会计人才相对不足,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更为匮乏。我国会计人员队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管理会计成为行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究其原因,与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无相关。我国主要从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职培训三个层面进行会计人才培养,均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一)学历教育以财务会计课程教育为主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强化财务会计,注重会计核算能力培养。随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不断推进,企业财务部门的结构、人员能力需求必定发生转变,企业更倾向于既掌握会计核算技术又有着较强财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管理会计师。截至2017年3月,仅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六所国内知名高校正式获得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课程认证,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开发。管理会计相关研究薄弱,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培养出的管理会计人才达不到合格标准。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中对财务会计知识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解答考试题的技巧上,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融会贯通。
(二)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欠缺管理会计内容
根据会计职业从事人员的不同层次需求,目前我国设置了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然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与评价体系尚在建设完善中,缺乏考核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具体标准,管理会计知识并不是我国各项职业资格考试考核的重点。不同层级的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需求有所不同,然而各项职业资格考试主要从会计基础及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财务会计的内容上予以考核,不论是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应用,抑或是管理会计的综合知识、咨询服务知识,均无法得以体现。对于要求较高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涉及管理会计知识的部分也相对不足,不能完整地体现管理会计人才的胜任能力,无法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以满足企业的迫切需要。
(三)企业缺乏对会计人员的转型规划
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会发生流程再创造、财务重分类、会计再分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互分离。会计人员的手工核算量减少,优秀的会计人员将从基础的核算业务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更多支持经营决策的分析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数量可削减1/3至2/3,会计人才的价值和竞争力的标准将面临重新洗牌,会计人员必然面临分流或者转型。目前提出的向传统的管理岗、财务专家型或“业务财务人员”和“销售财务人员”等综合型人才发展转型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亟待提出更加详细的规划。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项变革,具备管理会计能力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管理会计人才的严重缺失,国家自2010年起相继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并鼓励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管理会计培训,并向国外学习管理会计先进经验。2016年,财政部相继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2017年,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并力争在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将管理会计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在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各界协同创新合作,在学习、培训、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面壮大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一)高校开发课程培养体系
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为了满足当前的管理会计人才需求,推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实现教育与实践要求的匹配对接,需要参照国内外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多维性创新思考,研究并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在本科阶段,根据学校特点,适当开发管理会计相应课程,加大管理会计课程比重,打下管理会计基础,深化管理会计认识,鼓励学生进行管理类学科的学习辅修,成为跨学科专业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可以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方向的研究,加强管理会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实践管理会计提供理论基础。对于会计硕士(MPAcc),则可以加强对管理会计实务方向的具体案例学习和实践学习,使其成为管理会计储备人才。
(二)改革职业资格考试内容
一方面,考虑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在我国已运行多年,相对比较成熟,应改革现行考试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相应增加管理会计知识考核重点。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一般的会计人员需要对成本会计等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中间层次的会计人员至少需要了解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以应对日常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高层次会计人员则应加强对战略管理决策能力等管理会计综合能力的考核。注册会计师应发挥其独立性,准确把握管理会计咨询服务。通过不同层次的考试重点,实现人才分流,培养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合格会计人才,尽快达到培养一批具备管理会计能力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进行专门研究,借鉴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等国外管理会计考试制度,发展我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与评价体系,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选拔奠定科学基础,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企业推动财务会计人员转型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首先,企业要将管理会计培训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之内,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可以考虑结合自身需求,组织专题探讨,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与专业的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外训,促进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其次,开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会计人员转型理论研究,推动传统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开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大部分会计人员需要向业务前端转型,企业应设置对应的管理会计岗位,全面促进会计人员转型。
(四)探索校企合作、政企合作、企企合作
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必须多元化发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培训机会,以满足企业实际需要,为企业提供大量潜在的管理会计人才,帮助企业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双赢。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利用政府影响力,创建管理会计人才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与行业间其他企业交流合作,学习先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该模式为企业带来的便利,培养适合企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管理会计人才。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需要不断深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外对于管理会计相关知识体系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方法。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参加国外管理会计实习培训,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管理会计先进工作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可行的方法。宣传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踊跃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开展国际间管理会计合作,有助于实现“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7,(12).
篇5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对管理、技术类的人才有非常大的需求量,企业需要这一类型的人才来提高自己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一方面,是企业需要财务管理类的人才,一方面,是学习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纷纷改去做会计类的职业。这样的供求不对接,造成了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岗位配制上出现了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对财务专业人才的定位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完财务管理专业后,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与综合性的良好专业能力及素养,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其次,专业建设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1]。学生在学校学习完,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那么,社会需要怎样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开始入手对财务管理的定向培养。根据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职业来看,会计类专业是很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从事的主要职位。而真正在学校学完财务管理后去从事其相关专业职位如:企业财务管理或者金融管理等职位的学生只占了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这就说明了在建设财务管理这项专业时,并没有给它找到一个很好的定位,来体现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区分于其他专业的特色。
1.如何实现对财务管理专业人的才培养定位
了解市场。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要明白“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个问题。这首先要了解市场到底需要什么,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整个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无论是作为学习财务管理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自己能够被市场接受才是他们学成之后的主要目标[2]。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获得市场的肯定,被其接受,这个专业的存在就会面临挑战。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因此,实现对财务管理专业人的才培养定位上首先就要切合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先要了解市场的需要以及对财务管理相关职业岗位的任务和具体工作程序作出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去定位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要“培养怎样的人才”的问题。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体系。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商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税法、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统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项目评估、市场营销等、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3]。关于这些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考虑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间的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应该要体现出层次并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组合搭配,实现每个课程的相互串联,相互作用的合理教学体系。
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够在最后熟练的进行财务管理的实务操作,才是衡量一个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在财务管理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经常的接触实际业务,明确自己通过学习了财务管理专业,在以后走向相关岗位后要做什么,从而可以更好的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的方向,有针对性的去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规划,找准自身定位。在增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上,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了解,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分析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过财务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应在多变复杂的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市场环境中具有正确的决策能力,准确的定位自己的方向,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篇6
【关键词】 石油行业院校; 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理财环境的变化和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包括石油行业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与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不同,石油行业院校依托其行业背景,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具有一定优势,然而,由于石油行业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时间比较短,办学经验积累不足,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拟就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试图探索符合石油行业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石油行业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优势分析
(一)能源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石油工业知识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
随着能源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驶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石油与天然气需求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出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提出能源战略的重大决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稳步开发和储备石油能源。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明了中国的经济要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的石油工业也要走向世界,参与竞争,这种竞争除了传统的石油勘探开发方面的技术竞争外,还有财务战略方面的竞争。因此,培养具有石油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成为在国际市场中取胜的基本保证。
(二)行业特色和工科背景为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石油行业院校主要以涉及石油化工等工科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石油工程等工科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创新需要经济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支持,因此,发展带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依托学校行业特色和工科背景,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基础优势和行业优势,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并为开展实践教学与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协作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石油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现阶段,大部分石油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仅在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做了细微的调整,其培养目标设定存在以下不足:
1.专业特色不突出。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尤其是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是直接从会计学专业衍生出来的,其培养目标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学专业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程继爽和秦少卿,2005),而从发展方向看二者是有显著区别的。
2.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结合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所传递的信号来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而非笼统定位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3.行业优势没有得到体现。相比财经类院校,大多数石油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都比较低,加上其自身行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缺乏竞争优势,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1.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清晰
由于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不同,其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存在差异。目前,有的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偏重于会计学,成为会计学专业的延伸。而有的高校对其定位则偏重于金融学,课程设置过多的涉及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等内容,而忽视了作为中观层面的企业财务课程,使得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离。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乏层次性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行为日益复杂化的新环境下,创新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成为新环境下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前沿财务管理理论、吸收交叉学科成果的财务研究领域、中国特色以及行业特色的财务热点问题等创新内容。然而,目前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交叉的问题,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缺乏层次性。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根据尹美群(2010)对北京三所高校的2005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所做的有关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几乎100%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非常重要,但只有4.5%的学生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了“重视实践”,61%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缺乏实践学习”,81.7%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石油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校内财务管理实践课程内容形式单一,与会计专业雷同,专业特色不突出;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和社会上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四、石油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与财经类院校不同,石油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为了适应石油能源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在发展初期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逐步开设的,因此,培养目标既要反映一定的专业和行业特色,又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目标应描述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对有关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成本管理、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战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拥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财务分析与规划以及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石油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财务预算、投融资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咨询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构建培养目标导向型课程体系
李长青和王琴(2008)提出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应遵循凸现培养目标、顺应趋势、优化体系与突出实践等原则。因此,需要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最能体现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也是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的根源所在,因此,构建培养目标导向型的课程体系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是区别于其他专业,体现本专业特色的关键课程。为了符合基本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突出专业特色,避免内容重复设置和划分不明确等问题,一方面,按照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初级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管理学》和《高级财务管理学》等理论课程,其中,前两门课程可以合并成《财务管理学》一门课程,主要讲授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在资金运动管理中加以实践和应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财方法和技能。在《财务管理学》的基础上开设较高层次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来讲授,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业绩评价和价值评估,以及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领域和特殊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按照“国际化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学》、《专业英语》等应用实践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开拓全球财务的视野,提升对外交流的语言能力。
2.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
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应增加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课程,并将财务管理相关学科交叉融入课程体系中,设置金融模块、会计模块、管理模块、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模块等四个模块。其中,金融模块可以开设《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税收筹划》等金融技能类课程;会计模块可以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会计实务类课程;管理模块可以开设《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咨询》等管理实践类课程;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模块旨在增强学生对国内、国际石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感性,可以开设《石油企业财务战略》、《国内外石油财税制度理论与政策》等突出石油行业特色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职业生涯设计和个性化发展选择模块和模块内的相关课程,从而增强学生选课的目的性,达到预期的自主选课效果。
(三)构建校内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双向开放式课堂教学代替单向封闭式课堂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既可以贯穿于理论教学环节中,也可以专门设置案例分析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案例的选取上,应与理论教学相适应,注重案例选取的启发性、层次性和时效性。
(2)实验室模拟实习
实验室是石油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借鉴主干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经验,按照专业知识体系划分为专项实验模拟实习和综合实验模拟实习。其中,专项实验模拟实习主要按照企业组织财务活动的各项环节来设计实验项目,对财务管理业务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综合实验模拟实习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实训、证券投资软件应用和ERP实习实训,有助于学生将财务管理与相邻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拓宽就业空间。
2.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1)石油工业认识实习
石油行业院校可以依托行业优势,安排学生到石油生产运营单位进行实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对石油工业的专业生产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获得实际知识和技能,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知识,了解基于石油生产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并通过与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相关实践领域的交流,来培养学生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校企联合培养
学校和企业作为人力资源市场上人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来均衡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主干专业采取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例,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全程参与型,即订单培养,企业参与从选拔到就业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增加必要的课程和提供实践场所,强化专业实践环节,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二是部分参与型,学校依托企业站点开展企业培养模式,企业只是部分的参与人才培养,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中急、重、难等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三是间接参与型,企业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而是通过设立奖学金、企业家来校作报告等间接形式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参照上述三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企联合的深度融合,并按照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来选择适合的模式,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程继爽,秦少卿.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79-81.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物流行业为社会创造的巨大利润,使得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国高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脚步,许多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基本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导向,使得教学方案没有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就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明确学习的重点,在就业时找不准自己的方向,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用人单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对其进行实践培训,其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间接地增加用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企业的盈利,阻碍物流行业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比如,学习现代物流的管理目的,是要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并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通过以信息为中心来提升物流效率,改善物流效果。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意识不到前两个目的,而错误地认为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规范物流过程,以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收入为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这样的培养和学习目标,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结构不科学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双师型”教师还比较欠缺,虽然有的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已经足够,但是其中的部分教师是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来获取证书的,其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实践能力也比较薄弱。而事实上,是否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是评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中是非常缺乏的,而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师结构的设置中,部分教师是本校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进入到企业正式工作,而是直接留在学院工作,其空有理论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在这部分教师的教育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便可想而知。还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并不是科班毕业的,有学经济学的,也有学管理学的,虽然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中能融入一些与经济、管理相关的知识,但在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度上终究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物流教学与行业发展状况不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上需求的多样化与市场的一体化,物流行业的发展开始呈现新的景象。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物流设备开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物理管理则开始向集成化转变,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物流系统。在此系统中,各项技术开始制定统一的标准,资源配置也得到优化,物流效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还局限于传统的物流行业中,教学步伐远远滞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虽然有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已经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但基本都是一笔带过,而没有真正将物流管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难以意识到物流管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比如,现代物流除了提供位移外,还会在物流过程中提供便利、加快反应速度服务、降低成本服务以及延伸服务等增值型服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仍然将物流局限于位移的改变,而忽略增值服务也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认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学生学习物流知识,应以现代物流为主,否则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一)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任何培养模式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来进行的,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的目标,重视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比如,某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国家化”,其培养目标是“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具体到物流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就应该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新时代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管理知识,并掌握实施物流工程的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且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金融常识也是必备的。这样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胜任交通运输业、物流企业等相关岗位的工作。此外,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能促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研究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在世界高职教育发达国家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要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综合能力。只有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促使高职院校打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是在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方式,能够实现“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则能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创造一定的利润。并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能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并获取人力资源、行业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比如,“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知识,高职院校不太可能为学生提供仓储管理的实训基地,这部分教学就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完成。“仓储”就是利用仓库来存放、储存未即时使用的物品的行为,而“仓储管理”的重点在于“管理”。学生到企业实际开展仓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来做好仓储管理工作。并且,现代物流的仓储管理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实习阶段,学生可以掌握仓储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校企合作模式能达到“三赢”局面,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多使用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重视资格证书考试
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较多,而不同的岗位要求从业者拥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一方面,资格证书能说明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资格证书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敲门砖。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是物流管理专业最基础性的证书,此证书是以物流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的,其目的是要培养符合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国际货运是国际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事务发展得比较迅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重视其他相关证书的考试。比如,国际货运岗位专业证书,这是从事国际货运工作需要具有的证书。目前,国际货运,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的新形式,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货运行业可为货主提供质量、费用、信息等,完全自由化的选择,且国际货物运输公司的设立标准已经有所提高。因此,国际货运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向之一。而在国际货运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报关、报检环节,所以学生还应重视报关员、报检员的考证。这些证书能够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比较依赖于物流的作用,所以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高职院校需要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培养为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英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21):167-168.
[2]何岩松,王功玲,赵欣,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5):248-249.
[3]王英伟.“龙江丝路带”环境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构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8):167-168.
[4]黄丹莉,吴林蔓,吴元佑,等.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导论三———熟悉物流管理专业[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50-152.
[5]陈晓忠,陈榕利,颜汉军,等.高职院校基于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3-84.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素质;途径
经济全球化所涉及的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还表现在文化、政治、人员等层面。参与竞争的不只是产品,而是包括管理、营销等全方位的竞争,这里面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人的竞争也不只是体现在市场营销、产品创新、企业管理上,还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人的竞争也对企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具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意识、现代财务管理知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财务管理人员就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1.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
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由资本推动下的生产、营销以及企业资源的重新配置,我国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地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推动自身向国际市场进军,另一方面,还要勇敢的面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这样,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就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会出现阻滞企业发展的现象。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1.1需具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意识
意识是人脑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意识既是对外界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指导人的活动作用于客观世界。同样,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反映在实际工作中。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传统会计记账、做账功能,要树立面向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应认识到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是集账务处理、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财务控制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书面记账、做账的技能,还要掌握如信息化管理等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同时要会利用网络信息掌握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供求信息、金融信息等各种信息,并与企业内部各项信息汇总后形成数据分析结果,以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财务管理意识是这些工作完成的首要条件,通过自身有意识的活动,推动个人和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1.2需具有现代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
经济全球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有了新的要求,传统意义上会计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要具有管理知识与技巧,要掌握现代数字网络信息技术,要熟练掌握和领会国际及国内相关法律规范。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在会计准则方面不仅要求财务主管熟悉国内实施的各项会计准则和制度,还要熟悉国际惯例和西方主要国家的准则和制度,要掌握国内贸易及国际贸易核算方法,在成本控制方面,不仅要求财务主管会按国内同行业先进标准控制,还要会按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去控制,在核算工具方面,财会人员能熟练使用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网络技术。
1.3要具有优秀的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精神
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是现代企业员工应具有的职业道德,是奉献企业、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精神的集中表现。财务管理部门是掌握企业核心信息最丰富、最准确的部门,所有关于企业发展战略、财务经营状况、市场及产品信息等商业机密都在财务部门的掌握之下,如何管理好这些信息并能使之不外泄,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人员既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又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还表现在工作态度上,财务工作是一项具体和繁琐的工作,在工作的形式上是重复的,但每一项工作哪怕是最微小的方面都不能出错误,否则,会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始终戒骄戒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方面的工作,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做到真正的干一行爱一行。
现代企业的意义上,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除以上几种外,还包括,创新的素质、内外沟通的素质等。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提升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但机遇也会时刻出现,如何把握机遇赢得发展不仅是企业管理层和营销部门所要考虑的问题,财务管理人员也需要承担起自身应承担的任务,这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
2.1深化财务管理人员的从业资质认证工作
在国家层面上,建设财务管理人员的从业资质培训、考核和认证体系,使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上岗之前就应具有的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巧,达到的一定的上岗条件方能允许上岗。在国家的层面上形成的规范性要求,一方面有利于财务人员通过学习等方式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相应学科的建设。在企业层面上,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家的有关资质认证要求,在用人上严格把关,切实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企业原有无资质的财务人员,既可采取进行人员调整的方式,也可采取督促其学习接受培训的方式,以达到企业的发展要求。
2.2提高财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与时俱进,迅速完善。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无论是从形式和内容上,在很多层面都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的范围在扩大,如从传统的会计记账转变为现代企业财务职能的整体发挥;财务管理的手段在发生着变化,如从原来的手工记账逐渐的发展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面临的形式在发生着变化,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从面向国内转变为面向世界;等等变化要求着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财务管理人员想要适应现代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培养学习的意识,对自己的知识架构进行更新。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要迎难而上,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面对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的唯一出路。
2.3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诞生而形成,又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丰富的,企业文化对外是展示企业形象,对内是对所有的员工起到道德教育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突破,同样,企业的财务管理也需要通过创新以实现自身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在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氛围里,财务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和企业形成高度的认同,另一方面有利于自身和本部门业务水平的提高。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还可以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爱岗敬业精神。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既是企业的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项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的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车嘉丽.基于管理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07):81-82.
篇9
摘要 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适应社会、行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本文把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在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提出了构建职业导向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 职业导向
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西方财务理论的引进,电子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为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发展和现代财务学科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管理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学科本身的分化与综合,与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经验的综合,这对财务管理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的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具有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需求的、有一定动手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势在必行。
一、职业导向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既要反映专业特色,又要使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1)适应性强,(2)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3)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4)能熟练的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般问题。根据这些要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与模式,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会计、理财、金融等方面一定的知识体系,较好地掌握经济、管理、法律、财政、税收相关学科原理性的基础知识,能熟练的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工作,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二)从学生的就业范围与目标看,应主要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非盈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职业导向为基础,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熟练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技能,能够胜任在中小工商业、金融证券企业、财务公司、事业单位及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层财务人才[1]。
二、职业导向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构建
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据调查大多数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按照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需求相联系的原则,专业主干课程可以设置为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等。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培养技能的训练的同时,也应重视理财投资、财务分析和决策技能的培养[2]。通过调查分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需求,必须要结合满足金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开设相关的主干课程,如国际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等课程应该在财务管理的主干课程中有所体现。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主线。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不同岗位、多种技能的互动训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来看,需要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两大实践体系中。
1.校内实践。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实践主要包括(1)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是在《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需要学生做一套完整的证、账、表的填制,便于理解证、账、表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业务的基本的操作流程。(2)财务会计模拟实训,在《财务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主要让学生掌握全面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报表的编报分析方法。(3)会计电算化实训,让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数据的录入、数据的处理最后生成会计报表及各种会计信息资料。(4)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在学习了《财务管理》课程之后,培养学生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运用EXCEL工具,计算资金时间价值,创建财务生理工作薄和工作表,绘制基本财务分析图等。
2.校外实习。校外实习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企业是如何组织生产,如何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熟悉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以及绩效评价等情况。通过顶岗实习,完成岗位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
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教学的根本保障。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要保证教学改革与创新持久开展,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专业化专兼职教学教师队伍。因此,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应该由专职教师、外聘教师、兼职教师三支力量组成。
1.专职教师。对于专职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专职教师,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会计、税务执业资格的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对获取证书的专职教师予以适当奖励,从而提高专职教师教学的业务素质。
2.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大多是各大高校享有知名度的教师,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多年,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师资队伍中的优势资源。
3.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以从相关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或到财政、税务部门聘请,他们了解社会和行业的现状、搜集各种原始数据和财务管理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直接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
(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构建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构建及运用是财务管理专业开展教学的关键和切入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好坏关系到教学目的的能否实现的问题,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推广案例分析和多媒体教学。
1.案例分析法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能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法是结合财务管理的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当中,搜集一些财务管理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财务管理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推理分析,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多媒体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已经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能够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多媒体引入财务管理专业中,应该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形成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建立参考书目案例库以及汇集背景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使之更为形象、具体和生动,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五)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是财务管理专业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建立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建设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考核内容的层次性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
1.将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首先,考评既要有量化考核又要有质的考核;其次,在考评时可以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考核评价也可采用多元方式;如以赛代考、以证代考,可以把学生取得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及省级证书折算成学分代替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1]陈育俭.财务管理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
篇10
关键词:学科竞赛;财务管理;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10-02
一、各类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的现状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实务工作能力的活动。目前,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的种类比较多,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竞赛,也有各种学会等非营利机构及企业等组织的竞赛。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这一类竞赛又分为国家、省、市级竞赛。国家级竞赛如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包括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挑战杯”。省级竞赛(以浙江省为例)如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面向浙江省全体财会专业大学生、旨在“顺应财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的各项能力,培养财会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市级竞赛(以浙江省为例)如绍兴市教育局主办、面向在绍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的“绍兴市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宁波市教育局主办、面向宁波市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宁波市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等。
2.各类学会等非营利机构组织的学科竞赛。这种类型的竞赛一般是在相关学会的指导下由企业承办,或直接由非营利机构主办,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竞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如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财经教育分会主办、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大学生财务决策网络大赛”,由AIA国际会计师公会发起主办的“AIA杯上海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等。
3.企业组织的学科竞赛。这种竞赛活动一般由相应企业组织,通过竞赛活动推动学子就业,提供以创业促就业的社会服务。如,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办,面向上海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工商银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由财通证券联合共青团省委、中国联通浙江省分公司主办的“财通证券杯大学生理财创业竞赛”;等等。
二、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夯实专业基础。近年来开展的财务管理相关竞赛通常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一般要求参赛团队基于市场调研和分析,设计、制作完成符合要求的综合方案,或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有的竞赛还要求参赛过程中全英文表述。如,宁波市首届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要求各参赛团队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及状况,从理财目标、财务状况与财务机会评估、策划方案制订、财务方案执行、监控和调整、理财方案的评估及可行性分析等方面,立足现实客户,自拟题目,制定一份结构完整、具有操作性又能满足对象需求、切实可行的理财规划综合方案。又如,浙江省财会信息化大赛,结合上市公司的综合性案例,要求参赛团队就公司经营战略与风险管理、资金筹集、销过程、利润分配中的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金融、法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而AIA杯上海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更是要求参赛团队在提供的一份英文案例考题的基础上完成一份详细的英文策划书,并全程英文表述。上述竞赛虽然形式各异,但这些竞赛涉及的内容往往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个课程群,基本涵盖财务管理相关核心专业课程,基于英文案例考题完成英文策划书更是要求参赛团队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及会计实务操作。因此,竞赛中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非常有利于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对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也大有裨益。总体而言,通过参赛,学生在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设计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日常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定位于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财务管理学科竞赛体现参赛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灵活性和自主发挥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舞台。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创业计划书,最终通过书面评审和秘密答辩的方式评出获奖者。这种完全开放式的竞赛给了参赛者巨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参赛,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成为参赛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3.有利于推动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学风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刻苦学习、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通过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堂理论知识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目前开展的财务管理相关学科竞赛来看,竞赛基本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也就是说,参赛学生一方面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竞赛);另一方面,参赛学生总结参赛项目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回到第一课堂学习,又会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带动整个第一课堂的创新氛围和良好学风。
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具体举措
1.依托竞赛,将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引向纵深。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为启发学生思考,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在相关专业课教学中,融合竞赛内容,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推广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课过程为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从中长期看,应将竞赛逐渐融入常规性教学中,在现有条件下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梳理,对设置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对相关课程的大纲进行合理修订,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整合,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2.采用多种形式建立学生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应着眼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益的创新实践活动来促成和提升。在新形势下,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基金,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和实践平台,如创建更多的研究性社团,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案例模拟,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举办校内竞赛,给更多的学生参赛机会;在公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ERP实验室;学校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总之,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 上一篇:中小学生饮食安全知识
- 下一篇:美术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