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课程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定课程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教学重点计划制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一、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课改的
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二、熟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1、课堂的观念变了。
①课堂不在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②课堂不再是对对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
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④课堂不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
3、评价方法有所改变。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6、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以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通过这此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选择权让给学生,授于鱼不如授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 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课堂追求一份诗意,让孩子们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新课程教学重点计划制定二
(一)总体思路
20__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x大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本市列入__片区的大好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__年计划完成搬迁50户20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__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贫困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__年计划培训600人。
4.稳步推进到户增收项目
选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在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增收目标。20__年计划开展4个村,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新课程教学重点计划制定三
在金秋时节,紧张而忙碌的新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年的工作,争取更大了成绩,现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小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教育科研,强化学科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抓实传统项目,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运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本学期,要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2、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 专业设置 课程衔接 文化基础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和人才输送渠道的逐步畅通,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考试、3+2等模式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人数不断增长,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逐步加大。中高职衔接无疑已成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使得中职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断头教育,大大提高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然而,通过对我校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并不顺利,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跟不上考虑退学。这说明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衔接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通过合理进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使之适应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客观需要,将有力提高计算机专业中、高职的专业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衔接突出的问题
1.高职与中职专业课程课程标准与内容重复
由于普高生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是本科的缩减,专业课程的教学起点按普高生的要求,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引领和提升作用。其中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开设课程重复的有corelDRAW、Flash、Photoshop、网页制作、C语言,因此对口升学进入高职的学生由于学过,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既造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又造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科目相同,教学内容重复,加上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都区别不大,中、高职根本体现不出是培养两个不同层次人才的教学目标。
2.高职与中职文化素质要求存在脱节现象
许多中职学校为了突出“就业为向导”,过度“重技能、轻文化”,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人为地使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比重失衡。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使得文化课几乎成了陪衬。中职语文、数学和英语从每周四节减到每周两节,甚而每周一节。中职生原来的文化基础就偏低,加上如此认识上的偏颇,导致学生和老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把文化课放到了末位,导致了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当薄弱。
高职院校一般都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文化基础课,中职生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这些课程的教学要求,上课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学习跟不上。文化基础薄弱在学习高职专业课程时问题一样严重,以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相关课程corelDRAW、Photoshop为例,中职的要求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会模仿别人的作品,高职的要求就是怎么使用这些软件做出有创意的好的作品来,这更高层次的要求则需要学生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而这恰恰需要文化底蕴,语文功底是必需的,编程类的课程和数学又有莫大的关系,对于中职生来说,软件应用的技能技巧,他们在中职就已经学过了,他们缺少的正是文化基础。中职生和普高生混班上课,文化课跟不上,在浪费时间重复学习的专业课上也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 实现中、高职更有效衔接的解决办法
如《决定》中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1.纠正思想,摆正文化基础课的合理位置
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并非是矛盾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服务,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就业的问题,更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问题。应当按照教育部有关中职教学“相当于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的要求,保证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课时和质量。要明确中职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这对于未来学生的发展以及高职衔接都有着“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2.以就业为向导进行文化基础课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在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组织中体现计算机专业特色,与职业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发生必要联系。如英语课可以选择计算机英语,设计类的语文课程中可以加入专业相关的各类文案策划,通过与专业课的紧密结合,达到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的衔接,从而对专业知识起到深化和指导作用。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当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人文选修课。
3.把握专业课程的难度
很多中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把培养目标上移,甚至在教学中采用高职高专教材,造成两者的培养目标交叉混乱。中职的专业课相当于高职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课应少而精,重点强调实训,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如编程类课程应该适当降低要求。
结语: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越来越多样,继续接受高层次的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共识,选择中职教育也不只是这类学生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修改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合理定位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进入高职后的深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使得中高职教育能有很好的衔接,使他们成为真正熟练的技术型人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
篇4
关键词:VBA;教学计划;进程表;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506-03
The Systematic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Ma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Plan Procedure Based on Excel-VBA Programming
ZHAO Xu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ngguan 52308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 generally used systematic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ma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plan procedure. It also illustrates systematic method of general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function.
Key words: VBA; teaching Plan; procedure; system; design
教学计划是针对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作出的总体设计,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教学计划进程表是教学计划的外缘体现,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立足高校实际,着眼科学管理,笔者对教学计划进程表进行了详细分析,设计了基于Excel-VBA编程高校教学计划进程表制定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效果良好。
1 系统需求分析
教学计划制定需经多层审批,反复修改,全手工化的作业流程不仅劳神费力而且极易出错,建立符合教学管理需要、适用性较强、操作简便的系统十分必要。教学计划进程表制定系统是一种基于Excel平台的工作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窗体界面中的控件给特定单元格赋值方式,实现脱离Excel工作表界面的数据导入、导出、录入、删改,排序。本系统可以轻松制定教学计划,其中的课程信息汇总功能能对计划中不合理处提出修改建议,辅助用户准确合理的制定。本系统旨在提高教学计划制定工作的效率,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使学校的此项工作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系统、高效地实施。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设计思想
通过VBA窗体控件对单元格赋值的方式实现对教学计划进程表模板特定单元格的数据写入,利用表内预先设定函数公式完成工作表之间数据的链接计算,最终自动生成进程表。
2.2 系统的整体设计
本系统使用Excel内置窗体及控件设计面板式的用户操作界面,在数据处理上,系统采用了文本框、列表框以及按钮等控件结合VBA代码实现对后台内嵌表的操作。在用户管理上,能对用户的权限进行划分,不同有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和操作界面。创建反馈窗体页面,展示教学计划进程表中关键数据(周学时、总学时、实践课时比例等),进行科学的制定指导。具备数据导入导出功能,体现系统的适用性。
2.3 系统的总体架构图
系统的总体架构见图1。采用分层的方法,将整体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用户界面层,第二层是功能模块层,第三层是数据表支撑层。
2.4 系统的工作流程
系统运行的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简要说明如下:
1)用户经验证进入系统界面操作;
2)命令响应指向后台内嵌表;
3)操作界面控件显示内嵌数据表数据;
4)导出制定好的教学计划进程表;
5)导入进程表进行再修改。
2.5 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的设计遵循软件工程的规律,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非常方便以后对软件的修改和维护。本系统分为5大模块13大功能,如图3所示。
2.6 数据表设计
系统是在Excel表的基础上编写VBA,系统任何操作都作用于后台内嵌工作表,需设计如下工作表:开设专业表、开设的课程信息表、总课程表、教学计划进程表模板表、课程模块表、系统用户及权限表、教学执行计划模板表。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功能
实现分三类:第1类是课程信息完全录入式的进程表制定,第2类是数据导入式的进程表制定,第3类是系统管理员操作。如图4。
第1类实现:课程数据清除是对开设的课程信息表的数据清除,院系专业选择是从开设专业表中选取专业及方向进行进程表制定。课程信息录入的每一条记录都保存于开设的课程信息表,这是课程信息的资源总表,当进行进程表生成操作时,系统会将开设的课程信息表按课程归属的模块进行分类提取,按课程开设先后排序粘贴到相应的课程模块表(属公共必修的课程存放于公共必修模块表,属核心模块的课程存放于核心模块表……),再从各课程模块表按顺序提取课程数据粘贴到教学计划进程表模板表中对应的模块区域指定的单元格中,系统实现的核心在此操作。进程表制定完成可查看和导出。
第2类实现:与第一类不同之处是可以导入生成的教学进程进程表进行再次修改,此原理是将进程表中开设的课程信息表SHEET页的数据复制到系统的开设的课程信息表中,再通过课程信息修改功能对课程数据进行更改。此功能实现要求系统必须在导出的进程表中含教学计划进程表本身外还包含该计划的课程信息的资源总表-开设的课程信息表。
第3类实现:只限系统管理员操作,系统用户及权限表是用户操作的依据;管理员可对后台所有数据表进行修改操作,还可进行进程表生成与导出。
3.2 系统实现代码
系统代码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窗体调用与关闭:窗体名.Open;窗体名.Close;
控件对单元格赋值和控件调用单元格数据:worksheet(“表名”).cells(x,y)=控件名.value/ 控件名.value =worksheet(“表名”).cells(x,y);
表显示与隐藏:表名.Visible = true/false;
单元格区域选定、清除、复制与粘贴:range(“区域”).select/.clear/. Copy/.paste
系统核心功能实现代码:
依据系统设计的思想,整个系统本质上是利用代码完成窗体控件对指定数据表及其单元格的数据写入及更改,最终利用代码导出教学计划进程表。核心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课程数据导入、课程信息录入、进程表导出。
1)课程数据导入功能实现的代码:
Dim wkbk As Workbook
Dim myFileName As String
myFileName = Application.GetOpenFilename("EXCEL文件(*.xls), *.xls")
If myFileName = "False" Then
MsgBox "请选择文件!", vbInformation, "取消"
Else
Set wkbk = Workbooks.Open(myFileName)
wkbk.Activate
Sheets("开设的课程信息表").Visible = True
Sheets("开设的课程信息表").Select
Columns("A:l").Select
Selection.Copy
wkbk.Close False '关闭工作薄
ThisWorkbook.Activate
Sheets("开设的课程信息表").Visible = True
Sheets("开设的课程信息表").Select
Columns("A:l").Select
ActiveSheet.Paste
MultiPage1.Value = 0
Sheets("开设的课程信息表").Visible = False
ThisWorkbook.Save
End If
2)课程信息录入功能实现的代码:
Worksheets("总课程").Activate
Worksheets("总课程").Visible = True
iend = [a65536].End(xlUp).Row
irow = 1
With Frame1
Do While Cells(irow, 2) .TextBox1.Text
irow = irow + 1
If irow = iend + 1 Then Exit Do
Loop
Cells(irow, 1) = .ComboBox1
Cells(irow, 2) = .TextBox1
Cells(irow, 3) = .TextBox2
Cells(irow, 4) =.TextBox3
Cells(irow, 5) =.TextBox4
……
End With
3)进程表导出是本系统的最终操作,功能实现的代码如下(代码中"Sheet1", "Sheet2"是教学进程表):
Sheets(Array("Sheet1", "Sheet2", "开设的课程信息表")).Select
Sheets(Array("Sheet1", "Sheet2", "开设的课程信息表")).Copy
Sheets("开设的课程信息表").Visible = False
Sheets("sheet1").Select
Columns("A:K").Select
Selection.Copy
Selection.Paste
Sheets("Sheet2").Select
Columns("A:T").Select
Application.CutCopyMode = False
Selection.Copy
4 结论
本系统是基于Excel内核的编程,用VBA来实现脱离Excel操作界面的数据录入, Excel本身去数据计算与汇总,充分发挥了Excel数据处理能力。系统本身是工作簿,通过更改宏的安全性来启用,无需安装,运行速度快。此系统在近两年的教学计划制定中得以应用,避免由纯手工作业模式易出错、效率低的现象发生,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该系统操作简便且通用性强,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Excel Home.Excel VBA实战技巧精粹[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罗刚君.Excel VBA程序开发自学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 导向 市场营销课程 设计思路
一、概述
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为了对人才的培养都会进行设计和制定专业科学的教学计划,而合理的教学计划是高校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定期评价的主要基础,因此,教学计划的修改与制定应该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应该培养出高质量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市场营销课程是工商管理方面的企业需要的专门的人才,因此,培养合格的商场营销方面的人才是我国工商管理行业的需要,也是商场营销课程的主要任务。职业院校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将教学与就业相联系,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市场营销课程要在市场营销教学规律的指导下制定教学计划,还要与职业院校的实际相符合,正确地处理好教学与实践、就业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计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方面未能够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没有体现出职业院校的特点,比如受普通高校的影响较深,以教学的学科体系为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差;教学的方式方法枯燥单一,无法调动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现有的职业院校的教材需要不断更新,且对教材的建设需要继续改革;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偏低,因此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
首先,传统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占据主要地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目前仍然沿袭了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形似,未能够体现职业院校的课程安排要求;从教材方面来看,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也是以早期的普通本科院校的课本为例,内容偏重理论而轻实践。
其次,职业院校的商场营销课程缺乏足够的实践,很难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职业院校应该从工商管理企业的要求与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开设详细和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以避免毕业之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未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最后,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没有教学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市场营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主动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教师采用市场营销的原理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虽然,在案例方面教师会列举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先进的理念的案例,但是很难摆脱重理论的传统教学烙印。
三、工作过程导向概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含义就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分析,将庞大和复杂的劳动关系、工作的内容、工作者的素质和知识等综合要素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过程。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系统,而用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教学所取代。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有两个途径可以实现:第一,将原来的科目内容按照职业特点进行综合性的整合开发;第二,完全与工作相结合,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任务和环境对课程进行新的开发。
实现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目标是将学生由原来的适应推向创新,将学生的职业教育与未来的工作过程直接挂钩,专门为学生创建一些从业的环境,教授学生应对职业过程中的一些有意义的行为。因此,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将工作过程作为整个职业教育的核心,推行工作过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将教学的内容细化和整合,科学地设计好课程任务,最终实现教、学和做的一体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
首先,要有非常清晰和明确的制定流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的教学计划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计划设计有很大区别,它重视在实践的环境当中去构建自我的知识,强调怎么做,而传统的教化计划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是什么和为什么。市场营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与其职业挂钩,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职业的实践为目的,在课程的设计安排方面应该尽可能地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其次,在制定和设计市场营销课程计划时,应该明确学生在毕业后在企业可以做什么,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系在哪方面,因此,职业院校有必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课程的设置和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并合理安排,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实际需求。
再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构建,通过对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需求进行实践的考察和调研、岗位的评估等方面来设计和建立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计划,两者应该是一致的。
最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计划设计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以营销的职业能力向专业能力学习的转化,以工作过程为目的的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与市场接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环境,并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学习载体,同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载体。选择什么样的载体去承载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是所有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难题,但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则是选择载体的出发点,同时要对载体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21-23.
篇6
【关键词】展示设计;辅导课程;实践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52(2015)08-0013-02
随着我国各类文化与经营展示工作的发展,展示设计职业教育的开展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如何更好地做好展示设计辅导研究,提高展示设计教育质量就成为了展示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实践研究内容。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针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主要工作,结合实践性的工作方法开展了工作措施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既可以很好的提高我国展示设计辅导工作的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展示设计职业人才。同时还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性支持。
一、辅导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分析
在开展展示设计辅导课程实践研究前,我们首先需要做好的是教育实践目标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践教育目标包括了以下两个内容。一是教育出具有实用性技术的职业人才。在职业教育中,我们开展展示设计教育工作,就是为了做好实用性设计人才的在展示设计人才的教育工作,提高其技术实践水平,保证其在展示设计实际工作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实际作用。二是提高我国展示设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展示设计职业教育的开展,对于我国展示设计整体水平提高与专业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所以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地发挥这种推进作用,为行业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支持。为了实现以上的两种教育目标,我们需要在展示设计辅助课程实践过程中,在设计理论教育基础上,结合新型设计理论与技术发展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利用实践性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辅导课程教育实践内容探析
在教学展示设计职业教学辅导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积极地利用以下实践工作方法,开展了教学工作。
(一)合理制定辅导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展示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对于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质量具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确实做好目标管理工作,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这一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总体教学目标。在实践教育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原则。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制定工作才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建立起分段化的教学目标制定原则。在展示设计辅导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建立起分段化目标制定原则,提高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如先制定理论教育目标,在学生对展示设计产生了了解后,在根据教学要求制定社会实践教学目标。利用渐进式的教学目标实现方法,达到整体教学目标实现的目的。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计划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计划制定的科学合理性与实施的有效性,是我们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合理的划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的划分展示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开展辅导课程的安排工作。需要安排的因素包括了课时比例、教学资源安排等内容。二是科学的处理师生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合理的考虑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制定出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教学计划,并确实执行。三是做好计划的后续完善过程。在教学计划制定完成后,我们需要以教学实际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变化为依据,合理的做好计划的后续完善工作。如在教学内容发生实际变化时,我们需要及时的修改与完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性教育工作
作为社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设计教育的开展必须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实践教育,特别是社会实践教育为基础,开展辅导教育工作。社会实践教育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是做好展示设计实际工作内容的初步了解。在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中,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教学工作首先是需要让学生对于展示设计课程产生初步的了解。这就使要求教育者带领学生,进入社会中的商场和百货公司等实际环境,进行社会实践观察,了解展示设计工作的实际内容。其次是是参观高质量的展示作品。在教学社会实践过程中,参观高质量的展览会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实际作用。在高质量的展示作品参观中,学生可以对教学中学习到的设计、展示要求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对于展示实际效果有更深刻与直观的认识。最后是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作为社会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设计实践教育中需要做好行业市场实践调研工作。这一调研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我们需要辅导学生对了解市场整体的行情与发展,对行业实际情况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认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内容,对展示设计需要的装饰材料的功能价格等市场进行调研了解。
(四)积极利用项目实践教学开展工作
展示设计辅导课程教学工作中,项目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的项目性工作。一是与客户的沟通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实际的工作沟通能力,使学生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二是参与设计过程。这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设计实际工作水平与业务能力。三是项目展示安装。这可以很好地使学生融入实际工作状态,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束语
作为社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设计辅导课程的实践研究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结合展示设计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执行、社会实践与项目实践等教学辅导内容开展研究,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篇7
学习处于初级阶段者,用最快的时间看完与老师讲课相关的知识,做完老师布置作业中简单题目和基本题目,其他东西不要理会。然后,赶紧开始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中级阶段者, 先完成老师要求的学习任务,再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高级阶段者,完成老师布置学习任务中的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东西即可;简单的、重复性的东西,不必理会。然后,再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心态、身体、学习状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往往不同,不同的人,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要从四个方面下手。
一、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每天学习时间。
二、总结考试,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
三、根据自己学习上的漏洞,制定学习计划。
四、从快速、准确、灵活性的方面,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每天学习时间
有一次,赵凝润感到身体极端疲惫,于是就躺在床上,想通过睡觉恢复身体活力,可是想起自己必须完成的学习计划,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于是他对自己说,“管它什么学习计划,以后不学习了!”于是,他就睡着了。睡足之后,他身体活力恢复了,又可以全力以赴学习了。
制定学习计划,首先要从自己的身体状态出发:
身体状态差时,少学习;身体状态太差时,就不学习;身体状态好,就要提高学习状态、超越“极点”。这样,才能把身体的潜力充分发掘到学习中。
提高学习状态、超越“极点”
只有提高学习状态,你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才能更长、每次最长学习时间才能更长、学习强度才能更大、大脑才能更清晰,你才能更好得完成学习计划。只有超越“极点”,你才能最好得完成学习计划。
超越“极点”,是指超越心理的“极点”,而不是超出身体的极限,超负荷学习。只要你足够“狠”,就没有完不成的学习计划。
提高“狠劲”,今天能做到的事情,绝不能拖到明天。能干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好。
做事情,贵精不贵多。做题,就把能做出来的题目做精;看书,就要把能掌握的知识点搞清楚。
总结考试,制定中、长期(每周、每月)学习计划。
根据考试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找出平时心态、身体、学习状态上的缺点和漏洞,然后,找出解决这些漏洞的方法,确定解决这些漏洞需要的时间,制订出每周、每个月要解决的学习漏洞。
通过分析考试试卷,找出学习上的漏洞和弱点,你就知道下一步该学习什么。如果分析考试试卷之后,你找出的漏洞不够多,你要自己做模拟考试题,找出学习上的漏洞。
通过分析考试试卷,你就知道哪门课程学习好、哪门课程学习不好;每门课程哪部分学习好、哪部分不好;试卷上做错的题目,是因为某些知识点没有记住、还是思考能力不行、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还是考试技巧不行。
这样,你就知道如何选择学习方法,然后才能确定每天学习时间的比例。根据自己学习上的漏洞,制定学习计划,补弱项还是增强项?
篇8
关键词 中小学 德育课程 课程实施 基本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与课程实施等三个互相影响和制约的部分。作为把预先设计完好的课程计划付诸教育实践的环节,课程实施既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和决定性因素。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课程实施或者课程实施成长问题,那么即使德育课程设计得非常完美,也难以发挥其内蕴的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对影响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两个基本问题,即德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问题和德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问题,加以厘定和明确。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问题
所谓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价值观”[1],它从根本上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改革计划与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之间所存在关系的实质性认识和理解。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忠实性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认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应当忠实而严格地把预先设定的德育课程计划付诸德育实践,而这恰恰是衡量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能否达成预期效果和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准。如果德育课程计划的“达成度”愈高,就表明德育课程的实施愈成功;反之,则意味着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着较大问题,须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从本质特征上来看,这种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知识体系以及教师角色性质的认识等诸多方面,认为德育课程的内涵是指一种计划或一些具体的东西,教师既能加以实施,也能进行评价。因此,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本质意蕴,就是教师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对德育课程计划或德育课程预定方案加以具体落实的活动。
依此来审视,中小学德育课程应当是由德育课程专家优选、编定和提供的,教师对之不具有发言权和主动权,教师角色的本质就是忠实执行德育课程专家所制定的德育课程计划。换言之,教师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其实就是一种“传递者”的角色,他必须严格按照德育课程专家制定的详细的“使用说明”,按图索骥、简单机械地实施德育课程的教学。由于德育课程计划总是被忠实地执行,因而这种价值取向认为,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之前,应当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而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则应当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支持。由于该价值取向把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视为从制定改革计划到实施计划、从改革计划的制定者到实施者之间的单向度过程,突出彰显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决策者与课程计划制定者对课程执行者的调控,因而支配这种价值取向的主要是“技术理性”。
2.适应性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认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与其说是一种忠实执行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讨价还价的活动。教师在实施预先设计完好的德育课程计划时,他并不是完全地循规蹈矩和按图索骥,而总是试图根据德育实际和自身情况,对预设的德育实施方案进行重新考量,以便能够更加适合自身目标。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应当是基于德育课程计划与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德育课程目标与要求、理念与内容、方法与途径等方面互相调整、改革、完善和适应的过程。任何一个德育课程计划的实施,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原有课程计划的改变,以便能适应其所面对的具体、生动和鲜活的德育实践情境的独特诉求;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原有课程实施过程产生变化,以便能适应新的课程计划的客观需要。
依此来审视,中小学德育课程不仅涵盖课程计划中正规的、显性的、系统的内容,而且也涵盖了学校、社区、社会及家庭等特定情境中非正式的、隐性的、偶然的内容,而后者恰恰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德育课程方案的制定。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不应当把它看作是德育计划或技术手段的简单机械的“装配”,而必须从目标方法的调整、师生需要和兴趣的变化以及组织的调适与适应等方面,对德育实施方案进行整合与优化。教师作为德育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有权利且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德育课程方案的改革与完善。该价值取向把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看作是德育课程计划和德育情境间交互作用的过程,突出彰显了德育课程改革的决策者、课程计划的制定者与课程执行者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因而影响这种价值取向的主要是“实践理性”。
3.创生性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德育课程,应当是由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创造生成的德育经验;德育课程的实施就是在具体德育实践情境中创造生成新的德育经验的过程,预设的德育课程计划所能发挥的作用,只不过是为创造生成新德育经验提供一定的选择依据而已。中小学德育课程就其性质而言,应当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经验性课程,具有较为显著的情境化和人格化特点。因此,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就是师生之间合作互助、创造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德性成长、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的过程。
依此来审视,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表现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建立。教师、学生和德育课程环环相扣,紧密联结在一起:外部的课程专家是一种“教师的教师”,成为“文化共同体”中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的一环;作为内部的德育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的教师,成为“文化共同体”中具有组织和监控作用的一环;作为内部的德育课程学习者和体现者的学生,则成为“文化共同体”具有积极参与作用的一环。这三者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和紧密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共同体”充满了内部张力,蕴涵着巨大的创造智慧,正是由于它的稳步运作,才使得德育课堂成为了“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的场所”[2]。该价值取向把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看作是德育课程计划和德育主体之间积极互动的过程,充分彰显了德育课程改革的决策者、课程计划的制定者与课程的执行者之间的文化关系和文化使命,因而制约价值取向的主要是“文化理性”。
二、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问题
美国课程专家辛德等人主张把影响德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划分为四类:与德育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有关的因素;校区水平上制约德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如地区课程改革的需求、地方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等;学校水平上制约德育课程实施的因素;环境对德育课程实施的制约。[3]据此,影响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教育主体因素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教育主体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首先,任何德育课程计划只有经过教师的德育课程运作,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德育效果,因此教师是影响德育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教师是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德育课程计划能否最终获得成功,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适应情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某些德育课程计划之所以未能达成预想的美好结果,其主要原因往往并非德育课程计划自身的问题,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未能积极参与其中。其次,课堂是德育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发生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往往直接地决定德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因而学生应该受到与教师等其他学校人员的同等关注。学生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出现积极的变化,而学生恰恰是这些变化的“主角”,成功的德育课程实施须要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二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是不同层面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三是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实施,能使自己建立对课程改革的“拥有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课程改革,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更为稳固的课程改革“联盟”;四是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实施,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方法论”上的优越性,它能够加深学生对德育课程实施的理解及认同。
2.文化背景因素
文化是一个范围极为宽泛的概念,其中尤以价值文化为核心。首先,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是指已经形成的价值取向,它往往会成为一种左右师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如忠实性价值取向容易诱发德育课程方案按部就班或被动地执行;适应性价值取向能够激励实施者积极主动地把德育课程方案付诸实践,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既定方案加以及时修订和完善;创生性价值取向则有助于使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不仅能把既定方案作为课程开发资源,而且也能对其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积极主动地实现德育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其次,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是指对德育课程改革所持的态度,它对德育课程的实施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德育课程实施要想达到理想的目标,就须要激发实施者对德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态度体验,促进其主动、快乐地参与其中。倘若实施者对德育课程改革持有的是消极的态度体验,德育课程实施的难度势必就会大大增强。最后,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是指学校及社区的历史文化,它是德育课程实施的限定性因素。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总是与学校历史紧密相连,如果学校历史上存在着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就会比较顺利;相反,课程改革的推进就会相当困难。
3.资源条件因素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两种,它对课程实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作用,因为“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4]。首先,德育课程资源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支撑;一旦德育课程资源过于贫乏,德育课程的实施就必然失去了重要依托,就会沦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其次,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德育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对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运用程度。也就是说,德育课程资源越丰富、越生动、越鲜活,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就会越深入、越顺利、越有效。我国有研究者曾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在回答“您认为本校新课程实施的不利条件”问题时,大约78%的教师选择了“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回答“您认为新教材使用的难点何在”问题时,大约93%的教师选择了“缺乏必备的课程资源”。[5]这充分表明,德育课程资源是影响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除了要加大经费投入以及减少浪费之外,必须注意对教师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自主开发能力加以关注和提升。
4.理论基础因素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与之相关的理论支撑,只有在清楚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德育课程实施才能最终取得良好效果。德育课程理论的发展状况、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新成果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德育课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关于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成果,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策略、教师德育课程的进修策略、学生融入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德育课程资源的支持策略等,往往都会对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产生直接影响。以教师德育课程的进修策略为例,教师进修得越及时,学习得越深入,训练得越充分,德育课程实施的程度就会越高。但进一步的问题是,教师进修的德育课程如何设计?由谁来实施?采用什么方式实施?在什么时间学习?经费和人力如何保障?如何确定教师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性质、时间、范围及策略?教师应当怎样再造德育教材,使之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已有道德认知基础和道德思维水平相契合?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就是说,有关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越是全面和深入,其所取得的成效就会越优良和持久。
――――――
参考文献
[1] 贾海菊.课程实施的价值价值取向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课程愿景[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J・Snyder,F・Bolin,K・Zumwalt.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In:Iackson,PW.etal.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C].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2.
[4]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篇9
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大学教学任务相对来说比较繁重,各个专业所涉及到的科目也较多,同时大学课外实践任务比较多,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对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参考以往的教学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计划。财会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财会专业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而且财会知识的讲解较为枯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这就需要财会专业的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制定出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计划,切实提高财会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财会专业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
一、前言
近年来,财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整体的就业率并不高,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专业技能不高,工作经验少等。财会专业主要学习的学科专业理论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要求逻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较高,这就给财会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十分重要的,这将直接关系到财会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水平,甚至会影响今后学生的就业。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当届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以及整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应当将往届的教学计划作为参考资料,为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以及高效的财会专业的大学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社会各个企业对财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相对不高,这种矛盾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毕业生工作经验少以及专业理论水平较低造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一现象,财会专业的大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及教学水平,切实保障财会专业的毕业生符合社会的要求,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专业优势。调查发现,教师在制定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造成了教学质量较低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力求教学计划的实施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二、财会专业大学生教学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将普通高校的财会专业教学计划为参考资料,与自身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联系较少,这就造成了制定完成的教学计划可能会不符合本学校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下面,笔者将对目前大学财会专业教学计划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培养目标模糊
对于财会专业来说,教学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大学毕业生能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财会专业的人才,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做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等。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应当熟识财会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等,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市场活动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另外大学生还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逻辑分析能力等。通过上述可以看到,一名优秀的财会专业大学生需要做到各方面全面发展,但是财会专业的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经常忽略培养目标,造成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符合要求。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更加注重对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财会理论能力的教学,而对于专科的财会学生,应当更加注重对其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财会专业的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忽视本校的实际教学能力,结果导致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学习能力不相适应,教学水平得不到体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财会课程安排能够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大部分财会专业在制定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忽视了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符合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例如一些专科学校在制定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各个学科之间联系以及财会学科的理论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财会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低等,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可能会不符合当地的实际经济建设等。财会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过分重视财会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公共知识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导致专业课的安排比较紧密,公共知识课的安排较少,这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专业素质高但是整体文化素质低。
(三)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名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水平对今后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财会专业技能、资产核算能力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财会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占有优势。会计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加入实践能力的培养。财会专业的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相关企业的长期实习的合作,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财会实践能力。财会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晦涩难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短时间内很难准确把握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的要点。但是教师在进行财会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与专业实践相互配合,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套整体教学体系,这将会大大提高财会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了财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问题的解决措施
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不断地完善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是每一个财会专业教师的研究热点。对于如何解决财会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篇10
【关键词】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药学
[中图分类号] G64
培养出怎样的应用型人才才能称得上“有用”?怎样培养才比较合理[4]?做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结合本科合格评估工作和我院实际情况,围绕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谈一下我们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长期以来,我院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与落实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头等大事,近五年来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修订。
2008年,以《成都医学院关于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管理规定》为指导,修订了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重点为调整各类课程比例结构,精心安排课程设置,各专业课程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2010年,我院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调整与修订。在实践教学的多个环节及多个层面上进行探索创新,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考核指标和评价手段、实践课程设置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其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中,首先将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在,培养适应我省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各级医院和管理、生产和医药营销部门、从事医院药学、药品管理、营销与药物分析以及生产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2013年,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再次调整了专业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形成了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各专业建成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又实现了不同专业之间相互支持和融通的课程体系。
2.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我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定,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大纲与计划,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规范实验室使用和管理,制定学生的实习管理办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趋势有更全面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本专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各教学环节设置合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突出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个性发展。
3.培养方案管理与执行情况
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是我院制定培养方案的前提,而严格执行培养方案是根本和关键。学院从制度和措施上保证培养方案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努力做到教学计划管理科学,运行规范。
为执行培养方案,学院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在贯彻实施《成都医学院主讲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成都医学院课程评估管理办法》《成都医学院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课程建设立项管理及验收制度、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评估管理办法等,为执行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在课程建设方面,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学校负责制定全校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质量标准;组织课程验收、精品课程的立项、检查、验收、推荐和评估;监督、检查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总结、推广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学院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开展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建设等具体工作;负责本院两个专业课程建设的立项、检查、验收、推荐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