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开发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学习网络应用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的入门学科,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学习的手段呈现了智能化的趋势,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网络视频的应用,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来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学生学习新的理念知识和塑造思维方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微课程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1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在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微课程的定义至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从有关专家学者和以往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将微课程整理成以下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课程指的是微型视频教学,视频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独立性强是它的主要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所学知识点直接有效的传播出去,制定方式单一而丰富,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上课的兴趣爱好等等来制定,一般的微型课程的上课时间比其他的课程教学时间更短,只有两个课时左右,具有一定的个性化,他相对于知识的广度更专注于呈现课程的深度,微课程得到了众多学校的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家的组织和推广下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堂,目前,微课程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教学手法。
2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一个“微”字几乎概括了微课程所有的内容和特点,简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时间短,内容精,微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主要突出教学问题的研究深度,在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集中力和积极性。
(2)灵活性,微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操作简单,满足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为老师教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拓展提供帮助。
(3)情景化,微课程在众多教学资源中,选择性地构建了一个真实情景化平台,课程内容生动丰富,能够马上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分散不集中的情况。
3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进行系统有效的开发和设计,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3.1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1)设计选题,在确定好课件内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将文章题目简练化,浓缩为精华。
(2)设计时间,微课程相对于其他传统模式的教学来说时间较短,一般不要超过十分钟。
(3)设计结构,简短而完整是设计微课程的重要出发点,将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法。首先在主线索上突出教学内容,去掉多余的词汇,为其他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最后总结要具有一定的点睛作用,总体结构清晰了然,突出重点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背诵记忆,并且能够主动掌握。
(4)设计资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以视频为主,文字为辅,组成一个真实的资源平台,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针对性。
(5)设计语言,在微课程有限的时间资源的限制下,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同时,缩短词语构成,这个时候突出关键字和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概括点题的作用,同时要突出教学内容,不要显得突兀。
3.2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制作
简洁美观的外表和明确的主题命名,严谨的逻辑性编辑语言和具有总结性的开头结尾是一个完整的PPT微课程的主要内容。首先调整电脑桌面,包括录制视频和电脑桌面的分辨率,设定电脑屏幕颜色。尽可能的全部使用PPT课件,力求课程教学中语音和文字内容的准确无误,画质清晰无瑕疵,保证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能够全部理解和吸收,最后调整视频的尺寸和格式,例如可以使用MP4或者是FLV的格式,也可以将尺寸更改为320?40。
3.3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程设备制作方法
(1)首先可以使用手机或者数码相机拍摄手法。准备收集一台手机、数码相机和电脑,笔和纸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首先要确保手机或者相机拍摄视频画质的清晰,在手写教程的基础上,保证语速缓慢和语音清晰,然后进行视频修改和美化,最后完成。
(2)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制作。首先可以选择相关的录屏软件,准备多媒体电脑和录音装备各一个,在选定教程内容的情况下,制作PPT课件,打开录屏软件,讲解PPT课件的主要内容,并开始录制讲解的声音,演示操作,最后将对视频进行相关失误的修改,录音和大字字幕是重中之重。
4总结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越来越多高科技的移动设备已经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教程的广泛应用整体提高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视频这种主要学习方式,抓住学生学习特点,发现学习的兴趣,从而提供个性化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教育整体素质。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进行简要探析,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超.微项目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7:221-222.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职学校;微课开发;实践
《中职计算机新课程论》中强调,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技术发展的优势,引进微课教学模式,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根据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势必受到制约。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微课开发实践,希望为新课改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微课简介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前录制好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对所要讲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介绍,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部分和难点内容,理清所要讲述内容的结构,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二、“微课”开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
(一)抓住课堂重点,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堂的重点,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力,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六板块“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时候,由于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视频里面展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即“计算机硬件系统里面的主机,外部设备,输入和输出接口,总线;计算机软件系统里面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各自组成部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带一个主机给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便于学生的理解。微课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突破课堂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教学可以抓住课堂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练习,提升专业素养。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Word与Excel表格协作”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办公室软件的发展历程,学会在Word与Excel中新建、保存、打开文档,同时学会查找和替换,复制与粘贴,插入特殊符号的操作。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展示了本课教学难点,即“掌握基本的Ctrl+C的复制功能,Ctrl+V的粘贴功能,Ctrl+F的查找和替换功能”等,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难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电脑上进行具体的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微课清楚地抓住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有效教学。
(三)分析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掌握
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直观展示知识架构,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先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再通过树枝图的发散形式,记忆掌握各知识点。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PowerPoint2003操作实务”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制作幻灯片,同时掌握幻灯片制作中的文字、图片的切换手法,学会自定义动画的制作等。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着重展示分析本课知识的框架结构,即“幻灯片的启动,图片的插入,文字的输入,动画效果的设置,艺术文字的插入,幻灯片的保存”等,再通过树枝图节点发散展开,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从而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再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就变得十分容易了。微课教学给学生理清了所学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微课教学,便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记忆。一方面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兴趣入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学习情境;职业能力
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本文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发为例,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设计方案和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信息处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教育目标。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在对很多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
2,课程的设计思路。以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最终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是本课程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适应企业需求,针对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目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本课程改革的核心。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采用多个来自工作或生活中的典型工作案例,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办公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处理事务的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活动得到延伸。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摒弃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而是以一系列来自实际应用中的典型仿真工作案例,构成新的教学体系,实现了“以学习情境覆盖知识面,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布局”的教学设计。在对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基础上,我们将整门课程设计成了11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形成了集工作过程和知识体系于一体的仿真工作环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计算机基础知识由学生通过课程教学网站自学;课程设计部分由教师提出要求,并提供参考样例,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信息、提出需求、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过程独立完成,最后登录课程教学网站上交;主体内容(即学习情境分析与讲解)为课堂重点教学内容,全部在实训室讲授,从而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灵活地结合在一起。
2,学习多以小组进行。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强调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
3,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最终将学习的压力传达到学生身上,使教学过程向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转化。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10-02
1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及教学目的
1)职教特点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基础薄弱,学习被动等情况。职教的特殊性,要求职教课程的教学不能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
2)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在中等专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是一门以实践训练为基础的课程。这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理念、正确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以及能否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及目的
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7操作系统
Word 2010的使用
Excel 2010的使用
PowerPoint 2010的使用
因特网基础及应用
根据职教学生的特点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使用方法、文字信息处理方法、数据表格处理技术、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使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合理运用计算机;能够借助于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与处理实务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课件资源不是丰富,缺乏创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理论课学到的东西到实践课时能会用一部分,而上机课时又感到盲目,不知该干什么。教学中没有采用项目导入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3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进行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的总和。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发并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的开发。
1)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模拟等多种信息组合在一起,将书本上静止的文本与图片以一种动态的、交互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效果较好。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指导下,充分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与事物发展的规律与特性,充分构思与组织多媒体素材,发挥多种素材的优点。
把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富有活力和感染力的形象。比如通过Flas,可以将原来枯燥的文字转化为集图形、声效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的动画,可以充分展示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资源的利用举例:比如PC机的物理组成,如果只是简单的罗列PC各个部件,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成图表和模拟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让那个学生一看即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PC机的组成模拟图:
把枯燥的计算机组成文字性内容变为模拟图的方式,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把计算机的组装做成一个Flas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配件,安装到主板的合适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一个Flas便学会了计算机的简单安装。
2)微课
微课专注于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嗍,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课件、各种素材、教学反思、即时测试和教学评价为一体,短小精湛,问题聚集,教学主题突出,教学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网络化时代,学校有无线网络、家里有WIFI,公共场也有无线网络,学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利用一个间歇的时间观看一个微课。完全突破了以往教学场所和时间的限制,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每个模块按照技能点制作成微课资源,放在学生自学与测试平台上,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
3)项目及素材资源库
由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学习缺乏主动性。所以面对这些学生,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使他们融入到技能知识的学习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借助于“项目导人、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分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分饰不同的角色,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与团队成员一起合作,体会参与之乐、成功之乐,思维之趣。
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和选取是关键,教学过程是依据项目来开展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想成功地做好一个项目,必须在项目的设计上下工夫,使项目切实可行。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及素材资源库。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若干项目模块,针对每个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完成项目;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习了知识、练习了技能,项目完成后便达到了教学目标。
资源的利用举例:比如在讲解“Word 2010的使用”r可利用三个项目来讲解Word表格制作的各种功能,三个项目与教学目的对应如下:
4)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案例及素材资源库来教学,但是职业学校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听懂。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可以构建一个学生自学与测试的平台供学生课后自学与练习。
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延伸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时间上讲,教学网站24小时开通,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从空间上讲,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场所得到极大拓展,只要有电脑或移动终端、有网络,学生就可以进行课程学习,而不只是局限于教室、实训室。
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框架如图2所示:
自学课件资源库,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所有章节的自学课件及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课件资源库”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在线学习。
自我测评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状况选择组卷参数,进行随机组卷。当答卷开始后,系统自动进入倒计时。并且当测试结束后,系统可自动对答卷结果进行判卷并给出测试分数。
学习讨论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教师可以给出解答。
视频教学库:主要是提供数字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数字化内容既可用于课堂教学,通过直观的视频显示和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互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后作业提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电子文档的作业,可以让学生通过该平台来提交作业。
篇5
0前言
教育改革在不断的深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教学之中,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网络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在现代教育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开发,顺应了时展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的背景
高校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国全面的展开,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要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已经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在发展进步,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大,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具有一些辅助教学的模式,比如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将课件或者习题等教学资源传输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但是效率太低,并且数量有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存在很大的漏洞,知识量有限,当学生集中在网上对学习资源进行下载时,会使网站系统的压力加大,系统崩溃的现象经常产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开发,创建精品课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利。
2计算机基础教学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公共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B语言、C语言等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学网站进行开发,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辅助手段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精品网站,教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评审,符合课程网络化学习平台建设的需要。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轻松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功能模块的设置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学生在学习之中的探究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之中的相互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综合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3教学网站开发的技术应用
精品课程的网站开发需要用到诸多的计算机技术,通常会采用B/S结构,也就是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对网站进行开发和设计。B/S结构是应用比较广泛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服务器可以对浏览器提出的请求进行分析和处理,再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反馈到浏览器上,系统操作比较简单快捷,所以受到众多网站开发者的青睐。精品课程网站开发中应用了很多计算机技术,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3.1 HTML语言
HTML语言可以对Web文档的编程进行创建,通过HTML语言能够确定Web文档信息的显示形式和内容。HTML语言创建的文档之中也可以包含其他的文档,或者形成具有图片、文字、声音等的超文本。
3.2动态数据对象
动态数据对象是微软推出的应用程序接口,能够实现对关系数据库或者非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的访问。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OLE DB对数据库之中的数据进行访问和相应的操作,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支持Web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
3.3动态服务器网页
动态服务器网页是微软公司研发和推出的服务器端的脚本语言运行环境,其中包含了不同脚本的程序代码,并通过这些程序代码创设了网页。当浏览器使用动态服务器网页技术来编写网页时,服务器就会产生相应的代码传达到浏览器之上,这样用户就可以在浏览器上看到动态的网页。
3.4 Dream weaver
Dream weaver是专业的网站设计和网站管理软件,可以对网页进行可视化的设计与编辑,同时支持多脚本语言的编写。通过Dream weaver可以将动画、图片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网站提供更加强大的功能,并且在编辑和使用上十分简单快捷。
4精品网站体系结构的设计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工具的选择,将网站建设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搜集和整理,为整个网站的建设服务。
4.1网站的数据库体系结构的建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之中需要建立数据库体系,数据库系统之中包括用户表、班级表、成绩表、课程表和文件表等,其中存储了各种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数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的这些基表之中,需要建立一定的关联,班级表与课程表和成绩表之间可以通过外关键字建立关系,形成一定的联系,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班级表与课程表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成绩表与课程表之间的关系是多对一。学生和教师在利用网站时可能会对多个数据表进行查询,为了方便操作,在数据库的系统结构之中设计了一个“视图”工具,可以将多个表进行整合处理。
4.2网站的系统结构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使用,需要对网站的系统进行访问,才能得到系统提供的相应服务。在对网站进行登陆时,需要利用用户的帐号和密码,经过系统的验证之后才能进入到系统的主页之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并完成对用户身份的追踪。网站系统将用户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教师,一类是学生,不同的用户其主页形式也存在差异,并且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教学网站在不同的用户主页之中设置了不同的功能模块,教师模块具有的功能是文件管理、教务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以及进入学生首页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文件管理功能将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站之中,进行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该功能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审核与。学生模块所具有的功能与教师模块存在差异,包括查看信息的功能、常用工具下载功能、网络课堂功能、在线课堂功能,同时还具有学生论坛,学生可以就学习上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材;教材开发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1 引言
职校应了解教材的选用开发,对于教与学各个方面具有的深刻影响,分析教材选用的现状,掌握适合于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老师使用、且以教师个人执教的层次水平,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程度为基础的教材分析与选择法,进行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一门课程、一种工具,更是起到了信息化推广教育的职责。目前教育图书市场、教学环境中,计算机教材的大量出版发行,琳琅满目地展现在计算机教师面前,计算机类的图书、教材,有的来自计算机科研机构撰写、有些来自计算机行业应用机构撰写、有些来自己计算机教学者撰写、有些来自发烧友、或图书商所为。所以,哪种计算机教材更加适合、对口、切近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和学生的具体需要和情况呢?
2 中职院校计算机教材开发建设的现状问题分析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中职计算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客观问题表现在:(1)起点低观念落后,教材建设的认识不足。由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不足,教材的编写很难从以前基础教科书、规范知识素材这一观念上转变过来,导致教材的编写体系没有彻底的突破。(2)沿袭传统学科体系,未能真正体现出中职的教育特色、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受传统教材编制开发的影响和条件限制,教材仍以学科体系编写为主,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编写和整理,缺乏对教材实践和革新内容的开发组织,与职业教育改革、职业特点、职业技能等要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有效注重到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内容的需求,没有充分体现中职教育动手能力、操作人才这一目标特色。(3)相对信息产业教材变革比较落后、内容更新慢。由于我国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比较早,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导致了计算机知识不断增加和复杂起来,一些新的理论和概念、新的操作技能,中职计算机教材上还没有编写进去,内容比较落后和知识的陈旧较为普遍。同时,即使有些计算机教材谈到了新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和信息化理论,但是也过于空泛和简单,内容更新也慢。(4)与企业、行业、市场的结合程度不高,行业专家未参与教材开发,现行教材结构安排与实际企业需求、学生需求脱节。职业学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要和计算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不足、调研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材建设向纵深的发展。
3 中职计算机教材开发的重要性分析
作为中职学生,对掌握Windows操作、Office操作、以及软件工具的学习,已成为学生走出社会的必备技能之一。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中职学习中快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关外,那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好坏也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和学习质量。在面对当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缺乏内容创新、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资源的现实状况,开发编写校本教材是当务之急之一。中职学校能否自行组织开发建设一套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共同、重点研究的新课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4 中职院校计算机教材开发建设的措施建议
4.1 树立全新的、动态的教材资源意识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建设,可以为教学提供非常宽阔的舞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计算机教材资源本身在不断丰富、不断更新,教材的内容、侧重点、系统性等都发生着变化。所以,计算机教师、计算机教材开发者,要结合先进当下时代的教育新思想、新教学理念、新科学方法,根据本校师生独特个性和具体实际、学情能力,使教材变成本校整个教学生命的一个有机部分,让计算机教学更加具有动态性、发展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全面与市场接轨、与企业需求接轨,才是中职培养操作性人才的真实再现。
4.2 计算机教师应全面系统的把握教材,为教材开发献策
教材是计算机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依据,是教与学的主要媒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对教材有全面、系统和深刻的理解,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系统结构、运用方法,正确理解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的内容,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只有这样才能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超出教材”。才能够在计算机教材开发建设中,提出宝贵的、实际的、客观的建议,能够为教材的科学编制,给出科学有效的方案。这对开发出精品教材、特色教材,以及培养特殊中职计算机人才、精英中职计算机人才特别重要。
4.3 创造性地、动态地、开发编制计算机教材
要用动态的、开放的眼光去整合、创造课程资源,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加以“创作”,注重收集运用学校、班级中发生的真实事例,使学生产生计算机学习中重点难点的共鸣,排好教材内容与结构、开发好教材形式。教材的编排一般是科学的,但有些地方设计者考虑不周到,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依据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要求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使其结构更优化。
4.4 注重对计算机教材中叙述和描述性语言的处理
计算机教材中存在很多叙述性语言、这些描述性语言的准确性、表达的逻辑性,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影响,有的学生就是语文好,也不见得能够读懂和理解内涵。计算机教材的编写开发,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逻辑结构,尽量多使用图形表示、图画描述,注重语言的内在逻辑结构,增强序列性的表达效果,让学生能够轻松的理解计算机教材中描述的操作与实体的对称性、关联性、一致性,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起来方便和实用。
5 结束语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都在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这是好事,但是,在计算机教材开发建设中,个人必须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把计算机教材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并紧紧围绕这个有机部分去整合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善于利用教材,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形象化,是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计算机操作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效率。还建议:(1)开发教材要充分体现其灵活化、简易化、实例化的特点;(2)开发教材应体现每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主次要分明;(3)开发的教材里应有章节综合练习和技能大赛的相关知识点;等。总之,要围绕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要求就是培养上手快,技能强的基础工作人才这一要求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顾红菊.实践出真知――浅谈中职计算机校本教材的开发[J].成才之路,2011(14).
篇7
【关键词】项目课程;真实项目;真环境;无源代码
引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或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的职业能力。
1.项目的地位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特点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对符号的识记。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毕业的高职生基础知识都掌握了,书本也看懂了,但是一到要动手做的时候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了。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缺乏有效的编程思维训练。他们欠缺的主要是两点:
(1)不能全面系统的、深入的掌握某种技术,也就是会的挺多,但都是皮毛,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
(2)没有任何实际的开发经验,完全是想象中学习,考试还行,一到实际开发和应用就知如何下手了。
解决的方法是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以产品或项目为载体,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项目,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然后通过项目来获取实际开发的经验,从而弥补这些不足,尽快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选择什么样的项目
作为项目课程,项目的好坏和实施的方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常常是决定性的作用。项目既然那么重要,那么究竟如何来选择呢?根据笔者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选择项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方面:
2.1项目不能脱离实际应用系统
项目应该是实际的系统,或者是实际系统的简化和抽象,不能够是没有实战意义的教学性或者是纯练习性的项目。因为学习的时间有限,必须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当中去。任何人接受和掌握一个东西都需要时间去适应,需要重复几次才能够真正掌握,所以每个项目都必须跟实际应用挂钩。
2.2项目应能覆盖所学的主要知识点
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学以致用,要在应用中学习知识,学完的知识点需要到应用中使用,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2.3项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小项目或较为简单的项目更有利于教学。但到了教学后期,大项目或综合性项目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教学价值。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项目的选择与排序要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个要根据项目练习的阶段,练习的时间,练习的目标来判断。不能太大,太大了做不了,也不能太小,太小了没有意义,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2.4最后综合项目一定要接近或者就是实际的应用系统
学生经过这个项目的练习,学生这一课程的学习就结束了,可能就要走上实际的工作岗位了,如果这个系统还达不到实际应用系统的标准,学生练习过后也还是达不到企业实际的需要,那么这个教学质量就不高了。理想的状况是这个项目就是实际项目,到时候学生就业到一个公司,不过是换个地方干活而已,完全没有技能上的问题。
3.怎么选择项目
课程中选择什么项目不是靠想象,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一步一步分析出来的。我们可以采用倒推的方式来分析:
(1)最终的项目一定是真实的项目,也就是要把学生训练到能够独立开发实际应用,通常我们还不能选最简单的项目,因为学生的吸收还要有一个折扣,所以最终的项目应该选实际项目中中等难度的项目。
(2)最终项目定下来过后,开始分解这个项目,看看为了达到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哪些技术和知识点,以及每部分知识点的深度,然后定出每个分阶段的任务。
(3)然后开始选择分阶段的项目,分阶段的项目应该比刚才分析出来的分阶段任务稍稍复杂点,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标。定下分阶段项目后,同样去分解,定出为了完成他所需要的各部分知识点和深度。
(4)然后是选择上课期间的演示项目,演示的项目是为了做分阶段项目服务的,可以认为是分阶段项目的分阶段项目。
(5)最终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要求掌握的深度,分散到日常教学和实训中。
把上面的分析用正向描述就是:
日常教学和练习中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演示项目==〉分阶段项目==〉综合项目==〉职业能力养成,胜任企业实际开发需要。
4.怎样实施项目
在实施项目时,最基本和重要的一条就是:绝对要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下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做。 软件开发是一个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只有能够做出来,写出代码来,把问题解决了,才算会了。
4.1真流程
开发的流程也要跟企业的实际开发过程保持一致。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的各个环节,都要完全按照真实的开发流程来做。
4.2真环境
尽量构建跟企业完全一样的开发的环境,包括常用的开发工具、开发平台、应用服务器、常用插件、测试工具、项目管理工具、项目管理文档等等。然后跟企业开发一样,分团队开发。老师就相当于项目经理,一个班分成多个小组,每个组有自己的小组长,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4.3真开发
软件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听出来或者看出来的,项目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写出来。
由老师这个项目经理,带领着大家一起去做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结构设计、接口设计、重要业务流程的分析设计等,然后由学生们分团队进行开发,实现整个项目。这里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1)教师一定要现场带领学生一起做分析和设计,而不是预先做好了来讲讲。因为需要学生学习的是分析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已经做好的结果。
(2)选用的项目是不配发源代码的,在初学阶段,看一千遍,听一千遍,都不如动手写一遍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学生能写出来的代码才是学生真正掌握的。
5.总结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是通过真实的项目,真实的开发环境和开发流程,指导学生去真正开发,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收获真正的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徐国庆.项目教学开发的核心技术.职教论坛,2005(7)
篇8
【关键词】废水在线监控;计算机;绩效;审计
一、项目背景及审计思路
近年来,环保监管部门积极实施污染源在线监控的信息系统能力建设,用以实现对废水排污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并将其数据作为环保部门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废水在线监控系统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数据采集系统,包括废水污染源各监控站房内数据采集设备、与数据采集设备接口的其他相关设备,如门禁系统、摄像系统、温度计等。数采仪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CE。(2)数据传输通讯系统,包括利用GRPS实现监控平台与废水污染源各监控站房内数据采集设备进行无线通讯与数据传输。(3)基于废水污染源监控数据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监测信息的、管理、利用、比对、审核和共享。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2008,开发平台为。审计试图从废水在线监控系统的功能性、安全性;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各排污企业的终端监测设备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检查,诊断系统未充分发挥效用的病症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二、实施过程和测试方法
根据审计内容和要求,主要运用SQL Server软件还原系统备份数据,对上千万条信息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结合查阅工作记录等相关资料、实地查看现场以及问询等手段,查找系统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对主要内容的审计方法介绍如下:
(一) 测试废水在线监控系统数据的准确性
从数据传输过程、数据统计过程和数据比对校验三个方面对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开展测试和审查。一是利用数据库分析对现场监测仪器的显示数据与数采仪的数据进行逐一比对,统计分析数据传输的误差情况,分析误差是否在制度规范的可接受范围内,检查数采仪统计均值计算的准确性,以此判断监测仪表模拟信号转换到数字信号的准确率。二是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单位排污口信息导入数据库,与废水在线监控系统中对应字段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排放口名称”字段标识存在错误。进一步通过审查相关资料发现,被审计单位未建立信息维护机制,也未对字段信息进行审核。此外,将污水处理厂废水设计排放量与系统对应字段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废水在线监控系统数据库中部分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量数据异常,且未对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处理。三是通过查看比对监测资料和比对校验工作记录发现,被审计单位未对废水在线监控系统现场端废水流量设备进行比对监测,影响废水在线监控系统废水流量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废水在线监控系统中由污染物浓度与废水流量相乘得出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准确性无法判断。
(二)测试废水在线监控系统数据的完整性
在对上述异常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修正和剔除错误信息后对废水主要污染物因子-化学需氧量的采集次数进行测试,评价系统数据的完整性。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技术规范,对废水连续排放和间隙排放等不同排放方式的累计排放小时数等参数进行测算,以获取每天理论采集次数。进而运用数据库分析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三年实际系统获取次数仅占应采集次数75%左右,未进行监测的废水量达10亿万吨左右,未监测的废水量比例为34%。采集数据的缺失是表象,查找数据缺失的原因是关键。因此,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采集次数缺失情况进行逐一排查发现,被审计单位对主要污染物因子化学需氧量的系统采样频率设置不合理,且未对数据缺失情况建立相应的监控制度和实施数据补缺措施,是导致数据缺失较大的症结所在。
(三)测试废水在线监控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现场检查站房设施管理情况和计算机查询系统控制信息等方式发现,部分企业在线监控设备检查人员未使用门禁卡,而是使用钥匙进入排污口监测站房,致使系统无法记录进入情况和识别进入人员身份。进一步对系统数据库站房进入控制的记录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发现废水在线监控系统对各单位门禁进出情况均无相关记录,未能充分发挥系统的设计功能,对废水在线监控现场端的人员进出情况也缺乏必要的安全性监控。此外,通过检查数据备份、应急计划等制度和查阅数据备份档案的方式,对在线监控系统数据库备份情况进行审计,判断数据备份是否正确实施并发挥作用。
篇9
一、目前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主要观点
研究与开发费用包括所有直接归属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的费用,或可以在合理的基础上分配给这类活动的费用。当前针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全部费用化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符合谨慎性原则,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无形资产的管理,会造成无形资产的价值流失,使资产负债表上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失真。
2.全部资本化
这种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能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的信息,防止低估无形资产的价值。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开发失败的风险,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3.有条件的资本化
这种处理方法符合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且能够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比较合理。
我国原有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采取全部费用化的方法进行核算,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研究开发费用,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进行核算,采用了有条件资本化的方法。
二、我国原有《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原有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这种方法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
1.无形资产的价值反映不完整。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主要由研究与开发支出构成,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仅将这部分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入账,所反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不真实、不完整的。
2.不符合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作为费用计入研究开发当期的损益,导致研究开发期间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而在此期间却不产生任何收益开发成功后的会计期间获得了无形资产带来的巨大收益,但却只按受益期分摊少量的申请、注册费用,这使得收入与费用完全不能配比。
3.不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如果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取得成功,其支出的效益将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故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将占自创无形资产总支出很大比重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作为收益性支出费用化,违背了这一原则。
4.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如果一个企业为了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不能将其资本化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会造成企业资产价值的低估;同时,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上作为减项抵减了当期利润,这会抹杀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的处理不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三、对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探讨
我们知道,费用的确认有两条标准:一是权责发生制;二是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这两条标准的核心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根据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含义,应把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为资产项目,以后在其收益期分期摊销。但研究与开发活动有其独特的性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有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会增加企业未来收益,有的研究开发项目则可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说,研究与开发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与研究开发活动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如果将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全部支出列为资产项目在其受益期间分期进行摊销,不符合稳健性原则,同时,也很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报表失真,虚增资产,虚增收益。如果将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全部费用化,即从当期收益中立即冲销,又有悖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
可以看出,对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核算应达到如下效果:一是能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过程进行成本核算,以反映自行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二是能符合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事先考虑到发生研究开发失败的可能性;三是能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将研究开发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同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相配合,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四是能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从制度上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以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我国2006年2月15日公布的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更加合理。新准则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笔者建议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可采用以下方法
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划分为两个阶段后,对于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以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可单设期间费用类账户“研究与开发费用”归集和核算,并在损益表中单独反映,以便给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方面的费用信息。
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设置“开发支出”和“开发失败准备”账户进行核算。“开发支出”账户是一个成本计算账户,用以归集企业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该账户的借方登记所归集的开发费用金额,贷方登记开发活动结束后根据成功与否结转至资产或费用的金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已发生但尚未结转的开发费用金额。“开发失败准备”账户是“开发”账户的备抵调整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期计提的开发失败准备金。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开发失败准备金的计提数,借方登记开发失败准备金的转销数,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开发失败准备金。开发失败准备金应按单个研究开发项目计提。
具体账务处理方法如下:
1.开发过程中发生各项开发费用时
借:开发支出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工资等相关科目)
2.开发过程中按期计提开发失败准备金时(由企业根据以往经验,结合该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按当期所发生的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计提)
借:管理费用
贷:开发失败准备
3.开发过程结束
若开发项目成功,一方面将原已计提的开发失败准备转销;另一方面将所发生的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结转至无形资产价值。即:
借:开发失败准备
贷:管理费用
同时,
借:无形资产
贷:开发支出
若开发项目失败,一方面将原已计提的开发失败准备转销;另一方面将所发生的开发费用扣除已计提的开发失败准备后的余额予以费用化,结转至当期费用。即:
借:管理费用(未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
开发失败准备(已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
贷:开发支出(总额)
会计期末如开发项目尚未完成,将“开发支出”和“开发失败准备”账户的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即以“开发失败准备”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抵减“开发支出”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求得开发支出的净额。
篇10
【关键词】图形语言 图像处理算法 开发环境模型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图像处理算法及辅助语言工具,但这些工具往往针对某个特定程序,缺少一定的通用性以及相对较好的集成环境。分析算法和图像处理是典型的数据处理过程,能方便以图像辅助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工作。如平面图设计方面Photoshop具有强大的图像遥感功能和图像处理功能。但此软件只面对专业应用领域和艺术设计领域,软件本身所包含的图像处理功能不存在结构上的算法拓展,因此,该类型软件不适合算法开发研究,在图像处理算法过程中,研究人员将大量精力放在交互界面编码和图像算法上,造成研究效率低下等问题。
1 图像处理算法模式
本次研究中,算法模型是建立在段元算法转换和抽象代数理论组合关系建立的。通过分析图像处理过程中,单元可动态复用结构,对对个子算法、多个子算法单元进行逐一分解,并按照特定顺序进行构建。算法分解实例如图1。
在算法分解过程中,对算法模型进行逐步定义。首先,算法模型是树状结构图,由不同层次的子算法构成,分别以分解任务序号、任务子目标和算法模型序号表示;算法结构由一个二元组成,分别是子算法模型和算法关系;算法单元有三元组成,分别描述集合算法检索分类、单元算法集合标志。其中,一个五元组实现算法单元描述,分别以算法功能、类别、及输入、输出集合进行描述;由一个四元组实现算法单元标志,即,属性集合、算法集合与接口属性集合。由一个二元组实现非功能集合、对外请求(提供)功能等算法单元内的非功能集合。
2 图像处理算法集成环境
2.1 系统构成
典型数据流的满足条件是预定义函数数据库以及数据结构设计范畴内的计算问题。本次研究中图像处理算法由三个逻辑单元组成:相关交界面组建工具、数据元素、算法库。以上三个逻辑单元可以在实现单元分解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开发环境,辅助研发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对研发流程分析,在已经成型的开发环境模型为核心,提出以图形语言的图像处理算法为核心的开发环境,在研发过程中,集成环境具备以下功能:
首先,数据结构。图像处理算法环境开发,除了有针对性的定义数据格式外,多数流程是基于二维、三维矩阵操作的。同时,图像处理算法是为了实现快速研发集成环境而提供的函数库,函数集合是搭建元素,减少研究人员工作负担。
其次,交互界面是在函数库开发环境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函数操作代码,能让研发人员置换了解图形化语言的优势及表达算法流程,因此,此开发环境能使得研发过程更加简单快捷。
最后,数据查看工具和转换工具。数据查看功能能有效提升研发人员研发时间,在研究过程中,只要观察数据方式、图像方式以及空间数据和矩阵方差数据,就能实现对图像数据的观察查看。同时,支持多样性储存,面对图像储存格式变化。通过一定的转换工具,实现数据转换及图像格式转换,这样,多样化的数据格式在研发过程中才能更加透明化。其中,由于局限性而无法获得图像,可以选择研发过程中用过仿真,获取图像处理算法数据,并添加必要的第三方软件接口。在图像处理阶段,应选择一定的便捷条件,对传统喊函数库进行优化升级,通过相关文档注释获取信息,从而在优良的储存记录过程中方便研究人员调用。
2.2 平台框架
作为全面的开发环境,图像处理和分析算法集成平台是多元化子系统协作处理环境平台,包含了图像处理过程中数据分析获取能力。如图2所示。
其中,数据方针作为数据获取和生产阶段。通过数据转换为算法提供支撑能力。同时,算法评估生成属于数据处理阶段,算法研究人员在此过程中,完成定义和逻辑验证工作即可。同时,结合图像语言环境对目标算法进行流程定义,通过处理相关数据信息,证实本次研究中逻辑上的正确性。数据分析阶段以算法评估子系统为主,研究人员借助此系统设定相对的评估方式,可以有针对性的减少需求偏差,快速完成算法改进工作。而数据库作为开发环境中主要核心支撑源,是指在研究人员得到并确认目标算法后,系统环境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评估,是作为预定义算法部分为新算法开发应用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图像处理算法的相关程序研究分析,探寻图像处理算法的开发环境,并在图像处理算法模型基础上研制图形化语言开放形式,结合二次开发环境及二次开发算法,本次研究中探讨的集成算法能最大程度上形成界面资源和重用算法库,利于目标算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卫东,张天序,宋成军.低分辨率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8(02):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