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康复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康复护理

篇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85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引发的综合征, 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 部分合并癫痫、认知障碍, 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1]。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很多, 过程复杂而漫长, 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控制或消除病因、提高其生存能力与生命质量。康复护理可以巩固治疗效果, 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作者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76例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脑瘫儿童, 男43例, 女33例, 年龄11个月~7岁, 平均年龄(4.31±0.89)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异常32例, 基底节信号异常12例, 脑室旁白质软化21例, 脑积水7例, 其他4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病情复杂, 患儿及家属多有紧张、焦虑等情绪, 精神压力大,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患儿及家属的需求, 为家属讲解脑瘫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康复护理的意义、注意事项、安全性, 减少家属对治疗及护士专业性的顾虑, 护理人员要耐心地为其解答各种问题, 服务态度要好, 切勿有厌烦情绪。对患儿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价, 为家属讲解成功案例, 增强患儿家属治疗信心。患儿康复训练及处在陌生环境中往往带有抵触情绪, 护理人员要耐心并多对其进行鼓励、引导, 使其尽快适应早期训练。

1. 2. 2 制定护理计划 由专业康复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治疗、康复计划。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 护理人员在充分评估患儿基本情况、病情的基础上, 结合治疗、康复计划制定护理计划。

1. 2. 3 饮食护理 患儿口腔器官存在协调运动功能性障碍[2], 在咀嚼、吞咽食物时出现一定的阻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摄食功能障碍的程度选择食物, 从糊状饮食过渡到软食, 然后是固体食物, 最后转为正常饮食。喂食时注意保持患儿正确的姿势, 身体要双侧对称, 喂食应少量多次, 使其充分咀嚼。

1. 2. 4 姿势护理 在进行护理时, 应帮助患儿保持正确的坐姿、抱姿。坐位时, 要将患儿双腿分开伸直, 躯干的垂直面直立位。对痉挛性髋关节外展不良者可盘腿坐。正确的抱姿有利于纠正患儿的异常, 刺激患儿对大脑的自控力。

1. 2. 5 肢体关节被动训练 护理人员与家长合理配合对患儿进行肢体关节被动训练。训练时根据患儿的情况控制力度、速度, 避免用力过度使患儿产生疼痛, 训练要循序渐进, 避免突然加大训练力度, 若训练过程中患儿情绪变化较大, 应暂停训练, 避免拉伤肌肉。

1.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GMFM-88、FMFM-45评价患者运动功能, 以Gesell评价患者发育情况, 包括DQ及DA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GMFM、FMFM评分比较 76例患儿GMFM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53.21±11.46)、(60.41±12.58)分, FMFM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2.36±15.34)、(50.61±16.52)分, GMFM、FMFM评分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

2. 2 治疗前后Gesell中DQ、DA能区各维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DQ能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A能区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

3 讨论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1-0070-03

【摘要】目的探讨弱视儿童有效的训练和指导方法。方法对508例弱视儿童采取遮盖疗法(包括完全遮盖和部分遮盖)、红光闪烁刺激、精细目力训练法、光栅疗法、后像疗法、增视多媒体技术应用、穴位按摩等方法,观察训练前后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有388例患儿弱视得到治愈,100例患儿视力得到明显的提高,20例患儿的视力经过3~6个月的弱视综合训练没有明显的提高甚至下降。结论对于弱视儿童,临床医师的早期诊断配合有效的弱视综合训练和护理指导可以比较明显的提高患儿视力。

【关键词】弱视儿童;康复训练;护理体会

弱视指在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引起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者。按程度分为轻度弱视(视力0.8~0.6)、中度弱视(视力0.5~0.2)、重度弱视(视力低于或等于0.1)。婴儿出生时,视力不及人的1%,5岁以内是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弱视发病愈早,其程度就越重。按照《眼科学》教科书的标准,8岁以下儿童的矫正视力一旦降至0.9以下,即可被诊断为弱视。现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重新定义弱视:3岁以下儿童矫正视力低于0.5,4~5岁低于0.6,6~7岁低于0.7。研究认为早发现、早治疗、配合恰当的护理措施是弱视治疗成功的关键。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8月对508例弱视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508例(755只眼)弱视儿童,男235例,女273例。单眼161例,双眼347例。年龄3~15岁,平均5.6岁。弱视程度:轻度(0.8~0.6)117例(196只眼),中度(0.5~0.2)243例(352只眼),重度(≤0.1)148例(207只眼)。经眼科医师检查无其他眼疾、眼外伤及眼部手术史,双眼均采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后遵循配镜原则给予戴镜矫正。

1.2训练方法

1.2.1遮盖疗法遮盖疗法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和弱视程度等特点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完全遮盖和部分遮盖。

①完全性遮盖疗法:

用于单眼中度或重度弱视,两只眼的视力相差悬殊的儿童。方法是将优势眼完全遮盖起来,即将健眼彻底遮盖,光线完全不能射入眼内。抑制优势眼,训练弱势眼,促进弱视眼发育,达到治疗弱视眼的目的[1]。

②不完全遮盖疗法:

用于弱视眼的视力接近正常,或者两只眼的视力比较接近的时候。遮盖优势眼的时间逐渐减少,每日放开1小时或数小时,或者每周放开1天或数天。目的是消除由于刺激主眼而造成对弱视眼的抑制,可以提高弱视眼的固视能力,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1.2.2红光闪烁刺激主要用于视觉发育敏感期内的中心注视性弱视,儿童白内障术后的视力恢复或其它治疗方法无效的弱视。红光发光源峰值波长630bm,光谱纯正,可以直接达到黄斑中心凹,对黄斑中心凹的锥体细胞刺激力度大,以提高视锥细胞敏感度,提高弱视眼固视功能,促进视功能恢复。每日2次,每次8~10分钟。

1.2.3精细目力训练法目的是在做精细动作的过程中让弱视眼使用起来,消除大脑对弱视眼的抑制,促使弱视眼视功能的充分发育,从而提高视力。根据儿童的兴趣,由针孔组成各种图案的插板,让患儿逐个插落,或穿珠子、描图等,图案从简单到复杂,速度由慢到快,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从而达到训练效果[2]。

1.2.4光栅疗法又称CAM(视觉生理基础疗法)疗法,CAM视觉刺激疗法是采用不同频率的黑白条栅板作为刺激源,由于条栅板的旋转,使得弱视眼在各个方位上受到不同空间频率和对比度的光栅刺激,从而使弱视眼中受累的大多数皮质细胞受体得到确切地刺激,使它们恢复功能,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视觉刺激法适用于旁中心注视的中、轻度弱视儿童的治疗。此法简单易行,疗效好,见效快,对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疗效尤佳。每天2次,每次5分钟。

1.2.5光刷疗法通过注视光刷激活黄斑部锥体细胞,使旁中心注视逐渐抑制中心凹处,同时眼肌随旋转光作周期运动产生物理按摩作用,增强了眼肌调节功能,从而提高视力。光刷疗法既可用于旁中心注视弱视眼的治疗,也可用于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治疗,临床有效率可达50%~70%。每次单眼固视10~15分钟,每周2~3次。

1.2.6后像疗法人的视网膜被强光照射后可形成一后像,产生后像的过程可使眼底黄斑区的抑制得到不同程度的消除而使视力提高,相对黄斑中心锥细胞兴奋性提高,黄斑通道强度增加,使高级视觉中枢脱离抑制,从而纠正偏心固视,提高视力。儿童散瞳后,用强光(6V,15W)照射20~30秒[3]。

1.2.7增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应用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技术,根据神经系统早期干预理论,通过各种刺激模式,激活视觉通道,增强双眼视功能[4]。增视能光盘使儿童能边玩电脑边提高视力,增加了儿童弱视训练的趣味性。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

1.2.8穴位按摩按摩眼周围穴位(鱼腰、攒竹、太阳穴、睛明、四白、承泣)可以舒经活络,调和气血,增进眼球及其组织的气血运行。按摩是一个辅助的慢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我院通常是在一系列的弱视训练结束后对训练儿童进行一次简短的放松按摩,以缓解视力训练带来的眼部疲劳。

2结果

弱视疗效评价标准:

①无效:患儿弱视眼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一行者。

②进步: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

③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9。

④痊愈:经过三年随访,视力保持正常者[5]。

本组共治愈388例,占76.4%,进步100例,占19.7%,无效20例,占3.9%,总有效率>96%。

3讨论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发病率为3%左右。弱视的发病机制是视觉剥夺和双眼相互竞争的作用。早期发现弱视、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尽快进行弱视训练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手段。弱视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提高疗效,需要医生、护士、家长、患儿及教师的共同合作,其中护理工作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儿童的训练效果,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确保儿童训练高效的关键。

3.1训练室护士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熟知弱视相关知识及各种训练方法的原理、特点等,并具有高度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我院斜弱视训练中心采取定期向家长发放问券调查表,争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让家长评出最满意护士等措施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3.2营造宽松的训练环境为提高趣味性、防止枯燥、消除患儿的恐惧和厌烦感,训练室要布局合理,室内装饰要迎合儿童喜好,如五颜六色的动物图案,活泼可爱的卡通等。

3.3确保儿童训练的有效性大多数患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与持久,自我约束能力差,我们护理人员会采取热情和蔼的态度,针对不同患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指导,耐心细致的讲道理,多多鼓励患儿。训练之前,嘱患儿做好充分准备,告知在训练中的注意事项,使患儿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配合训练治疗。因在暗室中训练,应解除患儿的紧张情绪,让患儿取舒适坐位,并在心理上放松,集中精力,配合训练。每次训练后,在给患儿穴位按摩时多与患儿进行交流,拉近距离,使患儿与护士亲近、对训练感兴趣,以消除抵触情绪。我院专为患儿准备了小礼物、小奖章等奖品,适时给予奖励以提高儿童的兴趣,鼓励其积极配合训练,保证治疗时间及质量。

3.4重视对家长弱视知识的宣教首先应让家长对弱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弱视训练过程是缓慢的,矫正视力需要逐渐提高,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信心。应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视力是不一样的,正常儿童的视力发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完善的。视觉发育存在关键期,一旦弱视训练错过了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其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因此一旦发现孩子弱视,要立即进行训练。我院定期举办弱视家长学习班,讲解弱视相关知识,鼓励坚持治疗,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对于弱视患儿早期进行诊断同时配合系统完善的弱视综合训练,对弱视儿童视力的提高效果肯定而且明确有效。

参考文献

[1]吴乐燕.自制卡通眼罩在弱视儿童遮盖疗法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8B):2129.

[2]李桂妹.怎样治疗弱视儿童[J].全球医院网,2009,06.

[3]许立华.强化后像综合疗法治疗弱视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1.

篇3

关键词: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52-03

一、前言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可知2010年末我国智力残疾人口为568万人,实际上,我国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为1870个,仅能满足2.7万名0~14岁的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需求[1]。由此可见,原有省级康复中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发展地级市康复教育事业迫在眉睫,为此,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对湖南省各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师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地级市智障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发现它们的业务需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界定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任务,教师专业能力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第二,教师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第三,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第四,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至少包括教学设计、组织管理、表达、操作、交往、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科研等方面的内容[2]。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性,因此除上述特点外,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必须掌握特殊教育对象学习的心理机制,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他们能够适用的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优势智能的发展、协调发展。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湖南省各地级市康复机构进行编号,从中随机抽取50%的康复教师,最后调研怀化、株洲、吉首、益阳、张家界等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其中男教师6名,女教师70名;教龄:1年以下36人,1~3年34人,3年以上6人;大专学历63人,本科学历7人,其他学历6人。

2.研究工具。根据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界定而改编《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调查表》[3],此问卷包括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及沟通能力五大维度,4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Likerts五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该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越高,统计结果表明问卷的5个维度和总问卷的Cronbach.s"系数在0.679到0.853之间,分半信度在0.618到0.807之间,各个系数都达到了理论上的要求,并且在统计学上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数据处理工具。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算出P值。

四、研究结果

1.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总体特征分析。通过分析被试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问卷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均值M和标准差SD)来了解智障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体特征,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平均值为3.27,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评价倾向于基本独立完成,评价一般,另外,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标准差为.673,表明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在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各维度之间,教师对自己的康复教学技能评分相对较高,组织和管理能力及康复理论知识次之,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评分较低,且科研能力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

2.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为了深入探讨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教龄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t检验与F检验,结果如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不同教龄教师在整体专业能力以及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康复理论知识方面,随着教龄的增长,得分稳步提高,从教3年以上教师得分显著高于从教1年以下教师(p

3.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康复教师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学历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F检验,结果如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五、分析及讨论

1.智障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状况。本调查结果显示,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中的83%为大专学历,且康复技能的掌握能力较差。原因是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特教班(部)和由此类学校转型的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宗旨是有针对性地为某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培养师资,目前全国只有5所部属高等师范大学和两所地方师范大学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理论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通才。大多数普通师范院校未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造成特殊教育师资短缺[4]。由于世俗的偏见,许多人不愿意做特教教师,当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育需求时,特教师资队伍中就吸纳了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教或是其他行业的人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们的特教知识相对缺乏。在康复中心,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不高,因此,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不高。

2.教龄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由调查可知,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以新教师居多,3年以上教师仅6人,而未满三年教龄教师为70人,占总教师人数的92%。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的现实要求,这些新教师往往来不及接受系统的康复理论知识的培训,就被推上了讲台,加上没有相关地康复教学实践经验,在课堂秩序的掌控、智障儿童学习心理的把握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些直接影响到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经验对教师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教师的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当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任务时,高教龄教师表现出更高的能力水平,这与张海丛的研究一致[5]。

3.学历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学习经历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重要的背景因素,学历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知识水平的高低,但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的高低,学历是申请教师资格的最基本的条件[6],考虑到康复教师从事的是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学历要求较低,本研究将教师按照学历水平划分为专科、本科与其他三种类别,考察学历背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六、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学历以大专为主,大部分教师都只有1至2年的教学经验,因此,培训时应针对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特点,加强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行为矫正和认知训练的能力。培训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集体培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基层教师到更高一级单位观摩学习,还可以采用专家定时定点下基层指导的方式。丰富的培训形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快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12-06-26).

http://.cn/sytj/content/.

[2]谈秀菁.中国教师专业化研究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3]李海荣.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5

[4]唐春梅,成慧平.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篇4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5

[关键词] 脑瘫患儿;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运动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7-0148-04

小儿脑性瘫痪(cere bralpalsy)简称脑瘫,患儿常伴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1]。脑瘫患儿的治疗不仅是恢复躯干的形态功能,而且是对各种功能如生理、心理、精神情绪的补偿和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使患儿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将来从事工作独立生存与社会的能力[2]。而通过康复训练、心理暗示、饮食指导等综合性干预措施,有利于恢复其肢体的运动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脑瘫患儿64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排除患有其他急慢性传染病者、癫痫控制不理想者。全部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4.1±0.3)岁,分型:痉挛型12例,肌张力低下型8例,共济失调型4例,手足徐动型4例,强直型1例,震颤型2例,混合型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个月~7岁,平均(3.9±0.1)岁,分型:痉挛型11例,肌张力低下型9例,共济失调型4例,手足徐动型5例,强直型1例,震颤型1例,混合型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脑瘫类型及高危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康复训练、饮食指导、运动训练。

1.2.1 心理干预 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必要时让其父母及亲属陪住,消除患儿长期肢残、不能从事正常人的生活,以及在精神与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压抑心理。患儿对各项检查及手术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体贴关心患儿的自尊要求,消除其自卑感。鼓励患儿要持之以恒,密切配合治疗,争取最佳效果。

1.2.2 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句训练[3]。护理人员及父母向脑瘫患儿提供各种感觉刺激与语言刺激。如利用玩具、图等进行听说的反复训练,多与其做游戏,鼓励患儿多说,通过看口型、手势、表情等日常生活作为交流手段,从而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同时在智力训练方面,可以通过反复教孩子认人、物,并把孩子带到户外接触各种事物,以生动形象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兴趣,从而促进患儿智力的提高。

1.2.3 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补充水分,有进食困难的患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喂食时保证患儿头不要侧歪,尽量避免头向后仰导致异物吸入,在患儿牙齿紧咬时不要喂食,待其情绪平复后再继续喂食。

1.2.4 运动训练[4] ①抬头和翻身训练,头后仰或偏向一侧、头下垂或偏向一侧、翻身训练。②爬行、支撑、行走和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爬行训练、支撑训练、行走训练、运动平衡能力训练。③卧位坐起训练和纠正异常坐姿,卧位坐起的关键、上肢支撑训练、身体重心移动训练、纠正异常坐姿。④肌肉训练:解除肌肉痉挛,增强拮抗肌的力量。⑤关节活动度训练:从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进行全关节范围的被动运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基本治愈: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对称,行走正常,语言清晰,反应能力强,智力正常;显效: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异常姿势未完全消失,出现主动运动,肌张力改善不完全,反应能力尚好,智力提高;有效:运动功能及姿势较治疗前有进步,肌力、肌张力有改善,智力稍有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5]。

1.4 观察指标

1.4.1 患儿的配合程度 合作型: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很高兴锻炼身体;紧张型:情绪紧张、恐惧,不太愿意接受治疗和锻炼,基本配合;拒绝型:不合作,坚决不接受治疗和锻炼,劝说后勉强配合或者不配合治疗[6]。

1.4.2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CMFM-88) 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7]。

1.4.3 生存质量评价 根据 PedsQIA.0评分对患儿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进行测定[8]。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率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其中观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为90.6%,而对照组为7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配合程度比较

见表3。其中观察组合作型比率达28.1%,而对照组为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价

干预前两组C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CMFM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患儿CMFM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

2.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的康复目标是使患儿在运动功能、精神上以及生活自理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9]。在进行功能训练的同时应注意患儿的注意力、认知能力、意志、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训练,从而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及早实施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功能训练、康复训练等综合性干预是脑瘫康复的关键。

心理干预是重要的环节之一,针对患儿出现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通过采取集体或者个别干预,指导家长和患儿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儿学会保持身心舒畅,提高适应能力。本研究表3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合作型比率达28.1%,而对照组为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运动功能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主要体现,能够较好的运动并参与日常各类与肢体相关的活动,还可提高患儿的自信心。本研究观察组通过扩大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增加肌力训练、转换训练、体重负荷及站立、步行训练等运动训练,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C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CMFM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得更显著(P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句训练。在对脑瘫患儿的训练中,还应加以特殊教育、语言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手的精细功能训练为内容的综合康复训练,可以充分发挥患儿本身的内在潜力,为脑瘫儿童获得全面康复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而且脑瘫患儿需经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肢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患儿治疗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13-16]。本研究表5结果也证实,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

综上,对脑瘫患儿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才,洪芳芳.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57-959.

[2] 闰洁. 580例不同年龄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111-112.

[3] 王春,赵油,张琴,等.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 中医药导报,2009,15(5):70-71.

[4] 陈辉丽.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J]. 河北中医,2009, 31(11):173.

[5] 任绍玲. 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0, 16(1):62-63.

[6] 郭新志,孙阳,张向葵.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2):238-243.

[7] 王海萍,张庆梅.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43.

[8] 许晶莉,范艳萍,谢闽达,等. 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初探[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3):247-248.

[9] 童光磊,李红,张敏,等. 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 17(1):70-72

[10] 程凤花. 260例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90-91.

[11] 陈嘉红. 65例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其疗效评价[J]. 吉林医学,2010,31(15):2306-2307.

[12] 许明,林惠. 综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0):892-893.

[13] 陈颖. 脑瘫患儿的康复与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11,14(14):81-82.

[14] 王秀娟,贺晓楠,孟晓慧. 痉挛性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时的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41.

[15] 林青梅,刘振寰,万瑞平. 综合康复对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121-123.

[16] 宋宏颖. 脑瘫患儿进食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早期康复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6):1499.

篇6

随着近年来围生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及重症监护技术不断提高, 早产儿及窒息儿存活率、危重患儿的成功抢救率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1], 同时伤残患儿与脑瘫患儿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如何提高伤残患儿及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2], 已成为国内外研讨重点。本院在为脑瘫患儿与伤残患儿展开护理时, 采用早期干预康复护理模式时效果显著,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58例脑瘫患儿与64例伤残患儿, 脑瘫患儿中男32例, 女26例, 年龄1个月~9岁, 平均年龄(2.5±1.3)岁;伤残患儿中男38例, 女26例, 均为新生儿, 胎龄29~39周, 平均胎龄(34.5±1.6)周。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脑瘫患儿28例, 伤残患儿32例, 观察组脑瘫患儿30例, 伤残患儿32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展开对比。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全部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均给予早期干预康复护理, 主要措施包括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护理、心理护理、卫生宣教、安全防护及出院指导等。

1. 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儿康复护理前后, 利用简化FMA对两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同时采取ADL对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并展开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瘫痪患儿及伤残患儿护理前FMA评分及ADL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患儿FMA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瘫痪患儿及伤残患儿FMA评分及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是对儿童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疾病, 近年来重症监护技术逐渐提高, 危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 这也导致脑瘫患儿发生率有一定升高。另一方面, 在早产儿、窒息儿抢救成功率不断升高, 新生儿伤残发生率有一定提高[3], 而伤残患儿的数量也明显增多。目前脑瘫患儿和伤残患儿大部分都无法完全治愈, 有研究显示, 早期给予针对性系统化康复护理, 可促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基本生活能力大大提高, 增强患儿生活信心, 同时也可大幅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国内已有研究显示, 0~1岁为大脑发育速度最快、代谢功能最为旺盛的时期, 此时大脑的代偿能力最强, 未成熟脑可塑性较强, 在这一时期内对脑瘫患儿及伤残患儿等脑损伤患儿展开早期干预, 可促使局部受损细胞的缺失由临近细胞代偿, 以促使脑功能受损新生儿经护理干预可发挥自身最大潜能, 有效减轻其疾病程度, 提高其运动能力与基本生活能力, 从而取得相对满意的康复效果。

篇7

关键词:常规护理;病毒性心肌炎;中医康复护理;护理效果;心功能;心理;生活质量;康复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壮年人群中发病,多由于心肌细胞感染病毒所致[1]。患者因心脏射血下降导致心悸、气急、头晕、胸闷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心功能下降明显甚至存在生命危险[2]。病毒性心肌炎短期治疗效果多不明显,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过程,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压力较大心理、精神状况不佳[3]。同时受心功能不足影响,生活质量较差。中医康复护理注重身、心全面护理,强调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依据病人心理、文化、习惯、病症等进行针对护理,可促进病情转归改善心理、精神状况,在护理工作中采取中康复理疗技术对康复有积极意义[4]。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常规护理短板越来越明显,在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护理中中医康复护理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针对我院病人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治疗的6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研究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1~52岁,平均(42.34±3.77)岁。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22~53岁,平均(43.18±3.43)岁。纳入标准:以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满足《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5]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无其他器质性疾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全身重大疾病;②精神异常;③语言障碍;④病历资料不完整。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引导办理入院手续,住院后监护血压、心电图等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发放手册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加强病区消毒等等。1.2.2研究组中医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中医情志护理情志是脏腑的生理功能外在表现,不良情志会伤及脏腑。而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受病情、长期治疗等因素在影响,诱发不良情志。护理人员须在病人住院期间了解其性格特点,注意其情绪变化,根据病人不同情绪进行护理。结合移情、疏导、相制手段纠正病人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组织书法、唱歌、运动等活动转移病人的情绪,若病人心有郁结应当引导其发泄,进行语言开导,通过积极的语言俺是病人,同时还要如实告知实际病情以及治疗策略额,以免病人多疑多虑。通过情志护理让病人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面对疾病不喜不悲。中医康复护理技术患者仰卧位,康复师用大拇指从病人剑突下按摩至胸骨上缘,来回按摩20次;四指从病人剑突下顺时针揉摩至耻骨上,按摩3min;大拇指按摩足三里穴3min。俯卧位,康复师从尾骶用两拇指顶住背部皮肤,食指、中指向前,食指、中指、拇指捏住皮肤,沿脊椎向颈部捏,进行5次。晨起时双手手掌互搓,搓热后掌心轻轻揉搓脸颊,30次/d。两手中指按压鼻沟两侧,从鼻翼按至鼻根,来回30次。康复师指导患者以及家属康复技术要点,确保其出院后能够居家实施。膳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制定膳食计划,在护理前收集病人病历资料,依据病症结果选择食材。做到寒温相宜、药食相辅。根据体质、病症以针对性的食物促进机体康复,增强免疫,提高疗效,治疗期间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护理人员可为病人提供食物四性表,使其掌握温热性、寒凉性、补益性等食物的禁忌证、适应症。合理用药了解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明确每种药物禁忌,明确食物对药物吸收是否有影响,药物对胃肠道是否有刺激等等。确保病人在正确的时机下用药,患者用药后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起居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周期长,治疗期间加强起居护理有利于病人在住院、出院后有正确的起居习惯。患者晨起后影响有氧运动,不宜运动过量导致大汗淋漓。病人生活起居应当顺应四季时节,维持内外环境平衡,避免外邪入侵。运动养生适当运动有利于体魄、提高身体免疫能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不足,机体对剧烈运动不耐受。护理人员可以针对其病情建议病人进行慢跑、太极拳、游泳、五禽戏等运动。1.3观测指标心功能指标。在护理前后检测患者心脏射血分数(EF,正常范围50%~70%)、心脏指数(CI,正常范围2.5~4.2L/min·m2)。精神、心理状况。SCL-90量表从6项因子进行评价,SCL-90总分>160分为阳性。生活质量。SF-36量表从6个维度进行评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理想。1.4统计学方法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的心功能指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精神、心理状况比较研究组干预后SCL-90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2.3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的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2.4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低(P<0.05)。

3讨论

篇8

郑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办,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强化吞咽障碍患儿康复护理干预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康复患儿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练习和鼻饲;研究组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置留胃管时间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吞咽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儿胃管置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吸入性肺炎9.38%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9.13%;研究组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的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患儿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163-02

[作者简介] 杨冬梅(1972.1-),女,河南郑州人,中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幼儿康复。

吞咽障碍患儿的康复护理时间过长,可导致吞咽相关肌群产生萎缩。鼻饲时间过长会使患儿忘记饥饿、饱足与口腔摄食的关系,或者在康复中没有体会到饥饿或饱足感。因此尽早的对患儿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能缩短康复时间,避免咽部肌群发生萎缩,且对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临床效果。该研究主要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康复患儿64例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在该院治疗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康复患儿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9岁,平均(4.6±5.3)岁;住院天数30~60 d;其中颅脑外伤11例,脑炎1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8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10岁,平均(5.6±3.21)岁;住院天数30~60 d;其中颅脑外伤10例,脑炎1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8例。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通过头颅CT和MRI检查,脑脊液检查确诊;通过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存在吞咽障碍,并留置胃管[1];所有入选的患者及家属均为自愿加入该研究,并已签署相关的文件,能够主动配合相关的治疗。

1.3排除标准

生命体征不平稳;吞咽反射不强;脑干受损;分泌物多且需要及时吸痰;有食道方面吞咽困难的病史。

1.4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护士在进行鼻饲喂养时,按照医嘱间歇注食,在鼻饲的过程中,注意食物注入量和速度;喂养后竖抱并轻拍患儿,使胃内空气得以排出;鼻饲时和鼻饲后,帮助患儿取半卧位并抬高床头30°;鼻饲后1 h内不翻动患儿,以减少鼻饲液返流;密切关注患儿发生恶心、呕吐等情况;喂养后,及时为患儿清洁口腔。研究组采取强化康复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4.1嗅觉刺激嗅觉刺激主要是让患儿用鼻吸入有气味的气体,以刺激右侧岛叶皮质重塑,从而改善吞咽功能[2]。护士可用柠檬等刺激性的食物,切成片置于患儿的鼻端进行嗅觉刺激,以刺激腺体的分泌,从而形成吞咽反射。

1.4.2摄食训练①首先应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环境,在患儿进食前用鼓励的话语、轻快的音乐让患儿以愉快的心情进食。②注意在进食时选择合适的,能够坐的患儿尽量以坐姿进食,尚未有坐的能力的患儿,护士扶抱患儿并取30°仰卧位,使其头部前屈,刺激前庭觉、本体觉以维持患儿觉醒状态和躯干的稳定性[3]。对于容易激动的患儿护士应将其抱住并用浴巾包裹喂养,嗜睡的患儿应将其独立,以提高大脑的警觉性并保持清醒的状态进食。③护士按照患儿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的食物应密度和形态均匀,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喂养。口腔期:舌功能异常的患儿,初始时应喂养浓流质,待功能有所改善时喂养稀流质,舌后缩力度减弱的患儿喂养稀流质;咽期:喉上抬不足、咽壁收缩力降低的患儿喂养稀流质,呼吸道闭合不足的患儿喂养弄流质;食管期:环咽段开放不全或功能紊乱的患儿,喂养稀流质。④康复师对患儿的康复训练只是单纯的咽部肌群功能的训练,护士在此基础上对患儿进行鼻饲和经口摄食并用的训练。用棉签分别将准备好的事物分别涂抹在患儿的嘴唇、舌根及咽后壁的吞咽反射区域,加强吞咽反射力度,以促进吞咽有力。护士根据患儿的吞咽动作不断的予以口腔味觉刺激,增强感觉的输入。若患儿出现停止吞咽的动作,护士应停止口腔食物刺激,减少患儿因感觉过度而在下次进食时出现感觉防御。同时,护士通过胃管向患儿注入适量的鼻饲液,并同步进行经口摄食,通过舌体传达的味觉刺激,并不断的输入刺激信息,使患儿的胃产生满足感,并渴望下次进食需求。上述强化康复护理干预2~3次/d。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强化护理干预后胃管留置所需的时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吸入性肺炎:无肺病或支气管炎的病史;无诱因引发呛咳、发绀、气急、咳嗽、发热3 d以上,体温>37 ℃,伴有双肺干、湿啰音;外周血白细胞>11×109/L,肺部CT或胸片表现双肺存在片状阴影[4]。

1.6疗效标准

使用吞咽功能分级标准量表对护理3周的患儿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痊愈,进食正常;明显好转,进食吞咽存在轻度问题,不误咽;好转,勉强进食,不误咽;无效,吞咽功能改善不明显[5]。

1.7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两组患儿胃管置留的时间比较中,研究组患儿胃管置留时间(6.5±2.1),对照组患儿胃管置留时间(14.6±3.2);研究组患儿出现吸入性肺炎3例,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患儿出现9例,发生率为29.13%,研究组患儿的留置胃管时间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

研究组患儿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的96.88%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吞咽障碍是由于中枢系统神经受到损害造成的,主要表现是舌运动的开始时间迟缓和吞咽动作的协调性降低。为了满足患儿的营养和水分需求,在临床上采用鼻饲法进行喂养。进行长期的鼻饲不但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引发疾病的并发症,而且使患儿的吞咽肌群等功能产生萎缩,因此,尽快帮助患儿恢复吞咽功能,缩短留置胃管的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对患儿进行强化康复练习,能有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神经网络重新组成及侧支芽生,并扩大皮质觉察区,同时训练吞咽功能的相关肌群,能增强吞咽反射能力,从而实现患儿经口摄食[6]。

相关研究表明,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达36.0%~77%,吞咽训练对吞咽障碍患者有明确的疗效达73.0%以上,因此改善吞咽功能有效的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7]。该研究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在鼻饲的过程中,帮助患儿取正确,若患儿出现误吸的状况,护士应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对患儿进行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已准备好的吸引器对患儿进行吸痰,能有效减少误吸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研究组患儿胃管置留时间低于对照组,且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护士通过鼻饲和口腔训练的并用,关注患儿的吞咽动作,以促进反射形成,并同步加以嗅觉刺激,促进患儿腺体分泌,从而增强吞咽反射力度[8]。摄食训练不仅根据不同的患儿进行摄食训练,能避免出现误吸,而且能能有效的改善患儿吞咽功能情况,提高吞咽能力,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对患儿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了护理干预后研究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吞咽康复练习,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能力,还可防止咽部吞咽功能肌群的废用性萎缩,有效的缩短了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时间。

根据李良飞等[9]人的研究中,强化护理干预对需要鼻饲患儿的吞咽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研究表明,在进行强化康复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胃管置留时间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吸入性肺炎9.38%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9.13%;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的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进行强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防止患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且患儿吞咽功能恢复的疗效显著,与李良飞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需要鼻饲患儿的吞咽功能恢复起到了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孙艳红.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26):214-215.

[2]万晚珍.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1(29):118-119.

[3]曾海涓,覃艳玲.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33(7):627-629.

[4]阎蕾,关风光,周宁,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研究[J].进展护理研究,2012,14(29):2697-2699.

[5]钦晓英,杜丽萍.吞咽障碍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1,52(12):1141-1142.

[6]杜鹃,董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2,51(3):516-518.

[7]喻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16):3254.

[8]孔庆霞,徐丽华.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15(4):486-487.

篇9

【关键词】分娩 臂丛损伤 康复 护理

分娩臂丛神经损伤(产瘫)是由于难产、臀位、肩娩出困难等因素,使臂丛神经过度牵拉受损,多见于足月、大于胎龄儿,是新生儿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因损伤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部位感觉、运动、营养障碍,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臂丛神经损伤患儿21例,经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及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臂丛神经损伤患儿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1个月-2岁。左侧10例,右侧11例,分娩方式:钳产 13例 ,吸引产 5例,臀牵引产 3例。所有患儿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后,行臂丛神经松解术6例,神经吻合术9例,神经移位术3例,腓肠神经移植术3例。经过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术后随访6个月-2年,按Mallet评分标准评价患儿恢复情况[1],优13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5%。

2 术前护理

2.1 家长的心理护理: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患儿家长思想负担较重,求医心切,担心手术失败等等,易产生焦躁不安甚至抱怨等心理。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应及时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针对家长的心理需要进行心理疏导,耐心的向家长说明患儿神经损伤的病因、目前情况、采用手术治疗原因、修复机制,并讲解神经恢复的过程及时间等,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详细介绍家属配合治疗的护理要点,并鼓励家属通过拥抱、抚摸等方式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以增加患儿的依恋感和安全感;列举以往成功病例,使他们树立康复的信心,使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2.2 呼吸功能训练:术前发现膈肌抬高或拟行膈神经移位的患儿,应常规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小于1岁的患儿,指导家属辅助做扩胸运动和哭笑训练;大于1岁患儿,每天做深呼吸和吹气球的游戏, 并嘱家属带患儿做适量的运动, 以增加肺活量,增强肺部代偿能力,为术中、术后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术前嘱家属为患儿禁食水 6~ 8 h,以避免食物反流和误吸, 造成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3 保守治疗期护理:病情较轻的患儿不需要手术也可以恢复,因此在确诊后对患儿及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遵医嘱给予神经营养及恢复神经细胞的药物;每日2次进行温水沐浴,同时给予全身轻柔地揉搓,不仅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还可使患儿全身肌肉松弛,从而促进组织代谢,有利于消除水肿、解除肌 肉痉挛 、消除疲劳;臂丛神经损伤时应注意肢体保暖,必要时将患儿放入暖箱保暖;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避免外伤,切忌患肢长时间压于身体下,睡卧时将患肢吊于身前有利于局部血液的改善[2];避免加重水肿的姿势或动作,抬高患肢并用温水热敷,经常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以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及淋巴回流;在家属的配合下, 耐心地观察和检查患儿,以发现畸形、肌肉萎缩和运动的改变,可用连续被动运动肢体等方法来预防挛缩及粘连,动作缓慢轻柔,切忌粗暴;在保护神经不受损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并根据患儿的疼痛反应程度来确定患肢被动运动的幅度,以免引起新的损伤;对患侧肢体定期进行肌电图检查,不仅可帮助临床医生对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判定,还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

3 术后护理

3.1 麻醉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口唇的颜色及呼吸的变化,当发现患儿口唇青紫,呼吸急促时,应立即给予吸痰、吸氧等相应措施;护理人员应勤观察敷料有无渗血,并嘱家属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以免引起感染;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 避免肺炎、肺不张及呼吸窘迫的发生;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喉头水肿,以免处理不及时导致患儿窒息死亡。

3.2 肢体的固定:术后将患儿头部偏向患侧,减少神经张力,以免拉断吻合的神经,患肢防止外展、外旋及后伸;神经松解术固定2天,臂丛神经吻合术、移植术、移位术后,患肢需固定 3~4 周;固定期间,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及感觉情况,并并将肢体抬高,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3.3 患儿的饮食护理:麻醉清醒后4~ 6 h可指导家属先给患儿喝水,吞咽动作适应后,再进流食,保证足够营养的摄入;喂奶时应竖抱患儿,避免呕吐物污染敷料引起感染;指导家属及时添加含维生素 A、D、C矿物质和钙的辅助食物,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3.4 康复锻炼:术后24 h即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指导家属协助患儿进行康复训练,每日 3次对患肢进行肌肉按摩,并抬高患肢,固定患儿头颈胸;去除外固定后,练习患肢上举、屈肘、内收等动作,每日进行2次,每次 15~ 20 min,时间逐渐延长,主动被动运动相结合,并指导家属做肩关节被动外旋训练,预防关节挛缩致肩关节内旋畸形;当肌力达到4级时,每天可进行抗阻练习,并随着病程的推移和功能的进展,循序渐进。患儿的康复训练最难的是配合问题,因此护理人员需通过日常的护理接触,获得患儿的信任和亲近。

3.5 出院指导:使患儿肩部休息,避免牵动,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臂丛神经术后的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因此在恢复期要耐心做好理疗和功能练习,并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嘱家属术后每3月进行复查,根据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修改下一个训练方案,提高康复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宫云霞,张咸中,张振伟,等.膈神经移位治疗产瘫节前损伤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1):1319

篇10

【关键词】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恢复期;康复护理

手足口病为一种多发于儿童的传染病,也可将其称为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主要发病年龄小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恢复期患儿按区组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以康复护理,对照组不采取护理措施,两组患者临床病症的病情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例资料有可比性。

1.2 临床病症 发热症状出现1~2 d之后发生皮疹,一般在臀部和手足部位位置,部分患者的口腔黏膜也会发生疱疹。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发病后病症发展十分快速,其发病后1~5 d将会导致患者发生循环障碍、肺水肿、脑脊髓炎、脑炎、脑膜炎等,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死亡,而存活下来的患者将会发生后遗症。小儿手足口病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口吐、头痛、易惊、嗜睡、精神,情况较为严重这可能出现昏厥现象;眼球存在运动障碍、肌阵挛、肢体抖动、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痰中带有粉红色或白色泡沫,部分症状较为严重病痰中带有血性泡沫;趾(指)发绀、四肢发凉、面色苍灰;脉搏弱而无力,脉搏跳动缓慢,严重甚至无法测出患者脉搏,血压发生异常降低或者升高[1]。

1.3 方法

对患儿做好各项监测工作:连续对患儿进行心肺监护, 对患者的具体以及年龄进行具体监测观察,而后设定具有可施行性的各项报警值。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入院时常规监测血糖,高血糖是判断肺水肿预后的最重要因素[2]。

并发症的护理:①高热:保持病房环境温度适中,维持在24 ℃~26 ℃,控制病房湿度在50%~60%范围之间,同时选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进行降温,物理降温方法主要为降温贴、化学制冷袋、冰袋、冷毛巾等,通过物理传导方式实现有效将热散热。化学方法主要给予患者口服双氯芬酸钾肛塞、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实施治疗,同时辅助患者鲜果汁或多饮水方式实施治疗。②脑炎、脑膜炎:将患儿的头部约抬高15°~30°,如患儿出现频繁呕吐可给予患儿侧卧位,保证患儿呼吸道功能的顺畅。注意观察患儿呕吐物的性质以及量,同时注意维持患儿体内液体均匀输入。遵医嘱应用甘露醇,减低颅内压。③肺出血和肺水肿:保证患儿呼吸道功能通畅,同时对患者实施给氧治疗。及时将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除,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顺畅,对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以及呼吸功能进行监测。注意维持血压的稳定,在该情况下,注意对液体的流入量进行有效控制;将患儿的头肩部适当抬高15°~30°,保持其处于中立位置。留置导尿管对患儿每小时的尿量进行记录,不能对膀胱进行压迫影响正常的排尿功能;如患儿呼吸道受到影响时,可适当给予患儿气管插管治疗,对患儿实施辅助呼吸治疗。④皮肤护理:注意定期做好皮肤清洁整理工作,保持皮肤的干燥整洁,防止患儿受到继发性感染病症。注意保持患儿的病床床单干净整洁,及时将患儿排泄物污染的被褥以及床单进行更换清洗,避免对患儿皮肤造成一定的损伤。每天可用温水对患儿的皮疹部位皮肤进行3次清洗,保持皮疹部位的整洁,而后在皮疹部位涂上利巴韦林软膏,在用温水清洗过程中,应该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造成皮肤受到更为严重的损伤。患儿着装应注意宽松、柔软,并且注意干净整洁,做到勤换洗。对指甲不定时进行修剪,如有必要可将患儿双手进行包裹,防止皮疹被抓破抓伤,对大小便进行定期整理清除,保持患儿臀部干燥整洁。

用药护理:①采用甲泼尼松龙,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严格按照相关医嘱要求,对患者实施精确剂施药治疗,同时对患儿进行血压、血糖变化的观察。②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选用不同剂量的20%甘露醇注射液对患者实施治疗,一般在半个小时内可将其输完,防止液体出现渗漏,注意控制用药的时间以及用药剂量,同时观察是否存在不良反应。③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液体输注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对输液管进行冲洗消毒,避免同其他药物相混淆。同时在前20 min内对药物实施输注,控制速度尽量缓慢,并全程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以及患儿的一般病症,防止患儿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或不良反应,应立刻停止输注同时对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治疗防范进行治疗。

3 小结

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较凶险,除引起手足口病外,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护理重点在于病情的密切观察,尤其是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