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乡村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乡村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乡有6个村1个居委会32个组3485户12828人;土地确权面积共18253亩,其中田9425亩,地8828亩;有森林面积5.4万亩。截至3月底,全乡已发展种植业10800亩,其中:猕猴桃5000亩,花椒500亩,山胡椒2500亩,杨梅2800亩(今年发展了2200亩),光树皮种苗100亩,核桃300亩;发展养殖业有野鸡、山羊、肉牛等。发展种、养殖、加工、服务等微型企业53户。投资220万元修建了猕猴桃保鲜气调库。2011年3月27日,乡荣获了“中国绿色名乡”的称号。年,全乡人均纯收入4515元,实现了3485户农户中40%的农户(1354)达到户户增收1万元的目标。实现了全口径财政收入489.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4.1万元。
二、全乡十二五规划情况和2011年发展目标
1、全乡规划:在市工商局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制定了《乡乡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根据规划,确立了“生态立乡、品牌兴乡、产业富乡、工商强乡、旅游活乡”的战略发展思路,根据规划,到到2012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达到6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到2015年,发展猕猴桃10000亩、杨梅10000亩、花卉苗木2000亩;野鸡、土鸡出栏100万只;建成乡中小企业园和水上游乐中心。
2、2011年工作主要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800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3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50万元,非公企业产值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达到5600元。新发展猕猴桃2000亩、杨梅2000亩以上、花椒500亩。新建200亩万元增收种植示范园1个以上。完成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危旧房风貌改造工作。完成450亩宅基地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和高速公路危旧房风貌改造任务。新创建微型企业100户以上。完成3个农民新村建设和1个二期农民新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村的整村脱贫任务。完成1284平方米政府新办公楼和1920平方米职工周转房建设任务。新引进企业一个以上,确保税收增加300万元以上。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完成“中国绿色名乡”申报创建任务。
三、当前乡的工作开展情况
1、狠抓土地集约流转。按照田300元/亩,地200元/亩的价格,整体流转土地2200亩到天之峰农业有限公司(商会),截止3月20日,在村完成了2200杨梅栽植(其中杨梅1350亩、枇杷400亩、水蜜桃450亩)。完成了2200亩土地集约流转。截止3月18日,在楼坪村完成了500亩花椒亩栽植。
2、商定落实了200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园。经区残联的牵线支持,台盟市委、市残联已决定在乡村“台盟助推区残疾人万元增收猕猴桃示范基地”。协议无偿投入50万元,规模为200亩,用于村残疾人发展猕猴桃,实现万元增收,计划在5月底举行启动仪式和资金现场捐赠仪式。目前,已完成基地选址工作(村2、3组),启动了灌溉系统的建设工作,土地流转动员等工作。同时,宁波市对口办意向在我乡建立1000亩猕猴桃示范基地,助推万元增收,意向资金350万元,分三年投入,目前项目已申报到宁波对口办。
3、努力开展了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危旧房风貌改造工作。应改造267户,截至4月15日,完成98户,已开工建设110户。计划在6月中旬全面完成。
4、认真开展了宅基地建设用地复垦摸底调查和核实工作。涉及农房449户,测设面积211亩,实际能完成复垦面积450亩左右,目前,正在进行资料录入。
5、扎实做好微型企业创建工作。截止3月底,完成了25户微型企业的创建工作,目前已申报储备了77家微型企业,工商局已基本认可,计划在5月底前全部创建完成。
6、有序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工作。以村民集中、产业配套相结合,启动实施了村(猕猴桃)、村(山胡椒、猕猴桃)及中心场居委会(商贸、花卉苗木)农民新村和农民新村二期的选址、规划、建设前期工作。
7、及早谋划整村脱贫工作。完成了脱贫规划设计,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山胡椒、猕猴桃产业发展、农民新村建设等方面。目前,一是协助完成了北路至的公路改造测设工作,该公路主要解决村2组()83户新村建设和乡村休闲开发建设,发挥乡森林生态旅游作用。二是落实了500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工作,正在制定实施方案(扶贫办已批复项目资金30万元),正在制定人行便道实施方案(扶贫办已批复项目资金20万元)。
8、严格程序做好政府办公楼和职工周转房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选址、土地预审、初步设计、建设手续报批等工作,正在进行地堪钻探工作,计划年底全面建成。
9、大力开展引企增税工作。截止4月15日,新注册分公司2家、总公司1家。分别是咸丰军华煤炭分公司、湖北绿野根发煤炭分公司,天之峰农业有限公司,同时,盘强了淮渝煤炭经营有限公司,新注入资本金300万元,更换了董事长,协议新增加税收500万元以上。
10、全面实施森林资源管护。2011年3月27日,乡荣获了“中国绿色名乡”的称号。以此为契机,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共查处盗伐林木案件1起,已移交森林公安,当事者已被刑事拘留;查处批少伐多案件12起,已经按规处理。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规划;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在我国未来发展工程中,应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型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促进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并有效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用以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社会发展体系。为迎合我国政策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变化,我镇在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对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监督与管理,以期促进我镇城乡统筹的优化发展。
二、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主动参与性
农民作为乡村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农民群体的理解与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督管理时,首先应从农民角度出发,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积极提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保证乡村规划所指定的规章制度与农民群体观念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乡村规划对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其次,通过利用一定的宣传与教育手段,转变农民陈旧而固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强化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提升农民对政府工作的认同与支持,促进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主动参与性。例如,政府与相关部门通过绘制乡村规划蓝图、组织农民群众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新乡村规划建设、建立示范村等形式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参与性,营造良好乡村规划建与管理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线设施
乡村规划管线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通信网络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关键内容,对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部门应加强自身对乡村管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并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划方案。例如,对于水网建设,应保障闸阀设置的合理性,需保证总闸阀数量,用以保证每户给水的优化性;对于电网建设,应注重配电设备的选用是否满足用户实际需求,并对电力传输半径进行科学规划,提升乡村供电服务质量;对于排污系统的建设,应结合乡村地理、气候、水文等条件,科学设置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二次污染现象的产生。
四、建立健全的乡村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是乡村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保证乡村物质基础稳定,解决农民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分在进行乡村规划与监管时,应根据乡村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农民生活、生产需求构建健全的乡村服务体系。例如,在对乡村住宅区的结构、布局进行规划建设时,应根据乡村住宅区的建设规模与地理位置,合理选择垃圾存放、处理地点,组建专职垃圾清理队伍,用以避免公众场所交叉污染,保证农民居住环境的健康与优化;在对乡村商业服务设施进行建设时,应根据乡村人员流动情况选择建设位置与服务类型,应以保证服务的便利性;对于乡村畜牧养殖的规划建设,需禁止农户进行自由放养,可实行集约化管理,并保证畜牧养殖的清洁与卫生,从而提升乡村规划建设质量,为农户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注重乡村生态与人文建设,保留乡村特色
乡村规划,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乡村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定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因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时,应注重“因地制宜”、“以人文本”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农村生活、生产方式、人文精神、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将乡村规划建设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用以建立具有地域特色、乡村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农村。与此同时,在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过程中,也应遵循“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根据乡村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情况进行合理与科学规划,在实现乡村规划建设的同时,保证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林木、山坡、绿地等)以及自然资源的优化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六、结论
总而言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与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提升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城乡发展矛盾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加大自身对乡村规划发展与建设的重视程度,并采用有效措施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实现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的有效监督原管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宜胜.一个中国基层乡村的死与生――城乡一体化的村庄规划方法论[J].小城镇建设,2014,12:30-33.
篇3
关键词:乡村规划;建设;问题
农村建设现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加强对乡村的规划和建设,为农民营造出更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生产功能,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我国近几年的乡村规划建设经验可知,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对社会服务系统、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变更加以重视。
1安防系统构建问题
安全是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根本。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安防系统的构建需要利用以下几种措施来实现:第一,标识设置措施。为了满足村民对居住空间的归属心理需求,可以在规划区、村小组的显眼位置增设标识。第二,民宅高度及空间的合理规划措施。在民宅规划建设工作中,既要满足村民的安全需求,也要满足其与其他村民的沟通交流需求、对陌生人的监控需求。因此,应该根据既有民宅高度合理计算出符合上述要求的高度。第三,安放装置应用措施。为了保证乡村的安全,可以将安保系统引入村民家中。例如,可以将安保系统设置于村委会中,并按照一定的距离在适当位置设置报警点。当民众遇到危险时,可以就近选择报警点,触动安保系统,向村委会发出警报,进而起到提升村落安全水平的作用。
2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结合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经验可知,粗放型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为人们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但其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产生的破坏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应该尽量减少民宅重修、路线规划等工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设计师在设计乡村规划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为基本参照依据,使得乡村规划与自然环境成分融为一体,为村民营造出更加自然、绿色的生活空间。
2.2人文环境保护问题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人文环境。对于村民而言,他们已经对原本的人文环境形成了较大的依赖。因此,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对人文环境的保护。以减少变更为原则,将乡村规划与周围环境容为一体。这种处理方式的优势在于:村落原本的人文环境可以增强自身的特征。如果该村落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淳朴的人文环境可以作为一个宣传要点。
3功能分区与线路规划问题
3.1功能分区问题
与城市规划工作不同,乡村的农业属性决定着其功能分区较为复杂。为了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将村落划分为私人空间、农用空间、生活空间、半私人空间等多种。以生活空间为例,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村落已有的资源,在生活空间中规划出乡村公园、河流区域等公共性质的空间范畴。这种规划建设方式的应用能够为村民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
3.2线路规划问题
乡村规划建设中需要重视的线路规划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供电线路。供电线路的规划应该以满足村民的实际用电需求为目标。为了避免村民用电需求的增长引发供应不及时问题,在选用配电设备的过程中,应该在整个村落电能需求结果的基础上,留出一定的多余参数。第二,给水线路。为了保障水资源的正常应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分别以乡村、住户等多级结构为单位,为其配置主闸阀和分支闸阀,满足村民的实际用水需求。
4服务环境营造问题
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以为村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为基本目标。在营造村落服务环境的过程中,可行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垃圾清理规划措施。为了避免堆积的垃圾影响村容村貌,可以按照村落的规模,以一定数量的住户为单位,在村落中设置数量适宜的垃圾暂时存放点。规定每晚5点由专人负责清理垃圾,以此提升村落环境的清洁度。第二,车辆存放规划措施。为了改善村落的整体环境,可以分别根据民宅的特点应用不同的存放方式。如果民宅中本身设有地下室,则可以将自行车、汽车等车辆存放于地下空间中;如果村民的住房为半架空结构,则可以规定将车辆存放于架空区域。这种便捷的处理方式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实际使用习惯,还能够起到优化乡村环境空间的作用。除此之外,乡村中其他服务系统的设置同样应该遵循人性化原则,使得乡村规划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5结论
结合我国以往的乡村规划建设经验可知,服务环境系统、线路规划、功能分区以及安防系统等部分很容易出现问题。为了给民众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实际的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中,设计师及规划人员应该遵循人性化原则,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优化村落风貌的同时,为村民带来更加便捷、温馨的居住体验。乡村规划建设的开展应该与城市规划统一起来,使得各个地区融为一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
作者:卢希峰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镇人民政府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彩萍.浅谈乡村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9):58.
[2]姬文军.浅谈生态移民村庄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7):194.
篇4
【关键词】乡村规划建设 现状 对策
乡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农村人口比较多,且密度很大,但是又缺少基础设施,环保工作差,都对乡村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另外,在乡村还存在很多机制性以及体制性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1 现状分析
1.1 缺少正确的认识
从当前情况看,很多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对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地区以及部门重视招商引资,拉动经济,改善民生,很多资源以及人力和财力等都放在经济发展方面,而忽视了乡村的规划建设工作。另外,还有的地区以及部门虽然口口声声说重视乡村建设,但是却没有落实到位。在乡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员,也没有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大多都是应付差事。这些都表明很多地区的领导干部没有对乡村规划建设工作进行正确认识。
1.2 参与部门比较多,难以进行组织和协调
乡村规划建设,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与社会力量等的共同参与。可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缺少组织协调机构。有的地区以及部门划分了部门职责,可是没有牵头部门进行组织,导致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导致工作延误。还有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出发,不愿意在乡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投入比较多的人力与财力,消极思想严重。
1.3 软件建设不到位
乡村规划建设并不仅仅是物质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它不仅要有形象美,同时还需要有内在美。需要内涵建设,将乡村特色体现出来[1]。也就是说,在规划建设乡村的过程中,不能只建设硬件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服务改善,同时还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入手,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创新治理机制,融入到经济建设以及政治建设还有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建设具有特色的新农村。
1.4 政府单独发挥作用,市场力量没有被引入
很多地区在规划建设乡村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运动式以及行政动员等方式,没有引入市场机制,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一时建设了高标准,但是却无法长期运转。当前,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农民参与程度不足,无法发挥其主体地位以及主体作用。很多农民将乡村规划建设看作政府部门的事,导致规划建设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导致农民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建设目的以及建设力量进行明确,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村进行决策,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1.5 规划设计无法得到落实
从当前情况看,很多地区以及部门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重视规划设计但是却忽视落实的情况。有的地区以及部门在明确规划的时候具有比较强的随意性,没有聘请好的规划设计部门提前开展论证工作,导致规划设计漏洞比较多,设计的起点与标准都不高,影响了执行效果。另外,有的地区以及部门在进行规划的时候没有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一味追求高标准以及高档次,不能结合地区特点对规划设计加以调整,导致规划存在假大空的情况,可操作性不强。还有的地区以及部门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规划设计制定方面,却没有彻底得到执行与落实,没有结合规划设计的具体标准进行操作,在上报数据之中,含有较大的水分,存在虚报现象,对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有效对策
2.1 对乡村规划建设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当前,在规划建设乡村的过程中,认识不够,各个地区以及部门需要提升自己的认识,站在中国梦以及美丽中国的角度,开展乡村相关规划建设工作。不能够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乡村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也不能够使乡村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对立,要认识到乡村规划建设并不是发展当地经济和社会的一种负担,它并不是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2]。需要克服错误思想,在思想上对其加以重视,在业务上加强了解,掌握时机情况,使乡村规划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并行发展,利用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容貌,并对生产和生活环境加以改善,对农村中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料进行保护,对农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开发,释放旅游潜力,利用美丽乡村相关建设工作,推动当地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
2.2 将牵头部门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关系处理好
对于乡村规划建设这项工作来说,它是各个部门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参与的部门越多,就越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个相关部门需要在党委政府相关领导之下,尽到自己的责任。在规划建设乡村的时候,需要对各个部门具体资源加以整合,合力建设,对各部门的相关惠农资金进行统一整合,发挥乡村规划建设相关平台的作用,实现最佳效益。
2.3 把硬件建设以及软件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美丽乡村不仅指整洁之美以及基础设施完善还有公共便利和生活宽裕,同时还需要创新管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提升服务功能,还需要对农村改革加以深化,对公共服务的相关运行和维护机制以及社区治理机制还有产权交易流转机制加以创新。在建设过程中,要使农村焕发新的活动,营造出适合乡村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促进美丽乡村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2.4 引入市场机制
在对乡村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区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创新思维,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主动凑集资金,从而确保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支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专项资金实现专款专用,还要在建设中投入充足的精力以及财力和人力,强化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防止挤占与挪用的情况发生。另外,需要利用融资,将市场作用与活力发挥出来,引入招商引资等项目,利用其作为载体,确保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将市场融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避免等靠要的思想,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寻找其中的商机以及潜力,做好包装与推介工作,使农村自然资源以及这自然环境的优势与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吸引客商以及企业等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投资,促进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5 确保规划设计的高标准,并做好落实工作
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其规划设计以及具体实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起点的理念,要聘请口碑较高的设计部门做好合理的设计以及规划,保证在短期内基础设施的标准比较高,不会在短时间内落后,防止重复建设。另外,要结合当地具体的地理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规划设计,不能流于表面,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前做好调研以及论证工作,不能够照抄别的地区的规划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设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且能够体现科学理念[3]。与此同时,要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规划设计的落实工作,认真执行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防止打折扣现象,定期对其进度进检查,把关建设质量,推动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规划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地区在这一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实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思想上不重视,组织协调工作落实不好等等,需要进一步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美贞,蓝文权.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4(1):6-9.
篇5
保障发展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当前,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我们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下面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职责,谈谈思路和想法。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明确合肥主城西南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环巢湖生态示范片区、紫蓬山生态旅游片区、西北部外围控制片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开发秩序,优化开发格局,努力提高国土开发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注重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主要控制线衔接协调,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在坚持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前提下,集约高效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以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来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引导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与当地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加快“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加快集镇改造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已完成编制编制。通过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合理划定了乡村规划经济发展片区、居民点管控边界和生态控制边界,明确了村镇规模和功能,避免随意撤并村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实现了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强化了规划约束力。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塑造乡村特色,突出乡村个性,避免千村一面。
(三)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和样板村。官亭焦婆等25个示范点纳入市五个一批项目库。目前,山南镇“三庄联动”、上派镇“三岗慢生活”、铭传乡“聚星片区”等规划已通过县规委会。“三庄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围绕“农村改革发祥地、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定位,将小井庄、兴庄、长庄和板墙四个村,82个村民组,24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合肥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三岗慢生活”围绕“五彩三岗、慢享生活”的定位,以花木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休闲、旅游服务业,提升现代慢生活体验区内涵,打造长三角新型旅游目的地。“聚星片区”坚持“淮军圩堡探源地、蚕桑文化寻踪区、皖中民宿特色街、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功能定位,围绕淮军文化和自然环境,打造合肥乡村振兴样板。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快柿树岗乡防虎村、高店乡程店村等示范点和样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三)保障农村发展用地需求
篇6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美丽乡村;规划;高山养生农庄;区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must be guided by moder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producing development, wealthy life, polite phenomenon, the management democracy caught together, put the focus of the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ers' main body, et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ve a happy lif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bining with zhejiang southeast mountain health farm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lpine health farms; The lo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理念,指明了我国乡村建设方向。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可感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
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建设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现代化美丽乡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探讨浙江省楚门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的要点。
一、美丽乡村概述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从2008 年初开始,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 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广安吉经验,把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其创造的“安吉模式”、“桐庐模式”、“江山模式”等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现阶段建设美丽乡村,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从先行先试的浙江及广州的花都、增城、从化等地实践来看,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
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要实现五个层面的“美”,即城乡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管理民主乡村和谐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是集农村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
(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浙江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二)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尽管近年来浙江城乡人均收入比逐年缩小,但仍远比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时,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社会事业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区农村与市区的差距还很大。如不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将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活力难以增强,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社会稳定成本有加大的风险。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应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是城乡经济互补发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景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中,感受和体会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要点探析
(一)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美丽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
1、区位条件
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共有规划用地423.33ha,其中建设用地39.99ha,非建设用383.34ha。农林用地占绝大部分,占到总用地的91.43%。其中应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151.6ha,余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45.53ha,筠岭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226.20ha。
该地区东与沙门镇相连,南与龙溪乡相连,其北部76省道复线穿楚门镇而过,三级路网等级,其中盘山道路宽度4-6米,土泥车行路3-4米,村庄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庄特色鲜明、交通便利。具体区位优势见下表。
表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区位优势表
2、“高山养生农庄”的总体规划思路
从上表可以看出,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具有以下区位优势:高山地理环境确保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免于破坏;存在多处较好的旅游景观资源,且相对集中;具有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优势条件。由此,该地区规划整合现状自然要素,融入创新要素,并加以提炼,确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养生农庄”,即在“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养生 理念的指导下,发掘现状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离大城市较近的有利条件,利用高山自然村庄作为自然生态养生基地,规划成集养胃养心养体成一体、休闲娱乐为一道、“旅”“农”结合的生态养生场所。
3、“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图1“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①养胃
体验农业劳作的乐趣,采摘丰收果实,品尝绿色无公害食物。
②养心
回归自然,体验高山自然风光,到寺庙中会禅,都能让现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压力,使游客达到调理身心的目的。
③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参加农业体验,进行户外运动,到自然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
4、规划理念解构
图2规划理念解构
①应家村“欢乐谷”
应家村的发展应借助本村大面积的集体山林用地,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水果种植产业;借助本村的农家乐旅游业基础,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产业。
②余家村“养心谷”
余家村应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为游人提供一个远离都市喧嚣,既能亲近自然享受田园农耕之乐,又能修身养性、明心净气的恬淡雅致之所,通过日照寺上香、吃素斋、坐禅、抄经、禅修课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动,为游人提供一次涤荡心灵的休闲之旅。
③筠岭村“逍遥谷”
筠岭村发展以古村为服务依托,以山林为娱乐空间,结合高山生态农业种植,将筠岭村打造成建设具有特色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区,形成极具美誉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闲旅游区。
(二)规划实施措施
1、道路规划设计
(1)乡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宽度为5米。
②道路两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绿化带,绿化植物采取“乔木+灌木+地被”的三层垂直结构。乔木建议选择本村特色果树,营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两旁增加路灯,完善村庄亮化工程。
具体规划设计效果图如图3。
图3乡村干道规划效果图
(2)街巷规划
①清理街巷两边的杂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对街巷道路进行铺装,营造特色。
(3)景观道路
①景观游步道,采用青石对路面进行铺装,路面宽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适当点缀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乡村气息。
2、民居整治要点
(1)石屋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传统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洁墙面,尽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风貌;
①修缮窗户,用暗红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与现状相同的深灰色瓦对屋顶进行翻新;
③山墙顶部喷绘“福”字花纹;
④改用具有狮头门扣传统风格木门,展现乡村风貌。
(2)混凝土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黄色涂料对墙面进行粉刷;
②修缮窗户,外侧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换用更为结实的防盗木门;
④用防水涂料对墙脚进行粉刷,防水的同时,增加层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居民房,外层水泥涂层,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将墙面粉刷为米白色,改善外观;
②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墙脚,防水和增加建筑层次感;
④山墙顶部增加“福”字图纹,体现乡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此项目位于筠岭村北部,盘山公路和村庄主路交叉口,是筠岭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开阔林地,整个基地地势较为平坦。
现状保留8栋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结构保留完好,结合地势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无人定居。规划效果图见图4。
图4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1)功能定位为游客接待区,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休憩、娱乐功能。
(2)保留石屋结构,对建筑整体进行加固,对内部进行装修,清洗外立面,更换木质门窗,利用灯笼、廊架等突出特色风味。对部分混凝土构建进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环境,添置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规划设计休憩广场,为服务区和自行车骑车者提供休闲平台。
美丽乡村规划中农民角色的转变建设总结
通过浙东南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高山养生农庄”项目规划,力图使该地区发展更上一个层次,促使农民的角色从传统角色转变为农业工人和三产服务人员,实现农民增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高度重视乡镇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其在县域功能栉局中的地位。通过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确保乡镇总体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点根据各自的资源特色,立足产业找定位,宜工则商,官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乡镇建设中则坚持生态优先,切实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垃圾化处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洁保洁。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绿化,健全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完善文体活动设施,保持乡村的和谐稳定。
在城乡统筹上,浙东南楚门镇更是创新提出把整个县域作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建设,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辛福”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要求,将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划分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产业、综合发展和城镇村落等类别,抓点连线扩而逐次推进,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县域新型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
在该地区现有土地构成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它与城市的差异性中寻找潜在的经济发展机会,做到不仅为了美化环境,还要为村内产业发展寻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现有的空地规划高山养生农庄,不但结合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推动了高山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角色的转变。
本次规划有别于单纯完成任务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从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在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同时,利用自然要素来打造艺术、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建筑立面的美化、绿化景观的增设、文化小品的布置,为村民带来真正实惠且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陶德凯,彭阳,杨纯顺,等.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工作思考[J].规划师,2010.3.
篇7
目的于动员中央、省属驻武各单位、市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部队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动员大会。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加强乡村经营管理,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乡村化进程。刚才,扎东同志对今年乡村建设管理工作了具体布置,希望各县区、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加快乡村建设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乡村建设管理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2010年。依照建设区域中心乡村的功能定位,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加强市政管理工作,创新乡村经营模式,乡村建设管理经营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投资10多亿元,组织实施重点项目50多项,北一环路等22条道路建成通车,火车站站舍改扩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城北集中供热项目当年建成供热,乡村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快速推进,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669套、经济适用房1600套,改造棚户区4120户。乡村服务功能有了新的增强。乡村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垃圾处置、美化亮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不时加强,新增绿地面积12万平方米,乡村绿化率达到25%乡村经营不时创新。进一步完善发展集团经营结构,拓展经营范围,提升运作能力,乡村经营实现综合收入10亿元。特别是依照管好用活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经营管理,新增建设用地2.58万亩,乡村贮藏土地3000多亩,实现土地收益8.09亿元。乡村管理有所加强,城区主要街道环境卫生明显改观,乡村面貌进一步改善。
只要我鼓足干劲、创新思路、扎实工作,这些成果的取得说明了这样一个财政比较困难的地方。就可以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乡村建设步伐,推动乡村的跨越式发展。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差距,看到成果的同时。从总体衡量,乡村化水平低,乡村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差距。一是乡村规划滞后。已经编制的一些规划,广度和深度不够,特色不明显,规划的指导性、约束力不强,超规划滥建、未批先建、乱批乱建等现象依然存在随着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存在建设等待规划的矛盾。二是乡村基础设施单薄。虽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但道路、供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欠账多。特别是背街小巷的道路、环卫设施匮乏,不能满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乡村管理有待加强。重建设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乱停乱放、占道经营、乱设摊点、乱贴乱挂、乱倒垃圾、随地吐痰小便和破坏公共设施等未能得到根治,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的卫生状况差别较大。四是乡村经营需要进一步创新。乡村经营还有很大的差异,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仍很突出。
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加快乡村化进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需抓好乡村建设管理工作,乡村代表一个地方的形象。这不仅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由城市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一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乡村建设管理是实现武威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乡村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实现生产要素有效集聚、基础设施相互共享、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据统计分析,乡村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可带动2.5万元消费;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市政工程,可带动23亿元投资。作为近200万人口的大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只有30平方公里,乡村人口只有30多万人,而且规划建设滞后、发展空间缺乏、乡村功能不全、发展品位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必需充分发挥乡村拉动作用。如果我不能为企业发明宜居、宜创业的乡村环境,就很难把大企业、大项目、好项目留在武威。乡村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发展环境。通过全面提高乡村建设管理水平,不只能够彰显城市特色、增添乡村魅力、展示市民风貌,也会提振广大干部群众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信心。必需在乡村建设管理上下功夫、求突破,把乡村环境做优、做美、做精,全面提升吸引力、竞争力和可继续发展能力,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二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乡村建设管理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国际经验标明。即意味着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加速,结构变化深刻,产业和人口主要向城市聚集,乡村化进程加快。就我市而言,目前正处在扩大总量、调整结构、构建骨架、夯实基础、强化保证的重要发展阶段。提出工业强市战略,旨在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化,提高我市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进而加快乡村化进程。同时,随着乡村化的发展,又会加速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的涌动和集聚,对工业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市农业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加快乡村建设,可以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走出土地、进入乡村,降低农业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搞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竞争力,不只可以充分发挥生产力的聚集效应,实现乡村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而且也能有力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必需把乡村建设放在全市加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乡村的先发效应”带动效应”加快乡村化发展步伐,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从全国来讲,三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乡村建设管理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乡村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新阶段,对乡村建设和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武威而言,由于工业很弱,乡村聚集带动能力不强,承担不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重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农业出台了多项减免和帮扶政策,农民的收入增幅达到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但是如何坚持农民收入的继续增长?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让大部分农民脱离农业,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历史性的任务,要求我加快构建“市—县—镇”三级城镇化网络,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就业空间,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去年以来,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动身,提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经济区,启动了金大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可以大大改善武威城乡交通环境,实现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服务共享,形成中小城镇集群,提高城镇化率,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乡村的集聚作用,增强乡村的辐射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正在力图突破小城市的建设格局,四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乡村建设管理是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的有效方法。为居民提供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初步拉开了中等乡村的发展框架,随着乡村容量和品位的不时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观,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自来水还没有完全覆盖,有些片区还在使用自备水源,水质不能完全达标;道路虽然明显改观,但道路两侧建筑物破旧不堪,没有特色;乡村市容市貌还有待改观,市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没有达到整洁卫生、文明有序、舒适惬意;城区房价上涨过快,保证性住房覆盖面有限,夹心层”群众住房困难,人民群众意见较大;乡村供热、供电、供水、供气、物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县城、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就更为突出了这种状况如果临时得不断改变,就会有损我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需践行“人民乡村人民建、人民乡村人民管、人民乡村为人民”理念,切实加强乡村建设管理,满足市民求安、求美、求便捷的要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群众生活得更加舒适、更加幸福。
二、强化措施,明确目标。全力推进乡村跨越式发展。
不只关系到今年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更是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开展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依照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偏重,维护开发并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不时改造提升老城区,进一步完善乡村功能,全面提高乡村管理水平,有效改观脏乱差,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文明乡村,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努力推动乡村跨越式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快编制乡村规划,第一。引领乡村科学发展。规划是打基础、管久远和前导性的工作。乡村发展的实践标明,规划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规划既不能省,也不能拖,越拖造成的违章建设、重复建设、败笔建设就越为严重。必需把乡村规划作为乡村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龙头来抓。一要加快规划的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乡村区域内基础设施、公益场所、服务设施、工业布局的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今年要全面启动新一轮乡村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组织完成武威市《乡村总体规划(20022020河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专项规划》杨家坝河两岸绿地景观规划》乡村总体设计》新城区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和天祝、民勤和大靖镇的规划修编工作,组织完成全市31个乡镇、202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使乡镇规划制定率达到61%村庄规划制定率达到54%二要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乡村规划的核心是合理布局,科学定位。一个地方换一个领导就换一次规划,执行性差。有体制、政绩观的问题。但更有规划自身的问题:科学性、超前性、可行性如何?建设金大快速通道和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敢断言,任何一个头脑冷静的领导都会把这条路修下去,把城乡融合区发展起来。为什么?符合自然条件;第二,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三,沿线的老百姓,如果你不修这条路,不答应的所以规划能不能坚持下去,与编修水平的高低有关系。规划要突出超前性,注重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特色,注重乡村发展与工业现代化、环境优美化、群众方便化相结合。特别是要逐步形成武威独具特色的乡村风格、建筑语言。要加强乡村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把乡村规划与集约用地、合理用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城中村、破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存量土地,减少乡村控制区内乡村分散用地,加大工业企业和物流市场“出城入园”力度。工业落后,特别是老城区工业区比较少,要用三、五年时间把我所有的工厂,包括家具市场、建材市场都搬到郊外的工业园区,将来武威老城区这一块将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居住环境。要坚持一条,老城区,包括新城区里面再不能建工厂,不论效益多好的项目,都不能在乡村中办工厂。一方面发展很快,一方面土地的未用先弃”情况比较严重,土地管理国家实行的非常强硬的政策,一定要有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概念。这里我要给各县区强调一下,该办的土地手续一定要办好。三要增强规划的民主性。要加强规划的宣传,扩大群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乡村规划符合民意,深入人心。要健全规划公示、公布制度,凡是重要的乡村规划,特别是市政建设以及旧城改造项目的拆迁红线图、拆迁安排方案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联的规划方案,都应及时向社会公示,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证广大市民群众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现在把一些规划放到广场里面,征求全社会的意见,效果非常好。讨论金大快速通道规划时,专门请了沿线的5名农民代表、5名村干部、5名乡镇干部来参与审查,除了有名同志要求继续建设那种住宅后院养几只鸡、几头猪,人畜不分的居住方式外,其他人认识很清楚,一定要按新模式建。干部、专家不要看不起农民,提的有些意见比我有水平,又是规划的实施者、享用者。有些领导,说这个意见不行,回去再研究研究,发掘发掘,如何解决?自己没招。乡村的规划要征求市民的意见,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一定要听听农民的意见,意见很实用,参与规划,提过意见后,征地建设的工作也会好做很多。要让他有知情权,大家才干团结起来一起干,要是强行压迫,明明是好事,还是会反对,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方法。四要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明确乡村重大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必需经过专家审查、听取市民意见、乡村规划委员会讨论、政府有关会议审查、听取党委常委会建议、人大依法审议、上报省政府备案等有关法定顺序,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上述顺序批准擅自规划、选址、用地和建设。市区任何单位和个人搞修建都要经过市规划局批准,未经批准不得修建。乡村规划一经确定就具有极强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乡村建设中都必须服从、执行和维护乡村规划。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能,建立健全监察网络,进一步加大对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的监控和查处力度。要加强规划执法,健全规划执法队伍,决不允许再出现一例违法违章建筑。
高标准建设城市,第二。不时完善乡村功能。把乡村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关键取决于项目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一要精心搞好设计。设计是建设的前提,建设出精品,首先要设计出精品。要把乡村当作艺术品来对待,无论是新城开发还是旧城改造,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片区开发,无论是一片组团还是单体建筑,都要精心搞好设计。造型、用料、色彩、外观上精雕细刻,道路、水系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协调上和谐搭配。特别是要注重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精神风貌,以灵动的造型、新颖的风格、深厚的底蕴展示乡村魅力。今后所有的设计工作都要全部公开,面向全国招标,挑选最佳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设计我多花点钱没事,一是坚持招标,二是要走出武威,甚至走出甘肃省,大家都见过80年代的火柴盒”这样的设计,一个是廉价,另一个是方便,因为在家里搞设计,市领导好说话,外面设计一方面是贵一点,再一个是不好说话,有时设计进去也是败笔。设计一定要搞出精品,开门搞设计,集思广益,上海、北京、清华的设计理念好多不只代表全国的水平,更是代表国际水平的自己的力量要出够,要请我本省的专家,也要联系外面的把外面的好设计与本土的实际联系起来。上次清华的人来,就给他提了建议,有些设计脱离了武威的实际,比如大面积地搞墙上的装饰,但是这里风沙很大,风一刮,墙上的装饰落满土。二要建设精品工程。同样的图纸不同的工匠打造进去的废品是不一样的今年,市乡村建设重点工程多,质量规范要求高,必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组织、精心施工,确保各项工程高效有序进行,确保把每个重点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各责任单位要抓紧逐项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明确开工日期、施工进度和竣工时间,实行专人负责、定期调度,确保尽快开工、快速施工、如期竣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抓好乡村水系和绿化、亮化。要结合新城区建设、杨家坝河防洪景观建设和海藏湖生态治理,建设生态湿地,解决好城区河道水源问题。要依照大空间、大绿量、多品种的要求,推进乡村绿化改造建设,搞好重要路段和节点的绿化,切实提高乡村绿化水平。要结合乡村道路改造,同步推进亮化工程,逐步实施路灯改造,搞好沿街建筑物的灯光装饰,让武威的乡村夜景亮起来。三要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新城区建设,要重点抓好体育馆、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中心广场等标志性工程和局部行业行政服务大楼建设,年内体育馆、影剧院、博物馆和局部行业行政服务大楼要主体完工,科技馆、图书馆、中心广场要完成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争取开工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和武威城区地表水供水工程;加快城区东滨河大道、南关西路等26条道路建设,配套完善供排水、供气、供热等设施,争取大部分道路年内竣工通车;改造建设老化供水管网12公里,新建污水管道35.6公里、改建污水管道72.4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15000户;实施钟楼片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完成局部主体工程。旧城改造,要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加快乡村背街小巷改造步伐,加强无障碍道路、集贸市场、公共厕所、社区居委会用房等设施建设,提供更多便民为民服务。保证性住房建设,要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建设用地,年内新建廉租住房5000户,改造棚户区2.4万平方米,积极调控房价,遏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乡村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今年建设部门要提早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供热问题,现在矛盾是搞集中供热,明年的热电联产一旦建成,这个就没有用了不搞,今年老百姓的供热问题又解决不了需要统筹。二是保证性住房的建设,和大城市不一样,武威的房价不是炒出来的而是住房修建的总量不够。一方面在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一方面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拖着不建,因为他房地产开发和工业企业不一样,拖延时间,待价而沽,提高效益,获取暴利。这一点上,批地的时候,要加上一个相应的期限,什么时候开工建设,什么时候完工,如果时间到还是拖着不建,就要收回土地。这一方面抓一、两个买了地,拖延时间不开工的典型,土地该收回的就要收回。
创新经营模式,第三。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乡村是最大的国有资产。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潜力,关键在于政府能否依照市场规律建设经营乡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武威实际的经营模式。一要气魄再大些。政府要在搞好乡村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借款、贷款等方式,对规划用地加大投入力度,乡村建设上突出大手笔、大动作,集中财力每年都搞几项大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优化开发环境。要适应乡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坚持管好用活的方针,加强土地储藏,遵循市场规律,成片连方地储备土地,实行“块状开发”发挥规模效益。今后,决不能再搞“线状开发”不能只征用沿街、沿路十几米宽的土地,把路边变为门店的开发区,决不能让路边门市形成阻碍乡村发展的隔离墙”要把生地养熟、炒热,再以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收益再用于乡村建设。土地的问题同志们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这几年之所以乡村能发展,基础设施能完善,就是因为经营土地,这是符合法律、法规的土地法》没有说是不能经营土地,只不过是对公开拍卖等程序上的规定很严。现在不拍卖土地,就守到那个地方,无论是乡村土地,还是农村土地,武威还能发展吗?与西班牙客商谈项目的时候,说了一句话,项目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全世界政治经济学公认的两者结合,才干科学发展。要把土地经营好,利用好,给人民群众带来新的收益,给当地带来新的发展。土地要经营、要拍卖,关键是顺序,一要相信部,二是谁出了问题就查谁。不要走极端,如果说我武威城区的土地有利用起来,不拍卖,不经营,靠什么搞建设?土地的经营要“管好用活”前提是管好”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公开拍卖的顺序;用活”要用土地生财,赚的钱不是拿来吃、拿来喝,拿来买汽车,而是要为群众办实事。二要思路再宽一些。树立经营乡村的理念,创新和完善投融资体制,突出发展集团在乡村经营中的融资作用,强化乡村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盘活非经营性资产、拍卖经营权,为乡村建设筹集资金。要树立借助外力的观念,狠抓招商引资,对于市区的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要放手让有实力的企业家去开发,放宽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准入门槛,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道路、燃气、自来水、污水处置等设施建设。今后凡是参与乡村开发建设的只要符合乡村规划,不论是外地的还是外地的不论是个人独资还是合伙经营,都要积极地鼓励支持,公平竞争,一视同仁,搞好服务。三要步子再快一些。要以土地贮藏经营为重点,抓好供排水、供热、商砼、物流、钢结构、质量检测、房地产开发等经营项目。土地贮藏经营要按照管好、用活的总要求,年内力争再储备土地2000亩,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证,争取到十二五”末,使我市的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50万以上。
加强乡村管理,第四。全面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乡村管理的好与差,反映了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体现了市民的整体素质。要大力营造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关心乡村建设、人人参与乡村管理的社会环境,社会总动员,全民齐参与,行业顾大局,人人做贡献,努力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一要加强教育。搞好乡村管理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多种形式,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凝聚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主流,提高乡村的文明水平。要有针对性地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贴近实际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和培养乡村文明新风尚,激发群众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管理乡村的热情。要从强化市民文明意识入手,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市民真正明白一个文明市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二要严格管理。坚决地杜绝随地小便、吐痰的恶习,这次“乡村建设管理年”一定要杜绝这些恶习。观察到无论是十多岁的小孩还是七十多岁的老人,都有随地吐瓜子皮的坏行为,还有一些打扮得很时髦的年轻姑娘也是再有就是年轻人吃的泡泡糖,南城门广场地上的泡泡糖都能把人的脚粘住,有关部门要严格管理,对这些都要严厉惩罚。要加强宣传,让市民养成好习惯。也观察过,街道上只要有交警或是拿红旗的小学生维持,秩序会好一点,只要没有人管,闯红灯的翻栏杆的还是很多。当然我设施上要多考虑,有些地方可以多开两个路口。再一个关于随地吐痰的问题,那么我街边可以搞一些吐痰的地方,沿线10里、5里连个垃圾箱都没有,那一口痰不可能含到嘴里面,素质还没到那种水平。觉得随地小便是武威城里最损形象的事,也是最容易解决的公安、建设、环卫联合上,抓住就罚。要有效改变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写乱贴、乱停乱放、乱倒垃圾等各种不良习惯。突出抓好环境卫生整治,经常性地发动市区两级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对市区范围内所有大街小巷、办公场所、小区院落、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进行集中清理清扫清运,坚持经常整洁。要突出抓好交通整治,强化交通平安宣传教育,坚持站岗值勤与巡逻相结合,严肃查处交通违章行为,纠正翻越栏杆行为,保证市区主要路段人车各行其道,交通疏通。要突出抓好市场秩序整治,搞好集贸市场管理,打击欺行霸市、假冒伪劣行为,取缔店外摆摊、以街为市、以路代市、沿街叫卖的不良现象,确保行商归市、座商归店、各类摊点上市交易。要突出抓好市容市貌整治,更新和增设城区的公用设施,补修破损的路面,清除城区内的残墙断壁;建议文明施工,制止占道施工及乱堆乱倒建筑垃圾,撤除各类违章建筑;加强户外广告标语管理,制止乱贴乱挂;加强花草树木养护管理,更新增设路灯,清洗、美化临街楼房和店铺。要突出抓好噪音污染整治,取缔车辆高音喇叭,制止音像制品商店、电器销售门市部、建筑工地及娱乐场所噪音扰民,为市民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三要加大投入。启动乡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改变城管设施装备落后、管理手段落后、维护投入缺乏、管理费用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切实提高乡村管理水平,为广大市民发明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需要强调的省上今年将开展第八次全省乡村卫生检查评比,能否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对我重大考验。创卫”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全市上下营造创建卫生城市的浓厚氛围,使全市人民了解创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要意义。市爱卫办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的职能,协调城建、卫生、环保、交通、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和凉州区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市监察局、市政府督查室要对各单位创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表扬先进,批评后进。创卫工作中谁丢分谁负责,哪个部门推诿扯皮追究哪个部门的责任,绝不姑息。
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第五。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是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殊途同归。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整个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不可或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从我市实际出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上的创造。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要充分体现城乡空间融合、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良好、群众生活富裕的中小城镇集群和新农村融合发展区的特点。要加快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加大项目对接力度,采取企业化运作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整合交通项目资金、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年内基本建成金太阳产业园至武威城区段工程、黄羊镇至土门工业园区段工程,年内拉通全线路基工程。要围绕金大快速通道,做好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布局建设设施农业小区和农民新居,统筹考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要科学谋划武威城区、三个县城和武南镇、黄羊镇、大靖镇等重点城镇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把城镇建设好、管理好,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科学调整镇村布局,突出发展中心镇和城镇组团,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以中心村镇为重点,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水、电、路、气等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空间载体和硬件支撑。要将镇村管理纳入乡村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加快村庄道路硬化、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三、提质增效,加强领导。确保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取得实效。
加快乡村建设,科学编制规划。搞好乡村管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客观需要,也是营造良好建设环境、投资环境、干事守业环境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社会总动员,全民齐参与,行业顾大局,人人做贡献,确保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取得实实在效果。
严格执行规定,第一。维护群众利益。乡村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乡村现代文明的过程。市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的建设和管理都要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让人生活的更美好。当前,乡村建设管理中涉及的矛盾和利益抵触很多,要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权益保证机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要着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身手,要转变作风,下村蹲点,深入群众,自觉理顺群众情绪,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建立感情;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要防止简单化,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考虑群众接受水平,把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解决土地征收、乡村拆迁、环境整治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一要做好乡村房屋拆迁工作。房屋拆迁、棚户区改造中要严格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要求,及时按规范兑现弥补,实施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二要做好农用地征用工作。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要突出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建设好农村小康住宅,健全失地农民社会平安机制,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失地农民有房住、有事干、有保障。三要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查处力度,切实解决好物业管理中供热、供电、供水、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第二。严格督查考核。市、区有关部门都要把乡村建设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研究具体的落实措施,对重点工程项目,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抓好落实。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具体任务要分解落实到领导、落实到部门,确定具体的工作时限,明确达到效果,制定可行的奖罚措施,加强督查落实,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评判。今天动员会后,凡涉及到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任务的部门单位,要迅速拿出自己的实施方案。市文明委、市爱卫会及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促检查,对工作开展有声势、有力度、有效果的要通报表彰,对推诿扯皮、无所作为的要通报批评,并建议市委、市政府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加强作风建设,第三。不时提质增效。要把开展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与提质增效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大胆解放思想,突破观念障碍,抢抓机遇,积极探索促进乡村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着力解决大局观念不强,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问题;着力解决工作责任心不强,效率低下、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问题;着力解决纪律涣散、吃拿卡要、不抓落实、坐失良机的问题。通过开展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顺序、降低运行本钱,做到岗位有职责、工作有规程、办事有时限、结果有回音,以良好的作风推动乡村大发展、快发展。
广泛宣传发动,第四。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采取一切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乡村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具体措施,把全市上下的视线引导到市区建设管理上来,把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干劲引导到发明良好的人居环境上来,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区域中心乡村的目标上来,进一步增强市区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真正把建设市区、美化市区、发展市区变成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乡村建设管理部门广大干部以及各街道、各社区的同志,既是乡村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又是宣传员,要模范执行有关政策,深入群众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使群众真正理解和支持我各项工作,为加快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加强队伍建设,第五。发挥主力军作用。开展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城建部门责无旁贷。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布置不打折扣、不讲条件,分配什么任务就接受什么任务,接受什么任务就坚决完成什么任务,确保政令疏通。要加快推进建设系统内部改革,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对现有人员定岗、定责,消化富余人员,逐步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要加强城建集团内部管理,严格监督,规范运行。这里要特别强调城建系统、乡村管理系统的廉洁自律问题,乡村建设也好,土地征用也好,这些都是高危行业”两手抓,一手抓项目、抓发展;一手抓廉洁自律,要警钟长鸣,常说常抓常管,绝不手软。
切实加强队伍管理,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学习,不时提高整体素质。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考评机制,特别对执法工作人员和协管人员,要根据工作考核情况进行末位淘汰,提高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管理乡村的重任。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空心化;农村空心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18
1 前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空心化问题逐步出现,并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荒芜、产业退化、宅基地闲置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农村空心化问题就引起了各方学者的关注,研究的角度多集中于经济和地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的流动,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学界较为成熟的有“推-拉”理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空心化问题给农村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是综合性的,既有负面影响也有积极作用,过分强调其积极意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在研究中也较为少见,空心化状况不仅造成农村地区的土地和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引起产业凋零、文化衰退、留守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不仅要解决劳动力外流的现实问题,还要解决就业、基建、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以增强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乡村旅游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种心情放松的生活方式,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得到初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几年其发展较为迅猛,到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取得一定成绩,并在开发和发展中摸索出一整套模式,这对于促进农村地区增产增收、环境整治、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开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途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基于乡村旅游视角对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研究较为少见。
2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演变与表现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外部干A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地区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呈现不同的特征。刘彦随以山东为例,通过调研将农村空心化分为出现、成长、兴盛、稳定、衰退5个阶段,这种演变的划分方法不仅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上世纪90年代,农村生产技术提高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同时我国工业化大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在“推-拉”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农闲外出打工现象逐步出现,在打工过程中,劳动力大军意识到在外打工的收入远高于农业产出,使得部分打工者将土地撂荒。另外,高校扩招使得大量农村学子逃离乡村也在客观上加速了空心化进程。
从表现上来说,农村空心化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基建空心化和文化衰退化。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得留守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部分农村土地撂荒;留守儿童的看护和心理问题凸显;在村庄建设方面建新不拆旧使得村庄建设风貌良好,而村庄内部房屋搁置;农村传统的农业和副业产值吸引力缺乏使得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步向其他产业和地区转移;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传统的文化正逐步退化。
3 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空心化的影响
3.1 劳动力回流
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有效吸引劳动力回流。而且相比较其他产业乡村旅游的农户参与门槛更低,最为典型的是“农家乐”形式的参与方式,其对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学历等等要求不严格,甚至老人、儿童都可以成为经营的帮手,一家“农家乐”能够吸引一到两家农户就业,而且是家庭的全员就业,有利于劳动力回流的实现。
3.2 产业复兴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以农村地区优美的环境、朴实的民风和有趣的生产方式为依托的,传统农业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乡村旅游的开展在客观上会促使农业生产的继续和发扬。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展会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餐饮、住宿、手工业加工、购物等旅游产业的得到发展。另外,乡村旅游的开展也会使交通、物流、农副产品加工、建筑等旅游相关产业焕发活力。
3.3 公共基础设施完善
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道路、电力、给排水、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乡村环境、标志性建筑、公共休憩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投入内容,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满足游客需要,同时也方便了当地居民,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大量农民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利,农民也会逐步意识到乡村环境的重要作用,主动维护农村的卫生、生态和人文环境。
3.4 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
除却轻松惬意的乡村环境,农村地区特定的传统文化也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原因,而且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开展往往围绕某一特定的文化。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会在旅游开发中逐步挖掘,并通过一系列景观、活动、物品等载体呈现,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诸如某些手工做法、传统技艺;另外为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开发者往往会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包装打造和创新,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诸如传统民俗、节事等。
4 空心化农村进行旅游开发的策略
4.1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将文化的挖掘和包装打造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将传统技艺、名人事迹、文化古迹、民风民俗、特色活动进行深入调查,整理成册。其次对其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影响力大、特色明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进行旅游打造。旅游项目打造和旅游相关活动的策划应侧重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文化的呈现应体现多元化。
4.2 制定多规合一的乡村规划
当前大部分乡村旅游规划就是划出宅基地让农民盖房子或者是转化土地性质搞房地产,这已完全脱离了乡村规划的初衷。建议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地区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制定村庄的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多规合一的整体规划。并通过规划评审提升规划的科学性,通过规划备案、规划监察等一系列措施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
4.3 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旅游开发活动的有序进行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方面加强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村两委”建设,把热心于公共事务、在村民中具有一定威信的人员吸纳入两委中,加强干部的廉政思想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另一方面,组建村民旅游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将农户组织起来,降低旅游经营的成本,提升其在竞争市场中抵抗风险的能力,并通过合作组织与政府、大型旅游企业等组织进行对话,表达农户利益和政治诉求。
4.4 结合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为空心化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契机,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农户新居打造满足了乡村旅游的开发民居、田园等资源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新农村在道路、给排水、网络、绿化、供电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为旅游的开发解决投资压力。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10):1193-1202.
[2]袁芳.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空间重组
乡村空间的重组既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的反映,也是一个遵循生态区位规律而发生的空间自组织过程。诸暨地处浙江省中北部、钱塘江流域中段,优美的自然生境与乡村区域的居住、建设用以及耕作用地犬齿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江南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经过30年的工业化努力,诸暨的经济迅速增长,给诸暨的乡村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也随之产生了环境失衡、格局破碎等诸多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空间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载体。因此,不能孤立地从空间角度去探讨乡村的发展,还有必要将其放置在生态文明的价值层面,对乡村的发展建设进行探讨。
一、诸暨乡村空间重构的特征分析
1.乡村聚落趋于集中
以农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诸暨乡村聚落规模普遍较小且分散的均质空间布局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乡村开始步入工业化进程,传统乡村聚落的农业一元结构被迅速扩散的非农产业打破。乡村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组织原则 [1],促进了乡村空间要素的集聚。在传统重城轻乡思想的影响下,乡村规划往往从属于城市规划,表现为压缩乡村空间让位于城市空间的拓展。2006年,诸暨在全市范围内对行政村规模进行了调整,引导传统的分散性村庄居民点向城区、乡镇、中心村集中。根据诸暨市规划局村镇布局相关资料,原有的1301个村庄居民点被整合为501个。同时,诸暨大规模的造城运动挤压了乡村空间,乡村聚落的集中趋势进一步被强化。快速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作为支撑,这导致与城市接壤的农田、林地、水体等乡村区域不断被侵占,乡村区域的原有生态特性不断消失。
2.乡村功能空间趋于多元化
诸暨的经济发展有着“浙江模式”的典型特征,以具有很强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的个体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家庭工业为起点。改革开放以来,诸暨已成为我国乡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诸暨传统乡村以农为主的单一功能空间结构已从根本上被解构,正向农业、工业、旅游等多元现代生产方式转变。迅速发展壮大的现代乡村工业空间、现代乡村住区空间、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农业生产服务空间等要素在乡村不断集聚,形成了多样化的新型空间结构,促进了乡村功能空间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此外,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乡村已成为区域的重要环境保障区[2],乡村的生态服务功能正不断凸显。
3.乡村风貌趋同
乡村风貌趋同是当前诸暨农村的一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农民为改善居住条件而片面追求都市建筑风格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乡村规划的技术和经验不够完善。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现为:在 “以城市为中心”向“城乡统筹”转变时,“城乡一体化”规划依然是站在“城市中心”立场上的规划,对乡村的认识和定位并未及时修正。由此导致的“千村一面”现象,往往伴随着乡村空间解构和重组的滞后性,乡村功能空间的不协调现象,诸如乡村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破碎化、人居环境质量降低等。
二、诸暨乡村空间重组中的生态问题分析
1.乡村生态规划受到轻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城市―乡村"生态循环网络还未形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空间,城市带来了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并且生态问题的范围正逐步以城市为中心向乡村蔓延扩散,其污染的程度以及影响的范围在不断加大。在不平等的城乡关系中,乡村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使其自身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市―乡村"生态一体化规划迫在眉睫。其二,乡村生态规划缺失。乡村区域是自然生态与人工环境的综合体。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对自然生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接受自然本身的制约。这种不断的相互作用使得聚落空间逐步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相协调。然而,人类不断提高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无限制性开发与掠夺,正在轻易而迅速地打破这种和谐共生关系,急需进行专门的乡村生态规划来发挥卓有成效的指导作用。其三,微观层面的生态实施路径未在规划中体现。建筑是乡村聚落功能的最小单元,也是乡村聚落实现低碳生态化的重要方面。
2.农民参与不足
原因有二:其一,宣传不足。城乡环保宣传的差异是造成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此外对农民的生态农业知识普及和技术的推广不足。其二,乡村经济还较落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只有当低层次需求被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农民更容易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破坏环境带来的恶果。
3.乡村生态保护政策有待完善
表现有二:其一,乡村环境保护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被认为是污染的主源地,现行的大部分环保政策主要是针对城生态问题而建立的,对乡村环境问题的适用性、针对性有待提高。其二,目前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仍存在二元差别。与城市相比,乡村环境保护的管理还不够健全、力量还较薄弱、经费投入还存在差距。
三、生态建设策略
1.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的生态规划实施路径
第一,建立"城市―乡村"生态一体化规划。十报告提出,要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问题作为一个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将有助于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一定突破性进展。第二,进行专门的乡村生态规划。相较于城市生态学,乡村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远未整合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还停留在建筑、规划、景观、工程设计等领域各自为政的阶段[3]。诸暨并未出台专门的乡村生态规划,仅在一些乡村旅游规划中有所涉及,这容易导致乡村生态建设偏离方向。当前,应整合现有的各类规划资源,进行乡村生态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最终实现乡村生态的改善。第三,推广普及乡村生态建筑。乡村生态建设既要考虑与宏观的区域生态规划相衔接,也不能忽视同微观的建筑相融合。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建筑发展迅速,技术也日趋完善,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农民参与不足
首先,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是要培育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从主观上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认同和积极参与的意愿。二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态农业技能,从客观上提高农民践行生态保护的能力。其次,加强对乡村经济的扶持。(1)乡村经济的发展壮大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构建乡村生态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路径。(2)帮扶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壮大。培育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农业林业产业发展带动主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乡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培育绿色生态农业林业品牌。
3.完善乡村生态保护政策
不断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法可依。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立足点,建立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城乡环境公平的保障机制,限制城市污染向乡村转移。同时,要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体系。严格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办事,规范执法程序,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执法透明度,扩大民众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马亚利,李贵才,刘青,龚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研究评述[J].城市空间,2014(03):55-60.
篇10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