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人才培养

篇1

摘要:网络财务管理时代需要复合型网络财务人才。从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网络财务丰富的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如何培养复合型网络财务人才。

关键词:网络财务;复合型;应用能力

网络财务既是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现代财务管理新模式,它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时空效率为特征,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财务核算、财务决策和财务监督,并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加以体现。网络财务将现代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不仅改变了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丰富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带来了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标志着一个高科技含量的财务管理时代的到来。它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相互连接,实现网络资源高度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和业务运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滞后状况,使财务和业务协同进行。

网络财务要顺利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很多高校在网络财务课程的教学中,只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只掌握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却缺乏应用能力,本文拟针对大学本科阶段的网络财务教学工作,探讨如何培养复合型网络财务人才。

1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网络财务丰富的理论知识

网络财务课程的顺利开展,首先要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做好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网络财务丰富的理论知识。

(1)网络财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网络财务教学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并随着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将网络财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网络财务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网络财务系统分析、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即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网络财务系统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侧重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和网络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应用能力的培养。

(2)网络财务课程的设计。在网络财务的教学实施前,教师应通过对课程特点的研究,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在软件、教材、补充资料方面做好前期规划,并通过网络、书籍、软件培训部门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从而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形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的基本思路。网络财务是一门综合了财务会计知识与网络技术知识的边缘学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知识的完整性,并即时把握网络财务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内容。一般而言,在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介绍网络技术,阐述局域网、广域网和INTERNET网技术,另外,网络财务的核心技术是安全技术,由于安全技术本身内容丰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重要的安全技术,例如:电子支付技术、VPN虚拟专网技术等。由于网络财务技术是随着各种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教师想给学生讲解所有的网络财务的理论和技术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应力求使学生首先在宏观上对网络财务系统的相关技术构成有一个框架,然后再对一些重点知识和技术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网络财务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宣讲法、演示法、反向思维教学法、自我设计教学法、材料分析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宣讲法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课程知识点,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将网络财务的一些操作方法和技巧通过计算机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反向思维教学法是指改变常规的网络财务处理业务的操作顺序,按照相反方向对某个错误结果进行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设计教学法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网络财务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设计作业题,并通过上机完成,最后提交作业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作业所产生的数据等。作业设计可以小组或者个人独立方式完成。实施作业设计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材料分析教学法应用到网络财务的教学中,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材料。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财务中去的“实践活动”。首先,由教师根据网络财务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材料I其次,材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材料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材料分析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材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在网络财务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授、实务操作演示等。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师机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可以控制学生机,学生机可以进行电子举手、自动接收文件等。采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网络财务教学的合理化、标准化,并提高教学效果。

2通过实验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实践练习,可以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可以对所学过的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上机实验所产生的效果是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要配合实验教学。

(1)实验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企业常用的商品化ERP软件,要求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账务处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向学生进一步介绍ERP的基本原理、功能、系统结构和企业信息化基本思想。以及物流系统(购、销、存)模块的使用方法。

(2)实验过程。每学期开始,教师就要根据网络财务的授课进度和上机计划安排好本学期该门课程的上机任务,分若干次实验,要求学生每次实验都要事先准备并在实验过后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含如下内容: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本次实验的完成步骤、在实验过程中碰到哪些问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本次实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何感想体会和建议。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操作问题,他们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老师的答疑,可以了解财务软件的操作要领,并了解软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批阅实验报告,能了解学生的实验过程碰到的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对共性的问题,可以在下次上课之前,集中为学生讲授。从教学实践上看,通过学生的练习和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实验要求。教师在指导实验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另外,财务软件一般也有强大的辅助决策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大量的实例,要求学生进行如量本利分析、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成本预测、投资决策等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大致把握财务软件的设计思路,虽然很多的学生在将来更多的是利用财务软件而不是单独的开发财务软件,但是,我们认为会计人员只有掌握了财务软件的设计思路,才能更好地运用财务软件完成财务管理任务。如网络财务下财务软件各模块之间数据传递关系复杂,只有掌握了其设计思路,才可以更充分地进行功能的挖掘,此外,财务软件的升级也需要财务人员提出需求,因而财务软件的设计思路应该是教师在辅导实验时讲解的重点,如数据库设计思想、输入输出的设计思想等。

最后,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要加强网络财务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在网络财务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教学。

3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

在网络财务的教学中,我们要追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即通过社会调查、校企联合等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财务的实践教学。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法 应用型人才

        0 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财经类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而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案例教学法正具有实践性,它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应用,正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思路的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教育情境进行分析、讨论,甚至去实地调查,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最早的案例教学法雏形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其中最著名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后来西方国家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法律和医学方面的教学上,且时间较长。到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才应用在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上,最初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养的重视,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

        2 案例教学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上面分析反映,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运用比较晚,而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凸现,推向社会的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现象较严重。为此,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改革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愈发强烈。很多高校在重新对人才培养方向定位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对它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3.1 涉入领域的综合性 财务管理专业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数学、计算机、统计等学科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正是将各类学科知识综合到案例教学中去,在案例分析与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3.2 较强的社会实践性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而财务管理专业正是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体系,它的专业特色是从大量财务实践中概括出财务活动的规律性,在理论上做出概括与总结,再通过理论指导和发展实践,使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3.3 政策理解的准确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专业,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股利分配决策与公司法、证券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根据财经法规、政策、制度,按照企业管理的目标,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正确处理企业财务关系,最终能够圆满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中将实际企业财务活动状况反映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身份去分析和讨论如何运用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企业经济活动满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却不尽如人意。

        4 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4.1 不能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误以为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案例正是调解剂,是对讲授知识的举证。这种认识是将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当作简单归纳法或证明方法,不可能实现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激发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4.2 案例缺乏真实的企业环境背景 没有很好的案例来源,案例教学便无从谈起。在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尚属起步阶段,案例多来源于国外实务,而由于国外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不同,其案例多不适用于我国国情。这就给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带来弊端。而我国高校教师在收集、调查和整理编写有关案例过程中,多受自身社会实践经验的限制,所编写的案例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4.3 教师缺乏社会实践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一直是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接触企业实践较少。所以教学过程主要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偏重于财务管理理论内容的课堂讲授与习题练习。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虽然青年教师也接受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训练,有的也可能参与了一些本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搞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大多数都没有承担过具体的财务工作。没有接触过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4.4 学生群体过于庞大 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轻松的驾驭课堂。而在当前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要做到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消,使得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失去意义。

        5 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5.1 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可以采取有计划、分阶段的派送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实践,了解企业的财务运作的真实情况。在实地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同时,扩充管理实践知识,以此带动财务案例的开发与研究,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稳定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基地,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与调研、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以此来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5.2 甄选案例材料 高质量的案例是搞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世界不断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准则出台,这就引起会计理论和制度的不断变化,从而也引起一些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使某些过去经典案例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选择和编制财务管理案例是紧扣时代的重要举措。首先,选择或编制案例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在介绍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时,要做到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选择或编制的案例具有实用性。好的案例必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越深入,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从这方面讲,又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5.3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财务管理案例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案例讨论前不仅要详细了解案例的相关材料,还要精心准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可以解决学生数量较大,教师难以驾驭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要做到使学生的讨论激烈、尖锐而又真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并使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

        案例教学法已成为我国许多管理院校所接受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能够贴近实际、培养和锻炼学生管理技巧、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良好效果,对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正婷、顾颖,试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9.9)

篇3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1.目标困境:没有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数字经济是指运用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对财务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从基本的数字素养到在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数字成本等方面拥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是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财会、税务、审计、内控等架构搭建、相关财务运营流程设计、工作流协同、财务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在线化、财务工作数字化的职业技能人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具有独立的知识领域,又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2019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门增加了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包括信息与数字素养、数字内容创作、解决数字难题、数字战略与规划、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数字化思维、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但是目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一是数字化财务、智能化财务尚在探索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费用报销,企业数字化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差异明显。二是数字化财务人才胜任能力框架欠缺。三是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所调整,增加了部分数字财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实质上还没有完全匹配企业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财务组织运营能力、数字化财务领导能力、数字化财务价值实现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应具备数字化财务战略、数字化财务思维、数字化财务执行、数字化财务创新的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因资金、资源等限制,还不能培养出完全与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需求匹配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2.理念困境: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存在量质困局。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试点虽是高职单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突破,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理念践行还不深入。一是“卓越”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方案差异性明显、培养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二是工匠精神植入不深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要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具有对自身的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具有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的不充分。三是“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不深入,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3.制度困境:限制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纵向协同、横向跨界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客观上要求一贯性、跨界性培养,但是目前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试点阶段。首先面临制度困境,一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层次困境。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欠缺,导致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道没有一贯性。二是卓越技术技能教育的横向跨界困境。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操作的技术性要求校企协同培养的跨界性。虽然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跨界协同培养依旧困难。校企合作深度的不同导致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没有真正融通,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4.师资困境: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智能财务创新教学团队仍然欠缺,制约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师资智能财务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偏理论性,与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二是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行业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部分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研究的能力。四是卓越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不足。五是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卓越师资队伍的培育待加强。5.资源困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财务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欠缺。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是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卓越财务人才的客观需求,但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限制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一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由于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昂贵,学校资金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流程不对接,实训计划与财务管理业务计划存在差别、实训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对接。三是与德技并修相脱节。实训基地较关注技能训练,往往忽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四是因财务数据保密和企业信息安全,学生在实习单位处理复杂性、综合性业务的机会不足。五是数字化财务教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欠缺也限制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6.标准困境: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培养标准和规范。一是培养标准欠缺。卓越计划试点推动相应培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二是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匮乏,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7.资金困境: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欠缺,无法采购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实践基地设施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的教学开展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教学改革经费无法持续投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保障。8.特色困境:培养模式没有特色,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配备符合目标定位的卓越的特色教师、特色实训基地、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评价体系等支撑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障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实训基地、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还是偏向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培养模式彰显不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目标定位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精准培育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1.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财务管理需要管理思维和新技术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以培养学生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逐层递进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以便清晰定位数字时代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框架构建应以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价值观与素养为支撑的框架并根据数字财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能力框架继续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层次。其次是根据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清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数字化财务发展,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门型的,比如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根据具体目标不同可以分类为卓越理财人才、卓越战略财务人才、卓越管理型财务人才、卓越经营型财务人才。2.完善政策支持,打破制度困境。完善政策支持,推进卓越财务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培养、跨界培养、终身教育。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创设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二是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卓越财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三是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提升跨界培养的质量。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真正融合,突破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3.打破理念困境,深入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首要的是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加强对“卓越”理念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卓越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对卓越的理解,不仅是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二是深入饯行工匠精神。深化卓越工匠培养机制,项目贯通、导师带徒,实施工匠培育新方法。三是充分融入课程思政,贯彻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4.加强卓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目标定位的特色卓越教师。一是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二是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卓越教师;三是依托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四是优化教师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开发。打通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启动“工匠教师”培养项目,加强教师对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实训基地,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常态化;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型教学团队。5.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以“技术高端、管理高效、育训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财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按照“1个集约+2个融合+3个全真+4个服务+5个平台”指导思想建立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训基地。1个集约是集约“信息化管理”;2个融合是“校企融合”+“产教融合”;3个全真体现“真实产品”、“真实环境”、“真实项目”;4个服务是服务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5个平台是形成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就业技能训练平台”5位一体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5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财务共享服务、云财务、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等实践教学,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从感知财务数据开始,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最终能管理、应用财务数据。6.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一是由教育部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面对多层次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分层分类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作好顶层设计,主导明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标准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二是高校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和实施方案。7.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确保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落地。二是确保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制定相应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8.突出数字化财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自主确立符合本校特色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适应数字化财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二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强化大数据财务、智能财务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产教融合,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建设大数据财务实训基地,专兼融合,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四是充分利用平台教学,平台实时考核评价,凸出数字化财务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闾志俊.技术技能性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75-80.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人才;茶企;培养

随着我国步入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经营管理模式的新业态也在茶企中得到体现。其中,最为体现显著的便是在产品销售领域。传统茶企在销售环节一般借助中间商渠道,来覆盖目标消费者。随着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线上销售形态的建立,以电商为平台的茶企直销方式也孕育而生。随之而来的则是,茶企需要面对如何将资金有效配置在线上和线下销售领域的问题。我国茶企大多为小微企业类型,同时因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使得在价值转型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就直接导致了茶企普遍存在着利润率低的现状。为此,通过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其能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重构工作,则将成为茶企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1互联网时代对茶企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

互联网时代使得茶企的市场范围得到了充分拓展,也使茶企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中,可以提炼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1.1重视资金投入效益的要求

茶企在构建O2O销售模式时,需要对线上销售环境进行建设,其中主要涉及到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此同时,在满足传统消费者线下采购的偏好,还需要维护好已有的中间渠道。因此,企业稀缺资金则需要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完成布局,且两者的布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因此,在财务管理领域就需要重视资金投入的效益问题,对那些资金投入效益低的销售环节应给予坚决关停。因此,财务部门则需要运用财务数据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建议。

1.2关注资金回笼安全的要求

受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在我国的普通商品市场也存在着通货紧缩状态。这对于茶企的经营管理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环节:第一,线下与中间渠道商的资金往来规则发生了变化,更多的茶企为了维护渠道商关系,而是主动延长了资金回笼周期;第二,线上借助电商平台所进行的销售,其本身就受到物流周期和第三方支付规则的影响,也客观延长资金回笼周期。根据资本循环公式可知,这就对企业在生产和采购领域的资金需求带来了压力。由此,还需要关注资金的回笼安全。

1.3强化资金节约使用的要求

目前,茶企之间的竞争仍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模式,而根据“总利润=总收益-总成本”的公式中可知,茶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要实现利润稳步增长目标,则需要加强成本控制。而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成本中心,则担负着成本控制的职能,这种职能又是从管控资金使用上来完成的。由此,强化资金节约使用也就成为了内在要求之一。

2内在要求驱动下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结构分析

从以上内在要求下,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

2.1具有全局性的资金管控视角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知,目前茶企面临着打造自身信息化平台的长期任务,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若是缺乏投入产出比较的整体视角,则将无法获得资金投入效益的满意效果。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首先应具有资金管控的全局性视角。在茶企职能化结构的形态下,“具有全局性资金管控视角”,应主要构成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能力范畴,这样才能使其在这种能力驱动下来带动财务部门资金管控能力的提升。

2.2拥有高韧性的资金管理能力

在我国国民经济稳步起升的初始阶段,在销售领域茶企仍然会面临着资金回笼与产品销售之间的分离现象,这不仅是现代商业信用的内在规定性,也是适应当前业态销售模式的无奈之举。同时,随着线上销售环节的拓展,随着产品销售规模的增大也预示着资金回笼安全性日益重要。为此,作为财务部门的普通员工则需要具有高韧性的资金管理能力,特别在针对线下资金回笼问题,应在具备抗压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与中间渠道商之间的信息交互频率。

2.3具备创造性的预算管理思维

这里主要针对成本控制能力的构建,而在价值层面则体现为强化对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所谓“创造性管理思维”在于,应能巧妙的将财务部门管控资金所带来的外部性,内化为企业员工努力践行资金节约使用、加强成本控制的主观意愿。而作为专业机构的财务部门,则需要向企业管理层提出建议,而在管理层的推动下来实现“外部性被内部化”的目标。

3茶企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环境植根性分析与此同时,这里还需要植根于大多数茶企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3.1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通过调研可以感知到,以小微企业类型居多的茶企在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短板,企业管理层缺乏对专门财务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现状表明,不少茶企并不拥有专业的财务人员,而身处本企业财务岗位的人员一般起到出纳的职能,而关于会计记账、资金预算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则交给第三方机构和各个部门来完成。这就意味着,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正视目前的人才状况。

3.2财务人员职能地位方面

茶企在以生产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长期以来较为忽视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地位。这就在组织生态环境下,使得财务部门人员往往缺少存在感。这种状况就抑制了财务部门人员主动加强业务学习的意愿,从而就使得财务部门人才培养创新工作面临着主体性主观意愿缺失的困境。3.3财务人员工作重心方面受到小微类型茶企的经营管理内容的决定,财务部门人员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财务人员获得全局观的可能。从而,在财务管理人才创新模式的构建上,不应拔高对茶企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

4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根据上文所述,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4.1正视茶企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

在构建茶企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时,不能脱离当前茶企的人才队伍现实,唯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投入效益。前面已经在环境植根性中提及了茶企普遍存在着的财务人才短板,所以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基于此来制订培养方向和能力结构。在互联网时代下茶企竞争态势日益激烈,同时也为茶企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机遇,所以针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从资金管理角度来展开,并以优化财务部门的组织文化为战略。

4.2分层完成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

茶企财务部门内部仍然需要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全面推进财务工作步入正轨。因此,这里需要建立起分层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分层式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应理清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能力结构要件,以及部门成员岗位职责下的能力构成。财务部门若要对茶企的经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就需要建立起财务部门负责人与管理层的联系机制,所以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全局观应成为财务部门负责人的培养内容。

4.3突出培养财务人员的机制创新能力

小微茶企不可能配备大量的财务管理人员,而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又需要完成大量繁杂的资金管控工作。因此,财务人员还应具有机制创新能力,并通过部门负责人传递到企业的管理层。以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为例,为了使企业员工都具有资金节约使用的主观意愿,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对员工形成有效激励,即在与财务部门签订合约的基础上,由上级部门考核业务部门的工作业绩,将节约的资金按比例或者全部作为业务部门的绩效奖金进行发放。

4.4进行财务管理部门的组织文化建设

对于茶企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在部门内建立学习型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自觉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的内驱动力。组织文化根据圈层理论可以由外及内构成一组同心圆,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目前,茶企管理层应对于努力提升业务能力的财务人员进行物质激励,并要求部门负责人在业务学习上起到表率作用,在企业范围内分部门建立起岗位能力养成的制度,最后通过拓展活动和员工仪式性活动来建立起精神文化。

5展望

在对茶企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养时,还需要使其全面掌握茶企的经营管理特征,以及成本控制要求。为此,下面的内容也应构成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应在会计学视角下来认识二者的关系可得,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实则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而成本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资产,一个是价值层面的企业资本、一个是实物层面的企业资本,因此,单就同属企业资本这一点来看二者是存在共性的。再者,财务管理强调事前和事中控制,而成本控制则着眼于事后控制。另外,需要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因此而放弃传统成本控制模式。因现代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特征使然,为了提升资金预算的精确性,需要建立包括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在内的多方合作机制。由于多方都以自身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通过协商和综合将能增强预算的稳健性。

6小结

本文认为,通过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其能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重构工作,则将成为茶企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全文的讨论,创新路径可围绕着:正视茶企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分层完成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突出培养财务人员的机制创新能力、进行财务管理部门的组织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赵霞.论如何完善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体系[J].教育(文摘版),2015(18):270-271.

[2]黄建平.论企业财务人员轮岗制度的利与弊[J].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3):167-167.

[3]佟成生.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9):13-20.

篇5

1.应用型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必须改革应用型专业最大的特点在于侧重对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并不要求学生们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2.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财务管理教学必须改革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很多院校虽然开设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每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少,但就业率却持续低迷。原因在于传统的培养和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弱,思维模式单一等诸多缺陷,使得他们没法满足这些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使用的要求。3.就业形势需要财务管理教学必须改革基础扎实,业务精通,应用能力强一直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现实保障。在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大环境下,必须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来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们毕业后能学以致用、顺利就业。

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必须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来不断地调整,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习班一是通识教育基础课。教育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哲学、伦理道德、语言学、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等。这些基础课并不要求学生们门门精通,但至少要懂得基本的常识,这样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胜任不同的任务。二是夯实专业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包括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税法、市场营销学等,很多财务管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这些专业基础课做保障,这些内容掌握扎实了,对其他更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三是突出专业特色课。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比较广泛,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题、财务软件应用、投资学等。这些课程包含了很多以后进入公司企业工作的主要技能,极具实用价值。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学校应该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真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保证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多设置实践教学的课程,并且要给学生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2]。2.改革教学方法要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多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真实案例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教学。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要求一线教学的老师不能光有满肚子的财务理论知识,更要有比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并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适应财务管理这个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引进财务管理的教师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特别是有公司企业财务职位任职经历的专门人才来任教,另外加强对那些缺乏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多给他们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3]。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财务管理 人才培养 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理财环境日趋复杂,现代社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标准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从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各方面的要求入手,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创设于2005年,较之其他专业历史较短,更应通过不断创新来形成自身特色,并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

一、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创新培养的背景及意义

(一)时展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学校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从整体上而言,这种努力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才市场的要求总体存在差距。市场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人才的培养要跟上时展的脚步。

(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提升

近几年财务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学科和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均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特定地理位置,温州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温州的民营经济已到了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温州企业倒闭潮、民间借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而是转向更高层的财务筹划、投资理财设计、风险防范等。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知经济法律法规,通晓财务核算、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要具备风险管理意识,能够主动参与管理,为经营者出谋划策,具备分析、决策能力,能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备全面谋划运筹能力。

(三)财务管理作为新设专业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来形成自身特色

财务管理作为高职新设置的专业,无论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是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健全上,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由于会计学和金融学知识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或者只是把会计学课程与金融学课程进行简单组合,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科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另外,在师资队伍方面,仍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会计专业师资,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教育背景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既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无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色,也不能满足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温州地区的高职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提高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近年来我们在温州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温州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银行等,涉及工业、商业、房地产业、服务业、金融业,被调查的人员包括单位中的财务主管、项目经理、人事主管、财务人员等。调研方式主要有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网络收集等。调研内容主要涉及:财务管理岗位设置及需求状况;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结合调研数据,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企事业单位686 338个,其中私营企业占80%以上。而温州企业的数量居全省第三,私营企业的数量居全省第一。按每个企业配置2名财务人员计算,温州乃至浙江对财务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各类中介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调研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有以下特点:第一,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岗位分工观念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同。有的单位已经专门设立了财务管理中心,有的也表示有意向专门设置财务管理岗位或部门。但由于温州以中小企业居多,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在岗位设置上不可能像大企业一样做到分工细致,目前多数单位的财务人员还是以会计核算为主,普遍缺乏综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预见,未来既能进行账务处理又能进行财务分析、资金规划的财务管理人才将更受欢迎。第二,温州家族企业非常多,很多学生来自于民营中小企业家庭,父母希望他们在学有所成后能够协助管理家业。也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自主创业。因此,学习财务管理专业本身也是为其将来管理企业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篇7

一、教学不应陷入模式,教学内容幽默化、生活化

当前我国高职财务会计,在招收新生时几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文理分科,因此导致了生源较广、人数较多。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足够多的学生才能保证高职财务会计教学的进步。但学生较多,难以保证学生的知识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对会计相关知识的了解难免就会参差不齐。这样的情况就加大了教学难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就难以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很多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或是学习能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就难以理解老师讲的内容。当前我国高职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大多是套路化和模式化,即老师所讲的内容是固定的,基本上针对不同的班级所讲的话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样的教学即是进入了模式化,模式化的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就要想办法脱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幽默、贴近生活。举个例子,财务会计报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通常来讲,老师讲述这个定义会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但完全可以在不改变原义的情况下,进行幽默化地处理。定义讲解只需要讲清楚几个方面的内容,即“谁用什么做什么”,对应的是主体、客体以及内容。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是会计部门,客体是书面文件,简单来讲财务会计报告就是会计部门做成的书面文件,其内容是根据有关资料编制的反映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将这个定义进行分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为简单了。

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监督,设定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难以提升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学习的盲目性,即是没有制定学习目标,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目的,缺乏主动性,一切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样的学习方法过于被动,导致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完全是学生的责任,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的监督,没有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当然,学生也要意识到,高职和中学的学习有所差距,高职学习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老师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提升高职财务会计的教学效率,尤其是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首先,学生要改变对学习的态度,主动学习。其次,老师要能够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督促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设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学习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教学进程,同时也要有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的意识。

三、创新教学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

当前我国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形式仍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即是讲学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却没有体现教学效果。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理论家,尤其是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才,是要能够进行一线会计工作,而不是只懂得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只有对教学形式进行革新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创新教学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开放教学”上,所谓开放教学,即是不拘泥于传统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下,学校可以联系银行工作人员、会计专业的优秀校友、处于会计岗位的会计人才、用人单位人事主管等来进行授课,当然,他们的授课和老师的讲课不同,他们的授课偏向于分享经验,给学生提供经验指导。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高职财务会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点就在于提供足够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和工作结合起来。当前高职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几乎也有实习要求,但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因此学校要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学校给企业提供人才,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岗位,这对于企业还是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促进就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者可以直接被企业聘用或顶岗工作,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老师要能及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改正身上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也才能提升学校教学效率,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平台。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模式 应用 创新

一、引言

截至2012年8月,全国共有445所高校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其中隶属于地方的本科院校占据重要比例,专业建设方面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创新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当下,地方高校如何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突显自身特色,培养市场亟需、独具竞争优势的创新人才,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难题。如何在积极招生、顺利教学、合格培养、稳步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新建专业的科学规划与持续发展,特别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复合建设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综合教育系统,是高等学校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保证。如何确立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关键。

二、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性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是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遵循学科特点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强调执业能力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也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后继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学科。其起源于西方的金融学,脱胎于我国的会计学,与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存在知识上的交叉与共享。财务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金融、管理、会计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把握理财工具、理财技术,特别是熟悉资本市场的规律与规则。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满足社会需求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者不但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资金运营、熟识金融工具、进行高效融资、洞察市场信息、合理规划投资的高级理财能力。现在市场上普通财务工作者数量众多,且趋于饱和,而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却严重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立足当地经济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树立学校特色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度内含和概括的,既包括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高校,也包括为地方输送技能人才的应用型高校。例如,淮北师范大学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一所拥有15个学院、65个专业的综合性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属于省内二本招生中的高分优质生源,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因此其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要明显区别于“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及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虑学校自身特色和发展情况,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因此,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集理性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为一体,能够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一)教学体系结构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课程体系细分为平台、模块、方向等三个层面。淮北师范大学的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两个基础平台,分别体现了本校的人才综合培养特色、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特色。在课程平台之上,设立为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课程模块设置中遵循以通识教育为根、以职业需求为本、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有序、内容衔接得当、理论实践匹配、学生素质逐步提高的原则。其中,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又按照财务管理的学科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二)教学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保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稳定(达到教育部标准)的前提下,在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中体现改革重点。

1.加大通识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

适当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厚基础”的综合人才。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大学语文、大学外语、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

专业必修课的设置需要贴合财务管理的学科范畴,突出本专业的职业特点与应用特色,并以理论分析、研究工具的教学来补充。具体的说,财务管理专业应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石,以会计学为信息工具,融合管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构建满足社会执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其中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本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经济法、统计学、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综合实验等。

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更能够体现“学科本位”的特点和“能力本位”的需要的融合,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不同课程的相互渗透,又要根据不同的执业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课程,使课程设置在整体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所提出的特殊需要。在“会计”选修方向,主要开设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审计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纳税筹划、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在“金融”选修方向,主要包括跨国公司财务、金融企业会计、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

2.课程设置建设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接轨。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征询专业相关的各职业界的意见,使社会需求从教学源头得到满足。其次,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划与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相衔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相关资格认证,并将有关职业考试的内容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应避免简单的授课内容照搬和课堂成为辅导班的现象,需要考虑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职业成长的相互作用,做到融会贯通。但这种嵌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考虑学科知识、能力形成与职业成长三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做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平台

重视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应构建专业综合实践平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平台是综合立体结构,涉及课程实践、综合应用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等四大模块。

(一)课堂实践模块

理论学习是专业实践的基础,课堂授课则是实践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堂实践教学,又可以分为案例授课与课程实验两种类型。案例授课,主要是常规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将财务管理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应用互相关联。例如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本市场、金融会计等专业课授课环节,引入现实企业操作案例,进行知识点解析和理论运用;课程实验,是指划入专业课程、与理论授课相配套,但又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理论检验与应用实验,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和统计学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与案例教学相比,更能够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做到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并重。

(二)综合实践模块

财务综合模拟实验是第四学年开设,在主要专业理论学习后,在课程实践模块之上,将财务会计、公司理财、成本会计、审计、税收、统计等相关内容有效引入实验。在强调多类别知识综合运用的同时,考虑模拟企业的背景资料和实际运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得出结论、撰写文案,进行答辩。通过实验答辩,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

(三)社会实践模块

社会实践模块有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

专业实习要求高年级学生深入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一线,实际参与实习单位的日常财务工作。通过专业实习能够使学生熟悉公司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锻炼并提升实务操作技能,学习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管理实务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实际运作过程,掌握证券投资的方法与技巧。在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深化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实习通常集中安排专门实习时间,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现场工作,是社会实践模块最重要的形式。

认知实习,是指通过社会调研、实地参观、讲座座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或间接的专业方面客观认知。组织学生进到工作现场或邀请财务经理等实务人员来到讲堂的认识实习,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财务管理和会计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操作流程,认识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难题,获得解决之道、职场经验和发展规划。认识实习,可以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形式较专业实习也更为灵活,更能够突显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是专业实习的有益补充。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通过各种职业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提高工作起点,增加个人竞争力。

(四)创新实践模块

创新实践模块能够凸显各校实践特色和专业办学思路。首先,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专业课堂基础之上,举办“财经论文大赛”、“财会技能大赛”等竞赛,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锻炼和信心的树立。从执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优化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其次,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第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积极搭建创业教育平台。举办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多形式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我创业的能力。

五、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复合保障机制

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顺利实施,需要依赖于良好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指各保障要素的职能以及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寓于模式的运行,又决定其发展方向与运行状态。具体分为物质方面的基建保障与软件方面的师资保障两个层次。

(一)基设保障

1.实验室建设。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可以分为手工实验室和信息化实验室建设。其中信息化实验室是建设的重点。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教学手段的进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手段,推动高校教学信息化进程,是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以信息化实验基本设施建设为基础,统筹规划、多层互动、加大投入、创新制度、分步实施等措施,将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实验室实验手段的信息化建设。

2.基地建设。建设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更是建立学生接触职业、进入社会、学习经验的制度化路径。本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是大型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但其中以上市公司和加工型工业企业为优。大型企业业务复杂,管理规范,能够使学生在应用课本知识的同时,从实习中学习到较为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治理经验。面对企业基地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借助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囊服务和储备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寻求共同发展。

(二)师资保障

1.团队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校内专职教师的梯队建设。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教授、博士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青年讲师、助教为基础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校内专职授课教师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主体,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利用校外多类型的教师资源。一方面,加强校际间的合作,采用外聘教授或兼职教师的形式,利用外校的优势教师资源,在某些新设课程或学术科研上弥补校内教师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的专业财务人员的实践优势,以校外导师或讲座报告人的身份,参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更好地让学生接触会计实务,获得第一手的职业经验。

2.职业道德与专业胜任能力。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胜任能力,会影响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行为方向、投入程度和工作质量,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教学计划、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提升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首先,要把握教师招聘环节,实现源头控制。招聘时不但重视对教师科研能力、授课能力的考核,更要重视对其德行、心理方面的把控,应设置一定的实习观察期,以供学院对招聘教师进行全面了解。其次,重视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在工作之初为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备课、授课、学生辅导、科研等方面进行技能培训与辅导。岗前培训应该按照学校层、学院层、系部层和导师个人层,统分结合、逐步深入,在学校和学院层面更重视一般性教学经验和原则性的职业规律的培训,而系部层面更加结合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和已有的研究条件,教师导师则更加关注青年教师的自身特质和个人需求。各个层面的岗前培训互相配合,力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师德修养与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掌握教学的基本业务知识。最后,要加强教师的后续教育和在岗培训。

六、结论

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有潜力的理财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综合实践平台、建立复合保障机制等四个层面,进一步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活动,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36-41.

2.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兼析中南大学财务管理培养模式[J]. 现代大学教育,2009,(02):107-110.

篇9

[关键词]五力竞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53 ― 03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压力不仅来自各高校该专业毕业生的竞争,还有用人单位的讨价还价压力、其他专业毕业生和非专业人才的潜在竞争者威胁、新兴信息技术对财务业务处理的替代压力,以及来自培养单位和毕业生家庭的压力等,大学生如何在竞争中寻求职业方位,提高竞争力,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挑战。本文以波特五力竞争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就业压力和原因,以齐齐哈尔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构建了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五力模型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竞争力模型,在企业竞争力分析时突破了同业竞争的狭隘,一直是战略管理中重要的分析工具。本科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这一产品的竞争力如何取决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日渐增多,而高校本身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增多的生源培养需要,使人才培养质量逐年下降,就业竞争力弱。尤其是地方高校三表生多,师资力量薄弱,宽进宽出,每年都有大批的财管毕业上涌现社会,就业压力十分巨大。这种就业竞争不仅来源于同专业的竞争,还有其他方面的竞争压力。模仿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也面临五种竞争压力,如图1。

1.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

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招生非常火爆,在专业选择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首选。在很多考生和家长心目中,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相对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而言,专业性更强,会掌握一门技能,尤其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思想传播甚广。新生在大学入学时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专业选择几乎由家长主导。“不当会计掌握些财务知识也好,将来可以有一技之长”,有这样想法的家长特别多,专业选择时齐聚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上,在“蝴蝶效应”的放大作用下,财务管理专业生源激增,就业压力增大。四年大学毕业后,同届毕业的本专业毕业生成为就业时直接面对面的竞争对手,竞争压力十分巨大。

1.2其他专业和非专业人才的潜在威胁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相关工作需要的人才较多,不仅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的选择,也是其他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重要选择。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企业更需要有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人才,只有你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跨专业工作不在少数。有很多理工科出身的或文史出身的毕业生也选择从事财经工作,现在高校中开设很多辅修专业来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许多学习理工的、语言文学的同学兼修财务管理为第二专业,获得双学位,为就业时增加了砝码。此外,企业中还有一些虽未经过正规训练或专业教育的人才,也在财经工作大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们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也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竞争力量。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其他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潜在威胁。

1.3信息技术等新科技工具的技能替代威胁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企业中应用,从最初的BPR(业务流程再造)到BPRII再到ERP(企业资源计划)到全面的企业办公自动化,使原来手工的财务工作逐渐被信息技术替代。用友、金碟、浪潮、管家婆等财务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或工具)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各类财务软件的使用、office或wps等办公软件的操作更是毕业生入职后的必备技能,从word排版编辑到excel数据统计分析再到PPT展示,都充分体现了办公自动化的无处不在。如果不掌握这些信息技术,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办公的需要。而财务软件应用技能更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突出优势。

1.4需求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讨价还价能力

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一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基本功,二是要有工作经验,不需要太长时间培训即可上手。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又是一个挑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相互博弈,在建立雇佣关系时讨价还价,一方面在薪酬待遇上、培训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有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时,低成本、少培训,尤其在中小企业中体现更明显。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工作并不难找,但是满意的工作不好找,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不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因此在找工作时“挑三拣四”;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高,希望能够马上上手工作,尽量减少培训时间,如果学生的能力没有预期高自然待遇就不会高,还有三个月到半年的考核期,这样就形成了人才供需双方的矛盾,彼此讨价还价,只有当彼此能接受对方条件时才能签订就业协议。

1.5供给方――高校和家庭的期望压力

作为人才的供给方,是高校和毕业生所在的家庭。在就业问题上,毕业生本人和所在学校以及家庭也会有矛盾,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也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从家庭来说,家长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终于把孩子供完大学,下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孩子能找到稳定适合的工作。家长以自己的社会经验和愿望来指导孩子的就业,而毕业生本身又有自己的理想和偏好,这之间会产生矛盾。多数家长以求稳定的国企或事业单位为目标,而学生希望创业或到一些外资或民营企业中工作,甚至放弃家长协助找到的稳定工作。从高校来说,就业率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希望毕业生能够尽快签订就业协议,但毕业生却不这么想,他们多数是手头上有好几份工作可签,但还在找,多数心理是“骑驴找马”,担心一旦签订合同会面临悔约,所以迟迟不签订协议,这与高校要求形成较大的矛盾。因此来自高校和家庭的期望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成第五种竞争压力,某种程度上的就业,是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家庭(或高校)之间博弈的结果。

2.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五种竞争压力。而作为人才输送的基地――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上,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以下通过分析人才供需双方矛盾加剧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强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2.1社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的矛盾――主要原因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但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的差异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度同质化,缺乏特色,四年本科教育涉猎了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但专业性不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纵深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导致学生在求职时,“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具体到财会岗位时却又无所适从,与社会需求相比,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普遍偏低。

2.2非专业人才和新科技的挑战――加剧矛盾

非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相比,其跨专业的工作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职场经验和人脉圈等更有优势;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工具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应对新科技的挑战,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替代。这两方面原因加剧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1〕。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与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符合程度。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准确定位,使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3.1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波特理论,企业在五力竞争下有三种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地方本科院校在这些年扩招的形式下多采取总成本领先战略,即扩大招生,尤其是三表生的数量增多,学校为经济效益,采取“宽进宽出”的招生培养方式,尤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上,较其他专业比教学资金、设备等投入少,收益高(学费高),特别是联合办学的粗放式管理,使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教育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实质上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数是企业,毕业生都要从基层干起的,只有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胜任企业工作。地方本科院校在与其他社会声誉高的知名院校(如211、985院校)相比没有优势,而与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相比,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还有虽非重点院校但专业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无法相比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准确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齐齐哈尔大学是黑龙江省西部综合性大学,人才定位与“地方本科院校”位置相符(如图3)。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生源激增,专业准确定位“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1.1齐齐哈尔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3.1.2齐齐哈尔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专业立足边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主动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每一次调整中始终贯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重视学习个性化发展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大批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和高校教师,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2齐齐哈尔大学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以“所培养人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富有创造性”为培养规格,定位准确。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提高为本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实现了立体化,即实现了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注重实验与实训和技能训练、建立起了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更新及时,体现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效果好。

3.2.1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财务管理是适应面最广、就业机会最多的专业之一,每个企业或单位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人才。目前,管理人才为需求的重中之重,其中又以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最多。在多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了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基础扎实、宽厚知识、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向。

3.2.2拓宽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以培养基础扎实、宽厚知识、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注重素质教育,不断拓宽专业口径,致力于教学改革研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了“三个不断线”(计算机课程不断线、英语课程不断线、实践课程不断线),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3.2.3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树立了“以学生为本,鼓励创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推进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教学,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

3.2.4注重实践教学建设

根据多年的改革研究,健全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体系(如图4),拥有实验室8个:会计模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对抗实验室、企业管理实践中心、物流管理实验室、ERP实验室、研究生实验室,总投资共约410多万元,实习项目130多个,实验开出率100%,企业管理实践中心于2009年被评为校级实验示范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34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强化了与地方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良好关系,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了学生的专业优势。

二十多年来齐齐哈尔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校生参加黑龙江省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和“用友杯”大学生技能大赛中,多人多项获得佳绩。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业单位、市场中介机构及政府机构等其它部门从事各种财务活动、经济分析、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和贯彻的实际工作,可就职于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咨询中介机构;还有在各类高校从教和考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当公务员,社会认可度极高。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创新;实践;管理会计

一、引言

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逐步发展成为高增值的制造业、高知识的服务业中心、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之一,对人才的需求从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实践能力突出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为最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之一。《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广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60万人,2020年达到430万人,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基于上述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不断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提高国际化程度、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等方面探索,但仍处于探索和实施的初期阶段,未能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但这种培养模式亦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较为轻视专业外语沟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偏重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国际视野,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目前教育体系衔接不够的问题突出,亟需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总体要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特别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我校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基于上述要求,在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上,以当前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加快管理会计师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推动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立足“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专业建设方案,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探索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应突出特色和创新,具体通过创建CMA方向班拓展以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组建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工程,如图1所示

(一)以全面发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为引领,以重点发展“管理会计方向”为突破口

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在全面发展政府财务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拓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教育现状,适时调整专业教育发展方向。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是“强化专业方向教育”。从目前情况看,近期以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改革为突破口,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会计方向”上。主要根据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很少,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十分突出,供需缺口极大。开设管理会计(CMA)方向班的可行性:(1)CMA证书被社会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盛誉。CMA证书受到众多跨国公司高管的青睐,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袂推荐国际管理会计师资格,国家国资委要求在全国国资系统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和获取该资格,可见它是目前国内外最受推崇的管理会计师资格之一。(2)CMA认证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已相对成熟,并为大家所公认。(3)我国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CMA方向班,如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数十所高校。这些学校的招生情况都非常火爆,学生在取得CMA资格后就业渠道明显拓宽。

(二)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改革现有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充分考虑专业学习与相关职业资格(如财务分析师CF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管理会计师CMA、理财规划师CFP等)考试认证的关联性,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除了CMA方向班学生的定位是取得CMA证书之外,鼓励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有针对性地选修与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和认证接轨的专业课程。(2)加强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在现有《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基地的平台和资源,组织教学团队与合作单位开展案例设计研究,建设财务管理学科教学案例库,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中突出案例的环节和内容,加强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3)扩大实践基地的范围和类型,实现实践基地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需求。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的集中实习以及就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认识和应用能力。(4)探索定向培养模式。学生自大三开始,实施定向培养模式,积极寻求与企业或行业合作培养,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国际化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案例研讨、实践实习等渠道,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考虑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会计管理人员长期结对,互相提高,共同提高;鼓励专职教师参加CMA考试,成为“双证”或“多证”型专业教师;聘请知名企业的财务总监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根据学期课程安排,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实践技能锻炼和顶岗实习。

(三)建立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机构建立联盟式、开放式合作模式,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体合作各方共同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开展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引入更多政府、行业和企业创新资源,研究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重点解决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过程中的共性和关键性问题。建立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明确各合作机构的角色和分工,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案。将专业教育与协同创新培养相结合。本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务实创新精英人才的理念,突出校企(行业)协同育人方式,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注重产学结合,构建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和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改进教学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方法指导

1.构建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践导师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核心专业课程的授课,在校内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专题聘请校外实践导师做案例讲解;组织体现新的发展动态和学员需求的专题讲座,包括:请专业名师开展专题学术讲座,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案例分析,请相关专家开展人文素质专题讲座等。

2. 建立“协作式”的团队学习模式,探索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核心课,则采用小班教学、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此外,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协作研究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3.推行“挂牌选课”制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选修课程中推行挂牌选课,由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比如,同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挂牌授课”,不再固守行政班级的划分与约束,由学生自由选择老师,或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有关课程学分可由学院自定打通模块。一方面促使教师在竞争促动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