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言文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走出误区――澄清认识
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它传承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和民族精华。不是吗?于是我常对学生说,文言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和破解民族历史的密码,是穿越时空留传至今的精华。学习文言文其实是借助于贯通的文字穿越时空隧道,漫步历史长廊,与古代前贤对话,受文化血脉熏陶,是浸润的过程,也是传承的开始。古汉语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乐之美、意境之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的历史,感悟流传千古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我们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了,鉴赏能力提高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自豪感与热爱母语的情结油然而生。
二、把握根本――加强诵读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在诵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情感意味,做到口到、心到、手到、神到。在理解基础上反复诵读,而不是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使字、词、句自然而然进入大脑,课文内容和主旨随之会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体现宗旨――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曾作如下尝试:
1. 预习中不容忽视的作者及背景。“文章合为时而作。”作者为文是言那时、那地的那份情。故想品味古人心,必先知晓作者经历与走近其所处的社会。于是,在学习每篇文言文前,我总是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预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就是收集有关作者经历和社会背景,这不仅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和自读提示,自主把握大意,圈点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互补互评,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
3. 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朗读竞赛,体味情感,彼此间进行品评比赛。
总之,教师设定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提升。
四、抓住关键――培养兴趣
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抓住关键,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2
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成功的塑出一个声音形象,然后利用示范教学法,传授给学生以专业的演唱技巧。在进行示范前,老师首先要针对教学的曲目进行讲解,通过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接受到理论知识后。花较长的时间进行曲目的示范,利用老师不断地示范,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真实性,形成了一个声乐形象。真正意义上的示范,并不是让学生进行硬性模仿,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声音进行深切地感受,结合前面老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达到实质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再通过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最终的声乐练习教学目标。声乐教学中的示范演唱,可以说不只是技巧的模仿,而是需要以视、听、感受几者相结合的一种技巧转化。通过对曲目练习,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曲目的优美以及对曲目演唱的感悟。这也说明,声乐教学的特殊意义在于利用示范教学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示范教学的教育原理以及深厚的美学法则。
二、声乐教学中示范演唱的优化处理
作业声乐老师,不仅需要掌握相当成熟的声乐技巧,还需要对于声乐理论和声乐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研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照学生的个性特色,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新整理出针对性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直观地、轻松地在老师的教学中得以声乐技巧的提高。一名合格的声乐老师,需要具有能够进行不同声部教学的能力,利用不同声部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其次,声乐老师还需要掌握不同演唱方法的教学方式,以更多、更全面、更良好的示范,让学生体会声乐的技巧,以便学生进行模仿。需要做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声乐老师需要在掌握了声乐技巧的前提下,做好认真的备课工作。以精准的分析能力对曲目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曲目作品进行有表情地演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容易对声乐技巧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到学生在进行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且及时作出相应的指导,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突显出示范教学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单一的依靠示范与模仿的教学形式。结合全方位的教学形式,也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因此,声乐教学还可以借助其它艺术门类辅助声乐示范教学,这样才能使我们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更富有色彩。例如民歌《曲蔓地》是一首新疆民歌。歌曲为多句体乐段结构。歌曲开始的节奏悠长,音乐显得悠扬,似吟似唱。第五、六小节的节奏短促,特别是强拍内的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而热情,典型地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那么,教师在给这首歌曲的示范演唱时,可以给学生表演或观看维吾尔族切分节奏的舞蹈动作(点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歌曲的律动和感觉,这样可以让声乐课堂动起来,让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利用声乐老师阶段示范,让学生进行阶段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有效地避免了老师一味教,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发生。不仅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不断地提高自我素养。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 文言文 导 诵 讲 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有所增加。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断探究和大胆创新,主要从“导”、“诵”、“讲”、“考”等方面不断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导”:引人入胜
1.成语溯源导入法。如讲《扁鹊见蔡桓公》时,运用“讳疾忌医”的成语导入,学生不由自主地急于想知道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从何而来,于是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继续探寻的求知欲望。
2.故事传说导入法。初中文言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对于这部分,我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学生可以借助听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样既使学生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信心,又能提高其自学能力。
3.流行音乐导入法。如讲《愚公移山》时,首先以歌曲《愚公移山》导入,配以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的画作为背景。学生顿时发现了流行音乐与文言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其学习本文的兴趣。
4.名句导入法。如讲到《陋室铭》时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导入。在讲解课文时,再重点选取其中的某一段或几句名句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雅,领悟文中之道。
5.画面导入法。如教学《使至塞上》时,以王维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等诗配以画面和音乐的形式引入,让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并深刻体会名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学生不但很容易理解内容,而且背诵起来也更容易。
二、“诵”:熟读精思
关于古代文言文诵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朱熹也总结出诵读的秘诀:“眼观口诵心记,熟读精思成诵”。通过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从而增加文言文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文言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是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很好方式。诵读也是培养和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方式,在熟读精思文言文内容的同时,学生可以领悟到古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在与古人的沟通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启迪。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语音、语气、语调等处理得恰当、灵活,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三、“讲”:激活课堂
1.直接阐述。教师的精辟阐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时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上《狼》一课时这样总结到:“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前方的路上也许会狼烟四起,也许会豺狼遍野,也许会有一些拥有狼子野心的人狼狈为奸,对你我狼眈虎视,垂涎三尺。但我们不必畏惧,更不必前怕狼后怕虎,因为生活总会继续,一切都将会过去,只要我们多一份警惕,多一份机智,就一定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世界不会没有狼,人生需要的是与狼共舞!”这是何等的精彩,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2.设疑启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迪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3.适当点拨。教师要结合注释,让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针对重点的词句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探究作品的主旨。
4.总结规律。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学习或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总结,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考”:体验成功
我常常把所学的字词、注音、解释、译句、主题、背默等,分门别类地编写成微型试卷,每次所考内容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认真背诵、充分准备。由于考的内容少,学生准备充分,容易考好;学生考得好,学习有劲头,劲头足,就能进步。不打无准备之仗,打者必败;不考无准备之试,考者必伤进步之心。作为老师切记,作为学生切记。
我的微型考试,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考了互相批改,或者老师当天改出来。我的微型考试不耽搁学新课,不让学生感到艰难,决不会让学生害怕考试。考后获得喜悦、获得成功是考试的原则。有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就越来越喜欢学了。
篇4
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多由教师大包大揽,形成了一种刻板划一的模式,就是老师事无巨细,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就如同被迫填食的鸭子,只知道肚子里食物满,却不知其何味,不能亲自解读,自己没有真正品味一下,没有自我发现的尝试,就无法体会文章之妙,更谈不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下面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例,谈谈我认为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益的几个做法。
一、精心导入,助生入境
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一个人的口才真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吗?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阅读兴趣,后面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二、重视诵读,激发兴趣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读”。读法有很多种:默读、吟读、诵读、集体读、个别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必不可少。文言文中有些特殊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出现了“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等,因此,需要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读,以加深记忆。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就出现了多处通假异读现象,像“共其乏困”中的“共”就应通假异读为“gōng”。这样的字,如果教师不范读,学生很有可能读错。除了让学生读准字音外,还应该掌握句中停顿。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句,其中的“军”为动词,驻扎之意,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将“军”字与前面的“晋”、“秦”连读。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范读之后,再让学生对照文下注释默读,揣摩语句的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或者组织一个小规模的诵读比赛,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再加以点拨、鼓励,力争使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节奏语气,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信心更足。读多了,背诵亦水到渠成对文章的理解亦加深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翻译文章,谙熟文意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读文言文,读会文言文,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能准确翻译。我的做法是: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授之以渔,重启发诱导。在学生自译课文之前,我把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达、雅)和方法(留、换、补、删、调、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质疑讨论。《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自行解决。
四、讨论释疑,促其顿悟
学生自读、自译课文后,必然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适时组织学生对重难点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融洽平等的关系中调动语言表达功能,通过充分的质疑、争辩,互相激发启迪,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对学生的讨论,教师应加以启发引导,适时地把讨论的问题引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去。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我指导学生在充分的诵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利用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简要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五、归纳总结,梳理提炼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我指导学生对以下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假字、重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问题,教师的归纳总结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引导学生对课文作正确的理解,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去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此同时,文言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使其牢固掌握。
篇5
[关键词]:体验学习 开放课堂 主体参与 拓展学习空间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的完成。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以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学习活动。不难看出,以前的传统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体验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体验学习”是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体验学习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今天笔者就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学习”谈谈两点尝试:
一、开放课堂 主体参与
发展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建构的过程。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去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具体做法是:
1、营造氛围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营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
2、自我领悟
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能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有些老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老师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烦琐分析,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要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要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3、大胆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却非易事。体验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热情,要给学生更多的施展才能和自我表现的空间,以此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言之有理,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更不要对学生大胆或出格的看法大泼冷水或讽刺挖苦。对学生发言中存在的明显的原则性的错误,也要在肯定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给以正确的引导。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第一课时刚要结束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刘兰芝贤慧,聪明,漂亮,为什么会被婆婆遣归?”我当时愣了一下,随即给予鼓励,并以此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思考。在上第二课时,我出示了“焦母强弃兰芝谜”这样一个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课文。学生讨论热烈,得出了种种不同结论:有学生认为刘兰芝不能生育而被遣,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结婚三年没有生育孩子,焦母不见香火,能容忍只开花而不结果的兰芝吗?有学生认为是性压抑(焦母早年丧夫)和更年期综合症双管作用于焦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嫉妒心,非遣回兰芝不可。有的学生认为是爱子情结造成的,焦母独自一人把仲卿兄妹俩拉扯大,所有感情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但自从兰芝到焦家后,因夫妻俩的恩爱感情而疏远了母子感情,焦母越想越不是滋味,到了不遣回兰芝不痛快的地步。当然,也有学生坚持课本上的看法。这样通过大胆质疑、讨论,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兴趣得到了增强。
二、开放课堂 拓展学习空间
毋庸置疑,课内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内不应是老师的“一统天下”,也不应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学生把生活的经验带进课内,通过“加油”,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趋于科学和完善,所以,课内的分析还是必要的。但是,再圆满的课内,充其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另一半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要突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格局,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1、建立“网络”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我们要打通课内外,建立起课堂――校园――社区――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络,让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社区、社会,去学习鲜活的语文材料。
2、把握机会
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语文知识和语文信息的习惯,如:要使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并坚持高中三年不间断;要求学生看电视注意精彩的台词和解说词;听广播注意搜集有益的信息;逛马路注意广告用语的得体与否;买东西注意说明书的介绍。即使是和同学、老师、家长、亲威、朋友等谈话,也要注意不同的对象在不同场合,他们有怎样不同的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就得到了充分的把握。
3、拓宽视野
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学好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要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名著,要帮助学生制订一个读名著的计划,并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读书报告会,使读书计划真正得到落实。在课内我们可以每周拿出1~2课时专门到阅览室上课,让学生在这里自由阅读,自由摘抄,自写心得,自写评论,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另外,引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扩充自己学习的内容。
4、开放生成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老师的灌输得到的,即使死记硬背记住了老师灌输的知识,其记忆的效果也不好。只有实行课堂开放,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多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可以开展下列一些活动:
①探究性活动。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会在探究中发现,在活动中提高。
②体验性活动。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朗诵,按角色演讲,扮角色表演,充分体验“角色”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感受。
③发现性活动。鼓励学生对接触的各种文本信息等进行质疑,从中发现问题,一是从所学教材中发现,二是从报刊中发现,三是从电视媒体中发现,四是从生活中发现。
④创作活动。比如进行个人写真、个人小传的撰写;进行科幻作品的制作;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
篇6
一、体验文本
不同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和个体感受不一致,这些不同促使了文本意义的丰富多彩;不同的读者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必然不同,解读文本的感悟、体验等也不同,这些不同促使了文本解读的个性化,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物质依据。从这个意义上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体验文本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读出作者的意向和文本的客观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体解读意义附加于文本,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在个体的感悟中主客体融合,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中可以在补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体验文本意义;可以从文题入手,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思想。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体验文本意义,体验作者情感,表达个性感悟。当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学生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文本的内涵和基本思想。
二、感受过程
课堂教学就是以课堂为凭借,师生双方针对学习内容共同参与,相互提高的过程。从目标意义看,课堂教学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突显学生的主体感受。体验式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为主体参与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从关注学习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学科教师力争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主体参与的关注表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就是让学生感受过程,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中,为了突破“破”字开头这一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互动对话活动,理解该文“破”字当头的作用。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解读文本,熟悉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互动对话。提出问题,引导互动对话,学生便能过程体验与学习互动中感受文章的深意,学生也能从个性化理解中产生个性化的表达,便于学生全面分析,深入理解文本;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思路,学生就既能感受文章的论述过程,又能体验到本文破字当头的益处,还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
三、探究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以体验式教学为背景的合作探究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个体体验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式教学的氛围中进行的。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教师要努力丰富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和经验与人类积累的语文知识得以沟通。从这个意义上看,体验式教学中的语文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在《蜀道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我设计了一个合作探究活动,我首先从“蜀道难,蜀道难……难到什么程度?”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重新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回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能很快就回答出“三次”。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了根据文意解词的合作探究活动:请仔细研究,这三次“难”的含义相同吗?学生在文意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个体体验,小组讨论和课堂探究,明确了“难”的丰富内涵,不但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妙,也感受到了诗歌优美的意境,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延展体验
语文教学的延展性是从语文运用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的 定位。语文教学中的延展运用,就是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材料在融会贯通后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有效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延展运用的数量和质量。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应该特别关注语文教学的延展性,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延展运用。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知识延展运用的意义,明确在延展运用中的训练目标;其次,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渗透延展运用的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真正成为指导运用的条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结束后,为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身理想进行反思,同时也为了让同学们体验这种文体的精华。我设计了一个“为自己写一句墓志铭”的课堂延展运用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结合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另一个“我”的身份为死去的“我”写一句墓志铭。为自己写墓志铭是在学习了课文之后的一次延展运用实例。这个活动要求学生不但要体会写墓志铭的意义,也要掌握写墓志铭的方法。活动的开展既生动有趣,又能对本课所学知识巩固深化,还能引导学生在延展中体验,感悟,提高。学生通过体验感悟,明白了本文的思想意义,升华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篇7
一、虚拟体验教学的现实意义
学生在校园里的体验,特别是课堂教学体验一般是被动体验。学生的年龄、经历决定了他们在理解教学内容时的局限。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由于年代的久远、地理区域的辽阔、语言风格的差异等原因,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引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关注教学的虚拟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唤醒学生心中的经验、印象,从而达到一种情感体验,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
二、语文教学虚拟体验的实施途径
1.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教师的语言要有节奏感,结合教学情境注意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有饱含真情的艺术化语言,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心理氛围,把学生带入一种虚实相生、如幻似真的艺术境界,从而达到一种准体验。
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引起学生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典型的课堂虚拟体验,也是最便捷、最省力的方法。其效果也较为明显。它要求教师具有相当强的语言设计与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语言训练,拓展自己的视野,能够根据教学过程随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2.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渲染,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氛围体验
音乐具有极大的情感色彩,不同的音乐旋律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情感体验,产生联想,强化记忆,进而理解知识,接受知识。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通过音乐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近古诗文,走进作者。
3.通过让学生自己动笔、动手设计并表演课本剧,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一种新奇的刺激,获得切身体验
学生表演课本剧其实是将舞台表演艺术移植到课堂学习中。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把学生带入意境,充分保持学生的激情,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满足学生的活动与情感表达诉求,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正在尝试网络教学,即利用网上虚拟课堂的开阔性、人性化、个性化的优势进行教学,但由于农村中学的条件限制,这种教学试验还处在起步阶段。它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必将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能将我前面的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势明显。
篇8
非常感谢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活动,你们的到来即是对孩子的关心,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因为有你们,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得以顺利的进行。相信各位家长会一如既往,继续配合好工作。下面我谈一下我这几个月下来的一些体会和对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本学期数学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
新课程中数学学科的课程理念除了让学生获得有用和必需的数学外,还强调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因此金桥数学课程拥有它特色的地方。三年级数学教学有着三个组成部分,包括苏教版数学书的教学、思维训练书的教学与数学活动课上思维训练卷的教学。本册数学书的教学,偏向于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如对加减乘除的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认识、认识千克与克、24时记时法、分数的初步认识等。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在每个学期前、期中考试后的数学课上进行教授。每课练和补充习题是这部分内容辅助练习材料。思维训练书的教学,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拓展,他的难度要高于数学书的思维训练要求。而且,本书内容多含趣味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部分内容是在数学书教完后的数学课上教授。在每周一、二、五的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数学活动课,采用讲义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的解题训练,应用题的解题训练一向是思维训练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二、本学期至今遇到的一些问题
1。对思维的训练是一种有格调的生活。对思维的训练,不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水平。还培养学生的毅力,处理问题时的决心和耐心。在学期初,因为是才接手这个班,对班上学生都不了解,所以存在短时间的磨合期。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家长不清楚学生对思维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学期初,我有几次是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的。我这么做是想让大家了解下孩子在这一块内容的学习情况。但是,问题也存在,三年级的思维训练在难度上比低年级上升了一个台阶,孩子需要一个适应期,在一开始存在一定数量的孩子对这内容掌握的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家长经常会花许多许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辅导,让孩子对试卷上的习题订正再巩固。再此,我感谢各位的帮助和配合。现在,我对这些孩子已经有所了解,加上学生已经适应这种学习生活,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一些在这方面学习需要多花时间的一些孩子们,在课堂里我就给予他们帮助,并尽可能地利用在学校时间给他们讲解,尽可能让他们在学校里把任务完成。学得好的孩子,帮助他走得更高更远。我希望大家能够把思维训练内容的学习当作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要理解成负担。毕竟我从来没有因为这块内容学得好坏去指责过孩子,我一直用的是正面激励的方式。学校也没有对此进行过考试。学校每学期的应用题比赛也从不报分,从不排名。比赛中学生得奖面非常广,而且除一二三等外还设立进步奖,真正是为了提高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做的。
2。 老师并不残忍。这主要讲作业量。我平时的作业一般是每课练或补充习题2面,有时增加些口算练习和错题本的整理。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平均时间大约是15分钟。双休日两天作业大约共需要40分钟。
个别家长若发现学生某天数学作业特别多,能和我联系下,一般会出现以下原因:
1。孩子当天在学校学习任务或昨天的回家作业没有完成。孩子很会掩饰自己的错误,估计很少孩子会说:“我昨天没做作业,今天要补了。”所以家长以为是今天作业太多了。
2。孩子记错作业,导致多做。
3。孩子在课堂内不认真听讲,做题不会巧解,在死做。这主要是出现在思维训练书上的练习里。思维训练书的教授,我一般先让孩子在自备本上做做,要求独立思考,不会的是可以空的。第二天在学校听课的效率可以更高些,去吸收更好的解题方法。回家后在1号本上把讲过的题重新做一遍。所以,掌握好方法的和死做题所花的时间差距会非常大。
4。关于奥数作业。
篇9
我是XXX。本次考试我取得了全年级第一的名次,并且是语、数、英、地理的班级最高分。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验.。
先说一下语文。我的语基是70分满分,作文46分,总分是116分,是全级最高分。要想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是关键。在学习中,我们要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其中,预习要做到熟读生字,背诵解词且初步理解课文。例如《社戏》一课,我预习时会先标注生字,划出重点解词并背诵,然后读懂课文,根据工具书理解课文大体意思,琢磨语句中的修辞、人物形象等。而复习,不需要特别细致,但是要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大体过一遍,要清楚自己每堂课学习了什么。还是以《社戏》一课为例,复习这课时我会在脑海中做一个知识梳理,将主题思想、内容归纳、人物形象、课后练习、生字解词等内容逐个复习。在考试前,我们要像平时复习一样,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全方面复习。先确定自己的基础知识没有问题,再准备课内阅读理解和作文。在作文方面,就是多读、多练、多积累,并且学会将积累的好词、好句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平时写作文时,我一般会先列提纲,,明确主题和素材,然后打草稿,构出大体轮廓,最后再誊写在本子上。之后,我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赏析,找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有主意自己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有,考试前要将自己写过的优秀的作文以及好的素材梳理一遍,进行分类,思考一下每个素材能够应用到哪类作文中。
再说一下数学。本次考试中我的数学分数是116,全班最高分。说起学习数学的经验,我每次都会强调的就是上课听讲。数学是理科,需要背诵的东西不多,上课听讲尤为重要。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认真听讲的方法:课堂上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进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思考,积极发言,大脑不停地思考,就不容易分神。上课时,遇到不太懂的地方不要停留,要立即跟上老师的节奏,对不会的地方进行标注,课下弄懂。再者,老师要求背诵的数学定理、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要灵活运用。例如本次试卷中的第21题,已知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将纸片沿一线折叠,求重合部分的面积,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折叠、全等、勾股定理等知识。
最后说说英语。我的英语成绩是120分满分,我个人认为,英语是三门主科中最容易的学科。要学好英语,就是“勤背”加上“理解”四个字。首先,要将单词全部掌握。我个人背诵单词是靠音标记忆:例如“cat”这个单词,字母c发/k/的音,字母a发/æ/的音,字母t发/t/的音。这样,根据单词的读音就能拼出这个单词。此外,我们要将课文、句型背熟.背诵时要理解着背,绝对不能死记硬背。例如背诵“Whatis your name?”每个单词的汉译分别是:什么,是,你的,名字,再调整一下语序就是这句英文的翻译了。最后说一下阅读理解,有能力的同学要多阅读英文文章,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有利于做课外的阅读理解题。
升入初二,除了学习态度外,学习方法也十分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提高,归纳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篇10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实施策略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研究市场运营规律、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管理的应用学科。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激发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就要求市场营销学教师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如何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对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意义
研究“案例教学法”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评价方法,探索适应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验验证“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可以普遍适用。“案例教学法”有以下特色:一是直观生动,深化认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由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研究、讨论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二是真实可信,说服力强。运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避免了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三是学生参与,提高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师生相促,教学相长。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及职能,掌握购买行为分析的技术,市场调查、预测、决策方法与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理论。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市场营销学”课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案例教学法”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完成“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更新。即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市场营销学课程与企业对营销技能人才需求的有机结合。由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内外通过诸多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故“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好的在教学在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因而能够充分体现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调动“情感”为纽带,以培养“能力”为结晶的大学生自身学习需求。
(一)改变以“死记”为“活用”的学习现状
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是课堂教师讲理论,课后学生做练习、巩固提高的仅仅是现有的书本知识。其结果是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市场营销的概念、内容、策略和方法等,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则可改变这种现状。以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去思考和讨论案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提高兴趣。
(二)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知识单向流动,学生被动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授课中“自我说教式”的讲解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密切沟通、双向交流,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又由于案例本身是有一定情节的典型事例,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改变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为主动进取创设了条件。
(三)改变固定思维模式为创新思维模式
由于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去帮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激发思维,努力创设思考的空间,激发想象,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正确的答案。而事实上市场营销案例的答案本身就不一定是惟一的,因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答案自然就不会相同。所以应重视是让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和分析的具体思路正确于否,而非答案的唯一。这样学生将从中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锻炼,从而学会求知、做事、思维、创新。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运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营销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企业营销人才过程中,案例分析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营销实践中已经做过或应用做的事情上,从而巩固和加深学员对所学市场营销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营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提供一个开发和锻炼对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机会。
此外,案例分析还可让学生通过扮演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或其他各种重要角色承担企业组织中营销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市场营销方法和技术、设身处地地考虑企业经营中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担任企业营销管理者的能力。“市场营销学”教学案例是根据企业营销实例加工而成,案例本身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营销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培训,掌握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以当事人观点“进入角色”,站在案例中所设立的主要角色的立场去观察与思考,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才能有真实感、压迫感与紧迫感,从而达到真正掌握案例内涵之目的,避免以个人的“一孔之见”,造成错误的判断。一定要避免以“裁判员”的身份来评价案例和案例中的人物。如从销售经理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企业综合性营销案例,就需要更好地思考涉及企业全局的问题,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CAI多媒体教学,构筑教学创新模式
传统的“市场营销学”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造成教学活动单调、乏味,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作为“市场营销学”教育者,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育,更要积极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可以用十分丰富的手段吸引学生,提高课程科学性和可信度,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老师使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手段,而相信课程和老师,同时使课程建设和其他课程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3、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探索市场营销学“三个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即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市场营销学”课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和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是“市场营销学”课程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指导。在“市场营销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启发式、咨询式和讨论式的方法,提高“市场营销学”教学质量。第二课堂是围绕“市场营销学”课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在第二课堂上,注重建立和使用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市场营销学”模拟实验室以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基本活动为主线,通过设置模拟市场营销模块,使学生进入模拟市场营销的现实活动场景之中,进行“实战式”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是第一、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第三课堂重在“二要”。一要建立好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较稳定的场所,以确保实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实习作为“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营销活动,可以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使学生成为实用型营销人才。二要教师和学生承担课题。从实践论的层面上教学生坚持以“市场营销学”课程理论为指导,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科研课题,推动“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建设。
三、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施的行动方案
1、精选案例<BR>教师要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结合理论予以分析。在案例选择上要求目标明确、描述客观、虚构合理、典型示范、现实新颖,重在要有利于学生思考、讨论和参与。不能选择有歧义或模糊的案例参与讨论,否则会适得其反,到时造成的尴尬局面。好的案例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以及有可讨论的着眼点。
2、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
讨论话题的充分准备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没有充分的准备会出现秩序的混乱。为此首先精心挑选案例,拟订思考题,确定组织形式和方法。其次为学生思考创设知识储备的提示范围和加强事先预习。针对可能出现的怪答案、完全不正确的答案思路设计一套解决的方案。
3、案例讨论的实施<BR>针对所收集的资料与学生事先学习的知识,进行现场案例的论述和分析讨论。可根据不同情况分为几个小组,并通过小组代表阐述观念和论证依据,这样可节省时间,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4、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