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和知识资源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和知识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和知识资源

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管理;资源优化;服务型政府;应用层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政务信息的工具,即通过网络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集成优化,超越于各部门的分隔限制,将最优质的服务于管理提供社会大众。政府间电子政务(G2G)、政府商业机构电子政务(B2G)、政府与公民电子政务(C2G)是政府电子政务的主要形式。知识管理是一种指导思想,对电子政务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电子政务与知识管理思想的融合更能够促进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

1知识管理下的电子政务信息整合体系概述

现如今出现的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有,各个部门的网络各自为政,结构布局多样,一个统一化的电子政务网络还未形成;政务部门网站首页建设有待提高,各个类型功能更新不及时;业务应用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有些事关群众生活的各类型业务系统还未进行建设,各个部门政务系统不能实现互通和互联;信息资源开发滞后,虽城市网站发展速度加快,但是资源交换比较少,存在资源信息总体规模小和共享程度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将获取的各类资源进行整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广泛传播与共享,发展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可以极大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化,加快电子政府的向前发展。信息资源整合要改变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建立适合新时代的电子政务。在建立新模式的电子政务核心在于把知识管理放到电子政务的首要位置,将知识管理核心中的知识共享、技术挖掘等手段充分应用。信息资源体系利用知识管理的高效共享性也将进一步让电子政务体系越发完善,发挥电子政务在新时期的最大化作用。

2知识管理下的电子政务信息整合目标

知识管理下的电子政务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将知识管理的核心进行发挥可以提高政府间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电子政务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从电子政务建设比较成功城市来看,有越发重视知识管理的趋势。电子政务信息整合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1)将电子政务统筹建设,把电子政务搭建在政务系统的底层。(2)实现行政电子政务的电子审批和阅览。(3)扩容数据库建设,不断增加数据库容量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4)完善电子政务安全防范体系,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安全运行。(5)制定电子政务制度与标准,以实现电子政务长效规范化运行。

3基于知识管理下的电子政务共享云平台模式

3.1分层共享模式的搭建

电子政务系统中实行统一的政务共享平台是电子分组和知识流程的综合表现,政府信息门户是最外在的表现,电子分组是政务信息门户中各类知识的逻辑展现。知识逻辑处理与有序的知识中心是知识处理逻辑和底层知识存储在电子分组中的实现。我们可以把这个信息共享模式分为数据层、应用层、表现层。在数据层主要是将政务信息资源库中的信息在规范的交换格式的支撑下实现异构数据汇集、多维数据加工、政务信息合成,现如今大部分采用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具有成本低和可靠性强的特征。在应用层将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有机统一。在政务内网内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办公,政务外网实现一网式的服务和一表式的服务。在表现层中政府要搭建政府信息门户网站、政府公务人员服务网、社会企业服务网相同一的GIP即通用信息门户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的底层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是构成有序政府知识的重心,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集中体现,支撑着整个应用层和表现层。应用层的一站式和一网式服务将是整个政务系统的发展方向。

3.2政务知识的分类逻辑

GIP应划分出企业、政府、公众三个不同的入口,企业入口可以进行行业划分,数据信息由法人单位提供。政府入口也可以按照行业进行划分,例如有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社保机构等,这部分的数据有数据库提供支持,公众入口的可以按照年龄、职业、区域进行划分,为公民提供一个个性化和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知识分类必须有关键词作为基础,因此在数据收集、知识挖掘、内容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主题的应用。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示是整个信息资源库和资源交换的基础,在电子政务资源目录中发挥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3.3政务流程重组与政府知识中心建立

在政府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要对知识管理为基础进行政府业务重新梳理,按照用户最便利的原则进行重组。对于政府知识中心的建立要规范标准,第一要建立规范的信息采集机制,对各部门收集的数据进行统一协调,对能够归并和共享的信息要及时处理,在后台应用软件上要走一条标准化的道路,让信息收集系统规范化运作。第二要制定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让单位名称和网站信息采用统一标准名称,在检索栏中实现时间和类型字段的合成编码,方便信息检索。最后要采用与数据管理模式相对应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采用内部集中管理和外包等形式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对政府决策有帮助的数据支撑,为政府提供最为优化的共享信息。

参考文献

[1]吴延卯.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中心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3).

[2]尹霞,周明昱.云计算在省级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思路浅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2(10).

[3]鲁俊杰,侯卫真.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3).

篇2

关键词:军队财务;财力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

整合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信息资源就是要将管理延伸至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的各个部门以及任务环节,将各个部门、单位、个人科研任务流程与财力资源配置管理流程“无缝”内嵌于信息系统之中,把相关数据,特别是大量的事件数据、绩效数据甚至是外部数据全面纳入收集和处理范围,并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处理。

一、实现财务部门、事业部门、上下级单位之间财力资源数据共享

新的信息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财务部门可以适时通过系统监督事业部门以及下级单位财力资源管理,事业部门作为财力资源使用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实时登记财力资源增减变动情况,并可以将情况提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审核。经财务部门审核确认,只有当,事业部门以及下级单位符合审定的财力资源配置管理规定时,才允许单位财力资源实现划拨、使用,受领财力的确认由财务部门掌握实施。当财务部门在网上确认之后,事业部门以及下级单位入账,这样就实现了财务部门和财力资源使用部门同时记录,保持数据一致,从而实现财务部门、事业部门和上下级单位财力资源情况自动保持一致。

二、构建公用数据信息库

依托军队财务信息化网络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就是以网络为纽带,全面整合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将军队各单位(部门)、个人的信息集成起来,构建一个公用信息数据库,用于储存系统需要交换的数据资料。关键是联通两条数据链,即联通财力资源主管部门即财务部门与财力资源受托管理部门(事业部门、下级单位),从最大限度上实现财力资源配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各个事业部门根据事业任务完成情况,同时提交记录,既可以一事一提交,也可以批量提交。财务部门根据事业任务完成情况,确定事业部门和下级单位的财力资源需求和使用情况。

三、构建任务绩效数据库

通过军队建设发展规划,识别各单位(部门)的建设发展任务,界定其属性和特征。当军队各单位(部门)执行建设任务时,要对任务进行性质、类别、内容等信息进行记录,以及任务之间的串行和并行、选择与分支,根据各个任务对应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结合建设规划,沿着业务流程,采集和存储各类绩效信息,包括各个事业任务的完成和财力耗费情况,任务的完成与预期目标的差异,并与数据库实现连接共享。

篇3

关键词:智能式 国土资源 综合 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015-01

在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之后,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已进入了深层次精细化发展的阶段。在数据建设方面,通过长期的国土资源规划、调查与评价工作,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在国家的相关重大专项和信息化工作的推动下,这些土地、矿产、地质等专题数据纷纷通过数据库的形式,实现了专题管理。数据支撑能力薄弱成为了制约国土资源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分散的庞大数据进行高度整合与集成管理,同时具备高度灵活的扩展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讨论了综合管理系统与单一专题系统的差异性,提出了智能式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和解决方案。

1 建设目的

国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建设目的是实现基础地理、土地、矿产、地质等多源海量空间数据及系统的全面整合和高度集成,形成科学规范、全面共享的国土资源综合数据库,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通过系统建设,切实提高信息资源的灵活调配和综合管理能力,为今后全面实现国土资源监测监管奠定丰厚基础。

2 综合平台与单一专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差异性分析

2.1 共同特点分析

(1)两类系统管理的数据均是空间数据,须具有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能力和空间数据快速检索能力。(2)具有空间数据的通用性管理功能,包括数据批量输入输出、空间查询定位、统计分析、图形数据浏览漫游、专题制图等功能。(3)具有多级数据目录组织管理、图形界面为主的管理界面。(4)具有数据维护、用户授权、日志监控等系统维护及安全管理功能。

2.2 差异特点分析

(1)对省级而言,综合平台通常需要管理多达50多个专题数据库,加上多年度历史数据的累积,数据图层和要素数目巨大,对数据的分类检索和统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专题要求作出快速的检索和统计。(2)综合平台建设首先面临大量专题数据库的整合迁移问题。如何实现快速的海量数据迁移建库,数据快速组织和繁多的符号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工作量,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3)综合平台实际上是支撑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的软件主体,必须具备能够适应未来新类型数据无限扩展的强大管理能力,因此从功能设计和数据承载能力上均要求能够平滑扩展。(4)由于涉及的数据类型众多,要求能够满足多专题多类型的专题图件快速制作输出的要求,特别是能响应应急制图的工作需要。(5)作为数据集中管理的系统,必然要肩负起数据按需抽取,快速重组衍生新数据的责任,以适应各类应用系统的需要。

3 智能式综合平台的建设与实现

3.1 总体架构

平台采用SOA架构的技术体系分层设计,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服务总线层和政务门户层。在具体实现上,采用成熟稳定的C/S结构,服务器端采用ORACLE+ArcSDE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客户端采用Visual Studio .NET 2008和ArcObjects实现数据的前端管理和应用。

3.2 综合数据库设计

3.2.1 数学基础

统一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矢量数据采用大地坐标,栅格数据采用高斯平面坐标,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空间数据组织采用GeoDatabase的数据模型。

3.2.2 数据库内容

国土资源数据按专业可分为四大类,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土地类数据、矿产类数据、地质类数据。综合数据库的建设是指按照统一的数学基础和有关技术规范,对各类型国土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的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数据检查等整合处理工作,最后进行批量入库,形成综合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

(1)基础地理数据:由1∶100万、1∶25万、1∶5万、1∶1万四种比例尺的数据构成,数据类型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名数据(PN)、元数据(MD)。(2)土地类数据:包括第一次土地详查以来的土地更新调查成果(2005年至2007年)、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9年至2011年)、基本农田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数据库等。(3)矿产类数据:包括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储量空间数据库、矿业权数据库和矿产地数据库等。

3.3 智能式特色功能设计

系统按照功能模块划分,共有8个方面:数据检查与入库、数据维护与管理、数据制图与输出、数据查询与分析、数据统计与汇总、数据转换与处理、功能定制与管理、用户管理与安全审计。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常规功能在多年的发展中已比较成熟,以下主要列出综合平台在设计上有别于传统数据库系统的特色功能。

(1)规则化目录命名及符号管理。

系统提供数据组织规则管理界面,允许数据管理员根据各题数据的要素特点,为每层数据要素分别建立物理名称与逻辑目录命称、专题符号库的对照表,从而建立起各专题数据库的逻辑目录与物理库的自动化关联,以及各专题数据库与对应符号库的匹配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大量减少数据逻辑配置工作,快速建立起数据库的逻辑目录视图,批量化实现符号化展示。这个功能尤其在以县为单位进行存储的全省范围数据库(例如全省土地利用数据库)的逻辑配置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核心功能的灵活定制与管理。

系统在核心功能设计方面优先遵循交互式模板灵活定制的前卫思想,大量采用了定制策略、定制模板等技术思路,全面覆盖数据查询、综合统计、专题制图、专题数据提取等各类功能。在查询分析和统计分析方面,可以定制各种专题查询和统计模板,自由选择所需的数据源、字段、范围和统计方法,从而为各类专题数据定制出各种各样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功能,突破了专题系统的功能局限,满足了数据不断扩展和综合管理的需要。

(3)功能的弹性扩展管理。

在系统功能方面,底层功能模块采用插件式开发,所有功能既可插装,也可卸载,伸缩性强。用户可以利用标准的插件接口不断扩展个,有效解决了系统功能平滑扩展的实际难题。

4 结语

综合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巨大、和复杂的信息化工程,涉及到政策、人力、物力和跨部门资源收集整合等方方面面。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多源、多专题国土数据的一体化集成管理,有效解决了国土信息化工作中的数据瓶颈问题。同时在系统设计上全面贯彻灵活扩展的技术思路,使得平台具有高效、智能的特点。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重点是需要建立各类数据及时更新和统一汇交的工作机制,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消除各专题数据间的相互矛盾,建立正确的逻辑关系,这是一项需要大量协调的难点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 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顺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伴随外语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深入而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本文针对高职人才培养和外语教学的特点,强调了在高职院校建立自主学习中心的必要性,介绍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了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建设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网络化时代要求下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化的大时代,因而网络信息化英语教学必将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这一潮流的特点是:信息资源即学习材料永远是开放和不断更新的,学习内容的选择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基于网络的一个学习平台,它将一些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学习者方便、高效地将其利用于自己的学习之中,并在大范围内实现共享,从而有效地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在网络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对全国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在迅速地开展,经过了近十年的探索,全国已有百余所大学取得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上海、江浙地区部分高职院校也随之纷纷启动了基于网络、教学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多媒体等方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推行课堂教学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已成为一种模式成熟并且能有效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和学生外语听说能力的学习平台。

高职院校的外语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外语业务资料,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主导思想。高职院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个新的场所,根据语言学习训练的不同方面,利用各类能激发学习兴趣的视听、电脑等高科技设备的辅助作用,进行全方位、多感官的信息输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建设的相关情况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武职”)在“不求大不求全,避开某些不实用、利用率不高的功能,追求实用功能的最大化,设备和软件配置适当超前”的建设思路之下拟建一个基于网络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平台,该系统平台主要具备四大学习功能,可以充分支持学生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自主操练,集多种学习功能于一体,以听说能力为突破口,侧重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养成。同时该平台还支持学习路径记录,课程作业、在线考试、自主测试、人机对话及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等功能。

为建设好武职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带队考察了几所知名大学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经过前期多方面的调研后,在场地、硬件、资金已初步确定的情况下,武职外语学院于2007年10月31日提出了语言自主中心的建设方案,包括学习中心的四大功能、建设内容及进度、风险控制和预期效果。随后,外语学院成立了由系主任为组长,公外教研室组长为主要负责人,若干名公外教研室的教师组成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讨论小组。小组成员于2007年12月召开第一次讨论会暨动员大会,会上组长详细论述了四大功能的目的和模式,并要求各成员提出认识和想法。2008年3月初,由公外教研室组长带队,小组成员前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参观考察,亲身实践并体验了网上自主学习的流程。随后,校领导及个别小组成员又前往西北工业大学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考察,吸取了更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继两次考察之后,讨论小组在2008年3月18日召开了第二次会议,重点是根据我院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方案讨论出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实施方案。在2008年3月25日的第三次会议上,小组深入讨论了四大功能的具体要求及模式并指定相关成员撰写实施方案。在随后的第四次会议上,小组成员就撰写好的方案讨论了相关功能的细节,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

我院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在校领导和外语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小组成员不懈的努力之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为小组成员之一,笔者也时刻准备着为我院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参与讨论和考察参观的过程中,笔者对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实施也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关于学习材料的应用

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的建设,必须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以便能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所用。一般来说,这些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版社已发行的材料或软件。这样的材料或软件购置起来较为方便,比自己制作具有省时、经济、快速的优点;而且出版前一般都经过专家认可,质量方面较有保证。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功能之一即过级式听说将会使用相关出版社的听说软件,其中人机对话的方式及各种真实的语言材料能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弥补缺少语言环境的不足,目的是帮助学生独立学习英语,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多维的信息输入环境中,融声、像、文字于一体,可增强语言感染力,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知与运用语言。然而这种材料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中有些是针对课堂教学而编制的,往往要依赖教师的指导,因而不一定完全适合在中心使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功能之三即配套课后练习会使用与课堂教学相应的材料和软件,但为避免这种材料的不足,讨论小组决定由相关教师来编写一些测验题。

另一类是专门制作的材料。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风格和学习目标各不相同,特别是学生都是划分专业来学习知识和实践的。当上述材料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时就应考虑由教师亲自制作材料,包括从报刊、杂志及网络上摘编适当的材料等等。其优点是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在制作材料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需求更为明了,因而工作起来会更投入。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功能之二即复古式背诵中的材料就需要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来编写,以促进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但这种材料不足之处在于专门制作费时费力,教师工作量增大,并且材料会在数量上受到限制,因此不能满足学习者即时的较大的需要。  四、关于教师在语言自主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教师应该起什么具体的作用呢?教师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既有重叠也有对教师在课堂中某些作用的重新定义。同时教师与学生一样,对于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所需技能的掌握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和学习才能获得。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的加强,也包括实用性技能的提高,如多媒体技术、网络知识等。对于这些技能,教师们可以通过中心的专门培训或者自学达到。其次,教师之间可以组成小组,通过各小组之间教师对各自所掌握情况及出现问题的分析来提高教师的相关操作和辅导技能。教师也可以进行经验交流或者在网络上建立论坛,交换教学心得,从而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这一点我们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讨论小组在华中师范大学考察时也曾看到,我院教师也可这样做。

笔者要强调并建议的是,尽管教师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要充当某些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心的所有职责他们都要履行。比如过于涉及处理管理员的工作及中心的清洁工作等,这样会浪费教师工作的时间,毕竟教师还有课堂教学的任务。这不是说教师只要参与这些工作就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只是说明在各个岗位人员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过多参与这些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其本来的职责。教师也不太适合未经培训的工作。一般教师掌握的是电脑使用的基本知识。关于电脑维修方面这样纯技术性的工作则需要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教师也不适合辅导目的不一致的活动。一是如学生把其他的英语作业带到自主学习中心寻求教师的更正。这时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提供该种更正服务,对此教师可从提高学生校正技能出发,指出其中的薄弱环节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二是关于一对一的教学。教师应当避免被当成每个学生的私人教师,除非个别学生操作时遇到很大的困难。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辅导的力度。总之,不管是在课堂的教学活动还是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所扮演的种种角色,教师都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时代的挑战。

五、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在将来的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学生人数和用于语言学习的计算机的生机比达到12:1时,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才能满足学生每周2—3小时的上机需要。我院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将有300台计算机供学生使用。这样的规模在高职院校已经算是最大的规模。但每个学生到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习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又由于专业课的学习一般都在上午,这样一来很可能出现在某个时间段上机学习人数特别多,导致其他学生没有机位,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协调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上机学习时间。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英语自主教学的模式,不知如何学习,并且不理解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不熟悉软件系统的整体思路,功能设计等;还有部分学生会有作弊行为,请同学代做等让学习内容过关;有些学生片面追求学习进度,不求学习质量,影响学习效果;还有些学生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差,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当然我院语言自主学习中心针对这些情况也有相应的措施和监督。

六、结语

作为我院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生事物,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必然在建设和实施的初期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也许会有两到三年的磨合期,我相信在院领导和外语学院的重视和支持下,有每一位外语教师的参与和不懈努力,结合我院学生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思考和总结,一定会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建成高职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华维芬.自主学习中心——种新型的语言学习环境[J].外语界,2001,(5):41-45.

[3]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56-57.

[4]华维芬.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外语研究,2001,(3):76-79.

[5]温志,韩涌波.论自主语言学习中心的构建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4,(99):68-70.

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化监理 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 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ng, 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 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 Classifying and 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 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 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 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 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篇7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色。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仓库,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仓库,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篇8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色。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仓库,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仓库,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篇9

【关键词】图书馆;泛在化知识服务;核心能力

一、知识服务的概念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知识服务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但国内外对其理论的研究已相当丰富。UNP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知识服务是建立在全球知识技术状态上的建议、专家意见、经验,和试验方法,它被提供来帮助请求者获得对问题的最好解答。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知识服务关注的是用户所需的服务而不是信息本身,目的是将用户从海量的相关信息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直接获取所需服务。

国内学者也纷纷针对知识服务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对知识服务的概念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是张晓林的观点,他认为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

二、泛在化知识服务的内涵

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主要指向和查找、利用信息资源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需求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用户不仅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多途径、多渠道、方便快捷、成本低廉、无缝地获取各种资源,并且要求提供的服务更加个性化、专业化、开放化、主动化、多样化、可视化、人性化和知识化等等。因此,将知识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放到泛在知识环境中形成泛在化知识服务,其将更加注重与泛在环境的交互和用户的参与,提升其环境认知能力。

1.重视用户参与。泛在化知识服务重视用户个人对共同利益小组、社区和整个社会知识创建的贡献和作用,通过利用Blog、Wiki、Collective Intelligence、Tagging等技术开发和设计相应的服务和软件工具,支持共同利益小组和虚拟社区的创建、个性化服务和知识协作与共享,使得用户通过注释、评论、个性化标签等方式创造知识。

2.重视用户交互。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需要促进用户交互,以此来增加用户体验。它支持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动态存取,并设计新颖的信息资源导航和使用方式,例如:对数字化信息所包含的场景、对象等信息进行数据抽取、三维建模、虚拟重建,生成多模态的、虚拟现实环境,使得用户身临其境,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使用信息。

3.重视环境认知能力。在泛在知识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固定的或移动设备(个人电脑、笔记本、PDA、移动电话等等)上网,获取或所需要的知识和服务。因此,图书馆泛在化知识服务应当确保用户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动态环境中无缝地使用信息,并能“识别”用户所处的具体环境,根据用户需求和环境特点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从而与用户进行有意义的、基于“环境认知”的交互,进一步成为"捕获和转换人类知识的机构。

三、泛在化知识服务核心能力的内涵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所谓核心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此概念应用到泛在化知识服务即是:泛在化知识服务在社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以及在各类信息服务方式竞争中的地位,是维持知识服务存在和保障知识服务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控的能力。

(一)泛在化知识服务核心能力的定位

泛在化知识服务要给自己的核心能力一个合适的定位,那就是为每一个用户找到对口的解答专家,同时为每一个问题找到准确的知识解答。另外,泛在化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效力的发挥必需要有支撑其能力的体系。知识服务团队就是支撑泛在化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的体系,其不仅包括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馆员,还包括其他来自各个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们。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服务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信息需求分析与研究能力、合作与协作能力、知识转化与表达能力。

(二)泛在化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

1.人才因素。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对人才有高度的依赖性,人才是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知识服务创新的动力源泉。知识服务工作人员的的专业素养水平和协作能力成为影响知识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在所有服务工作人员中,每个人的信息素养和专业水平各不相同,服务能力也参差不齐,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岗位的层级分配,使服务工作人员之间充分协调,互为补充,发挥出强大的知识服务能力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例如上海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为开展深层次的学科咨询而采取的最新知识服务,该馆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配备“学科馆员――咨询馆员――馆员”的服务团队,推出一系列学科化创新服务项目,其除了在馆内开展全方位的参考咨询服务,通过电话、E-mail、网络等方式,解答读者对使用图书馆服务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还开展“学科馆员”走进院系、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的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采用服务团队式的人力配置积极开展知识服务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2.资源因素。为了达到更好的知识服务效果,泛在化知识服务核心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资源优势,拥有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难以模仿的资源就意味着打好了核心能力的根基。这里的资源涵盖了信息资源与设施资源。丰富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资源的核心资源;设施资源相对于信息资源而言,是信息资源的辅助资源,使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以高效体现。

特色信息资源是构成泛在化知识服务核心能力的资源因素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特色数据库;组织、开发后的网络信息资源等等。泛在知识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网上零散、无序、优劣、混杂的信息进行筛选、解构、整合,使之有序化,实现知识增值是提高知识服务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就目前图书馆服务开展情况来看,如何将网络信息资源转化为能为知识服务所利用的特色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

3.技术因素。泛在知识环境下,技术成为知识服务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和推动力。技术是开发与利用知识服务所需资源的必要手段,服务的开展正是借助于技术去改变与控制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利用途径的。泛在化知识服务开展中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指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核心技术及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的面貌,使图书馆的服务无所不在,使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得以体现。目前,在开展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网络环境下的资源组织、获取和数据挖掘的技术;知识点捕捉技术;多种知识组织技术;知识点整合技术等给知识服务核心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于知识服务工作人员而言,拥有对这些技术充分认识、了解与运用的能力,并能在运用得当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是知识服务核心能力培育的重要内容。

(三)图书馆提高泛在化知识服务核心能力的对策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前台运行的窗口,图书馆是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后台支撑。知识服务核心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图书馆后台的管理和保障。那么,针对以上论述中所谈到的问题,图书馆应该如何提高泛在化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使其得到发展和增强?

1.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构建人才竞争力。图书馆应该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以应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发展方向一致,既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又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泛在化知识环境下,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人员显然属于协作性人才,是一种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协作性人才。在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图书馆还必须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理论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使得图书馆的人力配备得到积极的改善。

2.特色信息资源的保障,构建资源竞争力。图书馆若要将网络信息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特色信息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资源整合:在某一范围内的,原本离散、多元化已购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包括制定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准、资源描述表示标准;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及技术,整合网站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等;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包括建立网络分类门户、建设专业信息指南系统以及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的开发与建设;三是整合、开发后信息资源评价、更新。

3.核心技术的支持,构建技术竞争力。图书馆在开展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用户的兴趣、偏好和需求差异对行为的影响,给个性化支撑技术的研制和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为不同专业、不同用户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兴趣和行为千差万别,同一技术支撑下的服务内容难以取得相同的满意程度。利用何种技术方法跟踪、学习、提取、表达用户的多种兴趣,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What are UNDP's'Knowledge Services'.2009(6)

[2]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3]李峰,詹庆东,黄良燕.《面向知识服务的高校学习型知识门户系统构建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

[4]陈雅.《知识图书馆:理论与模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9~300

[5]任庆芳.知识服务的特点及运营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9):63~64

[6]管荣荣.基于价值链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J].图书馆.2008(2):59~60

篇10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

前言: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早已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重要话题。特别是近些年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资源的大幅度共享,致使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化时代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以至于原本在知识产权规定之下较为平等的权益关系受到碰撞。以下笔者就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提出解决建议。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知识产权又可以称之为智力成果权,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学等各个领域从事智力活动所创造、享有的一种个人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所有权限,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个方面。目前知识产权主要依靠知识产权法来维持权益关系之间的平等、特有性质。

我国对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才加入世界知识产组织,第二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知识产权保证法律《商标法》自此我国进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日益进步的历程。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我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部门已经建立了一些类的知识产权职能部门,例如:国家专利总局,国建商标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局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应管理机构,而所有的职能管理机构,都拥有着共同的热舞就是通过国家强制力的手段去参与并维护知识产权各个环节的公平、公正,保护知识产权发明者的隔热合法权益。可以说我国的现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国家行政管理与国家司法管理两条途径进行的。然而目前由于我国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仍然比较单薄,无疑给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2.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矛盾

档案是人类经过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无论从材料形成还是到内容形成上,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人们的智慧与汗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档案也应该包含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内。然而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档案通过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大规模的资源共享趋势,各个档案机构在互联网上互利互惠,互补玉泉,进行一种协调的共享档案资源活动,有利于满足人们对档案的需求。然而恰恰是由于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目前档案知识产权保护早已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了人们智力学习的经济性,对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社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为知识产权的侵犯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档案信息过多群众化的发展势必造成无形知识产权的更多的侵犯;其次,档案信息资源的广泛流通,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给知识产权发明者提供了不可小视的宣传作用,但是知识产权法明确规定发明人对自己创造的知识产权有个人的所有权利,其他人不得随意使用,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高度发展,群众化发展,知识档案信息成为所有网络成员都有权拥有的精神产物,形成了知识产权的“共享性”。而此共享性与知识产权法规定的“排他性”形成必然的矛盾,是原本的知识产权权益关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导致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和知识产权形成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尴尬局面。

3.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3.1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中法律法规的作用严把网络共享关: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加强知识产权,可以采取严把网络共享关,发挥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可以将知识产权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的转换,以防止网络使用者侵犯知识产权发明人的合法所有权。数字转换就是指将档案的文字、数值、图像、声音等信息通过进一步的加工、存储和传送转换为二进制编码的固定形式的另一种载体上。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将档案信息中设计到知识产权者个人的合法利益良好的维护起来。也就是说通过此种二进制编码的数字形式,将数字化信息直接与计算机网络进行搭载,形成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建立一种新的下载模式,凡是未经过所有权人许可的,不可在互联网上下载器档案信息,不论发表或者为发表的知识产权,均不可以私自在网上下载转传,以此保证知识产权的“排他性”。

3.2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知识产权的局域网络管理:对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为了促进公众合理提高智力成果创造的优越条件,因此如何处理档案知识产权保护和档案信息共享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二者由于一辆汽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正确良好的处理档案信息共享中的知识产权权益问题,尤为重要。在采取二进制编码限制互联网下载的同时,要对内部局域网加强管理。首先,必须使用严格的加密技术,对知识产权进行特定编码方式存储和传递信息,编码后信息看上去就由于乱码,而这些乱码只有在特定解码后才可以恢复使用;其次,对知识产权在内部局域网的传送过程中严把加密管,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存在任何一个位置,在任何网络上进行传送都必须保持加密的手段。以此维护知识产权发明者的个人利益。

结束语:综上所述,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包括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内。然而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大幅度提高,势必给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大力发展档案共享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保护知识产权发明者个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建立更为理想化的档案信息共享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淑琴. 档案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J]. 兰台世界, 2000, (04)

[2] 洪源清,孔祥云. 网络环境下利用科研档案如何保护知识产权[J]. 科技档案, 2006, (03) .

[3] 吴坚. 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J].作家, 2007,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