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成人高等教育无论学生数量还是质量均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尤其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急剧下滑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关键要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1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背景下,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简单地把成人高等教育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技能、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注重学历水平而忽视教育的本质。这些弊端不仅完全忽视了成人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忽视了成人这一特殊群体本身的特性。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使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2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很多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进行深入地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今后学生的就业前景。没有准确地定位专业方向,导致其专业建设缺乏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特色。其次,专业设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是看到社会上哪个专业需求大,就开设哪个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再次,专业设置雷同于普通本科或高等职院校,缺乏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专业特色。
1.3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较陈旧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对课程体系缺乏深入研究,课程设置受普通本科的影响较大,有些课程设置几乎是完全套用普通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或直接照搬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甚至简单沿袭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缺乏灵活性,导致教学安排不具有灵活性。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时展;没有根据成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材也受到编写、使用、修改等周期的限制,使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严重落后于知识社会的步伐。
1.4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许多成人院校有些教师既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方面的培训,也没有行业经验,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较为普遍。有些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为了节约成本,在教师聘用上主要聘用兼职短期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重教学、轻科研;在教师的培训上,不注重教师学历进修等缺点。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有一支既有较强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2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
2.1制定成人高等教育“做中学”人才培养目标
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础,还要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来制定培养模式。初步形成适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适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根据成人不同于普通招生学生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的把握上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社会性、专业性和职业性,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接受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的特色教育,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性较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2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搭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开发远程教学平台,制作网上课程,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使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解决成人在职学生的工学矛盾,给更多的成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2.3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趋势,根据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来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并努力将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成果融人到课程与教学当中,确保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推进实践课程内容整合,同时要加强产学结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把成人学生的技能学习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人力资源在高校各种教育资源中居于关键位置。在当今社会,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师必然在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师资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工作经历甚至不同地方,有的是专职,有的是兼职,要形成工作合力,就迫切需要加强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稳定的“做中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健因素之一。
3结语
篇2
关键词:大类招生;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不少学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入校先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1-2]。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将原有的土木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类”;将原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合并为“水利工程类”,在2019年招生的过程中就按照上述两个专业类开展招生工作。新的招生模式决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体系必须进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设置,有待深入探究[3]。本文以我院“水利工程类”大类招生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优化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原则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研教相长的原则,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开放办学的原则,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的原则,促进文理渗透、理工融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注重实践能力提高。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2019版水利工程专业基于“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着眼于国家及边疆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具有计算机和外语应用技能的,具备扎实水利水电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宽广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突出的,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能在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锻炼,具备解决复杂水利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能够在工作团队中作为技术骨干或管理者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优化课程体系我院水利工程专业采用2+2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主要完成通识类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
程的学习。到二年级第二学期末,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及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如将来有志从事农业节水、新农村建设、高效用水工作及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将来有意愿从事水工结构工程、寒区水利工程、水电站建设工作及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我院水利工程学科本着“强基础、重能力、高素质、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制订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1.调整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政、自然科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军体、创新创业等。思政课由原来安排在一、二、三、四学期调整为一、二、三、四、五学期内灵活设置;同时,在第四学期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并在第2~5学期灵活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目标管理、分级教学的方式;课程分为大学英语甲A、B、C类;大学英语乙类、大学日语、大学俄语和甲类A级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18门,要求学生选修大学外语1、2、3、4或甲类A级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共计10学分,160学时。除了大学开设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必修课程外,我们还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两门与水利工程相关的课程作为通识类选修课程。2.构建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大类招生下水利工程培养方案需要与之配套的新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制订了适合大类培养的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教育必修和专业个性教育选修两大模块,并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和实践类课程的比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3.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的原则,我院构建了水利专业课程。在大一、大二设置了水利工程概论、水力学、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一)等专业基础课程,或者称大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水利工程最为基础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方法,建立学科知识的主要框架,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4.多元打造集中实践课程。对于水利工程专业而言,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学校必须根据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制订实践性教学环节方案,科学打造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多方位协调发展。我们根据水利教指委建议课程,将集中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验、专业课课程设计、专业课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部分。为了强化学生实践学习与应用能力,新培养方案增加了集中实践环节学分,由原来的24学分,增加到32学分。此外,还增加了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学分,让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积极参与SRP等科研项目的研究,为今后科研奠定较好的基础。5.开设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科、行业特点,新培养方案在专业选修模块中,开设了丰富的体现学科特色的个性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个性选修课程包括专业发展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在专业发展模块开设了水利工程施工、地下水利用、水利工程监理等侧重于应用方面的课程。在自主选修模块开设了侧重于水利研究、新兴领域及前沿领域简介的水利工程讲座,以及侧重于反映地域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注意的工程问题的工程抗冻技术课程等其他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篇3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需要确定蓝图,建立一整套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理论体系、执行体系,如图1所示。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明确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及业务水平与能力构成,为执行体系具体操作提供了方案,以全方位培养多元化人才。
二、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多元化人才培养,应遵循“专业理论基础牢固,动手实践能力突出,个性综合素质较高”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3+1”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前两年完成通才教育,应用研究型人才突出培养学习能力,应用技术型人才突出培养职业技能,应用复合型人才突出培养知识综合融汇能力。为培养以上能力,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培养平台,细化为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和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成的是共性教育。一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个人素质。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教育平成的是专才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就业方向,选修专业课及方向课,以提供多元化的特色教学。通识教育平成的是个性素质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从多类通识课中选修规定的几类课程,以提供个性化教学。通识教育平台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教育平成的是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分析、研究、设计和管理方法,具有系统工程实践的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以上各平台的课程学习,为多元化人才的素质提高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这种自顶向下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框架。
三、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执行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实现必须依靠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制定,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制定又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为需要,以对人才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要求为出发点,构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体现在课程中才能真正落实。为落实理论体系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多元化理论教学课程系统、实践教学课程系统,两套教学系统共同作用,可保证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两套教学系统及教育目标理论教学课程系统多元化理论教学课程系统围绕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拓宽通识基础、夯实学科基础、精练专业主干”的原则构建。学生从入学开始,首先了解专业发展史、专业发展最新技术、专业教育平台构成、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让学生尽早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及目标;其次学习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基本的专业素质,使其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再次学习专业方向课与选修课,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最后进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专长,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工程造价;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工程造价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实践”(SZ13208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6日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发展十年来,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近两年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随着京津冀建筑市场“门槛”的统一,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竞争的加剧必将带来人才的激烈竞争,使得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难度急剧提升。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影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比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当、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等。因此,尽快解决这些差距,以适应社会需求,正是我们面临的机遇。
新型建筑工业化呼唤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因此,选择人才培养方案为视角,分析研究现阶段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探索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求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能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本专业的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区域工程造价岗位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并充分考虑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出我院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能完成造价员岗位、招标岗位要求的各项工作,经过实践锻炼拓展达到造价工程师、招标师的执业要求。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具有熟练从事建筑、安装及装饰工程预、结算,以及招投标文件编制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
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那么,课程体系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工程造价专业采用“校企合作、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构建三阶段课程体系框架。按照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企业专家引领专业发展,根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所有安排都围绕项目进行。构建符合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专项――综合――顶岗”三阶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前四学期,理实一体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能计量、能计价、懂结算、懂招投标文件编制、会管理的专项能力。第五学期(分层次培养):根据实训答辩的方式选择优秀学生,成立“中关村造价班”,由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实行一学期的全封闭训练;由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其余学生进行15周的综合能力实训,由简单到复杂选择4~5个岗位项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确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顶岗能力,教师只在每周一进行指导,周五进行实训项目验收。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合格者开始下一个岗位项目。在此过程中推进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探索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分析,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重构基于工程造价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把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落实到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围绕土建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装饰工程造价员、市政工程造价员、招投标五个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工作岗位,材料员、资料员、施工员等拓展岗位,构建工程造价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支撑课程群、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群。
(三)课程开发。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六个对接”,完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开发。
1、教学方法与生源特点对接。由于生源紧张造成高职生源质量每年都有变化,深入分析学情,动态掌握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分层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教室与岗位合一、作业与工作任务合一,讲练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校本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根据行业企业对造价员、造价师、招标师要求的变化,引入行业、企业新标准、新技术,结合校内实训条件及校外实训基地发展趋势,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以胜任岗位工作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或任务,并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最终形成本专业成体系的校本教材。
3、课程实训与技能大赛对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将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预算软件技能大赛”引入课程实训,实现实训和竞赛培训一体化。通过参赛,可以充分展示我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4、课程评价与学生成长对接。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念,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注重过程考核,每个项目结束即对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将企业产品评价的标准引入项目考核,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能力渐次升高,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其次,加强实践考核,期末考试采取“应知+应会”的考核方式。
5、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由此,把“造价员”等的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具备从业、执业资格。
6、课程学习与终身学习对接。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课程观念,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更新,为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人才培养实施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双向互兼机制,聘用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落实学院“领头雁计划”、“能工巧匠上讲台计划”和“双师素质计划”。首先,通过鼓励校内教师顶岗锻炼、社会服务、考取注册职业资格证书、中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其次,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专家、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后,让他们在我院担任兼职任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使课程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首先,积极探索课堂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合作企业,通过顶岗实践、提供咨询服务等途径,利用企业场地和吸收企业教育资源。同时,根据企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其次,本专业目前校内建有两个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综合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训教学环节。
四、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应行业要求,必须通过毕业生是否能满足企业要求来检验。通过对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在实施中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顶岗实习时即能上岗,上岗就是熟手,而我们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顶岗实习时还是生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足等。因此,高职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符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顺应区域产业的发展。坚持为京津冀建筑业服务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各方面建设;将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中心位置,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将进一步创新、发展和完善。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基础;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90-02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对独立学院提出了新要求。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立学院处于已经顺利完成“量变”、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基础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实现“质变”的关键阶段,教育部适时地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将工作重心朝“教学质量”转移,而人才培养方案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目前,独立学院在教育部的六个“独立”的要求下,对学院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人才,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独立学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新时期下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迫切任务。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工作的基础。
2.独立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创新,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依托公办高校而办学,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也参照母体院校。纵观目前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存在:一是全盘拷贝母体式。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照办母体模式,即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局部改良母体式。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大多数独立学院意识到完全沿用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按预期目标培养人才,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但是只是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做出部分改良。三是降级培养。盲目依据市场要求,降低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按照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型人才。总之,无论上述哪种方案,都忽视了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没有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独立学院非常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其核心就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实践的,因而人就不能脱离一定社会历史条件而独立发展,必须投入到整个社会的历史实践中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石,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作为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独立学院应遵循我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根据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其个性与社会共性的和谐发展。
2.马克思的实践观理论。实践观作为哲学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但不能只是教育者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也不能是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过程,应是受教育者自己主动有意识地学习的过程。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的功能。通过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在实践环节中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存在的问题,再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通过参与实践完成了自身的发展。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但能提高知识和技能,最终还能全面实现其个人的能力、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所以,独立学院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不断获得了知识、技能及道德行为等多方面的提升,也逐步养成了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资本以及迁移与流动资本。其中,通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主要获得技术和知识资本,鉴于它更具有直接的生产性与经济价值,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此外,该理论还认为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即人们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还直接受一个人所接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的直接影响。当教育的深度确定,接受教育获得的知识面越宽,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低,就越容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实现就业;反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高,就出现就业难。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对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程度,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作为独立学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
4.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理论。关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认为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各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表明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现实和长远需要的充分程度,以及创造的知识和提供的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理论,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高校的质量观是引导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向的重要因素。当今正确的质量观是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应该更系统、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质量。因此,作为地方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所要追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注重办学内涵的提升,注重培养特色,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过程质量”和“相对质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通过理论基础的分析,结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独立学院自身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素质教育观,建立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强化全面成才观,使得学生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中,应落实科学指导思想,坚持改革的基本原则,这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和设置课程体系的思想基础。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认为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原则。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培养学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独立学院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实际,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共性的和谐发展。②实践应用原则。独立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将课程实验、校内实训、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进行协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开放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水平,加强学生的自主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实验。③特色培养原则。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时应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学科积累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创新,设计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整合优质资源,争创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荆光辉,黄文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5):94-96.
[2]荆光辉,赵海鑫,刘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2009,(6):123-124.
[3]洪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13.
[4]杨慧瑛.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邵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5):23-24.
[5]孙新.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经济研究导刊,2011,(5):222.
[6]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63-67.
篇6
关键词:农学专业;方案改革;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89-02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始建于1959年,经过56年的发展,农学专业已成为石河子大学优势特色专业。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不吻合、实践教学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等问题。2014年,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申报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并于同年9月获批。围绕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总体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目前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很难满足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的要求,缺乏灵活性的培养。此外,通识课程体系占了相当学分,使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因而,借助选修课的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师资及教室等硬件设施的不足,导致学生主观自愿想学习的课程选不上,很多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安排的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性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在内容和时间上也表现出弱化现象,由于实践实习经费、创新创业教育经费不足及缺乏对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管理和评价,导致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不充实,过程简化,教学效果不佳。农学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学生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训和训练,将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就更没办法实现卓越农艺师的培养。
二、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原则
一是坚持教育的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按照大学生成才的普遍规律安排全班授课,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学生的自主定位和发展需要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二是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经受锻炼,提高素质。
三是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课外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四是坚持阶段性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既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养,同时又要坚持四年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始终,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培养。
(二)施方案
1.建立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3+1+2”“3+1+3”创新人才和“3+1”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制定了“两阶段―三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两阶段”是指学科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三平台”是指专业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模块化”是指针对三个不同的平台设置模块课程,学生按照综合测评、英语成绩、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进行分类培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三种培养模式均做到了:(1)打通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增加认知实践课,适当前移专业基础课程,达到拓宽口径、了解专业、稳定专业思想,明确目标的目的;(2)缩减学时,按照“小型化”“综合化”和“精简理论、强化实践”的原则,重点解决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课程内容重复过多、划分过细以及内容陈旧等弊端;(3)按照创新与创业两类方向设置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门数,取消限选课,规定选修学分,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保证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合理性;(4)实践强化,通过增加实践学分和实习时数,独立设置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实施小学期制,建设专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小学期是指在二年级第四学期、三年级第五、第六学期18―19教学周设置三期小学期,分别开设作物生理学研究法、作物栽培学研究法、作物育种学研究法和耕作学研究法。
根据实践教学“系统性、整体性、循序性、全程性、平衡性”的特点,以培养“专业认知”+“专业实践”+“创新素质”+“创业精神”过程为主体框架,构建了实验教学中心―学科研究室―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建立了农学专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科研究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大型企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业能力。同时,从组织、标准、制度和反馈四方面全程监控实践教学效果,建立实践教学监控评价标准,规范专业实践教学,做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分层次、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课程,从新生研讨、专题研讨到专题创新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课外研学项目、各类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创新作品展等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实践途径;依托专业教学实验室、学科实验室以及“双创”实训基地,学生接受指南颁布、选题申报、开题报告、中期交流、结题验收、科技论坛、成果申报等系统科研程序训练,形成从基础到前沿、从基本操作到探索未知的递进式实践育人过程,大力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构建“三跨交叉”的创业课程教学系统,即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开设“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电子商务”课程,组织校外创业实践活动,发动校内专职教师、学生社团、企业兼职导师、社会产业力量,构建创业训练、创业竞赛、项目孵化“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业教学团队,一、二年级开设创业课程,二、三年级申报创业项目,三、四年级参加创业大赛,在项目训练和培育的基础上支持和提供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创业竞赛的机会,锻炼创业实践能力。
4.卓越农林人才课外培养计划。一年级专业启蒙教育包括校友归来谈选择(专业最初的选择和最终的坚持),了解农学院文化长廊、走进专业学霸的世界――学术之星的成长之路,“我的专业我做主”系列大赛(校园绿色知识认知大赛等),学术讲座。二年级专业认知教育包括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拓宽专业视野,加强专业认知度),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深对现代农业今天和未来的了解),我眼中的现代化农业(国外归来话感受),“如何构思如何写”(应用文写作技巧,掌握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申报材料的写作技巧),实践归来话感受(专业体验: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写作,学术讲座。三年级专业实践教育包括专业技能大赛(昆虫标本制作和手绘大赛、作物形态特征手绘和作物管理技能大赛),教学和生产实习归来话感受,训练撰写研究综述,学术讲座。四年级专业职场教育包括职场新手上路的那些事,公司领导看员工――我眼中的职场优秀,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教会职场新手如何待人接物、行政管理、销售管理、技术服务。将学科讲座与交流贯穿学生四年大学生活,全方位推进专业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三、特色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将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细化到培养的各个环节,制定培B目标实现矩阵,实现培养目标的可描述,可区分,可测量,可评价;二是邀请教学名师、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企业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新开了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类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能力;三是基于创新型与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方向模块+学科前沿”课程体系;四是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基本达到30%,通过开设专业系列研究法课程进行小学期创新训练,建立了“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和“生产体验―知识反馈―技能训练―创新设计”全程阶梯递进实习教学体系;五是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的二、三、四年级学生邀请不同类型的校外和校内导师,开设教授、专家讲坛,开阔学生视野,设置课外学分,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学生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比赛、等获取课外学分,达到创新创业培养的终极目标。
Excellence in Agronomy in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of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Reform
JIANG Gui-ying,LI Lu-hua,LI Zhi-min,Paniguli
(Agricultural Colleg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3,China)
篇7
关键词:外贸岗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50-02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并将对外贸易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以后,外向型企业和外贸公司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由此产生了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也都紧跟形势,开设了国际贸易或与之相关的专业。但是,多年来,外贸专业人才的紧缺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供需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许多外向型企业,只从事外贸商品的生产,却不直接参与外贸经营。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上供不应求,而是质量上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要。为此,许多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学者和教师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围绕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各种改革措施,并在一定程序上取得了成效。
然而,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实效,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按照“开展市场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反馈”这一过程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展开(见图1)。而当前的国贸专业教学改革中,多是针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某个环节进行的改革,鲜有从专业建设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着手进行的研究。因此,笔者拟以适应外贸业务岗位需求为根本目标,从改革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出发点,探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层次的国际贸易专业是培养适应和满足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群)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想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首先要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此,笔者调研了安徽及浙江数十家外贸企业,了解外贸企业业务岗位设置情况及技能要求,并咨询分析了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问题、学生就业时的技能证书问题等(见表1)。
从调研情况看,无论是服务型外贸公司,还是外向型生产企业,在一线进出口贸易环节,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是三个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岗位。而一些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贸公司或企业还设有报关员或报检员岗位。这些岗位承担着各自的职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岗位知识和职业技能(见表2)。
此外,由于承担的任务不同,对从业人员的个性特点也有不同要求。业务员需要外向型个性,性格内向对单证员来说也并非缺点。例如,浙江一玩具有限公司在招聘外贸业务员时要求:专于网站信息编辑和更新,懂网络经营技术开拓推广,善于在网上洽谈业务、E-mail沟通、报价、接单和客户开发等系列技术操作;而其技能要求是:英语达到四级以上,口语表达流畅,写作能力佳;善于沟通合作,责任心强,并具备吃苦耐劳精神,有自由创业平台。而合肥颖佳纺织品有限公司在招聘外贸跟单员时要求:精通英语,尤其是书写能力要非常强(要求六级以上);懂得外贸出口程序和操作;有责任心,工作细心认真,条理清楚;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安徽瑞丰化肥贸易有限公司在招聘外贸单证员时,对其要求是能独立缮制各类单据,细心稳重,有耐性,责任心强,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
对于报关员和报检员,尽管也属于进出口业务领域的工作,由于其性质和内容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并且因为存在专业的报关行或其他具备资格的报关企业,因此,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外贸公司或外向型企业并不设立报关员和报检员岗位。因而对于这两个岗位,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其描述相对简单,如要求有责任心,有报关员证或报检证等。
岗位技能需求对制定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启示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组织和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划,它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其他环节建设和改革的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要设置课程,核定学时,安排进度计划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改变以往脱离或不能紧跟外贸行业岗位及技能要求,仅通过参考同类院校甚至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而了解了岗位技能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定位应具体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的基础,也是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的依据。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具体,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目前,本科、高职、中职都开设有国际贸易或相关专业,而这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相同。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于行业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标过大过泛又成为另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培养目标过大过泛,使得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明确的方向,课程设置没有侧重点。因此,针对外贸业务岗位需要设置不同的方向,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如外销员(专业)方向、报关(专业)方向、货运(专业)方向,甚至具体到单证员方向等,是高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要改革的问题,也是区别于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问题。
篇8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一、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现状
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而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方案,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蓝图和总体规划。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一直充分重视此项工作,教务处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的基本流程:每年10月初教务处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和要求,系(部)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确定及论证专业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分析专业核心技能,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系(部)组织专业教研室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系(部)教学委员会审查后于12月初报教务处、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主管副校长审批,下发执行。一年一度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成为经济贸易系的常规工作。近年来,经济贸易系五个专业(市场营销、会计、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都能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办学理念,凸显“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根据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在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实训时间,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学生综合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办学模式、符合经济贸易系办学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显示出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
2.存在的问题
多年的实践表明,经济贸易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也并非完美无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1)专业建设思路有些模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仍以学科教育为主,办成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压缩型,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系统性,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致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例如:没有形成既相对稳定又有高职教育灵活性的专业开发建设思路。专业开发不能根据物流产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缺乏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要突出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但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其他学校具有同质化的趋向。人才培养方案由公共模块、专业模块、综合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四个模块组成,总学时1830,其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占40%,理论教学占60%,专业和专业素质拓展两个模块设置了21门专业理论课程,大而全,没有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教学内容不明晰,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课程之间有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叠现象,失去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学生分不清职业方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3)校企合作不深入,职业岗位调研不充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生产一线是专科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但目前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一厢情愿,已进行的校企合作多数也是浅层次的,合作不深入。未能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程序。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未能及时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听取由企业负责人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未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创新性开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加上专业负责人及有关专业老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外出机会和时间少,未能充分开展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调研,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时间安排上缺乏统筹安排,临时抱佛脚,没有更多的精力开展规划论证,虽然形成了系、教研室负责人的审核制度,但是由于受专业素质、精力以及获取信息不够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修订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一些误差,以致修订的方案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够严肃,有一定随意性,“以人设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存在“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现象,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或课程的整合时,也会因人情、资源等问题致使解决方案搁浅,其结果是影响了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4)师资力量较薄弱。目前,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困难就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数量不足,且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经济贸易系物流管理专业专业任课老师只有五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专业学物流的年轻教师,其余都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或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转型过来,边教边学,缺乏实际技能操作的经验。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不能体现高职专业的办学特色。
(5)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条件相对不足,软硬件投入相对较少,学生的实践条件达不到培养要求成了特别突出的问题,很多专业实训难以有效实现。校外实践安排也主要是以见习参观为主,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学条件达不到培养合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目标的要求,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也打了折扣。
转贴于
二、优化与改革设想
1.找准专业定位,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定位直接关系着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而人才培养方案则直接关系着专业定位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高职高专教育旨在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重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2.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工作,成立专门机构,优化课程体系
今年9月份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为了尽可能地完善经济贸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该从学期初就着手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准备,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专门机构。深入社会,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搜集大量的市场人才需求资料。专门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进行市场调研,提出专业改造方案,专门机构要由本专业理论水平高、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并有实践经验的与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双师型专职教师组成,还要从社会上聘请有经验的现场专家研讨分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如何设置课程等内容,不受教研室专业局限性和部门利益限制,真正做到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来设置相应课程,避免因人设课。在课程体系中,要特别突出实践教学,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设计,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变化来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确保毕业生满足市场的需求。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相对薄弱,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已经考虑安排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物流管理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积极鼓励老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也打算引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又具有物流从业经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不断充实师资队伍。
4.推进“2+1”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获取双证书、多证书
在经济贸易系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总是将学生在校的时间设置为两年半,因为总担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太短,无法学到应有的知识。但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应届毕业生从大三上学期一开学就忙着为求职做准备,开始忙着做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找工作、实习。进入11月份后,求职进入了高峰期,有时课堂上会唱起“空城计”。如果通过某单位的面试,与该单位达成协议,单位要求先实习,学生不愿失去来之不易的机会,可放弃校内课程学习又很矛盾,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不少冲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无论是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还是学生都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目前已有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尝试“2+1”人才培养模式,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2+1”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因此,学校已经在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了这种模式。尝试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程,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学习,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以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主,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加强岗前就业综合训练,全面推行顶岗实习,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做到学习与生产相结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目前在证书推行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考取更多资格证的机会,例如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采购员、报关员等证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技能竞赛,让学生成为技能高手。
5.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完善实训教学环节
篇9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市场跌宕起伏和贸易理论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专业培养方案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仍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同时,在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条件下,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贸人才总体供过于求的趋势日益凸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整体数量供过于求的背景下,中国偏重理论的传统教育体系又造成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于是出现了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人才也难的局面,而社会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同时,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国际经贸工作的只有15%-20%,多数从事一般经济管理、企业经营工作,尤其是市场营销。这些都给国际经贸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院于2005年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截止2010年9月,共招收了5届学生650余人。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并在不断地优化培养方案。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亟待加以调整与变革。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与培养目标不明确;二是课程体系不合理,理论课程偏多且滞后,实践课不足或者实践环节少;三是校内外实训仍需加强。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对于学院而言,如何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在专业建设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结合自身的条件,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适应面很广的经济学科专业,同时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最缺的是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院,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围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主线,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了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外贸公司、外资企业、银行、海关、外汇管理部门、进出口商检部门、对外运输企业、货代公司、涉外法律部门、外经贸管理部门、相关科研教育咨询部门等。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
1.根据培养规格中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二是过分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两种倾向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忽略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选择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培养目标的定位就决定了培养规格。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的特点就是既是本科教育,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我院的特点,就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国贸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开设专业课。
表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
2.优化理论课程体系
当前,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性强的课程过多、过于抽象和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而企业希望一个新的业务员能够很快进入到工作角色之中。我院以往的课程体系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课程偏多,在这次改革中我们特意整合了部分理论课程。比如专业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重复内容较多,两门课合为一门课,修订为只开设《国际经济学》,周学时改为3学时,在第四学期开设。《中国对外贸易》是一门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到一起的课程,我们把该课程进行改革,改为《专业前沿知识讲座》,专业教师及专家学者针对当前国内与国际的热点及前沿经济与贸易问题开展讲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拟构建《专业前沿知识讲座》模块,包括以下专题: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形势与热点问题; WTO专题;国际技术贸易与服务贸易专题;海关管理专题;国际市场拓展专题等。既让学生了解了宏观形势,又了解了具体相关部门的业务操作。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基本能力的训练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以下基本能力:外贸制单与审核能力、外贸业务洽谈的基本能力和进出口报关基本技能等。外贸制单与审核能力主要通过相关课程的课内实验练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外贸单证的制作与审核,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很快为企业处理一般的单证业务。外贸业务洽谈的基本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的开拓中,通过相关练习使学生掌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应具有的营销知识,提高业务拓展能力。对于进出口报关基本技能的练习主要通过海关报关实务的学习和职业资格培训。
表2 基本能力训练
(2)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
专业综合能力主要是学生处理外贸业务的综合能力,除了专业实习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训练。一是国际商务英语,国贸人才对商务英语的应用要求较高,达到熟练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可考取国际商务英语中级以上证书,提高进入跨国公司就业的可能。二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国际贸易谈判模拟,要求完成每一个环节的谈判,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技能与技巧,这是外贸业务洽谈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三是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系统V 3.0,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全方位熟悉贸易业务,综合掌握国际贸易流程和各环节的基本技能。
表3 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四、结论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要使所设置的目标能实现,设置的课程真正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国贸专业的实践性强,并且由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和政策、实践不断变化,国贸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理论传授,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其教学方法需要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互动教学为主,并与经济现实连接,使学生融入到现实经济问题中,熟悉其就业环境。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实验室模拟业务教学,但是毕竟是虚拟的,学生没有切身感受。为此,可以在相关课程中增加手工缮制纸质单证和小组协作共同一项国际商务企划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明华,宋维明.新形势下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农林教育,2006,(3):6-10.
篇10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专业面宽、应用性强、需求面广的特点,面临着比其他工科专业,甚至比管理类其他专业还严峻的市场挑战。因此,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试点,探讨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不仅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提高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而且可以为独立学院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培养模式
嵌入式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中心、软硬件可裁剪并且对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要求严格的专业计算机系统,是一种“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业计算机系统”。它是源于通用计算机系统,但又不同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一种新型专用计算机系统,其专用性、嵌入性和计算机系统性的特征,使它具50有通用计算机系统无可比拟的对象智能化控制能力。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与母体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如同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促成“嵌入式系统”快速发展的三个特征,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 以细分的市场需求确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专用性是嵌入式系统的一大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嵌入式系统源于通用计算机系统,却有别于通用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找到了细分的市场,而且与通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友好互补,满足了市场需求。独立学院源于母体的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母体存在极大的重复性。如何找到独立学院人才的市场定位,确定培养目标,使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母体又适应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人才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2. 以集成的系统思维设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嵌入性是嵌入式系统得以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嵌入到具体对象中的技术关键。如果没有高度集成的技术知识系统,只是设备、技术的简单叠加,就不可能将具备电脑功能的软硬件,镶嵌到许多体积很小的家用电器以
及其他高科技产品。同样的,虽然市场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素质有各种要求,但由于学生学习的期限、精力有限,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的要求均通过课堂的课程予以解决。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老师以集成的系统思维,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镶嵌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而非仅仅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予以解决。
3.以科学的保障体系确保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不具备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系统,就难以实现对对象系统的智能控制。因此,计算机系统是嵌入式系统能够在系统控制应用方面替代通用计算机系统,并成为与通用计算机系统并行发展的新型系统的先决条件。独立学院的办学资源和生源条件虽然有别于其母体高校,但独立学院作为培养本科生的属性不能被改变,否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上述三点思路源于“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理念,因此,我们把由此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之为“‘嵌入式’培养模式”。
二、“嵌入式”培养模式的设计
按照“嵌入式”培养模式设计的思路,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确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考虑人才供求体系中独立学院可占据和渗透的空间。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和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对我院所培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科学技术的转化及知识的运用层次,即基层经营和管理人员层次;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母体高校的历史积淀、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相统一,并与独立学院自身的资源条件相适应。我院母体学校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有着52年本科办学历史,具有鲜明矿业、冶金、材料特色,主要为我国有色金属、钢铁行业服务的多科性大学。该校毕业生以“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三实特点”广受社会称赞。这样,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努力秉承母体学校的光荣传统,着力培养广受社会欢迎的“三实人才”,又要考虑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与母体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三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适应它所面对的生源基础。由于独立学院考生的入学分数往往比普通本科学生低40-50分,相对来说,他们的基础更弱,但接受能力、创新精神、环境适应性等并不差。这样,在培养目标定位时就更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性格、职业规划来分模块选择课程,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基于这些因素,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公共管理部门从事现场经营管理、员工培训、管理咨询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按照集成的系统思维,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模块教学、证书导向、校企结合”的体系进行设计,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要求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系统地穿插在四年的教学中。
(1) 模块教学。按照细分的市场定位要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是基层经营管理人员,尤其要考虑更多的学生可能面向矿业、冶金企业就业,或者在这些领域创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设置若干个模块供学生进行选学。为此,我们构建了“生产运营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企业发展与创新模块创业模块基础公务员考试课程模块”等7个模块的教学计划。同时,设置了若干门有关矿业、冶金概论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增加行业专业背景知识。
各模块的课程设置涵盖大学四年的全过程,由各模块导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2) 证书导向。证书导向是以集成的系统思维,将学生所学课程集成到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过程。这是突出独立学院培养实务型现场经营管理人员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本科规格要求的其中一个标准。引导学生从大三开始根据自身选择的知识模块,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融为一体,实现实务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集中培养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专业学生所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助理人力资源师、助理物流师、内部质量审核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3) 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设计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实务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实践性环节的完成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参与;学生的就业还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校企结合应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三、“嵌入式”培养模式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
按照以上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我院在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开始了“嵌入式”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
1.实施条件
“嵌入式”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人才的培养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将市场对人才的各种素质要求集成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考核“嵌入式”培养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相应的实践平台,为此,我院集中力量搭建了校内外两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1)校内实践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通过局域网整合企业经营ERP沙盘模拟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创业投资分析模拟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电子交易平台等10多个实验室,构建了院内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形成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交易与竞争。由不同模块学生模拟企业不同经营环境,担任不同职业角色,代表不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体验商业竞争的激烈性。
通过校内实践平台的模拟实验,学生能以企业的生产部、供应部、销售部、仓库、财务部等部门为一个整体,从整个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来学习和体验。还可以体验到每一笔经济业务从物流的采购或销售开始,到资金流的应收应付款,再到物流的库存、存货,最后形成资金流的总账报表。除此之外,还可利用银行、税务岗位以及海关报关、报税等环节,学会如何与银行、税务、海关打交道,真实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和经营环境。
(2)校外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是母体学校江西理工大学的一大优势,这为我院通过院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践平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学院先后与江西铜业公司、福建马坑铁矿、赣州启德家电集团公司、深圳人人乐商业集团公司等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采用“3+1”和“2.5+1.5”等灵活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同时,企业也为学院提供了难得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机会。迄今为止,本院工商管理专业已建立了5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与46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实施过程
从2007级学生入学开始,我们即按本培养方案分四年进行试点工作。
(1) 第一学年,了解新知识。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了解新知识的目的。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从大一开始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学生群体细分,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知识模块选择,以确保模块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2) 第二学年,由了解知识到掌握知识阶段。大二阶段进入专业技术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中贯穿了专业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到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和投资管理实验室训练,并参加“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和挑战职场创业大赛。
(3) 第三学年,由掌握知识阶段转变为能力提升阶段。大三阶段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大提升、大演练阶段,将“校企结合一证书导向一模块教学”三项内容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分知识模块教学,其中一学期在校内学习,另一学期在企业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一部分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相应模块知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一部分学生利用校外实践平台到企业实践,如到人人乐商业集团、赣州启德家电等企业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践学习,使模块知识、实务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培养相结合。
(4) 第四学年,专业模块知识的深化学习阶段。 大四阶段一学期在校内学习,另一学期在企业实践。同学们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校内进行深化学习,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在校内一学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还贯穿了企业模拟招聘和企业模拟经营等综合性实训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学期由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紧密结合。
为确保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培养体系,我们对每一个学生实行跟踪管理,从大一开始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包含有学生各学年的职业规划、选择的模块课程及个人成长卡,通过这样的跟踪管理来确保本科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动态调整。
3. 初显成效
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我们感到,“嵌入式”培养模式在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试点是比较成功的,已取得初步成效: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面向对象的要求,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要求,在四年的培养方案中分别予以体现并且付诸实践,使每一阶段的课程体系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环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学生的到课率也相应提高。
- 上一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
- 下一篇:信息和知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