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概念的界定,明确了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构成要素、特征与实现途径,分析了市场化运作与政府信息服务和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区别,并从思想认识、制度设计、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等角度分析了前市场化运作的相关制约因素。
“公共部门远离市场机制,使我们很难评估公共行政运作的效率和价值,如果某个政府机构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开放市场上自由出售,那么,便难以确定其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渐渐为各国采纳,并成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信息资源是公共利益的反映,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产,其开发利用涉及社会系统的各个方面。在信息经济时代,依赖政府单方面的信息供给已难以满足广泛的社会公共信息需求,“没有任何信息提供者设计出的现代信息产品能够同时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相反,市场力量和企业家的能力对于了解用户需求、为满足公众需求所采用的各种分配及市场技术以及增值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公共部门所生产的公共信息具有潜在的市场利用前景,同时也是私人企业进行新的增值信息服务的基础。
国外有学者指出,市场环境下信息资源最优配置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在给定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信息经济资源进行分配,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要,市场化运作是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在公共信息资源稀缺的环境下借助市场激励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生产与消费、成本与收益、权利与义务以及行为与结果的统一l4j。就实际运用而言,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公共信息资源的微观管理领域,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资料服务、图书情报服务以及政府与行业的信息提供、信息咨询,而且还包括了以电子为手段、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类信息加工服务及软件服务,如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和数据库产业、以提供信息内容为主体的信息门户网站建设等,几乎涵盖信息服务业的每个领域。
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由下列基本要素构成:①私人资本注入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行业,而不再是单一的公共投入。②追求利润、满足部分用户需求成为重要的组织目标。③市场供求状况成为决定组织经营内容、品种、规模的关键。④信息提供内容以有增值空间的公共信息资源的再利用为主,如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信息的深度开发。⑤服务对象锁定在有信息消费能力的特殊用户群体而不是所有公众。⑥市场定价的收费原则。⑦国家对市场化开发利用的范围、秩序、价格等拥有调控权。⑧聚焦政府信息公开,接受政府委托、许可、授权,进行公共信息服务,与政府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各类信息组织市场化运作的重要形式。
从市场主体资格来看,政府信息机构若将“裁判员” 与“运动员”集于一身,势必会造成市场介入资格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因而,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开发建设的主体往往是政府行政系统之外的信息机构,包括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私人企业以及非营利性部门中参与信息市场竞争的部分组织,但政府信息机构在信息提供中可依法进行一定的成本性收费。
当前,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的广泛普及,有相当多的公共信息服务可以由政府部门直接完成,各种信息企业若要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竞争策略上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对已经公开的基础性公共信息资源进行重新包装或者转售,如法律规范、政策文件的结集出版;二是进行具有市场前景的信息增值开发活动,如欧美国家在地理信息服务业中,“由政府授权,使者对于公共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力,如以一定的折扣从地质调查机构获得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编辑、维护或数字化和分发服务等。并要求者将其服务所得收入的一部分支付给委托机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源的维护和服务。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服务对于技术的依赖性,在发达国家,网络服务提供商也成为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一部分”。在图书情报领域,从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情况看,“采用市场经营手段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利润,而是要通过市场导向策略,宣传图书馆的服务和产品,提高人们对图书馆服务和产品价值的认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主动的、活跃的组织去获得高水平的顾客满足度”。商业化的数字图书馆和电子期刊数据库已经成为很多大中型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市场手段补充完善现有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正在成为各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
当前,公共信息服务市场上的竞争主要集中在4个层面,一是政府信息机构与非营利性信息机构之间的竞争;二是政府信息机构与私人信息机构之间的竞争;三是私人信息机构之间的竞争;四是国有非营利性部门信息机构与私人信息机构的竞争。不同层面的竞争均围绕公共信息服务的内容、价格、质量、形式等要件展开,重在利用各种可供利用的有效资源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国外有学者认为,商业性开发公共信息或政府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私营部门通过公共信息市场交易牟取利润;二是政府为了获取额外的财政资源而面向公众提供公共信息,以免费或收取边际成本的方式公开他们所拥有的公共信息,企业则借此通过信息形式和内容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增值活动,然后再由政府以市场价格出售这些信息产品]。与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提供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相比较,市场的最大特征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包括经济效益与非经济效益。具体内容见表1、表2。
笔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并不是要把现有的信息机构全部企业化,把所有公共信息资源不分性质类型全部投向市场,而是指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承认市场因素的作用,积极探讨和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过程,恰当地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实现国家以较少的资源与较低的成本投入来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信息服务。
2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类型与途径
1)可进行市场化开发利用的公共信息资源类型。在欧洲各国公共信息资源的资金投入比重中,占首位的是地理信息,包括制图、土地登记、气象服务、环境数据以及水文标识信息等,占第二位的文化信息,如图书馆、博物馆拥有的信息,以后依次是统计信息、企业信息、专利与知识产权信息、法律信息、旅游信息以及官方文件和出版物等]。但不同类型的公共信息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也各不相同,地理信息、经济与社会类统计数据以及市场服务类信息的市场价值远高于文化信息。同时,不同类型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形式也各有区别,具体内容见表3。
2)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途径。气象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甩睛况具有一定代表性,从西方国家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美国式——公私分明型。美国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以后,1953年,产业部部长提交了一份题为“天气是全国人民的事”的报告,建议发展私营气象服务。1977年,天气局设立了“产业气象特别助理”,专门负责处理天气局和私营气象部门的联系,1991年,天气局又进一步明确了在气象信息服务中政府一私营气象服务的伙伴关系与各自职责。
与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相一致,政府气象部门与私营气象信息服务商之间组织边界清晰,基本气象信息服务如公众气象服务等由政府气象部门和部分私营气象信息服务商承担,而面向特定行业、特定人群的针对性气象服务则由私营气象信息服务商完成,但政府气象部门必须公开原始气象数据资料。私营气象信息服务商则根据市场需求采用公司化运作,广泛涉猎航空航天、远洋运输、能源交通、国防、商业、农业、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气象服务。
第二种模式,英国式——公私竞争型。英国政府气象局不仅仅是单纯的国家气象管理部门,而兼具了气象产品开发与提供职能,直接参与气象信息服务的市场竞争,在面向社会提供免费的公众气象服务基础上,与私营气象信息服务商一同积极开展商业性气象信息服务,并设有专门的商业产业部,全面负责气象信息产品的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生产及服务供给等业务。目前,在英国整个气象信息服务市场中,现已形成了稳定的二元格局,即气象局的商业气象服务占70%,私营气象公司占30%。
从1996年4月1日开始,政府不再给气象局直接拨款,而是通过气象服务收费实现经费自收自支。其主要经费渠道有两个:一是由信息服务、气象咨询、气象软件、业务网络等商业性气象信息服务收入构成,占总收入的15%;二是面向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气象服务收费,也称贸易基金(tradingfund)。英国政府规定,政府部门和单位必须使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服务,而不能自行使用私营公司的产品,同时,这些部门所支付的费用除直接服务成本外,还包含一定的气象基础设施建设费和维持费。新西兰通过将政府气象部门改组成气象服务公司,以签订合同的形式,与相关行业及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之间形成稳定的气象服务关系,即按照国有企业的运营模式,成立董事会,实行完全市场化运营并上缴利润。
从实际作用与效果看,美国公私分明型市场化开发利用模式收效明显,政府部门通过国家财政资助公共信息的收集、生产,并向社会公开,鼓励了非营利性信息机构和私人信息部门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类型,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税收,只是难以计量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欧洲国家政府部门直接介入公共信息资源商业性再利用的做法遭遇了来自公众、私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自身的批评,很多学者提出其实质是公共财政在不同政府部门间的转移支付,并没有真正节省资金。荷兰内政部的一项委托研究表明,“当公共数据以边际成本价格出售时,产权效益最大。所谓边际成本是所有与公共信息传播有关的成本,包括出售、促销成本、人力以及信息技术成本等”。尽管空间地理信息的市场开发利用前景最为看好,但荷兰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的一项凋查结果再次说明,“降低市场上地理数据价格的60%会导致每年数据流通量4o%的增长,外加大约800人的就业增长。那些以较少价格获取公共信息的公司还会将节省的投资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进而扩大潜在市场范围和份额”。同时,美国一项对欧洲环境数据商业化开发利用的研究表明:那些将知识产权运用到政府数据的国家,限制了政府收集数据的利用范围,并在科学研究的信息整合和共享上形成障碍。
3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英国学者通过案例分析认为“公共信息的市场交易需要有关信息获取和市场化运作的清晰而明确的政策界定,需要有信息管理的国家标准,需要有基于信息资产价值认识的组织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市场商和商业伙伴之间关系的有效管理”。在现实层面,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市场交易的特殊商品,除一般商品市场管理的共性问题如产权问题、交易成本问题外,还面临着透明和公平竞争等市场化运作基础条件因素的限制。
1)公共信息商品属性的认识问题。一方面,人们习惯了公共信息尤其是政府信息的免费提供,且一直认为纳税人已经通过税收的方式支付了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费用,缺少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氛围,对市场化模式持有怀疑态度,并由此导致信息消费的不足。如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是自行调研和依靠社会关系网络,购买信息的比例只占其信息总来源的8.4%¨;另一方面,则是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过度,将公益性信息服务与商业性信息服务相混同,如在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上设置种种限制,通过排他性权力设定将公共信息资源转化为特定部门资源,尽可能压缩公益空问,损害公众利益。
2)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制度设计。“公共部门往往是某一类信息生产的唯一部门,因而具有相关信息的自然垄断特征。这会导致高费用、对某一机构的排他性特定许可或者非常有限的市场竞争者”,但对具体的公共机构而言则会有短期利益,可以保证一段时间的稳定收入。因而,需要政府的调控和干预,即健全的可操作性的法规制度是保证市场化运作规范有序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信息公开、版权利用、隐私保护、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定价、服务标准等。
英国为方便公共信息资源增值开发者,还建立了专门的指导网页(http://www.inforoute.hmso.goc.uk/inforoute/),通过简单友好的网络界面详细列出政府信息再利用许可办理条件、哪些信息可以再利用以及具体办理程序等相关信息。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私人信息企业抱怨政府的政策不清晰不透明、申报及审批过程及程序过于繁琐,缺少具体的指导和标识,让人无所适从。
3)公共信息资源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市场主体的成熟程度不仅决定了其在信息市场的整体运作水平和盈利情况,而且也决定了其在信息市场竞争的方法手段。独立而规范的信息企业会凭借其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优势按照市场规则行事,而发育不成熟的信息企业则倾向于以非市场手段盈利,如凭借与政府部门的特殊关系获得信息经营特许、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内部交易赢得超额回报等。由于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信息机构往往是政府下属的公共事业性信息组织或者国有信息企业,其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对于规范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化管理至关重要。
篇2
Abstract: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s a complex and arduous work, system analyzing method based on six-element provides a operable way. It prepares for system modeling by analyzing and resolving th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conceptual model and real system and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ual model and data model, explores the method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classifying and data modeling.
关键词:信息资源分类;数据建模;六元系统分析方法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 classifying;data modeling;system analyzing method based on six-element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81-02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领域的系统及分系统都不同规模地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各种自动化管理体系,但由于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出现了大量“信息孤岛”的情况。信息资源规划主要致力于信息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而前期需求分析中对信息资源的科学划分以及相对应的系统数据建模,使信息资源规划的核心和基础工作。六元方法是一种操作性、实用性非常强的系统分析和建模方法,通过系统实体的直接映射抽象,可以较快地实现信息资源费雷和建模。
1 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的理念和工程化方法,是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工程方法论等理论,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而提出来的。
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一个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面规划所谓装备保障信息资源规划是以信息工程方法论为指导,采用工程化方法,按照规定步骤,遵循一定的规范,利用有效的软件支持工具进行各业务领域的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分析,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划定业务域,建立全域和各业务域的信息系统框架―业务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以及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其工程化方法过程如图1。
由图1可知,需求分析同系统建模属于总体数据规划范畴,它们决定了整个系统信息环境的优劣和信息质量的高低。
2 六元系统分析方法
六元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的内涵、要素、结构、状态、行为和交互六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描述。
2.1 系统的内涵 系统的存在是客观的,系统的内涵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或问题域。
2.2 系统的要素 是指组成系统的成分;作为系统概念要素的“组成”,是指系统要素的集合,每个系统都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2.3 系统的结构 系统内子系统的划分及子系统功能的分配,自然包含子系统间的联系。系统的要素之间总是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和联接,形成了子系统在空间上的有序性,这就是系统结构。
2.4 系统的状态 系统状态用于描述系统在某一个特定时刻的静态特征。对任何系统的动态研究,都需要分析系统的状态转移过程。
2.5 系统的运行 系统的运行是指系统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系统的动态特征。
2.6 系统的功能 功能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表现为在特定的输入条件下,对外部的输出能力。
在进行概念建模时,按照系统相似性原理,可按图2的映射关系进行系统抽象。
3 信息资源分类
对信息资源分类,是需求分析的主要工作之一。从某种角度讲,系统信息资源规划同系统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信息资源结构仅仅依附于系统结构,信息资源规划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系统效能的发挥。业务分析目的是系统地、本质地、概括地把握企业的功能结构,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的主要过程。业务模型的研制按照研制职能域模型、研制业务过程模型及业务活动分析这个不断扩展和细化的步骤进行的,依照六元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将需求分析的步骤进一步细化,增强其操作性。
3.1 职能域模型 职能域(Function Area)或职能范围、业务范围,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中的一些主要业务活动领域。研究定义职能域是信息资源规划第一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明确系统内涵:研制职能域模型就是明确系统内涵。要明确企业或组织的活动领域以及按照部门分工正确划分各子系统范围或边界。此项工作应在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下,由进行系统规划或信息资源规划的核心小组完成,并且已经识别定义,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3.2 业务过程模型及业务活动分析 职能域模型是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系统的要素、结构、行为和交互进行分析,就可以比较清楚地掌握系统的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的进行情况。
3.2.1 确定系统要素:针对各职能域范围或边界,对照现实世界,我们将企业或组织的部门、人员等要素按照职能域的需求选出所需,从而可以得到所需要素的集合。系统要素是系统结构的承载着,是系统运行的执行者。结合业务过程,我们可以按照参与、关联、制约等要求对系统要素进行筛选。
3.2.2 确定系统结构 在选定系统要素的同时,对应各职能域以及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将系统要素按照各自层级组织起来,并且对应现实找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分析时,就可以按照过程及活动的粒度查找处于不同结构层次的要素,以达到结构清楚、关系明确的目的。
3.2.3 确定系统行为 在一般企业或组织等系统中,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是我们主要考虑的两种粒度的行为。在座业务分析时,一般是把职能域分解成多个功能,每个功能在分解成耕地层的功能。基于数据建模时的要求,我们可以将不同粒度的业务过程都再细化为业务活动。在明确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是,还要对其所需的系统要素进行明确。
3.2.4 确定系统状态 在业务过程或活动中,系统要素不断地参与其中,其状态变化就是系统行为的直接反映。在进行需求分析时,我们需要根据对系统行为的描述要求来明确需要描述那些系统状态。为了避免数据冗余,我们同样要对状态指标进行筛选。
3.2.5 确定系统交互 系统行为过程中,不同职能域的不同要素,都在进行着信息交互。为数据建模服务,噢们主要关注系统发生交互时的要素及要素状态,只有明确了那些要素及状态指标参与了交互,我们才能掌握信息流和物质流的走向,明确不同职能域和要素的数据之间的关联方法。
4 数据建模
系统数据建模就是要解决系统的“信息组织”问题,这是信息资源规划的核心部分,是数据环境重建的根本保障。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照六元系统分析方法中概念模型与现实系统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比较快速地进行数据建模。
4.1 系统内涵――任务空间相似性 在需求分析时,我们明确了企业或组织的职能域,按照内涵向任务空间的映射,可以得到系统抽象的任务空间,从而得到需要描述的问题域。在数据建模中,将对应需求分析中的职能域建立相应的主题数据库,将不同领域的数据统筹管理到不同的主题数据库中。
4.2 系统要素――抽象实体相似性 系统的要素有不同的层级,对应不同层级的要素,我们在对系统进行抽象建模时会形成不同粒度的实体,对应实体的信息会存在不同的表中。每一个主题数据库都分解为一组基本表,都有一个“一级基本表”和几个“二级基本表”,当中分别存储着不同粒度的实体的信息。
4.3 系统结构――实体关系相似性 对应系统结构分析,可以确定逻辑数据库的构成;同时,通过得到的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系统的E-R图。这些都是决定明确实体信息之间关联方式和结构层次的重要因素。
4.4 系统状态――实体状态相似性 对应需求分析中筛选出的状态指标,我们可以得到描述不同实体的表中所应具备的键值,并且结合实体关系,可以明确表中主键,并做好数据元素的规范化。
4.5 系统运行――实体行为相似性 通过分析系统的运行,我们可以清楚地掌握不同数据元素之间的关联。在进行用户视图分析中,根据数据元素的关联变化情况对数据结构进行规范化。
4.6 系统功能――实体交互相似性 不同职能域的功能输出,在抽象建模中表现为实体的交互。基于需求分析可以明确各职能域的功能,在抽象建模中可以明确交互的方式和途径。根据抽象的结论则可得到基本表之间的关联――外键。
图3给出了从概念模型到数据模型的映射关系。
5 小结
信息资源规划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六元系统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操作性较强的途径,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分解,为系统建模做好准备。本文只是在运用六元方法进行信息资源规划上作了初步的尝试,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对于问题的表述还仅仅在表述想法层面上,并且不少表述没有经过严格论证,这些都须下一步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受调查医院共25个,其中三级医院7个(三甲医院3个、三乙医院4个),二级医院18个(二甲医院13个、二乙医院5个)。调查临床医生共497名,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别占71.83%、28.17%。调查对象的学历、职称分布见表1。调查对象中30-39岁的比例最高(37.40%),本科学历比例最高(57.09%),专业以内科、外科为主(50.10%),从事工作年限以16年以上为主。三级医院的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28.26%)远高于二级医院(3.65%),三级医院的职称以高级为主,二级医院的以中级为主。
2调查结果
2.1信息素养及对医学信息的认知情况调查对象的信息素养及对医学信息的认知情况见表2。从表2可见,33.47%的临床医生听说过信息素养,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了解信息素养内涵,超过90%的认为信息素养对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很重要,参加信息检索或网上资源利用培训的临床医生仅占23.61%,听说过循证医学的占83.02%,知道循证医学内涵的为71.39%,认为临床医生有必要运用循证医学开展临床诊断治疗的达91.40%。74.69%的临床医生在调查前听说过医学信息资源,只有48.63%的临床医生了解医学信息资源的内涵,认为医学信息资源与临床工作关系非常密切的达84.74%,认为有必要及时了解临床实践最新信息的为93.83%。
2.2获取医学信息的途径及动因调查对象获取医学信息的途径及动因见表3。超过一半临床医生的信息获取依靠网上免费医学信息、学术会议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依靠医学教科书获取医学信息的达42.39%,依靠电子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定期科室专题学习的约占30%,为解决临床问题而获取医学信息的超过了90%,为回答病人咨询问题及跟踪学科前沿的占54.41%。
2.3医学信息需求调查对象的医学信息服务需求见表4。高达84.33%的临床医生愿意接受文献检索的能力培训,希望接受培训的方式以参加讲座和在线课堂为主;79.10%的临床医生希望有专门的机构提供系统、全面、准确、以全文为主的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知识;59.33%的临床医生希望提供“全天”的知识产品服务形式;希望每周提供一次医学信息服务的临床医生比例为36.13%。
2.4医学信息服务费用支付意愿调查对象愿意支付医学信息服务费用的调查结果见表5。大部分医生愿意为医学信息服务支付一定费用,每年愿意支付少于100元者占一半以上,三级医院愿意支付的高年度费用的比例高于二级医院,支付费用的方式以包年付费为主,其次为按次付费。
3分析及建议
3.1临床医生的医学信息需求强烈,但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21世纪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资源,各国纷纷把信息及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作为重点工作,期望充分发挥信息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3]。需要是对事物的要求,表现为愿望、意向、兴趣而成为行动的一种直接原因;需求则指实际能够得到满足的需要[4]。取信息的能力存在矛盾,这与韩玺等[5-7]的调查结果一致。本次调查中,90.68%的临床医生认为信息素养对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很重要,91.40%的认为临床医生有必要运用循证医学开展临床诊断治疗,84.74%的认为医学信息资源与临床工作关系很密切,93.83%的认为有必要及时关注了解临床实践的最新信息;大部分医生愿意为医学信息服务支付一定费用,表明临床医生的信息需求意愿较强,认识到医学信息对其工作的重要性;84.33%的临床医生愿意接受文献检索能力的培训,79.10%希望有专门的机构提供系统全面、准确的医学文献数据库知识,只有48.63%的临床医生了解医学信息资源的内涵,参加过信息检索或网上资源利用培训的仅占23.61%,超过一半的临床医生依靠互联网上的免费医学信息、学术会议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获取所需的医学信息,依靠医学教科书的达42.39%,其次为电子医学文献数据库。
篇4
的集合。
关键词:特征 产生背景 前途
1 信息资源管理特征
1.1 网络信息资源是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无论在规模上、分布上,还是更新速度等方面都是如此。所以,如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按照网络信息的特点和网络用户的信息需要来进行,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十分迫切的重要问题。
1.2 与传统的文献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主要表现在它以电子数据作为主要的承载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既可以是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又可以是文本信息、图像信息。
2 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
促进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信息爆炸”,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信息资源地位的提高。
2.1 信息爆炸。直观上,经济管理问题大多是由现实世界中的多(复杂)样性和稀缺性引起的。表面上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源于“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的矛盾。在网络时代许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一方面人们面对的信息(数据)如此丰富(信息爆炸),另一方面当人们做决策的时候,却经常会陷入矛盾、虚假信息(污染)的海洋中,有用的信息却如此的贫乏(信息匮乏)。这一信息“多”与“少”的矛盾在政府文书记录和图书情报管理的发展史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事实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情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产生、发展和深度应用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文书消减法》(Paperwork Reduction Act of 1980,PRA),第一次明确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把记录管理扩展到信息管理。2.2 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信息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自三个独立学科的工作,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它们是数据库、记录或文献管理和数据处理管理。数据库管理的基础是计算机学科,随着数据库和DBMS应用日益广泛,出现了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员,以便从技术角度解决数据库集成、变化、应用所带来的数据管理问题。记录和文献管理源自于信号管理或图书情报领域,它们有很强的应用背景,首先它把记录、文献、报告等统一视为信息,从信息管理角度,提出了描述和管理记录、文献类信息的一整套方法,并率先用信息资源管理概念和思想描述数据管理活动。许多思想方法被用到了信息资源管理中,如信息主管(CIO)机制。这三个学科相对独立的工作,从不同侧面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部分的解决方案,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反思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与技术相融合的新管理理念,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信息管理问题,信息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2.3 信息资源地位的提高。使信息资源管理破茧而出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社会信息化深入,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地位不断提高。现代社会一切都与信息相关联,它不仅造就了新兴的信息产业,同时,信息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信息化也带动着工业、农业等其他区行业走向现代化。数字化世界所出现的数字化企业、数字化政府、数字化个人生活,彻底改变社会面貌,这一切都源自信息资源,其重要性反映在信息的功能上。美国前总统在演说中说道“信息是人类智慧的火花,它照亮了面向未来的道路。”“信息,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是国家资源,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对国家和个人来说,如同氧气对我们的健康幸福那样必要。”
3 信息资源管理的前途
信息资源之所以在当今社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利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作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其基本作用就是消除人的认识的不确定性,增强世界的有序性。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信息资源也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则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在社会的多元开发与多层次组织中,信息资源的形态呈多样化趋势,各种形态的资源在形态转化中相互作用,成为一体,由此形成社会的信息资源结构,在企业中也是如此。
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对企业或者对网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坚信,信息资源管理在以后会更加普及并会有更深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资源管理.ISBN:730211583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资源 整合
一、信息资源整合的内涵
整合(integration)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热议的新名词。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大谈整合,它几乎成了改革、整顿、发展的代名词,它适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整合即整理、汇合、聚合、融合的意思,一般理解为将看似无关实则有关的东西整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结果,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对于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解释,狭义的理解为将某一范围内的,原本离散、多元化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 、利用和服务。还可广义地理解为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把无序的资源变为有序,使用户方便查找信息和使用,它包含了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以及服务等过程[1]。
二、信息资源整合的必然性
互联网的飞猛发展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日益膨胀、泛滥,信息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多,数据库和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也品种繁多,检索方式和检索手段各式各样这就造成了数据冗余、各数据库之间相互关联程度低,同时用户的检索负担也日益加重,想要直接得到有用的信息也变得有些费劲。因此,急需要有一种把这些信息从分散于成千上万的网页和网站里集中、整序、关联起来的手段,把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也集成起来,使用户知道登录什么网站怎么检索可以找到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信息资源整合。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 解决信息资源的分散性与用户需求的矛盾
现代网络日趋强大,各大形形的网站多得数不胜数,只要检索相关信息各种对我们有用的没用的信息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内,出现了信息泛滥,而且是分散在成千上万的网页和网站中,大量的信息使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想要从中找到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而且想从已经找到的信息中整理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将这些琳琅满目的信息分门别类地提供给需要的用户。
2.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得全球在网的每一位用户都享有公平的使用信息资源的权力,使有限的资源被无限的用户使用,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
信息资源整合不仅仅是把分散的资源组织在一起,它是根据不同的用户的需求通过各种技术把不同来源、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格式、不同语义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体系完全整合,使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信息资源实现无缝连接。经过整合的信息资源系统,具有集成检索功能,是一种跨平台、跨数据库、跨内容的新型信息资源体系[2]。
1. 数据库系统的整合
从系统这一视角,就是要解决不同系统之间不兼容的矛盾, 解决不同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转换、互操作与共享;将分散在不同网站和网页的、不同结构的数据库信息按照其特点、内涵、功能、目标等方面进行分解和重组,使其在逻辑上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2. 技术整合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数据和信息不仅分布于不同的系统,而且因为数据和信息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格式、不同的语义,因而信息整合就是要解决数据信息一致性和信息语义问题。技术整合中涉及多种技术,数据的组织技术,将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数据如何组织在一起;数据格式转换技术,如,MARC、DOC、PDF、CAJ、NH、KDH、TXT等不同格式的文件的格式分析和转换;数据交换或转换技术、数据的去重技术等;此外还包括数据的封装技术,如,XML技术;信息自动化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可视化展示与个性化服务,多媒体技术的处理与应用,整合与检索等。
3. 检索方式的整合
经过整合后的检索服务平台将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检索,如,全文检索、同义词检索、主题词检索、关键词检索、排除检索、扩检与缩检等,支持多种检索运算符和组合检索,使用户更准确地定位信息。
4. 通信协议标准的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标准、协议,如元数据标准,数据转换标准及检索协议,如Z39.50等;在新一代网络环境下的资源整合技术,如GGG或语义网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此外,还包括动态信息技术、分布式软件体系、网络安全控制技术等[3]。
四、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信息整合是依据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组织的领导下,实现对信息资源序洁化、共享化、调化,进而实现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拓宽信息资源应用领域和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的管理过程。如何使信息资源整合做到最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整合过程中遵循(一)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对整合资源进行全面、科学合理规划;(二)层次性原则,考察多方面的层次性:一是整合数据的层次性;二是数字资源本身和用户需求的层次性;三是检索操作的层次性;(三)最优化原则,即将看似并不紧密关联的信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信息资源达到最优。
总之,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信息整合目的就是要实现分布式环境中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信息传送给正确的用户。
【参考文献】
[1]金燕.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现代情报,2007(7).
篇6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栾 婕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助理研究员、规划研究室副处长。研究方向为信息化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信息资源产业研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等。
对信息的开发利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相传的“结绳记事”以及“烽火台”的运用就是人类早期探索信息符号化和信息长距离快速传递的成功尝试。但是,只有在最近几十年,人们才逐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将信息看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信息的资源性
“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范畴。就经济学意义而言,所谓“资源”是指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自然存在物,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等。有用性、稀缺性、可开发性以及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价值等属性都是资源性的具体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已具备了“资源”的各种属性,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
(一)有用性
信息的有用性体现在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从认知层面上讲,信息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从实践层面上讲,信息可以影响主体的行为从而改变客观事物。
信息的有用性主要表现有: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信息能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使各种要素更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更大的直接效益。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于产品之中,提高产品本身的功能和效用,信息含量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信息还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适时地各种经济动态信息、预测信息、决策信息可以引导宏观、微观经济的运行。信息在人们学习、娱乐等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稀缺性
信息也具有稀缺性,即对具体的使用者来说,有用信息总是稀缺的:一方面,有用信息必须从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由于信息开发的费用限制和及时使用的时间限制,人们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讲,一条有用信息被应用之后,该信息的效应或价值就可能发生变化,对其他使用者而言这条信息的效用就可能减少。
(三)可开发性
如同其他资源一样,信息在利用前也需有一系列的开发过程,比如: 要进行观测、调查、采集以获得原始信息,要进行汇总、整理、筛选、分类、分析等加工,有的还需要进行智力创意活动,以得到与需求相适应的信息产品; 另外还要通过一定的传输手段送至需求者的手中。只有经过加工开发才能提高信息的有用程度或利用效率。
(四)成本投入
在信息的开发过程中,作为开发者要支付各项开发费用(需求者自己进行开发也是如此)。这说明信息开发需要各种其他要素的投入,需要成本。因此,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信息的开发是一个生产过程。由于信息的时效性,以及需要维护、补充和更新等原因,已开发的信息资源还要不断地投入,因此,信息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生产过程。
(五)价值和使用价值
同物质产品一样,已经开发的信息也凝结着抽象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信息除具有使用价值(包括其效用或其带来的效益)外,还具有价值或劳动价值。信息的价值决定了需求者必须有偿使用开发者所提供的信息产品。
现代资源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观念、管理、机制、投入等方面的现实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观念方面的原因,即对“信息”作为“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我们在2002年参加“信息资源利用与信息安全”课题研究时提出了“现代资源观”问题,以期概括对信息资源的一些基本观点,概括信息资源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资源观
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观念问题。这里提出的“资源观”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资源”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不同资源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对资源体系构成的看法、开发资源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利用资源的途径和方法等。人们的行为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一定的“资源观”支配。
在不同的生产力阶段,由于资源体系不同,人们的“资源观”也会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人们认为土地和牲畜非常重要,如果那时有“资源”概念,人们肯定认为只有土地和牲畜等才是资源。在工业社会人们对资源的理解和认识才得到拓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农业社会有农业社会的“资源观”,工业社会有工业社会的“资源观”。因此,人类对资源的认识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生产力阶段人们有着不同的“资源观”。
(二)“现代资源观”的内涵
所谓“现代资源观”,主要是想体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体系的主要特征,体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信息资源的地位,体现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所应采取的态度。
“现代资源观”的内涵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资源体系中的重要资源,它与其他物质能量资源一起构成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在现代资源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 作为劳动对象或劳动条件,信息资源是生产要素,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信息资源对其他资源起到节约、替代、拓展、创新等巨大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决定了人们对其他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
4.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5. 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前提,也是其他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
6. 以信息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信息加工、生产和服务的广义信息资源产业将成为现代社会最庞大的产业。
7. 如同对待其他资源那样,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及统筹规划,要像对待其他资源那样加大全社会对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
8. 现代资源观应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现代资源观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集成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战略 信息组织 信息技术
近几年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集成思想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特别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具体应用,能够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政府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开发与应用,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有效地解决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本文在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集成观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体系,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实践提供参考。
1 集成的内涵及其研究基础
1.1集成的概念与特征
集成的概念是研究集成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研究有关集成问题的基础。《现代汉语词典》将集成的基本内涵解释为汇聚之意;我国广为流传的“集大成”之说,将集成界定为事物中好的方面的因素集合,它可以促使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而在英文中,集成(integration)源于拉丁语词根in(内部)和tangere(联系),integration表示综合、融合、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意思,它强调内部(在)联系。在学术领域,虽然集成一词己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众多的科技文献之中,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集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对于集成的界定,尚缺乏统一的、公认的定义。
根据学者吴秋明[1]的研究,有关集成的代表性的观点有4种:
? 以中国科学院戴汝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集成就是把非常复杂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集其大成[2],虽然该描述以综合集成思想为基础,并针对复杂事物(系统)对集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其解释并不十分明确,同时这种界定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集大成”概念的局限。
? 以华东理工大学龚建桥教授和清华大学刘晓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龚建桥认为集成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3]。与之类似,刘晓强[4]指出集成的本质是一些事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上述解释突出强调了集成的对象、集成的过程和集成的结果,但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譬如,对于集成的目的(或结果)用整体来描述显然是不够精确的,而仅仅用“加”、“结合”和“集中”来描述集成活动则没有充分突出集成的特点,若如此理解,则“将一粒粒沙子集中成为堆也可以称为集成了”。
? 以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要素仅仅是一般性的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之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能称为集成”[5]。该描述明确指出并强调了集成是主动地寻优过程,而不是一般性的集中、汇聚。
? 以武汉理工大学的李必强教授、武汉大学海峰教授为代表的观点。海峰教授认为:“集成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即按照某一(些)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6]。 李必强教授也从集成对象、集成结果的方面指出了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要素、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
通过以上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集成是要素的集合。而分歧之处在于对集成的条件、内涵、外延及结果的认识不同。根据集成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基于众多学者对集成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总结上述从不同角度关于集成的理解和描述,笔者认为,集成的内涵可以参照黄杰的研究[7]概括为:集成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
1.2集成管理
将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就是集成管理,即运用集成的行为机制和组织机制,将相关要素按照集成的规律整合起来形成协同互补的系统,从而发挥各要素的潜能,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集成管理在不同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在技术实现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技术方法,如网络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在科学管理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战略策略、管理模式、组织方式等管理手段。但是其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指从集成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对待管理活动、管理要素及管理对象,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和方法进行整合,通过创新性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工具,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促使各管理要素、功能和优势互补、匹配和协同,从而提高各管理要素的交融度,实现整体功能的倍增或涌现,以实现1+1>2的集成放大效应从而提高组织整体功效。
集成管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 主体性。与集成不同,集成中有因人的主体而产生的人工集成现象也有因非人的主体而产生的非人工集成现象,而集成管理是对集成结果和集成过程的管理,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人的主体的活动,因此集成管理突出强调人的主体行为,它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和随机地形成集成体,而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寻优选择搭配,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达到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
? 知识性。集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比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更先进,其根本原因是在集成管理过程中,增加了许多知识和科技的内容,不仅管理要素中渗透的知识成分增加了,而且诸如信息、策略、智力等知识性的软性要素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性要素的存在不仅为各要素的整合减少了摩擦和冲突,同时也正是通过它们(知识性要素)才使得各要素能够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竞争性的互补关系,使得集成后的要素之间达到协同有序,从而促进整体效能的倍增或跃变。
? 人本性。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这一要素已愈来愈受到关注。从“经济人”演变到“社会人”,乃至发展到“文化人”,不论对人做何假设,如果一种管理理论或模式没能真正将人作为核心资源(要素)来对待,那么将无法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作用。前面已经提到集成管理中,创造性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集成管理是一种真正的以人本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人的创造性是集成管理效能形成和发挥的关键所在,也正是人在集成管理中的特殊位置,使整个管理行为模式打上了深深的人性化的烙印。
? 多样性。这里所谓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管理要素的多样性。在传统的管理活动中人,、财、物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管理要素,而在集成管理里,人、财、物、信息、知识、核心能力、科学技术方法,甚至于整个组织都将成为它的管理对象,其涉及的集成要素数量众多且复杂多变,其内容性质各不相同,从而使集成管理具有多样性。
? 灵活性。正如前面关于集成的动态性、开放性等特性的描述,集成管理是从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审视管理的范畴,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流,集成管理不断地吸收各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先进科技成果和资源,同时不断地调整管理对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其管理运作呈现出很强的“随机应变”的柔性。由于集成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靠非强制性的软性(知识性)手段和方式来推动,因此,其转换敏捷而且成本低廉,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
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集成要素解析
2.1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
有关信息资源的定义,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一致,但基本上可以将信息资源的定义分为两类,即对信息资源的狭义理解和对信息资源的广义理解。
乌家培教授认为:“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等”[8]。马大川教授认为:“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类有用信息;②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③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技术。狭义的信息资源则仅仅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包括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多方面内容”[9]。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理解,信息资源至少都包含两个特征:①信息资源是“有用信息的集合”,是“可以利用的信息”;②信息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序化活动。
与信息资源概念相对应,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产生于政府内部的,例如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指示、批复、议案、通告、公函、会议纪要、合同、协议书等;产生于政府外部的,例如新闻报道、消息资料、提议议案、社会调研等。
广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本身、信息技术设施资源和其他资源。
更有学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是相对于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 社会团体、医院、学校、图书馆等,主要是工商企业)的信息资源而言的,是政府所有活动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它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处理、传输、、使用、储存信息内容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等资源[10]。
本文根据内容研究的需要采用广义的理解,即政府信息资源除包含信息本身以外,还包含相关的信息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内容。
2.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集成思想
政府信息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政府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保证各个政府机构都能有效地履行各自的职责[11]。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 集成有助于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目前我国政府办公业务网(政务内网)已基本建成,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务外网)也形成了相当规模。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缺乏有效整合,政府大小部门间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隔断了部门内业务上的内在联系,致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共享,大量资金投入的结果,却不能获得为社会提供便利的政府公共服务的回报。可见,当前的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力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使政府关联部门走出“信息孤岛”。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促进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的实现。集成的本质是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因此,推进信息集成有助于信息要素的开发与利用,是改善“信息孤岛”局面的必由之路。
? 集成一直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之一。我国学者孟广均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一个集成领域,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12]。卢泰宏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约化管理”[13]。而从整个信息费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虽然先后出现了技术集成学派、信息集成学派和集成运动学派三个主要学术派别,但三个学派都认为“集成”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的信息资源集成概念[14]。英国的信息管理学家Beaumont和Sutherland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15]。美国信息管理学家Marchand和Kresslein则更详细地区分了公共机构中的信息孤岛,提出了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型[16]。可见,集成的思想一直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
整个政府管理决策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政府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见图1):①信息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战略目标集成相关的内外部信息资源。②拟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定的程序和模式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再集成,以便得到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③选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佳方案。④审查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最终方案中集成新的信息资源,以便完善最终的决策方案。
可见,上述每一阶段都离不开相关的信息资源,政府决策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
事实上,目前集成思想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电子政务GRP解决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例。此外,政府信息化规划、信息战略制定、政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方案等都涉及到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问题。但由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理论还不成熟,加之政府部门的特殊性,对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是一大难题。
3 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
本课题研究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置于集成观之下,用集成的思想审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用集成的理论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具体来说,即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理论为指导,在管理行为上以集成机制为核心,在管理视野上突破政府机关的部门与行业限制,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信息资源要素,提高各种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和增强管理对象的有序性,最终推动一个高技术与高效率电子政府的建立[17]。
霍国庆指出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的空间结构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8],如图2所示:
图2 霍国庆的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结构
其中管理主体是指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它既可以是政府部门设立的专门信息机构(如信息化办公室或信息化领导小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如各类电子政务方案的供应商和外包商)或是个体的信息人员;管理的对象是信息,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狭义上的信息资源要素;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可以在多种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人文的、经济的或技术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而阎严则指出,以管理主体为中心,与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复合结构[19]。在这个复合结构中,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涉及到各类管理主体集成、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资源集成、信息战略集成4个层次,如图3所示:
图 3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型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将霍国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具体化到主体、资源、技术与战略上,并强调应以政府信息战略为指引,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信息技术平台三者构成虚拟联盟,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但是,该模型并未很好地阐释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而将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的驱动力放在了由“目标、需求、利益、投资和法律所建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的‘五轮驱动’机制”[19]上。而实际上,由集成要素所组成的管理模型是一个完整的集成体,因此,主要驱动力量应该来源于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集成的“品性”。
笔者结合霍国庆与阎严的研究,按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在逻辑,建立了一个以信息战略为出发点,以信息组织为中心,以政府信息为对象,以政府信息技术为保障的“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
3.1 政府信息战略
对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层次,集成的结果是制订与规划政府信息战略,目的是要使政府信息组织、政府信息和信息技术标准化、统一化和整合化,使得整个信息资源管理能够从始至终保持一个良好的、适应当前环境的有序状态。
3.2 政府信息组织
对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就是对各类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的集成,其基本目标是为破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已经和有可能出现的各类“信息孤岛”现象提供组织保障。组织的核心是人,而政府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决策者、操作者都是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政府信息管理非技术因素中的核心。从各国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制约政府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往往就是组织中的壁垒,而不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建设与共享的技术。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关信息组织的集成,才能将政府信息战略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信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保证政府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3.3 政府信息
对政府信息的集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归宿,政府信息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拆分、组合、编辑、检索、输出成信息产品,组成标准、有序、完整、有价值的信息体系。一方面,政府广泛存在的异构信息需要进行转换和处理统一格式,以实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使得政府信息的表现模式更加丰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样,对政府信息的集成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范围、目标和功能组成有机的整体,提高政府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为政府服务提供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3.4 政府信息技术
从来源上来看,信息技术可以被看作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流程的外部因素,但是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逻辑上看,信息技术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对这些技术的集成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从广义上讲,对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的结果是一个由各类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和各类技术标准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政府信息技术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要素都有关联性,它本身并不完全随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领域的扩展,由政府信息化所带来的政府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的4个层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其中,政府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方向,为政府信息、政府信息组织和政府信息技术提供原则、目标和评价标准;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核心,是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是联系各要素之间的纽带;政府信息的集成是归宿,是政府信息战略、政府信息技术、政府信息组织的着力方向;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是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了信息技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无从谈起。更进一步地说,整个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就是一个各要素综合集成的过程,从业务流程上来说,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是从政府信息战略到政府信息组织再到政府信息技术最后落脚到政府信息本身,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紧密协同,相互匹配。因此,一方面,集成与否成为了衡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优劣的标准;另一方面,集成化也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集成观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为政府信息资源现代化集成管理提供了宏观体系结构参考,并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30-31.
[2] 戴汝为.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
[3] 龚建桥,朱睿.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J].科研管理,1996(5):16-19.
[4] 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l0): 68-69.
[5] 李宝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2-36.
[6] 海峰, 李必强.集成论的基本范畴[J]. 中国软科学, 2001(1): 55-58.
[7] 黄杰,熊江陵,李必强.集成的内涵与特征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7): 20-22.
[8] 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6(2):17-20.
[9] 马大川.论信息资源网络建设[J].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94-97.
[10] 高纯德.信息化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11.
[11] 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J].图书情报知识,2002(4): 2-5.
[12] 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53-57.
[13] 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14] Horton F W.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 Prentice Hall,1985.
[15] Beaumont J R,Sutherland 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Ltd ,1992.
[16] Marchand D A, Kresslein J 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M]// Rabin J, Jackowski E M. Handboo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New York: Marcel Dekker,1988:395-456.
[17]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3): 256-258.
[18] 霍国庆,杨英.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学报,2001(1):2-9.
[19] 阎严.论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杂志,2007(3):99-100,98.
篇8
摘要:运用网络数学资源,能有效地增进学习体验。本文将网络作为载体,阐述了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网络交互获得直观
>> 利用信息资源,体验数学精彩 利用信息资源 培养数学能力 让网络信息资源处处精彩纷呈 依托科技信息资源提供数学教学支撑 巧用信息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如何运用信息资源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策略 浅析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用户体验视角下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研究 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推进国家信息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浅谈中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外公共信息资源再利用比较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如图3),网页上心形线的动画栩栩如生。心形线是16世纪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与克里斯汀公主爱情的见证。笛卡尔因与18岁公主的恋爱而遭到国王的强烈反对,并被驱赶。笛卡尔给公主的信全被截获,因信中只有极坐标方程r=a(1-sinθ)的第13封信才得以交给公主。公主揭开了信中极坐标方程的谜底“心形线”,尔后泪流满面,但还不知道这是笛卡尔的最后一封信。心形线浸泡着凄婉的爱情故事,纯粹的曲线被赋予了大师的浪漫与丰富的情感。这封另类情书,至今仍保存在笛卡尔的纪念馆里。有情感的融入才会有体验,从本质上来看,体验是伴随着情感的。有着浪漫故事的心形线r=a(1-sinθ)让我们有了情感、想象等学习体验。那么,r=a(1-sinθ)便不再是索然无味的公式,而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是有着凄婉动人故事的知识载体。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融入人类情感,于是数学知识有了人文属性,也就给人以情感的体验。
欣赏数学经典:体验精彩思维
许多数学经典名题,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沉淀,而且能揭示精辟的规律,演绎出奇妙的数学思维,使人们惊叹于数学的魅力。九点圆定理是数学史上的奇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欣赏、玩味:三角形三边的中点、三边上高的垂足,以及垂心与三顶点连线段的中点,共九个点,均在同一个圆上,无论三角形是直角的、钝角的或锐角的。点击网页,动画演示(如图8),设置抛针4321次,相交2748次,圆周率估计值3.1448326。蒲丰抛针求圆周率的经典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品味到圆周率π的趣味,领略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数学家的不懈追求。
数学知识离不开数学家的执著追求、不懈探究,抛针求圆周率深深地吸引着蒲丰。蒲丰痴迷于抛针求圆周率的经典探究,他在一组平行线的纸上,抛n次针,与直线相交m次,得到了若样本容量较大时,相交的概率用相交频率代替;当平行线间距离为d,针长l的结论。于是,。当时取,则。让我们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抛针能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1777年,蒲丰投2212次,相交704次,计算出。由抛针求圆周率π,我们体验了蒲丰精湛的思维、求π方法的精彩,领略了数学方法的无穷魅力。蒲丰后的100多年里,沃尔夫、赖纳、史密斯、德・摩根、福克斯、拉泽里尼等众多数学家先后痴迷于抛针求圆周率,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数学家强烈的好奇心、执著的专业追求。
篇9
1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检索的平台
对网上海量的微信息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信息仓储,掌握网上文献信息的获取途径,对网上资源进行筛选、分类、标引、评注,将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用微信、微博发送给读者。图书馆可以收集国内外知名网站的地址,连接到本馆网上,拓展信息范围,有效地加强信息资源推广服务。搜索相关网站和数据库,建立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高职图书馆应构建本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服务平台和信息导航系统,直接展示访问路径,以指引读者能快速有效地检索使用网络资源,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解决异构平台微信息资源数据库检索问题,检索不同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对来源于不同媒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界面,进行跨库检索,实现资源展示、搜索、导航、咨询、推荐、个性化服务。高职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推广服务,实现阅读分享与互动,使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阅读效果最佳化。
2开展自助信息资源推广服务
信息资源推广服务的自助服务是指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服务项目和工作内容交由读者本人自行完成,包括自助借书、自助还书、查询服务等内容。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先后推出了24小时自助信息资源推广服务,实现了全天候的自助服务。这种由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信息资源推广服务提供的设备和资源,自行查询、检索、浏览和利用的自助服务,将成为未来微服务视阈下信息资源推广服务的重要趋势。读者可以通过电脑操作台、网络查询成图书信息浏览,实现读者自助阅读、自助借还书、申办新证、网络续借、FAQ参考咨询、自助扫描、自助打印、自助缴纳超期罚款等。还可以将信息资源推广服务数据联入互联网,使读者在信息资源推广服务前,查询馆藏目录和读者的各种信息、读取数据库等,事先查好所需信息资源推广服务的全部信息。高职图书馆通过自助信息资源推广服务,可以拓展信息资源推广服务空间和服务内涵,延长了信息资源推广服务的时间,从而提高了读者对信息资源推广服务的利用。
3移动咨询信息资源推广服务
移动咨询就是让读者在馆外获得信息资源推广服务馆藏资源,延伸各项信息资源推广服务。目前信息资源推广服务将电子书等数字书刊资源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载入手机、PSP、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移动阅读服务,使老师和学生可以在信息资源推广服务外的校内办公室和共用空间进行学习和工作。高职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问题咨询与解答,并通过相应平台向读者推送信息内容。这种移动咨询是传统信息参考咨询和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内容嫁接在移动平台上进行的,这种服务模式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便捷、主动地开展咨询服务。
4微媒体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推广注意事项
4.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是规范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推广创新的不竭动力。高职图书馆需要在信息资源推广工作中坚持推行“服务承诺制”、“意见反馈制”、“首问责任制”、“专业服务馆员制”,使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推广管理工作规范高效运行。
4.2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推广实施方案微媒体时代,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推广创新应突出教育特色,围绕特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核心读者群的现实服务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推广实施方案。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适应性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文献建设,还要注重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信息资源推广。
5前景展望
篇10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摘要:信息是智库研究的基础,本文从智库研究的特殊性和政府信息资源的内涵入手,阐明了面向智库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提出了面向智库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 :智库;政府信息;资源整合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30.
1引言
智库是指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和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智库的研究,这些国家的智库通过自己科学准确地论证和预测,在各领域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与、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形成。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智库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发展中,特别是在国家及各级政府政策制定和重大决策中,推动力、影响力日渐彰显。十以来,我国智库建设受到空前重视,政府已经把“新型智库”建设提升到打造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期待我国智库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2智库研究的特殊性
智库的研究不是一般的政策研究或解释工作,而是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当前,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着深刻影响,但各种势力以不同方式干扰、阻碍着我国的崛起和发展,智库的任务就是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用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改革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决策咨询和政策依据。
因为政府处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性位置,做出的决策需要以立足全局、综合协调为出发点,因而智库的研究就不可能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必须考虑到决策的关联度和影响面,这就要求智库在研究中既要深挖事物发生的根源,又要考虑事物发生的综合原因,使研究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综合性,丰富决策层的思路,使政府的决策既能把握全局,又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政府信息资源的内涵
3.1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
“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的产生,源于美国政府对信息资源重要性的战略提升。在我国由于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都是研究者站在自己的研究角度,对“政府信息资源”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和定义,所以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以马费成为代表的多数研究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统称。还有研究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不仅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还包括政府信息产生、传播、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人从信息情报的角度比较赞同马费成的观点。
3.2政府信息资源的特征
政府信息资源除了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增值性等一般信息资源普遍具备的特性外,还有其特殊特征:
3.2.1 真实性
由于政府在其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履行管理职责过程是非常严肃的,因而,期间产生或的政府信息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3.2.2 宏观性
政府在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面对的问题方方面面,不可能针对每一具体问题一一做出部署,政府只需要从宏观着眼,把握总体,做出战略性、全局性的宏观指导和调控,这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宏观性。
3.2.3 层次性
一方面,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所处的层次不同,担负的职责也有不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和掌握的信息内容也不会相同。另一方面,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在日常管理、决策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与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政府信息资源在时间上有着明显的时间顺序。
4面向智库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4.1智库研究需要政府信息资源的支持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信息资源做支持,智库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信息资源的特殊要求。首先,为确保智库决策咨询研究的科学性,信息要准确和全面。所谓准确,就是为信息资料要充分、真实,不带任何主观猜测的准确无误的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所谓全面,就是不能把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要真实反映事物全貌。其次,智库决策咨询研究的前瞻性,需要以一些倾向性信息作为研究入手点,这些信息往往是事物发展的萌芽信息,在智库的决策咨询研究别需要这种倾向性信息来提升研究的前瞻性。社会生活中很多倾向性信息存在产生于社会基层,因而,做好智库前瞻性研究需要广泛整合社会中各个层面的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宏观性和层次性正是智库决策咨询研究最为看重的信息要素,有资料显示,社会信息资源的80%由政府产生和掌握,政府信息资源中80%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显而易见,智库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过程中需要政府信息资源的支持。
4.2 面向智库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意义
信息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重新融合、类聚和序化,将这些资源打造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面向智库整合政府信息资源,一是通过广泛信息收集,向智库提供多元化的有效信息,满足智库研究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二是通过信息整合,消除信息孤岛,使分散于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信息能够平滑地在组织内部流动与共享,使信息的交流更加畅通,提高信息利用率,最大化实现信息的增值利用;三是通过信息整合,拓展智库研究的信息源,协助政府科学选择决策目标,提高智库决策咨询研究的科学性。
5 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策略
5.1 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存在的困难
5.1.1 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共享意识
在我国,政府各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系统间信息互不交流,不能共享,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政府对全局的把握,造成决策缺乏宏观调控力。
5.1.2 信息资源缺乏标准化管理
我国电子政务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但也存在政务信息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问题,如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等,导致信息在管理利用过程中路径不一、重复处理,出现信息超载、信息失真失效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各系统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利用,制约了信息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共享。
5.2 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具体措施
5.2.1 成立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中心
成立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中心,目的是突出信息整合工作在智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整合中心由首席信息官负责,就是说,首席信息官是负责智库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方面的信息主管,他需要充分利用自己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开发方面的知识,制定信息整合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标准,确定实施程序与方法,协调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确保信息及时的收录采集,协调内部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5.2.2 建立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是要将政府信息资源以数据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借助于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各种应用程序或应用系统接口,使智库用户能方便地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首先要将非数字化的信息资料(如纸质文件、原始档案或磁带档案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已经数字化的信息采取统一标准存储,以保证数据库信息实现无障碍流动。其次,建立标准化的信息收集分类,根据智库用户信息需求, 进行信息分类采集。对政府信息采集进行统一规划,针对政府不同部门,由专人负责收集指定部门产生的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避免重复收集带来的大量重复劳动和信息超载带来的不良影响。
5.2.3以目录形式整合政府信息资源
目前,政府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多样,内容非常丰富,如何将这些不同载体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把具有相同或相关主题的信息资源相互链接、聚合起来,是信息整合中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之一。这项工作我们可以借助图书分类编目规则,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描述,通过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CK格式,做好计算机编目工作,保证编目数据标准化和完整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编目著录时,一定要用CNMACK格式中的856字段(相关电子资源)加以著录,用856字段实现目录与信息资源内容的链接。
5.2.4 突出政府信息资源的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政府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资源,它反映的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各地智库一般服务于当地政府,通过有针对性的挖掘、整合特色资源,有助于智库为当地政府提供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方案。
5.2.5 面向课题研究整合政府信息
信息资源整合参与智库课题研究,要根据课题需要采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源,围绕课题对信息进行二次、三次开发,把最前沿、最全面、最系统的信息提供给课题组。
面向智库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源整合,实质就是根据课题重新整理信息的过程,根据课题在不同研究阶段对信息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从数据库中连续选择、提取、整合信息的过程。面向智库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只有参与、融入到课题研究中,才真正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
6 结 语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信息资源是智库研究的基石。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是智库做好决策咨询研究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纪兴. 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特殊性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 牛忠志,曲海鹏. 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值性开发与利用[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 高先翠. 文献信息资源的分析与整合[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0-72.
- 上一篇:考古宣传
- 下一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