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宣传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古宣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考古旅游;文物保护;合理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74-02
引言:重庆这块热土,人类起源发展地之一,4000多年前的巴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巴文化,历史的积淀让重庆考古旅游资源丰厚而极具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对重庆考古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的分析,就其发展方向和营销策略提出宏观意见,文化为媒,旅游牵线,带动重庆经济新发展。
一、重庆考古旅游资源现状
(一)考古旅游定义。考古旅游是以考古活动、考古发现的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为旅游吸引物,具有游览观光、学习求知、参与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的专项旅游。目前,重庆考古旅游仍处在发展萌芽阶段,三峡博物馆、巴国城博物馆、大足石刻等为数甚少已开发出的考古旅游景点都没有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且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同时,旅游活动形式单一、系统不完善,主要以陈列展示型为主,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带给游客的体验性不足。(二)重庆考古旅游特色。从当代考古发掘材料看,长江流域堪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长江流域的重庆——两亿多年前恐龙的栖息地以及人类始祖巫山人的故乡,骁勇善战的巴人在这里由盛及衰,毫无疑问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是人类从蛮荒逐步走向文明的缩影,是人类体制进化文化发展的见证。三峡水利工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契机,随着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的逐渐推进,三峡地区考古学文化逐渐明晰,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也愈来愈多样化,重庆的考古旅游资源也日渐丰富。
二、重庆考古旅游个案分析
(一)三峡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文物数目之多,范围之广,价值之高居重庆之最。是人们普遍意识中可称为考古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游客最为熟知可以直接欣赏珍贵文物的方式。三峡博物馆星期一下午闭馆,其余时间均免费对所有游客开放。除临时展厅外,四个固定展厅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巴文化的演变,城市历经的沧桑。可以说三峡博物馆是为普通百姓打开了一扇窥探历史的窗户,但是隔墙看景始终不够生动。虽然有定时开放的360度环幕电影,用新型媒体辅助文物展示,带给游客流动的巴渝印象。但是静物展示为主的陈列方式过于呆板,电子讲解等设施的配备明显不足,游客仅仅局限在走马观花式的猎奇浏览,不能领悟展品背后的故事,带给游客的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惊艳,而不是震慑后的回味。(二)巴国城博物馆。巴国城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展现巴人文化、历史的专题博物馆。位于战国船棺发掘地冬笋坝。文物就地保护一直是这些年考古专家正在极力倡导的,巴国城博物馆在开发中注重了与产业的结合,但是商业化痕迹过于严重以致掩盖了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了遗址对游客的吸引力,但在实际开发中,又步入了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老路子。以商品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使得船棺的价值未能得以凸显。浓重的商业化痕迹和商业街混乱的管理,使游客体验大打折扣。总之,巴国城博物馆使重庆人开始了解重庆的文化,使重庆的历史底蕴开始向世人散发芬芳。这是一个美好的开端,但是也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三)大足石刻。作为重庆五A级旅游景点之一的大足石刻使重庆走入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眼中,无数次的研讨会,极尽华美之词的介绍,使得大足石刻声名大噪。这里资深的中文导游,拥有娴熟外文的外语导游兼备,可以说是一个国际化的旅游景点。但是在普通游客的眼中这里只是雕刻品展示场,或者说是宗教圣地。为什么专家学者喜欢这里,一位台湾专家来这参观后说了一句话“我在这里找到了中世纪站立生产的唯一证据”。不是景点不够具有吸引力,而是我们的积淀不够深。这里的导游工作很清闲,因为游客不知道文化需要引导,他们仅仅是来看一看。是我们宣传力度不够,还是我们宣传的侧重点需要转移?
三、重庆考古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活动类型单一。考古发掘的遗物、遗址都是以一种异地展示型的方式放在博物馆的展览柜中仅供展示,公众接收到的多半是二手资料,对于第一现场的勘察、考古活动的参与仍在萌芽阶段。展示手段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水平,不能满足文物展示的现代化、科技化要求,与国际上著名文化遗产的展示手段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导游人员本身对于遗物、遗址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刻,严重制约了其讲解的深度与广度。旅游活动类型的单一局限了考古旅游带给公众的体验和感受,难以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无法充分诠释文物内在的斐然价值,也无法让普通受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死的遗迹、遗物需要有活力的展示方式才能焕发出新的持久魅力,文化类的旅游活动不仅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需要培养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而这些也正是目前我们所严重缺乏的。(二)旅游资源缺乏保护。在博物馆展出的都是不可再生的先人们勤劳智慧的硕果,随意触摸、拍照、以及超大人流量产生的废气,甚至温度和湿度的稍微改变都会对文物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展馆在对文物“居住环境”的管理、参观人数的限制方面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虽然防腐、防氧化、防钝化等多项高科技措施在遗物保护发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年国家对北京、大连的文物展柜制作单位进行调查,达到文博级别展柜标准的只占百分之三十,情况不容乐观。考古现场更是不同于普通景点,不是所有的考古遗址都可以对外开放。如何协调正常的考古工作与旅游项目开发,成了我们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保护好文物是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而如何让文物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真正做到文化遗产人类共享是我们面临的新难点。(三)旅游宣传缺乏力度。重庆的旅游资源属于零散型,缺乏整合和一体化经营推销模式,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宣传更是乏善可陈。提到成都,可能大家都会想到“安逸”,“一座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可是,提到重庆人们会想到什么呢?美女?火锅?夜景?就是不会想到考古旅游,甚至有人错误的以为重庆是一座缺乏历史积淀的年轻城市。是的,重庆直辖才十多年,但是巴渝文化在这里扎根已逾千年,所以我们务必重视重庆考古旅游资源的合理有效宣传,使重庆的文化魅力与夜景的灯火齐辉煌。在保护与开发中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文物的保护与开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双赢。
四、重庆考古旅游发展建议
(一)开辟探索型旅游基地。参与式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另一大趋势,尤其对于文化旅游更为重要。隔岸观火终不如身临其境。亲身参与所带来的体验是一般导游词无法达到的,考古旅游恰恰是最具参与性的旅游形式之一。试想一下,当父母带着孩子一点点从深埋的泥土中挖掘出古物的兴奋,当青年从尘封千年的黄土中刨出一段秘史的骄傲,当老人在摸索中打开一块陶片的感叹,考古旅游的这种参与性将是它最大的市场卖点。考古工作并非每一个程序都需要专业人员亲历亲为,重庆考古旅游可以选择某些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的遗址,开放部分工作现场,让游客真实感受考古工作的情况;选择非重点区域,让游客挥动铁锹,与考古工作者一起工作;开发模拟考古发掘的场所。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受,普及考古学常识,还从侧面宣传了文物保护。(二)提高从业人员综合实力。目前重庆考古旅游起步阶段,我们需要把人才引进和人员培养相结合。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抓好现有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定期培训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保持人员专业素质。同时,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考古旅游遗址的展示利用工作也会有所改变,导游人员的相关素质也应随之拓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带来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敦煌莫高窟对导游人员的培训机制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一系列的长远学习机制是必要的,同时还需要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一对一专业培训,使导游人员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提升,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更要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以身作则进行文物保护宣传。(三)加大考古旅游的宣传力度。正如重庆市副市长谭栖文所言,重庆的旅游“在路上”,一层含义是任重道远,一层含义是已经上路。全面启动“重庆·非去不可”旅游主题口号,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目前,重庆考古旅游虽然有资源和市场,但缺乏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缺乏有影响力的旅游营销。强化考古旅游形象整体宣传,大力拓展考古旅游市场是促进考古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一环,为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加强宣传促销工作,使重庆考古旅游整体形象不断得到提升。充分挖掘文物内涵,制定完整的宣传营销策略。通过加大广告投入、拓宽广告播放媒介,在全国各地举办重庆考古旅游推介会等方式,通过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灯箱、海报和新型媒体互联网等途径,通过举行旅游节庆活动造势和大型会议有针对性的宣传等手段扩大重庆考古旅游的宣传力度,真正做到“产销一体化”。(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诸如考古旅游的不可再生旅游资源,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也才敢走进大众,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对遗物、遗迹的永续利用应是首要考虑因素.在考古旅游开发中,不应该消极回避其商品化的问题,而是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寻找考古旅游资源商品化与遗址、遗物保护间的平衡点。坚持保护第一的开发理念,讲求开发的适度性与适当性,防止考古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变质与退化。协助各个利益主体形成考古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观念。永续利用必然也需注意文物的保护,探索型考古旅游活动中的正确监督和引导。利用各种新型技术延长文物的生命周期,通过合理的引导树立游客良好保护意识,使遗址、遗物得到合理保护,同时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禹阶.三峡考古与多学科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40-304.
[2]王京传.考古旅游:互动视野下的考古与旅游[J].旅游学刊,2009,24:58.
篇2
【关键词】公众考古 博物馆考古 敖汉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历史、文化及文化遗址对公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博物馆也因此成为文化旅游中的热点。为适应和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多数博物馆改变传统的以“物”为主的简单、枯燥、单一的展示方式和阐释手段,转而以观众为中心,充分站在观众视角来全盘考虑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设计和公众阐释手段,把考古、历史与公众的心理、观念、情感和需求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
二、公众考古理念的实践
1.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博物馆应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文化,强调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意识。英国有位学者提到:“博物馆最值得珍视的资源不是展品,而是观众”。这不仅因为公众的参与能够证明博物馆的存在价值,更因为博物馆作为向公众传递考古、历史知识和信息的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公众作为文化遗产的享有者和保护者,在博物馆所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生活,开拓的视野,更是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和责任。因此,观众才是博物馆发展的动力源泉,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决定着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为此,博物馆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牢固树立“观众至上”的观点,建立完善的教育、导览咨询、休闲便民及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为观众营造一个舒适、和谐、便利的参观环境。由于博物馆的观众是多元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形式和参观目的都各有不同,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我们也设置了观众留言簿和服务热线,吸取观众提出的宝贵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观众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观众愉悦地参观和学习,全面体现博物馆的优质服务,让观众能高兴来、满意归。
2.开放展示发掘和保护现场
面临着发掘、保护与展示的重大课题,观众也对此充满了好奇心。为满足观众的探知欲,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在发掘和展示中融入公众考古理念,将发掘场景和文物保护场景向公众开放。发掘全程向观众开放,观众既可通过考古工作现场观看考古人员如何清理遗址表面的土层,如何挖出文物,如何对文物进行现场保护,又能通过发掘现场的高清数码录像机将所有细节一一捕捉。通过现场观摩,获得直观感受,初步了解文物考古的基本程序,感受文物出土的喜悦感和文物保护的迫切感和责任感。在考古发掘后,考古队员也及时在馆内召开发掘成果的新闻会,吸引国内众多媒体的参与,通过媒体向观众传达考古信息和考古成果。
3.设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
为让观众初步接触和了解文物保护及修复的相关理念和基本知识,馆内设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向观众展示石器、骨器、陶瓷器、铁器、木质文物等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文物信息的采集、凝结物的清理等内容。通过对文物保护修复的现场展示,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
4.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和学生了解历史并开展展览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以图片、影像资料的形式通过讲解员的生动描述将文物、历史知识传递给广大群众,让平时没有机会看到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群众能够免费体验文化的魅力。
三、案例介绍
龙祖玉源粟之乡--神奇的敖汉。敖汉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东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多年的考古资料证明:旱作农业从这里起源,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在这里发光,凤从这里展翅,龙在这里发祥……远古的祖先在这片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探寻、发展的足迹。
敖汉的神奇当属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敖汉境内陆续发现了四千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址,遗址数量居全国县级之冠。这些遗址包括近万年的小河西文化,8200-7400年的兴隆洼文化,7200-6400年的赵宝沟文化,6700-5000年的红山文化,5000-4500年的小河沿文化,42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3200-2500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些延续发展、没有断层的文化遗存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使中国北方的考古学文化谱系齐全,脉络清晰,让敖汉旗蜚声中外,成了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中心,被学术界誉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如何更好的对这些古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保护、传承工作,是摆在敖汉考古界的一大重要课题。
四、关于今后实践的几点意见和思考
1. 增加体验式的展览活动
敖汉之所以被称为“龙祖玉源地,华夏第一村”,是因为对敖汉兴隆洼遗址的发掘。兴隆洼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奇特的服饰“蚌裙”和奇特的葬俗“人猪合葬居室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在对兴隆洼文化的宣传展示中,可以根据发掘资料复原八千年前的兴隆洼人生活场景,通过复原的房屋、制陶场面、围猎和用火的一些情景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八千年前古人的衣食住行。即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要增加观众参与体验历史的机会和条件,丰富个体的历史认识与体验。使观众在体验过程中能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并消化理解,通过体验获得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引发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的热情。或开设“触摸过去”活动,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都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但每个时期的石器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器让观众直接触摸,增强直观感受,并将不同时期的石斧、石刀或磨盘、磨棒放置在一起,让观众亲自触摸感觉它们的不同,直观简单的就能理解每个时期石器的特点并能加以区分。再如模拟考古,在考古发掘中,划出一小块地方,让观众代表在专业考古学者的带领下动手参与体验现场考古,了解基础的考古、文物和保护知识等。或者到遗址实地参观,更是直观的学习,亲身的感知。
2.延伸展览内涵
如定期邀请专家在馆内开设讲座,与学校联合举办夏令营、博物馆修学游活动或举办小讲解员培训班等活动,与电视台合作举办博物馆知识有奖问答亲子活动等等,为观众带来趣味、知识、想象力和创造欲。同时,可依据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市场调研和观众意见,有计划地设计和营销旅游纪念品,让纪念品成为文化宣传的一大载体。
3.提升讲解艺术
高水平的讲解可以使陈列增辉,使观众在欣赏展品、增加文物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好的讲解能紧紧围绕展览的整体脉络将考古基础知识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到讲解词中,对展览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科技成就、经济状况、文化特征、文物概况等都要有所描述,甚至展览中没有出现而又与展览相关的内容也可收录其中。例如在讲解碳化黍和粟的时候,现场只能看到一些黑色的谷粒,应该简要介绍这些碳化谷粒发现的地点、时间、发现过程以及发现它们的意义。如这些碳化粟粒和黍粒发现于敖汉旗兴隆沟遗址,2003年在对遗址采集的土样进行浮选时,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了的植物籽粒,这些籽粒经北京大学、日本和加拿大的权威部门鉴定,是距今8000年的碳化粟粒和黍粒,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粒遗存早了2700多年,由此敖汉被定位为“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起源地”,敖汉也有了“谷乡”的美誉。碳化粟黍的发现,说明兴隆洼时期已开始少量的种植粟和黍,很难想象敖汉的先民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万苦才遴选出了适合人们进食的最佳食物,至今用谷子加工做成的小米饭和黍子磨面做成的粘豆包仍是敖汉最具传统特色的美食。再如讲解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时,可以从兴隆洼文化的原始猪首龙形象讲起,再到赵宝沟文化刻画以猪、鹿、鸟为题材的龙凤纹尊形器,再到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让观众清晰的了解到龙文化在敖汉的孕育和发展过程。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知识也可引入讲解,如有修复痕迹的瓷器,可介绍在文物修复方面的一些知识。如我们馆展出了一批辽代的墓壁画,在讲解壁画的内容和壁画发现的意义时,可穿插讲讲壁画的揭取的过程和保护的一些措施。在讲解中,还可穿插一些故事性的描述,但要时刻坚持以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为宗旨,将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宣传教育放在首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由于多种文化传播形式的迅猛发展,选择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观众给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要赢得更多观众就必须处处考虑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要,一切服务于观众。
篇3
甘肃省副省长成辉等省上领导以及省内文博界人士参加了庆祝活动。成辉讲到,近年来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蓬勃发展,金省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考古工作不断有新的成果,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体系逐步确立和完善,在服务大局、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辉强调,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努力形成共同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格局;各级文化、文物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把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当日,甘肃省博物馆历时一年多精心打造的《庄严妙像――甘肃佛教艺术展》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作为该馆的新增常设展正式与兰州市民见面。
走进甘肃省博物馆3楼甘肃佛教艺术展的展厅,古色古香的木质栈道和仿真石窟立刻令所有到场观众耳目一新,这些为现场展品量身定做的仿真石窟就是摆放展品的“展柜”。参观者可以漫步在展厅内修建的栈道上,更近距离地欣赏这些稀世珍宝。令人惊奇的是,人们在展厅里常见的人造光在这里不见了踪影,眼前却是通过天井洒下的自然光,在接近纯自然的环境里,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件件文物珍品一同抵达了久远的时代。
此次震撼亮相的佛教文物珍品是从甘肃省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中精心挑选出的100余件(组)佛教文物,年代跨越十六国时期至明清近1700年的历史,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涵盖石窟寺造像、单体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画像砖、经卷以及其他杂项佛教文物,几乎涉及了佛教文物中的所有类型。
在该展览展出的文物,选取了佛教初入中土之时,在甘肃大地上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其中包括炳灵寺石窟169窟造像(西秦、复制品)、高善穆石造像塔(北凉)、承玄二年田弘石造像塔(北凉)、马德惠石造像塔(北凉)、镏金铜佛坐像(后秦)以及镏金铜匣、银椁、金棺(唐)、彩绘木缘塔(五代)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佛教珍品。
作为历年来甘肃省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免费文物鉴定”依旧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很多市民一大早就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怀抱着自家珍藏的各类“宝贝”,等待着专家们“火眼金睛”的考验。
在此次鉴定活动中,参加鉴定的文物种类丰富,我市收藏爱好者们的藏品有字画、扇面、瓷器等。其中,一位老人手中的两本“小书”十分引人注目,这两本“小书”只有火柴盒大小,里面芝麻大的字密密麻麻。两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封皮上写着《四书备旨》,保存十分完整。
活动当天还为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竞答活动、“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征文活动中的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陕、川、甘18个城市携手共建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
2010年6月18日,陕西省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洛市,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南充、达州、巴中市,甘肃省兰州、庆阳、平凉、陇南、天水等18个城市共聚陕西安康,《共建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安康宣言》。
陕、川、甘三省18个城市同处秦巴地区,山水相依,地脉相连,自然地理、文化习俗、旅游资源同根同源,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已建成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在18日召开的陕川甘旅游区域协作第七届年会上,18个城市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以“深化合作,加快发展,携手共建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为主题,发挥旅游大优势,深化旅游大合作,构建旅游大区域,共同努力将秦巴山水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品牌,使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旅游增长带。经区域协作三省18市一致协商,发表《共建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安康宣言》:一、启动“共建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计划。二、建立无障碍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秦巴区域旅游产业。积极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加强区域内的交流互访活动。三、加快秦巴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四、打造“秦巴生态旅游”品牌,联合推出精品旅游景点。五、强化区域市场营销,提名叫响三省“携手共建秦巴生态旅游圈”。六、强化区域合作保障机制。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名列“甘肃今年重大考古新发现”
近日,《甘肃日报》“文化生活”版“文化视点”栏目《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一文中报道了“甘肃省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其中,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名列其中。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是甘肃省早期秦文化考古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墓地的发掘以及带有“秦公”铭文青铜器的认定,破解了秦公陵园的千古之谜。考古专家认为,大堡子山古墓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说明,甘肃礼县一带就是秦始皇的“老家”。
20世纪9。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严重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引起省上及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以及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并组建了联合考古队,从2D06年开始,对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通过调查与钻探,发现一座城址、26处夯土建筑基址和40。余座中小型墓葬。后期主要发掘了一处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少量小型墓葬。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大堡子山的陵墓坐西向东,墓主头西脚东,与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陵园完全一样,而长达1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显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点;另外,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金、玉器,有些青铜器上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为探索秦文化的渊源、寻找早期秦人的都邑和陵墓、探索秦戎关系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翔实的、科学的依据。因其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该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拉尕山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近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告,甘肃省舟曲拉尕山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舟曲县把拉尕山旅游景区建设作为打造“藏乡江南”旅游品牌的突破口和推动全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集中力量,重点开发。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标所需的旅游交通、安全、卫生、购物、邮电服务、 游览标识、综合服务、资源及环保等八方面的要求,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素质,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景区品味档次,使景区整体功能得到明显提升,成为集休闲、娱乐、会议度假、民俗旅游为一体的王牌风景名胜区之一。
丝绸之路旅游市场营销高级研讨班在西安开班
由国家旅游局主办,陕西省旅游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丝绸之路旅游市场营销高级研讨班开班式近日在西安市举行。丝绸之路沿线省(区)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及重点旅游城市旅游部门分管市场营销负责人和部分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景区(点)负责人共70多人参加研讨班。
据悉,丝绸之路旅游市场营销高级研讨班为期一周。这是国家旅游局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创新,加强丝绸之路旅游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而举办的一次高级研讨班。高级研讨班将邀请国内外著名旅游市场营销专家专题讲授海外旅游市场对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需求分析、网络技术在丝绸之路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设计与营销、市场营销新理念新方式在丝绸之路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等内容。高级研讨班突出市场导向、案例教学和合作交流,采取专家授课、互动研讨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并将对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魏晓文)
陕西两考古项目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苏州揭晓。陕西省的富县秦直道遗址、西汉帝陵考古调查在内的10项考古发掘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
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分别是:河南新密李家沟旧石器至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安徽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陕西富县秦直道遗址、陕西西汉帝陵考古调查及发掘、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首次尝试在文化遗产日前夕进行,并将评选活动纳入整个文化遗产日的宣传体系,目的就是要让考古成果更加贴近民众,更加惠及民众,成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十大发现评选活动,以及对考古成果的展示与宣传,可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考古工作的性质和过程,从而提高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魏晓文)
新疆拉开“旅游旺季”序幕 今夏旅游市场“热”
近日,新疆旅游商会与创天集团及各旅游企业在乌鲁木齐二道桥美食歌舞大剧院集体签约,拉开了新疆旅游业备战旅游旺季的序幕。
签约仪式上,新疆旅游服务行业商会代表120余家旅行社会员与乌鲁木齐二道桥美食歌舞大剧院、新疆天山大峡谷等八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景区营销部副经理谢雨锡说。他们目前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数在∞。。人左右,预计到7月份会达到5000人左右,相信通过这次签约合作,游客人数会大幅提高。
新疆旅游商会为了努力搭建旅游集中采购优势平台,最大限度地为商会会员服务,与疆内的多家景区景点、旅游接待餐厅和宾馆达成了优惠价格合作意向。
“泛舟博斯腾”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赛龙舟庆端午
“泛舟博斯腾玩转金沙滩”赛龙舟庆端午活动近日在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启动,当地举办龙舟赛、水上拔河、喝啤酒比赛、吃粽子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
这是博斯腾湖第五次在端午节期间举办赛龙舟系列活动,并完全向游客开放,景区还推出端午节期间疆内外游客享受价格优惠政策,当地居民持身份证可免收门票,与此同时游客可免费参观大型沙雕群,观看篝火文艺汇演。
此外,端午节假期,该景区还举办了篝火晚会、沙滩拔河、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百人游泳比赛、水上拔河等活动。当天举行的赛龙舟活动,共有来自和硕县八支代表队参加,比赛为标准的300米龙舟竞赛。
新疆和硕县副县长张卫表示,博斯腾湖作为离海洋最远的省区新疆著名的水景旅游地,风光秀丽,湖水清澈见底,芦苇飞禽相映成景,享有“新疆夏威夷”美誉,景区距离乌鲁木齐只有300余公里路程,举办此类活动,旨在吸引更多游客在端午小长假期间前来游览。
金沙滩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金沙滩景区今后每年都将举行端午节龙舟赛及相关活动,把端午龙舟赛打造成博斯腾湖金沙滩旅游的品牌,吸引国内知名龙舟赛团队前来参加。
大美青海在赴韩国互动展风采
“请进来,走出去”,韩国经贸旅游代表团来到了青海,而旷世神奇的大美青海同样于近日走进了韩国,继续展示风采,在引起韩国民众再一次关注的同时,也收到了许多境外游客来青旅游的讯息。
第二十三届韩国国际旅游展目前在韩国首尔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展览会由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机构和500多家企业参加,是历届韩国旅游展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展人数最多的一次。展会期间,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和中国国家旅游局首尔办事处隆重举行“中国访问年”推介会。青海省积极筹备,增加大量民俗风情元素来布置设计展位,大力宣传推介“大美青海”,积极参与各类宣传促销活动,成为中国展台的亮点。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使兼参赞邢海明还亲临青海展台。会展期间,青海省代表还就如何进一步开发韩国游客到青海旅游,与韩国业界进行了全面交流,参展的旅行商对青海旅游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表示将组织更多的游客到青海旅游。相信不久,在“走出去,请进来”的积极互动下,青海将会迎来一波又一波来自韩国的游客。
首个震后旅游团进入玉树
2010年6月19日,地震后的玉树迎来第一个旅游团。
这支由美国、荷兰、哥斯达黎加等国的游客和甘肃、宁夏、青海旅行社负责人等60人组成的玉树地震后首个旅游团,将在玉树巴塘草原、文成公主庙、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格萨尔广场、拉布民俗村、玉树虫草市场等景点和格萨尔宾馆地震遗址、加吉娘地震断裂带、赛马场受灾群众安置点等进行为期三天的旅游考察。
青海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玉树地震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批海外游客亲身体验后,会宣传灾后依然美丽的玉树,吸引更多国外游客到玉树旅游。而旅行社负责人会以专业眼光评判玉树灾后旅游恢复工作,进一步带动人气。
玉树地震后,其周边多数自然、人文景观并未受到太大损失。为恢复旅游市场,青海省在玉树新建了旅游帐房宾馆,目前已初步具备了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能力。同时,2010年青海省突出“思源之旅”及“感恩之旅”等旅游产品,对外宣传推介玉树的自然及人文之美,并将数个地震中受创严重的景点列为地震遗址,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增加了可进入性。
篇4
今年27岁的赵童童,2008年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回到广州,进入一家私人贸易公司当了一名营销策划。
公司虽小,但环境宽松,老板与员工之间相处也很融洽,而且老板非常鼓励员工发挥创造的能力。活泼好动的赵童童如鱼得水。可惜,2010年11月,公司倒闭,刚刚工作2年的赵童童又加入求职大军里了。找工作并没有她想像中那样容易,折腾了大半个月仍然一无所获。她变得焦躁起来。
这时定居香港的表妹邀请她到香港参加盛大的“环球嘉年华”。当她走进一家台湾厂商展销的小店,立即被里面摆放的许多妙趣横生的透明盒子给吸引住了。盒子上的配图都很精美,
盒子里面装的是一块块形状大小各异、色彩缤纷、类似泥土的土块。
难道土块也能出售?厂家的销售人员详细地介绍说:我们不是在卖土地,而是在销售让人疯狂的“考古”。每个人都对神秘的东西抱有强烈的探寻欲望,盒子上的精美配图和说明文字虽然向顾客表明了土地里面藏着的是什么样的“宝物”,但顾客只有通过自己的挖掘才能真正看到并拥有自己所购买的产品。
比如,一款“完美礼物花束”的“考古”,土地是自然绿的仿生土,土地形状类似超市里卖的软装可口可乐,大小也与之相差无几。只要取出这个椭圆形的自然绿仿生土块,然后用一把刷子、一根挖掘棒进行挖掘清理,经过一番劳作后才能将“完美礼物花束”从土块中挖掘出来。看到一张画在纸上的花,这只是这件产品的最初模样,经过组装后,就会成为立体纸花。最后再浇上水,立体纸花就会变成真的鲜花:一束美丽的郁金香。
仿生“考古”土地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的:简单的就一层,复杂的有四层之多,每层还可设有一些小机关。
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一套简单的压制机器压进仿生土块中。土块的大小、颜色、形状都可以根据产品的大小形状,或顾客的要求进行定制,而且还可以给土块添加香味。这些土块都是非常柔软的,不会对产品产生任何破坏作用。顾客在挖掘“考古”中获得快乐,既买到了新颖、实用的产品,又获得了游戏的乐趣……赵童童觉得机会来了!
2011年3月,赵童童的“疯狂考古”专卖店闪亮登场了! 赵童童的“疯狂考古”专卖店刚开业,就吸引了不少时尚青年。她还根据客人的要求在“考古”土块上刻上了或俏皮、或温馨、或鼓励、或祝福的话。
随着顾客一天天增多,赵童童从各个角度满足顾客的需求。有顾客反映,既然是疯狂“考古”,为什么不准备一些真正有历史韵味、有远古遗迹味道的产品呢?于是,她推出了“发现档案”系列数十种疯狂“考古”产品:迷你霸王龙化石“考古”、仿古波斯酒器“考古”、星人骨骸“考古”等。
赵童童还把专卖店的一面墙做成了“留言墙”,每个尝试过疯狂“考古”的顾客都可以在“留言墙”上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感悟。这一招竟然催生出了一大批忠实的“古丝”,每天都有很多男女把赵童童的小店挤得水泄不通。
奇迹,小创业也能演绎大财富
很快疯狂考古俱乐部便成立了,赵童童有生以来第一次当了“官”——俱乐部部长。每周的不定期活动让俱乐部的“古丝”们都兴奋异常。2012年的2月,刚经营半年的“疯狂考古”专卖店,拥有了7000名正式会员。他们成了赵童童店内最坚实的消费人群。这时候,赵童童的月纯利润达3万元!
生意做得风声水起的赵童童并不满足坐等厂商提供新品。2012年6月中旬,她的“疯狂考古”创意工作室成立。近万名的俱乐部会员成了工作室的智囊团,每周的会员聚会便成了“考古”交流会。
现在的“疯狂考古”专卖店,口碑、人气都有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成了赵童童的当务之急。很多人都劝赵童童趁热打铁,多开连锁店,可她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放眼整个私人专卖店市场,鲜有专卖连锁做得很成功的。经过认真分析,赵童童发现连锁店都是比较分散的,店与店的距离必须要远;其次,消费者分布较广,在不同的区域其心理消费结构和对潮流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同样的连锁店,根本不可能按照一个统一的价格进行销售,这给门店的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篇5
刚刚在乌鲁木齐闭幕的“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暨考古与历史文化宣传创新研讨会”上,来自疆内外的众多考古专家,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仪器对新疆出土的文物进行精密研究,继而在肉眼难以看到的地方,找到了很多最新发现。
也正是这区别于传统方式的新技术,让尘封多年的出土文物“说话”。
牛心脏做成的“化妆棒”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此前在小河墓地出土的法杖上,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明胶。
这次,他带来了最新的发现,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原本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居然是小河先民用来化妆用的化妆棒,而它是由牛的心脏制作而成。
杨益民说,这根化妆棒是在墓穴里发现的,它静静地躺在墓主人旁边。出土时实际上很难用肉眼进行判断,但是通过红外光谱他们发现这是一颗黄牛心脏。
可是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经过实验室化验和分析,他们发现这根棒子上面曾经是有颜料的,所以推测这可能是小河墓地先民化妆时所使用的“化妆棒”。
四千年前的“颅骨环钻手术”
一颗距今约四千年的头骨上,有个6厘米大小的圆形穿孔,给考古学家们出了难题:这个人难道是做过手术?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新疆考古研究所一直在研究小河墓地出土的古人类,他们使用体质人类学、线粒体DNA等多种当下最为先进的研究技术,对小河墓地出土的48颗头骨进行了研究。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的研究结论,让在场的所有考古学家惊叹。朱泓说,他们发现了一例比较典型的接受了颅骨环钻手术的女性,年龄在40~45岁之间,其人字点处有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穿孔(左侧出土后破损),创缘圆钝,有明显的愈合痕迹。“也就是说,她做了颅骨手术之后,还活了一段时间,可能是一个月,可能是三五年。”
在朱泓看来,这种手术到底是巫术还是医疗,目前还未知。在小河墓地周围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品,很有可能当时进行这个手术时,整个过程很残忍。
此外,距今约四千年的这批头骨,是小河墓地最早的居民,经过分析之后,他们发现这些人在来到这里之前就已经是混血人种,黄种人基因和体貌特征在小河墓地的墓葬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新疆史前人类已会使用染料
新疆出土众多毛织物,颜色鲜艳,然而这些颜色是由什么东西染制而成呢?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工程师刘剑经过研究得出了“新疆史前人类已会使用染料”的结论。
经过高效液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出自新疆若羌小河墓地、哈密五堡墓地、亚尔墓地、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于阗克里雅圆沙墓地等的毛织物上毛纤维染料进行分析,得到一批初步成果。
刘剑说,这些毛织物都是新疆史前人类所使用过的,距今两千五百年到三千多年。在检测的八批样品中,黄色、黑色、灰色均为羊毛的本色。所有的红色或棕色纱线均为西茜草染色,这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染料,根红色,长于天山、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的山地灌丛、沙地。
而在新疆哈密五堡墓地出土的红地三角纹刺绣毛织物上,黄色的纱线染料可能提取自灰胡杨沫阳,该树种是新疆特有的地产植物。
篇6
[关键词]新闻报道;“标题党”现象;考古学;大众媒体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31-02
近年来,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流行着一种 “标题党”现象。现在,这种“标题党”现象不仅没有止步于娱乐新闻,反而向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和文化新闻等发起了进攻,文物考古类新闻也没有幸免于难,成为了“标题党”的炮灰,考古也几乎成了“炒古”。本文通过分析“标题党”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考古学与大众媒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希望找到二者合作的最佳模式,以减轻“标题党”现象对文物考古类新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文物考古类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一)文物考古类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
以2000年浙江发现 “彭公大墓”为例,考古工作伊始,部分媒体就争相了“彭公大墓:青膏泥覆盖规模全国之最”、“彭公大墓附近可能还有大墓”、“浙江考古重大发现:彭公大墓可能是越国王陵”等为标题的考古新闻,而到最后,考古发掘出来的只是一座古代的水利设施。
2001年的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也是如此,在一些专家学者的“配合”下,网上出现了“抚仙湖下惊现‘金字塔’”、“抚仙湖底有座中国‘庞贝古城’”、“抚仙湖水下遗址可能是消失已久的俞元古城”、“云南抚仙湖底发现‘水下街道’和‘斗兽场’”等相关标题的考古新闻。但直到现在,抚仙湖水下的古代建筑遗址还未有明确的科学定论。
2009年底的河南 “曹操墓”事件,媒体和公众对它的关注在2010年还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这次普通的考古事件演变成了一场社会公共事件。媒体对曹操墓的很多报道都逐渐出现了娱乐化倾向,如“曹操第82代后裔网络‘认亲’愿提取比对头骨”、“‘千年杯具’曹操是个养猪大户”、“曹操‘寻宝派’盗墓之王”、“揭秘曹操两千年家族史祖父是宦官后代多务农”、“死后哀荣,曹操不如他爹”等相关新闻标题,使本身严肃的考古学术事件演变成一场闹剧。虽然类似这样的娱乐新闻在曹操墓的报道中所占的比例不是特别大,但是在这样严肃的公众事件中,赋予曹操墓娱乐的成分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事实上,文物考古类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还有很多,其伴随的炒作问题也一直危害着社会各界。首先,它的出现违背了新闻自身的发展规律,背离了新闻追求客观真实的准则,打破了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使公众对大众媒体产生了信任危机,这对媒体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其次,炒作问题严重违反了考古学规律,违背了考古学的科学精神,破坏了文物考古类新闻应该遵循的客观真实原则,使考古行业陷入了想象――散布――澄清――再想象――再散布――再澄清的怪圈;最后,大众媒体的炒作行为使公众对考古工作的流程和性质产生了偏见甚至是误解,而这种偏见和误解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会让原本严肃科学的考古工作在一次次的炒作中丧失其应有的历史厚重感。
(二)“标题党”现象出现在考古领域的原因
首先是媒体自身的局限性。许多媒体为了追逐经济效益,不断在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开辟战场,上演一出又一出的眼球争夺战。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媒体之间往往为此产生过度竞争,间接造就了大量不科学、不真实的报道,这就阻碍了文物考古类新闻的正常传播。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公众需求,试图使新闻娱乐化、暴力化和猎奇化,从而提高新闻点击率。事实上,考古发掘出土的所谓值钱的金银珠宝并不是衡量考古价值大小的标准,但是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公众对奇珍异宝的关注,不惜捏造失真的考古报道以增加卖点,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公众的“挖宝”心态。
其次是考古行业本身的缺点和不足。一方面,大多数考古工作者对媒体行业都不太了解,甚至分不清宣传与新闻的区别,他们认为记者会严格按照他们所说的内容来报道,而记者出于新闻撰写的要求又往往无法与其达成一致。考古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常识一般又不为媒体和公众所了解,故而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实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长时间从事学术研究的考古工作者往往没有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无法招架媒体的追逼和诱问,有时会发表一些并不完全确定的看法或观点。
再次是公众在媒体报道过程中的阻碍作用。公众的寻宝心理和猎奇情结往往使其无法正视媒体的不良报道,对一些明显带有“猎奇性”的不真实考古新闻依然趋之若鹜。加之公众缺乏考古、文物方面的常识,往往无法判读考古新闻的真实性与否,常常忽视考古发现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一定程度上为 “标题党”现象的风行充当了“帮凶”。
鉴于“标题党”现象已经较为严重影响了考古发掘的客观报道,阻碍了文物考古类新闻的正常传播,因此,作为考古工作者,不应该固步自封、事不关己,而必须勇敢地走出去,争得考古发掘报道的对外话语权。通过与媒体合作,摒弃前嫌,与之共同进行有“原则”的报道。
二、考古学与大众媒体的合作
文物考古类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反映了考古学与大众媒体在探索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摩擦,尽管二者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但这样的合作依然是考古学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考古学与大众媒体的共性来看,二者很多方面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取向,这是其合作的前提和保证。考古学及考古工作都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而大众媒体的基本准则也是追求客观和真实。考古学与大众媒体都具有认识作用,可以使公众获得有关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二者共有的教育作用也不可忽视,考古工作的成果可以使公众更接近历史的真实,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大众媒体的报道也以引导公众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
第二,对于大众媒体来说,文物考古类新闻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公众对于考古发现的关注度逐渐增强,其他学科也试图从考古发现中找到新材料,文物考古类新闻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喜爱,其新闻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而且,文物考古类新闻向公众传播了考古学的常识,促进了文物保护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考古学与大众媒体的合作,对于媒体、政府和学术界可以带来多赢的结果。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为考古工作和考古传播带来更多的便利,除了传统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外,数字媒体的发展为考古学的传播和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与考古学合作可以创造更多的新闻价值和经济价值,媒体的影响力也更加广阔;对于地区政府来说,考古新发现一旦通过媒体报道出去,将会受到当地广泛关注,为其旅游业和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从而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同时其文化影响也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学术界而言,考古发掘成果带来的新材料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水平,给其他学科带来新的启迪和思考。
三、如何应对考古学与大众媒体的合作
考古学与大众媒体合作的趋势是必然的,我们要注意二者在探索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从大众媒体角度来说,面对文物考古类新闻的报道,应该秉持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考古专业和考古新闻的特点,不追逼、不诱问,充分尊重考古工作者的专业成果。此外,大众媒体还应该保证其报道的考古新闻在来源上足够权威,在主题上不能偏离考古学的范畴,在立场上保持客观中立,在倾向上保持学术性和娱乐性的有机契合。大众媒体要在文物考古类新闻中所谓的“热点”面前,保持冷静,审慎对待,给学术之争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需要经过沉淀和深入的考证研究之后,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从发掘到研究,再到形成新的历史判断的过程往往比较长,媒体要做到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对考古发掘和研究要持续跟进、追踪报道,耐心地等待考古成果的刊布。
从考古学界来说,考古工作者应该恪守学术理性,保持独立精神,学会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拒绝浮躁,拒绝炒作,其研究成果应当先刊布于相关的学术刊物,而不是让媒体进行舆论炒作。考古行业要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前被动报道的局面,主动选择能够吸引媒体和公众的考古信息,积极联系媒体,并通过协助媒体来提升考古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总之,我们应当通过努力,增进考古学界和媒体界的交流机制,加强双方之间信息和人员的互动,特别是专业公众考古传媒人才的培养,并且以这些人才为核心,促进考古学与媒体的顺利合作,使考古新闻不再被“标题党”现象困扰。
四、结语
“标题党”现象出现在文物考古类新闻中,并非偶然,而是与当今社会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面对这种现象,作为考古从业者,不应该置之不理,而是应该据理力争,夺得文物考古类新闻对外传播的主动权。具体来说,就是明确考古学与大众媒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找到二者合作共赢的最佳模式,既可以凭借文物考古类新闻的探索性、神秘性和科学性为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增添活力,又可以利用大众媒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大众性为公众考古的科学发展增添动力。总之,考古学与大众媒体之间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矛盾,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利用它们的共性来促进考古学的发展。
[注 释]
崔建莉:《曹操墓事件新闻报道的个案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0页。
张郁:《“彭公大墓”:一起波及全国的新闻炒作》,《新闻记者》,2000年第12期,第51页。
篇7
关键词:学科价值 音乐考古学 音乐史学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音乐考古学是根据与古代音乐艺术有关的实物史料研究音乐历史的科学,是音乐史的一个部分,也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国音乐考古学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音乐文物学方面。但是从学科的性质,特别是从研究的目标考察,音乐考古学是以阐明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及其发展规律为第一要义。①
音乐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音乐考古学成果的不断出现,这门学科对于音乐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影响也日益展现出来。
一、音乐考古学对音乐史的影响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能看到编钟的精密和气派,古琴的纹路优雅而自然,这些来自数千年前的乐器,这些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的音乐载体,常常使我们对先祖的思想和智慧肃然起敬。我们不得不思考应怎样面对和研究这些丰富的音乐遗产。
音乐史的研究离不开对古代音乐实物的考证。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河南舞阳的贾湖骨笛。音乐史学家在上个世纪对于骨笛的年代论断是公元前8000年,而随着音乐考古学的深入考证,这个时间被向前推进了整整1000年。古人流传下来的音乐文献中,有的也许是谬误,有些是正确的论断,这些都需要后人不断地考证,才能客观地认识到这些文献的真实性。音乐考古学突破了传统的音乐史只用文字说明问题的局面。如对于殷墟近10年的考察中,挖掘出土大量的甲骨文残片,这些残片上所记录的内容,证实了司马迁《史记》中的诸多内容。
随着音乐考古的逐渐深入,音乐史古文献中的内容能够找到相应的出处,有些谬误也应当得到及时的纠正。
二、音乐考古学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音乐史,可以说是一部汉族音乐史,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是一部中原地区的音乐史。因为在当今的音乐史著作中,罕见边疆地区、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音乐论述。由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学科水平局限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传统音乐研究相对于中原地区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从整个传统音乐的大视野来看,边疆和沿海地区的音乐丰富多样,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地域特殊性,其音乐形态的变化比较缓慢。中原地区,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任何一个统治者必征服中原才能统一天下,因此,中原地区的音乐形态受影响最大,变化最多,如城市音乐的发展最核心和最发达的地区在中原。而边疆和沿海地区的音乐往往保留了比较古朴和原始的风貌,比如福建南音这一乐种,唐代时中原的移民到了福建,随之带去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因此,研究福建南音,可以对认识唐代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有所助益。又如,目前的传统音乐著作中,关于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往往只提到“四川清音”“川剧”和个别的四川民歌。②而在音乐考古发现中,巴蜀地区的文化相当璀璨,乐器中还有诸如钮钟、甬钟、于、扁钟,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出土的器物上的图像,如嵌错宴乐图像铜壶,这些都说明巴蜀地区在当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文化。而今的四川地区音乐文化,依然具有鲜明的特点。那么,巴蜀地区的文化和楚地的文化有何相似之处?巴蜀地区的音乐在后世是怎样发展的?与最早发现的可以确定的巴蜀音乐文化有关联吗?这些古乐器即使是失传,对于后世的蜀地音乐文化产生影响了吗?音乐考古成果带来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三、音乐考古学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
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是随着近年民族音乐学的兴盛而逐渐热起来的。音乐学界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一度处于很简单的认识,局限于几个单一的乐种。最早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的还是当地的研究者,笔者2001年到云南采风的时候,云南的音乐学者就在大力进行云南当地民间音乐的研究、保护和宣传,提出了中国音乐不是单声,也有多声,就在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里有体现。音乐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认为中国音乐是单声思维,西方音乐是多声思维,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成果改变了这一看法。但是,少数民族学者较少,精力有限,依靠本民族的学者去研究自身的音乐文化未免力不从心。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历史发展,是完成真正的中国音乐史的必然之路,而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历史就离不开音乐考古的参与。如“有些出土的楚汉笛子,在有按孔的一面,都削去一个平面,其原因为何?乐器本身不会说话,文献也没有记载,不好理解。结合民族学的材料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竹制管乐器也有这样的实例”。③历史上的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变迁:战争、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多民族的杂居通婚……这些都带来了文化上的巨大转变,我们研究音乐史,结合音乐考古学的成果,可以明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改写了历史,一些传统被保留下来,代代相传,有的却消逝了。
历史是一条长河,传统是奔腾不息的水流,我们不能也不应当去孤立地研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了解一个事物,只有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才能客观地分析和理解它。我们身边的任何一种音乐现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只有不断地探寻这些问题的出处和根源,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文化和我们自己。也正因如此,在音乐的源头徘徊的音乐考古学才体现出其伟大的学科价值。
注释:
①王子初.音乐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
②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篇8
这是陶鹰鼎最后一次出国展出,2002年,它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64件国之重器之一。
曾被村民当做鸡食盆
1957年的一天,陕西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正在田间用双轮双铧犁深翻土地,突然手头一震,犁头碰到了地里的硬物,他估摸着是地里的大石头,便准备把石头挖出来,以免碰断犁头,谁知翻开浮土,却是一件表面颇为光滑的陶器,待把这件东西全部挖出来,才发现是一件鸟形模样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陶鹰鼎。可当时殷思义并不知道他挖到了宝贝,只是随手将挖出的碎陶片埋回原处,而将陶鹰鼎带回家去做了鸡食盆。
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59届的张万钟和他的同学为配合黄河水库工程,来到华县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同时宣传文物保护法,殷思义主动将陶鹰鼎上交给了考古队,陶鹰鼎这才曝光于世人面前。经过考古调查,陶鹰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
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的前胸为鼎腹,器口开在鹰的背部。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是为“三足鼎立”。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钩状。也有的学者认为它的造型是一只猫头鹰,把它定名为“陶鸮鼎”。
陶鹰鼎虽然表现出了猛禽的凌厉姿态,但在许多普通网友看来,它滚圆的造型实在是太可爱了,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萌物”。这又让人们不得不佩服先民们的技艺,在五千年前创造的东西今天看起来还那么有爱。
出自与华夏文明起源有关的泉护村
中国最早的陶塑艺术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和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000至7000年。早期的陶塑制品题材广泛,有猪、猪头、羊和人像等,但一般均小而简单,制作也较粗糙,有些还可能是儿童的玩具,有些则或与祭祀活动有关。到仰韶文化晚期,像这件陶鹰鼎,器形大,注重造型与实用相结合,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而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篇9
【关键词】农业考古遗址,价值,分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4-02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较快的发展。作为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拥有众多农业考古遗址。但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深处田间野外的农业遗址面临着巨大的破坏。
一、农业考古遗址的价值
农业考古遗址作为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历史、进行农业起源研究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考古价值方面,农业遗址作为考古遗址的一种,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除了流传于世的古代文献之外,遗址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惟一途径。任何一个古代遗址,都是古人类活动的信息库,是古代历史的资料库。发掘一个遗址,就像是解读一本密码书,将农业遗址包含的内容展示给世人公众。如苏州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由下而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直到进入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所揭示的文化发展序列,为研究太湖流域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标尺。
文化价值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对历史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农业考古遗址有着众多文化内容,包括农业起源与发展、农耕文化、原始宗教、墓葬文化等,对大众都保持着神秘的面纱。如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大型祭祀场所为公众了解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基础,兴隆洼遗址和良渚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为公众了解玉文化发展线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发掘后的农业遗址,还承担着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的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保护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遗址不再回填在地下,考古遗址公园渐渐发展起来,社会大众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遗址保护中来。如圆明园遗址就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是公众可以亲身参与到最原始、最真实的遗址,身临其境,感受千万年前的故事,实现考古遗址的科教功能。
除了以上价值与功能,考古遗址还具有经济价值。任何考古遗址在展示给大众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商业开发,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都会有一定的经济收益,这就实现了考古遗址的经济价值。如南京博物院新建的商业街区,既不影响文物的展示,还能提供给游客选购纪念品的机会以后的经济收益。
二、中国农业考古遗址的分布
我国农业遗址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遍布全国33个省市,呈现出以腾冲――黑河一线为界,东部多于西部,北方多于南方,并明显的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格局。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地理形势、河流和山川的走向、南北方沿海和内陆的气温、雨量、植被和动植物的分布等生态因素都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地理和生态特征是影响我国农业遗址的分布及特点、质量的重要原因。
1.从我国地势阶梯看,几乎全部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尤其是第三阶梯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大致呈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是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长江、黄河等河流上游多位于此阶梯内,遗址较少。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的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2000-3000米,遗址数量较多,但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甘肃、山西等较平缓、水源较丰富地区,而云贵高原地区由于多喀斯特地貌,遗址多为洞穴遗址,如贵州、云南等。第三阶梯有大面积平缓平原和低矮丘陵,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农业考古遗址数量最多,其中又以河南、山东为最。这与第三阶梯地形相关。第三阶梯多平原、山前冲积扇或低矮丘陵,地形平坦,气候适合人类生存和动植物生长。
2.从河流阶地看,多分布于河流的一、二级阶地上
河流阶地是指河流下切侵蚀使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阶地级别越高,形成年代越久。
自古以来,不论中外,人们都选择在河流沿岸定居。在旧石器时代地壳尚未变化时,遗址多分布在二、三级阶地上,临近河流的台地,如井水湾遗址位于长江右岸第三阶地上。在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时期,地球运动导致地壳上升,河谷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为方便生存,人们便顺势而下,在河流的一级、二级阶地上聚集定居,这也就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在河流一、二级阶地上的主要原因,如喇家遗址位于黄河河谷地带北岸的二级阶地上、东胡林人遗址位于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一级阶地、大地湾遗址位于清水河南岸缓坡的一级阶地。
3.从地区看,多沿长江、黄河流域分布,华南、北方、青藏高原较少
(1)长江流域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其上游在一、二级阶梯地域内,中、下游在三级阶梯的地域内。长江流域内如汉水、湘江、赣江、两湖平原、长江三角洲等与长江相关联的山脉、水系、平原等地理因素,尤其是山麓地区、山前河流冲积扇、三角洲,都和该范围内史前农业遗址的分布密切相关,甚至重合。
(2)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一部分分布在河流的二、三级阶地上,一部分分布石灰岩洞穴内(如织机洞遗址、孙家洞遗址),而石器制造场则多分布在山坡上。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多分布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北段的交汇地区或河流的二级阶地上;中期前段的遗址主要分布在秦岭与渭河平原的过渡地区、秦岭山地中的一些河流沿岸的台上、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区、泰沂山脉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3.华南地区、青藏高原、西北及北方草原地区
华南地区农业遗址较少,且由于地质原因,该地区旧石器与新时期早、中期遗址多分布在石灰岩洞穴内,如落笔洞遗址、信冲洞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以贝丘遗址为主,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台地遗址,洞穴遗址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量很少。遗址类型的这种变化是经济生活改变的反映。
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较差,不适宜人类生存。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无法在该地区生存。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在青藏高原生活。目前所发现的遗址多处于青藏高原东部、沿河流河谷分布,如卡若遗址分布在澜沧江上游,小恩达遗址分布在昂曲河东岸河谷边缘地带。
三、中国农业考古遗址的保护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农业考古遗址却是灾难的开始。大量农业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为配合某项工程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如为配合京沪高铁的修建,文物工作者对苏州草鞋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为配合三峡工程的修建,文物工作者对三峡库区的文物进行抢救性挖掘等。在抢救性发掘之后,这些遗址或是回填、或是遗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入选200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的浙两余杭临平镇茅山良渚遗址在发掘后全部回填并交还给房地产开发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一幢幢高楼大厦将矗立在遗址之上。这并不是个案,大多数和时间赛跑、从推土机下抢救出的遗址面临着重新沉睡在地下。因此,对农业考古遗址的保护势在必行。
考古遗址公园是考古、遗址与公园相结合的新事物。与其他公园一样,社会公众不仅可以在考古遗址公园中游玩,在这过程中还可以看到考古工作现场情景,揭开考古对于普通人的神秘面纱,感受考古工作的伟大,实现持续考古与保护。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并向大众开放参观,如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都有着不错的效果。
资金的支持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元素。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遗址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将其纳入工作计划中。此外,个人、企业和相关民间组织也应加入到此行列中来,在遗址保护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法律法规也是开展保护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除了已有的《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实施细则》以及地方性政策,可以考虑由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多方参与制定农业考古遗址相关条例、法规。
篇10
摘要: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是新时期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是保护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重要举措。本文将视角关注在陕西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下简称大明宫),通过对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总结归纳它在文化旅游展示利用方面的主要成就,作为未来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发展的借鉴经验,同时找出存在问题,重点阐述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大明宫,如何进行文化旅游活动。
关键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明宫 文化旅游
一、引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个名词是在2009年以“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主题的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正式提出的。2010年10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成为目前拥有遗址公园最多的省市。在这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秦始皇陵和汉阳陵现在开发的已经很成熟,而大明宫是2010年10月1日才正式对外开放,发展的时间短,在展示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文化旅游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本文选取大明宫为研究对象,为其文化旅游提升的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二、大明宫的现状分析
2.1运营现状
(1)景区特色展示:a.富有创意的展示手段:大明宫实现了保护与展示相结合,这种大体量的遗址保护展示在世界上少有所见,为国际大遗址保护探索出先进的经验。b.经典的特色景点:大明宫后形成六大亮点和十个典型游览景点。c.有趣的活动:在大明宫,除了能看到具有历史气息的遗址,还能看到“百官上朝”、“丹凤迎宾”等盛唐特有的情景,让游客宛若置身唐代宫廷。d.实用的旅游路线:设计了两条环形旅游路线,一条是步行游览,一条是乘电瓶车游览。
(2)经营管理 。2010年,西安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管理有限公司按照保护办的战略规划结合公司定位编制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管理有限公司“十二五”规划编制刚要》行政管理以构建和谐企业为中心,突出重点,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公文处理和信息报送工作。
(3)营销推广 。大明宫的经营管理人员还积极与旅行社合作,在全国各地对大明宫进行推广营销,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管理公司全面推进紫宸轩酒店,酒吧街,停车场等经营工作,启动了代步车项目,开展租车业务,并与百事可乐,统一,雀巢等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制定并推进大明宫全球宣传推广及市场营销方案,通过媒体进行大量的品牌宣传与活动报道,目前正在举办各种公益性活动进一步提升大明宫的整体社会形象。
2.2存在的问题
大明宫开园以来,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浮现出很多的问题。(1)基础设施不健全。旅游景区赖以生存的是它的旅游资源,配套条件是其需要的各种设施。大明宫的整个面积达3.2平方公里,园区非常大,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却不完善,有待完善。比如,景区里的公厕稀缺、排队现象严重等。(2)解说系统不完善。在环境解说方面,没有将大明宫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质等完全地体现出来,从而了解园区的文化遗产是如何形成、传承、保留的。在吸引物解说方面,吸引物的解说不够明确,没有制定一个包含景区概况、特点、主要活动项目等系统。(3)园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差。园区工作人员的态度不够热情,服务意识不够,缺乏系统的景区工作培训。(4)园区特点不鲜明。景区里面除了供人们参观的遗址区,其他体现文化的地方不明显。文化景观体系不够清晰,不能从本质上给游客产生良好的感知。文化产品的开发也不够好,文化体验产品和文化创新产品缺乏。(5)营销推广力度不够大。大明宫遗开园以来,虽然有国家各级领导莅临参观游览并给与高度评价和赞誉,但是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的反响,普通游客还是没有关注这一新的景区。大明宫管理公司确实与许多重点企业有合作关系,但是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品牌还是没有得到认知,整体社会形象还是没有建立。大明宫在宣传推广时,所覆盖的面比较小,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园区的收入模式只是简单的门票收入,营销模式单一,收入体系少。景区里所做的能够营销的地方很少,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有效地提升。
三、大明宫文化旅游对策
3.1文化旅游的开发定位
大明宫按原址3.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既是遗址保护,又是现代城市生态文化公园。而大明宫的定位在于生态和文化主题,但结合西安发展的现实来看,生态主题与大明宫的历史和西安的现实是不符的,而追求生态价值的同时必然有损其文化历史价值。而就陕西的三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来看,大明宫明显的不同是历史演变的轨迹不同。大明宫从辉煌到湮灭,由脏乱差的遗址到国家遗址公园,这种历史的演变是其他遗址无法比拟的。大明宫应该更加强调出这种古今对比的变化,体现出唐文化的灿烂。所以对大明宫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是最适合的,它具有深厚的唐文化底蕴,更是将唐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的的地方。
3.2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体系
3.2.1文化景观系统设计
大明宫文化景观系统由四部分构成。(1)文化标志性景观。丹凤门博物馆,含元殿遗址,宣政殿遗址,紫宸殿遗址等,这些景点的景观都具有一定的原真性和历史性,是大明宫文化存在的支点,具有遗址文化的凝聚和缩影,代表了整个遗址公园的形象。(2)文化节点景观。IMAX影院,微缩景观,考古探索中心等,这些景观在对大明宫进行展示的同时,还应该适度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景观类型,与周边环境设施相协调。在一些景观设计中可以在现大明宫以前的生活元素和文化元素,并与现代展示手段相结合,成为新型景观。(3)文化区域景观。大明宫为两个区域遗址区和休闲区。他们作为区域范畴,文化景观蕴含在区域环境当中,而大明宫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元素也渗透其中,所以这些区域应该进行元素整合,让其更能表现大明宫文化旅游的氛围。(4)文化边界景观。大明宫的目标是城市中央公园,它要与西安市的文化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周边不能是一堵墙将其圈起来,成为城市的独立点。所以在大明宫周围拆除违章建筑,疏解部分结构较差的建筑,保留结构、造型较好的、与大明宫相协调的建筑。整治外立面和改造周边环境,创造出一个融合的文化环境。
3.2.2文化产品开发
文化产品是大明宫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走文化旅游的道路,以文化的有效传播为根本,围绕游客体验做文章,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激活游客的人文体验。(1)文化产品体验开发。大明宫文化产品的体验开发分为三类,一是娱乐类文化产品,如大明宫文化节、音乐节等;而是教育类文化产品,如考古探索中心,遗址博物馆等;三是审美类文化产品,如丹凤门遗址发掘区,含元殿遗址发掘区等。(2)文化产品创新开发。在大明宫文化产品创新开发过程中,首先确认它最后前途的开发项目,然后根据项目特性制定开发战略,再者对产品进行试验确定其市场潜力和游客新引力,最后将进行产品规划并实施。 (3)文化产品整体开发。文化产品整体开发分为三个层次,文化核心产品是能够提供旅游者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效用的旅游产品,它通常是无形的,包括一种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将文化核心产品有形化后形成文化有形产品,即通过文化旅游设施和文化旅游线路为综合形态构成的吸引物;文化延伸产品是提供给游客的有形和无形的附加服务和利益。
参考文献:
[1]施亚岚.基于文化体验的遗址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2011
- 上一篇: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 下一篇:信息资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