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内蒙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论老龄化背景下的如何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完善内蒙古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5]钱亚仙.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理论探讨,2014(1).
[3]李川瑜.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D].浙江大学,2007.
[4]邓大松,王凯.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篇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之一。近几年,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超级大国,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峻。而宁夏这一个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其老龄化的状况由于其地处偏远情况更加恶劣。为此本文试图将研究范围选定为宁夏这一特定的区域,并利用1997―2014年间的人口和经济指标数据研究其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对宁夏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模型介绍
本文选取梭洛模型作为基本理论模型,将人口老龄化因子纳入到梭洛模型中,以此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标准的梭洛模型
标准梭洛模型主要包括了四个变量:产量(Y)、资本(K)、劳动(L)和 有效的劳动(A),说明了储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形式为:
(t表示时间,K、A、L均是与t有关的变量)
其经济平稳增长路径的方程为:
n和g为常数表示劳动力和劳动力技术的增长速度,u为储蓄率,δ为折旧率。经济平稳增长路径方程表明,在u确定的情况下,经济向平稳增长路径收敛。
2、纳入老龄化因子后的梭洛模型
标准梭洛模型在研究经济平稳增长路径时忽略了非劳动人口和养老支出部分。而在宁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非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必须将这两个因素加入模型中,建立扩展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非劳动人口包括老龄人口和少年儿童,为了突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老龄人口近似看作非劳动人口。我们将引入模型得到经济平稳增长方程为:
以下将利用宁夏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的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1、参数的确定
2、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前,宁夏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小于其临界值,但随着宁夏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越来越接近养老水平临界值,2014年实际养老水平和养老水平临界值只有一步之遥。而由扩展的梭洛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可知,当实际养老系数等于临界值 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不会产生影响,大于养老水平临界水平值时,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向作用,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对其经济平稳增长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生育二胎。计划生育的实施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但也使得宁夏年龄结构日趋老化,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因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生育二胎能够扩大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有利于缓解宁夏的人口年龄化问题和长期的经济发展。
(二)积极引导调整退休年龄。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具有知识和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丰富的老年人力资本一旦得到充分的利用将会对宁夏经济和社会产生有利影响。所以推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缓和宁夏劳动力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可以减轻宁夏社会养老压力。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对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队伍的专业结构和人员配比进行严格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增强年轻人从业吸引力。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国内的大学签约开设老人护理系和硕士课程,举办各种专业 人士的训练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师以外,还应配置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保健专家、营养师和护师。只有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使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具可靠的保证。
篇4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 2001 年到 2100 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 2050 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1.“人口红利”的衰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保障压力加大。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3.个人消费减少。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1.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2.研究延长退休年龄。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
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1.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2.加快相关立法。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3.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4.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 2006-02-23 .
篇5
全世界目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转变,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对各国的社会经济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主要结合美国社会实际,分析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加剧这一趋势及其加剧的主要原因和带来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美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这一问题的建议。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及其原因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按照65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的7%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来计算,1990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2.3%,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7%。[2]而且2030年之前,低龄老龄人(65~74岁)仍将占美国老龄人口的多数,但2030年之后,75岁以上的老龄人将占老龄人的一半以上。到21世纪中叶,8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更多。所以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逐步变老的过程,而且这一形势会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多而变得更加严峻。
(二)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婴儿潮”时期除外)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美国社会面临急剧老龄化还有一个原因,即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生育高峰期”(又称“婴儿潮”)一代人在未来几年中都将逐渐进入老龄人的行列。这一时期共有近8000万人出生,他们将加剧美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
二、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养老保障面临更大压力
历史经验已表明,即使在富裕的工业化社会,一般的工薪劳动者也无法在一生中挣得足够的收入,以维持其漫长的退休生活之需。[3]所以大部分老龄人在个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就需要由国家、政府、单位等组织的社会养老帮助。美国的社会安全福利金是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1935年美国的《社会安全法案》及其以后的许多修正案所规定的。此法案规定老年人65岁退休时,可以从联邦政府领取全额的社会安全福利金,其家属也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助。其数额是根据领取者历年缴税的情况、过去工资收入多寡等来规定的。
总体来说,为了应对美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美国实行了比较完善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老年人的社会权益和社会稳定。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美国社会养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支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也会加大。以社会安全福利金为例,社会安全福利金的来源,完全是由全社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的积资形成的,此制度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实施。在二战结束时,此种社会安全制度刚刚建立10年,当时平均42个劳动力在为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支付养老金;现在则变成了3个劳动力为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支付养老金,预计到2030年将只有2个劳动力在养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同时,社会安全制度对老年人的补助数额是根据领取者历年缴税的情况、过去工资收入多寡等来规定的。所以工作期间低收入的工人退休后依然会面临贫困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一矛盾也会更为突出。
(二)医疗体系面临新的考验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龄人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综合健康水平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大大降低,所以医疗问题至关重要。美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除了私人医疗保险或集体医疗保险外,主要是政府1965年实行的政府医疗保险方案(Medicare)和政府医疗补助方案(Medicaid)。政府医疗保险是为65岁以上或者不到65岁但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人设计的,政府医疗补助方案是为低收入者和残疾人提供医疗支持的项目。
20世纪90年代,联邦预算中有1/3用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全国医疗支出中,用于老年人的占1/3。如果老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有资格享受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人员就会增加,这就必然会加大政府这一计划的开支。尤其是到2011年,“婴儿潮”一代中最年老的一批已年满65岁,到了享受国家医疗服务的年龄,其他人也将陆续达到这一年龄,需要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来,这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都会发生改变,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态度也会不同,很多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等都会逐步加剧。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
(三)老龄化冲击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
老年人除了疾病增多之外,还面临着另一大健康风险,即失能。老年人会逐步丧失工作能力,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而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对老年人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美国社会从传统上是一个崇尚青春、崇尚活力的社会。社会舆论和美国价值标准普遍把老龄人打入另册,认为他们是健康欠佳,生活贫困,无用却给社会增加负担的一群人,对老龄人的歧视甚至虐待成了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4]
随着美国老年人数的增加,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老龄压力集团的崛起,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将遭到冲击;对老龄人的社会认同,老龄人的合法权益、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问题也应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三、应对逐步加剧的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树立社会共识,正视老龄人的群体特征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崇尚年轻固然没有错,但逐渐变老是人人都会面对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且老年人曾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当代的年轻人铺平了道路,所以社会应该充分肯定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要理性地看待老年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有关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老龄化社会道德风尚。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只要思想重视,积极应对,措施得当,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二)推行积极的老龄化政策
首先,健全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对策。为应对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美国政府部门应该立即着手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医疗体系进行改革,要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加大国家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消除老年人的贫困问题,特别是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医疗体系还应该纳入更多老年医学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并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老年医学护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如为了应对养老院费用昂贵的情况,美国老年护理行业已开始提供上门服务,方便那些愿意呆在自己家里的老年人。他们派出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到老年人家中帮助完成日常事务,协助老年人进行各种保持头脑活跃的活动。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展全国性的家庭宣传计划,让更多的普通美国家庭也参与进来,为照顾家庭中的老人做好准备,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同时政府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老年事业的发展。
第三,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老年人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推进各项有益于老年人健康的文体活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开展各种心理咨询,帮助老年人确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值,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老年人顺利度过迈入老龄这一转折期。
(三)充分发掘老年人潜力,挖掘老龄资源
美国渐渐增多的老年人的确为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同时老年群体是蕴藏着技能、经验、智慧的人才宝库,蕴藏着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可以在决策、参谋、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伴随着新世纪科技教育的大力发展,人寿命的延长,众多的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等方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身体状况良好,能够并且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可以有更多机会为社会作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
所以,挖掘老年人潜能,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可以减轻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压力。政府和全社会各行业应根据老年人的愿望、希望和能力,努力创造出各种条件,使得他们参与到社会发展当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使得他们活得更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应该加强立法,消除年龄歧视,禁止虐待老人行为,禁止歧视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老年人自身也应该保持积极、年轻的心态,尽自己的所能来解决养老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为后代做出贡献。
四、结语
自然规律不可逆转,今天的青年人就是明天的老年人。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美国政府、社会和老年人群体都应该正确认识、客观面对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化意识和养老意识,支持老龄事业的发展。应该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从价值观念、保障制度、社会舆论、老龄资源等各方面共同着手来从容应对、合理解决美国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59.
[2]江涌.国际实现和谐社会的经验与启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235.
篇6
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影响 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从山东省胶南市的情况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超过国际通用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1.胶南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截止到2011年底,在胶南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2.17%。这表明,胶南市不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1.1老年人口数量多、规模大。2011年底,胶南市户籍总人口为841222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7980人,其年龄段分布情况为:60-69岁的老年人口为77703人,70-79岁的老年人口为46682人,80 -89岁的老年人口为21040人,90-99岁的老年人口为2510人,10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5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也显示,胶南市老年人口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见表1)。
1.2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胶南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例为11.35%,高于青岛市的10.26%、山东省的9.84%和全国的8.8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对比,胶南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8个百分点(见表2),而青岛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上升了0.91个百分点。这表明,胶南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处在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前列。
1.3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偏高。2011年底,胶南市户籍人口男女比例为1︰0.988,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1.029;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1.128;80岁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1.396;90岁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1.839;10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为1︰4。这表明,在老年人口中,女性偏多,而且年龄越高,偏差越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越到高龄老人阶段,女性比例越高于男性(见表3)。
分析人口老龄化的成因,胶南市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除受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等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于生活保健水平的提高延长了老年人的整体寿命形成人口积累,同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出生率的下降速度,相对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程度。但反过来,由于出生率下降,降低了少儿负担系数①和人口总负担系数②,形成了人口红利期③。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积累了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虽然胶南市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红利期,为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提供了财政资源等有利条件。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仍给胶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
2.1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攀升,被抚养人数也逐年增加,这就直接导致老年抚养系数④的提高和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加重。2011年底,胶南市户籍人口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574557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7980人,老年抚养系数为25.76%,也就是说近四个劳力养1个老人。老年抚养系数的攀升,预示着劳动年龄人口在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劳作的同时,还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口生存与发展的费用。
2.2社会赡养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要社会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带病生存或卧床不起的比率较高,需要别人照料,生活费用也就比较大。2011年底,胶南市共有8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人23595人,占老年人口的15.94%,几乎是每6个老人中就有1个高龄老人。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离休、退休、离职人员也逐年增多,这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胶南市2011年共有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离休、退休、离职人员7056人(含遗属702人),共发放养老金20612万元;截止到2012年,胶南市共有企业退休职工14248人,仅1至5月份就发放养老金1.2亿元;截止到2012年5月底,胶南市用于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专项财政补助为9721万元,青岛市及以上专项财政补助为7410万元。
篇7
一、中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相关数据,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为何中国的老龄化社会阶段不期而至?京内学者主要从社会发展规律、计划生育政策和形势错判等方面予以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历史必然的进程,只要生育率下降,就必然会经历这一过程。无论中国是否放开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方向都已无法逆转。在中国,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女性普遍参加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子女养老的需求大大降低,这都会影响生育观念。再过30余年,中国人口中1/3以上都会是60岁以上的老人。
部分学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认为,作为当初急剧调整生育行为的后果,中国格外迅速地进入人口的老龄化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中国格外迅速地把所谓“过剩”的活劳动转换为“资本”,用以维持未来老龄社会的可接受的生活水平;但是中国已经没有足够时间来实现这样一种迅速转换了。
同时,长期高估生育率、低估老龄化程度,导致人口政策未能及时调整,也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郭志刚教授认为,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往中国生育率被严重高估,老龄化程度相应被低估。对低生育率的认识迷茫,导致对人口基础数据的过分怀疑和否定,人口形势的误判必然会误导决策,贻误生育政策调整的时机。过去30年,政府控制人口数量的一手很硬,而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手则要软得多,更没有明确由谁来负责。这种政策上的不对称,潜藏着人口老龄化失控的风险。如果不能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贻误政策调整时机,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将更为严重、更难应对。
此外,由于统计偏差和分析视角的局限,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被高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唐钧研究员指出,中国的老龄化有两个特点:第一,在老龄化最高峰的时候,中国仍然有6亿~7亿的劳动力,中国不存在从国外移民来补充劳动力的问题;第二,北京、上海老龄化程度很高,这是一个假象,要是按常住人口统计,老龄化则会大大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侯东民教授的观点独树一帜,他认为,迄今对中国老龄化的危言耸听,不仅对就业形势判断诸多错讹,针对“未富先老”对社会负担问题分析也是表面的、站不住脚的。中国老龄化完全不同于西方,至今存在着大量富余劳动力。假设以粮食为主的农业1957年以来生产率仅提高一倍,当前第一产业劳力仅需1亿。加上城镇下岗者数千万,估计当前中国富余劳动力不少于2亿。近年的民工荒是企业只利用劳动者生命最年轻时段并随时弃用城乡四五十岁劳动力的结果。民工荒不是刘易斯拐点,恰反映了劳动力过剩,以及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社会还有许多必补课程。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却提前步入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社会阶段,这将对我国的社会政策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压力与挑战。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现象,这一社会阶段也蕴藏着新的发展动力和更好的社会稳定性。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既形成了不可避免的挑战,也属正常社会现象,对中国社会稳定与经济转型开启了新的机遇。
当前,诸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浮现,将使经济社会保障能力受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邬沧萍教授指出,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认为,中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军研究员表示,从2015年起,中国养老的经济负担将明显加重,2020年~203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最为显著的阶段。如果没有明显的科技进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无法避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乔晓春教授认为,少子化、老龄化并存的局面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现已配置的公共资源。根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的分析,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应对老龄化的公共政策体系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保制度构建滞后;城乡二元化背景下的农村老龄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群增长带来的需求增长与社会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员认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大化时期是抚养比在2013 年降到最低点之前达到的, 并且于2013 年之后迅速消失。我国人口老龄对社会养老能力和资源支撑力、养老保障体系、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形成严峻挑战。
当然,对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部分学者也持乐观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景天魁指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提高是必然趋势,甚至是好事。这种情况未必一定给人类的养老造成严重的困局,也未必给年轻人造成难以承受的养老负担。进入老龄社会以后将会出现三个难以估量的新的贡献,或者是新的气象:一是扩大内需;二是增强社会稳定性;三是传承人类文明。景天魁认为,老龄化社会并不是危机。部分学者还提出,人口老龄化进程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可谓“危”中有“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指出,人口红利消失后,反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倒逼产业升级的换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倒逼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唐钧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本身无所谓 “好”或“坏”。只要对老龄化的到来认真准备,利用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把调节社会分配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顺利渡过老龄化的高峰并使社会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是完全有把握的。
三、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将逐步显现。从我国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考虑,需要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力争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最高值之前,夯实经济承载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部分学者认为,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争获取二次人口红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教授认为,由于教育大发展, 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在未来不仅可有效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 而且还可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 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为未来20 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巨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中国最有效的公共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对中国带来长期的多重的红利。蔡昉提出,可通过以下措施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一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来充分使用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后者则涉及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等改革。二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以较低的城市化速度推动实质的城市化,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供给。三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保持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介绍,目前的西方社会试图推行三类政策以减缓人口老化的振荡:一是增加“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女性劳动参与率,但当代中国社会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始终很高。二是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退休年龄”。三是鼓励移民,这一政策通常只对西方社会有效。他认为,上述政策虽然未必适用于中国,却比目前某些城市政府所推行的旨在鼓励本地生育行为的地方主义政策显得更合理。最合理的应对政策是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含量。
部分学者认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研究员认为,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同时,人口红利窗口期也即将关闭。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的越过为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生产力驱动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翟振武教授建议,要主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应对劳动力的减少。
篇8
【关键词】 老龄化 居家养老 养老机构 公共服务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199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7%,标志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全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迅速蔓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报告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科学认识和把握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数量庞大的养老问题,不仅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构建和谐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背景
1、老龄化趋势加速,社会压力日益加大
根据国际人口学会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为“老龄化社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占8.87%。截至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我国老年人口在规模上继续呈现增长态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保持增势。据预测,未来20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速,解决好数目庞大的养老问题,给政府和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
2、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这说明,我国的家庭规模、结构在不断缩小。“养儿防老”是我国沿袭多年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少老龄化”已经成为现实,家庭结构“421”模式已经形成,2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任务,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
此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子女婚后愿意追求独立的生活空间,倾向于搬出父母家,组建新家庭,两代人居住距离不断扩大,使得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
3、养老机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如今,面对养老问题,老人常常把“老了指望不上子女,接进养老院”放在嘴边,充分体现了其对于社会养老的需求与依赖,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数量上看,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比上年增长18.9%,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即使增长13.9%,也根本不能满足全国老年人的需求。
从质量上看,公办和民办养老院的水平参差不齐,公办养老院设施服务较好,但容纳程度有限。民办养老院设施比较完善的,收费较高,许多老人无能力承受;收费便宜的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数量、质量与老年人的需求相比,差距非常悬殊。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功能下降、机构养老数量不足,推动家庭养老从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大力推动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是养老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1、参与主体单、资源整合不够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无论是建设服务设施还是成立服务机构、设立服务项目,都主要由政府来完成,这种政府积极参与、强力推动的思路,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远来看可能会有一些新问题:一是政府过度介入,企业利润空间狭小,不利于居家养老市场的培育;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家庭、社会多元参与、多方责任共担的一种新机制,政府介入过多很容易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把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可以承担的责任推向政府,长此以往政府不堪重负,而且由于政府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可能会出现政策不完善、规划滞后、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制约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制度安排
虽然我国在养老事业和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加大,但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投入方面,还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一些空巢老人、半失能老人吃饭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应该依靠制度性安排,包括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房养老制度等。目前,我国前两项制度已经建立,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房养老制度仍然是空白,老年人的护理支出无从匹配,亟待建立居家养老的相关配套制度。因此,资金短缺是居家养老发展的瓶颈。
3、服务网络滞后,覆盖比例较小
为加快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各省市区需要建立区、街、居委会多级养老组织,并按各自职责实施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制定、督导检查、运营调控等;建立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运营网络,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机构的审批和管理权限;明确政府购买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补贴申报和办理程序。通过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和监督服务体系,保障居家养老工作高效运行。但服务网络还处在建设初期,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有待于逐步扩大,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有待于不断提高,运行机制和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4、人员队伍缺乏,专业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带薪的专业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带薪的志愿者。目前,从业人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待遇偏低,人员缺乏。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员没有明确的职业特征,被大多数人等同于普通的家政服务员,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都比较低。因此,导致专业的护理人员不愿跨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本地人一般也不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而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交通往返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工作的持续性。二是年龄偏大、专业化程度低。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雇用的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服务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的激情。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具备资格、临时性人员占一定比重。三是作用偏小、志愿服务不规范。在专业养老服务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志愿者队伍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完善各个类别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志愿者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小。
三、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合理界定政府责任
居家养老作为一项社会工作,体现了政府的意志和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在工作开展初期,政府的推动、引导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贯穿于启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把居家养老的所有事情包办下来,因此,应该明确政府责任,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工作:建立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及配套制度;建立并实施服务质量监督评估体系;积极倡导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民间资本在居家养老服务业中的发展空间。
2、多渠道筹集资金
居家养老作为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适当提高床位运营补助等建设补助标准,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居家养老专项资金”项目,保证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的捐赠、支持养老服务事业,或是通过发行老年福利彩票等多种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要逐步建立社会力量的准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整合社会力量,吸引更多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使得更多的老年人得到实实在在的照顾、服务。
3、优化整合社区资源
由于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之间互联、互补、互动不够,各种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市场的资源共享衔接亟待完善。因此,应该加强社区或共同居住区域的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实现各类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市场的资源共享。一是鼓励各省市区县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示范性的老人之家,并改造升级现有的托老、养老机构,探索区域化、小型化、多样化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二是盘活现有资源,把一些闲置的学校、厂房、单位内部设施等,通过赎买、租赁、合作等方式,改造成合适的服务设施,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物质依托;三是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在政府、社区、家庭、市场中搭建沟通协调的平台,整合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资源,提高社区服务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4、建立专兼职服务队伍
一是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与地方职业院校合作,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二是创新志愿者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区单位、居民、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多种样式的志愿服务,通过创建爱心服务基地等形式建立长期联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服务。三是完善“以老助老”服务模式。建立老年协会或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又是社区服务的参加者、组织者,充分发挥医务、教育、文艺、家电维修等退休人员的专长,使其服务于社区,形成“服务现在、享受未来”的老年义工服务模式。
5、促进养老服务规范化
要不断地开发、完善不同形式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模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服务内容、便捷灵活的服务方式,满足老年人不同的个性需求。要科学设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标准,通过合法程序,明确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监督评价机制等,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质量和标准,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慧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兰州学刊,2010(4).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有数据显示,2015年年底每百位青壮年人口抚养幼年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35.08%.在工作机会渐减的竞争性劳动市场,中高龄劳工的失业问题将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此,如何激励和结合潜在的人力Y源十分重要,对于中高龄人力资源的运用,应更加积极面对并加以思考。
一、 中高龄人力资源的‘结’与‘解’
现代社会的工作形态已经与过去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所强调的体力至上的时代有所不同转变为脑力至上的新经济社会。然而长久以来,“年龄”在人力资源市场扮演重要的关键角色,因为雇佣中老龄人力都要面临负担较高的退休成本,且一般刻板印象认为中老龄人力身体机能较差,学习能力不足,技术及专业缺乏精进等。
我国55岁以上中老龄者的劳动参与率,相较日、美及新加坡等国家明显落后,65岁劳动参与率仅4.6%,韩国高达24%,日本也有14.5%。但银发时代来临,银发人才的脑力与生产力的再运用也是当务之急。而职场反应中老龄就业市场十分险恶,从调查就业市场10大困境,其中中老龄就业歧视问题,就名列职场三恶之一。
人口老龄化对大多数企业在经营管理层面已经产生影响,其对应措施,包括:延迟退休.退休回聘.师徒制,知识管理,定期审核人力资源规划,非核心工作外包,内部创业等.尤其在届临退休之经营管理层级与专业技能性人员,企业一般会优先进行企业发展需求评估与员工个人退休职业生涯取其平衡点,运用中老龄人力资源,一方面能够延续及传承过去既有知识,经验与技能;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持续为企业创造新的工作价值。
欧盟1990年提出”活跃老化”概念,其中以促进终老领工作者延长工作生涯的议题为核心.过渡性劳务市场理论指出,现今劳动市场不如以往稳定,导致个人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不同就业风险,需要不同的公共政策介入管理这些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中老龄者延长工作生涯成为欧洲许多国家的首要课题任务。
二、老龄化人力资源运用的建议
开发高龄者人力资源成为当今重要的策略,因此政府与民间必须共同努力,综合所述,归纳提出几点建议:
(一)调整人力资源的观念与思维
因中高龄人口逐渐增长,职场人力资源的结构布局必须调整。除了中高龄就业专门法的制定外,以弥补人力资源市场的可能转变。开发适应双方的工作机会或产业,公私企业在规划运用人力时,调整以前的惯性思维,检视在未来数年,如何善用中高龄的人力,建设以“高龄者导向”的公共组织,并针对其需求制定合适的政策,强化高龄者的人力资源服务,进而解决高龄化社会来临所造成劳动力短缺的困境。
(二)整合人力资源的策略
从日本因人口高龄化的服务推动经验,可发现人力资源整合及跨领域的整合服务,可以因为高龄化社会银发族服务量增加,及政府人力资源不足之两难的关键做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需要扮演的角色不在只是服务的提供,更应该由制度的规划来提供,导入更多民间团体或团队共同创新新银发服务模式,提供银发族更好的服务。
(三)建立相关的中介平台
结合民间资源于各地设立“中高龄人才运用中心”,提供多元友善的就业辅导机制,排除年龄歧视,鼓励中高人力资源走向市场。通过人才运用中心,提供各项就业服务、职业训练服务、与退休规划的咨询服务等;一方面中高龄者进行退休前准备、退休后生涯规划、职业能力的维持与促进、向企业推广渐进式或延长退休之概念。
(四)研议中高龄社会就业促进专法之制定
全面检视法规,破除年龄歧视与障碍:为避免相关法规造成年龄歧视与障碍,参考日本《高龄者雇佣安定法》、美国《就业年龄歧视法》、韩国《高龄者就业促进法》等制定专法以保障及协助高龄者就业,另,鼓励雇主于雇佣高龄者就业时需依据能力而非年龄、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推广年龄管理概念,通过中高龄者的劳动参与率、延长其就业生涯,以减缓人口老龄化于社会与经济的冲击。
三、结语
总之,老龄时代来临,老人退休生活时间变长,老龄退休人口之生活规划运用极为重要。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来临,针对国内人口老龄化现象,提出促进中高龄者级高龄者之就业机会的方案,以提升中高龄者及高龄者之劳动参与率,为避免劳动市场缺口出现经济衰退。
老龄化社会的特质就是高龄者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构建以“高龄者导向”的公共组织,并针对其需求制定适时的政策,强化高龄者的人力资源服务,进而解决老龄化社会来临所造成劳动力短缺的困境。
构建高龄就业媒体及人力资源库,研发高龄就业或创业模式,规划设置高龄创业基金或贷款,积极促进高龄者再就业或创业,鼓励企业留用或者在聘用高龄者机制,打造一个中青老相辅相成的人力发展新境界,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梁雨卉(1993.1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老龄工作 问题 相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1-01
老龄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因此,探讨、分析在新形势下的老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重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才能认清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应对对策,从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个老龄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一、人口现状
所谓的人口老龄化按照相关标准来说,是指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被称之为老年型社会。我国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3%,比上一次的人口普查上升了2%。在2000年的时候,福建省的老龄化人口占总人数的6.7%,福建省正式进入老龄化。而在2011年统计的时候,占总人数的19%。并且福建省老龄化增长程度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出6%,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15年的时候,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将达到总人口的28%。
二、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老龄机构管理存在不足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我国相关部门开始提高对老龄工作的重视,新形势下的老龄人口具有年轻化、知识化等特点。但从整体工作上看,老龄办事机构级别低,管理质量和水平相对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相对的工作压力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2.供需矛盾问题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养老机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养老服务与老龄化速度达不到正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区发展不平衡。养老机构在地区之间的数量、配置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2、床位不足。人口老龄化也带来独居、空巢的老人与日俱增,因此,家庭养老功能呈现弱化,社会服务也达不到要求。3、功能不齐。有些养老机构,没有其他相应的学习教育、文体活动以及保健活动等功能,不能满足老人的要求。
3.养老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
随着民办的养老机构的发展,给社会福利机构行业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相对的管理办法却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有很多都达不到标准,如果加大力度彻查,将会有很多机构面临关门的后果,使一些民办机构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并且如果进行大范围的查处,容易引发养老机构的供需矛盾。
4.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对象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享受到的保障制度项目少且水平低。养老保障制度在很多时候无法形成互通互联的机制,当被保险人的身份发生变化时,就无法从原有的保险制度中直接进入新的保险制度,造成被保险人的损失。
二、老龄工作的应对对策
1.完善体制建设
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形成一个管理有序的老龄工作体系。大力的宣传人口老年法的力度,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守法教育和思想教育,提高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责任意识。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管理等工作。在农村逐步开始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或国家提供的补助或政策扶持为辅的农村保险制度时,还要积极落实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渐建立和完善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2.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生产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老龄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老年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开发适用于老年人的产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制定一些优惠的服务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渐转变成产业化发展,在进行财政资助的同时,还要鼓励社团和个人参加,实行个人投个人监管的政策,依法进行经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3.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的考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合理进行社区规划,建立综合设施,使老年人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护理、紧急救助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健身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渐建立设施服务齐全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对于政府建立的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养老的老人情况,当地政府应该合理的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渐提高居住、赡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措施,制定优惠的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并建立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4.扩大老龄化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
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或村委会开展低龄老年人自助服务,加强对老年人的服务意识。加大与当地医疗单位合作力度,积极探索医疗与养老结构新型发展模式完善立法监督管理机构,推动老龄化发展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龄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老龄机构的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老龄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工作质量。笔者提出,要扩大老龄化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是加强老龄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应该完善老龄管理制度和体系,注重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减少和避免管理漏洞。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老龄化管理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