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谭德兴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高校文科中的传统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历史比较长,特别是建国后,随教育部审定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固有的教学观念,无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思考与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除继承与发展原有教学内容与优势外,主要在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实践能力、专业创造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推动教学等环节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试图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密切互动,力图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以致用;教学与科研互动
应该说,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但专业建设必须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发展与自我突破。当前,国内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是固守原有基础学科的特点,还是适当向应用型转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学科与社会领域众说纷纭,存在明显的分歧。我们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自然也无法回避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过深刻思考与讨论,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材建设和使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系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教育部统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我们也逐步实施自编教材计划,本专业现有两门自编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我们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教育部教材的编写,也鼓励教师自己编写特色鲜明、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优秀的教材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对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制定近期与长期的教材建设规划,积极实施精品教材建设计划,采取校外优秀教材与校内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一套灵活机动的教材建设体系。我们计划争取4年左右,出版5部左右适合本专业建设发展的优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一门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省级示范性专业“汉语言文学”,一个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我们争取4至5年,建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建立一套全新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高效状态。具体措施有:(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紧跟全国高校的教改步伐。(3)夯实基础,提高质量,让学生学得到、记得住、用得上,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供有益经验。(4)确定教学改革的两大重点: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测试制度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着眼教学活动全过程,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作用,注重课堂示范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实况的检查。以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严格的测试制度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教师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师总体引导的基本前提下,根据教学实际在课堂上适时安排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教师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并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提升专业学习的理论研究水平。本专业有专门的学术研究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均为全国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指导的学生中,有多篇学术在高校学报上,反响较大。我们鼓励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再次,给学生创造接触前沿学术信息的条件。我校图书馆有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以及百家讲坛等,我院购有《唐风宋韵集》等专业音像资料。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丰富的学术资源,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动态,增进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同时,我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资料室全部对学生开放,保证学生能多渠道了解学术信息。最后,建立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和优质的网络及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本科生的教学活动中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且通过网络对学生平时作业和论文写作进行的教学辅导。高度重视网络教学,本专业已有多门课程的大纲、课件、参考书目上网,争取4年左右,本专业各主干课程的教案、课件等全部上网,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构建学以致用的教学新模式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做了调整。在教学内容方面,摒弃陈旧落后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学术前沿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满足主体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们遵循“拓宽基础,突出特长、培养能力、强化素质”的教改思路,对传统课程进行了压缩与调整,增设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活动经验课程,注重开发隐性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及成长规律,创造性地将上述调整后的课程组合为“综合素质积累”(大一)、“主体发展”(大二、大三)、“个性分流”(大四)三大模块,以体现课程组织的兴趣与发展价值取向。
我们将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平台,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拓展课程三大模块。大一、大二开设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大三、大四开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拓展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个性需求分为三大块:针对有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加强专题研讨课,针对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加强各体文写作实践课程,针对报考公务员和从事文秘、宣传、新闻等的学生开设文书学、秘书学、公文写作和公共关系学等。
本专业在长期发展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实践环节。如,为配合相关课程的建设,陆续展开了“先秦文学专题”、“魏晋文学专题”、“唐诗专题”、“古代小说专题”、“宋词专题”、“汉语诗律学”等相关选修课的教学,进一步拓展教学深度,吸引了大批学生,反响强烈。不少学生创作出质量颇佳的古体诗词,进一步激发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中还成立“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长风文学社”、“中华诗词学会”等群众性文学组织,由本专业主讲教师担任顾问,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创作和朗诵等,不定期开展活动,举办学术讲座,诗词创作比赛和原创文学作品朗诵比赛等,并且建有面向全国高校的诗词专刊,清华大学等名校学生亦纷纷投稿,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还选编入《溪山畅咏―贵州大学校园诗词选》(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有些同学的诗歌创作逐渐受到全国层面的关注,成为中国青年诗人的优秀后备力量。汉语言文字学相关课程教学能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在主讲教师的带动下,开展诸如方言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建有实习基地,对水书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进行了实地接触与研究。本专业发展拟继续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提升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高级职称的比例占教师的62.5%,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硕士学位的16人,在读博士4人,在读硕士2人。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55岁以上的教师7人,40~55岁的中年教师有13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0人。另有兼职教授3人,外聘教授4人。有国家级优秀德育标兵教师1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1名,省级测试员1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外出进修、在职读博、读硕,使70%的教师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再有5位教师获得教授职称,培养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2―5人,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我们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走对外引进,内涵发展的路子,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对引进有博士学位的专家,我们将尽一切所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鼓励支持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尽快脱颖而出,使其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对于现任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做访问学者等方式在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深知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都离不开一支好的师资队伍。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文学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在新时期建立经济实用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汉语言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现在我国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尤其是汉语言课程内部要素的结合问题,需要我们相关工作者加强重视,进一步合理优化,将该问题有可能引起的学校课程教育整体效益作用难以发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很好地保证汉语言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有效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汉语言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课程结构观念,同时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内部的结构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确保课程优化设计与课程整体效益的发挥能够有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2.相对而言,教师教学技能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在整个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教育技能的高低和教学效率的高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较为欠缺,并且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育教学模式受传统影响较为严重,不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旧运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基本上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整个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比较少甚至是没有,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除此之外,一些教师的教学策略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单一的,这很难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有充分全面的调动,在提升汉语言教学效率方面现代媒体的运用非常少且效率低下。
3.汉语言文学教师对课程教育理念的认识较为模糊。汉语言文学教师良好教育实绩的取得是以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有深刻理解、领会为前提的。现在许多教师在按照汉语言方法提升汉语言教学水平方面还有明显的缺陷,他们不能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地提升,教育方法的运用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和许多教师对汉语言教育理念认识非常模糊,对汉语言教育的核心和大方向缺乏准确的把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目前发展现状来讲,国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新课程改革,一些教师也在通过自己的尝试探寻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教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最终的可行性到底如何,需要我们相关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实践进行检验。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改革必须要在清晰的汉语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的提升才能被顺利提上日程。
二、现在我国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采取的改善对策
1.汉语言结构体系要在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地被完善。就目前汉语言结构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非常有必要按照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趋势和大方向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确保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学生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并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有效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将培养的重点放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因为越来越多的汉语言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和可以拿来计量的经济效益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工作者要对课程结构内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优化,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提升。因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教育工作者宏观掌控课程内部结构,为汉语言文学课程优化、课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要素。在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另外,要建立以学生汉语言素质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构建课程结构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尽全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行全面激发,增加其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通过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课程整体功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的个性。
2.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第一,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变,确保其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师要不断地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并且所有的教学教育活动都要以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质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进行具体设计,同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全面的调动。另外,要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探索。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确保学生能够以最饱满的学习质态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将之前填鸭式教学模式彻底摒弃,教师也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促使自己成为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伙伴。教学策略要进行恰当合理的选择,整个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一定要以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为前提,同样要对各种相关的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善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全面的提升。
加强教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的领会。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在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时一定要参照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依据课程的标准。扣住汉语言文学教育核心,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建设富有活力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过程中要践行教育理念,并加强自身的学习,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认识到言语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核心,自身具备工具性、人文性和符号性,尤其是其工具性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教师在开展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工具,提升学生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确保其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灵活地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我们的相关工作者要加大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的探索力度,及时地发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自己的力量寻找到最恰当的对策,确保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我国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2]牛铁力.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5(12):34-35.
篇3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它的教育培养目的是发扬与传承人类的人文精神风貌,探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坚守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精神认同和社会义务,具有很明显的社会人文教育印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中文类;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然而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主要表现的问题有,学科发展空间狭窄、学生就业率低、教师科研成果少,在学校层面就不被重视;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气氛差,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汉语言文化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等。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学校其他专业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障碍,必须深入问题产生的原因,切实有效的快速解决。汉语言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良好精神风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增强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1]。所以高校要认识到这种学科的特点,不应该过分的注重实用性、应用性,而偏离了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当然在社会快速的变革的新时期,也要看到汉语言文化毕业生找工作遇到的困难,实时调整部分课程,努力和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具有社会人文教育精神,掌握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笔者对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相应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汉语言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像工科类专业那么明显,在以就业率为价值导向的大学教育体系里面逐渐成为弱势专业,由于应用性、专业性不够明显,近年来就业持续走低,这就导致了高校招生生源较差,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招收的,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先天的兴趣,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注重是对人精神、素质的培养,缺少技能型、技巧性的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偏低。不少年轻的大学老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认识不够,没有对其专业核心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准,对于教育理念贯彻不深,这也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专业教学的落后必然导致学生专业能力的不足,影响其长远发展。
1、教育理念不明确
对于一个社会学科来说,必须具有清晰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过程得到全面的贯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面对近些年社会价值文化冲击时,没有很好的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面对就业率低就提出打造应用型人才,面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就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删减专业课程,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核心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回答的还不够。当前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面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教育要聚焦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以专业能力提升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明确的汉语言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2、就业能力低下
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客观的看待汉语言文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不可否认的是工科类学生是找工作难度较小的,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于应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因为他们能直接创造生产力。而汉语言文学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实用性,这个先天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难题,首先必须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特长,在校期间要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公文写作、人文素养等各职业能力水平,这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并没有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造成了很多学生的眼高手低,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2]。
3、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课程结构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它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特点和专业水平。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过去的汉语言课程的结构安排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注重人文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把对人的培养和对技能的掌握进行有机统一,如果不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就难以实现,专业教学的整体效益就得不到显现,也没法提升汉语言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操作人,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深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过去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乏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能及时分析学生个性特点,有选择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较低,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最终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1、功利性思想盛行,人才培养理念受冲击
汉语汉语言文学教育追求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为了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为了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脱离理工科的教学思维,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以工具主义理性为指导思想的能工巧匠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的是以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为己任,具有独立思考思考能力,具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3]。因此,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先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因为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必须要瞄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重要命题,以育人目标为指导,科学的设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给予学生思考的导向和成才的导向,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回归到人文学科自身的轨道,实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目标。
2、素质教育被忽视,课程组织架构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来源于课堂,由于教学内容重复,语文课程也学了好多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一旦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式落后,就很难掌控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也就很难保证课堂的授课质量。要想让汉语言文学发挥好基础课、必修课的作用和地位,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二次学习的好习惯,改变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对语文课程形成的片面认识,引领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和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学宝库提升学生的鉴赏、思考、领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4]。教师要合理设计架构课程体系,对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不能一套讲稿念好多年,要多在课程改造和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走近传统文学这个宝贵的资源。一个好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时展进行增减,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根据其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其课程组织架构,让专业教学更加贴近新时期的学生需求。
3、教学方法落后,课外实践教学体系薄弱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教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多思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瞄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个最终目标,要结合汉语言文学夜店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汉语言文学学习小组或学生社团,让他们开展我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研究,既加深了专业素养,又学会了研究方法,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出版社、作家协会、书店、电视台等未来主要就业单位,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掌握现代办公职业技能,提前规划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8):136-137.
[2]张枫.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2014,(9):83.
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国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上的头等大事,这就对于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其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最强的文科专业。
随着社会市场的需求,目前高等教育所需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应该是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极具特色的专业学科,它是秉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汉语言学文化的宗旨办学的。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均有开设这一门课程,曾经这一门学科也是学生最热衷的专业之一。但是由于我国的学科教育逐渐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与社会脱节,以至于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所以逐渐的学生不愿意报考这一学科,也慢慢地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变成了“冷门”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将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教给学生外,还应该把学生打造成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问题,还都有所欠缺。因此,探究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认为是无趣的学科之一。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它的教学理念是要发扬中华的传统汉语文化,所以此门课程的专业色彩会相对浓厚。因此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与本门专业相关的行业,他们会觉得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行业都是比较枯燥无趣的。当然,某些想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深造的学生除外。因此,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直接涉及。因此大部分学生们一直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无趣的学科。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不够重视。虽然许多高校都设置了汉语言文学这一门学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做到很好的传授知识。因为在教学实践上,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因为缺乏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因此导致不能改变现状,还是以传统方法教学。无法创新,忽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就是因为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够重视。
(三)只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在我国教育现状看来,大部分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都过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都只会照书宣教,只是注重于对学生的基本知识传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到了理论上的表面知识,因此学生在自己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就会相对薄弱。许多教师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加难以得到提高。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的解决方案
(一)打破学生的认识误区。学生们会觉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无趣的学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语言为学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因此,要想改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误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打开学生的视野。在课上应该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授课,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烦闷。虽然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都是年纪相对较大的讲师或教授,他们在教授过程中早已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传统,以至于学生会认为老师的上课内容枯燥,教学过程烦闷。所以就会更加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老师们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调整课程内容并改变教学模式。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相对比较独特的学科,它的独特特性在专业性质强且学科的兼容性小。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涉及面也相对比较少。这样看来,学科的局限性就相当比较大,所以调整课程内容是有必要的。教师们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教学模式,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可以适当的弱化专业学习,加强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一方面的培养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学科实践,以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调整课程的内容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改变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观能动性,加强在实际应用上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学生打造成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制定完善的测评方案。对于我国的教育模式,最好的检测模式就是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愿意去深入学习一门学科。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一门专业性质强的学科,若是没有一套完善的测评方案是很难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制定测评方案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就要严格教学,严格考核,并进行实际应用技能培训。所以,除了必要的常规考试和考查外,可以相应地增加专业技能考核和教学实践考核。严密的考核程序和考试内容就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也是加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为了更好的发展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符的行业,就要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了得并有一定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8-03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 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 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榻逃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 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
我国经历五千年的文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自由、奋斗、个性意识等内在精神风范。人们只有深入地品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才能更深地体会它的精神风范。现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的学生更加青睐于借助网络开展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促进汉语言文学与网络的有机融合,借助网络带来的便捷提升对汉语言文学作品文化价值的吸收。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网络既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积极作用,也会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现就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内在关系加以阐述。首先,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越发丰富,使更多的人通过便捷的网络实现阅读,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人群。对于那些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许多感兴趣的外国读者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和购买纸质书籍的资金,也可以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品读。同时,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精髓,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读者在潜心阅读后产生美的体验,塑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对网络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识别,真正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进行传承,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其次,网络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消极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空间,它所呈现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很多读者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虽然更加便捷了,但实际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读者也会大大降低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带来纸质书籍呈现出的精神文化效果。甚至有的学生读者本意是在网络上阅读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点开互联网之后各种新奇百怪的小说、游戏就会勾走他们的“灵魂”,转而去阅读那些作品,轻轻松松就受到干扰。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心都比较浮躁,很少能平心静气地品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新时期的学生大多思想都比较独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喧嚣的网络环境中,有可能对我国悠久而卓越的历史文化产生怀疑的认识,不利于他们去阅读、感悟,不利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二、如何实现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机融合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出现,使得文字形式的作品逐渐“失宠”,人们逐渐热衷于音像类、有声类的阅读产品,这就使得那些视频资源受到更多的青睐。如何将文字作品转化为视频作品成为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最佳结合点。如果通过网络实现了文字与视频的转化,在有声环境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阅读效果也自然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不妨调动和组织相关的社团举办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说书评比活动,进行现场全程录像,再将那些评比出来的最佳说书视频资料剪辑制作后传到相关网站,组织和发动学生观看,会受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学校和社团的发动,踊跃报名的学生为更好地表现,也会对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解读上下更多的功夫,更深入地研读和体悟,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这样才能在说书比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这一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好的情感体验,更能领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所要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上传的说书视频才会更有感染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观看。使学生产生对说书的兴趣,同时也产生观看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的兴趣,使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多地阅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获得更加美好的阅读体验,感受更加深刻的文化精神底蕴。除了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文字向视频的转化,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堂舞台化来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若以简单的文字形式呈现,其将表现出较多的缺点,例如篇幅长、内容乏味等,无法有效吸引读者的眼球。[1]如果我们进行从枯燥文字向舞台化的转化,就可以将枯燥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活灵活现、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吸引和带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留下更加深刻的阅读印象。例如,有的教师就鼓励学生将《雷雨》进行话剧演绎,不同的学生演绎不同的角色,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在更美好的舞台体验中体验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文化精髓。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鼓励学生对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辅助完成文学名著的改编,各种灯光,音乐,背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2]在此基础上,通过角色定位,给不同角色的学生细品作品的时间,让他们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写作意图,要表达的思想,只有细细品读、感悟,才能演绎的更加形象逼真,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带给其他学生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结束语总之,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受到不小的冲击,只有巧妙利用网络,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承,才能提高每位学生的阅读效果,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语言学和文艺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的国家栋梁。但是,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创新。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社会风气及学科本身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如今,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一方面,不多的师资力量被名校垄断;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招不到学生,教师又面临着无课可上的窘境[1],继而无法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导致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授课水平持续下降,其表现主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强烈的文科性质,使得阅读在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对大量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著作,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都在日复一日地阅读[2]。这样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会产生问题,学生需要极大的兴趣支撑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中继续下去。文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种魅力,才能保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活力。但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下太多功夫,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过于依赖,对于文学艺术普遍缺乏自己的理解,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3]。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创新,许多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年都没有变化。教学时只是对书本内容逐句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有的课程在开设了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之后,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学生学习许多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有效的[4]。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多年以来始终缺乏变化,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编订的。部分教师以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都是已经确定的,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照着书本研究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国际文学界的变革毫不清楚。相比于语言学教育,文艺学尤其是最应该与时俱进的文学理论更加落后。不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涉及,不利于具有理论研究能力人才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教育多年来倾向于研究历史,而忽视了当今文学的发展[5]。许多学校的当代文学史课程只到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几十年。以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个人兴趣对当代国际文学界进行了解。对于新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流行原因和形成机制缺乏思考。甚至现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严肃文学作家在大学中文系也缺乏知名度。当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令人担忧。不少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的仍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较为通俗的文学。言诗则是席慕容、汪国真,言小说则是《平凡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文坛流行趋势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找不到接触新鲜世界的窗口。
(三)教学过程缺乏交流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本就倡导开放性、灵活性,要让大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地方学习,但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则是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很不积极,许多教师甚至不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要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首先要先做到理念的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学生也不是靠背课文和背知识点就能被培养为人才[6]。要做到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中文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是区别一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和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的主要方法。对于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教育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对于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来说,不可能所有人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文学启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仅包括文学爱好者,也包括文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必须要兼顾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给予他们各自合适的教学资源,推荐阅读各类经典和流行作品,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加以把握。授课教师必须要想明白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希望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或技巧。中文系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在培养具有较高读写能力的应用人才的同时,寻找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这二者缺一不可[7]。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手段创新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文学艺术本就是一门具有很大魅力的学科,只要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其魅力,就算是达成教学目标后,接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继续探索。而劣势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充满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要想获得足够的阅读量,必须静下心来专心阅读,对于缺乏定力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未免太过枯燥乏味。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从脱离书本开始,甚至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堂,要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手段上多想多试,总结经验和教训,力求营造一个生动有活力的课堂。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是十分抽象的,想要了解它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在讲解小说时,试图让学生模仿作家的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创作,这就能使学生对这位作家的风格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以余华的“零度叙事”为例,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零度叙事的写作技巧,以便对作家的水平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分组探讨,提高课堂活力。
总之,汉语言教育身负前承中华传统文化、后接时代文明成果的重大任务,必须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缺乏交流的严重问题。要想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创新入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表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革新是必要的,这个专业在革新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身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确地认识教育现状,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154.
[4]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广州:暨南大学,2012.
[5]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质量 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76-01
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像其他行业一样有明确清晰的职业定位。随着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因本专业的就业局限性使得对职业的选择范围更加狭小。因此,在发展这门体现我国传统精神和人文内涵的专业基础上,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及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
汉语言文学主要研究赏析对象是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对专业学生来说能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文秘教育等,涉及的课程多为语言学、文化概论、文学史、心理学等。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概念较为笼统,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专业的综合性比较强,对于职业的选择与方向没有清晰的定位,对于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较小,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的创造。
1.2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在持续发展的社会教育中不容乐观。从各种数据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严峻挑战与考验,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高校教学主要侧重与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赏析分析运用能力或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水平,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要求。当前大多数高校还是继续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内容比较呆板,和实际情况的关联性不强,实用性也比较低,导致了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面对汉语言文学当前的困境,如何更好地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值得重视与思考。
2.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2.1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涉及面比较广泛,语言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比较迅速,在教学上应当结合实际形式,适时改变更新教学的内容,提高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教师也应当在紧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学科体系,做好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课程的适应教学,避免出现重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精简书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实践中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适用性方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教学实用性方面,要增加重视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还要增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环境适应性。
2.2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其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应当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等角度,通过借鉴优秀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善,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型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带动学生的探索心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3.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汉语言文学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继承和发扬的一门学科体系,不仅要求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知识中的精髓,还要求学生从专业学习中发现社会需要的精神动力。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固有的观点上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2.3.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综合性比较强,除了几个固定的就业方向外没有明确清晰的专业对口岗位,因此,高校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上应当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上的政府机关部门、金融企业或者新闻部门都有对人文素养高、语言运用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点,教师要在提高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传统的就业设定模式,通过对相关就业岗位的了解,充分运用自身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
2.4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用性
从传统的就业视角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固定,一般多为教师、文秘、文案策划工作者或者编辑等,但随着社会认识的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在校接受的知识较为系统全面,人文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都比较高,毕业后参与的工作延伸到政府机关、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的会到金融类、房地产类企业从事工作。由此可见,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其今后的工作择业规划,所以,从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用性的角度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高校应当精心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课程,将社会适应性要求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各方面的教学中向学生们渗透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
3.结语
总之,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狭小,范围局限的劣势,高校应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以此来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发展本专业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模式和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适用性,让学生在残酷的社会就业环境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荣荣.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分析[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08-06.
篇9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第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在科技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教程,远程教育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被广泛地开展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或者网络等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更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满足语文教学的许多素材收集及发展。另外,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或者是大学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汉语言文学多媒体教学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阶段才会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即初中等教育阶段断层,而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去。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就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通过多媒体技术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第三,更多地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不仅仅体现在二者关系的对接,还应该考虑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课堂,与教师或者学生之间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对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人文关怀一直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两个方面,人文关怀更应该被重视。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他们都是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者走进他们的心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可以说,都充满一定的情感意识或者二者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情感,但是,实现这些功能,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需要增加教师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或者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加教学情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建立学生和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总的来说,人文关怀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另外,人文关怀对促进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发展来说,也是很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蒋黎欣.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
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方式 困惑 解决措施 创新
当前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成果却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弱等。既然知道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进入更好的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分析
(一)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逐渐变得很冷门,另外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越来越少的人关注汉语言这门学科。因而真正能够胜任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是少之又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在聘用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时候门槛是越来越低,这也就导致教师的质量水平是不高的。
(二)教学的内容不够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材的内容是不具备一定的新意的,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新社会的发展需求的。传统的教材内容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只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缺乏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因而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只会抱着厌恶的情绪,是不会主动的去学习与探究的。基于此种情形,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效率自然是不会有所提高的。
(三)考试形式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已经施行全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依旧会存在部分的院校在教学中采用比较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对于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仅仅是局限于考试的要点,是一种完全的应试教学方法。
(四)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不同于其它的学科,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当前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情会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内容枯燥的汉语言文学而言是没有太大的积极性的。甚至有些学生会反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的方法落后,再加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自然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五)学校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
当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的社会,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远远高于对于精神的追求,导致汉语言文学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也越来越弱。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小组,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考察。最重要的是很多的汉语言文学教被安排到行政事务,没有更多的经历去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鉴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是比较低下的。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科学有效措施
上文已经对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下面就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学校在聘用教师的时候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严格的要求,提高聘用的门槛;其次,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终身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以及深造的机会,进而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革新教材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只有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就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革新,在坚持以理论为核心的前提下,灾难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的东西,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加大对汉语言文学考试形式的改革
学校还需要对传统单一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改革考试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考试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考察,更是对实践知识的考察,因而在汉语言的考试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题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进而更好的对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掌握。
(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文提到的三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都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想要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灌输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理念,尽量让他们明白汉语言学习的意义所在;
2.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要紧跟时代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多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3.最后,关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认真的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客观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信心。
三、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各高校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推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玉珍,徐红.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核心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
[2]阿勒泰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李庆雯.“远程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3]李灿,罗玉成.“为己之学”的教学理念与高校文科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
[4]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