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育思想

篇1

[关键词]吴冠中;美术教育;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65-02

一、宏观美育――吴冠中美术教育思想的主旨

吴冠中的宏观美育观来源于其恩师林风眠先生“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活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q?“以期实现社会艺术化的理想”?r?的深刻影响。“我强调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如果我们的孩子连美丑都没有辨别能力,其后果多么可怕,这会有失国格的!我们搞艺术的都有不可原谅的责任!”?s?吴冠中对社会上美盲多于文盲的现状深感不安。他认为,美术教学应当让学生明白:“一个用他双手工作的人是劳力,一个用他手和脑工作的人是工匠,一个用他手和脑和心灵工作的人是艺术家。”?t?引导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进步的美学观念,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和艺术鉴赏力,使之有理智、能敏锐地感受客观世界,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美是客观的存在,但是需要通过人的主观感知,通过对于客观存在的美的观照形成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人类的审美对象除自然物以外,还有通过美术创作创造出的人工物。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如果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特点和审美心理的培养和发挥,那么教育已经失掉了它本身应该具有的活力。“同是,许多人看不出黄色与美感的区别,这不能不归罪于我们审美教育的落后。”?u?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承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的重要方式。美术教育则是社会教育活动中培养学习者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增进学习者的美术知识和训练其技能的活动。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家不可逾越的必要阶段。

二、掌握形式美是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美术》杂志1979年第5期上发表的《绘画的形式美》和1981年第3期上发表的《内容决定形式》两篇文章,集中地反映了吴冠中在几十年中对艺术实践和对美术教育的长期思考:“形式规律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形式美是美术作品成败的决定因素,形式美有其独立的科学规律,强调形式美是美术院校的主食,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造型艺术是形式的科学、是运用形式这一惟一的手段来为人民服务的,要专门讲形式,要大讲特讲……”他认为:“作为一个画家,自己工作的主要方向是形式,不是不要思想,不要内容,而是思想、内容、意境都结合在形式的骨髓之中,它们随着形式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形式的破坏而消失。”因此,他得出结论:“内容不宜决定形式,它利用形式、要求形式、向形式求爱,但不能施行夫唱妇随的夫权主义。”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作者的情绪和感受,甚至形式本身也就是造型艺术的内容,那么形式是不是内容决定的问题我是无意去探究的,但愿我们不再认为惟故事、情节一类才算是内容,并以此来决定形式、命令形式为之图解,这对美术工作者是致命的灾难,它毁灭美术!”

形式美即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美术教学,应该讲美的规律、美的性质、形式法则。”?v?“美术教师主要是教美之术,讲授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笔者认为形式美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描画对象的能力只是绘画手法之一,它始终是辅助捕捉美感的手段,居于从属地位。而如何认识、理解对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构成其美的形式因素,应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院校学生的主食。”?w?美术作品的内容好固然重要,但若无新颖的形式和成熟的表现技巧,即便内容再好也会苍白无力,无法打动观众。

重视绘画中的意境,但意境往往结合在形式之中,首先要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美不美的关键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如何能美,有它自己的规律。画得‘像’了不一定就美。美和‘像’并不是一码事 。”主张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视觉居于一切感官的首位,造型之妙就怕看不出来,如果能看出来,就能够画出来。”只有先认识自然对象的美之所在,仔细分析其形成之因素,然后认真捕捉这一因素,突出表现这一因素,画面才能明显呈现其对象之美感。因此说,“画家的‘慧眼’远比其‘巧手’更珍贵”。?x?造型艺术当然需要描摹客观物象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观察认识对象的形式美,要练出能捕捉、表达这种形式感的能力。面对自然对象,“关键问题是能否敏锐地捕捉对象的美”。?y?“构图问题是画面安排的形式问题。”???构图“首先要重视形式,探讨形式美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重表现是首要的教学法则。重视表现并非轻视描写的基本功,强调苦学、苦练,但掌握技术和技巧并非目的,一切描写的技术和技巧都要服从于艺术表现,表现是一个纲领,而描写是辅助手段。“学习如何表达对象之形貌,其法有限; 而如何表达对象之美感,其道无穷,因关系着作者的审美观之发展。”???

吴冠中的另一条教学原则是重感受、重感觉和直觉,包括错觉和直接经验,因为艺术家审美直觉的敏锐性、丰富性、深刻性与否,直接决定了艺术创作的质量。“美是一种感觉。” “感觉中夹杂着错觉。错觉者,带着感情之眼所见之美之形态也。”???艺术家创作时一定要“有感而发”,这个“感”就是感受、感觉和审美直觉。而艺术家审美直觉的敏锐性、丰富性、深刻性,对其作品的创作质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离开火热的生活,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是找不到艺术感觉的。“不同的感觉催生不同的表现手法,忠于情则法无定型。”???这正是由造型艺术把握客观事物的独特性所决定的。正是由于艺术家的审美直觉,是以早已积淀了与审美对象有关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为基础的,是最敏锐、最鲜活的,往往能直接切入事物的本质。也由于敏感与激情才引发了错觉。错觉之母是感觉,感觉之母是感性。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激活自己的感性和想象,用拟人化、移情法来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客观对象,这样由我及物、由物及物、由物及我,达到物我合一,在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交流中努力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

三、“因材自教”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原则

吴冠中的另一条重要教学原则是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艺术个性的鲜明性和独特性是每个艺术家成就艺术风格的前提和条件,“务必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创造能表达这种独特感受的画法”。???启发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挖掘自己的艺术个性,并去强化它,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美术教育因其特性,必须首先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人。它要求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信学生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现代美术教育是对传统教育中不利因素的摒弃,是教育理念与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

人才的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中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但是,教学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因为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知识更新。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技能技巧训练中,不框定模式和风格,引导学生多探索、多研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因材自教”,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启示

明确的教学目的是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保障。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限于培养艺术家,也在于培养广大民众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整体的文化品位与素质修养。美术教育是培养人视觉经验最为有效的手段,是指向人的价值和素质的教育,相对于理性教育,它又侧重于感性教育和情感升华。???

美术教育必须把培养感性能力放在核心地位,简单的知识学习无法获得感性能力,只有通过引发、激励,积极地感受和体验自我与外在客体的交流,积累经验,才能促成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获得审美与美术实践能力。一味地的技法训练,是将手段与目的混淆。美术教育的过程,更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过程。

美术教育是艺术个性的启发和培养过程,学习过程中依循个人的艺术气质和审美爱好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才可能形成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因材自教”,把学生已有的经验、技能和所学的新内容以及情感价值观、审美观自然地融会到一起。

只有坚守与自律,艺术才能作为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长足发展下去。作为艺术的教育机构,艺术学院更应当在根本上秉持此理。美育是人类用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美来进行自身建设的一种手段,不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是美育最基本、最有效,也最具可操作性的方面。

[注释]

?q??r?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林风眠研究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s?周玉明:《吴冠中:晚年风景》。

?t??v?《远离美术――许宏泉访谈》,《美术论坛》,2004年第2期。

?u?《油画之美》,《吴冠中文集》,第344~345页。

?w??x??y???????吴冠中:《东寻西找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吴冠中:《吴冠中谈美》,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荣宝斋出版社2004年版。

篇2

关键词:生活教育;六大解放;美术活动;运用

《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的一种体验表达活动,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并创造美的特殊艺术活动。”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属于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其良好个性、发展生活学习中的观察力、想象力、执行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有效的美术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呢?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六大解放”等教育思想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结合教育实践,把陶行知教育思想灵活、巧妙地运用到美术教育当中,从而提升和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1将美术教育融入生活,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关注和兴趣

陶行知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艺术的源泉。新《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该结合生活、将课程生活化的观点。由此可见,幼儿园美术教育应回归幼儿生活。

1.1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要适合幼儿,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从幼儿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在选择、创设美术活动内容时,尽可能多地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幼儿生活、能将幼儿带入体验情境,这样他们创作的灵感和行动的积极性就能够被激发出来。并通过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找出他们的兴趣点,个性化的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积极创作,从而达到计划活动时的理想成效。

1.2提供生活化的美术材料

艺术源于生活,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家庭中的生活用品、废弃物品等,将这些物品进行重新设计和利用,就可以直接用于美术教育。如我们可以用树叶进行树叶拼贴画、用废旧瓶子制作小汽车、用稻草制作草编娃娃等等。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幼儿身边的各种美术教育资源和材料,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让幼儿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1.3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环境熏陶,我们应为幼儿设计和提供生活化的环境,从而增加幼儿美术教育的形式,使幼儿感受美术带来的愉悦。如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我们一方面可以运用实物、图片的收集和展示,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幼儿建立体验感强、有趣味的生活化教学场景,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进步、自然而然的主动学习。

1.4带领幼儿走进生活

美术不仅是与家庭生活的联系,其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联系。幼儿创作的基础主要就是生活经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充分的带到创造中,就为创作作品的个性化建立了基础。因此,我们应多带领幼儿出去,让他们亲自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寻找、发现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如看看多变的天空、生命力顽强的小草,捡捡树叶、闻闻小花,观察小动物等等。

2教、学、做合一,引领幼儿个性化发展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美术活动应该将重心建立在生活上,让幼儿加强实践,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从而提高幼儿生活实践的能力。如在小班美术活动《送给妈妈的礼物》中,先出示了许多不同造型的小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欣赏、了解小包的主要特点。接着,我一边仔细的讲解、一边亲自展示制作小包的过程,这就是教师在做中教。然后在引导幼儿动手操作的时候,启发幼儿思考:怎样设计出有自己特色、与众不同的小包。幼儿们先是思考,然后一边做、一边想,这就是一个即有思想又有行动的做中学的过程。做到这样的教、学、做合一,在最后作品展示时,就能呈现出许多非常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小包。

3因材施教

根据幼儿不同的表现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提高各自的能力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促进不同能力水平幼儿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可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差异教学,使每个幼儿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在材料投放上,要提供相应层次水平的操作材料,满足每个幼儿不同的需要;在指导方式和要求上,也应不同,使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4“六大解放”,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受到全国的从新审视,蒙氏教育是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作为幼儿教育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科受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推广被益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欧洲新教育运动卓越的教育家,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提出者,通过她多年的观察、实验创立了一整套具有独特见解和实用价值的幼儿教育理论,改理论被世界各国幼儿较为广泛学习与见解,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力,儿童具有吸收性,及儿童具有“形成”性,儿童虽然对外界环境不具备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但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吸收”逐渐“形成”意识的心理活动,直到具有记忆理解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比较先进、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简单总结以下几方面:一是蒙氏教育非常注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二是充分的教具提供,通过感官教育,提倡一种“不“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具上设计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诱发儿童主动学习。三是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混龄教育,如0~6岁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科学地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育。四是蒙氏教育还提倡“亲子教育”,孩子的教育不知限于学校还有加长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等。蒙氏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国幼儿教育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学习与借鉴。

二、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1. 蒙氏教育提倡儿童为“中心”反填鸭式教学。蒙氏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我国,随着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全国掀起“蒙热”。在我国,特别是美术教育深受蒙氏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习和借鉴蒙氏教育思想观念,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学科教学比较单一基本一个模式,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工具性的美术悄然盛行“成人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看不到儿童本身的感受及独特的表现,有人称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儿童不在的儿童画”。蒙氏原则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材-幼儿,很少给儿童发展的空间。

2. 教具的教育,提倡“不‘教’”的教育理念。由于我国的儿童家长、老师的关爱经常“协助”儿童做功课等,在我国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反映儿童动手、创造能力弱,缺乏自主性及独立性,而为幼儿提供的教具则成为摆设,蒙氏教具采用特殊的排序、比较、分类等方式使儿童在“学习中自行发现错误,引导儿童自行纠正错误、自我进行教育等,蒙氏教具在教具设计上都是从实际生活创造,教育的基础而设计如:系衣带、扣扣子等等让儿童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准备,而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也从中学习和借鉴了蒙氏教具的教法,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是模拟没有真正做到为适应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自由”发展、创新、创造性思维等做合理的设计,而我国较注重墙面摆设,没有从感官上正确判断教具的作用,我国幼儿教师无论从量、质上都很欠缺,她还指出教育要同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实验相结合等这种结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用蒙台梭利教师准则来衡量我国的幼儿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专业性的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心灵情感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给予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而我国幼儿教师之注重表面的“教”而没有以学生全面人格发展只是单一的教授。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体显的“无规矩才能成“方圆”强调儿童自然表达自由创造及技巧训练二者的关系,是发自内心内在需要的自主活动,美术教育真正的目标就是体显儿童为主自然想象、创作内在的潜力量等,儿童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一门开创性、审美性、开智性等艺术学科,真正体现个性发展,让儿童做主体,给儿童充分自由、创造、热情引导他们自信表达、创作、感受体验,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让儿童发自内心的喜欢美术,让孩子全面真正体现出儿童美术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表征价值及促进价值。

3. 儿童的“敏感期”教育。蒙氏思想提出的“敏感期”教养重点,首先尊重还在为有能力的个体,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其次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最后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如0~6岁的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采取混龄式教学,使不同年龄得孩子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行为。在学具的设计上适合儿童操作,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也尝试着发觉儿童的“敏感期”,由于幼师及家长忽略周围环境中细小的事物,会影响儿童心智运作和心理反应,甚至会产生好恶或感受,我国的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重模仿、轻创作;重形似,轻神似;重技巧,轻构思;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忽视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审美性、表现性及个性发展等,背离了儿童阶段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4. 蒙氏思想提倡亲子教育。蒙氏教育提倡亲子教育,主张“能者为师,互助尊重,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和整理。亲子教育提倡父母可以同儿童一起上课,不仅能增加亲子感情,还能使家长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我国的幼儿教育虽也再实施亲子教育,但过分的溺爱使得幼儿依赖性强,缺少独立性思考,阻碍了儿童自主个性发展等,亲子教育并不是替代孩子成长,而是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完善,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互助等,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及发展。

篇4

一、课外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课外美术培训班中,一些教师为了得到社会和家长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肯定,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有的甚至改变了学生对作品创作的初衷。在一个课外美术培训班中,出现了每个学生的作画风格相同,学生与教师的作画风格相同的现象,学生随着教师的不同变换着自己的作画风格。在课外美术班中,有的是以升学为目的开办的课外美术培训班。这些课外美术培训班的教师大多数是在校的美术专业的本科生 (以一、二、三年级为主),利用课余时间在培训班中兼职。首先,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没有教学经验,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其次,由于他们是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在教学中,他们虽然年轻拥有激情和亲和力,但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好的教师应该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理念,激情和亲和力是远远不够的。

现代课外美术教育是“技术教育”还是“艺术教育”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现在的课外美术教育是在走极端,追求出新,不注重传统技法和知识的传授,一味以追求快速出效果。部分教师和家长陷入一种误区,过于重视模仿和强调技能、技巧的练习,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品。在课外美术培训班中,美术教师采用古老的教学模式———临摹。学生则顺从或逆反地被动接受着美术技法,从而出现了模仿的“像”的“天才”学生和麻木的教学者。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违背了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以至于有部分家长认为:课外美术教育只是训练学生画画的技能的地方。但事实证明,现在很多的课外美术教育场所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筛选和验证的。

二、对课外美术教育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课外美术教学中,有的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就不够;有的教师是刚毕业或未毕业的学生,他们画画很棒,但缺乏循序渐进的教学能力,不知如何把较难的东西用浅显的话讲出来;而有的教师则来自某中小学,只不过把课内的东西搬到了课外等等。在课外美术教育中,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把孩子托付给一个好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自主、多样、灵活地开展常规教学,正确处理课外美术教学和课堂美术教学的关系。教师在课外美术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美术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以及认知发展规律来安排与设计,这样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发展他们的美术特长和审美能力。运用绘画、工艺、雕塑等多种表现技巧,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热爱生活,提高美的鉴赏力和表现力,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活跃、有亲和力,并在此基础上使孩子们体验到美术课的愉悦和情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欣赏、体验、绘画、创作等途径,启发、认识、产生灵感,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寓教于乐。通过美术教育来发掘潜力、完善人格、体验别样的成功、别样的乐趣,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2.教学成果的定位

现行的课外美术教育以比赛获奖检验成果,这就出现了很多不乏商业性较浓的比赛,随之就出现了很多的培训中心单单以学生的获奖证书来证明和展现自己的教学成果。在中小学课外美术班中,大多数学生是 6- 15岁,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极强,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情趣和想象力,大多数作品都是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每一幅作品都有作画者的特质。但是,由于各种比赛的出现,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使许多的教师、家长为了学生获得“一纸证书”而一味地追求作品的像,少了艺术中的意象,注重技法忽略了学生的创新力。美术教育应该是锻炼心智、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和情感的一种手段,家长和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体验大自然,肯定自己的想象力,养成独立创作的习惯。在美术教学中,最大的收获和成果不在于作品,而是学生的作品有没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研究型课型;形象思维法;抽象概括

一 研究型课型

研究可以打开学生思路,活跃情绪,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创造思维变成画面。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的压制、批评、讥笑讽刺学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其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培养出一批批自信、自重、自强、勇于进取、有创造活力的新世纪实用人才。

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研究和形象思维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空前重视,并被认为是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科技发展史表明世界上许多大科学家的发现往往得力于形象思维的启迪。例如:牛顿就是受到苹果落地启发,联想到地球的万有吸引力;阿基米德就是从澡盆中溢出的水,想出了浮力定律;门捷列夫从梦境中悟出了化学元素表的排列方式。而美术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一般都是用图形作为视觉传达的信息,偏向于形象思维,所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是非常有意义和可贵的。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在教学中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出创新思维呢?以下就我自己的一些经验谈几点看法。综合运用研究型课型,形象思维法和抽象思维法有助子促进大脑两半球功能平衡协作发展,能大大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1)美术教学研究课含义

所谓研究主要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表象。它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当人利用他已有的表象解决问题时,或借助于表象进行联想、想象,通过抽象概括构成一幅新形象时,这种思维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所以,利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形象思维法。例如,一个人要外出,他要考虑环境、气候、交通工具等情况,分析比较走什么路线最佳,带什么衣物合适,这种利用表象进行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在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创造,画家绘画,建筑师设计规划建筑蓝图等也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在学习中,不管哪一学科,不管是多么抽象的内容,如果得不到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都很难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学习各门课程时,既要运用抽象思维法,也要运用形象思维法。

(2)形象思维的形式

形象思维不仅以具体表象为材料,而且也离不开鲜明生动语言的参与。形象思维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初级形式称为具体形象思维,就是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思维。高级形式的形象思维就是言语形象思维,它是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表征,以形成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其主要的心理成分是联想、表象、想象和情感,但它具有思维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言语形象思维的典型表现是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形象思维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形式。高级复杂的形象思维是对头脑中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并不总是与语词紧密联系,未必进行充分的语言描述。但是,它比概念概括有着较大的稳定性、整体陛,而且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因为概念概括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而形象概括则常包容着丰富的细节。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技术专家常常将形象概括与概念概括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或新的形象。形象思维作为人类的高级思维形式,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经常被运用。

二 研究型课型是美术教学的高级形式

所谓研究型课型,是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与形象思维的过程是一致的。林崇德教授说:“想象就是形象思维。”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心理学》中也写到“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形象性、新颖性、创造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特点。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理论知识。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能针对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这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比如,我讲授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时,就拿我县的两尊“马良”雕塑为例,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马良是童话人物,把它放在儿童公园空旷的草地上,显得那么可亲可爱;而龙峰广场的马良雕塑,在高大的商业建筑群下,就显得那么小气。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讲一些与作品欣赏无关的故事和笑话,则是不可取的。

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以实践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想象的内容和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如“齐天大圣”有七十二般变化,但每一种变化都没有超越当时科学发展和时代水平。正像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的那样:“想象在其本质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主要的是用形象来思想,是一种‘艺术的思维’。

想象在认识活动、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想象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他16岁时曾问自己:“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以后他又设想:“一个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就是这些想象推动他去探索科学知识的奥妙,紧张地开展研究工作,终于创立了相对论学说,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这段事例充分说明了想象在认识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贝弗里奇说:“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所以有人认为客观事实和知识好比空气,想象力就是翅膀。只有两方面结合,智力才能如矫健的雄鹰,翱翔万里,以探索无限的宇宙,搜索一切知识宝库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于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学生在学习中,也伴随着想象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美术、地理、历史、音乐等社会学科要有许多情景,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音响,容貌等形象;学习自然科学,如数学、生物、物理等也离不开图表、构造图等,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需要调动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想象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每个想腾飞的人都应该重视培养发展想象力这个翅膀。还可以提供一些构图、造型、色彩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帮助。例如水彩画创作,我找来一些大师的名作。如:丢勒的《兔》;透纳的《凯威来城堡》;查理士、迪玛斯的《苹果与绿色玻璃杯》等;供学生参考。同时又要求不要盲目照搬或临摹,要借鉴别人的优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完成一副具有高师学生特点的作品。

提问讨论。讨论是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进行联想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出有关讨论的问题,就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其互相交流想法,对草图进行批评和建议,不仅可以开拓思路、激发新的灵感,而且能够深化作品立意,逐步确立自己的创作构思或构图。

三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我们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坚持以大纲为指导,遵循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学科特点,我们就可以做到,培养有审美情趣、积极向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材。

首先,坚持写生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大一年级静物写生,大二年级风景写生,大三年级人物写生,使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了解了景、物、人的自然形态、结构、比例、透视,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能够准确地、敏锐的、快速的记下事物的典型特征。不少学生反映,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在其它课上占据优势。

其次,坚持临摹与创作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培养是多种途径的,美术课上形象思维的创作活动,使学生积极的想,主动的想,培养了勇于探求的精神,这同样在各科教学中显示重要作用,如数学中的几何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形成立体感。化学要使学生形成粒子概念,就必须诱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来想象和认识微观粒子运动变化及其结构的情况等等,事实说明,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成功的奥秘。

再次,坚持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艺术学科的教学中,作业也好,作品也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也不因智商高低而决定优劣,正是具有这种优势,促进了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发散性思维使人思维活跃,浮想联翩,心脑开阔,情绪乐观,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伴随着创造奇迹的出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以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手段触及人的情感的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坚持用发散思维的手段训练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当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向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又给我们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教师只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研究型课型,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篇6

关键词:专业教师 ?美术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发展,高等美术教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增,不少地方出现招生名额与报考人数相持不平的状况,这使得择优选材的原则在这种状况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生源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一部分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艺术天赋较低的学生,把希望寄托在美术专业的大门上。由于报考普通大学无望,走学美术之路成为众多考生加盟美术队伍的动因。通过高考前的美术补习班、考前强化班等短、平、快的专业培训,成为众多高考考生的选择。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美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由于专业教师与美术生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专业教师对美术生的影响力,如何发挥专业教师在高校美术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高校美术生培养及养成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的关键。

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提出了“为人师表”的思想,专业教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高校美术生有着其专业特殊性,其学科特点及课程设置,给高校美术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时空难度。如课程设置是单课独进、住宿相对不集中、无相对固定的教室、实习实训课程较多等等实际困难,所有这些给高校美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专业教师在高校美术生教育中的特殊性,一是在专业知识上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对美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

一、全面认识专业教师在高校美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专业教师是美术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最亲的人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于高校美术生而言,专业教师不仅是他们的学业的指导者,更是今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引路人,这就决定了专业教师在高校美术生思想政治培养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对高校美术生加强业务指导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和专业教师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近年来,高校美术生的数量激增,品学兼优者虽大有人在,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从事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不大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再加上某些院校招生体制的不平衡性,导致了部分考生仅仅是凭专业水平较高就直接考入了高等院校,甚至还有不少非美术专业学生,通过高考前的美术补习班考入了高校美术专业。这就不免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思想问题,如一部分人专业水平不高、文化科成绩不理想、道德水平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德育专干、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传统教学,以及专职辅导员的配备人数上,在高校美术生的教育教学中,显得苍白无力。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专业教师是高校美术生心目中最亲近的人、最信服的人,发挥专业教师在高校美术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无疑是一条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专业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从思想、道德、精神品格上关怀每一个学生。

(二)专业教师是高校美术生受感染最深的人

人的行为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对于学生,教师的人格、治学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学术道德、规范的养成既来自于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也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高校美术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特殊群体,在强调大学生共性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高校美术生在读书期间与专业教师相处时间长、交流多,因此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美术生的成才成长。为确保高校美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我们在开展高校美术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积极参考专业教师的意见、建议,让专业教师广泛参与高校美术生得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二、注重发挥专业教师在高校美术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篇7

(一)夸美纽斯

杨·阿姆斯·夸美纽斯(Johann,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著有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等。他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夸美纽斯的教育论著中存在许多宗教痕迹,即。

(二)《母育学校》简介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母育学校》一书,在人类史上首次制定了6岁以下儿童详细的教育大纲,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之一。夸美纽斯认为,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儿童是一面镜子,使我们不忘谦逊、和蔼、仁慈、协调等美德。在《母育学校》里,夸美纽斯遵循儿童的自然性原则,认为教育内容应由简到繁,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并注重看、听、知觉方面的发展,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他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极为重视,内容有12项之多,由饮食起居一直到宗教礼仪,要求合理得当。《母育学校》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著作都是为了让旧的学校的崩溃与新的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因此,夸美纽斯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伟大的教育改革家[3]。

二、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儿童六岁之前,应该在家庭教育之中获得一个健康的体魄,并且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一)尊重和关爱儿童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成员,教育好儿童可以使国家富强,社会得到改造。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将儿童比作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上帝的灵魂”[4]。并警告那些欺负儿童的人,要他们像尊敬基督那样尊敬幼儿,要严厉谴责、惩处那些虐待儿童的人。其次,他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把儿童比作种子、嫩芽等,认为如果要将儿童培养成为有用的人,就必须在他身心形成的最早阶段就开始教育。他说:“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5]他借用自然界动植物成长的规律比喻说:“一棵老树的枝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倾向),从其生长之初期就必须使之这样来形成……”[6]所以,“人在其身心最早形成的阶段中,就应该这样来塑造a”[7]。为此,夸美纽斯呼吁成人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他指出,人比其他动物更高尚,成人不仅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更要注意儿童精神和心智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既养又教,充分展现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学前教育需要重拾对儿童的爱与尊重,刻不容缓。如果幼儿教师内心缺乏对儿童基本的爱与尊重,只剩下“教学任务”和“教学成绩”,那么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教育者就不是真正合格的教育者,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注重幼儿体质的健康

在体育方面,夸美纽斯对儿童的饮食、卫生保健、生活和活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观点和看法。夸美纽斯引用一位作家的忠告:“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回想当今社会,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南京4岁男孩何宜德在美国暴雪天气中裸跑迎接新年的视频爆红网络,“鹰爸”何烈胜的极限教育方式引来广泛议论。4岁孩子尚处于幼儿阶段,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按正常生长发育,并不适合进行过度的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但过高强度的训练则可能会对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

智育是夸美纽斯幼儿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最全面的一部分。他强调指出:智慧是一切事物的开端。他要求儿童接受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夸美纽斯认为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及获得各类知识,同时发展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做准备。

夸美纽斯为母育学校制订的智育计划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他在《大教学论》的母育学校中强调:“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11]夸美纽斯相信,通过这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就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最初级的基础。他还认为,感觉是 知识获得的主要源泉。夸美纽斯指出:“在这种年龄的时候,施行教导的主要媒介应当是感官的知觉,而视觉又是感觉里面最主要的一个”[12]。他非常重视幼儿的视觉观察力发展,建议父母给幼儿看图画、房子、花草等,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高儿童的观察力,同时,为了扩大幼儿视野,还要带他们到户外如河边或田野等观察大自然。通过这些观察,丰富儿童的课外知识。夸美纽斯还很重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他提倡父母应当经常与儿童交谈,鼓励儿童与小伙伴们交往,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才能达到最好。所以他还主张让儿童在娱乐中学习,鼓励父母通过故事和寓言发展儿童的智力。同时,他对儿童的活动方式提出了看法,鼓励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儿童得到锻炼。

(四)注重幼儿德行的培养

夸美纽斯引用圣经上的一句话“成年时还未受到管教的,到老年就会没有德行。”[13]来说明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强调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要奠定他们的每种好德行的基础。他认为德行应该在邪恶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他强烈谴责了不对儿童进行道德训练的父母或成人。

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夸美纽斯强调儿童应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包括: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别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等。在上述一系列的品质中,夸美纽斯特别重视节俭和勤劳等优良品质的培养。他认为节俭和俭朴是健康和生活的基础,是其他一切品德的根本。[14]

在德育方法上,他认为幼儿时期的学习主要是靠模仿得来的,所以十分强调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运用教导、师范、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他要求家庭成员的行为应该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还要营造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家庭环境。当儿童愿意模仿良好行为,但又做得不恰当时,应给予及时引导。同时,他指出,儿童的任性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缺乏理智,而是父母和成人愚蠢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夸美纽斯十分反对溺爱和放纵孩子。尤其当今社会,孩子从小就受“众星捧月”式的呵护,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长此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因此,他要求自幼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纪律观念,但又不要过于严厉。

三、结语

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提出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比较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其论述处处体现了他打破旧的封建教育传统,革新学前教育内容,探索学前教育新方法的创新精神。夸美纽斯的儿童观,对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他的伟大贡献。但由于夸美纽斯处在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受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他所拟定的学前儿童教育纲要,除了有符合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外,还有宗教思想成分,我们应当用批判的态度看待他的理论和观点。

参考文献:

[1]成媛.夸美纽斯“泛智论”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1):70-74.

篇8

关键词 思想教育 美术作品 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of Art Works

ZHANG Xiaohui

(School of Politics & Administr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Traditionally, the impression people have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hat it has an orthodox and stylized way to affect people. The way art works spread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ing and living of human being, but also has a more active and appealing effec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By fully making use of this specific form of education, we would tak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a whole new level.

Key words Ideological education; art works;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比起传统刻板的言传身教这一思想教育形式,美术作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思想教育意义称得上由来已久。它不仅在固定的环境里、特定的情境下对人施加影响,而且无时无刻不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美术作品在思想教育中的感性意义

1.1 美术作品有利于思想的隐性灌输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使受教育群体在接受教育后不能对思想内涵充分消化理解,进而会形成片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作品在形式上给予人的感觉、影响和思想教育更加直接和生动,相对课堂上的显性灌输教育,美术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温和,为思想教育锦上添花。

1.2 美术作品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形成

相较于枯燥的教育教学,美术作品在形式上更容易使人接受,打破了“我说你听”的模式化教育,并且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构筑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其中原因有以下几部分:(1)美术先于文字出现。早期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符号,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在人的头脑里形成的意识所反映而绘制成的,也是人类早期的美术作品。所以美术作品较文字更易于接受。(2)图形反映人类意识。图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将生活中的物象在人类意识中梳理、抽象后形成的,所以图形是人类意识的直接反映。(3)图形较文字易于认知。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意识,也容易理解。它是人类从婴儿开始认识世界的开端,所以图形是人类对世界最原始的意念的反映。诸多因素使美术作品更有利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2 美术作品在国内外的思想教育意义

2.1 美术作品在国外的思想教育意义

具有思想灌输作用的美术作品,一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当语言、文字不通时,艺术交流便成了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体现了人类感情的原始贯通性。歌德说过“要想同世界结合,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画家们将需要表达的意愿、目标、情感等融入画卷之中,将观赏者的情感、意念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其理解加深体会,触及其内心世界,便可收获观赏者的真情流露。古代西方曾经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商人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著名油画《蒙娜丽莎》悬挂于室内,其三个女儿每日对这件作品进行观赏,最后竟成为三位温文尔雅的淑女。由此可见美术作品的思想教育可诠释为画家与观赏者的情感沟通,虽然在空间上是平静的,但思想却汹涌澎湃,是不言而喻的。

2.2 美术作品在国内的思想教育意义

当然把美术作品这一特殊的形式融入思想教育中,发挥其教育功能,在我国已然不是新奇的形式。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使用其中的精髓与奥妙,调动其内在的能动性来巩固其政权统治。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表现的就是外邦来朝。不仅在其题材和设色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宣传教育功能,而且在构图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向全世界彰显了唐朝的大国风范。诚然每一幅作品都融合了艺术家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家的意愿。

根据美术作品的表现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所产生的思想教育意义也不尽相同,近现代涌现出的诸多美术作品,在思想教育方面获得层次和境界的升华。如徐悲鸿先生的《田横五百士》借古喻今;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激发斗志等。在众多大放异彩的美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李自建先生的《》。

《》是一幅展现1937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震撼人心的油画。“屠”、“生”、“佛”是整幅画的构成,堆积成山的死尸,两个日本军官面露狞笑拭着被鲜血染红的战刀。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上以及心灵上的冲击。它在内容上勾起了人们的悲愤情怀,潜移默化地唤起人性中善良的本能,以犀利的笔触展现了艺术固有的生命力,实现了美术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画面对历史的反映,向观赏者深化了爱国和信念意识。艺术家从侧面创造性地运用了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更在深层次上体现了艺术家本身的学识、才能、智慧、品格、经验、胆识和灵感。美术作品用无声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心,给予人们心灵深处直接教育,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在深层次上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意义。将观赏者的信念、理想、人格、道德、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进行升华,使其在以全新的视角领悟人性。

3 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的思想教育意义

3.1 对艺术家的思想教育意义

美术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建立在个体固有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其中有很强的必然性。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美术作品作为重要的教育介体向思想接受者即受教育对象予以一定的影响,使其在遵循自身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换言之,是艺术家将自身的道德、品格、情感等融入作品中,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作为客观条件,使观赏者在观赏活动中,感受作者的丰富思想和情感,形成思想领悟。艺术家在思想教育活动中,也反作用于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手法,使作品交汇于各个文化要素、社会要素及精神层面之间。艺术家对题材背景、颜色选取、表现手法等方面不断地探索,更加深入地将自身的思想道德、内心情感、人生观等进行净化和层次上的提升。同时,观赏者的认知和反馈进一步撼动艺术家的思想,使艺术家加深思想内涵上的认知。

3.2 对观赏者的思想教育意义

美术作品对观赏者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特定条件下的文化环境对思想教育的影响。文化本身是人创造的,是通过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沉淀和传承,进而形成文化环境。美术作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地体现着人类的理想、孕育着思想情感。美术作品是文化环境特殊的组成部分,原因在于:首先,它直接指向作为文化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以外的,与其他文化和社会因素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再次,它不是刻板的,虽然美术作品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它具有很高的创新性,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直接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进行影响和塑造。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思想教育媒介不带有强制性,也不局限于一定范围,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也不是被动消极的,在产生强烈情感和思想波动的同时,人们能够获得感官的喜悦与审美体验,进而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

4 结语

美术作品可以将艺术家的思想世界表现出来,是艺术家本身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底蕴的精髓,将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感情通过作品传递给人们,使美好的文化得以传承,使我们的文化文明建设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思想教育不仅需要施教者手把手地教,更需要受教者自身积极能动地探索和认知,改被动“获得”而变为乐于“求得”,将思想领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作为在思想教育中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美术作品,如果将其思想教育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出绚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李自建.[J].美术学报,2013(3).

篇9

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

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选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节内容,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烈士公园、湘江边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小河发生了变化,河水变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河。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积极性很高。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它们的启发很大,教育很大,学生深深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环境卫生的办法。这比老师用多少优美语言去解释效果都好。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恰当运用这种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片段等逼真的氛围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社会现象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

尽管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如上所述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有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 ,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思想品德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 二是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是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一堂思想品德课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

总之,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有熟练的应用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技能。

篇10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大背景下,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商务印书馆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协办的“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代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胡经之、聂振斌、王元骧、凌继尧、姚文放、杜卫、袁进、张永健、张永清、刘悦笛、王廷信、楚小庆、宛小平、丁国旗、李荣有等来自全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文艺报》、《艺术百家》、浙江电视台等报刊媒体的领导和记者编辑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由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金雅教授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6册)首发式。

此次研讨会,是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领域第一次全国性专题研讨会,也是全国美学、艺术、文化、教育领域内围绕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一次高端峰会。会议尤其在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特点、价值意义、人文意蕴三方面进行了集中研讨,体现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水平和进展。

一、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内涵特点的研讨

全面总结、深入挖掘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此次研讨会的重要学术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聂振斌研究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育思想的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从美育方针与美育的实施、美育的性能及价值、美育与德育、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美育与宗教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总结了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视美育的主要性能为“陶养情感”,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是对中国文化以艺术―审美而非宗教为文化理想的独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体认。深圳大学胡经之教授也深入概括了的美育精神,认为其内涵突出表现在“陶养情感”和“纯洁人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浙江理工大学金雅教授从本世纪初开始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掘者。她从“美趣”与“美情”、“移人”与“美术人”、“生命之迸合”与“生活的艺术化”等梁启超美育思想的重要范畴命题入手,对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致思路径予以了系统梳理与总结,指出其由前期对美育的社会功能的探讨转向后期对美育的人文价值的探寻,逐步深入并叩问了美育的人生意蕴及其诗性维度,具有鲜明的个体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情韵。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教授着重分析梳理了梁启超“趣味教育”主张的主要内容,对其相关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原则等进行了探讨,指出“趣味教育”不仅与学校教育相联系,也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此外,华南师范大学陈永标、杭州师范大学莫小不、同济大学李、浙江工商大学朱鹏飞、江苏师范大学李茂叶等学者,从艺术美育、情感教育、书法美育、大学美育等各个角度切入,研讨了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本次研讨会上,一批年轻学者崭露头角,他们的研究视野独特,富有锐气。如杭州师范大学何淑芳对梁启超美育思想中“养气说”的研讨,透视了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民族文化渊源,勾连了梁启超美育思想与“新民”思想的关联,颇具新意。绍兴文理学院马芹芬提出了越文化背景下的美育实践的命题,着重挖掘美育思想的越文化精神及其相关民族特性,也不乏新意。

二、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价值意义的发掘

批判继承、创化汲纳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营养,深入研讨、充分发掘它们对于当代美育与文化建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此次研讨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浙江大学王元骧教授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出了商榷。他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却认为“宗教本旧时代的教育”,并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教的认识作用和道德作用都已消失,唯有情感教育的作用仍然保留,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口号在当时虽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学理上尚存在某些局限。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非认知与道德。王元骧教授进而认为,若从信仰论的观点来理解这个口号,它在今天不仅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反而更突显它的理论价值。他主张从美与艺术的性质、美与艺术的创造、美与艺术的功能三方面来认识审美、艺术和宗教之间的同质性。《文艺报》理论部熊元义编审以“重铸民族魂”为题,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在激发国民的勇气和培养国民的灵魂上的巨大作用”、“把文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的理论特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以梁启超对雄壮活泼沉浑深远的诗境的倡导、对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审美趣味的批评、对陶渊明人格特征的分析褒扬为例,指出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与审美情趣是中国现代美育最为宝贵的精神传统之一。呼吁继承发扬梁启超鲁迅一脉的审美情致与美育精神,培育激扬健全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做好精神准备。此外,海南师范大学单正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玉明副教授等,也对流行的对“以美育代宗教”说、梁启超“趣味教育”论的观点进行了反思评析,从当下现实出发,梳理了梁启超思想观点的现实意义。杭州师范大学张道森教授、梁启超纪念中学梁新明校长、东南大学白艳霞博士等探讨了梁启超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启示。山东大学高迎刚副教授认为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既秉承了中国传统乐教“致乐以治心”的基本观念,但又吸纳西方新思想,在用什么教、教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上,充满了20世纪初中华民族求新求变、塑造“新人”的时代精神,在今天,仍可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基本方向。胡经之教授在总结的美育精神的同时,也强调了其对“我们进一步去深思美育的使命,推进美育的实施,拓展美育的途径”的启示。

三、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人文意蕴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