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馆藏文物;馆库设施;系统管理;科技维护;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馆藏文物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事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局。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

1、建设高标准馆库

展厅、库房是馆藏文物的集散地,按照高标准建设安全度高的馆库势在必行。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使当地馆藏的一些珍贵文物惨遭损毁,绵阳市博物馆在地震中虽也成为危房,但存放在中心库房里的5000余件珍贵文物仅损2件,这不能不说是库房的功劳。

2、配置高质量装具

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幸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物的装具――性能良好的囊匣。囊匣,一般是用木头做成的,形状长正不一,里外一般裹有很厚的绸布,文物放入后,空隙部分用海绵、泡沫、纸等软材料来填充,可使文物缓解外部的撞击。囊匣是文物保护、存放中不可忽视的防具。

3、实行专库存放

根据藏品分类存放的原则,设立专库,分别存放陶器、瓷器、实质类、金属类、纸质类、服装(饰)类文物。库房中的设备也应根据所存放藏品的特质和藏量要求而配置。专库存放的原则,在大多数展厅内获得施行,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文物库房中还存在混放的现象,亟需改进。

(二)高标准安防装备是馆藏文物安全保护的保障。

安全是馆藏文物的保障。安防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根据馆舍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安装出入口导示牌、紧急疏散标志等。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细致入微的工作,如安装监控探头,设立监控室,建立智能化的安全报警系统、自动化的消防预警系统。简单明了而细致入微、智能又自动化的现代化安全、消防设施的建立,为馆藏文物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二、系统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管理制度

藏品制度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藏品管理办法》要求藏品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帖、差用方便。

1、征集、鉴定、区分等级制度

文物藏品根据其具有的历史、艺术或科学的价值,区分为一、二、三级及一般文物、未定级文物等,其中珍贵文物必须重点保管。馆藏机构可根据《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对文物藏品的征集原则、征集范围、入藏标准与程序、藏品征集与鉴定等组织、人员及制度作详细规定。

2、分类放置、专库专用制度

文物藏品要按科学的方法分类放置。珍贵文物、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陶瓷、书画、钱币等文物,可根据藏品质地分库保存,以利于温湿度控制,并便于日常管理和研究。

3、建立档案制度

文物藏品从入库开始应当建立相关记录档案。一是对文物的征集、入馆(库)、鉴定及区分等级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应做好科学详实的记录,填写凭证、清册。二是做好文物藏品的登帐工作,落实《办法》中对文物的定名、计件、计量单位、年代、来源等方面的规定,并建立分类账、总账。三是建立藏品编目卡片,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记录藏品的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

4、藏品管理制度

根据《文物保护法》、《藏品管理办法》精神,各馆库单位可以制订《藏品日常养护操作规范》、《藏品出库规定》等规章制度,对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对藏品的提用、借用、注销及化验、修复、复制等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5、丢失、损毁上报制度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36条规定,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文物收藏单位的报告后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文物保护法》第48条对一、二、三级文物做了具体规定。

(二)完善文物人员管理制度

馆藏文物的保管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的经常性工作,应设立专门保管机构,配备专职保管人员。根据工作性质和人员情况制定相应工作及管理制度。

1、库房人员管理制度

设专人管理文物库房,并制订库房管理人员规定,如《文物库房管理人员守则》、《非库房工作人员入库守则》等。

2、安全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安全工作管理制度》,规范馆库安全保卫人员工作行为,内容包括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与各部、室签定岗位安全责任书,实行带班和查岗制度,严格交接班制度,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等。

3、消防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消防对组织管理制度》,规定消防队员的组成、职责,进行消防培训、演习等。还有《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消防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

三、文物保养和修复

(一)加大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力度

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复、复制、标本制作和科学实验等设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逐步加强藏品保护科技力量。

(二)加强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运用

文物库房、展厅和展柜内的空气污染物浓度普遍较高,温湿度日变化幅度较大,是文物保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因而加强环境监测与控制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应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多功能调控微环境的储藏与展示柜,研究与建立一项对文物藏展材料可作出快速检验与评价筛选的技术,以实现预防性保护文物环境的目的。

四、专业队伍建设

(一)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逐步实行文保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每年有计划的对文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利用书籍、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提高文物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拓宽引进渠道,积极引进各类文物保护与管理专业人才。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文物保管、修复等岗位,并确保其专职性和相对稳定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需要。

篇2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文化享受有着迫切需求。博物馆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科学管理文物藏品是基础和根本。作为软件建设的一部分,新形势下文物保管员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在思想意识、管理方法、保存技术、数据化管理等方面练内功,以实现对文物藏品的科学有效管理。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保管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作用之关键,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业务效益是否明显,也作用于是否能为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方面。藏品保管员是藏品最直接的管理者,其对藏品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之基础,科学地保护、规范地管理都能使藏品内涵价值得到长久的保存并不断转化为社会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博物馆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对藏品保管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现就一些博物馆的实际做法及思考,谈谈文物藏品保管人员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求教于专家。

一、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端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操守

文物藏品都是经由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通过征集、发掘、采集等途径获得的珍贵文化遗产。以资源而论,藏品是不可再生资源,藏品保管员首当其冲要担负起保护此“资源”不被灭绝的责任。国家和地方为发挥文物藏品潜在价值出台了系列文物政策、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对藏品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藏品管理人员应遵纪守法,模范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度,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热爱本职工作。这实际上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保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藏品管理员工作大部分是管理性、事务性的劳动,是默默无闻完成的室内工作,不容易出成绩,却又是专业性很强的实用性科学。完成如此平凡而重要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正确处理好客观困难和主观努力的关系,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许多从事藏品保管的同志工作一辈子不被人提起,但其管理的藏品和有关资料有条不紊,这就是最突出的业绩,也是最高尚的行为。无论何时,空谈误事误国,务实工作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新世纪仍然需要这种精神。需要提及的是,我们藏品保管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秉公办事,不利用业务之便谋求私利,不参与文物营利活动,不收藏文物。这不仅有利于藏品保管员集中精力工作,也利于提高自己工作的透明度。

二、执行保管法规,履行保管手续,坚持保管原则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藏品科学规范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有秩序地得到完善保护和使用的保证。当然这种规章制度产生于实践基础之上,并不断地被完善、被修改、被补充。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与整个社会其他产业相比规范化程度并不高,原因之一是有法不依。因此迫在眉睫、函待解决的问题是掌握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鉴定明确,账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制度健全,查用方便”二十四字方针,遵从《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日常工作,以达到“妥善保管、提用方便”的要求。要实现藏品的规范管理,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把藏品的鉴选质量关。藏品的鉴定是对藏品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征集来的文物,只有严格鉴选,认真研究,才能辨别其真伪,确定其年代。根据现有资料可知早在春秋就有造伪了,可以说文物作伪是伴随文物的经济价值存在而存在的。只有判定了文物的真伪、年代,方可揭示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才利于对藏品的保管。

进行文物鉴定对藏品保管人员要求是较高的,不仅要了解器物作伪方法,也要掌握器物体现的时代特征,包括形制、纹饰、铭文、锈色、声音、合金成分、工艺流程特点等方面。既要运用比较法、综合考察法等传统方法,也可运用现代科技,还应将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鉴定方法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鉴定玉器就包括两种鉴定方法:一是玉器的质地材料,从其色泽、质地、硬度方面考虑是否达到玉的一定标准,通常借助仪器测量。二是不同时代对玉材的选择标准不同。新石器时代玉材的使用区域性很强,山东多用长石、江浙多透闪石、东北地区多用帕岩玉。商代则和田玉、南阳玉、山由岩玉皆有使用。这种年代的判断则以传统鉴定方法为主,重点了解每个时代玉器的特色,注意出土玉器的墓葬是否能为科学方法确定年代。考虑到古人有使用旧玉随葬的习俗,应注意玉器的制作年代与墓葬年代是否一致。目前伪玉极为普遍,手法亦是多样,使藏品优劣难分。所以,藏品鉴定不是一锤子买卖,真伪或时代含混不清等问题,应通过大量资料、书籍、图录,根据文物的形制特征进行鉴定、复查、研究、纠正,不能唯专家或前人是听,多方查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藏品保管员必须具备的。

对接收的藏品进行严格地鉴选是衡量保管人员业务水平的标尺,也是保证藏品质量的关键。对人馆的藏品,根据馆里器物的具体情况要选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文物作为正式藏品人馆,重复较多且器形规整的同类文物则作为重复品收藏,必要时可满足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博物馆间交换、调用。

在鉴定过程中,对于种类稀少、意义特殊的文物,要特别留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货币的生产流通步人低谷,对那些数量极少且为短命王朝的货币,倘若锈蚀较轻,仍可作为正式藏品人账。

第二,严格规范藏品的登记、编目、建档手续。文物鉴定之后,还要进一步综合研究,做出科学而详细的记述,包括登记、编目、建档等一系列手续,这也是鉴选工作的延续和补充。藏品登记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藏品登记账薄,最根本的一项就是细致认真、严谨求实地做好藏品总登记账,其与藏品登记卡、藏品作为彼此相符的一套一并人库保管。书写总登记账应按格式逐项填写。每一件藏品对应一个总登记号,总登记号应该标示在器物隐蔽处,以防影响美观。

藏品定名是鉴定器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藏品登记中要注意的一环。藏品的定名应力求简洁明确地涉及历史文物定名的三个部分,共性中显示个性,特征和通称要统一,这里仍要注意考究用词,定名规范。“藏品特征包括的范围广尤其是对纹饰等特征的文字描述差异较大,规范化程序相对较低”。如青铜器多有用“有首无身”的餐餐纹作为纹饰,其实此纹饰仅是宋代人对表现兽的头部或幻想中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的称法,而后来提出的兽面纹则更科学、更贴切地指出了这种纹饰的构图形式。诸如此类的情况还很多。要求定名语句统一适用一套标准语言系统,不能仅凭主观愿望,这也是广泛运用计算机管理,推行博物馆网络化的硬条件。藏品完残情况因部位、程度的不同,要求总登记账和卡片上措词准确,包括完整、残破、发霉、皱折、污迹、脱浆脱线、生锈、褪色、焦脆、残缺等方面的描述,力求详备。这些不仅关系到文物的价值,也涉及藏品保管工作的责任问题。 藏品档案是对藏品原始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鉴定研究、经过整理后立卷的各种资料,它和藏品一样,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产,包括了从征集到利用全过程,涉及文物价值详备的记录。因此,保管员应“事业心强,熟悉藏品,有建档能力,认真负责并有一定管理经验”。档案各项内容的填写可以参阅1991年1l月1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藏品档案填写说明》来完成。通过档案文字,能够了解藏品的全部情况,而且档案可以作为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安全保护的备查资料。根据自己的工作心得及前人的工作经验,藏品保管人员应力促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行藏品档案专人管理,并保持人员的稳定性。档案应集中设专室(或专柜)存放。目前,随着博物馆藏品数量的不断增多,档案数量也将愈来愈多,因此还要建立档案登记账册和藏品档案索引卡,依照藏品的编目方法对藏品档案进行编目,形成藏品、藏品档案、藏品档案登记账(索引卡)一条龙管理办法,为广泛利用藏品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科学保护藏品,将历史遗物“原汁原味”、持久不变地保存下去

为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保管员要加强保护技术的学习。保管员应明确藏品的损坏不仅受制作材料的影响,还跟不适宜的温湿度、光辐射、虫霉等客观环境因素有关,要相应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藏品的科学保护。

其一,根据空气的温度、湿度及空气所含质的不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对藏品的破坏作用。藏品在博物馆建筑物小环境内,受影响最显著的是空气湿度,故防干燥、防潮是文物保存环境的必要措施。通过长期的观测试验,我认为相对湿度在45一65%较好,过高易于霉曲繁殖,过低藏品易被损坏。而空气温度在15一25℃间缓慢波动,藏品一般不会损坏。馆内空气污染也会使藏品发生物理反应、化学反应、生物反应,最终导致文物标本的质变。保管人员应利用温湿度调节设备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经常注意温湿度数值变化情况。此外,还要注意室内的卫生,做到防尘除尘。在紧密堆放的箱子、玻璃柜或抽屉中装吸湿材料。而对于贵重纸质品如印刷品和绘画等,可采用上下柜间不断通风,让空气流动是较好的办法。

其二,光的间题。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藏品的拍摄作了限定性的规定,着眼点是有机质藏品如丝绸、书画等对光线辐射的损害极其敏感。光辐射中紫外可见光、红外线、过量的光照,都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藏品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有机质文物的质变、强度降低、褪色或翘曲等。最有效防止光线损害的方法是库房建筑应避光,室内采用能吸收阻止紫外线的材料,光源亦进行紫外线吸收过滤。箱柜、抽屉等贮藏器具也应与光源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热效应。

其三,做好藏品的防霉、杀菌、杀虫工作。霉菌微生物极易在有机质地文物里繁殖、发育,使文物腐败变质。潮湿是虫菌生长的温床,只要将温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生物、微生物都不会发育。在藏品人馆前,保管人员一定严格检查,室内做好净化处理,经杀虫后方可将有机质地文物和文物匣入藏。严格控制温湿度指标,定期检查藏品,发现害虫及时处理,同时以不损坏文物为原则。目前已经测验出有些物理方法、化学药剂是不能用来杀虫灭菌的,如曝晒纸质、用毒性太大的二氯苯等。保管员要多方查阅资料,学习先进技术,反复研究,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博物馆保管员除掌握保护技术外,还要全面细致检查藏品现状,学习运用文物修复处理方法,如清洗、加固、复原、金属性除锈、纸张脱酸等。具体分析,分别处理,尽量采用原制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运用与原件一致或相近的材料。坚决反对以不成熟的技术使用不合要求的材料修复珍贵的文物。这是文物保管员乃至文物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则,不是保护文物而是破坏文物,是犯罪。

四、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推进博物馆数据化建设

篇3

一、基本认识

1、信息采集是网络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全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正以信息化为先导而迅猛发展,文物藏品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无疑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带来了挑战。网络服务、无线与有线信息的交叉传递,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快捷、优质的服务。而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已经搭上了信息化时代的快车。因此,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建设,全面采集和挖掘网络数字化资源,在更高的基础上为文博单位提供信息服务成为数字化时代信息搜集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一般县级的馆藏文物达到1000件至3000件,上级的珍贵文物一般也有100件至500件,这无疑是一笔可观的馆藏珍宝。而数据库建好后,就能迅速摸清家底、了解实情,馆藏文物的基本情况也就一目了然,业务人员需要查调一件藏品,只需在电子资料库中键入一个关键词,系统就会快速作出反应,列出你所需要的图片和文本,快捷方便又省事。

2、信息采集要为数据库建设服好务

目前,作为一个县级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首先要配置电脑设备、数码相机,这是信息采集工作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其实是要学会电脑操作技术,掌握系统知识,如网络信息检索、数据库制作、网页制作、word排版等多种软件或操作技术。再次是县级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还要具备文物藏品的拍照技术,一件藏品不仅要从正面、侧面、俯视面、底部等方位进行拍照,而且还要拍摄局部,以此达到清楚、明晰的目的。此外还要具备博物馆相关的业务知识等,在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的同时,对馆藏文物的名称、完整情况、历史来源、制作年代、文物特点及历史沿革进行研究和探讨。几年来,县级馆藏文物的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自动化传递和利用为今后藏品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立一个文物资源共享的网络化管理条件已经成熟,安是客观实际的需要,也是顺应时展趋势的需要。

3、信息采集为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资源共享是当今数字化时代的术语,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县级文博部门要认真做好文物藏品的信息采集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其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信息采集一般来说是以馆藏文物为对象,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文物数据库建设为目的,高标准、高质量地把每一件藏品的所有信息内容全部载明,并通过技术处理建立信息网络,构筑藏品信息交流平台,延伸交流的空间,能让文博管理部门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研究和利用,使馆藏文物发挥最大值的社会效益。

二、基本思路

县级文博管理部门,在网络文化服务、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目前处于幼稚时期,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出成果、出效益,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研究,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1、建立馆藏文物资料目录数据库。一个县级文博管理部。 藏品多,品种杂,质地、大小和重量以及完整和程度均不相同,业务人员就要理清思路,排除干扰,利用电脑操作技术和文物知识,使藏品管理从杂乱无序状态逐步过度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各文博部门要从站在信息化建设的高度,总揽文物工作全局,面向未来,把馆藏文物资料目录数据库这个基础工作做好。

2、馆藏文物的特色化管理。一个县级文博单位都有其藏品特色。各单位要根据其特色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管理体系。笔者所在的任城区有着丰富的汉代古墓群,

3、逐步充实和完善藏品信息采集和管理体系。目前,县级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信息资源的搜集力度比较薄弱,搜集的范围比较狭窄,远未达到系统全面的程度,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三、基本做法

对馆藏文物信息采集是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文物工作全局,从根本上解决馆藏文物管理和保护问题的重大决策。要把这一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县级文博部门就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实现一个重要转变

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是多年来我国以一种原始的管理办法向更加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转变。一般来说,对一件件藏品的鉴定、帐目和卡片的填写,都是人工用笔书写的办法很不规范,查找起来有如大海捞针。现在实行信息化采集和管理,这是一个根本性转变。

2、抓住一个“核心工程”

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县级文博部门必须从信息化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突出重点,围绕这一“核心工程”做文章,主打战备牌。

3、解决一个突出问题

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资料是否准确、文字图片是否规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一是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二是业务人员集中精力、分布实施;三是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四是反复核对、力求准确。

篇4

【关键词】卡片编目的意义;完备性;准确性;一致性;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58-02

博物馆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产,是博物馆开展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的藏品只有不断的被利用,才能体现出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频繁的提取使用又会给文物带来损坏,造成“保”和“用”之间的矛盾。为使用者提供编目卡片,既可以使使用者了解藏品的概况,又解决了文物“保”与“用”之间的矛盾,为藏品与使用者搭建服务平台。因此,编制好藏品编目卡片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深知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本文仅就营口市博物馆编制藏品编目卡片工作及相关问题做一下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编制藏品编目卡片的意义

藏品编目是博物馆保管部一项专门的、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早在1986年文化部关于印发《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第九条就明确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同时,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要求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六条――我们称之为保管工作的二十四字方针,即: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这六条当中其中就明确提出要编目详明的确切要求。藏品编目卡片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人们了解藏品自然特征的重要途径。藏品编目卡片也是藏品进行提取、核对、清库时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同时,它也是对外提供研究,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藏品编目卡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营口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通过2004年开馆举办《古邑风华》馆藏文物精品展;2005年全省文物藏品电子信息化目录及《营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集》的出版等一系列业务活动,人们对藏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藏品认识水平也有了不断的提高,对藏品所蕴涵的内容及外在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馆对大部分藏品卡片编目、编写更加具体详细,从而丰富了藏品的内涵。因有的藏品在定名和年代上做了修改,这样就使得藏品账、卡、物的信息不一致,从而给藏品管理带来了混乱。因此,重新制作一套规范、准确、完善的藏品编目卡片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保管工作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为今后藏品编目卡片制定新的规范标准。所以,重新编制一套藏品编目卡片不仅有其现实的必要性,更有其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完备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是藏品编目卡片的准则

藏品编目卡是将藏品进行科学鉴定之后,以文字的形式详细记录在藏品卡上。它是藏品的缩影,它反映了藏品蕴涵的内容及其外在特征,使检索者通过编目卡片对藏品有个概括的了解,为使用者提供选择的依据。它不仅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资料卡片,也是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因此,藏品卡片的填写要求具有完备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所谓完备性,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藏品的特征;所谓准确性,就是要求对每个项目的填写都要实事求是;所谓一致性,就是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所以,藏品编目卡片的填写是项很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

目前,营口市博物馆采用1990年由省文物处统一印发的“藏品编目卡片”(藏品编目卡片见3页,附正面、背面)。

藏品编目卡片正面

藏品编目卡片背面

这套卡片的编写项目包括基本项目和鉴定项目两方面。基本项目包括:总登记号、分类号、件数、来源、收入凭证号、照片号、拓片号、档案号、制卡日期、著录及文献等,这些项目要填写齐全。鉴定项目包括:名称、时代、质地、尺寸、重量、现状(完残情况,修复情况)级别和简述及鉴定意见。这些项目的填写要求如下:

名称:要简明确切,以揭示藏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为定名的原则。

时代:应按不同藏品所属的地质时代、考古文化期、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而定。以前的文物,有具体纪年的写具体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具体年代不明的,写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后的文物,一律写公元纪年。

质地:标明藏品本身的质地。

尺寸:以厘米(特大者用米)为基本单位。

重量:以克(特重者用千克)为基本单位。

鉴定意见:包括各种鉴定意见,或肯定的或否定的都要填写,并注明历次鉴定时间、鉴定人或单位名称,使用何种鉴定方法、仪器及结论。

简述:主要概述藏品基本特征,如器型、纹饰、铭文和流传经过等,要做到简明扼要。对器物描述包括藏品的主要特征、评价、揭示藏品的内涵、价值及其有关历史背景,卡片编目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业务人员对藏品的认识程度,这项也是卡片编目中的难点,它需要编目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博实践经验。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求语言简练,准确,字迹工整,使藏品卡片的编目力求完备、准确。

三、原有藏品编目卡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存在问题

我馆最初的藏品编目卡片是在80年代开始制作的,从当时整个文博界来说,对藏品编目卡片还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程序,又因为当时营口市博物馆刚成立不久,对有些文物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现在要求的标准。所以,对馆藏卡片的填写显得简单;1990年辽宁省文物处统一发放藏品编目卡片,使藏品编目卡有了统一标准,1993年正值博物馆招收一批年轻人,在这些年轻同志的参与下,对原有卡片进行重新复制,由于刚接触新事物,对卡片编目的重要性还不是很了解,在填写过程中有很多漏项;2005年,全省统一进行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在省专家的参与下,对有些藏品卡片编目作了修改。同年随着《营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集》的筹备策划与出版,对入选文物的文字说明经过反复研究,有些文物的定名与年代经过专家的多次推敲,又进行多次修改。这样藏品编目卡片逐渐趋于准确、完备。

在对藏品卡片重新编目过程中,发现以前藏品编目卡片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项目填写不全:藏品卡片中必须填写项目,如:重量、藏品入馆凭证号几乎没有填写。

2.有漏填现象:1993年,省里统一发放藏品卡片,然后馆里组织重新复制卡片,在抄录过程中,有的卡片项目有漏填现象。

3.有些文物定名不够规范,时代鉴定不够准确。

由于以前对某些藏品的学术研究、认识程度有限,其文物在定名时过于简单,没能很好地反映藏品的内容和特征。某些文物在年代鉴定也不够准确。

4.简述部分有些过于简单,不能反映藏品的基本特征。

5.字迹不工整,字体各异,大小不一,五花八门,有的字难以辨认,显得卡片表面脏、乱不整洁,不规范。

(二)解决方法

对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在重新填写藏品编目卡片时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做法是:

1.统一标准,必填项目一定要填全。

统一标准包括:统一定名标准、统一重量标准、统一尺寸标准。

统一定名标准,按照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的标准进行定名,比如:铜器定名,一般以“时代、铭文、花纹、形式(或特征)、器型”这些顺序来定名,例如:东汉“宜子孙”凤鸟纹铜镜。

瓷器定名:一般以“年代、窑别、胎釉、绘饰、器形”为顺序定名,例如:元磁州窑白釉褐彩龙凤纹罐。

统一重量标准:用克(g),特重用千克(kg)。统一尺寸标准:用厘米(cm),特长用米(m)。

2.字迹要工整:字体要求一律用楷书,字的规格大小要均匀,比藏品编目卡片上的字体稍大(4号字)。

3.对有些项目填写的技术处理

例如定名:原名:写原卡片名称; 现名:写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时的名称;

级别:有的藏品2002年、2005年经过省、市专家鉴定,有的藏品级别提升,那么就填写现有级别。

年代:也同样,有的经过专家多次鉴定,确认,有的也有改动,那么也同样填写最后确定的年代,同时,也将历史级别及年代的变动情况一并写入鉴定意见一栏,包括各种鉴定意见,注明历次鉴定的时间,鉴定人及鉴定人单位。

例如:总号979,分类号陶瓷147号,原名:元三彩双耳炉,现名也就是文物藏品信息化录目时定的名称:明素三彩印花龙纹方体香炉,这件文物是1986年从北京文物店购买的。现已收录馆藏文物图集,关于这件器物的级别,年代经过几次鉴定,都有所变化。1991年经市文物鉴定组鉴定级别为一般文物,年代为元代;2001年经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二级文物,年代为明代;2005年在《馆藏文物图集》出版之际,营口市博物馆文物鉴定组经反复论证,并与省有关文博专家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又重新鉴定为元代。类似这样的状况也不少。那么在填写的时候尽量要记录详细,不丢掉任何信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三)对文物照片的处理

以往文物照片采用黑白照片,因为黑白照片保留时间长,但缺点是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文物的特征,由于色彩的偏差不能给人以真实、直观的感觉。随着科技的发展,黑白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彩色照片的应用更为广泛,而且质量也很过关,至少保留50年以上。彩色照片在文物当中的运用,不仅能真实反映藏品的色彩,及外貌特征,同时,也为使用者在研究、文物的核对、查验、提取等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因此,我们一改过去文物照片采用黑白照片的传统方法,采用彩色照片,并应用电脑制作技术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具体做法是:把照片拷贝到电脑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把照片输入电脑,运用绘图软件,先对图片进行颜色校正,修改大小,在图片上打上文物总登记号,根据卡片上粘贴照片位置的大小,对图片进行剪切,然后冲洗成相。并且每件文物的照片电脑里都有存档,如果照片丢失或损坏可调出文物总登记号立刻冲洗,这项技术在藏品卡片上首次运用,不仅使藏品编目卡片看上去整洁,漂亮,同时,也给藏品编目卡片注入了现代科技含量,不能不说这是一项新的突破。

四、编目人员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更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我们所做的编目工作,是关乎博物馆千秋万代的事业。通过我们的笔端记录着每件文物的真实现状及它的动态变化情况,为今后的文物利用,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在建卡过程中一旦马虎,就会给以后的文物管理、利用、科研工作造成麻烦。因此,必须谨慎从事,不留后遗症,这就要求编目人员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极端负责的精神和为子孙万代造福的强烈事业心,才能一丝不苟的做好编目工作。

篇5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宣教功能;制度建设文物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它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能够帮助我们铭记历史,解读对应时期的文化情况。博物馆的主要责任在于妥善的保护文物,在保护文物不受损失与损害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文化和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人们展示、讲解文物,以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使文物产生社会效益,普及、宣传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发展。1文物保o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基础,要不断完善博物馆文物保护,提高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

一、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

新疆军垦博物馆是我国以屯垦戍边革命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展内容的博物馆,收藏有包括当时所使用的农具、生活用具、军配装备等文物,这些文物的时间都不长,看似也非常常见,但它们却真实记录和反映了我国屯垦戍边革命时期的生活文化情况,是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也是今天人们学习、了解屯垦戍边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现以新疆军垦博物馆为例,对当前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技术保护远胜人力保护

当前,不少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减轻了人的工作量,但一味重视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投入与应用,又造成了技术保护与人力保护失衡的情况。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能仅靠科学技术来实现,即使科学技术再先进,人的作用也是不能被替代的。如当前的博物馆都配置有各种各样的监控系统、安防措施,展示陈列柜的安全性也非常高,但它们同样可能出现故障,如果人力保护在这个时候跟不上,就非常容易造成文物安保问题不断扩大。2

(二)宏观保护远胜微观保护

所谓宏观保护是指防火、防盗、防破坏等大的方面的保护,其实要做到这些,在今天已经非常容易,很多的技术设备例如监控系统、安防设施等,都可以帮助博物馆完成对文物的宏观保护,但是在微观上却不能有效地保护文物,例如由于局部环境所造成的文物损坏等,这是依靠宏观科学技术保护很难发现和防止的。虽然新疆军垦博物馆文物都是近代文物,历史时期不长,在自我结构的完整性、稳定性方面都还较为良好,但如果长期不重视微观保护的实现,依然会受到严重的损坏,到时候就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宏观、微观保护并施,才能完全确保文物安全。

(三)保护平台建设远胜保护制度建设

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博物馆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变得非常完善,有信息化的安防系统平台、视频监控平台、现代化的智能消防平台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保护文物的立体体系。但制度的建设是规范、有序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不论平台的建设如何之完善,我们都不能重平台建设而轻制度建设,一旦制度建设落后于安保平台的建设,就会导致工作人员放松警惕,安保平台的运行价值也会大打则扣,一旦有问题发生,甚至可能出现责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3

(四)检查问题远胜与解决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影响,文物或多或少都会因为老化而出现各种问题,目前博物馆虽然都非常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检查,但是在解决问题方面却较为不得力,很多时候仅做了记录,但并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文物进一步损坏,或是采取的措施非常简单,无法完全确保文物的安全。另外,在文物的修复方面也较为松懈,认为小问题不必解决。这虽然能够保证文物始终以最真实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却会给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完善途径

完善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科学技术与人力并重,既要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应用,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出人在文物保护工作当中的主动性,二者互补才能全面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在具体措施途径方面,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对文物藏品的清点管理

文物收藏是博物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要做好对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具备对文物收藏有利的硬件设施。文物收藏要有环保、实用、安全、宽敞的暂存库和藏品库,为藏品提供一定空间。

第二,在管理博物馆藏品过程中,文物数字统计工作尤为重要,这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文物的积累不断增多,文物类别也会日益繁多,并且文物的提取、归库较为频繁,若不能第一时间做好接收、统计及登记入库工作,容易导致文物保管工作变得混乱。

第三,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藏品档案,确保其详细、科学与完整,这样能够更好的保存藏品,方便查找、阅读与研究。4

(二)加强对文物藏品的日常保护

博物馆文物藏品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不仅来自于文物自身的材质与结构影响,同时也来自于其自身特色价值的影响。因为文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所以我们必须要将其作为“易碎品”来保护,即使是近代文物,如新疆军垦博物馆中的藏品,也必须认真做好日常保护工作,具体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文物藏品的库房建设。对于没有陈列展示的文物,必须要在库房中得到全面的保护,应当配有专门存放文物的藏品专柜,这一方面便于存放、管理,另一方面也便于保障文物安全。特殊文物应当特殊保存,例如纸质的文物应当存放在专门的囊匣中,或是用真空袋封装,尽量不要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否则纸质文物非常容易发生变色、发脆、落尘等情况,对文物造成损坏。

第二,严格控制文物藏品环境。环境因素对文物藏品保护状态的影响非常大,如光线、通风、湿度等。新疆军垦博物馆中收藏有很多的铁质文物(农用具、配枪等),这些文物必须要控制好湿度,否则容易生锈,军大衣、军袄也是如此,否则容易发霉。

第三,提高人在文物保护工作当中的主动性。重视安保人员的作用,在以科学技术作为文物保护辅助措施的基础上,认清和发挥安保人员的主体作用,在防火、防盗及微观保护方面,将工作做足,及时发现问题、上报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第四,做好文物的修复工作。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影响,即使是近代文物,也可能出F各种自然损坏,为此应当及时对文物进行修复,一方面要尽全力保持文物的全貌,另一方面还要确保文物的稳定、安全,不能将对文物的修复过于延后,否则文物损坏可能越来越大,到时候需要改动的地方会更多,这对文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不必要的伤害。

(三)健全相关保护管理制度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对保管工作制度进行健全与完善,不仅要妥善保管、详细编目、确切鉴定,还要清楚账目,对藏品实行科学化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步骤。根据博物馆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其中主要有藏品的注销、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建档、入库、定级、排架、提用以及统计等工作。

第二,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保证制度更加完善合理,才能促使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更加顺利开展。这些制度主要有设备、设施检修制度、出入库管理规定、复制制度、安全管理守则,以及藏品征集、修复、分类、检定和消毒等。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不断对制定的制度加以完善。

第三,增强博物馆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借助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指导员工的工作和业务,帮助他们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博物馆文物的法律法规工作。

第四,充分发挥出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在管理藏品的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5

(四)进行文物保护教育宣传

在陈列展出文物藏品的过程当中,博物馆还应当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宣传,让他们知道文物是我们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在欣赏文物、了解文物的同时,更要保护好文物,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尴尬与误会;另一方面,还要对内部工作人员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让他们认清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在自身工作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

三、结语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的首要工作任务,在实际的文物保护工作当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应用,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出人在文物保护工作当中的主动性,以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质量与有效性,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注释]

1王晶、杨宝仁、王雪纯:《博物馆在军垦文化资源保护中的作用与开发》,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年第1期,第96~101页。

2张晓丽:《军垦博物馆:一本打开的兵团建设史》,《新疆人文地理》,2013年第10期,第96~101页。

3李忻悦:《信息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的发展与应用》,《江苏科技信息》,2015年第4期,第77~78页。

篇6

事出中国国家博物馆。很多媒体近日传出国家博物馆有大批文献流失,并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销售。掀起这场“国博文物流失”波澜的是一个叫秦杰的人。十年前,秦杰以40本红色珍品藏书摘得北京市首届“藏书状元”的桂冠,十年后,他声称自己在潘家园收藏到了3000多件国家博物馆的“流失文献”。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是真是假?孰是孰非?

闺中文物惊现世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由“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而成。今年1月30日,国博正式闭馆,开始为期三年的改扩建工程。62万件馆藏文物被送往周转库房,整个文物搬迁过程高度保密。“文献流失”之说是否“空穴来风”?

当事人秦杰称“国博流失文献”的发现纯属偶然。秦杰一向喜爱收藏红色时期文献及老照片。2月3日,秦杰在逛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时,遇到了第一批57张古代文物黑白照片,他觉得照片质量颇高,就用120元买下来。当时,他并没有去想这些照片的出处。但随后他从潘家园商贩介绍的另一位收藏者手里买到另一批437张彩色、黑白文物照片后,装照片的小口袋上印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鬃部”,引起了他的注意。秦杰意识到,他买下的这些老照片可能出自文博系统。于是他开始有意到潘家园寻找类似的东西,悄悄开始了追踪和收集。通过向潘家园旧货市场商贩多方打听,又了解到至少有10几个卖家手里有这样的文物照片。经过和文物商贩讨价还价,秦杰倾尽财力,收集到3000多件文献,涉及文物23个门类。

据秦杰说,这些资料有些是从潘家园、报国寺等旧货收藏品市场上淘来的,也有一些是从海外藏家手里买回来的。他向记者透露说,内地的一个大卖家将部分资料卖给了一个香港人,他又加了3倍的钱给买回来了。而这位大卖家也同意和媒体合作,公布这些资料的原始来源,秦杰还展示了他与几位卖家交易的邮政和银行汇款凭证。记者看到有名为“王瑞”、“王思伟”等多个收款人,而地址也涉及武汉、福建、香港等地。

面对“文献流失”的传言,国家博物馆于4月5日在其网站郑重声明:“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讲,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所有文物、文献、档案在此次搬迁过程中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无一流失。”

面对外界的质疑,国家博物馆作出的答复是:没有证据表明这批文件来自国博,正值国博扩建、文物转移之机,因此,怀疑秦杰有自我炒作之嫌。国博方面质疑说,秦杰以“护宝人”形象出现在媒体面前,却始终不与他自认的“宝物”的所有者――国家博物馆进行正面接触,也始终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这批收藏品的真正来源渠道。国博的搬迁工作是从2006年12月初开始的,然而到了2007年春节后就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了大量国博的“流失文献”,这不能不让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巧合性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对此,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管理人员又是怎么说的呢?有办公室的王女士称,目前并没有在市场内发现有国博文献资料出现。“虽然秦杰先生经常来这里,但是这件事情与潘家园市场没有任何关系”。王女士解释,虽然秦杰作为业界的一位专家,曾多次应潘家园市场邀请举办讲座或出席展览,但是秦杰本人与潘家园市场并无任何工作上的隶属关系,也没有担任潘家园市场的任何职务。

4月6日,秦杰专门为此开了会,展出部分“国博流失文献”,披露收购过程,并坚称收购的资料为“国博文献”。并给中国商报记者打来电话,申明“流失的文物图片和资料”究竟是不是“国博流失文献”,还要由社会上同国博没有利害关系的专家来定。

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媒体报道已经铺天盖地,而且国博也专门为此发了声明,但是这起“国博流失文献”事件的两个主角,秦杰和国家博物馆至今也没有见过面,这些资料也没有让国博的专家鉴定过,国博的人也没有找过秦杰。有收藏者感慨,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要搞成一个“新闻事件”才肯罢休,究竟是秦先生要炒作,还是国博有些做法欠妥呢?

掀开庐山真面目

掀起这场风波的是什么样的文物图片和资料呢?

4月6日,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通报会上,秦杰向媒体展示了自己收购的3000余件“国博文献”,包括黑白及彩色照片共1800张,涉及23个门类。其中,以文物保管袋作为包装的照片有643件,提借凭证有600件,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由历博和革博合并组成提借复制品凭证6本和账本1册。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散落的文书、人事卷宗、文物领取借出凭证、文博专家们的老照片、文物账目、文物记录、文物图片及底片、专用文物资料袋等。秦杰表示,除了这些以外,他还有超过两倍的资料尚未整理公布。

现在秦杰的家里已经摆满了一摞摞牛皮纸小口袋装的文物照片和底片,口袋上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保管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中国革命博物馆保管部”等字样。有的口袋上还有钢笔或铅笔手书的“馆”字编号,寄件人的地址分别来自深圳、福建、辽宁和北京。

秦杰称他购得了1963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提借文物凭证》单据四五百张,提借文物凭证表格上的藏品号、名称、提取日期、库房点交人、文物提借人、保管部主任签字等内容,大部分填写完整。

在所购得的数百张黑白、彩色照片中,有拍摄实物的,也有翻拍出版物的。内容包括敦煌经卷和古代瓷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玉器、兵器、金银器、珠宝首饰、人物画像、石刻、古印、家具等13个艺术门类。这些照片和底片都保存非常完好,拍摄的日期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秦杰承认自己购得第一批老照片时,并没有将其与国家博物馆扯上关系。但三次交易之后,他发现这些老照片中有非常精美的文物图片,他想,这些文物照片不是外人能轻易拍到的,只可能出于文博最高系统。

而且,秦杰在这些照片中发现了一张《陀罗尼经咒》。《陀罗尼经咒》其实是一张印有经文的纸,出土时纸被卷成捻,放在铜器之中。经研究,这件《经咒》被确定为唐朝初年的,从而把中国雕版印刷起源提前到公元7世纪。而在那之前,中国最早雕版印刷实物是公元9世纪的《金刚经》,现在英国。秦杰说,古籍爱好者都迫切希望得到一张清晰的《陀罗尼经咒》照片。他已经找了10多年。而这张照片中所显示的《陀罗尼经咒》正是被卷成捻,放在了铜管半圆形铜器内。1973年,带有年款的汉字《陀罗尼经咒》就藏在国家博物馆。《陀罗尼经咒》直径只有33公分,必须是最高文博系统的人才有机会接触到。更令他惊奇的是,这张照片的背后还附有非常专业的附件,是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发现《经咒》后呈报国家博物馆的文件。

期间,他在潘家园又有了更大的发现,革命博物馆《外复文物账册》(三库存);1959年前后,中国革命博物馆提取文物复制品的凭证;中国革命博物馆提借文物凭证,以及国家博物馆的相关文书和人事卷宗等,一件接一件地浮出水面。

然而,这些“国博文献”并没有得到国博方面的认同。国博宣教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至今也还不能确认秦杰手里的东西是不是国家博物馆的。对于它们是否属于重要文献资料,更无从定论。另外,从国博知道该消息以后,便对馆藏文物、文献和账目都进行了清点,无一流失。包括革命博物馆《外复文物账册》(三库存)的原件就完好地保存在国博。此外,这位负责人表示,秦杰所提供的照片大部分是翻拍出版物上公开发表的文物图片,不是对文物直接拍摄的,这种翻拍的文物照片没有文献和档案价值。至于装文物的保管袋并不是国博自己生产的,很难说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到市场上去的。最后他向记者抱怨,国家博物馆在这起事件中完全是被动的,他们不情愿地卷入了一场炒作。

另据一位从国博退休的老专家介绍,国家博物馆列入永久保存的资料,是严格封存并妥善保管的。属于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的文件,在逾期后会通过滴酸等办法销毁。潘家园出现的这些资料绝对不是从文献库流出的,有可能是相关行政部门的废弃资料或者工作人员办公室里的东西。

秦杰发现的这批文物图片和资料究竟有文献价值,还只是一般的收藏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国博已经退休的研究员孔祥星(1965年至2000年在国家博物馆及其前身历史博物馆工作,其间两次担任副馆长)曾表示,在他看到的“国博文献”中,“没有够得上‘档案’或‘文献’的东西”。但是秦杰认为,国博应将文物、文献与重要的研究资料等同对待。

也许旁观者清,记者就这些文物图片和资料的价值采访了一些收藏业内人士。北京老照片收藏家刘鹏告诉记者,从照片收藏的角度看,文物照片的艺术观赏性不强,但是如果所拍文物是特别珍贵的,照片还是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的。另外,一些专门收藏历史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对这些文物账目、复制品的凭证好像并不太感兴趣。文献史料收藏者汪先生认为,文献史料看重的是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题材的系列藏品,如果这些文物资料能够记录国博前身的某个历史过程,那就有一定的价值,如果只是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简单记录,就谈不上什么收藏价值。

一位曾与国家博物馆有着密切关系的收藏家认为,从各种报道判断,这些东西曾经属于国家博物馆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很可能只是以前历史博物馆日常工作的程序和记录。在信息化、数字化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资料对于博物馆而言大概没有永久保存价值。他猜测,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在国博搬迁过程中被扔掉的。

不过也有藏友认为,如果这些东西对国博而言真的没有价值,那么国博对废弃资料的处理也显得不够严谨――有没有经过严格筛选,有没有完整的处理程序?既然民间收藏者对这些东西可能有兴趣,为什么不让收藏者遴选一番呢?

至此对于这些文物照片和资料的出处,秦杰由一开始的联想、猜测,到后来他的态度已经很坚决,“铁证在此,不容抵赖。最多就是管理疏忽,有什么不能承认的?”秦杰认为,有可能潘家园的商贩在国博搬运文物时,昼夜蹲守,夜间搬运人员不免会有所疏忽,使文献外泄。面对国家博物馆关于他一直没有与国博进行过正面接触的质疑,秦杰也以一个“我不回答,没兴趣”答复了记者。但秦杰说的一句话足以表达他的心情:“这充其量就是个工作失误,不要躲躲藏藏!”

文博管理之失

秦杰手中的文献是否真正来自国博?秦杰手中的文献资料价值几何?是秦杰在自我炒作还是国博在推诿责任?虽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引发出对博物馆管理的若干思考。

2001年,新疆博物馆27件馆藏文物失踪一案告破,竟然是由该馆原考古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黄小江做内应,以“借”为名,倒卖给文物贩子。

2002年,甘肃古浪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临时文物库房房顶瓦片被犯罪分子揭开,存放文物的6只大木箱锁被撬,其中的79件文物和资料品全部被盗。有3件是国家二级文物,50件是国家三级文物,4件是一般文物,除此之外,还有22件珍贵资料品,馆藏精华被洗劫一空。据了解,当时,古浪县博物馆共有文物藏品1279件。为妥善保存这些文物,甘肃省计委和甘肃省文物局斥资为古浪县博物馆修建了一座80平方米的标准化文物库房,文物随即搬入标准化文物库房。后因古浪县因要重建博物馆,将原标准化库房拆除,文物全部装箱搬迁至古浪县武装部弹药库房暂存。但该弹药库房因进行标准化达标活动,不允许继续存放文物,古浪县委作出决定,将所有文物搬至古浪县文化局保管。因此,古浪县文化局腾出相邻的两间办公用房,但既没有进行标准化达标,也没有安装报警设施,只对门窗进行了简单加固,就把一间作为库房,另一间作为值班室投入了使用。由于新博物馆大楼迟迟未能竣工,文物在文化局一直存放至案发。

2004年,山西省第二大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的文物仓库4次被盗,丢失钱币6500枚,法帖、经书、料珠、骨饰等其他文物96件。此案于告破后。令人痛心的是,作案者竟是华严中学7名初一学生,均不满14岁。他们在文物库附近房顶玩耍时意外发现文物库天窗,随之跳入玩耍。第二天,小光伙同其他6名同学再次进入文物库,并拿走部分文物和古钱币到附近古玩市场卖掉。随后3个月内,这7个作案人就不定期地交叉进入文物库“拿”走文物,以极低的价格卖出。比如古钱只卖20元钱1斤,其他文物也大都是几十元钱一件。他们把这些钱都用于上游戏厅,买雪糕,吃羊肉串等。及至博物馆报案当天警车赶来时,文物库房顶上还放着8件未及卖出的文物。

另外还有,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文物保管部主任李海涛监守自盗长达10年才得以败露;湖北荆门博物馆原党总支书记、副馆长与文物贩子勾结,炸墓掘宝,倒卖馆藏文物;湖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九鼎八簋”被资质不合格的装修公司承揽的工程砸损;国家级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福建省福州市的侯县祥谦陵园108件珍贵名人字画发生霉变……

当前,一些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某些博物馆,特别是一些老馆、大馆,由于筹建历史长,藏品来源渠道庞杂,人员变化频繁等客观原因,造成“家底不清”,大量文物进入博物馆以后就束之高阁,忽略鉴定、登记、存档工作;比如某个国内公认的,无论软件硬件在全国都算出类拔萃的博物馆,仍有几万件藏品没有鉴定,也没有展示。

二是长期以来,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为人治管理,主管领导一言堂,账目、文物、钥匙“一把抓”,同时上级领导部门对博物馆领导的监督与考核也不够专业;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太差,以至失职渎职。工作人员各管一摊,每人只清楚自己的情况,当事人在时,能说清楚,人员发生变动时,其他人员就不清楚该库情况,缺乏必要的、细致的交接手续。

三是一些博物馆的账目混乱,将藏品分为“账内”与“账外”,所谓“账外”即当时认为文物价值不大的藏品,没有考虑到这些也是国家财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提高,这些藏品也有固有的文物价值,也能产生社会效益,但却对其疏于保护和管理。

四是很多博物馆对藏品的保管措施不科学,没有根据藏品的种类、级别、质地等,采取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而是对所有的藏品都使用一种方式,不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藏品管理不善给博物馆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

目前,因博物馆管理不规范而发生的文物犯罪主要途径大致有两条:一个是用仿制赝品换出真品;另一个是把没有登记入账的文物私自带出。

那么,应该如何杜绝因博物馆的管理漏洞而造成的文物犯罪呢?首先要制度化、规范化。一个规范的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一般要有六、七个人管理,一人负责记账,二人以上并有保卫人员陪同方可进入库房;管理人员对库房实施24小时监控,库房的钥匙要分开保管。但任何好的制度都不能杜绝个人行为,个别人不会以某些案件为戒,相反他会觉得社会上怎么样我就可以怎么样。入得宝山,岂能空手而归。

篇7

令人兴奋的“非典后行情”

注:本文引用“非典后行情”这个词,仅用来描述情况,并不代表笔者本人认为艺术品收藏是纯经济行为,存在所谓的经济“行情”。笔者认为,艺术品收藏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用于满足心理上的愉悦,其次才是经济因素。

自2003年“非典”之后,艺术市场着实火了起来,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2005年11月底。走进各地艺术品市场,就如同进入了艺术殿堂,给人身处艺术盛世的感觉,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藏家队伍不断扩大,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统计,全国收藏家队伍已经超过7000万,大有超越20世纪90年代初全民炒股的迹象。在北京拍卖会集中的东二环和东三环地区,每年的5月、6月、10月、11月和12月,各星级酒店经常会出现一席难求的场景,房间都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藏家订购一空。还有一种说法来形容北京的收藏热,“每天早晨起来,北京有两处地方人最多:一处是在天安门看升国旗的,一处就是在潘家园寻宝的”。据笔者实地考察,此言不虚,在潘家园的高峰时段,想要挤进去只脚都很难。

第二,藏家主体实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一批素质高、懂欣赏、实力强的藏家,这些藏家群体部分是出于个人爱好,但更多的是企业行为,收藏起来更加理智,他们为收藏艺术品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成百上千亿元。

第三,藏品数量空前增加,仅中国嘉德在2005年投拍的艺术品就达到1.58万件,北京翰海也达到了9000多件,全国总投拍数量估计超过10万件,书画、油画、瓷器、玉器、杂项等应有尽有,种类繁多。

第四,作为艺术品市场交易主体的拍卖公司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05年底,全国拥有艺术品拍卖资格的公司超过150家,仅北京就有44家,相应的,拍卖场次也急剧上升,仅中国嘉德2005年秋季大拍就举办了15场次的专题拍卖会,北京市全年拍卖会场次超过300场,几乎一天一场,全国累计拍卖场次达到1000场。画廊、古玩市场等其他交易场所也是烽火连天,据笔者统计,在雅昌艺术网上注册的画廊就超过150家。

第五,艺术品经纪人开始活跃,与其他行业经纪人不同,艺术品经纪人目前还大多数处于半隐蔽状态,他们有些出资为画家办画展、做宣传,有些在各拍卖会上为藏家竞拍藏品。这些人大部分是业内的资深人士,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眼光毒辣、出手果断,凭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练就的艺术眼光为买家辨别真伪,降低交易风险。

繁荣掩盖不了矛盾

“萝卜快了不洗泥”,在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的时候,累积了很多矛盾,当市场慢慢走向理性的时候,这些矛盾也渐渐暴露出来,笔者将这些矛盾归纳为“硬件不硬,软件更软”,具体整理如下:

艺术品市场的硬件主要是指藏品的质量和拍卖场地的规格。所谓“硬件不硬”,就是说藏品质量偏低,拍卖场地档次、规格过低。

先说藏品质量,目前市场上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一个是大部分拍卖公司“以数量弥补质量”,这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大量当代艺术进入市场,而当代艺术如当代书画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古代书画,如某公司2005年春季大拍,推出当代书画200件,成交额为1456万元,平均每件7.28万元,而推出的229件古代书画,成交额为2.75亿元,平均每件达120万元,所以给人一种假象,让人感觉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其次,这种以数量代替质量的问题的确存在,同样是这家公司,在2005年春季大拍古代书画专场上,共229幅书画拍出2.75亿元,而到秋季大拍时,共237幅画却只拍了1.42亿元。笔者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藏品征集越来越难,少部分珍贵藏品在以往拍卖会上或被国有博物馆收藏流出市场,或者被大藏家压入箱底短时间内淡出市场,导致市场上的精品日渐稀少。或许是无奈之下为保证公司业绩增长,只能放低门槛,收购质量稍低的藏品。再次,拍卖公司数量增多,竞争逐渐激烈,僧多粥少,逼迫一些拍卖公司也会降低征集门槛。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一直困扰藏家和拍卖公司的赝品问题。在90年代初的市场上,为了满足一些资金有限的藏家的需求,曾经有一些仿品在拍卖市场上流通,但是买家、藏家都心照不宣,仅以仿品的价格进行交易,这可以当作是出于善意的模仿。但是随着作伪技术的提高,一些不法商贩开始刻意仿造艺术品,并且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公开在市场上以真品的价格出售,大大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有甚者,某些拍卖公司也参与造假、作伪,或是包装一些三流画家,然后公然推出他们的作品,这更是给藏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但是绝大部分拍卖公司都以“免责条款”,即“不保证条款”为由,拒绝承担因为拍品瑕疵本应承担的责任。

再说拍卖场地,国内的拍卖会多在酒店举行,除了一些专门承揽会议的顶级酒店,绝大部分酒店的场地也就几百平米,这对于每次预展上千件藏品,要容纳数千人参展、竞拍的大型拍卖会来说,都显得很是拥挤。而且在拍卖会集中时间,有些酒店会有两到三场拍卖会同时进行,更是加大了拍卖场地的负担。据笔者了解,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拍在香港展览中心举行,获得了空前的好评,一致认为,这是自有香港拍卖会以来,展览及拍卖会场最好的一次。据叶正元介绍,此次展览装潢费用花了近四百万港元,主要在隔间、装潢、灯光照明。对于此举,笔者觉得完全可以借鉴,预展的重点在“展”,就应该有展览的效果,相对一场拍卖会数亿元的成交额来说,几百万元的场地费用并不是什么大数,更重要的是让藏家体会到观看展览的乐趣,也就更乐于参加拍卖会了。

艺术品市场的软件设施主要是艺术品交易的过程及环境背景等配套设施。所谓“软件更软”主要是指目前艺术品市场的文化氛围薄弱、信用体系缺失、专业人才缺乏、交易程序繁冗以及法律、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不完善等。

文化氛围薄弱

当下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提到艺术品,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它有多值钱,而不去关注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个很可怕,这样可能会毁了整个艺术市场。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很深厚,凡是有收藏爱好的人都应该去了解,只有进入到深厚的传统文化里头,才能领略到它的伟大,才能更好地欣赏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但是现在很多藏家,完全把收藏看作是一种投资,进行收藏仅仅是为了赚钱,买了藏品以后就放入仓库,几乎从不拿出来欣赏,这是对艺术的不尊重,也是对原来藏家的伤害。而且正是这种不懂欣赏的藏家,养活了数以万计的制假贩假者,因为他们本身不热爱,也就谈不上欣赏,更不用说是鉴别真伪了。

信用体系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统统,但是经过百年战乱和之后,又经过翻天覆地的经济变革的今天,这个优良传统早已被淹没在滚滚的历史大潮中了。信用缺失就成了目前最大的问题,画家及他的经纪人自吹自擂、自我宣传,不法分子制假贩假、图谋暴利,对于拥有多年丰富经验的藏家来说,胆战心惊、需要细细辨明,只怕一招不慎,买到赝品,那些刚入行的藏家则更是可怜,几乎不敢出手,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收藏家的热情。对于拍卖公司来说,卖不出去担心,卖出去更担心,担心有人举牌,却无人结账,担心万一卖出赝品,惹出一身官司。所以,信用体系的缺失对艺术品市场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专业人才缺失

笔者在不止一个拍卖公司听过,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所以,很多公司的多项业务不能开展,或者干脆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鉴定藏品,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不止是拍卖公司,包括年轻艺术家、经纪人、鉴定专家等人才都很缺乏,所以才引发了艺术品质量偏低、市场信息不对称、赝品横行等问题,所以说,人才缺乏已经成了制约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

交易过程繁冗

一个好的交易过程应该是让交易双方感到轻松的、简洁的、愉快的。在此,笔者以拍卖形式为例,通过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来指出其中的问题。艺术品交易过程分为买牌、预展、竞拍成功三个步骤。买牌,国内是买牌的同时交付押金,但是在拍卖规则比较完善的苏富比、佳士得等公司,买牌的时候只要登记ID(身份证号)就好了,并不用交付押金,拍卖公司并不会担心买方违约。因为如果举牌落槌,过了期限不付款,很快就会收到律师函,一旦有不良记录即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这固然和规则约定有关,但是也凸显出我们交易程序的繁琐。预展是欣赏、鉴别拍品的最佳机会,很多藏家都会去现场去观看,这就需要宽敞、舒服的空间,参观时应该有热心、周到的讲解和服务,如果不能去现场观看,应该以邮寄等途径向藏家介绍拍品有关信息。但笔者在不止一个拍卖公司看到的却是拥挤、混乱的狭小空间里,到处都是挂在墙上的书画和挤在中间的人们,在认真欣赏画作的同时,还要预防一些保安或身穿西装的“保安”的惊扰,这就犹如坐在路边小店里吃法国大餐,兴致全无。竞拍的环节应该是激烈的,但也应该是舒服的,但是随着拍卖场次的增多以及拍品数量的增长,参加拍卖会对大多数藏家来说就像赶场,有时候一天要参加十几个小时的拍卖会,有的公司都到了夜里1点钟还在拍卖,而且周边的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这已经成了一种负担,更不用说是享受了。

相关政策不完善

《拍卖法》《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细数之下,关于艺术品交易的法律法规的确不少,但是不管从事法规本身还是配套执行情况来说,还远远不够。近几年,关于艺术品交易引发的案例越来越多,有因为赝品的,有因为交易失败的,也有不正当竞争的,但是回想起来,真正结案并令双方都满意的是少之又少。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在1997年下发的《关于书画作品古玩等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艺术品拍卖所得的收入应该按所获收益的20%来计征个人所得税。北京地税局的规定:如果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拍卖品原值凭证的,以个人取得的全部拍卖收入,按3%征收率直接计征个人所得税。但是征收标准、征收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执行起来是难上加难。另外,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海外回流艺术品逐年增多,这也涉及到税收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比如在文化产业特别发达的美国,专门立法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保证了美国每年拿出相当比例的资金投入文化艺术业。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监管严格,政策并不支持金融资本进入艺术品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资本对艺术品市场的支持,因此多年以来,我国的艺术行业一直在“贫血”的状态下苦苦支撑。

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前行

交易还在继续,市场还应发展,当前的艺术品市场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这是任何市场发展所必经的阶段,这就好比凤凰涅磐,只有通过这关才会获得重生。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主动去解决矛盾,而且我们可喜的看到,相关部门及机构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提出建议:

普及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正是我们所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我们不仅应该学习前人习文炼字的功力,更应该学习前人待人处事的宽怀及伟大的爱国热忱,“半部论语治天下”,几千年前的智慧至今仍令人佩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他们的眼里,祖国江山是如此的美丽。笔者遇到很多一味崇尚西方的人,还有一些哈日、哈韩一族,感到很是奇怪,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怎么还去哈别人,这样的人怎么能发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又怎么能欣赏如傅抱石的《茅山雄姿》、李可染的《漓江胜境图》这样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画作!当前面世的很多画作都是“某某诗意图”,试想,如果藏家不懂诗歌,如何能读懂其中的意义,又如何能进入画作的意境,更不用期待与作者引起共鸣了。当前关于民间传说题材的绘画也很多,比如很多人都喜画钟馗,如果藏家不了解钟馗的来历,他又怎么能知道画中的钟馗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威武、是狰狞,还是和颜悦色,又怎么能辩明到底谁画得更像,谁画得更好?所以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的普及是发展艺术品市场的基础,只有大部分藏家都经历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才会真正喜欢艺术品,才会真正投入到艺术品的收藏大潮中来。普及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也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努力,包括所有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

重建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是任何市场发展的基石,在一个没有信任体系的市场中,交易双方都无法准确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对市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重建信用体系更显得刻不容缓。针对市场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对于虚假成交的问题,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加大假拍成本。对于拍卖公司来说,严格按照成交总额及公司利润计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对于委托方来说,严格按照成交价计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对于赝品问题,建立完整的艺术品档案,将博物馆或者市场上出现的艺术品都统计在内,一定要完整,可以首先从高价位(比如100万以上)向低价位进行,完整记录艺术品的名称、作者、年代、图片说明等,并详细记录流传过程,这样任何藏家只要进入艺术品档案系统,就可以查询到这是不是自己所要找的藏品,它曾经被何人收藏,应该是什么价位。第三,关于鉴定难题,建立艺术品鉴定体系。目前我国艺术品最权威的鉴定机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各地的文博机构都有一定的鉴定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遍布全国的艺术品鉴定体系,一般艺术品在各地方鉴定,出现争议时,送交上级鉴定机构鉴定,如果有重大争议,可以提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或者临时组建专家小组进行鉴定,也可以鼓励建立一些社会鉴定机构对这个体系进行补充。第四,对于个别欺骗藏家的拍卖公司,进行严格处罚。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定期检查或进行随机抽查,并接受藏家的举报,一经核实,严格处理,并记录其不良记录,进行公布。“乱世用重典”,相信所有注重自己品牌的公司都会正规经营的,不再越雷池半步。第五,对于一些违反交易规则的藏家,建立信用档案。如果藏家在拍卖会上举了牌,却不进行交割,将其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市场内建立黑名单制度,通报全行业,对其以后的交易进行限制。笔者相信,通过从这五个方面入手,重建艺术品市场的信用体系将指日可待。

培养专业人才

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对白:“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市场的发展靠的是人才,而现在艺术品市场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包括拍卖人才、鉴定人才、艺术品经纪人、年轻艺术家。中国目前的藏家队伍已达7000万人,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参加队伍还会继续扩大,到底需要多少人才为这些藏家服务,答案只能是非常多。所以,培养专业人才对于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年轻的艺术家,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创造出更美的、更能满足藏家需求的作品来;其次是要培养艺术品经纪人,有了他们,画家才能潜心创作,优秀的作品才能被世人所见;再次是培养拍卖人才,他们能将这些艺术品推荐给更多的藏家,并为作品找到它们最好的归宿;还要培养鉴定人才,他们能让藏家安心的收藏,不用担心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买来的却是赝品。“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持续的投入,目前在国际上,有很多艺术品投资基金,他们有些去学院挖掘培养新人,有些支持办画展、收藏新人新作,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据北京文物局相关人士透露,近期打算邀请国外相关大学协助北京市举办拍卖从业人员培训班,并组织一些人员去英国苏富比学院进行文物艺术品管理方面的培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只要是能培养人才,对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有利的,我们都可以学习。

加强行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