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创意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与文化创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与文化创意

篇1

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教育;发展;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由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它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这一概念后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沿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强调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人才除了要掌握必备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创新意识以及较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对于高度强调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不可小视。因此进一步明确高校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探究艺术教育的发展,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使二者共同发展、相互辅佐、一同进步,这也成为了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崭新的课题。

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与艺术教育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各个同家都在不遗余力地竞相鼓励和扶持,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的扶持政策来支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这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我国呈现出这样强大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文化创意及其所衍生出来的各种意识形态正通过经济的方式形成一种“软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在社会发展、世界政治和经济力量关系格局的演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创意起步较晚,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文化产业人才专业资格培训,构建高等艺术教育体系,重视创新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的艺术教育随着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得到普及化发展,学生们所接触到的艺术发展面也越来越广泛,学生的潜能也被最大限度的开发。但开展艺术教育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是学生创意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这在当代高校教育中还是做得比较欠缺的,学生的创作很难脱离开书本或现有的成品等等。但是这个朝阳产业真正需要的是在创新中发展,这样才能使其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为培养具有时代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2.当代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和改革

众所周知,人才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富强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创意产品的主要怎知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所以文化创意人才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近年来,文化创意人才作为创意产业链最上游环节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代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人才需求和产业实际还处于脱节的现状。

就综上所出现的问题和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继承与发展。继承传统艺术教育优势的同时,注重人才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型艺术教育并不是对传统技能型教育一味抛弃,而是对学生经验技能的培养有更多和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以创新意识的涌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发展方向。

自我定位,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现实,设计出一套与时俱进的培养方式。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根据自己的优势特色和城市定位,提出打造“创意之都”的口号。在“十一五规划”中,创意产业将成为上海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也是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已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布局,产业规模的集聚度都开始步入走向成熟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型艺术教育应该坚持与文化产业市场结合,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艺术教育的养分,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培养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意人才。

勇于实践。有了好的创意点子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在实践中迸发灵感;在实践中获取收益;在实践中得到进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面对广大市场的,所以高校艺术教育要建立对接市场的实践基地,积极融入鲜活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充分发挥学校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媒介最前沿,拓展眼界,极大提高专业应用水平,理论和事件得到最佳融合,是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目的。

3.教育与产业市场的结合

通过教研及创新活动,为文化产业提供能源消耗低、知识含量高、社会影响好的市场创意和产品成果,并通过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对研发成果进行检验、磨合、改进,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建立有序、高效、健康的文化产业发展链,使成果转化实现常态化。在教育和产业市场的合作中,把智力资源与生产结合起来,是高校的新技术和新思想能及时移植到产业市场,从而帮助产业市场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市场输入丰富新鲜的创意“血液”,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这样的实践,是高校和创意产业市场实现紧密结合,直接参与创意产业市场的运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两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高等艺术教育传承与创新的希冀

文化创意产业化为艺术教育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艺术教育指明了改革和发展方向。作为艺术生,我深刻体会到当今社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而我们也对这种创新型思维非常渴求,希望能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寻求与新时展相接轨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保持和文化产业市场的高度结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体发展,使我们的艺术成果绚丽多彩,更具有时代感,也使艺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石杰.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海洋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育;联动发展

2015年《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15-2020年)》正式出炉。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温州将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把发展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五大产业门类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可见,我市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有材料表明,现阶段高校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方面,还存在文化创意人才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不合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科研薄弱、高校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因此探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相关专业的结合点尤为重要。

一、温州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类行业调研分析

本次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实践调研主要以设计类行业为主,实地走访了青灯山舍、东山书院、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一棵树艺术中心等地,参加了浙江省工业设计基地(企业)与高校设计专业对接会,对服装、建筑装饰、玉器、首饰、皮具、创意生活行业进行了考察。通过对行业内设计师以及客户的采访,针对各行业内的用人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市从事设计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许多从业人员只是单纯地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应用和提高,而不看重综合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人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开发与市场管理能力欠缺两方面。

1.个人创新能力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人的创意培养基础上的。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良好发展的核心力量。真正意义的“创意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善于思考和学习。只有及时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方向,才能发现新的市场和创造新的机会。通过对温州市内部分文化创意产业调研发现,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最大的问题是个人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够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

2.产业开发与市场管理能力缺乏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各行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多为只是精通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少有涉猎,比如产业开发与市场管理能力就较为薄弱。而从事文化产业工作,对于自身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产业开发与市场管理能力的欠缺,会直接导致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能够将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因此,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要不断学习,汲取养分,掌握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做到“一专多能”。

二、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

高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培养人力资源的后备基地。利用高校的优秀科研、教育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是解决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足问题最重要的途径。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是一所极具特色的学院,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置与地方文化发展紧密结合,2016年更是与红蜻蜓集团联合成立温州时尚学院,学院采取“理论学习+实践实习”的教学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社会和行业信息可以有效对接。仔细分析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发现:各专业只是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该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而不是可以适应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比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欠缺文学底蕴及营销和管理等能力。

三、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教育现今存在的问题

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是休戚相关的,侧重于视觉形式的表达和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综合策划能力等的培养还相对薄弱。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只是一味的模仿,而缺乏原创性。

1.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当前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缺乏强有力的市场推广,学校与企业相互衔接的机制并不完备。

2.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该针对性地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作出调整。

3.教学实践活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衔接不紧密。目前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并不全面,实践教学活动与市场创意产业链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材料市场及技术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影响其创意思维的实现,因此使学生深入实践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市场导向,激发创新思维。

四、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应坚持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设计教育的养分,充分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1.开设与当地企业相连接的实践营,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当前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设置与市场相对接的企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知识的应用。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对应企业实习,亲自参与创意设计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合作单位受益,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艺术创造能力,获得创意产业市场的一手实践经验。

2.举办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竞赛项目。学校可与企业联合举办创新创意类的设计专业竞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通过实践调研等方式,不断去接触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的提高。在将创意思维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

3.打造面向创意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度是极高的,学院在创意设计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方面要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联系,以保持高度的产业敏感性,将最新的产业现状输送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聘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开展专题讲座,以他们丰富的管理、产业开发以及创意经验,定能为把学生培养为实用型复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小结

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通过调研总结发现,温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现行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应以将学生培养为实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业开发和市场管理能力等的培养,通过整合高校优势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改善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以及扩充师资力量等途径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吕.温州创意产业与温州地区高效联动发展研究[J].科技视界,2012.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27-8122(2012)04-0071-03

一、引 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 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 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 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 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 分钟以上) ,其中60 %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 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 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 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 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化;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课程

一、前言

创意产业是各种行业发展的先驱,它推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向大众推广许多新的思维、设计、理念,所以值得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培育创意人才。由此诞生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旨在为设计行业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因为其历史较为短暂,课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想办法解决。

二、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1.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

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的当下社会中发展出的新型产业,它非常推崇创新,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和思维的活跃性,它需要现代社会高端的电脑技术、活跃的信息传递作为基础。在满足这些需求后,创意产业能够爆发出相当大的创造性,以自身的先驱性领导其他产业飞速发展。创意产业的涵盖面非常广,它是一种文化产业,但是却可以涉及广告传媒、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电影戏剧等各个方面,并且在这些产业中占据领导地位[1]。不过除了社会物质基础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文化创意必须是人的文化创意,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基础。我国为了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不同领域均开设了培育创意人才的教育课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现今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重要性。

文化创意产业在其他产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其相应的创意人才也是各个领域行业的抢手人才。因为创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隐性资产,它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在竞争中始终走在其他企业的前方,这一份优势对于竞争激烈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许多企业争相发展的方向,一些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也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能够促使这一产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意味着一份产业的发展逐渐具备输出与输入两方面。我国为了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正逐渐在教育中也增加相应的教育课程,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素养的创意人才,但是我国创意教育尚受到教育体制的制约,面临着许多挑战。

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1.创新性不足。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以学为主,无论是哪项科目,学生都是在教师的领导下学习先人的知识,以掌握和运用知识为主。艺术设计教育虽然主打创新思维,但是由于其课程采用的仍是和其他课程相同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仍然是前人的经验,继承的是前人的思维和成果,缺乏相应的延伸和发展。并且,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同,上的课程、做的练习都相同,很难在这种统一的学习中发现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在固化死板的学习模式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思维的能力[2]。当然,艺术设计课程中,对于经验的继承是必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评判与鉴赏能力,了解优秀的前人是如何思维的,这有利于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也能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眼界,但是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重心仍然应当放在学生的自主创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判断的能力。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等着教师为他们指出设计的重点、方向和方法,那么他们将逐渐失去自主思维的主动性,而这本是艺术设计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生会逐渐习惯模仿前人的手法、视角和构思,在思维中形成固定的程序,让视线范围开始变得狭窄,最后导致培育出的人才在前人的道路上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但是缺乏自己走出一条道路的能力,从而也限制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2.文化素质不高。

从高中教育分科开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存在一种观念,那就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选择艺术专业。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想法,艺术与文理科都是平等的方向,选择艺术的学生同样具备很强的文理科学习能力。但是,这一观念却在现实中被广泛认可,文理科被当成高中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在文理科方面无法取得很好成绩的学生才去选择艺术类的方向。这就导致了高校开展艺术设计课程后,所招进的学生大都是人文素养较差,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再加上这几年高校逐渐扩招,放低了招生要求,使招进的学生素质进一步下降。实际上,能够在艺术设计中取得较好发展的人才,势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只有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在艺术设计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比如建筑设计,学生需要掌握数学与物理方向的知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历史与语文方面的背景知识。比如服装设计,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生源问题,即使是高校的教育也仍然是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色彩、技术的运用,极少见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只有一些民间艺术方向的课程会保留一些关于民间艺术历史背景的课程。这种存在严重偏颇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进一步忽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3]。当学生学成毕业后,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却缺乏知识底蕴,在工作中不能依托丰厚的人文素养进行设计。试想,当建筑设计师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当服装设计师不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当游戏设计师不了解受众人群的文化视角,他们设计出的产品,即使创造力十足,又如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何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如何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措施

1.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艺术设计的发展,究其根本就是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在这方面,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完成,并将作业成绩记入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还要提出表扬。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各种自主社团的开设,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意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教师在进行一些设计项目的研发时,可以招收一些具有潜力的学生作为助手,学生年轻活跃的思维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新的方向,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社会前沿的工作,提前为学生展现发展的方向。一些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学校,可以将已基本完成理论学习的学生送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走在社会前沿的设计行业是如何发展的,能够接触到一些设计专业的工作人员,体会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眼界,在受到新的思维激发后,也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2.提高文化素养。

艺术设计离不开人文素养作为基础,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首先,高中时期就不应该指引文化科目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文理方向,而是应当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选科思维。当学生倾向于艺术专业时,学校不能干涉学生的选择,还应当为其排除来自家长和社会的障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4]。这样,高校在招生时,就能获得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学生,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校在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时,也应当开设与之相配合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可以包括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人体结构比例或者建筑受力分析等理科知识,也可以增加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规律等文科知识,还有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些可以作为学生必备的主修课程,也可以作为选修科目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例如心理学、数学、英语就应当作为学生在设计专业知识以外应当掌握的学科,而人体学设计、建筑力学、生态学等在特殊方向才需要的学科就应当在学生对自己将来涉足的行业有一定倾向后有选择地学习。学校也应当安排一些校园活动,例如人文讲座、文化竞赛、文化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也应当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它可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应当是艺术与文化、科学相结合的科目。学生应当明白文化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创意产业化的背景下,需要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上,应当多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创作,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开设更多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推动创意文化的产业化,才能推动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宜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56-59

[2]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34-38

[3]吴威.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102-105

篇5

文化创意产品的属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意价值属性,二是经济价值属性。文化创意价值属性是指文化创意产品所表达的人类精神活动内涵及其影响。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定价和售卖,把无形资本转换为有形的货币价值,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这些经济效益的总和就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

鉴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双重属性,它主要经济特征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主要源自无形资本,其初始创造成本高,而复制、传播成本低。

所有的商品的价值,一般来源于两个部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比如同样是矿泉水,超市售卖的和饭店售卖的价格就有很大的差距,同样是运动鞋,著名品牌的价格比普通品牌的价格要高出不少,这两个例子中的价格差主要是由商品的无形资本所决定的。对于大多数满足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的产品来说,有形的物质成本是绝对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是产品的附加价值,厂商获取最大利益的竞争力是通过降低有形成本以及提升无形资本来实现的。

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来说,其价值同样是由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两个部分构成,与一般产品不同的是,决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主要因素是所包含的无形资本,有形的物质成本一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是非常小的。比如,一盘售价为30元的唱片,其物质成本大约在1元钱左右,决定唱片价格的主要是光盘所负载的音乐价值,购买唱片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性消费。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主要源于无形资本,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创意产品的创造成本低,相反,无形资本的创造可能比有形资本的创造成本还要高,而且由于它是“无形”的,这种资本的价值实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无形资本的风险很大。无形资本的创造需要大量的创造性投入,加之它的风险成本很高,所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初始创造成本往往较高。但是,由于文化创意的无形资本是以信息符码的方式存在的,所以它的复制、传播成本很低。

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件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价值很高,但是整体文化创意产品的创造过程的成本并不低,而且有较大的风险。

第二,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双重的质量标准,即物化的表达形式质量与内容质量。

我们对于一双运动鞋的质量的评价,主要是看它的材质好坏、看它是否结实耐磨舒适等等,质量评价的基础是运动鞋的物质形态,这种质量评价在实践中当然也受到心理因素的作用,比如运动鞋的款式、品牌美誉度等。对于运动鞋的质量评价代表了消费者对于大部分产品的质量评价方式。

文化创意产品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精神消费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的这种价值构成,使得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评价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标准是双重的,既有物质形态的产品质量评价,也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质量评价,后者往往更为重要,更被消费者所重视。消费者购买一本书,对于这本书的质量评价,主要是要看这本书的内容是否对于阅读者有价值(比如教育价值、理论价值、情感价值等等),纸质、印刷、装帧等物化的表达形式虽然也是对书籍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显然关于内容的质量评价是最主要的。

由于文化创意产品存在双重质量标准,因此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以及市场监管等各个环节都显示出与一般产品的不同来,即需要可量化的质量标准,也需要不可量化的软性质量标准,后者往往显得更为棘手,也更为微妙。

不可量化的软性质量标准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属性特征,是一个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第三,文化创意产品属于人类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或附加值生产需求,它的需求弹性较大。

弹性概念在经济学中用得很广泛,它是指在一个经济函数中,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是用来测量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于某些需求决定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更具体地说,需求弹性是一种需求决定因素(自变量,包括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广告费等)的值每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需求量(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弹性分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决定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很复杂,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收入弹性也分别有各种的影响因素。如果仅就需求的性质来说,一般情况下,越是基础性的需求越是刚性需求,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越是高级需求越是软性需求,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相对于大量的物质性的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基本上属于非刚性的软性需求产品,它主要是满足精神性的直接消费需求或提升附加值的生产需求,前者比如音乐会、戏剧演出、电影等文化创意产品,后者比如广告促销、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

人们的收入增长,满足了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需要之后,那么精神方面的需求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反之,如果人们的收入下降,满足或维持基本生存与安全需求是必须的,那么,精神方面的需求往往成为首当其冲要削减的对象,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就会大幅度的减少。那些创意设计类的文化创意产品也是如此,它的作用是提升工业或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在经济衰退时期它的需求往往不足。文化创意产品的价格变动对于需求量的影响也同样比较显著。比如,书价的增幅如果超过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销售量就会有大幅度的下滑,尤其在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第四,文化创意产品大多具有公共品的特点,即文化创意价值的消费具有某种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一杯水,一个人喝了三分之二,另一个人最多只能喝剩下的三分之一。一件衣服,已经穿在了我身上,其他人就不能同时穿着它了。但一部电影却不是这样的,几十人、上百人可以同时观赏,每个人都可以完整地欣赏这部电影,即使是放映结束后,除了胶片有些微的磨损,电影内容本身依然是完整的,并没有被消耗。

以上的几个实例说明,与大多数的实物形态的产品相比较,文化创意产品大多具有某种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广播,多一个人听或少一个人听,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收听,大家同时收听同一台节目,也不会因此产生利益竞争。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很难的。例如,公共文化广场的建造,可以为提供资金支持的市民们提供一个参与并享受文化生活的良好空间和氛围,它的开放性也让那些即使是没有对此作出贡献的人或外国人也能享受到同样的好处。

文化创意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实践中一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技术手段来规避。比如通过收取门票来获得竞争性消费,通过设置无线接收密码等手段来实现排他性收益。

第五,文化创意产品的供给创造文化需求也创造文化消费者,文化创意产品在消费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价值循环累积效应。

供给创造需求,这个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判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买方市场的出现,逐渐被需求决定供给的认知所取代。其实,更为符合实际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是一种互动均衡的关系,供给会影响需求,需求也会影响供给,只不过在生产力相对不足的时期,供给的影响更大,而在生产力过剩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需求的市场作用更为突出。文化创意产品的供需总体上也是符合这种互动均衡规律的,但是对于创造性的产业来说,供给的意义和作为显然更为重大。

文化创意产品属于创造性的产出,独特性与超越性是这类产品追求的重要品质,通过创新带来新奇的精神享受或开启新的产业链。比如伟大的艺术作品,可能是超越当下时代的审美观的,它的创造给它的消费者们带来了新奇的艺术审美体验。比如工业设计,它的价值就是要突破常规,通过不断的创新开启新的产业链,创造新的需求,不是被动地适应市场,满足已有的消费心理,而是要激发新的消费欲望,创造需求,赢得市场。

篇6

设计是一项引导潮流和发展方向的工作,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最先进的理念和认知程度,其中蕴含着先进的科技因素和人文精华。这些都决定了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具有创造性这一重要属性。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够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不具备创造性,那就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一样,不能够飞翔,只能原地打转,对艺术设计学生也就意味着无法生存下去。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创造意识的缺失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所实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形成了牢固的被动接受型思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下发学习任务而不会主动求知和提出自己观点的庞大群体。他们对创造创新理解不深,没有建立起主动学习的思想,平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又缺乏动手实践,知识永远都停留在书本上文字上,直接造成创造性能力培养途径的缺失。还有的学生有建立创造性能力的追求,但在实践过程别容易被困难所折服,造成半途而废。如何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下培养出能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具备创造性能力的学生,是艺术院校需要重视起来的研究课题。

(二)创造性的培养

所谓创造性,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我国的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推崇的教育模式强调老师的“言传身教“,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通常被严格定义为“教“和“学“,学生只能接受老师的观点和看法,而主动提出问题和挑战老师的行为在很多时候是不被提倡的,长久以来,学生们就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对所学知识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没有挑战精神和主动求知欲望。而很多学校没有讨论和动手实践的教学环节,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环境和条件无法实现,也就造成了艺术设计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无法建立和形成。

(三)文化艺术修养不足,知识面单一

现在的艺术生高考录取制度存在很多弊端,首先艺术生的高考录取划归文科生招收范畴,而录取成绩有又远远低于普通文科生,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课单独设立考核标准,很多中学在高中进行文理分班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理科,成绩稍逊的学生选择文科,文科中成绩更不理想的学生为了能顺利进入大学,在对艺术没有任何热情而且不具备任何音乐、绘画艺术功底的情况下被动填报艺术专业,这一部分学生本身不具备足够的文化艺术修养,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就更难培养创造性能力,也更难满足艺术生的素质要求。

二、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一)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设计专业尽管种类繁多,但对于美的认知应该是相同的,而“美“在设计中体现在韵律、节奏、深意、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设计者要想设计出美的成功的作品,那就要对产品本身所涉及的功能、特点、销售地域风情、文化背景、、禁忌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而这些方面都隶属于文化艺术修养涉及的范畴之内。没有足够的文化艺术修养,设计者也就注定无法设计出真正成功的作品,作品也注定没有生命力,也更不可能表达艺术深意。只有具备充足的文化艺术修养,设计者的作品才有可能焕发活力,传递精神寓意,设计者才能拥有创造性能力。(二)作品体现文化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优秀名人字画、雕刻作品、服装设计作品、建筑造型、工业产品设计等等都让我们记忆深刻,赞叹连连,无不被设计者的精妙构思和无限创意所折服,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

三、文化艺术修养提升创造性能力

(一)在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授课期间可以有意识地把简单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性的延伸和扩展,涉及的范围尽量宽泛,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全方位知识的掌握,诱发学生对多门类多学科知识的兴趣,不仅仅把他们限定在书本和教材当中,更应该把他们引向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性、心理等丰富的学科上来,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如何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整个世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步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求索,创造性能力也会被一步步培养起来。

(二)创造性能力离不开动手实践

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安排真实的设计任务作为实践动手作业内容,通过真实的设计任务让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的一切资料,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作业阅读和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并对整个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相应奖励。设立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实训计划、实训教材,并尽可能聘请一线从业人员进行实践指导,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体会、思考、提问……这些措施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创造性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三)开展专题讲座

定期在校园进行各种专题讲座对艺术生是十分必要的。讲座内容不必都要与艺术设计有直接关系,只要是艺术设计经常涉及到的都可以举行,充分打破专业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走进讲座现场。一定要注重专题讲座的质量,其中讲座内容是一方面,而讲座人本身的素质和水平也至关重要,博学多才,幽默风趣,表达清楚流利的高水平讲座者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也会有巨大收获。

(四)社会实践提升创造性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画展,参观名胜古迹,积极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各种夏令营,出外写生等。学生的学习不能限于学校和课堂,艺术生更是如此,课堂之外的世界要学习的知识更多,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实现也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正因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才为创造性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条件,创造性能力从来不是某个人独立存在就产生的,它离不开与社会接触,离不开社会实践。

四、小结

篇7

关键词:状元文化;创意产品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55-02

国家历史名城常熟,人才辈出,其中尤以“两朝帝师”――翁同最为知名。在常熟有一“状元坊”,翁氏府第里先后有翁同、翁曾源叔侄状元及第、大魁天下;翁同书、翁同爵兄弟官至巡抚,与大学士翁同昆弟三人,出将入相。翁氏故居现建成为“翁同纪念馆”,海内外观者纷纷慕名而来,为此常熟市政府设立了“状元文化节”,以此推动常熟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发展。像台湾等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博物院的旅游纪念品深受游客的欢迎。但目前“翁同纪念馆”内能体现常熟地域特色的状元文化产品很少,故考虑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常熟状元文化创意产品。

一、状元文化元素的提炼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北宋殿试前三名均称“状元”;南宋时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并为后代所沿用。

(一)图形元素

翁氏的故事与建筑有的明清包袱锦纹样和各种建筑装饰,都是状元文化图形元素提炼的很好原型。如状元的服饰造型、补子图案、建筑纹样等。根据这些状元元素将其进行现代化的造型处理处理,设计在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中,便能形象的传达出吉祥祝福的寓意、体现深刻状元文化内涵。

(二)文字元素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集形、声、意一体的特性,并生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书法艺术。

此外,汉字还可变化为图案,不仅有极强的识别性,还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我们将“两朝帝师”――翁同的书法作品进行了选取,用其作为一种状元文化特定的象征符号,可以作为单独纹样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形象结合成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或四方连续纹样,形式活泼多样,适用性很强。

(三)色彩元素

色彩在任何设计中都具有“先声夺人”的视觉效果,在创意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同样如此,它决定了人们对其的第一印象。

中国人自古崇尚红色,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红色具有浓郁的吉祥寓意。体现在状元文化中,状元袍、状元帽、状元花都是红色的。黄色是最明亮、辉煌的色彩,古代的帝王都喜欢使用黄色,代表着尊贵、华美。

因此,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色彩设计中,红色和黄色是最能体现状元文化的色彩元素。除此之外,中国传统五色中的青、白、黑也是可供选用的色彩元素,中国人喜欢浓郁而喜庆的色彩搭配,这些色彩同样也可以体现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上。青色象征着坚强、希望,是常绿植物松、柏的色彩;黑色、白色则象征着端庄、质朴,是天地、日月的色彩。

(四)立体元素

立体造型往往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为此,在“翁同纪念馆”平面吉祥物造型的基础上利用超轻粘土进行实物的设计,生动的再现了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的卡通造型。这样的设计即可以作为工艺摆件,也可以放大为大型雕塑增加活动氛围。

二、结语

在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状元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之一。文化创意产品“寿”作为“状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提高商品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对文化创意产品日趋重视,其市场潜力不容小视。“状元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应当植根于当地的状元文化基础之上,合理的提炼当地地域文化象征的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巧妙的进行运用,借鉴和发展传统造型,领会和强化文化涵义。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使“状元文化”创意产品不仅符合现代审美,且更具民族性和文化性。

参考文献:

[1]李娟.设计中的中国文化[J].作家,2014(07).

篇8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建筑创新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也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艺术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

(1)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则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董事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和穿斗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在我国流传下来宏伟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如战国和秦时期建造的万里长城,明清时期建造的北京故宫,还有汉唐时期建造的西安钟楼等等数不胜数,而被人破坏的精美绝伦的建筑除了历代宫室,还有亲带建造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传统建筑的哲理观。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卓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与环境、生态、地貌等均是共生的。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求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创作和实践。(3)传统建筑的审美艺术。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种理想没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定的对象,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自然而不造作。中国建筑艺术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

二、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代中国建筑要跟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同时要当面的现代化,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用于现代建筑中,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运用于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要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2)不断创新,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万物皆流,建筑也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建筑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这一新的民族精神风貌。新建筑的制作应当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片面追求建筑物外在形式的华丽和气派。中国当代建筑应该扬长避短,善于吸纳世界先进的建筑科学,广泛借鉴各民族的建筑艺术,敢于创新,设计出无愧于先贤对得起子孙的作品,发扬中国的建筑艺术,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别美丽的一枝,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将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建筑文化的要求,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实现建筑创作的民族之路。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WWw.lw881.com[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篇10

构图是造型艺术术语,是对画面的取景与布局。构图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物体的色彩、物体的光源方向等。作者通过构图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获得相应的艺术感染力。漆画作者在绘画创作之前都会画一些小型的简单构图,反复比较之后再落幅。构图的基本形状有三角形、“S”形、对角线构图、井字形等,不同形状的构图给人不同的感觉,如,三角形构图比较稳定,井字形构图让人感觉严谨,“S”形构图给人流动的感觉,对角线构图给人爽利的感觉。构图的基本法则概括而言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包括主与次、前与后、高与低等,显示出画面的生动性和秩序性。漆画构图通过这些构成形式因素,使画面具有丰富的情感联想。各种形式的构图构建了不同形式的漆画作品,使得漆画创作的风格多样化,作品语言更加丰富。

2.造型

漆画造型能力指的是人们表现和刻画漆画形象的能力。漆画造型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理解对象;二是塑造对象,即把握形象特点,表现空间的形、体,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三是控制画面,创造个性化形象(艺术家个人特有);四是再现对象、完美共享,即把现实对象植入画面后与画面其他因素构成画者意图、情感思想在视觉上的共鸣,与对象的本质、内在气质、精神形成共享。

3.色彩

色彩是一种视觉现象,物体受到光线的照射才能产生视觉色彩。漆画的色彩来自于其材料本身的特色,漆画的材料属性是色彩表现的形式美。古代漆画多用银朱、煤烟、赭石、石黄、石青、石绿等矿物盐基性的金属化合物颜料,除了银朱、石黄、煤烟以外,大多不宜入漆,所以古代漆艺色彩较暗。随着钛白、酞菁蓝、酞菁绿等颜料的出现,漆艺能够调配出多种色彩,这使得漆艺色彩更加丰富多彩。以上各种颜料都要与漆调和才能形成漆彩,作为入漆的颜色。漆画颜料和漆调和后的色彩,干后通常会比原来的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到调制时的色彩,主要是控制漆的用量。漆画色彩在布局创作上也要运用基本的色彩对比,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饱和度对比等,使漆画的色彩从布局到组织再到色彩的感情渲染饱满有力,结合漆画的材料语言,共同构建漆画创作中的色彩体系。处理好漆画艺术的材质语言与绘画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挖掘漆画艺术内涵精神的关键所在,更有助于漆画事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