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篇1

关键词:民族文物;保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47-01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族文物:它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具有重要纪念价值的代表性建筑,各种珍贵艺术品等都属于民族文物。

二、我国民族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1.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来重视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很多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破坏。例如,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被摧毁,遗址建筑被拆等,令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巨大损失。另外,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坏境也被大大破坏,大量的高层建筑矗立在旁,让人难以感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对开发商掠夺式开发的容忍。

2.热衷于修复和重建历史古迹。现阶段,在保护民族文物方面,存在着热衷于修复和重建历史古迹的现象,却不重视对它的保护,使其价值降低。《威尼斯》明确指出在修建、修复文物时,应使添加的部分与历史文物整体达到和谐状态,同时应将它明显区别于原本的部分。在保护历史古迹时,不应随意进行重建。即使对已消失的建筑物进行重建或恢复原样,由于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施工技术明显不同于以往,所以重新建成的建筑绝称不上历史古迹,也不具备任何文物价值。

3.保护的观念尚未得到广泛认同。由于我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商家企业以及普通民众,在知识和思想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或者从发展当地经济、旅游事业出发,以及每个人的兴趣相同,使得民族文物保护的观念不能被普遍认可,文物保护工作因此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平遥古城墙就由于经营主体方面的问题,使得它倒塌大半年也没有修复好等。

4.缺乏健全的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民族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规范文物保护方面,多表现在各种类型的法律法规和一些规定之中,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使得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具体负责单位并不明确,在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从我国有关民族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中能发现,它可以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部门负责。所以,我国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三、我国民族文物的保护方法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是极具重大影响力和强制力的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积极引导城市化建设,同时鼓励和实现各种方式的政治参与,建立并逐步完善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族文物保护事业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发展经济,而是要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发展也转变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指标。城市发展要实现经济增长,同时需要为城市树立良好的文明形象。但不能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而牺牲民族文物的文化价值,也不可以破坏城市的环境。

3.文物部门适时应变。它是指文物部门及其工作者要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能做到主动配合、提前介入、有理有度、争取两利。其中,“主动配合”是指文物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并能主动配合城建相关部门做好基建审批工作,严格把关,不能等出现了问题再去干预、解决。“提前介入”则是指文物部门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提前将本地区的民族文物的基本情况告知给规划部门,使其能更清楚地知道民族文物的分布状况,尽量减少在审批基建项目过程中矛盾的产生。

4.全民积极参与。在我国,对于民族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和建设上的问题,大都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建筑师、规划师负责解决,从专业性上来看,这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我国民族文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无论什么专业,在对它的认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局限性。在我国民族文物中,包含着多种学科方面的内容,比如哲学、历史、文学等,如要完全诠释这些内容,需要各种学科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参与,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些工作的。

四、小结

本文对民族文物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我国民族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民族文物的具体保护方法。期望能为文物部门及其文物工作者在我国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操作中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

[1]洛桑宗喀.试论结合工作实际正确认识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J].中国科技投资,2013(18).

篇2

【关键词】 文物管理 管理现状 问题与对策

我国历史悠久,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具有十分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源。因而需要文物管理者对文物加强管理和保护,采取符合文物事业发展的措施,以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

1 我国文物管理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物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是文物保护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与以往相比得到了广泛重视,国家在文物保护立法以及保护机构设置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二是博物馆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我国境内的博物馆数量在逐渐增加,种类也在不断丰富,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在管理和经营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博物馆的管理规模甚至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三是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提高,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在这方面的科技研究也逐渐增多,使得我国目前的文物保护在科技含量方面也有了巨大进步。

但是应该看到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我国文物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文物事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目前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不足。任何管理工作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支持,文物管理工作也是如此。但目前我国文物管理工作普遍缺少经费,尤其是基层管理部门,日常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经费,使得管理人员很多管理工作无法开展,文物保护所要用到的经费无法得到保证,也就使得文物管理效率低下。而经费的缺乏,导致博物馆无法开展有吸引力的文物展示活动,造成博物馆的观众流失,导致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文物事业的持续发展。二是缺少文物管理方面的相关规范。目前对文物管理方面,我国的法律还不够健全,致使很多文物被不法分子窃取或是走私到国外,造成文物资源的流失。特别是在文物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里,非法走私和盗窃文物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我国境内大量珍贵文物流落到异国他乡,给我国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三是文物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国很多博物馆当中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隐患,缺少现代化的防范设备和技术手段,主要还是依靠博物馆中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看护,这就使得文物本身的安全性得不到相应保证,文物管理的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同时,还有很多文物并没有被博物馆保护起来,像是一些尚未被发现的石刻雕像、古代陵墓等,这些都是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物,被很多盗窃分子进行窃取,使我国地下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在我国每年都有上百件与文物盗窃有关的案件发生。四是文物管理中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在管理基础设施方面,有的地方缺少对文物进行管理保护的基本服务设施,缺乏对文物进行管理保护的条例或规章制度。同时,有些配备基础服务设施的地方,由于年久失修,很多服务设施和基础建设失去了其作用。同时有很多建筑文物或外部的石刻等也因为时间过久的原因而失去了原来的研究价值。另外,在基础建设方面,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历史街区、风景名胜等都被盲目的城市化建设所代替,导致大量民间文物被破坏。

2 文物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力度

对于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应该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扶持力度,适当增加对文物管理的资金支持。在公共财政管理下,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其次,政府还应该加强在文物管理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督工作,确保政府提供的管理资金都能够应用到文物保护的工作上。同时,为了提升文物管理水平,作为文物管理实施者的文物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改革力度,针对文物管理中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改革力度,调整管理模式或管理方法,增加文物管理部门的活力,充分发挥博物馆或管理部门在文物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在文物管理开发方面,管理部门还可以积极与其他产业进行合作,通过销售仿制品或复制品来获得相应经济收入,以自行解决文物管理在资金方面的问题。

2.2 加强文物管理的执法力度

针对文物管理中存在的秩序紊乱问题,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加快文物管理方面行政立法速度,尽快健全文物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文物管理的执法力度,对于文物管理中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应该予以重惩,对文物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各政府和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全民保护意识,提高民众对文物保护的安全意识,主动举报或揭发文物走私或盗窃,以减少文物犯罪行为的发生。文物管理部门在对文物进行管理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协调文物管理与社会效益、旅游开发建设等之间的关系。这样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文物管理相关规范才能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才能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作用。

2.3 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

针对城市化建设给文物保护带来的阻碍,文物保护工作者应该注意协调城市化建设与文物管理之间的关系,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建设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有效改善目前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当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城市化建设进度逐渐加快,尤其有些城市领导者对于历史文化和文物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城市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与城市快速建设之间出现矛盾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各级政府应该依据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规定,对文物建筑密集的地区进行划分处理,或是根据城市中文物建筑的具体分布情况制定相应保护方案,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结合起来,并且可以利用文物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底蕴来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4 加强文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近年历史文物、文物建筑等保护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这也是近年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要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紧建设文物管理基础设施。各地区的文物管理部门应该成立相应的保护机构,积极采取或实施文物保护措施,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另外,对于年久失修的一些文物建筑,文物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加大对重点文物建筑的维修力度,恢复文物建筑的服务功能,以便提升管理部门和博物馆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在现阶段文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文物管理者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去解决和面对。对于文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和问题,文物管理者应该在坚持高度负责态度的前提下,结合博物馆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切实的管理措施,以促进文物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推动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淑青,杨忠盛.当前基层文物安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控对策[J].神州,2013(5).

[2]罗纯新,陈艳萍.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神州,2012(20).

[3]龚花萍,孙晓,刘春年.文物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兰台世界(中旬),2013(1).

篇3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

一、文物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是宗教古建筑,它是社区、乡村,尤其是农村群众最集中的活动场所,做好这些宗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把它们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安定民心、安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可使进各个国家地区间交流,有利于保持世界各平共同发展。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是我们现在的职责。文物管理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管理,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的轨道。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2.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

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

4.经费短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失去管理。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

5.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6.开发与保护失调

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保护措施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三、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四、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认真落实文物工作“四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订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当地政府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在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划部门应划定重点保护范围。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4)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本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原则,不要把文物工作简单看成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将文物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事业。从县领导起,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乡镇的领导都要为本辖区内的文物保护负起责任,纳入他们的工作范畴,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在每年度的年终考核中,都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考核的项目之一,各级领导的述职报告中都必须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从而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了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

7.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篇4

[关键词] 基层文物 保护管理工作 现状 对策

一、莆田市涵江区文物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是宗教古建筑,它是社区、乡村,尤其是农村群众最集中的活动场所,做好这些宗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把它们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安定民心、安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涵江区对于申报、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非常重视,多年来,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涵江区文物管理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管理,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的轨道。

1.形成与发展

1987年,涵江区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6处后,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认识的提高,建区25年来,共公布了7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是莆田市6个县(区)中同期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批次最多、数量最多的一个区。

2.文物的种类

涵江区有文物保护单位95处,具体分类如下:

(1)按级别分

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白塘镇洋尾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32处、区(县)级56处。

(2)按类别分

有古建筑80处(古桥5座),古墓葬4处,石刻4处,古遗址2处,近现代建筑1处,革命旧址4处。

3.保护管理机构

涵江区政府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区长任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文管委负责领导全区的文物工作。涵江区文物管理办公室的编制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4人,由原来的托附于文化馆改为独立编制,充实了文管办的力量,扩大了文物干部的队伍,增强了文物保护的功能,负责指导全区的文物保护管理的具体业务工作。在2006年95处文保单位全部成立“文物保护管理所”,完善了保护机构,提升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力度。各村还聘任了文化协管员,参与文物保护工作。这样形成了从区文管委、区文管办、乡镇文化站到各文物保护管理所及村文化协管员的文物保护网络,使全区95处文物保护单位置于这个网络的有效保护之中。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2.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

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

4.经费短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无存。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

5.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6.开发与保护失调

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文物保护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三、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涵江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认真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订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全区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白塘镇洋尾村的保护规划;在制订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区规划部门又江萝苜田等片区划为重点保护范围。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在涵江区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4)把文物工作纳入体制改革

虽然在涵江区体制改革中,文物管理部门予以优先照顾,在全区机构精简、人员缩编的情况下,文管办的编制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4人,由原来的托附于文化馆改为独立编制,充实了文管办的力量,但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要对全区95处文物单位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扩大文物干部的队伍,配备交通工具是燃眉之急。

(5)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涵江区本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原则,没有把文物工作简单看成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将文物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事业。从区领导起,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乡镇的领导都要为文物保护负起责任,纳入他们的工作范畴,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在每年度的年终考核中,都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考核的项目之一,各级领导的述职报告中都必须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从而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了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

7.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篇5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54-01

一、概况

中国境内保存的丝路遗存,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别:新石器时代文化古遗物;古城遗址;古墓葬;石窟艺术;塔碑楼阁;寺庙建筑;长城关隘;民族与民俗文化。由于近年来一些不合理的经济开发、自然因素等原因,导致丝路沿线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濒临消失的危险,悠久的西域文化也将失去精神依托和物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分析

古遗址的保存现状令人堪忧,除了一些级别较高的文化遗存保存相对完好外,很多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原因有。

1.自然因素:(1)地震。丝路沿线多处处于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激烈,使得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沿途的古城建筑多为夯土或土坯结构,极容易造成很大的破坏。(2)风蚀。丝路沿线经过塔克拉玛沙漠,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大风扬沙是沙漠气候的常态。而这些地区的古城址、烽燧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大都为砂石、生土结构,强劲的风力很容易对古遗址造成巨大的破坏。(3)洪水的冲切与浸蚀。丝路沿线洪水泛滥,从而对古遗址造成严重的破坏。暴雨所致的洪水造成古建筑的多处塌方、毁损。对古遗址造成严重的冲切破坏。

2.人为因素:(1)自然资源开采的破坏。丝路沿线有油气矿藏资源大省(如新疆),是国家能源的重要储备区和供给地。但许多油气田的工程建设,是在古遗址之上,从而对古遗址造成了整体性的破坏。(2)农业开发的破坏。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中道就是绿洲农业的重要地区。由于绿洲耕地资源相对有限,在历史时期使得其中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常常被平作耕地或被取土肥地,造成了许多历史遗迹的破坏。(3)开发旅游资源对文物保护的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对文物保护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了具有保护修缮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一些落后发展模式很可能会将许多价值很高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景区,从而使历史文化古迹失去了原来相对封闭性保护的环境,从而对许多历史文物造成不可逆性的破坏。(4)工业污染的破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三废”的排放对历史古迹破坏作用十分严重。如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古城墙、石窟寺、壁画等产生严重的侵蚀。(5)城镇化的破坏。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大规模的建设,城市内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三、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对策建议

1.审慎处理资源开发和文物古迹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资源开发和文物古迹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城市经济发展和中华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虽然矿产油气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但矿产资源具有可替代性,而历史文化资源是唯一的,一旦破坏,就无可替代。

2.农业开发中首要注意文物保护。绿洲农业开发中,民众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非常重要,所以提高其文物保护意识是重中之重,防止出现为了增加绿洲用地而将文化遗存破坏甚至全部移除的情况。

3.从制度上规范文物、旅游部门的行政职能。文物部门大都是和旅游部门联署办公,甚至许多历史遗存由旅游局管理,这从根本上不利于文物保护。因此,要重点突出文物部门保护文物古迹的专业职能,实行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能的严格界定。

4.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避免工业污染对文物的破坏。工业污染对文物的破坏极为严重。减少工业“三废”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要从源头上禁止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这就需要决策部门和地方政府理性衡量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这笔账。

5.城镇化进程中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留住城市底蕴。在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城市扩建中,保存古城墙、古民居能保留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感。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提高认识,做好规划,才能做好古城与新城的和谐统一,历史遗存与现代化建设的并行不悖。

四、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意义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作为中国西域文化重要的依托和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对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护对象。要把历史文化遗存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开发保护工作。

五、丝绸之路的旅游前景与优势分析

“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独具神秘性、文化性、经济性、多样性、民族性等特色的特征,正是“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的资本和依据。从“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遗存与旅游胜迹及它所具备的鲜明特点等方面得出“丝绸之路”是当今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把“丝绸之路”建成21世纪黄金旅游线的重要意义,使它成为振兴城市经济的金钥匙。

篇6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XX

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XX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民俗文化独特。全市现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其中国家级3处(9个点)、省级13处、市级31处,馆(库)藏珍贵文物1225件,26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平故居,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宋安丙家族墓地,“蜀中第一塞”——宝箴塞,川东北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落——褒先寺,南宋至清代石刻群——灵宝山石刻等都在我市境内。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宝贵资源。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定要大力推进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使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XX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街区、镇村、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消亡或失传。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有效保护利用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XX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全民增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意识,共同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进一步认清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展示XX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XX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要正确把握文化遗产“保”和“用”的关系,既要合理追求经济GDP,又要全力守护文化DNA,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促进XX和谐发展。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要普查摸底。各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要充分利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机会,在更大范围和空间内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积极开展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的征集,深度发掘和科学整合资源,不断充实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同时,做好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录入、登记和建档工作。二要科学规划。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分类制定文物保护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依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必要的保护管理机构,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坚决避免和纠正过度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特别是将文物作为或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违法行为。三是统筹兼顾。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在项目批准前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发掘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以后方可实施。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发掘要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统一管理,落实审批和监督责任。四是重点保护。实施一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排除重大文物险情,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对文物“复建”进行严格限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切实用到对重要文物、特别是重大濒危文物的保护项目上。当前,要重点抓好以华蓥褒先寺、CC观音寺、XX文庙等为重点的文物维修工程,做好XX肖溪、协兴,CC沿口、中心,AA顾县,BB汤巴丘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村落的申报工作。

三、强化保障,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研究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坚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确保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对文物分布较集中的区市县予以重点倾斜,在资金上给予必要保证,在文化经济政策上给予支持。认真落实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四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制度、科学保护及监督管理制度、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馆藏文物管理制度、目标考核制度,强化督查督办,狠抓制度落实。坚持依法办事,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篇7

关键词:遗址保护;产业转型;出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一、富平唐陵的保护现状及实地调研情况

富平唐陵目前的保护等候当地文物部门的监管,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物保护部门一直没有出台相应的保护规划,也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唐陵进行保护。2014年5月,我们赴富平调研,在调研时看到,位于富平县宫里镇、酷似一只坐北面南展翅飞翔的凤凰的定陵陵区――凤凰山,凤凰头部(即陵顶的西、北方向)已经全部炸开,直接威胁着墓道的安全;凤凰的左翅已经被炸断;章陵主陵的东、南、西侧全部被炸开,甚至墓道口被炸断约10多米,附近还可以看见散落的墓道条石;位于庄里镇的元陵,主陵顶上有炸开的大小不一的采石点数个,一位40多岁的农民说,“他小时侯在陵顶上玩耍,见过彩色的琉璃瓦、有碑文的石碑等,如今早已经不存在了,陵顶上的两座巨大的石狮,原来好好地蹲在陵顶,因为开山炸石的炮声,已经被震翻在地”。但是,我们这次调研过程中发现,陵区一反平日的繁忙景象,安静了许多,也听不见炸药开山炸石的轰隆声,主陵区内看不见拉石头的车辆,只有距陵区稍远一点的地方,有少量采石车辆满载石头从山中出来。

唐陵这难得的安宁,要归功于有关部门的重视,自1983年以来的20多年,政府陆续禁止在陵区内非法采石的通告,这次行动力度很大,政府的决心也很强,但是这次行动会不会像前几次那样在几年以后又死灰复燃?行动的效果能维持多久,还需要时间的证明。

二、富平唐陵保护存在的问题

富平唐陵为什么会遭到这么严重的破坏,陵寝保护范围内的炸山取石业为什么这么繁荣,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进行逐一分析。

关中平原被称为八百里秦川,从周秦到隋唐,在这里曾有13个朝代建都。关中在我国历史上战略地位重要,因处于函谷关和大震关之间而称关中,也说处在北有萧关,南有武关,西有函谷关,东有散关而称关中。关中地区承载了我国古代的文明,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埋葬在这里的多位帝王可以见证,同时,关中仍然延续着中华的农耕文明和繁荣的农村文化,承载着现代文明。现在,全国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传统的土地收入远远更不能满足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所需要的支出,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传统的土墙瓦房不能比拟现在的砖墙洋房,但是石刻产业能够带给当地群众可观的收入。这种远比种地、保护陵墓的收益要高出很多的产业,也是富平县的传统产业,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其中尤以定陵、元陵、章陵的石头材质更好,据说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石碑指定要用富平出产的石材,如今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很多石碑就选材于富平的石头。在调研途中,我们也看到,从宫里镇和庄里镇政府所在地到定陵和元陵陵区所在地,沿途已经形成了以″石头″为主材的众多的加工厂点:规模不等的石刻工艺品厂、水泥厂、石板厂等。近些年来,围绕“石头”发展起来的“石”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走访过程中,有些村民就说:不准开采石头,断了村民们的财路。村中不少家庭的院子里停放着用于拉石头的四轮车、甚至大卡车。大部分家庭,都依靠采石卖石或者在当地的石头加工厂里打工,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村民说,“自从封山堵路以来,村民们都闲在家里,没钱可挣”。由此可见,唐陵保护与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切身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成为非法采石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三、富平唐陵在产业转型发展下保护的出路

富平唐代帝王陵保护区范围内炸山取石是政府和农民需要发展,违背了文物保护的需求,但是不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需要适应飞速的社会变化,需要飞速的经济发展,但是速食经济带给我们的是对文物的破坏和对文化的损毁。如果农民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或者其他途径获得更快、更好的获益,自然会放弃开山炸石这种非法而且破坏自身生态环境的做法,对于附着于唐陵周围的各种石头加工企业,也会逐步退出市场,境内的水泥厂等与石头开采有关的企业也会随着科学的引导合理利用资源,逐步“关、停、并、转”。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唐陵保护区范围大,面积宽,保护难度大;而且尚未发掘,地面文物遗存非常少,可观赏性差,开发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寻找保护文物与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够解决关有的陵墓文化与三农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既保护文物,又能发展经济。

富平县按地貌特征可划分为四个大的区间:北山丘陵沟壑区、山前洪积扇区、黄土台塬区和川道区,除了北部山地丘陵沟壑区外,大面积土地平整肥沃,尤其是中部海拔处于376~439米之间广阔的黄土塬区,孕育了富平的传统名吃――琼锅糖和柿饼,近年来随着奶山羊的发展,富平羊奶也逐步发展为农业支出产业之一。但是这些产业只能缓解目前陵墓保护与农村发展的矛盾,不能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才能够引导农民放弃采石,寻找其他的致富途径,向其他的产业中渗透?

产业是突破口,也是结合点。首先,在产业类型和结构方面,从县域层面着手,寻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特点的产业,将传统的建材、石刻产业从支柱产业中剔除,建立以陵墓、民居、陶艺、农业、农村以及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观光体验项目体系,培育和扶持现代农业,建立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形成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双轮驱动的新的产业路径,逐步代替传统石刻和建材业。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与当地实际结合,与周边区域互动,确定不同的主题板块,如传统农耕文化体验板块、陶瓷技艺展示与体验版块、红色文化记忆板块、民俗文化展示及体验版块等,贴近群众生活,激发群众兴趣,激活产业活力;现代农业的建设,应确定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产业类型,建设各类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园区与基地互动,基地与园区联动,如围绕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加工园区,围绕反季节蔬菜、时令蔬菜、瓜果基地建设菜篮子物流园区,围绕花椒、苹果、柿子、核桃等经济林果基地,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同时可以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农业现代化管理示范园区、农业产业主题园区等,形成规模效应,产生聚合效应,形成经济效应,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增值。其次,在产业管理方面,更新现在的以农户为单位,自由选择发展的模式,建立政府引导、组织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的模式,对产业的正确引导会带给农村切实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转移群众的收入来源,也可以有效的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再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的富余,这一部分人口的有效转移,是唐陵保护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口的转移可以解决城市用工难问题,同时对城市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县域城镇化,繁荣城市经济,激发城市活力,同时可以有效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公共设施覆盖率和服务率、改善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

因此,引导政府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点和产业突破口,引导农民寻找其他的致富途径,改变政府的经营观念和农民的传统致富观念,从产业转型着手,重新构建富平县的产业体系结构、更新产业管理模式、促进城镇化发展,是解决唐陵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唯一出路和长久策略,也是我们寻求的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也是唐陵保护的最佳出路。

结束语

遗址的历史内涵不是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借助适当合理的表现形式,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只有建立在继承发扬文化内涵和恢复再现历史原貌基础上的表现形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14-119.

篇8

【关键词】历史;文脉;城市更新

引言

自工业时代结束,第三产业兴起和消费时代来临,全球城市均开始进行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的转型。大量原本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开始衰败,它们不得不寻找城市更新的机会。新产业所需的发展空间除了可在不断扩张的新城区获得之外,更希望在旧城的功能转换中兑现。

一、当前城市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的现状

在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新兴房地产业、服务业和旅游业不仅在郊区农村进行征地发展,同时也介入旧城改造,通过大规模的拆迁获取它们所需的空间.城市化水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迅速提高,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城市化已从”建设时代”逐步转向”重建时代” ,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屡见不鲜,我国大部分城市已出现以大拆大建为特征的城市更新,仅保留一些核心文物建筑,而对文物周边的建筑大规模拆除新建,并且完全割裂与文物建筑的内在关联,仅仅体现商业开发价值。而这些建筑往往与文物建筑有着历史的关联,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承载着记忆及多维价值,具备了社会性,它们与历史文物建筑是以整体的完好性、组合性和连续性来展现自身价值的,更全面地反映了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社会概况、生活、商业、文化等。如何对待已形成的历史街区,城市环境,文化传统,这些问题已引起建设规划界的重视.对城市中客观存在的历史环境如何保留继承乃至更新的问题,无论是建成千年的古都,还是近代崛起的现代都市,都应在规划中认真考虑。

二、保护历史文脉与城市更新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于历史建筑首先是保护,但保护不等于怀古恋旧,而是要在新的城市环境下既保护它,又赋予其新时代的功能,将文脉以建筑规划特有的语言传承下去,再利用,不是乱拆乱改,不是以文物保护建筑之名随意的进行“艺术”发挥,而应进一步的上升到其所传达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信息上。巴黎的旧城改造在此方面做的很好,表明看来巴黎的旧城已在逐步建设中被逐渐更改,但在旧街区的基础上不断的满足城市对新功能的要求,城市的精神被继承下来,文脉也在逐年累进的建设中变的丰厚起来,如今没有人可以否认这座古城在现代都市中散发的魅力。

三、创造有历史特色的现代城市

城市文化是城市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年代都在城市中创建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尚保留有历史建筑的城市是及其幸运的,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集中重要体现,可以表现独特的民俗风情,城市更新以历史文脉为依托,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可以创造出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名片。

笔者接手了一个云南安宁的城市更新项目,片区内有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宁文庙,现介绍下此项目的设计情况,望能抛砖引玉。

云南安宁历史悠久,被誉为“螳川宝地,连然金方”。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在此置连然县。安宁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历来是昆明的重要门户,迤西咽喉,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站口,史称“安宁雄镇,诸爨要冲”。

此项目位于云南省安宁市的旧城区 ,在城市建成区中部,其北部为中心城区拓展区,西部临近新开发建设的宁湖新区,东南为昆钢片区,东部临近东湖公园。项目用地南部伊皇项目区块,拟作现状保留,仅就北部用地进行规划设计。北部用地面积合计83510.361,用地较为平坦。用地内部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安宁文庙),拟进行改扩建。此项目是一个依托文庙的片区概念规划,容积率不确定,需要通过多方案的比较来确定最合适的容积率,以求达到保护历史街区的同时又得到尽量大的商业开发价值。

地块周边现状多为商住用地,部分项目正在建设中。基本都为百米高层住宅组团及shopping mall与沿街商业的组合,已经将文庙周边历史街区的现状破坏了很多,建筑密度较大,对场地的压迫性较强。现状优势是场地可依托现有文庙资源,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使其成为区域文化中心,场地内部部分公共建筑迁出,有益于项目的完整性。但是也存在几个问题:(1)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空间,文庙的保护利用程度较低。(2)空间无序,环境品质较差。(3)基地内部居住品质较低。(4)内部缺乏行车流线,存在停车和消防问题。(5)周边新开发,商住楼对基地在空间上形成压迫。(6)缺乏便捷的步行系统,与周边城市空间联系不便。(7)整个片区建筑密度较高,缺乏城市开放空间。

方案设计思路是最大限度挖掘文庙价值,保护尊重文庙,依托文庙,提升附属地块的商业价值。总体规划上,以安宁文庙为核心展开,相邻地块设计为仿古商业街, 与文庙之间以绿化间隔,邻而不扰、互为依托、实现共荣。建筑高度2-3层不等,与文庙高度呼应,减少对文庙的压迫,离文庙稍远一点的临街建筑处理为酒店式公寓,1-2层为商业,3-6层为酒店式公寓。与文庙隔街相对的北侧地块处理为学校加商业住宅,建筑高度梯度变化,逐级向文庙方向递减避免给文庙带来空间压力。因学校建筑高度相对住宅较矮,将学校临文庙这侧布置,地块的最北侧设高层住宅组团,距离文庙最远,避开视线干扰,最大限度减小对文庙的空间压迫拉大住宅间距大花园组团最大限度缓解因周边已建均质分布的高层住宅对文庙的压力。

我们希望这个片区通过城市更新,能成为安宁历史生活空间的精致再现,她是旧时光、国际化和本地风的混搭,她是了解这个城市过往历史一个必要的入口和途径.本次扩建拟扩建至文庙鼎盛时期的规模,即康熙时的规模。使其成为连然乃至安宁的名片和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入口设立牌坊,这是中国建筑历史长河殊的入口空间形态,组织入口前导及烘托气氛。流线设计上文庙内部设有两条轴线:主轴沿崇圣祠,大成殿方向的祭祀轴;次轴沿明伦堂,魁阁方向的学宫轴。文庙部分闹中取静,充分体现对文庙历史的尊重与延续。商业部分依托文庙,新建仿古商业街区,促进安宁旅游商业进一步发展,为老城区注入新的活力。文庙与周围建筑关系上,历史阶段的文庙周边为大范围绿化,红墙绿树,分为幽静。现阶段的文庙周围密植绿化,与周边新建建筑脱开,前后设置集散广场,商业街入口毗邻广场,将人群通过广场引入商业街。商业路径上商业空间形成环路,宽窄不一的街巷,以线性排列的店铺为主,通过大小不一的广场连接,形成Y形商业街,并在重要节点位置通过“奥旷”处理增加空间趣味性,整条街的游览形成妙趣横生的旅程。以文庙主要建筑大成殿为轴线,商业街在两侧放开,在轴线交汇处形成开放广场,作为重要节点,承载各类市民休闲娱乐活动,休息茶座,音乐喷泉等充分营造商业氛围。

结语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建筑的“拆”“留”存在着固有的矛盾,而以此同时它的保护和再生也增强了片区的活力,是公共空间复苏的一剂良药,与周边资源的有效整合必然可以维护城市特色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凡.城市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

篇9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改进措施与对策

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之一。五千多年的农耕文化发展历史以及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彰显了我国的民间艺术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很多种类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接近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七万多项被国家或省、地市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其中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达到了1028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109多项,进入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达到18000多项,进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更是达到了53000多项。先后建立了徽州、闽南、四川羌族等10个文化生态保护的实验区,有专题博物馆520多座,民俗博物馆197座。怎么样去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准确对待的一个重大课题。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名列第一位的就是的我国昆曲。日本的“能乐”同时也进入这个名录,当时日本新闻媒体把“能乐”进入非遗名录当成一个非常大的荣誉进行了整篇幅的报道,甚至用了通栏的大标题,而当时我国所有的新闻媒体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却都只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篇幅。这就说明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文化传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议题也成为了焦点。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级政府对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还不够深入。由于政府部门的长期不够重视,普查工作力度不大,导致了对种类繁多和文化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的存在种类、整体状况、数量以及消失状况的认识不清,还缺乏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

第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保护的意识落后,技术、资金严重缺乏,没有正确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识落后的几个表现:一是忽视或轻视民间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文物取代了文化遗产,致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重视;三是认为某些民间艺术的消失是客观必然,可以任其自生自灭,没必要保护;四是个别人认为目前我国的国力还是很有限的,可以等经济再发达一些以后进行保护。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严重缺乏法律依据。

第四,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文化精神,它的独特性与现代社会产生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形成文字记载的口耳相传,常常是转瞬即逝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流失或者是消亡了,基本上都是无法恢复或再生。目前在我国一些依靠口授或者是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很多很多的传统民间技艺也濒临消亡,很多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者历史价值的珍贵实物或者是资料不是遭到毁弃就是流失到了国外,时常发生过度开发或随意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很多很多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能都后继无人,面临了马上就要失传局面;一些少数民族特有文字、独特的语言和民间习俗正在迅速地消亡;严重短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研究专业人员,例如一些地方戏剧、民间戏曲正在走向在衰落。古琴、岔曲已经濒临绝灭。

3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工作的建议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行政保护也就是公法保护模式,像《文物保护法》和《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福建、贵州、云南等省颁布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增加了私权保护的内容,确立了以公法保护为主、私法保护为辅的具体制度。

第一,加强组织管理。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合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行规划管理,确立管理制度,鼓励专项资金和多渠道筹。

第二,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促进研究与保护利用的结合。可以设立专项课题等鼓励多学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第三,设立民俗文化保护机构和保护区以及专门展示及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搜集、整理成果用影视、文字图片等形式加以保存,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鼓励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师传、家传、社会传承等方式,把一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并得到科学保护与传承。

第四,大力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与弘扬工作。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工具形象具体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通过手工产品、艺术品、商品等物化载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推向全社会。

第五,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特色优势,塑造各具特色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移式保护。

第六,加强立法保护,把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以法律来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要从法律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七,在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世界的先进文化。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尽快建立完善的保护和申报制度。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也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关系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及国家的文化安全。充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05):135-147.

[2] 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8(02):84-88.

[3] 周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篇10

跨院在我国古典建筑群中广泛分布,大到皇家宫殿,小到民居建筑,包括各种寺庙建筑中都很多见。我国古典建筑群中建筑布局大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其中沿中轴线方向南北延伸布局的称为“进院”,而与中轴线垂直在东西方向延伸布局的建筑就称为“跨院”。因此跨院又多称“东跨院”、“西跨院”。

1.1跨院的建筑功能

相比于政治、等级地位非常重要的中轴线建筑而言,跨院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是:用于面积较大的建筑群,在中轴线建筑之外,拓展整体空间;作为家庙、祠堂等家庭祭祀地点;正房之外其他人口分宅居住、生活;来客居住;学馆、库房、厨房、花园等其他用途。[1]相比于中轴线建筑正规礼制性的用途,跨院更多用于生活和休闲娱乐,因此布局风格轻巧、亲切,生态优美、园林小品意趣盎然,建筑没有非常威严的礼制规范,体现和谐、交流和个性化的空间氛围。

尤其在近现代建筑中,跨院的休闲娱乐和生态功能日益突出。在老北京的四合院建筑中,越高级的四合院院子越多,有前院、后院,还建有跨院。建筑大师张开济说,跨院就是后花园,是家庭的多功能空间,发生过许多浪漫的生活故事![2]

1.2跨院的旅游开发定位

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古建筑作为文物旅游和遗产旅游中重要的吸引物一直受到旅游市场青睐,我国的观光旅游市场上古典建筑群也一直是国内外游客争相前往的热点。古典建筑群在遗产价值之外,对其旅游价值的探讨和开发更值得关注。

认识古典建筑群的旅游价值,就是改变已有的对于遗产价值认知的专家视角,而是从大众游客的体验视角出发,将建筑的文化、科学、社会价值充分的展现给每一位游客,尤其是发掘出文物建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将蕴含在古典建筑空间中的精神文化内涵传达给游客,实现游客的深层次体验。

但是由于我们对于遗产保护的人类学社会学责任,和我国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古建筑的旅游开发必须受到遗产保护的诸多约束,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因此,单纯的观光成为最主要的旅游产品,文物建筑旅游产品以静态、观光为主,气氛沉闷、内容单调枯燥,或者深奥难懂,与当前游客休闲愉悦为主的旅游动机相悖,与当前参与型、活动体验型的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脱节。

针对这一市场现状,旅游学界的专家提出对文物旅游的“活化”战略,就是通过多种旅游开发手段,将静态、物化的文物中蕴含的活态文化挖掘展示出来,或者以活态的方式展示给游客。活化战略是文物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在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运用中关键是活化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从旅游开发视角,运用活化战略,将跨院定位为文物建筑旅游中的重要活化空间的规划思路,不但基于跨院本身在古典建筑群中的休闲娱乐区的建筑功能,跨院建筑与生态景观的紧密联系,而且突出体现了对于旅游市场需求的关注,对于游客体验的关注,是文物旅游作为遗产文化传承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的规划创新。

2洛阳关林东西跨院的规划设计

洛阳关林是武圣关公含元之所,是中国最早的关庙和中国封建级别最高的关庙。作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的关林,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4A级旅游景区,多年来与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并称洛阳三大人文景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是国内外游客来洛阳旅游的必到景点之一。

2.1 关林景区规划现状及主要不足

关林景区目前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2006年,关林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大众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以及洛阳在建设“山水城市”进程中城市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关林景区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形势。

目前的关林景区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1.1景区游览空间狭小,生态环境欠佳。

关林景区的有效游览空间仅仅集中在中轴线上,长度不足500米,宽度不足百米,游客的足迹范围和视阈空间都比较狭小。

作为拜祭型古建筑群,景区的主要绿化以侧柏为主,树木八百余株。与孔林10万余株树木、孟林近万株树木的规模相比,相差太远,难以形成浓厚的拜祭空间的场所感,也与大众旅游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符。

2.1.2旅游产品以静态观光为主,体验欠缺。

目前关林的旅游产品,基本是观光型,欣赏古建筑、文物,游览殿堂院落和墓冢,参与性的活动只有自发祭拜祁福。一年一度的关林朝圣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其他旅游时段内游客是无法欣赏和参与体验这样的文化活动的。

2.1.3游览氛围沉闷,文化展示不足。

游客目前所有的游览活动都在中轴线上进行,并且是围绕祭拜主题进行参观活动,因此中轴线景观肃穆威严的氛围贯穿在游客游览活动的始终,使得旅游活动压抑、沉闷,与大众旅游休闲愉悦的市场需求脱节。

景区现有文化展示手段和方式主要是依靠讲解员讲解、殿堂塑像、壁画、碑刻,过于静态和艺术抽象,缺乏具象、生动、活态的展示手段。文化展示内容也是故事、情节,甚至传说,并且依靠导游口口相传,或者购书籍,缺乏系统、科学、生动和场所性的文化体验。

2.1.4线路单一,游时过短。

目前的景区游览线路就是中轴线的不足500米的单一路线,从舞楼、大门一直直线延伸至墓冢,游览时间在半个小时。而且墓冢游览结束后,游客原路自由返回大门的线路,浪费了一半的游程。

2.2 关林东西跨院的规划思路和原则

着眼于关林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关林管理处提出东西跨院开发利用要紧紧围绕三国暨关公文化主题,依据洛阳关林的地位与特点,在不改变现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结合东西长廊的改造与展示内容,以及整个景区的环境特色,立足长远,立足发展,将东西跨院开发成为东西对称、服务设施健全、旅游休闲功能完备的以园林小品为主的吸引游客驻足的文化休闲园区。

综合考虑关林现有的不足和管理方的开发思路,在关林东西跨院规划中,我们创新性的以“活化”战略为指导,将东西跨院定位为“游客体验的活化空间”,激发出古建筑跨院旅游规划的新思路。在关林东西跨院规划设计中注重活化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确立了生态活化、文物展示活化和参与性文化活动活化的基本思路,并具体化为规划设计中的四项原则:

2.2.1 生态性原则

关林景区的生态建设规划以树和水为主,将之融合在古建筑园林中。

树,尤其是柏树,一直是我国寺庙、祭拜类景区的重要绿化植被,能够很好的烘托肃穆庄严的气氛。目前关林的树木八百余株,与孔林孟林的树木规模相比远远不足,景区提倡见缝插针种树,也要在跨院中集中种植有纪念朝圣意义的树林,打造今日的生态绿荫明天的古树名木。

跨院中水景的加入,一是为活化景区沉闷的氛围,营造更加轻松亲切的环境气氛,更好的实现生态活化;二是从文化内涵上,关公是民间的财神,水在民俗文化中代表财源茂盛,求财的活动安排在水景园林中强化关公财神的体验。由于跨院空间限制和在建筑群中烘托地位的限制,水景园林不宜采用体量过大的设计,以小巧的水池、环绕的清渠为宜。

2.2.2 市场性原则

跨院规划设计的市场性原则体现在关注游客的消费点。在东西跨院南部设计不同功能的服务休闲设施,东跨院规划为古典艺术茶座,主要供境外团队游客休闲,主要内容是关公文化的评书、皮影戏,背景音乐选择播放古典乐曲。西跨院南部规划旅游纪念品超市和小型电影院,主要针对大众游客市场,出售具有关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关公春秋大刀的系列复仿制品,关公像等。小型电影院播放一部关公故事和文化的影片,出售影碟和书籍。规划的这两处服务休闲设施,既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至两小时,相应增加景区内的旅游消费;又能将游客留在关林庙门口的镇上吃午餐,解决现有线路中游客午餐问题,增强关林景区的关联带动效应。

2.2.3 场所协调性原则

东西跨院规划既要考虑与景区现有的文物建筑协调,保持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格局,保护中轴线祭拜区庄严肃穆的氛围;又要着眼于长远,与规划中的民俗展览馆连接呼应。因此,在建筑设计、园林景致、活动场所等规划设计上秉持古朴、清净,尤其是亭、台、雕塑等建筑设计采用古典建筑,并且与现有主建筑群呼应协调,保持与景区其他场所的整体和谐。

2.2.4 体验性原则

跨院规划中对游客体验兴奋点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对关公“忠义仁勇”的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规划在深入研究关公其人及历史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将关公文化精华概括为“忠义仁勇”,即以忠报国、以义友朋、以仁立身、义勇建功。在规划设计上,落实在东西跨院的“忠”、“义”、“仁”、“勇”四个景观点上,并且结合东西两个长廊进行文化展示。其中,东长廊按时间线展示东汉、宋、元、明、清等朝代对关公的由公侯、到关帝上升至神、圣的步步加封历史;西长廊展示关公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经历典故。东西长廊展示系统的关公文化,而“忠、义、仁、勇”四个景观点展示的是关公文化的精华,并且配合有游客参与性活动的设计,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体验效果。

2.3 关林东西跨院的规划创意

2.3.1 空间策划和功能区的划分

关林东西跨院是沿景区中轴线对称分布,规划根据《周礼》东文西武的礼制,将东西跨院分为四大功能区,即休闲区、服务区、东西长廊文化展示区、“忠义仁勇”文化景观区。设计东跨院布局“忠”、“义”两个景观点和针对高端境外团队客人的休闲区,园林特色以庭院水景、桃树、牡丹、竹子营造清静、富足安宁,含有文化深意的环境。西跨院布局“仁”、“勇”两个景观点和针对大众旅游市场的服务区,园林特色以侧柏等树木,配合圆雕、春秋台营造朴直、大气、阳刚的氛围。

2.3.2 东跨院的规划设计

东跨院北部与墓冢区相连,向北开圆洞门。由北向南布局为“忠”、“义”两个景观点,南部设立休闲区,规划为主要针对境外团队游客的音乐茶座,休闲区开西门与文物核心区和景区入口相连。

北部“忠”景观点设计关像的砖雕门楼,正面为关像,隐喻洛阳关林埋葬的是关公首级;背面是关公著名的“风雨竹”,画中竹中藏诗,表现关羽忠的气节。周围种植竹子,烘托人物操守气节。周边设石质座椅,供游人扪思。

“忠”景观点向南是“义”的景观点。这一景观点的核心是三个小型水景池环绕的“结义亭”,周边种植桃树,隐喻“桃园三结义”的以义友朋。游客可以在此与亲朋结义,可以以关林管理处的名义颁发结义证书和结义纪念品。莲叶田田的水池中养殖锦鲤,象征富贵求财。

东跨院南部是休闲区,设计为主要面向境外团队游客市场的音乐茶座。音乐茶座为古典建筑,外有外廊,可以临窗看到结义亭及水景,周围种植洛阳牡丹,象征富贵。茶座内部为古典装修,弹奏古琴,游客可以根据兴趣点唱关公评书、观看关公皮影。

东跨院的园林特色以庭院水景、桃树、牡丹、竹子营造清静、富足安宁,含有文化深意的环境。

2.3.3 西跨院的规划设计

西跨院北部与墓冢区相连,开北向圆洞门。由北向南布局为“勇”“仁”两个景观点,西围墙保留原有的柏树,东部的西长廊作为展示关公经历典故的文化展示区,南部设立服务区,布局关林特色旅游纪念品超市和展示关公文化的电影院,服务区开东门与文物核心区和景区入口相通。

北部“勇”景观点设计关公骑赤兔马圆雕一尊,周围侧柏环绕,命名“朝圣林”,选择历届朝圣祭拜活动中的名人手植签名的纪念树,以名人效应烘托对关公神勇的崇拜。在朝圣林中可以开展游客参与活动,“过五关斩六将”,林间小道设计成军阵,辅以篱笆,扑朔迷离,敌军将领和统帅由工作人员扮演,游客手持木质青龙偃月刀,点到为止,擒住敌军统帅者赠送纪念品。

“勇”景观点向南是“仁”景观点。“仁”景观点主要通过“春秋台”表现。《春秋》是关公最喜欢的著作,“关公夜读春秋”是流传很广的经典故事。春秋台是古典建筑格局,台四周木柱上镌刻有春秋名句。台中放置青龙偃月刀的复制品,鼓励游客搬搬,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学习套路舞大刀。春秋台还可作为民间关公戏的小型表演舞台,可以定时表演。

西跨院南部服务区是体量较小的古典建筑,用于旅游纪念品销售和关公电影的放映厅。主要针对大众旅游市场,出售的旅游纪念品以关林特色商品为主,例如关公像、春秋名句挂件、青龙偃月刀复仿制品等。关公电影设计为关林管理处专门投资拍摄,在放映厅循环放映,同时出售影碟。

西跨院的园林植被以侧柏为主,因空间面积有限,保留西围墙原有的树木,在各景观点见缝插针式种植树木,增加生态绿化,营造出朴直、阳刚的武院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