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实验室开放
作者简介:李叶妮(1982-),女,福建南平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实验师;陈水宣(1980-),男,福建厦门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厦门 361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205336)、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3502Z2012303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89-02
随着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部通过“211工程”、“985工程”、“教学质量工程”和“财政专项资助实验室”等项目大大加强了高校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力度,使得实验室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好地改善,但是随着实验室建设的迅速发展也使许多问题凸显出来。
作为培养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科研发展的摇篮,实验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与试点研究工作,提出了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从实验室的大力开放,安全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提高,引进科研项目、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1-3]
一、存在的问题及现实需要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和体制多变等问题,对实验教学关注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对高校评价不高甚至存在偏见。通过前期的调研与实践工作,对实验室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4]
1.实验室开放缺乏相应的鼓励措施与管理机制
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项目,必须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并以相应的鼓励措施与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一方面可以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到实验室学生指导工作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实验室先进设备的利用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既要提高学生进实验室学习的热情,又要确保实验室财产的安全管理。
2.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各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关注较少,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投入不够,实验人员地位较低,职业规划缺乏,实验队伍缺乏活力。由于实验人员培训少导致其知识老化、缺乏积极性,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等。学校应该积极引进或培养高学历、高素质实验技术人才,这样可带来先进的学术理念,提高教学及科研水平。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创新发展观念。
3.专任教师与实验室互动较少且科研项目不多
近几年厦门理工学院实验室建设发展较快,设备引进很多,但是利用率较低,专任教师进实验室较少,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和科研工作的摇篮的重要性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本项目旨在针对实验室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和难点,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其目的是为了逐步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服务社会的实用型人才,使实验室成为高水平科研和成果创新的基地,成为厦门理工学院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载体。
二、实验室运行机制改革要点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国内外各高校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工作进行充分的调研,提取精华,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实验室为研究试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本着以生为本,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集中对实验室开放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培养以及科研项目积极引进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出适应厦门理工学院的合理可行的实验室管理改革方案,为厦门理工学院实验中心及专业实验室管理提供参考。
1.探索以生为本的实验室开放管理运行机制
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实验室从目前相对的封闭式管理逐步向开放式管理转变。[5]
(1)专业基础实验室开放管理。如机械零件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液压实验室等可与相应课程同步开放,作为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基地,实验教师与指导教师可每周设置答疑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其他时间实验室应全天候开放以供学生自行研究学习。这样一是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学习更加直观顺利;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知识。
(2)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设置开放性实验项目,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以此为契机,将学生引进实验室。制定相应的实验项目学分制度,从制度上提高实验室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开放性实验项目应以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项目为主,目前实验学时为8学时,从实践的经验看,学时太少,无法完成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可将多门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学校对此已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时间在半年至一年之间,研究效果较好。
(3)实验室要24小时开放则会涉及到实验室安全问题。可通过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帮助教师在实验室值班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可安装门禁考勤系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刷卡签到管理;可建立相应机制对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教师进行奖励,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建立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教学团队
针对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关注少、投入少等问题,需要打破传统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观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团队。目前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关注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逐步建立了实验教师职称制度、实验室工作绩效机制,在发展教师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大大受益。[6]
(1)以人为本促进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改变传统的将实验人员定位为教辅人员的状况,从根本上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根据实验室的性质可将实验人员分为实验教师岗与实验管理岗。
实验教师岗的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总量等同专任教师,实验教师可由实验员与教师组成。从人性发展的角度看,学校应鼓励实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其提供在岗培训,定期组织座谈会、讲座等,积极推动实验技术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学生。实验管理岗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项目统计、低值易耗入库、配合教务处工作等,可参考行政人员管理。
(2)建立实验教学管理委员会,可由院分管实验室领导、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教师组成,对实验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可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验室中进行学习、调研,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知识以及实际生产过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积极开设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目前,厦门理工学院机电实验中心已开设近十项开放性实验,指导学生人数每学年超过120人,遍及大一至大四。通过开放性实验的锻炼,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机电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从设计、选型到加工、装配的整个过程都亲自动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地锻炼平台。
3.以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课题带动实验室教学与实践工作
面对知识技能的快速更新换代,工科学生要想与科技发展同步,提高就业率,降低社会对自身的能力偏见,就应当积极引进科研项目,以具体的科研项目带动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实践,从而发展自己的应用创新能力。[7,8]
(1)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带入实验室,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目前,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没有规划,教师应该给学生指引方向,采用科研项目分组的方法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将来完成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
(2)结合校企合作课题,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予以工程实践指导,以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企业课题。一是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学生可以学到前沿的知识技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带动了实验室教学,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四是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互动,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三、前期试点研究
第二,通过近三年的试点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专业,通过引进科研项目以及开放性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毕业设计等,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平台。通过开放式的管理方式,指导教师的跟踪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实验中心从2011年至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CAD建模大赛,并取得了很好的名次;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累计21项,申请专利8项,发表科研论文15篇,培养学生55人;申请开放性实验项目14个,创新性实验项目13项,创业项目2项。
四、结论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问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该问题进行探索改革。通过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肖玉巍,高智琛.以人本理念推进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121-123.
[2]薛曦.全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1,(11).
[3]陈水宣,易际明.基于企业攻关课题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研究与试点[J].中国电力教育,2012,5(15):53-55.
[4]薛冰,姜学波,李振峰.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新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34-236.
[5]才喜忠.以人本理念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70-281.
[6]潘国俊,沈惠平.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12(10):89-93.
[7]易红.高校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27(2):1-4.
[8]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478-1480.
[9]白广梅.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人才培养;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57-01
作者简介:闻建兴(1974-),男,江苏江阴人,高级讲师,从事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与研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职生这一学生群体一直是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难题,家长与学校老师有时心力交瘁,整个社会的认可度一直不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如何迎难而上,实现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呢?目前社会发展迅速,举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针对新时期中职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若仍采用旧的教育观念、模式,这样的教育成效不会显著。因此,在教育管理上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方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缺乏限制条件。一些中职学校随意降低招生“门槛”,有些地方招生几乎不设任何条件,只要交够一定的费用就可以成为一名中职生。这样的招生方式让一些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存有厌恶之情的学生抱着逃避的心态或是在父母的强压之下迈进中职学校的门槛。这样,中职学校很难拥有素质高的、成绩相对优异的中职生。若对学习兴致缺乏还被强制性地安排在教室听讲,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煎熬,这样的教学状况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服从管理者的教育。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奉献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反叛、我行我素等,这是有些中职生身上最为常见的行为,成为职教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障碍。
(2)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育作为时代精神产生的重要源泉,只有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学习者的自身需求。能够培养出新型人才,需要学习知识的更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变更。若只停留在以旧知识来教新人的阶段,一系列的需求矛盾问题、管理教育问题就会不断产生。而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学生管理传统化,是现时期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代中职学生接触到许多新事物、新观念,让他们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观念,这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一定的决定性。对于他们来讲,以往的教育就是历史的存在,无法满足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索需求。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水平若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这本身就会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限制。有些中职学校的激励机制较为落后,激励与鞭策的不足使管理者积极性缺乏,创造性更为缺失。若学校的进修培训经费不足,管理者的自身能力更是不能及时得到提升,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管理效率低下。旧的管理制度都难以执行,新型的管理模式更是无望实现。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若是在做表面文章,则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3)忽视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多是指知识的教学,同样的原理,遵从“因人管理”的管理原则对中职学生进行管理才是明智之举。中职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很多方面没有顾及到学生这一主要客体,就算是强制性的处罚措施,有时也只会让学生口服心不服,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更是产生适得其反的管理效果。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制定必要的招生制度。只要过了收费这一关就可以上中职的招生体制,无异于是没有原则的存在。虽然这样的体制扩大了生源,增强了中职学校的经济实力,表面上是为一些学生提供了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的契机,但对于那些确实没有学习愿望甚至厌恶学习的学生以及对于学校自身长远目标来讲,都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举措。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应考虑明文规定学校对入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审查入校学生的档案,对有过重大违纪违规现象的学生应慎重审核,考虑其若入校可能对学校与其他学生产生的影响。制定实施一定的招生准则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学生的素质,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落实。
(2)与时俱进,创新教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倡导全员育人,教师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取得的效果定然会超过班主任的孤军奋战。育人之道不仅仅在于教书,环境影响不容忽视,管理制度的实施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品德与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品德高尚的人才,教学与管理都应切实站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角度采取措施。教学者应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持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好学态度,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研讨先进的班级管理制度,共同学习,促进所有学生成长与进步。
(3)优化环境,改善关系。网络时代的各种社会信息,学生随手可得。若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保守封闭,显然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形势,自然也不会起到有效管理中职学生的作用。学校要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教学环境,建立起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全面性的学校管理机制。要切实结合学生特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善师生关系,这样,管理的有效进行便是指日可待。
四、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的中职学生管理问题不容忽视,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贯彻,新思想、新措施的生成与实施。参考文献:
[1]张威,于文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2]莫小卫.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谈中职学生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72-02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社会的企业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很好地服务了社会工商行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知识,掌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企业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几家高职院校能真正达到培养目标。主要根源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和落后,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彻底。为了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向应用型人才,探讨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1运用信息技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众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了一个创新探索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淡化了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
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份额较大,有的甚至达到100%。有的院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较多的实训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课程也很难真正开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的深度认识,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学校应该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放在信息技术上面,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走出学校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所长,在企业管理这个领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结合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定位
信息技术的日益壮大,给企业带来了深刻且多元化的影响,为了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社会在崭露头角,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这也要求了学校必须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就要充分学习好信息技术,为以后做好准备。因此,要给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了解该专业的就业现状。其实这个行业的就业是很复杂多样的,这也导致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复杂多样,不仅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饮食服务业需要众多的工商管理人才,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农业、养殖业、信息产业等都需要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大部分毕业生主要以市场行政管理人员、市场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及传统的管理岗位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而且很多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强,学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在企业管理人员中只有少数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其他人员都属于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培养。企业现有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如:知识面狭窄,对英语会话、电子商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等方面的技术技能比较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顺应这个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新的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想,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拓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用知识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锻炼,关注多行业对工商人才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就业时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这既给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也给该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
3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得力助手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强大的系统,它能把所有的网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系统,因此被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广泛的运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摆脱了传统的模式,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收集。但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应该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往,学生的学习地点基本上集中在校园内,即使有的学校有一些实训教室或基地,也与在企业实际操作存在很大不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应改变学习环境,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应控制在30%,其余70%的时间都分配到实操环节中去。培训实操能力主要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实操环节不仅包括到实训室或实验基地学习,也包括联系企业,到企业去亲身历练。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质量意识。
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行业广,学校可以多和企业对接,给学生提供更多在企业学习的机会,形成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教———企业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弃———过多不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未走出校门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以后工作可以用得到的,必须多学多练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培养起来经常会出现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学校应在学生入校时就给学生派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就业规划指导,使学生更早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的侧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给学生进行课程设置。
4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技术的支持源
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现代化崭新的技术和手段,大大加快了传统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进程。如今,工商企业管理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促使企业可以建立模拟的ERP实验室,从而建立一个ERP沙盘课程内容,更便于更好地培养人才。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顺应信息化潮流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分析,积极进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5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象征,如何更好地通过信息技术来开拓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地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只有更好地利用起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走到最前沿,这样才能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职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综上所诉,为更好的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必须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在专业知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更好的让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管理上的规范化,并且还需要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西安翻译学院诒华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参考文献:
[1]周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2]陈晖.基于高职院校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课程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12).
[3]浙江商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和企业需求状况调研报告[R].2009.
篇4
[关键词]业财融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
一、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满足高职管理会计人才需求
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市场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目前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的空白急需填补。具体来讲当前市场和企业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有自己的需求标准,企业的需求从各方面分析其大多要求参照实际需求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企业属于营利性机构,其本质是追逐利润的,企业对高职管理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实用性和全面性。在以前企业比较看重的是管理会计人才的成本核算能力,而在当前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需求的是全面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出于企业的逐利性,对人才的需求本质上是保证自己经营的稳定性与收益,重点是培养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人才。因此,企业对于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完全是基于自身利益出发的,把人才能够为企业实现的利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要求实现更高的产出投入比,所以企业看重的并不是管理会计人才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更加看重的是实用性和多面性的能力。因此基于业财融合背景,高职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以实现企业价值利润目标为导向。
(二)符合高职管理会计人才供给
虽然当前市场和企业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巨大,但是由于我国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供给体系尚属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和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机构,加之两者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人才定位差异其人才培养供给体制和市场需求仍存在不少偏差。机制培养的参照标准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属于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培养是必须要涵盖基础理论知识的,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的教学设置必须要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人才培养的方式要符合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标准,和企业注重实践轻理论的需求有所差距。一方面是当前市场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人才培训供给与需求标准上存在的差异,这充分体现出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业财融合背景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转化为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标准。随着当前业财融合的不断强化,企业在人才选择上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比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后者,同时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复合型的。相关的业务知识储备能力是工作的基础,沟通交往能力能够便于管理会计与各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合作,综合分析能力是直接服务于企业决策层的高级职能。
(一)知识储备能力
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各种和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知识储备,应当涵盖金融、投资、融资、计算机、互联网、外语和写作等相关知识储备,只有具备这些知识能力才能以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整个企业的情况。
(二)沟通交往能力
和传统的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沟通交往能力,因为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数据,相反他们在管理会计工作中要和企业的每一个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管理会计工作职能中的企业预算和决算等工作,这需要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要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和决算的填报中来,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和各部门充分沟通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同时在进行预算和决算的审核中更应该对各部门从事的业务和职能有所了解,这就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交往中与各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管理会计人员缺乏这种沟通协调能力,不能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其工作是必然要出现偏差的。
(三)综合分析能力
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业务和财务相互交融难以分离,更加需要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一是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在业财融合下,企业各个业务都会产生出庞大的数据,管理会计人才要能从中挖掘出有效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所用。二是能够对企业管理风险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如何进行有效地分析正确的识别和防范各种风险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责之一,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这种相应的能力。三是还应当具备对企业战略实施发展的预判分析能力。企业所有的管理职能最终都要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所服务的,管理会计人员在预算执行时应当及时关注企业整体的发展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应当及时分析找到偏差存在的原因。因此在当前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一个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力,能够及时补充新的知识,能够有效分析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高职毕业生能够在毕业时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应当是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初级管理会计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当以此作为设置基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重新界定并合理划分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比如投资决策的相关内容更适合财务管理,而标准成本规则更适合在管理会计中解释。整理相关内容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省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连续性。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应注意强调不同管理会计工具对学生的应用条件和局限性。也有必要向学生解释自己不适用的原因以及选择当前企业的原因,让学生学习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的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最好在书籍的基础上介绍最新的国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让学生及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高职管理会计的教学也应该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缓解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提高其趣味性,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二)教学活动形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形式应当是灵活的、多渠道的,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开通线上教学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线上教学补充相应的知识能力,同时也要开通相应的线上教学题库,这种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相关业务的学习,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采用线上题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情况,由于线上题库的题目都是随机生成的每一个人的题都不一样,有助于学生认真的完成自己作业从而能够查缺补漏。在教学活动多样性上,高职院校可以设置更多的有助于管理会计人才培训的选修课,比如第二外语、软件编程和心理学等课程,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当前市场急需的管理会计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的构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在师资选拨上一定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的思维,应当首重师资的理论与实践融合能力,因此在师资引进时应当考虑其是否具有一定企业背景的工作经验和实践业绩,同时在对师资日常培训和考核中也应当减少理论层面的比重,提升实践层面的比重。
(四)实践教学方式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与企业达成实践教学的初步合作,建立相关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不放心将相关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学生无法进入专业项目的实践,只是能进行一些最基础的实践性工作,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有效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式上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即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强化合作关系。企业从科研机构与高职院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机构从企业和高职院校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大力合作将实践教学方式不断的丰富化和创新化,实现真正的业财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五)考核评价体系
在建立针对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时,高职院校不能只是从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还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其实践能力,结合多种方法有效的评价学生。比如对案例实践考核分数,可以引入案例实践学生互相考核的形式,将其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比重提升,降低毕业论文成绩的比重,避免有学生采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从而影响了正确的考核评价,通过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真正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的运用。
四、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实践与完善
由于业财融合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因此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应当积极的及时随同业财融合,以及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高职院校在培训管理会计人才时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完善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永清.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7(15):47-55.
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务管理面临巨大变革。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革,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还必须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必须进行变革。
一、财务管理内容的调整
传统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物质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资本的投入、筹集、收回与分配等,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它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
1.财务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从有形资产为主转向无形资产为主工业经济社会发展依靠有形资产,知识经济杜会随着杜会财富生财务与会计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资产要素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与此相联系,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
由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对经济现象做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实证研究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与“为什么”。传统财务管理侧重规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会加大财务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加剧。因此。加大验证分析的力度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2.筹集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筹资决策的重点
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筹集资本主要是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知识资本的筹集。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企业资本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消耗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操作人工费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所占有。而美国微软公司更是一个几乎纯粹的经营知识的企业,它在一张材料成本不足一美元的光碟上存储的知识可以卖到上百美元,知识为微软带来了上千亿美元的资产。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拥有了知识,也就拥有了财富。因此,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
选择筹资渠道是企业制定筹资决策的重要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把从风险市场筹集资金作为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而无形资产的投资项目具有的周期长、资本流动性差、投资风险大的特点很难满足商业银行资金经营所要求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需要,这就使得企业很难为这些项目从银行取得贷款,但这些项目往往又能满足风险资本取得高收益、实现资本最大增值的投资目的的需要。因此,风险资本也就可能成为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人力资本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对企业的经济增长和价值增加的贡献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知识资本”就等于“人力资源”加“结构性资本”。人力资源把知识资本二分天下,并且是企业最具有获利的资产,它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适应性、协调性等特征是其他资本所不具有的。
1.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不再是有形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关系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获胜。无形资产在软件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重要性使无形资产成为竞争之焦点,而且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才素质、计算机软件、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还可以减轻一个企业由于资金等其它生产要素稀缺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实现企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所以,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
人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本的投资将占据无形资产投资的重要部分。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收到50美元的收益,美国企业每年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超过500亿美元,其公司内部都有对各层次职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庞大而细致的计划。这表明: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投资将成为企业投资的重点。而企业投资于何种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财务决策的核心问题。因此,在21世纪里,财务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专业通才为目标,即培养具有广博知识、能独立或借助相关学科知识或人才的辅助,有效控制和管理财务活动的人才。
2.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成为决定利润形成和分配的主要因素。传统的财务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的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基础将会发生变化,相应的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观念也会发生变化。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扬言:把我所有的资金、设备和市场全部拿走,只要保留原有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四年之后,我仍成为一名钢铁大王。这充分说明了知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对于利润的形成,马克思曾说过,利润是由活劳动形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活劳动体现为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也将是决定社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这些拥有知识的劳动者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却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与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
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内容发生了以上的重大调整,针对这些变化,企业应树立知识化的理财观念。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其作出最好的决策,最终产生最大的利润。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必将推动财务管理的知识化。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要达到的要求和目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育评价制度,教育方法等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诸多问题有着决定性意义。面对财务管理所处的环境结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遵循方向性
就是在确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财务人员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同志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语)
2.遵循前瞻性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更要瞄准未来经济管理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经济管理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际经济管理之惯例。
3.遵循统一性
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做到“五个统一”,即:要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统一,要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统一,要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统一,要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要体现通才与专才相统一。
4.遵循创新性
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方面,确定过程及方法要创新;另一方面,所确定的目标内涵也要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要求;同时,还要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之根本。
5.遵循整体性
培养目标要充分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要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底要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与鼓励个性发展相结合;要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要坚持层次定位与职业定位相结合。
6.遵守资金运动方向性
财务管理是研究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工作。而资金运动的过程,会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就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而言,资金运动会影响到企业的供、产、销的协调发展,人、财、物的综合利用;就财务管理内容而言,资金运动包含企业筹资、投资、收益分配三大方面,就财务管理方法而言,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又需借助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财务手段;就财务管理环境而言,资金运动又会受到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篇6
关键词:院校建设要求;基本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为主体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客观上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面对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人才的总体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型教育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努力培养研究型人才是院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时展需要管理者整体素质的改变,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院校,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管理体制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变革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在变革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从未遇到过的情况和问题。身处教育管理实践第一线的管理者,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无法回避,只有面对它、分析它、研究它,从面摒弃其中陈腐的东西,并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它。
第二,适应高校更新管理理念的需要。现代管理行为科学认为:管理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性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求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最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已成为拥有自己个性和意志,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愿意承担责任,富有知识,不断自我超越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蕴藏在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成为高校的核心资源。因而,对知识的管理也就成为高校管理活动的焦点。这种高校知识管理必然要求管理者自身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研究能力。
第三,教育管理变革的现实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处于一种封闭、陈旧的管理模式之中,因而造成管理工作中过分强调规定认真执行和服从,忽视对管理者及被管理对象个性化问题的思考与关注;忙于事务性工作多,主动研究探讨问题少;依靠经验办事多,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少。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管理人才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不够 ,工作劲头不足,进取精神不强的 “亚知识”、“伪工作”的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管理工作的发展,制约着学校整体改革全面推进。
二、研究型管理者基本素质构成
研究型教育管理者要对教育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努力实践,就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热爱本职,才会对工作倾注全部精力,也才会倾注全部精力去潜心研究、努力实践。
2、要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要有一种渴望学习,努力汲取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要将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要务来看待。既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又要学习一些专业的业务知识,力争在某一方面成为专业人才,在相关领域成为通才。
3、要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力和努力探究新理论、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善于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并善于将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从而求得提高管理质量的实际效益。
4、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管理改革经验,并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形成自身的工作特色。事业发展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但创新工作切不可脱离实际。我们所讲的创新是基于实际要求与现实发展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做到“求实不可守旧,创新不可空想”。
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培养研究型教育管理人才
研究型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实现管理人员由传统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就要求从上至下各个层面,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实现有利于研究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机制。
一是要转变观念,大胆使用人才,营造有利于研究型创新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和有利于人才能力培养的导向机制。要积极为研究型人才搭建施展才干的舞台,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机会。克服过去在用人中经常出现的那种爱用老实的、听话的、面孔熟的亲近的人现象,大胆使用具有独特思维、创新意识强的人才。特别应提倡敢于在关键、重要岗位上使用那些改革意识强,有胆识、有魄力、有棱角,善意打开局面,善于创新性开展工作的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克服和纠正“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努力形成一种因循守旧者让,开拓创新者上的局面。
二是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必要的培养学习环境,院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力量强、知识密集的优势、利用自身的条件,努力为管理人员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在知识层面上得以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科学构建管理者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模型,加大知识更新力度。从而为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奠定雄厚知识基础。同时,在院校内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人员始终处于学习型组织之中,时时为新知识、新观念所影响,从而激发其开展研究与创新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市场导向;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31-02
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管理人才培养,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各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有378所大学、824所高职和2 000多所中职开设了物流专业,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现代物流业的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社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类型、规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希望。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未来高职院校要致力于培养能够解决经济和社会系统中的物流管理实践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不断培养创新型的物流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固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行业的人才饥渴,却也因其“跑步前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盲目开设和“一窝蜂”的情况,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等无不引发了各界的忧虑。所以说,对于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区分是培养市场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单纯地追求“物流热”,这样的结果是大量学生被错误引导走向了物流行业的死胡同,而掌握物流管理技能的市场应用型人才却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众多高职院校功利化、行政化的培育下,物流管理理论教学明显高于实践教学,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物流管理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非驴非马,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孕育出来的,只有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高职院校才能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问题。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很难有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物流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研究,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的现状,致使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工作。又因为社会的过热宣传,引起了“物流热”,殊不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加之物流实践教学的薄弱,物流应届毕业生掌握的只是基础并不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性工作经历,学生对于物流管理只是略知,却鲜有熟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少设计相关的实训环节,使学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关注度不够,使毕业生很少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就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仍存在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机制不够完善、内容方法陈旧单一、实践教学比较薄弱的问题。
(三)物流管理专业师资能力不足
当前,物流管理教师队伍尚属于教育“洼地”,骨干教师不足,教师的物流管理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较差,很多教师都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师资力量薄弱,整体风气不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很重要,只有雄厚的师资才能带出优秀的管理人员。总的来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前还不成熟,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有些是管理专业出身缺乏教学技巧,有些是师范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尽管很多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物流管理,但实施情况却不一样,每位教师对待物流管理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部分教师对待物流管理的态度并不积极,因为物流管理上属于新兴专业,职称评审、工作量考核等制度与之不配套,使很多教师不愿意在学科之外投入精力。物流管理横跨多种学科,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因为缺乏激励制度,愿意投入业余时间参与物流管理的教师并不多,最终导致物流管理教育环境、教育质量仍属于中下水平。
二、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对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作用的认识,要上升到历史新高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够建构起来的启明灯和指挥棒,如果没有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无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也无法开展后续专业形式的设定、课程方案的拟设、教学体制流程等人才培养形式的其他组成部分开展相应的工作。可见,为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的必经之路。此外,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校情与学情,以对物流管理专业理念的研习及探究为抓手,着眼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主要方向来确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具体的指引方向没有主流概念,这无疑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随意性。所以,高职院校要理性看待自身教学现代化发展进程,找出并客观评价其中的优势与劣势,有条不紊地进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与完善,顺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合理建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燕京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间的交流,把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拒绝虚荣浮躁、踏踏实实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努力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构建与完善基于市场导向的物流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构建与完善基于市场导向的物流实践教学,使当代学生不断接受和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在实践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享受快乐。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要继续紧密对接市场与相关产业,使“产业、专业、就业”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长期的教育践中,积极构建与市场深度融合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宝鸡市陈仓物流园区就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产学研项目达成了合作,确定建立长期的战略发展关系,将园区作为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对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要加强与国外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师资培养模式,适时邀请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专职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与培训,同时还要聚集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师资源,逐渐建立起具有高水平、规范化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教师人员的教学水平及创新能力,例如参加培训、讲座等,及时更新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化水平;帮助学院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领域内有同类研究方向的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多种实践基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和邀请企业家到高校分享物流管理经验的形式,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协助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队伍生机与活力,改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避免老龄化进一步发展,南华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学校为每一位入职的物流管理专业新教师指定了优秀骨干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以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快速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
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基于市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才理念和培养理念,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建立人才培养的有效组织、流程和制度,着重培养那些具备物流管理专业潜质的学生。此外,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具体方法来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加强学风建设,形成乐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文化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顺应时代潮流,审时度势,“对症下药”,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秦烨,康耀武.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140.
[2] 齐君伶.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5-77.
[3] 滕罕,相姗汝.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38-139.
[4] 谢虎军.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证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
基金项目: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长江师范学院2011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在我国经济进一步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也需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中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要全面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应当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应用型管理专业,也必须要适应这一特殊背景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中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把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旅游行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需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需要积极与旅游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能够积极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促使校企双方能积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双方在合作中均能获益,即在合作中要遵循双赢原则。纵观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仍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忽视了校企双方的利益,没有坚持双赢原则。在此我们拟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进行相应的研究。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教学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尽管在思想上,高校已经认识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在行动上还与校企合作的要求差距较大,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和手段。目前,很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强调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偏爱,强调理论课的学习。对专业见习、实习则表现得不那么精细,提供的见习、实习方案等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方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只是单方面在考虑学校的要求和便利性,对企业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无较大作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没有满足企业的预期收益,企业因此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的培养,提升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2.企业的培养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
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表现得相当积极,在各个区域寻求合作企业,但旅游行业中企业对人才培养则不是那么积极,对共同培养人才的兴趣不高。在这其中,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旅游行业中的酒店管理公司对校企合作表现的相对积极。但是,这种“积极”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其合作的领域主要是期望学校能够为其提供“学生工”,让学生作为其某些紧缺的工作岗位的员工,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后,只是单纯地在做某项低端的工作。他们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则不感兴趣,仅关心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岗位上为其做出的工作业绩,大多时候也是象征性地签订一些实践基地等合作协议。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总体上就表现为学校积极、企业消极的特征。
3.校企双方沟通不畅
在当前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学校的主管部门或学院层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然后开始各种形式的合作,一般是学校的系或者教研室与企业的人事部门来具体实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所进行的合作是粗放型的,缺乏必要的精细的沟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及时沟通的渠道,双方没有也没能够及时将做的有益的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升,也没有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馈以便及时处理。这种沟通不畅的现象,比较大的影响着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
上述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效果,需要坚持双赢原则。
1.双赢原则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
高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样,合作双方都期望能够在合作中获益。如果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不能够精心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方案,提供的实施方案只是要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学校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无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企业的效益原则的。假如学校不能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相应的贡献,那么这种利益不均等的合作将会很快结束。同样的道理,当前一些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类企业,对学生的见习、实习的需求量较大,纷纷以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多数企业热衷于让学生作为企业主要的基层岗位职工的形式进行,学生长时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实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多方面培养,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全面。这一让学生仅作为廉价劳动力形式呈现的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形式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因此也得不到高校的积极响应。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坚持双赢原则是双方合作的基本前提。
2.双赢原则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
如前所述,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旅游企业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学校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可靠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更好地将企业的利益需求融入到其中,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确保学生的全面培养。而从企业的角度,企业要真正让高校可持续地与其合作,也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设计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有效锻炼的措施。在双赢原则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双方都会积极地“换位思考”,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除了满足各自的利益之外,还能够有效地满足对方的利益,这也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的实现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双赢机制主要表现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旅游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要实现双赢原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高等学校是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的单位,一方面需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策划等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具体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对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如果高校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就很难与企业展开深入持久的合作。特别是现在的经济环境复杂,旅游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高校能否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变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就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开始。在一些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针对旅游行业的研究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提高和进步,但总体上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还不够,也难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如果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对当前市场环境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缺乏关注,缺乏对身边经济生活的关注,我们也就无法知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校企合作双赢也无从谈起。所以,要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的双赢,就必须要加强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以提升学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加强学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成果,具有接近旅游行业第一线情况的教师,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重要条件。除了要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之外,还需要提升教师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也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难题。如果只是沿着传统的思维进行教学,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与实际的经济生活严重脱节,不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那么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因此,学校需要在教师理论素养培养和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重视让教师深入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的第一线,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来指导教学工作,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项目论证分析,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也会因为受到学校教师的专业服务而对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有更多的投入,为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创造条件。
3.共同商定合作培养方案
企业和学校各有所长,虽然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但也有共同的利益和兴趣点,双方合作的关键是要找到需要的结合点和有效的合作形式。校企合作双方都需要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项目感兴趣,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与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能够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与措施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能够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进行合作项目的整合与共享,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实践上相互支持,找到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具体来讲,就是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对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和教学人员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商定;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上,要能够设计更多的既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项目与环节,比如更多的企业实践的轮岗交流学习,同时也要使设计的项目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益处,能够客观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校企双方能够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双赢的关键所在。忽视任何一方利益的合作方案,都不利于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要加强信息的及时交流,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以有利于合作的健康开展。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网站可以实现相互链接,通过网络对校企合作的形式、载体、内容等情况进行展示,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反馈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既能确保校企双方及时透明处理不利于合作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将合作的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展示,增强了项目成果的推广价值,对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就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形象建设,形成了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能够起到客观的推进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推动和促进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变“索要”式的合作为“双赢”式的合作。强调全体教职工的全方位积极参与,只有在思想意识上、行动上能够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成功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也需要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良,李小兵,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04)
[2]刘爱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3]吴立军,吴晓志.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博弈分析――基于企业和社会收益的不同视角[J].高教探索,2015(10)
[4]同勤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篇9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从高等教育的体系来看,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1280所,占全国本专科院校数量的三分之一,在校生9,588,501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量的五分之二。从职业教育来看,职业教育还有技工学校、中职、培训学校等形式,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相对其它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来说,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知识与技术复合性的智能型人才,是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对于理工类的专业,这样的定位是明显的,不同于普通的技工,也不同于企业的研发人员。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与普通本科层次和其它职业教育的区分度不大,界限模糊。这是因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对理工类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并且,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和普通本科相似度极高。这就意味着对这样的岗位,其它的职业教育学生或是本科生都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因此,如何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现状-基于就业视角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基本的规律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设定是与现实工作岗位的需要相匹配的。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的专业目录,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应的大类是财经大类,可分为五个小类:财政金融、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共计41个专业。在实际执行中,专业数量和名称每年都会随着业界的变化有所调整,相对普通本科专业来说,专业细分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专业数量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符合职业发展趋势的。
近3年来,我国高职生就业率稳中有升,高职毕业生整体上在毕业3年后实现了收入倍增,增幅达120%。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4%。2010年和2011年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88.1%和89.6%。在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高职生就业形势良好。但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并不理想,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主要专业屡次上榜就业前景十大红牌专业。
以电子商务为例,业界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相应人才供不应求。但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20%,较理工类专业的对口率相去甚远。
三、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沿用理工类专业按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路。但作为高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定位在管理岗位,和普通本科毕业生竞争完全处于劣势,这是由管理岗位的性质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不得不去从事一些无须任何专业知识的工作,如收银员、物流工人等,造成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形势不佳、收入偏低、工作满意度差。
其次,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也存在问题。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制订的课程与普通本科近似,仅仅只是加大了实训的比重。但对管理岗位来说,更需要的是经验和能力,这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完全解决的。
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建议
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应注重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分。对应本科院校的重叠专业,在高职层面,可以结合院校自身优势专业,进行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定位。例如:培养具备汽车制造常识的物流管理人员,培养具备供应链管理常识的电子商务人员等。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德国实行的双元制的思路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双元指的是存在两个职教的实施地点,学校和企业,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和工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企业导师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目前国内进行的产学结合相对双元制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初级阶段。至少需要将在企业工作与学习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固定下来,并且具备相当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零距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定位是符合企业需求的。但实际情况是,德国政府对承担了双元制教学任务的企业给予了国家补贴,并对企业各方面的条件有严格的限定。国内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具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有资质的企业来承担职业教育任务。
篇10
【关键词】安全技术管理;社会需求;培养;责任心;执行力
职业院校培养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具有与本专业岗位群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能从事安全检查、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设计、安全评价、事故预防与控制、应急处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基于社会需求的人才能力分析
例如青岛11.12油管道爆炸、昆山8・2铝粉尘爆炸、天津8・12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都存在着安全意识不够;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力;有关管理部门对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应急处理不及时等问题。
不难看出,事故的直接原因需要工作人员有必要的专业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而更多的“管理原因”则需要安全管理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原则性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历来具有风险大、责任大和管理执行难度大的特点,工作特点鲜明、重要性突出。众所周知“天下之事管人最难”和“安全为天”的道理。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直接面临着管物、管人和管安全的生产一线。因此社会需要 “懂安全+会技术+能管理”人才。在培养学生掌握安全管理知识、技术的同时,应该把工作责任心和执行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2 责任心与执行力的培养
比尔・盖茨曾对他的员工说:“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
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行为准则“执行没有任何借口”,也是传授给每个新生的第一理念。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服从高于一切,执行没有任何借口。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高度责任感和完美执行力。
2.1 责任心和执行力的概念
2.1.1 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2.1.2 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
2.2 责任心与执行力的培养
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的综合素质不高,实际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的。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通常最主要的有道德、文化、业务和身心四种素质能力。
2.2.1 道德素质能力
道德素质又分为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政治素质是培养人才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正确把握自身的政治方向,具备必须的政治素质对提高责任心和执行力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培养学生应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应有能力将社会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对自身道德的要求,并在践行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将直接影响着责任心和执行力的发育和成熟。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思想基础和提高工作责任心和执行力核心动力。
2.2.2 文化素质能力
文化素质的是指个人的基础文化素养和必备的文化基础课知识。一般包括有文字能力、计算能力、自学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等。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具备将来工作岗位必须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并能运用到专业知识学习和工作中去。文化素质是学生建立责任心的基础,是提高执行力的根基。
2.2.3 业务素质能力
业务素质包括业务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是指能胜任岗位(群)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
比如该专业业务基本能力培养可通过有关法律、法规、安全与管理学、机电原理等课程学习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可通过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防灾工程技术、机械与电气安全、环境检测技术、建筑安全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训)习来完成。
业务素质能力是完成岗位工作的直接能力,也是工作责任心和绦辛Φ谋乇柑跫。
2.2.4 身心素质能力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到各种环境条件下工作,有时不分昼夜地连续工作,需要有健壮的体质。在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理解、抵触情绪、产生误会,甚至被憎恨、陷害等现象。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养成乐观向上、阳光开朗的良好心理素质。
身心素质是基石,有了强壮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执行的“本钱”、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保障。
3 加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的方法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要尽好“一日之勤”必须通过有效方法来培养其责任心和提高执行力。
3.1 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
通过开设政治课程和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使学生加强政治学习,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政治思想。养成严格履行安全检查监督职责,敢于坚持原则,尽职尽责和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定信念。
3.2 崇高的职业道德
通过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和开展系列劳动模范事迹和英雄事迹教育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严格遵守职业纪律、履行职业操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在工作岗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3 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案例教学和心理素质专题教育课以及开展相关的抗挫历练活动(游戏),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学生,以逐步养成豁达的性格、宽阔的胸怀、乐观的心态,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坚定信念,坚持原则。具有“大肚能容天下事”之胸怀,时刻激励自己保持高昂的工作精神。
3.4 过硬的业务素质
通过精心设置教学计划,科学安排业务课程,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管理知识、安全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安全生产调查处理方法和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方法等;学习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学习《责任心决定执行力》等课程知识,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核心能力。
3.5 有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开展“紧急事故”应急处理的演练和模拟“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的训练等,来培养学生“反应敏捷”的意识和锻炼“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出击,及时处理。(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11页)
3.6 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3.6.1 忠诚是责任
通过开展诚信教育、爱岗敬业和安全责任等教育培养学生忠诚的品质。忠诚源于责任感,责任感可以造就忠诚,忠诚也是一种责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才会拥有忠诚的品质,才能经得起任何困难的考验。
3.6.2 服从是美德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军人不会找任何借口地把任务执行到底。学校可以在学生军训期间、宿舍管理、晨操管理和体育课等诸多方面实行军事化的管理,让他们懂得服从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力量,养成军人的优秀品质。
3.6.3 养成积极面对,敢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气馁,不后退。以坚定的信念、无畏气概,迎难而上。在责任面前,实事求是,不扯皮不推卸,养成积极面对,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3.7 加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有特色而有丰厚底蕴的校园文化,再融入与专业有关的优秀企业文化,对学生教化于心,规范其行。充分利用学校隶属江苏省安全监察局的优势资源,广泛引入安全管理文化进校园,结合学校30多年来的文化积淀,在已有“修德励志,严谨笃行”校园文化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延伸,让“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的力量业已在我校形成了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良好风尚。事实证明,校园文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总之,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其执行力是我们培养人才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办学质量,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谋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执行力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魏建婷.责任心与执行力.环球市场信息导报[N].2013-9-3.
[2]张利.探究责任心和执行力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2(1):220-220.
-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的方向
- 下一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