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的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非美术专;影视课程;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教学的概况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汉语言文学方向外,还设有各种方向,包括教育、新闻(或者新闻传播)等。不管哪个方向,课程设置中大多设有影视类课程,如影视基础、影视艺术创作、影视纪录片赏析等,这些课程都属于美术类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面对这一类美术课时都颇感兴趣。尤其是新闻(或者新闻传播)方向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更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影视类课程时,勤学好问,态度积极,这是该专业学生的一大特点,所以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他们的结业作品通常是既舒服美观,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该专业学生对影视类课程的知识极为渴望,他们有将文学带入影视的无数创意,却苦于技术与设备的限制无法实现。
虽然没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健全的机制,但美术教学中的影视课程已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目前,美术教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关系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多方的支持和促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的文化性,以及文化的传播性主要依托影视,其中与美术相关的,自然是影像色彩、构图及光线选择和处理等影视类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的本土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学史类为中心,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挖掘文学内涵。而在全球网络大数据化的时代下,以影像视频的形式传播并保留文学的历史性和可读性的浪潮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欢迎和认可。
把文字的博大精深与美术影视技巧结合起来,呈现别样的文学风貌,是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寻找的突破口。因而,在这种美术影视与文学急需被组合的大市场环境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美术课程便显得异常重要。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雅柔和的特性能够为影视作品保留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解决当今影视作品常出现的“没内涵、没美感、没文化”的问题,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美术教学范围内的影视课程便可实现视频与文学的双方共赢。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设置的意义
1.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中,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本知识为蓝本,吟诵古书经典,几千年来形成一种“师者说、学者听”的固定模式。但自美术教学中的影视课程植入该专业课程后,学生开始将古今文学的掌握转换为图像,把文字表达具象化,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加入拍摄并完成剪辑,在原有的传统模式上开创了全新的内容,带领学生从另一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丰富了教学的模式。
2.让汉语言的文化传承有更直观可靠的载体
汉语言作为我国引以为豪的文化财产,延绵不绝,生生不息。通过甲骨、篆刻、竹简印刷等文字方式的延续已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因而应运而生的影视图像便成为21世纪汉语言传承更为直观可靠的载体。
在被多种文化充斥着的现代社会中,保存并传承本土气息浓厚的文化内涵变得愈发艰难,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让汉语言的传承依附于现代影视科技的内核中将会是对中华文化最有力的保护。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生命力
流动的文学具有人类般鲜活的生命力和张力,影视教学实践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用,恰恰加强了文学的流动性。自媒体时代下的影视传播,拥有一呼百应的效果,将培育未来文学领域人才的专业融合其中,无疑是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铺好了前进的道路,能有力地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篇2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注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和领悟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理念,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际意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当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不能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培养方向,无法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课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知识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大的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心,通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中,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创建活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这和汉语言文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冲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出现错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去领会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由语言、文学等元素组成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3]。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但是当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目前这个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国外文学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难度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对汉语言文学这一我国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认识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模式,才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质量。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06).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法
通过汉语言文学可以深入的了解到我国的精髓文化,由此可以说明,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的提升,而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展开有效的应用性教学,合理的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理念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保障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1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其发展的前景
(1)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教学体制不断改革的进程中,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项目汉语言文学也在需要进行合理的改进,这样才能够使得汉语言文学符合时展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人文学科之一,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主要是针对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同时也讲解一些较为深邃的中国文化内涵,这样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开展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则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前景
汉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追求,而这份追求归根究底就是文学的追求,而文学是没有边界的,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文学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大,其所富含的知识也更加的丰富,文学中也演变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学构件。文学在发展的进程中,其需要呈现出的是一种真、善、美的发展观念,文学的追求就是一种自然的追求,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相较于文学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出现时间更早,就这点来说,汉语言文学的体制以及相关的要求,在发展的进程中,都比文学要更加的完整。现阶段,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其在发展的进程中,也逐渐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但是无论汉语言文学如何发展,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依然是追求自然的属性,极力的在汉语言文学中体现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特性。
2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特点以及方法
在高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属于一个独立性的专业学科,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然而,只是单纯的注重理论教学,也无法有效的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缺乏实践性,就会使得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新思维,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进行创新和改进,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实施应用性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特点
就实际情况来说,由于汉语言文学中以理论性知识为重点,所以,在教学中,多注重理论性教学,但是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的学科,因此,这一专业并没有针对性的岗位,而且由于其不注重实践教学,所以就会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高职院校开始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应用性教学,以期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随着应用性教学的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特点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得到了有效的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明确的了解到社会反映的现象,这对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开展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应用性教学,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更加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社会大量需要实践性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而开展应用性教学,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种应用性教学针对学生专业取向以及就业的方向来进行教学的开展,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得学生能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就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秀中.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3).
[2]李国英.关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2).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熠熠生辉的文学大师,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学作品与精神财富。然而,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观念上的改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存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无论是所培养的人才数量还是质量每况愈下,不尽如人意。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汉语言人才培养的一些现状,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与措施,希望能有助于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1]。
1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1.1 学生报考数量逐年降低,专业热门度逐渐下降
目前,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急剧增加,各大高校纷纷加入扩招的浪潮中,为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进入大众化的状态中。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随之改变,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近年来学生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数量逐年降低,该专业的热门度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
1.2 相对陈旧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
让学生提升对本专业的兴趣,从而将其所学加以合理创造乃是教学的关键。而要想培养优秀人才,就得有良好教学素质,优秀师资队伍,因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较高的整体师资队伍力量。但是,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师资力量并未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其师资队伍更新相对而言比较缓慢[3]。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知识储备方面,都比较落后。
1.3 教学模式落后,无法满足人才的正常求知欲
近几年来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但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却未发生多大的改变,依旧是几年前较老的填鸭式的满堂灌,即便有些教师运用了所谓的高科技设备来展开教学,但本质上依旧是生搬硬套,其教学内容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求知欲丧失,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提升,而社会所得到的也仅仅是一些考试机器罢了。
1.4 发展特点已无法顺利迎合时代需求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需求是目前的社会所极力推崇的,由此带来与之相对的便是在人文方面的需求较低,人们往往忽视这方面的需求。这一现象所引发的结果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被社会的认可度较低,其存在的价值长期遭到忽视,就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地出现了生存危机。
2 重新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2.1 打好基础,突破瓶颈,探寻发展新方向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应该肩负起提升人文素质的大任,以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无论是提升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精神素质,抑或是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因而在大学课程的安排中,理应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的优质传统文化,高尚、博大的汉语言文学一直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其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因此,各行各业都应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积极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通过突破当前发展的困局,探寻发展新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2 遵循本质属性,尊重市场导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按照市场实际的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汉语言专业的人才才不至于同社会脱节,而是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当然,汉语言文学在尊重市场导向的同时,也不要抛弃其本质属性,要想让这一专业能够科学的发展,决不能仅仅是迎合市场需求就丢掉根本,这是得不偿失的。而是在立足于优良本质的基础上,舍弃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样既能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又能适时地符合时代之所需。
2.3 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性
近些年来,社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状态中,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日益提升,处于激烈竞争的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此而言,现代教育理应认清社会真实需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按照实际的社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另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要有前瞻性,要让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4]。
2.4 汉语言文学要培养有特色性的专业人才
汉语言文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尽量使自身的专业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的培养风格,以塑造具备特色性的专业人才队伍来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的现实需求。比如,要系统、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高校既要为深造类的学生设置考研课程,也要为有志于毕业后就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设置应用类的课程,还应该为那些计划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有目的性地设置教育课程。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要想培养有特色性的专业人才,就应该鼓励学生实践,鼓舞创新,真正地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改变当前停滞不前、落后冷门的不利局面,就得学会顺应真实的时代需求,在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重新定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己任,积极探索,革故鼎新,通过注入新的活力来使本专业重新焕发生机,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梅.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2]谭秀中.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3).
篇6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篇7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专门研究中国语言中的词语和句法,赏析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语言功底,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人文修养。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当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直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对于编辑出版等相关工作也会应对自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承载着我国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载体,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我们很难对其进行较为职业的定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走的发展道路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真正具有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文学写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改变,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性,这样也才会引得学生的共鸣。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课堂睡觉随处可见。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培养汉语言专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对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汉语言专业毕业生会从事语文教师、文秘、公务员、营销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文案编辑人员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口才,较广且扎实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都得到具体落实。这样才能解决他们就业面临的困境,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其铺垫一条专业发展道路。
(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结语
篇8
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创造性
汉语言文学是学习汉语言文字、文化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文学理论和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夯实汉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出于对“文学性”的崇尚,开设课程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这样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内容的理论性和艰深性,特别是涉及古典文学的部分,教师害怕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往往以“教”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少有自主理解、思考的过程,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将所学完全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只学皮毛,掌握了大量的辞藻,但自身的文学创造力却明显不足。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正忽略了学生“思”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不能明确自己喜好的文学风格,未能集中精力弥补自身创作技能的不足,在语言文字应用时就更难以实现“个性化”,没有自己的意识、观点及独特的表达方式等,但这些才是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方面。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兴。
2.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单一性――实践应用性不足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缺乏活力,还在于教学目标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1)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富有较高文学创作能力的作家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成果考查时,会以学生创作、发表作品的量为主要标准。而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功与否,与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单纯地为了发表或者完成课业目标的创作难以与实际相结合,也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当今,尽管我们也十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文学艺术创造者,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应用已经远远不是仅做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还要结合不同行业需求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即有了更多具体的专业化需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创作能力,还要有实践应用的能力,有一定的现代技术使用能力,只有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具体行业需求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专业、更全能的应用型人才来。
(2)教学手段。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都以在室内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对于语言文字创作、应用的环境大都是通过书本上的设定和要求进行的,而对于生活中、现实工作中的情况其实并不了解,也缺乏深入的体会,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先进现代教学设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向创造型、应用型的新转变
1.创造性教学举措
(1)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型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理论与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感知和意愿,注重“学”的反应。比如,在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欣赏视角和欣赏感受,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解释,培养其审美价值,激发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2)保障学生“思”的过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把教师的讲授放在了重要位置,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性。“思”是重新认识和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脉络和结构,而且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思维的活跃性,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能够将所学?热莞鲂曰?发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组成部分,从而让文学创作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个性色彩,创造出真正独特的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3)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还在于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有足够的沃土来培育。首先,文学本身是富有形象、情感、审美等内在属性的,如果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会很难充分理解、感受并获得审美价值认同。所以,在创造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视听作品呈现或者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感受文学形象、体会作品情感基调等提供现实的途径和条件。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切实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只有在熟练基础上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和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练习,让他们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提升综合能力。
2.应用性教学举措
(1)注重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内涵广泛的学科,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型,其可以细化为语文教育、新闻传播、办公文秘等相应具体的模块(当然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相关具体专业,有更专门、具体的培养方案,但这与汉语言文学整体性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各方面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具体模块对于写作技能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都要有重点地进行文字表述的训练和不同写作要求的掌握。
(2)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缺乏统筹和整合,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将会用在哪些方面。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性,帮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把握自身优缺点,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帮助他们规划、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重点,也能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其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类型是多样的。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实践体系在实际安排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面面俱到。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用性,就是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实的工作岗位及相关行业形成对接,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综合运用阶段能够熟悉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需要,以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审美 观念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17-01
汉语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也经过了不断的变化。我国的汉语从远古时期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到清朝的文言文,最后发展成如今的简体字,这些年来,汉语言一直在发展,经久不衰,这也可以说明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汉语言文学神秘的面纱,来欣赏它独特的魅力。
1 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其实一直以来,我国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的说法,这也反应了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而汉语言文学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并没有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面,而是变得更加有魅力,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现代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汉语言文学也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1.1 孔子的汉语言文学
说到汉语言的审美,最先要提到的就是孔子的善美观念。孔子觉得善和美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只有当二者相互统一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其实,孔子的想法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因为一直以来,古汉语言文学都是注重善和美融为一体的。但是在孔子的时期,还有很多人并不是非常注重善和美的相互结合,例如墨家和法家的作品。一个文学作品如果只注重“善”而不在意“美”,就会导致它只有内容,但是毫无艺术的美感,让人们觉得非常乏味;相反的,如果只注重“美”而不在意“善”,就会导致这个文学作品让别人觉得徒有其表,并没有思想深度。这两类作品都是不被人们喜欢的,也无法静下心来欣赏它们的魅力。所以说,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之一就是把善和美相结合起来。
1.2 唐宋的汉语言文学
唐朝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也就造就了唐诗的出现和发展,让我国的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们现在欣赏唐诗的魅力,也可以从这三个人的作品来分析,李白的诗带着一种浪漫、豪放的感觉,杜甫的诗让人们感觉到历史逐步变化的无奈,白居易的诗让大家感受到通俗易懂的魅力。而宋词是在唐诗之后发展起来的,可以和着乐曲来歌唱,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读宋词,就一定要读辛弃疾的雄心,一定要读李清照的凄鐾裨迹一定要读岳飞的精忠报国,一定要读柳永的缠绵。
欣赏唐宋时期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不得不看的就是唐诗宋词,这也是汉语言文学审美必须要分析的一部分。
1.3 明代小说的汉语言文学
当汉语言文学发展到明代的时候,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小说,小说和现代汉语的联系更加紧密。小说是以较长的篇幅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吸引人,这也就说明了小说不仅仅要塑造众多形象的人物,也要设计严谨的故事结构。要欣赏小说的话,也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例如我国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水浒传》,就塑造了一百多位形象鲜明的人物,还描写出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所以说,分析明清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必不可少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小说。
2 近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众所周知,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而随着时代的变革,作者思考人生和观念也和发生改变,不同的时代会给作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景观。
2.1 十九世纪的汉语言文学
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我国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时候的文学作品大多数是呼吁全人民进行战斗或者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注重思想内涵,希望能给人们以启迪的作用。例如,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对社会现状的描写,并没有用很多华丽的修辞手法,而是注重作品的内涵,希望通过自己写的小说来唤醒国人,借此来拯救这个充满病态的中国和麻木无知的人民。而十九世纪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就是对思想的注重。
2.2 现代作品的汉语言文学
我国现代的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非常快,文学作品开始反思我国的历史和人性,也会对古代的作品做出一些分析。我觉得,如果要对现代作品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做出分析,可以说我国现代的文学作品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现如今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作家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所以说,我们如果要分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带入作品,不然不会感觉到它们真正的魅力。
而且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有很多人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质量却层次不齐,我们一定要学会分辨出好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才能学会对现代的汉语言文学做出审美。
其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是要把内涵和形式结合起来,而且只有当文学作品上升到一定境界之后,才可以算的上是真正好的文学作品,例如,孔子的思想、李白的诗、李清照的词、四大名著等,经过了时间长河的磨炼,成为了真正可以流传百世的作品。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可以发现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而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审美研究,需要我国的众多人士一起参与,才能赋予汉语言文学一些新的审美意义,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才能让汉语言文学走出国门,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锦昌.汉语言文学中的艺术与审美[J].网络导报 在线教育,2012年(41)期.
[2] 朱元英.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的研究和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年(24)期.
[3] 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新时期发展;具体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37-01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因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以及对生活不可忽视的作用,诸多学生学习选择汉语言文学作为主修专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角度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本文主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调查与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1.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课堂呈现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对这一门学科产生众多的疑惑,随之而来的是学习上的困难,最后是对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失去学习上的热情。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发现其问题如下:
1.1 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走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课堂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使用的教材用书都过于陈旧。"陈旧"一词在这里不是指"书籍过旧",而是指"教材内容一成不变"。很多学生与教师教材用书中的内容基本上还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内容,虽然教材封面一再强调第几版,但最主要的内容还是保持不变。例如有些教材中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概念还是保持繁而多的特点,这就让今天的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另外有些关于古文部分的内容,教材还是基本保持繁体字以及文言文相结合的排版方式,陈旧的教材用书让大部分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渐渐也就出现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兴趣上的缺失问题。
1.2 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保守。目前,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学识渊博,专业知识能力强,在课堂上能够把课文深化、把知识点讲透,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然而这些教师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方式过于保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课堂上,教师习惯"师讲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这些教师的教学用具一般只有课本以及板书两大内容。很多教师还是保持着十几年前教师口头教授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教学方式,这是这门学科当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电子白板、电脑等都不使用而让学生全过程抄笔记的教师,学生在心理上本能有些排斥。
1.3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形式过于传统。古人的学习习惯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因此其考试制度主要是靠背书的能力,例如科举制对读书就有"滚瓜烂熟"的要求。根据调查,高校中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的考试制度也是继承科举制的考试模式,以背书能力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成绩。目前,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评分标准主要是以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为准,以期末考为重。而期末考试的内容不外乎概念以及相关课文的背诵默写,这样的考试形式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长远发展。
1.4 学生上课积极性过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上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过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课堂上,"低头族"、"手机族"、"旷课族"屡见不鲜。时代在发展,然而由于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学校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加上教师的教学方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是无所事事,沉默课堂也让众多教师失去了教学热情。
2.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
鉴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上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最后认为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如下: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发展,当前社会号召人才全面发展,因此在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上,教学内容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例如在编写教材上,编者可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些改革,例如繁体字换成简体字。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古文换成白话文形式等。最重要的是,教材编写可以适当对教师与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例如每一章节设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资料查询或者小论文编写、对古教材进行实际的探索等,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才能发挥其真正魅力。
2.2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电脑、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自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并作出实际举措。(1)教学理念上,教师应该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上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积极引导学生多动脑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把知识强加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知识,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2)教学手段上,教师不应该局限于黑板与粉笔的功能,应该积极引进新的教学媒体,例如在讲解某个历史名人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图片、文字内容放在PPT上,这样不能加快教学进度,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2.3 多样化的专业考试形式。在考试形式方面,汉语言文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在考试方面,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应做到两点:第一,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内容应该与时代保持一致。在考试之前,教师的设计的考题应把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学生在答题时发散自我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第二,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均衡。学习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因此其考试形式不应该只关注期末考试,在平常课堂上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解答、作业的设计与完成等都应该成为考试考核的内容之一。
3.结语
总之,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承担着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而这门课程对学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时展的今天,各高校不仅要积极开设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同时还需要教师、编者等方面的努力,让汉语言文学发挥出真正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郭春梅. 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