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资金流动性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确保资金流动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本文从财务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等几个角度深入分析河北省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差的原因,基于河北省中小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建立完整的账套,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时可以为外部融资提供有力的财务数据支持;加强应收账款和存款的管理,加快资金回笼的速度,强化资金的流动性;在不影响企业日常经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库存量,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 资金流动性 应收账款 存货
根据河北省2008年经济年鉴公布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为4210.25亿元,2006年为5501.25亿元,2007年为6884.68亿元。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成果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尤其是中小企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比分析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小企业对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中小企业的生存条件却是很艰苦的,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问题尤为严重。
一、河北省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现状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心脏,资金流动是为心脏和机体提供养分的血液。因此,研究河北省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1.资金流动性与经营周期的关系
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是从生产企业从原材料和燃料开始,经过企业对原材料的加工至半成品,最后至产成品,这是企业的制造过程;然后是销售过程,向企业的各级供应商提品,最终取得所有货款的过程;资金回笼,第一个经营周期即告完结,下一个经营周期开始。因此,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可以分为订货周期、存货周期和应收账款周期;资金流动包括应付账款周期和应收账款周期,即资金流动贯穿着存货周期和应收账款周期。
资金流动和企业经营周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企业经营,就没有资金的流动;相反,如果资金流动性很差,会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周期。如果资金流动性强,应付账款及时偿付,维护了本企业自身的信用,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赊购业务,减缓本身资金压力;应收账款及时回笼,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新一轮的投资生产。如果资金流动性差,应付账款不能及时偿付,企业本身信用会受到严重的损失,众多供应商拒绝提供赊购业务,会使企业营运资金大幅度增加;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变现收回,会严重影响企业下一轮的经营周期。可见,加强资金流动性是所有河北省中小企业无法逃避的课题。
2.河北省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现状
与中小企业建立和发展相伴而生的就是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河北省的中小企业当然也概莫能外。当我们细细分析河北省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深层次原因时,资金流动性差的问题就浮出水面,并在中小企业资金问题上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
资金流动性的问题只要是两方面影响的,存量和流量。存量就是企业资金的库存绝对数额,例如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流量就是企业用于日常经营的营运资金,譬如存货、主要原材料及燃料等。存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有效收回是在一定销售额的前提下,确保企业资金库存数额的最有效的途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存货。对于中小企业,存货占用企业资金使用的比重最大,因此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企业资金流量的最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河北省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也是影响企业资金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财务制度不健全的最重要方面就是账套的建立和有效管理。账套的管理不善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和企业外部融资。由于账套管理不善,企业很难整体、系统地监控和协调企业资金的运作;同时糟糕的财务数据,是企业外部融资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导致河北省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差的原因
资金流动性是关系企业正常经营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双重问题,资金使用效率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又是互相促进,相互依托的。
1.缺少会计账套的建立及有效管理
现今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这样就会导致河北省中小企业存在管理模式僵化,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等问题。譬如,一个中小企业的绝大部分权利都集中到所有者身上;一般丈夫管经营决策,妻子负责管现金,没有成型的账簿;再稍微好一些的,就是几个合伙人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其亲属负责现金和账簿的管理。总之,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在家族式管理的桎梏中。
由于账套设置的缺失,使得企业对资产缺乏有力的监控,缺乏对资金的结算和使用的合理调度,盲目的投资往往使企业入不敷出,流动资金捉襟见肘。对企业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账套的缺失或账套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大大增加。良好的账套建立和管理,是企业良好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的基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考察一个企业偿债能力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账套缺乏有效的建立和管理,直接的影响就是阻断了外部融资的大门,进而造成企业资金短缺时不能及时获得外部资金支持,使得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雪上加霜。
2.缺乏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
应收账款周期和存货周期是资金流动的介质和形式,因此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速度就是资金流动性最直接、最准确的反映。应收账款的及时变现,是对下一个经营周期顺利运行最有力的支持;存货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加强资金的流动性,减少资金的占用,最大限度的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和减少存货的管理成本,。如果应收账款变现存在问题,下一个经营周期就会因为资金短缺而不断滞后,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果存货周转出现问题,会增加资金的使用成本,存货管理成本,这样会使资金的使用效率严重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应收账款是企业为应对市场激励竞争采取赊销产生的,这样使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相应的管理费用大幅度增长,企业发生呆账、坏账的几率也大大增加。现实社会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极为严重,呆、坏、死账大量存在。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收账款控制方法,缺乏有效的催收应收账款的政策和方法。
3.缺少对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存货的有效控制
资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知,而对于资金具有绝对控制权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缺少现代企业资金管理的基本理念,更缺少资金营运管理的专业知识,致使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性的问题不断升级。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没有现金使用计划,项目选择和投资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往往造成资金不足;二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缺乏有效的资金营运管理方法。营运资金管理关系着中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必然影响到偿付到期债务、支付当期费用的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长远发展。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重钱轻物,对于其他有形资产,诸如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造成资产流失严重。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2倍以上,资金周转失灵。产成品库存增加,挤占流动资金。邯郸市被调查的8家企业的存货总额占全部流动资产的33%,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
三、加强河北省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在前面部分分析了河北省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差的问题,那么下面就应该是重点解决问题了。
1.建立完善的会计账套并予以严格的管理
完备账套建立的基础,需要大量的原始凭证和数据,诸如会计凭证、生产消耗定额,原始记录、费用支出定额、购销合同记录等。这些凭证是企业生产全程的记录,是企业消耗企业资源的最重要的证据。资金流动贯穿着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因此完备的账套可以清晰地反映和记录资金的流向和流动性。因此完备的账套可以对资金流动性实施跟踪的监控,时刻为管理当局提供资金流动性的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事件。
中小企业只有建立规范、完整账套,并委任专业人才加以维护、管理和控制,才可以使得财务管理职能得以充分发挥,有效的财务分析与预测信息才可以迅速地提供给管理者。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企业经营者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进而对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有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同时,良好的账套管理是财务人员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谋求资金支持的强有力后盾。有效地账套可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可以使银行放心的将钱借给企业。
2.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原来现货现销的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尽可能的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追求更大的利润,所有企业不约而同的开始了赊销业务,由此应收账款也相应产生了。
为了扩大销售进行赊销业务,本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应收账款能够及时的收回,进行大量的赊销业务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中小企业面对的问题就如如同小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一头要时刻面对着资金日益紧张的窘况,尤其是进入2008年下半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使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一头又得面对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难题,使本来就难以维续的资金链雪上加霜。基于此种情况,中小企业经营者更应该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使得应收账款时刻在控制的范围内。
要将应收账款余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用5C系统评价顾客的信用品质,并根据不同的信用品质予以不同额度的信用额;二是运用账龄分析方法,对应收账款进行时时的监管,多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
3.加强对资金使用和存货的管控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的货币流动性偏好理论对中小企业对资金的管理具有指导性作用。河北省的中小企业应重点运用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的相关理论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中小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企业应当持有一定量的货币进行预警。一来,在原材料市场价格下降时可以适机买进,这样可以节约资金的使用;二来,中小企业的日常业务多是赊购和赊销,持有资金可以及时偿还供应商的货款,维护企业自身的荣誉。
存货ABC分类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根据存货ABC分类管理理论,对企业重要材料进行重点管理控制,这样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节约企业的资金使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棣华.柔细财务管理.经济管理者.2001(09).
[3]李洁.谈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从温州仕登公司倒闭得到的启示.中国农业会计.2008(07).
[4]吴秋.加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决策与信息.2009(01).
篇2
一、货币资金审计的概述
根据企业经济活动来看,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种类型,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在实际运行中,企业采取了多种有效策略,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以有效防范资金流动相关问题出现。在企业正常运营中,货币资金挪用和侵吞等现象经常发生,给企业长远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破产。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有效性,保证货币资金的正常流通,货币资金的审计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审核和监督作用,以提高货币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给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提供可靠保障。经过长时间实践发现,货币资金的审计存在很大风险,货币资金审计是否成功,与企业的重视程度、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修养、审计程序和手段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给以高度重视,以提高货币资金审计的有效性,确保企业货币资金流动的正常秩序。
二、货币资金的审计核心构建
经过实践证明,企业货币资金的审计核心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转账支票的审计。在进行货币资金的银行转账时,由于转账支票不能显示出收款方的名字和账号。因此,无法查账款项是否转账到相应单位,从而导致货币资金挪用和侵吞等现象发生,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极大风险。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要根据相关规定,严格遵守审计原则,对货币资金的转账支票进行仔细审核,确认货币资金转入到了指定的收款方账户,核对账目是否正确,以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的正常流动,维持企业正常运营。当进行转账支票的审计时,遇到账户名称不符,并且情节比较复杂和严重的情况,可以申请银行和收款单位一起配合调查,以更深入的核查货币资金的转账情况,防止货币资金挪用、侵吞等现象出现,给企业经济活动正常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2)现金盘点的审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现金是货币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企业出现的现金舞弊情况主要有:虚开发票、现金不入账、贪污现金、挪用现金等几种,使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造成企业货币资金收支严重不平衡,给企业正常运行带来极大影响。因此,根据企业货币资金流动情况,在进行现金审计时,采取现金盘点的审计方式,对库存现金数和现金账目数进行审核,确认数目是否正确,款项名称是否对应,以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经济进程开展。例如,在某一天突然进行货币资金的现金盘点,将审计工作人员、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等集中到一起,避免贪污人员采取临时应对措施,从而进行现场现金盘点。另外,针对假发票的情况,企业要安排专业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现金流动日期、现金使用项目等进行审核,严格检查是否有涂改、未签字等现象,以保证现金活动真实存在,防止现金贪污事件发生。
(3)函证的审计。在企业货币资金的审计核心构建中,函证审计时必不可少的审计环节,可以保证企业货币资金审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降低企业资金流动风险。因此,在进行函证的审计时,审计工作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本人亲自负责函证的收发,以保证回函的真实、可靠性。二是对银行存款、未支付款项、银行借款、未到期商业汇票、有价证券等情况进行全面填写,以提高回函的完整性,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三是当银行回函出现部分函证内容未给以承诺或者明确答复时,表明企业函证存在一定问题,从而指出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动存在不良现象。所以,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审计工作人员要根据回函的情况,严格遵守函证审计原则和程序,对企业银行专户余额、银行账户名称等进行仔细审查,并对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深度审核,以保证企业资金收支平衡。
(4)资金流水审计。在企业运营中,如果现金账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货币资金余额合理,不代表企业现金支出合理和合法,其中,可能存在现金入账不完整的情况。因此,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资金流水进行全面、仔细审查,以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的正常流动。当企业资金流水账目上出现某个月余额较多、每个月现金流动非常不平衡等情况,则有可能存在报账发票不合格、虚假发票等情况,导致企业出现货币资金私吞、挪用等现象,给企业长远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所以,根据上述情况,企业在进行银行存款的审计时,必须对整个资金流水进行审查,以提高货币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银行存款的审计。在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动中,银行存款是重要经济活动之一,一般包括存在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的款项,给企业经济活动提供一定安全保障,降低企业货币资金流动的风险。针对企业正常运营情况,我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独立核算企业必须到银行开设相对应的账户,并存放一定额度的现金,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超过现金支付额度的现金,必须通过银行存款账户进行款项的支付和结算,以保证交易双方的合法性,保障货币资金流动的安全。在进行银行存款的审计时,需要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银行存款账目审核、银行存款结算凭证审核、银行余款审核和往来账户抽查审核等部分,以对企业整个运营过程进行分析和审查,保证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审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其中,银行存款审计要对企业的银行账号进行重点审核,一般要审查填报表、资金流动原始凭证、银行账户资料等,以有效确定企业货币资金的正常流动。
(6)其他货币资金审计。在企业货币资金的审计时,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是指外埠存款、银行本品存款和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等,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份额较小。其中,在进行外埠存款的审计时,要对存款日期、账户授权情况、开户理由等进行审查,核对外埠存款的余额数目是否正确,避免企业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出现。
篇3
笔者根据多年的大型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经验总结,认为企业从资金管理组织层次、资金管理内容维度、资金管理精细化方式/工具等方面,均应全方位提升,才能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进而强化公司战略实施。
多层次提升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管理并非只是一项技巧性工作,尤其全球金融危机堵塞了信贷来源、全球经济处于下行期间,现金流管理更加成为一项战略性工作,需要在财务人员、CFO、CEO高级管理者等不同层面做好自下而上相支持的资金管理体系。
执行层面,系统固化规划及预算,并建立与实际执行关联,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分析层面,以企业价值为目标,资金管理应用为导向,梳理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编制资金规划、现金流预算模型,强化资金管理抓手;战略层面,将资金管理与企业战略和价值管理相衔接。
多维度关注资金管理内容
根据会计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但从现金流管理来说,资金管理内容实际上应分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类:现金流入可以细分为应收账款的流入、借款流入、其他流入(如退税,利息收入等)、资本流入(已投足);现金流出一般分为固定资产流出、固定费用流出、应付账款(材料货款)流出、应付账款(非材料如低值易耗品、费用等除固定资产)、还贷还息、税款支出等。
因此,现金流管理简单而言就是平衡好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通过管理公司短期资源来支持公司正在进行的各种活动、转移资金和使流动性达到最优,实现主要管理职能:加快现金流入的速度并有效收集流入的现金、集中已收回的资金、掌控现金流出的时机、预测现金状况、保证短期资金来源充足、优化任何短期资金盈余的利用、收集及时的信息、实施监督、管理和控制现金状况所需的系统和服务、确保财务数据的内部和外部传输准确迅速。
现金流管理内容抽象而言就是满足企业营运资本的需求,来源=(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长期资产,所需=(流动资产-现金)-(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净现金=现金-短期借款=来源-所需。当营运资本所需及净现金均大于零时,企业经营协调且具有良好的支付能力。
多方式全过程精细化资金管理
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的精细化与提升,必须基于资金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基本出发点,在保证资金的合理、合法、合规使用,资金业务的规范及资金信息的透明的基础上,提高资金的计划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支持资金的流动需求,合理安排资金结构,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合理调度资金,有效的内部融资等多渠道融资管理,降低资金成本,有效进行投资理财,加强金融服务,获取资金投资收益。
我们认为,企业集团应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效益性为出发点,以合理的方式,构建科学、完整的资金管理体系,以支持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要求,体现资金管理价值,具体而言:奠定两项基础,打造两大综合体系,优化三类资金管理功能,并借助制度与系统双重保障支持、落实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
两项基础是指清晰的资金管理模式及组织和资金管理业务流程规范。通过明确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清晰集团层面与下属成员单位的资金管理定位及权责划分;在既定的资金管理模式下,构建与集团整体资金管理模式匹配的资金管理组织架构,部门及岗位设置,落实各组织及岗位的资金管理职责;资金管理业务流程的梳理规范是实现资金管理有效监控,实现资金风险管理的前提,对日常资金管理涉及的业务包括账户管理、资金计划、资金结算、收付核销、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票据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理财以及资金的分析、资金管理的考核等各项具体的资金业务的执行流程、执行措施、限额管理、业务审批权限、执行岗位职责等的统一化、标准化规范,为各级具体资金管理岗位的业务执行提供依据,是各级资金管理业务正常运行,并最终实现效益性的基础。
两大综合体系是在奠定两项基础后进一步建立资金池管理平台和资金风险管理体系,以支撑和落实集团的各项资金管理理念及管理重点,并提高风险监控能力,提升资金集中管理能力。利用先进的集团资金管理信息化手段,建立集团化企业“资金池”管理模式,实现集团内企业资金的集中,实现集团对企业各项资金管理的监控,实现各项资金集中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依托资金池充分发挥资金集中规模效益;借助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强化各项资金管理业务过程管理和风险控制,实现有组织、体系化、全过程的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三类资金管理功能包括资金监控功能、集团资金的投融资管理功能和资金分析决策功能。资金监控功能通过账户的合理设置与监控,有效把握资金流动,确保集团清晰掌握各时点、各账户资金状况、资金流动情况,监控实现各所属成员单位资金的及时汇集;通过资金计划的有效预测,实现资金收入、支出的合理预测,以便合理安排资金收支,合理利用沉淀资金;通过梳理、优化资金结算、应收应付、票据等日常管理业务,明晰影响集团资金流动性的主要原因和风险点,实现针对性的防范、监控与预警;集团融资管理突出内部融资及外部融资管理、融资渠道管理及利率管理等,基于资金的集中规范,有效增强集团的内部融资功能,并统筹集团整体授信,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制定有效的融资渠道,选择适宜的融资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及风险;集团资金管理借助资金管理报表及资金分析报告,提高资金的分析决策力,并通过设置科学的资金管理考核机制,将各项资金管理、资金集中运用情况与绩效相衔接,提高各项集团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决策措施的执行力。
篇4
关键词:跨市场;资金互通;资产选择;流动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28-05
收稿日期:2007-08-29
作者简介:张会清,(1979-),女,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
王剑,男,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一、资金跨市场流动的路径机制
在我国,资金跨市场流动主要通过机构业务、金融工具、混业组织三种途径来实现。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是全市场资金流通的关键环节,居民、企业、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行为直接或间接引发了资金跨市场流动,金融控股集团下属公司的业务往来有可能成为未来资金跨市场流动的主要渠道。
(一)基于机构业务的资金跨市场流动
金融机构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业务互相渗入对方市场,实现资金的跨市场流动,例如证券公司的货币市场融资业务和保险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等。在我国,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中的回购拆借业务是资金跨市场流动的核心渠道,以货币市场作为融资平台间接实现资金转移。具体的操作方式是,跨市场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同业拆借市场融入资金,然后将资金投入到交易所债券市场或者股票市场。证券、保险、基金公司主要通过这种渠道实现资金跨市场流动,在新股或新债发行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目的是利用货币市场的低成本资金获取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高收益产品。
(二)基于金融工具的资金跨市场流动
金融工具是资金流动的载体,金融工具创新为资金跨市场流动提供了广泛渠道。特别是各类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带动银行存款流向债券、股票等高收益市场。其中,基金理财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是最主要的间接分流渠道,证券和保险公司发行的集合理财产品也分流了一定规模的银行存款,信托产品的高门槛限制了分流存款的能力。除期货市场之外,居民和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理财产品间接进入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
(三)基于混业组织的资金跨市场流动
金融控股集团下属公司的业务往来所引致的资金在金融市场间的转移也是一种可能的跨市场流动渠道。虽然我国目前维持“分业经营”的金融业格局,但是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已经涉足金融的多个领域,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格局,比如金融机构控股的中信集团、平安集团、光大集团等,非金融企业控股的首创集团、招商局集团等。其中中信集团控股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信诚人寿保险,平安保险控股平安证券、平安银行,招商局集团旗下控股招商银行、招商证券。这些金融控股公司通过旗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有可能成为未来资金跨市场流动的主要渠道。
二、资金跨市场流动的影响因素
(一)新股发行
自2006年6月恢复新股发行以来,每当大盘股或者新股集中发行时,都会引发逐利资金从各个金融市场向股票市场转移。货币市场作为最主要的融资场所,这种资金流动直接表现为货币市场的短期波动,因此,可用货币市场交易情况来检验新股发行对资金跨市场流动的影响。图1和图2直观显示了几次冻结资金较多的新股发行与货币市场代表性指标――7天质押式回购交易之间的关系(括号内为冻结资金量)。
图1新股发行与货币市场交易量的关系
图2新股发行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新股发行对货币市场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新股申购所需的短期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货币市场融资,导致新股发行期间的货币市场交易量骤然放大,大规模资金的短期交易又引发货币市场利率的飙升。而新股发行结束之后,申购资金迅速回流银行体系,货币市场在短期内又恢复正常状态。由此可见,新股发行对资金跨市场流动具有显著影响。
(二)监管政策
监管政策对于资金跨市场流动具有最直接的影响。自2003年以来,各种旨在促进市场融合、鼓励资金互通的监管政策相继出台,为资金跨市场流动消除了制度障碍。宽松监管政策对资金跨市场流动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允许和鼓励金融产品的跨市场流通,增加资金跨市场流动载体。例如,财政部和监管部门为推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相互联通,在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发行跨市场国债品种,由于该券可以跨市场自由转托管,目前已成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乃至股票市场资金流动的主要载体。(2)放宽金融机构的投资范围,便利与资产配置有关的资金跨市场流动。例如,2007年保监会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由5%上调至10%,理论上相当于增加了1000亿元的跨市场流动资金。(3)扩大金融市场的机构准入,增加资金跨市场流动的主体。例如,监管部门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后,货币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间资金流动将会通过保险公司的跨市场操作而加速。
(三)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资金数量和资金价格的决定因素,对资金跨市场流动具有两方面的影响:(1)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改变了基础货币的供给,使资金跨市场流动的规模发生相应变化。当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时,银行体系的可用资金增加,资金增值的考虑必然会促使商业银行将其融出给其他金融机构,或者扩大信贷投放,或者投资于债券,这些都会使资金跨市场流动的规模扩张。反之则会规模收缩。(2)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改变了资金成本和金融产品的相对收益,引起金融机构和居民企业对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资金跨市场流动。特别是存款基准利率的政策影响更大,它是保险、债券、股票、基金等一系列金融产品的定价标准和收益参照,存款利率的调整对于金融市场收益率的非对称影响,诱使市场主体调整其资产配置。但是,基于我国的存款利率仍然偏低、市场资金总体过剩以及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货币政策对资金跨市场流动的影响还很有限。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对资金跨市场流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影响,而上调存款利率的政策影响则微乎其微。
(四)其他因素
除上述三大因素之外,宏观经济形势与涉及市场相对收益的其他因素都会对资金跨市场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资金跨市场流动一般都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涌动热潮是与宏观经济的良好走势分不开的。另外,还有一些因素会改变金融产品的相对收益,经由投资者的资产配置调整引发资金跨市场流动。例如,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上调印花税后,资金在股市和其他金融市场间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这种随机性的政策冲击成为资金跨市场流动和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
三、资金跨市场流动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一)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由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在流动性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资金跨市场流动对各自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1、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金跨市场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为银行的闲置资金找到了出路。在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巨额的存款利息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但资金跨市场流动渠道的拓宽使商业银行得以将闲置资金转移给其他金融机构,从中赚取较为可观的利差。(2)为银行的资产配置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在资金流向严格管制的条件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只能局限于信贷投放,银行资产面临较大的风险,也不利于保证必要的流动性水平。而资金管制的放宽使得银行可以投资于债券、外汇、黄金等各类金融市场产品,在确保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盈利能力。
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存款分流的影响。为追逐基金、股票等金融产品的高收益,存款大规模流失迫使商业银行要么在货币市场融资以增加负债项目,要么减少相应数额的资产项目,两者都会提高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而存款结构呈现出的“活期化”趋势,意味着存款分流还有可能进一步强化。(2)新股发行期间大规模申购资金流出流入的影响。由于我国新股申购可获取无风险收益,每当新股发行期间,大量短线申购资金快进快出引起商业银行存放资金的巨量波动,对其流动性管理形成严重冲击。(3)“第三方存管”制度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在实施第三方存管制度以后,少数大银行凭借网点、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争取到大量存管业务,客户资金逐渐向大银行集中,导致中小银行存款流失。而且制度规定客户的银行结算账户和保证金账户联结,不能通过其他银行账户将资金转入转出,这种资金分配的“绑定效应”使得中小银行的客户存款一旦流失便难以回补,对其流动性管理乃至长远竞争力都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2、对非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资金跨市场流动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其利好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有利于拓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来源,这是最重要的利好影响。缺乏存款渠道的金融机构得以从各个金融市场便利地获取所需资金,特别是货币市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开放使其得到了有力的流动性支持,从而大大降低了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2)有利于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效率。与商业银行单靠信贷业务便可维持经营不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完全依赖于多市场产品的组合投资。资金跨市场流动不仅增加了投资获利的市场机会,而且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也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另外,基于流动性来源渠道的广泛性,流动性管理所需要的储备金数额相应减少,在不影响支付能力的条件下增加可供投资的资金数量,流动性管理的盈利能力也随之提高。(3)有利于增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以存款分流为代表的资金跨市场流动刺激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发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资金的逐利需求。而资金跨市场流动则提高了这些创新产品的流通性能和市场认可度,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延续和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创新扩充了资金在各个市场间相互流通的载体,在绕过监管限制的同时促进了资金跨市场流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然而,我国的金融市场监管还比较严格,非银行金融机构只能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跨市场操作,实现资金在有限范围内的跨市场流动,上述利好影响未能得到充分展现。
(二)对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资金跨市场流动对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有利有弊,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但长期而言对于改善流动性管理乃至货币政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主要存在于短期内:(1)资金跨市场流动可能使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倒逼问题”。资金跨市场流动经常引起商业银行资金的急速流失,特别是新股发行冻结资金动辄上万亿元,商业银行很有可能因此陷入流动性困境,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为其补充流动性,从而出现流动性管理的“倒逼问题”。但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回收流动性,于是稳定金融市场的目标与紧缩货币供给的目标便产生冲突,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2)资金跨市场流动的大规模、随机性使中央银行难以进行有规划的流动性管理。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调控的重要内容,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通过对宏观经济、货币供应、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分析预测来制定流动性管理计划,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仍处在转型过程中,金融市场也还处在发展规范过程中,政策制度的出台经常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在中央银行与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的条件下,政策法规颁布所引起的资金大规模、随机性的跨市场流动,导致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经常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
2、正面影响。
正面影响主要在长期内体现:(1)有利于强化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核心地位,便利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流动性,提高货币政策效率。由于货币市场是媒介资金跨市场流动的主要场所,资金流转的规模越大、频率越高,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强。同时,货币市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场所,是中央银行流动性调节的主要渠道。通过发达的货币市场既可以快速调节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也可以有效传达货币政策信号,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市场预期,使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为货币调控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造条件。当前由于货币市场尚不发达,货币市场利率的基准利率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对其他金融市场的传导能力有限,公开市场操作只能以数量操作为主。然而,资金跨市场流动的逐渐发展将会促进数量操作向价格操作的转变。资金跨市场流动在强化货币市场核心地位的同时,也加速了市场化基准利率的形成,并通过金融机构的投融资行为将货币市场利率迅速延伸到整个金融市场中,成为金融机构普遍认可的基准利率,这就为货币调控由数量调控模式向价格调控模式转换奠定了市场基础。(3)有利于疏散银行体系流动性,降低信贷扩张速度,减轻央行调控压力。由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顺差状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随之不断增加,相伴而生的便是难以遏制的信贷投放动机,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而资金跨市场流动则通过存款分流、回购拆借、资产配置等渠道将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疏散到其他金融市场,一方面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在不损害银行利益的条件下完成货币调控任务。
四、推进资金跨市场流动和改善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一)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资金跨市场流动的建议
1、适应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推动分业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
虽然我国已出现金融混业的趋势,但监管体制仍然是典型的分业监管,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要求尽快确定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模式,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减少资金跨市场流动的障碍。从中国金融业的实际出发,美国的“功能监管”模式可能更具借鉴价值。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过渡时期,建议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成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委员会”,委员会直接受国务院领导。人民银行作为总协调人,对金融市场实行全面综合的风险监管,以使其金融稳定职能与货币政策职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由三家监管部门按金融机构业务性质实施分业监管。
2、适时适度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较为严格的准入限制,资金跨市场流动面临诸多或明或暗的制度瓶颈。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放松管制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金融机构资金运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也使这些限制条例显得有些过时。建议先放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跨市场运作,再逐步放开自有资金的跨市场业务;在适当时机允许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发挥其资金定价的专业技能;适度放开券商一般性短期信用贷款,放宽其抵押融资的质押物范围,加快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适当提高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的比例上限等措施。
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作为融资载体的债券供给。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联结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企业债规模过小。这一方面导致资金跨市场流动缺乏足够的融资载体,另一方面导致资金主要是在金融市场内部流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难以真正发挥。建议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市场环境下适时增加各类债券的供给,重点是增加企业债的供给,为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抵押债券的品种范围,允许保险公司提高债券投资的比例,以此增强债券的市场流动性,在促进资金跨市场流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债券流动性。改变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的转托管方式,统一对两个市场的国债进行托管,提高债市运行效率。
4、改进金融交易与支付结算体系,加快市场资金流动速度。
虽然我国的金融交易与支付结算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已较高,但这些系统大多独立运行,没有发挥系统整合的优势。同时,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引发证券结算的效率和风险问题。建议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当局和证券结算机构着力研究证券结算系统接入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可行性,以提高证券结算效率和资金流动速度。采用逐笔结算与净额结算相结合的方式,证券以逐笔全额方式,资金以净额方式交收,降低券款对付过程中的资金占用成本。商业银行应当加快电子支付系统建设,如通过ATM进行理财服务和账户服务,借助移动支付工具提供电子凭证或凭证的影像截留服务等,尽可能地使社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此外,还要研究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电子票据登记交易系统,改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服务等。
(二)在资金跨市场流动背景下改善央行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短期流动性支持机制,平抑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
考虑到股票市场可能继续维持牛市行情、海外上市的红筹股陆续回归以及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等因素,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短期性紧缺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振荡波动将会是一种常态。因此,从稳定金融市场的角度出发,必须建立有效的短期流动性支持机制,平抑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一方面要求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除了常规性的例行操作之外,还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随时实施临时性的操作,平抑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波动。另一方面要求建立短期的流动性窗口。例如建立自动质押融资系统,为金融机构提供紧急融资渠道,以缓解短期资金流动的瓶颈限制,避免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市场波动。
2、建立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
资金跨市场流动背景下的金融市场趋于一体化,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有赖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建议在现有的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增加财政部列席会议。会议内容以政策通报和交换意见为主,特别是涉及到资金跨市场流动的政策通报,目前最重要的是事先通报债券和股票的发行计划。在一些重大政策出台之前甚至可以不定期召开紧急会议,为人民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留出一定的准备空间,避免事后操作的效率损失。待时机成熟时,可建立由国务院指导的金融协调机制――金融协调委员会,在更高层次进行沟通协调,以提高政策信息的权威性和及时性。
3、强化资金跨市场流动的监测分析,提高流动性管理效率。
建议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强经济金融的监测分析工作,当前尤其要关注跨市场的资金流动情况。可以依托银行间市场的监管职能,并借助支付结算系统的信息优势,对资金跨市场流动的规模、路径、主体等内容进行跟踪监测,填补由于监管制度的不足所形成的信息空白,以便于中央银行从整个金融市场来把握资金供求形势,合理确定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和价格水平。
4、适应高流动性金融资产上升趋势,适时调整货币统计口径。
资金跨市场流动增加了金融产品的市场流动性,高流动性金融资产对于货币的替代性能越来越强,导致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弱化,货币调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在新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中增加国债、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等高流动性金融资产,以反映金融市场真实的流动性水平,并且还要随着新型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出现不断加以修正。虽然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只能直接调节基础货币或货币市场利率,但流动性管理应当着眼于包含各类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总量,通过有效的数量和价格操作对其施加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一萱、屈文洲.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连通问题研究 [R],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2005年2月。
[2]巴曙松.保险资金拓展运用与金融市场发展”[J].中国金融,2007;4
[3]周金黄.支付体系发展趋势与中国支付体系的未来发展”[J].上海金融,2007;7
篇5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渐进成熟的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我国政治经济产生不确定影响。
(一)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如果当国内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或人民币升值时,将导致境外人民币回流,增加国内人民币供给,削弱紧缩政策效果;而相反情况下则导致境内人民币外流,从而减少国内流动性,减弱扩张政策效果。同时,大规模人民币资金出入必然导致国内货币供求关系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节奏超过控制幅度,势必对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造成冲击,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二)我国面临汇率升值、利率上升压力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境外需求会不断增加,如果我国央行对境外资金需求考虑不足,人民币汇率将会面临升值和利率水平上升压力,从而影响出口,降低国内投资,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随着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的扩大,如果境内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跟不上,境外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就会产生跨境套利和套汇行为,进而冲击境内利率和汇率。
(三)加剧国际收支风险防控难度一是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不断增加流出会使国际收支顺差规模扩大、外汇储备规模增加,进而增加国内货币供给,会使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二是加剧企业融资套利行为。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境内外汇差利差较大背景下,企业会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进行套利,采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通过海外银行机构融入较低成本的人民币资金,会加剧净流入压力。三是加剧境内外短期资本跨境流动,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四)金融体系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也是人民币业务、机构、交易网络国际化的过程,将使国内金融体系在国际市场范围面临更多风险暴露和传染。
(五)影响我国地缘政治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会威胁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铸币税收益,可能会引起我国与关系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出现摩擦和冲突。
二、现行本外币分离监管模式及效果
长期以来,人民银行主要负责金融宏观调控,外汇局负责对跨境外币资金按交易项目划分实行全口径监管,我国对本币和外币的管理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外汇资金与人民币资金流动环节管理上存在很大差异,本外币账户之间缺乏联动管理,直接影响监管效果。
(一)现行监管模式:外汇政策严格而人民币政策宽松
1.经常项目下:一是两部门对货物贸易企业分类口径不一致,造成一些企业处于两部门监管真空,企业可自由选择收支币种进行单边规避监管。二是两部门对企业资金流核查内容、程序、标准不一,容易给企业规避税收政策或汇出异常资金造成可乘之机。
2.资本项目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方面,外管局对境外投资者投资行为有一整套制度、程序,而对使用人民币投资行为如何审核却无相关明确要求。二是外债统计口径不一致,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远期信用证等暂未纳入现行外债管理,可能导致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规避外汇管理。
(二)监管效果评估:未形成监管合力
监管效果不佳我国本外币的联动趋势日趋明显,以当前单一的以人民币为主的监管体系或以外币为主的监管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前监管的需要。
1.政策法规缺乏整体性,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外汇局按交易项目划分的分割式管理模式与人民银行搭建的监管体系存在冲突之处,进一步人为割裂了跨境资金监管的整体性。两部门的各业务系统完全分割,一些重要的非现场分析工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外汇局与人民银行跨境办、其他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的信息交换、政策互通、协作监管等十分有限,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削弱了监管整体效率。
2.双重交叉监管,监管效率低下。由于外汇局和人民银行在人员配置重复、统计监测体系未有效对接、对跨境人民币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查处机制,导致本外币双重交叉监管,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需多头咨询,多头登记备案,重复管理现象突出,企业和银行往往会同时执行人民银行和外汇局的相关规定,外汇改革的实施效果被削弱。
三、如何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监管体系
从以上分析中看出,我国需从战略高度认识并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监管体系,消除现行体制下本外币互动效应不协调问题。
(一)构建监管大格局
筑牢金融高边疆金融乃是一个国家必须要保卫的“第四维边疆”,货币本位、中央银行、金融网络、交易市场、金融机构与清算中心共同构成了金融高边疆的战略体系。建立这一体系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货币对资源的调动强度和效率。人民币要实施国际化战略,就应该在金融高边疆的战略下进行整体布局。人民币的国际化,并非只是将货币放出海外进行体外循环这样简单,人民币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国家利益之所在,哪里就是货币当局监管的新边疆,必须进行有效和可靠的监控,以确保这些海外流通的人民币处于“合法”使用的范畴。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前提条件就是:放得出、收得回,看得见、管得着。
(二)建立一体化监管机制
形成监管合力跨境资金管理法规应突破币种限制,以跨境资金的流入、流出为出发点,搭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支持本外币跨境业务的发展。一是改变本外币分开管理的跨境资金监管模式,可从以外汇收支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居民和非居民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二是新的监管机构按照监管流程进行设置:设立对公和对私服务受理窗口,受理各类跨境业务;按监管主体性质分设银行监管部门、企业监管部门以及个人监管部门,进行分类管理;设立跨境业务检查部门,对被监管机构进行常规、专项、违规的各类检查及处罚。三是以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动为目的,形成监管合力。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局等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宏观审慎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市场准入、业务管理、违规处理等方面的职责,形成本外币联合监管机制。与反洗钱、征信、支付结算、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产品管理相结合,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监管对象加强管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三)实施主体监管
整合系统资源,完善监管手段主体监管就是以经济主体(包括涉及跨境资金流动的企业、金融机构、个人)为单位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综合利用系统数据和外部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划分信用等级,实现以经济主体为单位的分类监管、预警监测和违规处置。密切跟踪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变化,提高对跨境资金流动预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本外币全方位监测系统,为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提供有力手段。整合现有外汇局及人民银行有关业务管理系统,搭建统一的监测平台,综合考虑宏、中、微观管理需要,科学设置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现本外币统一跨境流动监测。逐步引进其他外部数据,实现立体监管。加强监测境外人民币流动状况和需求变化,加强对国内银行在境内外系统内有偿调拨资金的管理,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的监管,探索银行创新产品登记制度,方便及时掌握新情况,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逐步理顺政策法规体系,尽快改变外汇政策与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松紧不一的局面,明确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中的细节问题,消除政策套利空间。重点针对资金流与货物流不匹配、无真实背景的交易行为、异常转口贸易、外债全口径等方面,防范跨境资金借道人民币渠道流入风险。
(四)加强政策储备
篇6
“恒生中国一直以稳健经营为前提,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同时适度拓展服务网点,提高营业收入。”恒生中国CFO欧阳欣宁在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采访时多次强调。
细化分工
2007年5月,恒生银行获准在内地成立外资法人银行,目前在内地设有11家分行及27家支行,主要分部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作为ACCA资深会员、香港会计师公会资深会计师,欧阳欣宁在进入恒生中国之前在跨国银行、大型企业工作,当中也包括了财资管理,特别是流动性、汇率管理,对资金头寸、资金流动、应收应付情况都非常了解。经过多年沉淀,欧阳欣宁于2008年底加入恒生中国,开始对恒生中国财务管理进行完善。
目前,恒生中国财务部接近100人,总部主要细分为八个团队,约50人。包括战略规划、财务合规及监管报表、法定及集团报告、税务管理、资产负债委员会及财务管理信息、财务系统支援、财资会计、分行财务管理等八部分。“在总行的财务部门,我们亦进行了细化分工,以确保各团队在不同财务范畴里之专业性,一个团队专门负责资产负债委员会、全行预算和各种滚动预测;一个团队负责集团报表、法定信息披露;一个负责所有的监管报表(银监会、央行、外管局);一块是财资会计,这一部分非常特殊,我们现在理财产品及财资业务规模不小,并要兼顾各种指标及内部限额。我们怎样去调控,一方面提供信息予财资部,一方面监管是否符合监管及内部标准,需要很高的专业性。”
2007年多家外资银行纷纷在华建立法人银行,一时之间需要大量本土的管理人才。对于欧阳欣宁而言,组建合适并专业之财务团队颇为紧迫。如何吸引人才,每个岗位如何定位、怎样培养及保留人才。方方面面都需要计划协调。目前恒生中国已经建成稳定的财务团队,2010年总行财务监理部之离职率为零。各分行均设有财务/会计部,处理当地财务报表、监管机构的要求,40多位财务人员分散在不同城市。
回顾过去的两年欧阳欣宁认为,财务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银监会、央行等监管机构的要求和节奏不断加快,央行要求加息,银行也跟着加;央行调高准备金率,银行跟着执行。在配合要求和宏观经济政策及外在变化越来越快时,需要不断调整策略才能合规和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高、中、低端人才的建立非一日之功,也存在强烈的人才竞争。如何保证团队稳定、高度的专业性和持续成长需要做大量工作。
风险前瞻
由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这些变化对银行经营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银行业财务管理能做到前瞻性是非常关键。市场风险的管理需要在准确的风险测量的基础上,对风险加以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
欧阳欣宁对此表示,银行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行业,仅风险就分为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每一部分都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监测管理。而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则是财务监理部参与度特别高的两个部分。目前中国市场瞬息万变,监管要求变化节奏也较快,因此为了维持稳健的财务情况以对应风险,对未来市场变化及政策走势银行都需要提前进行预测、判断,找出最佳应对方法。
在恒生中国内部采取不同措施来监控流动性风险,特别是对现金流进行每日监测以确保有足够的流动性储备来应付流动性需求。如按现金流入及现金流出计算每天的余额是正是负,并对未来数天之情况作出预测,并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资金。以确保任何时点都有充足的流动性资金满足对外支付。包括到期的客户存款及客户未动用的信贷额度。目前恒生中国陆续建立了流动性管理制度。流动性应急机制、流动性管理系统、营运现金流预测和压力测试等多方面的管理措施。
欧阳欣宁补充道,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对银行的影响不一样。存款贷款的结构与期限,同业拆借的情况等都是影响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风险灵活的配对资金及平衡回报,欧阳欣宁亦大力推动资金的集中管理,现时恒生中国对全行流动性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并保持分散而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持有一定比例的信用等级高、变现能力强的流动性资产组合作为储备。分行财务负责协调业务及其他部门的数据输入,并提供有关分行的资金流动情况,总行财务监理部在全国层面监控资金流动情况及有关流动性之指标,并对未来数天的情况进行分析及预测。
市场风险管理也是财务监理部参与程度非常高的一块。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恒生中国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如财务部每天汇总各分行持有的敞口头寸及金融衍生工具情况,监控市场风险是否在各种风险限额之内,如外汇交易头寸限额、风险价值限额、利率风险敝口限额等等。这方面不同一般的财务管理牵涉一些非常专门的工具和术语。如基点现值(Present Value Per Basic Point)、风险价值(Valueat Risk)等。因此有关的财务人员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有充分的理解。
欧阳欣宁认为,银行业的CFO不仅要理解当下市场状况,更重要的是对未来市场走势有一定的判断,这样才能提前应对风险。从财务管理来说,已经不仅是处理历史数据、核算成本、分析经营情况等等。首席财务官的职责更讲求的是为各样决策提供充足之支援、独到的见解及合适的建议。“流动性压力测试主要由财务部负责,我们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流动性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应采取哪种方法去弥补。同样的,我们也会对加息、息差等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情况产品组合的效益。”欧阳欣宁举例说明风险预测对银行的重要性。
事实上,恒生中国财务监理部设有一个战略规划团队,专门负责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来源于宏观经济数据、财务数据和各业务部门的资料,同时也会参考其他市场方面的信息。
欧阳欣宁再一次强调,市场瞬息万变,只有提前洞悉风险,才能把控风险实现良好的业绩。
合规经营
合规风险主要指银行未能完全符合法规的要求进行经营所带来的风险。恒生中国要求所有的业务都必须建立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2011年4月27日,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协议Ⅲ》新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以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新的监管标准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分别给予两年和五年的观察期。
欧阳欣宁指出,银监会通过不同标准来评估银行,如流动性比率、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等,这些标准银行都必须去遵守。作为CFO经常需要向银监会提交报告或其他方式汇报所有指标的现状。
在恒生中国内部,设有合规部去协调有关合规方面的事情,CFO也会与其紧密合作,配合监管部门的合规要求。
在按揭贷款审批方面,恒生中国一直采取审慎的态度,严格遵守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相关规定,不断调整人民币按揭贷款业务比例。分行的营运管理部和合规部、总行的内审部都会检查审批权限、信贷文件等。
欧阳欣宁介绍,“尽管整体来说个人房贷市场有所紧缩,但我们提前调整了策略,因此影响不大。同时在开发商和项目的选择上非常谨慎,主要挑选一些稳健知名的开发商,合作之前还会进行多方面调查。”
篇7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04-03
物资采购资金约占医院流动资金的60%,其流动被称为医院经济效益的“主心骨”[1]。广东省某三甲医院于2011年构建了一个医院采购资金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能有效监督医院的采购资金运作状况,对比数据显示,采购资金信息化管理模式启用后,该医疗机构的物资采购价格相比以往下降了17.5%[2]。所以,创新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非常重要也极有必要,有助于优化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流程,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一、医院传统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
医院物资的进、销、存,其实就是采购资金流动及物资流动不断循环的流动过程,其中,资金流动是物资物流,也就是物资购入;物资物流变成资金流动的过程则成为物资利用,以此不断循环[3]。在医院传统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下,首先,物资库房管理者凭借个人经验预估物资销量、现有库存量,进而制定采购方案。其次,医院物资库房管理者通知供货商准备物资并发送至医院,物资送达医院后,经物资利用给病人,再以月入库额度挂账应付账款,同时支付给供货商。医院传统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见图1)。
图1显示,物资的利用信息变成了数据坟墓,对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的下一作无任何作用。由此可知,在医院传统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下,物资的使用要求不明确,应有的库房成本不合理,可共享的数据不全面,最终造成物资采购资金的利用率难以满足医院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医院长时间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其智能化管理系统设计不完善,供应链集中化管理难以协调等,在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下,医院的物资采购资金的利用率逐渐下降。在人为因素中,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未推广也有一定的关联,即便部分医院应用了先进技术,但手工操作依然存在,二者并存应用。医院物资的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等流动性较差,难以互相推动发展起来,使得呈现物资流动的信息流动被阻断,信息孤岛、大库存、低周转率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最后使得物资采购资金的利用率变低。
二、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创新――基于BP神经网络
(一)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也被称之为基于误差反向传统算法的多层前馈人工神经网络[4]。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见图2)。
由图2 可知,基于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的采购资金流动可形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循环体系。当中,采购资金流主要是根据物资的使用需求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物资价值形态的变化,物资物流遵从采购资金流的基本要求进行物资物流的流动。快速满足物资需求,是医院传统物资采购资金管理的重中之重。基于BP神经网络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收集物资使用信息、分析物资的预测需求也是重点之一,它能确保物资采购最大程度地满足临床实际应用需求,同时也为物资的合理分配提供重要的数据。因此,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
1.响应了新医改的政策导向。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能够符合新医改对物资流通方面的创新,且与网上集中采购政策相符。这样不但可以明显提升医院物资采购的速率,也向相关部门与机构提供了诸多精确、安全、可信的物资采购信息,更为物资采购的监督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资料[5]。但也因为这样,要求医院应该慎重进行后续采购,特别是在面对“采购什么与采购多少”的问题,更应该斟酌再三。
2.提升了物资采购资金的战略管理水平。物资采购是医院资源配置的主要工作内容,它对医院医疗服务供应以及资源的运作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通过构建物资应用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物资采购资金的增长率,明确物资采购资金在医院支出中的比值,进而能够为下一轮的物资采购预算提供参考依据[6]。
3.提升了物资采购资金的利用率。物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其差异性对采购的预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下,医院可以根据物资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物资采购种类、数量等,同时又能确保物资采购预算的顺利进行,不但转变了医院传统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中“入库多少结算多少”的固定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物资采购资金使用的随意性[7]。
4.提出了“实用实结”的付款结算原则。过去,医院物资的付款通常是以入库为准,一旦物资经历了入库流程,就会随之形成应付账款。而在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下,我们可以将物资的实际应用情况作为付款根据,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医院资金的占用,也提升了物资采购资金的效率,能够促进医院资金结算的良性循环。
5.以物资应用信息共享为主导。应用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物资应用信息的共享,进而促使医务人员将焦点倾注于满足病人的不同需求上,让生产商以患者需求为主导进行物资产品的生产,而非强制性接受产品。这样,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周到的医疗服务,也能为医院的下一轮物资采购资金合理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6.促进医院内部物资供应链系统的优化。在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下,物资采购资金的利用必须在确保病人需求的情形下进行,且能实现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进而指导、监管物资的流动方向。物资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共享,是监管物资采购资金的基本保证,能够促使采购资金流、物资物流、信息流的完美融合[8]。过程中,相关科室均能随时通过检索物资存库快速了解物资的动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资的利用率。在互联网下,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的使用也变得更为透明化,进而优化了医院内部物资的供应链系统,实现了物资采购自己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7.改善传统资金管理模式的诸多问题。物资采购资金流的流向,能够借助信息流及时反馈给其他相应科室或个人,同时也确保物资采购资金流实时处于动态监管之中,有效解决了传统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下的诸多问题,例如采购资金投入随意性,物资的串货、换货和压货等,通过票据进行应付账款。
(三)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
广东省肇庆市某三甲医院于2013年起开始实施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医院2013―2015年物资采购资金节约情况(见表1)。
表1显示,医院2013―2015年物资采购资金节约率为9.8%~10.6%,由此可见,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医院物资采购资金。
三、医院传统物资采购与基于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的对比
医院传统物资采购与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的比较(见表2)。
表2显示,相比医院传统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无论是在产品方面还是在双方关系上均更具优势,能够有效保障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的合法权益。
四、讨论
在基于BP神经网络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下,医院能够准确获取物资的库存、应用情况等信息,且能分析不同时间段物资的使用率,最终建立起重要物资的非线性应用模型,并为物资的下一轮采购提供参考数据。总之,在新医改背景条件下,医院物资采购的价格明显降低了,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类型病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进而让医院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春.医院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及效果评价[J].财经界,2014,(18):71-72.
[2] 孙维.?菖医院库存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管理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3] 马亚丽,张岳,张亮,等.医院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及效果评价[J].医院管理论坛,2013,(8):53-54.
[4] 王光荣.医院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与效果分析[J].消费导刊,2014,(8):152-153.
[5] 王秀丽,刘卫华,韩梅英.中心医院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探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1):79-80.
[6] 李立国.浅谈规范医院物资采购管理的运行方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109-110.
篇8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金管理
1县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金管理状况
近些年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刚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于养老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本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上与全国同步,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养老资金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目前来说,养老保险的资金筹措主要有个人、集体、政府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以及个人组织等形式构成,以城乡居民的缴纳方式来说,大多是以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企业和集体缴费等形式,其特性包含储蓄性、社会性和互。
2县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金管理状存在问题
在养老资金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不足和可以改进的空间:首先由于长期以来养老金保值增值困难,没有根据社会资金流动变化和通货膨胀的规律加以管理,加之目前对于县级政府来讲筹集资金压力较大、县级财政负担过重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对于参保人员根据个人缴费不同、参照参保标准不同要分别给予补贴,而且根据近些年出台的丧葬费用制度也要求市县区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配套。如此一来对于改善养老金的投资管理,研究改进养老金的运营,促进中国养老金投资运营健康发展提出了趋势性改革课题[1]。在养老资金管理缴纳核算和支出核算上也存在的问题,目前县级养老资金专户管理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缴纳资金和支出资金模糊界定不清,两种性质和用途不同的资金共用一个账户的现象,这给清算和结算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麻烦,也导致了会计核算和业务系统对接出现纰漏和问题,也导致了资金管理缺位和基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大部分采用的是差额拨缴的方式,名称为社会统筹,实行的是基金统一管理,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实和全面开展,部分区域实质上还是企业自行管理,个别存在着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情况,并没有成立真正独立在企业之外的养老保障系统。同时在养老保险的转移续接和制度衔接方面也存在着“跑冒滴漏”的现象,在此种情况下导致了区域性的超出预算,统筹不均衡,甚至是资金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的社会老龄化更是让资金管理雪上加霜[2]。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随着政府职能的深化改革和行政管理发展的不断推进,养老保险资金管理也同样来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养老保险资金投资方面,政府加大鼓励多元化发展格局,基金的结余资金将按照统一的流程进行归集和划拨。由于养老资金保值困难,在保障养老金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可采用全方位的管理和投资运营,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适当的引入投资方式,用来增加养老资金的收益。参考国外案例经验,首先要有专业第三方机构做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措施,政府对于投资比例做出适当调整和有效监管,并确定对于收益稳定项目的投资比例占主导。多元化投资可保证资金的收益平衡,确保资金能有效流动,在支出和收益上全面调节平衡。对于养老资金的管理核算问题,应该建立财务分账管理制度,首要是有明确的内部管理措施和专款专用分层立账的管理办法。细化养老资金管理的财务核算,严格控制养老资金收支两条线不混淆,确保运用科学管理手段记账核算,对于特殊情况的发生要尽快高效的进行挂账处理。针对养老金收支、运营、下拨等环节严格控制把关,加大调配审批制度,杜绝挪用、占用等现象。养老金财务系统加强动态管理,做到每月填报、按时对账、消除死账隐患,以及对全年资金的运营、使用、结余等情况做全面系统的监督检查工作。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电子网络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养老金管理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并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保证养老金资金链条的完整性和透明性[3]。养老金资金管理还需完善内外部资金监督模式。对养老资金的收缴、养老金发放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管,在养老金管理中建立明确的基金监管问责制度、启用监察资金流动档案,确保养老保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由于养老资金收缴发放的信息量大,工作繁复,资金流动性快等特点,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制来制约内部资金管理和走向,避免资金流向偏颇、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在保证内部审核的基础上启动外部监督审核,必要时应该有效发挥社会的监管措施。努力做好基金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并如实反映基金收支状况;严格遵守财务纪律,加强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规范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资金的运营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的正确指导和监管、部门的高效管理制度以及工作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政府部门引进多元化筹资方式和优质化分配理念,秉承着公开透明的态度,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体系是资金保障的基础,加强全套闭合的管理措施和监督程序才能保证养老资金高效利用,同时培养业务过硬、技术精通的工作人员,提高和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才能更好的提高养老金保险资金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齐鹏.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6.
篇9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其次分析美国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对我人民币汇率、资本流动、对外贸易、金融体系稳定性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常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 政策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美联储为了维持金融系统、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改善融资环境,刺激经济复苏,大量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运用资产负债表工具(包括量化宽松和扭转操作)与利率前瞻性指引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都产生巨大影响。
非常规货币政策最大的特征就是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该政策通常是在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无效的情况下才被货币当局采用,即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实施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长达 6年之久的时间里先后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 (QE)货币政策。遵循“紧盯经济形势 、相机而动”的基本策略,同时,采取了“首先稳定金融体系,其次应对通缩风险,最后促进经济复苏”的具体步骤。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开始考虑逐步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2013年12月,鉴于经济增长前景趋好,劳动力市场有所改善,美联储宣布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开始启动退出程序,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2014年10月,美联储宣布自当月起,结束资产购买,正式退出QE,但保留了对未来联邦基金利率实施前瞻指引的政策,以引导市场预期。2015年12月16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调高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从而终结实施近七年的零利率政策。这是继2014年分步退出大规模购买资产计划之后,美联储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又一重大步骤,2016年12月15日,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调升25个基点,从0.25%-0.5%上调至 0.5%-0.75%。此外,自2016年10月起,美联储通过全额供应国债逆回购、定期存款便利和出售MBS等方式,缩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一、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对我国的影响
(一)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既是机会又是挑战。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会使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升值,即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加重我国资本外流的压力,甚至有引发泡沫破灭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通过美国经济的复苏拉动我国的出口。美元是全球贵金属、能源和大宗商品交易的最主要的计价货币,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会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这一渠道降低我国相关行业的进口成本并且减轻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二)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在美联储退出QE并且走上逐步加息的轨道后,中、美之间的利差缺口将持续缩小甚至出现方向性逆转。在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之前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逆转并引发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趋势,受此双重因素影响,之前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人我国的局面也会逆转,这必将逐步收紧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另一个方面,只要短期国际资本不是大量、迅速地撤离并且引起我国境内金融动荡,那么客观上能起到促使我国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回归合理水平、降低我国因流动性充裕而孕育的中长期通胀风险的积极作用。
(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增加、对美国的进口却大幅下降,进出口总额出现了快速萎缩,相比于出口总额、我国的进口总额降幅更大,出现了衰退型顺差。在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的情况下,美国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美元流动性紧缩效应不利于其它国家经济的复苏,对于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而言,QE的推行和退出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冲击。QE退出时, 这些国家面临着资本外逃、本币贬值、国内流动性紧张等问题。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地的新兴市场一旦崩盘,出口将再次遭受重创,不仅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剧,也将重创国内出口企业。
(四)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美元强势回归,引发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我国资本账户顺差快速下降,外汇储备亦有较大降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大宗商品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资产泡沫。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若热钱迅速从中国流出,将造成国内流动性趋紧,很可能导致中国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给中国金融稳定埋下隐患。
(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因美国退出QE而受到某种牵制。世界金融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在其主要竞争对手的货币币值稳定上升的过程中实现其世界货币地位的。英镑、美元等货币获得世界货币地位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就是英国、美国等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而英镑、美元的现实表现优于其他货币的历史过程。美联储退出QE是美国经济的实质性复苏,若我国没有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格局,那么,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及相关资产的动力自然减弱,人民币充当国际结算货币的适用范围和国际储备货币的进程也就受到严重限制。
二、我国应对美国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措施
(一)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适度充裕。央行应密切监测国内流动性 的整体状况,在坚持 “总量稳定、结构优化”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灵活运用 2013年以来创设的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 (MLF)和抵押补充贷款 (PSL)等政策工具,适时补充不同期限、不同领域的流动性。
(二)督促美国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加强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机制,确保平滑有序退出,以减轻QE退出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此外,我国还应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协调,共同开发金融避险工具,合作建立风险救助机制。
(三)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防范异常资金流动风险。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时分析评估境内外汇差、利差变化对我国涉外经济和外汇收支的影响,增强对形势变化的前瞻性和敏感性,并做好政策储备,避免出现异常资金大规模集中流动,实时掌握跨境资金流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违法违规资金的跨境流动依法予以查处。
(四)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加人民币的汇率弹性,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拓展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扩大人民币资本输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签订货币互换条约,推动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减少由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魏海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市场周刊, 2017(2):90-92.
[2] 贾林果. 次贷危机后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及退出机制分析――基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视角[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34(3):29-34.
[3] 王超, 陈乐一.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影响与我国的对策[J]. 现代经济探讨, 2015, No.405(9):40-44.
篇10
全面的预算管理进行的基础就是企业的利润,围绕企业的利润来进行全体员工、各个部门、各个项目全过程等进行全面的预算,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
1.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全面管理围绕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展开,企业整体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企业的所有预算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在企业做好一切的预算之后,就会将企业整体目标实现计划化与规范化,从而有利与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
2.有利于反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房地产企业的全面预算可以作为评价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业绩的标准,把房地产开发的一些前景以及风险很好地反映出来,从而使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变得更加透明,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正确的抉择来确保资金流动的合理性与低风险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房地产企业中的员工进行相互协调
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员性、全部门性的一个过程,在这期间需要员工与员工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很好地协调才能将预算顺利地进行下去,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员工形成一个整体,在某个部门出现困难与问题时,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使全体员工进行协调与解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员工工作的效率与员工之间的协调性。
4.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
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于企业未来项目投资与公司的发展来进行有效的预测,其中的盈利性、风险性都会很好地被预测出来,因此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抉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
二、如何完善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全面预测管理
1.提高房地产企业全员对于全面预算的认识度与重视度
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面的预算,必须要使全体员工进行合理的配合与协调。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提高员工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度,让他们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整体员工动员起来,积极配合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并且给与一定的支持,可以将各部门进行不同的分工:例如营销部的员工可以负责企业整体收入的预算、研发部的员工可以负责企业生产成本的预算、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可以负责企业人力成本的预算,最终由财务部的员工来进行最后的整合预算等等,这样使预算出来的数据才更具准确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公司的风险。
2.要完善与构建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的软硬件环境
完善与构建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的软硬件环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要建立与完善房地产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由于许多房地产企业公司整体目标与下层部门的联系不够,以至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条件不具备,因此房地产公司应该建立一个高效的全面预算制度。第二个就是要安排专门的人来进行全面预算,房地产企业应该设立专门人员来专门负责企业的全面预算,使全面预算管理有人落实、有人监督,从而提高其落实度。
3.要注重全面预算的指标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的统一
房地产企业的全面预算指标应该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统一,使全面预算成为房地产发展的基础与抉择的重要标准,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预算指标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大量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全面预算的指标之前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未来发展的战略具体是什么,从而围绕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全面预算指标。这样可以使房地产企业的预算与以后企业的发展更好地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三、结语
- 上一篇: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 下一篇:公司年会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