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篇2
关键词:康复治疗; 实习评价;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48-00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项综合性十分强的专业,该专业教学不仅牵涉到丰富的康复治疗医学理论知识,还牵涉至各项医学器械治疗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其需从综合能力评价出发,将技术理论及技术实践纳入评价体系构建项目当中,使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实施教学时能够加强对人才能力的均衡培养,也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一、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需遵循以下原则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的构建是切实提高学生实习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有效依据。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其高职院校需明确教学定位,结合教学中的实践指导来构建相应的评价内容,并针对专业实习评价探索理论评价指标,使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更符合当前医学领域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对此,为了确保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体系具备可行性,高职院校需遵循三大原则来进行构建:
第一,层次原则。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需从简单至繁复、初级至高级再到累计与实践的不同层次来进行构建,其构建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及教学需求,将其按照系统规律来构建循序渐进的评价体系,使其形成一个有章可循的系统式评级体系[1]。
第二,目标原则。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的构建需具备明确的构建目标,将目标针对于未来的就业岗位,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各项重点来进行针对性构建,同时,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未来岗位所需来构建详细的实习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的整体结构更符合实习岗位所需;第三,需遵循应用型原则。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其它专业最大的差异在于实践性十分强,这也符合了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因此,在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体系时,其高职院校需遵循应用型原则,根据社会对人才能力所需来构建完善的实践实习评价体系,在针对一般性的实习教学上,可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实习实践技能考核,实践技能的考核可在符合国家职业考试前提下来实行[2]。
二、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时,需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内容来衡量评价标准,并针对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及能力来形成有效的客观性评价。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资格的评价体系上,其需从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必备技能四大模块进行构建[3]。
在职业道德的实习评级体系构建上,其需从医德、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习态度、医疗器械的使用状况以及医疗报告的完成程度来进行整体评价,针对该模块的各个标准定出客观分值评价,该模块评价分值总分为15分。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实习评价上,其分为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两大评价体系环节,评定体系的构建需从康复检测、肌肉扩张力、常见功能障碍、体征状况等进行构建,将其细化为各个小点进行构建,在治疗体系的构建上,其需从康复治疗技术中包含的力学理论、物理因子学理论、各个治疗器械的操作方式及操作注意事项等,结合临床实习内容进行构建。
在专业基础知识实习评价体系构建上,其需从选择性方向来进行评价构建,根据康复治疗的运动治疗、运动治疗原理、运动的适应症以及治疗处方等实习环节进行构建,同时,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所需的治疗技术技能操作,其可针对实习作业中康复治疗技术常用的短波、超声波、电疗、紫外线等疗法的技术操作模式、操作注意实习等进行评价构建。
在必备技能的实习评价体系构建上,其可从康复治疗技术中悬吊器械的技术应用、各个关节器械的运用进行构建,同时,针对个别案例的运动处方特殊性,其需开展处方设计、治疗方式、所需治疗用具以及技术指导训练开展实习评价,将各项康复治疗器械如电疗仪器、不同疾病原理所需的治疗技术、光疗的操作程序等纳入实习评价体系当中。
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需具备实践性的同时,还需具备职业针对性,对学生实习阶段的各项技术操作、病理所需康复治疗技术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评价,使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能够根据评价指标走向规范化,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实习道路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为高职教学提供有利的实践指导,还能够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根据未来职业岗位所需及人才培养所需,合理规划教学策略,对教学方针做出明确定位,使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实习评价体系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具针对性的培养与指导,为未来的实习道路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铁军,蔡凤,丁邦琴等.高职生物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运作、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5):113-114
篇3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践创新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策略,它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因此,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及其包含的教学理念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反复实践与总结,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但目前,此方法在我国仍算是新鲜事物,教学实践缺乏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还没有将这一先进的教学法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我院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展“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践探索,构建了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应用目的和意义
1.应用目的
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和技术贯穿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整个教学中,其目的是为适应现代康复治疗的市场需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立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新型的“行为导向”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最终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应用意义
“行为导向”型教学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教学理念。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替代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学是为了做,要在做中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它对推动职业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行为能力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势
1.实现兴趣化、多样化、特色化的优势
行为导向教学法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实现授课内容的兴趣化;融合各种“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与技术的长处,以学生的“活动”为导向设计和链接课程,借鉴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此同时,教师通过不断创新,个人教学上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实现特色化。
2.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职业化
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真正贯彻“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教学相融”。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还有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符合未来职业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化。
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学科内部开展“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重点是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探析和实践行为导向教学的方法,经典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法、引导课文法;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项目迁移法、知识竞赛法等,建构“行为导向”教学的新范式。同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及课程体系、实践环境及设备、师资队伍、考核与检查方法等。
2.增加实践操作的授课学时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增加实践授课的学时数,制定实训教学计划,改编教学文件,努力探索一种科学、高效的实践性训练模式,健全科学的实践管理体系,保证实践教学高效、有效进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对学生采取多方面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传统只有笔试成绩一种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从多种考核方式的改变带动学生培养多种能力的转变。
3.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型的课程体系和资源
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设计,总结经验,形成各种教学法的范例;制定适合本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课程评价方法和手段;制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技能考核标准,最终构建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型的课程体系。
通过完善实训实习设施和基地建设,打造与“行为导向”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开发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最终形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型教学和课程资源。
四、经验与问题
1.取得的经验
通过实践,归纳总结出高等职业教育“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使用技术和应用技巧,强调应突出兴趣化、多样化、特色化、职业化的优势特色;建构起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型的教学体系和资源,强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这是实现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
2.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调研时发现,当教师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引入课堂时,虽然运用了张贴板、卡片和多媒体等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仍会出现教学时间安排不紧凑,课堂秩序较散乱,学生学习盲目性较大,学习效率较低等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教师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时,对其内涵、教学流程和技术要点缺乏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仅考虑知识框架,而没有对教学流程和学生互动等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如果教师能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以教学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真正地相容,就能形成优化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能充分地体现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研究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学科不同内容教学方法也不同,把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为将来服务于社会奠定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需求
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医学模式转变及全球老龄化的挑战,康复医学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与保健、预防、临床并列的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康复护理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亟需形成合理的康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1. 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必要性
1.1 开设康复护理专业是健康促进及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定义体现医学观念的更新和模式的转换。康复治疗技术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精神、社会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
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介绍,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加上人口老龄化,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约有50%老年患者需要康复医疗服务。面对巨大的康复医疗需求,我国具有资格的康复治疗师却少得可怜。李建军说,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鼓励更多的综合大学和医学院校设置康复医学系和康复专业。
此外,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问题将更加突出,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碍者也需要康复。另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致残率相应上升,这就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护理人员来满足广大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否则残疾群体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
因此,发展康复护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护理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护理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护理队伍。
1.2 康复教育现状人才需要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伤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治疗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技术专业。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在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和康复治疗师这种新的职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的活力,反映了医疗和康复市场对这门新的专业及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开设,正是顺应社会民众健康、审美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的残疾、手术后的恢复等在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市场广阔。据有关方面近期曾对我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做过调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和6千万之多的残疾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执行理事长汤小泉在第三届全国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会议透露,按估算,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 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全国1.2亿老人中的50%有康复需求。但从“七五”以来,我国接受过康复治疗的人只有1000万,汤小泉说“这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康复治疗技术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年10万人口仅分摊0.4 名康复治疗师。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因此,发展康复治疗技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治疗技术队伍。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标,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治疗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治疗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需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所以,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前景看好。
1.3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深化教育改革,拓宽办学思路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类各级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寻求深化改革的需要。我院有护理、助产二个专业方向,学科结构简单,与院校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学院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不但可以与国际护理的专科化趋势接轨,还能拓宽护理学生的就业范围,是值得尝试的改革方向。
1.4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学科特色的需要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与临床医学有共同的基础和相同之处,凡有自成体系,有独特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没有与之接触过的人,即使临床经验丰富也不明白所以,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评定等。在我国,国家认可的正规康复治疗专业的学历教育始于2000年,教育部首批批准了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开设康复治疗专业4年制本科教育,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33名,结束了我国没有康复治疗专业学历教育的历史。此后在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康复治疗师本、专科专业,并建立了11个硕士点及2个博士点。但由于开设康复教育的时间较短,培养出来的治疗师在数量上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国内专业人士已逐渐认识到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学。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近年来刚刚起步,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我国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病人康复的工作中。
面对21世纪,欧美康复医学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康复医学必需回应社会上对扩大康复范围的需求,未来的康复医疗服务范围应当扩大到包括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方面。至于艾滋病患者的康复,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职业性康复医学、儿科康复等都将是21世纪康复医学与护理的新领域。迎接挑战,跟上国际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广大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2. 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2.1.1 各大医院相继开设康复医学科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准,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抽调临床护士担负康复治疗工作。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按护士与床位配比1:4计算,康复治疗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可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
2.1.2 就业地区对毕业生有一定吸引力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护专业毕业生就业目标多局限在城市大中型医院,加深了就业的难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设立可以分流部分毕业生,毕业生可以不必只把眼光盯住医院,一些社会福利机构、社区等也可就业。目前我国康复医院发展较快的地区多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毕业生也有一定吸引力。
2.1.3 我院的地域优势
我院位于巴彦淖尔市,地处经济发展的河套平原,经济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和对健康的需求,康复医学得到蓬勃发展。在我市有好几家医院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康复医学日新月异的地区,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2.2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具备的基础条件
我校现有康复专业专任教师9人,专业课教师中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2名。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具备双师型素质结构,就学历和实际能力而言,能胜任以后的教学任务。
教学设备等硬件齐备,已具有康复治疗专业实训室、康复技术实训课所需的教具、模型、仪器、标本、切片、挂图、CII课件、教学光盘、检查及器械(握力计、系列哑铃、上肢推举训练器、液压踏步器、平衡协调训练器、肋木、木顶板、手指分离板、平衡板、训练阶梯、砂磨台、滚桶、助行器、肘仗、腋仗、功率自行车、上肢悬吊训练、套圈、作业综合训练车、日常综合训练箱、肺活量测定仪、肩关节旋转训练器、前臂内外旋转运动器、关节康复训练器、多功能训练器、功能检测箱、臂力计等);并在陆续更新补充,现已能满足实验、实训课所需的基本设备。处于同类院校前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且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加突出且有着更多的卫生服务需求,这就给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康复教育现状亟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宋玉兰,《康复技术》,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于靖,《康复护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篇5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核制度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为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其中理论考核占60%,实践课平时考核占10%,实践课期末考核占30%。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考核。实践课平时考核的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的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学生随机抽题,按照抽到的题进行操作。
篇6
1.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着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7]。
1.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1.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
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10]。2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2.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2]。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
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11]。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
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12]。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4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4.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
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4.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
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4.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
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4.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
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4.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康复技术专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80-01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有各种功能障碍而影响正常生活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残疾人已达到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但目前能够得到有效康复服务的残疾人仅有10%左右。同时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4亿,其中约7000万老年人有康复需求,但服务能力连1%都达不到[1]。显然,社会对于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而当前人才数量与培养规模又是非常有限。这样一个供求的矛盾正好为我国的中职学校开设康复技术专业提供了盎然的生机。然而,当前的县级以及县级以下的医院中真正开展起康复工作的还寥寥无几,而省市级医院康复科的需求量很少。这样的情形让原本并不多的中职康复技术毕业生却面临着人员相对过剩的整体局面,就业出路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1 就业现存的问题
1.1 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
城市及省级的医院需要的大都是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基本是从高等院校中录用各个专业的本科甚至更高学历的毕业生。而广大农村和基层地区的领域本应该是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战场。但是,很多毕业生自身存在着思想与观念上的问题,很不愿意去到基层、农村和一些艰苦的地方进行工作。虽然学校一直反复地倡导学生要“先就业,后择业”,可是多数的毕业生仍然将“择业”放在其首位,宁愿待业在家,也要求找到一个各个方面都十分满意的工作,这就让毕业生的就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1.2 专业技能与服务意识不足
当前大多中职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主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更是不足,缺乏人生职业规划,总想依靠父母或者等学校的推荐。这种依赖的思想使他们缺乏就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平时也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近几年来培养的不少毕业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还需用人单位在上岗前再次进行培训。
另一方面,学生们均存在着怕苦怕脏怕累的心态,缺乏服务意识,包括家长都认为服务他人是一项低下工作。但社会上很多的服务业,例如养生保健行业,美容行业都需要大量有康复技术操作能力的学生,事实上这些行业正是中职康复毕业生们很好的就业渠道。但由于狭隘的思想根深蒂固,而大大地减少了毕业生们的出路。
1.3 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不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形式十分单一,而专业课程又设置得太死,没能够考虑到学生们将来进行转行就业所需要的知识而开展培训。另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家所指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所通用的规划性教材,专业针对性并不强。康复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指导的形式依然以课堂的授课为主,缺乏多种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没有适应当前市场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 解决问题的建议
2.1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
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尤其是康复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重视。学校所开展的所谓的就业指导教育,都存在着学时太少、内容太简单、信息量过小以及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致使其学生在就业的观念、取向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因此,中职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特别是加强对康复技术专业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在课程的设计上,应该减少理论教学,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创设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如参加各种大会服务、宣教服务、保健咨询服务等,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服务他人的观念。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择业心理辅导,树立其竞争就业的意识,加强其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起他们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提高其耐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2.2 鼓励及帮助毕业生走向社区
国家提出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农村70%以上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2]。因此,近几年全国各地均大力发展社区康复。作为中职毕业生,去挤医院的独木桥,走入“高精专”的行列,不容易实现自我价值,而进入社区则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把中等康复人才定位在社区,在教学中更要注意与社区的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增加社区康复治疗内容。平时组织在校学生投入到社区康复活动中,既能解决康复技术专业严重缺乏见习基地的问题,又能让学生通过帮助他人而带来心灵上的愉悦,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减弱学生对基层服务的抵触心态,这些都为学生未来进入社区康复做好心理以及技能准备。
2.3 加快课程改革,提高专业技能
目前中职卫校康复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理论与技术,从事社区及医院康复治疗与管理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内科、外科、神经科、针灸推拿、康复医学概论、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常见疾病康复治疗等。但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以基层社区康复、福利机构以及养生保健等服务性行业为主。过多的专业性临床课程设置,让毕业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岗位需求,很多单位及企业均反映需额外加强岗前培训,不能及时地填补用人单位的空缺,缓解企业缺工的压力。随着专业培养目标战略重点的转移,就必须对本专业设置的课程进行调整。首先,精简临床课程及课时,加大专业技能实训课的课时量,强化运动疗法、针灸推拿等技能操作。其次,强化实习前技能综合训练,对学生开展技能复训和补训,介绍实习中可能见到的新技术。采取实验操作、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复习巩固常用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理论,增强学生进入医院后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再次,根据当地用工需求,以选修课的形式灵活增加养生、保健、营养、老人病学、社区护理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而选择,从而达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康复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因此,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固有的问题和局限性对其康复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但只要学校认真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一定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其就业的现状,为康复行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2001年的夏天格外的热,在一个室外温度足有40多度的下午,张晓林骑着他那辆旧28自行车用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位于北三环的新风南里社区卫生站。他衣服的背后全部让汗水湿透了,累得满脸通红……
张晓林是谁?他是北京市第二医院主任医师,西城区政协常委,农工西城区主委。张晓林在做什么?这就要从北京市西城区的康复工作说起了。
西城区在组建专业化的康复工作队伍时,力图发挥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康复诊疗、教学、科研和对社区康复的业务管理、技术培训、指导、检查评估等作用,寻求最一流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社区、社区家庭,为广大残疾人朋友提供优质服务。残联与全区七个街道及三级医院挂钩联手,形成了三级康复转介服务网络。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参与,为康复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在开展的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制定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开展康复宣传、康复技术培训、检查督导、康复训练服务和康复质量评估评定等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各专业技术指导组作用,使社区康复始终沿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2000年北京市西城区以偏瘫(半身不遂)康复为突破口,以社区卫生站专业人员为骨干,全面启动了社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社区康复将医学专家全面纳入到康复的全过程里。计划聘请医学专家把关社区康复训练的质量,指导医务人员,评估训练效果。作为评估专家需要对社区训练的每一个新病例进行初评,客观记录,并与社区医护人员共同制定康复方法和计划,指导经过培训的康复训练人员开展工作。每一例康复训练习本结束时都要进行末评,检查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康复效果,这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西城区纵深15公里,大大小小的社区卫生站遍布在小胡同里,要一个个找一个个去,这将是一项辛苦的工作;社区康复工作刚刚开展,卫生站的同志不了解家属不理解,要顺利开展工作还得进行说服工作;有些偏瘫患者家里卫生条件差,入户评估就要不怕脏累。这可能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并且这项工作是得不到酬劳的――这是一项义务的工作,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处在社会上层的医学教授还会做这样的义工吗?西城残联的同志找到了张晓林教授,张教授决定接受这项工作。
从2000年10月,西城区第一期实用康复技术班结业后,张晓林教授作为西城区社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成为了西城区社区康复的拓荒者。当你看到张晓林挎着公文包骑着旧28自行车在西城区的大小胡同里穿梭时,也许只会想到这是邻居大伯的闲逛,但正是这位医学教授为西城区的社区康复工作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记得一个冬日的上午,跑完4户已近中午12点了,张大夫没顾上吃午饭,匆匆地赶回医院主持下午的一台手术。记得2001年下半年德外大街开始施工改造,一位康复对象的家就在工地附近。张主任并没有因刮大风,路不好走放弃,他趟着路上的浮土,搬着自行车跨过管道沟壑,准时赶到了住户。张主任坐过康复对象的沙发,但更多是坐在康复对象的木椅甚至是小板凳上。有的患者家中房屋窄小,光线昏暗,有的甚至有难闻的气味,但张主任并不在意这些,在病人家中一坐就是三四十分钟,热心地开导他们,解除思想上的顾虑,耐心地为他们检查,指导他们的训练。康复训练对于社区卫生站的医务人员来说是一门新学问,在工作中难免有畏难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张主任总要说上几句鼓励的话,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奔波在社区之内,忙碌在小巷之中,张主任面对的不都是尊敬的笑脸。遇到训练人员的推托应付,卫生站领导的冷淡,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张主任总能平静的对待,他说:“我为的是病人,干的是事业。”
8年来,张晓林无论寒暑奔波于西城区的大街小巷,他的足迹走到了西城全区46个社区卫生站中的44个,深入200多个家庭,入户对86位偏瘫病人进行了康复训练前的初评和训练指导,对35名达到半年康复周期的康复对象入户进行了终期评估。在张教授的指导下有20%病历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甚至有的取得脱残的效果。家住新街口地区的一位89岁老人患脑梗后,由于治疗及时训练得当,不但步态恢复了正常,而且还能用患肢梳头,拧瓶盖。她高兴地说:“我要活到100岁。”家住新文化街的一位86岁老人,患病后一直没下过床,身体每况愈下,家人曾为她准备后事。经过半年的康复训练,她不但精神好了,而且能下床了,还能拄着拐,颤巍巍地走上几步。
在落实社区康复后,西城区真正形成一级、二级、三级康复完整链接,完成各级各类康复载体平台建设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多元体系及其链接,并打破自成一体、关起门来做康复、各管一段的局面,实现连接连通共融共进,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载体、多平台、互为依托、优势互补、强辐射的体系网络,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全面康复、整体康复。为了更好的组建专业化的康复工作队伍,西城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把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实施了三个层面的专业培训。对各级领导者进行了4~8学时的培训,对包括区领导小组成员、各相关委办局领导、各医院院长、副院长,使其了解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工作原则。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工作负责人、各街道残联理事长和康复专干进行20~30学时培训,使其了解康复工作模式和评价方法。对社区卫生工作者、特教学校的校医和骨干教师进行168学时的理论和实操课培训,使其掌握康复理论和实用康复技术技能。经过培训考核发证,形成一支由区指导中心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社区残协组成的懂康复、有技术、能提供热情周到服务的互联互通互动的康复工作骨干队伍。
篇9
[关键词]康复医学;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促进,其中医疗事业发展的非常突出。各种先进的医疗理念、医疗设备、医疗方法出现在市场中,近些年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非常突出,这是最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康复的相关书籍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其主要目的就是康复,进而应用一些关于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医学学科。现今已经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实际上康复医学是在二战后被提出的,初时主要以残疾人作为服务的主体。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康复医学不断的完善起来,现阶段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到医疗事业中,但是在康复医学不断的发展中,逐渐的发现相关的技术人才非常的缺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培养的模式不完善,大大制约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因此对于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1]。笔者将进行以下主要论述。
1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1.1明确培养的目标
虽然康复医学起源很早,但是在我国发展的却比较晚,在很多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尤其在康复医学的教育方面,更是刚刚起步。很多学校在创办初期并不是为了康复医学的教育,多是在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很多学校名义上是进行康复医学教育,实际上就是照搬临床医学的内容,只是加了一些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就称为是康复医学教育。很多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职业,有些是康复医师,有些是康复治疗师,一些就是临床医师了。虽然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提供了康复人才,短暂的满足了要求,但由于其在学习时,目标不明确,教育定位也不清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自然教学质量就不高。所以在进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要明确培养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2]。在实际的教育中,康复医学教育主要有康复医学专业教育以及康复技术专业教育等两方面。①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康复医师的专业,主要的教育内容要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等两大方面,此外还有康复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即康复评定、物理疗法以及临床康复等几个方面。其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医师,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康复技术专业教育:通常情况下康复技术专业教育主要概括为,进行康复治疗的医师(比如PT师)培养教育在专业。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常规的临床医学知识,但还是以康复技术的主业知识教育为主。其也是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治疗师。
1.2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不管是任何知识的教学,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要考虑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发展情况、专业以及我国市场行情,不要一味地学习、照搬一些国内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案,更不能照搬国外关于康复教育的教学方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整体考虑我国实际的发展状况,然后再与传统的康复医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具有我国独特特点的康复医学教学计划,为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对于不同的专业要设计不用的教学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康复医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医生,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以及安排教学方案时,有围绕临床医学的知识来进行,其次才是学习关于康复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当然这里所说的康复医学不是较为系统的康复治疗知识,而是针对康复评定、临床康复、康复治疗等几方面来进行学习的。②康复技术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的技术,以及一些医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以便为康复治疗技术打下学习的基础。相比于康复医学专业来说,康复技术专业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为临床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案要围绕着康复治疗技术以及康复训练来展开。
1.3选择或者制定合适的教材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材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或者编写教材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个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实际的情况,再进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除此之外,所使用的教材还需要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思想性、整体性以及教材内容的稳定性。
1.4注重实践练习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由此可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际上康复医学本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学生光掌握了基础知识,不会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社会上如何发展。因此,在教育时,要突出康复医学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多安排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才能切实地解决实际的问题,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3]。
2提高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实用性的方式
2.1要提高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现今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发展已有10余年,但是教育的规模一直没有发展,学生的数量也非常少,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供不应求。归根究底的原因还是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度不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大对康复医学教育的宣传力度,可利用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和报道,还可在各个医学单位的招生简章上,添加康复医学教育这一项,点明教育的目标、模式以及发展的前景,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此外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提高重视力度,建立健全康复医学专业教学体制,促进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②扩大招生的规模。为解决康复人才紧缺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一些高等学校也设置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专业,还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③要提高质量意识,提高康复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现有的教育院校要强化教学的管理,提高康复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践等方面考核的标准。此外还要建设质量的考核评估体系,强化检查功能,确保人才的质量。
2.2要加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方面任教的一些教师,大多是学的其他专业,之后出国进修了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然后在回国之后,从事康复治疗方面的工作,另外还要一部分教师是经历过中专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经过一定的实际锻炼,但是只有专科的毕业证书,并没有拿到大专的学历。而我国教育部门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康复医学教育的教师学历不能低于学生的同等学历,只能更高。该次可以看出,现有的师资队伍完全不能符合要求。要想解决师资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将其送至国外或者香港地区进行研读深造,拿到本科学历,这是现阶段壮大师资队伍的一个方面[4]。
2.3强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文化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共同的发展。我们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康复教育的全过程。在康复教育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临床医学基础以及康复专业基础的教育,还要加大对学生人文科学的基础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既要教会学生们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们做人,处理好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5]。
2.4强化实践教学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康复医学主要的教育环节,其教学的管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环境都会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实践的教学,在康复临床教学的基地,要多建设实践的设备,比如多媒体、实验室、实际实习室等,为学生的实践练习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结语
通过文章以上的论述,可知康复医学在我国发展的很晚,在很多方面的建设还不完善,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现今,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康复医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康复医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康复医学的人才匮乏,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康复医学的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康复医学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树荣,刘建军,常冬梅,等.中国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7(3):104-107.
[2]胡永善.华盛顿大学培养康复医学住院医师的启迪[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121-122.
[3]徐水凌,严蕊琳.康复医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18):1124-1125.
[4]买晓琴,罗跃嘉.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学位培养计划[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31-32.
篇10
关键词:康复治疗;康复评定;教学模式
康复评定技术是大专康复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有关康复评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种类、障碍情况及障碍程度,使其具备分析患者代偿能力、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制订功能训练任务、指出康复治疗注意事项、选择合适康复治疗措施、评估康复治疗效果的职业能力。康复评定技术学习对学生职业技能养成有着重要意义,但当前康复评定技术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有效性较差,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康复评定技术教学现状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属于必修课程。康复评定技术教学能够使学生熟悉功能障碍判断理论,掌握功能障碍评定方法,具备制订康复治疗计划的能力。康复评定技术是学习临床康复学的基础,康复专业学生必须学好康复评定技术。康复评定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十分关键,若不能对患者进行科学、客观的评定,便无法制订出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可见学好康复评定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当前多数大专院校在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仍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依然采用侧重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开发,忽视了学生个体感受,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并不能有效理解康复知识,只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过一段时间便记忆模糊,所以教学有效性较差。
二、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思路
⒈转变教学理念
想要真正实现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动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同时,由于康复评定技术知识过于抽象,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想要真正提高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整体质量,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打好基础,帮助基础好的学生强化基础,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后,在后续学习中便能够很容易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有效性,更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
⒉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康复评定技术教学质量差和教学方法落后有着直接关系。陈旧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学生,想要改善康复评定技术教学现状,就必须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可通过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比赛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改革,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更融洽,并且丰富的教学内容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大专学生毕业后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⒊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康复评定技术包括运动功能评定、精神心理功能评定、语言与吞咽功能评定等内容,不仅涉及内容广泛,领域众多,且知识复杂抽象,学习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在康复评定技术学习中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教育技术,其在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抽象的健康评定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影像把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知识更加直观。
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