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管理应急预案

篇1

关键词 电力工程 施工安全 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AM73 文献标识码:A

1 完善施工技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电能是现阶段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应用作为广泛的能源之一,其工程建设也由此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许多惨痛的教训表明,电力施工的事故几乎均发生在施工项目中并与项目部安全管理不力或疏忽大意有关。而在电力工程实际施工作业中,应力求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及运行质量与运行稳定性,从而确保终端用户电力需求得到安全且可靠满足的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发挥的关键意义。

2 施工环境的安全保障

在电力工程施工设计之初,应首先当对作业环境进行全面实地的技术和安全考量。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保证施工作业的正常、安全的进展,电力工程每个项目在施工前都应有安全技术方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尤其像目前,西电东送等各大型电力工程,要穿越大山、大河、冻土等各种险峻地理环境,在施工前,一定要对架设电网等基础设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防范事故的发生。而对于山脊间的施工,需要凿岩、爆破等特殊处理的情况,应提前做好现场防护处理。而在特殊时节、特定的区域间地理环境,应及时做好防台风、防雷击、防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促成事故的预防措施。

3 施工现场以及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

3.1 施工现场客观环境的安全管理

在当下的项目施工过程中,大多以机械化操作为主,但施工安全管理的主管因素还在人。所以,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对施工操作现场的安全情况应当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和了解。而且,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监督作业,对于现场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登录造册,并且加强日常的排查工作。针对设计之初的安全技术方案,结合现场实际安全情况,积极制定、完善安全技术措施,严格安全技术交底。

在项目施工现场,应当结合实际作业环境,坚持现场的作业前后“5S”,对于各种不安全因素,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理,做到整改措施、责任、预案的及时到位。由于电力项目施工的特殊性,在项目施工后应加强检查,严把质量关,认真落实危险点的控制,落实施工安全的技术和规范。

3.2 项目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

对于作业人员,注意加强日常的安全意识,通过思想认识和定期、不定期的安全监察,督促作业人员安全思想的提升。在安全管理和安全制度上,要有系统的检查和落实。在实际作业中,应针对现场安全状况,积极开展危险点辨识以及预防活动。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违规行为,逐步完善安全管理的缺陷。

4 强化对电力施工安全的重视

4.1 电力施工项目企业的安全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型基础建设的增加,电力工程项目与日俱增,从事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企业也随之增加,而电力工程的庞大和工期的时效性,在同一项目或者同一现场,常常会是两家或者更多的企业同时施工。这就造成了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现象。多数也正是由于各项安全责和任管理的不落实,造成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个别企业没有细化的策略或者安全管理规范。其结果必然使得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多数企业也没有全面、真是的现场安全信息,对安全工作疏于防范,直到有安全事故出现,才后悔莫及。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是电力项目的最为根本要求,安全管理师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项目安全与施工进度等其他工作关系至关重要。无论从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自身考虑,还是从电力项目工程施工的特殊性考量,安全管理在企业发展中举足轻重。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在电力项目工程中必不可少。

4.2 电力施工项目人员的安全管理

作业人员安全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实际施工作业前,要加强对施工的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在安全生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自觉按照安全工作的规程作业,逐步培养其遵章作业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较高安全意识的作业氛围。针对特别事件,全面宣导和思想引导为主,保证电力作业施工的安全进展。

5 电力施工的协作管理和部门调控

针对不同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项目,一般工程开展后,总有多个施工单位或者部门同时作业。电力材料投放、基础建设施工,电网架构、电力线路铺设、电力工程对接、电力项目调试等,大多是多工种、多部门同期作业。一般来说,循序渐渐,在不影响前一工序作业的前提下,全面开展,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工程的时效性。各个小项目单位,均应遵守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项目施工流程管理和各项现场施工规章制度,确保机械作业和人工作业的相互融合。各个小型项目单位,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也应该全面协作,大局为重,结合项目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场地,保证项目工程施工作业的全面协调和顺利进展。

6 结束语

电力工程技术的全面发展,是电力工程的高效科学应用的基础,也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作业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全面、高效的确保电力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全面贯彻、实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电力工程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项目本身的安全。逐步完善各项施工作业技术的协调和各个作业单位相互间的配合和各项监管制度的良好实施,从而保证我国电力工程的安全稳定开展和电力工程项目的高速、高效,科学合理的开展和运行。

参考文献

[1] 最新电力工程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手册.2010.

[2] 庞南生.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2013.

篇2

关键词: 地铁、装饰、质量、安全、工期、协调管理

1. 工程概况

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建设为国家重点工程,为南京主城区南北中轴线的快速轨道交通走廊。线路贯穿南京主城区的中心腹地,把城市中心区商业、金融、文化、综合服务等繁华区及对外交通口等客流集散点连接起来,同时连接南北两个工业区,其南延伸线穿过主城南部的宁南新区和东山新市区,最后至江宁大学城北端,是一条连接主城中心区和东山新市区的南北骨干线路。是南京南北客流走廊的骨干交通线,是南京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它的建设倍受社会的瞩目。

随着高铁南京南站在2011年6月底前投入正式运营,巨大人流汇集于此,地铁南京南站将取代新街口站成为南京最大的“超级地铁大站”。

作为南京地铁1号线南延线15座车站中“最神秘”的也是最后开通的一站,其建设中质量、安全、工期及协调管理也是建设者们付出最艰辛努力地站点。

2.现场情况及氛围

对于地铁一号线南延线D1S-TB02标(南京地铁南站)装饰工程,更是作为京沪高铁南京南站的重要配套工程,且还作为规划中3号线、6号线和12号线的换乘站,从公司领导到项目部每一位职工都明确该工程的重要性,发挥“整体运作”的管理优势,实行“两个层面距阵式”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计划管理”,组织实施和控制建设和管理成本,并将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完善设计方案,从而达到节约成本,降低工程造价的目标。特别是结合工程特点、工期要求展开讨论、学习,使全体参建人员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间,激发职工的爱岗敬业热情,正确树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意识,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献计献策,迅速掀起“百日立功竞赛”活动的,开创南京地铁建设的新局面。

3.抓好质量、安全、进度的原因分析

3.1开展劳动竞赛,分阶段,抓工期,落实管理步调,把好质量关。

根据地铁装饰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工程建筑构造特殊(为地下两层平行双岛站台车站),占地面积大(建筑总面积达到了52996m2),地面建筑分散(七个出入口、四组风道及风亭、一部无障碍电梯),后期工期紧,建筑装饰标准要求高。所以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都有当家做主的思想概念,转变作风,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实力量、狠抓节点,才能确保工期、节点的完成。

3.2抓安全、促进文明施工

坚持安全施工预防为主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把安全教育落在实处,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而文明施工、现场CI是建筑施工形象窗口,环境保护,文明施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以及现场切实可行的保卫及防盗工作,是施工现场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贯穿于项目施工管理的始终。

另外,地铁的特点决定了成品保护在文明施工期中和期后的重要因素,只有制定合理的成品保护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才能确保将工程完好地交付给业主。

4协调管理的成果与体会

协调管理包括内部协调管理和外部协调管理。而管理又包含科学化管理、程序化管理和协作管理基础上的人性化管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分析得失因果,作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良好的协调管理对节约费用和降低工程成本起着重要而又特殊的作用。比如:合理布置施工平面图,能减少临时设施和避免材料二次搬运,并能节约施工用地;合理划分流水段,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

4.1内部协调管理

现场构筑物布局分散,使得机械、设备及人工工作效率降低,场内材料运输困难,从而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形象进度,针对这种特点,施组着意于施工区段及分部分项的划分,做到统一作业部署,合理安排各分项的施工先后顺序,提供前期机械、人员、驻地等作业部署的基本脉络,明确施工各个班组及各职能部门职责,抓好重点、难点(外幕墙下料、搪瓷钢板安装等)的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法、方案的编制。

如:有盖出入口主要特点为造型新颖美观,是整个建筑物由内向外的延伸,造型复杂,曲线多,标高交错,高低跨施工交叉作业频繁,给外装铝板幕墙、玻璃幕墙和内装接口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就需要我们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要全面详细,要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很好的组织内部协调关系。

同时针对这些难点,施组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室内装饰根据平面布置原则,组织各区段内的流水施工。

(2)楼梯部位装饰施工在主体施工完成后插入交叉施工。

(3)外墙装修在内外墙土建粉刷后插入施工。

4.2外部协调管理

项目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风水电设备安装单位及其它系统接口施工单位等进行紧密配合,对工程施工进行全面计划、组织,使技术、质量、材料统一组织管理,从而协调各种施工关系,充分调动公司各种优势,保证总进度的实现。

比如在施工交叉最多的吊顶部位,我们通过业主、监理的多次协调,明确了综合布线的方案,避免了施工的不合理现象。

(1)尽量在吊顶内平行分布,如有交叉重叠出,约定为:各种水管在下层,线槽在上层,线管在中层(或在横梁空翻过交叉点)

(2)所有线管、线槽纵向分布(沿轨道方向),如横向走时要求平直。

(3)所有线管、线槽(AFC除外),尽量不走或少走地面,应沿墙面以最短路径到达顶部后连接再设备、设施。

(4)有造型的吊顶内线槽线管理离土建已完成墙面应大于80厘米。

5、由协调管理而产生的合理化建议

5.1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

由于原土建设计及施工外墙预埋件(钢板)面积不能满足现有钢结构的焊接宽度及高度(即现钢结构面积远大于原钢板),造成新钢结构需增加中间焊接板,使得结构外露,影响美观。我们在通过计算及结构安全认证后建议采用局部粘钢技术,粘结剂为环氧类或结构胶类材料,这主要是由于该类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可满足使用要求,且受力性能较好,便于施工。粘贴钢板后约束了钢结构的横向变形,从而即可提高钢结构的轴向承载力(即减少端部剪力),也可提高钢结构节点的整体工作性能。

表1为武汉大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粘结胶的力学性能指标(MPa):

5.2设计施工方案变更后的优化

由于南京地铁南站特殊性,施工现场墙面多为多孔砖,膨胀螺栓不能起到固定作用,因此我们经过现场勘查,建议采用钢筋网挂贴,固定采用穿墙螺栓与钢筋网焊接,这样即解决了多孔砖上膨胀螺栓强度不够的问题,也保证了钢筋网有足够的承载力。

此外,由于已开通的线路部分站点广告灯箱出现灯箱亮灯效果一般,甚至可看到灯管之间有明暗条纹。我们在配合安装工程中利用自己的经验,针对公共区站厅、站台12封灯箱光源原为T8灯管,我们还建议调整为T5灯管,且10支灯管减少至8支,通过提高反光板的质量要求来保证灯箱光线明亮均匀,仍然保证无明显明暗条纹或光晕,公共区灯箱表面平均照度(白底)2000Lux~3000Lux,轨行区灯箱表面平均照度(白底)3000Lux~4000Lux,最亮点与最暗点照度差不超过25%。这样我们既实现了成本的降低,还符合建筑节能环保的国家策略。

类似的合理化建议我们在南京地铁指挥部的鼓励下,大胆地且切实际地提出很多,目的是把我们在实践中更多的经验经过研发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更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正在从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经验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接收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实践经验要求,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对专业课程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师生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方式的总和。教学方法既是一种认识方法,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在中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学习指导法、讨论法等。在特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某种教学方法适用与否,关键在于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一、情景式教学的含义与优点

情景式教学就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一个现实的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创设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情景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近现实的场景,提高其学习兴趣。其具有以下优点:

1.情景式教学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由于教学环境与过程比较接近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提供的情景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叙述性知识内容以场景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2.情境式教学中各种场景的引入可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能够让受教育者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工作要领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以拟现实的方式体验现实。

3.采用学生参与创建场景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境式教学中,采用学生参与创建场景的方式有利于让受教育者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发现自己的创新潜能,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

4.能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的结论中领悟到事件或事物的发展变化

学校以培养能够从事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管理和对各种类型的物业提供日常管理服务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都要突出课程理论与企业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为了减少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脱节、发展不平衡的尴尬现象,我以《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在实践中探索情景式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与实际去现场参加实践相比,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大大降低了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能够完成预定的知识内容,在时间利用上更加高效。另外,情景资料具有可积累性,能够重复使用。

二、情景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情景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与课程的知识教学相结合,每次实施情景式教学都需要提前进行精心地组织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可按如下五个步骤进行:明确目标―设计情境―创设情境―实施情境―评价反思。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应用情景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析教学对象,研究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规划和整合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列出知识点,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2.设计模拟情境

根据课程所确定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具体情况,构思能够包含知识点的情景轮廓,设计出情景框架。这就要求教师对物业专业培养方案非常熟悉,清楚学生已具有的知识结构,掌握的知识点,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情景框架。

3.创设教学情境

本环节是将设计的模拟情景教学实践化的过程,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的过程,也是情景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有多种,比如:情景教学片,校外专业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器材的使用,情景剧,纠纷小品演练等,各种情境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4.实施情景教学

实施情景教学是将创设的情景在课堂上展现的过程,教师需要做适当的指导工作,向学生点明知识点和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融入情景之中。情景展现完成后,组织学生主动地采用的适当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

5.评价与反思

每次情景教学实施完毕后,教师对学生分析与讨论的结果加以集中、归纳和点评,以理论与情景相结合的形式对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总结。

三、教学情景的引入与创设

情景式教学有不同的展开方式,在预设的情景中展开情景教学,需要根据所确定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具体情况,考虑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根据知识主题与教学手段的不同,情景教学的展开方式也有所不同,这里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实际加以介绍。

1.使用教学器材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教学器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设备模板、实物模型、多媒体平台等。使用上述教学器材进行教学能把讲解要领、实际操作、验证效果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学生不能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查的难题,增强了教学的仿真程度。同时,还可代替实际器材,节省了大量购置设备和配套保障器材的资金。另外,不受教学场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情景教学片

电视情景剧式教学片《物业管理是怎样炼成的》、各类物业管理相关的新闻报道、清洁绿化技术以及《物业管理员》上岗培训等物业管理相关领域的情景教学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需要,进行选择播放教学,形成教学情景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

(2)建立校外专项实训基地

结合学校实行的“2+1”定岗实习模式,学校已经与市房产管理局和多家物业管理公司建立了长期实习基地的联系,作为物业专业的学习,还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专项实训基地,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全面的专业化管理方法。在建立校外长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可以与专业公司建立专项学习基地。比如:与清洁公司建立清洁服务基地、与绿化公司挂钩花圃苗木养殖基地、与保安公司建立学习基地等,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参与其中的管理。在活动中进行现场拍摄录像片,这些录像片是学生实习的真实记录,是我们进行情景式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讲授相关内容时,这些纪录片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3)设备器材、图纸的使用

我校具备优良的教学实训基地,作为物业管理专业的情景教学是重要的设备器材使用讲解的资源,在涉及《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清洁、绿化、保安、车辆、消防管理等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学校自主的设备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操作使用,比如消防知识中灭火器械的使用、学校车辆指挥管理系统演练的操作、清洁部清洁设备的运用、绿化部修剪植物时修剪施肥除虫的操作等,都是学生动手学习的资源,另外还可以使用平面图纸资料,例如在学习小区绿化管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某一小区的绿化,针对小区的特点,对绿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景观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技能,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也比较突出。

2.通过角色演练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这种展开方式不受技术设备的影响,主要是根据模拟演练方案中确定的角色、任务、时间、步骤、背景等,实施人工演练。它特别适用于对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处理的模拟,比如:模拟处理清洁工人与业主矛盾的过程,模拟物业保安巡检过程,模拟绿化破坏与制止的过程,模拟小区车辆偷盗与制止场景等。

(1)设立虚拟组织,为学生分配角色

根据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主体――物业管理者、清洁部门、绿化部门、保安部门、业主及使用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等,在学生中建立起相应的虚拟组织,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组织之中,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提前调查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就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物业管理“运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学生融入角色之中,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处理“现实”问题之中。例如:针对清洁卫生管理知识学习时,结合学校的清洁管理,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扮演,学习清洁部门的设立、人员的招聘、工作的分配以及日常工作的管理等。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上互相交流,找出学校清洁管理的不足,改进管理方法,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按以上方式设立的虚拟组织存在的时间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并且相对稳定。这种虚拟组织的设置,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在课前积极准备,上课时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角色案例纠纷演练

通过案例进行角色模拟,增强真实性。把生活中的案例搬上课堂教学的舞台,学生模拟案例并分析处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的运作中,业主、清洁、绿化、保安与物业管理企业会有众多的接触和冲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准备资料,上课时在老师给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纠纷处理”,模拟管理中出现的“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等矛盾进行处理,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和点评。

以上只是我们在《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使用的创设教学情景的几种方法。当然,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不只是这几种,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有时还需要将几种创设情景的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四、运用情景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学方式的开展与组织密不可分,充分周密的课堂教学准备才能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运用情景教学法,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在教学环节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

《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在教学设计上,一个内容完整、步骤规范的情景模拟教学,应当包括以下环节:设计模拟教学方案;准备模拟场地与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准备;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验证;任课教师讲评;撰写模拟演练报告。

例如在讲述绿化管理章节的时候,可以采用模拟绿化景观设计进行情景教学。模拟绿化景观设计,学生必须在掌握绿化植物的特点、熟悉小区平面图的基础上开展情景教学。设计情景模拟的时候要结合课程的知识特点,结合以上的教学环节,设计“绿化景观设计”模拟的方案,准备所需的图纸、器材,课堂讲解模拟要点,并将学生分组分配任务,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演练,对模拟效果进行讲评,撰写模拟演练报告,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模拟教学环节。

2.充分周密的教学准备

对于课程中进行的案例分析、情景处理等模拟教学时,比如清洁人员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等案例,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事件涉及的基本理论、解决的正确方法、一般发生过程,能够预见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对于必须借助设备或模拟器材方可展开教学的课程知识,比如课程中的清洁设备、绿化修剪器材、停车场设施等设备的使用,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器材的性能、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对器材性能、必备配件、安全措施等进行严格检查,并进行至少一遍的试演试练,确保开课后模拟演练能够顺利地实施。

3.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在运用模拟手段组织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应把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作为运用模拟手段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应变技巧、合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建立教学模型、编写模拟方案要结合物业各项目比如清洁、绿化、保安等实际工作情景,设计演练情节,促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体会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把分析、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活,更好地把握模拟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与管理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应紧密联系起来。

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从纯粹的《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理论、抽象的学习逐步转向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弥补学生现场实践的不足,实现兴趣学习。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使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需要引导学生一同准备。也只有充分准备、合理组织,才能在物业课程中发挥出情景式教学的良好效果和优势。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加以控制和总结,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应该结合情景教学,改进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部参与到情景教学过程中来,还要注意情景式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确保本课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游.物业管理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杨志贤,杨玉相.浅谈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投入.基础教育研究,2005(2).

[3]韩翔.角色模拟在《物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6(4).

篇4

一、城市突发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

(一)现代城市的脆弱性容易导致“生命线”断裂

我们知道,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而且有很多链条相连,互相支撑,结构稳定,所以当遇到突然的环境变化一个连断裂了,还有更多地连接相互支撑,形成了稳定的结构。而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半封闭的生态系统,是一条连接的生态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就是单一而脆弱。不管人类文明多么发达,我们都不得不从开着的那个环节运来我们生活所必需品。而我们越来越依赖的现代化工具也都是在环境没有突变的情况下实现的,一旦这个环节出了问题,所引起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会瞬间发生:缺少能源,缺少食品,缺少卫生医疗用品等等。

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生产生活和整个城市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源、水源系统工程、各种建筑工程、交通工具、生物化学品、通讯网络等等被称为“城市生命线系统”,是保证城市生活正常运转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任何环节滞后或失灵都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瘫痪。但是,我们多数城市的“生命线”设施老化,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极易成为技术性事故的高发区,技术处置程度也更加复杂。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重了城市运转负荷

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容易导致危机的发生。2006年全国城市化率已经倒到43.9%,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北京和天津已经分别达到88.7%,84.3%和75.7%。城镇人口5.77亿人。中国城市规划标准一般是每平方公里1万人。现代城市动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区,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2?万人。人口流动群体,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人口的集中和扩大,城市人口布局的过密,使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历史欠账、历史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部分市政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仍存在超负荷运转、超时间运行。如此之多的人群,聚集在如此狭小的面积上,一旦出现问题,传播速度之快,关联程度之强,后果之严重是无法想象的。

(三)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是引发突发事件的潜在因素

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农业转入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从乡村进入到城市,使得整个社会的结构也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又导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民族和发生冲突,社会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和就业问题的调控失衡。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和发展水平各异以及社会不同阶层在劳动分工上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同一城市不同地区、不同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低收入者将会产生失落感,心理失衡严重而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此外,我们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凸显,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增多、形式多样,因占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原因引发的仍然存在。这些都有可能诱发一定范围的社会危机,从而破坏城市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对城市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四)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城市之间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密切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人、财、物、技术和信息等城市要素快速流动,全球各地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复杂,最终形成全球城市网络化,使灾难因素跨越国界更加容易,相互影响机会更多,增加了城市要素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使传统的城市结构变得更加脆弱和失衡,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发生的突发事件,往往会迅速传播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城市,或者在其他国家和城市产生连锁反应,近年来发生的疯牛病事件、猪口蹄疫事件、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SARS事件、禽流感疫情等国际性突发事件,突出反映了这一趋向。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但也给我国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外来风险。

二、现代城市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突发事件呈高频次、多领域发生的态势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频率都有所增长。除传统突发事件外,新的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不断产生,如水资源紧缺、高温热浪等新增自然灾害,化学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网络病毒、工程事故等新增事故灾难,食品中毒、SARS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商品抢购、走私贩毒、智能犯罪、静坐示威等新增社会安全事件。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现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威胁

这类危机事件(尤其是人为危机和人为制造的危机)的组织性、暴力性和危害性都比传统安全问题都有所加强。据部门调查,近年来发生的,绝大多数幕后有人策划、煽动和组织,较大规模的更是如此。随着组织性趋向明显,呈现出持续性和反复性的态势,闹事方式不断升级,规模不断扩大,对抗性不断加剧。

(三)连锁反应增强,突发事件极易被放大为社会危机

危机与危机之间的引发与传递往往是迅速而快捷的。一个危机导致系统中某个子系统的失调、失控或瘫痪,将会很快传递到其他子系统,并迅速引起其他子系统失调、失控或瘫痪城市。城市中各个部门或行业之间联系十分紧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引发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次生衍生灾害。特别是城市中的生命线设施系统,如果其中一点遭到破坏,往往会使城市的正常功能无法进行,造成整个城市系统的部分或整体功能的瘫痪。如两年前的冬天一场不大的雪,就使北京地面交通陷入瘫痪;又如,不久前,美国的几根高压线故障,就导致了北美大停电。由此可见,引起危机的事件并不大,但产生的后果却是很严重的。

(四)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以及国际、国内影响加大

由于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商业发达、财富集中,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加巨大,社会影响更为广泛。像美国纽约世贸大厦被炸,这个事件

造成的损失是2000亿美金,新奥尔良的飓风是1500亿美金。我国城市灾害伤亡人数约占全部灾害伤亡人数的60%,占财产损失的80%以上,并且发生在城市的突发事件,往往会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及至政治影响。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发生的危机越来越多地为国外媒体所关注。

三、当前城市应急管理的薄弱环节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诸多安全隐患,一旦危机发生,相关信息在信息化时代就面临失控的局面,计划经济时代的“看门人制度”效力逐步弱化。负责危机处理的机构分割严重,配合生疏,很难协同作战、信息共享,更增添了应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难度;尤其是不负责任的心理和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城市风险经常防范失灵,加上我国预警机制还相当落后,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社会安全危机,而且政府的协调能力也不尽如人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很多街乡镇应急管理机构还处在确实状态,深入到基层、一线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还未形成。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专业处置还有较大差距。一些专项应急抢险退伍在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对上还有差距,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全面履行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职责。应急管理的预测预警、应急决策和处置、恢复重建等机制研究和建设工作刚刚启动,尚未形成一整套贯穿于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标准。应急管理保障工作还不到位。应急物资、救援队伍、场所等各方面资源尚需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配置,应急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还不到位。这样,必然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整体性的风险,如何加强应急抢险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

四、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建设的建议

政府的防灾减灾职能有两方面:一是提供公共服务;二是根据所管理的公共风险,提供公共安全,从此种意义上讲,公共安全管理反而更加重要。即要从“危机处理”向“危机管理”转化,这是城市管理者应急需调整的城市公共政策的风险要素。应急管理工作的加强应该遵循政府主导,专业处置、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军地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积极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全力做好完善体制、健全机制、推进法制、加大宣教动员力度、加强应急演练等工作,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提升城市的规划、发展、建设、管理、运行、服务水平发挥保障作用。

(一)大力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增强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_的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灾种的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和预警信息平台。提高自然灾害短时预测和精细化预测水平,提高对水、电、气、热、交通、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等风险的实时监测能力,加强重点行业场所的安全监管,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识别能力,提高社会安全事件的早期控制能力,加强对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在京国际组织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切实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工作。

(二)加强城区专项应急队伍建设,并建立城市综合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提高处置能力

一是强化加强城市各专项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同时强化各队伍之间的协作机制建设,理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之间工作关系,做到应急联动,协同应对,确保各专项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有效对接。二是尽快组建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专项应急指挥部,负责政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公共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统一协调与组织应对工作,统筹协调全市通信资源,提供应急通信保障。三是以本市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为依托,扩充功能,增加设备,加强培训,建设市级综合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

(三)加强基层单位和社会单元的预案体系建设,提高覆盖率和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体系要向基层延伸,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和各单位的应急预案建设,基本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街道、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各社会单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有效衔接和配套工作,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制度,经常性地开展各类专项演练和跨地区、跨领域的综合演练,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四)推进全市综合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适应应急管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规划、建设并使用统一的应急标志,组建专兼结合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应急储备物资,建立物资储备数据库,制定调用方案。落实应急专项资金和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制度,制定出台使用办法,保障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商务、小区等重点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篇5

城市是社会经济要素高度集中的区域,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和扩散的基地。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从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到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7.8%上升到51%,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已达58个。

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加快,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城市正在进入由工业化中后期向信息社会跨越、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智慧城市发展阶段,这其中既有宝贵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多层面的难题和矛盾。一方面,随着快速城市化的推进,飞速扩张的城市规模、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地理复杂性提高、各类公共设施庞杂、设备专业化程度高、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运行管理水平与城市建设相比,则显得落后,特别是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及时、准确的城市运行信息支持,这给城市运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采用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革城市管理模式,创设智慧化的管理方法,对于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现代化而言,已是势在必行。

一、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推广,国内大部分城市都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运行管理。国内城市运行信息管理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手工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前,各城市的管理运行数据由人工采集,如城市地下管线的竣工图及相关属性等尚未数字化。这种手工管理方式效率很低,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办公自动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始,部分城市管理部门开始使用计算机,主要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处理和打印文件,即所谓的办公自动化。这一阶段大约持续到90年代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这是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启蒙阶段。

(三)单项业务系统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在城市各管理部门得到了初步应用, 各部门建立了面向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各部门业务工作信息处理,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类系统与业务工作流程密切相关,各类业务系统存储了大量的业务信息,但这些信息数据分属于不同部门和处室,数据被人为割裂,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和利用,城市运行信息化管理效率没有完全发挥。

(四)基于数字城市的系统综合阶段

21世纪初始至0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已成为人们对城市的运行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借此,城市运行管理进入了数字城市时代。所谓数字城市,就是指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展现。数字城市的本质是通过ICT技术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再根据对这些信息处理、分析和预测的结果来管理城市,以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和高效运转。数字城市的建设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其代表就是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提出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五)基于智慧城市的智慧化管理阶段

自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及智慧城市理念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所谓智慧城市,其实质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在此阶段,城市运行管理也开始了智慧化的探索。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首先就是对城市运行进行完整、准确、及时、量化的信息收集;在有了完整详细的信息基础上,管理者才能构建相应的信息图像和信息轨迹,具备科学管理的基础;在长期有效的城市运行活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积累并构建城市运行模型,开始进行城市运行的科学管理。而这些工作正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所提供的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运行管理的科学化及智慧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当前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城市运行,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行业上分,包括交通、市政、公共安全、水利、环境保护、医疗防疫、电力、气象、食品安全、应急指挥等众多专业部门;从层级上分,分为市、区县、街道、社区等不同管理层的指挥机构。对以上各类运行工作进行监控,及时展现它们的运行状态、问题处理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是城市管理者进行指挥的前提。但目前国内各城市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都面临一些类似的问题。

(一)缺少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应用

城市相关部门依据各自的管理职能建设了各自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缺少综合协调、各自利益为重等原因,全市城市运行相关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系统之间信息也不能共享,或者只是有限共享,已建的系统成为信息孤岛。

(二)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城市运行指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得不到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城市运行相关专业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机构信息化水平较高,能够及时提供反映本专业运行状态的信息,另一些部门则还基本处于手工统计阶段,运行状态信息往往要延迟很久才能得到。而且,由于长久以来缺乏一种及时汇总和形成城市运行状态信息的机制,各专业部门统计的信息往往没有被充分利用。最终的结果是,领导需要的时候,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而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又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充分利用。

(三)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利用还比较欠缺

当前部门所建信息系统基本只用于为本单位提供日常业务支撑服务,而未对信息的利用进行深层次开发,无法为城市整体运行管理智慧化提供数据支撑,使系统的效能大打折扣。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缺乏反映整个城市宏观运行情况的适当信息支持。城市运行涉及到诸多领域,这些专业的统计数据,倘若不经过专家的解释,非专业人士往往很难搞清楚这些数据的意义和其所蕴涵的信息。事实上,决策人员并不是特别关注数据本身,而其中蕴涵的信息才是他们特别需要掌握的东西。因此,需要从各专业的统计数据中,抽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决策者,并综合各专业的运行情况,形成全市的城市运行情况,从而让决策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城市的运行态势和任意一个局部专业的运行态势。

(四)信息传递不畅,综合协调机制不足

城市管理者得不到及时准确、形象直观的信息支持,除了信息本身的不足外,信息沟通传递不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是导致了对城市运行指挥协调的难度加大,降低了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尤其像交通和市政保障运行这样的工作,它们是城市运行各项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一旦出现情况,不仅无法迅速得到处理,还特别容易造成全局性影响。由于这些领域存在分管部门多、协调头绪多、相互干扰大、隐患排查难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构建城市日常运行指挥协调机制及配套的信息沟通机制,统一协调城市日常运行指挥中面临的问题。

三、基于数字城市技术的网格化城市管理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城市技术的集成,为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在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2003年底,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提出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构想,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推出全区域、全时段和网格化城市管理解决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及应用系统”,创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一个以政府和市民为主体,基于有线和无线网络、无线数据通讯、GIS、地理编码等信息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单元网格、管理部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源,在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和专业部门之间实现部门协同工作,在全辖区范围内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精细化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基于数字城市技术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数字化管理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即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二)闭环式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的管理经常是力度很大、结果很差,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而在网格化城市管理中,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件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动态化管理。

(三)精细化管理

精细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业务流程。精细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正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将所有城市部件分为6大类56种168?339个,每个部件小到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行道树,大到停车场、工地、立交桥、电话亭、公厕,全都有自己的身份代码,每个监督员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城市部件的数量、位置、所属社区、管理部门都能脱口而出,新模式下问题处理时间已精确到秒。这充分说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摆脱了传统城市管理粗放、滞后的缺点,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

(四)动态化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在信息获取上基本处于静止、被动的状态,往往是在一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带来恶劣影响之后,城市管理工作才跟上来,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突击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有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件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动态化管理。

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建成运行后,城市管理效果明显改善,体现在提高了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效率。这将促进城市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从而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最佳效能,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不断满足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

城市网格化管理可以说是充分利用数字城市技术实现城市运行管理方式的一次革命。但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进入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阶段,上述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已有所力不从心,主要在于:首先在信息采集方面,物联网实现的自动感知能力大大超出了基于人力的“城管通”;其次在信息处理方面,感知网络及虚拟社区等带来的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及城市运行所需的实时性要求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处理能力,这时我们需要新的基于实时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城市运行管理进行智慧化升级,开始新一轮的探索实践已是势在必行。

四、城市运行管理的智慧化创新实践

随着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应用,城市运行管理也正快速进入智慧城市时代。面对此机遇,南京市于2011年底适时提出了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的建设目标,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是在全市层面的部门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应用成果的展示和城市综合管理中心。

(一)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

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的建设以“智慧的城市运行管理”为目标,在南京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将全市各部门业务系统以及行政服务部门部署在不同设备、不同系统采集到的城市基础信息融合成统一的数据视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分析和仿真预测,通过数据的智能分析得出城市运行相关的各类智慧信息,充分挖掘城市运行中的各类信息的价值,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把城市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事件转变成有预见性地主动、提前规避问题,使城市能够更好地预见问题、应对危机和管理资源。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将实现以下三大目标,以有效支撑智慧南京的建设:

1.全面汇聚、有效利用南京城市运行的各级各类信息

智慧南京中心应实现城市运行信息的全面整合与共享;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来自城市多个部门、多个单位甚或各类传感器的各类信息,以最有效的方式了解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

2.及时掌握、智能预测南京城市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

智慧南京中心能够在海量信息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对城市运行中不良情况的智能判断和预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城市运行的状态是否正常,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和事件,提前预防,主动应对,使事件对城市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3.快速响应、协调资源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

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能够为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高价值的城市运营信息,为城市管理的协同作业提供一个统一的门户和平台;城市运行的各管理和参与部门在市领导的统一领导下,实现一体化作业,通过高效率的资源协调和协同作业,以一个整体来解决城市运行中的问题和处理应急事件;为市民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系统总体架构

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将作为南京智慧城市各个运行环节和各类运行资源的整合中心及物理门户,全面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的监控、协调、指挥、展示,其大脑和枢纽是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

该平台的实现依托于全市各部门以及政务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在其基础上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并以数据的整合逐步推动管理的整合,形成一个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的核心平台。该平台的核心价值是突破城市传统“按部门”的管理维度,提供城市管理者从构成城市的要素的全新管理视角,如整合多部门数据,提供以事件、人、道路、车辆、自然资源、公共设施、企业等为中心的360度全方位视图;通过GIS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将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要素,水、电、交通等其它各类海量的服务资源信息,结合地理信息,准确、实时、高效、生动、直观地进行展示,为领导决策和为民服务;通过各专业部门间城市数据的共建共享,构建各部门间的协作应用;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构建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监测,在数据汇聚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为城市运行提供智慧管理的决策依据。

其具体应用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指标分析展示功能、城市资源综合展示及管理功能、交通领域,涉及智能应用功能、城市管理、环保等领域智能协同功能、数据传输与交换子平台、智能门户、基于DLP的视图功能、外网智慧政务(综合政务平台)建设等。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

(三)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近期建设目标

根据计划,智慧南京中心近期的建设目标主要是:在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成果和市14个试点委办局应用系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城市运行情况的可视化综合互动展现,同时以改善和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高市民的出行体验、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对信息快速集成的需求为突破点,探索城市运行智慧型应用建设思路。

1.搭建一个集广泛信息采集、多维统计分析、智慧应用操作/展示为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依托城市运行管理监控指标体系,支撑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宏观管理。

2.研究并形成南京市城市运行管理监控指标体系。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基于可采集性、代表性、可比性及可扩展性原则。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经济评价指标、城市交通评价指标、城市环境评价指标、城市安全评价指标、城市社保评价指标、城市政府服务电子化评价指标、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等。

3.研究并形成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间信息交互的标准和规范;为满足南京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运行需求,对相关政府管理和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设计。

4.以智慧政务、交通、城市管理、环保为例,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智慧应用示范。

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行指标体系,同时在关键领域丰富应急预案和预测模型,不断拓展接入的业务部门系统,逐步将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逐步纳入到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的平台上,真正实现城市“智慧”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唐建荣,童隆俊,邓贤峰.智慧南京:城市发展新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为了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我国部分城市相关部门采取了一定的监控措施。以上海为例,为了有效减少爆管或是漏水情况,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公司在所辖部分区域水管内安装了流量仪;为了确保用电安全,上海电力建立了远程监控预警系统;为确保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上海市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建设了全球首个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上海市轨道交通沉降基准网。由于现有煤气、自来水地下管道、供电和通信线路等部分设施老化,加上违章施工和使用不当及偷盗、人为破坏等问题,造成煤气泄漏燃爆和大口径水管爆裂、通信供电线路中断等事故时有发生。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维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日益增多,原因主要有:1)城市生命线工程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运行监测信息获取、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监测等无法在一个平台上统一管理;2)各部门独立的管理平台系统往往互不相通、自成体系,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和资源无法共享;3)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的智能分析和辅助决策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作为智慧城市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障要依靠预防加控制,必须采取有效的监控和预警。

2物联网和BIM技术在城市建筑安全生命线运维管理中的适用性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震害分析、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等方面。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的Kevi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指将利用RFID等传感技术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然后通过各种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最后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开展了物联网在供热、供气和供水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物联网与GIS相结合,提出基于物联网和GIS的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目前关于城市生命线工程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将物联网技术单独应用在某一类生命线工程中,尚无建立统一的运维应急管理框架以及各部门间的协同响应机制;2)物联网与三维GIS的融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维阶段发生事故时管道线路的定位问题,在利用三维动态模拟不同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具体关系和影响问题时,必须将设计施工等信息录入模型,需大量的手动输入,造成数据信息丢失严重。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的出现不仅可整合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图形化及非图形化资料,提供虚拟实境模型,并纳入流程的观念,降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转移工程资料的信息遗漏问题。国际标准组织于2006年提出了CGB(CAD-GIS-BIM)架构,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以达到整合宏观与微观空间信息,并进行交换与交互操作,提供城市数字化、救灾等相关应用。事实上,BIM是三维GIS发展的新趋势,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并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为各方主体提供信息协同、共享和传递,具有可视性、可模拟性等特点。BIM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数据模型,而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有效延伸,包含并兼容了互联网所有的应用和资源。城市生命线工程运维安全管理以其多领域、多主体、多目标等特征,成为物联网和BIM延伸和应用的最佳平台,是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如图1所示。

3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城市建筑安全生命线运维管控平台设计

3.1设计目标

本系统采用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物联网、BIM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规划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和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通过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实时动态监控,旨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提供科学决策的技术平台。生命线工程的各个子系统共用基于BIM的生命线工程动态监控数据库,实现统一化管理,最终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基础和依据,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陈兴海,等•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应用研究本系统按照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与运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简称“感、传、知、用”)四个环节展开,以标准规范与运行管理、信息安全为保障,分为感知、网络和应用三个层面,确保各单位相关数据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如图2所示。其中,感知层主要利用射频识别等感知设备,即把传感器分别安装到生命线工程及相邻建筑物的关键部位,实时获取位置距离、力学性能、运行参数等感知信息;网络层主要通过各类相关网络,特别是有线宽带和无线宽带专网的建设和应用,对感知信息进行安全可靠传输;应用层主要是运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对获取的物联网信息进行共享整合、智能分析和处理控制,通过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服务城市统一应急管理科学决策。

3.2系统主要功能

模块根据生命线工程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的特征和目标,并结合供水、供气管道、电力、通讯线路,桥梁结构监测等类型分析,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维管控平台系统应包括工程信息共享平台、监测数据管理、三维模拟与漫游、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与应急预警管理的五大功能模块。

3.3技术架构

3.3.1工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制订相关标准,在设计施工阶段形成BIM的基础上,开展城市生命线工程相关各单位物联网感知设备和管理对象的编码服务,收录生命线工程的基本信息,包括工程名称、地理位置、项目规模、建造日期、主要设备材料信息、参建单位相关资料,以及动态监测测点布置、传感器类型、参数设定等内容。3.3.2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工程结构健康安全数据信息,利用网络将获取的信息传输到BIM数据库中进行位置定位,然后存储在云计算网络服务器中,用户可以实时共享查询所需信息。3.3.3三维模拟与漫游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范围生成三维浏览图,从不同角度观察生命线工程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信息,通过改变参数来模拟生命线工程综合网络的变化情况.3.3.4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针对不同生命线工程的特点,当监控系统发现监测数据有异常情况时,通过预先设置的阀值来判断生命线工程的安全运行状况,超过设置的安全设计值将会触发调用服务器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并整合各单位工程的相关业务信息,实现智能分析研判,同时将分析结果存入数据库中.3.3.5应急预警管理根据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系统模块的研判,应急预警管理系统具有制定生命线工程的维护管理方案、启动城市联动防灾应急预案,以及提供城市防灾指挥数据支持等功能。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维管控平台通过上述五大系统功能模块,全面对工程结构和管线安全运维状况开展在线动态实时监测,系统维护人员和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客户端查询各个系统功能模块的工作状态和监测对象的实时工共享信息,协同对工程出现的异常状态做出及时科学决策。

4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逐步增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建筑安全生命线工程运维管理平台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它能发挥不断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能力。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

(1)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运维安全管理多领域、多主体、多目标等特征,成为物联网和BIM延伸和应用的最佳平台,是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

(2)采用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物联网、BIM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规划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和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通过生命线工程的各个子系统共用基于BIM的生命线工程动态监控数据库,实现统一化管理,最终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基础和依据;

篇7

一、市场业主责任制的概念及探索

(一)市场业主责任制的概念

本文所称的市场指狭义的商品交易市场,即由投资开办者或经营管理机构提供场所,由若干经营者入场,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进行现货集中交易的场所。本文所称的市场业主,是指投资开办市场或依政府部门授权管理市场,为入场经营者提供服务并进行管理,收取费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所谓市场业主责任制,就是由市场业主依法承担对上市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经营秩序、物价、计量等方面规范管理责任和所必须履行义务的一种制度。

(二)市场业主责任制的探索

福州市晋安区工商局从2005年3月开始,在福州南方建材专业市场区主要是通过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性的行政管理方式试行市场业主责任制,引导市场业主承担市场管理和商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其主要举措包括:一是把好主体准入关。即对入场经营者的资格进行查验把关,督促入场经营者及时办理各种证照;二是把好商品质量关,即建立并执行商品进货索证索票、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商品质量保证金等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确保广大消费者放心安全消费:三是把好消费维权关,即建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点,市场业主作为中间人,对消费者与入场经营者之间的消费争议进行和解;四是把好诚信经营关,即成立市场经营自律委员会,开办经营者文明学校,制定自律公约,引导入场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和市场管理制度,经营行为规范。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运作,现初步形成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为主,市场业主的自律管理、消费者的监督为辅的市场管理新模式,使得福州南方建材专业市场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逐步提高,现在该市场区出现了“五多五少”的可喜变化:市场业主自觉承担管理责任多了,违法违章少了;诚实守信经营多了,见利忘义少了;商品的知名品牌多了,低劣产品少了;明码实价多了,价格欺诈少了;优质合格产品多了,消费投诉少了。

四年多实践证明,注重发挥市场开办者重要作用的市场业主责任制,是一种科学的市场管理模式。它充分利用市场业主培育市场声誉、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的内在需求,以其贴近入场经营者、便于管理的优势,注重强化市场业主的商品监管等责任意识,引导其积极加强对入场经营者的督促管理。这一制度,使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入场经营者实施一对一直接管理的基础上,辅之以通过对市场业主的管理实现对众多入场经营者的间接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二、市场业主责任制立法的现状与问题

(一)立法的现状

现阶段有关市场业主责任的法律规范可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福州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仅以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联的法律、法规为例:对业主责任的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内容:1、负有对商品质量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8条规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在展销会结束或柜台租赁期满后,向展销会举办者、柜台出租者要求赔偿。2、负有审查入场经营者经营资格的责任。《食品安全法》第52条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3、负有定期检查的责任。《食品安全法》第52条规定,市场业主应明确入场经营者的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报告相关监管部门。4、负有对产品抽查检测的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37条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检,发现不合格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向监管部门报告。5、负有建立商品质量安全制度的责任。《福州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市场业主应当配备专兼职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建立质量安全档案。依法与经营者签订质量安全合同。建立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制度,对经营者失信行为予以登记、公示。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业主责任的法律规定,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法律条文过于分散。仅上述五项业主的主要责任由于零星分布于四部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之中,无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业主进行规范;二是法律条文的规定过于笼统,亟需细化。如《食品安全法》在管理、检查及报告的义务方面对市场业主责任的规定不完整,没有具体的操作规则,容易造成市场业主欲履行义务却无所适从的局面:三是对于业主责任的范围规定过窄。目前已有的法律对业主责任的规定主要侧重于规范业主的质量安全责任,而对于治安、消费者权益保护、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规定基本缺失:四是赋予监管部门对不履行义务的市场业主的行政处罚权不多。许多法律规定了市场业主的义务,却未规定市场业主不履行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利于监管部门督促市场业主自觉履行义务。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市场业主责任制的地方立法立规形式来加以解决,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能够弥补、充实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

三、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立法立规的必要性

(一)将市场业主的社会一般责任上升为法定责任是“责权利统一”原则的体现

市场业主是市场的投资主体,也是市场经营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市场业主既然拥有开办市场、吸纳经营者入场经营、收取管理及服务费用的权利,享有相关收益,就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即按照“谁投资受益,谁负责管理”的原则,切实承担起市场管理的责任。

(二)将市场业主的社会一般责任上升为法定责任有利于促进市场

业主自律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或生活资料现货集中交易的专业或综合商场、购物广场、超市等新型的商品交易市场成为商品流通的主要业态。随之而来的,这些市场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存在假冒伪劣商品和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害;二是存在限制竞争、违法促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消防不符合规范要求,消防设施不健全。存在不同程度的消防安全隐患;四是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存在脏、乱、差,乱张贴,店外摊、摊外摊等现象,影响了市容环境卫生;五是消费投诉率高,市场自我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较低,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2008年福州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中心共受理消费投诉26588件,占全省消费投诉总量的43.3%,其中相当部分为涉及商品交易市场的投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市场量多、面广,入场经营者众多,而执法力量有限,因而监管效果不尽如人意,市场管理现状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迫切需要市场业主切实依法承担管理责任,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从而形成政府管理、业主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新型市场监管模式。

(三)市场业主责任制的推行亟待必要的法律手段为保障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推行市场业主责任制,目前主要是通过柔性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市场业主签订“共建规范市场”协议、责任状等具有行政合同性质的方式,或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业主施以指导、提醒、帮助、劝告、倡导、鼓励等行政指导手段。但这些柔陛的管理方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因为行政指导等柔性的行政管理方式的实施必须以市场业主真正自愿和配合为前提,而现实中不乏一些市场业主由于受到经济利益驱动,不愿意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指导等柔性管理方式。如当市场业主拒绝接受行政指导时,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只能停止指导,而不能强制施以行政指导。因此,随着市场业主责任制的深入推行,要扩大市场业主责任制的覆盖面。让更多尚未实行业主责任制的市场实行这一制度,让已经实行业主责任制的市场业主责任更加到位,单凭行政指导等柔性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业主责任制的实行亟待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鉴此,加快市场业主责任制立法立规工作,尽快出台商品交易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以法的强制力确保市场业主责任制的实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业主责任制在降低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强商品监管、维护消费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理应列入我们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四、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立法立规的可行性

(一)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立法立规有上位法依据

经过梳理,目前涉及规范市场业主责任的现行法律、法规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等。尤其是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再一次对市场业主责任作了较明确规定,该法第90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也再一次为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立法立规提供了法理支撑和法律依据。

(二)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立法立规符合地方发展导向

近年来,市场业主责任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日益得到地方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福州市委、市政府在《福州市2009-2011年度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中,将“落实农贸市场业主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农贸市场日常管理工作”作为加强各类市场规范整治、优化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作为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解决存在问题的一项对策予以提出。因此,就福建省或福州市而言,加快市场业主责任制立法立规,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而且有利于促进福州文明城市创建和加快海西建设,福建省或福州市可以依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和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权力,创造性的制定市场业主责任制的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

(三)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立法立规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四年多来推行市场业主责任制的实践,为地方立法立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累了大量推行市场业主责任制的制度、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法规或规章的起草工作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市场业主责任制的推行,有效地推动了市场业主积极承担管理市场的责任,促进市场场内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取得了市场业主和经营者赢得效益、消费者赢得放心、管理者赢得效率这一“四方共赢”的成效,为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的制定创造了良好的、积极的社会氛围。

五、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立法立规的构想

市场业主责任制地方立法立规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界定适用范围

首先要对“市场”、“市场业主”、“市场业主责任制”的概念予以明确规定,从而对所规制的对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即明确法规或规章的适用范围。除了典型意义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即市场业主投资开办市场或依政府部门授权管理市场,入场经营者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活动的市场以外,现实中还大量存在着一些虽然不完全具备市场的构成要件,但又有若干经营者、供货者或商进场,具有类似市场业主对人场经营者管理模式特点的市场形态,一类如商品展销会、露天占道临时交易市场等不固定的交易场所,另一类如“农改超”的超市、家电卖场、大型百货商场等以统一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由于它们在城市商品流通业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笔者认为也应当将这些经营场所或市场主体纳入市场业主管理范畴,视为“市场业主”。同时,鉴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市场业态的不断发展,执法实践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市场业主难以确定的情形,为此可以规定确定市场业主的基本原则――“谁收费、谁管理、谁负责”。

(二)完善市场业主责任和义务

鉴于立法或立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食品等商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秩序,因此对于市场业主责任和义务的规定可侧重于其保障商品质量、维护经营秩序方

面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基于政府管理的需要,可附带规定市场业主在治安、消防、卫生、环保等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我们认为至少应当规定市场业主以下六个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1、市场内部的规划建设、安全卫生等设施配备责任。市场业主应当负责对市场内消防、保安、环保、给排水、卫生、用电、计量、食品质量自检、广告等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和管理,对市场设施设备及时维护和更新,保证相关设施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市场业主应当按照商品种类划行归市,设置规格统一、醒目的经营区域标志牌及市场导购图,确保场容场貌整洁、商品陈列有序、明码标价。

2、经营者准入管理责任。市场业主应当与具有相对固定场所的入场经营者依法签订入场经营合同,依照合同实施管理,明确约定市场业主有权对违规经营者予以清退的情形等;市场业主应当审查入场经营者的经营资格。

3、食品等商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市场业主应督促经营者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等商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如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市制度,商品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等;统一以市场业主名义对外经营的超市、商场等市场业主,应建立和执行以上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市场业主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建立并完善食品等商品质量检测制度。

4、消费维权责任。市场业主应建立信息公示、消费投诉处理制度:鼓励市场业主建立先行赔付保证金制度(即入场经营者与市场业主签订先行赔付协议,根据经营规模和商品品种等缴纳相应的先行赔付保证金,当消费者因商品或服务质量导致合法权益受损并要求赔偿,而入场经营者拒不赔偿时,由市场业主先行向消费者退款或赔付后,再向经营者追偿的一种制度);市场业主应当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设置复检器具(公平秤)。

5、对场内违法经营者采取措施的责任。市场业主应当依照规定及时清退违规经营者:应建立对市场内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制度,发现经营者有违法行为时市场业主负有制止和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的义务。

6、建立应急处理制度的责任。市场业主应当建立应急处置工作机制,配备必要的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并定期检测、维护,应当制定食品等商品安全、消防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定期演练;市场内发生突发事件时,市场业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配合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和后勤保障工作。

(三)建立市场业主行为规范,针对市场业主比较常见的一些违法行为做相应的禁止性规定

1、合同违法行为。市场业主提供的合同格式条款中不得含有侵犯人场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内容。

2、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业主之间不得以明示或者默示的形式达成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联合实施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业主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采取低于市场价格收取摊位费、租赁费等不正当竞争方式招商。

3、为经营者违法提供便利条件行为。市场业主应当配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督促违法经营者改正违法行为,市场业主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经营者拒不改正、继续从事该违法行为的,不得为其提供经营场所、保管、仓储和其他便利条件。

(四)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监督市场业主履行好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经营秩序、治安、消防、卫生、环保、物价、计量等方面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必须建立政府牵头、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监督管理机制。为此,在法规或规章中应当明确如下监督管理机制: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对本行政区域内市场业主的监督管理工作;商务主管、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海洋与渔业、物价、公安、消防、城市管理执法、质量监督、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承担对市场业主的指导、督促、检查等监督管理责任。

(五)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

既要赋予行政管理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权,以法的强制力确保市场业主责任到位,又要防止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或滥用权力,损害市场业主利益,应当规定以下四个方面的法律责任:

1、市场业主违反规定、不履行责任和义务的,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由商务主管、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海洋与渔业、物价、公安、消防、城市管理执法、质量监督、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责令市场业主改正,并可以视情节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2、市场业主拒绝和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视情节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市场业主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