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3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卒康复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循证护理方案;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病的关键在于尽早期治疗,但即使在经过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语言、肢体运动等障碍[1]。包括康复治疗在内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2]。我院将循证护理方案纳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本文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55例。观察组55例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44~79岁,平均(66.23±3.47)岁;对照组55例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45~80岁,平均(66.92±3.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遵医嘱用药、预防并发症、康复指导等。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成立由心脑血管内科护士长任组长的循证护理小组,成员包括3名主管护师、3名业务骨干,小组成员均经过循证护理的相关培训。小组负责查询资料、制定循证护理计划、监督计划实施。(2)提出问题,查询证据:根据既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经验、临床专业知识、收集分析护理病例、结合医生治疗方案、评估患者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包括稳定患者情绪的方法、如何提高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水平、并发症的预防、提高患者主动参与康复锻炼的积极性等。查阅文献,寻找国内外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护理资料,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结合最新研究领域的实证对这些解决办法进行论证,是否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真实性。(3)循证护理的实施:根据循证后得出的结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并实施。心理护理,患者常存在活动受限、失语等症状,多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不良情绪的原因,通过倾听、鼓励其说出真实的感受、劝导等方法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其心态,增加其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健康教育,制定患者喜闻乐见、趣味性、互动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每周举办1次讲座,内容包括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性知识、诱发因素及预防、脑卒中发生后的应对措施、情绪控制、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复发因素及控制、血压控制等。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注意动作轻柔。患者取健侧卧位,将两高枕分别置于其体前后方,使患者向前伸上肢,使肩关节100°屈曲,同样将软枕分别置于其患侧上肢和患侧下肢下方,使髋、膝屈曲位。(4)肢体康复训练:参考国内外文献进行被动锻炼、肌力训练、坐位平衡、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其进行被动运动,按照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原则,对髋、膝、肘、足部等关节进行屈伸练习,练习手指屈伸、分合等动作,2次/d,30min/次。进行肢体拉伸、抬举、外旋动作,注意逐渐增加运动幅度,2次/d,15min/次。进行肌力训练,如训练手掌捏、侧捏、抓握能力等。同时对肌肉进行拍打,以促进肌力恢复。其肌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后,鼓励患者进行床头跪立位、坐位平衡训练,引导其由卧位坐位变,逐渐增加坐位时间,并进行穿衣、梳头等训练,5min/次,5次/d,以恢复期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增强其对康复信心。协助患者进行床边扶床站立,由每次站立2min开始逐渐增加时间。然后自主站立,行站立平衡训练。站稳后由两人协助其原地踏步行走,逐渐过渡到迈步行走,慢慢移动,协助人员逐渐有1人变为自主行走,行跨步练习,逐渐扩大行走范围。锻炼时有专人在患侧保护。根据患者肢体恢复情况逐渐进行行走、上下楼梯等有氧运动,30min/次,隔日1次。训练时根据患者缺失障碍制定目标,指导患者按时按量完成。对失语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先模仿护理人员的口型进行单音节字训练,逐渐增加吐字量,先回答简单的问题,然后逐渐加深,鼓励其与别人交流,以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采用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FMA(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MBI(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NIH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36%(53/55),对照组为81.82%(4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P0.05)。
篇2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所治疗160例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患者,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脑卒的病因:大多数是由于脑部受到严重的刺激,造成了神经受到损伤,发生脑卒现象。
结果:本研究中大部分神经内科患者术后的脑部发生问题的发病率远远的高于正常人。
结论:神经内科患者脑部发生脑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相关的医疗护理是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 康复护理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0-02
脑卒中单元是脑血管病变的新的一个地方,因此针对脑卒中单元的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也是医疗的一种新模式,在针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治疗,对病人的脑部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病人的患病地方,然后再利用各种药物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只有全方位的治疗才能保证病人的病情不会加深,所以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脑血管病人进行一些基本的物理药物的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辅助一些有助于患者肢体康复的一些治疗活动,这个就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帮助和指导,除了为病人进行医疗上的治理之外还需要有专门的人对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康复治疗,因为患了脑部疾病的病人通常都会有一些心理的遗留问题,所以需要有心理辅导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只有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患者以后不会有许多遗留问题,除了心理治疗以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语言训练以及健康教育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对160名神经护理人员进行了有效的问卷调查,了解一些基本的情况。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为了更好的研究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的相关问题,需要抽取6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160名,其中包括男6名,女154名,这些护理人员的年龄分布是22到53岁,平均年龄33岁。这些护理人员的学历从高到低也是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中专50名,大专66名,本科44名。护理人员的职称也不同,主要有:护士90名,护师36名,主管护师28名,副主任护师4名。在医院的职务:护士长10名,护士150名。这些人都是没有接受过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的培训的一些护理人员,对他们的有效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有用的信息。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这次的研究主要应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有着许多的方法没有的优点,问卷调查可以和被调查者直接对话,能够得到想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本次调查问卷是非常有经验的康复医学科4名教授、6名康复师、4名康复科护士在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共同设计完成。
1.2.2 调查过程。本次调查问卷的实际调查过程由参与问卷设计的四名康复护士完成,主要的工作包括问卷的发放,监督问卷的填写,保证问卷的完整性等问题,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为使调查顺利进行,也有一些帮助人员,协助完成问卷的点查核发放等工作,主要委托调查医院护理部及神经内科护士长协助。在问卷调查完成以后,还需要收回问卷,因为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问卷都成功的收回,还会有一部分问卷不能准确收回,从而成为无效问卷,在问卷的发放以及调查过程中,需要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64份,但是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是160份,因此本次的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是97%,属于要求范围之内的。
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15个问题,这15个问题都是针对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的有关情况设计的,通过问题的调查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具体的临床护理中关于脑卒中的护理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非常有帮助的资料。
调查问卷的15个问题分别是:康复护理的有关概念,脑卒中患者护理理念,脑卒中患者护理内容,脑卒中治疗的有效措施,脑卒中健康恢复的标准,病人自我护理理论,病人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护理介入时间,脑卒中发生痉挛的概念,脑卒中痉挛模式,人体内神经抗痉挛模式,良肢概念,受损伤后头部保护,脑卒中各种病的分区。
3 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收回之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对问卷中提出的15个问题能够全部了解的人只有23%,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对护理的专业知识还不是非常了解,尤其是针对神经内科护理的相关问题就更是如此,所以可以得出的结果是:大部分护理人员对神经内科病人脑卒中康复护理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再工作中针对病人进行良好的护理,并且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有效的介入时间存在明显认识错误,所以可知医护人员对脑卒中专业知识还存在一些存在不足。
4 讨论
脑卒中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患者得到康复的基本治疗内容之一,这个过程就是在最基本的治疗过程中加上一些辅助治疗,是在总的康复治疗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不能有错误,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安全恢复,医疗人员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护理人员必须要严格地执行自己的任务,把为病人护理当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躯体和精神的健康,这也是座位医护人员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以及职业道德,作为病人就需要在治疗的过程中紧密配合康复医生的指导,康复专业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基本功能促进的相关护理。在临床工作研究中,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这些遗留问题会对医护研究造成影响,所以在工作中必须要明确护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了一些医护人员在对神经内科护理知识的不足之处,所以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还需要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医护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玉红,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9)
[2] 陈佳丽.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1(32)
篇3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 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 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
篇4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突然,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极高的疾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偏瘫、失语、恢复期长、致残率高,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要了解和理解脑卒中在康复训练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如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家庭和社会状况,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新回归社会。
临床资料 脑卒中病人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40岁~80岁;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6〕,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脑梗死15例,脑出血20例;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12例,伴失语1例;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的下降。经急性期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脑卒中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8分,病情稳定,病程<于3个月。本组脑卒中病人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允许的(>24小时)情况下开始康复训练指导。
恢复期 由熟悉病人,掌握病人病前的适应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订并实施心理护理。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忧郁;而心理上的支持与治疗脑卒中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康复训练中观察患者情绪表现,实施因人而异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给予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接受治疗,主动与其交谈,询问生活情况、治疗效果、对康复是否充满希望等,并耐心倾听家属意见,详细了解、分析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并给予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发现有妄想、幻觉的患者及时向医师汇报,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自杀倾向的重症患者,要检查患者有无收藏危险物品,加强巡视,做超前的心理护理,并告知家属,共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告知病情能治愈,但需要很长时间,说明积极主动锻炼的重要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向患者指出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使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许多年轻患者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们受到疾病折磨时,会顾虑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牵挂着老人赡养和子女的教育,又惦念着自身事业的进展和个人的成就,担心今后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常为此焦虑不安。所以,应把患者的心理活动跟其家属交流,让家属以平和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患者,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对家庭所遇困难的无奈,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医疗费用的拮据,消除其焦虑情绪的诱因。。
脑血管病人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施护,善于疏导,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完成每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尤其要注意进行各种功能训练时心理反应,如训练时摔倒、关节疼痛、卒中复发、尿路感染或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等,均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应引起护理人员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针对早期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法,做病人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状况,尊重、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告知病人所有症状通过顽强锻炼,均可在1年~3年内逐步改善。请“老病人”给他们讲解恢复的过程,解开病人心中郁结,使病人摆脱烦恼,保持积极心态,要以宽宏、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能以情乱气,不要过怒、过思,只有心平气和才利于疾病康复,积极因人制宜实施心理护理。使病人积极主动进行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提高病人的恢复质量。
在康复训练中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进行护理培训。脑卒中病人恢复期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易使病人及其家属失去信心。要向他们讲解康复训练中心理护理的必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更顺利的完成康复训练。
促进病人与病人的沟通,振奋患者精神 鼓励患者与病友接触交谈,请病友与患者交流经验,同时鼓励其他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以振奋偏瘫患者的精神。
讨论 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争取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心理护理计划,发现各种阻碍训练的心理问题,及时调整心理护理理计划,并争取机会,尽早介入,取得较好的康复训练效果的。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 考 文 献
[1]谢财忠,陈光,杨芳,刘亚红.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缺血患者的经颅超声Doppler 和脑电图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6).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7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急性期和恢复期康复护理训练、偏瘫并发症护理等项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结果:在进行康复护理与训练后,75例患者中基本痊愈5例,显效率22例,有效43例,总有效率为93.3%。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存活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笔者对7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训练,经观察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5例脑卒中患者,男39例,女36例,年龄35~78岁,平均61岁;入院时间为发病后1h~10d,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在病情稳定、意识无障碍或已开始恢复时即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康复护理效果判定标准为: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 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
2 康复护理与训练
2.1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标:改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发挥患者的残余功能,防止发生并发症,减少后遗症,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再适应,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之间的交往,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2 急性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配合临床治疗,可以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同时为下步的训练做好准备,具体有以下几点:①正确姿式的摆放是早期偏瘫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萎缩最有效的方法。患侧卧位:此卧位可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并使整个患肢拉长,从而减轻痉挛。具体方法:头部放于与肩同高的软枕上,稍向前屈,躯干向后旋转,背部用软枕支持,患者上肢前伸与躯干的角度≥90°,前臂旋后,腕部背伸。健侧卧位:此卧位肩胛处于伸位,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膝关节>90°弯曲,并在膝内侧至足部置一较厚软枕(厚度为13cm左右),保持屈髋、屈膝、踝中位。②挛缩的预防:有规律地运动瘫痪的关节,3~4次/d,每次每个动作10次左右,活动顺序由上而下,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直到主动运动恢复。③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以减少肿胀,亦是对患肢的感觉刺激。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取安抚性质的按摩使其放松,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擦摩和揉捏。在活动前进行按摩,2~3次/d,15~30min/次,包括按、摩、捏、揉。按摩时应从肢体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慢而快,2次/d,反复按摩。
2.3 恢复期康复护理:一般病后1~3w(脑出血2~3w,脑血栓1w左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各期措施包括以下方面:①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助运动,逐步恢复到主动运动,注意用力平缓,尽量达到最大幅度,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②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③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对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应尽早进行坐位的训练,从半坐位开始,然后从仰卧到床边坐位,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并达到三级平衡。继之进行站立步行的训练,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的方法以协助训练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如拍球、投球、写字等训练。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树立其恢复功能的信心。自立训练亦是此期重要内容,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恢复生活的信心。
2.4 偏瘫并发症的护理
2.4.1 肩-手综合征: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3个月内)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患侧肩痛,并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制,是脑卒中偏瘫后常见的并发症,常严重妨碍上肢功能康复。发生原因主要是植物神经障碍所致。目前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坚持早期保持正确摆放姿势,向心性加压缠绕;温热疗法,即在发现手肿胀后开始治疗,护士协助或握患者手浸入39~41℃温水中10~15min,再浸入15~20℃冷水中5~10min,反复3~5次,以温水开始冷水结束,3次/d,避免患手输液,指导患者用健手带动患手做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及日常生活训练。
2.4.2 关节挛缩畸形:偏瘫的肢体长时间固定,关节囊和肌肉的疏松结缔组织因胶原成分增多而变成致密结缔组织,自行缩短变厚而失去弹性,引起关节挛缩畸形。一般以预防为主,预防措施为坚持早期被动,主动关节全范围运动,对已形成的挛缩畸形,主要进行牵拉治疗,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2.4.3 废用性肌萎缩:由于肌肉不活动引起肌容积缩小,肌力和肌耐力下降称为废用性肌萎缩。肌萎缩是由于废用中枢营养作用的丧失或神经元萎缩所致。早期加强肌肉的活动,特别早期进行负重训练,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可以预防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
2.5 心理护理[2]:根据康复训练的疗效,在不同阶段对其进行鼓励和宽慰,给予适当的暗示,取得信任,使之树立信心,调动积极性主动参与配合治疗。因患病后患者大多数生活难以自理,普遍存在抑郁、自弃、孤独、依赖心理,如果得到及时疏导,则可产生绝望、恐惧表现,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的经历、爱好习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无微不至照顾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循序渐进向其解释病情,让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坦然面对现实,以积极态度配合功能锻炼。
3 结果
在进行康复护理与训练后,本组75例患者中基本痊愈5例,显效22例,有效43例,总有效率为93.3%。
4 小结
早期康复护理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涉及到护理与康复两个学科。一般的基础护理模式往往采用“替代护理”来照顾患者,患者缺乏主动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常常由别人代替,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早期康复护理提倡“自我护理”的模式,护患关系是参与帮助,即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护士不仅是护理者,而且是健康的促进者、指导者、咨询者、康复信息的提供者,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他们认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早期给予正确摆放,可防止患肢的挛缩和关节畸形,缩短患侧卧位时间,可避免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按摩、被动运动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刺激肢体感受器调节新陈代谢及神经营养功能,从而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本组75例患者的康复护理分析,笔者认为早期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董英莉,周风英,陈九斤等.早期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9):57~58.
篇6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5-02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压力的加剧,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由于身体的残疾,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异常,抑郁,焦虑,恐惧,情感脆弱、自我控制力差;行为依赖,被动,意志力差;攻击行为等[1]。而研究表明,脑功能在脑卒中发生后的前3个月内恢复最快,在这段时间内积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因此及早进行心理康复,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使患者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提高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特点
1.1否认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缺乏,由于意外的突然降临,病人无法接受事实,拒绝承认脑卒中带来的危害或不承认瘫痪的事实。病人突然从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人变得只能在床上度日,洗浴、如厕、简单的更换衣着等,都需要别人扶助。无论他多么坚强,都难以承受这种可怕的身心磨难,终年偏瘫的滋味令病人出现特定的情绪反应。
1.2抑郁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冲突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瘫痪的持续,患者感到自我价值明显受挫,对前途悲观失望,情绪低落,逐渐失望,甚至绝望,情感抑郁。对康复没有信心,自己会成为一个残疾的人,人生的意义到此结束,甚至出现自卑、自责、自罪、轻生等念头。因此不能接受病人角色,表现有愤怒、焦虑、烦躁、茫然或悲伤等情绪反应。实际上,是一种视疾病为挫折的心理表现。
1.3焦虑烦躁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异常,脑卒中患者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来势很急,重病或预后不佳等结果使病人不能承受,患者常有悲观、厌倦等行为表现,对这种病人更应细心注意观察。加之缺乏相关的知识,对新的环境、人物不熟悉,一方面担心医生、护士经验不足、技术不高;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心子女们会另样对自己,悲观失望,对生活缺乏信心。烦躁焦虑:主要来自对职业、家庭生活、老人的抚养、孩子的教育和就业等的忧虑,担心自己病不好而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担心子女们会另样对自己;担心医生、护士经验不足、技术不高;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了信心。
1.4留恋依赖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强化,患者在住院康复治疗过程中,因得到亲人、家庭和医护人员多方面的关照,一定程度上使其产生了依赖留恋心理,留恋病人角色、留恋医院、依赖家庭及医护人员的照顾。
1.5自卑心理。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显著下降,他们很在乎别人的态度。认为自己肢体瘫痪,形态异常,动作不雅,羞于见人,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敢注视别人的目光。
1.6拒绝帮助心理。人格学研究表明,病残者常把病残看作是不光彩、不幸的,甚至是一种罪孽。脑卒中患者常否认自己病残,以保持心理平衡,对抗病残所带来的精神创伤。她们认为别人的帮助就是对自己的可怜,对帮助者甚至报以愤、敌意和对抗的态度,这就严重干扰了康复过程。
1.7多疑焦虑心理。病人注意力内移,身体对刺激的感受性提高,对过去未曾察觉的正常生命活动,如心跳、呼吸、脉搏、胃肠蠕动等都能感知,并认为是异常病态。患者善于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联想,把轻症看成重症。对于无关自己的事,常同自己联系,增加心理负担。在多疑的基础上,患者常陷入焦虑不安的状态,这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和高度紧张状态。患者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及客观环境的估计过分严重,以致出现唉声叹气、坐卧不安、失眠、纳差等现象。
1.8社会因素及其他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与痛苦。由于患病造成工作、家庭生活改变,加之住院费用昂贵,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卒中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二便失禁等,加之恢复时间长,进展慢,使患者难以承受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从而影响恢复。
2心理康复护理
2.1建立优良环境。人的心理与环境是一致的,良好的环境可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和生理上的满足感。病房合理的布局和规范化的陈设,能影响患者的情绪,较快适应新环境。
2.2注意建立良好的医护患信任关系。医护人员在接诊病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和蔼热情、端庄文雅、礼貌待人的举止会给患者以服务周到、可信赖的亲切感受,尤其要注重发挥第一印象的良好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会对医护患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带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心理康复对策的实施及取得良好效果。
2.3对病人安慰和支持。针对老年病人,要创造良好安静的环境,保持老年人心情舒畅,尽量减少外界对机体的不良刺激。要多给病人鼓励和支持,维护病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让他们自报自弃,安于现状,完全依赖亲友的帮助,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自己完成。
2.4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耐心开导和帮助病人。对具有急躁情绪者,要让病人了解脑卒中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的客观规律,使患者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对待病残,树立长期锻炼的思想,打消过高愿望;对具有悲观情绪的患者,让病友现身示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要遇到的困难,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倾诉内心的痛苦体验,并指导患者学习自我行为疗法,如转移注意力、想象、自我鼓励、放松训练等减压技巧,有助于减轻患者抑郁程度[2];另外,医护人员要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坚定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思想,促使早日康复。
2.5尊重病人的意见,理解病人的作为。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心理行为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可能提出一些不尽情理的意见和要求,护理人员要以端正的态度,耐心听取他们的呼声,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病人康复中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及时与病人进行交流,以期病人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之目的。
2.6注重患者的家庭地位,增强病人的责任感。在康复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及在家庭环境中所出的地位引导病人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增强责任感,激发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患者康复。
2.7帮助病人建立多层次的心理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①建立病友间的情感支持,在医院设立有患者自己组成的互助小组,推动病友们互相交流病情,互相帮助支持。②建立家庭内的亲情支持,家庭中各种亲情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各成员的身心健康。③建立朋友、邻里间的社会支持。脑卒中患者易于产生消极抑郁的不良情绪,因此,除了医院内及家庭内建立的支持外,还应充分发挥和利用朋友、同事、邻里及社会团体等其他社会支持,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照顾[3]。
3讨论
心理问题是所有患者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实施心理护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躯体、心理、免疫功能、家庭功能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4]。心理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使患者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提高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甘露,常志杰,吴世杰.偏瘫患者心理问题的康复[J].中国医学装备,2008,5(4):42-44
[2]贾艳滨,周迁璋.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66
[3]姚菊峰,孙静,张继敏,等.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84~685
篇7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于康复组患者进行评估诊断制定计划进行康复锻炼。结果:两组末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MBI评分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讨论:早期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残存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病灶性神经功能丧失,甚至伴有意识障碍且发病持续24小时或以上,是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常见疾病,幸存者中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40%以上。我科对2009年3月~2010年3月入住的148例脑卒中患者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在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我可收治的1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48例,其中脑梗死30例,脑出血18例;康复组100例,其中脑梗死81,脑出血19例。两组年龄、既往史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病评分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康复组较对照组高。
2 方法
2.1 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护理
2.2 康复组:与科室康复护士一起制订了一套脑卒中康复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康复护士一起共同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具体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2.2.1 心理和情感障碍护理:心理康复与神经康复直接相关,在实施康复计划与程序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是“学习锻炼的反复过程”是脑功能的重组和自建通过接触和交流逐渐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忧郁焦虑愤怒有依赖心理的患者的不同情况,与家属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护理,制定康复目标和措施,分别采用支持性启发性等心理护理方法,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障碍,同时通过已治愈患者的现身说法,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患者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促进患者主动参与。促使其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最终让患者能以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活动方式进行生活。
2.2.2 运动功能障碍的护理
2.2.2.1 良姿训练:脑卒中患者正确的卧位,包括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其中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有对抗偏瘫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肢作用,患侧卧位是最有治疗意义的,具体姿势是:仰卧时,患侧肩下垫小垫,防止关节脱位,肘关节伸展,手指伸展或微屈曲。患侧下肢外侧放一小枕,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侧卧位时,注意保持上肢伸展及患肢不受压,保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
2.2.2.2 床上训练:包括健肢的主动运动和患肢的被动运动,多做与肌肉挛缩反方向的运动,关节运动上肢由肩关节至肘关节、腕关节及指关节;下肢由髋关节至膝关节、踝关节,要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缓慢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的组织,活动的肢体应放松,使关节活动充分,每次每个关节重复5-6次。每日早晚用温热水敷患侧肢体,及强化对患侧的神经刺激。
2.2.2.3 坐位训练:坐位训练一般在脑卒中后5-7天进行,加强躯干肌及患侧颈肌、肩周围肌群的训练,先从15度开始将床头摇起,持续约5分钟,逐渐加大角度及延长时间,最终达到坐位90度,持续30-60分钟,训练坐位耐力静态平衡时,患者可坐于床边或椅子上,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均屈曲90度,足踏在支持台或地板上。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置于膝上,防止足内翻。待患者无支撑下坐稳后,协助患者双手十指交叉,前、后、左、右、上、下伸展并伴有重心移动,逐渐到患者能自动态坐位平衡。在作坐位训练的同时作床上活动训练。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移动、躯干活动、搭桥运动及坐起训练。
2.2.2.4 站立训练: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包括单腿负重,主动屈髋屈膝屈踝训练,主要练习静态下的站立,站立时要注意练习用患腿负重,练习站立时要站立和坐下活动结合起来训练。
2.2.2.5 步行训练:当下肢瘫痪患者达到动态站位平衡、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时,可进行迈步训练,可先由搀扶或借助拐杖,到自行徒手步行,从短距离和慢速(60-80步/分钟)开始,到逐渐延长距离至中速(80-100步/分钟)。可在清晨、晚餐后或睡前进行。每天2-3次,每次15-30分钟,病情许可,可逐渐增加至30-45分钟。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越过不同的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
2.2.2.6 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帮助患者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脱衣服、系纽扣、进餐、洗脸、入浴上厕、洗刷等,鼓励患者做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动。指导家属照顾好患者的生活,使患者得到家庭的温暖,自觉地进行主动运动,勇敢地面对现实,自强不息。
2.2.3 言语功能障碍的护理:脑卒中患者如果病变损伤了优势半球的言语中枢可引起言语功能的异常,临床表现为失语症、言语失用症和失写症。其中失语症最常见。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有时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因此,重建语言功能是康复护理的重要环节,而且越早越好。
首先应采取适当的方式与患者建立感情联系。如患者言语表达受到损害,构音困难,护士应首先给患者示范口型,面对面地教;说不出物品的名称,只能说出物品的用途的患者,护理时应有意识地反复说出物品的名称以强化记忆;对听不懂别人的话的患者,在护理时护士应耐心细致,应用图片、手势或实物促进患者的理解能力。进行训练时护理人员应大方、和蔼、亲切,说话时语速缓慢,并给患者充分的时间思考、回答,要持之以恒,反复进行。要动员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等,与患者进行言语的交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他能够多听、多说,加快言语功能的恢复。
3 结果
见表1。
4 讨论
脑卒中引起的偏瘫属脑性偏瘫,其运动功能障碍的本质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运动失去神经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以下中枢的运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的异常。偏瘫康复的机制除取决于脑组织和血管病变的恢复过程,还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人神经冲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因此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
两组末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MBI、评分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康复训练原则是抑制异常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加强软弱肌肉的力量训练。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同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激励机制,尽可能调动患者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坚持康复训练,增进治疗效果,使患者以最佳状态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沈利平,徐桂红,钟月桂,等.脑梗塞患者抑郁状况相关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6,(10):12~29
[2] 何国平,俞坚.实用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32~936
篇8
脑卒中,中医又称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一般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麻木、偏瘫、言语困难、头晕头疼、恶心呕吐、昏迷甚至死亡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增加,但后期会遗留思维、言语、肢体等器官的功能障碍。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风危害进一步加重,如何早期识别中风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进行恢复期康复训练及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急需掌握和熟悉的。
脑卒中的分类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又称为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占脑卒中病例的60%~70%。
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又称脑溢血,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脑卒中病例的30%~40%。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应对
脑卒中是种急性病,因此,早期识别脑卒中症状是降低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早期识别:①突然面部痉挛、胳膊、腿麻木无力,特别是在一侧;②突然的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③突然意识不清,说话或理解费力;④突然走路不稳、头晕、平衡障碍或动作不协调;⑤突然不明原因的头疼或疼痛方式改变。
应对:①尽可能的告诉他人你的不适感觉,寻求他人的帮助;②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乘车到医院;③选择您社区附近有溶栓资质的医院就诊。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发病后的4.5小时就是最佳治疗时间窗
社区护理
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其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理贴近患者、贴近家庭,在卒中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患者因突然发生的疾病及肢体功能障碍,常出现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状况,据有关统计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23%~65%,其中抑郁和焦虑最为普遍。同时,由于害怕引发再次出血等,患者常有自主行为退缩、患者角色行为增强、不敢或不愿进行康复训练等情况。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用高度负责的态度、耐心细致的语言、专业的医学康复知识耐心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鼓励失语的患者用笔和手势进行交流,减少其自闭及抑郁倾向,对焦虑不安的患者讲解康复目标及康复训练达到的效果,稳定患者情绪,树立信心,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可行的康复训练及护理计划,必要时协助生活护理,逐渐转换角色,循序渐进,进行自主运动。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①家庭支持: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语言等器官功能障碍,躯体自主运动能力减退,在疾病初期多需要家人给予积极的照护,如:提供高热量、多纤维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床铺的清洁整齐、及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发生,协助患者的床上肢体运动,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在患者康复训练期,鼓励支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训练效果及时进行正面肯定,等等。及时得到家人精神和情感的支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增强自信和自尊,提高卒中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康复训练中。②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如:在社区内有就近可利用的医疗康复机构、康复设施;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人员;有及时获取的康复训练知识手册;有可供使用的通道等公共设施等。社会支持通过满足个体的需要,降低卒中事件造成的压力,促进康复训练的有效开展。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设有社区康复训练场所及康复器材,配备有较专业的社区康复医师,为辖区内需要康复的群众提供便捷可及的康复服务。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以社区中心内的集体训练为主,设定阶段性康复目标,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为主要训练目的。①肢体功能锻炼:借助助行器、OT桌、滚筒、手指训练仪、阶梯步行器、肋木等进行上下肢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正确的穿衣、裤及鞋袜。②语言训练:鼓励患者多说话,与患者讲话需清晰缓慢,给患者足够回答时间的时间,讲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多开展集体性活动,组建患者间的互助训练小组,开展群体性游戏活动。
康复效果评估:脑卒中社区康复是一项耗时较长的护理项目,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再次卒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定期的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对发现隐存的危险因素,及时纠正训练强度,合理调整训练计划有重要意义。评估项目主要有: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情况;②患者的服药依存性;③家庭及社会有效的支持措施,包括生活照顾、心理支持等;④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及体重的控制情况;⑤原发病的控制情况;⑥康复训练的有效性;⑦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程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卒中;期康复护理;复训练;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2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的损害[1]。其发病急,病程长,致残率高,复发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发病趋向年轻化,20-40岁都可发生,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多项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它不仅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还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显得极为重要。在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可最大限度发挥患者残存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将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早期康复的时机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既可进行康复。一般脑梗塞患者病后2-3天,脑出血可稍推迟1周左右。也有认为康复时间越早越好,从发病至24小时内是采取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3]。但卒中急性期病人病情变化快,对护理技术要求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
2 心理康复护理
2.1 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卒中患者突然瘫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表现为抑郁、焦虑、自卑[4]。急性期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神志清醒患者对突来的生理功能障碍产生恐惧、消极和悲观的心理情绪,担心预后不理想。因此,医护人员要做好健康宣教,为患者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关心尊重病人,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自尊的言行,指导病人正确的面对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2.2 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卒中致残率高,功能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脑卒中偏瘫恢复期,对患者情绪影响最大的瘫痪问题,应给与较大的关注。患者多为年老体弱,消化功能差,要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如翻身、擦澡、洗脚、喂饭、喝水等,学会看懂患者的手势来代替语言表达;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尽量满足患者心理、生理上的需求;反复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循序渐进,以达到生活能力的早期重建,增加患者自信心;鼓励患者尽自己最大能力完成日常生活,如洗脸、漱口,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督促和教育其亲属多探视,帮助其摆脱孤独的境地,消除焦虑抑郁心理。
2.3 后遗症期的心理护理
遗症期患者表现为肌肉或关节痉挛、挛缩畸形、姿势异常等[5],病人自尊心均有一定程度的伤害,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得他们在与别人交往相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压力,护士就应该增强与他们的沟通,鼓励他们与别人沟通,并通过一些事例向他们提供心理支持[6]。
3 良肢位的摆放及变换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不良的姿势会使痉挛增加。康复又称良肢位,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对抑制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的发生。
4 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早期进行肌力训练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偏瘫早期通过被动运动,并配合主动运动,使大脑皮质传递神经冲动,可兴奋病变脑部组织,促进肢体主动运动的出现,还可以改善瘫痪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7]。
4.1 按摩
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以减少肿胀,也是对患肢的感觉刺激。按摩一般从远端向近端轻柔缓慢进行,对瘫痪肌群要予以擦摩和揉捏,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每天2次,每次15-20min。
4.2 关节的被动运动
对患者患侧肢体的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目的是保持患侧肢体各关节的正常活动度,为日后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节被动活动应遵循:大关节小关节,躯干上肢下肢的顺序,每个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应比正常活动度小5°~10°,不可过大,且动作频率要舒缓,以免损伤关节,每个动作每次可重复5~10次,每天至少进行2遍[8]。
4.3 主动运动
病情稳定期只要不妨碍治疗就应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训练活动。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的曲、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还可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及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并训练健侧肢体。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步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5 吞咽障碍护理
对轻度吞咽功能障碍者的病人,重点为吞咽方法的训练和饮食指导;对于重度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重点为吞咽肌群及吞咽方法的训练。
5.1 吞咽方法训练
①声门上吞咽法:先吸气,吞咽前与吞咽时憋住气,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内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②Mendesohn法:延长环状软骨咽喉张开的时间,当喉向上向前移动至最高点时,环状软骨咽喉张开最大,故吞咽后将喉结在最高点易停留一些时间,使食物便于进入食管。
5.2 吞咽肌群训练
①舌肌的运动训练:轻中度吞咽功能障碍者,嘱病人舌头向前伸出,左右运动摆向口角,舌尖舔上、下唇及上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者,护士用湿纱布裹住舌头引导向各个方向运动,上抬、卷曲、顶上腭,有力量时可用压舌板给抗阻,以加强肌肉力量,扩大可动性,每天饭前3次,每次5min~10min。②咀嚼肌群训练:用拇指指腹在面颊部进行环形按摩,每天2次。③喉肌训练:肢体活动无障碍者,嘱病人用手指握喉结做上下活动,做空吞咽动作;肌体活动有障碍者,护士帮助活动,上午、下午各做20次。④软腭的训练:用冰棉签在软腭上做快速摩擦,刺激软腭,咽部引起吞咽,嘱病人发出“啊、喔”的声音,软腭就会自动抬高,有利于吞咽,每天3次,饭前30min进行[9]。
5.3 进食训练
鼓励能吞咽的病人进食,每天保障总热量,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选择软饭,半流质或糊状的黏稠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给病人充足的进餐时间,以利于充分咀嚼。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以利于吞咽,如有食物滞留口内,鼓励病人用舌的运动将食物后送以利吞咽,进食后应保持坐立位30min~60min,防止食物反流。病人吞咽困难,不能进食时给予营养支持,遵医嘱胃管鼻饲并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6 日常生活(ADL)训练
包括进食、大小便、入厕、穿衣、沐浴、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整洁、修饰10项内容,可穿插在上述功能康复的过程中进行,并随运动、言语、认知功能的提高而提高。但需防止ADL训练中健侧功能代偿过度而致患侧失去功能恢复机会。故建议在病人残损功能不再恢复时进行全面ADL训练,发挥健侧替代功能,提高自理能力[10]。
综上所述,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在其康复治疗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可塑性。神经系统的这种可塑性能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11]。脑卒中后康复的患者,其功能障碍的存在往往为时较长,这决定了康复护理的长期性和延伸性。康复护理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患者由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护理变为自己照料自己的自我护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缩短病程,促进疾病康复,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其尽快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1):187.
[2] 张美霞,张茹英,张美荣,等.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多中心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IA):37-38.
[3] 胡荣东,肖爱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5-6.
[4] 周玉珍.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抑郁焦虑病人心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931.
[5] 董继革.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9,12(1):145.
[6] 李春梅,宁雪,李清,健康教育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104-105.
[7] 张丽娟,杜丽华,李波,等.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87.
[8] 董继革.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9,12(1):145.
[9] 叶茂林,潘虹,庄迎九.假性延髓麻痹病人吸入性肺炎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护理版),2008(4):28.
篇10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2010年2月至于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及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7.3%(23/30),对照组的为43.1%(14/30),两组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效果
前言
突然发病是患有脑卒中的病患人员最显著的特性,同时由此致死或者是致残的机率特别高。根据目前康复事业的不断壮大,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常会发生的,适当有效的康复锻炼能够减少病患人员的致残率。现对2010年2月至于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60例,均为2010年2月至于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45~79岁,平均59.36±2.69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及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方法:对照组的病患人员实施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方法;而治疗组不仅实施常规护理,还实施相关的康复护理方法,重点涵盖了:(1)身体训练:重点就是训练病患人员的行走、站和坐等基本的动作;(2)心理康复:医务者要经常的对病患人员实行心理疏导,使其没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并且将有关的脑卒中知识介绍给病患人员,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其康复的信心;(3)持续的按摩。共计坚持四个月;(4)刺激康复:在必要的状况下要实行电生理刺激,这主要针对的是病患人员的触觉和感觉器官。
1.3 疗效评定的标准:(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达到原来水平的91%到100%,没有出现残疾;(2)显著改善:恢复情况达到原来水平的46%到90%,出现了致残,其程度为1至3度;(3)改善:恢复情况达到原来水平的18%到45%;(4)没有效果:恢复情况没有达到原来水平的18%。上述的1至3项都是治疗有效果的,而第4项是没有效果的。出了这种方法,还能够用ADL和CSS对两组病患实施评定,同时对其治疗的不同阶段实行观察。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和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治疗4个月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7.3%(23/30),对照组的为43.1%(14/23),两组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在经过准确的康复护理后,脑卒中病患人员的致死或者是致残率明显下降,并且大部分的病患人员都能够康复。由于脑卒中疾病的原因,出现残疾是常有时事情,主要的症状就是偏瘫,然而,部分的病患人员的行动不便并不是因为瘫痪形成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早期的匡扶护理工作没有做好,甚至是康复的方式出现错误而引起的,最终使得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即使脑卒中病患人员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所康复,但是依然存在着功能障碍,所出现的时间有所差别,有几个月的,几年的,甚至还有终身的。为此,康复护理开始的时间越早,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7.3%(23/30),对照组的为43.1%(14/30),两组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张敏.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3(1):12.
[2] 徐静.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