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可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追求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教学成了例行公事,教学流程的标准化、模式化使得学生远离了课堂,失掉了个性。
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公开教学――比较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
教学步骤:
1.复习了解两首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3.深入探究了解成因。
教学结果:课堂沉闷,学生发言较少,参与性不高。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案例二:公开教学――李煜词鉴赏
教学目标:在学习掌握《虞美人》的基础上,比较李煜亡国后同一时期的作品,深入探究思想成因,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教学步骤:
1.深入学习《虞美人》,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复习巩固李煜亡国后同一时期的作品。
3.深入探究诗人思想,走进李煜,了解李煜。
教学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落实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两堂公开课都是讲诗歌,其步骤也基本相似,可是教学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
在教学第一步时,案例一中课前我自认为学生对这两首诗歌已经掌握,教学时直接提问“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异同?”如此大的问题,一开始就吓到了学生,这样就造成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和我出现了距离。教学案例二时,由于我不了解学生对李煜的词究竟掌握到了何种程度,课前我让学生先查阅了相关资料,让他们交流分享,这样学生对李煜的词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中我对《虞美人》的问题提了三个:这首词的情感核心是哪个字?作者的“愁”包含了哪些内容?“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如此简单的提问,学生反应活跃,也和我一起真正融入了课堂。总结起来是,案例一中我把学生的水平想得过高,并没有真正走近学生,课前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案例二中问题从学生入手,虽然问题简单,但能从学生出发,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身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乐学、会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国古代诗歌是一座文学宝库,在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和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诗歌鉴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一个重头戏。我认为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教师自身要扎实备课之外,还可在课堂提问上注意两个细节:
1.提问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必须蕴涵一定的难度(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等)。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过难,学生会有畏惧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提问一定要难易适中。
2.提问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篇2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在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努力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和运用,但在许多地区这种学习方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或采用走过场的形式,成效不明显;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量,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必须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的指导。因此,我们把研究的突破口瞄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希图探索并寻求出一套有效的指导方法。
二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林启恩纪念中学一贯积极倡导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素质培养。我们认为,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崭露头角、展示才华的平台,挥洒青春风采的一片天地,充分体现学校“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合格达标的基础上支持冒尖,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
本课题将以校为本,以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对高中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提高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我们将积极探寻一种适合高中生实际的操作方法与模式,在强化实践、获得经验、提高教育效果方面下工夫。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试图形成一套有效的运作机制,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激发阅读兴趣,培育文学欣赏和创作素质,提高鉴赏评价能力(外化),提高思维品质和思想素质(内化);探寻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指导方法及调控手段,探寻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大世界”引入课堂教学的“小世界”的方法;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生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使之掌握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同时提高课题参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及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法指导、调控的能力。
三 实验目标、内容和重点
1.研究目标
考察普通高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功能,走出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误区,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探索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2.研究内容
一是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情境的创设;二是散文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三是诗歌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四是小说与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
3.研究重点
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情境的创设与方法的指导。
四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开展本课题研究,首先要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学习进行目标分类,确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教以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思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整体思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改的精神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教学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以有效的课堂自主、探究教学活动来设计不同模块、不同专题等不同学习内容的教学。在具体的模块学习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设计思路上将有一定的差异性。
本课题将探究课初步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另一类是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资源,还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前期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合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资料,对获取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确研究方向,把握好实践研究的过程。
第二,个案研究法。对学生分层次抓典型,对具有代表
性的学生进行三年跟踪研究,包括建立个人档案、具体学习阶段的描述,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以供课堂教学设计及效能研究参考。
第三,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及其他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案例积累资料,总结规律,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加以验证、修改、完善。
第四,理论演绎法。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及主要环节、相关细节做出理论的分析、概括和总结。
五 基本实验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旨在推动普通高中语文教育,提高广大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理念。
第二,客观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准绳,排除一切偏见,做到材料真实可靠,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的属性与特征,防止以偏概全。
第三,科学性原则。研究过程中的态度作风、方法和手段,以及成果的取得均要科学。
篇3
当前,绝大多数的早读课都被齐读课文这种形式所占领,然近期笔者所作问卷调查发现齐读的效率十分低下。齐读低效的根源在于,它只是强迫学生在口头上诵读经典,典范的语言真的进入学生的内心了吗?
高一下学期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将《乌江自刎》印作文言文阅读练习,学生对霸王别姬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再讲授课中的楚汉二主性格,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和历史人物都产生了浓厚兴趣。早读课上我们选择了刘邦的《大风歌》、项羽《垓下歌》、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等材料,用PPT投影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先齐读后代诗人评价诗歌三首,思考楚汉之得失;然后听音频材料(中央广播台楚汉争霸专题品读),接受专业朗诵之熏陶;再安排4人一组,分小组朗读《大风歌》或者《垓下歌》;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表演朗诵。本次早读课反响较好,后有多名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垓下歌》,还有学生用优美的笔调扩写霸王别姬的场景。因此我们认为这次早读课达到了预期目标,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因而是有效的。
笔者也收集有一个因选材陌生化而导致失败的教学案例:四月暮春时节,我们选取了两首与春景相关的诗词,放到早读课上与同学分享。分别是宋祁《玉楼春·春景》和张先《天仙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记住“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华弄影”2句千古名句。当时课程正进入《过秦论》《师说》等文言散文全篇背诵阶段,学生已有较重的背诵任务,此时突然加入完全陌生的诗词并且要求额外背诵,对他们来说形成了额外负担,因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事后默写检查表明,能正确默写出这两句的学生不到20%。
由此可见,早读课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相关,应避免选取超越学生情感体验范围的陌生材料(情感陌生)。早读课选材更应注意与高中生的审美水平相一致,否则将出现老师神采飞扬,学生一头雾水的局面。
在激励学生与文本、与教师形成对话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选取适当的早读材料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早读的兴趣。总的来说以下四类材料适合在早读课上使用。
一、教材材料
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及课文选段,大部分是值得朗诵的。无论出于应试需求还是出于审美追求,都不妨在早读课中安排朗诵课文中的这些典范文章。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的《边城》、《咬文嚼字》、《过秦论》、《兰亭集序》,第三册的诗词等都是经典篇章,值得反复诵读。
二、教材衍生材料
这里主要指语文读本和教师自己编选的材料。比如上述楚汉争霸主题系列诗文等。
三、学生自选材料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十分渴望在早读课上加入自由朗读的时间。为回应这种需求,我校在早读课中增加学生自选材料朗读时间。这段5~15分钟的时间作学生朗诵自己的优秀习作、介绍成语故事、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之用。
四、基础知识材料
篇4
关键字:语文;参与教学;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66-02
引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难不发现实质上许多知识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譬如我们的日常交际中的语言艺术都是源自与语文教学之中。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变得急功近利,在教学中只注重对课文的背诵和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参与教学的应用,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的。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着重讨论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参与教学的策略。
1.参与教学的概念及要求
1.1参与教学的含义。所谓的参与教学,即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融入到设定的教学情景中,从而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效率。
1.2参与教学开展的前提。参与教学顾名思义,主要是以学生亲身参与为教学开展的前提,即在参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既视感较强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3参与教学的要求。在参与教学中,首先就要求学生要主动的融入到教学中;其次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要有足够思考空间,以此确保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收获;此外还应该注重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并适当的改变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2.参与教学的策略
2.1课程导入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诚然在教学中课程导入的优劣性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优质的课程导入,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此外也可以为紧接着的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调。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课程导入生活化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例如:在讲解鲁迅先生《风筝》(人教版初中语文)一课,时由于现如今许多孩子都缺乏这样的户外活动,兴趣对风筝的了解不多。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在课程导入时进行生活化的处理。譬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两个旧风筝供学生观摩。除此之外,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在上课伊始组织学生开展自制风筝的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内容,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清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2教学过程情景化。情景化教学是教学改革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从本质上讲情景化教学也是参与教学的形式之一。因此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情景化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策略。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将教学情景化,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的领略知识由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人教版初中语文)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腰鼓表演中"鼓点"与节奏相契合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影视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学会欣赏文章所描述的情节,从而更加深刻的体味艺术的美感。然后再作用于内心素养的构建,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谓是一石二鸟的好方法,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2.3注重参与与应用的结合。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诚然在学习过程,具体的应用同样也是学生能够掌握并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才可以全面的掌握知识的一些规律与特点从而通过一定的总结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譬如在高二时,有一章节是专门讲剧本的。其中包容了许多著名的话剧,如《雷雨》、《茶馆》(人教版高中语文)等,这些话剧都是我国话剧中的精品。但是在目前这个社会,话剧逐渐与我们的生活相剥离,学生对话剧的接触少之又少因此也成为了阳春白雪似的东西,所以仅仅通过书本内容的阅读,并不能使学生充分认到话剧的美感。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编排话剧表演,让学生全方面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话剧知识,这对学生素养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活动相结合。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2.4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交流是必不可以少的。真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是而已。在学习中,无论是师生间的讨论还是学生间的讨论,对教学效率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在师生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查漏补缺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而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优秀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检查出自身的不足。不仅如此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汲取到大量的知识,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的投身于学习生活中。
2.5在教学中设定一些适当的任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要就是由老师灌输知识,然后在生硬的去记忆。这样的学习模式虽然屡遭诟病,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鉴于此,采取设定任务的方法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够通过积极的探索发现新的问题。然后经过主动的思考,获取新的知识。这样也就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了。由此可见,设定任务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言
一言以蔽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参与教学的开展对学生汲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参与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能够被最大化的激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极大的提高。不仅如此学生也能有效的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总的来说,参与教学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赵金珠.语文教学中开展参与式学习的尝试[J].才智.2013年11期
[2]杨天明.有效.抓住整体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浅谈整体性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4期
[3]沈静.浅谈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应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年04期
篇5
当今社会,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提出:“影视片不仅具有德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它还具有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服务。”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求知途径
影视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因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影视教育向语文学科自然延伸,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知识灌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影视资源的优势,把它融人语文学习资源建设中和语文教学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观察、解读、演讲及写作能力影视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
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是影视教育的目的。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可作为学生解读课文的切入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联想思维,帮助学生深人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主题。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使学生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对观察对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视作品思想和某个场景进行解读评议、写作演讲,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
极性
影视教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是学生获取美感的重要源泉之一。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就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一项合适的影视教育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其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逼真的音响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通过观看影视片提升了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延伸
影视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将语文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扩大了课堂内的知识容量,突破了所学课文内容的时空限制,使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认真自信的品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增强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参加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活动,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08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了“爱国、立志、成才”的“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中小学生校园影视教育系列活动。徐汇区一所学校结合高一语文的鲁迅作品课,以鲁迅先生为揩模,以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引领学生,借助《鲁迅》电影观摩,开展“鲁迅”影视主题活动。
(一)“鲁迅”影视主题活动的流程及环节
1.组织全体学生观摩电影《鲁迅》,直观逼真地带领学生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最后十年工作生活的情景,每一个细小动作、每一句慷慨之词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看完影片之后,他们写下了自己眼里的鲁迅先生,记录自己的感悟。
2.在语文课上品读鲁迅作品,体会民族之魂形象。
当看过的镜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和《回忆鲁迅先生》等课文中再现时,激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而文学作品的深奥与耐人寻味,伴随影视形象的记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鲁迅先生的战斗形象和慈父形象震撼着师生的心灵。
3.走出电影,走进社会大课堂,理解学习鲁迅的意义。
影视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为了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贡献,理解今天学习鲁迅的意义,高一年级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开展研讨与实践活动
(1)收集鲁迅的资料,梳理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认识鲁迅以笔战斗的光辉一生。学习鲁迅文学作品,认识其深刻与伟大;对鲁迅作品分类归纳,辨识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特点与意义;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鲁迅的“韧”的战斗形式,了解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之情,了解鲁迅不朽的力量,鲁迅民族之魂的核心正是鲁迅先生那赤诚的爱国之心。
(2)参观鲁迅纪念馆。在教师带领下,研究小组参观位于虹口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走进伟人,回顾他光辉的一生。
(3)瞻仰鲁迅墓。研究小组瞻仰鲁迅墓,寄托学生们的哀思与崇敬之情,并将参观的照片和整理的史料带回语文课堂,展示、汇报、共享资源。
(4)瞻仰龙华烈士陵园。研究小组参观龙华烈士陵园,瞻仰左联五烈士墓碑,寻访鲁迅先生战斗的足迹,为了“忘却的纪念”,认识“生命更有意义”的主题。
(二)“鲁迅”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影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影视教育与社会课堂相结合,影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媒介。高中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作品也较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作品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丰富的鲁迅影视系列主题活动中,高一年级各个班级的鲁迅研究小组深人探究,取得了学习、研究鲁迅的多方面成果。
一是解读鲁迅。研究小组各自选取电影《鲁迅》中的一个场景,以相关的鲁迅文学作品和其光辉的生命片段,来解读鲁迅的思想。二是演绎鲁迅。慷慨激昂的朗诵、惟妙惟肖的影视配音、别开生面的鲁迅演讲再现、模拟采访鲁迅等表演,让学生走近鲁迅。三是学习鲁迅楷模。通过多元的影视主题活动,激发其参与,借助学习的怡情与迁移作用,引领学生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激发爱国激情,弘扬民族精神,点化“让生命更有意义”的德育目标。四是化为行动。汶川灾情,牵动学生们的身心。祈祷的烛光不会熄,血脉相连民族凝聚力不可摧,师生以义卖、捐款的实际行动,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时代责任感。这是时代的民族之魂,鲁迅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坚强不屈。
借助影视这一综合艺术媒介发挥其教育的作用,让学生走近鲁迅,让学生怡情自养,在研究活动中感触鲁迅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操。文学与影视相结合,深刻与形象相结合,让学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形质俱美的效果,促进了语文教学,充分展现了语文的魅力。通过“鲁迅”影视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再从社会回到课堂。师生从参与者最终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创造者,充分发挥了师生学习研究的创造力,共同打造了一堂属于师生自己的影视与语文教学课。
三、发挥彩视教育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探索视角和全方位的感知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维的信息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度,提高学生的精神、人文、科学素养,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效。如何充分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掘影视教育资源应用价值,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影视教育资源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此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影视作品。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教师要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认识、选择和把握影视作品的能力,充分发掘和利用影视资源的应用价值,将有价值的影视作品富有成效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成为具有更多影视知识和语文教学经验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担当着影视教育前期准备和教学设计的责任,要做好有关影视作品信息方面的储备和材料方面的准备工作,选择一些具有良好的启迪性、独特感染力的影视资料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围绕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开展影视教育活动
影视教育是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的。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环节,开展影视教育活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属于名著、名篇,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名著中深奥的思想。将这些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引进课堂教学,可以真实生动地展示这些名著的时代背景、情节、人物,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通过收集作者生平资料和事迹、影评课、参观访问等影视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超越时空间的局限,走近作者,缩短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辨识与探究,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三)将影视中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内化
审美情感具有选择交流、益智创新的功能,对于创造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审美需要想像,创造美也需要想像。而这种想像的动力和中介却是“经过了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之后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影视教育资源的特点是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画面生动、赏心悦目,为学生喜闻乐见,是学生获取审美情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审美情感的内化,重在形象感染和思想情感的升华。教师要把影视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人语文教学,抓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情节和镜头,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理解、认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陶冶审美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感情的内化。随着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人文熏陶的增强,经历多次的审美情感的内化,由感知理解转化为正确的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崇尚、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质的飞跃和升华。
(四)引导学生对影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影视作品丰富的内容题材及形象感人的场景,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扩大了学生的感受力,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自主完成意义建构,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要运用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场景,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充分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影视自主学习的潜能,引导学生对由观看影视而形成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研究讨论的材料,帮助学生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和更深层的理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五)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
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适宜、适当和适时地引入影视作品。适宜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让学生看得懂的、普遍喜爱的适合学生观看的影视片。适当,就是克服随意性,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在语文教学中,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影视作品,有计划地开展影视教育活动。避免以影视画面替代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讨论,避免因过度的影视教育活动加重学生的负担。适时,就是配合教学进度,切合讨论的氛围,在讨论转折或者处,适时引入影视作品;结合各种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或社会上、学校开展的重要活动,放映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受到深刻教育。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梦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语文学刊,2004,(12).
[3]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篇6
——题记
1984年8月,我告别了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转眼30年过去了,我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一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回顾自己的从教历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对教学懵懂无知到成熟驾驭,留下了我难忘的成长印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说得真好。在近30年的教学教研生涯中,我历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长期从事课题的研究和管理,是课题研究促进了我的发展,是课题研究让我走了一条成长的捷径。
一、课题研究为阅读教学引航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到一所乡镇中学任教。那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年代。学校有的也只是学生、教材而已。缺乏教师,缺乏研究资料,缺乏教研活动。怎么教语文?手里捧着刚发下来的语文课本,一片茫然。上师范的时候,也学了语文教学法,但似乎根本派不上用场。我努力回想自己上中学时老师教语文的样子,便无师自通地得到了“讲”的方法,然后便迈上了讲台。想起我中学的那个语文老师,讲古文,就是查字典做翻译,讲现代文,就是读读参考书。我想我是正规师范学院毕业,应当比他强。为此,我熟读深思课文,广泛搜集材料,认真整理讲稿,做到不看教案,流畅讲授。追求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津津有味。就这样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的“讲”课。几年下来,教案积累了一大摞,自己的口齿利落多了。学生们说:“老师讲课像说书。”听到学生的评价,自己颇为得意。十年里,眼中从来没有过学生,他们学得怎么样,他们心里想什么,一团漆黑。这样教语文行吗?我感到茫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校在观摩、调研、请教专家指导的基础上,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以教科研为先导”的办学特色,校长室及时提出了开展“优化教育策略,促进主体发展”课题实验的构想,2001年正式成为“十五”省级立项课题。我有幸参加了参与该课题的申报、规划、开题、研究、结题等工作,是“十五”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子课题“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负责人。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总习惯于课文内容的讲读,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磨灭了学生探究、发现、质疑、思辨的创造性潜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改变目前这种“教得辛苦,学得痛苦,结果还是不满意”的教学现状呢?于是我把关注点放在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有效策略的研究上。我决定用自己的热情付诸行动,大胆进行改革实践。
任何一项实验的开展只凭参与的热情是不够的,要想使实验开展得深入并取得显著效果,关键是要努力地探索研究。我结合实际,设计了周密的课题实验方案。然后与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分析,用教学案例、确定专题、重点突破、逐步验证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实验教学研讨活动。我通过写理论摘记、备课上课听课、课后进行教学诊断、写教学后记与反思等活动,逐步按实验原则进行实验,探索构建教学模式。
在实践与探索中,我设计并实施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法”,即“导—学—教—练”。“导”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法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自己寻求解决的问题答案;“教”就是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点拨引导为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文本中较深层次的问题;“练”就是让学生做围绕所讲内容精心设计的读写听说训练。当然,在组织教学时,上述四环节课堂教学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因文而异,灵活运用。有的课文可以自学为主,有的课文可以讲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练代教。实践证明,运用四环节阅读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变得积极、稳定。在教学中学生朗读、感悟,读中质疑,读中求“动”,读中补“白”,读中延伸,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优化教育策略,促进主体发展”课题研究引领我不断地反思、实践、积淀。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升。课堂不再跟着教案走,课堂时时有精彩的生成。课堂不再是“讲堂”,真正成了“学堂”。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我也教得越来越自信,体验到教科研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我参加市青年教师公开课教学竞赛,两次获得一等奖。2000年10月,在江苏省中学语文新教材研究课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省教研室领导及与会老师都给予我充分的肯定。
二、课题研究为作文教学添彩
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相对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研究显得薄弱。课程表上的作文课得不到落实,每个学期的教研安排,很少有教师愿意上作文公开课。我苦苦思索,路在何方?我与教研组同事选择了“作文序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作为作文教改实验课题。在实验期间,我们边摸索边实践,边查资料边想点子。通过研究,最大的收获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生成了作文训练系列
我们参考相关教材,结合考试要求以及本校教学实际,生成了“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修改”的作文训练系列,如图1所示。
课题组研讨制定了“搜集—整合—研讨—修改—整理”的操作程序。按照这个程序,作文教学有了操作性。我们先进行文献的搜集,学习相关理论,继而整合信息写出文案分析,课前进行学情调查和分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个教案都须经过集体研讨,反复打磨,还要先写好下水文,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作品要做到妥善保管,每节课认真详实地做好课堂实录,课后进行深入反思。科研之路是艰辛痛苦的,经过第一轮实验,第二轮调整修改,我们终于有了一套完整、丰富、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按照这个体系,明明白白进行作文教学,克服了以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形成了作文教学模式
我多次带头开设作文公开课,在一次次实验中,逐渐形成了“问题诊断—习作欣赏—方法指导—升格训练”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作文课开始“有例、有法、有效”了。如在“作文拟题”教学指导中,我先列举不当拟题、胡乱拟题的具体实例,说明文章标题的重要性;接着展示一些成功的、令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题目;在讲清了道理、授之以方法以后,设计作文题,让学生当堂训练。我把我的课堂实践,写成了几篇论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修辞学习》等期刊上。
(三)改进了作文指导方法
以前,我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写,不太重视课后的阅读、观察、实践、体验,把作文教学指导当成例行公事。因为指导只是蜻蜓点水,不具体,不深入,所以学生只得闭门造车,苦不堪言。指导上不去,学生兴趣上不来,怎能让学生写出满意的文章?实际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通过这次教改,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改进,教学路子宽广多了。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班级订购语文报刊,每天摘抄课文中的精美句段,每周写读书笔记,每学期读一部名著,定期举办读书汇报活动,不定期开展“我喜爱的课外书”推荐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我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有心人。走访、调查、郊游、考察……写作的源头之水滚滚而来。为了让学生掌握作文的一些技巧,我循序渐进,教学拟题的方法、语言“出彩”技巧、开头结尾的技巧、选材的方法……以优秀文章为例,反复对照修改,直到揣摩清楚写作方法。在这期间,我写作了许多有关教学指导的文章,并被相关学术期刊发表。
作文课题研究提升了我的作文指导水平。学生作文有了兴趣,学生期待作文课,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学生不怕写作文了,作文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每学年,我们都有很多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我校也多次被授予作文教学先进单位。
三、课题研究为作业设计助力
布置学生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巩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业应当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然而,认真审视当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时,发现种种弊端:一是作业内容陈旧,依然是以知识为主,以知识接受为中心,只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动手作业更少;三是“题海战术”依然受到推崇,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的作业,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怎样做作业、做什么样的作业、做多少作业,才能使学生变“苦做”为“乐做”,变“厌学”为“乐学”,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呢?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2008年,我确立和申报了市规划课题《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转变了我的作业设计观,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功能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师应该以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重新对作业设计进行定位;作业设计既要考虑到知识性、工具性,又要考虑到人文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智力、技能和情感三维目标的发展。
我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时,曾尝试设计布置过这样的选做题(任选其一):(1)到图书馆查阅并整理青年的主要生平事迹(可书面也可口述);(2)你看过或了解过哪些与有关的影视剧或歌曲,简介一部(首);(3)收集祖辈、父辈及同学对的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可口述也可书面);(4)你还见过哪些与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并谈谈你的认识。做这个作业是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是过程与方法的展示,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此后,我的论文《语文作业要跟上新课改的节拍》发表在《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年第9期)上。
这样的例子很多。伴随着对作业设计的研究,我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
四、结语
一次课题申报就是我的一个新的起点,一次课题实验就是我的一次新的跨越。工作30年,我做过若干课题。在从事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真正的教育研究在于更好地服务教学,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评职称、为哗众取宠而搞课题,那不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思考,是探索,是求证,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态度。“把问题当课题!”——当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会发现许多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除了这种“问题式研究”,“反思性研究”也特别重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一定要创立什么理论(这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理解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或者根据科学的理论体验、反思并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科研。当我们坚持记下思考中的点点滴滴时,“叙事”会为“论文”理清脉络。
就这样,我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在思考中前进,在总结中升华。虽然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过迷惘,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但体会更多的是收获的甜蜜和自身专业成长的快乐。最后,我用余秋雨散文《皋兰山月》语句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
- 上一篇: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康复护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