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

篇1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案】

①为科学管理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②提出了一般管理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③采用演绎方法全面研究管理问题。

【考点】古典管理管理

37.简述绩效考核过程

【答案】

(1)考核准备阶段。

(2)衡量绩效阶段。

(3)绩效反馈面谈阶段。

(4)制订绩效改进计划阶段。

【考点】绩效考核的基本流程

38.简述戴明循环技术(PDCA)的特点

【答案】

(1)周而复始;

(2)环环相套;

(3)阶梯式上升。

【考点】全面质量管理

39.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原则

【答案】

(1)客观性原则;

(2)实证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考点】社会调查概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41.试述古代管理学的价值取向

【答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尽管有诸子之别、九流十家之分,但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就是积极的入世精神,即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人生态度。

(1)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教育将人内在的修养外化为积极的事功。

(2)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看似玄虚奥妙、柔弱无为,其实质则是注重积聚自身的力量,最终实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通过“无为”以实现“无不为”。

(3)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强调奖励耕战,厉行法治,富国强兵,注重积极地治理社会,大胆地追求功利,促进社会的变革。

篇2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

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右图干栏式

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某同学利用暑假准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陕西省B.北京市C.云南省D.浙江省

3.“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A.齐桓公B.秦穆公C.晋文公D.楚庄王

4.2008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A.元宵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

5.秦国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的国家而完成全国的统一,主要是因为

A.进行了管仲的改革B.进行了商鞅变法C.修建了都江堰D.修筑了长城

6.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当时刻石使用的文字应该属于

A.甲骨文B.小篆C.楷书D.行书

7.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郡县制度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统一文字

8.赠给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汉光武帝D.孝文帝

9.历人们常把秦始皇和汉武帝相提并论,主要是因为

A.两人都是开国之君B.两人对中国历史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C.两人都重视农业生产D.两人都实行焚书坑儒

10.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A.四川B.陕西C.甘肃D.x疆

1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1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的是

A.三顾茅庐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七擒孟获

13.下列改革中,直接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作用的是

A.管仲改革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14.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B.南方相对稳定

C.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D.祖逖北伐使北方经济落后

15.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是

A.《史记》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水经注》

16--31题为思想品德,每小题1.5分,共24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1分)

历史部分(共2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得分评卷人

史书记载,某一水利工程修建后,“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烧。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绿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闭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这是讲的哪一水利工程?修建于何时?(2分)

(2)这是谁主持修建的?历还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2分)

(3)这一水利工程在今天还有哪些价值?(2分)

得分评卷人

33.阅读组图,回答问题。(7分)

(1)商鞅“城门立木”的目的是什么?(1分)

(2)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3分)

(3)商鞅后来被处死,但我们仍然说商鞅变法时成功的,为什么?(3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2007年9月,以“走进孔子、喜迎奥运、同根一脉、共建和谐”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拉开帷幕。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很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1分)孔子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2分)

(2)汉武帝采纳了哪位学者的什么建议,使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2分)

(3)你认为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1分)

35.阅读下列材料:(6分)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北魏),目睹了洛阳的繁盛景象,感慨的说:以前以为大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北魏社会的这种变化与哪位皇帝有关?应怎样评价他(2分)

篇3

关键词:孔子 德育 中学语文 教学

中国语文的教学长久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其根本原因是语文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生活,凡是有社会经历的人都可以对语文的教学进行点评。语文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是一个部分,对人的形成,人格、品德的塑造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而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德育思想,长久以来对中国传统育人观有重要影响。因此,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德育思想阐述

孔子身处在一个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中,纵观历史,但凡乱世,学者们的思想必定是积极活跃,孔子思想的产生顺应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的时代背景。目睹动乱的孔子希望能用自身的积极思考去化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孔子看来,社会制度的演变是天命的必然,但人的发展却是可以精心塑造的。[1]孔子在这种矛盾的关系中,逐步的创立了自己在塑造人、教育人方面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整个孔子教育思想中占有很大比重,品德教育是后世儒家学派诸贤者在宣扬政治思想、治学思想等方面依赖的理论基础。从大方面来讲,笔者认为孔子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弟子能够实现自己的“仁治”、“礼治”的政治理想,所以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孔子极为注重“仁”、“礼”的教化功能。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孔子的德育体系中,“仁”被视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孔子将“仁”解释为能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礼”则是道德的行为规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罚不中,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3]这二者之间的统一,贯穿于孔子整个教育体系。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仁”字被提及多达上百次。包括“为仁”的基本素质要求,“为仁”的方法、内容以及“为仁”的成就等。[4]孔子力图维持周朝礼制,修复遭破坏的礼乐,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人际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体现了孔子在君臣之礼,父子之礼等多方面人际关系中维持已有秩序的决心。

经过孔子后儒家贤者的完善,在孟子对“仁义礼”之中加入“智”,汉代董仲舒对“仁义礼智”加入“信”后,儒家学派的德育内容最终定格在了“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后称“五常”。

(二)孔子德育内容影响简述

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近两千年时间里,“五常”从来都是社会、家庭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五常”的内容根本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中国在汉代以后实现了孔子梦寐以求的治国理想,进入了儒家一家独大的漫长历史进程,在传统道德方面,孔子以及儒家学派对人伦纲常的影响是积极的,培养了古代人忠贞有信的理念,但是,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德育思想中一味寻求遵守纲常,致使革命党人在撰写革命纲领时仍然将“仁义礼智信”作为革命奋斗的目标。在这种影响下,中国人逐渐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

但就总体而言,孔子及儒家学派对传统文化,中国人道德修养的影响仍然是积极方面大于消极方面的,我们要妥善汲取孔子及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孔子德育思想继续发挥其特有光辉。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缺失的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属于中学学科教学中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局限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完全掌握,这导致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对学生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

(一)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缺乏时代性

语文在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自身知识特点,语文课程在独有的课程知识之外,还拥有与现实生活最贴近的教学内容。无论那篇课文选材,总是离不开现实生活。语文教材在编排过程中,选择的是经典的,耐人寻味的作品。而且现在的课程体系,如果能够按照进度进行教学,将会对学生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但是,即时是拥有了先进理念编排出的教材,由于具体执行的人水平参差不齐,课程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很好的实现。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学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相当部分的老师在按照教参的编排,一步步的讲解词汇、翻译课文,之后介绍很多学生已经可能烂熟于心的孔子生平,简单的介绍孔子在这篇课文中体现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参并没有考虑到课文在此体现出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考量。可以看出孔子在这篇课文中提倡出的谦逊有礼道德核心价值。教师在教参不完备这种情况下,应当自主地多研读相关书籍资料,将孔子的德育思想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再如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祝福》,作品中封建思想的卫道士鲁四老爷,在熟读经典明知“仁义礼智信”后为什么仍然对祥林嫂的遭遇嗤之以鼻,这就说明了知道“仁”而不仁的鲁四老爷,在道德的考量上是不合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将此作为反面教材,倡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现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脱离

中学语文教学环节中,除去教师水平的问题外,语文教材的编者是造成语文脱离生活的又一个因素。

不容置疑的是,语文教材的编者都是在语文学科非常具有建树的权威的学者专家,这些人在选编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作品的工具价值以及文学性。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应该随着社会潮流发生改变,在考虑文学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日益更新的生理、心理上的成长变化。以人教实验版的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课文数量较之以往明显变少。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文章依旧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我们不能否认经典名篇在培养学生文学性上的作用与地位,但是仅靠着这些长年累月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名篇”来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方面的提高是不现实的。孔子有云“天生德于予”[6],认为上天赋予自身品德,主张人性的发掘。 “名篇”固然经典,但是在培养提高学生人性、道德素养方面的作用却值得商榷。

三.将孔子德育思想体现在当前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在1999年经过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后称“语文世纪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涉及到了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养等关乎所有语文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讨论内容虽然略显偏激,但长久以来对语文教学的不满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相比较讨论前语文教学偏重的工具性,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在讨论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语文教学要定位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扩展、语文素养的提高[7],语文的学习无处不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语文知识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进行系统传输。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孔子的道德培养观念应当被语文教育工作者熟知掌握。

做“君子”。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君子是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智仁勇”这三种品德是“君子”所具备的。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攀比、炫富现象层出不穷,让物质条件好的学生感受到一种超出心理年龄的优越性,让一定数量的物质条件稍微困顿的学生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就应当肩负起树立学生良好价值观的责任,最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规定,要求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面对困境时,《论语》记载“子路温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8]因此,要在日常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师对这一信念的坚信与理解,用自身的行为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施“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艺所,而众星共之。”[9]“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10]虽然这两段话意在施政,但我认为,这在教导学生树立良好道德方面有其独特意义。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无论学生今后身处何职何位,都需要普遍广泛的应用语文这种工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知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孔子的道德观,让学生认识到仁德的长处与优点,知道敦厚中庸对树立个人威信的树立上具有的重大作用,在学生认识到这些后,就可以积极主动的追求这些好的品德,让优良品德促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

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自己不希望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身处社会的自然人,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心理。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在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上也能得到相应体现。我们不能一味要求别人趋同于自己,不能以自己的评判尺度衡量别人。同样,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审美意识,文化体验的不同,语文教师应该广博宽容,对学生提出的新的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我们要培养不同的个体,而非如工厂流水线制造出来的机器。要让这种思想充分融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过程中也能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让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成长。

语文教学集众家之长,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美得体验历程。而孔子毕生之力提倡的“仁”、“礼”恰恰是语文这门学科在当今时代主题下应该赋予学生的道德感受。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与道德思想,能够给与当前语文教学众多启示。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让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让自己能够更深远的影响学生而非浅显的给予语文学科知识的赋予。

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优秀方面,必将会得到不断地被挖掘,展现出更为崭新的亮点。语文教师作为文字文学工作者,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让孔子的思想道德深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刘泽君.孔子德育思想初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1-3-4:3(4).

[2]《论语・颜渊第十二》,《论语・大学・中庸》[M].三晋出版社,2008-5:P73.

[3]《论语・子路第十三》,《论语・大学・中庸》[M].三晋出版社,2008-5:P77.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1982:P131.

[5]《论语・颜渊第十二》,《论语・大学・中庸》[M].三晋出版社,2008-5:P72.

[6]《论语・述而第七》,《论语・大学・中庸》[M].三晋出版社,2008-5:P42.

[7]谢云.浅谈语文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8]《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论语・大学・中庸》[M].三晋出版社,2008-5:P91.

[9]《论语・为政第二》,《论语・大学・中庸》[M].三晋出版社,2008-5:P10.

[10]《论语・季氏第十六》,《论语・大学・中庸》[M].三晋出版社,2008-5:P97.

篇4

引言

由于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方式,使得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中国人重视历史,从帝王到平民都喜欢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每一个朝代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方式都极高的沿袭了它以前的朝代,所以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能延续千年,先秦时期的思想、礼制和法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久久不息。换一句话说,就是由于古人重视老祖宗,所以对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极尽保护之能,每一种看似是“新事物”的事物的产生都没有跳出它以前的历史。比如今天所要讨论的“义绝”制度,它虽然出现在汉朝并依现有资料在唐朝入律,但是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不仅受汉唐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受先秦时的思想、制度、礼法的影响更深。

学界对义绝制度已有比较深入详细的研究,比如曾代伟的《蒙元“义绝”考略》对蒙元时期的义绝制度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刘玉堂的《论唐代的“义绝”制度及其法律后果》也有相关论述。但比较遗憾的是大多数学者都只是从史学的角度对义绝制度进行研究,多论述的是义绝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后果,而鲜有人思索义绝制度产生的原因。虽然有个别学者也论述过义绝产生的原因,但是都是简述论之或是只论述其中的世俗因素,而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如崔兰琴的《中国古代的义绝制度》虽然有提到家族对义绝的影响,但是其忽视了对义绝有深重影响的神权因素。有鉴于以上状况,本文旨在于探讨义绝制度产生的原因,结合前人的考察研究,欲对义绝产生原因做全面深入的论述。

一、 义绝的起源发展与内涵

义绝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离婚制度,自唐入律,直至清,延续千余年。要弄清一种制度产生的原因,就必须了解这个制度,所以在此有必要先弄清“义绝”的发展脉络。

根据现有的史料,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义绝”最早出现在汉代,汉刘向所撰《列女传》载:“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而《汉书》中则明确提到与“义绝”有关的话语,“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长小妻虒始等六人皆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或更嫁。用长事发,丞相方进、大司空武议,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明有所讫也,长犯大逆时,虒始等见为长妻,已有当坐之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弃去,于法无以解。请论。’光议以为:‘大逆无道,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欲惩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长未自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弃去虒始等,或更嫁,义已决,而欲以为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诏,‘光议是。’”[1]在这段对话中“义绝”之义虽然与我们先在所研究的“义绝”制度意义相差甚远,但可以看出夫妻关系存在与否已于“义”关联。

汉班固撰《白虎通义·嫁娶》:“悖逆人伦,杀妻父母,废绝纲常,乱之大者,义绝,乃得去也。”此时“义绝”开始与法律、伦理相联系,即具有现今义绝之义。[2]

依现有资料,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是否将义绝制度化已不可考,只能确定在唐律中有义绝的条文。唐开元二十五年《户令》具体规定了“义绝”的条件:“诸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杀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姊妹自相杀,及妻殴詈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与夫之缌麻以上亲、若妻,及欲害夫者,虽会赦,皆为义绝。”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上述情况之一者,即构成“义绝”。唐律规定:夫妻合义,义绝则离”,必须离异,违者处徒刑一年。[3]“义绝”制度此时才真正确立下来,并为后来各朝各代所继承。

至明清,将夫妻之间的相殴列入义绝,但放宽至“可离可不离”,分为“于法应离不许复合者”和“其有可离犹许复合者”,夫妻关系反而会因为夫或妻之直系血亲之间的残杀行为而解除。义绝不仅是已婚妇女离异的条件,而且订婚后尚未嫁娶的未婚夫妻也可因“义绝”解除婚约。[4]唐朝到明清的义绝规定有部分变化,这种变化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崔兰琴博士对此也有了比较完善的论述,再者我个人认为追究某一事物的原因,应当向前史看而非向后史看,故而不作论述,重点在于唐以前的思想、体制和法礼。

也正是由于唐律对义绝有明确而完备的法律条文,所以现在大对数学者在研究义绝时,都是唐朝为典范,并且总结了义绝的含义,即是指夫妻双方及其亲属间发生殴、杀、奸非等行为,或夫妻一方以这种行为对待对方一定范围内的直系或旁系亲属,法律上规定这种婚姻应当解除,经官府认定双方已经情义尽绝,而强制其离婚的一种制度。由此也可以看出,一绝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民事法律关系,它是当事人触犯刑法后附带的一种民事后果。

二、 义绝制度产生的原因

(一) 神权对义绝的影响

1、神权起源、祭祀与统治思想

说是神权,其实我更愿意把它说成中国传统的古老的宗教对社会对法律的影响。说到义绝,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婚姻的缔结,提到婚姻的缔结就不可不说说西周的婚姻制度,进而就要联系到夏商周时期的神权法。

神权思想在夏代时就有,“有夏服天命”[5],殷商时得到王室的重视,使得占卜成为王室言行的依据,“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6]。到西周时占卜就不再仅限于王室而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得到尊重。统治者认为他们是代天而行,是根据上天的旨意来统治人民的,如商汤讨伐夏桀即号称尊天命而伐夏,“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商朝统治者还提出,“天帝”是商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天帝”的子孙,所以他们能够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授命之君,天意之所予”。西周时统治者总了前朝盛衰经验,将“天”与“民”结合在一起,提出“以德配天”的观念,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能使人民归顺的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后世君王将自己成为“天子”,意思是自己是天的儿子,自己的权利是天赋予的,这其实也是对商天命神权思想的继承。

西周时祖宗越发得到重视,加上占卜的盛行,神权的思想开始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征战、命官、立储、生育、营建。《左传》记载桓公时: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和鸣锵锵。有嬀为後,将于育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后後,莫之與京。’”婚姻缔结的目的之一在于“上以事宗庙”,祭祀祖先以求的祖先对整个家族的保护,倘若这个家族没有人祭祀祖先意味着这个家族的人做错事,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祭祀祖先一开始就与宗教、血缘相联系,人对超自然现象进行崇拜时起就带有宗教色彩,当人对自己祖先认同后,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就把对祖先的膜拜作为群体活动的重要形式,同时祭祀活动也是对氏族宗教血缘的认同。

在春秋时期,祭祀文化虽然逐渐向礼乐文化发展,神学有所式微,但是其在生活中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神权思想在融入更多的人文因素后,鬼神观念亦随之发生变化,不但渗入的道德因素将崇德与事神连接在一起,从祭祀的社会功能来予以肯定神的作用,出现占卜与礼相结合的状态。古时占卜频繁使用的是《周易》,而《周易》正是将婚姻的人伦 秩序与法律思维结合之始,倡导长幼有伦、内外有别、亲属有序、上下各安其分,后来为孔子吸纳,成为儒家“礼治”的内容。到汉代以后,统治者都信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并且祭祀活动成为朝廷每年都必须隆重举行的国家大事。

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存在的,故而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则就深入法律条文之中,所以义绝制度虽然是法律中很细小的一部分,它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统治者的影响。不管是从统治者的治国精神,还是婚姻的缔结,还是家族的祭祀活动,都与义绝有着很大的联系。前面已经论述统治者是尊天命而行事,那么被统治者就越发的要尊天命。统治者是尊天命而制定法律,义绝入律也是符合天意的,臣民遵守法律就更是遵循天命,所以结婚要符合天意,祭祀要符合天意,离婚也要符合天意。一对男女能够结合是天意,夫妻被强制离婚,既是朝廷尊天命而行事,又是夫妻关系的存在不符合天意,尤其是在祭祀上,义绝行为不符合天意,就应该剥夺其祭祀的资格。天意自始在所有人心中都是神圣不可侵犯与亵渎的神秘力量,人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天意来,所以结婚是要听天意的,发生触犯天意的事如义绝,被强制离婚既是因于上天的惩罚,又是因为这种关系不再符合天意的完美要求。

2、神权与婚姻缔结

结婚与离婚同属于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二者的特殊关系,使得两者在成因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思想上的影响。

常言道:“天造一双,地造一对。”在婚姻缔结的程序中,也时时受到神权的影响,“六礼”之中问命、纳吉和请期皆要占卜。“问名”, 《仪礼·士昏礼》:“宾执雁, 请问名。”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此次程序中有婚姻礼俗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占卜活动。女家接受了纳采的礼物,就表示初步同意结亲,接下来,男家要托人携礼物前往女家“问名”,即问清女子名氏、排行、出生年、月、日、时,即过去所谓的生辰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即迷信所说的“批八字”。古人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十二属相相合相冲之说,“批八字”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生辰不和、属相相冲,又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时,这桩婚事多半是不成的。后来婚姻主要是为了延续子嗣,问名也没有省去,只不过卜的重点是问旺家旺夫之事。 “纳吉”,《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 如纳采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问名之后,经过占卜、“批八字”等一系列活动,如果认为各方面都合适,即所谓“吉兆”,男方就要备礼物派人通知女方。“请期”,《 仪礼·士昏礼》:“ 请期用雁, 主人辞, 宾许告期。如纳征礼。”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男家送聘礼后就要和女方确定迎亲的具体日期,确定日期后要准备礼物请媒人通报女方。成婚的日期不是随便确定的,要像“问名”时一样进行婚姻礼俗中的第二次正式的重要的占卜活动。这次要解决的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举行合婚仪式的最佳时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的人选。占卜的中心仍旧是“八字”与“属相”。中国人比较喜欢双数,故一般以双月双日为吉期,嫁娶的月份和时辰一定不能犯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否则“犯月”则不吉利。[7]由此可以看出,一对男女能否缔结婚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命,上天同意也就是“八字相合”则可以结婚,倘若八字不合则不能结婚。六礼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该为四礼,但是这之间的占卜问吉凶不仅没有丢掉反而越发的到重视。

从婚姻的目的和程序,我们不难发现神权的重大影响,结婚是一件重大而神圣的事情,讲究的是“天作之合”,那么对待离婚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更加谨慎、慎重。故时离婚有三种类型,“七出”、和离和“义绝”,这里我们只讨论义绝。事实上古人对于离婚确实是非常慎重的,一般不会轻易离婚,毕竟两个人能够结婚、两个家族能够结亲这是上天的旨意,所以只有发生有损天意的事情时,才会离婚。(受佛教的影响,缘分、因果轮回也是人们结婚或离异的原因;道教崇尚顺从自然,不违人性,个人自由与发展)根据律条的规定,当夫妻双方及其亲属的行为触犯刑罚是才会产生义绝即被官府强制离婚,这触犯刑罚的行为就是触犯了天意的。结婚时天意虽是靠夫妻联系实际上是两个家族的友爱和睦,所以即使夫妻二人无错也天理难容,因为这个天意是一种非常完美和纯粹的情感,是家族之间的而不是夫妻之间的,天意存在既是指这对男女适宜结为夫妇,更意味着他们所代表的家族能够和睦相处,可是当两个家族发生利益相损,天意有了瑕疵而不再完美,这个上天赋予的“义”就不存在了,为了解决两个家族的矛盾就需要有官府介入。官府的介入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天子乃代天行事,即有人违反天意,那上位者就必须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规定义绝的刑也就是法其本身的产生也是和神权有着莫大的联系,虽说刑起于兵,却无时不与神权相联系,“惟恭行天之罚”[8]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9]征战是上天的旨意,征战所采用的惩罚方法也就必须符合天意,而这方法就逐渐成为法。君王本身就自称为天之子孙,那么为了维护统治而制定的法也就是天的旨意,而法规定的内容则更是要符合天理。所以不管是从婚姻成立还是从规定义绝的法来看,这都是顺应天意的。

3、董仲舒的阴阳之说与“三纲”

董仲舒结合法家、儒家和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的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官方哲学“天人感应”也是神学、儒家和法的产物。董仲舒认为“天”与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为天之所生,君主是天之子,受命于天,臣民是地,授命于天子。“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10]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受命于天亦可。”[11]董仲舒认为阴阳是“天”的意志,阳与德是相同的,阴与刑是相通的,阳德居主导地位,阴刑居于辅助地位, “夏入守虚地于下,冬出守虚位于上者阴也。阳出实入实,阴出空入空,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如是也。”“天之志,常置阴空处,稍取之以为助。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12] “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配天。”[13]董仲舒把阴阳与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认为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从政治的角度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确定尊卑。“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阴之中,亦相为阴,阳之中,亦相为阳。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各为其上阴。阴犹沉也。何名何有,皆并于一阳……”[14]“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15]这就是对后世印象颇深的“三纲思想”。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也是神权思想的重要内容,自其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种阴阳之说就深入人心,从唐律中义绝的规定,稍一分析即可发现依阴阳而来的男尊女卑、君为臣纲和子以父为纲的思想,如妻欲害夫则触犯义绝,而对夫则无规定;再如夫妻之间殴杀对方亲属的范围中,妻不能殴杀的范围明显要比夫大得多,这也就是阳主阴辅。义绝制度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就是阴阳学说,阳为主,君、父、夫皆为阳,则夫妻之间重要的是夫,个人要服从于家族,而家族要以国家意志而行事;阴为辅合于阳,故夫也要照顾妻,家族要维护成员利益,君主要关注臣民。因而夫妻被强制离婚,是夫妻双方及其家属的行为违反统治者倡导的“三纲思想”,其行为不利于阴阳协调发展,阴阳不调则是有违天意,不顺天意则社稷不稳,而统治者身为天之子则是要努力社会稳定,使阴阳相协和, 而男女关系恰恰是阴阳关系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所以官府强制夫妻离婚就是出于协调阴阳、安定社稷、顺应天意而为的。

4、神权与礼

另外,在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礼”也是和神权必不可分的,“礼”最初形成也是得益于祭祀活动。《礼记·礼运篇》:“夫礼之初,起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杯饮,贯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16]在祭神祀祖、祈福求佑活动中,有关祭祀的方式、程序,祭祀者的身份、等级等要求逐渐固定,形成“礼”的规范。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者极力通过“致孝于鬼神”把礼改造成为代表其阶级意志,符合国家统治需要的行为规范,于是礼由祀神进而“引申为凡礼仪之称”,把祭祀天地祖宗鬼神的“祀”与对外征战的“戎”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活动,“国之大事,惟祀与戎”。[17]周公时礼融入“尊尊”、“亲亲”思想,礼与神、刑开始合一,后来随着“礼”为儒家思想所继承发扬,把礼与天地相连,从天的角度来论说以礼治国符合天道,《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夫礼,先王承天之道,以治人之道。”[18]意义和内容得到深化和扩大,礼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尤其是在汉朝“独尊儒术”以后,这个自始就与神权密切相关的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发深重,而义绝制度作为礼教思想的产物也就不可避免的再次受到神权的影响。含有神权思想的礼作为臣民的行为准则而在臣民头脑中根深蒂固,义绝制度的产生既是礼的要求,又是为了维护礼而存在,因为不管是义绝制度的内容,还是义绝制度背后的思想,都是与礼有着紧密联系。而礼又离不开神权,这也就说明义绝制度是合乎天意的,至于传统思想对义绝制度的影响,在下文中将有补充论述。

(二) 宗族和血缘对义绝的影响

宗族和血缘的对婚姻制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结婚是为了延续后代,保存血缘和壮大家族。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族人在家族中与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利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血缘关系中所占的地位。西周时期依政治、血缘的双重标准,构建“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体制,以血缘上的亲疏和血统上的嫡庶为标准,整个社会被划分成不同层次的“大宗”、“小宗”社会。这种宗法制度在婚姻制度上的影响就是,婚姻的目的是联结两姓宗族,进而扩大对外联络,壮大宗族力量,婚姻的缔结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社会的认可,这也是后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制度。这种宗法性的婚姻家庭制度为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效仿和采纳。在秦时是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到汉朝后,又受到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夫权的地位再次被提高,依照董仲舒的“三纲”说,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妻子的存在是为了夫家的利益,一旦妻子的言行对夫家利益有损,为了维护夫权则就要面临被休弃的危险。婚姻缔结的目的在绝大程度上强调的是两个家族利益的结合和血缘的延续,尤其是对夫家的利益,这个利益不是指对丈夫,而是丈夫的整个家族,这也解释了婚姻为什么要有“父母之命”,取妇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家族利益始终是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

婚姻缔结所关心的不是男女感情,而是男女结合能够达到天意所要求的和,也就是双方家族的和谐。前文在论述神权时也提到,婚姻是为了实现那种完美的情感,为了维护各自家族的和谐,可是人都是感性的。当我们满意一个人时,连带着喜爱尊敬他的家族,可是我们忽略了“爱屋及乌”的反面即是“恨屋及乌”,当我们与一个人发生矛盾时,我们就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与这个人有任何友好关系,甚至于我们希望他们如自己一样憎恶这个人。义绝制度正是基于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要求而产生,婚姻是因于两个家族的和而夫妻关系才能存续,相反也是因于两个家族的不和而失去存续的基础。发生殴杀事件后,人类最基本的反映就是不希望自己的亲属再与殴杀自己亲人的家族有任何关系,如果家族里有人与对方家族有关系,则会引起自身家族成员的内讧,这样家族关系就会失和,所以义绝中才会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规定,如夫伤杀妻的血亲和妻伤夫的血亲以及夫妻双方的亲属自相杀伤而官府就强制夫妻离异。另外官府介入夫妻关系也是出于解决家族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需要,在家国同构的社会,一个家族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君主关注的是家族而不是单个人,家族与家族之间存在不和谐的因素,而臣民的存在是为了解君主之忧,所以当出现很有可能影响国家和谐的事由时,臣民就必须铲除这种不和谐,这时官府以伸张正义的角色处理两个家族的不和,显然不可避免的就介入了夫妻关系。

同结婚一样,离婚不仅仅是解除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解除两个家族姻亲关系的行为,故而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礼、律上即有所反应。唐令规定,出妻不必经官府判决,但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不仅夫及双方父母、伯姨署名,而且须有邻人作证并一同署名。[19]义绝虽是官府令夫妻离异,但其实质与“七出”、和离并无不同,都是建立在纲纪和人伦之上的。古人是以血缘来区分亲属亲疏关系的,女子出嫁从夫,故夫妻之间,最重要也是首先要考虑的是妻能给夫家带来多带的利益,然后才是对自己家族的影响,所以我们不难从有关义绝的规定中发现,法律主要维护的是夫家的利益,对妻子及其家族伤害夫家的规定比较多,对妻子的约束比较严格,这也是受阴阳之说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夫妻之义是适宜,这要求夫妻关系在血缘上也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子嗣是基于纯粹的无瑕疵的血缘而存在,所以当发生夫与妻或妻与夫之亲通奸时,就会破坏以血缘定亲疏的纲纪,也会使血缘关系发生混乱,血缘关系不再纯粹,这个义就不再适宜。另外,义除了是指天意,也是夫妻基于基本的人伦而对对方及对方家族所承担的道德和法律上的义务,是夫妻关系存在的连接点,义绝就是指夫妻之间失去了这个连接点,伤害了两个家族的亲和和家族伦常。所以当发生了夫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夫杀妻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妻殴詈夫之祖父母、父母,及与夫之缌麻以上亲通奸等行为时,不仅严重损害了两个家族的和睦,而且严重违反礼教,伤伤害了血缘的纯净,民众不能接受,律法也不能容忍,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在民众心中一直树立的形象,就需要的介入夫妻关系,强制彼此脱离对方的家族,也就是义绝。

(三) 传统思想对义绝的影响

除去神权和宗族血缘对婚姻家庭制度有深远影响外,中国传统思想对整个社会制度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礼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礼最初是盛放祭品的器具,后逐渐演变为祭祀活动的仪式规范,到西周时随着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而发展成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西周在政治法律思想上所实行的以“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为基本原则的“礼制”,经孔子发展总结提出“为国以礼”的主张,“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0]还提出“取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这时的礼已含有法律的性质并与天相结合。

孔子特别推崇周礼,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男尊女卑,幼不私财”等思想,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区别,按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后经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者对剥削阶级的等级制度的维护和推动,提出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1]到汉朝,董仲舒在结合法家和儒家的学说基础上融合阴阳学说提出“三纲”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从法律上对君权、父权、夫权进行全面的维护。[22]到了唐朝,受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影响,其法律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一准乎礼”,总的原则便是贯彻三纲思想,在律文中有“夫者,妻之天也。”“妻之言齐,与夫齐体,义同于幼。”当礼与法高度统一,立法不分,违法即是违礼,违礼则法不容,此时义绝行为能够被法律所吸纳也就不足为怪了。

正是要维护父权,所以不允许伤害家族和睦的情形存在,妻殴杀夫之亲属,夫殴杀妻之亲属,夫妻亲属互殴,都是礼所要禁止的;要维护夫权,妻要以夫为天,所以妻欲害夫的主观意图也不容许存在;要实现“尊尊”“长于有序”,所以违反伦理秩序必须被禁止,夫与妻或妻与夫缌麻以上亲奸都是礼法所不齿的。儒家思想的礼作为社会统治的主流思想,是统治者一直推崇与贯彻执行的行为准则,义绝行为违反礼制违反纲常就会被统治者制定的法律所禁止所以说儒家思想为义绝制度的产生做足了思想准备。另外,由于礼与神权密不可分,故而里也是要符合天意的,礼的思想也是揣测天意而来。义绝之义既是要符合天意,那么也就要符合统治者倡导的礼,统治者的思想要 遵循礼,也就要顺应天意,义绝制度的产生即使由于天意的需求,也是受礼治思想的影响。

2、法家思想与义绝

儒家主张的是“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但是两家并不是决然的对立,本质上是相通的。法家的“法治”是强调法在统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儒家则是更侧重于人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等级特权制度。正是由于法家重法,所以提出“事断于法”等思想,

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韩非认为法师判断言行是非和进行赏罚的唯一标准,“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不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23]“治民无常,唯法为治”。[24]另外,韩非从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出发,将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归纳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常说汉承秦制,秦重法,故汉也重律法在国家中的作用,经董仲舒的吸纳和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影响,法和礼逐渐被置于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的关系也变成了法维护礼,礼是执法的依据。义绝不是独立的制度,它是刑事案件附带的民事后果,就礼与刑的关系看这也是合情合理的,礼所不允许的也是刑所要禁止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礼的约束力要依靠性的强制力加以保证,刑的使用又必须以礼的精神加以指导,礼与刑就好比现今所说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25]所以在法律儒家化结束的唐朝,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臣民的任何言行都必须由法律来规定,也就是行为要有法律依据,而法律又是由官府指定的,所以义绝被编入律文之中,成为家族处理家族事务的依据和标准,这也就是“事断于法”。此外,对于两个家族之间发生殴伤死亡事件,引发相关的夫妻解除婚姻关系也是人基本情感的需要,也正是这种情感需求会使人们本能的做出一些行为,为了让这些行为合法有依据,法律就必须加以规定,所以作为人行为准则的律也就吸入了义绝。

3、道家(黄老思想)与义绝

义绝最早出现于《白虎通》一书中,该书充斥着神学思想,与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也关系密切。《白虎通》树立的核心法则是“三纲六纪”,是从法天地阴阳中得来,解决的问题也都是黄老思想所讨论的。

在战国时黄老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黄老思想的关键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而道家在于摒斥儒墨,无为无法,但二者并非完全独立,在阴阳之说上二者是一致的。阴阳学说首当源于庄周,次老子,次《易传》。[26]《老子》:“万物抱阴负阳,冲气以为和。”其实古人在纳彩时以大雁作为礼物,也是根据阴阳之说而形成的习惯。道家也认为世俗的伦理道德在治理国家上有作用,讲究忠义孝悌,“道用时,臣忠子孝”,“道用时,家家慈孝”,“会不能忠孝之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不能至太平。”’正是这种各家都倡导的忠孝在国家和家族的管理之中发挥着进出思想作用,忠君忠于家族,为家族利益是从;而孝的要求则是子孙为父命是从,妻女严守夫命。义绝行为严重损伤家族利益,是不忠不孝之为,对于居高位者必将禁止不忠之行,与家族之长必不容不孝之行。汉初黄老思想即道家学说盛行,汉武帝时儒家学说又得到重视,董仲舒结合了阴阳学说的“三纲”由此开始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忠孝更是成为治国根本思想,从上到下无一不言忠孝二字,于是忠孝成为考核官员政绩德行的重要标准,这对于家族来说,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及其相关的成员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义绝入律正是对家族伦理的维护,义绝的存在就是为了对家族中不和谐因素予以惩戒,有警示与教育的双重作用。关于统治者主流思想和家族和睦与义绝制度的产生的关系,前文已有论述,故此处不再叙述,此处只论述黄老思想被道教神化后对义绝的影响。

道教出现时即与世俗的伦理纲常联系在一起,将忠义孝悌吸入教义之中,认为阴阳不调上天就会降罪,而男女婚姻更是秉承了天地阴阳的属性。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连天大旱,问原因,大臣分析原因之一,旷男怨女多,阴阳失调,感应上天所致,于是皇帝以七事祈雨,第六事即“会男女,恤怨旷”。唐朝与黄老思想相连的道教受到重视,被视为国教,使其在婚姻家庭中的作用越发得到重视。义绝恰恰就是协调男女关系的一种制度,义绝行为既违反忠孝礼义不能为世俗所容忍,又要消除夫妻关系之间存在的怨气,使阴阳相调避免天怒。不管是夫妻之间的相害,还是夫妻亲属之间的相害,都会在夫妻之间产生怨气,两个和家族之间产生怨念,这不符合忠义慈孝,符合阴阳规律,要消除天的惩罚,那就必须断绝夫妻关系,恢复天要求的和,也就有了义绝。

三、对义绝制度产生原因的浅思

(一)道德、宗教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理学上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各个法学派争论不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法律与道德有着极高的亲密关系。法(正义的法)的目的和追求的目标与道德是一致的,都是要社会安定团结、人人之间有序互爱,中国古代礼(道德)与法充分的融合性正是说明了这一点。道德是法律产生的精神所在,法律维护的也是道德所倡导的精神原理,二者在社会治理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从义绝制度中,我们不难发现,律禁止义绝行为就是为了维护礼所主张的“亲亲”和“男女有别”关系。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已经发现了“德”和“礼”在国家中的作用。孔子非常重视礼,主张礼治,强调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但是从“礼含有法律性质”出发,孔子是重视法的,然孔子在统治方法上又主张德治,“以德服人”,只是在二者关系上,孔子是重德轻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管仲在主张“依法治国”的同时,又重礼。如《左传·僖公七年》记载,他对齐桓公说:“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管仲认为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既重礼又重法,“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所以,在当今社会,要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也要做到法律与道德并重,毕竟法律并不能决绝所有问题,有一些问题有道德来解决会更合理;当然也不能把道德与法律混为一谈,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是高度统一的,这对人的要求之过于苛刻的,因为指使人对自己道德素养的理想追求,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

2、宗教与法律

在现代人的思想里缺少信仰,我认为信仰对于人的道德培养和言行规范有很大影响,可是我们却在五四以后慢慢把自己的信仰给丢失了。说起中国的古代史,很对人都很不屑,其实他们比我们幸福,他们有精神寄托,而我们越来越空虚的精神世界却在大海里飘荡无处靠岸。他们信奉祖先,崇尚佛教和道教,在现在看来显得有点愚昧,但是他们始终有希望,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信仰,整个家族整个国家才会有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凝聚力,义绝制度的产生正是这种凝聚力存在的最好证明。另外,我认为一个国家要安定和谐,不仅是要靠法律和道德,还需要宗教,就如伯尔曼在《宗教与法律》一书中所说:“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为机械僵死的教条。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宗教对法律对道德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在古印度《古兰经》,在西方的基督教,我们也不难发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要忘了我们自己的宗教,比如我们对祖先的信仰。现在我们多强调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宗教的巨大力量,在历史上,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法起源与发展的初期,宗教对于法是有非常大影响的,有的国家甚至把宗教文典教义直接当做法,印度的《古兰经》即使如此。义绝制度之所以产生并存续千年,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神学思想与世俗观念紧密结合,渗入民众的血肉骨髓之中,因为信奉这些伦理纲常,所以能够容忍自己的利益被家族和国家的利益所剥夺。

每一种社会思潮的存在,都有其社会根基,都有其独特的效用,我们在选择时绝不可以“一叶障目”。义绝虽然是封建思想的产物,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所蕴含的有益因素,对于道德与法律的优秀结合,对于宗教对法律的影响,义绝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需要继续研究讨论,在此不赘述。

(二)对现今婚姻制度弊端的反思

现今社会,一对男女缔结婚姻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之间的感情,而很少在考虑双方的家族,少了好多的道德伦理的束缚之后,婚姻好像少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可是随之带来了一些列社会问题,比如少了家庭的压力只考虑感情是的离婚率很高,人的道德底线也受到挑战,子女不愿赡养父母的想象也越来越多。古代作为治国之重心的“孝”,在如今的法律之中只剩下寥寥几条法律条文,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个人的道德底线,法律的作用很少。加上受人本观念的影响,很多原本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日益严重,如父母离异的孩子在父母都不愿意抚养时,法律能够解决的只能是经济问题,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得不到回复;老人将孩子养大成人后,孩子将父母赶出家门而不愿赡养,在这个越来越成为陌生人社会的时代,如果老人自己不将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那么多的是冷眼旁观。“义绝”制度虽然其根本思想在如今很陈旧,但是它所带来的一些有益的社会影响却值得我们考虑,如果把夫妻之间的某些行为也用法律加以禁止,增加夫妻的家庭责任感,我想有些问题可能会比现在解决的要好。我国现行《刑法》中虽然规定了遗弃罪、虐待罪等与婚姻家庭有关的罪,其所能起到的社会作用太小了,受家丑不外扬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是并不愿意依靠法律来解决,而且法律很多时候只能满足一个人物质上的需求,对于人生活更为迫切的精神需求却无能为力。

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认定离婚的标准是感情破裂,这十分难把握的,倘若我们效仿古人,把一些伦理纲常也纳入离婚的范畴,提高人们对婚姻的期待与德行要求,当婚姻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时,人们对待婚姻是不是会更慎重,离婚率可能就不会这样高。把德行的考察纳入认定婚姻关系存续与否的考量因素,不仅更容易把握也更容易接受,而且在这个日益冷漠和自私的社会中,提倡提大爱可能就更容易现实,孔子的“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或许就不是那么难以实现。

结语

义绝制度虽然是在唐朝入律,但是引起其产生的思想夏商周时就已存在,到汉朝其成型的条件已然成熟。夏商时的神权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学说,世俗的人文精神,都对义绝的产生有重大影响,而其中,神权又是各种思想和社会观念得以产生或发展的基础,所以神权对义绝制度的形成起其他因素不可超越的。

天自古以来就处于神圣的地位,任何人都不可以破坏,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要按天意而行事。天意的完美、纯粹、神圣,在婚姻上的反应就社会关系的和谐,也正是这种家族和谐的要求,才使得婚姻不能有一点瑕疵,而义绝制度就正是为了解决夫妻关系中存在的污点,天意能够继续完美存在。婚姻是“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家族的和与不和是天意决定的,祭祀是为了推测天意,延续子嗣是为了继续顺天意,所以以忠义孝悌思想为核心的律法从深层次讲也是依天意而行事。礼治或者说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当中占有核心地位,于是我们常常着眼于此,而忽略神权,其实神权与礼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单就阴阳学说来看,任何一种学说所希望实现的社会关系都是分等级并有序的,男主女辅,个人服从于家族,臣民听命于君主。所以,在古代义绝作为一种强制离婚制度,能够产生并存在于法律之中是完全合理的。

注释:

[1] 转引自曾代伟:《蒙元“义绝”考略》,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__年第11期。

[2] 转引自曾代伟:《蒙元“义绝”考略》,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__年第11期。

[3] 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__年版,第188页。

[4] 闫新燕:《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变迁概论》,载《黑龙江科技信息》20__年第23期。

[5] 《尚书·召诰》。

[6] 《礼记·表记》。

[7] 莫振良:《传统婚姻有“六礼”》,载张雪杉、张春生主编:《中国传统礼俗》,百花文艺出版社20__年版,第88页。

[8] 《尚书·牧誓》。

[9] 《尚书·多士》。

[10] 转引自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242页。

[11] 转引自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252页。

[12] 转引自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233页。

[13] 转引自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256页。

[14] 转引自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251页。

[15] 转引自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251页。

[16]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__年版,第3页。

[17]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__年版,第12页。

[18]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__年版,第15页。

[19] 金眉:《唐代婚姻家庭继承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237页。

[20] 《论语·里仁》。

[21] 《孟子·滕文公上》。

[22] 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__年版,第188页。

[23] 《韩非子·问辩》。

[24] 《韩非子·心度》。

篇5

1.神仙文化。据唐朝元和名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登州•蓬莱》记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巡幸至此,寻访神山不遇,于是筑起一座城,冠以“蓬莱”,从此便有了“蓬莱”这一地名。可见从蓬莱诞生那一刻起,就与神仙文化密不可分。在苏轼的《登州海市》中,“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映射的便是海市蜃楼的奇景与神仙的传说。蓬莱的神仙文化可以归结为以蓬莱阁、八仙和海市等为代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力量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2.精武文化。蓬莱的精武文化以戚继光和蓬莱水城为代表。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明代的抗倭名将,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公认的将蓬莱精武文化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在戚继光的《韬铃深处》中,“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便将其保家卫国、淡泊名利和向往和平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蓬莱水城是中国明清时期重要的军港要塞,在山东省蓬莱市城北崖山下。蓬莱水城整体呈现不规则的长方形,有“断崖千尺,下临天地”之势,它的水门、防浪堤和城墙炮台等海防与海港等建筑保存较为完好。蓬莱的精武文化可以归结为以戚继光故里和蓬莱水城等为代表,体现出爱国的凛然正气。3.港口文化。蓬莱港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北端,黄渤海的交界处,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据《竹书记年》中记载,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蓬莱的海航业开始逐步的发展起来。早在新石器时期,登州的海航活动就日益兴盛,根据在登州古港外打捞出土的古代文物的制作年代来看,在新石器时期的登州一带,已经有了较高的造船技术。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在辽东半岛、朝鲜和日本等地均有史前胶东半岛的文物出土。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当时海航业的发展程度之高,为登州古港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文人苏轼在担任登州知州期间,其所作的《登州如还议水军状》中有记:“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虏中山川,隐约可见,便风一帆,奄至城下,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可见当时的登州古港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有极其最重要的地位。蓬莱的港口文化可以归结为以蓬莱港为代表,体现出古登州对外开放航运的兴盛。4.海洋文化。作为沿海城市的蓬莱,其依托海洋而形成的文明具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独特的文化,必然衍生出许多与此相关的产物。蓬莱是中国9个沿海城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唯一北方港口城市,足见蓬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里的重要性。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推动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发展,同时将中国的民族工艺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有效的传播,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蓬莱的海洋文化丰富多彩,民俗在其中也扮演着相当大的角色。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蓬莱本地的渔民会纷纷地给龙王庙送灯上供,以祈求未来的一年中出海平安,渔业丰收。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蓬莱的海洋文化可以归结为以海上丝绸之路和当地民俗等为代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包容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融合。

二、蓬莱地域符号与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本质上是对文化的设计,是文化物化表现的一种方式。而想要把文化进行有效地传达,就需要将文化符号赋予到产品当中,产品的文化意义需要用符号来表达。来蓬莱旅游的人们,通过感受旅游文化产品中符号所传递的信号,再由自身的旅游经历感知符号传递的意义,并给出一个良好的反馈。文化符号在产品中的呈现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复制,而是要在把握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工业设计思维方法,将提炼出来的设计元素投入到旅游文化产品的再设计过程中。1.蓬莱地域文化特点。蓬莱的地域文化融合了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作为一座沿海城市,海洋文化是其基础,神仙文化是其核心,精武文化和港口文化丰富了其内涵,充分体现了蓬莱“人间仙境”城市映像,带有鲜明的地域内容、风格和形式。从蓬莱地域文化角度来看,“海城楼阁”可以充分体现其旅游文化内涵,在旅游过的过程中,活动性体验所得的一种人文记忆。“海”可以是渤海和黄海,“城”可以是登州古城或蓬莱水城,“楼阁”可以是海市蜃楼和蓬莱阁。蓬莱众多的旅游景区,恰好可以利用这一地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当中,让游客可以购买到与其他沿海旅游城市不一样的旅游文化产品。2.蓬莱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发展方向。旅游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记录着消费者的旅游经历,蕴含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作为商品而言,它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向外界传播了相应的旅游文化,是一个有效的传播媒介。地方的文化特色是旅游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一个主要特征。现在许多沿海城市的旅游消费市场中,旅游文化产品样式雷同,缺少地方特色。这类产品往往缺少实用功能,功能性语义设计指示不清,往往只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易落入俗套。在各地的旅游景点或市场上,许多旅游文化产品在设计形式上几乎毫无差别,也有很多都是从江浙广东等地批发而来。在旅游景点经常会看到扇子、画册、佛珠、茶具、翡翠琉璃、书签和花瓶等旅游文化产品,各自所不同的往往只是图案上的差别。设计师应该切身体验蓬莱的地域文化,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提炼出可以融合到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符号,形成具有蓬莱当地特色的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收藏价值或使用价值,游客才会心甘情愿地购买。同时,要将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融入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当中。旅游体验是消费者旅游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体会和感知。游客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旅游内容来丰富自己的旅游体验,比如当地的风土人情、土特产、传统技艺和民俗节庆等,让游客们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从观赏者变身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特定的设计方式进行,比如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或者游客自己亲手制作等,让游客参与其中,享受这种互动的形式,体会其中的文化主题,将这种体验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中,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样才会将蓬莱高品质的旅游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蓬莱旅游文化产品的研究意义

蓬莱旅游文化产品是蓬莱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是展现城市文化的有力载体,游客可以通过旅游文化产品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人间仙境”,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旅游经济带来实际的效益。实现产品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维持蓬莱文化的独特之处,形成蓬莱文化产业体系,塑造蓬莱特色文化品牌,推广蓬莱旅游文化产品,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蓬莱这座沿海城市文化。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品规模在700亿左右,今后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的不断涌现,其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蓬莱旅游文化产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潜力。四、结语对蓬莱地域符号的研究,是以蓬莱地域文化为核心。蓬莱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结合当地的人文生活和自然环境等特色的文化资源,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发展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让到蓬莱旅游的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本地精彩文化与厚重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程辉.基于产品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探析[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5:24-33.

[2]李宁,王贺,侯兴华.基于地域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1(02):90-92.

[3]毕延刚.山东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D].山东:齐鲁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5:8.

[4]李伟,郭晶.蓬莱市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08):36-40.

篇6

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为中心城市的竞争。通过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地区快速崛起,是落实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现实选择。能否把濮阳建设成为豫鲁冀三省交界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二三五”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简述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般城市而言的,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大,整体实力较雄厚,其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高于区域内其它城市的平均水平。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经济作用的基础;二是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化生产程度高,生产的社会分工细致,协作紧密,是专业分工协作较强的地方;三是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聚集地,是区域内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科研等聚集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水平较高的科研院所,而且有先进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与先进的科研设备;四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同时是区域文化的中心。

二、濮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条件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城市的经济不断增强,是中心经济城市的基本特征,并影响着它功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近几年,濮阳市主要经济指标呈明显上升态势

(二)矿藏资源丰富

濮阳的主要矿藏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盐、铁、铝等。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质量好,经济价值高。地质资料表明,本区最大储油厚度为1900米,平均厚度l100米,生油岩体积为3892立方千米。据其生油岩成熟状况、排烃及储盖条件,经多种测算方法估算,石油远景总资源量达十几亿吨,天然气远景资源量2000亿立方米~3000亿立方米。石炭至二叠系煤系地层分布面积为5018.3平方公里,煤储量800多亿吨,盐矿资源储量初步探明1440亿吨。铁、铝土矿因埋藏较深,正积极勘探。

(三)产业集聚区建设逐步推进

中心城市是生产力集约化布局和资源集约化布局的高度结合。至2010年底,濮阳市的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已完成投资140.4亿元、融资9.7亿元。新入驻项目12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9个。这些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化工、食品、林纸林板、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其中清丰县、南乐县产业集聚区和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入选河南省50个先进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争取到国家、省科技项目57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7项。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8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5亿元。

(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来支持。完备、先进的交通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发展城市经济,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与周边联系的高效率的通畅渠道,这直接关系到中心城市的生产、服务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五)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升

濮阳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区、连接核心区与协作区的重要枢纽,目前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新签市外资金项目18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1个;合同资金总额426亿元,到位104.5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9001万美元,增长19.9%。

三、濮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存在的差距

(一)经济聚集磁吸效应不强

集聚磁吸经济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向一定地区(点)集中的向心力,是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基本动力。濮阳虽然经济总量逐年增强,但是GDP与人均GDP与周边地市还有一定差距,做为区域性中心的集聚磁吸经济效应并不强。现代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需要加快发展,各种物流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对周边区域的商贸物流集聚磁吸效应较弱。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濮阳依油田而建市,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先有矿区,后有城市”、“先有企业,后有政府”,是在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由资源采集区演化而来的,城市职能较为单一,因此,濮阳市从一开始,城市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就存在先天性不足,工业也多数是围绕石油、天然气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相对单一。

(三)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

濮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上古文化(龙文化)、卫文化、姓氏文化、孝道文化、红色文化、杂技文化、石油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中华第一龙”具有垄断性、唯一性的文化,但是由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充分,濮阳的文化资源尚未在国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四)城区整体规模较小

近两年,濮阳市通过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经济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但与周边的菏泽、聊城、邯郸、安阳等地市相比,城区面积小,经济总量不大,首位度不高,其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

四、加快濮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超前规划,树立区域中心意识

城市的意识环境和城市人的意识层次,是决定城市建设的实体形成和内在功能的重要因素,强烈的“中心”意识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在推进濮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既要站在区域“中心”的高度来谋划与指导城市建设,把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建立在较高的质量标准和发展要求上,还要注重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坚持错位发展,共同繁荣。要树立紧凑型、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树立精品、特色理念。一是做好城市规模和用地规模的规划,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二是做好对人口集聚区、住宅、商品房、保障房、商业设施等房地产开发的规划;三是要做好产业集聚区、商业集聚区、文化集聚区、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四是要做好要素市场、科技、教育发展规划;五是做好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等,规划要体现包容性和中心城市的理念。

(二)发挥好区位优势,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原经济区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后,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濮阳的区位优势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成为中原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两大板块的衔接点,中原经济区的出海大通道,中原经济区衔接融合环渤海经济圈的前沿阵地,具有了接受山东和环渤海经济圈能量辐射的独特区位优势。

(三)增强产业的聚集、辐射、带动能力

倾力打造中部地区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充分利用在与周边城市比较中,濮阳独有的三化链接优势,倾力打造中部地区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另外,要大力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加速集聚,积极培育开发生物化工产业,谋划实现“四化”链接。

倾力打造林纸林板产业基地、将清丰打造为“中原家具之都”。加快推进林纸林板项目和企业建设步伐,坚持把林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扶持龙丰纸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林纸交易市场。紧密结合清丰家具产业的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现代家具产业园区,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加快实现传统家具制造业向现代化高科技家具产业转型,以众多知名家具品牌落户清丰为契机,将清丰打造为“中原家具之都”、中原家具生产销售中心,进而促进濮阳林业基地和林纸林板产业的快速发展。

倾力打造光电特色产业中心、中原经济区石油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濮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电光源生产基地的优势,培育提升濮阳电光源出口基地,全力打造电光源特色产业中心。发挥濮阳石油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石油机械产业,形成石油机械产业基地。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中部能源物流中心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服务业的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上,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濮阳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19%,与全国比较,濮阳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濮阳要跟上全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以“无水港”建设为抓手,发挥晋豫鲁铁路的“钟摆”效应,引进、输出货物。要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推动商业贸易、休闲娱乐、会议会展、金融保险、创意产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的大发展。

打造中部能源物流中心。目前,投资8.6亿元的中原油田文96地下储气库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投资80.2亿元、库容101亿立方米、日调峰能力3800万立方米的文23国家战略储气库项目已经落户濮阳,以运煤为主的晋豫鲁铁路已开工建设。濮阳要充分利用这两个契机,重点谋划打造中部能源物流中心。

发展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濮阳地处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农副产品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和畜产品丰富。因此,要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和畜产品资源优势,利用濮阳作为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衔接融合环渤海经济圈前沿的区位优势,通过电子化物流网络和实体化物流网络的有机结合,将濮阳打造成为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五)科学建设,构筑现代化交通体系

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动脉,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运作效率的高低,服务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充分发挥濮阳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建成通东达西、承南启北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城际快速通道、水运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二要按照适度超前、优化结构、提高等级、完善配套的原则,加大能源、水利及区域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传输体系;三是进一步推进“无水港”建设,做好与日照港、黄骅港、天津港等出海口的对接,推动港口运输的快速发展,协调好临港产业与城市产业的关系,以此增强城市的物流中心、生产服务中心职能,形成强大的城市集聚磁吸效应,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六)注重开发,形成多个文化亮点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濮阳市被确定为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契机,充分开发濮阳市丰富的文化资源。

挖掘厚重的文化底蕴,将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形成对周边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一是通过着力打造“上古文化看濮阳”,突出厚重的历史文化。上古时期,濮阳既是颛顼遗都、帝舜故里,濮阳还是张氏始祖寻根地,尤其1983年发现的“中华第一龙”,更是为濮阳文化增添了独特风采,应倾力打造龙文化中心。二是把戚城公园打造成“卫文化”主题公园。戚城遗址,是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据史载,春秋各国诸侯在卫会盟14次,8次在戚,孔子周游列国14年,10年居卫,其儒家思想有些形成于濮阳。因此,应把戚城公园打造成具有“卫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以此来彰显濮阳卫文化的风采。三是注重发展黄河文化、孝道文化、红色文化、汉字文化、戏曲和传统工艺等。

注重传承当代文明,充分展示现代文化。一是利用濮阳“七城二奖”城市名片,展示现代文明。濮阳先后获得“七城二奖”的美誉,这在中西部城市中独树一帜,应利用独上接第226页

特的现代城市名片,打造现代文化产业。二是传承民间艺术,突出杂技文化。杂技之乡东北庄,是中原杂技明珠,解放后,该村成为濮阳市杂技团和河南省杂技团的主要人才培训基地。濮阳市杂技学校是全国三大杂技学校之一,为全国80%的杂技表演团体输送骨干人才。濮阳杂技团、濮阳民间杂技艺术中心蜚声中外,已经成为一支走向世界的文化产业团队,应把杂技文化打造成一个特色文化产业。

(七)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对一个城市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作用。一是加快高等院校的发展。高等院校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依托之一,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无不是高校云集,因此,要实施重点高校建设工程,形成人才培养与聚集高地;二是加快科研院所的发展。增加科研院所的数量,扩大科研院所的规模,重视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建立国家级石油化工科研基地;三是加快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外来人才的政府协调机构,落实各种人才优厚待遇,为人才引进提供多种服务。

(八)建设新区,拉大城市框架

城市新区建设是提升城市职能、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推进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以“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将新区建设成为濮阳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两型”社会试验区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做好新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提升规划档次;二是强力推进新区配套设施建设,从推进“五纵四横”重点道路工程建设着手,同时继续推进重点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将新区打造成为濮阳的城市新标志、新景观。

(九)提升品质,凸显城市特色魅力

城市品质主导城市发展,是目前对城市发展的最高定位,也是国际国内城市现代化的一大趋势。一要使绿化与城市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以城市各功能区为骨架,构建大绿化体系,以道路、河流为脉络,构建网格绿化体系,以公共场所、单位庭院为单元,构建块状绿色体系,提升城市绿化特色;二要使水系与城市有机结合起来,把平原水库建设和向河北送水工程与城市水系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对市城区现有的新马颊河、老马颊河、濮水河进行改造和提升,大手笔规划建设,通过打造城区水系,使河水清起来、活起来,营造宁静、清新、雅致的原生态生活空间,凸显城市有水就有灵气的特色;三要使建筑与城市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濮阳城市建筑特色。思想、智慧、艺术,是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的魅力,要把这些元素体现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在建筑中融入文化基因,使建筑具有理念和智慧,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区域中心城市与生产业发展》,钟韵、闫小培,商务印书馆,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