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

篇1

【关键词】糖尿病;不良心理;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67-01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易并发心脑血管病且死亡率高,需长期坚持药物及饮食、运动治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年龄段有所提前,中青年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许多患者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一些患者产生严重的精神症状和心理障碍,影响了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到3.2%[1],且普遍存在焦虑、忧郁、甚至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2]。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越来越必要。我们对145例糖尿病病人的不良情绪状态进行心理干预,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断标准[3]的145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3例,男42例、女31例;年龄38~78岁。病程1~18年,忧郁31例,焦虑25例,恐惧17例。对照组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37~77岁。病程1~17年,忧郁31例,焦虑24例,恐惧17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忧郁、焦虑、恐惧原因及临床表现[3]

1.2.1 忧郁:一种常见的变态情绪,表现为心境悲观、冷漠、抑郁。其诱因与突然的沉重打击、易感素质、生物学因素有关。临床表现:自我感觉不适,自我责备,自我谴责,可出现失眠、食欲差、体质量减轻、缺乏动力、兴趣丧失等。

1.2.2 焦虑:一种焦急而又忧虑的不良情绪。产生焦虑的原因有:饮食控制效果不佳,需长期用药,伴随病魔缠身的痛苦,家庭和经济负担重等。临床表现:食欲欠佳,失眠,睡眠质量差,拒绝服药和治疗,愁眉苦脸等。

1.2.3 恐惧:由某种危险情境引起的情绪,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患病后患者由正常社会角色转变为患者角色,往往由于疾病的折磨、诊疗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由社会而来的消极暗示、不良预期等而引起恐惧。临床表现:害怕见医生,对别人谈论疾病特别关注,怕打针、吃药,多疑,对自我特别关注等。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给予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干预。①忧郁:重点是要对患者采取同情的态度,医护人员要主动多与病员沟通,鼓励亲友多陪同,帮助其生活护理,并用医学知识客观实际的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能积极配合治疗。②焦虑:重点是要帮助患者解除焦虑情绪,从其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可采用心理发泄疗法,医护人员可引导患者“诉苦”,耐心倾听,使其心情得到放松。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糖尿病知识讲座,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文娱活动等,都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③恐惧:重点是要在患者可能产生恐惧情绪前,向患者介绍病情,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克服恐惧情绪,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组织患者座谈会,介绍患者互相认识,让康复患者介绍情况,给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建立良好医患信赖关系,增强患者安全感,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

1.3.2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作好生活指导。①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②生活指导:保持皮肤清洁,经常用中性肥皂和温水洗澡;及时更换内衣;避免皮肤损伤或使用过烫物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指导女患者排便后用温水清洗,清洗会阴的毛巾和盆应单独分开,以保持会阴清洁及干燥。养成每日洗足的良好习惯,水温适宜;洗后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勿擦破皮肤,并注意检查双足皮肤有无异常改变;平时选择合适的鞋袜,不宜过紧。

1.3.3 观察方法:采用16种人格(个性)因素问卷(简称16PF)[4]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结果结合临床观察、询问,对心理状态进行综合判定。

1.3.4 疗效标准(自拟):忧郁改善标准:积极配合治疗,饮食控制合理,主动参与和接受护理,睡眠改善,每日睡眠在6~7 h。焦虑改善标准:积极配合治疗,饮食控制合理,主动参与和接受护理,精神振奋,无顾虑,睡眠很少做梦,对治疗疾病充满信心。恐惧改善标准:积极配合治疗,饮食控制合理,主动参与和接受护理,能主动与医生、病友谈论有关疾病问题,多疑行为好转。

1.3.5 统计学方法:随机样本率的比较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糖尿病患者忧郁、焦虑及恐惧改善情况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忧郁、焦虑及恐惧改善情况,χ210.55>χ20.05,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缠绵难愈,部分患者产生了严重的精神症状和心理障碍。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有效的药物治疗配合必要的心理护理,可减轻或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我们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确定其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忧郁、焦虑和恐惧,并以忧郁、焦虑、恐惧作为心理状态测试指标。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慢性病不易根治,心理护理未予重视,患者不了解病情,患者自我调节能力差等。我们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和一般护理,发现接受心理干预合一般护理的患者忧郁、焦虑及恐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予一般护理的患者。

3.2 不良的心理因素,可导致和加剧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疾病的转归,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可预防和治疗疾病。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发现经过系统心理干预,糖尿患者心理问题可明显改善。在护理中我们运用了语言沟通技巧,鼓励和安慰的方法,教育、疏导,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与不适,帮助患者从忧郁、焦虑、恐惧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对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证明了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因此,为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应该把心理干预、一般护理和药物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解除精神痛苦,改善提高其生活生存质量,促进糖尿病的治疗更加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9

[2] 严和.医学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119-122

篇2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篇3

1 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现代社会的变化很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越来越沉重,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日积月累的烦恼缺乏有效的宣泄,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疾病。如果老干部个体缺乏应变能力,生活过于单调,行为过于刻板,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观念偏差,进而出现焦虑、忧郁、失落、孤独、怨恨等不健康情绪和心态。

2 心理问题的特征

老干部的习惯比较固执,心理个性特别明显,主要表现如下。

2.1 既自尊又自卑 老干部由于年纪大、阅历广,曾是单位的“权威人物”,在家庭、单位和社会上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故老干部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但离休后权威性和影响力降低甚至消失,于是开始自卑,甚至对自己缺乏信心,情绪低落,有失落感。

2.2 孤独、空虚 老干部的社交活动逐渐减少,亲朋好友相继去世,老少分居,生活变得空闲且无所事事,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孤独和寂寞。

2.3 缺乏安全感 与在位时相比,离休后社会福利待遇相应下降,生活有危机感。体力和脑力不济,常常疑心有病,易产生不安全感。

2.4 忧郁、焦虑 老干部年老体弱,社会适应能力下降,遇到不如意之事,感到无能为力,就会情绪消沉、忧郁。如果得不到子女和周围人的理解、体谅和鼓励,更会加重症状,出现焦虑不安、心情压抑、急躁易怒、嫉妒别人等。

3 心理护理的方法

针对老干部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对老干部要有一种亲人般的理解,挚友般的安慰,即心理援助,理解老干部的内心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老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社会、国家、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老年后,理应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良好服务,要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满足医疗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医,礼貌待人,以赤诚之心,在言行上给老干部以关爱和慰藉。

3.1 亲情护理 配合其家属,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利于老干部身心健康和精神愉快。特别对精神恍惚、痛苦状态中的人员一定要细心陪伴照顾,要亲切地与患者交谈,使其压抑在心头的情绪得到及时疏泄,从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3.2心理疏导 平时在对老干部的疗养护理中要注意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不要否定他们的看法,不要向他们乱作保证。表情要专心,眼神要亲切。倾听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安慰剂”,尤其是对固执己见、缺乏理性、情绪偏激的人员,需要多给予亲人般的悉心疏导,帮助他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化解他们的烦恼,使之不纠缠于区区小事,客观并全面地看问题,清除心理障碍。使老干部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

篇4

【关键词】死胎引产;孕产妇;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R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15-01

对由于不明原因死胎或胎儿宫内停止发育等原因而必须终止妊娠的孕产妇不得不做引产术,为了解此类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提供依据,本文作者对我院46例死胎引产孕产妇的心理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产科收治的46例死胎引产孕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30岁,文化程度小学3人,其余中等学历以上;孕周16~38周,其中首次怀孕为28人,曾今自然流产及人工流产史为18人,其中无子女者42人,有子女者3人。

1.2 方法:护士全员培训,资料收集及自制表(见表1表2);通过面对面与孕产妇沟通,了解孕产妇心理状态且详细记录、整理并对其及家属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2结果

死胎引产的孕产妇接受心理疏导后的心理变化见表1。

以上各种心理变化有的单独出现,也有多种变化同时出现,以担心、抑郁、焦虑、紧张自责、自卑是妇女在此时最常见的心理症状常见。

3 讨论

3.1 死胎引产孕产妇的心理需求见表2:

3.1.1 需要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想要知道引起胎儿死亡的常见原因、预防措施和一些有关优生优育常识,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预防再次死胎[2]。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做好优生优育,必须从孕期孕前开始。

3.1.2 健康教育 印制一些有关优生优育常识以及死胎常见原因、预防措施、产前保健的必要性及相关保健内容的小册子,内容图文茂,通俗易懂,发放给有生育需要的孕妇。定期开展一些健康教育讲座,或播放有关面的录像,邀请孕妇及其丈夫参加,让孕妇和家属掌握预防及减少死胎的有关知识。

3.1.2 希望家属的关心和理解孕产妇本身承担着生育的重任,面对死胎,往往有自责心理,紧张、焦虑、抑郁、自责、自卑是妇女在此时最常见的心理症状,心理压力大。这时不仅需要丈夫的关心,也需要家属的关心和理解。

3.1.3 希望手术安全、尽快完成引产孕产妇住院后,希望有医疗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为自己引产,以减少引产过程中的疼痛及后遗症的发生,顺利出院。

3.2死胎引产孕产妇的心理疏导:

3.2.1 同情、关心、安慰孕产妇医护人员要主动与孕产妇沟通,热情接待,创造融恰的气氛,鼓励她们将自己心理需求讲出来,解除她们的孤独感,取得她们的信任,在与孕产妇交谈中,,注意收集其生理、心理、职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3],分析本次妊娠可能致死胎的原因,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疾病认识程度、担心的问题,耐心仔细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实施必要的心理疏导。这是孕产妇配合临床诊断处理、顺利度过引产分娩以及对今后妊娠建立信心的关键[4]。

3.2.2 对孕产妇服务态度要热情,工作要认真严谨,使孕产妇及家属信任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及手术过程中要做到手法轻柔、技术娴熟,从行为举止上给患者以安全感,消除心理障碍。分娩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产程进展情况。主动与患者交谈轻松的话题,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情绪稳定,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腹压。引产后及时正确的处置娩出物,避免对孕产妇造成不良刺激[2]。

3.2.3 做好优生宣教工作对孕产妇家属讲解一些常识,解释引起死胎的原因和预防死胎发生的措施及术后注意事项,指导家属对孕妇给予精神上鼓励和心理上支持,尤其是丈夫,更需关心、体贴孕产妇,多与孕产妇交流,给予理解,以减轻孕产妇的消极情绪。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有效预防孕产妇抑郁症的发生,减轻心理、生理负作用极为重要[1-4]。

死胎引产可导致孕产妇多种不良心理反应,针对性作相应的心理疏导,可明显改善孕产妇心理状态,帮助其渡过生理、心理不适期。这对恢复孕产妇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艳华,李寿明,韦梅玉.对崎胎妊娠孕产妇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1(4):57-58

[2] 王临.红生殖健康[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11,72,74

[3] 吴佩雁,杨雪娇,沈琼佳.崎胎妊娠孕产妇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717-2718

[4]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协和大学出版社,2000,83-85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38-02

胎死宫内是孕妇生活中重要的应激事件,是孕妇群体中的特殊个体,精神上的打击和引产的痛苦使她们的心理有别于正常妊娠分娩的孕妇,其负性心理远远大于正常妊娠分娩的孕产妇。2004~2007年,通过对我科收治的28例死胎孕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结果

1.1临床资料

2004~2007年我科共收治死胎孕妇28例,占住院孕产妇的0.9%,初产妇20例,经产妇8例,年龄22~38岁,孕周20~41周;文化程度:初中17例,高中9例,大专以上2例。通过与孕妇之间的交流沟通、咨询观察,了解其心理特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1.2心理特征

1.2.1否认与震惊孕妇的第一反应常表现为否认与震惊,她们无法接受现实,往往在医生确诊后还不愿意接受失去胎儿这一现实[1],甚至出现强迫症状,要求反复诊断,70%的孕妇有两个以上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

1.2.2痛苦和绝望所有的孕妇一旦被确诊为“胎死宫内”,表现特别痛苦,腹中的胎儿与自己血脉相连,毕竟孕育了几个月,已经建立了母子感情,她们很难接受这种现实,感觉很绝望,并且马上还要面临引产手术中不可预知的疼痛,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伤害,使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1.2.3 失落感和负疚感由于胎死宫内,将要做母亲的喜悦和孕育新生命的快乐嘎然而止,情绪一落千丈。一些孕妇由于自己不能重视围生期保健而导致胎死宫内或家庭关系和睦的孕妇,往往将责任归咎于自己,其内疚感尤其严重,感到对不起父母和爱人,也对不起腹中的胎儿。

1.2.4失去信心胎死宫内对孕妇自信心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曾经的幸福感突然消失,她们往往担忧会不会影响再次怀孕,即使会再次怀孕,腹中胎儿是否安全及是否会对家庭关系造成影响也是她们担心的重要内容。

1.2.5悲伤和忧郁孕妇一旦被确诊为胎死宫内,悲伤心情表现得非常突出,感到无助,失落、痛苦,沮丧、消沉,不愿与人交流,经常哭泣,不愿意听到同病区新出生婴儿的哭声,对周围人员的谈话非常敏感,有时会迁怒于工作人员。

1.2.6紧张与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分娩经过的紧张和焦虑,无法预知是否能忍受分娩的阵痛,更无法面对出生后就没有生命的孩子。

2 心理护理

2.1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入院时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尽量不要直接通过患者本人了解其生活工作及此次妊娠情况,多与家属沟通交流,鼓励他们多关心体贴孕妇,并尽量安排其在单间。在取得充分信任后,根据孕妇的个性和知识层次以及本次妊娠的经历,有选择性,运用其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2.2引产前的心理护理

产前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分娩过程的产力、产程,对预防滞产和产后出血具有积极的作用[2]。产前的心理护理重点在于调动她们的潜力,调动其体内原始的积极因素,使她们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护士应用安慰性语言疏导产妇,根据孕期生理以及孕卵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讲解死胎的原因,减轻其内疚感,积极地引导孕妇面对现实,说明引产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在选择合适的引产方式后,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并告知产妇临产时的一些症状,避免出现宫缩后产妇紧张和害怕,使其做好心理准备。

2.3产时护理

临产后,产妇由于疼痛难忍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反应,由于她们没有正常产妇那种伴随幸福的感觉,所以对疼痛的反应尤其敏感,产房的工作人员应认真负责,调节好产房的温度、湿度,替她们准备好必要的物品、态度和蔼、关心体贴产妇、语言要温柔,同时适当运用药物缓解疼痛,稳定情绪,软化宫颈,加快产程进展。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宫口开全后要正确指导产妇运用腹压,以减少体力消耗并缩短产程。产后及时检查胎儿及胎盘状况,根据产前对产妇个性特征的了解,和产妇交流分析死因,对于原因未明的死胎,送病理检查,产后应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积极预防产后出血,协助她们喝红糖水和热饮料,使孕妇能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点补偿。

2.4 产后的心理护理

死胎产妇比正常产妇更容易引起产后忧郁症,忧郁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而且影响着婚姻、家庭和社会,有必要对她们进行心理护理,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帮助她们重新面对生活。尽量安排单独房间,保持房间安静、舒适,避免别人的询问来刺激她们,也避免她们看到别的产妇及新生儿使她们更伤心,让她们远离别人做父母亲时的喜悦、温馨的氛围,以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和失去孩子的失落感,并放置报刊、杂志或让她们倾听一些轻松的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指导其充分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和长时间的心理负担,提供适用的放松疗法,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态度,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运用沟通技巧,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可以运用暗示、引导、制造温馨气氛等技巧,指导家属尤其是丈夫经常关心安抚产妇,不要在产妇面前流露不良的情绪,让产妇时刻感到家庭的温暖,消除焦虑、抑郁情绪,对于有哭泣、紧张、焦虑的产妇,以极大的同情心安慰疏导产妇,说明其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可造成不良影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勇于战胜自我。

2.5出院护理

在产妇出院前,掌握产妇的机体恢复情况,并做好必要的健康教育工作,宣传优生优育知识,以增强信心。告知下次怀孕的最佳时机,做好出院后的回访工作,回访时间要一直延续到下次怀孕的整个孕期;告诉其在下次怀孕期间应注意的事项,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告诉其求助的方法以及咨询电话,随时咨询,耐心解答,尽可能减少畸胎及死胎的再次发生。

3 小结

胎死宫内是妊娠期间特殊的个体事件,对孕妇的心理刺激很大,不良的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到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次怀孕或家庭的稳定,因此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其生理、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医护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围生期保健知识宣教,以扩大围产期保健网络,减少和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同时应注重对孕产妇心理健康的测量,了解孕妇的个性特征,提高其对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应激能力,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樊尚荣,赵瑞林.分娩期妇女的心理卫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6.

篇6

【关键词】老年人 肺结核 心理护理

1 心理因素

1.1不适应角色转换。

1.2担心疾病。

1.3经济因素。

2 心理特征

2.1焦虑型 此类心理特征病人情绪极不稳定,有经常被“死亡阴影”笼罩感,食不甘寝不安,常常不配合治疗和护理[1],往往对预后不甚乐观。

2.2悲观型 此类心理特征的病人多是病程长,病情多次反复变化,住院次数多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或合并肺癌者,其中有的曾有大咯血,他们多是病情危重者,而他们的子女、亲属或单位的同事有的对他们感情冷淡,缺乏同情或体贴。多种因素使这类病人悲观失望,对疾病的转归缺少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

2.3忧郁型 此类心理特征病人得病后认为自己老了,对治疗缺乏信心。

2.4过分执拗和过分依赖型 此类心理特征病人往往是长期患病或病情较重者,患病前曾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家庭条件,在单位和家庭长期有人伺候,患病后过分依赖医护人员、配偶、子女和同事。

3 心理护理

3.1针对病人心理特征实施心理护理

3.1.1护理焦虑型病人时,主要采取疏导的措施,协助做思想工作,对大咯血病人要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引流,避免发生窒息,同时给予格外的关怀,必要时派专人守护[1]。通过这些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焦虑,使其情绪安定。对于情绪高度紧张者,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小剂量VB1与牛奶联合睡前口服,具有抗焦虑作用,使之配合治疗。

3.1.2护理悲观型病人时,要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给病人讲述结核病及有合并症治疗的新进展,将病人病情的每一个点滴好转都及时告诉病人[1]。对某些重要病情及不良的预后必须做到向病人保密,以减少心理负担。并且告之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3.1.3护理忧郁型病人时,主要是采取开导和疏通的办法[1]。引导他们与病友广泛交往,结交朋友和知心者,消除其孤独和对疾病的忧郁,使其情绪乐观,配合治疗。

3.1.4护理过分执拗和过分依赖型病人,要尊敬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哪怕是不完全合理的要求也尽可能讲清道理,进行规劝和解释,切不可批评和训斥。要真正做到微笑服务,使护理人员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医疗和护理的每一点进步,以增进他们的自强意识。 转贴于

3.2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结核病的治疗过程长,化学治疗方案的药物副作用较多,使得许多病人不能足量、合理、全程用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3.2.1提高药物治疗知识。

3.2.2宣传结核病传播与预防知识,应向病人和家属宣传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及消毒隔离的重要性,指导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3.2.3指导休息和活动。

3.2.4指导患者饮食。

3.2.5指导患者良好的睡眠习惯。

3.2.6预防压疮发生。

3.2.7预防跌倒。

3.3针对老年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实施护理 肺结核病人由于患病时间长,抵抗力低,治疗护理繁杂,极易产生合并症,肺内感染是老年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

3.3.1防止院内感染。

3.3.2给予雾化吸入。

3.3.3对于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的患者,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护理。

3.3.4痰致病菌培养。

4 做好医院外疗养的保健指导

4.1指导病人和家属熟悉结核病防治知识和呼吸道隔离技术。

4.2嘱病人戒烟、戒酒,注意保证营养的补充,避免劳累、情绪变化及呼吸道感染,合理安排休息。

4.3向病人介绍院外坚持口服药的重要性,说明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注意事项,如出现眼花、手脚麻木、耳鸣应立即停药并及时来院就诊。

4.4病人定期复查胸片和肝、肾功能,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5做好结核病预防工作,早期发现病人并登记管理,注意个人卫生,做好结核病人的隔离及痰液的消毒、灭菌工作;不随地吐痰,不饮未消毒的牛奶;给未受过感染的新生儿、儿童及青少年接种卡介苗,使其产生对结核菌的获得性免疫力。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93-01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对血液透析的不了解和高昂的透析费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往往使患者不能积极面对透析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逐年增加,怎样帮助首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减少和避免消极情绪对透析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接受血液透析,是血透室护士应努力探讨的课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24~76岁,平均43.5岁。

1.2方法:通过观察与交流,对患者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和调解。

1.3结果:42例首次血液透析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积极面对和接受血液透析。

2心理特点

2.1恐惧心理:因为肾脏有很强大的代偿能力,很多患者是在自觉不适的情况下才来就诊,而且多以高血压,头痛,贫血乏力,等非肾脏病来就诊,当获知被确诊为尿毒症时,首先是对尿毒症等同于癌症的严重后果感到恐惧,不能也不敢接受,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继而对陌生的治疗环境,新的治疗方式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2.2焦虑心理:血透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维持性的替代治疗,且费用昂贵,平均每年发生医疗费用约5-8万,对普通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许多青壮年病人在病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治疗费用成为病人最为担忧的瓶颈问题。即使有医疗保险,每年自理费用也需1.5万元左右,农村患者每年的费用近3万。且患者多半丧失劳动能力,也意味着收入锐减与医疗费用巨额支出的双重打击。因此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负担与患者强烈的求生欲望形成激烈的心理冲突,导致病人产生焦虑困惑的心理,甚至伴有无价值感。

2.3忧郁绝望的心理: 患者患病时间长,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社会活动范围,也不能承担原有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反而需要家人长期照顾,若遇到单位不支持,亲人朋友冷落等情况,更易产生忧郁绝望心理。而老年病人则担心自己拖累儿女,耽误儿女的工作,时常流露出生不如死,悲观厌世的心理。

据统计,患者在血透前的心理状态为:表现有紧张的病例数为21,占比50%,表现有焦虑的病例数为9,占比21.4%,表现有恐惧的病例数为7,占比16.7%,表现有忧虑的病例数为5,占比11.9%。

3心理护理

3.1.1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首先为选择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原理及注意事项讲解,解答其提出的疑问;告知患者首次透析可能出现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一般情况下通过数次诱导透析上述不适症状可自行缓解。介绍其它血透患者了解透析的经历和体会,以消除紧张恐惧感,从而坚定透析治疗的信心和决心。

3.1.2减轻焦虑和抑郁:慢性肾衰竭患者需要透析时,大多病程冗长,家庭经济负担较大,担心透析费用高而疗效差。给患者耐心讲解透析的科学性及慢性肾衰竭透析的必要性,同时鼓励患者倾诉内心苦闷、烦恼、忧愁或痛哭来发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念,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减轻焦虑与抑郁心理,主动积极接受透析治疗。

3.2透析过程中的心理护理:血液透析即刻并发症是指并发症发生在透析过程中,发生快,病情重,需立即治疗。常见的即刻并发症有失衡综合征、低血压、低氧血症、心血管并发症等。罕见即刻并发症有溶血、空气栓塞等。多在透析开始5min内发生,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发热等。因此,透析过程应做好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发现并及时处理上述并发症对患者是极大的心理安慰。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观察患者的全面情况,掌握病情变化,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及需要,如出现:打呵欠、冷汗、心慌、便意、眼花、常采取紧急措施,如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停或减超滤,缓慢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如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指导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保证患者生理、心理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3.3透析后的心理护理:透析后患者身上带有透析管,应耐心详细讲解透析管的注意事项,以及出血和感染的危险,嘱其穿宽松棉质衣裤,股静脉置管者要使用坐式便椅,减少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度。勤观察置管处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血,置管处皮肤有无红肿、痒感,监测生命体征,最大程度减少首次透析后的不适,减轻躯体痛苦和心理紧张。透析后,因透析管路和疾病的影响,患者不能很好地与外界联系和获取信息,产生与世隔绝的心理,我们建议并指导患者收听收音机,获取外界信息使心理平衡。营养不良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医疗费用及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患者营养教育,尽快帮助其由非透析疗法至透析疗法营养观念的转变,顺利进行长期透析治疗。

篇8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3年1~11月烧伤整形外科82例眼部整形受术者。其中初中10人,高中14人,中专5人,大学53人;未婚36人,已婚35人,离异11人;学生15人,农民12人,职业女性45人(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等),其他10人;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9.1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调查工具采用由Derogatis1973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2]。该问卷由王征宇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将其引入我国并翻译成汉语[3]。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广泛用于心理测量,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一种检测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本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采用1~5级评分计算各因子得分,分别记1=没有,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

1.2.2 分组:将82例受术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41人。调查者在术前(以下称干预前)及12周末(以下称干预后)以问卷调查方式,按统一调查程序,要求受术者规定时间内按照指导完成答卷,当场收回。

1.2.3 心理干预方法:两组在术前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调查者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每次50~60min,每周1次,连续12周,采取一对一服务。干预内容:①支持心理干预: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耐心倾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消除陌生感,对受术者心中的疑虑逐一解答;②心理疏导:让受术者了解自己的处境和所承受的压力及内心需求,把自己的期望值调整到自己能力相适当的程度。引导受术者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感,以缓解精神压力;③放松疗法:指导并协助受术者进行放松训练,主要采用深呼吸训练、倾听音乐法及渐进松弛法等进行心理放松,可反复训练,学会对自身生理活动和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从而改善心身症状[4];④认知干预: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消除疑虑和担扰。

1.2.2 统计学方法:采用上海惠诚咨询软件,成人心理测验系统5.0版进行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根据不同心理类型给82例受术者进行分类, 见表1。

2.2 两组眼部整形受术者术前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见表2:82例受术者中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偏执等因子得分较高。表2显示,术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眼部整形术12周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表3显示,干预组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由表1可见,根据受术者的职业、教育背景、经济收入、家庭情况、审美观、就诊的目的与动机,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受术者的求美动机、外貌期待类型、心理状态、分为正常求美型、情感受挫型、期望值过高型[5]。

3.2 受术者心理健康基本状况:①正常求美型:此类受术者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心理机制成熟,能够摆正心态,希望通过手术来弥补不足与缺陷,提出的要求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受术者一般表现为术前焦虑、恐惧等心理。针对此类受术者,心理干预主要采取心理支持+放松疗法,其它干预措施为辅。此类受术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好,通过与受术者持续真诚的沟通,教会受术者放松疗法技巧,让受术者缓解术前焦虑、恐惧心理;②情绪受挫型:此类受术者大多是因恋爱、婚姻、工作中经历过挫折。受术者表现为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心理。针对此类受术者,心理干预主要采取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其它干预措施为辅。此类受术者动机往往是为了挽救某种关系,所以要尊重患者的稳私权[6]。正确引导受术者找出问题的根源,正确面对生活,逐步从痛苦中走出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③期望值过高型:此类受术者大多有自恋倾向或者是完美主义者,对手术抱有太大的希望,受术者表现为躯体化、强迫、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甚至精神病性等心理。针对此类受术者,心理干预主要采取认识干预+心理疏导,其它干预措施为辅。此类受术者重点降低期望值,改变认识,让其了解医护人员并非“魔术师”,不能将一切丑陋变为美丽,重塑美丽必须在自身条件上进行,不能凭空捏造。

3.3 心理干预是一种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新的治疗手段[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各因子得分均较高,表明的确存在焦虑、忧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两组对照组比较,术后对照组各因子虽有下降,但不明显,经过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各因子均有显著降低,组间比较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了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4对策

4.1 加强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好宣教,并让受术者共同参予手术设计,为其讲解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介绍手术的方法及麻醉方式,让受术者做到心中有数。

4.2 调整情绪:讲解手术的可行性、科学性、安全性,手术可能或只能达到的效果。引导受术者认识到手术只能局限于外貌美的改善,要实现圆满的精神及社会生活还须内在美的完善。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受术者重塑认知结构,达到审美共识,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感受,帮助受术者重塑自信,更好的融入社会[8]。

4.3 降低期望值:由于受术者对术后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术前应做好疏导工作,降低期望值。纠正受术者不切实际的幻想,科学与真实地宣传整形的实际功效,改变医学美容能将一切丑陋化为美丽的错误认知。了解受术者心理发展过程,对受术者进行心理分析,筛选适宜人群手术,如果不能纠正,宁可不做手术。

4.4 保护隐私:严格保守受术者谈话的内容,不得对外公开受术者的姓名及个人隐私。尊重受术者人格。

4.5 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护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培养自己道德情操和责任感,促进形成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业务技能,以健康、愉快、稳定的情绪,正确的态度和饱满的精力以及耐力去影响并帮助受术者解决心理问题,达到改善受术者不良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多加强心理护理和沟通技巧的学习,经常做实际案例讨论,在工作中逐步提高[9]。

5讨论

现代社会不仅是个快节奏、竞争发展的社会,且也是一个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社会。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大多数女性希望通过整形美容来改变外貌上先天的不足,但因个体受环境、职业、教育水平、年龄的影响,对审美的标准也不同,心理防御机能也有所不同。可以发现受术者大多存在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偏执等心理症状。受术者如果处于心理冲击和危机状态,在没有调试好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会大大增加手术的风险性,降低手术的耐受性[10]。术前针对受术者出现的心理状况,通过安慰、宣泄、放松、鼓励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更好的发挥潜能改变心理应对防御机制,引导受术者重塑认知结构,建立自信心,不仅可以融入社会,更好的可以提高手术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如梦,郭树忠,苗丹民,等.美容咨询者与受术者个性差异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760.

[2]Dew A M,Sorra J J,Seghezzo M E.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ymptom Checkist 90(SCL-90)in an Argentin Bonicatto population sample[J].Soc Psychiatr Psychiatr Epidemiol,1997,32:332-338.

[3]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2)68-70.

[4]陈晶.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手术前后焦虑与抑郁调查及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712.

[5]潘小林,时静.美容整形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家庭护士,2008(2):153.

[6]王晶茹,张高坤,林英.女性整形美容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510.

[7]刘振英.综合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32.

[8]范世莲,周菊华,季冬梅.重睑受术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2):70.

篇9

先兆流产是指妇女妊娠28 周以前出现阴道流血或下腹痛,子宫颈口未开,妊娠产物未排出,有希望继续妊娠者。近一两年我科收住此类病人有增多趋势,虽然不是常见病,但对患者及家庭成员均可造成心理影响,而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影响疾病康复,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62例先兆流产病人,年龄26岁至31岁之间,治愈37例,未愈25例

2 心理问题

2.1 恐惧和紧张

患者多数因为有阴道流血而感到害怕,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不易怀孕、习惯性流产的患者,这种心理更为严重,不易怀孕的患者由于受孕困难;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年龄的问题;怀孕后出现流产现象会感到非常紧张,而习惯性流产的患者由于有过流产的经历,心理反应会更严重,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心理。

2.2 焦虑和忧郁

患者由于担心预后问题,频繁的询问自己相关的检查结果,是否能继续妊娠等问题,如果得不到答复会坐立不安,尤其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层次差别较大,并且缺乏相关知识,出现了阴道流血现象误认为自己妊娠终止没有希望了,有部分患者害怕用力会加重出血,不敢下床、不敢大声说话、语言缺乏交流、而导致焦虑和忧郁。

2.3 家庭因素情结

大龄夫妇家庭盼子心切,有习惯性流产的患者为不能给丈夫带来亲子的快乐而难过,出现自卑心理。少数民族由于可以生育两胎,怀孕第二胎普遍年龄偏大,更为重视,而且语言沟通困难,住院后常心神不安,严重者夜不能寐,都会给疾病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

3 护理措施

3.1 稳定患者情绪

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信任感,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有条件可安排住患者较少的病室或和轻症患者住同一病房室,保证安静休息。少数民族患者由于饮食和信仰的差别可安排住同一病室,并随时掌握信息做好调整,便于患者交流从而减少紧张心理。

3.2 做好健康教育

积极耐心的为患者讲解先兆流产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少数民族患者可请同民族护理人员帮助解决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让她们对自己目前病情有所了解,减少恐惧。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变化了解心理状态,积极交流,并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关心,树立治疗信心。

3.3 进行心理疏导

积极和患者家属沟通,消除家庭顾虑,可单独和患者丈夫交流,说明患者当前心理状态,安慰和关心妻子的重要性,并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家属共同协助护理人员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消除自卑心理。

篇10

【关键词】 脑梗死 心理特点 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不断增多,病死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死因,它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性残疾,而且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是现在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但心理干预在治疗方面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态,正确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我们对129例清醒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29例患者均为2009年8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均为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65.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症状。

2 心理特点

2.1 焦虑 由于脑梗死起病突然、病情重,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康复,大多留有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年轻患者为自己不能继续工作,年长者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连累家人而焦虑不安。

2.2 自卑 因患者病后肢体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说话结巴或嘴角流涎,总怕别人取笑而产生自卑感。

2.3 急躁 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敏感多虑,求愈心切。

2.4 抑郁 有些患者对未来焦虑不安,消极,甚至自暴自弃,拒绝治疗

3 心理干预

3.1 环境影响 首先要求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要求安静整洁,光线柔和。

对新入院患者,护士应热情接待,做好详细的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环境、各项规章制度、科主任、护士长、责任医生及护士,使之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角色。

3.2 时间安排

一级护理患者因病情尚不稳定,随时有反复的可能,虽意识清醒,但尽量减少打扰的次数,一般每周两次,二级护理因病情基本稳定,一般每两天一次,三级护理,病情稳定,即将出院,但对康复生活饮食指导的知识需求更迫切,一般每日一次,也可在晨晚间护理,做各项护理操作前后,根据病人需求进行沟通与干预。

3.3 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的方法

护士要尽快对患者心理做好评估,掌握患者的动态心理,根据患者不同的知识层次、年龄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如针对焦虑患者,首先要了解其焦虑的原因,然后对症疏导,告诉患者,经过治疗及自己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生活自理是完全可能的。针对自卑的患者,我们要多体贴,多关爱,告诉患者偏瘫的症状,经过治疗和护理是能逐渐康复的,还可定期组织病友座谈会,请恢复的比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鼓励患者间多进行交流。针对急躁的患者,我们要主动与其沟通,做任何治疗前都要向其说明此项操作的目的,告诉其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使其承认并接受患病的现实,使其明白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恢复的更好。针对抑郁的患者鼓励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帮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要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

4 结果

12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忧郁倾向的占22%,焦虑约占38%,急躁约占15%,自卑约占13%,其他消极、厌倦等占8%,有时各种心理交杂在一起,通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忧郁、自卑等负面情绪明显下降,情绪基本稳定,98%的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