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教育 人的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31-01
儒家教育思想带给我们很多极具现实意义的人文启示,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成为构建当前教育新体制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 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1.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向导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观本质上是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在价值关系中,主客体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人”关系和“人―自然”关系,中国儒家哲学对“人―人”关系的认识特别深刻,也特别重视。儒家强调人与天地合,仁者与天地万物同体等观念。孔子明确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肯定的是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等,其意义都在于高扬人的主体意识。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其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阶级性,从其鲜明的教育宗旨可知,儒家教育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向导;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去实现那一时代所理解的人性的丰富与圆满。
2.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
先秦儒家在论及教学过程时,已为我们阐明了教育的真义:教育即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其中“教育情境”渗透了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在《学记》中,我国古代教育家便总结出“教学半”的论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没有无教的学,也没有无学的教;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切磋、互相启发的过程。在教的方面,教者在师生对话中因人设问,引人入问,层层深入,师生在一种平等、宽松、不受束缚、自由状态下探索智慧,这种对智慧的探索不是在知识的占有上进行的,而是平等的,由此而发生的师生关系乃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要求;并反对“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即反对注重诵读教条,丝毫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因材施教的注入式教学。在学的方面,注重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以及如何在知识中“寻找自我”,使人成为他自己。孔子在谈话中经常表现自己的无知,激发对方思考,与弟子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切磋中真理明朗,师生受益。这种“引导――建构”下的教学相长,身教重于言教,把严格要求与讲解后学相结合,教学中渗透着民主、平等的精神。
3.“以诱生惑,以诱激趣”
启发式教学是先秦儒家教学的根本方法,其特点是“以诱生惑,以诱激趣”,学生在启发诱导中求知,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乐趣。这一教学思想根植于儒家思想中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受教育者能“自省”“自反”“慎独”到“自我完善”,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在“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这是一种乐观型、自强不息、以群体为本位的“乐感教育”,有别于西方传统教育中的“罪感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并在文化修养、人格感化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将学思行有机统一起来。这种学而乐的效果,除了善诱还在于“适时”的教学方法,“有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意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在知识、心理上的“最近发展区”,及时教育,在学生有了受教之心、求知欲强烈时,教师再“乘其间而施之”,就会像春风化雨那样,收到点滴入土的效果。
二 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人文启示
鉴于上述现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倾向,结合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有用养料,提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教育过程中要缔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提高师生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人认为,我国古典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先秦的儒家教育思想,本于人心,达到大同,始于人文,通乎天地,其亲切、平实、纯朴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法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典教育的善美境界,其以“和谐”为核心建构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蕴含的浓郁的人文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有着深刻的启发。在这种育人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条件完成自己的学习过程,实现既建构知识意义,又建构人自身的意义,既要有信息的撷取,更要引导学习者“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由知识向智慧升华。第二,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增强人文性渗透,促进教育的纵深发展。第三,注重教育的整体性与完整性,促进人和谐统一的发展。
培养人、关注人是教育的根本。人的基本性格特征是整体性、完整性、个体性,故关注人应充分关注人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教育应当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的生存内涵的拓展,赋予个体的生存以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生存内涵,在个体生存内涵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谋求个人走向社会的发展,这样教育就把个性、个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人文与功利统一起来,在此统一过程中,实现人的完整性,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艮著.王心斋全集(卷四).和刻影印近世汉籍丛刊本
篇2
关键词: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学政治课教学;启示
青少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当代中学生塑造好,既是祖国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在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灌输,没有把政治理论的灌输与人文修养的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学得枯燥无味,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注重灌输的风格,包含了许多体现中华传统人文教育精髓的内容,这就为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提供了客观依据。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是充满智慧的文化,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理念有很多契合点,其中,儒家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探索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充分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当下改进中学政治课教学增添新的力量。
一、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由德育、人生观教育、美育和生命教育这四大内容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座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宝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精髓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
1.儒家人文教育目标:培树理想人格
儒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促使人性的觉醒,启发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里,孔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个体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孔子看来,个体从青少年时代开始接受教育、积累知识,一直达到不迷惑,才开始悟透“天命”,而只有实现“知命”,才能务实地认识和面对人生,才可成为君子。孔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形象的具体描绘。需要指出的是,在培树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儒家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于自己所具有的现实生存意义,强调教育要在尊重受教育者的需求的基础上,用师法、礼义真正做到“化性起伪”,实现“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和谐统一。
2.儒家人文教育理念:因循自然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强调因循自然,实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孟子说:“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在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儒家强调教育者必须注重顺从事物的本然状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受教育者的本性来展开。这一点,在当下教育异化现象严重、教育者主体性日益失落的情况下,尤其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反思。
3.儒家人文教育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在因循自然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儒家人文教育发展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启发教育
儒家人文教育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反对填鸭式教学。孔子非常善于调动学生求知欲,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孔子日:“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常常赞扬善于提问的学生,认为只有深入思考了才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很有帮助。
(2)重视自我教育
儒家认为这是人文教育取得实效的最好方法。子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自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儒家认为,自省是最基本的作法。孔子日:“见贤思齐焉,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而慎独则是自省的最高境界。
(3)强调因材施教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从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特别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就善于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丰富的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在于:
1.加强人文教育,给学生以人性关怀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在于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社会教化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性关怀,就要求我们从“分数就是一切”的当代教育异化中解脱出来,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
2.推进德性教育,促进人的完善社会化
中学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普及基本社会政治知识、为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归根结底,二者统一为实现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因此,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应当善于吸收、借鉴传统儒家人文教育的优秀经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突出良好品德的养成,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积极探讨推进人的完善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3.树立人本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因循自然与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更应当做到循理而行。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积极学习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握中学生思想认识形成与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具体来说: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就要从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的窠臼中解放出来,真正从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考虑展开教学。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等等。
(2)积极开放政治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当代中学生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日益复杂多样,这就使得客观上为中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增加难度,然而,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十分巨大,要充分肯定、相信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和综合思考水平。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善于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对不正确、偏激的观点给予指正和引导。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与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有本质区分的。在以知识为本位理念指导下的传统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学生认知领域的传授,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无暇顾及学生的人格、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评估主要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理解的程度为准,最终导致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答题能力。由此看来,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要求创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无疑对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需要教师具有良好道德风尚,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又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授课技巧,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真正陶冶在真、善、美的情境中。
篇3
【关键词】儒家思想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6-02
前言: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个人要经过对儒家思想的理解,然后自我反思,最终去实践。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个人的品德水平越来越重视,道德品质成为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由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发挥儒家思想的教育作用。
一、传统儒家思想的含义
传统的儒家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推行仁政、有教无类、士大夫品格。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之间征伐混战,百姓无法安居,在一些国家里甚至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面对这样的一种状况,受过完整教育的士大夫阶层开始有了新的感悟和觉醒,知识分子对于世界的敏感往往可以推动着历史进程。士大夫阶层开始意识到诸侯纷争的残暴,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反对诸侯王继续彼此杀伐,因而提出“仁政”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仁政”思想主要是劝解君主要推行一系列爱民政策,减少杀戮和征伐,从国家内部开始治理,不搞扩张。另一种思想是“有教无类”[1]。是指教育要面向所有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提出教育不能分出三六九等,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教育,明白事理。最重要的一种思想是“士大夫品格”。中国古代有一种能够说法,即是“君子[2]”。何为君子?就是具有儒家性格的士大夫形象。这种形象是具有传统社会符合周礼下的,具有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的士人。
二、儒家思想的意义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是要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精华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在书本上领悟,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感悟带到生活和学习中。领悟儒家传统思想,对于每个高中生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时期,每个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时期的教育,要偏重于对学生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教育。所以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一个步骤。具体的做法就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社会多对儒家思想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积极引导孩子自主的学习儒家思想,培养自己“君子”一般的品格。老师要做到早联系教材的同时,注重课堂教学中儒家思想灌输 其次,教材是在专家严格筛选下选取的有关儒家思想的篇章,对于儒家思想已经基本过滤完成,教师在教学中顾及较少。同时,联系教材的课堂教学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其理解能力与道德情操。教师积极搭建一个课堂平台,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理解儒家思想的机会。教师的课堂灌输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儒家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但对于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儒家思想来说还不够。要让学生真正能够贯彻儒家思想,那么搭建相关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儒家经典[3]。要让学生真正能够贯彻儒家思想,那么搭建相关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儒家经典。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肯定或者纠偏。
另一方面,学习儒家传统思想是每个人追求完美人格的需要。如果说高中生的人格发展还有达到成熟的阶段,那么语文课堂上无数的人文启迪和文学作品的无形感染都可以使孩子能够正确接受优秀价值观的引导,避免误入歧途。那么儒家思想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是可以贯彻整个一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深远程度却是持久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无刻不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表现在每个人对外界事物的选择判断之中。最后,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儒家思想的现实传承。在当代社会,许多道德问题纷纷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于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学科,应该有反思和顿悟,从根源抓起,把不道德的根源找到。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书本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境界的影响。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结语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传授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知识只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才是指导实践的唯一主体。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贯彻和传承儒家思想不失为一件好事。具体来说,可以搞一些主题调研,帮扶活动,社区公益,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让儒家传统思想得到现实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娟. 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对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意义[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1:23-24.
篇4
【关键词】工商文化 儒家思想 传承 借鉴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商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工商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借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历代儒家传统思想的理论菁华,全面丰富工商文化内涵,构建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传承性的工商文化体系。
一、工商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工商文化是工商部门在长期市场监管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价值观、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各种物质形式的总和,包含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等方面内容 。工商文化的形成历经几代工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集中体现了工商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是数百万工商人共有的宝贵财富,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推进工商文化建设,是开展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一项人的工程、心灵的工程、素质的工程。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积极探索工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工商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是,就系统地推进这项工作来看,工商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欠缺:对工商文化建设的内涵、价值与要求认识不统一,建设层次不高,影响力不够,参与度较低,系统性不强,规范性不足,缺乏长期规划,处于抓一阵松一阵的自发状态。体现在干部自身,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责任意识不牢,自身动力不足,工作作风不实,履职能力不强,教育管理不严,节俭风气不浓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对工商的正确认识,制约了工商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儒家思想与工商文化的必然联系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高礼法以及最广泛的道德遵从 。其内涵包括:以“王道、仁政”化导天下的治国理念,“要在中央,事在四方”的政治制度,“大同”与“小康”的政治理想,“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人际伦理,“慎独、重教、修己安人”的修养观念,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等;涉及了从国家到个体、从自然到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从理想到实践、从目标到方法;涵盖了政治、法律、哲学、伦理、道德、教育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整套的严谨周密的理论体系。
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正统,儒家思想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渗透在人民的点滴生活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决定性的作用。当代中国以儒家思想的“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展需要,提出了“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在逐步实现伟大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儒家思想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儒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影响深远,还传播渗透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亚洲各国。尽管各国民族有异、语言不同,但通过利用儒家思想,他们同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表明:在当代,儒家思想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工商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不可能脱离传统思想和观念而凭空存在。可以说,如果没有对儒家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就没有当今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更不会产生几代工商人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完善的工商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摒弃儒家思想等优秀文化积淀,工商文化建设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把儒家传统思想视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和宝贵思想资源,充分传承利用,科学借鉴汲取。
三、儒家传统思想对于工商文化建设的借鉴
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摒弃儒家思想遗留的封建残余,其“以人为本”、“为政以德”、“齐家治国”、“格物致知”等思想理念,在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工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等工商文化的四个层次内涵有着具体的现实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修德行做人,练本事干事。儒家的人本、法治、道德、改革及和谐等思想精髓,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在这些思想精华的指引下,工商机关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切实借鉴吸收,才能焕发活力、产生动力,进而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成为工商机关行之有效的精神引导,细致严密的制度规范,创新载体的文化凝聚、坚强有力的行为监督,才能真正发挥出工商文化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增强服务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树立工商服务的统一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推动工商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忠继.儒家文化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2]王德新.论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借鉴价值.
篇5
【关键词】儒家文化;四合院;别墅;影响
1儒家思想对社会人居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认识观以及行为规范和准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建筑人居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儒家礼制在建筑人居中主要是一种君臣关系、尊卑有序以及嫡庶关系的表现。因此在讨论我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方面很多时候都是在讨论儒家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追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讲究等级秩序。对建筑的影响,突出体现在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现代一般认为,风水文化是当代地理学、地质学、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融的一门自然科学。建筑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舒适、怡人的居住、工作、活动环境。风水文化是儒家推崇的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八卦理论中,“风”代表的是元气和场能,“水”代表流动和变化。风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堪舆地势、地形、选址、朝向以及建筑风格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在建筑物中,正房即是“仁”。从另一个方面也是等级秩序在建筑中的体现。等级秩序首先体现在规划上的中轴对称上,每个城市的中轴就是最高权力当局的建筑物,体现了最高当局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其次体现在四合院的主房比其余的房子要高,体现了主人的地位最高。
2别墅建筑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现代别墅的设计很多源于古代庭院府第式建筑风格――四合院。厅是屋的中心,常见的“厅屋组合式”四合院有“四扇三间”,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做厅,暗间做室,厨房、厕所、储物、牲口舍等一般需要傍房搭建或另建。厅屋组合式民居基本组合单位是以“两堂”或“三堂两横”式房屋为基础,向前后左右不断扩建。小的是民居式四合院,大的可以为富商贵胄府邸,再大者则为紫禁城。不管是民居式四合院还是紫禁城都遵照着儒家思想而建。现代的别墅建筑中也大量的运用了儒家思想。
2.1 严格的宗法制度
我国有着悠久的帝王制度时期,在封建王朝时期,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都遵循着严格的宗法制度。这种严格的宗法制度不但体现在礼仪和日常生活中,在建筑中也有体现。在我国早期的文物考古中曾经发现一座院落由周围的四座房屋围绕而建的格局,这种格局中的方位一般也是严格的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格局,中间的院落称之为“天井”。虽然漫长的时间侵袭了这些,但是遗留下来的痕迹仍然能够让我们精通其工艺水平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内涵。在一般的四合院建筑中,主要有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等。四合院的建造完全讲究坐南朝北,整个院落属于对称结构,甚至可以说是南北对称,东西亦对称。在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型别墅中,院落的南北中轴线是建设的起点,然后按照折条南北中轴线分别建造正房和左右对称的附房。然后再以左右对称的附房的中心为主建造南边的房屋。在更加大型的院落中,除了建筑有最中心的主院外,在住院的南北及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分布的跨院,是名符其实的“深宅大院”。
2.2 门第等级制度
“门”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除了供人出入和防卫外还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国家还是家族,都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儒家封建礼制中“门第相当”“门当户对”的等级制度对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在我国古代的宅门建筑中,最多的是屋宇式大门和墙垣式大门两种。墙垣式大门更多的适用于低等小院,如北京较小的民居四合院。而屋宇式大门的更多的应用在皇亲国戚以及富商贵胄。屋宇式大门根据等级的不同更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等。“门第相当”“门当户对”这样的词用在这里,再也恰当不过了,可以这么说,四合院型别墅的大门就是宅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2.3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制度
儒家极力推崇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用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和行为的道德手段。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群命名来说,北屋因为坐北朝南,冬暖夏凉为正房,为尊。在东西方向的房屋中,因为“左为上”的思想,东厢房的等级次之,其次为西厢房,南屋因为背对阳光、阴暗寒冷,等级最低。在格局上,所有的房屋(包括附房)皆围绕着北屋(正房)建造,而且在房屋的朝向、房间的大小、房间的高度、门窗的大小以及装饰程度及风格来说都低于正房。正房以基台柱石增加高度使其成为全院中高度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便达到这个四合院型别墅建筑的重心突出,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2.4 内外有别的制度
儒家的社会根基是宗族家长制度,四合院又是合族而居的代表,为了维持正常的家庭秩序就要有一系列的伦理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言行。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称“凡为宫室(住宅)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决定了其各房屋的作用。在比较大的四合院中,一般以垂花门分为外院和内院,垂花门以外的房屋建筑是家族接待宾客的场所,垂花门以内的正房、厢房、耳房等,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不允许外人进入。充分的把“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的表现了出来。
3结语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人居的影响。四合院型别墅从儒家思想来建筑,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四合院型别墅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仁”思想,揭示了儒家严格的宗法制度、门第等级制度、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制度和内外有别的制度,是现代人研究儒家文化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王晖,张越,孙洪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四合院中的体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篇6
【关键词】文学;儒家;政治;忧患意识;仁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论诗便指出诗有“兴、观、群、怨”之作用,可见儒家思想积极入世,重视实践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与其相符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但我们应知道的是,在“文学”诞生之初,它的种种社会功用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记录光怪陆离神奇之事,多是神的故事及英雄传说,但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朝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产生,原先的神话故事在儒家学子的改造下逐渐被“理性化”,原先的神变成了“人”,原先的“英雄”变成“帝王将相”,文学被人们重新认识、加工、包装,从此有了新的社会功用,就像统治者手里的权杖,指挥着社会的伦理道德,纲常教化。那么儒家思想究竟对中国文学有怎样深刻的影响呢?那就不得不说以下三个方面
1 文以载道,为政治教化服务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与从政的关系,认为“学而时习之”后应关心国家政事。可见儒家思想注重学以致用,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学标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学的社会实践功用的,而不仅仅是人们寓情于诗,借诗抒情的产物,这种社会公用与唐代提倡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结合,不难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学是要经世致用,为政治教化服务。这种社会政治教化的文学是统治者维护其地位,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这也是中国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诗序》中提出的“六义”“美刺”等说,都是与政治教化息息相关的。《诗大序》有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一段不仅对诗、歌、情、志的关系有了深刻的阐释,而且充分肯定了诗对于国家政治、社会教化的重要推动作用。关于诗的“美刺”作用,我们可以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句话中受到启发。
无论是“美与刺”还是一系列爱国诗歌的产生发展,都受到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影响,体现着“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的主张。关心政治,崇尚现实,注重作品的讽刺性,教化性和教育意义,促使我国古代作家写了不少针砭时弊的优秀文学作品,但在当今社会,“文学为政治服务”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与质疑,而文学作品如何在这种反对质疑声中发展,繁荣,开辟一条新路才是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 中庸之道
《论语 先进》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认为“中庸之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哪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哪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中庸之道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绝大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中国人讲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来的很多文学作品呈现含蓄、内敛的倾向,作家们似乎能够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强烈的情感不致一泻千里地抒发。像《论语 八佾》中孔子就赞扬《关雎》是“乐而不,哀而不伤”就是说《关雎》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平衡,没有过度的快乐或者悲伤。男子对自己心爱的窈窕淑女求之不得时,只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并没有过于强烈的哀伤,这应该就是“哀而不伤”,但当男子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女子是也仅仅是“锺鼓乐之”“琴瑟友之”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欣喜若狂的表现,这应该便是“乐而不”。此外。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是强调凡是诗都要具有中庸之道,要使人的思想中正无邪。在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朴实、含蓄、委婉的特征,多是“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效果。就拿李清照的《武陵春》为例,原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几多愁。
这是李清照五十三岁时避难金华所作,当时的她面对着家破人亡,丈夫死去,孤苦无依。可以想象她的心情是何等的悲伤。词的首句写狂风花尽,一片凄凉,但作者却没有从正面描写风之残暴,花落狼藉,而是极为含蓄地用“风住尘香”四字来点出春光一去不复返的哀愁。词的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更是极其委婉地表现作者的愁绪,让哀愁有了重量,这种含蓄反而将作者的哀伤之感扩大化了,算得上“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好的典范。
3 “天人合一”的天道观
篇7
关键词:儒家思想;艺术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J505;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86-03
一、当代儒家思想的变化和意义
“儒道同源”是我们对儒家思想比较广泛的认识,然而,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比道家思想要深刻和广泛得多。在中国,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社会统治思想的主导地位,而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儒家思想在其社会思想体系中也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我国在追求变革的途中,也曾经打出“打倒孔家店”的旗号,但随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进而使儒家思想得以再度兴起。而目前,受到西方文化等的冲击,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适应当代社会的境况,而经过一定阶段的探索和发展,现在的儒家思想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一)儒家思想的要义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一种思想的主流要义是应该保持其独立性的。而儒家思想的要义中,贯彻始终的是“仁”,其次是“义”、“礼”、“智”、“信”。这“五常”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之中。而儒家思想的道德制高点则在于“中庸”。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和解释方式呈现出多样化、阶梯性的发展,但是其核心内容仍然在社会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当代儒家思想的意义
1.当代儒家思想仍是人们道德体系的基石。尽管受到西方文化一定程度的冲击,当代的儒家思想仍然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占据基础而又重要的地位,进而形成人们的思想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而“仁”、“义”始终处于大众道德体系的顶端,经过其自身的理解和演变,形成独特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对其精神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2.当代儒家思想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所设立的行为标准并非遥不可及,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其在保持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已经产生多重衍生意义,并且在保持其现实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因此,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或者遵循。例如,“诚实守信”的到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
3.当代儒家思想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儒家思想一直保持着“兼容并包”的特征,面对异质文化的冲击,其更加能够“独善其身”。但是,儒家思想并不拒绝承认个文化主体之间的矛盾,而是使其能够并行,进而和谐相处。站在较高格局而言,这对解决民族文化的冲突,构建和谐中国以及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原地区主要的传统艺术形态及其特征
从五帝时代开始,中原地区的文明就一直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且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笔笔浓墨重彩,期间发展起来的广泛艺术形式,至今仍旧受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追捧和探索,并且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原地区主要的传统艺术种类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祖先努力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的同时,将自身朴素的审美观念与实际的生活需要相结合,并且就地取材,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产物,甚至有的艺术种类直到如今,仍旧让人叹为观止。
1.中原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审美情趣的发展使依靠人民的实际生活体验为基础,并且使之与相应的技术结合,进一步产生精美的成果,继而陶冶人们的情操。中原地区资源丰富,文化发展繁荣,自然风光秀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制造了许多的工艺美术产品。例如在瓷器方面,有洛阳的唐三彩、宇宙的钧瓷;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朱仙镇的版画,将传统的工艺设计与中国的丰富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欣赏价值,更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此外,南阳的玉雕也是一门精美的艺术,并繁荣发展至今,据多方考证,开国玉玺“和氏璧”即出于南阳。中原地区也是青铜器的故乡,青铜器的历史比唐三彩更悠久,价值也更高,因而也越来越受到瞩目。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其精品也出于中原,加之其上所雕刻的精美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除此之外,仍旧值得一提的还有淮阳的泥泥狗以及中原某些地区发展成熟的剪纸艺术、以及洛阳宫灯即彩灯艺术等。
2.中原地区的其它艺术形态。除了传统的手工艺品等艺术资源之外,中原地区还有较多的其它艺术形态。例如从夏朝开始即形成一门艺术的舞蹈形态,从仅具祭祀性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兼具娱乐欣赏功能的舞蹈,不仅受到了宫廷的重视和支持,也引发了出儒家之外的道家、法家等各个学派对乐舞的关注和评价,促进了中原乃至全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如今已经自成体系。另外,中原的音乐发展也时刻与文化和政治历史等深刻结合在一起,具有是跟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原地区在服装的装饰方面,也发展了良好的艺术审美形态,例如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的洛绣和汴绣等技术,其款式和图案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另外,服装的饰品诸如“荷包”等,不仅体现了古代女红的高超水平,更变大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以及人们之间美好的祝福。
(二)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
1.传递情感、折射民俗。无论是荷包还是剪纸,都传递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至今看来,仍旧充满了弄弄的“人情味”。同时,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承载着传播民俗的重要使命。其中的内同与神话传说、时令节气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其表达出来的形式则涵盖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传递人与人之间美好而纯粹的情感,还是表达对自然和信仰的敬畏和折服之情,这些传统的工艺品无不向我们展示着曾在这篇土地上生活的祖先以及他们的勤劳品性、智慧以及朴素的审美。
2.结合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中原民间艺术的形式种类繁杂,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主流文化都在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得以深刻的体现。仅仅以一个小荷包而言,就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要缩影。例如,荷包的形制千姿百态,颜色千差万别,皆因使用者的性别、等级不同而严格分类,这是传统儒家文化“礼”制中的尊卑、等级等的直观体现。再者,以中原地区的传统民间服饰而言,其中的装饰图案和款式设计都极力依照对称和均衡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相应的设计,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而具有美好寓意的各种装饰图案,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以善唯美的纯粹思想。
三、儒家思想对中原地区艺术设计发展的新影响
即使是在传统的中原艺术表达形式中,其所在时代对其艺术表达的方式、效果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其文化特征、情感、民俗等都直接作用于艺术表达的过程和结果之中,继而展现出独特而又别致的审美情趣,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范本和线索。而在当代,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儒家思想再次成为影响着大多数人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对于中原地区而言,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思想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地区。新时代赋予传统儒家思想的新意义势必会对中原地区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一)对艺术设计理念的影响
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对产品的概念等进行的构思,它直接体现在产品的设计成果中,并直接作用于产品的风格形成等。而设计理念的形成与设计师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联系。设计师灵感的来源需要丰富的文化熏陶作为沃土,而儒学思想中的美学观念运用到如今的社会当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庸”对设计理念的影响。“中庸”亦称“中和”,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标准,运用在艺术设计中,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求产品的设计效果与其周围环境等具有较高的切合度,尽管设计需要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是其产品不至于太过标新立异,从而导致与其应用环境格格不入。同时,产品的设计理念应当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每个细节的考量都应该收到足够的重视,不偏不倚,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外来的先进理念保持平和的态度。在面对外来的优秀技术时,既不盲目追求其新意而导致忘本,又不过分拘泥于中国传统设计理念的限制进而使产品设计理念落伍,而是取两者之精华,并经过自身的感受进行一定的融合,使二者之间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利状态,进而呈现出极致、完美的效果。
2.儒家“仁”学思想对设计理念的影响。“仁”的思想,其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运用在艺术设计中,它主要体现于对设计理念的考量过程中人文思想方面的运用。一方面是“爱人”。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其设计目的在于增加人类生活的方便程度,或者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有关的艺术设计中,理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个因素所能影响到的人文情怀,与细枝末节中展现“爱人”的良好品德,使其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另一方面,是爱自然万物,以现代的理论而言,即为艺术设计中的环保理念,这是对自然界中生命的珍视和爱护,也是对其保持怜悯情怀。
(二)对艺术设计效果的影响
设计效果直接体现在产品的运用过程当中,这不仅包括对产品的实用效果的影响,也包括对产品的审美效果的影响,体现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其直接衡量标准就是大众的购买度和认可度。
1.“中庸”对设计效果的影响。大多数艺术设计面对的消费者人群是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中层消费阶级,其对产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直接展示了设计效果。中原的消费者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并且,由于自身购买力的限制,大多数群众会选择价格适中、质量适中的产品,既不愿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购买价格高昂的产品,又不愿降低自身的需求选择质量较差的产品,这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间接体现。
2.儒家美学对设计效果的影响。儒家美学包含的方面极广,传统的儒家美学,以“仁”为本,将文化的智慧与艺术的审美充分结合,大气而不标新立异,并于微小细节之处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和谐。而中原地区的群众深受这一影响,对产品的审美需求既不停留在较为陈旧的审美观念中,又不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方式,而是将智慧之美与产品的设计效果相结合,进而选择既适于自身又落落大方的产品。
(三)对现代设计师的影响
对中原地区的艺术设计师而言,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植根的这篇土地,其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历史可以借鉴和引用,同时其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在这里兴盛和传播,每一件传统艺术品都充分体现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压力也是十分重大的,资源的利用似乎已近极致,这对他们的创新性要求更高。
1.儒学思想帮助设计师保持平和心境。面对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层出不穷的艺术设计产品及其飞快的更迭和淘汰速度,如何抵抗这样纷乱的干扰,而是关注于产品设计的本身,同时,保持自身特有的审美观念,对设计师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考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面对压力和诱惑,设计师保持自身的平和心境,专注于对设计的精确考量,不断积淀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修养,继而拿出优秀的艺术产品,才能取得最深层次的广泛认可,这也是儒学思想的积极作用真实的体现。
2.儒学思想帮助设计师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一个成熟的艺术设计师,必然有自己引以为傲,同时广受他人认可的设计风格,这也是将自己及自己的成果与他人进行区分的重要途径。而自身风格的形成,必然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创新。在保持自身风格稳定性的同时,追求其细节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并吸收相应时代和地域的特点,加以借鉴,进而使自己的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更久远的流传。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变化,而中原地区的多种传统艺术形式深受其影响,二者的结合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封德平.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其现代性转化[J].理论导刊,2014,(12):37-41.
〔2〕王晓予.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表征与社会意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72-173.
〔3〕周冰.中原地区艺术形态的传播与传承[J].美术大观,2013,(11):66.
篇8
关键词:人道;天道;成贤;成圣;中庸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道家是反对科学的,认为科学是人为的、反自然的、与“道”对立的,老子主张“绝圣弃智”,庄子认为科学技术会使人产生“机心”,人有了“机心”就无法得道。佛家主张出世,更不会关心科学。在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家,虽然并不反对科学,但是却忽视科学、轻视科学、排斥科学甚至鄙视科学。只有墨家提倡科学,可惜墨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甚小。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始终得不到张扬。科学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科学家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与充足的资金保障,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得不到普及。那么,儒家为什么轻视自然科学?原因何在呢?
首先,儒家关心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的哲人和西方的哲人一开始就走了不同的路向。西方的哲人探天究地,追根刨底地思考宇宙的本质,而中国哲人则担当起重建社会秩序的大任。中国哲学从来不重视对“第一因”、“第一推动力”等的追问,“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他们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治国平天下,如何恢复天下秩序的稳定。孔子很少谈论天道的问题,“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宋明理学讲到了天道,重建了宇宙本体论,但只是为了给纲常伦理找一个形上学的根据。宋明理学讲了许多功夫论,不是为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而是为了达到对“天理”这个伦理本体的大彻大悟。当邵雍问程颐是否知道雷起处,程颐回答说“起于起处”。他就是以这样的“机锋”来对待科学问题。儒家关心的是社会秩序,关心的是人道,至于宇宙的本质、自然的奥妙因为与重建社会秩序关系不大,所以他们不感兴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在他们的视野之外。整个儒家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轻视科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儒家追求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带动一系列社会的变化,可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儒家既然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天下的太平,所以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效应与儒家的目的格格不入。中国虽然有四大发明,但是,指南针被用来看风水,火药被用来制作鞭炮喜庆、避邪,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也没有广泛地运用,带来文化的普及。中国人并没有认识到四大发明包括其它发明所具有的军事、经济、文化的价值,或者说,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也许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但是害怕它们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威胁自己的统治和地位,所以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一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结合在一起,就会极大地推动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财富大幅度地增加,随之带来的就是财富在社会中的重新分配,使得统治者不能通过控制财富而控制社会生活。儒家所主张的分配制度是按照一个人的等级名分来分配财富的。如果社会下层掌握的财富过多,就有摆脱统治者控制的危险,给统治造成危机。还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带来社会分工的变化,对统治者的统治和管理也会带来挑战和危机。
第三,儒家心性思想把“成圣”、“成贤”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科学研究自然成了旁门左道、末技。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虽小道,比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意思是说研究自然是小技艺,虽有可取之处,但恐怕它妨碍了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荀子讲得更为明确:“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荀子・天论〉)一切以伦理道德为重,研究自然则是雕虫小技,旁门左道,是“无用之辨,不急之察”。朱熹把研究与人没有多大关系的事物称之为“炊沙而欲成其饭”。儒家思想始终关注人的存在,把“善”而不是“真”放在第一的位置,反对为智慧而智慧。在儒家看来,在德与智的关系中,德才是目的,智只能是手段,尊“德”修“心”,调整“情”“志”,比增进智慧更重要。儒家以成为君子、成圣成贤作为人生的目标,成圣成贤的途径是清心寡欲地进行道德修养,而不是埋头于科学研究。从事科学研究只能是“小人”所干的事情,“大人”、“君子”是不屑为之的。现代新儒家虽然竭力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能够容纳科学,但是新儒家只是把科学视为不得不被迫接受的东西,并不把探索宇宙的奥秘视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手段,更不把掌握自然的规律视作人生的目的。他们同古代的儒家一样认为道德修养比研究自然更为重要、更为高等。既然科学研究与实现人生的目的无关,那么谁还会去做只有“小人”才能去做的低等的科学研究呢?
科学研究使人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身养性之中,和“大学之道”相违背。修身养性能够教人怎么做人、怎么成人、成贤、成圣,而科学研究只是做事,做人比做事重要得多,也高尚得多。因此,君子应该致力于修身养性,不应该被科学研究这类小事所困扰。科学研究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内圣外王”,通过修身养性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就会妨碍人生目标的实现,偏离了人生的正道。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而发明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增加了社会物质生活资料,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改善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儒家排斥人的欲望,尤其是宋明理学,把人的物质欲望看作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可耻的“人欲”,认为“天理”“人欲”不并立,“存天理”就要“灭人欲”。科学技术与“人欲”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受到儒家的排斥。
第四,儒家对“中庸”思想的推崇也是其轻视自然科学的原因之一。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对于中庸,程朱等人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又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之道就是一种适度、恰当和追求和谐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中庸的思想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不走极端,遵循常道。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惊异”,即“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但这仅仅适应于解释古希腊哲学的产生。中国哲学恰恰在追求“不惊异”。中庸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墨守成规,保持一颗平常心,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中国哲学家们长期探究的“伦常”、“纲常”,目的就在于确保生活秩序的“正常”,天行有常,人行有常,人类按“常”行事,就能得到正常发展。而人类科学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其前提就是打破常规、突破限制。科学的探索面对的是未知的世界,如果一味地遵循常规,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庸思想不仅限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人文科学的发展。
总之,儒家思想缺乏科学精神,实在是由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儒家思想与科学精神显得格格不入。儒家不欢迎“赛”先生,至少看不起“赛”先生,儒家思想的正统意识形态地位使得“赛”先生始终挺不起腰杆来。
参考文献:
[1]《天人之际――中国哲学的困惑与选择》 张世英著 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篇9
[摘 要]目前大学学校在学生医德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面也往往重视不够,教育方法单调,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其实是唯科学主义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表现。医患关系冷漠、紧张更是当今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状况。儒家思想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仁”、“智”并举,“仁”与“智”、“体用不二”的思想是儒家处理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根本准则。儒家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主体性医德教育理论、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医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11-03
推动医学进步和发展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体现的就是这种医德。医学的进步,发展和创新,个人认为依靠的就是医德。
何为医德?医德,即医务人员的从业道德,它贯穿医疗卫生部门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业活动中。因此从事医务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接受这方面教育,而不仅仅是指临床医生。国际卫生组织(WHO)和学会都制定有相关的文件和宣言,作为各类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我国政府一九八八年也制定颁发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作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作为未来医药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在培养出精湛医技的医学生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医德。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医务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全面系统的了解医德知识,培养其良好的修养,这样将来才能称得上合格的“产品”。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在外界物质及利益的熏陶下,许多社会人士甚至医学生被这种社会环境所感染,在唯科学主义倾向思潮的影响下,置医德于不顾,医学生医德状况凸显我国医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医学院校虽然加强了德育的课程,但仍没有放在主要的地位,学校没有重视德育,尤其是医德教育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仅把医德方面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而不是培养医学生的一种系统教育工程,往往年级越高,理论教育越缺乏。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自古就有关于医德的阐述,比如“医乃仁术”、“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学里就包含着医德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主干,他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医德影响是深远的。
在儒家伦理中心的思想体系中,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构成了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次之。在孔子看来,能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人就是圣人。中国古代儒家一直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强调对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对于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得失,不问安危荣辱,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崇高的道德理想。
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的心理欲求统一的思想对于现实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对于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儒家的“仁”学思想对于医德教育的主导价值作用。
儒家认为,心为“仁义之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人皆有之”的“四心”:“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这里讲的人心,指人之“良心”或“本心”。 “良心”,是因为它代表着善,集中体现了作为人世之普遍道德标准的仁义礼智四德。 “本心”,是因为它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医务工作者对病人要具有仁爱之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同情之心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就产生要尽力救治的冲动。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同时,培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医德建设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务工作中,同情和尊重患者,做到儒家所提倡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孔子多次以“爱人”说明“仁”的内涵,如“仁者爱人”,“节用而爱人”等等,都是“仁”所代表和体现的博爱精神,是儒家伦理的根本核心。医学生是未来社会上的医务工作者,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仁”,儒家思想具有很好的主导价值作用。因此,儒家“仁”学思想对于培养医学生医德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
2 儒家思想的“诚”、“信”对于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儒家认为诚信为行为之本,强调做人做事要重“诚”守“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面对这些生命体,在科学面前,我们必须以诚相待,以信相守。诚实守信是当今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且尤为重要的品格。在医疗社会关系中,作为患者一方由于处于一种相对弱者的地位,更由于病患在身,往往对医师寄以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是超乎理性的,具有强烈的“情”的色彩。在患者就医过程中,总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亲近感。如果医务工作者除高超医术之外,还具有认真敬业的精神,善良宽容的心态,向患者及其家属真实地陈述患者的病情,适当检查,对症下药,医院合理收费,争取让病人以最少的代价治好疾病。拥有这样诚实守信的品质,将更加吸引和影响病人,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而且最终有利于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正如《中庸》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医学生培养最基本的“诚”、“信”,这不仅是提高医德素质的要求,更是一种个人综合魅力的升华。“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做得“君子坦荡荡”。
3 儒家思想中的“利”、“义”观对医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以上这些基本观点表明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以义制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行为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质,办医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医师也变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与儒家的思想并不冲突,儒家并不反对“利”,而是反对非“义”之“利”。儒家讲“义以生利”、“因义成利”、“以义驭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弘扬正确的义利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建设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这就要求广大医务人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医学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发生矛盾时,坚持医学人道主义第一的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舍小家而顾大家,舍小利而重大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是医生的工作目标,爱护患者的生命,关心患者的幸福,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权利,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又是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医生要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按照患者的健康需要为他们服务,不论其身份高低或金钱报酬多寡,一视同仁。对那些贫困的人,更应当给予特别的关照。正如唐孙思邈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既是医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与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一致。
如何把握正确的利益观,如何面对社会上形形的利益诱惑?早在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见解。《论语•尧日》中提倡的“欲而不贪”,简单、直白地道出了道德把握尺度和检验标准。正如清代费伯雄所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 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4 儒家思想的“吾日三省吾身”对于医学生的自律作用
大学教育有必要补上“自省、自律”这一重要道德升华过程。强化大学生的“内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儒家文化中深刻的自省、自律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还有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加强。如果在大学教育中增添传统儒家思想的人文内涵,让大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处浸润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思想的交织杂糅中,那么未来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一定会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趋向是儒家思想,它贯穿着中国的整个思想发展史。儒家的伦理思想影响甚至决定了所有的方面,儒家思想浸润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作为医学在中国是中医也不例外,中医本身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与医基本上是不分家的,很多医生就直接被直呼为儒医。我国的传统医德更是建构在儒家伦理思想基础之上的。基于现代医学所走入的困境,我认为利用儒家的部分思想,对于建设医学生医德价值框架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利民.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6).
[2] 范红霞,刘庆昌.尊重学生需要.改进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2,(6).
篇10
[关键词]文庙 古建筑 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86-01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交流及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儒学”逐渐兴盛起来,这为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儒学相关知识提供了一个契机。而除了研究儒学相关的书籍之外,我们通过对儒家建筑、石刻等诸多传统古代建筑资源的了解和学习,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儒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了解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手法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深刻内涵。而在哈尔滨,文庙作为唯一的一座孔庙建筑,对我们研究哈尔滨地区的儒学发展以及儒家建筑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哈尔滨文庙整体建筑中观看儒家思想
哈尔滨文庙整体建筑所给人的感受, 像是一座中国古代宫殿的缩影。哈尔滨文庙四周森严的围墙, 使得哈尔滨文庙成为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系统。 而在这系统空间内, 孔子的地位象征是被高度提升的。
哈尔滨文庙的建筑远观气势恢宏。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在其他的拜祀孔子的庙宇中被尊称为“万仞宫墙”的文庙高墙,哈尔滨文庙墙体非常高,使得文庙与周围现有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内房屋等建筑界限清晰。哈尔滨文庙的高墙被称为“万仞宫墙”,用宫墙高万仞作为比喻不仅彰显了孔子学问和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同时也突显出哈尔滨地区甚至是东北地区人民对孔子的敬畏和孔子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形象。
从整体观看文庙的建筑色彩,可以看到文庙所采用屋瓦为黄色。 在中国古代,黄色是皇家专用的色彩,有荣耀尊贵之意;立柱为红色,红柱在古代为天子装饰宫室专用,仍然是等级崇高的色彩。黄色和红色的运用,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的冲击, 文庙处处醒目的黄瓦和红柱, 无不凸显孔子身份的高贵, 被赋予了高度的象征含义。
二、哈尔滨文庙具体建筑群中剖析其中的文化意蕴
哈尔滨文庙和其他孔庙类似,主体建筑亦为大成殿。哈尔滨文庙的规模形制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但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均为九开间,而哈尔滨文庙却为十一开间,等级确实是全国之最。并且,哈尔滨文庙的大成殿为重檐庞殿顶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古代建筑礼制中是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在古代,多用于皇宫、佛教的主殿,在文庙中使用等级如此之高的重檐庑殿顶,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孔子的崇敬和对儒学的遵从。哈尔滨文庙的大成殿的台基为白石台基,并配以白石雕栏,显示了文庙的整洁与整齐。
作为典型三进式的仿清朝古代建筑群,哈尔滨文庙的结构为三进式院落,文庙的三进院落在中轴线的贯穿下层层递进,一气贯通。坐落在中轴线两侧的配殿、石碑、牌楼、掖门都是对称排列的。文庙的建筑秩序井然,居中分布,层次分明,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伦理有序、中庸和谐观念。
三、从哈尔滨文庙细节来看其文化内涵
哈尔滨文庙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修建的质量上,也十分考究。哈尔滨文庙虽然没有大门(正门),但是每一扇门修都建得很精美。而且门环均为铜质,这依然是古代宫殿级别的建筑才可被允许使用的材料。哈尔滨文庙的每扇门的门钉是横竖各九路排列,每扇门都是八十一个门钉。文庙采用的这种九九八十一个门钉方式称为九路门钉。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里最大的数字,是阳数之极。九在古代为帝王专用,用来象征处于最高地位的帝王,这里用与古代君王一样数量的门钉,象征着儒学的独尊地位和孔子的圣贤地位同样至高无上。
哈尔滨文庙前院的彩画为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这是最高级别的皇宫专用彩画,蕴含着人们对孔子的无限崇敬之情。哈尔滨文庙其余建筑多为旋子彩画,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古代多用于宫廷、公卿府邸。虽然哈尔滨文庙采用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较少,但是使用最多的旋子彩画依然级别为宫廷级别,可见当时清朝人民对于孔子的崇尚。
哈尔滨文庙的屋脊上仙人、走兽十分精美,走兽为7个。哈尔滨文庙的屋脊走兽数量不及故宫,但是按礼制,文庙的走兽数量象征等级也非常之高。
四、总结
作为哈尔滨人民崇拜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象征,在孔庙的建筑空间等各方面, 以传统道德观和儒家思想文化来奉劝世人是其最为主要的特色。孔庙与普通民间庙宇一样, 具有相当浓厚劝人为善的思想, 但文庙把这种善念思想更为具体地呈现出来,落实在庙宇建筑的各个角落之中,其强调的最主要道德观是以孔子所主张的儒家正统思想, 而非一般的多行善事普通说教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风电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
- 下一篇:忧郁的心理疏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