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教育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线教育教学案例

篇1

[摘 要]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教育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其教育形式也被广大学习者普遍接受,尤其是在理论知识向应用技能转化的过程中,案例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研究重点关注二者的结合,通过调查分析探讨在线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问题和现状,分析在线案例教学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线案例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内容对未来在线教育中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案例教学;在线教育;教学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26

[中D分类号] G434;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32- 02

1 前 言

在线教育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的网络化教育形态,是目前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2015年互联网大会上总理就提出了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其最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二是实现了学习主体的转变,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等选择学习能容和形式。经过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在线教育形成了多种网络教育模式。如以新东方在线为代表的,通过平台开发课程打包给学员的B2C自营类模式;以YY教育为代表的,平台提供商不提供内容,由教师等基于平台提供教育的B2C开放类模式;以学尔森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相混合的O2O类模式;以腾讯QQ教育为代表的个人对个人的互动式C2C类模式;基于大型课程在线网络平台的MOOC类模式。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基于上述五种类型的在线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已成研究的主体。

案例教学是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于1870年提出的教学模式,并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情景模拟或再现的形式,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案例场景,基于真实的体验进行讨论或者研讨学习。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案例教学是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下的情景再现,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直观,感受更形象具体;案例教学也是个人主义教学理念的体现。其强调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体验,提出自己的认识、意见等,并和大家进行交流,议个人为单位融合集体的智慧,不断成长;案例教学注重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案例是将理论性的知识转变为真实工作中实际能力的重要过程;案例教学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教师是案例的提出者,在讨论过程中实时引导学生的方向,并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予以解答。

经过30年的发展和成熟,案例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被广泛的应用,成为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近10年在线教育蓬勃发展,传统教育形式不断转移到网络环境中,如何在网络化教学中实现案例教学也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议题。

2 在线教育中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线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但针对在线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理论方面,作者以在线教育和案例教学为关键词,在知网和万方资源库中进行了相关检索,找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30项,可见在线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实践方面,作者对五种在线形式中的案例教学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五种在线教育模式中都有案例教学部分,但案例形式及内容简单,70%左右的案例均为文字描述性案例(除了网络环境相关的应用案例,如电子商务相关案例,这些案例本身就依赖于网络环境)。案例教学实现形式单一,90%以上开展的是网络化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同时,在线案例教学占整个在线教育内容的百分比低于30%,没有成为在线教育的主要形式。

为了进一步分析,作者对本单位的136名教师(涵盖了理工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门类)进行了在线案例教学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师百分比在27%,主要集中在法学、管理学等容易构建案例的学科,其中近85%的教师表示现有的在线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作者对不采用在线案例教学的原因进行了汇总,如图1所示。抛开教育内容的原因,阻碍在线案例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在线教育平台如何更好的对案例教学提供支持和在线案例教学如何组织。

在对教师进行在线案例教学使用问题调查的同时,作者从在线案例教学效果角度对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在线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如下:

案例简单:在线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时间零散,难于控制。系统性的案例从设计到实施需要较强的教师、学生参与度,以及相对教程时间的相互交流,远程网络在线教育模式下难于控制和实施。因此,教师在案例设计时往往都采用简单案例,做短时间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碎片化,但很大程度上却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体验性差:案例教学是基于情景再现的实例化、探究式教学,案例情景再现是其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是异地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使用PC或移动终端参与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要交流形式是视屏、语音和文字,虽然基于现代化的虚拟技术可以实现一些情景的网络虚拟,但由于虚拟的复杂性很难形成真实体验,严重阻碍着在线案例教学发展。

双向交流性差:如MOOC在线教育将大学课程搬到网上,虽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学生看教学视频的时候却很难实现和讲授教师的沟通,由于跨时空的特性相应的教师可能还没起床。

3 在线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从在线案例教学的平台支持建设,还是在线案例教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开展在线案例教学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优先适合开展在线案例教学的学科,率先开展案例教学。在线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局限在网络环境中,可以优先和互联网结合紧密的学科优先开展在线案例教学。这样网络即是教学的工具,又能成为案例的在线环境。如电子商务、互联网等学科。

通过虚拟技术加强特定情景虚拟环境的建设。虚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仿真真实情景,如目前各旅游景区推出的网络3D在线,将真实的景区搬到网络空间,给旅游者带来方便,同样也为旅游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了网络化案例环境。网络虚拟是情景再现的最主要手段,是构建案例情景的关键。

优选或开发新型的在线教育形式。目前五种主流在线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并不一定都适合开展案例教学。如MOOC课程是大学课程的网络化在线,资源共享方面优势明显,但却不能将大学的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搬入网络,不一定适合开展案例教学。这就需要网络教育提供者或平台开发者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优选或开发,以提供更好的支持。

加强适合案例教学的便携式、可穿戴的体验设备的研制开发。便携式、可穿戴的体验设备通过网络与PC或智能终端连接到教学平台,进而可以更强的实现真实体验,尤其是在医疗健康相关的教育教学中。如使用VR设备,使诊断过程情景360度3D化。

教师加大案例教学的设计投入。案例教学是一个科学体系,案例的目的性、可行性、科学性、系统性、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学互动性等都需要精心的设计,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原理;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郭萍(1976-),女,江西赣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64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15-02

一、“管理学原理”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后续的各专业管理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从授课内容来说,这些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对以往管理实践的高度概括,所以,课程呈现出典型的理论性与抽象性特征。另一方面,其课程设置目的决定了授课对象一般都是本科低年级学生,他们刚进入大学,缺乏组织管理实践,无法体会理论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及在实际场合的具体应用。这两方面的特征使得管理学原理的讲授常常陷入困境,如何让尚未“入门”的学生对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授课教师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显然,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乏味无趣,课堂气氛沉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与课程教学目的不符。更重要的是,不能从源头开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严重背离。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把案例教学融入“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就成为必经之路。

案例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开始使用,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被人所熟悉,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其优点体现在:

一是以案说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使管理学中比较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二是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避免抽象理论的讲授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和消极厌倦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三是典型案例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真实的企业环境比较陌生,而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们往往是将世界上知名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借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了解许多企业的真实信息。在加深对管理理论理解的同时,也能有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四是案例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能力以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求比较高,在大学本科工商管理的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近期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案例教学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进行事先阅读与分析,为了准确诊断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环节上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教学案例多是涉及企业管理某个侧面的情况,难以全面展现管理学原理的各个知识点并有效构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要想完整系统地讲授主要原理、概念,又要通过案例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课时的客观限制。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多是蜻蜓点水,难以满足学生对案例深刻透彻理解的高层次需求

在问卷调查中,有部分学生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教学中涉及到的案例不要浅尝辄止,要对企业进行全面剖析。实际上,要达到真正提高应用分析能力,确实需要对案例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详细描述和更深层次的剖析,否则容易使学生陷入对问题表面化的想象之中。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他们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也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最终导致讨论无果。

3.案例教学就是听故事、看视频,对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

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独特的活动方式常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实施案例的初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颖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进行,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研读案例和教材,进行紧张的思维,参与集体的交流,所以对学生又会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诱发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厌倦心理。加上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所以,对于教师课堂上要求大家去做了解的企业案例,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在课后认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大部分学生则是偶尔查阅资料,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案例当中。于是,案例教学只能演变成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故事,听说之后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是没法提高。

三、对“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反思

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反映出,部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把握案例教学的内涵、分类及各自的适用条件。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谈的“案例教学法”是从美国哈佛商学院引入的。他们所使用的案例(case),是指运用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特定管理情景,以便学生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从1910年担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克普兰博士建议使用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商学院教学的主流方式,超过教学总时数的80%。如今,哈佛商学院已是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这与它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但是,就在案例教学方法逐渐推广的今天,很多人都忽略了哈佛案例教学实施的对象并非本科生,而是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MBA)、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DBA)和各行业的在职经理培训。这就说明,哈佛式案例教学并非完全适用于本科低年级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拿来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此进行适应性调整。

资料来源:笔者通过文献整理而成。

为了更好地提高案例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使用效率,不妨将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分为三种类型(见表1),它们分别是: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和哈佛式案例。知识点案例通常是通过精选的具有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教学范例。其教学意义在于解决庞大的、单纯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理论知识传授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它是对某些代表性案例的整合结果,或者是对于同一范畴里多个情境之普遍性的诠释,所以,知识点案例的集成度较高,更为适用于技能与知识的建构。[2]与知识点案例相比,后面两种类型的案例更多的是源自对于某个复杂情境的真实记录。其教学意义在于,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以案例为基本材料,将学习者引入管理实践的特殊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管理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但德鲁克式案例的篇幅比哈佛案例短,撷取的是企业的全貌或缩影或某个侧面的情况,可以防止学生陷入繁杂的数据资料之中而不知所措,从而能够更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3]不过,它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有所不同的是,哈佛式案例注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使得案例分析成为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这些资料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和纷乱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综上所述,如果授课时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应用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以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比如,教师如果以哈佛式案例作为主导,很可能由于占用时间太多,无法达到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而如果较多采用知识点的案例,那么,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四、“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改进建议

根据“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性质以及授课对象本身的特点,建议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与哈佛式案例的比例控制在5:4:1比较适宜。理由如下:首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知识点案例来加强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是知识点案例相互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而且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管理情境不详细具体,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知识点案例配置在50%左右为好。德鲁克式案例与哈佛式案例的应用可以达到知识点举例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其中,哈佛式案例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要求较高,相应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这可能会受到本科低年级学生能力的限制。但考虑到它是最可能让学生全面体验案例企业情境的案例,可以避免学生轻易对案例做出表面化的分析。所以,对于本科低年级学生是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教师能选用时效性非常强的本土案例并且给予精心引导的话也是可以完成的。建议哈佛式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比例占10%为宜,而且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把综合性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去准备,然后在课程快结束时专门拿出几节课来进行专门讨论。而德鲁克式案例的综合性介于知识点案例与哈佛案例之间,对学生的参与度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篇幅适中,不像哈佛案例所需的时间那样多,所以,德鲁克案例占40%比较适宜,教师们可以在管理学原理每篇的内容结束后围绕相关的模块知识选用德鲁克式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1]逸鹏.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的哈佛MBA教学法[J].印刷杂志,2002,(9).

篇3

第二语言写作中语言不得体现象成因探析

母语阅读能力和外语水平对外语阅读的影响

三种高中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

高中生外语焦虑源及其关系的个案研究

高中英语教师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高中生英语阅读现状调查

高中生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英语课堂的三步增量法

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问题例析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文本再构的实践

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试题评析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下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过渡问题

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探究

论中学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

说课

评课

“我与‘新标准’的故事”征文大赛通知

第六届“新标准杯”基础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大赛通知

语法教学的理论与原则

英语课堂任务的内涵、特征、类型及设计

在中学英语课堂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学习策略训练对听力元认知意识的影响

教学时间分配与英语写作错误分布的关系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风格调查研究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空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预防与转化

通过设立“英语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实验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

从两个教学片断探讨有效提问的设计

高中英语常见书面表达试题及解题策略

任务型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任务型阅读试题命题思路及对教学的启示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力策略训练

英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误区及对策

外研社向全国八省市捐赠千万元中小学在线教育产品

阅读认知模式的运作及其应用

对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几种误解

英语浸入式教学的语言输入策略

学生自评和互评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从社会互动视角看初中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

初中英语观摩课上的师生互动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

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语重组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微观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高三英语复习课听课效果的调查及启示

任务型英语教学案例及点评

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英语中考模拟试题中书面表达题的命制

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2009年高考英语山东卷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听写在初三英语复习中的应用

高三英语教与学的思路及策略

对英语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在英语报刊阅读中渗透情感教育

morethan的基本用法

《基础英语教育》——一个展示英语教科研动态与成果的良好平台

篇4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金融学;建设

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出现了新的。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研学产一体化、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等改革态势。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全球迅速兴起,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办的非营利在线教育平台edX为代表,“大众开放在线课程(简称MOOC)”的兴起形成了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之势,也使我国以大规模在线教育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意见与办法极为适时和必要。通过网络传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学团队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平台,努力探索如何转变教学理念以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如何顺应当下主流的国际开放教育形式并综合现代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如何适应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上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理念

我们在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深切体会到,首要和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因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也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信念与指导思想。

教学理念转变的核心是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并贯穿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体会以下五个方面非常关键:第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在教学设计上从以教师为主体重点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第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从“教知识”为主转向“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主,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和创新。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从主角转为配角,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导学者和助学者。第四,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为主的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第五,教学质量的检验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以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主向学习全过程与多项考核综合评价相结合转变。

二、“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科学的设计是建设好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保证,而设计的思路和依据极为重要。我们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综合设计与建设:

(1)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不同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凝练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教学日历、教学要求等教学设计的方案,除了为教师提供教学示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外,着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要点提示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图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图”。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

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金融学”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能够互动衔接?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动态更新机制?能否探索多校协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各校特色办学的关系?怎样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与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解决。比如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将文字教材的修改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具体设想是把原来的导读与资源课的单元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相联结,把延伸阅读与资源课的文献资料库、文献目录库相联结,把专栏看板与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联结,把图表与相关数据库对应链接起来,把重要术语与名词术语库链接起来,把复习思考题与问题释疑库、自测习题库链接起来,同时将重要问题或需用资源课的节点用注释的方式插入二维码进行检索。力图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稳转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形的教材与课堂和无形的网络与资源之间自由漫游。

篇5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设计;高效率策略;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是从最初的依赖电视广播技术传播的远程教育,发展到依赖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是从规模化精品课程教育发展到课程资源库建设;是从普通网络课程建设发展到了炙手可热的多平台的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课、幕课和翻转课堂等等。课程建设的信息化途径,借助于迅猛变革的信息化硬件软件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时展的必然。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学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的教学活动。[1]课程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设计与运行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的市场需求,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辅助的课程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建立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历程。信息化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到评价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效率低下的问题。[2]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团队成员在《生化与微生物》等课程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历,总结并分析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第一,部分信息化课程实施操作流程繁琐效率较低。在课程信息化设计理念生成时,涉及到的多是宏观层面,虽然宏观层面符合各种教学原理规则,但是在进入微观实际操作时,原先的信息化课程设计理念存在着少量弊端。例如部分信息化课程实施操作流程繁琐,课程文件众多,操作费时费力,运作成本高,时间长。部分信息化课程在实施时,参与了众多人员的,消耗了较多资金的,短期可操作性缺乏,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积累。

第二,部分课程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效率偏差比较大,师生都很辛苦。当有多门课程同时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时,学生压力比较大,部分同学疲于应付。学生的大量时间都消耗在了材料的制作与幻灯片汇报上,而抽不出精力来理解知识点与操作要点。

第三,部分网络资源库、精品课程平台资源和公开课资源的利用率还不够充分。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时间很短,部分课程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部分信息化课程资源库标准还不够完备,在如何高效率利用资源库方面也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方法和模式,造成了资源库的利用率不高。[3]

第四,考评方法不够科学,过于繁琐。部分信息化课程实施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有误区。由于过于注重过程评价的形式,而忽视了过程评价的初始作用,重视评价的表格的制作,书面文件的积累等,导致了课程评价虽借助了网络平台,但过于流于形式,效率较低。

面对课程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设计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文献知识、团队调研小结以及实际操作经历,现将相关初步解决方案做浅层小结。

2 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初探

1)深入发掘和利用现有国内外多语言版本对应课程网络资源

第一,可以充分利用在线的外文多媒体资源。如TED专业视频资源(http://),Yahoo在线云视频资源等等(http://)。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于1984 年,由美国人理查德・S・乌尔曼创办,他是非盈利组织种子基金会下设的大会,总部设在美国,其最初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2012年,3月TED 在YouTube上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栏目“TED-ED”,全世界的教育者都可以在“http:///”这个站点上传自己的视频,TED 希望能“邀请全球的教师提交他们最棒的课程”。[4]

第二,组织学生协同收集利用现有的公开共享资源。例如网易公开课,爱奇艺、幕课等网络资源。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平板、手机等硬件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迅猛的提高、发展和革新。因此国内在线教育教学课程视频也日趋丰富。因此,我们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指导文件,课前预习掌握课堂所需要的浅显的知识点与操作要点,学生先天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苏伽特.米特拉通过在印度进行知名的教育实验,墙中洞,发现一定条件下,孩子们可自组织的方式学会使用从未接触过的电脑接触不同语言的外部世界。2013年,他还提出“六至十三岁的孩子可以自己组织起来学会这一切新事物:在线聊天、收发邮件,听音乐,看视频”。[5]

第三,发动学生寻找修改制作和共享网络视频动画资源,从而扩充课外资源。通过采取一些可行的,如加分或者公开署名等方式,激励措施,发动学生寻找和共享网络视频动画资源,从而扩充课外资源。单独靠教师扩充课外资源效率太低,而且不能适应不断更新的年轻学生群体。

在课程复习讨论时,发动学生进行简单操作单元的微课制作与演示。在课程阶段性复习讨论时,学生微视频可以是图片动态加配音,可以是网络视频资源剪接后配音的加工等等。学生分组协作,参与到资源的制作过程中来。①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想较于以往,让学生做PPT汇报,学生应付了事,参与度不够。②在学生分组为微视频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提升时间分配观念。③通过学生参与简单操作单元的微课制作,加大学生的理解能力。

2)利用微信、微博Email、QQ等做好课后实时互动,注重同伴协作,同伴协同教学法。利用移动平台在课堂课后,让掌握了某些知识点的同学帮助未掌握的同学。鼓励同学在网站进行在线提问与答疑,根据参与回帖频次加分。在QQ空间的群论坛里,学生可以就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发帖,教师和其他群成员对该帖子均可以进行回复。帖子和相关回复可以长期保留在网页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回顾,不断进行反思加深体会,从而修正理解的偏差。

3)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多平台共享。学生手机、平板、电脑等普及,可以利用手机等作为网络客户端工具,通过微信、QQ群,校园网路教学平台等进行资源共享与互动。

4)修正课程评价操作流程

第一,简化传统形成性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方式合理,革新了以往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过于按照文献方法进行形成性评价,强调流程的各种表格设计。这样可能会导致评价太过注重形式,同时加大了课程教学中的消耗,“教与学”的核心过程反而被忽视。实际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简化评价流程,注重以学生的参与度及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核心考核指标。[6]

第二,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评价,明显提高评价效率。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辅助评价,减少教师评价工作量,及时展示评价阶段性结果,学生能根据结果做及时调整,如改进个人参与度,改进学习方法等。

第三,对于非网络评价阶段,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可以提高评价效率,同时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评价尺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且能发挥参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信息化技术辅助课程教学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必然,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理论与特定课程间的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来克服。信息化技术应该是课程发展的动力源,而不应该是新的压力源,如何高效率运作信息化技术辅助的高职课程,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与积累。

【参考文献】

[1]胡晓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05,07:213-215.

[2]朱莎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方法研究及应用[D].宁波大学,2008.

[3]易彪.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6:8267-8269+8276.

[4]洪岩,梁林梅.从精英到公众的开放资源:TED的发展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0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