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英语启蒙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英语启蒙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进行英语启蒙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 单词教学

小学英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英语的单词教学以提高小学生的单词数量呢?

一、直观呈现教学法

1、利用实物呈现单词

这里所说的实物是指用以释义或创设情景进行语言操练的教室内的或可以带进课堂的各类实物,如“desk”、“door”、“bag”、“apple”等。如学习“pencil”这个单词时,我随手拿起一支铅笔,说:“This is a pencil”,然后将“pencil”重复两遍,学生在听到“pencil”这个词的读音时,同时也明白了单词表达的意义,记忆起来也就不那么难了。利用实物教学的优点是将词汇的音、形、义三者直接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使单词教学活泼生动,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2、利用图片呈现单词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很难用实物表达的单词,可以利用图片来教学。图片的色彩要尽量鲜艳一些,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赏心悦目的感觉。学生欣赏图画的同时,产生学好这些单词的强烈欲望,同时省去教师解释词义的枯燥。例如,教学“living room”、“bedroom ”、“ bathroom”等房间名词时,用这种方法能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把听觉、视觉和动觉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记忆,从多种渠道输入,使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更加牢固、准确。利用这种方式来呈现单词,加深了学生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学生对单词的掌握。

二、游戏教学法

游戏永远是学生最钟爱的学习活动。把枯燥的单词学习溶入到游戏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单词时,我常常用游戏的方式。游戏能给孩子带来欢乐,如果在课堂上能让孩子产生快乐的体验,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这样他们更愿意学。

1、动作类单词的游戏

动作类单词的游戏教学是最生动丰富的,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边说边做,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记住所学的掌握单词。我常用的游戏有“听命令做动作”。如在教学学生跟着老师或代表学生发出Turn left \ Turn right\Turn back\Go straight…等做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运用了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很快就掌握了这些单词。

动作类的单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看动作猜单词”这个游戏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游戏是一个同学或老师做动作,让其他同学猜出相应的单词。

2、实物类单词的游戏

实物类单词在学生周围都可以找到,如学习用品这些单词,可以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看到实物就能用英语表达,在教学单词时可以用“Touch and guess”的游戏。老师把学习用品放进一个小布袋,让学生伸手去摸,然后让这个学生说出相应物品的英语。如果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猜,教师自己摸,然后描述,最后让全体学生一个个猜教师手上摸到的是什么东西,这样学生都争着说。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对不能够拿到课堂里的实物类单词,可用图片或简笔画来帮助教学,这样既生动又形象。

3、动物类单词的游戏

在教学动物类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我常常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到一个动物的世界,逼真的动物叫声让学生如亲临动物园,与动物朋友们在一起,边玩边学,学得快,记得牢。同时教学这类单词时,可能做“听音,猜动物”这个游戏,让学生通过动物发出的声音进行听音、辨音猜出是哪一种动物。这样进一步巩固、熟悉所学的有关动物的单词。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这种动物常作的动作让学生猜出相应的动物。这样学生在看、听、演、说的过程中掌握了所学的单词。

4、单词接龙游戏

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来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以某字母为词首的单词,前一个单词的词尾字母作下一个单词的词首字母。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接的词最多为优胜。如:pen-nice-eight-tea-an-

no-or-right-teacher-radio-on-nor-rice-egg-goat-tea-apple等。

5、看口型猜单词游戏

在学了若干个单词之后,老师不发音,只做口型,要求学生仅通过口型来判断老师说的是什么单词,比一比谁的反映最快。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全班学生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老师的嘴巴,唯恐错过了一个小细节,一旦知道答案立刻高举小手,热情高涨,效果也不错。这个游戏也可以由学生来做口型。

6、“藏藏找找”游戏

这个游戏需要用到的道具就是单词卡片或者实物。教师把某一卡片或者实物藏在教室内某一个地方,然后指定一名同学让他去找。在找的同时,其他学生读出这个单词给与配合,当他离卡片或者实物愈来愈近,同学们的声音就愈来愈大。反之。如果他离所找的物品愈来愈远,同学们的声音就愈来愈小。

7、找出不合群的单词

教师说一组单词(如car, bus, jeep, sheep),比一比谁能最先挑出意义上不合群的词。上述单词中sheep不合群,因为car, bus, jeep,属于交通工具一类的,而sheep属于动物一类的词。

篇2

关键词:英语;口语能力;梯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37-01

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掌握英语口语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流,更好地学习英语。对于教师来说,教授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是必须完成的事情。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并不重视英语口语的教学,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掌握英语语法词汇知识的基础上不能有效运用,让学生认为英语只是起到文字作用,却没有发挥它的语言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事情。教师觉得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基础的培养,既然是基础,那么就不能着急,就需要一步一步地教授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口语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注重进行梯度培养,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一、训练学生熟识音标是英语口语能力梯度培养的基础

英语口语能力是学生说英语的能力,需要学生去大胆地发音,但是学生能够正确说英语的前提是他们认识音标。英语音标是学生学习口语的基础,只有学好音标,学生才能够正确发音,才能够说好英语。梯度培养的基础是训练学生认识音标、读音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这部分的教学,多向学生强调音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去熟读音标,掌握英语最基础的部分。比如,元音只有短短的20个,但是它们在单词发音上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花了四堂课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教学,反复让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部分内容,最终让学生成功地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做到看到元音就知道如何发音,听到发音就可以完整地写出音标。

二、教师组织学生多朗读英语是英语口语能力梯度培养的过程

英语口语能力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学生自己去说,只有多读、多说,学生才能够熟练地进行口语交流,提高自身的口语能力。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并没有重视英语口语的教学,他们只注重让学生去背记单词,而不让学生去多说英语,最终学生只掌握了书面上的英语,而没有真正掌握英语口语。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鼓励学生多说英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课文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重视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不要将目光只放在书面上的英语学习,而要多花时间去阅读英语,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能力。比如,在学习“Our school subjects”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这章的project部分,然后结合字典对这个部分的单词进行查阅,从而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等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分析,组织全班一起学习。实践证明,教师让学生单独阅读文章然后再进行全体学习是非常正确的,这样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英语口语产生兴趣。

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对话是英语口语能力梯度培养的成果展现

作为语言,口语交际有着各种各样的情境,当学生学完基础的音标,熟练地阅读英语之后,教师该如何检查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呢?很明显,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各个情境之中学习英语,通过学生在情景对话中的表现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以“Our school subjects”的要求为例,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两个学生对话的情境,对话的内容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英语课文的评价。通过情景设置,教师为学生的口语交流明确了方向,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对话,让学生掌握不同情景下应该掌握的交流词汇。又如,在学习“How are you”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交流,用英语询问别人近来的状况,用英语来回答别人的问题等 。实践证明,情景设置是检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学生来说,掌握英语口语的技巧能使他们在交流的时候更加流畅,而没有掌握这项技巧的他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会显得更加无措。教师通过检查可以清楚哪些学生已经掌握英语口语能力,哪些学生没有掌握英语口语能力。这样,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方便。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情景设置提高口语学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发展迅速的社会,学生需要学好英语这门语言,特别是掌握高超的英语口语能力,用英语口语来更好地进行交流。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时期,这个时间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基础,让学生掌握英语口语的技巧将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交流,为他们以后学习英语口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音标,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然后再设置英语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兴趣;教学

当今教学事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与机遇,学者们都在针对小学教育做着深入的研究。对小学英语的兴趣教学研究,能够在观念上改变学生认为英语晦涩难懂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成绩。如何进行小学英语中的兴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挖掘教材“兴趣点”

小学英语教材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新鲜。要想让学生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从教材中选取“兴趣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兴趣点,通过对兴趣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兴趣所在,引导学生从兴趣中掌握必要的学习知识,深入学习兴趣内存在的知识,陶冶情操。了解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来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了解学生之间的不同,建立新兴的教学模式。个性不同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教学转换为兴趣教学,让学生在自由中收获知识。

二、设计教学环节,兴趣化教学

1.用儿歌、故事来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找出具有英语教学能力的故事、儿歌,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或者也可以组织英文角色比赛、英文故事讲解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的练习中来,通过一定阶段的英文熏陶,让学生增进兴趣,激发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做到学习和休闲相结合,同时,可以使用一些游戏,如英语单词接龙、英语角色表演、英语小游戏等,在玩乐的过程中能够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2.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微课视频,可以将所教授的内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片段,通过对每个部分的讲解,使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在播放视频中,教师要将知识点和问题结合起来,通过适当情景对学生提问,使学生互动,增加学习乐趣。在讲解重点知识时,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意思,这就需要教师在制作视频时对难点知识进行注解,使学生容易理解,通俗易懂会使得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知识。

3.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可以在课上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自由想象和发挥,通过思考一个点,进而能够衍生出不同的方面,加深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在寓教于乐中得到深化。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快思维发散,进行创造。

4.变换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英语教育关键在教师的教授。因此,教师对英语课程的贯彻执行,则会从根本上对英语教学的发展起重要意义。教师严格执行则会使英语课堂广泛生动,否则则黯然无趣。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的配合与否将会关系到这种模式的真正存在与否。学生的配合,将会使小学英语课堂显得活性化,不至于僵化与死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乐趣,才有可能将课堂进行下去,并得到好的发展。

三、合理评价学生,激励学生

教师根据本阶段的英语学习和讨论状况,对所学情况做出总结并简要针对知识点进行考核,体现其学习目标和发展要求。教师可以综合其表现和上课活跃程度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教师不能只注重成绩上的优劣,而要对综合素质进行总体测评,对学生所做出的突出表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作用,使学生在鼓励中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得到进步。

四、分组教学,掌握主动性

教师可以按学生个性和成绩优差等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并且将自己的考虑在小组内发表,小组成员对其观点发表见解。之后组内成员推荐一名学生进行课上发言,通过与其他组的交流来加深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小学教育关乎学生的一生,小学教育是学生时代的启蒙教育,而对小学英语进行深入把握,则是英语成长的第一步。小学英语兴趣教学,是教师在师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的兴趣培养和个性能力发现,我们要紧追时代的发展潮流,严格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更深程度上促进英语教学兴趣化模式的改进。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英语教学作为整个英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应该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发展与创新。由于国家课程无法顾及地区差异,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地区和学校环境,突出特色,体现办学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 “故事英语”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现将研究所得归纳如下:

一、“故事英语”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1.发展学生

“故事英语”以故事为载体,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加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发展老师

“故事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激发了老师的对这个教学领域的探索需求,也促进了老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发展学校

通过“故事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使学校的英语教学能适应学校环境的条件与特色、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以及社区的特色和资源,改进学校课程的品质。

二、“故事英语”校本课程建设基本程序

1.课前阅读内容收集与改编

目前,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英语课外读物铺天盖地,面对如此众多的读物,如何进行选择?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理想的语言材料应该具备可理解性、既有趣又相关。满足以上条件的语言输入材料,学习者学习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因此我校组织每个年级的英语老师进行分级选择阅读材料,从各种渠道广泛收集英语故事相关资料,比如国外引进的优秀英语故事绘本《典范英语》、国外原版英语故事学习网站()、内口语平台“一起作业网”阅读绘本板块、苏州园区生态学习网“故事类微课”等等资源中进行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逐步建设起系统的“故事英语”课程资源体系。在选择英语故事时我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富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阅读英语的强烈欲望和兴趣。(2)具有关联性,切合教材内容的书目,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3)符合理解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书目。

收集好的资料还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使之成为符合阅读教学的材料。如把对话形式的材料改变成描述性的篇章阅读材料,或者对于选择的绘本内容进行添加或删减,或者通过电脑多媒体,使文字阅读材料变成有声阅读材料等等。将故事材料制作成图、文、声兼备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习得更多的英语知识。

2.课内运用阅读策略教学

通过课例研究,笔者学校探索出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两种模式进行故事英语的教学。

(1)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故事阅读课可以巧用英语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来开展教学。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教材所呈现的各种有意义的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游戏、教学竞赛等引导学生学习词汇和句型,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在学习阅读材料的同时,归纳相关的语法知识,学习各种阅读技巧。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翻转旋风。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运用“四步法”来进行教学,在学生在家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活动规划为课堂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展示质疑等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翻转课堂改变着教与学,但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必须更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并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自学能力,并能够与同学合作探究。不管是传统的故事阅读模式还是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都要发掘背后的教育规律,顺应时展的要求,踏出坚实的教育之路。

3.课外阅读活动

除了课内阅读策略教学,还应配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可以开展使用口袋本、制作阅读推荐卡、组织故事会、开展剧本表演等活动。

(1)使用口袋本。建议学生将故事阅读中所看到或学习到的新词汇、新句型抄写在口袋本上,口袋本形小,便于携带,方便学生时时进行复习巩固所学新知。

(2)制作阅读推荐卡。建议学生在阅读到好书时,用彩色的便签介绍书名、作者、内容、情节等,并贴在“阅读推荐卡”上,经过学生的卡卡相传,掀起了班级的阅读热潮。

(3)组织故事会。事先给学生指定相同的课外读物,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竞赛,包括阅读速度竞赛、阅读准确率竞赛、阅读难度竞赛等,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优势、不足,互相取长补短。

(4)开展剧本表演。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校课本剧大赛,从剧本的编排到服装道具的选择,学生一定都是精心准备、兴致高昂。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展应基于让儿童过有趣的、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校本课程像一个跑道,可以让学生跑得更远;校本课程像一个跳板,可以让学生跳得更高;校本课程像一扇窗,可以让学生走向校园外更大的世界。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故事英语”校本课程这片沃土上,跑得更远、跳得更高,走向校园外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晓青.构建小学英语课外“悦读”的平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10

篇5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尤其是小学生的英语启蒙教学。因此,英语课应该是技能课和实践课,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形成用英语进行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学习动机,才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从而大大地促进学习。提高学生在交际中说英语的能力,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害羞心理

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做学生的师长,还要作他们的练习伙伴。比如在让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加入学生的讨论小组,充当其中的一分子,以partner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并巧妙地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给出适当的指导。另外,此种方法还有利于让学生放松,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老师时不时地来指出他们的错误,如此,他们的胆量越来越大,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羞于开口说英语的现象减少了。在他们逐步建立起信心的同时,可以巧妙地在他们完成任务后对他们在会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建议性的指导,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识自己的不足,改正的积极性也更高。

其次,坚持鼓励性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暂时忽略他们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适时发现并表扬他们比较突出的一面,这样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提高说英语的兴趣。比如我班有个学生刚进班时,她上课总是沉默不语,叫她朗读课文或者分组作对话时,她总是声音小小的,而且有些慢吞吞,上课时甚至不敢抬头,明显不自信。针对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当她朗读课文或回答问题时因担心出现小错误而偷眼看我时,我会给她一个鼓励的微笑,示意她继续。在她完成任务之后,我也不忘由衷地表扬一句:非常好。这些话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但在他们却非常重要,因为慢慢地我发现她变得开朗,活跃了,上课时也总是积极地参与交际活动,听讲时总是抬头热切地看我,眼神中满是期待。我知道她在渴望我叫她回答下一个问题。就这样,她的畏难情绪逐渐获得缓解,进步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二、善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提高能力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精心设计,创设多种语言情境,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

1.利用教材。教材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工具,具有内容准确,语言标准,形式灵活的特点。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呢?我经常运用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让学生熟读或背诵课文,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素材,需要时随时调用,脱口而出,准确而标准。如果课文较长我就有针对性的挑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鼓励或要求学生把它熟练地背诵下来。检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在课上通过接龙的形式(指定某个同学背第一句,然后再叫另一个同学迅速背出下一句,这样一人一句完成背诵任务)。这种检查形式有几个好处,既可以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因为他们必须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出句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比如,我教过的三年级有一个单元学习教室,学完课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自由结组,自编排一个自己的教室样子,要求有创意,精练并能准确应用介绍教室英语。转天检查时同学们的作品令人赞叹,语言精确,表演到位。这说明寓语言训练于娱乐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能激发他们无穷的学习兴趣。

2.单词训练。英语学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单词的积累。没有词汇量,英语学习自然就不能取得任何进步,更不要说口语技巧。单纯地记单词可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容易在这一点上偷懒。为此,我想出一个既可以让学生有兴趣背单词又能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游戏性教学方法。每次课前我都准备好A、B两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各写好20个单词和短语,课上随机指定两位同学,一人持卡片A,另一人持卡片B,先由A同学用英语解释自己所持卡片上的单词或短语,让B同学猜;然后交换角色,每人限定四到五分钟。猜出单词多者为胜。学生不仅理解并记住了这些单词和短语,还学会了如何使用;积累词汇量的同时锻炼了口语,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背单词也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变成了乐趣。

三、有意识培养学生优美的语音语调及良好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语音语调在口语交际训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训练也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可以通过发动学生利用手头拥有的教材录音资料作跟读模仿练习、朗读课文等等。朗读课文对于培养语感来说意义重大。有条件时还会课上为他们放一些原版的录音或录像资料,使他们能感受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并培养语感。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的进步非常明显,自信心也随之有了显著的提高。

篇6

关键词:语言习得;数学模型;多媒体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

1语言习得四要素的内涵及数学模型的构建

语言习得的四要素是指:多媒体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在《课程要求》的指导下,语言习得的模式,特别是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语言习得数学模型的构建是根据语言传播要素的分析,构建四个数学模型:时间模型、内容模型、方式模型和层次模型。时间模型指小时间数模和大时间数模。小时间数模指的是在100分钟的时间内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分配。大时间数模是指某专业、某科目整体教学时间的多元素化时效性配置。内容模型,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指的是语法、语音、写作、翻译、阅读、词汇等的时间分配和使用策略。方式模型指的是针对某教学主题内容进行哪些方式的学习与教学策划和课堂要素诸方面的变量效果的整体效益。层次模型指按某一课程的整体要求、专业层次、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语言习得数学模型注重语言学、教育经济学、数学模型三个学科的优化组合。该模型运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经济学中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数学中的数学模型理论。语言习得四要素数模理论研究以经济学的投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理念为理论基础,以语言习得理论,特别是二语习得理论为研究平台,以应用数学的数学模型构建理论为研究载体进行综合理论研究。本模型注重与语言习得尤其是专业英语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希冀推出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语言习得课堂教学数模理论与应用数模。本模型尝试对语言习得进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进而对语言习得四要素数模进行定性描述。

1.1现代语言习得数学模型四要素的现状

1.1.1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等多元素的功能,使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它能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可以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也能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1.1.2自主性学习的现状《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朝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式发展,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向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由此,网络自主学习进入了英语教学的平台。

1.1.3研究性学习的现状20世纪初杜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课程改革。其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学校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学校即社会,学生能熟悉和融入社会,而不是脱离社会。于是美国学校摆脱了欧洲的影响,有了核心课程、概论课程和问题课程等的设置。20世纪80年代,这种课程在美国的学校已经非常盛行,大约在90年代传到了欧洲。

1.1.4传统教学的现状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以知识拥有者、赠与者和传授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以各自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知识优势进行充分备课,完全控制课堂讲课的模式、授课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与难点,完全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解答深度或层次。

1.2语言习得模式的研究趋势网络教学自由空间大,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解疑答惑为重点。在教学中以研究性方式获取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合现代教育的这四大要素,发挥各要素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以数学模型形式创建新的教育合力是现代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2构建语言习得数学模型的意义

2.1更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数学模型的构建研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要素的新的教学及学习方式的研究,它着重于以理性的方式合理分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决定什么可以自学,哪些内容该讲;它要求采用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学习信息进行搜索、整理、挖掘,将定性和量化的课堂内容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2.2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多媒体、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四位一体的结合,可以克服不同情形中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病,取长补短,优化时间和内容配置。

2.3更充分地发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数学模型的指导下,授课时间和内容得到精确地量化,从而更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以及过度使用教学课件授课等现代化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2.4更全面地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以多元化与个性化为显著特征的后工业社会里,在工业社会背景中产生的集体教育形式也将作出改变,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要求将会更加强烈,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是一种凸显个体化的集体教学。数学模型的建立,探索个性化教学中的共性因素。

2.5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引入相容性数模理论进行新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数学模型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更具科学性、准确性更好的定量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消除描述性方法的随意性,减少研究成果在应用中的偏差性。

3语言习得数学模型的研究对象

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意性也随之增大。在100分钟的课堂中,有的教师几乎完全充当点击鼠标的作用。虽然信息输入量增加了,可是学生对知识输出效果的收益性并不明显,甚至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因为多媒体技术使用不熟练等因素,整个课堂教学基本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借助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把传统教学与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条件下,如何进行科目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优化设计。

4语言习得数学模型研究旨在解决的问题

通过构建语言习得数学模型,我们希冀解决现代教育中所出现的如下几个问题:

4.1多媒体教学的不足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因课件束缚而画地为牢,束缚了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

4.2网络自主学习的问题很多学生还不适应网上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学习的策略、态度和动机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不理想的学习效果。网络自主学习缺乏情感交流。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而且做笔记比较困难,影响学习的效果。网络自主学习的测评体系还不够健全。此外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网上监控和测评具有很大的困难。将自主性学习引入到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时间的主要占有者、支配者。

4.3研究性学习的缺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对“启蒙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次主要是适应工业化时代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第三次是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其主要特征是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

目前,我国倡导建立创新型社会,因而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构建语言习得数学模型的一个大胆突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知识习得新理念。

4.4传统课堂教学的欠缺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表演独幕话剧。教师本人既担任导演,又担任角色演员,对于经过精心准备的教案而言,教师又是编剧。教师个体单调的形象语言、语音、语调,大大地降低了知识的可传播性。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强化了课堂教学技能的多层次性,但仍未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的禁锢。学生学习的课本是文字语言、教师板书的是文字语言、教师讲课用的是口头语言。这种文字+口头的两元语言传播途径,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多媒体声、光、电、影等元素传播的冲击下,显得十分乏味;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元化传统课堂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对现代化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4.5用数学模型整合语言习得四要素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性这四个语言习得要素各具优势、各有欠缺,我们构建语言习得数学模型旨在整合语言习得四个要素的优势,消除各自的缺陷,形成四要素合力优势,用数学模型定量描述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满足21世纪经济全球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3]李耕砚.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J].双语学习,2007,6.

[4]李孟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5]陈美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要素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

[6]顾世民.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7,6.

[7]赵艳,朱坚冰.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J].科教文汇,2007,7.

[8]赖俏贞.多媒体网络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双语学习,2007,4.

篇7

【关键词】 表达能力 德育

Abstract :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ducation in modern philology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two areas,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enhance language and significance, and how to furtherly promote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expression; moral education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界正在全面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语文学作为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基础和传统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切实实现语文学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功能。在笔者看来,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对德育的推进是目前语文学教育中不容忽视和亟待加强的两大领域。

1.关于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及重要意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最为基本”。因为一个人即使有再好的思想和见解,如果他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不充分发挥语言的载体功能,就无法感染人和说服他人。一个有丰富表达能力的人,清晰的吐字,抑扬顿挫的语调,表情达意的语气,辅助适当的体态语言,往往能让自己的听众开怀,达到沟通思想和引发共鸣的目的;另外,规范的表达还能有效防止歧义的产生。

但如何才能使一个笨嘴拙舌的学生能说会道,甚至能言善辩呢?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而是源泉于实践。为促进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对语文学教育进行的探索和改革中,在一些地方采取过诗朗诵比赛、三分钟演讲考试和中学生主持人节目秀等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些还不够充分,还未充分挖掘出提升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空间和潜力,还有以下措施和方式可供借鉴:

1.1采取“逼”的措施,即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应相互结合,将那些缺乏走向舞台中央勇气,遇到大型活动就面红耳赤和紧张的学生从台下赶到台上,鼓励他们在心理意识层面从怕讲到多讲,从怯场到应对自如,历史上颇具盛名的德意志共和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成名前为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次在公共场合进行即兴演讲以提高自己的胆识和勇气。

1.2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语文教学中只考写不考说的传统教育模式,将表达能力作为学生语文成绩考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否则学生会始终认为练习说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近年来,为改变大学生"哑巴英语"的尴尬现状,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中增加了听说在成绩中的比重并取得了成果就是一个例证。

1.3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教师应当教训合一,身教示范,有道是教人者必先教己,作为学生的师长,自己首先应当具备用最简练的话把问题说清楚的能力,可想而知的是,如果一个教师讲课内容索然无味,表达片面不全,学生听与不听、学与不学就只能另当别论了。

2.关于德育的不断深入和推进

学生在校期间的美德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美德养成的基础,所以通常也被称之为起步文化教育。

但是,由于中学生正值人生的青春期,该时期的未成年人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在道德之路上迷失方向并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也被称之为成长中的危险期,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以未成年人犯罪为例,年龄在十五岁左右的青少年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这说明中学生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

篇8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ountry's polic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ffor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y in entering campus at present, prot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ty, normal colleges have begun to establish or organize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ty.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for normal colleges in construc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ty, especially in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ositioning, teaching team and teaching facilities. Finding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olving these difficulties will undoubtedly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关键词: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困境;破解之策

Key words: normal colleges;pre-school education;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dilemma;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48-02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发展学前教育的力度。2010年11月国务院在《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1]随后,各地亦积极出台政策,提出各自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举措,如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10年12月颁布《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为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2]为响应国家政策,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各地师范院校纷纷开办或筹办学前教育专业。不可避免,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会面临诸多困境,尤为关键的是专业定位、师资配备及教学设施建设。有鉴于此,笔者从渭南师范学院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经验入手,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及破解之策,希望对兄弟师范院校开办(或筹办)学前教育专业有所助益。

1 开办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

1.1 专业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担当为国家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任。开办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定位应区别于高职、中职院校的专业办学,其专业办学类型、层次、规模的合理性、科学性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做到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职业性和师范性、独特性和发展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规模性和效益性、宏观性和具体性、质量和特色的统一。[3]做好专业定位,是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和关键所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小型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私立幼儿园收费低廉,入学门槛低,吸引了大部分学前儿童,相对于公立幼儿园而言,发展异常迅猛,甚至有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主力军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私立幼儿园更愿意接纳低学历、低薪金要求的幼儿教师。如果要迎合这种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专业定位上就应当倾向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可是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总趋向来看,社会对理论型、技能型兼备的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我们到底应该迎合现状,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重同时降低办学成本,还是应该放眼长远,培养理论型、技能型兼备的高素质幼儿教师,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困境。

1.2 教学团队 学前教育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既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也包括专业技能课程,因此不仅需要专业理论教师,还需要配备大量的专业技能教师。但是许多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开办之初,师资力量往往比较薄弱,专业理论课程需要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师完成,专业技能课程则需要借助艺术系的教师实施教学。然而,这些从事其他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规律不熟悉,对学生的培养标准无法恰当地把握,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无法保障。为此,学校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不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即使如此,仍有两个难题亟待解决:一是新教师的引进从招聘、岗前培训到基本配备到岗,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远水难解近渴。二是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往往难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3 教学设施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技能,除了配备相应的教师,钢琴技能实验室、舞蹈教学实验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画室、手工实验室、儿童游戏与玩具开发实验室、蒙台梭利工作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更必不可少。但是完善这些教学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于是有些学校一方面会借用已有的教学设施开展教学,一方面会将没有教学设施的教学内容搁置。如此,不仅使学生全面掌握特殊的职业技能,成为理论型、技能型兼备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将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 破解困境的应对之策

2010年7月,渭南师范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和精心准备,利用现有学科资源,申办学前教育专业,经陕西省教育厅评审通过,教育部备案发文正式批准我校开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入校学习。在实践中,我校摸索出一整套开办学前教育专业面临困境的破解之策,对于其他兄弟师范院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 进行科学的专业定位 我校是一所师范教育为主的多学科普通高等院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我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以提高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在突出专业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体系的科学发展培养合格的师资。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及相关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深化专业特色的研究、探索和建设,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构建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征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理论素养和儿童音乐、舞蹈、美术等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技能与技巧,懂得学前教育规律,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和教学基本能力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最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在幼儿教育机构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各种儿童教育与康复机构从事学前教育、科研、宣传和培训工作。

2.2 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因此必须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我校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机制,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强化教师专业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先,根据教学需要,逐年引进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其次,在现任教师中有重点地培养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主要做法有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访学和读博士;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学术研讨会;定期邀请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和影响的本学科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再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增加技能课的专任教师,以保障学生全面掌握特殊的职业技能。最后,适当增加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园长、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成一支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2.3 完善教学设施,开展全程式教育实践活动 当前,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求具备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等技能。[4]为适应这种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幼儿英语、体操、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学校一方面要在课程体系中重视专业技能课程,根据幼儿园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并有效组织与实施,以实现课程目标。同时要注重人文素养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投入大量资金,逐步建设钢琴技能实验室、舞蹈教学实验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画室、手工实验室、儿童游戏与玩具开发实验室、蒙台梭利工作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全程式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经验向能力的转化,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

3 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幼儿习惯养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已然成为全国师范院校的新增热门专业。师范院校在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难解之题,远远不止笔者在文中提及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找到解决之策,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http://省略/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2010-11-24.

[2]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EB/OL].http://knews.shaanxi.省略/0/103/8009.htm,2010-12-17.

篇9

有关人士在比较“育婴师”的职业划分和服务内容时指出,其入门门槛相对较高。育婴师的“高调”亮相是否会在业内曲高和寡?他们在实际的育婴过程中经历着什么样的误解,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高红梅:“我上岗

后总被当成保姆”

高红梅小档案:25岁,入行1年,月收入1500元,曾任职幼师。

高红梅以前从事幼师工作,对幼儿早期教育也非常感兴趣。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试点培训项目刚启动的时候,高红梅就跃跃欲试。她还听说,有人把高级育婴师等同于“副教授级”,并且报考高级育婴师的人中还有硕士生。

高红梅为参加本市的育婴师师资培训,花去了1300多元的培训费用,学习内容主要为0~3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比如,在幼儿发育的关键期如何进行教育、如何科学刺激他们的先天条件反射。

培训结束后,高红梅通过网站的招聘广告找到了一份“育儿助理”的工作,但月薪只有1500元。高红梅理解的育婴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教育,但事实上,她入户后却成了一名普通的保姆。

一次,孩子的奶奶把高红梅叫到厨房。老太婆的脸色很不好看,她指着洗菜池,也不说话只叫她看。高红梅仔细一看,原来是洗菜池里有小片肉丝的碎屑。

高红梅觉得多干点活也无所谓,但家长特别宠爱孩子,她每天被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监视”着,每一刻都要小心应付,没有一刻放松的时间,这种压力有时让她受不了。由于高红梅长期住在雇主家中,除了照顾孩子外,还被要求做大人的饭菜。高红梅在雇主家,孩子不称她为“老师”,而是直接叫她“阿姨”。

可就是这样,家长仍对高红梅这位接受过培训的育婴师的做法不满意。高红梅认为孩子应该多呆在明亮的环境中,宝宝前6个月视觉灵敏度很高,很喜欢光和色,这是宝宝视觉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应让孩子多见光,使孩子的视觉受到适当的光的刺激,以利于提高其视觉的灵敏度。但孩子的家长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刚出生的孩子抵抗力很弱,怕受刺激,于是便将门窗关紧,还拉上窗帘,使屋子里十分昏暗。

偶尔,孩子有一顿饭就是不想吃,高红梅知道这属于孩子肠胃功能的正常调整,不需要大惊小怪。但孩子是老人家的心头肉,老人非要让高红梅强行喂孩子吃,甚至硬性规定每天必须喂多少。

高红梅感到很困惑,她最初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指导家长教育孩子上,月薪应在2000元以上。而且,按照育婴师的工作方式,她应该是每周定时入户上课,每课时收费60元至100元。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持有育婴师证书的人越来越多,有很多人并不从事真正的育婴师工作,他们中更多的人常被当作保姆用。

李真:“和小宝贝打交道

是需要技巧的”

李真小档案:30岁,入行3年,月收入4000元,曾任中学音乐老师。

社会上普遍认为男性做“奶爸”并不光彩,即使很多男性学了幼教专业,也不愿当育婴师。可李真仍然执意参加了育婴师师资培训,最终成为一名与保姆、月嫂、亲子教师展开激烈竞争的育婴师。

李真服务的第一家户主,是为他们做定期入户指导。他的主要任务是带孩子,然后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小孩。当时,他照顾的是一名1岁3个月大的男孩聪聪。一开始,小家伙很认生,看见他就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真发现聪聪喜欢漂亮的事物,所以他尽量穿颜色明亮的衣服。果然,李真慢慢地就得到了聪聪的好感。李真觉得,和小宝贝打交道也是需要技巧的,这可是育婴师要掌握的基本素质。

聪聪的妈妈经常想抱抱小家伙,李真就讲解如何抱孩子才是正确的:“这是螃蟹抱,有利于空间想象力。要抓住婴儿一侧的手脚,一下子把孩子提起来,婴儿四肢张开;还有飞机抱,把孩子从下向上模拟飞机的起飞、飞翔和降落……”李真边说边演示抱孩子的各种姿势。聪聪的父母非常满意。

后来,聪聪的小姨慕名前来请教如何教育她7个月大的小孩。通过交谈,李真发现聪聪小姨孩子饮食上有误区。原来,聪聪小姨认为自己的孩子小,牙还没有长出,不能吃硬东西,吃进去的硬东西也不能消化。

李真告诉她:“孩子在6~8个月是学习咀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要给孩子脆的、硬的食物,如馒头条、面包条等。为了引起孩子咀嚼的兴趣,要咀嚼给他看,教会孩子咀嚼和吞咽。”

聪聪小姨连连称是。李真还指出:“你对宝宝没长牙的担心是多余的,宝宝咬东西是靠牙龈而不是牙齿。宝宝咀嚼有利于尽早出牙,并使脸部肌肉得到运动,对以后说话利落有明显的好处。现在,幼儿园里有些小朋友不会咀嚼,这与错过咀嚼的关键期有很大关系。”

聪聪的小姨当场表示请李真上户进行教学,按月结算,每小时80元。

“请男育婴师就是为了培养宝宝的男子气概,李真做得不错。”聪聪的爸爸认为李真的教育对儿子的成长肯定会有帮助。他发现李真带孩子的举动十分男性化,他让孩子踢腿、拉手、做仰卧起坐,不像女性只是亲亲搂搂,这与他培养孩子男子气概的要求是一致的。

如今,李真坦然地对朋友说:“这行一开始还担心被当成普通保姆,再加上收费比普通保姆高,市场可能不会太好。现在看来,由于育婴师的入门门槛相对高,而我能培养孩子的男子汉气概,并提供母婴生活护理和教育咨询的服务,所以有明显的优势。”

王璐:“我的主要工作

是针对家长进行教育”

王璐小档案:35岁,入行10个月,月收入6000多元,曾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当初,王璐的爸爸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女儿当育婴师的选择:“一个心理学硕士去当保姆!这还了得!”王璐胸有成竹地说:“育婴师可不是保姆,这里面学问大着呢!您老放心,就等着瞧吧!”

果然,父母的顾虑和不理解在事实面前得到了消除:王璐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高级育婴师证书后,从事高级育婴师入户服务工作,每小时收费120元,月收入6000多元。

王璐到主雇家里第一件事就是需要根据该孩子所处的年龄段、身心发育的具体情况以及家庭环境等制定具体的个性化的目标和方案。她还确定在以后的每周和每月都要做些什么,让学生的生长发育达到什么水平;对1岁到2岁的孩子,每个月要定一两个目标;2岁以上的孩子,每月要定两三个目标。

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王璐一般要求家长在场。王璐认为,家长对婴幼儿的教育方式对于育婴师的工作是否见效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王璐工作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指导和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王璐认为,入户育婴师的工作,其实不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而是针对家长的教育。如果不能和家长有很好的沟通,那多半事倍功半。

王璐照顾的是1岁10个月大的女孩牛牛。王璐指导家长进行育儿记录,每天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早上吃了什么、上午做了哪些活动、大便情况怎样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其实都是宝贵的资料,不仅能从中知道孩子成长的每个细节,而且有时候孩子生病,这些连续的记录还能帮上忙呢。

王璐认真总结了自己做育婴师的经验,她认为育婴师工作最难也是最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强调“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在第一次入户定好目标以后,从第二次入户开始,就要积极地训练婴幼儿的行走、语言、认知等各项能力,使婴幼儿的智力、体力全面得到提高。

王璐觉得目前的工作状态不错,并表示自己会把它当作一项事业做下去,因为这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篇10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批评;信息主义;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16―06

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发表,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媒介素养教育实现了从一个纯粹舶来的概念到有了初步的本土理论构建与教育实践的跨越。像许多学科或研究领域一样,媒介素养教育在进行理论建构与知识生产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反思与展望,追问自身:“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往哪里去?”这种追问与反思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来讲尤其重要。

一、什么是媒介素养教育

纵观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认识媒介素养教育所需要的知识,但在“什么是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见仁见智,使得其真义反而扑朔迷离、飘忽不定,所以如果要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理论反思与展望,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媒介素养教育?”

“素养是人的一种可以通过教育而发展的潜能的实现状态,是一个由认识、认知到整合知识去应用的由‘知’到‘能’的一种过程。”根据素养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媒介素养其实是人指向媒介的一种知识和能力的状态,那么这种能力的核心与本质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进行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肇始于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于1933年出版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作为文学理论家的利维斯站在精英主义者的立场,认为工业化以来英国兴起的电影、广告、畅销小说等流行文化损害了“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因此他主张文化保护,即保持本国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从这种观念出发,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被理解为鼓励学生去“甄辨与抵制”(Discrimination and Resist),即教师引导学生对媒介所传播的大众文化进行分析,认识到大众文化的肤浅和低俗,从而做出否定的评价,采取“抵制”的立场。这种“甄辨与抵制”也就是分析、评价的过程。再往后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式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是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对于媒介的认知、分析和评价。如符号学取向的大众媒体启蒙范式(initiation aux mass-media:the semiotic approach)是教授给学生符号学相关理论以及音效、镜头、光线等媒介语言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去分析媒介语言、形式与结构,以审美的方式去回应媒介,对媒介做出美学价值的判断。而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的批判的电视观点范式(critical television viewing)是使学生认识和区别媒体的属性以及好坏,帮助学生去判断他们对于媒体的需求,从而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并满足自身的需要与期望。即使是重视媒介产品制作的“超越保护主义”范式,其目标也不是培养学生信息传播技术与能力从而使其成为将来的媒体工作人员,而是希望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媒介产品的制作达到对媒介更深入的认识并做出明智的评价。

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媒介素养的核心在于人对于“媒介”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阐释,进而“评价”、“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能力其实就是媒介批评能力。这里所说的批评与日常用语的“批评”有所不同。“老师批评了学生”――日常用语的“批评”与“否定”几乎同意。作为现代通行学术术语的“批评”则指的是对于所批评对象的分析、阐释与判断、评价。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媒介批评能力的教育。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蒂博代曾将文学批评分为三种类型,即自发的批评、大师的批评和职业的批评。媒介素养教育所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媒介批评能力无疑属于蒂博代所说这种“自发的批评”,与专业人员以及学院研究者从事的媒介批评不同,它是广大拥有媒介素养的阅听人对于媒介的批评。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一种旨在培养专业人才的专业或职业教育,而是一种有关于媒介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

二、“信息主义”的迷雾

既然如前文所言,媒介素养的核心是一种批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阅听人的媒介批评能力,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批评”就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可能展开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批评”也就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建构的逻辑起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传播学,出于本学科的知识范式与研究习惯,他们理解的“批评”是一种“信息主义取向的批评”,所以国内现有的研究往往以“信息主义取向的批评”去建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笔者尝试将其命名为“信息主义思维”。

这种“信息主义思维”基本观点是:媒介素养是阅听人对于“媒介信息”的批评能力,如张冠文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和评价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能力,它体现了媒介素养的四个要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和传播信息。从媒介素养的理解出发,当前的研究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旨在培养阅听人对于“媒介信息”的批评能力的教育活动。比如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对讯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对于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讯息的反省能力。”姚云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主要问题是“受众如何提高自身在传媒过程中主体性以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如何解读信息以及正确阐释信息,并发现其中的特质和美;如何去运用自己对信息的分析、批判和把握来影响媒体对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和交流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几乎已经到了“言必称信息”的地步,我们不禁要问:媒介信息究竟是什么?以“信息主义取向的批评”去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是否合理呢?

信息作为传播学的基础概念,指“消除事物中或是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客观性是信息的本质属性。”媒介信息更多指由传播源通过大众传媒所传达的客观性的认知内容,“它是抽取事件核心意义要素后的话语因子……以实用价值作为驱动自身在社会高度运转的话语机制,它的叙事纬度不是交流,而是交换,它显然带有相当浓厚的商业资本色彩,支撑它的是技术,同时还包括被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所操纵的现代思维方式。”当前的研究以“信息主义取向的批评”来建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这种“信息主义思维”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暴露出问题和局限。

第一,批评对象的片面。“信息主义思维”把“媒介信息”作为阅听人批评能力指向的对象。丰富的媒介文本与现象被高度简化为信息,而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下,“媒介信息”一般指新闻和广告,所以在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文献中,批评对象主要以新闻和广告为主。事实上,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在形式上多种多样,除了新闻报道和广告外,电视剧、电影、MTV更是广大阅听人特别是青少年阅听人所耳濡目染的媒介文本形式,而在当前的研究中却受“媒介信息”概念所束缚,对这些体裁和形式的媒介文本鲜有提及,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缺失。第二,批评标准的单一和机械。既然“媒介信息”是一个客观、实然的概念,那么批评标准就纯粹是一种科学意义的“真伪标准”。由此,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就窄化为要去教授阅听人辨识媒介传达的信息哪些为真哪些为假。如果说“真伪标准”在面对“纪实性”的媒介文本如新闻报道还堪堪可用的话,那么面对一些“抒情性”、“表意性”或者是“娱乐性”与“虚构性”的媒介文本就暴露出了不足。媒介传播作为一项价值性很强的活动,历史标准、审美标准、道德标准这些价值尺度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忽视这些价值标准的存在,必然很难企及媒介文本的文化真谛。

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他们也吸取了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经验,提出一些诸如“媒介信息具有建构性、商业性、意识形态性”这样的教育理念,试图在批评标准中引入价值尺度。但是在实际论述中这些价值尺度应用得过于简单和机械,从而在判断的时候往往陷入了诸如“好与坏”、“正面与负面”这样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中。比如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文献教授阅听人对广告的解读上,因为广告的商业性,是商家为谋取利润的宣传手段,就武断地得出了广告是“负面信息”结论的,所以要教阅听人“拆穿广告骗人的伎俩”,而媒介传播是一个包涵多重维度的、多重要素相互交融的复杂活动,这要求我们要有多重批评标准,并且把这些标准有机结合、灵活使用去把握和判断媒介。批评标准的单一和机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思维的简单和浅薄。

第三,批评视阈的封闭。“信息主义”思维将媒介传播的过程视为一个脱离了社会文化语境、单向的封闭的信息交流过程,简单遵循着传播者――媒介――阅听人单向的行为主义式的路径,而媒介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体现了一种非语境化的、脱离实践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受社会文化语境的控制和影响,更是参与了自身所在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建构。这两重关系的交叉循环既包含了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彼此开放,也包含了二者之问的抵牾与角力。媒介不仅传播各种信息,也制造新的意义,这些意义附着于信息本身,与信息一起游走于社会空间,留下记忆,变成知识,指导消费,形成习惯,建构我们对于社会的认知话语,重组我们的生活方式。要理解这些意义,封闭的、独立的批评视域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大众传媒置放于具体的、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到媒介的生产、接受和消费的全过程与其中的权力博弈和话语纷争,而这恰恰是“信息主义”的媒介素养教育所忽视的。

第四,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匮乏。“信息主义”思维将媒介文化文本割裂为“媒介信息”,无疑切断了应用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渠道。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无论是精神分析学说还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无论是的意识形态理论还是文化研究学说,这些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成为常识性的知识和方法的理论资源几乎都很少被吸收和关注。没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支撑,阅听人对于媒介的批评只能停留在“感想”和“印象”的水平。除了教授阅听人如何辨识新闻报道和广告“真与伪”,或是机械套用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使阅听人对媒介文化文本做出非此即彼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教授阅听人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文本分析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关系到“如何去解读媒介信息背后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如何去“对于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考”这些问题时,当前的研究都力不从心、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挖掘和思考,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综上所述,批评对象的片面、批评标准的单一和机械、批评视阈的封闭和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匮乏,无疑是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信息主义思维”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与症候。面对这种状况,一种可行的路径就是吸取新的理论资源,重新定义与理解“批评”去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建构,以修正和克服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发源于英国的文化研究理论可以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依托的一种理论资源。我们可以将“文化研究”理论作为主要思想基础与话语资源去重新定义与理解“批评”,并以这种“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为逻辑起点去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建构。

三、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

本论文所说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特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知识――思想的探求领域,它脱胎于英语的文学批评领域,其先驱人物是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和霍加特(Rich―ard Hoggart)。至今,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知识领域,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中成绩斐然,甚至被认为已进入了西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中心。

文化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批评理论:它发源于英国的文学批评领域,早期只是进行文学批评一种宏观的视角,在后来的发展中,它逐步转向了对广义文化现象特别是媒介文化的阐释、评价与判断。虽然批评的对象在拓展与变化,但是文化研究的批评精神却始终如一:都是对文化这一整体生活方式的完整过程的描述、阐释与评价。同时,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叙事学等理论资源也为文化研究理论进行批评操作提供了得力的工具。虽然“文化研究是一个最缺少限定性(至少迄今为止是这样)、因而也最为人言言殊的领域。”但从现有的西方与中国的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的特点:

首先,文化研究的第一个特点是它重写了文化的概念以及重构了批评文化的视角。传统的文化概念被定位在艺术和美学方面,它的特征是创造力,它的功能是潜移默化中道德价值的实现。但是威廉斯认为关于文化的当代用法,常见的大致上有三个:用来“描述知识、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用于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或是用作象征“知识,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品”。对文化的三种理解都有价值,第一种和第三种带有传统文化观的痕迹,而认为文化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则是对于文化的一种全新理解,被认为具有“建立文化主义的决定性意义”。文化研究理论正是在这个对于文化概念重写的基础上,把文化从传统的精英文化定义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文化不只是思想家头上的理想光环,也不仅仅是精英人士倍加推崇的传统经典,而是由普通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意义构成。

文化研究批评文化的方式并不是把它视作一个孤立自足的整体,就文化论文化,而是集中关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之间的联系。霍加特在文化研究的先期经典著作《识字能力的用途》中即指出:一种生活方式不能摆脱由许多别的生活实践――工作、性别定向、家庭生活等――所建构的更大的网络系统。可以说,不管是早期的文化研究,还是后来的文化研究,都是要辨明、阐释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样,文化研究就发展出了一种尝试重新发现与评价被忽视的边缘群体的文化实践的机制,由此决定了文化研究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即它是一种高度参与的批评方式。它认为社会是不平等地建立的,不同的个体并不是生来就享有同样的教育、财富、健康等资源,文化研究的伦理取向与价值立场坚决地站在最少拥有此类资源的、被压迫的边缘群体一边。“文化研究为被剥夺者辩护,代表被压迫的、沉默的、被支配的个体与群体的声音,为在统治性话语中没有声音的人们以及在统治性政治与经济等级中没有地位的人们说话。”在文化研究的初期,这种立场表现为对于工人阶级文化的历史与形式的关注,而后来的大众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等等,虽然超越了机械的阶级分析,但其从边缘颠覆中心的立场与策略则依然如故。可以说,对于文化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关注以及对于支配性权势集团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文化研究的灵魂与精髓。霍尔也强调:“文化研究是一项严肃的事务或工程,而这一点深刻地铭刻在有时被称为文化研究的‘政治学’维度的东西上。”

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与极度语境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它没有固定的、与众不同的批评方法,但这恰好意味着它对于方法的选择是实践性、策略性的,更是自我反思与语境取向的。文化研究的批评方法选择所依赖的是它所提出的问题,而问题则依赖于他们的背景和语境。可以说,问题取向与问题意识本身就可以视作文化研究的批评方法论特征之一,由此决定了文化研究的第三个特点:批评方法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它反对对于任何文本的任何封闭型阅读以及对于某种方法的固执。它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特定时期将特定的方法综合进自己的研究,但是这项重要的工作却不能事先确定,因为它不能事先保证在一定的背景中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重要的。“任何方法都没有什么特权,但同时,也不能排除任何方法。”“它从社会学那里吸取了大众文化的制度分析,从文学批评那里借鉴过来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学那里承接了文化意义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流通的分析方式……”文本分析、语言学、解构、人种志、历史考据、心理分析等无论任何方法,只要运用适当都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洞识与知识发现。如果把上述特征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说,贯穿在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中的“红线”,一直是其实践性品格、政治学旨趣、批判性取向以及开放性特点(实践性、政治性、批判性与开放性)。

四、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文化研究取向

正如前文所言,如何认识和理解“批评”是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可能展开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而文化研究在本质上恰恰是一种批评理论,所以文化研究理论可以带给媒介素养教育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方法,也绝不仅仅是几个文化研究的术语,甚至不是某一部分内容,而是对于“批评”的本体论意义的理解,这种“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批评对象上,它指向的是“媒介文化”而非“媒介信息”。如果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去关照媒介,那么“媒介不仅实现了信息在自然空间内的传递,而且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了有序的、有意义的,成为人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所以,在批评对象上,“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指向了作为“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

第二,在批评视域上,它打破了“信息主义取向批评”封闭、独立的批评视域,取而代之是广阔、具体的社会文化视域。文化研究进行文化批评的方式并不是把它视作一个自给自足的整体,就文化论文化,而是集中关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之间的联系。这决定了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在批评视域上将摒弃“信息主义取向批评”封闭、独立的批评视域,而是把媒介传播看成一种创造、调整和改变共享文化的仪式,是包含了制作者(媒体组织)、受众(阅听人)、语境、媒介形式(载体)、文本、代码、体验、记忆、想像和认同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生活形式”,从而把媒介置放于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与特定的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体验和考察,形成宏观的整体的社会文化批评视域。

第三,在批评性质与取向上,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与实践性。文化研究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学旨趣与批判性取向,它要通过揭示文化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权力支配、抵制及认同关系来提倡多元和差异、抵制和消解霸权。这决定了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中,“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也是要以权力为视角关注媒介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从而洞见媒介文化与社会权力、经济关系和意识形态信仰的密切关联达到干预社会、影响社会的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与实践性。

第四,在批评方法上,它以“媒介文化文本”为中心,应用各种理论工具对文本进行开放式阅读。文化研究的批评方式是一种直接指向文本的“及物”式批评,但是它反对对于文本的任何封闭型阅读以及对于某种方法的固执,它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特定时期将特定的方法综合进自己的研究。所以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也是直接指向媒介文化文本,但是它同样需要告别那种对于媒介文化文本的封闭式批评,而是要从“读人文本”走向“读出文本”,从对文本的“内部批评”走向与文本相关的社会批评、政治批评:从分析文本的语言、叙事人手,进而考察文本的再现(Representation),最终触及文本的意识形态层面。在这个批评过程中,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叙事学等理论可以为“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提供得力的工具,从而避免“信息主义取向批评”面对文本无处下手的尴尬处境。

通过上面对这种“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特点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以这种“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为逻辑起点去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当前媒介素养教育中“信息主义思维”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所以“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是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的一个合理选择,文化研究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一个可能的走向。在文化研究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所有研究主题都将围绕着培养学生“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能力”展开:例如媒介素养教育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培养学生“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化研究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和阐释的基础上,对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它的主要问题与局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研究未来可能的一种发展方向――文化研究取向。当然,“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评”只是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之一,文化研究也只是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一种与别的各种理论平等的话语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要想真正有所作为,需要吸取更多的理论资源及广大研究者的智慧投入。笔者不惴浅陋,提出这方面的一些构想,以期唤起同道的关心和投入,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更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凡卓.论媒介素养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19

[2]林怡萱.女性主义教育学与媒体识读教育:一个行动的研究成果[D].高雄:台湾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蒂博代,I.六说文学批评[M].赵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4]张冠文.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构成与范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4):14

[5]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30

[6]姚云.论传媒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5(4)

[7]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8

[8]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6

[9]袁瑾.新闻话语与文学变迁――试论现代社会的文本建构及叙事景观[J].学术界,2006(3):92―99

[10]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1]威廉斯,R.文化分析[G]//.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