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期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早期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原则;改进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于少儿教育的思维也在逐渐转变,家长和教师更加注重少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于表现出良好音乐素养和音乐天赋的少儿,更要注重对其音乐的启蒙教育。当前,西洋乐器受到了少儿的广泛欢迎,社会对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演奏乐器都有良好的启蒙教育机制,但是涉及中提琴的启蒙教育却较少,下面笔者将详细分析少儿中提起启蒙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中提琴启蒙教育的概念

中提琴发展至今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在最初的阶段中提琴是一种独立的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音乐的发展,中提琴逐渐成为一种辅质的乐器,但由于中提琴仍具有独特的音乐特性,所以中提琴教育还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新关注。相对于小提琴而言,中提琴体积较大,操作难度较大,因而少儿演奏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少儿时期音乐启蒙教学中,通常会采用形体较小的小提琴取代。这种音乐启蒙教育模式忽视了中提琴的重要性,同时也影响了中提琴演奏人才的培养。因此,重新树立中提琴启蒙教育的地位是当前在少儿启蒙教育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原则

(一)启蒙教育的早期

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少儿接触的时间越早,就越有可以塑造的空间。日本少儿音乐启蒙教育家曾指出,少儿只要具备了母语能力,同样也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才能。因此,音乐启蒙教育要把握早期性,尽早让学生接触到中提琴乐器,从而培养其对于乐器的操作能力。此外,要改变小提琴取代中提琴教育的方式,加强对于少儿中提琴基本功的培养。

(二)启蒙教育的准确性

少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从小培养其良好的音乐习惯,才能提高少儿的综合音乐素养,少儿在刚接触中提琴时,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在启蒙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决定了少儿的音乐水平。因此,在中提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提高教学方法的正确性,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演奏姿势,尤其是少儿持弓姿势,并保持少儿身体的放松性;二是教师要加强对少儿学习者的督导作用,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启蒙教育的科学性

中提琴是一个演奏较为复杂的乐器,同时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求较为严格,只有在特定的阶段进行基础训练,才能够强化中提琴的学习技巧,提高少儿启蒙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中要理解学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启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持弓演奏的手部动作技巧,通过反复练习纠正少儿的不正确姿势,提高中提琴启蒙教育的科学性。

(四)启蒙教育的系统化

启蒙教育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提高音乐启蒙教育的有效性,中提琴启蒙教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教育模式,按照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法进行乐器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中要根据少儿的特点,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启蒙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明确少儿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三、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的改进

中提琴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乐器教育,对于提高少儿的音乐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当前在我国的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中提琴启蒙教育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中提琴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下面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教师要提高教学素质

首先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提琴教育是一件乐趣十足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为少儿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加强和少儿的沟通,消除少儿对于中提琴学习的畏惧感,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要提高其中提琴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师的音乐素质和乐器演奏水平直接决定了少儿的音乐水平,因此教师要提高中提琴基本功的准确性,并通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少儿的演奏技巧。

(二)重视中提琴启蒙教育

中提琴是一种重要的西方古典乐器,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乐器,在乐队的演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中提琴少儿启蒙教育中,往往会把中提琴教育和其他乐器教育相混合,甚至出现了轻视中提琴启蒙教育的现象。因此,有关教育部门要重视中提琴教育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强对于中提琴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突破人们对于中提琴认知狭隘的局面,提高中提琴教学的普及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西方古典音乐的启蒙教育中。

(三)编著优秀的教材

优秀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儿的学习热情,因此相关的中提琴专家应当结合其演奏状况编写有利于教学的教材和课本,同时加强对于中提琴的研究和改进,适当减少中提琴的体积,增加中提琴的可操作性。此外,中提琴教材要侧重于对基础演奏动作的研究,提高中提琴动作教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结语

中提琴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少儿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为我国的中提琴行业提供人才,但是当前的中提琴启蒙教育中,存在着对小提琴的严重依赖,从而影响了中提琴的教育效果。因此,要着力解决中提琴启蒙教材缺乏、学生数量稀少的现象,并深刻认识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柯曦.浅议中提琴初极启蒙教育[J].教育探索,2011(32).

[2]陈燕.音乐艺术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3]雷霞.谈少儿音乐艺术启蒙教育[J].儿童美育,2009(29).

[4]桂平.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1(16).

篇2

【关键词】外语素养 英语启蒙 年龄优势资源

引言

21世纪世界步入了融合型国际化的信息时代,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性的劳动协作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学习外语是了解世界动态、参与国际交流与协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外语沟通能力被欧盟定义为终身学习八项关键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语言既是国家资源,也是个人发展的资本,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

1早教机构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早期教育理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中国年轻的父母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目前国内知名的早教机构品牌有东方爱婴、红黄蓝、金宝贝、亿婴天使、聪明兔等。早教机构的运作模式基本为中心式:早教中心,专业从事儿童早期教育工作。早教中心有别于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也不同于儿童活动中心和少年宫之类的特色班教育,授课内容方面不刻意追求儿童的技能培训,而是更注重儿童的心智开发和素质培养,授课对象基本以0-6岁婴幼儿为主。本研究选用金宝贝的一次育乐课作为案例分析。

1.1 金宝贝双语课程案例分析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敏感期,金宝贝提供了不同的课程。但育乐课是贯穿七个阶段的基础课程。本研究选取第四阶段的一次育乐课作为案例分析,从教学目标、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评估早教机构双语课堂的教学现状。

1.1.1 教学目标

根据第四阶段宝宝的敏感期特点——具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掌握的技能出色地解决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新概念,学习形状和顺序,培养动作技能,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帮助宝宝了解世界,并学会如何巧妙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幼儿兴趣为重点,提高其接受语言的敏感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1.1.2 教学设计

金宝贝的标志Gymboree是孩子们心目中一个神秘的朋友。孩子们来上课就是要和Gymboree一起来探索。首先,老师将玩偶Gymboree套在手上,以Gymboree的口吻和大家打招呼,并以一首欢快的欢迎歌(welcome song)开始了本次教学。本次课堂的三个游戏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并且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Bounce& Jump(弹和跳)。游戏过后,老师和家长们为孩子撑起降落伞。随着降落伞形状和高度的变化,孩子们感受空间的变化。在课堂的尾声,老师为小朋友吹起了彩泡泡,同时响起了关于Bubble的儿歌。孩子们高兴地追泡泡,老师喊到“catch bubbles”。在愉快的歌声中,老师送给每一个小朋友一串属于他们自己的泡泡,同时以Gymboree的口吻跟每一位小朋友亲吻告别,因为Gymboree要去太空旅行了,然后就消失在宇宙中了。本次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1.2 早教机构双语教学现状的评估

对于在早教机构接受双语教育的孩子,约35%的家长认为学习效果甚微;约65%的家长认为双语教学在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方面和训练孩子的语音语感方面有效。早教机构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采用的教学活动手段和方法,既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又符合幼儿在自然交际、儿歌、游戏中习得英语的规律,与先进的幼教观念是吻合的。教学理念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

1.2.1 早教机构的双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寄教于乐

整个教学都是在玩乐中进行,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体验和探索世界,丝毫没有被强迫学习的压力。教室里的活动器械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发展阶段体能,各类教具有效地辅助课堂游戏,吸引孩子参与其中。弹跳活动能给孩子机会运用平衡和空间辨别力来解决问题,增强他们对观念的了解如因果相关性和地心引力,而且从中得到语言技能的发展。

情境双语教学

教师全程用英语组织课堂各种活动,偶有中文作为辅助说明。孩子在玩乐和活动中自然地接触英文,而不会有学习英文的感受。教师通过表情、动作、手势等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表现英语语言,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深化幼儿对音的理解。一些日常用语,如 “Sit down”“Here you are”“Clap our hands”等在相应的情境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孩子们的理解和记忆。课堂的主题“Bounce& Jump”通过不同的游戏节目不断得到强化。这符合“全身反应法”和“直接沉浸法”所提倡的情境教学。

音乐与儿歌贯穿教学

现代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在适当的场合播放符合相应的音乐,活跃了课堂气氛。音乐和儿歌贯穿整个课堂,作为引出游戏指令环节和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步骤之间的衔接方式,都以兴趣为纽带,基本采用贴近幼儿生活,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儿歌做过渡。这些儿歌简单生动、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很容易引起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重视个体感受

1.2.2 早教机构的自身局限性

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表明“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从“听”到“说”是一种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幼儿只有被输入了一定程度的“听量”(婴儿可以结合语境渐渐理解某些词汇和句子的含义),才能开口输出,即说话。由于这种完全浸入式的母语听说环境,儿童习得母语毫不费力。

可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通常家长每周带孩子上的英语体验课程最多不会超过两小时,这离母语习得机制所必备的语言环境相差甚远。按照一个婴儿一岁时开口说话,除去睡眠时间,假定平均每天有十二个小时暴露在语言环境中,那么一年内他所接收到的“听量”为365天×12小时=4380小时。对于每周在早教机构接触两小时英语的儿童来说,45年才能达到4380小时的“听量”(4380小时÷8小时/月÷12个月/年=45年)。当然,这种简单机械的假定不能说明语言的学习过程,但也解释了我们的学生学习了若干年英语后,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

2 家庭提供的幼儿英语启蒙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动作发展、感知觉发展、注意品质、音乐感知、书写绘画、数学能力、情绪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的关键期。[3]在语言中枢转移到左脑之前练习说话,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因为右脑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较强,声带、舌唇等运动神经的调节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越小的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度越高,对语音的把握越为纯正,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系不需要经过间接思考理解,而是借助于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动作直接领悟和直接接受,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因此,抓住孩子学习外语的黄金期科学地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是一种年龄优势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可以大大节省今后的教育成本,提高学习成效。家庭所提供的英语启蒙教育可以体现出整个社会公民的外语素养。

对部分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64%的家长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凭,有过八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24%的家长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公民已具有一定的外语素养,为下一代的英语启蒙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显示10%的家长认为0-6岁的儿童不应该学英语,原因有浪费时间、早期学习可能干扰母语的学习、不当的教学方式会把孩子引入误区、和早期学习可能抹煞孩子今后对英语的兴趣;而90%的家长相信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虽然绝大部分的人认识到了早期英语启蒙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付出努力的父母并不多。约25%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经意地让孩子接触到英文,比如给孩子听英文儿歌等;只有10%的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建立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这说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英语素养偏低,年龄优势上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根据调查,家庭提供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营造类似母语的听说环境

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比如大学的英语教师,会刻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讲英文,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然的英语听说环境。如深圳的汤北辰,从她一出生,父亲就坚持跟她100%用英语说话。等到她三岁时,有接近一千六的英语单词量,凡是汉语能理解的,英语都能听懂。

2.2 给孩子读原版英文绘本

父母通过讲原版英文故事帮助孩子习得英文。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外文原版故事书图书馆,很多重视孩子外语学习的家长都成为图书馆的会员,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建立情景与语言的联系,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的作者汪培珽就是传统英语教育下产物,但就凭借坚持给孩子念原版英文故事书,练就了两个孩子的英文耳朵。

2.3 借助现代媒体

很多家长借助现代媒介,让孩子看原版英文动画片、听英文儿歌及有声故事。这些现代媒介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帮手。孩子可以通过场景画面理解故事情节,从而习得单词和句子的意思。“用图画或场景而不是中文来体会句子、单词的意思。这正是锻炼英语思维的开始。”

3结论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英语学习机构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既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又符合幼儿在自然交际、儿歌、游戏中习得英语的规律,与先进的幼教观念是吻合的。教学理念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这为幼儿的英语启蒙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学习机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局限,从语言习得角度看,无法与家庭提供的语言环境相比。随着我国全民的英语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的英语启蒙教育成为可能。根据调查,尽管90%的家长认识到了0-6岁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期,但只有10%的家长为此做出了努力。这说明语言方面的年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开发,目前家长的整体英语素养偏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残障学生;生命价值意识;重要性

一、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现状

1.残障学生生命启蒙教育概况

由于身体的残障,父母对残障子女要么溺爱,要么漠不关心。由于生活水平低,父母文化素质低,除了在生活上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关心,照顾外,无法在思想上、心理上、精神上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教育。这种现象在智障儿童家庭中比较多见。在这种环境和心态下成长,自信慢慢转化为自卑,疑虑慢慢转化为悲观,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使他们失去了早期生命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机。

2.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的现状

有些教师和班主任,过分强调生命的理想性价值,在班会课上讲“理想的作用”、“人生的价值”,忽视对生命的现实关注,学生用统一标准的价值观去解读生命,忽视了残障学生存在的具体需要。目前,对残障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说教和灌输。要求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用外在的形式来改造学生,强迫学生改变他们正常年龄该有的对世界的理解。学生不懂得在自我生成、自我亲历的生命过程中如何对个体生命做出思考,每个人都必须承受生活中所有的挫折和痛苦,好好活着,善待生命,活下去的确需要很大勇气。

二、特殊教育应重视对残障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意识教育

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许多专家和教育者,纷纷把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作为一项新课题,将“生命教育”提到了研究和实践的位置。而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残障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应该成为特殊教育的环节。随着残障学生的年齡增长,知识的增多却反而产生对生活的迷芒,对周围事物的不关心,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情绪冲动,行为过激,不珍惜生命,等等。所有这些都呼唤教师对残障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意识的教育。

对待残障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和培养,首先要从“爱”入手。要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们感受社会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让学生从教师的爱中,深切感受集体对他的评价、社会对他的期望。师爱奠定了育人的感情基础,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培养高尚人格的熏染与感化力量。

此外,在实践中仅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应该是教师在无私奉献爱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之心,学会奉献自己的爱,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生命存在的价值,弥补他们生命启蒙教育的缺失。

三、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生命价值意识来引导学生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生成的过程,就必须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一个满足物质需求的谋生手段,否则教育留下的仅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失去了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要让教学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要让学生的生命焕发出个性的炫丽,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真实生命的参与,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教育过程中的共同成全。所以“在教育中”为师者不应该漠视受教者的生命个性,也不应丢弃自己的生命个性,这是生命个性与生命个性的相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就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渗入个人的气质、经验,个人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以及自身的创造性。

教育过程既是受教育者生命展开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着生命展开的一个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生命的逐渐生成,教师则在学生的影响下实现生命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然的、开放的、自由的环境中生长,这对教师而言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获得滋养的过程,师生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使生命的未知层面不断呈现出来。

对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获得生命价值的手段和途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残障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生命价值根植于非理性深处,存活于创造之中,创造不是存在于生命之外,而是存在于生命之中。

因而特殊教育应格外重视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教育,加强残障学生个人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以及自身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4

指导思想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降低婴幼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加强婴幼儿早期的启蒙教育,健立健全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机制。婴幼儿早期发展是出生缺陷干预三级预防中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务要求

本年度末,基本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体系,基本普及培育婴幼儿科学知识,改善婴幼儿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婴幼儿的综合素质,基本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需求。

基本方法

1、成立机构

为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促进婴幼儿个体身心健康、智力开发,我乡决定成立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使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得以更全面、更深入、更有序的开展。

2、加大宣传

利用妇女节、生殖健康普查、入户随访等时机向广大妇女群众大力宣传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人口学校等宣传和科普阵地的作用,提高全乡人民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认知度,促使优生、优育、优教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指导服务

⑴计生服务所在举办药具知识培训时一并将婴幼儿早期发展知识列入培训内容。每年至少举办2-3次培训班。

⑵充分利用计生服务所卫技员丰富的医学知识,在为计生服务对象进行孕环情检查、四种手术实施、孕前优生检测等医学操作时,为服务对象提供规范的科学的育儿指导服务。

⑶计生服务所与乡卫生院、卫生所合力形成更为强大的医学队伍,为全乡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育儿科普知识,及早发现一些可及时干预的婴幼儿早期或潜在疾病,指导纠正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员一些对婴幼儿早期发展不利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全面提高群众的育儿知识。

⑷与乡中心幼儿所加强交流,共同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接受早期教育的指导率。

篇5

第一,启蒙性。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子女在家庭中,接受家长根据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所施加的直接教育,从家长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中,间接地了解生活、认识社会;从家长的举止言行中的种种表现里,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终身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父母和长辈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施以的影响,孩子终身受用;二是一个人从小所形成的身体、心理等素质,将影响终身。

第三,针对性。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最了解孩子的思想脉搏及个性特点,更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

第四,渗透性。通过耳濡目染,把是非、美丑、苦乐观念渗透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第五,权威性。即经济和伦理关系上的依附,以及父母和其他长者对孩子的长期道德熏陶、行为影响,父爱母爱的感化作用,都不是学校教育所取代的。无论是孩子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还是智力的早期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均有赖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

从以上分析可见,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实际就是进行的早期素质教育,它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奠基作用。

篇6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课前准备 课中领会 课后练习

音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学习音乐有助于提高他们创造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对于智力开发大有裨益。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已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早期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学琴儿童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年龄也越来越小。怎样辅导孩子练琴,这是教孩子学音乐中的一个十分突出而重大的课题。

儿童学琴,上课的时数,一般每周不会超过一小时。而大量的时间重要的工作,是练琴。所以说在学琴的整个过程中,练琴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问题很明显,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不练琴,等于零。技能、技巧不练不行。有的孩子学琴,光上课不练琴,或很少练琴,这是不会有什么进步的。应该怎样练琴?对孩子来说,领会很难,掌握就更难了。因此,家长进行适当的辅导是不可缺少的。

怎样辅导孩子练琴,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讲:孩子学琴等于大人在学琴。我看这话并不过分。因为,一般家长大都不懂音乐。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你一滴水也没有,怎么能辅导孩子练琴呢?所以孩子学琴,大人也一定要跟着一起学,而且要认真地学。这样,才能正确领会老师的教学要求、方法、步骤,才能辅导孩子进行练习。

作者这里讲的练琴,主要是钢琴。这是因为钢琴这种乐器性能完善,用途广泛,它不仅可以弹旋律,也可以奏和声;能独奏也能伴奏;甚至可以弹出交响乐、大合唱的声音效果,这是其他任何乐器所无法相比的。所以人们把钢琴称为乐器之王。小孩子学音乐,无论是唱歌或学乐器,会一点钢琴十分必要,也大有好处。小孩子学音乐,主要是打基础,会弹钢琴,这是学音乐的重要基础,将来无论是学唱歌搞乐器,以及作曲、指挥、理论研究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下面就按照课前准备、课中领会、课后练习三方面,来谈谈怎样辅导孩子练琴的一些有关问题。

一、课前准备

1、物质的准备 :如钢琴、琴凳、脚凳、琴灯、琴谱等,这是属于物质方面的。购买钢琴要买经济实惠的,琴键不要太宽太重,便于孩子练习的为好。琴凳最好是能够升降的,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脚凳不可缺少的,因为钢琴大,琴凳高,孩子坐上去脚够不着地,有了脚凳才能脚踏实地的进行练习。琴灯也是不应忽视的。一般台灯放在琴上,光线不能恰好照到琴谱,而且刺眼,长期使用,必伤眼睛。看谱弹琴本来就费眼睛,光照角度、亮度不合适,眼睛很快会疲劳,这样不但影响练琴,还有损健康。这点家长一定要注意。

2、孩子的准备:如何为孩子做好思想方面的准备呢?笔者觉得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的做法值得学习。那就是要想让孩子学琴,必须父母先学,当孩子对琴产生了兴趣,提出要求后,再教孩子学,我认为这其中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现在学琴的大环境很好,很多孩子都在学琴,这对孩子学琴十分有利。另外,为孩子学琴做好思想准备,也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年龄、秉性区别对待。举个实例有个比较大的孩子向母亲提出要学钢琴,这位母亲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说明练琴的艰苦,要花很多时间练习;又说钢琴是贵重乐器,购买要花很多钱,她要孩子要认真考虑,要学就一定要学好,要准备吃苦,不能半途而废等等,孩子经过考虑后决定要学。在学琴的过程中孩子碰到很多的困难,但一想到自己的承诺,就毫不犹豫地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最后这个孩子成了一个很不错的指挥家。成名后忆及此事,他由衷感谢他母亲对他的教育。

3、大人的准备:孩子学琴,大人也要做好准备。许多家长认为,买了琴请了老师,就完事大吉了。其实不然,更艰巨、复杂的工作还在后头呢。一般家长,很少想到孩子学琴,自己也跟着学,这是其一。另外,就是对学琴的麻烦困难估计不足。一开始学琴,孩子也大都兴高采烈,新鲜劲过去后,不愿上课不想练琴,麻烦事接连不断。如若碰上不顺心的事,讽刺、挖苦、打骂孩子,往往会把好坏事。假如事前家长能有所准备,学一点儿童心理学,教育学、音乐教学法等设身处地地多想想孩子的困难,问题就可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以上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但对培养孩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孩子音乐才能的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课中领会

钢琴教学,大都是个别上课,教师水平千差万别;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教学体系纷然杂陈;所用教材各具特色。再加上学生的素质、性格、学琴的目地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儿童业余钢琴教学,形形,五花八门。在这里提醒家长们注意,教孩子学琴,请一位好老师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教孩子学琴,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人讲: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话虽有些偏颇,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无道理。

有了好老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样正确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要求,并加以贯彻执行。听课时记听课笔

记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好的听课笔记,详尽地记录了孩子学琴的全过程,这对研究、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都是有好处的,也是课后练习的重要依据。。如记录弹琴的姿势与方法,学琴所使用的教材等等。

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老师的要求,所选的教材,也必然各异。教材的选择、兴趣的培养、基本功的训练,进度的掌握、音乐知识的学习,以及家庭作业、辅导,处处都是学问,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有句俗话叫“不怕慢,就怕站”,可是在练琴问题上,一旦练错了,这比不练还要糟糕。因为不练琴,大不了就是不进步,但练错了,小孩子须花大量的时间来改正错误。因此孩子学琴除了找个好老师外,学习中一定要领会老师的意图和要求,认真加以贯彻执行。

篇7

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注意多方面地给孩子开发智力、灌输知识,而往往忽略家庭教育。熟不知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启蒙教育,是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奠基工程,是百年树人的起点。

一、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全家人要建立好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要一致,严格要求孩子,事事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二、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三、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每个做父母的人,都迫不急待地希望有一种灵丹妙药把子女教育好。但现实生活中,对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有一把现成的钥匙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老实地、及早地、长时间地从根本抓起。

1、磨炼孩子性格,培养意志品质。

古今中外卓有贡献的政治家、科学家的成材告诉我们,他们并不都是高智商者,但他们有一共同点,就是坚韧顽强奋斗精神。这种意志品质并非天生,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家长抓住少年儿童这一关键时期进行培养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父母要学会正确、理智地爱孩子。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但对爱的理解和所爱的方式却有不同。爱并不都意味着给予和一味满足。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是在施爱;不合理的要求,不给予、不满足,也是爱。过分的溺爱往往会使子女走上歧途,甚至遭到毁灭。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对孩子的要求满足与否,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尺度,但这个尺度要有时代感。要孩子学会控制启已的欲望,如推迟满足时间,改变满足的等次、数量,增加一些积极意义的满足兑现条件等。孩子在等待满足的过程中,在自己的最初要求和实际结查出现差异的情况下,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会通过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答应某些无理条件,又耍又闹,这样家长应采取回避、转移目标或耐心劝说等办法使之平静。教育孩子多学欣赏,少想占有,在生活中,要教孩子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告诉他世间多少美好的事物是买不来了。

再有,要经常鼓励孩子向困难挑战,磨炼意志。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指出,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劣性刺激”。例如饥饿、寒冷、劳累、困难等刺激,放手孩子,给锻炼的机会,不要处处包办,多鼓励。总之,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比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更重要,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小时候父母是他们的救星、保护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应与孩子的成长同步,了解孩子每时每刻的心理和要求,尊重他们永远独立的人格。中国的父母爱孩子,为子女的牺牲精神远远超过西方,但不尊重儿女又是同病,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从而与孩子在心理上拉开了距离。所以,要尊重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

要了解朋友对孩子的重要性,要善待孩子的朋友,不要成为儿女眼里把所有好朋友赶跑的敌人。还要了解孩子的童心特点。人们常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有时候欢乐的获得,并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孩子有时亲手制作的一个不成样的东西,他也会玩得津津有味,然而,许多父母不会留意。总之,对孩子不能只局限于安排好衣食住行,更应注意给孩子情感上的满足,让他们感到父母对他们完整的爱。

3、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篇8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随着学龄前教育在我国大范围的推广与普及,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也逐渐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话题。笔者从事幼儿教育管理多年,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部分看法和具体经验,愿意分享出来,希望对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教师应当树立“幼儿为本”的专业教育理念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过分重视幼儿教育的最终结果,对促进幼儿逐渐进步与提升的培养过程却选择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在他们看来,幼儿是没有行为能力的,因此,这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倾向于自己牢牢控制着绝对的领导地位,习惯于为幼儿安排和布置一切活动。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起到督促和管理的作用,促进他们的自身素质与综合行为习惯更好地进步与发展。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但将教师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幼儿,导致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与抹杀,也不利于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幼儿心理学认为,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更多的好奇与期待,他们渴望自主去积极探索这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与自然,渴望以动态的方式体验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精彩历程。这就为我们的幼儿教育事业指明了道路与发展的方向――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动态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为此,教育部特意制定了幼儿教师的行业规则与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广大幼师队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牢牢树立以“幼儿为本”的专业教育理念,以此作为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有效突破点。

例如,在教导幼儿辨认基本的方向方位时,教师就可以在尊重幼儿原有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为幼儿设计一个小游戏。如,可以以一个小朋友为中心,在他的周围贴上相对应的方向标签,然后将剩余的孩子分成四大组,并告诉他们,“一会儿老师要从1数到10,等老师数完之后,我希望第一组小朋友能站在贴有‘东面’标签的区域里,第二组小朋友能站在贴有‘西面’标签的区域里,第三组小朋友以最快的速度站在贴有‘南面’的区域里,至于剩下的一组小朋友呢,老师希望你们都能站到贴有‘北面’标签的位置,大家能做到吗?”“能!”孩子们热情高涨,都积极做着游戏之前的准备。

这样一来既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完善,而且还充分尊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东西南北等不同方向的概念与具体的方位,教育效果自然较好。

二、“师德为先”是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除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职责外,还承担着思想育人的责任重担,真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但对外界事物缺乏良好的分辨能力,更重要的是正处于知识积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会对他们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充分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爱心、细心、耐心与责任心’这四心准则照亮自己的行为举止,引导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

那究竟什么才是“师德”呢?“师德”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概括来说,师德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能对幼儿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高尚品德。具体来讲,则可以升华到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以及宽容、博爱的情操和胸怀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严于律己,逐渐提升自己的师德形象。

幼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激烈的言语批评会对他们性格以及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他们日后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德行操守上自律,在与幼儿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履行日常的教育职责,切莫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是塑造师德、提升教师职业形象过程中的最大忌讳。

三、“能力为重”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幼儿园再也不是以往单纯“照看孩子”的地方,而逐渐发展成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实施之地。在这里,幼儿不但可以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启蒙教育,进而为正式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掌握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为建立正常的社会社交关系做好充分的准备。所有这些都向担任教育职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一个幼儿园的教师都不具备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能力,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培养出来才能与本领俱佳的幼儿呢?又怎么能为幼儿日后更好地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因此,结合多年的幼儿教育管理经验,我认为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并以此为基础逐渐使自身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以及教育能力,这既是幼儿教育的战略之道,更是决定一所幼儿园能否得以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四、“终身学习”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概念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以极快的速度迅速更新着,如果幼儿教师故步自封、止步不前,那么他的教育教学方式注定不能充分开发幼儿的个人潜能,也不会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与智力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由于面临独特的教育受体,幼儿教师自身必须从心里真正重视‘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但要积极学习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同时还要不断更新、优化已有的知识构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态度,做好教师终身学习的典范……”

树立“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既是帮助幼儿教师完善自身教学知识体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的重要突破点,更是幼儿园未来良好发展趋势的前提要求与必然保障,作为幼儿园的管理层,千万不能对这一教学理念轻视、甚至是忽略。

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教学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作为新世纪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来说,更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摸索和总结幼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为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永芬.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教育科研论坛,2011-04.

篇9

关键词:性教育;性道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最近有两则新闻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性教育。一则,是2011年07月新华网的名为《博士硕士夫妻结婚3年未孕以为“同房”就是同床睡觉》的新闻:一对夫妻结婚三年未孕去医院检查,专家询问后发现这位妻子竟还是处女!无奈专家不得不对他们补上一堂“性启蒙教育课”。另一则,是2009年12月浙江新闻网名为《桐乡12岁女孩医院做人流说出打胎两字很轻松》文中写道:11月底的一天,石门卫生院妇科医生冯医生像往常一样在上班。……冯医生觉得十分震惊,“她说话的声音和表情……她对怀孕和堕胎根本就不懂。”“小女孩说自己当时并没有反抗,并且是自愿的,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了。”

以上的两则新闻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性教育的匮乏。有文化不一定有性知识,高智商的夫妻却没有最基础的性知识,而一位仅有12岁的小女孩对发生性关系表现的坦然且无知。当今的中国在性方面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性是肮脏的、的,讨论性就是传播思想教人变坏。另一种是受近20年间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在青少年中间出现婚前、性关系混乱等诸多问题。

我们很多人在童年期都问过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父母一致的惊慌,不知怎么回答。我们从小就教育女孩子必须穿衣服,穿裤子。男女要用不同的厕所。但是没有一个人正面地回答过我们的迷惑,为什么我们就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中国性教育匮乏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 家长对性的态度问题

(1)家长错误的“性”和“性教育”观念。(2)家长的长幼观念。(3)家长的保守观念。(4)家长性知识的不足。性知识的不系统使父母不知如何去教。性教育不是单纯的性知识的传播,还包括性角色、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的培养,所以要求父母必须具备科学的性知识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2 孩子自身的原因

(1)孩子对“性”和“性教育”的态度。孩子由于教育和社会影响,从小就形成了性可耻的心理。(2)孩子的错误认识。他们不敢向家长询问相关的性知识,认为家长会认为他们不是好孩子了。所以他们宁可向身边的朋友请教或从书刊、影视中探求,殊不知从这些渠道得来的信息,往往是幼稚、肤浅、狭窄甚至是错误的。

(二)学校的原因

(1)学校不重视。(2)缺乏专业老师。(3)教育手段陈旧。很多相对贫困地区几乎没有相关的挂图和课外读物,老师照本宣科、书本知识远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社会的原因

在我国当今社会中有两种现象:(1)我国传统的禁欲思想。(2)大众传媒中性信息的泛滥。(3)性道德缺失。随着经济大潮的澎湃不息,性解放、性自由至上的理论的泛滥,社会环境呈现出很多不安全因素。未成年人视频随处可见、很多所谓的“非丰流”以处女为耻、未成年人发生关系越来越普遍。

二、介于上面的问题我们的相关对策

(一)三位一体,家庭起好头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启蒙的地方,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抓住早期性教育

从小确定性别观。从孩子起名开始、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

2 提高父母自身素质

父母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儿童性观念形成的启蒙师。所以,父母的素质决定了孩子受到性教育质量。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必须明确“性”是可教的。(2)掌握正确的性知识。(3)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二)学校为核心

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承担性教育的主力军。学校教育是人生中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阶段。

篇10

误区一 早期阅读就是早期识字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中,识字是项很重要的启蒙教育。因此,家长们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识字。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中外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一个熟练的阅读者,需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技能:①认读文字――通过语音和字形规则的联结来认读对应的文字的能力;②理解语意――运用已有知识、口语词汇和综合认知策略来理解文字意义的能力;③流畅阅读――能够流利地认读文字,从而理解阅读内容并保持阅读的趣味性。由此看来,识字是成熟阅读技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更无法成为阅读能力的“替代词”。

误区二 自主阅读就一定要认字

很多资料表明,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应该注重孩子的 “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要自主阅读,就要认字。

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自主阅读。

研究者认为,在儿童3―8岁期间,我们要帮助他们奠定的基本阅读能力,是自主阅读的意识与技能。研究发现人的阅读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获得阅读能力的学习,二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力的学习。一般来说,8岁以前的儿童主要的阅读学习是第一个层面的,应当掌握的是基本阅读能力,而他们在8岁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些基本阅读能力去进一步形成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即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去学习各学科知识。简单地说,当儿童能够通过阅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他们才有良好的在校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就,才具备个人终身学习的倾向与能力。

自主阅读能力是指:在学前阶段儿童没有正式认字之前,在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速度惊人的时候,就可以同时开始认识文字符号、语言声音与语言意义的关联性;可以学习如何看一张纸上的文字符号和印刷形式,比如感知报纸上通栏标题和文章文字的差异,分辨餐馆菜单和图书的不同,等等;他们可以学着阅读一本图画书,尝试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图画书内容,也可以用书中的内容来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虽然此时儿童认字不多,涂涂画画也只是在模仿写字,但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热爱阅读并能够不依赖成人就能阅读的自主阅读者。因此,我们说在早期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绝不同于让孩子去“早期识字”,恰恰相反,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应该在幼儿没有认识文字时就开始培养。

误区三 读比说更重要

很多家长在孩子尚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认字。在他们的观念中,说话是一种本能,不需要训练,而认字则是一种学习,应该从小开始。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早期阅读是一个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学习过程。近年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口头语言的学习和早期阅读的学习,对他们未来的阅读水平同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儿童早期口语词汇的丰富性,口语词汇的复杂程度,早期阅读行为的建立――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等,是预期他们未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早期检测发现儿童是否可能存在阅读困难的指标。

因此,学前阶段的早期阅读目标要求,不是单一的书面语言和方式的学习。我们要在学前阶段促进儿童向成熟的阅读者方向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也就是说,对儿童阅读学习至关重要的早期阅读基础是:①儿童口语的丰富性以及对语音的敏感性。这决定了儿童在看到书面文字的时候能否将它与所听到的口语字词对应起来,或者听到所说的话时能否将它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②有学习并欣赏书面语言符号的兴趣。儿童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知识,是通过自身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在学前阶段,儿童需要拥有自己的书,需要有自己随时可以翻阅的图书,需要有人给他们讲述和朗读书上的内容,还要有机会经常看到别人正在阅读和写字。通过这样一些互动的过程,儿童可以理解书面语言的价值意义,同时获得良好的学习读写的倾向态度,建立起热爱阅读的情感动机,这也是为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所作的必要准备。③儿童对文字的敏感性和有关文字的知识。在早期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符号,熟悉书面用语的形式和运用,这些有关文字的知识有助于儿童对学习阅读产生兴趣并较快地学习书面语言。

误区四 孩子识字越早就会越聪明

或许是因为中国神童的故事都和他们的记忆力、识字能力相关,比如《伤仲永》,中国的家长往往认为:越早认字就表明孩子越聪明。事实不一定如家长们想象的这么美好。我们常在一些早期阅读的活动中看到,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图文并茂的教材或者图画故事书时,有些参与 “识字”项目的幼儿注意力直接指向了文字,开始一字一字地寻找书中认识的文字,他们认读出来的是零碎而无意义的文字;相反,那些并不怎么认识文字的孩子,反而比较注意观察画面的内容和细节,能够通过画面背景和人物动作表情等预知故事内容。他们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对书面内容的理解,从早期阅读的水平上看,毫无疑问,比一提阅读就关注认字的孩子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