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教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教学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教学教程

篇1

关键词: 汉语称谓词语 对外汉语教学 特点 泛化

汉语称谓词语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划分略有不同。崔希亮先生(1996)从称谓词语的交际功能上,对汉语的称谓词语做了细致地划分,分为九个层次,分别是: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姓名称谓、亲昵称谓、戏谑称谓。(这九个方面在层次上实际是不平行的,在内容上存在部分的包含关系。)李明洁(1997)从广义的功能概念上分析了称谓词语的下位类型:

定位功能:职业称谓、职务称谓、本名称、亲属称谓、泛交往称谓。

表情功能:平称、尊称、蔑称、昵称。

定:正式称呼、非正式称呼。

正如崔希亮所说,汉语称谓系统的细分,有助于本族语者和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适当得体地选择和使用称谓词语。

一、汉语称谓词语的特点

受传统文化与伦理的影响,汉语普通话的称谓区分与国外其他语言中的称谓词语相比,呈现出更加细致、周密的特点。

1.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系统庞杂、名目繁细。

汉语的亲属称谓词语名目繁多、复杂多样,其语义功能非常细密,可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男性与女性,甚至出生与死亡,已婚与未婚等不同的称谓。陈月明(1990)分析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特点时指出,汉语亲属词对长幼亲疏尊卑最为讲究,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系脉分明、宗族相别。诸多论著均认可这一分析,如苏新春(2006)在其《文化语言学》总结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特点时,也遵循了上述分析原则。

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另一大特点是在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中称谓词语更加错综复杂。同一种亲属关系,在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之间,各地方言相互之间,所用名称大相径庭。如同样是称呼“父亲”,普通话称“父亲”或“爸爸”,河南平舆称“大(读阳平)”或者“大爷”、“大(读阳平)大”,福建大田称“大兄”,广东从化等地称“阿叔”等;而在汉语普通话中,“大爷”、“兄”、“阿叔”等都另有所指。

2.职官(职务)称谓发达。

在汉语的社会称谓领域,职官(职务)称谓发达。就职务职称名称来看,所有的职务名称都可用来称呼。如中国人要在称呼中尊重人,就常把对方当作“官”来称呼,甚至出现了亲属之间官称化的现象,如在中国古代,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老爷”等。汉语称谓中此类词语的数量丰盈与使用的普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崇尚“权威”的传统以及职官文化的成熟。

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职官文化仍具有广泛的影响,职官称谓的使用仍十分普遍。除了政府机关、公务活动等必须使用职官称谓外,在商贸活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对担任一定职务的人,人们仍然习惯称呼对方的职官称谓以示尊敬。

二、汉语称谓词语的泛化

实际上,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界限并不很分明。如在同事或同学之间,汉族人要表现得亲近一些时,往往使用“大叔”、“大爷”等亲属称谓,而不像西方人用名字来称呼。现实生活中汉语称谓词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大量的原系亲缘关系的称谓转借挪移为一般的交际称谓。用亲属称谓词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

亲属称谓在汉语交际中常常扩大到亲属之外的社交场合,用于称呼熟人、朋友、邻居等会与自己产生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甚至用于与陌生人打招呼:大伯、大爷、大嫂、大姐、大哥等;还可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成为创造新词语的一种方式。

目前身份类的称谓词也有泛化的趋势,用于社会通称。解放初期,“师傅”一词由工业企业称谓向社会人际称谓迅速扩展,其语义不断发生变化,表现为一个逐步泛化的过程。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姐”、“老师”一些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这些称谓词语在泛化和被使用的过程中,都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条件和适用对象的限制。如果不考虑限制条件,这些称谓词在交际中的泛化就不能顺利进行。如重庆方言中,“老师”已泛化为社会通用称谓,可以用于非正式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如服务员称呼顾客、与陌生人打招呼,等等,但是如果用到正式场合,则可能会被认作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另外,把方言中的“老师”称谓扩展到汉语普通话中,也失去了“老师”在方言中的原有意味。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谓词语

汉语称谓系统本身的庞杂和称谓词语的发展变化,使得汉语学习者感到困惑,并且很难在交际中适当得体地运用。因此,我们认为称谓词语的教学应贯穿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始终。当然,汉语称谓词本身的复杂性和汉语学习者水平的局限决定了我们在具体教授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要依照交际的原则,考虑实际的需要和教学对象。

姚亚平(1995)把“称谓”、“名称”和“称呼”分别定位为称谓的语言形式和言语形式。我们不做这种细分,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中,要引导汉语学习者注意区分称谓的名称和称呼,注意称谓词语的选择和使用。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它们在使用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恰当的称谓。

1.引导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汉语称谓词语。

汉语称谓词语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基本的亲属称谓词语和社会通用称谓词语却有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教授基本词语时以系统的形式告知学生。如在初级教学阶段有“爸爸”、“妈妈”、“姐姐”等简单的亲属称谓词语,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逐步向学生扩展更多的称谓词,并要注意到汉语和学生母语中称谓的不同。

在实际交往中,由于交际对象、环境、欲求等的特殊性,人们常常面对交际对象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词,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如陈建民先生(1989)列举的社交称谓的缺环的六个方面:第一,如何称呼不知姓名的同辈的“爱人”,前辈的“爱人”,老师的“爱人”?第二,“老师”和“大夫”无所不包。第三,住高层楼房的人互相之间该如何称呼?第四,如何称呼婚姻状况不明的女性?第五,能否对异性朋友使用带友情的称谓?第六,如何写信封上的称谓?王芝清(2007)也提到了上述“无呼可称”的尴尬情况,例如女师傅、女老师配偶的称谓就存在缺环现象,没有与“师母”、“师娘”相对应的“师父”或“师爹”。这些问题只是现实中称谓问题的冰山一角,随着人际交往领域的扩大,称谓中的缺环也在不断增多。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这些问题更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又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在心理上对汉语中的很多称谓难以认同,如“大爷”、“阿姨”等亲属称谓词语的泛化词语,学习者很难从心底认同并付诸实际生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引导学生克服文化依附矛盾,正确运用称谓词使用的策略。再者,我们在教授社会通用称谓时,仍然是从“同志”、“师傅”教起,但在实际的汉语运用中,学习者会发现这类词语早已不再常用,从而变成在学“过时的汉语”。

2.引导学习者注意称谓词语使用的得体性。

称谓在对话过程中不仅表明双方的关系、身份和地位,或者表示一种招呼的功能,而且具有语用方面的功能。同一称谓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达不同的功效或情感,如警告、威胁、规劝、激动,等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又有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的习惯,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和不同称谓在同一语境中不同的语用效果。

3.称谓在实际生活中的回避问题。

过去,人们认为在交际双方比较熟悉或者比较随便的场合,可以使用“喂”、“哎”等代替称谓词语,即“零称谓”现象。但是现在人们对陌生人使用零称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除了省事快捷之外,人们心理年龄的年轻化也对“零称谓”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过去我们可以容易地通过人们的容貌、气质等外在特征判断是称呼“大姐”还是“阿姨”,但是现在却很难从外貌判定一个人的年龄了。因此,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开始注意回避具体的称谓词,而用一些问候语或礼貌的致歉语代替。

早期的汉语教学中,当一些汉语学习者用“你好”、“对不起”、“请问”、“麻烦您”等代替称谓词语时,我们常理解为他们在与汉语为母语的陌生人打交道时采用了回避称谓的策略。而现在,当省却称谓语已经成为汉语交际中的一种主流时,我们也应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者对于“零称谓”的运用。潘碧丝(2007)对马来西亚汉语学习者(华人)使用称谓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被调查者常常使用“对不起”、“不好意思”、“打扰一下”和“请问”等礼貌起始语,和目前国内年轻人中流行的“零称谓”是相一致的。当然,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礼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文化准则,称谓的使用正是对“礼”的尊崇。因此,回避称谓,其交际活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年长者,即便使用“您好”、“对不起”一类的礼貌性用语,若称谓出现空缺,也还是被看作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告知学习者称谓回避的场合。

参考文献:

[1]王芝清.汉语拟亲属称谓词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潘碧丝.华语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4]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5]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成语教学;教学措施

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成语中承载大量中国文化,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他们同时也被成语深深困扰着。怎样帮助汉语学习者把成语学好、用好,这是摆在对外汉语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急需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并加强实践。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意义

成语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有独特的价值、重要的意义,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有利。很多成语都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产物,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著名人物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等,且保留古代汉语的语法、语义。汉语学习者要想正确使用汉语成语,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其成语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中国文化学习过程。所以加强成语教学对学生了解中国和自己国家的差异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是有利的,能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二是对增强学生表达能力有较大帮助。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和其所掌握的词汇数量、质量息息相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均被词汇所影响,词汇对学生的日常表达与沟通交流意义重大。而成语十分有助于学生发展汉语阅读能力、提高汉语写作水平。学生误解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因为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只能从字面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难以掌握成语的真实含义。学生学习成语往往需要经历由易到难、逐渐积累且具有层次性、连续性的过程,教师加强成语教学就能促使学生了解中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缩短学生文化休克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汉语学习环境,逐渐提高表达能力。三是对整体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有促进作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获得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层次以及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词汇教学作为组成对外汉语教学最复杂、最重要的部分,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而作为词汇教学关键组成部分的成语教学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也是学生的学习难题,加强成语教学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要任务,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深入分析成语语义

传统的对外汉语成语词本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分析语素的能力薄弱,于是语素法逐渐取代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本位在词汇教学领域的主要地位。一般的汉语词汇几乎都由常见的汉字组成,构词单位相当集中,有较强的构词能力。而在分析词语时,词义、语素义均很重要,深入理解并掌握语素义则对学生学习成语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成语通常由单音节语素组成,部分古汉语成语则由多个语素构成,如“不刊之论”,其构成部分就有四个语素:不、刊、之、论,不的意思是不能,刊在古代指的是把刻错的字消除,所以不刊的意思是不能更改;之是一个助词,论则是指言辞。基于对该成语的四个语素的含义理解,可以获悉不刊之论就是指不可磨灭或不能更改的言论,形容言辞或文章无懈可击、精准得当。由此可见,理解成语的意思是以理解并掌握成语语素的意义为基础的,也就是词义的基础是语素义,只有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素义,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成语。

(二)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

在科技蓬勃发展时期,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并非只是语言教学,更是跨文化教学,成语不仅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短小精悍的成语表达着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也是汉语学习者有浓厚成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针对部分历史来源悠久的、有典故的汉语成语,依托信息技术对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是最佳的教学措施之一。即对外汉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动画等形式,依托故事情节为学生讲解成语故事,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能力,使其基于对故事情节的掌握,轻松理解成语的内涵。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同时还清楚知道其来龙去脉,潜移默化传播中国文化,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针对成语叶公好龙,该故事是讲的春秋时期一个名叫叶公的人很喜欢龙,其家具、室内装饰等大多使用龙这一形象,梁柱、门窗等处也雕刻样式各异的龙,甚至把凿子、钩子做成龙的样子。上界天龙得知叶公好龙,就降临人间访问他,叶公发现窗口探进龙头,一条龙尾巴横在堂屋里,吓得魂不附体,顿时大呼救命而逃。该故事的讽刺意味很浓,比喻嘴上喜爱,其实内心并不喜爱。如果教师单纯地把该成语视为词汇进行教学,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可能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原因在于好的意思本来就是喜欢,但在该成语里却表示并不喜爱,加上欧洲人眼里的龙很凶残,不值得喜爱,学生无法接受“好龙”。此时教师就可把叶公好龙的故事制作成视听课件,让学生直观了解成语叶公好龙的来龙去脉,提高成语教学效果。又如,针对成语四面楚歌,理解四面相对容易,但楚歌是什么?还有完璧归赵这一成语,其中的赵是姓氏还是人名或是其他?这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只依赖教师的口头解释很难让学生完全透彻地理解成语,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影视教学方法辅助对外汉语成语教学。通过生动的、直观的视频影像,教师把学生成功引入成语故事还原场景之中,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成理性认识,清楚了解成语四面楚歌之中的楚歌是指中国古代楚地的民歌,成语完璧归赵之中的赵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原本分散的、孤立的成语一旦联系历史文化背景与故事,就能帮助学生把成语记忆变成事件记忆,有效巩固学生对汉语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包括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以及东施效颦等成语,教师都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视频材料,促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里掌握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科学应对成语语法偏误

从最常见的汉语四字成语来看,其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补充结构等类型,这些类型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非常复杂,在学习时极易出现语法偏误,需要教师重视改革,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即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语法偏误,进一步分析成语的语法结构,科学应对,优化教学效果。一是主谓结构。教师在讲解主谓结构的汉语成语时,应重点区分成分,搞清楚主是谁、谓是谁,主与谓存在支配关系,从而向学生清晰讲授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主谓结构的蓬荜生辉、德才兼备等成语,蓬荜和德才是主,生辉和兼备是谓,前者表示因客人来到寒舍而使寒舍增添光辉,后者表示同时具备厉害的才能与优秀的品质。理清成语的主谓成分是对外汉语教师讲解主谓结构成语的关键教学措施。二是偏正结构。教师在讲解偏正结构的成语时,只需帮助学生明确中心词即可,这是表达成语的核心,学生自然能认识中心词修饰部分,能显著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遇到侃侃而谈、后起之秀等偏正结构的汉语成语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正是哪个、偏是哪个。动词谈是成语侃侃而谈的中心词,侃侃则是偏;名词秀则是成语后起之秀的中心部分,后起是偏,之是一个虚词,等同于“的”。三是并列结构。对于并列结构成语的讲解,教师先要让学生清楚并列成分是哪些,接着说明并列的顺序。例如,在遇到联合结构的成语起承转合、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等时,它们均是并列的四个语素,每一个语素一一对应,都强调整体意义,各个并列语素不存在主次之分。四是补充结构。讲清楚中心部分是什么、补充部分是什么,这对教师讲解补充结构成语尤为关键。每一个补充结构成语均有中心,教师要指出中心部分,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找准中心部分。例如,补充结构的绵延不绝、貌美如花等成语,中心部分就是绵延、貌美,把它讲清楚,学生自然就能了解剩下的部分就是补充说明。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还可尝试让学生自行判断成语究竟是哪一种结构,补充结构的成语要清楚掌握中心与补充部分分别是什么。绵延不绝指的就是一个连一个,未断开,不绝只是说明未断裂,补充说明绵延;貌美如花则是指像花朵一样美丽,如花只是对貌美程度的一种补充说明。五是其他结构。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汉语成语结构,还有的成语属于其他特殊结构。例如吞吞吐吐、勤勤恳恳——AABB结构,炯炯有神、欣欣向荣——AABC结构,兴致勃勃、文质彬彬——ABCC结构,防不胜防、数不胜数——ABCA结构,不了了之、自欺欺人——ABBC结构等等。对这些结构相对特殊的汉语成语,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先了解成语结构,尽管它们看上去和常见成语存在差异,但语法构成跟一般的四字格成语是相似的。只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他们在学习时就能深刻记忆特殊结构的成语,能基于形式理解完成意义理解,做简单的类比分析。还有部分成语因时间的推移难以分析其结构,教师遇到时可直接为学生讲解意义,学生只需记住语义。

三、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拓宽汉语知识面,开辟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天地,全面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在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致力于清除语言障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并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成语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效率,使其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知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成语教学措施也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胡静2015《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实践探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孙玉婷,徐丹2016《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成语教学研究》第10期。

刘依锐,樊荣2015《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教育观察(上旬刊)》第6期。

篇3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着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着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成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09-02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贯穿初、中、高三个阶段的中心环节,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就是成语教学。学生学习成语或无法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或无法正确判断成语使用的语境,或不清楚成语的搭配限制和语法功能。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加深,这种情况也因为成语同义词的广泛存在而更加难以解决,因此,区分成语同义词,使学生避免混淆使用,也是成语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点。本文就“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两词作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区分点以及教学上需着力之处。

本文的语料均来自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一、词义对比

(一)概念义的异同

“半斤八两”有一个义项: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为贬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不相上下”有一个义项:

分不出高低,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本领~,年岁~。(《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在构词法上,“半斤八两”是并列式,“不相上下”是动宾式。在词典释义上,“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都是单义词,属于同义词,都可以指两者对比,程度相当。“半斤八两”现代词义的形成是由本义比喻引申而来,“不相上下”则是本义。在使用对象上,“半斤八两”没有具体限定,《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却对“不相上下”进行了限定,即“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但是笔者在语料中发现了以下例子:

但是那两位部属因见其他同事在场而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其他同事不守时的恶习与自己不相上下,因此对自己的过失不太介意。

陡然间,他仿佛觉得自己同一直在迫害着他的残酷的命运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了。

第一句是形容“恶习”,第二句形容“自己”,都不属于数量或程度,而此类语料不在少数,符合语法和使用习惯,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这方面的释义并不太准确。由此可以认定,“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的形容对象是没有区别的。

然而在语料中,笔者发现了“半斤八两”的其他用法,例句如下:

一天吃饭时,爷爷又喝酒,奶奶突然说:“你喝,俺以后也喝!俺在娘家做闺女时,也会喝酒,半斤八两,脸不红心不跳!”

“有人提倡不抽烟,可是自己一盒一盒地抽;有人提倡不喝酒,可是自己半斤八两地喝,这算什么事呢?”

酒量也不大行了,以前一顿半斤八两白酒没事似的,现在喝点儿就醉。

这个用法和“半斤八两”的成语本义并无关联,不是成语,也不见于词典释义,而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四字格,意义即是其字面义“半斤和八两”,指物体重量,多用于指酒量,暗含酒量多之义。因此,这个用法可以认定为成语“半斤八两”的同音同形异义词,需要在教学别向学生讲明。

(二)附属义的差别

1.感彩不同。

在《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中,“半斤八两”的释义为:

比喻彼此一样,不差上下。贬义。用于描写不相上下。也作“半斤对八两”“八两半斤”。

这版释义也强调了“半斤八两”的贬义色彩,这在实际使用中也得到印证,“半斤八两”主要出现在贬斥、消极的语境中。如:

哈劳姆提出诉讼,但被一位明察秋毫的纽约法官驳回,在他看来,这两个巨人半斤八两,都不值一文。

老马也加一句:“你们俩半斤八两,为什么不用你的角戳他!”(注:巴西俗称戴绿帽子为角。)

在以上语料中,用“半斤八两”隐含的感彩是被比较的两者没什么区别,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或好的结果或者隐含了说话人消极、不以为然甚至不屑的感彩,各句语义也都是消极的,和“不相上下”不可替换。因为“不相上下”的感彩是中性,没有褒贬色彩,不表达说话人的态度。

①北京对我的吸引力,与我对地方戏的热爱不相上下。

②从1986年至今,汉城、北京和广岛已经把亚运会的规模搞得与奥运会不相上下。

③如今女大学生在观光服务科中所占比例与人文学、大众传播及教育学不相上下。

④除了市区房屋是砖瓦结构的平房外,出了城,满眼都是低矮的茅草屋,其破败程度同难民营不相上下。

⑤但是那两位部属因见其他同事在场而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其他同事不守时的恶习与自己不相上下,因此对自己的过失不太介意。

①②句所比较的是积极性的事件,③句是中性的,④⑤句则是消极性的。从以上几个语料可以看出,不论语境材料是消极性的还是积极性的,都和“不相上下”的使用没有关系,说话人的态度是客观的,置身事外的。如果语境本身就是贬斥性的,就可以将“不相上下”替换为“半斤八两”而不影响语句的表义,如下句中的“不相上下”就可以替换:

他去接近她还自以为是仰慕一般俗人所无法赏识的她的才思和德操之类的动人品质,只有旁人才看清他其实同一般俗人不相上下,因为旁人了解不到他的想象力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他们只看到勒格朗丹高攀贵族的活动以及与此相应的原始动机。

也因为“半斤八两”含有贬斥的感彩,因此在语用上可以用于表达自谦。如:

顺子听着这话舒服,憨憨地笑了:“其实我也半斤八两。说吧,啥事?”

“我也说不上来,总而言之他们的组合蛮奇怪的,只不过我们也是半斤八两就是了。”

2.语体色彩不同。

从所得语料来看,使用“半斤八两”的语料是口语化的,生活对话占相当大的比例;使用“不相上下”的语料多是报道性、评论性的,即使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也是书面语程度更高的演讲、评论等。

二、充当句子成分的不同

“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都可以做谓语、定语,此类语料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不同的是,“半斤八两”可以成为一个句群中的分句,如:

“我们是真的”,谁们不是真的?不在柳芳在方庄?半斤八两……

况且生意不错,收入凑合,生活还算安静,权衡利弊,半斤八两。“唉”的一声,也就罢了。

“不相上下”则可以作补语成分,如:

加拿大选手查尔斯•艾伦和古巴的埃尔南德斯则争得不相上下,两人最后的成绩均为7秒66。

比赛一开始,双方就打得不相上下,比分交替领先,并在第一盘打成6:6。

这两种情况下两词都不可以相互替换,是其各自独有的语法特点。究其原因,“半斤八两”可以单独作分句应是由于其口语色彩较浓,使用上比较随便,可以省略前面的句子成分而不影响表义。

总结: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的概念义相同,使用对象和范围也相同。但前者的感彩为贬义,语体色彩为口语;后者的感彩为中性,语体色彩为书面语;在搭配上,二者都可以作谓语、定语,半斤八两可以单独作分句,不相上下可以作补语。而不相上下可以作补语的原因,以及这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释义中的“形容”是否有关系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教学重点

汉语中易混淆的成语有很多,单与半斤八两、不相上下近义的就还有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平分秋色、不分伯仲等等,其概念义都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同义词区分时,应把讲解和练习重点放在区分成语的附加意义和使用语境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2009年10月,第6次印刷.

篇5

关键词:课程目标制定;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是它的基础学科。对于教育学中关于课程目标制定的理论,由于它们具有普适性,所以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由于目的、目标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目标的指定上肯定有着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课程目标的制定。

对外汉语的教学的核心目标不是我们基础教育目标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学习者汉语能力的获得,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考虑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时既要注意到教育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一般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因其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导致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与普通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普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一般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为主体,知识的传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对外汉语教学是以语言能力的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形态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往往是按照语言技能的构成来设置课程,例如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翻译课等等,同时也按照语言能力发展阶段来设置课程,比如基础汉语、中级汉语、高级汉语等。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具有独特的课程特点。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是由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本质决定的,一般的学科课程有很强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以知识的掌握为目标,而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它还具有较弱的意识形态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二语教学,学习者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母语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学习汉语对他们而言最主要的是掌握一门外语,他们更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获得。至于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感情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是伴随着语言教学而产生的,往往是处于辅助地位的。由于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所以对课程目标的筛选和制定是有必要的,而选择的目标必须是对学生最为重要和可以实现的,并确定下来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评价的依据。并非所有的目标都适合课程目标,只有那些复杂的、无法再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或者学得更好的目标才适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成为课程目标。根据泰勒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源的理论,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来自学科专家的建议,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已有知识和技能、背景知识的调查与分析,对社会的需求也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学科专家的建议与主张具有学科意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编制中以学科的基本理论去指导目标和内容的选择、组织、确定、评价。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属性,同时在教学中也伴随着情感态度的变化。语言教学是借助于语言知识来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中不仅包括语言理论的知识,也包括各类文化知识,尤其是交际文化的知识,是形成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技能一般地认为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对各种技能又有不同的侧重,而且不同技能之间本质不同,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同时学习者的差异性也导致技能目标制定的差异性。KathleenGraves认为二语教学中情感目标:“是学习者对于他们自己、对学习、对目标语言和文化的态度。情感目标包括形成积极和自信的学习态度,学会冒险,从错误中学习,以及形成对于目标语言和文化积极态度。”在确定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的时候,情感态度肯定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也需要谨慎地界定,即那些情感态度是学习引起的结果,哪些是学生固有的,都应该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习者获得汉语能力,运用汉语进行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型应用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融合了相关的基础学科理论,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中也应该要考虑这些基础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高孝传.课程目标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

[2]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听力课程;辅助教学资源;公益广告

根据教育部网站的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来华留学生的总人数已达到39万余人,分布在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目前,在高等院校中,留学生(长期进修)的汉语课程设置基本分为综合课和单项技能训练课。综合课是承担语言教学任务的主要课型,是必修课。后者包括口语课、听力课、汉字课等课型,这些课程是单项技能的强化训练,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是综合课无法取代的。其中尤以口语和听力为重,也是留学生的必修课。

一、听力课的现状

在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听是排在首位的,也必须排在首位。因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要听,“听”是信息输入的一个过程,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然后才进行信息输出,也就是“说”。如果在第一步“听”的问题上出现了错误,那么就无法进行第二步信息的输出,即使是“说”了,也一定是所答非所问,并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虽然听力课是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听力课却始终不能尽如人意。学生们往往会感到听力课无法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听力水平,走出教室以后还是听不懂中国人说话,看不懂中国电视。因此对听力课的重视程度很低,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即使是上听力课,也有一些人会觉得听力课很无聊,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昏昏欲睡,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进而逐渐丧失对听力的兴趣。而对课程的轻视和兴趣的缺失,反过来又导致了学生听力水平进步缓慢,造成了恶性循环。在我校每学期对留学生进行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各个年级学生对听力课程的总体满意度总是会低于综合课和口语课。而其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技能”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两项又是满意度最低的。学生们普遍认为听力课难学。

另一方面,老师也认为听力课难教。由于课型的限制,听力课无法向口语课那样,组织大量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练习。不管教学方法怎样改革,怎样创新,首要的目标都是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即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要求,依照教材来进行授课。听力课不可能没有一本教材作为依托,而目前各种教材中,听力文本的内容多以听力技巧的训练为基础,很难兼顾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肯定会有大量的时间是听的时间,而听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无法强迫学生完成的。

教师既无法抛弃教材进行自由发挥,又无法让教材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兴趣,切实提高听力水平。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辅助的教学资源,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歌曲、影剧等几类资源的优势与局限

在补充资源的选择中,最简单、最传统的一项便是中文歌曲,尤其是当下的流行歌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然而将歌曲作为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先天的缺陷。首先,歌曲中汉字的发音并不是标准发音,而是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发生变化,这与对外汉语强调学生掌握标准语音的目标相悖;其次,歌曲中的歌词诗歌化明显,这本是歌曲应有的特点,然而诗歌化的语言往往会忽略语法结构,并不能直接用于语言交际,这样也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惑和困扰。因此中文歌曲并不是课堂教学辅助资源的一个好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日益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影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听资源,如影视剧、卡通片、纪录片等,进入了我们的选择范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 25%,如果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则能够接收知识约65%”视听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实用性和观赏性强,能够同时刺激大脑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从而加强记忆的长期储存。

上述视听资源所展现的情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都是人们日常交际的真实场景,其中的语言真实自然,鲜活生动。将这些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逼真的语言环境,提供立体丰富的语言内容,甚至还包括表情和各种身体语言,这样无疑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教学效果。

然而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上述视听资源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例如影视剧,虽然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可是时间冗长,利用课堂时间欣赏影片和语言学习往往无法兼顾;纪录片,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反映中国文化的,内容对留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然而语言又很难做到浅显易懂,能够覆盖大多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卡通片的语言浅显易懂,而对成年留学生来说,又难免显得有些幼稚无聊。

三、公益广告作为课堂辅助教学资源的优势

能够同时满足时长适中、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创意新颖、内涵丰富的,最合适的就是影视广告。近些年来,影视广告作品已不再只是人们心中简单粗暴的产品推销,而越来越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一年一度的戛纳广告节所展示的广告作品,更是可以媲美奥斯卡大片。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非营利的特殊广告形式,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呼吁关注社会性问题,以合乎社会公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和社会风尚。央视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公益广告,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诚信为主题,采用故事性的叙事风格,立意新颖,贴近生活,制作精良又饱含人文关怀,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以这些公益广告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资源,不但具备上述视听资源所共有的优势,还能有效避免其局限,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公益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以直观鲜活的呈现方式和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承载量,将宏大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中国的新气象、新面貌,凝结在短短几十秒的影片中,传递给留学生,引导他们了解或认同中国的价值观。这种文化传播的优势是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

四、以《别让等待成为遗憾》为例

该广告时长44秒,全部广告词共96个字,内容如下:

(画面一:一个母亲蹲在自己要去上学的儿子身边,帮他整理衣服)

母亲: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

(画面二:母亲站在比自己高一头的儿子身边)

母亲: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

(画面三:儿子终于与心爱的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母亲: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

(画面四:奶奶坐着,孙女贴靠在奶奶温暖的怀抱里)

孙女: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哦!

(画面五:母亲独自在家,生病晕倒,儿子在外奔波)

儿子:妈,等有时间了,我带您出去好好玩几天。

儿子:妈,你等等我,你再等等我!你再等等我!

(画面六:母亲的病床前)

儿子:妈!

母亲:回来了。

(画外音)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这则公益广告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方面,都非常适合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加以应用。

首先,全部对白仅有96个字,按照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制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除了“享”(乙级)和“遗憾”(丙级)以外,其余皆为甲级。因此这段对白适用于经过一个学期以上(350学时左右)训练的所有学生,覆盖面广,对于这两个词,教师只要结合影片稍加解释,学生就能明白,绝不会因为字词的障碍而产生挫败感。

其次,对白吐字清晰、发音标准,都是标准普通话配音,没有方言俚语和俗语,语速适中且音质优美。利于学生听懂并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第三,对白的句式相对简单,复现率高,前三句都是“等你……,妈妈就享福了。”这样简单的结构易于掌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步进行拓展型操练做好了铺垫。

第四,从内容上看,该片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 母亲将儿子视为自己的希望,为家庭默默地付出着,直到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了下一代;小孙女对祖母的孝顺,祖母享受着天伦之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紧张忙碌的节奏又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独生子女、空巢老人这些中国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也在短片中反映出来。此外,片中还涉及到一个既取决于主观感受,又受文化价值影响的“享福”这一深层次议题。如此丰富的内容与信息量,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文化教学。最简单的,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家庭,进而了解中国社会;进一层可以引导学生将中国家庭与自身社会形态下的家庭对比,分析异同及原因;再进一步,提出短片中所反映的社会及价值取向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这则公益广告应用于初级、中级水平班级的听力课的补充教学中,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要想上好听力课,必打破传统的放录音、做练习、对答案的陈旧模式,但又不能不顾汉语教学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信马由缰地随意选取材料进行授课。只有将课本教学与辅助教学资源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公益广告自身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非常契合,将公益广告作为辅助教学资源,能丰富听力课的教学内容,它是听力课辅助教学资源的一个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刘颂浩.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1(1).

[2]刘海凤.以影视广告为教学资源的对外汉语视听说课程设计[D].保定:河北大学,2014

[3]娄玉娟,梅忠波.图式理论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7(7)

[4]冯维刚.视听说教学及其教材的编写[J].世界汉语教学,1995(4)

[5]赵妍.让中文影视剧走进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课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8)

[6]王多明主编.中国广告词典[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7]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法结构;语言内容;平衡

一、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定义

结构形式指的是构成某物的构造,它区别于物质的材料。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是有多种结构形式构成的,即为构成要素,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在每一构成要素中又分为其自身的结构形式,即为语音结构形式,词汇结构形式、语法结构形式。并且每一构成要素都有自己的热菀庖濉V斓挛踉谟锓ù鹞手刑峒坝锓ㄑ芯浚他认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是语法研究中的根本问题。”因此,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把握好语法的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目前市面上的许多语法书籍都将语法的结构形式与语法的内容意义混为一谈,认为语法的意义就是语法的形式,并且语法形式也体现了语法意义。针对这一问题,许多汉语语言学家也都在自己的作品中阐述过自己的观点。沈开木认为在自然语言情境中,语言形式可以直观的概括为三种情形:1.词形变化形式,包括词尾变化,词根和词缀的变化等表现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即为语法形式。2.辅助词形式,即指通过带有辅作用的词来帮助表现语法形式。3.词和词组的组合形式,也就是通过词和词组的组合形式表示语法意义。除此之外,语气词和语调相结合也可以影响句子的意义,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语法形式。范晓先生将三个平面理论运用到对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分析中,将语法意义分为三个层次:1.表层意义,即各个语法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比如说宾语和中心词搭配就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2.深层意义,也就是侧与之间内在的意义,比如形容词和名词之间有修饰等的意义。3.语用意义,即词汇或语法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的意义。

二、在不同教学方法中语法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所占比重

在对外汉语课堂语法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历年的差异的核心之一就体现在对于形式和内容孰轻孰重问题的看法上。在语法教学中,同样对语法结构形式教学和语法内容意义的教学侧重不同。例如:在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中,由于依赖学习者母语和翻译的方法,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使学习者理解语句的内容,因此,对语法的内容意义方面的教学所占的比重偏大;听说法,是强调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以培养学习者的口语听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对语法结构形式教学的比重较大,反复对某一句型结构进行练习,也就是为了向学习者教授某一固定句型,并通过不断的操练以期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在以认知法为主的语法教学方法中,由于认知法是从心理学角度思考教学的,认为学习是一个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并不是机械模仿和重复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认知法的语法教学主要注重语法的内容意义,强调了对语法内容的正确理解才能有助于记忆,从而学会对语法的运用;情景法,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因此,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语法教学,对语法结构形式侧重较大,由于要提供给学习者恰当的有意义的情景,以便于学习者更好的练习目的语的基本结构,所以,情景的创设是为了结构形式的练习。因此,在这一教学方法中语言的结构形式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结构形式与内容的平衡

传统的观点认为语言教学,尤其是语法教学应以结构形式为中心。由于语言是一个系统,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就是学习该语言的词汇和结构系统。并且,认为掌握目的语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结构形式的知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同理,认为在语法的学习过程中语法的结构形式也比其所体现出来的内容意义重要。但是,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脱离语境、脱离交际而单纯地教学语言形式,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少了内容意义的结构形式,使语言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更有碍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还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尤其是语法的学习,应该以表达内容为中心,从而可以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语法的结构形式。学习第二语言和学习第一语言一样,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语言来进行交际活动。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在交际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从而不断的摸索出潜藏于内容意义中的固有的结构形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中语法的学习不应该受结构形式的禁锢。通过自然的、基于对语法所表达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学习,更能帮助学习者发展其“内在大纲”,而不是强加给他们一个外在的大纲。然而,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第二语言习得跟第一语言习得在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上有很大的不同,重视内容意义的理解学习并不能保证第二语言的成功习得。最近几十年的语言习得研究表明,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对承认的第二语言语法教学,针对语法的形式方面的有意识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讨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结构形式和内容意义的平衡问题,可以总结两个问题:1.在语言的语法结构形式的讲练中,如何尽可能地结合内容;2.在以内容为中心的语法教学中,如何适度地关注形式。

下面是在语法教学中的两个例子:1.日本在中国的东面。2.日本在中国的西面。

篇8

摘 要:“语块”概念由英语和英语教学引进,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实施中的可操作性强。本文举例探讨对外汉语教材语块意识的体现,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语块理论。

关键词 :语块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

一、语块定义与分类

语块理论是由Nattinger和DeCarrico在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英语和英语教学提出的,最早由我国英语教学界从国外引进,继而扩展到汉语和汉语教学领域。关于“语块”的定义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目前多采用Wray的观点,Wray指出语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序列,整体储存在记忆中,使用时整体提取,是一种预制的语言单位。

周健(20 07)把汉语语块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词语组合搭配语块,如“尽了—最大的努力”“端正—态度”等;第二类是习用短语,包括习惯用语、熟语等,含固定形式和半固定形式,还可以包括常用的短句,如 “大错特错”“远亲不如近邻”“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等;第三类是句子中连接成分等类固定结构,如复句的关联词“不但…… 而且……”“除非…… 否则……”“既……又……”等。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何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写、有话能写、写得地道是对外汉语写作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周健(2005)认为语块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有助于生成地道的表达,形成汉语语感;另一方面是有助于克服中介语及词汇搭配错误,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语用水平。由此可见,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利用价值,因此,可以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尝试采用此理论。本文主要举例探讨对外汉语写作教材对语块意识的体现,以及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汉语教师怎样有意识地采用语块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二、对外汉语写作教材语块意识的体现

教材是“三教”之一,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写作教材主要由范文和习作两大部分构成,相应地写作教学过程一般以讲解范文为主,加上适当练习,再由学生完成习作,教师讲评。因笔者对《发展汉语—高级写作》和《体验汉语写作教程》这两个系列的写作教材较为熟悉,故以这两本教材为例。《体验汉语写作教程》注重写作的过程性、合作性,突出词汇和语言形式。在词汇和语言形式部分,《体验汉语写作教程》已经体现了语块意识。《发展汉语—高级写作》还是包括范文、练习和习作三大块,在练习部分对语块也有所体现,范文中是否存在有价值的语块需要教学者去发掘。

《体验汉语写作教程》(中级2)第二课《朋友》的学习目标为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人。在写作准备部分教材列出与品质和特点相关的表达:漂亮、浪漫、诚实、勤劳、兴趣广泛、乐观、体贴、幽默、关心人、有责任心、温柔、善良、真诚、忠实。“兴趣广泛”“有责任心”“关心人”可以看作词语搭配组合语块,是较常使用的表达,学生可以直接习得整体意义,在介绍人时直接使用,并且“有责任心”可以扩展为“有耐心”“有好奇心”等。第六课《他们为什么不吃早餐》列出词语:难受、埋怨、顾不上、来不及、梳洗、穿戴、处理、熬夜、开夜车、估计、胃、闹钟、便条,“顾不上、来不及”是固定形式,“开夜车”是习语,这些都在周健区分的三大类汉语语块之中。

除了词语搭配组合语块, 《体验汉语写作教程》(中级2)还编排了句子中连接成分等类固定结构,在每一课中都列举了相关的关联词或常用句式。第三课《动物》中列举了条件复句关联词语“只有……才……”“只要……就……”“不管……都/总……”和“无论……都/也……”;第七课《各有利弊》学习用对比和比较的方式表达观点和看法,语言形式部分列出了表示比较的常用句型如“……和……没什么差别/没什么不同”“……不如……”“和/跟/与……比/比较/相比……”等等。

《发展汉语—高级写作》在练习部分对语块也有所体现,如《发展汉语—高级写作2》第13课《电影与影评》练习4要求学生改写和试写“先……,又……,最后……”“以……为……,反映了……”等,它们属于句子中连接成分等类固定结构,是汉语语块的一类。第14课《艺术与歌曲》练习“从那以后”“除此之外”“例如”,属于习用短语语块。第18课《成功与失败》练习列出的是关联词语如“除非……否则……”“只有……才能……”等。《发展汉语》以范文为主,不像《体验汉语写作教程》那样直接列出与话题相关的语块,在练习部分体现的是与篇章结构有关的语块。

《体验汉语写作教程》已经把一些语块直接编排在教材之中,《发展汉语—高级写作》把关联词语和篇章连接成分也放在教材中,尽管目前写作教材并未直接提出语块概念,有些也未将语块提炼出来,但是作为汉语教学者应当注意到这一变化,可尝试将语块教学贯穿于写作教学之中。

三、语块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类似《体验汉语写作教程》的写作教材,教学者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列出的词汇和语块,并利用给定的词汇和语块进行段落写作练习,逐步完成篇章写作,特别是加强学生对语块的掌握,可提高学生作文表达的地道性;对于范文类写作教材,教学者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范文,发掘构句性强、具有固定语用功能的常用语块和与特定话题密切联系的语块,指导学生寻找和提取范文中的语块,整体学习、整体记忆和使用。

以教材《发展汉语—— 高级写作2 》中的《对一个“环保事件”的看法》一课为例,除了练习部分给出的“持……态度、更何况……,与其……不如……”,我们还可以从范文中提取出以下语块:引起-议论、一些人认为……,一些人则认为……,对……持肯定/否定的态度,首先……其次……,这是因为,既然……就……,至于……,不但……也……,实际上,我们看到,老话说。范文中既有词语组合搭配语块,也有习用短语语块,还有句子中连接成分等类固定结构语块,运用我们提取的这些语块,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模仿写作。

对于我们提取出的语块,学生习得之后,在以后其他内容、形式的写作中,都可以直接提取使用。语块“整存整取”,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也可以使学生的习作结构完整,还能使语言表达地道得体。相比于叙述文,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某些语块的重复使用率更高,因此,在这类体裁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尝试运用语块理论进行教学。

语块具有预制性、整体性,相对而言较为固定,关于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语块,有人可能提出这样的看法:这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写作都限于套路之中,无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认为这有赖于教学者的引导,在完成基本写作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完善,逐步摆脱限制,既而围绕主题自由表达思想。

四、结语

语块作为汉语和汉语教学方面一个较新的概念,定义和分类目前还都没有统一的说法。但语块具有预制性、整体性和易提取性等特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强,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教学者可以有意识地教授语块,引导学生在范文中发现和提取语块,再指导学生运用语块完成写作。对外汉语写作教材也已经对语块意识有所体现,这些需要引起教学者的关注,并在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时有意识地运用语块理论。

参考文献:

[1]钱旭菁.汉语语块研究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篇9

[关键词]高职 对外汉语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李柳芳(1963-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沟通礼仪和对外汉语教学。(广西 柳州 54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东南亚留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C022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1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飞速增长,不仅本科院校接收留学生,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启了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大门,吸纳四方留学生到本校留学。随着东盟自贸区的设立,离东南亚较近的我国广西的一些高职院校也乘着这股东风,开始招收留学生。本人总结几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及研究,就高职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作如下探索。

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从其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以来的情况看,对外汉语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育对象特征明显

1.年龄相对偏小,生源地相对集中。近年来,高职院校进修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最初的以个体为主、成人为主及东、北部国家为主的留学生源,变成以群体为主、以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为主、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年龄越来越年轻,相对集中在18~20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理解相对较浅,但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领悟能力高。

这些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一方面东南亚的生活习惯与我国南部地区的生活习惯较为接近,不会有太大的生活障碍,所以他们会更容易融入留学地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既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又或多或少地接受过汉语的熏陶,这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他们来华留学,更容易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接受汉文化。

2.学习时间较短,学习目的单纯。选择在中国高职院校学习的留学生,大都以一年期的汉语学习为主。他们主要是希望通过留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东南亚国家施行的对华语打压限制政策,使当地华裔后代的华语教育断链,出现了很多华裔后代不识华文、不懂中华文化的现象,因此让后代来华学习汉语。

同时在高职院校留学的东南亚学生,他们学习汉语,一般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职业目的,为将来读大学深造做语言准备是他们主要的留学目的。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懂汉语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待遇也相应会稳定,因此,学汉语更有利于工作就成了他们的职业目的。

3.有一定的汉语背景。不论是来华进行汉语学习还是接受学历教育,他们大都有一点汉语背景,或是华裔,或是家中有人讲汉语,这些汉语学习经历或家庭汉化教育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其语感、发音、词汇学习、汉字书写及课文理解,以及对中国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中国习俗、观念、人际关系等的理解,明显优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二)缺乏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中,由于留学生与学历教育的学生相比人数非常小,对外汉语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不是主流教育,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队伍往往比较弱小,专任的对外汉语教师一般只有一个,大都不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很多非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留学生汉语课程,他们的汉语知识、中国文学及文化知识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教法知识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这些教师常常是专业课课时不多就安排上对外汉语课,因此教师们上此类课程缺乏归宿感,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师团队的专业性、稳定性,也不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对外汉语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留学生开设的课程涵盖了听说读写等语言学习内容,大多数老师仍沿袭综合型大学的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师生复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形成老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被动学习状况,难以形成针对高职院校短期汉语培训的个性化汉语教学模式。

(四)缺乏适合高职留学生的教材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留学生主要采用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教程》(2006年版)、《汉语会话301句》(1999年版)等教材,或用北京大学《初级汉语阅读教程》(2003年版),《报刊语言基础教程》(2005年版)等教材。这些教材是通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但是相对于只学一年的东南亚留学生来说,这些教材选文针对性不强,涉及东南亚国家自然景物及人文风情的内容几乎没有;同时词汇量偏重,语法太细。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科研

高职留学生对外汉语教育是有着广阔市场的教育领域。近年来,教育部提出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对外合作交流,扩大对外汉语教育。要想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就必须保证优质的教师队伍。在目前缺少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进、外培和交流等方式,合理有序地安排任课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加强自身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的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学,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到高职留学。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市场需求的持续兴旺,高职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及管理者应抽出一些精力,去研究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思考如何才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探索一条真正适合和满足学习者要求和本校实情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

(二)精心挑选教材,合理设计课程

课文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桥梁,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字、词、句的知识是我们的目的,没有亲切感、没有针对性的教材自然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材需要精心挑选。比如周健先生主编的《基础华语》,就是一套专为印尼青年汉语初学者编写的教材,教材里的生词、课文、语法、练习等都有印尼语的翻译,该教材以印尼青年的生活为线索,展开不同的交际场景,这样的教材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所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测试四大环节,其中总体设计是其他环节的前提和主要依据,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的。因此,我们要加强课程调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一年期的留学生汉语课程进行合理优化设计。目前,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课程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设计,开设综合汉语、口语、听力、汉字读写、阅读等专业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赏析、武术等体现中国文化的课程。从对留学生的调查来看,他们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听与说方面,其次是读,因此课程的设计,应重点放在听力、口语及阅读上,着重训练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汉语沟通基础。

(三)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互动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与效果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某一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体现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它与国际公认的“沟通式”的语言模式相吻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都作为参与者,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既要训练学生系统的语言知识,又要使其有较强的实用性,把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中用、用中学,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

1.以词语使用方式学习词汇。传统的词汇教学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逐一讲解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这样的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听得懂、不会用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把词汇的学习融入词汇的应用当中,即把词汇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教而不是孤立地教一个词,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掌握词汇的本身含义和文化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易于轻松而持久地掌握。

2.以故事重组的方式学习课文。即在原文基本框架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用课文词语复述或改编原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正确表述,必须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弄清词语的用法,这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通过提问操练语言实践。利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老实回答及学生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等形式,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汉语知识进行训练与巩固。

(四)加强文化渗透,培养文化融合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于形成本民族文化观念、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并接受汉文化的过程。而作为语言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词汇,最能直接迅速地反映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字面之意,更要讲隐含其中的身后的文化内涵。不仅在课堂上教授汉语汉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唱中文歌、中国茶艺、中国武术等吸引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融合意识和认同感。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由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粉笔—黑板—教材的教学模式转由多媒体教学所取代,通过精选的声像资料和精美的教学课件,学生可以更感性地理解汉语汉字,更直观地认识中国文化,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反复回放,利于学生课堂和课后观看、学习和交流。随着留学生的不断增多,出现专任教师人少课多的情况,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的研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方面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即时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让知识共享,使更多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六)丰富留学生生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开展多种课余活动,丰富留学生活。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唱中文歌、中国茶艺、中国武术等方式吸引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他们有更多与中国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融合意识和认同感以及汉语应用能力。

2.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留学生学好汉语。通过各种赛事、评优、减免学费等制度,激励学生学好汉语,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周到的各项服务和过硬的教学质量,吸引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学习深造的首选地,扩大我们对外汉语教育的领域和层次。

[参考文献]

[1]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2006(4).

[2]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3]王燕.高职对外汉语情景教学中的合作教学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10(4).

篇10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competition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ressure surge, an independent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 is facing challenges.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with their own priorities, how to cultivate a more competitive high-quality talents, it is the key issue abou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From a scientific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combine their advantages to the build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

关键词: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建设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TCF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23-02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形成一股强大的“汉语学习”热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全世界有近4000万人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将到达1亿,全球将建立近500所孔子学院。面对这种“汉语热”,我国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用以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还以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为基础建立对外汉语系。上海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学院。作为高等学校办学机制创新的产物――独立学院在这一浪潮的席卷下,也纷纷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压力激增,独立学院如何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优长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建设,培养更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是关乎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1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学科定位

2008年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与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普通高校以及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应有所增强,也即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是一个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独立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是一个能突显学院特点的优势专业,找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而重点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赵元任、曹靖华等先生已开始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取得很大影响。1978年吕必松先生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应当在高校中设立培养这类教师的专业,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建设工程开始启动,学科建设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1](P8-9)1983年在京沪等地的4所高校中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1998年高等教育司编纂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事业、专业和学科三个层面的丰富含义,作为一个专业又具有涉外性、师范性和文化性等多重特点,在不同的院校中该专业的隶属关系含混不清。多数院校依据规定将该专业置于“中国语言文学”之下在文学院的培养计划中开展教育教学,有的设置在教育学院中,有的设置在国际交流学院中,还有的在不同学院同时设立该专业。结果造成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相差很远、参差不齐。普通公办院校存在的这种混乱更提醒独立学院,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设置和定位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进行合理制定。

《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以及中外文化有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也有明确的课程设置要求:“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语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国家的规定要求,还是从独立学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角度看,应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设置在外国语言文学系之下,这不仅能够突出该专业的特色,又可以满足就业的多渠道拓展。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为例,其前身为有十几年办学经验的恒星外国语(民办高中),具有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是国际师生交往的一个良好窗口。自2003年升级为民办综合性二级学院,学院设置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商学系、艺术系和信息科学系等多个专业系别门类。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是学院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独立院校以来,学院继续秉承这一传统和特色,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院近10年来先后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英国贝德福特郡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办学,成为学院的一大亮点。学院在引进外籍教师方面也走在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学院在校园内修建的4栋外教别墅,可同时接纳48名外教入住。校园内的外教别墅和活跃在学生中的外籍教师都成为校园内独特的时尚风景。自2003年以来,学院已累计引进外籍教师300人次。多年来,学院已累计送出到国外学习的学生达1400人次,还派出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30人次。在外语系英语、俄语、日语和韩语等语种方向之下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合理的,既能够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又能够将专业特色发挥出来。

2有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优化课程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定位归属不清,造成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不明确。拿高等院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秘专业”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比,会发现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并无差别,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只是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论”等稍有区别的课程。为了突出该专业的特色,有的高校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等选修课,课程种类繁多,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业繁重但重点不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似乎什么都学,又什么都没学到位。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根本,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关系到学生就业的实现。独立学院之间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高下之分归根到底是课程设置的比拼,只有将课程设计最大程度的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完成高标准的人才培养。

尽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该专业的课程有较明析的介绍,但不同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应有不同的课程设计。王路江先生“会通型”学科认识对独立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优化设置有启发意义。他在《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一文中提出:“对外汉语学科首先是一种会通型学科:基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学生学外语的会通性质,我们可以寻找到‘双语’教学这样的会通模式;基于‘汉语’作为技能和工具的多向通用性,我们可以设计出诸如‘经贸汉语’之类的专门化模式;基于在从‘汉语’口语学习转变为书面语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通向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这一事实,我们就有必要像中国学生本科专业设置那样,使‘汉语’教学会通于‘中文系’模式的教学;此外,尤其在汉语进修教育、速成教育的领域,针对种种不同的社会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以深入到各种需求的领域里去。……由于它主要是一个应用性学科,所以更需要强调它的多向伸展的会通性质。在这里,我们可以有一点‘泛’学科意识或‘广’学科意识。”[2](P51)

从这样的开放学科意识出发,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外语系下设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应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模块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部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英语听力(或另一种外语,以下相应调整)、英语精读、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模块课应包括: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专业选修课部分又可以分为基础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基础选修课包括: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语研究、中外文化概论等;任意选修课可以包括:跨文化交际、外事工作概论、语用文化、经贸概论、中国民俗学、计算机教程、书法等。从这三大板块课程出发,遵从难易梯度变化,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合理有序地开设,并且注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实践、基地实践和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贯穿其中。这样才能凸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将独立学院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

3建立有效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专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该专业之下三级学科的建设,其水平是衡量和体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和学科方向的确定、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条件建设、管理等方面。”[3](P22)对于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来说,能否切实地落实教育教学的优化课程,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有力有效的教学管理为保障。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容量大、涉及面广,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独立学院要加强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才能避免“多而杂、泛而不精”,“样样皆知、样样皆松”的尴尬。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如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实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保障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院校,分享其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师资源,同时又具备灵活机动的专任教师队伍。这种独特的教师构成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依照“公平公开、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专职教师团队,承担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的教育教学,同时,打破学科局限聘用高素质的兼职教师丰富选修课的内容,建立兼职教师信息网,扩大兼职教师选择范围,加强管理。

最后,校园文化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不仅是课堂这一小空间,还包括整个校园这一大空间。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特点和学院的资源,可以适时有机的开展一系列具有涉外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相关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育教学的展开。

综上,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剧烈的今天,在汉语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基点的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须以开放的目光、个性而实际的课程设计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机制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谋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月阳.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性质及定位新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4).

[2]王路江. 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2).

[3]马明艳. 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分布[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