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学生心理讲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学生心理讲座

篇1

【关键词】心理干预;高考学生;焦虑情绪;影响研究

我国现行教育体质下,高考成了学生们的应激源,让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而引发学生们焦虑、担心、害怕等考试焦虑表现都源于心理承受力。为此,近年来我校对高考学生实施心理干预,改善了其对考试的焦虑情绪,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XX学校高三1班5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其中男生35名,女生23名,年龄17.1~19.4岁,平均(18.5±0.2)岁;同时选取高三4班5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9名,女生27名,年龄17.2~19.6岁,平均(17.9±0.6)岁。两组学生各方面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焦虑情绪调查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焦虑情绪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性格、家族教育情况等等。(2)对考试的担忧、害怕等程度(分非常、一般、不)。调查前由班主任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让学生在完全消除顾虑下填写调查问卷。调查由班主任对焦虑情绪进行打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分数越低,焦虑情绪越轻。

1.3方法

调查后对照组学生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进入常规学习、复习程序。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其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护理两个方面。心理干预期间由心理医生进行全程开展,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康复课堂教学、认知行为疗法等等的开展。以上三个内容每周实施一次,每个内容为一节课的时间。实施期间班主任协助心理医生开展干预,与学生互动加强师生以及医生三方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尊重他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设想,以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实施一个月后,再次对两组学生进行焦虑情绪调查,对比焦虑情绪得分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学生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高三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对人生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同时备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在这些压力的迫使下,极易并发多种心理疾病,如焦虑、失眠、担心、害怕等等。而面对高考学生们是否能发挥出正常水平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此,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备受各方关注。近年来,心理干预已在各大学校陆续开展和实施,其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后,抓住源头从心理教育入手,开展教育讲座、文体活动、改善师生关系等着手,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着实改善其心理疾病。就本文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组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情绪调查得分得到了明显下降,又原来的(54.1±10.01)分下降至(30.33±10.8)分,而未实施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学生变化却不是很明显。两组干预后得分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篇2

那么,学生数学心理素质有那些方面呢?

学生数学心理素质包括知、情、意等方面。知即为认知,认知的核心是思维。情即情感,它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及对数学美感的感受。意即意志,它是促进数学学习的动力,是取得数学成绩的重要保证。

怎样在高一、高二年级对形式进行高考数学心理素质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提前接触高考题

1、在讲授新课时,可适当选择一些高考的容易题,讲解之前说明它是哪年高考的第几题。学生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解答,感知高考题,消除对高考题的神秘感并形成条件反射。

2、在章节考试试卷中选用某些高考题,使学生体会在考场上接触高考题的感受,讲评试卷时特别强调高考题的背景、内涵、解法。让学生知道答题的失败和成功之处。

3、在黑板报上开窗口,对应每周所学的知识,介绍历年的高考题,,每次2~4道,一周一次,学生每天在教室里感受高考题,另一方面,学生边学新知识边用新知识解高考题,他们更能体会到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和成功的,更加坚定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念。

二、模拟大型考试仿真高考

1、时间上,把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安排成与高考时间相同(即上午9:00——11:00)顺序也相同(即第二天早上考数学)。调整好学生考试的生物钟,经过两年近十场大型考试,学生基本能适应这种时间,并能把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

2、从试卷用纸、试卷编排、试题类型上仿真高考试卷,使学生把每次考试当作高考练兵。

3、从考场座位编排上实行单人单桌,并编写考号。答题时,要求在指定位置写上考号、姓名,使学生养成答卷的良好习惯,对违规的学生仿照高考扣分,以使塔吸取教训。

3、条件好的条件下,可采用答题卡,接近标准化考试。

4、做出详细评分标准,让学生参照评分标准互相判卷1—2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解题的每一步对得分的影响,培养学生每分必争,能得分不失分的品质。

三、培养坚强意志,树立冲击难题信心

高考中较难题的解答,是拉开考生成绩的关键因素,因此,难题的冲击是学生突破自我的重要途径,可采取兴趣小组讨论,有奖征答、无奖征答、专题讲座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解题过程,还可以肢解解题过程,在组与组之间接力解题。对于只能解出一部分的同学要肯定成绩,及时鼓励,并和学生进一步探索,引导其朝成功迈进,一定要克服学生怕麻烦不做下去的缺点。解题成功后,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快乐。

健全的人格、遇事不乱、处变不惊、败而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日常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慢功,慢慢培育孩子的心理素质,而不是高考临时抱抱佛脚就能取胜的。

应该说,考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这也需要平日里重视“以人格教育为主、以日常沟通和榜样影响为主要实现方式”的家庭教育。家长如果只注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平常不注意与孩子沟通,不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只等到高考关键时刻,才对孩子心理上的稳定百般呵护,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无形中也许对孩子产生一种压力,效果未必好。

同时,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更是不可或缺。应该说,素质教育的概念即包括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但“惟分”是举的倾向,仍然导致我们忽视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关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而家长、学校、社会各方形成的合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辛勤浇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养成健康的人格和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孩子在高考中正常发挥,更有利于他们在整个人生中获得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因为,从宏观上看,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梯而已。走过这一步,也仅仅是个开始,今后人生中将面临的比高考要难的考试还有许多。也因此,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战场,今后路还长,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如影随形地陪伴孩子们走过一生。所以,要一以贯之,在高考后也要十分重视孩子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3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定学校发展步伐,巩固成绩,借助新课改趁势而上,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工作目标:

严格管理,加强检查,实现教风、学风的良性互动,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加强和完善校本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强化集体备课工作,合理安排和保障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时间。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计划授课,杜绝授课随意现象的发生。认真落实提高课堂效率十六字方针,注重夯实基础,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堂堂清、段段清。在重点强化高考学科教学的同时,加强会考学科的管理,提前做好安排,确保会考成绩再上新高,切实做好培优和补差辅导。

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双边活动、兴趣激发、学法指导的同时,重视学风管理,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人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不良现象,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要切实改变只教不管、教管分离的观念,以管促教。

2、请教育专家、领导、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示范课等。讲座的内容体现新形势下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改革的创新以及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感想等。通过讲座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思想和发展趋势。通过专题讲座、示范课等发挥学校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

3、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检查、培养与提高。有重点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推门听课,对教案、板书、课堂管理、教学技能技巧等各方面进行检查与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提高。加强“教学反思”这一教学环节的工作。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作汇报课活动、大练基本功活动。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坚持先听课后上课。要求青年教师能多听课,多参与教学研究,多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叙事。

4、加强教研工作,研究学生的实际,研究新形式下教学的基本方向,研究高考动向,加强对高考试题和考纲的研究,研究复习方法。高三教师要切实加强对高考试题、对《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特别注重对近三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试题的研究,密切关注考试改革的动态,研究题型、题量、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题目的命题技巧与命题趋势。各学科要认真研究高三复习课的课型及其教学模式,增强高考备考的针对性和复习课的有效性。确保实现每个学生能升入高等学府的奋斗目标。

5、为了提高业务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听评课活动,重点研究教学实际问题,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不断增强教研的实效和活力。要求老师每周都要有听课学习、评课活动,严格教师听课节数,要求教龄在3年(含3年)内的青年教师不少于20节,学校领导、教研组长、指导教师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5节。开展“四课活动”,即开展展示课、汇报课、达标课和公开课,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搭设进一步提高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二)、加强常规教学管理,进一步打造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

1、认真落实学校工作计划,每位老师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增强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统一规范。

2、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1)认真落实课堂教学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做到课堂教学有序,教书育人,敢于管理,我的课堂我负责,我的问题我解决,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动脑、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压堂。坚持课前2分钟的朗读制度,预备铃响后,教师立即进入课堂,组织朗读和预习。不得任意调课,杜绝无故缺课现象,有事认真履行请假手续,通过教务处调整课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坚决杜绝教师上课接听手机的现象。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充分研究学生,真正降低教学重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进度计划和教学高度,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扎实有效。备课组内要统一要求,统一进度,教学进度最多不能相差2节课,到期末时圆满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2)认真备好每节课,为上好每节课奠定基础,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无准备上课的不负责行为。课堂教学关注:

①“三讲三不讲”,只讲易错、易漏、易混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学生现实无法学会的。

②“五个尽量”,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③“五个要”:每一节课一要:有教案、有方法—要持案上课,并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二要:有资源、有密度—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三要:有生活,有应用—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四要:有差异、有落实—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计划地实施分层教学,有重点的进行培优补差。及时反馈,提高实效;五要:有情感,有精神—要关注与学生情感交流,要认真布置和批改每一次作业,做到“每发必批,每批必改,每改必评”,环环紧扣,使教学质量有突破。

积极组织参加集体备课,备课组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特别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注重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和环境。教研组每月活动一次,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做到有活动内容,有研讨记载,必须人人参与。教研组、备课组必须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备课组内必须进行集体备课,规范集体备课的形式,要求做到: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形成个案组织实施反馈与反思的基本流程。备课的基本内容有:备教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案即做到四备。

(3)加强作业研究,切实减轻负担。各备课组要加强对作业的研究。对作业的内容、数量、质量、完成要求等都要有统一的意见,加强协作。全体教师都要在作业书写的规范上对学生提要求、作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与严谨的思维习惯,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认真布置和批改每一次作业,作业要有目的,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经过精选向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避免照搬现成的练习册及习题集,不加选择地布置作业。通过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恰当的作业评语与作业讲评,达到师生交流、激励学生的目的,使教学质量有突破。

(4)端正考风考纪,重视考试的作用,达到考试的目的,认真组织好学生平时测验、阶段考试及各级各类考试。平时测验和阶段考试的命题要突出实效性,每个单元(章节)要进行阶段性检测,由备课组组织实施。阶段考试要加强针对性,试卷必须根据当前教学的实际、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命题,测验尽量不使用现成试卷。难易适当,既要符合学生当前实际,有要保证高考的实际需要。对于考试中出现的知识方法错误、及格、优秀人数不多等情况,首先要从命题、教学等各方面分析、寻找原因,然后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包括考试心理、考试技术指导,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5)对于学生基础差、功底薄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辅导,降低重心、耐心讲解、科学引导,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确保会考顺利通过,通过辅导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对于优秀学生,通过辅导,增强信心,发挥特长,更上一层。

(6)加强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中学教学工作计划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中学教学工作计划和音体美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规范教学行为,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障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加强学风的指导与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明确我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做到大胆管理、严格要求。以爱心教育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加强监督与检查。教务处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对每天各班8节课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查每节课老师是否有迟到、早退的情况;查老师是否有随意调课的情况;查老师是否有旷课的情况;查老师课堂纪律的管理情况。对每天的检查情况进行认真的记录并进行及时的反馈。

(2)对教案进行定期检查。教研组长对组员的教案每月检查一次,教务处每学期至少检查四次,并做好记录。查是否按教学进度授课;查教案是否齐全,是否规范。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教案完整全面。

(3)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捡查。通过教学管理人员推门听课,检查课堂教学情况,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检查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满意程度。

(4)对学生的作业及单元检测情况进行捡查。教研组长对组员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单元检测情况每月检查一次,教务处每学期至少检查四次,并做好记录。检查教师是否按要求布置和批改作业,检查是否及时进行单元测试。

5、为切实有效地促进各个年级的教学,本学期继续实行章节检测制度,加强过程考核。对检测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抓好阶段考试工作,本学期安排4次(2次大,2次小),从命题制卷到考后成绩分析全程把关,使每一次阶段考试都成为矫正教学思路和方法的钥匙。全体教师都要注重对考试的研究,研究考试的功能、目标、效度、指向,使考试真正成为教学质量的主要反馈形式,真正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加强对毕业年级学生的学法指导。毕业年级的全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迎考复习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坚决杜绝“满堂讲”、“满堂灌”、“满堂练”,坚决杜绝“发试卷”、“做试卷”、“讲试卷”式的单一模式,要切实提高每一节复习课的效率。

(三)、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开发和管理工作。

篇4

一、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切实加大学校安全工作力度

我县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防范未然,做到时时处处把安全记在脑中,挂在嘴上,抓在手中,努力形成“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共识。我县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明确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落实各部门安全工作职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

为切实重视和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县教育局多次召开由校长参加的安全工作专题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明确责任与要求。200年相继制订和转发上级有关安全文件20多个,出台了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18项制度,并对大型集体活动、学校用房、场地器材、实验室管理、食堂饮食卫生、交通等方面安全工作提出明确的规定,要求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做到依章办事、定期检查、违章必究。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推进学校安全工作

1、以“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推进学校安全工作。“平安××”创建活动是我县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而“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是“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浙江省“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的实际行动。为此,我们以创建“平安××”为契机,着力加大“平安校园”创建力度,统筹协调县属各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对全县学校周边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与汇总,并责令限期整改,使校园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排除,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得以初步建立,青少年成长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净化。

2、做到学校安全工作与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相结合。我县各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将安全防范工作放在第一位,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如在森林火灾频发、气候干旱季节,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应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利用交通安全宣传月,认真开展安全教育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学校创建工作,全力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系统、黑板报、宣传窗、讲座、主题班会、文艺节目、逃生安全演练等形式,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自我安全保护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工作。

为使学校安全防范工作家喻户晓,我县切实加大了宣传力度。县教育局专门设计印制了年历,免费分发到全县各学校,要求全县各学校的宣传画廊、办公室在醒目的地方张贴安全教育挂历,时刻提醒做好安全工作。县教育局与县电视台策划摄制了安全教育公益广告,时刻提醒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安全,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安全教育网络。发放《安全须知》、《平安伴你成长》、《小学生自护自救手册》等安全宣传手册,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系统地接受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3、做到学校安全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针对目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偏差逐步严重的倾向,我县各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把因心理障碍发生的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提高,从源头上消除了因心理不健康所产生的不安全现象。

三、加强检查,认真落实,积极做好专项整治工作

1、认真做好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活动。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县教育局与县综治办、县城管执法大队等积极配合,在全县开展集中整治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活动。各校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工作协调,定期沟通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力推动了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县教育局还会同工商、文广、公安、卫生等部门组织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督查活动。如4—6月份,会同卫生等部门多次重点督查学校(幼儿园)的周边环境工作,确保万无一失;6月份重点督查××中学等学校高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给高考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顺利完成高考任务;9月份重点督查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网吧及娱乐场所对在校学生的影响程度、无证流动摊位状况、学校附近商店内的商品和玩具等质量情况。县教育局还成立了网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出台了《××县教育局关于开展“网吧”专项整治的实施意见》。

2、加强安全综治督查力度,防止各类事故发生。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我县切实加大了对学校安全综治工作的督查力度。县消防部门对学校实验室的消防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督促学校落实消防措施。县教育局督促学校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档案室、图书室、电脑房、财会室等重要场所的安全防范工作,认真落实“治安保卫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四防”安全检查制。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专项检查,责令有关学校马上整改并及时上报整改情况。开展了“学校食堂达标工程”,进一步保证了学校食堂卫生的安全。同时,加强对学校小卖部的管理,严格控制进货渠道,加强日常检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目前,针对由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学生入学半径加大的实际,重点整治了学校上下学交通车辆安全问题。另外,我县结合教育创强这一工作,在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安排了一部分安全教育专项资金,帮助部分学校改善安全教育设施设备。

3、落实行动,开展校园危房大排查与地质灾害防治专项检查。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县启动了校舍安全大排查,对存在问题,要求学校马上整改,并下拨专项资金,落实到位。200年6月,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召集了教育局、国土局、气象局、水务局、建设局等部门,对全县5所重点中小学进行了地质灾害隐患的专项检查,对于检查中暴露的问题,学校能自身整改的马上整改落实,学校无能力整改的由县政府出面协调、落实整改。

由于我们思想统一,措施到位,应对有效,应该说我县的学校安全工作总体情况良好。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交通安全、事故灾难等方面尚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将进一步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充分认识保障少年儿童安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确立“增加设施经费投入,改善校园安全环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安全工作方针,继续坚持“制度保证,重在预防”的安全工作思路,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维护学校的安全和稳定。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明确责任,落实安全工作制度。我县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落实各部门安全工作职责,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学校安全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网络,增强严格执行安全工作制度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坚持每月召开安全排查例会,定期分析校舍、交通、游泳、治安、饮食、课间活动、师生大型集体活动、冬春季传染病等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安全工作动态,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季节的安全工作重点,发现苗头性的问题,极早进行教育和防范,并结合学校实际,落实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工作机制和校园救助系统,定期开展安全演练,确保师生临危不乱。密切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扎实做好师生结对帮扶工作,并有针对性的落实有关措施。

2、拓宽思路,确保安全教育到位。不断拓宽学校安全教育思路,坚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来抓安全,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来抓安全,以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来抓安全,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来抓安全。坚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思想中,渗透到学校各个活动中,加大“平安校园”创建力度,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篇5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学历型复合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一线的劳动者的地方,学校要使自己的“产品”对路适销,就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洞察社会热点,适时的调整毕业生的就业和价值取向,有的放矢的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职校学生存在的职业问题

学生毕业后对自己就业目标要求过高,再加上家庭和社会的因素,诸如在工资待遇上、工作岗位上以及保险休假等就业问题上都有很高的要求。认为职校毕业生毕业后就应该在什么岗位、就应该拿多少钱。而当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好的把握平衡的心态,不能正确的为自己合理定位,工作不稳定、责任心不强、不够敬业,呈现频繁跳槽现象。具体表现在学生毕业后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自己的期望和社会显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是在想自己能赚多少,从不问自己付出多少、能做多少;学生毕业后架子大,不愿到生产一线,条件较苦的地方工作;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受外界因素影响深,遇到困难不能调节,没有任何准备,同时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发展规划;另外没有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家长对孩子的职业定位存在的问题

“望子成龙”说出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传统,家长在孩子就业问题上,显得非常“急功近利”总想一下子就想让孩子怎么怎么样,但缺少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

(三)学校存在的问题

这两年中职学校虽然为学生开始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学校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中职毕业生就业的紧迫性,没有真正成立职业指导部门,专门负责学生的职业指导。当前中职学校的就业一般和招生部门或是学生管理部门合在一起,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学校职业指导体系。另外,即使现在中职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是由学校基础教学部门老师来担当,而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也许是很好的教师,但毕竟这些老师不接触最新的就业形势,不知道当前就业现状,因此呈现学生学的和实际情况脱节,使本身就不清楚的学生们更加迷茫,不知所措。

二、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在职校的职业指导岗位上工作这几年来,针对以上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对毕业生就业观念上和实际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也在逐步的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我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了解学生职业指导需求

在去年十月份学校又一批准毕业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在他们出去顶岗实习前,学校按照惯例结合新入校的学生,在学生中开展了“职业学校就业需求取向”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在校的三个年级的867名在校生,参加调查人数752名,其中115名已经在外实习,没参加本次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针对于一年级新生我们做了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制定自己短期(5--8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们各个选项比例如下:

从图1显示中职学生入学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学历水平不够,有66.4%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升学,有12.3%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和学习基础差不想再上学选择就业,有3.2%的学生选择创业(虽然他们还不知道创业是怎么一回事),另外有18.1%的学生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走一步算一步。

2.针对于二年级学生,由于马上他们就要面临顶岗实习,对实习单位的期望和就业技能方面还存在哪些欠缺我们做了如下调查:

图2诠释了目前中职学生对将来就业单位的需求程度,国企和事业单位大热,源于家长和社会的大形势;合资或外资单位是次选;而私营企业和服务行业目前最缺少人才,但很少人选此类,和传统观念有关。图3则向我们表明二年级学生已经意识到所学知识不够,尤其在计算机和外语的技能上欠缺;自认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还行,其实真正就业后,这两项指标也非常重要。

3.针对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开始顶岗实习的学生了,学校还要对没有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推荐,学校就实习、就业后的薪酬和专业对口率要求以及用工形势了解程度进行问卷:

图4反映了目前毕业生对毕业后对工作薪酬方面的期望,1000元以下的工作很少有人在干,2000元以上占到了一半还多,从侧面反应了学生对社会用工方面企业所给的待遇很不清楚;图5 反映了毕业班学生就业单位专业对口率要求相当高,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本科学生的要求,盲目的要求专业对口率使中职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以上是我对我校在校的三个年级学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的抽样问题进行分析,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中职学生对就业还很盲目,我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针对此问卷所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另外我校还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反应看,学生家长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是很清楚,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更不了解孩子所学的专业以及专业将来所对口的单位。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2009年学校实行课改以来,逐渐开始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学校贯彻落实《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为在校的三个年级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这两课在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课程质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注1】,提高社会实践质量

学校自2007年开始,开始了“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请进来”是指对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学校实行先请进来,为学生和家长做讲座、授课,讲述企业用工的素质和需求,指导学生先动手,准备自己的职业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组织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走出去”则是让学生到社会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工作环境,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目前学校已经和白云宾馆、宾果士餐饮公司等4家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针对学校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较好、从小娇生惯养的特点,从2009年开始学校职业指导部门【注2】联合校团委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服务,培养学生们的服务意识。

(四)就业形势、职业技能专题讲座

学校近年来,多次组 织全校师生分年级、分批次进行职业指导系列讲座,有些场次还请学生和家长一同参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和家长一起了解当时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准备自己的职业技能。但此项工作收效甚微,图2图4图5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和家长对就业观念还是没有改变,就这一问题学校也请班主任们在召开家长会时,做一了解,得到的回复大多是:我孩子不应该从事服务性质、工人性质的工作、工资太少啦、工作太累啦、现在不想让孩子就进入社会,不指望他们挣钱等等。

(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实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除了每天都配有德育老师值班,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梳理,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可以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但针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方面的心理教育,相对少了一些。

(六)建立学校职业指导网络信息平台

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家校通”、“校园一卡通”等网络平台向学生最新的就业信息和各类讲座的通知。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七)就业求职技能专题课程

学校职业指导部门每年都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求职技能专题课程,有针对性的教毕业生如何书写简历、求职信,进行面对面的就业技能、就业礼仪辅导。

(八)鼓励学生升学

从图1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或是家长都认为中专毕业证层次太低,还应该考学,最次也要大专,加上现在每年天津都可以有参加春季高考的机会,因此学校针对这一情况,为在校生“量身定做”了春季高考课程和成人高考课程,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类型的学生开设各种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历水平。

三、在职校开展职业指导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在我校已有四年历史,在实际的职业指导过程中,除了以上我们采取的七项措施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因地制宜”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因地制宜”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由于现在的学生都已经是九零后的学生,每个人的成行环境都不一样,但有的共同点是他们告别了“大院”生活状况,减少了“丢沙包”式的集体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楼宇高阁”和“电脑网络游戏”,大部分人都很自私、自傲。除了家长的宠爱、溺爱就是单亲似的孤独,在我校我们也做了一项调查,就是在校生的单亲家庭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们长大,爷爷奶奶又管不了青春期的孩子,从而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学生占到48.6%,这一数字告诉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但自私、自傲,还存在着很多社会底层的“嗜好”。因此我们尽可能的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在校生活的“信息跟踪表”,我们的职业指导方向也由成才转向了成人。

(二)“淡化”师生关系转向朋友相称

打开当前中职学生的心扉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我们老师“淡化”老师的称呼,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这样才能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现在的职校学生不管你是否是老师,如果不抵触你、“公开与你为敌”已经是万幸了,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只会告诉他的朋友。

四、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还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合理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1.高素质、重实践、明理论、擅心理【注3】的师资队伍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可以说几乎没有多少学校能够拥有一支高素质、重实践、明理论、擅心理的师资队伍,很多中职学校都是兼职老师担任,就业理论不清晰、实践经验尚缺乏、素质参差不齐的职业指导队伍不可能做好职业指导工作。而恰恰就是职业指导对于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九零后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这非常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社会造成的有的是家庭造成的,但无论是谁造成的,我们也要服务他们、挽救他们。因此擅长心理咨询尤其是在青春期各种“症状”上有实践的老师最为缺乏。另外我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适当的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的“地位”,例如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应当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吸引高素质教师来到职业指导岗位。

2.建立毕业学生的跟踪体系

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就业率,其实学生是否真正工作学校关心的较少,毕业时大家签订了三方协议或是实习鉴定表就视为学生已就业,但学生一毕业拿到毕业证就和学校没关系了,这种观念是对青少年的不负责,对学生的不负责。我们还应在一定时期内,比如说一年或是两年要跟踪学生的就业情况。要忌讳毕业后一推荐就“一走了之”现象。

(二)建立合理的中职学生素质测评体系

虽然我不太清楚这个体系的具体名称,但我认为至少应当建立一个适合于中职学生了解自我、至少在理论上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一套素质测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具有高度的私密的特点,这也是尊重学生隐私的一项举措。

以上就是我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实践工作谈的一些粗浅的看法,由于我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短,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实践工作的经验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和全面,因此就以我校为体例撰写此论文。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工作者,我认为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对我们来说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重要且急需解决的课题就是,我们要更加全面的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从而帮助鼓励学生尽快的转变观念:先成人再成才,先就业再择业。做好学生们的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们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实践中创造条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设计,为社会尽可能的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学历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注释

【注1】 订单式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

【注2】 职业指导部门:在本文职业指导部门是指在我校因为没有专人负责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而我校的职业指导是由学生处兼职老师负责。在本文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处老师。

【注3】 高素质、重实践、明理论、擅心理:属自创词组,在本文就是要求职业指导教师的标准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讲述更多的实践知识,又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熟知就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擅长心理健康实践工作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文科快班高三(8)班人数是55名,男生17名,女生38名;平衡班高三(9)班全体学生人数是52名,男生15名,女生37名;总人数是107名,男生32名,女生75名。

 

1.2 调查工具:采用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

 

1.3 调查方法:测验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由心理健康教师统一指导语,利用自习时间按照规范的程序对 学生进行施测,所得数据采用手动形式进行统计。

 

2结 果

 

2.1高三文科生MSSMHS各因子的检出情况

 

高三文科生各因子检出率由大到小的排列情况是:学习 压力占85.4%、情绪不平稳占76.0%、适应不良占69.8%、焦虑 占65.6%、人际关系占63.5%、强迫占62.5%、抑郁占61.5%、敌对占50.0%、偏执占46.9%、心理不平衡占39.6%。参与测 量的总人数96人,男生26人,女生70人。

 

由问卷统计可知,高三文科平衡班41名学生各因子检出率由大到小的排列情况是:学习压力占85.4%、焦虑占73.2%、情绪不平稳占73.2%、适应不良占73.2%、人际关系占63.4%、抑郁占58.5%、强迫占58.5%、敌对占51.2%、偏执占41.5%、心理不平衡占29.3%。

 

2.2高三文科生MSSMHS各因子的差异及其解释

 

2.2.1高三文科快班和平衡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类似之处:具体来说,以检出率70%为界,高三文科快班学生主要问题依次为学习压力、焦虑和情绪不平稳,而文科平衡班学生主要问题是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平稳和适应不良。

 

文科生积极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文科生一般都阅读范围较广泛,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文科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普遍比理科生优秀;许多文科生喜欢看书、杂志等课外读物,在学业上追求广博。

 

文科生不良的心理特征表现为:除极少数有文科特长的学生外,进入文科班的通常是基础差,考理科无望的学生;很多文科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易自暴自弃,缺乏吃苦精神、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差;文科班女生所占比例高,女生一般感情细腻、敏感多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因一点小事与人闹矛盾结成小帮派,不利于稳定学习。

 

由于学科的特点,文科生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不少高三文科生的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压题卷”、“猜题卷”等等诸如此类的试题集,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这些复习资料上,进行题海大战。许多高三文科生都觉得知识记不牢,对高考感到比较茫然。不少的考生都很关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复习才会更有效?”

 

上述个性、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了文科生学习压力大、适应不良、情绪不平稳、焦虑感强等主要心理问题。

 

2.2.2文科快班学生在6个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文科平衡班学生。具体分析:以百分比相差5%为界,快班和平衡班各因子差异比较显著的依次为:心理不平衡、偏执、强迫、抑郁、焦虑和情绪不平稳。

 

高三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和评价着,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对他评价不高时,他就会联想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从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尊心严重受损,会出现一些回避行为。高三学生常常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由于他们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分强调,认为不好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们很难接受一些偶尔的失败。

 

学校和家庭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上重点,每次考试分析都强调分数线,对于接近重点线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而对于一些中等生和学业不良学生关注较少,文科生的认知方式需要别人的关注、肯定,善于在与他人交流中学习,但这些对中等生和学业不良学生来说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文科快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部分文科快班学生产生了心理不平衡,引发了偏执、强迫、焦虑和情绪不平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老师对我不公平;父母对我不公平;我对老师时而亲近,时而疏远;我对父母时而亲热,时而冷淡;别人对我的表现评价不恰当;我觉得对大多数人不可信任;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我感到苦恼;容易哭泣;我感到前途没有希望;经常责怪自己;我常常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我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总觉得有事。

 

2.2.3文科平衡班学生有2个因子高于文科快班学生:适应不良达到了显著差异但快班低于平衡班;另外,敌对也是快班低于平衡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地帮助毕业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缓解学习压力,提高自信心,学会情绪自我调控,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迎接高考,我校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3.1开设心理专栏《心有千千解》,宣传积极心理学有关知识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它主要有3大研究内容,分别为: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我们主要在校报《楚韵》第四版,开设《心有千千解》专栏,撰写专栏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引发讨论和思考学习生活中问题,引导学生从正向的视角对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介绍一些方法,让学生改变自己,学会从积极的角度认识事物,显得更为乐观,面对同样的情境能多产生些积极的情绪体验,自己平常的行为能主动承担责任而少些抱怨。让教师通过阅读,能有些触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尝试改变一些行为促进有助益师生关系的建立。让学校领导通过阅读,明白积极心理学是各项工作的基础,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人格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来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3.2确立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主题,促使活动课程化、常态化发展

 

3.2.1高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正常开设:首先,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三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其次,再将它落实到实践层面。时间安排上,我们主要利用周二下午班会课对高三各班级开课,主要是以预约的形式进行管理,从而保证心理课程的稳定性。另外,我们也会为高三各班级开讲座,它的优点是受众广、可以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但要根据课程内容有选择地使用。如:在对高三学生进行有关“考试焦虑”教育时,对于“考试焦虑的基本知识”可以以讲座的形式集体进行,而“考试焦虑的调适”则可分班分组进行。一般将课程设计为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根据需要设计成4~5个课时,每一课有独立的主题,服务于专题的课程目标。

 

发现学生如出现以紧张担忧为主要特征的内心焦虑问题,以自信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强自卑感问题,以负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消极暗示问题,以心烦意乱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懈怠问题,以隔阂防范为主要特征的关系疏远问题,以无法入睡为主要特征的睡眠障碍问题时,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个别辅导。

 

3.2.2高三班级团对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为了5月在高三各 班开展拓展性团队活动,我们事先做了规划,并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到各班主任手中,班主任感觉有需要再向我们提早1周预约,或者班主任自行组织开展。高三各班组织实施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篇7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职业生涯教育 内容和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受教育者全面认识自己、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充足的准备,从而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在新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新生进行科学和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还是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维护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模式所限,进入大学之前,绝大多数学生被老师和家长灌输了“进入大学万事大吉”的思想。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考大学,一旦进入大学之后,个人空间无限放大,目标模糊,于是有了迷茫感。一方面,他们很想给自己定位,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价值感很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知道路在哪儿,加之现实中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更加感到十分迷惘,心里有种空虚感,思想漂泊不定。为了逃避这种失去目标所带来的思想空虚、精神无寄托的苦闷,少数学生开始寻找精神刺激,如抽烟、喝酒、听富有刺激性的音乐、赌博、看通宵录像、玩电子游戏、泡网吧、谈恋爱,等等。有的甚至不能自拔,学习得过且过,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这种迷惘心理现象,虽然只在少数同学身上反映得比较突出,但它却像一种有毒气体,弥漫在空气中,腐蚀和影响着其他同学的思想。[1]

将职业生涯教育从进入大学初始就融入大学教育,及时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正确规划大学生活,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需要。

2.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

大学新生处于一个“目标缺失期”,没有新目标也没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许多大学新生在学习上养成了“60分万岁”的思想,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甚至玩乐上,把大学生活的主次本末倒置。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们应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及时认真规划大学生活,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总体和分段目标,并结合目标制定总体学习和学期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初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任务、增加紧迫感,培养大学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优良学习风气的形成。

3.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跳槽现象十分频繁,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做过理性的思考与规划,也反映高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及时让大学新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形势,增加大学新生的紧迫感,引导其针对自身未来职业生涯目标提前做好专业知识储备、社会实践活动、自身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准备,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打牢基础,推进大学就业指导工作。

4.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有利辅助手段。

许多大学新生在高考报考学校及专业多是听从父母及老师的建议甚至“指挥”,而很多时候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老师也并没有清楚了解过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未来就业行业等内容,而仅仅是依靠社会舆论、广告宣传、自身经验甚至仅仅是对专业名称的印象就盲目填报。还有部分学生在高考时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进入到自己所喜爱的学校及专业进行学习,有部分学生对即将进入的大学生活有过高的期待,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所想有一定落差,心理产生了强烈失落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在大学新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大学新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列为大学生必修课程。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一般只通过辅导员宣讲的形式开展,存在职业生涯教育不够科学深入、受众范围不够广泛的问题。职业生涯必修课程的开设,应运用科学方法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可在课程中结合所学专业教育。应通过课程学习,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2]

2.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入学思想教育。

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新生入学教育管理中应及时补充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灌输给大学新生,在思想上给大学新生造成紧迫感,帮助大学新生在思想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新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营造优良学习风气和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

3.以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应结合我国教育、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模式,与学校生产实习工作相结合,组织部分大学新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调研活动,活动后形成文字、图像材料,乃至参观调查报告或论文,并组织参观大学生在所在班级或专业举办小型活动宣讲会或经验交流会,将参观学习所得在同学中加以宣传。通过这种亲身参加活动,大学新生对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大学能力培养有更清晰的规划。而且,通过这种活动的组织,可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大学新生日后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乃至日后就业创造机会。

4.以校园活动培养整体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可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成功人士、已毕业校友等“过来人”、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针对大一新生举办讲座、征文比赛、辩论比赛等各种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聆听教训、吸取经验,转化对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也可邀请部分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或生产实习活动的高年级学生举办讲座或新老生交流会,将其参加社会实践或生产实习活动的切身感受与其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经验相结合,讲经验,谈体会。

综上,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上社会前的准备阶段,大学新生作为刚刚跨进大学象牙塔的年轻人,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规划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问题,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入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未雨绸缪、主动规划人生的需要,也是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迪球等.大学新生心理及行为探讨,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12.Vol16,4.

[2]王昕.美国生涯教育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教育探索,2007,7.(总第193期).

篇8

关键词:高校 自考生 安全 管理

高校自考生是指非经普通高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接受相关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须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相应学历的学生。即高等学校举办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的简称。

应当说,高校举办自考助学班,对于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缓解高校资金紧张状况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容回避的是,大批自考生涌入校,加剧了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给学校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校园治安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近年来,随着自考生的增加,高校中由自考生引发或参与的案件时有发生,各种不安定因素和安全隐患明显增多。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干优和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增加了校园治安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校自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治安管理,已成为高校自考生管理工作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二、浙江高校自考生现状及管理状况分析

(一)全日制自考生的现状分析

1、生源素质下降,法制观念淡漠

近年来,由于浙江普通高校学生的录取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浙江省的录取率维持在80%左右,自考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下降,办学单位为了广辟生源,自考生进校学习不需入学测试、不需政审,甚至不需入学档案,这就难免造成生源质量不高、素质良荞不齐。有些自考生法制观念淡漠,行为放纵,拉帮结伙,遇事不加思考、不计后果。在某高校的案件记录中,涉及到自考生的盗窃、群殴、酗酒滋事、异性同宿等治安、违纪事件占有相当比重。

2、居住散乱,治安隐患较多

浙江省内的高校受学校现有条件的限制,校内学生集体宿舍难以安排大批自考生居住,有些学生便被安排散住在校内一些偏僻、简陋的房舍内,有的办学单位则租用学校周边单位的住房,有些学生甚至在校外自租民房,本地学生多为走读。这种居住散乱的状况,导致对自考生管理困难,安全隐患增多,治安案件增加。

3、心理失衡,易与在校学生发生冲突

自考生过于自卑是他们的主要心理问题,根据问卷调查,83.2%的自考生存有自卑心理,而57.5%的自考学生认为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相异的待遇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可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更为复杂。自考生与校大学生虽同处在一个校园,但因身份不同,待遇不同、学校重视程度不同、社会认可程度不同而少有往来,宛如两个世界。与在校大学生的优越感相比,高考落榜的打击,未知的前途去向,单调乏味的课余生活,缺少有意义的组织活动,一切开支自付的现实,这些明显的落差往往造成自考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在双方交往、接触中,这种心态极易引发事端。

(二)全日制自考生的管理状况分析

随着高教自考助学规模的扩大,各高校普遍设立了专门机构以加强对自考助学及自考生的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多数高校采取成教学院和二级学院双重管理的模式,前者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后者主要负责学生的教学工作。这种体制导致教学与日常管理有些脱节,加上部分高校对自考生的教学工作不够重视,部分课程并非由本校老师上课,还存在研究生代替导师上课的现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致使教学纪律松弛,部分自考生学习热情不高,逃课的学生比较多,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自考生的散漫,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学生管理工作不规范,对自考生的日常管理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进行的,因此,班主任的工作对自考生的日常管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因受人员编制所限,目前,助学班班主任主要是由办学单位聘请的退休教师或临时教学管理人员担任,他们大多数工作认真负责,但往往因年龄、身体、家庭条件所限,难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日常管理中。而自考生业余时间较多且业余活动单调贫乏、学生中多无自我管理的有效组织,加之居住分散、高校周边环境复杂等客观原因,管理难度增大,许多自考生的课余时间往往处于一种放任状态。

高校保卫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装备、经费开支等都是依高校的规模和师生员工的人数确定的,自考生并未考虑在内。面对高校自考生的迅速膨胀及随之而来的校内各类治安问题的增加,保卫部门在思想上、措施上都缺乏准备,多处于一种被动管理状态。有些办学单位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也未能积极主动配合保卫部门做好自考生的治安管理工作,遵纪守法教育、安全防范措施并未真正落实。

三、加强自考生安全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校园治安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自考生的安全管理,必须全校一盘棋,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以求实效。

(一)控制规模,改善条件,从源头抓起

高校举办自考助学,对考生、对学校、对社会有利,在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但自考助学的发展应当且必须是有序、有条件、有质量保证的,否则,其发展就会失去应有的基础,甚至会顾此失彼,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举办自考助学应注意控制规模、改善条件、量力而行、适度发展,即从源头上为做好自考生治安管理工作创造条件。无论从自考助学的长远发展还是从在校自考生的现行管理考虑都必须改善办学条件。这不仅是教学管理的需要,也是治安管理的需要。从安全管理角度看,散乱、简陋的居住条件会给防火、防盗、防中毒、防侵扰带来严重隐患,因此,改善办学条件也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从管理队伍抓起

1、健全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的规章制度

自考生大量进校学习,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应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对各类问题的处理有据可依。办学单位对自考生的管理必须落实责任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切实做到单位领导重视、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措施落实,管理方法得当。此外为应付突发意外事故,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处理领导机制。

2、抓好专职班主任队伍建设

要选聘工作认真负责,懂管理、会管理、敢管理,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投入管理的同志担任班主任,这对于做好自考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要把自考助学与普通教育一样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规划,重视对自考生的管理,对待自考生应同对待在校普通生一样,热情关心、严格要求,不能把他们视为外人,不能重教轻管或只教不管,要使自考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一种亲融感、归属感,进取感。

3、重视发挥的团委学生会作用,建立一支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学生组织

积极开展有益的课余活动和组织活动,增强班级的组织性、纪律性,提高自考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定期对校园进行安全大检查,并建立校园安全巡逻队,在学生干部中设立校园安全信息员,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善于消除、化解矛盾,发现违纪、违法问题,能及时与学校管理部门取得联系,防止问题的扩大或恶化。

4、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针对自考生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暗示,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传、自我意识辅导、同学交往指导、考试心理辅导等,通过这些来提高同学们的心理调节水平,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合理调节情绪,正确对待挫折,把心理辅导与学习指导、思想引导结合起来,增强同学的自信心,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心态。

5、加强安全及普法宣传,使人人树立安全意识

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如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安全法律法规讲座、播放安全警示影片等。还要组织师生进行防火安全、应急疏散、火场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和应急疏散方面的演练。

6、要加强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

作为高校治安管理的职能部门,保卫部门要把对自考生的治安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积极主动地做好自考生的治安服务和治安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及早掌握治安动向从而超前防范并消除治安隐患。

参考文献:

[1]潘庆祥,张昱明.发挥高校优势促进高教自考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4,(2).

[2]郭浙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生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7,(01).

篇9

摘 要: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部分组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从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依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以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宗旨,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培养综合性与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89-02

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实验课、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实验以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为核心进行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忽视综合性实验以及应用性实验;实习主要以见习为主,将原有的抽象的理论描述上升为实物的见证,W

生没有亲身实践,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亲身实践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应用实验室进行实验,抽取被试进行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或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事实证明,仅靠毕业设计一项实践活动,很难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凸显其实践技能的欠缺。“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发现,40%的专家认为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不达标,“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学生步入社会也验证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之不足的问题。理论知识讲授灌输痕迹明显。基于毕业生的反馈及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探索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如课堂教学演练、社会实践服务与服务社会等相结合,力图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多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的定位

(一)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其应用性,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1]。它既包括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而开展的基础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学生以学以致用、走向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称实习)以及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毕业设计。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应与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注重“宽基础、巧创新、强应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形成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习为补充,校外见习为延伸,毕业实习与设计为重点”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地位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目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培养为社区、企业、学校、司法等部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卫生、心理素养维护等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应用性的不可或缺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学生在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下,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体系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调查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应用技能方面出现“瓶颈”现象。其实践能力的残缺制约着其服务社会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成才与发展。因此,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特色的探索,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彰显实力,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身得以强劲发展的根基。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目前,心理学实验摒弃原有的心理学教学实验中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忽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实验的方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学生用一学年的时间学习这门课,理论学了很多,但依然不能独立接待来访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自2006年起,我们着手实践教学的整体框架的研究,致力于专业特色的探索,努力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完善,通过不断地实践、模拟、演练完善自身的操作水平,为做一名称职的职业心理工作人员,构建和谐的社会奠定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课堂教学

以实践教学理念推动理论课程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三个人,一名作为求助者、一名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名作为观察者进行案例演练,每次演练时三人角色可以互换;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份,用一份的时间做学生案例演练、观察点评,两份的时间做教师理论讲授,每次下课前给学生留案例演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收集资料、预演。案例演练内容需要应用上一次课堂理论,既丰富了课堂理论,使理论更好地被学生吸收、消化、理解,同时使学生明晰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技术、技巧,有

效地将理论与实际演练相结合,提高演练效果。演练结束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谈感想,教师点评、督导。

(二)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中剥离,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制专业的实验教材,将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指导手册》,学生亲身体会每一个实验项目,依据自己的实验项目对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要素进行描述,指导手册有助于丰富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并且可以为下一年级的学生提供可借鉴性理论与操作参考。该课程体系可增强学生实验教学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与创新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实践中,将咨询关系的建立、系统脱敏、认知治疗、内观疗法、沙盘疗法等融进课程体系中。学生运用模拟咨询台,真正体会咨询的场景。授课教师、实验教师或实验助手可以在实验室小组之间走动,既便于个别指导,又有效节省重复实验所需时间。实验全部过程采用多媒体录像,学生可以针对疑难问题和诊断难点或咨询技巧反复播放录像,寻找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好的实验项目作为样板,播放给下一届学生。教师督导、案例研讨、学生重复播放,细细品味,使自己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更上一层楼。

(三)实践教学

课堂演练与实验教学演练与现实的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还需走出去,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深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兄弟学校、精神卫生医院等。如同理论教学一样,每天安排具体实习内容,制订科学的、有效的实习计划,安排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考核标准,如撰写相应篇幅的咨询手记,初诊接待几位求助者,走上v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走进中小学生群体进行团队辅导等,使学生的校外实习真正发挥其效用。在原有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基础上使其实践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 使学生不再成为实习机构的负担,能够真正将实习机构当作社会的一角,为实习机构提供人力援助,实现学生、实习机构双向共赢结局[2]。

(四)社会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课程,提高实验室的社会利用价值,定期对社会公众开放。如六一儿童节为小朋友进行心理测评、生命教育宣讲;教师节为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开展减压宣传、为中高考学生进行考试焦虑调适、为残疾人朋友服务以及为边远地区进行心理支教等。将实验设计、实验功能应用于社会,同时使实验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发挥专业特色,为社会服务,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专业援助,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成长。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民众平和稳定的心态提供保障。

效仿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为社会服务100―200个学时,在服务这段时间,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使他们真正体会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感受。将高校学科发展与建设同社会服务发展融为一体,满足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也可以同企业以及中小学等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企业员工心理援助、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调适、职业压力缓适,员工婚姻家庭、子女关系协调等。这些都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实验中体现的项目,都可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的合作项目,提升实验室的社会价值。将心理实验同社会紧密结合,使其科研成果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五)形成课程群

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核心,构建应用心理学课程群框架。将人格心理学、健康与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女性心理学、性心理学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学等课程融入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群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整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化的合作平

台,为实践教学服务。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于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以实践教学推动教师理论课程的讲授与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3]。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沈国方.对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再研究[J].心理科学,

2005,(3).

篇10

关键词:个性;因材施教;课程;实践;评价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而又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是富有个性的存在。所谓"个性"是指思想道德、身体心理、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及情趣等诸方面的素质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而显现出来的个体性格特征。个性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合。个性既是一种重要的素质,也是形成其他各种素质的重要基础。

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个性品质形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当前应试体制之下,学校教育面向考试,面向课本,面向课堂,无视差异,同一目标,同一进度,同一课程,同一方法,同一评价标准,无疑是对学生个性品质的摧残,培养的只是标准的考试机器。个性的磨灭集中表现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缺失,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以,怎样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是一个重大课题,是衡量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志。

2011年8月6日~9月29日,我作为天津市教委组织的“基础教育青年管理者领导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的一员,赴澳大利亚悉尼进行了为期55天的研修学习,先后听取了悉尼大学教授、新南威尔士州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及中小学校长共19个专题讲座,实地考察了8所中小学,对澳洲的基础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中澳两国的国情不同,在意识形态、教育体制上和文化背景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以人为本,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个性品质方面至少能够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我们先后考察了澳大利亚新洲的八所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没有围墙,没有高大的校门,校园与社区紧密相连,与自然相融,是社区的一部分。除两所私立学校外,教室大都是平房,低矮、开阔、简朴,但内部设施完备、现代、实用。教室内部的陈设大体一样,一进门,是学生存放书包的隔间,教室里墙壁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教室的中间也拉上了铁丝,上面整齐的挂着孩子们自己的“杰作”,像一面面旗子,每一面旗子上面都是飘扬着学生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每个教室都有两台电脑、一块电子白板、教师的办公桌、挨墙壁的桌子上摆放一排小书箱,里面是各种图书。校园里绿地和休闲场所随处可见,凡是有绿地的地方都是学生学习、休息、游戏、交流的地方。

走进教室,正在上课的学生有的席地而坐,有的跪在地上,有的趴在地上,无拘无束,教师也坐下来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对于伏案学习的孩子,老师蹲下来指导学生学习,老师和学生一样高。平等、民主、尊重像阳光一样照耀每一所学校,这里没有强迫命令、没有检讨罚站,课下也没有粗野的叫骂声,学生在独立、自由、自觉、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显得更加文明有礼貌。

校长在介绍学校时,虽然很少提到办学理念、校训之类,但每一所学校都充盈着一种精神,追求着一种品质,表现着一种内涵,尊重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服务的意识体现在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无声的校园环境之中。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首先要营造一个让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宽松、民主、人性化的教育氛围。校舍建设、校园环境、教室布局要以学生需要、教学需要为最高标准,不追求富丽堂皇,不在形式上相互攀比,把重心放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但我们骨子里的师道尊严、沉淀在血液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支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很多时候还仅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是一种为实现内心自私的功利念头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从内心自然流露的一种真情,一种责任。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创新的胚芽,只有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才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宽松、和谐的氛围,发展个性才有可能。

因此,个性教育的前提必须致力于探索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者必须深刻的意识到,学生和教师一样,是具有独立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澳大利亚适龄儿童从五岁起入读幼儿园或预备班,其后是10年的小学、初中义务教育,然后是2年的高中教育。初中课程为了适应就业和升学这两部分学生,课程设置呈综合性。必须学习的基本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人类社会及环境、应用技术、创造艺术和个人发展、保健和体育等,此外还可选学商业贸易、农业、计算机、音乐、家庭经济学、手工、艺术、演讲和戏剧、打字和速记等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高中教育是分别为进一步深造、就业和成人生活设计的,高中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多样,学生选择面更加广泛,更适应学生即将开始的新生活。高中教学科目大致可划分为8个主要学习范畴:英语、数学、科学、健康与体育、技术、社会及环境学、英语以外其他语言、艺术。在这8个范畴之下有一系列科目供学生选择,不同学校可供选择的科目略有不同。每年各州划定毕业考试科目的范围之后,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课,每所高中都有几十甚至一百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修。

高中的学生对自己上大学学习什么专业已十分明确,可以说高中学生已基本完成了他们的专业定向任务。而到了大学,学生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已开始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这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给学生更大课程选择权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读高中除了上大学外,还有两个目标,就是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或就业。因此澳洲的高中教育方向有三个,不但为学生提供普通教育,也为学生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在高中的选修课程中,有9门技工课程属于大学接受的课程,学生可以选一门,高中毕业时可以同时得到高中毕业证书和技工文凭,就可以就业了。如果只读职业技术学校,以新州为例,可选择的技工课程就有两千多种。如果仅仅为了高中毕业,只需学习学校研发的、报董事局批准的生活技能课程即可。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不但满足了不同学生自我发展要求,也为社会培养了各类所需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军。

课程设置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和培养个性品质的重要工具之一,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多样化。没有多样化,就没有选择性,没有选择性就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课程的多样化,提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整齐划一的国家课程仍然占核心地位,主宰着课堂。我们的教育被从社区生活中剥离出来,课程设置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与生活无关,与社会无关,因此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的再多也仅仅是点缀。正像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长京所言,汇报学校素质教育成果是总是强调自己如何重视校本课程,有一百几十门课程可以选修,高考复习时从来没有看到那个学校复习他们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投入,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在教育的规模、专业的设置上努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完全脱轨,基础教育的方向只有一个,就是考大学,课程设置与职业教育毫不相干。国家虽然鼓励学生进入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就读,但那往往不是出于学生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分数使然。

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该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从学生个性需求出发,进一步调整优化现行的三级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国家课程,降低教材的难度和减少教材的内容,学校增设与劳动生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研究怎样使这些课程与高考,或职业教育产生关联,让课程设置既符合中国国情,有体现多样化,给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可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因材施教,把学生个性发展落到实处

我们考察的八所学校,每个教室里学生都以小组的形式围坐,据老师介绍,每个小组都是随机变化的,是按每个学生的技能的差异编排的。语言技能差一些的孩子在一个小组,数学技能差的在一个小组,他们的学习任务难度就会低一点,老师会为他们设计相应的课程,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霍恩斯比高地学校幼稚班的儿童入学前,学校要对他们各方面的技能进行测试,教师填写为每个孩子填写规范的测试表,以便入学后针对每个孩子的差异进行教学。据老师说,不是所有的课都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只有周二、周四是小组合作交流。他们的小组组合也没有那么多规则,没有组长,没有什么记录员之类,比较随便,仅仅是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就是分类、分层施教。考察中,经常看到有个别孩子在接受教师的单独辅导,这些孩子或学习优秀者,或是成绩差一些的孩子。对那些非英语背景的孩子那怕只有一人学校也为他们配置专职的辅导教师,新州为了适应不同国籍的孩子的需求开设了三十多门外语。

在我们参观的所有学校中,都有残疾孩子的无障碍通道,有残疾孩子的专用电梯,就是在霍恩斯比高地公立学校的小礼堂的只有一米高的主席台上还安装着残疾人专用的垂直升降的电梯。同时,学校会针对残疾孩子的需求,为他们配备单独的辅导教师,设计有适合他们的课程。残疾孩子入学可以选择主流学校,融入正常班级,可以进入学校内部的特殊班级,还可以进入特殊需求的学校,学校是没有理由拒绝接受的。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除精英学校外,普通学校从5、6年级开始设有天赋班,政府规定要使6%左右的有天赋的学生接受特殊教育。与我们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班”、“特长班”不同,它的宗旨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育,就像为伤残儿童提供的特殊教育一样,那些有天赋才能的孩子也应该得到适合于他们能力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智力发展需要。

教育要尊重差异,发展个性是我们对澳洲中小学考察最深刻的感受。马克思曾说:“你们赞美大自然的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整齐划一的教育,过分的强调一致,过分的强调集体意志,忽略了个性的培养。课堂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每个人的智力因素、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使用同一个进度、同一个标准、同样的方式要求他们、评价他们、教育他们,无异于驱赶牛和马一起赛跑。

因材施教本是我们的祖训,但在澳洲却被彻彻底底的落实。我们的教育太强调一致性,一样的进度,一样的课程,一样的方式,一样的评价,这看似公平,实则忽视了差异的存在,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学生成了批量生产的考试的机器。在生源相对较少的地区实行小班化,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是在目前班容量较大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尽量的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正视差异的存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定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因势利导。

对缺陷儿童的关照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教育公平的标志,是个性教育的最高境界。澳洲是发达国家,对缺陷儿童的教育已经建立起完备的保障体系。我们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相对贫穷,但国家已经开始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精英教育,那种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潜能的精英教育,使有天赋的孩子接受相应的教育,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而不是一味的加大文化课的强度,只是为了清华、北大的精英教育。满足那些特殊孩子的特殊需要,给钱学森世纪之问一个回答。如果孩子的个性品质是阿拉丁神灯中的精灵,而孩子就是那神灯,教育的作用就是小心翼翼地擦拭神灯,把孩子的个性潜能挖掘和释放出来。

四、重视实践,为学生个性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澳洲的学校基础课程安排贴近生活,重视学科教学的社会属性,把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贯教学的始终。澳洲学校7- 12 年级均设有职业技术课程,甚至精英中学以及 “贵族私校” 也设家政课程,如:食品工艺、服装制作、木工制作、电器基本维修等等。服装制作、木工制作等课程是我们考察过的莫斯曼中学的特色。考察时,学生的木工制作、海边的时装秀表演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学习这些技工课程、生活技能课程十年级学习结束,经考试获得毕业证书,就可以走上社会寻求工作了,这是澳大利亚获得工作的最低学历起点。但大部分学生将会进入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这个阶段称之为大学预科,目标以面向大学升学为主,但也包含职业课程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就业。此外,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为社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澳洲中小学中一般都开设环境教育课程,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习生活的技能,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大多数文化场所对学生都是免费开放的,学生在那里可以听讲座、查阅资料、动手做实验、参与网络互动,不少学生正是在这些地方完成论文或调查作业的。我们在参观悉尼博物馆时,曾遇到四五个学校的学生来这里学习,这里设有专门供学生上课的场所。学生甚至可以去国会大厦旁听议会的会议,回校后自己模拟国会会议,就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从而了解国家政体、政治运行模式以及社会问题。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做好了准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倡导学校要在社会中完成教育,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人本”来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从而最终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可是,今天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与社会的严重脱节,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为了学习学校可以取消一切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为了分数家长可以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成了笼中之鸟,井中之蛙,教育成了空中楼阁。于是就有了名牌大学学生搭错车,迷路,沦为乞丐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新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立能力、生存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例,“生活”一词就出现了21次,它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中小学也普遍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这些课程仍然只是形式,是高考课程的附属品,形同虚设。高中阶段学校每学年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一周左右的社会实践,很多学校也有自己的实践基地,如果我们能把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让它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会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五、重视艺术教育,给学生个性发展搭建舞台

走进霍恩斯比高地公立学校,就看到孩子们和着澳大利亚国歌的旋律在翩翩起舞。而西塘里公立学校的操场上,学生正在表演体操,蓝天白云之下,绿树掩映之中,红色的巨幅绸缎在四个孩子手中迎风蓬起,像一顶红色的帐篷,又像就要腾空而起的红色气球,其他的孩子鱼贯而入。这情景让人想起安徒生的童话,而每一个孩子都是这童话里的主角。西塘里公立学校另一个小操场上,老师正指导学生表演话剧,学生们围成一圈,圈子当中老师的示范很投入,其他孩子模仿老师的动作,观看的同学有时配合一起表演,不是发出无拘无束的欢笑声,引得我们驻足观看。每一所学校都为我们安排了孩子们表演的节目。孩子们并不齐整的舞蹈和歌声,流露着他们活泼的天性。那哪里是节目,高的、矮的、俊的、丑的、胖点、瘦的一起上,没有整齐划一的动作,没有鲜亮的服装道具,没有太难的技巧,有的只是天性的流露,个性的张扬,生命的灵动,是在国内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重视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多几个特长生,高考时加分,而是为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净化学生的心灵,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在澳洲,艺术课程是可以作为高考的选修课程的,并与报考大学时所选择的专业无关。如果艺术教育只是为了考试加分,那只能培养药家鑫。重视艺术教育也不是为学校装点门面,做应试教育的点缀。我们很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舞蹈队、合唱队,有专业的老师利用专门的时间训练,但那只是六一节时表演给别人看的,给领导看的,节目要精彩得多,整齐得多,演员也是从整个学校、或年级中优中选优的,有时也参加各种比赛,是学校的门面,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标志。

我们所考察的八所学校无一例外的重视艺术课的教学,都设有体操、美术、音乐、舞蹈、话剧的课程,但都无一例外属于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自信力、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整齐划一的教育是磨灭个性,扼杀创造力和想象了的教育。马克思指出,个性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基础。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每天把孩子禁锢在教室里、书本中、试卷上,生产出来的只能是同一批次的产品,把孩子带入艺术的殿堂,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个性的张扬,让想象的翅膀在蓝天飞翔!

六、多元化的评价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设置多样性决定了学生评价的多元性和个性化。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在学习方面的表现与学习能力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全面考查学生的表现。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尊重、鼓励和赞许是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基本理念。学生在校学习的学业成绩是以学分制进行管理的,每个学段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课程的学分管理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在选修课程方面。

澳洲没有通用的教材,教师根据本州制定的课程标准,按照学校的课程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资料进行组织教学,教师不需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教材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技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处理信息,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参与社会生活,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就会触类旁通,终身学习。至于考试并不是考教材,考知识,而是考方法,考技能,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对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事件的设题,先给出关于事件的史实材料,让学生分析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说出如果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学生的得分可能是一样的。

澳大利亚大学录取的基本依据也是考生的考试排名,但这个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统考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统考成绩一般各占高中毕业成绩的50%。避免了一次考试的偶然性,突出了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高考科目中只有英语是必修课程,考生可以考多于5门(如6门、7门课或更多)的课程,但是成绩计算是按你考得最好的前4门成绩加上英语的成绩计算。每一个科目有难易程度不同的四个单元,而高考只考其中两个单元的内容,考生可以选择难度小的一二单元,也可以选择难度大的三四单元,但得分是一样的。这样就给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同样可以得高分的机会。如果没有考上,可以选择复读,复读时可以保留成绩较好的学科成绩,只复读高考不理想的学科。也可以进修大学课程,拿到合格的学分后,不用参加“高考”,便可进入大学相应的年级学习。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我们的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本是手段的考试制度却变成了学校教育追求的目的,分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习惯上按分数把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以致出现了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了区分好坏学生,让“差生”佩戴绿领巾的极端事件,据说这些孩子还只是刚入校门的一年级新生,可这些孩子在老师的眼里就有了好坏之分了。这虽然是个例,但可以看出评价制度的弊端。我们不敢想象这些从小就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的孩子,该怎样度过他们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他们将来会以怎样的心态走进社会。这种情况虽然很快被制止,但我们的领导、校长、老师、家长的心目中的“绿领巾”情结能够彻底根除吗?飘扬孩子们脖颈上的无形的“绿领巾”真的能被解下吗?

为了改变现状,近年来,中小学普遍采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力图实现评价的多样化,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把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结合起来。高中校普遍采用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平台,并把评价结果列入学生的电子档案,成为高考录取的依据。但因为根深蒂固的应试制度,和全社会固有的质量关和人才观的影响,以及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人们关注重点仍然在分数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对高考的影响微乎其微。

高考制度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这种“一刀切”的高考导向之下,没有个性教育可言。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现行的评价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