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转变教学;教学方式
1、对外汉语多元文化背景滋生留学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的学习热潮在许许多多的国家内蔓延。而汉语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使得大多数学习汉语的人都望而却步。要想快速高效的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身在一个人人都说这个语言的环境里学习它。所以大部分热爱汉语并热衷于学习汉语的人,都通过各种途径成为了一名留学生,留学热开始滋生。留学热是以汉语热为基础开始推进的,大多数热衷于汉语学习的外国学生纷纷来中国留学,才形成了留学热。留学热现象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已经正式的走在了全球的前言,被全球的大部分人们所接受;并且也意味着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拥有了相当高的国际影响力,使得汉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深层次的传播。
2、对外汉语现有的教学方式定位及研究
2.1 留学生乃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对象
对外汉语教学在目标上的定位主要是由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决定的,它是针对外国人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但是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由两属性和三要素组成:以汉语为主,以教学为用组成了两属性;而汉语作为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学科的第一要素;对外教学作为学科的应用属性,是学科的第二要素;而教学则是学科的第三要素。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定位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变,从听读写到现在的汉语交际能力,其定位的对象主要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当下的具体体现就是广大的留学生。
2.2 对外汉语教学方式要以留学生为主
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对象是留学生,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方式也应该以留学生为主。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它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不单单是培养留学生拥有简单的交际能力,它真正的目标就是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尽管拥有不同的学习动机,但是他们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是一样,并且其交际的过程也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应该以留学生为主,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三者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高效快速展开。在教学方式上要针对外国留学生刚刚来到中国所产生的文化饥饿和文化休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此外,由于此时留学生的情感普遍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应该把对留学生的关怀带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尽快的解决来自生活中的困难,建立师生信任。不仅如此,在其它教学方面也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到留学生,把他们放在第一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3、对外汉语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转化教学方式
3.1 根据来华留学对象思维不同来研究教学
语言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努力,但是把所学的语言当做交际的工具,却是学生单方面的事。具体来说,就是对外汉语教学跟国内的其它外语教学在对象上有很大的区别,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不但有其它外语教学所拥有的共性问题,而且还有其特殊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留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思维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使得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的运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大部分来自东方的留学生,他们的在性格上比较的拘谨和内向,所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学习一种陌生的语言,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压力。体现在汉语学习中,他们往往会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出错或者不好意思抢答问题等等,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并不是活跃;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他们都比较喜欢机械重复、独自默记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因此在读和写方面明显的比欧美学生优秀,但也因为此,使得他们在口语和听力方面较弱。他们不够自信,不够胆大,而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正确的利用他们在读写方面的优势来带动听说的能力,在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来自欧美等地方的留学生,由于他们自身语言的原因,使得他们在汉语发音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其性格普遍喜欢竞争,且思维又敏捷,拥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这些都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用参与性和交流性的方式进行汉语的学习,并且通过反馈强化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以讨论的方式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他们在听力和口语方面进步很快,但在读写方面遇到了困难。基于此,教师应该采用一种特殊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记住汉字,以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由上述方面可以得知,在进行汉语学习时,欧美学生会因自己的思维走出了很多的捷径,而东方学生则因为其性格和认知方式,在某一个学习阶段会停留较长的时间,但他们迈入下一个阶段的步子则可能更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掌握来华留学对象的不同思维,把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从学生“怎么学”出发,进而研究教师应该“如何教”,把留学生的思维不同引起的不同特点充分的考虑起来,并且结合他们各自的母语和学习方式,深入了解每一个留学生的学习状态,科学有效的培养他们掌握汉语知识技能。
3.2 对外汉语教学内容需根据国际需求而定
随着中国在国际中的声望日益提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而且不同的国家对于汉语教学的内容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汉语教学在内容上的需求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并且规模巨大,范围也较为广泛,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应该根据国际形势,定准需求,根据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层面、形式多样的需求,来增加和改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也将会发生变化。以国际需求作为标准,来设定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在内容上永远不会过时,并且能够解决当下的大部分问题,从而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永远总在需求的前沿。
4、结语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汉语传递范围的增大,汉语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必将拥有更多的学习热度,势必会滋生新一轮的留学热。而对外汉语学习力度的增加,使得其在教学方法也将有新的意义和内涵。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在当下更应该对于对外汉语以对象不同而转变教学方式的核心内容进入深入了解,结合目前对外汉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和留学对象的不同思维,设计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案,以适应教学对象的不同思维,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恺杰.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方式多样性——以冰岛北极光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76-78.
[2]贺群.试对比分析对外汉语与少数民族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1,04:112-116.
[3]俞约法,戚雨村.对外汉语教学论教材建设门外谈——兼评盛炎近著《语言教学原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03:131-142.
篇2
摘 要:对外汉语指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对外汉语的对象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人。对此我国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时需要将多元化、国别化及多媒体化等考虑在内。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历时久远,最初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的进步,文化的更新,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就伴随着成就的取得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将会对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问题
教材是针对学科发展和建设必不可少的资料,它蕴含的知识文化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让读者深入了解一定领域的东西。对外汉语的教材是针对汉语言文化编写的,其中的内容涉及中国语言文学及外国语言文学,语言主要以汉语和英语为主。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多层次、多类型、系列化、多媒体化。基于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可以满足多种需求,也使得我国的教材建设逐步走向世界的前端。
一、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成就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历程突破了众多挫折和磨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不仅使我国的文化广为流传,同时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并且逐渐形成了关注教学语法和交际能力的特色。对于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归纳如下:
(一)教材数量急剧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颁布,我国对外汉语的发展也越来越壮大,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蒸蒸日上,由于我国学习对外汉语的人口增多,导致对外汉语教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就目前而言,市场上各种与之相关的散编也达到了上千种,改变了原来只有一两种的现状。
(二)教材的种类不断丰富
随着对外汉语学习人数的增多,市场上出现了多语种版本的对外汉语教材。教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对外汉语教材数量增多,使其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特点的教学体系,针对教材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品种更加贴近教学大纲,目前国内教材基本能满足三种类型学生的课堂教学需要,网络化教材也正在逐步形。
(三)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我国学者对其教学本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逐渐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充分注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依据教学需要,通过对教学结构的分析,研究其教学功能的重要性,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情景模式并且将其教学功能与教学文化相互结合,形成我国特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根据这种教学模式来编写对外汉语教材。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使教材更具深度和广度。
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内容单一,不具有针对性及创新性
这种问题多是因为在国内编写的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关注的是汉语,不能结合学习的人的需求,没有考虑到学生母语与汉语之间的联系;教材内容单调,通常是为了练习语法或功能,与现实背离;基础研究不过深入,比如,语言结构与语言表达功能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没有添加一些新的元素,没有在教材中添加伴随时代所发明出的新成果;教材内容老套,不具有时代性,文章中没有添加图片导致其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及针对性;并且对外汉语教材的书籍封面不够精致,包装不都细致,对读者没有吸引力;表现形式和手段落后,没有运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在现在注重创新的时代,创新性教材的需求也逐渐加大。当前我国多存在的是通用性教材,通用性教材所涵盖的知识多是普遍的、显而易见的,不能为汉语言的创新做出贡献,反而会导致汉语言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介绍文化方面的资料比较少
现如今我国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中基础理论研究有待突破,过多介绍西方理论,对于字本位和词本位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在为汉语专业的学生编写教材时,无论是拼音的讲解过程还是后期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过程,都没有在语言上进行详细的描述;虽然文中包含了很多话题,但是没有注意到话题顺序的变化及过渡;没有全面的教材参考书供教师参考使用,供老师上课选择的教材资料也不够充足;适合自学和远程学习的资源太少。
(三)缺乏实用性
在语言学习方面,教科书的编写应当注重实用性。然而我国在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写者没有根据外国人的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及对学习工作思考方式进行整合考察,导致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内容与外国的大方向、大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没有深入了解到一些不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汉语学习人员对于对外汉语教材的需求。大多汉语教材带有母语的痕迹,不具备外国人习惯的语言特点。因此汉语产业化的成功必须依靠外国文化的融入,汉语推广才大有希望。要试着将适合中国人学习的教材转变为适合学习汉语的人需要的教材,了解他们想要从中学习到的知识有哪些。
(四)国别化教材较少
国别化教材指的是针对不同“国别”,以当地语言文化背景及教学对象的需求所编写出的教材。“国别化”并不是指我们所认为的国家,而是指学习非母语语言的一些人或者说是一个圈子。国别化教材注重于所在国的国情,民情及地情。
如今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编写是为了满足现如今汉语学习者们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语言北京、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的需要,而需要重视的。这也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五)中外合作不够
在全球化背景下,注重合作才能双赢。我国的对外汉语需要顺时应势积极加强与不同国家的合作。例如针对各国的孔子学院,应加强沟通交流,针对汉语言教材编写应融入国内外各语种专家的建议。对于汉语言与其他语种之间的联系及对其他语言文化的研究也要进一步加强加深。并对各国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做出调查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编写出满足各国汉语言学习者需要的教材。
结语:
关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为了满足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不管是对学校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还是对专门从事对外汉语研究的人员而言,在我国对教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对国别化教材的编写需要加紧赶工。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所创造的成就及现存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述,认为要想我国对外汉语教材更加具有时代性,就要在教材编写时,随时随地地关注教学法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依据各国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心得体会及学习要领,制定出适应于他们学习需求的教材大纲,使我国对外汉语的教学之路更加光明,教学事业的进展更加顺利。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罗春英,张燕军.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对象国适应性问题研究――基于美国大学权威性汉语教材编写特点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4(2).
[2] 杨小彬. 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成就与问题[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篇3
关键词:大国学观 对外汉语教学 改革 文化
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这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业内的共识。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和最终存在的意义,它渗透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影响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大国学观”入手去分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时代必然。
一.“大国学观”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在1994年底举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必须要结合文化教学。在这种共识下,我们向“中华之学”探寻一种本体的语言教学思路,对整个学科,整个学术环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大国学观”中的语言文化教学启示
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学习者最终能够实现语言运用和交流的保证条件是真正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这里就涉及到了“大国学观”视野下的文化与语言对应教学问题。对此共出现过四种观点:“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赵贤州先生最先提出“文化导入说”,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时必须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此后,魏春木、卞觉非、陈光磊、张英等人也先后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光磊提出文化导入有四种方法: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张英则认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比重在整个预科教育阶段是个‘变量’,并规定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阶段则要上升到3∶1”。“文化揭示说”的主要倡导者是张占一和吕必松等学者,其核心理论是“交际文化”,主张在教学中必须揭示那些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这些方法学说都是建立在“大国学观”基础上的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延伸。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国学观”的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不足表现为研究取向的失衡。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重语言文化因素教学,文化诱引语言欠缺。
文化教学研究应包括:一.“分散式文化教学”;二.“集中式文化教学”。前者是以分散的形式隐含在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后者则以集中的形式体现在专门的文化课教学中。前者在教学的初、中级阶段占据主导地位。这时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是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后者是向学生传授跟语言密切相关的那些表层的物质文化,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某种场合该说什么话”,使学生“知其然”。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就应该适时地给他们开设专门的文化课。这时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则表现为以文化教学为主,教学的任务是要传授深层的精神文化,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种场合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也就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目前,关于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是今后加强研究的重点。
第二、重语言交际研究,非语言交际欠缺。
“语言交际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文化”是吕必松1992年给“交际文化”所做出的下位分类。从研究成果看,语言交际文化的研究成果所占比重很大,而非语言交际文化的研究成果尚不够丰富。对“非语言交际文化”给予较多关注的是毕继万。他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关系》等文章及专著《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关注与论述,是对业内的一种呼唤。
第三、重文化差异研究,文化共融性的关注欠缺。
人们普遍认为,克服不同文化之间交际障碍与冲突,最好办法是进行文化对比。“对比的重点是差异和冲突,目的是遏止负迁移;对比的原则是只比异同,不论褒贬,以共时对比为重点,着眼于解决交际中的现实问题,对比的应该是主导(体)文化”。(毕继万、张德鑫1994)但正如语言有个性也有共性一样,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尽管存在显著的差异,但由于不同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文化中肯定也会存在共性的因素,这是“大国学观”意义指导下“和”的追求。
四.“大国学观”指导下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参考建议
与国人研习“国学”不同的是这一教学所涉及的“大国学”文化更着眼于跨文化教学。教学中“大国学”更具多元文化的性质,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之学,还应该延射各国留学者的国家之广学。因此,用这种意义上的“大国学”作为指导思想,是对外汉语教学今后创新发展的趋势。在此提出如下几方面的参考建议:
第一、由本及末,“大国学”文化支撑语言教学。
我们说从“大国学观”上去指导语言文化教学,是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符号载体,它承载着相应社会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念及其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进行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项重任。教师要把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确立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的观念,让汉语教学置于中华文化背景之下,将文化的传授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中。
第二、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地科学教学。
能否做好这种双向教学任务的工作,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要继承并贯彻我们教育文化中的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比如: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三大基本要素不仅是语言的问题,其内部都蕴含着国学方面的信息,其中尤以词汇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最为充分和多样。这时就应将文化教学内容与语言知识自然、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第三、由源入井,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与能力。
教学理念的实施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最终决定教学结合的效果。首先,教师在提高语言专项教学技能的同时,除本族文化外,还要了解、熟悉和掌握所教授对象国家的文化;能够妥当处理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文化冲突现象;通过文化比较,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时,要注意尊重学习者的民族文化尊严。这是文化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再者,引导学习者在交际中能正确运用符合汉语表达的规则,帮助他们理解中华文化以及在此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寻找与文化因素相关的教学切入点,激发他们自发地学习和热爱这一蕴含着悠久文化的语言,最终能够准确而又得体地使用汉语。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4第02期.
[2]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第03期.
[3]程棠.关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第03期.
[4]葛中华.文化考察的新视角——语言文化与超语言文化《汉语学习》,1994 第03期.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第04期.
[6]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汉语学习》,1994第01期.
[7]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第01期.
篇4
关键词:体态语 对外汉语 印度 差异 运用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66-02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体态语教学研究”(L12DYY023)
作者简介:刘颖(1980―),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一、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尽管教师体态语的运用并不能完全决定教学质量,但其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有时甚至是必要的、最佳的表达方式。我们将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语义表达
体态语可以拓宽有声语言的传输渠道,教师动态、直观的体态语能够强化语义,增强口头语言表达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零基础的学生,纯语言交流很难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讲解,这时正确地运用体态语能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教师的意图,辅助学生理解语言信息,强化语义的表达。
(二)补充言语信息
体态语可以把抽象的语法规则转换成直观的演示与感受,如对趋向动词作补语这一语法现象可用手的动作、走路的动作反复进行操练。“拿出来” “放进去” “走上来” “走下去” “走进来” “走出去”等伴随着语言肢体动作,可以打破枯燥重复的讲解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这一语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更充分地消化、吸收课堂学习内容,补充强化课堂有声语言的教学效果。
(三)传播中国文化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体态语不仅是辅助口语表达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是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窗口,特别是对于刚到中国的汉语初学者来说,在没有接触更多的中国人以前,课堂就是一个微型的中国社会。因此,对外汉语教师的体态语肩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我们只有适当、合理、优雅地使用体态语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正确、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文化。
二、中印体态语的异同
语言的沟通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非语言的交际也是如此。因各国文化习惯、社会风俗的不同,各国人民之间的体态语必定存在着差异。
(一)形同义不同的体态语
1.摇头
对外汉语教师初次接触印度留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困惑,课堂上学生总是把头左右一晃,嘴角上扬,让老师觉得有必要重复讲解,而此时印度学生也可能正在抱怨汉语教师的一再重复。其实,造成双方误会的原因就在于印度留学生的一个简单动作――摇头,印度学生把头左右一摇表示肯定,意思为“是”“好”或者“行”。印度学生习惯向肩膀两侧摆动脑袋,以此表示肯定。
2.竖起大拇指
我们通常会将“竖起大拇指”看作是称赞、夸奖。印度人同样会竖起大拇指,但是他们会将大拇指朝下贴近嘴唇,同时头部微微后仰,表示“喝水”。这一动作的形成也许跟印度人独特的喝水方式有关。
3.“OK”手势
我们一般会将“OK”手势看作是“好的”“没问题”。在印度,这一手势可用作称赞,意为“super”(超级的、极好的)。在课堂上,伴随着有声语言“没问题”做出“OK”的手势,有的学生会产生困惑的表情,产生了体态语语用负迁移,教师适时地用语言加以解释,并将其设定为课堂常用体态语,在以后的使用中学生便不会再出现迁移现象。
(二)义同形不同的体态语
1.见面、告别
中国人习惯见面时用握手表示问候,用挥动一只手来打招呼或者告别。印度人在见面和告别的时候多“双手合十”举到脸部。这种礼节与印度人的有着极大的关系。
2.发誓、效忠
中国人发誓的时候习惯伸手指天。明朝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他那日对天发誓,亲笔写了贬书,怎么又肯想我,……”可见,“对天发誓”“指天发誓”是中国人发誓时习惯用的体态语。印度人发誓则是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喉头。
3.停止
我们一般习惯用篮球裁判表示暂停的动作来示意“停止”,即伸出左手,掌心向下,然后伸出右手,将食指指向左手的掌心。在课堂上组织言语操练时,这样的动作也能完全被学生理解。印度人表示“停”则像我们中国交通警察指挥停车的动作一样,即向前伸出一只手并且掌心向着言语接受者。
4.数字
数字体态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广泛,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在说到数字的时候常辅以体态语。对于数字体态语,中国与印度大都不同。 对于初到中国的留学生来说,数字的表达方式贯穿于他们的购物、存款、汉语学习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始终,因此数字体态语的掌握尤为重要。
三、对印留学生汉语课堂中体态语运用应注意
的问题
体态语是一种强有力的课堂教学辅助措施,但并不是所有的体态语都会传递出有效信息,因此在对印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师运用体态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体态语与印度留学生的文化冲突
在印度左右手是有严格分工的,右手接触净物,左手接触秽物。若用左手指某人或把东西交给对方,对方会认为受到蔑视或某人怀有恶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预先了解某些体态语在其他国家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在对外汉语课堂上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才能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
(二)介绍中国文化使学生了解汉民族体态语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和研究,在避免使用有文化冲突的体态语时,还应该积极介绍中国文化、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使学生了解汉民族普遍使用的体态语所传递的信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使学生理解某些汉语常用体态语及其相应的文化意义。
(三)适度运用体态语
对外汉语教师更应注意在对印留学生汉语课堂上适度运用体态语,避免过度、夸张、频繁的身体动作使学生的注意力脱离了教学实质和重点内容,甚至影响教师形象。
“一个民族,用什么样的人体语言表示什么样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违反了这个约定的规则,不是引起交际的中断,就是产生误解。”对外汉语教师及时了解体态语的差异,对于师生间理解和交流,避免教学中产生误解甚至矛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阿娜.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中哈体态语的异同[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篇5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01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对汉语学习者关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为了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汉语学习者能良好地学习汉语所采用的教学的方法。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较晚但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对外汉语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亦是如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汉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对外汉语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首要原则,进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交际。与话者彼此能够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交际就是成功的,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其次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原则。我国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向来主张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在上边说,学生在下边记,课堂互动环节非常少,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意在多听多练,练习多了自然学习的效率就提高了。但应注意“度”的把握。把学生提高到中心位置上,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乱说,应当在学完基础知识后,加大学生对汉语的接触,给学生营造优良的语言环境,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学生只会阅读理解不能进行语言交际,这样的汉语教学是无用的,久而久之会戕害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信心及勇气。再次就是要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背后也暗藏着深厚的文化,要想学好一个民族的语言必须先从这个民族的文化入手,这样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是语言学习必备的环节,精讲多练是汉语学习所要遵循的又一原则,在课堂上以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加强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训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侧重。这样会大大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最后,利用但控制使用母语和媒介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在汉语教学中,在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时可以适当地使用其母语或英语作为辅助教学,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长久以来会使学习者对其造成依赖或偏误,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汉语学习。而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运用会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对外汉语教学难点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正视学习中的难点,逐个突破以提高教学者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汉字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字母文字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方块文字对于他们更是难上加难。如何使汉语学习者轻松学汉语、汉字,提高学习兴趣,高效地识别和书写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张永亮在《汉字联想网及对外汉字教学》中提出“汉字联想”。汉字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根据汉字形体结构,从字义到字音,把相关的汉字有机地联想成网络。从能产性高的基本字联想,把汉字联想网分为五个方位区,即上方位字区,下方位字区,左方位字区,右方位字区和包嵌字区。以“口”字为例,上方位联想区是“舌”、“各”等字;下方位联想区是“只”、“呆”等字;左方位联想区是“扣”、“知”等字;右方位联想区是“叩”等字;包嵌字区“句”等。这既是从汉字构件所处的方位建立的联想线索,也是一个富有创建的思路。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拓展学习者思维,提高汉字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西方学生的汉字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视听课也是提高汉字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大型电视艺术片《汉字宫》通过四到六个字的篇幅向人们介绍了 3500 多个常用汉字,让每一个汉字学习者都能“断文识字”,在汉字学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字宫》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自然巧妙地将知识性、融为一体,克服了传统汉字学习中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注意事项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简明扼要。通常语法教学主要强调简单、会用。对于过于复杂且不常用的语法知识教师可以忽略不讲,毕竟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是能够交际而不是精通语法。②少用术语。术语的专业性较强,对于外族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会减少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否则大量的术语会搞得他们不知所云,反而适得其反。③举例生动有趣。语言学习本身是非常枯燥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上生动有趣的例子,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④结合汉语学习者的语法偏误。偏误的产生大多都源于汉语与其母语的不同。例如英语中数词与名词中间不用量词“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the room”,而汉语要说成“教室里有三个人”不能说成“教室里有三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者的语法偏误,以免造成不便。
篇6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1
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根本的教学目的之一,听说教学法主张听说领先,注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听说技能上,在培养学习者听说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听说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听说法的特点和原则上来看,它有优势的一面,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听说法概述
听说法萌芽于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这种方法在短期教授口语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听说法作为一套完整的教学法体系,在当时的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广泛推广到高等学校和中学的外语教学中去。
它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把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强调模仿、重复、替换的练习方式。教学时要从听说开始,以句型为中心进行反复操练,非到必要时不出现语法规则,词汇也是通过句型来学习。
二、听说法在现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从语言习得规律上来看,听说法的某些主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从反复的听说刺激到模仿,可以从一开始就为学生营造汉语环境,加强汉语学习者的“语感”。
从听说法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使用来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中都吸取了听说法的一些优点,许多教材都编入了句型替换练习,至今句型练习仍为我国对外汉语教材中语言结构教学的重要方式。而听说法重点突出,练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强的有点,也使它在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从社会的需要来说,听说法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其一是许多外国人认为汉字难写难记,因而有意避免读写,只求能听说,能交际。其二是汉字教学难,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汉字教学,以拼音和会话为主,这时就更多地使用到了听说法。三是适应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对很多因旅游,短期工作来华的学生来说,最真实、最实用的短期速成是他们的目标,这时采用听说法就十分快捷有效。
综上所述,听说法在现今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应该发扬其优点,并清醒地看到它的局限,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听说法。
三、听说法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优点
除了上述听说法的现实意义中体现出来的优点之外,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又有其独到的优势。
“听说教学法”强调大量的听力训练,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首先,大量的听说训练首先可以增强学生对汉语的敏感性,同时也为日后能说出标准的汉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大量的听说训练避免了“哑巴汉语”、“聋子汉语”现象。学生能够开口说汉语,把学生能应用汉语进行交流作为主要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汉语技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而非“看得懂,听不懂,说不出”。实践证明,听说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及流利的口语是成功的,由于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使用语言,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更为明确,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另外,听说法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反复的操练、背诵,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习者的记忆,提高了汉语的学习效率,使汉语表达变得更加流畅、自然。
四、听说法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听说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实际上是被动的训练者,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指挥者。这样虽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的被动,学的无奈,渐渐在学习中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有意识地穿插图片、影像,或者设置游戏,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力的要素。
听说法以听说领先,在句型操练中教师一般不指明语法规则,不强调语法,这就使得学生对目的与语言体系掌握不佳。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就只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带着还没有解决的疑惑再进行其他听说训练,只会导致学生疑惑越来越多。因此,汉语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然后有步骤地引导他掌握住所教词、结构、句型的特定含义、特点、规律,然后再令其大量操练。
听说法的句型操练是作为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和记忆,所学的句型结构是固定的,并且往往脱离了社会语境,而我们的语言是灵活的、语境是千变万化的,这就导致了一些学习者能熟练的运用句型结构,却不一定能在课堂以外的场合进行有效的交际。另外对于某些学生而言,不断地重复会使他们感到厌倦。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否认操练的必要性,但也不能失之灵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在听说教学法的运用中多穿插一些图片、视频、小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尽量设置多种多样的语言内容和环境,如角色扮演,情景假设等来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灵活性。
在听说法教学中,词汇通过句型来习得,而句型中可供替换练习的词汇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学生很少创造自己的句子,这就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了很小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使用听说教学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同时,学生的词汇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应鼓励学生自由替换,多用本课之外的词汇,教师应把替换词语的范围放活,最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交际有关,而不仅仅局限于几个提示词汇。
听说法排斥母语,忽视了在汉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听说法培要求学生形成外语思维,尽量避免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而实际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将母语和汉语进行对比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有些问题可以利用母语一点即透,省时省力,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我们不必刻意地排斥母语的作用,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适当的利用母语辅助教学。
篇7
摘 要:面临广阔、热切的市场需求,对外汉语近年来发展得十分火热,各高校纷纷开设对外汉语专业,但有的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的仅定位在双语人才上面,忽视了跨文化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虽然短期内可以应付需求,但在长期上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不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建设局面。在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跨文化培养目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资源和政策等,为学生积极创造利于发展的良好的跨文化环境。
关键词:对外汉语;跨文化;目标定位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日益发展,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喜爱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他们不但想学汉语,更加渴求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很多国家为此开设汉语学习班,并要求教师必须是以汉语为母语,但因种种条件限制,对外汉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外对从事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大。
1、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
据统计,在外国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4000万,需要大约300万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市场前景十分广阔。1985年,全国只有4所高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到2010年就达到了285所,每年招生15000人,在校生达38000人。一方面是国际上对从事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的巨大渴求,另一方面国内大量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即使送出国外,也因为对异文化缺乏了解和直接体验,难以完全胜任。由于忽视跨文化目标定位,人才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随之出现偏差,人才培养未能准确切合市场需求。
1.1人才培养未能紧跟形势的变化
对外汉语专业的开设之初是为解决国内日益增多的外国留学生问题,教师在本土任教,熟悉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存在两种或多种文化冲突的问题。但近1/3世纪后的今天,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要移师海外,在客场作战,自然社会环境、风土人情、宗教禁忌等都与生活多年的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不但要能与当地人语言交流,还要了解他们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别样的文化传承,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跨文化要求便突现出来。
1.2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不强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大都存在对本专业归属感不强的现象,他们常说自己的专业“四不像”:与中文专业学生相比,自己的文学素养不足;与外语专业学生相比,自己的外语又不如,学生不能发现自己的专业优势。这就是因为对专业目标的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混乱,导致对外汉语失去了专业特点。
1.3人才培养目标偏向
很多高校一味强调外语学习,把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放在外语上,让它和外语专业难以区分,又在课程中加入不必要的理论学习,造成学生负担加重。同时,对外汉语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与实践,但在实际人才培养中,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没有见过一个外国人,更谈不上对外国文化的直接体验,造成跨文化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就连他们自己对跨文化工作也缺乏信心。
2、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重点
高校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因为对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对专业本身特性和要求理解的不同,造成人才培养重点出现偏差,给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带来隐患。有的高校过分强调外语学习,将对外汉语专业与外语专业混为一谈,失去了专业的定位和应有的特色;有的高校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对外汉语专业是一门应用性专业的特点,浪费学生大量精力和时间,造成学生在实践能力上不足和跨文化素质的缺乏。
2.1语言学习与跨文化学习孰轻孰重
文化指特定人群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在对文化进行阐释时,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俗、地理等方方面面,外语只是这诸多方面之一。在学好外语,具备必要的沟通能力下,学生和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交流即跨文化交流时,就需要了解、熟悉那个文化的特征,要对文化所涉及的各方面做一定的了解,熟悉他们的文化背景,这样在与异文化沟通时能够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交流的过程也会更加顺畅。这时语言交流退居次要地位,它只是沟通的一个必要手段和桥梁,沟通双方的注意力应该围绕交流的内容,这就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跨文化。跨文化培养目标是与异文化交流的需要,这是比语言学习更为复杂、系统和综合的任务。部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把学习重点放在外语上,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2.2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孰轻孰重
近年来,对外汉语专业迅速火了起来,很多院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出现一股跟风的热潮,对学生培养造成很大的隐患。对外汉语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很多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就是因为学校不能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有的甚至没有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体验更是基本没有,毕业后的实践能力可想而知。某些具备条件的学校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开设很多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用不到的理论课程,没有轻重之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学生淹没的书堆之中。对外汉语专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双方或多方参与才能进行,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点,与理论性或科研型的学科有很大区别,只有多用多练才能增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某些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是对这个专业的严重误读。
3、跨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对外汉语专业就是要在异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怎样让学生获得异文化的体验。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国外生活的经历,有的学生甚至首次走出偏远地区,而专业本身又有这样的要求,跨文化体验问题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焦点。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3.1模拟实境
课堂和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由墙壁和桌椅构成的教室,无法提供真实的异国情景,而大多数时间里学生们要在这里完成课程。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模拟环境的办法。一是角色扮演。由教师指定学生或自己扮演某种场合下的角色,并根据这个场合的要求发生一系列的行为或会话,由教师设定初步框架,再由学生完成细节甚至编写剧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二是集体派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异文化的要求布置派对场景,并按异文化习俗着装、交流,这种集体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三是利用科技。在欣赏异文化多媒体或音像资料时,学生利用想象感受异文化的情景;利用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直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了解异文化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
3.2建立准实境
在国内与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虽然自然环境属于本土,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建立与国外生活极为相近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我们称它为“准实境”。一是与留学生实施互助学习计划。大多数开始对外汉语人学校都有留学生,将留学生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混合培养,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建立友好的学习伙伴关系,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有的高校甚至让他们生活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不走出校园就可以创造出较为真实的异文化环境。二是与外资企业实施合作互利计划。由学校为外资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科研支持等便利条件,同样,外资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或工作的机会,这种方式的实践性更强,前提是需要学校和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3.3进入实境
进入实境就是出国,采取各种办法到国外体验真实的自然、人文环境,与异文化最直接、最亲密地接触。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我们采取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也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的促进作用,环境在某种程度来说也塑造人。对外汉语专业最好的环境就是国外,用两种文化的冲突来磨砺学生,让他们增长跨文化交流的直接经验,增加本专业的能力素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与其它国家联系的愈加紧密,出国不再是遥不可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到国外去。一是国际合作。中国与其它国家达成合作办学计划,实施双向留学教育,互相输送留学生。部分高校被列入国际合作目录,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得以有机会通过学校的选拔出国开阔视野,培养跨文化的直接体验。二是校际交流。中国的高校在寻求送出人才出国培养的机会,同样国外的高校也想让人才进入中国,双方在同等心愿的驱使下结成合作伙伴,互相派遣留学生,互相承认学历、学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可以申请以这种方式出国留学。三是短期体验。走出国门早已不再那么不可想像,中国的公民都可以到当地的人口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签证。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可以以私人身份出国旅游、游学、夏令营等,唯一的缺点是这种方式需要学生自己负担一定的费用。资金不是很充足的学生但可以寻求社会赞助,或者利用网络、信件等寻找假期出国勤工助学的机会。四是长期移民。对喜欢从事对外汉语专业,有志于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并且具有较好经济基础的学生可以采取这种办法,跨文化体验也不再是难题。
4、结束语
对外汉语专业面临广阔的市场需求,各高校在大干快干的同时,要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明确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围绕这个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和实践,积极为学生创造跨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国外汉语需求和文化交流需要的人才队伍。(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洪恋.对外汉语本科生教育中跨文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6).
[2] 何干俊.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3] 金伟,傅赢.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篇8
【关键词】情景创设;口语教学;对外汉语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国内,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实行,情景创设的教学理念被广大学者关注,相关的理论和专著不断面世。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许多学者也注意到这一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课程,而初级口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话语为中心,以表达为训练目标。情景创设教学法被大量的运用到初级口语师生互动教学中,因此,本文选择初级口语教学作为情景创设法的研究对象。
本研究界定了情景创设的定义,对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最后,从初级口语教学特点、口语教学中情景创设法的作用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为口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情景创设法是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本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此方法,提高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情景创设的定义
情景创设是以情景教学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创设指的是老师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水平,遵循汉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利用形象具体的情境,使抽象的语言模式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设置尽可能多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和学习汉语知识,促进语言输入、内化和输出,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所创设的语言情景要尽可能做到真实,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情景中传递的有用信息和话语资料,激发学生运用汉语表达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者汉语交际的能力。
3.情景创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学派认为人类的语言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外内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就是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人的认知能力发展了,语言能力也相应发展,反之,亦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应积极主动的体验外部实践环境,并适应它,从而使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得到提高。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术语表明人类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吸取外界新信息来达到平衡状态,但状态不会是永恒的,它会被新的知识打破,再形成一种新的平衡。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也受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个体不断接受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个体接受的时候会遇到阻碍,这些阻碍来源于个体的认知水平。当新的信息和原有的经验一致的时候,同化过程顺利进行,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学习个体会主动调整元认知,这些需要一定的过程,它需要架构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才能接受这些新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客观要求,在上课的过程中,创设的情景一般都是真实情景的再现,这样条件下的语言习得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个体会主动将新信息转化为新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当个体再遇见类似的情景时,他们会主动调整已有经验,让现实交际变得容易。因此,个体不会在交际过程中对新信息感到措手不及,反而可以灵活的应对。
4.初级口语教学中情景创设教学法的研究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最终实现交际目标,口头交际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课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课程。
4.1 初级口语教学的特点
初级口语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具有初步简单交流能力。初级口语教学训练以语音-词-语句-段落的排序依次进行。语音是口语学习的基础,词语是话语的建构材料,单个词或两三个词也可以进行交流。语句是话语的基本单位,人们的某种想法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和表达的,初级口语教学按照这四个顺序进行练习,是学生可以完成初步的会话交流。篇幅表达是中高级的培养任务,但是初级阶段要打好基础,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
初级口语的教学内容分为:功能性话语(表示提问、建议等)、承接性话语(表示答应、允许等态度)、叙述性话语(主题话语,讲究话题的展开、转换、结束)。初级口语教材中课文的编排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对话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完成。这样的对话,对留学生来说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同时,初级口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简单的对话,在课后练习中会有会话练习。口语表达的练习在一定的情景下练习,具有很强的情景性。
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因受语言能力限制,在更大程度上是依赖课堂教学,而不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获得的。因而,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最重要的习得工具,对初级学生来说,认真掌握课文中的话语对提高交际能力有直接的帮助。听和读是相互联系的,记忆代码是以声音代码的形式保存,记忆是学习中不可少的步骤,在听读的过程中,没有文字辅助,就要求学生把听到的信息记忆下来。也就是说,初级口语课中,注重听读,就是要求学生先理解老师提供的内容,然后记忆再通过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听读是一个记忆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信息结构,调动对课文的注意力。
4.2 情景创设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初级口语教学情景性强,最适合运用情景教学法。这样,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特定情景下的一些词的用法和意义,有利于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在初级口语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新知识的记忆变得轻松,并可以帮助和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餐厅吃饭,让学生看到与餐具有关的实物,情景使他们很容易记住如“筷子”、“碗”、“茶杯”等词语。在初级口语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往往是具有很强情景性,老师在课堂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记忆对话片段,而且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状态,一旦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情景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进行交流。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初级汉语口语》教程中就有如:约会、逛街、面试、送行等情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时候会出现停顿、卡壳的现象,是因为他们记忆的词汇量不够多,没法一下完成连贯的表达,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多创设情景,让学生熟悉语境,留出充分的练习空间,在情景中克服语言困难。在口语教学的课堂上还存在“开口难”的现象,听读能力强,但是害怕开口说,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口语和听读结合,不能因听读而忘记口语教学的任务,在教(下转第94页)(上接第92页)学中教师如果能将听读变为有效的手段运用于情景教学中,听读就可以促进口语表达,使口语表达和听读相互发展。老师在教学中用情景创设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到听的状态,再重复强调几遍,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印象,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述进行练习。在这一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听的作用而且也把学生带到说的情景,克服开口难的问题,使得教学氛围轻松有趣。同时,口语教程中训练片段带有很强的文化色彩,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更能使学生融入其中。
总而言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完成初步交际任务。在一定的情景下语言信息传递有效展开,语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进了语言的理解。所以,第二语言的学习要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这样对学习者来说是最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这样。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情景创设,可以在学生头脑中进行语义和情节双重编码。一旦出现语义,学习者会立刻想到有关情景,而当身处情景中,学习者又会联想到学过的语义,这会使学习者不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置身情景中,成功的完成初步交际目标。
本研究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角度出发,界定情景创设的概念,证明了情景创设切实存在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情景创设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创造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陆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张凤丽.认知功能法在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0.
[3]陈晨.培养初步成段表达能力的新型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J].海外华文教育,2005(1).
[4]邓滋栎.商务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邵锡姣.论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四大功能[J].浙江教学研究,2001(5).
[6]李静波.对外汉语教学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 英汉对比发展趋势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发展意义
一、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他最早提出了语言比较对探索人类精神的关系。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理论研究部分应包括英汉比较语言学、英汉比较词汇学、英汉比较语法学、英汉比较语义学、英汉比较语用学、英汉比较语篇学、英汉比较文体学和英汉比较修辞学等。应用研究部分,应将上述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英语与对外汉语教学、英汉互译和英汉汉英词典编撰中去。
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从《马氏文通》算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研究从一开始的语音、词汇、语法扩大到句群、语篇、修辞、文体、语用、文化,尤其是语篇分析、表现法及语言认识方面。
潘文国认为英汉对比研究学科的发展存在着8大趋势:(1)学科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2)学科的理论自觉意识越来越高;(3)从微观走向宏观;(4)微观研究的深入化;(5)积极引进和运用国外理论和研究方法;(6)理论和方法多元化;(7)对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关注;(8)汉语主体意识觉醒。
另外,徐通锵是真正摆脱印欧语言学模式制约,从地道汉语出发为创建中国语言学理论而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徐通锵在中国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开创与系统建设、在汉语字本位理论和语义语法体系的创建,以及在以对比与结合为中心的新方法论的系统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二、发展趋势
第一,在语义的研究上呈现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结合、句法与章法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和语法隐喻的特点。
第二,宏观和微观研究的综合。研究领域冲破了语音、词汇、语法的传统领域,向语言外部扩展和向语言内部渗透。向语言外部扩展,特别是语用学,形成边缘学科。向语言内部渗透,特别是语义学,使学科相互补充,形成了交叉学科。
第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从20世纪50―60年代,英汉对比研究与教学和翻译相结合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多。不但重视应用研究,而且重视理论研究。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也适应了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人类语言交际的需要。所以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要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并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第四,综合研究方法的趋势。从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对比研究取得了人类认知史上的重大进步。它综合了描述与解释、归纳与演绎、共时与历时及定性与定量。这样可以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把对立双方统一起来。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一,吕叔湘批评我国外语界与汉语界不相往来,从而形成“两张皮”现象。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作出深刻的思考。从近代的英汉对比研究综述我们可以看出,近代这50年中,汉语界同英语界中从事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人比较少。虽然90年代后参与学习英语的人在增加,但是参与汉语研究的人还是很少。所以鼓励与发展汉语研究人员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另一种现象是正在进行对比研究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呼唤英汉对比研究的科学精神。由于英汉对比研究涵盖面比较广,内容多与语言相关,所以,只要与语言相关都会被纳入英汉比较研究的视野。这样突出了对比的人文性,势必会削弱研究的科学性。这就要求这种研究要具有科学性,要做到:(1)剔除不相关的研究对象,使研究更纯洁,反对唯材料论;(2)通过实践来验证假设或结论,使研究更客观;(3)为使研究更形式化、更抽象,常常使用公式、图表来表达;(4)为研究假设或结论的真伪要通过反证来检验。
第三,要求研究者有丰富的知识。从理论上讲,“知识结构是客观知识世界经过求知者的输入、储存、加工,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王通讯认为,英汉对比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丰富的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2)英汉语言及其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3)英汉语言史及其语言学史;
(4)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5)方法论基础(包括哲学、逻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方法等);
(6)对比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关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还有许多人给出了建议。总结如下:不仅要建设知识结构,还要使其优化。回顾我国过去50年的英汉对比研究历程,应该看到培养人才的问题已经颇为突出,尤其是跨学科人才。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达到中国人学英语的目的――促进自己的发展。
四、意义
1.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外汉语教学任务艰巨。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内汉语教学的方法显然是不同的,难度在于它需要认清楚汉语的特点。通过英汉对比研究,我们能够把握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而更好地把握总结汉语的特点。不仅推动了汉语教学本身,而且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为我国的对外汉语培养合格的人才。
2.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Fries(1945)和Lado(1957)提出最有效的外语教材是建立在外语与母语的对比基础上的。外语教材的解释和联系部分可根据对比分析的预测,将重点放在与母语不同的外语语言项目上,这对词汇和语法部分的学习具有更直接的意义。例如,汉语里没有冠词,刚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经常会犯一些语法错误,因而在编写教材中就需要简明扼要地解释一下冠词的基本用法,并配一些相关的练习,使学生能掌握冠词的基本用法。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还可以帮组英语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外语的词汇和语法,克服母语干扰,有很大的帮助,进而促进英语的教学质量。
3.为翻译学打下基础
对比研究及以对比研究为基础的翻译理论,为研究语言之间的可译性、翻译的分析和转换单位、翻译的种类目的和要求、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翻译重的等值或等效翻译理论重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分析与讨论的框架,可以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语言学上的分析和解释。就英汉翻译而言,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仍然是立足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哲学观下的英汉双语的异同性。找不出异同性,尤其是系统意义上形式结构的系统性,就会使翻译操作上带上浓厚的主观性,就谈不上翻译学。对比分析是古老的,因为自有翻译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王炎宗)。由此可见,英汉对比研究为中国翻译学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革新双语词典编撰工作
词典对学习和掌握运用语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词典编撰工作首先涉及句法结构标志和词义的语义结构标志,词义的语法类别是由词的语法功能决定的。英语重形合,每个词的语法功能在词典中都需要明确的标志;而汉语重意合,形态标志少,所以词典中一般很难以清楚地标明词的语法功能。另外,英语词和汉语词在词义上存在完全不对等应或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从词典的编撰不能有效地提供词语意义的内涵与外延。为了完善词典编撰工作,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大英汉词语的全面研究,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尽快体现到英汉词典及汉英词典中去。
参考文献:
[1]潘文国,谭惠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苏丹学生 汉语语音 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6-01
苏丹学生的母语为阿拉伯语,其固有的语音和发音规律自然会对本地学生的发音特点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汉语语音与阿拉伯语语音有着不小的差异。苏丹学生学习汉语语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从汉语和阿拉伯语语音系统的差异找到原因。
一、单韵母
有不少学生在发汉语语音中单韵母“a”、“e”和“ü”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发“a”时唇形不够圆满,导致发音接近“o”;在发单韵母“e”时,经常会发出类似汉语拼音中“i”的音;不少学生总是忘记“ü”的发音,犹豫之下,会发出“u”的音。
究其原因,对于很多初学者,他们第一次如此系统地接触汉语的“韵母”,所以在学习时不容易放松。另外,对于这几个单韵母的发音,学生还不会去对比它们唇形的大小,因此会产生“该张大嘴巴的音嘴张得不够大,不该张大嘴巴的音嘴张得太大”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学生发不好“a”音时,告知学生这个音最为饱满,嘴张得最大,所以完全不要担心会“过度”。亦可用医生检查喉咙让病人发“啊”音来比喻。
发“e”时,可以利用阿拉伯语中“太贵”(额里)的说法来纠正。当学生无法准确掌握“e”的发音时,可以让其与“额里”进行比较学习。在阿拉伯语中,这个音发音部位特别靠后,像在喉咙里,现在只需大家把喉咙里的“额”放到嘴里来,使发音部位靠前就可以了。
对于“ü”,可以先让学生发“i”,然后保持唇形,逐渐将嘴唇搓圆并向前突出,如此,就会发出“ü”。
另外,还可以将“a”,“e”,“i”提取出来,让学生逐个来发音,体会在发音时,唇形依次从大到小。
二、声母
汉语语音的声母会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例如“p”和“b”,“t”和“d”,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每个班都会出现个别学生无法区别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尤其是会有学生将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也就是将清辅音发成浊辅音,例如将“p”发为“b”,将“t”发为“d”。
这时采用“吹纸”的方法很为奏效。就是在发清辅音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放在靠近嘴巴的前边,尽量夸张地去发音并送气以吹动纸片。虽然这种方法总是被汉语教学工作者在书中提及,可是教师似乎会忘记在现实中的使用。
三、声调
声调是汉语语音所独有的特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难点。比如学生在发一声时,音高不够;二声和四声有时会出现混淆;发三声会非常困难等。
当学生在发一声时,如果音高不高,首先可以鼓励学生不要担心将一声发得“太过”,从心理上打消学生不敢发“高音”的想法。其次可以采取举例对比的方法,纠正其发音。
在学生混淆二声和四声时,根据“全身反应法”效果,可以立即让学生伸出双手比划两种声调的调值,帮助其区分发音的不同。
对于苏丹学生最为困难的三声发音,除了利用手势以外,还可以利用阿拉伯语中“什么”(“矮”)的读音,帮助同学们体会三声的发音。
教授音调时,可以采用很多其他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起立,两臂伸出处于肩膀两侧,以不同的高度来表示不同的声调;利用中国诗歌的平仄规律来加以练习,除去五绝或者七绝诗歌的文字,只留下声调,用不同的韵母来练习。我国古诗的音韵美能够很好地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因此这种方式也不失为声调教学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Mark Aronoff .and Janie Rees-Miller,The Handbook of Linguistics.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1.
[2]刘徇,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3]肖贤彬,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J], 汉语学习,2002(6).
[4]梁雷,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素教学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