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急救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20”电话的接听:“120”电话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有效地完成急救任务。
(1)急救电话接听不详: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接电话时,未详细询问患者地址、病情等。如曾遇到一个乡村医生要车,说有一位脑出血患者要求转院,护士接听电话后,没有详细询问是哪个乡的,直接派救护车去了与该村名相同的另一个乡导致南辕北辙,引发医患矛盾。
(2)急救电话无人接听:急救电话要求24小时必须有人守候,铃响3声以内要有人接听。我科去年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值班人员接班后,由于思想意识不强,未与其他人员交待,随意去了卫生间,导致急救中心打来求救电话1分钟无人接听,虽未奉造成医疗纠纷,但给我院、我科带来了麻烦,名誉受损,值得大家深思。
(3)急救电话突发故障:曾遇到过1例产妇家属呼救“120”,说电话打不通,最后打到院总值班室说明情况,值班护士遂检查电话,发现是电话系统突发故障,及时给予修理,避免了医患纠纷。
(4)干扰电话多:由于“120”电话是免费电话,使得一些素质不高的大人及小孩随意拨打“120”,使急救电话受到干扰。还有的是骗“120”出车,导致救护车空跑,影响其他院前急救。
未按规范服务:如出车医护人员衣帽不整,分不清医生、护士、未经注册的医生、护士单独出车等。
急危重病人转运前未向家属介绍病情,未签字:今年曾接诊1例肺心病并心衰病人,当时病人叹息样呼吸、口唇紫绀、颜面部水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生当时没有向家属说明病情,更未让签字,直接将病人抬到了救护车上,结果到达医院半小时后病人死亡,导致家属不满意,引发矛盾。
各种记录不详细:如有1例肱骨干骨折病人,在我院作了手术后,由于经济原因过早出院,导致骨折愈合欠佳、畸形,半年后状告我科,说当时要救护车是因为无车,延误了他的治疗造成的,查“120”出车记录本,根本无此登记,因此引发医疗纠纷。
(5)院前观察病情不周,急救意识淡薄:如2006年5月份,本院一位职工的母亲突发头痛,要救护车,医生、护士到达后,发现病人神志清楚,精神好,肢体活动自如,他们只简单询问几句后,没做任何检查,当时病人又不让用担架抬,自己走着下了楼上了救护车,结果5分钟后,病人突发昏迷,虽然尽力抢救,但最终未能挽回患者生命。由此引发医疗纠纷。还有1例脾破裂患者,当时神志清楚,精神好,护士也没有测血压,在车上医生也没有采取任何急救措施,到达医院后,作CT检查时,病人已呈休克状态,立即组织人力抢救,才幸免一死,避免了一场医疗纠纷。
救护车的设备、药品引发的医疗纠纷:如药品不全、药名不详、救护车设备不齐、未保持完好状态等。
防范措施
①保持“120”急救电话畅通:要求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急救电话铃声响3声之内必须有人接听,且态度和蔼。在有车的情况下,无条件拒绝任一求救电话,并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地址等,做好出车登记记录。经常检查“120”电话呼救系统,保持完好状态。还要借助电话、新闻媒体的力量宣传,使群众意识到随意拨打“120”电话是不良行为。②规范服务行为:出车人员要保证3分钟内出车,医护人员要着装整齐,挂牌上岗,规范服务区域,未经注册的医生、护士不能单独出车等。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诊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履行正常接诊手续:如病人求救,当时很忙、无车,应立即告知对方,让对方随即拨打其他医院,但应及时在出车登记本上作好详细记录,写明无车原因。遇到急、危重病人,接诊前应向家属说明病情,告诉对方病人转运途中随时有生命危险,病人来或不来家属都应签字为据。
做好院前急救各种登记:出车抢救记录要真实、客观、完整,不能更改。内容包括急救电话接听时间、出车时间、到达时间、返院时间、人员签名、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测量、院前急救过程及途中交待的注意事项等。
密切观察病情,提高急救意识:接诊病人后,不论病人神志清楚与否,都应及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瞳孔、面色等变化。根据情况。给予吸氧、输液、止血、包扎、用药等。危重病人在途中因噪音及车的颠簸,给观察病情带来了一定困难,要求我们护士在车上要多询问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昏迷病人要定时观察瞳孔、脉搏变化。检查、转运途中要不间断吸氧、输液及其他抢救,以免贻误抢救时机。回病房后要与病房护士做好详细交接班方能离开。
加强救护车管理、设备齐全:救护车设备应保持良好的应急状态。司机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与思想素质,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药品要齐全、完好、不过期、要班班查对,认真登记,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医疗安全。
篇2
【关键词】 医疗纠纷;防范措施;护理
近来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事件逐渐增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如何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与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的发生原因及防范现状做一介绍。
1 与医疗纠纷有关的概念
1.1 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 举证责任倒置源于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在这一司法解释的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中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程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1.2 医疗纠纷的概念,医疗纠纷是指因患者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与医院发生的争执,医疗纠纷按性质可分医疗过失纠纷与非医疗过失纠纷。
2 医疗纠纷的形成
医疗纠纷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经历潜伏期、显露期、暴发期、善后期等阶段。在潜伏期,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满意或产生不信任感。如果问题未解决或出现新的矛盾,患者的不满情绪蓄积,不信任感增加,出现收集投诉材料,挑剔医院工作的不足或漏洞,传播不满言论等行为,此期为显露期。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不信任加剧,可能会由一件事或一句不当的语言导致患者不满情绪的暴发,形成纠纷。最后是解决纠纷的善后期。从整个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患者的不满意和不信任感的积累,是发生纠纷的隐患。医疗纠纷,特别是其中占大多数的非医疗过失性纠纷,虽然表现不一,理由不同,但其深层原因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
3 与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原因分析
护士是治疗、护理计划的执行者,在患者的就医过程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拟定治疗方案以后,其治疗措施主要是通过护士落实到患者身上,各辅助诊疗科的检查需要护士协助做好准备工作;药房的药物通过护士送到患者的手中等等,可以说患者与医院各部门的关系都是通过护士建立起来的,护士与患者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广泛。护理关系的直接性,广泛性决定了护士容易引发纠纷。
3.1 因护理行为不当引起的医疗纠纷,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不按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办事,引起医疗纠纷,具体表现有:①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致给患者打错针、发错药、输错液等;②交接班不清,遗忘医嘱,造成不良后果;③观察病情不及时,延误治疗和拯救时机;④急救器材性能失灵,延误危重患者抢救时机。
3.2 护患交流沟通欠缺 欠妥的语言往往是引发纠纷的导火索,如一些慢性病或癌症晚期的患者,因住院时间长、费用高、治疗效果不满意,本来就积怨满腹,此时护士的语言不慎,与患者发生争执,就会引发患者的不满情绪的发泄,引发投诉;再如患者对住院费用有疑问,护士解释不清引发费用纠纷;护士在给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如果不能一次穿刺成功,又不做解释且毫无歉意,也会引起患者的投诉。
3.3 护理记录缺陷
3.3.1 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不符,由于护士在询问病史和护理体检时不全面,患者提供病史时前后不符或不同家属提供的病史资料不一致,均可造成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不符。
3.3.2 护理记录与护理措施不相符,护理计划尤其是标准护理计划中制订的护理措施样本,而实施过程中由于病情不需要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落实,未能及时对计划中的措施进行修改,致使护理记录与护理措施不相符。有时根据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已实施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却未能详细记录。
3.3.3 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或随意记录,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基础,护士在从事大量繁忙的护理活动中,普遍存在操作实践多,解释说明少,护理记录随意等情况。再者由于不同学历层次护士在知识水准,护理技能操作上的差别以及法律意识淡薄,对工作中的失误可能引发护理纠纷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使护理记录存在诸多隐患。例如因抢救治疗医嘱多,护士忘记皮试的记录和签名,患者病情稳定时随意编造血压体温等。
3.3.4 医疗收费,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收费已成为患者非常敏感和关注的问题,昂贵的药物使治疗费用增高,易造成患者的误解,特别是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这种高额费用与患者预期疗效的巨大落差,更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强烈不满和不信任,个别医疗机构有乱收费现象也是引起患者不满和医疗纠纷的因素。
4 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4.1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护理工作具有独立、直接、连续的特点,许多护理工作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或开放环境中进行,因此培养护士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做到严谨自律尤为重要,也是避免护士过失行为发生的重要保证。
4.2 加强沟通改善服务,建立信任,加强护患沟通是建立信任的有效途径,护士应重视做好患者入院时、治疗时、出院时的服务,通过定期召开工休会、调查患者满意度等形式,加强护患间的沟通交流,不断改进服务,完善医院管理,消除误解、减少纠纷。
4.3 规范文书书写,护理文书的书写是患者获得救治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医疗事故、纠纷处理中的法律依据。所以护士必须要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书写护理文书前要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已做过的治疗、护理要及时准确记录,尤其是抢救患者和紧急处置后及时补记,同时要妥善保管医疗护理文件,以备举证。
篇3
(科室整改备案)
一、发生原因
1、病人方面因素(1)患者对专业医学常识了解甚少,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时,就对医疗过程或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怀疑、抱怨。(2)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纠纷不进行司法处理。
2、医院责任方面的原因(1)、与患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不足,预后估计不充分,病情交代不够,患方思想上无准备,一旦发生病情变化,病人家属不能接受;(2)、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3)、病历书写不规范。病历中反映不出上级医生的水平,对疾病的分析如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处理原则、预后判断、及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家属的要求和意见在病历里不能体现,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二、整改意见:(1)、不断提升医疗水平。狠抓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夯实业务建设基础,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2)、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医患沟通,使病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有大概的了解,不能盲目的治疗,你自己心里有数而病人不理解,一旦出现效果不好,就会导致纠纷的发生;(3)、提高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要求依法行医,照章办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预防措施
(1).转变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改善服务态度,加强责任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要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医务人员必须切实重视患者的权利,转变医疗作风。医疗人员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应充分让病人与家属了解病人目前的病情,即将采行的检查或治疗之原因和可能之结果,让病人与家属感觉受到尊重与参与感。对严重副作用的药物以尽到事前告知之义务;对于病情治疗的愈后状况之措辞应较为谨慎,不要向病人保证能治愈或根治,也不要让病人有错误之期待,对于一个可理解的病人,虽然可能确信病人会有好的结果,也不要轻易给予承诺;解释病情时,应统一口径后,方可向病人家属解释,医疗人员应该站在病人的立场思考,以病人与家属能够理解的措辞与用语,并确认他们已经正确了解所要传达的讯息。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重点防范以上多发环节,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规范进行诊疗操作,医护人员要把查对意识和医疗责任结合在一起,贯彻于医疗活动中,使其成为医护人员的基本素质。
(3).健全病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病案管理制度,可减少医疗纠纷以及医疗纠纷的复杂性。病案作为医疗档案,是医生对病情分析和处理的真实记录,当发生纠纷时,它又是出具医疗鉴定和调解处理医疗纠纷的主要依据。病历是医护人员临床思维的凭证,是诊疗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书证作用,是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文件的记录存在缺陷,必使医院处于举证不力的境地。因此,各医务人员要严格规范书写病历,特别是病历书写中常见的问题。各种医疗文件应按照有关规定详细记录、及时完成,特别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抢救、会诊、手术、麻醉、上级医师查房、交接班等记录。在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4).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由于全社会法制观念的逐步确立,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个别医务人员没有根据法律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发生医疗事故损害了患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医院和医务人员对目前所处的法律环境认识不清,缺乏法律意识,从而不能很好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篇4
1 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医院因素
1.1.1 设备因素 据有关报告[2],目前医院主要是资金积累滞后,不能满足医院的发展。由于资金短缺,各种更为先进的放射科的设备不能购买,而老的设备又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影响,可能造成一定的误诊,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放射科的设备是医疗纠纷的硬性条件,如何解决设备问题是较为重要的。
1.1.2 医院环境因素 特别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各种老年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加了现代医疗的压力,导致医院人满为患,不能满足病人就医需要安静的环境和相对和谐的氛围。从某种层面上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或致使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严重影响就医的环境,可能导致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
1.1.3 医院管理因素 医患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确,对各种报告、质量控制等都不能认真落实,使很多患者不知所措,并且影响结果出来很晚,是患者不能及时确诊而进行治疗,可能导致某些病情加重,致使相应的医疗纠纷发生。
1.1.4 医务人员因素 (1)就医人员的激增,而医务人员相对不足,导致对患者的态度可能有所改变,可能导致患者不满。(2)医务人员的素质相对不足,由于放射科由于分工不同,导致各个岗位的人员素质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的为患者服务,言语上可能有些不满,可能导致医患之间的冲突。(3)医务人员服务意识理念不够强,总觉得自己是强势的一方,而患者是弱势的一方,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或者对待工作不够认真,将患者的基本信息搞错等。(4)放射科人员的技术不够,对患者的拍片等做的不够到位,不能很好的显示患者检查的部位,从而对临床诊断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可能对影响的结果没有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很多诊断做出较为轻率的意见,导致患者误诊或漏诊,引起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从而产生医疗纠纷。
1.2 社会因素
1.2.1 经济与医学发展不同步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是对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医疗工作的不确定性、风险性的认识不够了解。总觉得现代医学什么病都可以治疗,但是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是有限的。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需要各种医疗设备的辅助检查及各科医生的协同诊断;即使这样,也还很难对有些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而病人却觉得放射科可以直接看到各种病因,对放射科医生的期望太高,而放射科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很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1.2.2 服务理念因素 传统意义上,一般人们认为放射科医生只是一个机器操作者,不是真正的医生,对放射科的医生态度显得不是很友好,有时可能态度很强硬。原本工作量就很大的放射科医生此时可能与患者发生冲突,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能由于当今社会很多人在金钱等不断冲击下,对待别人的态度可能有所改变,或优人一等,或自卑等,导致心理上的一种失衡,这可能在相互的交流中表现出,容易导致医疗纠纷。
1.3 患者自身因素 特别是现代生活,各种生活压力很大,导致患者的脾气也相对暴躁,缺少对社会的理解。特别是到医院,由于环境嘈杂,充斥着形形的人,伴随着各种气味,很容易导致患者的情绪失控。特别是拍片,都想早点结束早出结果,好就诊结束拿药。因为这些因素,患者对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很容易产生不满,可能导致医疗纠纷发生。
2 预防措施
2.1 完善医院设备及就医环境 (1)完善设备:向医院财务申请,及时做好更新的准备。提高影响的水平,提高临床的准确性。同时,还要照顾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质量而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加重患者就医的难度。(2)改善就医的环境:设立专门的候诊区,提供较为人性的服务,如提供饮水、派专门的向导,及时为患者解决问题。同时,由专门的向导让患者自觉排队,耐心等待,说明各种情况,得到患者的理解,营造一种和谐的就医环境。
2.2 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1)定期对放射科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对拍片、阅片的能力,尽量减少因拍片和阅片造成的误诊。(2)定期对放射科人员进行服务理念的培训,加强敬业的精神,减少因信息不准确而造成的误诊;同时增强法律观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能更全面的为患者和自身着想。(3)放射科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减少因沟通不足造成信息不足,对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影响后互相推诿,让患者感觉犹如“踢皮球”,故而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若加强沟通,医患双方都互相理解,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正如童宏桥指出[2],医患关系不融洽而产生的患者对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够满意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数量在近年来逐日增多。所以,加强沟通是很有必要的,能减少很多医疗纠纷。
2.3 加强医院的管理 (1)明确各人员的职责,建立责任制。作为一个综合型医院,放射科每天承受着门诊和住院的大量就诊病人,若不分工明确,很容易混淆各个病人的信息,影响工作的效率,并且容易出错。(2)完善质量监控,对各个阅片,放射科医生都要严格把关,充分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认真落实每一个意见。(3)建立专门医患矛盾中心,及时了解患者的意向,与患者充分的沟通,并及时的解决,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对于放射科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及时的了解并解决。从问题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全面提高放射科的诊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充分为患者着想,建立一个较为和谐的医疗环境,使患者安心的就医,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妇产科;医疗纠纷;医患沟通;防范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b)-128-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医学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妇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名列前茅,占近年来我国城镇医疗纠纷的17.2%~29.5%[1]。妇产科医护工作是高风险、高强度、高责任心与高负荷,很难得到休息,心身疲倦,易出现疏忽;医护人员还要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患者对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和不可预知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理解,当诊疗结果与期望值出现偏差时,易发生情绪激动而导致医患矛盾激化,医疗纠纷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社会风险已逐渐形成对医院冲击和对医务人员攻击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接待妇产科医疗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使医疗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由此可见投诉接待对于医院来说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笔者通过多年的行政管理,总结出以下医患沟通技巧:
1 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1.1 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务人员不能严格地执行医疗核心制度,行为不规范,违反标准操作程序,不严格执行诊疗指南,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接诊患者时不认真倾听病史,检查不够全面,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患者有可能是在不知情或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服从医生的建议或决定而进行某种特殊检查或处理,不能很好地履行告知义务,一旦患者不满意就投诉,随时随地可发生医疗纠纷。
1.2 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自己的健康意识增强,前来就诊的人数增加,其次是老百姓的法律观念增强,使更多人知道应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医院管理不善,法律意识淡薄,书写医疗文书不认真,没有及时准确地记录治疗情况和护理变化,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提升,他们便想方设法制造事端,从而产生医疗纠纷。
1.3 与患者缺乏有效的沟通
分析医患纠纷的发生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和相互理解造成的。由于在诊疗过程中医患所处角度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患者对任何诊疗措施追求完美性,使诊疗结果不能实现患者所期待的理想状态,医生对患者缺乏耐心细致的解释,医患沟通有障碍,妇产科床位周转率快,初产妇多,难产多,不注意说话方式易产生误解。另外,随着物价上涨,医疗收费解释不清,会让患者及家属产生疑虑,引起纠纷。
1.4 疾病状态导致诊疗结果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虽然医疗技术新方法、新技术很多,但应用的同时也有很高的风险性,患者的遗传异质性、患病后就诊时间差异、各种诊断措施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局限、临床表现的不同、各种治疗措施反应的差别,均导致了诊疗结果的不确定性[2]。患者常对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能理解接受,对短时间内发生的风险如手术风险、分娩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多难以认同,这正是导致目前产科领域内纠纷的主要原因。多年工作的医生常局限于专科临床工作,遇到较重患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处理,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导致患者不满,引起纠纷。
2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减少医疗纠纷
2.1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妇产科对国家和各级政府指定的相关医疗法律、法规和政策应必须执行,并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对医生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风险的识别、预防、处理和医患沟通的技巧。医疗常规是医务人员工作中必须遵守的,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是医疗护理工作过程的行为准则,医务人员应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使医院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2 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
医务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衡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起码标准,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首要前提,良好的医德也是调节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的杠杆和准则,是执行规章制度的基础。医患交流应当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通过亲切的目光、真诚的表情、轻柔的手势来主动有意识地与患者进行感情交流[3],因此,医患交流时非语言性沟通方式十分重要,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还要注意不能一味地使用医学专业语言,以免患者听不懂,应使用准确、通俗和易懂的语言。
2.3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信任度
人们普遍认为女人生孩子是一件正常而又简单的事情,当出现产科并发症时,大多数患者及家属都无法理解和接受,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能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可能就会导致医患矛盾,甚至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必要和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患者很好地配合医疗活动,还能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治方案。从而使患者更满意,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过硬专业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基础。沟通可通过医生在倾听时就表示出对患者的尊重,通过感受正确才能使沟通进行顺利,沟通中强调信息交换不是单向传递,信息交换对临床尤为重要。医生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医疗环境,处理好医患关系主要从尊重患者的权利、积极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出发,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诊疗活动中尊重患者的意愿,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这样就可以得到患者的信任,患者的依从性就可以提高,对患者的康复有利,就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简化、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在当今医疗环境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年代,如果能让百姓放心就医,笔者的经验是简化、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需求。对待妇产科的患者,医务人员要善于关心患者、理解患者,对患者有责任心。注意运用心理学知识,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随时随地注意察言观色,通过和患者的谈话,根据患者的不同反映,准确判断患者需要什么,想干什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顾虑,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心理状态,以利于疾病的痊愈。
2.5 建立防范机制,树立医务人员法律意识
由于患者的维权意识与法律意识提高,医疗纠纷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医院从自身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上进行改进和提高,要懂法、守法。在良好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建立医患双方的互信机制,提高医患沟通,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除了具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外,还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及有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有关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学法、懂法是利人利己的事,学好医学法律法规有其重要意义[4]。医务人员都应积极主动的学好法、用好法,这对于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建.妇产科教学如何应对新的医疗环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报),2008,29(4):61-62.
[2]杨业洲.医疗沟通与医疗风险防范[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6):401-404.
[3]邵志民.医师行为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 22(5):347-348.
篇6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救质量;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工作面临着病种多样、病情危急、意外情况多发的特点,稍有疏忽便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引起医疗纠纷。分析影响急救质量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对促进医院院前急救工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2009年~2012年院前急救资料,总结出影响院前急救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影响院前急救质量的因素
①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院前急救工作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应急能力、急救水平和操作技术。但是因为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培训等,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常存在应急反应不敏捷、急救技术不熟练、对抢救仪器不能正确使用等问题。例如不能正确评估病情;现场处置不当,造成患者医源性损伤等。②医护人员缺少风险意识,法律知识淡薄:院前急救中,一方面因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明确护理工作中所担负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只关注于抢救患者,导致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在抢救过程中采取的急救措施未经过患者或家属的同意,抢救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引起纠纷。③院前急救设施存在缺陷:急救车不达标,出诊途中出现车辆故障,医驾人员对出车路线不熟悉、浪费较多的时间在路上;救护车在途中的急刹车、急速转弯可能对患者造成疼痛加剧、身体碰撞的后果。急救器材保养检修不到位,影响使用;急救物品用完后不及时补充、器械用过后不及时复位,影响下次急救使用。④院前急救管理存在漏洞:缺乏各项明确的执行制度,安全管理不力,不利于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管理力度不够,规章制度落实不到实处,致使工作人员有章不循。
2 防范措施
①提高急救队伍人员素质:通过岗前培训和定期训练提升急救人员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应急协调能力、职业道德素养。急救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养其全科救护知识技能、技术精、反应快、有救死扶伤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经急救技能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定期的技术训练,如心电监护、心肺复苏、止血、外伤包扎、静脉注射等,定期外出学习,掌握最前沿的医疗急救技术。并且注意培养医护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力,在急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②提高医护人员风险意识: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急救中应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患者情况、急救中的潜在风险、急救中有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患者或家属同意后方可执行,避免医疗纠纷;及时、准确记录患者病情发展过程, 治疗所用药物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为接下来的抢救治疗提供可参考的数据;医护人员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增强工作责任心,并懂得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患者的合法权益。③完善医院急救设施,提升院前急救质量:规范急救仪器和物品的应用和管理,对救护车、各种抢救器材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急救车单元内物品定位摆放,定数量、定期检查、确保药品充足、物资齐备,并且所有药物均在有效期内;要求驾驶员能够掌握医院覆盖区的基本路线,尽量安装导航仪,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患者所在地。如果出车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应及时与远方领导联系,做好后备急救工作,以免延误患者救治时间。④规范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制定院前抢救基本准则: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急救医护人员应听清患者及家属的主诉,问明发病经过和发病细节,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迅速无遗漏的做好基本检查;在急救过程中尽量不盲目移动患者,注意保持患者呼吸畅通;护理人员在执行医生口头医嘱时一定要复述复核药物名称、剂量、浓度,核实无误后执行;院前急救医疗废品处理准则:所有用过的医疗废品需全部带回,一方面防止污染公共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医疗核查;规范120急救调度管理制度:120电话必须24 h专人值班随时接听,接听电话人员在最短时间内问清患者的详细地点、患者人数、患者病情、联系电话,在最短时间内派出急救人员出诊。制定的制度需严格遵守,责任到人,赏罚分明,真正起到督促工作,提升工作质量的作用。
篇7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具体防范措施。方法:对本院近两年的院前急救状况进行总结,找出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当前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出诊阶段、急救过程及急救后期。出诊时间长、设备药品不全及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为主要安全隐患。结论:通过制定严格院前急救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法律意识能够有效防范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医院外对各种危机患者生命的创伤、急症及灾难事故等伤病患者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运送途中救护。在医院急救系统中,院前急救属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尽管院前急救属于暂行应急,但是是否能够对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院前急救对维系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进一步抢救创造更好诊治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减少患者病残率,关系至关重要。此次我们根据这两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点,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根据这些隐患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减少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3月急救中心接到有效急救电话9853次,我院出诊4356例,急救患者接回2145例,其中有209例发现存在护理隐患,占9.74%。有56例出现院前急救纠纷,其中被投诉出诊时间长22例,设备药品不全18例,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12例,同患者家属沟通不当4例。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在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我们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如下几种:
2.1 出诊阶段的安全隐患:1)急救信息接收不准确:接听人员在接听电话过程中,对于出诊的地址及联系方式没有询问清楚,没有详细对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进行详细询问,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进行准确判断,不仅会在出诊中准备不充分,抢救设备不完善,有时还会出现派错车,导致救护车空跑,这样不但会耽误患者救治的最佳时间,延误病情,同时还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2)急诊意识淡薄:救护车未能在规定时间出诊,导致出诊时间延迟,影响救治工作顺利实施,使患者丧失急救最佳时机,降低救治成功率,最终导致医疗纠纷出现。
2.2 急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急诊保障不足:因为种种原因,医院不能保障车辆安全,使救护车不能进行及时保养,车辆油量不足或者零件出现故障,在转途过程中车辆维修耽误患者的抢救。2)责任心不足: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技术不过硬,对急诊应急能力差,急救动作慢,在转运过程中没有对患者进行严密监视,导致患者出现窒息、休克等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者患者在急救途中因为车身颠簸出现了静脉输液外渗,急诊救治仪器脱落,甚至因为急诊车辆摇晃摔落病床导致脊椎及盆骨骨折。这些都是因为医护人员对病人护理不到所致,也是最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事件。3)消毒隔离的意识差:院前急救的环境复杂,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对可能传染疾病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导致运送车发生污染,或者医护医院在抢救中被感染。还有些护理人员因技术不熟练,在现场复杂条件下忽视了无菌操作,使患者增加了感染风险。4)对患者病情不能准确评估:在现场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没有准确评估,没有充分考虑到病人在转运中的病情变化,与患者及家属没有做好沟通,没有将患者病情及病情预后还有可能医疗费用向家属通告。对于急危重病人没有按照抢救原则进行救治及通知,导致咋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等欠缺,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死亡。对于到现场已经死亡的患者,医护人员没有进行常规抢救,对死亡患者没有仔细检查,没有存留详细死亡检查记录。
2.3 后期安全隐患:现场急救记录是患者入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关键参考依据,但是因为院前急救时间紧急,时间记录常不及时,不准确,有时因抢救患者未能将医师口头医嘱及现场抢救记录补写完整,记录字迹潦草,内容不详实,遗漏关键阳性体征,或者在记录中没有使用专门医学术语,书写简单,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记录会直接影响医生判断,影响患者入院后的救治。
3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院前护理安全隐患分析,我们分析要消除这些隐患,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出现,应当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具体防范:
3.1 制定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要确保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能够到位,必须制定详实的规章制度,让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抢救措施能够切实执行。因此医院需要切实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还有《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相关文件制定适合医院急救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技术操作流程,保证急救过程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建立护理评价规章制度,对医护人员护理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急救的各种后勤保障,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到位,没有过期及变质,医护人员需要对救护车物品掌握清楚,定期检查,确保车辆物资充足。
3.2 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
院前急救事件多紧急、突发,并且事件多变性强。所以急诊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职业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嫌脏、不怕累,对工作认真负责,时刻将患者放在首位,坚持救死扶伤,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保持良好道德风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主动接诊,对患者做到灵活的施救措施,坚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为抢救患者节省宝贵时间。
3.3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与院前急救中抢救效果息息相关,当前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综合素质不过关属于院前急救中的主要安全隐患,因此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对医院的接线员及护理急救新成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及责任素质,要求接线员按照程序进行电话询问,问清病人详细病情及地址,这样才能够方便病情评估,节省救治时间。第二,加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急救重要性,对于常见的各类急救患者抢救流程都有熟练掌握,能够准确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现场搬运这些抢救措施。第三,培养护理人员沉着冷静性格,要求其在具备熟练急救护理操作外能够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处理现场问题,做好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3.4 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人们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工作中恩你个狗懂得运用法律条文来保护患者及自我,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按照法律程序去解决医疗纠纷及护患纠纷的能力。
当然院前急救过程中还要讲究团队精神,日常工作人员还要做好急救常识的普及工作,这样在院前急救中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安全医患出现,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为挽救患者生命保驾护航,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丹,陈红.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22).
[2]董慧珍,汪小红,陈娜. 探讨护患沟通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1,(22).
[3]伏清华,沈雪梅,肖艳. 院前急救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13).
[4]安今善,李美玉. 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8).
篇8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 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 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 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 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 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 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 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 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 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 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 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 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 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 讨论
4.1 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 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 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 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篇9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患纠纷防范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前急救由于病情紧急病种多样.涉及面广。患者病情伤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可能性大,医护人员如何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更好的体现知法用法并依法行事,以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利益,已成为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将中心院前急救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提出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供同行们借鉴。
资料
我中心于2008年1月成立,2008~2011年1月出诊量达31736次,出诊时间8分钟~3小时,出诊距离200m~75km,急救地点包括发病现场和基层医院。
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有:①心理等待时间与实际等待时间的差距。由于院前急救起病突然,病情紧急,患者与家属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短时间心理上难以承受,对医务人员产生过分依赖和过高期望,希望得到及时救治,容易发生实际等待时间与心理等待时间的差距,发生医疗纠纷。②现场急救一般远离医院,经常受到家属及围观人员的监督及无形干扰,甚至暴力攻击,致使医务人员产生紧张及不安全感,影响抢救技术的发挥。如果急救基础知识不扎实,急救技术不熟练,对一些新仪器设备的功能、特殊性能用途缺乏了解,操作生疏,影响抢救的及时性。常容易引发纠纷。③抢救仪器及有关设备、药品的准备和保养不善,主要表现在急救车所准备的设备药品难以满足现场的实际需要或设备性能不佳,药品过期、破损,严重影响抢救质量,由此造成患者的伤害。④有些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规范的意识不强,抢救患者结束后不能及时、客观、准确、规范、全面补记院前急救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送入医院以后不能很好的与接诊医护人员做好病情及救治情况交接,都为以后的医疗纠纷埋下隐患。⑤医疗行为不规范,在整个急救及搬运过程中,给患者造成了新的损伤,往往导致纠纷的发生。⑥忽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知情权是指公民应该享有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情况的权利。凡事要预先告知,争取主动,病情变化要随时交代,并且要留有余地,签定知情同意书,注意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患方一旦发现有未经同意的措施时,就会产生疑问、误解,容易导致纠纷。
预防措施
缩短心理等待时间与实际等待时间的差距,120接线员要选择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的护士,担任院前调度工作,在紧急情况下,接线员一定要详细询问具体地址和周边醒目标志、联系方式,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及时通知急救人员出发营救,同时发出患者信息、联系方式,给予电话急救指导,教给患者及家属一些急救医学知识,以免他们盲目行动或正确操作发生新的意外损伤,指导时注意语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救护车司机除熟练掌握驾驶技术外,还应熟悉本地区的地理分布情况,并避开城市上下班的主要街道,快捷的到达呼救地点。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院前救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出诊医生必须具有高尚医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技术的主治医师以上的职称人员,护士必须有两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并经护理主管部门考核,德才兼备方可聘任,并接受过专门严格的急救训练,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对病情观察、判断能力和过硬的技术,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抢救患者时,工作态度严肃认真,急救技术娴熟、精湛,观察力敏锐,判断力迅速准确,丰富而有预见性的想象力,紧张有序参与院前急救。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抢救器械、设备、药品的完好备用,急救车辆必须保持随时待发的良好状态,严格执行仪器保养检修制度,建立抢救仪器使用登记制度,以维护仪器的良好功能,对院前急救中使用的药物要及时补充,并严格交接班,急救设施应尽量准备完善,一些特殊用药也应根据需要及时配备,车上还应配备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器材,以保证畅通无阻的与有关领导部门、呼救人员和医院进行联系。
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首先急救医护人员的配置要合理,加强急救分站建设与管理,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和依法行医的意识。
加强医疗文书书写,落实院前急救记录: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落实知情同意制度。对于拒绝送医院,途中有危险或现场患者已死亡等情况,要让家属或患者签字认可,确实做到有据可查。
在整个院前急救过程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救护理念,重视人性化服务,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效率观念,把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加强医患沟通,体现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
加强组织协调,注意患者的专业化治疗,坚持就近可及、专科专治和尊重患者及家属意愿的原则,既要合理分流患者,又要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只有这样,方可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合法权利。
提高全民素质,加强对群众的健康科普宣传,及相关的法制宣传,打击医疗领域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讨论
医疗职业及医疗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在挽救一个生命体的同时,成功与失败并存,这就要求急救人员既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更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在完善急救技术的同时,把自救互救知识在院前急救中普及,开展院前电话指导,使急救从接触患者开始提前到呼救开始,缩短反应时间和服务半径,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院前急救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综上所述,这些都是防范医疗纠纷最有力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急救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从事急救教学多年,《急救护理技术》教材经过两次改版,在经历两次改版的教学中,对急救医学的教学有着较多的体会,愿以己之拙见,以达互相交流之目的。
【关键词】急救护理;教学;护理措施;救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59-01
从事医疗卫生的工作者知道急救是一门具有专业特色的临床学科,从事本职业人员多是各专业医护工作者,为快速发展急救护理事业,需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急救护理专业队伍。合格的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多层面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急救医学教学重点,从培养全面应急能力的护理工作者下手,努力培养有良好心理素质、熟练各种护理措施、掌握规范的救护技术的护理工作者。
1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到一些危重病症患者的急救及监护时,部分同学发出惊讶之声,例如:烧伤、中毒、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及护理时,同学看到幻灯片中的伤者,不敢正视。可以看到学生内心的恐惧,部分同学据此说自己今后不能从事急救医疗服务工作,为了防止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及避免这种恐惧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着眼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1提高对急救护理技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近和认识急救医学的意识倾向。现代护士应该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突出对急救护理学的兴趣,而且要保持相对稳定,注意力集中。急救护理学在院外急救中具有紧急性、随机性和集中性、责任性和技术性、社会性和协调性强的特点,而且医院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急救医疗水平综合反应了一所医院的管理、医疗水平和特色。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急诊科应具备较高技能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急救技能的积极性。同样让同学观看常见危重病症的急救过程,熟悉规范急救的操作及护理,可以减轻学生对急救工作的恐惧,增加对急救工作的认识;在平时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现病人患病特点,以利于同学对该病加深印象,自觉增强对学习的主动性。
1.2加强自身良好的性格锻炼性格表现在个体在对待所处环境中的人和事物,以及自身主体上的态度和行为。一个急救护理医学工作者的性格应该是:反应敏捷、意志坚定、观察细致、具备恰当的表达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和高速化,急救人员反应时间被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事故现场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时,对患者应全面细致观察,尽最大努力对患者进行急救,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而后,主动对伤病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后果作出恰当的解释和预告。本着以上目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本学科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和进行必要的实践培训,在模拟急救训练中培养同学反应能力和坚定的意志。学校可针对急救护理的特点,安排现场模拟演练,观察同学在遇到紧急事故时的急救护理工作程序及操作是否正确、敏捷、细致及对家属能否做必要的合理解释,从学生的不足中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
1.3培养朝气蓬勃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急救护理工作在体力活动强度大,急救环境差的情况下易产生受挫情感,培养朝气蓬勃的情绪对病人及家属具有直接感染作用,不仅能调节治疗环境和气氛,而且能改变病人不良的治疗心境。可以在授课过程模拟医患环境,让广大同学在锻炼中不断提高朝气蓬勃的情绪表达能力。
2熟练各种急症的护理措施
急救护理技术的重点是急救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常见危重病症病人的急救与护理技术。在课堂讲教学中针对护理教学重点,着重讲授急性危重病症护理措施的急救程序,在08版教材中重点讲授心脏停搏与心肺脑复苏、休克、MODS、理化因素急性损伤病人的护理措施和急救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为增强学生对急救医学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的认识,首先,提倡实用性教学目的,在授课中注重对急诊科常见疾病重点讲解,强调在所学常见疾病中与护理专业相关内容尽量掌握,分清主次及抓住重点学习各类常见危重病症。其次,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展示各个医院急诊科室宣传栏图片,不仅可以明确展示出在临床医疗急救护理工作中医院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而且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突出中专教学的实用性的特点。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在理论课介绍完疾病的护理措施后,及时给学生放映临床实际的操作过程,理论和实践相互比较,相互补充,让学生更能接受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实用性。
3掌握好规范的救护技术
从“举证责任倒置”我们逐渐认识到医疗行为的重要性,规范医疗行为不仅是医学本身的需要,同时已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法律义务。在急救护理技术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课堂授课中,应该运用“实用、实践、实练”三者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用性理论教学下手,让学生从感性上去认识救护技术的规范操作,并在讲授中尽量让学生记住急救技术的操作步骤,这样就做到了简洁明了,轻松学习的目的,就会让学生节约出大量时间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率。其次,在实践课中指导学生掌握好规范的救护技术,让学生在感性上去认识救护技术的意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规范的救护技术。最后,在学生掌握好规范救护技术的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运用于现实病人的抢救,在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学生到附近医院急诊科见习和模拟实习,达到将自己所学知识升华之目的。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面临重要变革的今天,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医院培养合格的护理工作者是我们中职教育的重点之一。在结合中职医学教育发展和急救护理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联系,总结医院信息反馈过程中提出以上教学体会,事实证明,以上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
- 下一篇: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