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小组合作教学案例

篇1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以真实发生的生物事件为案例进行的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运用,可以将生物学知识很好地融合在案例中,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前沿,又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梳理、构建良好的知识理论体系。本文以高中生物选修模块三为背景,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来自海洋的礼物”一节复习课,将选修三有关知识编入教学案例,展示案例在高中生物学复习中的应用。

一、分析教材,编写案例

课前通过对选修三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选择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教学案例的来源。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并在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蛋白质工程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符合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构建选修三的知识体系;比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蛋白质工程的区别与联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通过互联网收集以“绿色荧光蛋白”为关键词得到的资料,撰写了如下教学案例。

日本人下村修研究一种水中会发出荧光叫做海萤的水母,下村修把过滤后的水母碎屑倒进桶中时,那些物质突然明亮起来。这种荧光不是活体水母发出的绿色光,而是蓝色光。下村修提纯了这些发光的物质,最终确定发光的物质是蛋白质。阳光下它会发绿光、用灯泡照射时发出黄光、紫外线照射发出绿光。下村修将他命名为绿色荧光蛋白(GFP)。

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到其他生物体内的是查尔菲。当普瑞舍在《基因》杂志上公布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序列后,查尔菲就拿到了这个基因,通过克隆获得了多个基因,然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在蓝光的照射下可以发绿光。后来许多研究者也懂得用GDF作标记基因,将其植入不同生物的细胞中。

美籍华裔化学家钱永健,发现绿色荧光蛋白发光基的结构由238个氨基酸构成,他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GDF中的氨基酸进行定向改造,创造出可以吸收和发出绿色光、蓝色光、黄色光以及红色光的新的荧光蛋白,发光的强度还提高了不少。接着也有科学家陆续制造出能发出其他光线的荧光蛋白,这种技术后来命名为“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当在老鼠身上应用这项技术时,发现老鼠的大脑里面的神经细胞有了多种颜色的荧光蛋白,像七色彩虹出现在视野中,让我们清清楚楚地观察到了老鼠的神经活动。

下村修提取出了水母的荧光蛋白,查尔菲将荧光蛋白应用到了其他的生物体内,钱永健则创造出了更多种的荧光蛋白,荧光蛋白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的细胞之旅。荧光蛋白让我们在生物体内仿佛“长了眼睛”,因此这三位科学家一起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GFP作为备受青睐的标记分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它具有以下优点:(1)易于检测;(2)荧光稳定;(3)无毒害;(4)通用性;(5)易于构建载体;(6)可进行活细胞定时定位观察;(7)易于得到突变体。上述特性使得GFP作为分子标记物在生物技术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分组讨论,剖析案例

教师分发案例,在课内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并讨论,要求给各组学生针对案例提出问题,教师汇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分发给各组交换回答。为了使教学形象直观,组织学生观看“基因枪转化洋葱细胞表达GFP基因”、“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克隆技术造就‘荧光兔’”的视频及图片。表1为学生所提出的部分问题及学生回答涉及的知识点。

表1 思考题及涉及的知识点

三、适当练习,反馈评价

结合教学案例设计练习题(见练习题1),通过练习有效地进行当堂巩固,并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小组合作情况及其展示的聪明才智。

练习题1:东北农业大学培育出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克隆猪。请你把自己当成研究人员,向公众阐述该培育过程?(可用图示结合文字)

说明:这道题需要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三种技术手段,把自己当做研究者,从研究的角度去思考操作的细节。各组学生提出操作方案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挑选或者相互结合出一套好的操作流程,最后编写出具有一定规范的图解及文字说明(以图1为例)。

四、教学反思

1.精编、整合案例

编写好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保障。可以从生物科学发现史、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事例、实例中挑选、整合案例,这样容易将生物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有特色的“生物学案例”。还要注意,编写的“生物学案例”最好具有这样的特点:真实、描述客观;思考性、讨论性强。此外案例篇幅不宜太长,尽量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2.做好课前准备

以案例进行教学不容易掌控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搞好案例教学,教师的课前功夫必须下足。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得课堂较为开放,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发放案例给学生,让其有阅读案例的时间,尽量充分地预设课堂,做好、熟悉好教学课件,设计并考虑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思考他们(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才能够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开展案例教学。

3.培养讨论氛围

篇2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对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探索创新的历史,无数的科学探索留下了大量的经典生物实验,这些经典实验蕴涵科学家独具匠心的科学思维和巧妙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史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内容,因而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不仅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明确要求,也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切实需要。

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选取合适的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研究等,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能力及形成良好的的个体品质的教学方法。将生物科学史融于生物课堂中,进行案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生物科学的素养,同时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搜集、提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简单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1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1 利用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实施的核心任?眨?也符合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

生物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学生置身于科学史的氛围中进行领悟和体会,获取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营养,体验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厚重的历史感中体会前人的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1.2 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史就是科学家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生物科学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逻辑推理、检验假设、分析结论、交流评价等,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良好素材。学习生物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从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中学习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深刻领会生物科学理论的论点,还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

2 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案例教学法通过呈现案例情境材料,经过分析与讨论,不仅能帮肋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建构到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利于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而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在所学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但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成的、孤立的抽象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显性知识”。

2.2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的结晶,这在生物科学史上有很多例子,最经典的是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从1951年~1953年两年间在英图剑桥大学实验室里亲密的合作,最终揭示了生命最本质的奥秘――DNA双螺旋结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机会不多,且较多地停留在口头层面上,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可能变成一种生硬地说教,而案例教学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因为小组合作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

2.3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发端,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发明和创造。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通过案例的呈现创设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就在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小组讨论、提出方案中进行。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学问题,潜移默化地便逐步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3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过程

3.1 选择合适的生物科学史撰写案例

案例撰写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完成的准备,也是搞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确立教学内容,并收集与此相关的生物科学史内容的案例素材。因为要编写高质量的生物案例,就要有充足的案例素材。其次,教师要分析学生现有掌握的知识水平,结合相应的科学史内容在整个生物教材中地位,制定这个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生物案例撰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从案例素材的筛选与取舍到最终形成案例的整个过程指明了方向。然后,仔细阅读、分析案例素材,紧密结合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素材作必要的筛选、修改工作,使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案例文字简明扼要、不过于冗长,以免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最后,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技能和知识背景,教师结合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并能产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写出组织教学案例。

例如,在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组织教学案例时,教师可先罗列光合作用的背景描述,并整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将不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结论一一对比,找出光合作用研究进展的方向,同时根据生物课程目标确立光合作用发现史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教学目标,最终撰写出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案例。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科学家们的实验情景进行问题的设计及讨论,丰富案例内容。

3.2 在课堂中实施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

在课堂中对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进行完美实施是体现案例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撰写好的案例是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的保证,而在课堂中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巧妙地应用教学技巧,适当地辅助教学手段,是真正落实生物科学史案例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科学家们的求真精神,如何展示前人在追求科学真理时的坚持,如何把握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是教师们必须要重点关注的。

在遗传物质发现史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机理开始了理性的认识,随之与学生一起重温科学家的实验过程,体验他们所做的实验,感受伟大的发现。在讲述格里菲斯、艾弗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在描述赫尔希和蔡斯探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简单的叙述是不足以展示当年科学家们的那种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得有效地利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地、有条不紊地呈现。问题适宜时机的导入、实验表格的设计、各种多媒体辅助的支持以及师生间互动模式的合作,都是将案例教学实实在在在课堂上实施的手段。

3.3 总结、反思、完善,以形成一个成熟的案例

一个成熟的案例并不仅仅是一两堂课的教学实施就能形成,没有及时的总结、反思,?]有一个案例的多次反复的教学实施,没有不同案例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对比,是不可能获得一个成熟、完善的案例。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合作学习 尝试评价

引言:新课程改革要求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正文: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进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当前最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学习模式之一。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过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让他们在课上课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往往无所适从。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使其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

1.建立合作小组。

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会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组内成员分工。

如果没有明确的小组分工,在合作学习时,那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学生会表现很积极,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性格内向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可能就会置身事外。但是,如果在小组合作开始前,教师根据合作的内容和要求,给小组成员以合适的角色,强化个体责任,并形成组员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就可使每一个个体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或缺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每个成员的分工,也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

例如,提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的分析材料,要求各个小组分别从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方面分析水土流失过程中环境的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各个小组长负责组织探究活动与报告单的编写,其余五个组员分别负责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方面的演化分析。

3.开办专题讲座

在班级中利用一定的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与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4.小组要取长补短

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要等对方说完后,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三、地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加强指导

在很多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经常看到,一旦开始小组合作 ,老师好像就松了一口气 ,有些会在学生中转来转去 ,偶尔询问点什么 ,以示老师的引领作用;而有些善于做秀的老师 ,就会特别关注准备发言的学生身上 ,加强指导 ,以便接下来“代表发言 ”更精彩 .而对于其他学生,则不管不问;而有些老师,则干脆呆在一旁,不理不问。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就无法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也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有些教师由昔日的 “满堂灌 ”转变到现在的 “壁上观 ”。

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讨论,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知识层面不够宽广,就会使探究无法进行。在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要适时体现,要加以点拨、引导,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指点讨论方法,使小组讨论柳暗花明,掀起教学。

四、适时使用激励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主要是一种合作关系,对于组与组之间而言,却是一种竞争关系,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建立小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肯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对于学生学习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个体而言,及时肯定,可以激发他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生群体而言,及时肯定,就意味着树立了榜样,对其他学生也将起到督促鼓励的作用。二是进行小组考评。在每节课最后,让各小组从亮点与不足两方面总结自我的表现,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小组进行考评,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在考评中,我们强调坚持“亮点原则”即要看到自己和他人的闪光之处,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有效地发挥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指导作用,要求我们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适时点评,必须强化小组讨论的规则,使小组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纪律保证。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提高小组合作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关键是我们要转变观念肯蹲下来,不懈的和学生一起努力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让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新课程理念下一个喜闻乐见的常用的教学模式。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编:《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George M.Jacobs,Michael A.Power,Loh Wan Inn 著《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孙小娟、任一鸣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子白板;物理教学

在信息化更新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开始走进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产生极大影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手段,凭借图文声像并茂优势,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电子白板是集软件白板操作系统和硬件电子感应白板于一体的交互式教学手段,是我校广为使用的现代化科技教学手段,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本文论述了电子白板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应用,增强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就电子白板教学策略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

一、信息展示之物理情境创设

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应用电子白板,以图片、视频等教学形式,丰富物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便于理解的信息资源,促进和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可见,电子白板为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了教学信息展示功能,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整合信息资源,增强物理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教学处理。

我在讲述《机械波》知识点时,应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以Java动画软件制作大量机械波模拟动画课件,用电子白板的触摸笔为学生创设模拟绳波产生情境,让学生体会动态性的机械波传播过程。在动画模拟演示过程中,机械波形是手动控制的,控制机械波源的振动,进而实现单个波形的传播过程。通过电子白板的应用教学,教师不再依赖鼠标,教学操作更便捷,学生也可以在物理课堂拉近自己和智能仿真课件距离,直观形象地感受机械波形从波源出发,向外传播过程中由近及远的平移向外传播。这节课教学应用电子白板,实现数据探究和智能仿真计算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机械波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波长、振幅、周期之间关系的理解,增强了物理课堂探究式学习效果。

二、师生互动之物理深度对话

电子白板作为物理教学的交互中介,具有传递性,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电子白板,可以实现教师、学生深度交互,学生、学生深度交互,学生、教材深度交互,形成课堂教学的有效交互和深度对话,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物理知识,形成物理认知图式,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教学。

我在讲述《弹力》知识点时,应用电子白板各项功能,促进师生教学互动,实现物理深度对话。如,我利用电子白板的橡皮工具和层功能,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词语,为学生提供鲜活形象的教学案例;利用电子白板的显示和隐藏功能,为学生展示表述性语言,如起重机(提)重物,马(拉)车,推土机(推)土,压路机(压)路等;利用电子白板的注释功能,结合上述语言构建出知识点的物理概念,如(提/拉/推/压),可以看作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有施力和受力两种物体作用力,引导学生形象性过渡物理思维,有效生成物理概念知识。另外,我利用电子白板标尺功能,为学生展示测量弹簧长度和拉力关系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力”概念进行大胆猜想,加强学生和物理知识学习的深度对话。

三、知识构建之物理内外化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电子白板,搭建物理知识构建平台,促进物理知识内化和外化,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应用电子白板从以下方法促进物理知识内外化,从物理练习、物理实验、物理模拟三方面促进物理知识内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头脑风暴活动、“大声思考”学习进行物理知识外化,清晰表达物理想法,有序整理物理学习资源。

篇5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实验教学 教学案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目标。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又是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自我控制活动为主,教师指导协助为辅。笔者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大胆尝试合作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以下是实施合作学习情况和个人的点滴体会。

案例:验证氯酸钾对细胞遗传的毒性影响

教师在组织该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尝试借鉴合作学习策略,精心设计组织规则,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任务参与度,增强评价效果。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通过具体的分工合作,查询相关资料,为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学生具体的实验过程。

一部分同学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得到了相关信息:1.氯酸盐是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上应用甚广,且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其污染并未受到重视,曾被用做除草剂和脱叶剂。目前,国内有较多关于氯酸钾可以诱导龙眼反季节成花的报道,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有研究证明,氯酸钾对藻类、蚕豆、水稻等具有明显的浓度梯度毒害效应。因此,检测氯酸钾的遗传毒性和污染效应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大蒜根尖进行不同浓度的氯酸钾处理,探讨其对植物的遗传损伤效应,旨在监测和评价氯酸钾对环境的污染,为维护人体健康与生态系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2.氯酸钾溶液处理后,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出现会微核、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高浓度的甚至会出现粉碎性染色体、核固缩和染色体意外不分离。

微核是因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向两极移动游离于细胞质中而形成的。

测定微核的标准:(1)染色性质、折光性质与主核一致;(2)边缘光滑清晰;(3)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

染色体的滞后现象是绝大多数染色体正常移向两极,仅个别染色体或片段滞留于两极之间。这反映了个别染色体移向两极的速度和进程是不同的。

染色体桥的形成是细胞分裂异常和染色体断裂再融合形成双着丝粒和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的结果。

3.氯酸钾对大蒜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是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和染色体的复制合成中由其强氧化性造成的,其途径可能是直接作用于DNA分子,造成DNA断裂或损伤,进而引起微核增多和染色体畸变;也可能是间接的,氯酸钾干扰了DNA和蛋白质的合成甚至RNA的转录,从而引起了染色体畸变和某些损伤的修复。

另一部分同学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设计了实验步骤,具体如下:(一)大蒜去皮,水冲洗后随机等量分组,置于装有等量的静置一到两天的自来水的杯子中,室温培养。等到根长1~2cm后,移入装有20mL 0.00、0.05、0.10、0.25、0.30、0.40g/L的氯酸钾溶液中分别培养24h、48h后,移入到装有静置一到两天的自来水的杯子中恢复培养24h。剪下大蒜根尖约1cm,将同一浓度同一时间处理的大蒜根尖混合均匀,置于清洗干净的装有卡诺固定液的青霉素瓶子中固定24h。固定后,取出根尖用70%酒精清洗后放入70%的乙醇溶液中,置于4℃冰箱中保存待用。

(二)制片镜检观察

(1)酸解:用蒸馏水漂洗,再浸于白瓷盘中已配好的解离液里,室温解离3~5min。

(2)漂洗及染色:蒸馏水漂洗后,切取根尖分生区约1mm,用改良石炭酸品红染液染色10~15min。

(3)压片:染色后,盖上盖玻片。用镊子尖轻轻敲打盖玻片,使分生组织细胞铺展成薄薄的一层,再用吸水纸把多余的液体吸干。

(4)镜检:观察并记录结果,并对出现的异常细胞进行显微照相。每个处理组约统计2000个细胞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

表1 氯酸钾污染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表2 氯酸钾污染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

(四)分析与讨论

1.本研究选择大蒜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有:一是染色体数目少,个体较大,便于观察分析;二是生长分裂速度快,而且对诱变剂较敏感;三是实验复性较好,可信度较高,能确切地反映某些因素对遗传损伤的效应。

2.通过对大蒜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我们推测氯酸钾会对生物的遗传物质造成一定的损伤,且本实验的结果是经过统计分析的,可靠性较强。

至于能否利用氯酸钾对大蒜的遗传毒性推测其对人类的危害,还要通过其他实验深入研究。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位成员都明确承担一定的任务,并掌握该任务。交流汇报时,教师随机抽取组内的一名学生汇报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从而可以使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同伴的敦促下,参与到履行个人职责的活动中。

通过观察发现,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在小组中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学困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和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相互倾听、不分享的现象,以致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部分学生并不知道怎样与别人进行有效合作。例如,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生生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篇6

关键词:中职;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99-02

前言:探索教学创新、优化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广大教师的基本执教原则。同时,优化课堂教学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其关键点就在于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由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积极与热情,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跨越。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行为心理学理论指出:借助动态的、直观的表象理解和认识静止的、抽象的事物是人们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教学实践中,许多中职生认为生物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知识点过于抽象,加之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致于生物知识在脑海中难以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阻碍了其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衍化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从而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突出了教学中的动态启发,学生能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比如,在学习遗传物质章节时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讲解,该知识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借助FLASH课件直观、动感地演示DNA的三维结构组成,便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形象化的感性认识;教师再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其教学效果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把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由此,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积极展开传统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让学生的内心形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和“悱”的状态,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比如,在讲解藻类一章节关于藻类植物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时,就可以创设情景:在刑事案件中法医常通过胃内硅藻的提取来判断溺水死亡是死亡后入水还是水中溺亡。通过这一假设情境的铺垫,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加深其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优化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得以顺利实施。

三、借鉴案例教学方法,训练思考能力

案例教学法对生物教学的顺利开展裨益颇多,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锻炼,还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快地掌握。因为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顺利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能力,使其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经历了“发现问题―自我分析寻找问题答案―小组合作交流意见―组间交流―形成探究成果”的整个过程,使其探究能力得以切实锻炼和提高。此外,开展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问题的看法,合作意识不断地提高,有利于集思广益,形成更加完整的答案体系和整体参与、共同合作的学习氛围。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案例教学法也是一样。比如,部分生物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法耗时过长、频率过高,则可能会影响合理的教学进度。同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测性,教学效果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中职生物教师应不断探索与钻研,结合实际生情、学情来创设符合生情、学情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四、实施激励教学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生物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教师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从正面加以引导和激励。同时,中职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心理素质尚未上升至成熟层,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在作出评价时,应站在尊重学生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出发点,通过细致的观察与访谈,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性格爱好、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宜的、目标多元化的、富有积极情感的评价语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点滴进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灵感。在教学评价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的完美发挥中张扬学生个性,促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五、学生主体参与探究,促进知识内化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当前教育界积极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行为诠释。基于这一教育环境下的中职生物教师,应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切入点,通过艺术性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以恰如其分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在推动由“带着知识走进学生”向“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化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比如,在讲解“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时,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教材知识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其中探究问题可设置如下:

1.同学们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通常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

2.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选题,以组为单位来各自设计一个与“食品安全”的小讲座。

3.针对现在环境状况,围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旨,分析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4.请每一个小组通过共同探讨来为老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早餐食谱。

通过展开这种知识拓展类的探究活动,学生通常参与度都很高,能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在充分的交流、辨析中促进了知识内化,也进一步感受到生物探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六、课堂渗透生命教育,激发生命共鸣

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如未能予以积极强化,对于个人与社会未来的发展形成都将有所影响。而生命教育能够通过对生命本身的描述和解析,引起学生内心对生命现象的共鸣,激发其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平等,学会尊重生命,是生物学重要的教学内容。广义上的生命教育基本理论是指引导学生关爱、敬畏、珍惜生命,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生活的勇气,培养责任感和社会归属感,完善人格,获得健康和谐发展。比如,在讲授“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相关知识点时,可籍此渗入生命教育来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存在的巨大意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电影《雪国列车》,借助电影中所描述的情节:“列车内自成系统构成了一个平衡的生物圈,人类作为平衡生物圈的一部分,人口受到严重控制……”来让学生了解到现在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的宝贵和不可替代,生物生存必然要遵从生命规律,了解到尊重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生物的保护,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站做义工、自己养植花草等“课外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发现生命美好的同时,也感知到生命的脆弱,折射出对生命的尊重,让学生看到生命构造的严谨和精致,生物圈的复杂和平衡,从而产生出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敬畏等情感,使之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要爱护周围环境,更要学会爱护自己,从教学点滴中融入对善待生命的呼吁――无论是对生物圈、动植物的学习,还是对人类生理的认识,生物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善待生命。

七、结束语

生物是中职抑或此后更高学段的重要学科组成,生物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优化生物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积累自身教学经验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的审视、构建、选择和改革,通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推进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孔静.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J].考试周刊,2013,(55).

[2]何钟磊.中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发[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王雅洁,蔡晶晶,宋小平.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见习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12,(04).

篇7

漫谈经济常识中的GDP教学马明军 (6)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教学设计金依平 杨晓芬 (8)

浅谈哲学常识中“客观性”问题的教学张正益 (11)

正确理解“五大国一致”的原则周祥其 徐林茂 (14)

贯彻新理念 用好新教材李松涛 (15)

初一政治新教材(人教版)结构特点之管见潘从红 (17)

政治课教学和与时俱进陈国英 (20)

思想政治课应重视“点”的教学刘合奎 (23)

例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治课教学张岩 (26)

“暂停”在案例小品教学中的应用王庆民 魏安 (28)

2005年浙江省高中政治会考复习专辑已出版 (25)

2004年总目录 (48)

欢迎订阅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复习专辑》 (56)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的一点思考王振邦 (30)

是赔了,还是赚了?宋春晓 (31)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张建光 (32)

原野风吹满目春——浅谈中考政治试卷中的“乡土性试题”钱桂林 (34)

例谈“材料联系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孙全军 (37)

中考写作类开放性试题简析王有鹏 董海英 (38)

初探中考政治试卷中的文综试题李永民 葛鑫 (40)

初中趣味案例五则夏继尚 (42)

高二趣味案例七则张小平 兰博 (45)

“渐进式”五大阴招林双川 (F002)

广角 (1)

深具阅读价值 富含发展潜力《作文新天地》期待您的订阅 (F0004)

教师间合作与学校教研组建设:工作型合作向研究型合作的转变——论教师间合作与学校教研组建设徐金超 (5)

与时俱进,实现学校教研组考评的新跨越韩国存 (8)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探索蔡伟 陈水均 (10)

识得教研真面目,只缘身在校本中——温州第七中学政史地教研组建设的实践陈晓丹 (12)

“研究性学习”活动弹性教研组建设的探索吕金辉 (15)

隐喻,影响你的教学:教学宛如调酒吕北燕 (17)

教学与旅行杨丽萍 (18)

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寿勤英 (20)

语文教学犹如诗歌商文娟 (21)

教学如接枝王祖英 (22)

论教学隐喻——从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说起刘徽 (23)

走向师本:新课程背景下教研范式的转型潘涌 水小琴 (25)

“研究”不再高不可攀——搭建行动研究平台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周惠 (28)

“五项修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剂侯时红 (29)

农村中学教师“厌教”心理的起因分析余芬勤 姜瑞强 (32)

论促进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沈海敏 (34)

让生命在美丽的思想中飞扬——谈思想品德教师应具备的思想秦国海 (36)

也谈教师自身的补课——写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之后王杏英 (37)

浅谈课改中的和谐统一冯志浩 (39)

例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存在的误区葛亦虹 (42)

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陈莲芬 (44)

对点状教学问题的初步思考——从三个化学教学案例谈起舒继青 (46)

科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方法初探袁桂芬 (47)

主体能动科学评价——新课改下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姜海斌 黄瀛伦 (49)

浅谈中学体育学生的管理问题及相应对策潘晶晶 (51)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探索袁学飞 徐云飞 徐亚芬 (53)

海燕为什么呼唤暴风雨——《海燕》教学案例及分析汪春娟 (55)

教学札记:跳出优美的水之舞蹈王娟 (58)

春暖花开下的冰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点滴感悟周妙华 (59)

改动一下,效果不错——《个性相框》教学案例分析周铭霞 (61)

德国华德福教育的学生观及启示费章娟 (63)

高考语文如何备战周红阳 (3)

对高考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几个非技巧性问题的思考郭吉成 (7)

洞幽烛微 深明大义——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词语辨析题复习技巧汪啸波 (11)

数学题目会说话——数学高考二轮复习的一种观念与方法李学军 (13)

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看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变化徐武奎 (19)

深研课本是提高高三数学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朱永健 (21)

近五年浙江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透视及考前阅读教学对策吕亚华 周道义 (24)

解析浙江省高考英语"新"短文改错,探究应试策略卢祥富 (27)

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提高生物复习效率吴轶宁 汪永泰 (31)

浙江省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何文明 (35)

高考物理复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合构建黄国龙 (39)

高考化学试题信息呈现形式与考查功能分析舒继青 (44)

转变观念重考纲 整合知识重方法——2010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备考复习建议钟涛 (49)

合理整合 有效拓展——高中历史新课程复习策略探究朱可 (53)

关注变化 明确方向 精心备考——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复习建议李虹 (59)

优化地理习题教学,提高应试能力罗祥海 周莉莉 (62)

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中小学绩效评价熊伟荣 (3)

绩效考评中的几个“难以量化”施瑾 宋华强 (6)

从教学调研到教学视导——基于《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的教学视导实践行动何灿华 (8)

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乐清市公办寄宿学校发展的实践研究郑庆新 (12)

从培训走向研修——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陈昌苗 (14)

语类结构潜势理论视野下的教师言语策略分析辜筠芳 (16)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动”起来许学 (19)

体验式文学教育刍议王霄怡 (21)

语文活动课“对话型”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卢菲菲 (23)

生本理念下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俞旭平 (25)

让语文课充满成长的气息赵惠娟 (27)

以文解文以心鉴心——《听听那冷雨》教学原始闾剑宝 (29)

课外阅读辅导和问题意识培养姚培基 (32)

对作文评价视角的思考蓝其明 毛克生 (35)

对文言文教学的若干思考陶小红 (38)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错误资源的运用策略与原则夏雪尧 (40)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周建林 (42)

例谈传统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翁华军 (44)

提高初三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朱毓娟 (46)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初探黄飞燕 (48)

试论三种数学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陈冠兴 (50)

论学生原有认知与初中科学教学吴连俊 (52)

生活化实验器材的开发和利用陈文娥 (54)

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说话”艺术俞君萍 (56)

班主任要把话说出味道来夏建军 夏沙子 (59)

如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陈洁 (61)

重“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谈表扬和批评的艺术李娜 (62)

广角 (1)

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 (F0002)

多维度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的“法宝”徐志强 (5)

课堂观察的实践探索及其价值分析郭威 (7)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教研室主任的角色定位陈种根 (10)

论提升中小学教师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德 (12)

新思维 新举措 新气象——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探索沈育昌 (14)

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朱丽红 (16)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征稿启事 (18)

高中体育与健康走班制选项教学及其管理的实践研究伊柏清 颜发勇 (19)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陈滨 (22)

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实践王丽华 (23)

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实行区分性评价的研究盛寒胜 曹强 (25)

让美术课堂生活化陈艳秋 (27)

如何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陈颖 (28)

让劳技课“时尚”起来许善军 (30)

体验式教学:是“异化”还是“中国化”边卫洁 (31)

写作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现象分析及对策刘长青 (34)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邝时梅 吴立忠 (36)

数学“生成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洪岳富 (39)

略论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吴建生 (41)

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价值观教育——以“的诞生”课堂教学为例陈优芳 (43)

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听力障碍学生宜实施情景教学法张群 (45)

社会课程教材编写之我见——基于主题开发的视角吴伟伟 (47)

浅析教师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叶素英 (49)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鲍佩艳 (51)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探析滕凌志 (53)

《英语(新目标)》词汇教学新策略胡小英 (55)

例谈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姜月娥 (58)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实践许健伟 (59)

篇8

关键词:科学教育;高中生物;实施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和科学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科学教育理念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多数地区都开始将科学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对此,研究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科学教育的概念分析

所谓科学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教学并测试其教学效果。现阶段,科学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运用,将其使用于课堂实践教学中,能够打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科学教育的指导下,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教材知识,并一步步培养起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朝着更高一层的方向发展。而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再度提升自己,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所以,科学教育并非只是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划分,而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消除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利用科学教育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教育旨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学习“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将科学教育理念作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举出一些土壤生物分解作用的例子。之后让学生自由提问,说出自己最想要探究的问题,如“同一区域中,排除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树木在不同季节落叶的厚度有什么差异?”“土壤对落叶进行分解,是由于土壤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还是微生物因素导致?”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之后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其以相互讨论的方式证明并完善自己的假设。此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找出对应的实验变量和场所,自由设计出实验相关方案及流程。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模式实施计划,并经由比较、分析和具体实验,得出相关数据与结论。在此过程中,科学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入的渗透与贯彻,且学生也能正确掌握生物知识的运用方法。由此便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可以逐步深化学生对生物原理、规律及各种概念的理解,进而让学生可以更为熟练地把握生物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教师要采用这一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运用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并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当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强化之后,就能够利用生物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习“温室效应”和“碳循环”的有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科学教育的材料,给学生安排对应的学习任务。先让学生在书中或是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温室效应”和“碳循环”的基本原理。之后再带领学生到工厂展开实地考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废气排放的过程,并亲自加入到研究汽车尾气的实验当中。要让学生把这些实践活动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使其能够深刻理解碳循环的原理及过程。最后,教师回到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温室效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可按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相关建议,并把多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综合起来。这样便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技能。

(三)利用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科学教育理念尤为重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培养,这不仅包括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注重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要跟上时展的脚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以此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让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升华。比如,教师可以将“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作为主题,在班上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逐步了解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气候变暖,同时还能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由此培养了情感价值观。之后,教师还可向学生讲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知道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废气排放量加大、能源短缺、物质循环系统遭受破坏等。如此便能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科学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结束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要利用科学教育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以此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维利.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88-89.

[2]陈宏.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世界观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7:51.

篇9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感应性》是新浙教版2013年6月第1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了优化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后在以下环节中运用了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春天,许多植物开着美丽的花朵;秋天,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鸟类总是按照它特有的方式筑巢……生物不断地通过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来适应周围变化的环境.

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的生命活动是怎样调节的?

出示多媒体课件:(1)燕子低飞视频;(2)蚂蚁堵洞视频;(3)斑马迁徙视频.

师:你们认识它们吗?了解它们?请大家说说看.

生1:第一个视频是燕子低飞,这说明天将要下雨.

生2:第二个视频是蚂蚁堵洞,这也说明天可能要下雨.

生3:第三个视频是斑马迁徙,这说明气候(季节)将要发生变化.

生4:以上这些,说明了动物的很多行为可能与天气、气候或季节等变化有关.

2.阅读教材,分析归纳

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在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后,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并出示猫头鹰和老鼠的昼夜节律图片,然后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1)猫头鹰和老鼠在昼夜变化时是怎样活动的?人类的昼夜活动规律与它们相同吗?本地区哪些动物有与猫头鹰类似的节律?(2)你能举出植物行为随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实例吗?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图片,进行讨论,得出了:①猫头鹰和老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昼伏夜出的昼夜节律;②引起上述节律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光照等;③列举了与猫头鹰有类似节律的有蝙蝠、蟑螂、黄鳝、黄鼬、蛇、猫(白天懒洋洋、晚上特别有精神)、刺猬等.这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猫头鹰有类似节律的动物以及其他节律性为行为的动物,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动物的节律.接着教师提问:动物能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那么你认为植物能否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呢?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也能.并根据已有经验,还列举了夜开花、水仙花等.

师:(质疑)植物对环境中的什么刺激做出反应?要求学生进行猜想、交流.教师播放向日葵花盘跟着太阳转、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捕蝇草捕捉猎物的教学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讨论,并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放置于窗口的盆栽植物向着光源方向生长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交流、分析归纳,得出了是光、地球引力(重力)、触摸等影响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植物感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三、知识迁移,思维拓展

师:除了光、地球引力(重力)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环境因素对植物行为有影响?

师:(演示)对含羞草分别用光、声、触碰含羞草的不同部位(含羞草两株进行对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含羞草各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得出了:通过触碰能使含羞草的叶子合拢,并且还认识了羽状小叶是最敏感的部位.我们把这种刺激叫做向触性.

接着,教师把一周前准备好的蚕豆发芽的两个广口玻璃瓶出示给学生看,学生通过交流很快得出了:根的向地性生长(向地性)、芽的生长(背地性或反向地性).

思维拓展:出示多媒体课件 (1)在一只烧杯中泥土一半干燥、一半湿润,猜测幼苗的根向哪侧生长?它具有什么性?(2)在一只暗箱中放一株植物,侧壁开一小孔,预测该植物的茎如何生长?它具有什么性?(3)在U形管内放有较湿润的泥土,其中一边泥土含肥多,一边含肥极少,U形管中央开一小孔,将一株植物栽入,观察植物的根向哪侧生长?它具有什么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及其反思

以上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了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看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盎然.例如:导入本课时,学生通过屏幕看到视频,这是教师设计的课前准备,目的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氛围,将其带入情境之中,深深吸引了学生,同时,老师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谈论着,开始了饶有兴趣的学习.

教师将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和搜集的有关动植物的图片或录象穿插制成多媒体课件,并伴随着教学内容的进程在课堂上演示.学生看到自己搜集的信息被老师运用到多媒体中,自然升腾起无限的自豪感,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无论是阅读教材,还是小组交流讨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不仅知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珍爱动植物的情感.课后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表示:这样上课太有意思了.古人朱熹说:“教书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本节课正是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才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科学教学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传统教学弊端中的科学教学内容是描述、讲解、实验,不能用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文本、图形、图表、音像、动画;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分散的、合成的;有视觉的、听觉的.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中科学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比较直观.

以往科学教学中的弊端是采用讲授、实验,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沿袭下来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相关状态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运用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

3.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创设互动情境,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互动,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创设了“向日葵花盘跟着太阳转、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捕蝇草捕捉猎物的教学录象或图片”这一教学情境,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体验感受,通过多媒体课件,理解了植物也能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进一步体会植物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进行体会交流,其它小组及时给予补充.这样,全班学生人人参与,积极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提供交流机会,搭建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人脑风暴”来说,许多独创性的方法都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交往成为独立的人.创造心理研究表明:阐述、争辩、议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同桌合作、人机合作等,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工程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动、学会分享,从不同角度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问题,养成学会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当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信息,拓展了学生网络实践、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在这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将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之中.

(3)及时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篇10

【Abstract】Bioorganic chemistry is a new branch of subject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ity between organic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Bio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contents are complex and systematic, which bring many challenges to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Aim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we combine scientific frontier development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reform bio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through inquiry teaching model and obtain better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Bioorganic chemistry; Chemical biology;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ation

1 ?n程简介

生物有机化学作为有机化学向生命科学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一流大学都为有机专业和化学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生物有机化学专业课。生物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充分融合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该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是化学生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化学生物学这一概念于20个世纪末提出,是一门将化学小分子作为工具,同时通过化学手段人为干扰或调控生命体系,从而阐明复杂生物体系运行机制的新兴交叉学科。与其他化学分支学科相比,有机化学在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家通过合成不同的有机小分子作为化学探针,可以有效地研究复杂的生命体系,因此近年来生物有机化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2 教学对象与课程目标

生物有机化学是我校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生学习完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于大三上学期开设本门课程。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文献检索能力,尤其是大二期间创新课题的开展,使大部分学生已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如何应用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基团相互作用理论、有机化学反应机制和动力学理论,以及应用有机化学研究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分子的化学变化和反应规律。并且能够通过模拟生物体系的化学变化,建立有机化学研究新体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分子识别理论、酶的作用机制等知识,来设计生物活性分子,为进一步学习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今后的毕业论文、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或者从事相关工作做铺垫。

由于生物有机化学内容繁杂、系统性较强,对于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特点的理解需要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反应机制、反应动力学等问题较难理解需要较强的有机化学功底,致使学生在设定的课程时间内很难兼顾到各方面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往往感觉枯燥乏味,以至于有的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热情并不高涨,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扩充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能够掌握这门有用的理论课专业知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里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探讨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案例教学和应用为导向,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改进

生物有机化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讲授的,其交叉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化学小分子研究生物大分子,另一个是通过理性地设计、改造生物大分子,用于生产复杂结构的功能性化学小分子。其教材除了Hermann Dugas和Christopher Penney最早于1981年出版的Bioorganic Chemistry以外,国内只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古练权教授于1992年编写的《生物有机化学》。我们选用的正是古练权教授编写的《生物有机化学》,该教材十分经典,涵盖了多肽、核酸和酶的生物有机化学内容,并介绍了一系列酶促有机化学反应。

考虑到生物有机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近几年生物有机化学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诸多相关成果发表在世界top级别的杂志期刊上,为了紧跟学术前沿,我们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对课程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更新。在学习核酸的生物有机化学这一章时,对于DNA碱基顺序分析方法这部分内容,我不仅给学生讲解了传统的Sanger、Maxam-Gilbert测序反应原理,还拓展性地介绍了科学前沿的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各种测序方法均配以直观的动画小视频来模拟其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能准确掌握各种测序方法的特点。在学习酶的生物有机化学这一章时,结合我们所在的药学院的专业特点,着重讲解如何利用酶的结构和催化作用机制来指导药物设计合成。举例介绍降血压药-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captopril的研究历程,并组织学生就药物分子的设计思路展开讨论。此外,生物有机化学在实际生产应用方面开辟了很多新领域。因而我们在学习酶促有机反应时,在介绍了天然酶促有机反应的高效性、专一性、条件温和、无污染等特点后,我们重点讲授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在医药、化工、食品、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以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为例,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改进,课程教学既突出重点,又契合专业方向,还紧跟学科前沿发展,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的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思索、映射,可以调?悠浼且渲械慕萄?内容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是单调的注入式教学,可通过启发式的问题,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结合科学发展前沿,选择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老师授课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复杂的分子结构和反应机理以简洁明了的幻灯片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配以声音、动画等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内容。而每堂课的开头和结尾,都通过板书将重难点归纳概括出来,帮助学生对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此外,我们还将相关课件和参考文献上传至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建立网络交流群方便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将专业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强教学内容的横向、纵向对比,将零散的知识点化零为整,便于学生深刻把握其本质原理,全面掌握知识脉络,记忆更加深刻。例如:第二章氨基酸和多肽的生物有机化学的内容是由小分子到大结构纵向深入――从单体氨基酸到多肽链再到更大更复杂的蛋白质层面去介绍相关的有机化学性质和合成方法。在讲完多肽化学合成的类型、特点后,紧接着简要概括在生物体内多肽是怎样由成熟的mRNA翻译组装得到的,并进一步介绍如何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体外获得目标的多肽和蛋白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对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专业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生物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生物有机化学在内容上虽然复杂,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算紧密,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更应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的本质、内在联系及规律,从而准确解决问题。鉴于所带课堂学生较少(32人),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式开展分组讨论等实践活动,为该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我们在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介绍了两个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和青霉素,二者均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实现杀菌效果,但原理上却不相同。我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比较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的异同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两个药物的抑菌原理,一个是基于酶与底物的分子识别作用,另一个则是基于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此外,我们还将课题组平时科研中遇到的应用实例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授,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 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