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产业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产业规划方案

篇1

2.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顺利推进。筛选确定了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30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各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强化规划引导,突出企业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深化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着眼建成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及区域定位,确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培育企业。

2.重点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筛选确定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超微型基站等47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时跟踪和督促检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各项目按计划加快推进。

3.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编制实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加强了川产道地药材研究与开发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建设,总投资达7.39亿元的康弘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式启动。

篇2

举棋不定

其实,看似平静的表面并不能掩饰水面下的急流奔涌。早前有投行人士分析,这四家企业从资金实力上看,都可以过关。从综合实力上讲,每家企业的竞争力都非常强,因此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关键看对云南医药产业的整体规划,是否符合云南省有关部门要建医药产业强省的要求。

云药集团几乎覆盖了全省的国有制药企业,云南白药又是该集团中效益最好的企业,云南医药国资改革,云南白药无疑是重头戏。据了解,以胶囊、气雾剂和散剂为主的白药系列,销量占据了云南白药工业生产的一半。2003年,云南白药散剂继续保持1个亿的年收入,气雾剂也突破1亿,宫血宁接近1亿,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膏是精心打造的未来潜力药品,其中创可贴和白药膏二者共约8000万元。2004年5月,云南白药系列产品又通过了美国非处方药OTC认证,可以非处方药的身份进入美国医药市场,这在云南省创下了第一。

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一方面,有关部门不希望云药的控股权被外省企业掌控,另一方面,为注入新鲜活力,通过整体上市计划,做大做强医药产业,云药又非常迫切地需要外来大型企业的牵引和扶持。

因此,结果为何迟迟未出并不在四家的方案有何问题,而在云南省政府自身。云南白药副总裁杨昌红说:“重组的事应该是省政府层面,还不到白药层面。”云药集团办公室刘主任也说:“关于集团卖给谁,集团内部什么消息也没听到。”云南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印证了上述说法:“决定权在省政府。”

云南省政府把医药行业作为十大整合行业之一来抓,省经委制定的医药整合方案最近已报到省政府。

但是,正是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医药行业重组,让云南省政府在方案即将出台的关键时刻,又拿不定主意了。云南白药是不是一定要重组?四家战略投资者的重组方案已摆上桌面时,云南省深化国企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却语出惊人,“云南白药并不是一定要重组,如不合适,就维持原状。”他说,云南白药必须进行资产重组是一种误解。其实云南白药如果和投资者谈不拢,可以依靠自己力量发展。“业绩好的企业国有资本不一定要退出嘛。”这位负责人说。就像昆明制药,当初资产重组方案报到国务院国资委,就有不同意见。而华立集团收购之前,昆明制药就是云南省医药行业中的佼佼者,主导产品的赢利能力非常强,毛利率达到了176.7%,远远高于50%左右的同行业平均水平。“如果一定要重组,政府就应该掌握话语权。”云南省经委一官员说,医药行业是特殊领域的竞争行业,和一般性竞争行业不同。争云药集团,核心就是为了云南白药。白药是秘方,政府当然不能拱手相让,应该成为第一大股东或继续控股云药集团。

这位官员说,由于第一股东位置相让,核心技术易主,云南省曾吃过大亏。昆明制药落入民营企业手中后,去年华立集团就宣称昆明制药和华立控股的青蒿素产业撞车,敦促昆明制药退出该产业,这让云南省政府十分震惊。青蒿素是昆明制药的“看家宝”,并由该企业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批量提取。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21世纪替代奎宁的最有效的抗疟疾药。华立当初不是向云南省政府承诺要做大做强云南植物药吗?他说,对云南白药,据称云南省政府还要求战略投资者必须在昆明近郊呈贡兴建医药工业园。“云南省政府这样要求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不管是谁能够真正将云南的医药产业整合起来,这也是从昆药身上吸取的教训。”

然而,关于政府是不是一定要控股,云南省深化国企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却说,云南省委3号文件并没有定这个调子,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行业做大,有利于经济目标实现”,企业都可以入主。但事实上,华源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所持股份应该是多少,在此次评审会上讨论了很久。问及华源最后定的方案,该负责人没有说是控股还是参股,只说是在一定幅度内浮动。但此前已有媒体报道,在云南省政府反对下,华源和上药联手共占的股份已由69%调低到50%,并以“三七”等药材种植的形式换取云药集团的股份。

何去何从

云药集团命运究竟何去何从?2003年2月19日,云药集团、中国华润总公司、红塔投资和省国投分别占51.95%、28.57%、10.95%和8.53%的股份成立云药公司。云药集团优良资产剥离至云药公司。云药公司自成立起便在监管体系、法律框架和财务制度等方面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设置包装。在云南省政府2002年下发的那份文件已经说的很清楚,云药集团在分立式改制过程中,只将云药集团作为暂时性公司保留。其主要职能就是管理、盘活剥离的国有资产,管理所属企业的国有股权等,待各项工作完成后即撤消。

云南省政府一直希望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计划到2010年医药业的产值将达到300亿元,利润上10亿元。而云药集团连同云药公司2003年业绩不凡,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工业总产值16亿元、工业增加值6.5亿元、利税总额5亿元,其中利润2.4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8%、24.9%、12.4%、22.1%、19.7%。因此,在这个规划中,云南省政府寄望将云南白药打造成云南医药的旗舰。云南省政府的计划在云药公司收购云药集团下属多家制药企业的优良资产后,就到香港上市融资,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云南。按设想,云药公司今年8-9月份可完成香港主板上市,估计融资规模可能达到20亿-30亿。云药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后,转移完优良资产的云药集团自行撤销,这是云南省政府当初的想法。

而如今,云药集团的新东家迟迟未定。云南省国资委副主任龙江说:“云药公司原来一直从事医药方面的国际贸易和国内销售,现在基本上都停了,等待大的整合。但现在已经是下半年了,云药公司上市今年肯定泡汤。”并且龙江透露云药集团不会解散。云南白药董事会秘书黄艾农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云南省政府目前对三个企业的定位是:做强云药集团,做实云药公司,做大白药集团。

这是否意味着云南省政府把原来的决定重来?

篇3

围绕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两大产业,继续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实施西山中科实验动物基地的规划,推进西山中科动物实验开放服务中心GLP实验室的搬迁工作。力争成功申报国家非人灵长类种子资源中心。组织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基地规划,推进专业孵化器的申报工作。协助区政府做好招商工作,同时关注生物医药项目的引荐和推介,做好常规的招商工作。密切跟踪新能源产业的主要企业,做好政策咨询,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尽快将我区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

二.进一步推进载体建设。

筹建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开展创投与载体的对接活动,切实解决中小型和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开展科技交流和合作。配合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开展招商活动,吸引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到我区设立研发中心,吸引海外留学生到我区创业,促进我区企业与海外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这些机构与企业的深度联结。重点推进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与区的合作,落实好同济大学研究院项目和上海交大与甪直合作建立科技创业园的项目

三.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服务机构建设。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服务型企业,重点引进和培养几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围绕我区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以下“十大平台”:实验动物服务平台;药物安全性评价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废弃物处理服务平台;绿色通道(出入境)服务平台;网络、信息、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临床及临床后公共服务平台;研发用血液供应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

四.2014年主要重点工作

1.建立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2.提出加强科技金融建设的建议方案,进一步改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

3.举办一场高质量的资本、技术、产业、项目对接活动;

4.建立全区电子科技服务中心;

5.开展全区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的调研,形成高质量的发展研究报告,展开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

6.组建全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战略联盟;

7.推动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拿到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牌子;

篇4

身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生命园,在十年历练的基础上放眼未来,提出要向世界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迈进。

十年磨一剑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于2000年由北京市政府批准建园,并于2001年3月全面开始园区建设,目标是以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重大项目为依托,建成集生命科学研发中试、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企业孵化、产业聚集、风险投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生命园规划占地总面积为249公顷。一期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项目用地130公顷,定位于生物技术的研发、中试与生产,二期为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规划用地面积119公顷,定位于医疗服务产业。

经过十年积累,生命园成为生物产业专业园区的品牌已经建立,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和整体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吸引了一批国际国内著名生物医药以及生物农业、生物环保领域的企业入驻。

截至2010年6月,入驻生命园的各类单位已达85家,至今,生命园已聚集了7家国家级研究机构、1家医疗机构、21家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研发生产中心、12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4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目前园区内工作人员已近6000人。

谈及生命园十年发展历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经理郭利感慨良多:“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入园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已经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名声鹊起,园区建设已经由一片荒芜到如今生机勃勃。过去的十年,生命园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今天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上。”

生命园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用几组数据来说明。

截至2009年底,生命园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同比增长24.6%;总收入31.96亿元,同比增长41%;利润总额5.5亿元,同比增长323%;进出口总额3997.7万美元,同比增长139%;研发投入4.4亿元,同比增长175%。园区以研发创新为主,整体经济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园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爆发力逐步显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园区共有在研的国际国内开发项目146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66篇,园区内企业拥有600余项各种专利,自主知识产权技术167项,承担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25项。这种创新能力优势正逐步向产业化优势方向转化,一批创新成果正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一些尖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

2009年,园区专利申请85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授权专利143项,授权发明专利111项,有效专利170项,注册商标59项。2009年发表科技论文27篇,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0项,再次创下新高。

从人才聚集效益上看,生命科学园共聚集了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园区从业人口的万分之五,400多个博士,占园区从业人口的7,3%,硕士1700余人,占园区从业人口的14%,作为专业化园区来讲,生命园聚集人才的数量和水准与目前国内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上海张江科技园区不相上下。

郭利认为,上述数据是生命园十年所取得成绩的最好注释,“经历了十年发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专业园区,形成了高端成果的研发基地,并成为国内外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对生物产业的领域划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产业领域涵盖了生物医药制造业和医疗器械产业、生物技术服务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保健品、医疗健康六大特色产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产业化到终端医疗市场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并不断向下游产业链延伸。

在源头创新上,生命园汇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顶尖研究机构,以及由北京市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共建的国际一流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产业化资源上,汇集了国家爱滋病检验试剂生产示范基地、扬子江集团、江中制药、迈瑞医疗、博晖创新、华邦制药颖泰嘉和等国内知名企业,吸引了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研发生产中心、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日本TAKARA、德国贺利氏等著名跨国公司;在研发外包方面,发起组建生命园研发外包联盟,包括协和洛奇临床检测中心、863实验动物基地、PPD保诺、丹麦CCBR临床和基础试验中心等12家企业,系统建设包括药物化学研发、药物安全研发、临床试验研发等外包服务技术平台;在医疗终端市场方面,北大国际医院在为生物医药研发产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临床和市场资源的同时,将大大改善首都北部地区的医疗条件;生物农业方面,国际种业巨头瑞士先正达和国内种业三强之一的奥瑞金成为园区的龙头企业;生物环保方面,引进了污水资源化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处于世界前三强的碧水源科技公司;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的入园为园区专业化产业支撑要素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高端项目的引进,使园区聚集了以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中国科学院贺福初院士、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韩庚辰博士、王保平博士等领军人物和一批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

2006年10月,生命园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命科学园成为产业基地的研发核心区,初步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临床科研、从现代制造到终端用户的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产业链条和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成为具有国内顶尖水准的高端生物技术产业化研发资源最密集的专业园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张燕友认为:“经过十年发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创新中心。”

将迎来爆发增长的黄金期

有专家预测,生物产业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主导产业,将以每3年增加5倍的速度发展。

从生物技术当前已经形成的产业领域可以看出,生物技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等几个产业群。在生物医药领域,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金额增长7.0%,达到8370亿美元。在生物农业领域,1996-2007年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第一次达到6.9亿公顷,以67倍的速度空前增长。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全球工业生物技术发展

方兴未艾,已大规模应用于化学品生产。

虽然生物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其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2009年,我国生物产业全年实现总产值11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5%以上,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所不多见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会议认为,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生物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之后。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又明确提出要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2009年11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调整振兴生物和医药产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配套措施及跨越式发展方案目前正在讨论阶段,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前十年的发展,为生命园打下了良好基础。后五年,乃至后十年,生命园将进入一个爆发性增长阶段,有专家预计,生物医药产业的爆发点是今后8-10年,这也与生命园对未来的预测大致吻合。

“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一个增长极的爆发阶段,生命园将紧紧抓住机遇,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郭利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至少在北京市,生命园能够站到生物医药产业最高端的战略台阶上。”

生命园目前的产值约为20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产值将达到200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500亿。

要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一增长和跨越,除了坚持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之外,郭利认为还要从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力度,二是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

“大家都知道搞研发对头,但往往搞不下去,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更关注GDP。”郭利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过程比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更加漫长,迅速产生效益不太现实,但又不能不重视产业化。特别是北京市,拥有国内一流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更适合搞研发,但又不能无视税收。

“需要有更好的政策来解决这一矛盾。”郭利建议,应在研发企业和地区之间达成一种类似于技术转让费的协议形式,既给不适合在本地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放行,又能在企业落户当地上税,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费,鼓励研发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研究工作能有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

“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否则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动力、研发动力将消失。”郭利说。

目前,生命园正在开展国际化合作基地的建设。国际化以“引进来”为主,先期主要引进在行业内具有国际化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中介机构,通过其成熟的国外网络,为未来生命园引入更多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做铺垫。因此在短期内,生命园国际企业业的入园数量将会有一个集中增长。

另外在生命园三期扩区的规划中,也特别规划出国际总部功能区,为国际大公司进驻预留一定的空间资源,希望更多的国际生物医药企业能在生命园迅速落地生根。

从国内外专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成熟园区若达到自我平衡点,至少需要的空间范围是8-10平方公里,其中,2-3平方公里摘研发创新,3-4平方公里做产业化转移,1-2平方公里提供公共配套。由此来看,为实现园区未来的爆发式增长,生命园在发展空间上至少还面临着3-4平方公里的拓展需求。

2009年3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关村成立20周年的特殊时刻,中关村确定了新的战略定位,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部分,作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命科学园提出,要打造成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成为首都北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并为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于军谈到:“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园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北京即将着力发展的北部核心地带,此次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重组中关村各分园及专业园区,也把生命园纳入到中关村发展的大战略当中,因此,生命园将在中关村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更大的机遇,承担更重要的发展使命。生命园应当在物理空间、创新成果、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树东也对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在北京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昌平区处于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这一重点发展区域,迎来了大投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应当抓住机遇,努力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篇5

XX医药工业科技园区规划 1、园区概况 1.1 园区名称:XX医药工业科技园区 1.2 所属行业:医药 1.3 园区所在地:XX生态农业开发区 1.4 建设单位:HL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5 园区简介:XX医药工业科技园区是XX生态农业开发区根据我省建设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按照我市建设“北药之城”的定位,依托HL丰富的北药资源和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辟建的一个功能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00公顷,由HL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整个园区的规划建设、“七通一平”以及环境的绿化、美化等工作,以吸引和扶持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龙头制药企业为重点、竭力为新建医药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建设条件,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 截止目前,园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亿元,规划区内已全部达到“七通一平”,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已有雪都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制药、金鹅生物制药等8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总投资近2.1亿元,年产值达到3.4亿元,生产药品剂型11种,药品品种37个。同时,正在与十几家制药集团洽谈合作事宜。 2、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投入高产出型“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16.6%,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黑龙江省北药资源丰富,2000年末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7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医药产业发展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近年来,HL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HL发展的主导产业,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力推进。依托HL丰富的北药资源和开发区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我市辟建医药工作科技园区,打造医药发展平台,不仅符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导向,符合我省提出的建设全国医药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而且可以迅速形成块状经济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3、园区建设的相对优势 我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发展医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1 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102科、215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鹿茸、熊胆、豹骨等9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北五味、刺五加等76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地榆、升麻等120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12.5万吨,周边市县药材年蕴藏量在30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 3.2 种植历史悠久。HL种植中药材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 3.3 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100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5万吨。松籽年收购量1000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40000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17.5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 3.4 区位优势明显。HL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285公里,距牡丹江市仅12公里。滨绥、图佳铁路、201、301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20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175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220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 3.5 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HL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HL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分别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1044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848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561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3.6 电力充足,水质优良。HL所处的黑龙江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295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境内有大小河流144条,全市地下水储量约181.7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黑龙江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4、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4.1 总体思路 遵循药业发展和产业集聚两大规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按照“政府扶持、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法人开发”的方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打造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以中药为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医药加工产业体系,把HL建成黑龙江省外敷药基地,力争做成全省龙头。 4.2 发展目标 到2010年,把园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备、产业配套,以医药生产加工为主,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省级医药工业科技园区。 每年引进入区医药企业2—3户。到2007年,入区企业达到15户,销售收入实现8亿元以上,税收实现5000万元以上。带动北药种植基地发展到2.1万亩。到2010年,入区企业达到25户以上,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带动北药种植基地发展到5.3万亩。 5、园区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5.1 园区在XX生态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下,由HL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建设、经营和管理。 5.2 XX生态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系代表HL市政府负责XX生态农业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4月,是全省第一家省级生态农业开发区。开发区经过多次清理整顿,已成功保留下来,成为全省41家开发区之一。开发区享有省政府赋予的省级开发区管理权限和牡丹江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1.9平方公里,目前已达到2.27平方公里,部分达到“七通一平”。已有12户企业进驻园区,总投资近3.88亿元,其中9户开工建设,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实现7亿元,税金达到3500万元。 5.2.1 开发区管委会对医药园区进行宏观指导,负责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负责园区的征地、向上争取资金、政策、综合协调服务,以及入区项目的审批、对HL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检查、考核等日常事务。 5.3 HL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系XX生态农业开发区于2004年7月成功引进具有35亿元资产的北京泛华集团投资1.36亿元,与管委会共同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泛华集团占公司的51%股权。 5.3.1 HL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医药工业科技园区的筹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经营及日常管理等。 5.4 在经营运作机制上,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存的方针。入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发展。 6、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与保证措施 6.1 配套政策。 6.1.1 新建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代办、领办,办理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 6.1.2 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6.1.3 入区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之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企业投产后前三年,从企业所交流转税地方分成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给予企业法人代表奖励。 6.1.4 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项目给予适当贴息。 6.1.5 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属高新技术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国内先进以上的项目,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 6.1.6 对我市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 6.1.7 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实现全市制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6.1.8 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待遇、出入境、家属就业、职称评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工作、进修学习和生活上便利。 6.1.9 入区特大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优惠。 6.2 保证措施。 6.2.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为企业进驻创造条件。一是在现有的优惠政策上进一步量化,在操作上采取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措施,让投资者发财,以求自己发展。二是推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度,采取开发区、市直各部门、各乡镇分解下达引资任务等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招商的氛围。三是认真搞好项目储备,切实把地产资源优势项目和医药关联产业项目推介出去进行招商,努力形成医药产业和关联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群体。四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大宣传力度,如采取举办招商会、新闻会、报刊广告、上网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宣扬我市发展药业政策和环境。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广泛吸引外商到我市投资兴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药业总量。 6.2.2 拓宽筹融资渠道。 牢固树立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观念,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开辟园区开发建设的筹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投入机制,为园区建设搭建资金保障平台。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在充分论证、做好项目储备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投资计划,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努力扩大间接融资,按照产业和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建立项目筛选优化机制,以良好的预期效益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大力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实施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投资比重。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强化资本运营,推进股份制改造,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领域。 6.2.3 发展中介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按照全市药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贸易、创业服务、信息服务、评估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市科技局要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发挥其培训、咨询、服务等功能,为制药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健全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形式,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努力提高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服务的能力。 6.2.4 加强管理,创优服务环境。严格执行和落实《HL市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规范》和《XX生态农业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内设机构人员和公司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真正做到职责分明、任务明确、协调有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机制,强化为入区企业服务功能,继续推进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全程领办、代办,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针对特殊情况,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方式,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使投资者心暖意畅。 6.2.5 强化协调,形成企业合力。引导企业间要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协调会,共商企业发展大计,实行资源共享,战略联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在信息上互相沟通,在技术上互相交流,在开发市场上互相支持,齐心协力向上新项目、研发新产品和拳头产品上攻坚突破,形成强大的企业整体阵容,共同打造“北药之城”。 7、有关附件 7.1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XX生态农业开发区(省级)的批复(黑政函[2002]40号) 7.2 HL市人民政府与泛华建设集团合作合同 7.3 关于重新组建HL市城北新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决定 7.4 开发区管委会与新城区开发公司工作规范的意见(海新城发[2004]1号) 7.5

HL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总平面图 7.6

HL市主要野生中药材品种及蕴藏量一览表 7.7

HL市中药材种植情况(留存面积) 7.8

医药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篇6

日前,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最轻的固体金属材料,并称即便把这种材料压在蒲公英上面,也不会损坏蒲公英的绒毛。

这种新材料99.99%的成分都是空气,重量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1/100,密度仅为0.9毫克/立方厘米。另外,这种材料具有超强的耐压性,在被压缩超过50%后几乎能完全恢复,并且还有“极高的能量吸收”属性。“这种新材料是由1/1000头发丝那么细的微型空心金属管编成。金属管以十字交叉的方式编成了斜纹网格,临近的网格之间还留有空隙。”参与研究的托比亚斯・舍德勒博士介绍说。

英国首次进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试用

近日,英国在首都伦敦开始首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试用。本次试用将使用高通公司的无线感应式电力传输技术,该技术能够在较远距离内实现高效的电能传输,并且简便易用:驾驶员只需按照平常的方式停车,系统就将自动校准电力传输,使停车和充电都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

高通公司负责人表示,无线充电摒弃了电动汽车的插入型电缆,使驾驶者可以更轻松简单地为电动汽车充电。

日开发出防瞌睡驾驶手机软件

在正常情况下,即使头部发生运动,但由于人体保持平衡的器官发挥作用,眼球的运动会得到自动调节,使视线固定于一点,而当人打瞌睡时,平衡能力下降,视线变得难以固定。根据这一原理,日本中部大学教授平田丰领导的研究小组设计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能够通过监控汽车驾驶员视线的变化察觉他们的倦意,并在其打瞌睡时发出报警音。

平田丰说,开车时只要把安装软件的手机置于驾驶席前方,就能通过手机摄像功能监控驾驶员视线变化,如发现驾驶员打瞌睡,软件会发出报警音,提醒驾驶员注意。

丰田造世界首辆意志控制变速自行车

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世界首辆用意志控制速度的自行车。丰田普瑞斯项目的Parlee PXP自行车拥有由意志控制的变速箱,它会对大脑的指令做出响应。专家认为,通过一些练习,每个人都可熟练掌握控制这种自行车的方法。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成果斐然

本刊讯 日前,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本次论坛以“协作创新・加速融合发展”为主题,邀请到来自跨国公司、国内优秀企业、科研院所及卫生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及北京市相关委办局的代表600余人参会,其中包括跨国企业及国际机构的90余位外方嘉宾。

论坛认为当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应抓住三个机遇:一是在全球人口突破70亿之际,以中国、日本、印度为首的亚洲医药市场巨大,生物医药产业的“东方新世纪”已初见端倪(亚洲人口占全球60%,中国市场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应抓住这一世纪机遇,加强与亚洲区域内企业合作,加快拓展亚洲市场;二是抓住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实施和大量专利药到期机遇,解决北京原料药供应、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平台问题,通过仿创结合、以创为主,加快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发展;三是抓住新医改和新版GMP实施机遇,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建设新型CMO代工线,孵化中小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行业集中度。

本届论坛的“G20工程高峰论坛”全面展示了G20工程的整体形象。各界代表对北京实施G20工程和取得成绩表示高度赞赏。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等共同实施了“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市教委等共同启动“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市药监局等正在围绕G20企业需求成立北京生物医药创新促进平台。G20企业高度赞扬了市政府“实施G20工程,扶持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纷纷表示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切实解决了问题,坚定了企业与北京共发展的信心。临床医院已经参与到G20工程实施过程中,并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在临床研究和院内制剂开发方面的合作。

本届论坛上,日韩方面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将北京作为其国际化战略要地,多家日韩企业已表现出强烈的技术转移与合作意向。基于此,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医药业商会、北京生物医药中心联合韩国生物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生物技术协会通过本届论坛共同倡议构建“三小时创新合作圈”,加强亚洲区域内技术转移与合作,推动亚洲与全球的交流与合作。

此次论坛上,中外企业抓住时机,积极沟通,了解北京产业环境,了解G20工程,并与相关政府机构探讨来京发展方案,坚定了他们来京发展的决心,部分企业已明确表示将在京落地。 本刊记者 刘俊

北京市科委向首都科技界倡议学习践行“北京精神”

首都科技界热议“北京精神”

本刊讯 11月29日,北京市科委组织召开了“首都科技界学习践行北京精神研讨座谈会”,邀请来自首都科技界的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和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学习研讨“北京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交流践行“北京精神”的体会与感悟。会议由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主持。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介绍了“北京精神”的核心内容,并发出首都科技界学习践行“北京精神”的倡议,号召科技人员深入学习践行“北京精神”。

杨伟光在倡议首都科技界学习践行“北京精神”时强调:一是要大力加强首都科技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二是大力加强首都科技界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三是大力加强首都科技界开放包容意识;四是大力加强首都科技界社会主义主流品格培育。

中科院林群院士、庄文颖院士等来自首都高校、院所、企业等科技界的专家、企业家以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北京精神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践行“北京精神”的体会,并对如何在科技界更好地发挥“北京精神”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刊记者 陈治光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

本刊讯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首都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实施以来,在十大疾病领衔专家和科技支撑体系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十大疾病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诊疗实用技术和前沿创新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编制了73项临床诊疗技术规范,推广科技成果26项,推广单位包括400余家(次)各级医疗机构。其中,“中国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标准”等6项技术规范得到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等国家级机构的采纳。制定了23项“社区康复适宜技术”,其中,脑卒中和骨关节病示范社区的就诊量增长了29.8%和79.8%。制定儿童慢性病干预方案,被纳入《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制定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社区康复技术,将在全市推广。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在生物标志物、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等十大前沿技术领域,持续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干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等研究已完成临床Ⅱ期,这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干细胞产品;肺癌、直肠癌、胰腺癌等6类肿瘤的分子标志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项目组织形成“北京模式”推广全国。形成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的“北京模式”,以“政府组织协调,严抓顶层设计、整合全社会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机制和引入过程监管”为理念,获得科技部相关领导认可,并推广至全国。在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首批启动的三个重大项目中,依托“北京模式”,成功承接了“脑卒中”、“慢性肾脏病”两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经费2.4亿元。

三是培养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在国际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科学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截至2011年7月底,共培养3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进11位海聚人才,7位学术带头人、40余位科技骨干。 本刊记者 陈治光

33位中外农业专家

获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

本刊讯 11月20日,由大北农集团主办的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33位有突出贡献的中外农业专家获奖。

篇7

昌平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交通出行便利,服务设施完备,是投资创业、旅游休闲、生活宜居的理想之地。特别是区内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截至目前,辖区内已有包括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在内的42所高校和103家科研机构;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生命科学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和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4个国家级产业园区,以及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了近2万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原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昌平园区”,1991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1994年4月,经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一部分;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和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请示》,昌平科技园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作为中关村最早成立的三个园区之一的昌平园,规划面积11.4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昌平园北区5平方公里(包括昌平园西区、昌平园东区、民办科技园)、昌平园南区即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4平方公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及三一产业园2.48平方公里。

建园以来,特别是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以来,昌平园凭借优惠的产业政策与高效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成为中关村重要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和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昌平园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跨越式健康发展态势。2007年,昌平园实现工业总产值39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60%以上,总收入530亿元、利润总额50亿元、出口创汇8亿美元、上缴税金25亿元,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30%。1992年至2007年,昌平园技工贸总收入累计达到2142.5亿元;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519.3亿元;累计实现利润157.8亿元;累计上缴税费84.37亿元;出口创汇累计超过32.75亿美元。

目前,昌平园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环保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支柱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逐年增加,重点企业推动园区经济发展,骨干企业队伍已经形成,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神华昌运、诺华制药、福田环保、赛迪集团等已经成为昌平的龙头企业,继二六三网络、直真节点、清华阳光、鄂尔多斯,亚都等企业之后,中信国安、英斯泰克、三一重机、中电智能卡、利德华福、巴可利亚得等企业已经加入骨干企业队伍,中软股份、有研亿金、绿创环保、万泰生物、振冲工程、柏瑞安科技、美高仪软件等一大批企业正在加速步入骨干企业行列。

围绕能源科技和生物医药两大特色产业发展,园区专业园建设不断推进。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规划用地面积249公顷,其中一期工程用地面积132公顷,规划为研究、开发、中试基地。二期工程用地面积119公顷,定位为医疗及产业基地。一期聚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国家顶尖的研究机构;在技术支撑体系上,设有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组研发及工程中心、国家863实验动物及病理动物模型中心、北京生物医药孵化基地等;在产业化资源上汇集了扬子江集团、江中制药集团、北京养生堂和奥瑞金种业等国内知名企业,吸引了诺和诺德、Takara等著名跨国公司。

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项目,总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是科技部针对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工程技术创新的巨大需求于2003年2月提出的。一批在提升国家重点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中发挥骨干作用的科研院所(以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工程研究中心和院所兴办的公司为主)聚集起来。目前创新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已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土地开发实施方案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中石油的一批科研院所和企业先期进驻该基地。

昌平园未来发展重点:

(一)始终坚持一条主线――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基地功能

依据国家和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昌平园作为北京郊区的高新区,将推进二次创业,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软硬环境。主动承载首都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产业基地作用,强化昌平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基地功能,加快引进、加速培育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将昌平园建成北京市主要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

(二)重点发展两个产业――能源科技和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方针,积极实施《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年创一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围绕具有产业基础的能源科技、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成就一批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昌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积极实施三项工程――专业园及产业孵化工程、目标招商工程、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工程

篇8

青岛“生物谷计划”是指:在国家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鼓励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背景下,依托青岛独特的海洋生物科技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城市区位优势,在青岛高新区政府与青岛海洋大学联合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科技园”的基础上,与多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合作,借鉴世界生物科技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青岛东部山谷中进行专业规划,引导社会资金大规模跟进,实施技术与企业孵化并举,聚集大批生物与医药企业,建设青岛生物谷产业区。

青岛“生物谷计划”的基本宗旨是:以发展现代生物工程产业群为目的,发挥本地特色和优势,大力引进国际领先的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和成果,努力建设卓有成效的创新服务与创业孵化体系,争取在10年内初步形成我国生物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产业高地。具体目标是:(1)2001年,生物高科技创业孵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入驻生物谷科研型企业30家以上;(2)2003年,生物高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基本完善,入驻生物谷科研型企业超过10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以上,争取1家以上企业股票上市;(3)2005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超过10家,争取有5家以上公司股票上市,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以上。

青岛生物谷的主要开发方向有:基因与遗传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及天然药物开发、纳米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农业生物工程。

2、生物谷建设现状评价

2.1评价目的与依据

青岛生物谷评价目的在于总结“青岛生物谷”及其实施的经验和不足,为青岛生物谷发展提供参考建议。青岛生物谷评价的基本依据是:(1)“青岛生物谷计划”方案及实施现状;(2)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3)国际、国内生物科技园建设的经验。

2.2青岛生物谷定位

自身发展定位。从引进在孵企业、项目数量方面评价,2001年底基本达到预期计划目标;整体发展现状与预期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国际对比定位。国际知名生物科技园区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其内部研发、孵化、生产、服务及管理体系也相对完整,已经或正在产生成熟的生物高技术企业,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青岛生物谷计划实施时间短,其体系、功能都在建设和发育之中。

国内对比定位。国内长春、上海等地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好,生物医药科技园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其内部研发、孵化、生产、服务及管理体系趋于完整,其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孵化或引进生物医药企业众多(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多家,上海张江高科技工业园84家),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高技术园区乃至本市的支柱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青岛生物谷计划实施时间短,其体系、功能都在建设和发育之中。国内北京、广州等地起步相对较晚,但其规划起点高,设计发展规模大,所依据的优势条件明显(北京依托众多国家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信息机构,加之其国际、国内信息、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充沛;广州具有国际市场和国际合作的优势),其发展不容忽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众多生物谷(或基因谷、药谷)的发展计划起步晚,但都有各自的资源(生物物种、医药原料、生态环境等)优势,其专业化医药产业发展具有相对强的竞争能力,应当引起重视。

高新区产业体系定位。生物医药产业是青岛高新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之一(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根据初步调查,本区拥有生物医药企业31家,资产及产值规模远小于电子类产业,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研发等联系也十分有限。

2.3青岛生物谷发展环境辩识

2.3.1国际环境

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共同体等为代表)生物工程及生物制药行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生产与营销等诸多方面都相对成熟,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化开发是21世纪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其核心技术得到国家、企业等大力扶植和资助。对青岛生物谷建设的有利影响表现为:(1)为青岛生物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对象;(2)应当成为青岛生物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象。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生物医药产品更为容易地进入中国,国际企业通过直接投资也参与国内竞争,为青岛生物谷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国际技术成果和产品得到严格的产权保护,加入WTO意味着必须遵循国际技术贸易规范,获取先进技术将面临更大挑战。

2.3.2国内环境

加入WTO后促使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及政策法规改革,同时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将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国家对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以及对于海洋产业的重视,对于青岛发展以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为特色的生物谷十分有利;国内已经或正在建设几十个各类生物医药园区(或称基因谷、药谷、生物制药园、生物岛、生物城、生物带、生物谷),造成对国际、国内生物医药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激烈竞争,对于青岛生物谷建设造成不利的国内竞争环境。

2.3.3青岛市环境

优势因素(按重要程度大小排序):(1)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主办城市:有利于迅速提高青岛市国际形象与地位,为吸引高技术产业提供良机;(2)国家海洋科技(含海洋生物科技)基地;全国海洋科技研究与开发、高等人才培养基地,为生物谷技术、人才源头建设提供坚实基础;(3)国家级疗养、康复基地:为生物医药产品应用、临床试验提供基础;(4)优越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吸引高级人力居住和创业;(5)国家知名企业集群: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等国内及国际知名企业,为其它企业发展带来示范效应和名牌延伸的优越条件;(5)区位优势:拥有海、陆、空交通运输优势;

不利因素:(1)青岛市生物医药企业规模、数量、知名度等都相对较小;(2)青岛市海洋科技产业化程度偏低;(3)生物医药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4)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小企业)不发育;(5)咨询、中介、金融等创新服务机构相对缺乏。

2.4青岛生物谷基本结构分析

2.4.1深层结构分析

生物谷建设的文化理念。主要生物谷计划提出的理念主要包括:“集聚人才、集中成果、集成技术、集结资金、集散信息”的创业平台;让学家由“科学人”变成“产业人”,再成为“自由人”;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创业留人;政府就是“服务”。提出创建的生物谷文化包括:挑战自我,创业报国;经营自我,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瞄准市场,走向国际;长远规划,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人才战略,资本运营。在理念上的概括中,注意强调要素的集聚和塑造以人为本的创业环境,而对企业、产品和人才的国际化竞争与交流等理念强调不足。对文化的概括则缺乏精炼性,难以进行宣传和贯彻。

生物谷制度建设。生物谷计划提出的制度建设内容包括:“遵循国际规范和通行惯例,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规律办事政府参与不参股,支持不包办,(宏观)协调不强制,(微观)服务不干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企业化科研机构高效率、大规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专业孵化器创业的文化氛围,靠创业留人的机制。”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于政府对生物谷计划实施的国际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强调不足;对于生物谷计划实施的企业化(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国际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强调不明显。

2.4.2组织结构分析

资源整合体系。(1)技术源头整合。建立国家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十分必要,但同国际、国内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生物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连接功能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生物谷现今同国际、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机构的联系尚比较分散。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战略联盟或合作伙伴,使得技术源头的稳定性、竞争力不强。(2)人才源头整合。青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对于生物技术人才的高级人才培育尚显不足;对国际、国内生物、医药领域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吸引和联合培养野味内入正规渠道。(3)资金源头整合。生物谷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资金引进、利用与退出机制,而现在生物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建设相对欠缺;随着国家加入WTO后对国际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开放,青岛对于中小高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有些资金源头缺乏对前景好的项目的有效、及时投入,职业化的相关咨询、中介服务机构比较缺乏。

技术及企业孵化体系。(1)应强化对被孵化企业、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不仅包括物业、办公等服务,而更应该建立专业化服务分支机构,强调信息咨询、市场营销、人才流动、质量评价、资金运作等功能;(2)促使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建立学会及企业协会;(3)建立与国际、国内相关生物技术孵化器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生产体系。(1)生产基地发展空间有限,基地建设落后于孵化器的建设;(2)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中的生物、医药企业和中国知名医药企业)建立独立生产、研究开发机构(分支)比较缺乏;(3)生物医药企业的生产体系的建于本区发展有限空间形成一定矛盾。

管理与服务体系。现在尚处于政府的宏观管理为主的时期,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战略规划与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生物谷自身应企业化自主管理也处于初步阶段。服务体系的生物企业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运作方式应该企业化以及国际化程度也比较低。

2.5青岛生物谷运行机制分析

现阶段青岛生物谷的外部资源整合机制和外部市场开拓机制更多地具有自发的性质,对国际要素吸引和国际市场开拓、营销的良性机制尚待加强。生物谷内部运行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正处于建设之中,而建设初期的关键是如何激发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

2.6青岛生物谷发展判断

发展阶段。青岛生物谷处于发展的初期,其特征为:(1)具有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巨大潜力;(2)生物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处于聚集阶段;(3)生物谷孵化、服务机构正在完善,产业化基地初步确定;(4)生物技术企业、产品尚未正式产出,国际、国内影响尚不明显。

发展途径。青岛生物谷发展初期的途径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旨在培育其生存与发展能力,为其自主发展打下基础。

3、存在问题总结

3.1青岛生物谷发展环境问题

青岛生物谷的发展在国际和国内都不具有超前发展的优势,需要其走后发创新和超越式发展的道路;青岛市的诸多潜在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如名牌企业的延伸与投入,疗养与医疗机构的纳入,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申奥城市的影响,会展经济的推动等。

3.2青岛生物谷深层结构问题

青岛生物谷文化与理念应如何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管理决策和具体经营中体现出来,是解决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好政府管理、服务与生物谷自主运行的关系,是当前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3.3青岛生物谷组织结构问题

青岛海洋(生物)科技优势明显,而生物医药产业不发达,造成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企业孵化和生物医药生产等三个环节的不协调,可能会使孵化企业将来面临缺乏下游生产企业的问题。对技术、资金、人才的整合,尚处于相对自发的阶段,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对优势资源的激烈竞争,生物谷服务体系(生命科学研究院、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机构需要进一步专业化和强化。对成熟企业、机构的整体(分支)引进不足,使孵化企业的产业化面临问题。

3.4青岛生物谷运行机制问题

现阶段青岛生物谷的外部资源整合、外部市场开拓、外部环境适应机制的建设需要提高到战略层次;青岛生物谷内部运行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也应通过组织建设来加强。

4、对策与建议

4.1青岛生物谷自身发展对策

建立协调生物谷计划整体运行的企业化组织机构,对各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与组合,使其具备相应功能,以保证生物谷计划的成功实施;健全各资源整合机构和团队,加紧对资源的竞争,尤其是强化与技术源头的联系的分支机构;加紧建设风险投资机构和资金投入中介机构;建设专业化的青岛生物谷信息交流与交易平台,增加网站的专业化信息交流与技术、人才、产品交易内容;加强对被孵化企业的跟踪服务,强化相互间的正式与非正式联系,建立相应专业协会与行业协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协助引进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与国际、国内知名生物科技园区及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4.2青岛高新区应采取的对策

继续大力支持“青岛生物谷计划”,在扶植方式上体现规范化管理的特征,按WTO国际通行规则要求改革政府管理生物谷的政策与具体方式;支持和协助筹建生物技术产业孵化与创新服务体系(孵化、中介、咨询、融资、物业等),促进其按企业化运作;积极支持和促进生物谷建设的国际化合作与竞争。

4.3对青岛市政府的几点建议

将“生物谷计划”当作青岛新世纪初期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战略,予以全方位支持,结合青岛优势企业和知名活动(会展、节庆)进行宣传和推介;积极协调与“生物计划”有关的地方及驻青单位企业、机构,使生物科技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结合申办奥运会成功,积极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生产与生活设施的投资建设,为“生物谷计划”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2001中国高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38.

[2] Liu Shuguang,Chen Cai.Progress of regional economicgeography in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J].The Journal ofChinese Geography.1999,8(3):257-263.

篇9

关键词:产业园;南阳现代中药产业园;项目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背景

近十年来,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中药产业占据了我国GDP接近5600亿元的份额。2004-2013年,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海王”品牌连续10次蝉联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医药行业榜首。以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是海王集团发展医药产业的核心战略,通过产业链整合,海王同步推进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提炼全产业链的价值优势。形成了以品牌为基础、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全产业链竞争为特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2.项目选址

本项目地块位于南阳现代中药产业园项目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的南阳,距武汉、西安、郑州均不到400公里,战略地位突出。南阳市新区的迎宾组团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区。

河南省南阳是东汉伟大医学家,世界伟人张仲景故里,是中药天然药库,闻名遐迩的道地名优药材之乡。打造具有全国乃自全球影响力的中药材的加工和展示交易中心,南阳“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南阳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三面环山,具有“南都帝乡”、“武圣故里”、“卧龙之地”、“千里玉都”、“中华药都”之称。南阳独特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中药资源,悠久的中药文化传承,已经形成中药的工业体系,政府行业的支持等,为南阳现代中药产业园提高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王集团将投资23亿元人民币,在南阳新区建设“南阳市现代中药产业园”。 该园区计划占地800亩。规划中总建筑面积约1062万平米,规划设计形成8个功能,打造产业发展,创业投资服务交流为一体化的综合区域。

3.项目内容

3.1 展示交易区中心——中药发展动向的风向标

展示交易中心占地约86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米。是“五个一百工程”发展的龙头、豫鄂陕高端养生保健产品的展示和交易中心.国家级检验检测及养生保健电子商务中心。

主要功能是集交易大厅、展示大厅和电子商务平台的综合体,具有日客容量在5万人以上的承载能力。展示交易中心整体建筑采用中国风的造型,传承千年中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雅致、大气,作为园区的形象展示区。

3.2 会展商服中心——“永不落幕的仲景医药节”分会场及中医药学术平台

会展商服中心(含检验检测),占地约16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是国家级检验检测及养生保健电子商务中心。

会展商服中心将提供一流的信息展示、商贸洽谈、金融餐饮、现代化办公等服务,休闲、商务两相宜。致力于打造“永不落幕的仲景医药节”的分会场、全国中药厂家办事场地和全国中医药学术平台,集中建设现代化中药及中药饮片质量检测中心。形成具备相当规模、全产业链可追溯的产业链运行体系,和国家级的中药检验检测平台。

3.3 产销一体企业聚集区——产销一体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产销一体企业聚集区,占地约390亩,建筑面积约36万平米。利用园区优惠的入园政策、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按照标准化的饮片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为入园企业提供统一的现代化公共信息服务、贸易信息咨询服务、电子商务培训和物流仓储服务等,吸引国内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建立产品采购与展示交易基地,以及南阳本地中小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入园集聚。在建设模式上,针对中小企业中药饮片经营特点,将采取“销售+加工”相结合的模式。规划设计模块化的单元、大小可自由组合,能满足不用商户的需求,以及分期建设的需要。以景观轴引入人流,延续交易中心的风格,环境雅致、空间实用,顶层设有透明顶棚区域,即可采光,又可通风、避雨、晾晒,专为药材商量身订造。

3.4 仓储物流中心——中药材专属的集散运输基地

仓储物流中心,占地约80亩,建筑面积约6万平米。是整个园区的公共物流平台。分为常温仓储区和低温仓储区,为企业中药原料、辅料和成品提供先进的储藏保管服务和部分干燥、灭菌等服务。与此同时,园区还将积极引进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大型货车停车场,通过景观隔离与美化,给供货商户带来物流运输方便,将南阳的优质中药资源输往五湖四海。

3.5 现代化中药饮片GMP示范区——中药加工品牌示范区

现代化中药饮片GMP示范区,占地面积约215亩,建筑面积约18万平米。借助海王集团已经形成的规范中药加工体系及丰富的中药生产线,利用南阳区域独特品种的中药材优势,在园区内设立海王集团中药饮片GMP示范区,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分工合作模式,借助海王集团丰富的销售网络,将南阳本土中药材以先进的剂型,甚至中药西化的形态推向国内外市场,打响品牌。厂房采用模数组合、围合式布局、设计内庭院,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塑造花园式示范区。

3.6 台湾健康科学园区——中医药技术引进和推广的示范区

台湾健康科学园区,占地面积约80亩,建筑面积约6万平米。是中成药及保健食品生产、饮片加工集中区域,区域内将建设若干条符合GMP标准的现代中药生产线。通过海王集团与台湾、韩国、日本等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中药饮片精深加工和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力求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产品质量和效益提升等方面为本土中小饮片加工企业提供示范。

3.7 商务配套区——复合型的综合服务中心

商务配套区,占地约62亩,建筑面积约6万平米。服务不同层次人群,为整个园区提供酒店、餐饮、会议、洽谈等综合服务功能,为园区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保障。塑造为园区的标志性入口建筑。

3.8 居住生活配套区——促进产城融合的现代生活社区

居住生活配套区,占地面积约200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米。为园区发展提供必要的居住以及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促进产城融合,打造为集生态与文化共融的现代化生活社区。

园区将按照“一园五区”的规划分期进行建设,五区分别是生产区,展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检验检测区、商务配套区,其中生产区分为中药饮片加工区和中成药生产区,园区将集中为入园企业及新区该产业片区的其他中医药企业提供展示、物流、检测、信息等四大公共服务,体现园区完善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4.项目预期效益

发展平台;以中医药为号召,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提供发展平台,吸引成熟有实力的知名企业进驻。交流平台;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定期举行企业论坛、会展交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展示推介企业发展的新成果。服务平台;为企业进行配套服务的金融创投、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商务接待、商业服务、文化体验、物业管理等服务设施。将整个园区建成集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加工炮制、交易展示、仓储物流、检验检测四大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打造环境先行 的示范区。

5.结语

南阳现代中药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南阳市中药产业乃至全国中药产业全产业链升级转型的示范区。

基金项目: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科研项目《SKETCHUP. PRO软件与手绘城市规划专业三维效果图的研究》提供资助

参考文献

全国各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蓬勃发展.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9年11月19日.

四圣故里南阳. 杂谈. 2011年02月28日.

南阳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活动安排. 2013年10月21日.

篇10

【关键词】生物制药 ;发展概况 ;现状 ;前景;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0}

一.生物制药的特点

1、投资大。国际上一个新药物的研制一般需2-3亿美元以上,我国生物制药业虽起点较高,但从基础技术开始新产品研制耗费的资金在5000-10000万元以上。

2、回报高。生物制药具有高回报的特点。一般来说一种新产品研制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后的回报大概在10-15倍之间,新产品规模生产、上市2-3年后就可收回本金。

3、风险大。从刚开始确定生物制药项目开始,到产品临床试验,转化为大规模生产后可能因为各种生产资质到时项目失败,在业内有有句话形容生物制药行业,那就是有100家企业同时进行某种项目的研究,最总成功的也只有5-10家。

4、周期长。一个生物技术产品从头研制,到获得技术开发成功,最少需6-7年时间,再到临床运用、广泛推广还需2-3年时间,可见其开发周期相当漫长。

5、低污染。生物药品的生产制造一般在常温下进行,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极少,对周围环境几乎不产生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二.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国际上的生物制药的发展是随着生物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美国发明生物技术并被运用生物制药行业,在以后的几年中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以后,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到生物制药行业的研究,并将这个领域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政府在研究经费方面大力扶持,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凭借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扶持,准备在最有前景的领域站稳脚步走向最高点。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改变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战略目标,生物制药作为高科技和行业的支柱之一,是各国大力发展和扶持的行业。

三.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现状

对中国来说,扶持本土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医药领域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提升中国综合实力,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从生物医学产业分析,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是水平落后;另外,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这使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高,相对容易赶超世界水平。

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际,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开始大发展。因此在这一新的领域的起步相对于传统行业要来得高,国际上最新的产品,经过几年消化后,我国医药企业也有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能力。

总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四、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前景

与其他的行业相比,生物制造业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是最具潜力的医药行业。自其产业化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药品市场增长率以及全球GDP成长水平。

随着全世界对生物药业需求的增加,以及其带来的效益,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速度远超于其他子行业。但是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在整个医药产业领域中占的比重仍不是很高。“十一五”以来,中国在生物科技创新产业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工程,使中国在这一领域有了好的发展优势。宏观调控下,生物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生物科技水平飞速提高,重大生物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加快,积聚日益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国我国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生物医药必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五.人才需求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人、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因此,今后应该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大投人。

培养科研开发决策、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人将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人和技术的结合将超越资本、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竞争武器。生物制药属于知识密集产业,对人才及其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注意培养新药开发人员的科研水平,更要提高新药开发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必须把新药开发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升到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的高度。在生物制药行业,设备比较落后,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所以在此行业对人员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结语】

截至目前,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政府从上到下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国内的国企和私企对生物技术的关注和生物技术的开发;而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也汇集了一大批自己培养和海外归来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学家还有企业家,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在5-8年,而我国进入生物工程领域的时间还比较短,回报周期还不没有到来。预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期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大丰收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王飞娟 张爽 王燕.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华章, 2011,(3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