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办法

篇1

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条例具体内容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规范网络表演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网络表演是指以现场进行的文艺表演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实时传播或者以音视频形式上载传播而形成的互联网文化产品。

网络表演经营活动是指通过用户收费、电子商务、广告、赞助等方式获取利益,向公众提供网络表演产品及服务的行为。

将网络游戏技法展示或解说的内容,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实时传播或者以音视频形式上载传播的经营活动,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 从事网络表演经营活动,应当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条 从事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的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根据《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向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申请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应当明确包括网络表演。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标明《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

第五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对本单位开展的网络表演经营活动承担主体责任,应当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和《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内容审核管理制度,配备满足自审需要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审核人员,建立适应内容管理需要的技术监管措施。

不具备内容自审及实时监管能力的网络表演经营单位,不得开通表演频道。未采取监管措施或未通过内容自审的网络表演产品,不得向公众提供。

第六条 网络表演不得含有以下内容:

(一)含有《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禁止内容的;

(二)表演方式恐怖、残忍、暴力、低俗,摧残表演者身心健康的;

(三)利用人体缺陷或者以展示人体变异等方式招徕用户的;

(四)以偷拍偷录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五)以虐待动物等方式进行表演的;

(六)使用未取得文化行政部门内容审查批准文号或备案编号的网络游戏产品,进行网络游戏技法展示或解说的。

第七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得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未成年人参与的网络表演,不得侵犯未成年人权益。

第八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要加强对表演者的管理。为表演者开通表演频道的,应与表演者签订协议,约定双方权利义务,要求其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

第九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要求表演者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并采取面谈、录制通话视频等有效方式进行核实。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依法保护表演者的身份信息。

第十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为外国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表演者(以下简称境外表演者)开通表演频道并向公众提供网络表演产品的,应当于开通网络表演频道前,向文化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得为境外表演者开通表演频道。为境内表演者开通表演频道的,应当于表演者开展表演活动之日起10日内,将表演频道信息向文化部备案。

第十一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在表演频道内及表演音视频上,标注经营单位标识等信息。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根据表演者信用等级、所提供的表演内容类型等,对表演频道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

第十二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完善用户注册系统,保存用户注册信息,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者服务协议,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发现用户违法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为其提供服务,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巡查监督管理制度,对网络表演进行实时监管。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记录全部网络表演视频资料并妥善保存,资料保存时间不得少于60日,并在有关部门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向公众提供的非实时的网络表演音视频(包括用户上传的),应当严格实行先自审后上线。

第十四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发现本单位所提供的网络表演含有违法违规内容时,应当立即停止提供服务,保存有关记录,并立即向本单位注册地或者实际经营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报告。

第十五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在每季度第一个月月底前将本单位上季度的自审信息(包括实时监运情况、发现问题处置情况和提供违法违规内容的表演者信息等)报送文化部。

第十六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举报系统,主动接受网民和社会监督。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举报受理,建立有效处理举报问题的内部联动机制。要在其网站主页及表演者表演频道页面的显著位置,设置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链接按钮。

第十七条 文化部负责全国网络表演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统一的网络表演警示名单、黑名单等信用监管制度,制定并网络表演审核工作指引等标准规范,组织实施全国网络表演市场随机抽查工作,对网络表演内容合法性进行最终认定。

第十八条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对网络表演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重点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市场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对辖区内网络表演经营单位的指导、服务和日常监管,制定随机抽查工作实施方案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根据查处情况,实施警示名单和黑名单等信用管理制度。及时公布查处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网络表演行业的协会、自律组织等要主动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和经营规范,开展行业培训,推动企业守法经营。

第二十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四条有关规定,从事网络表演经营活动未申请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予以查处;未按照许可证业务范围从事网络表演活动的,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予以查处。

第二十一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提供的表演内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八条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条有关规定,为未经批准的表演者开通表演频道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八条予以查处;逾期未备案的,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予以查处。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自20xx年3月15日起,按照本办法第十条有关规定,通过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向文化部提交申请或备案。

第二十三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有关规定,未按规定保存网络表演视频资料的,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一条予以查处。

第二十四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条予以查处。

第二十五条 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有关规定,未能完全履行自审责任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九条予以查处。

第二十六条 通过信息网络实时在线传播营业性演出活动的,应当遵守《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及《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解读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条例《办法》要求,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向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申请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篇2

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继续做好区图书馆新馆、区文化馆、博物馆和韩天衡美术馆的组织机构组建、人员招聘等工作,高起点高质量组织好这几个馆的开馆试运行。加快推进保利大剧院建成后的日常运行管理、考核机制的建立,为日后运行奠定基础。继续推进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云平台建设,年内完成硬件集成到位、软件系统开发、资源内容采购制作和运行保障研究等方面工作,并成功进行试运行,通过建设虚拟的数字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协助指导工业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菊园新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安亭镇图书馆等社区文化设施的新建、改建工作。从人口分布、发展配套和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统筹考量、规划设计新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布点。推动、巩固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试行推出对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回头看”或“复检”。年内新建25个“百姓书社”,完成全区100个“百姓书社”的建设目标。

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在设施完善优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通过内容输入、项目牵引、人气带动等手段,探索形成对基层文化服务内容的保障机制,达到每个村居文化活动室月活动目标,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内服务项目的常态化、经常化。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大群文节目创作力度,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量。以群众多样化和区域性的文化需求为依据,全面整合市、区、镇以及周边地区可供配送的文化资源,通过集中配送与连锁服务,形成多种形式的供给模式组合。鼓励推广“客堂戏”、“百姓梨园”等特色服务项目,通过个性化、分众化的项目引导,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文化发展格局。大力扶植群众文化示范团队,引导群众自主参与文化活动,培育形成体现群众主体地位的文化发展土壤。搭建展示平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深化“百姓大舞台”和“百姓大展台”形式和内涵,提高组织形式的有效性,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百姓的参与度。同时,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以对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服务内容的支撑保障为重点,继续做好文化服务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进敬老院等活动。

加快公共文化机构功能提升的探索实践

以新馆建成为契机,全面提升三馆一院的服务水平,展示区公共文化建设新姿。区文化馆在对基层文化建设做好组织、指导的同时,要在提升创作水平、提供服务平台和做好资源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区图书馆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基础,在引导社会读书、形成直管模式和搭建数字化平台等服务特色,拓展其“公共空间”的功能,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对已经完成的2个街镇图书馆直管模式项目和3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要抓紧总结形成运行、管理办法。同时,继续在有条件的街镇图书馆开展图书馆直管模式探索试点,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的体系化建设。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要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承传统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开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好作用。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互动,寻求资源介入和理念更新,通过项目合作、活动开展和机构进驻等方式,不断展示历史,宣传文化。要以市将出台《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草案)》为契机,不断规范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高效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完成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统一形象标识的设计、制作和启用,便于识别与宣传。

以保护传承、展现魅力为重点,不断扩大地区特色文化影响力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完成“区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系统”文物管理数据录入工作。强化属地管理,加强地面文物保护的日常巡查力度,完成文物保护单位“黄淳耀墓”、“印家住宅”二期、“印氏住宅”的修缮。视情启动“王敬铭住宅”的保护修缮工作、督促做好江桥“沈家祠堂”的修缮。加大《文物保护法》的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做好新城建设、老城保护性改造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好博物馆新馆开馆过程中陈列文物、库房文物的包装搬运以及文物布展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加大地区特色文化的研究宣传力度

继续加大科举文物的征集力度,不断丰富科举文物的馆藏资源,组织中国科举文化展赴湖北省、广西省巡展。深化科举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好《科举学论丛》。主动加强与各地孔庙的联系和业务交流,促成秋霞圃国家研究院落户孔庙。开展孔子与国学文化的课题研究,进一步发挥孔庙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推进“孔庙活化”工作。与浙江画院共同编辑《陆俨少传》,丰富陆俨少山水艺术研究资料。继续做好《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和办好专业刊物《画坛》,承续地方历史文脉。

拓展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公共服务功能

搞好公共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服务,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文物普查图片展巡展和嘉博讲坛系列活动,吸引市民走进博物馆。以博物馆新馆开馆为契机,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开展馆际互办展览活动,引进“保利圆明园国宝展”、“湖北楚墓出土文物展”、“清代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精品展”、“广西民族服饰、银饰展”等特展。组织好“从走出来的山水画家学术邀请展”、“陆俨少、齐白石艺术交流展”以及“故乡行”系列书画交流展览活动。进一步拓展公共美术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继续开展“爱上美术馆”公共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市民书画赏析能力,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

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机制,以国家级和市级保护项目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传承人的作用,做好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扩大传统文化项目的社会、市民的知晓率。举办非遗项目展览,在继续做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的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展活动向社区延伸。

以加强服务、统筹监管为手段,不断推动文化市场规范繁荣发展

强化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通过深化行业专管员和借助全区城市综合管理联勤机制,推进文化市场网格化管理。完善“文化市场三级联动巡查员”工作机制,提高市场掌控能力。积极探索文化市场各经营门类的特点和规律,重点形成“市场问题发现机制”,以适应监管领域不断拓展的需求。继续深化“网吧”分类管理、道口协查等工作机制,确保市场的规范有序。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及时性。加强信息互通,抓好文化市场信息员和市场监督员队伍建设。

篇3

一、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总体评价

(一)法律法规宣传比较深入。县政府及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职能部门把文化市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利用各条渠道、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强化社会监督力度的同时,经常性组织经营业主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及时向他们通报文化市场执法情况和文化市场守法遵规、诚信经营情况,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引导文化市场经营者遵纪守法,文明经营,努力加强行业自律。

(二)管理工作机制比较健全。县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文化市场实际,建立了“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协调工作机构,构建了比较全面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分别制定了《县关于深化完善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方案》、《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规程》、《县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县文化市场经营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行业自律和业主自律工作,使我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工作职能履行比较到位。按照国务院关于文化市场要“严格规范、依法整治”的原则,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加大了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音像和印刷出版市场、娱乐服务场所以及非法安装卫地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全县文化市场的净化程度有较明显的提升,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整体形象有较大的改观,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违规经营行为正在逐步减少。

(四)执法能力建设得到设施得到加强。县政府及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形象良好”的专业执法队伍为目标,一是努力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宗旨观念,组织他们积极投入“两年活动”,深入开展“树形象,正队风”、“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主题教育,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二是狠抓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以及文化市场理论的学习,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市场调研,探索工作规律,积极完成省、市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并以调研成果指导文化市场管理实践,努力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和办事效率。三是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制定完善自我监督工作制度,制订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岗位职责,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进行绩效考核,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职与责相统一。四是根据现代执法管理的要求,县政府于2007年拔出17万元专款,用于文化市场执法大队购买电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暗访机等,取证执法装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效提高了执法硬件的保障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在充分肯定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一)文化投入力度亟需继续加大。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既要靠管理,更要靠投入。县政府虽然近年来对文化投入有了一定的增加,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还较大。“两馆(县文化馆、图书馆)一站(乡镇文化站)”建设与“省级文化先进县标准”相距还很大,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民众日常文化和年节民俗文化等等,都亟待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的财政投入力度。

(二)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理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涉及法律法规多、牵连职能部门多,《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实施一年多来,在联合执法中的牵头协调、平时工作中的信息互通共享、联合执法时的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仍屡有发生。通过普法教育以及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组织开办业主法制培训班、开展文化市场法制集中宣传月活动,文化市场经营业主及全社会的文化法律意识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文化市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是比较薄弱,有些经营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依法经营存在着“学法时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状况,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从当前调查情况看,其主要表现:一是黑网吧禁而不绝,网吧超时经营、非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节假日期间尤为突出)等违法违规经营问题仍然存在。二是部分群众对歌舞娱乐场所噪音扰民或使用高音喇叭招揽客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问题反映较大。三是音像市场中正版与盗版音像制品混杂,以正版为掩护、伺机销售盗版音像制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无证经营(有的甚至以试营业为名,无证营业长达数月之久)、变换名称骗取批准、超范围营业、游戏机赌博等问题都亟待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切实改进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五是有的文化娱乐场所标准化程度有的还有一些距离,安全隐患仍需进一步重视和消除。

(四)、执法能力建设仍需不断加强。一是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对文化市场管理门类范围广、涉及法律法规多、技术含量高的实际,我县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在岗人员偏少,思想修养、法律和业务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问题仍很紧迫。特别是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缺乏,执法中凭经验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经费不足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文化市场管理范围由原来单一的娱乐场所管理,增加了文物、广电、体育等方面内容,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也相应扩大,人员编制得到增加,而财政预算的文化市场管理、执法经费仍然保持在1998年核定的12万元标准。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文化市场管理罚没收入还要上交一半,执法经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再是联合执法缺乏专项经费。文化市场执法涉及部门多,经常需要协同联合执法。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导致各部门主动牵头的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影响着执法效果。三是高技术监管装备亟需购置。随着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监管的技术装备还很不适应。实时监控等技术设施亟需早日购置和投入使用。

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这就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管理,着力构建一个健康有序、丰富和谐的文化市场,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其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现。因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大投入,积极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是根本,管理是保障。要以“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为载体,全面规划,以“两馆一站”建设为基础,以丰富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分工协作机制。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综合协调功能。要认真总结《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文化市场管理有关职能部门的各自职责及其协作责任,完善和理顺牵头联合、分工协作、沟通反馈、信息共享、后勤保障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努力开创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依法高效的良好工作格局。

篇4

一、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抓创建。根据区委、区政府和省市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在区创建领导小组领导下,抽调人员组建创建工作班子,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资源,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去年4月份,召开全区创建动员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区政府成立工作督查组,区人大、政协多次开展创建工作视察和专项检查。区创建办公室建立工作例会制、信息通报制、联动协作制、综合督查制等有效机制,通过工作例会、分析会、专题联席会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各方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抓创建。围绕创建目标,制定下发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工作计划、工作职责及任务分解等文件,明确了创建目标、创建任务、创建责任。区政府和各街道、镇进一步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区文化中心、区体育中心和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步伐,确保全部达到创建标准。认真对照标准,高质量完成台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装订工作。注重细节、精心准备,圆满完成创建迎检。

三是强化营造氛围抓创建。通过媒体宣传、环境宣传、活动宣传和介质宣传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宣传创建意义和目标。设置户外宣传广告和墙体广告,制作创建专题片、画册、图板,区创建办编发创建工作简报32期,动态反映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我区在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多次被省政府《专报》、《信息》、《参阅》等刊物刊发交流。

二、阵地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设施规划编制完成。作为市唯一的试点区,《区文化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于去年5月获市政府正式批准。专项规划提出了近期到今年、远期到2020年全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为我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阵地网络不断优化。区文化中心、网球场、体育场分别于去年2月、10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区级已形成区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广场、全民健身广场“三馆、两中心、两广场”文化体育设施布局,逐步构建区、街道(镇)和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综合体。至去年底,全区8个街道、镇已有6个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面积达1500平方米以上,全区4个街道、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级“东海文化明珠”标准,8个街道、镇创建为“东海文化明珠”。

三是基层文体设施全面覆盖。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为抓手,全区新建、改造健身苑(点)等设施36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气排球、地掷球场(室)31个。目前,全区共有全民健身苑(点)330个,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嗒嗒球、门球、气排球等场地182个,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80平方米,社区(村)健身苑(点)的建设数量和质量均走在全省前列。以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为动力,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一证通”工程100%全覆盖,是全省首家实现“一证通”工程全覆盖的区(县、市)。

三、群众活动彰显特色

一是“文体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元宵灯会、服饰风情节、红歌会、国际龙狮邀请赛、区田径运动会、全民健身月活动、“文化共享工程”走进大项目文艺演出等大型文体活动,主办、承办浙江省青少年游泳达标赛、市钱塘武术功力大赛、市五人制笼式足球赛、区机关系列健身活动等20余项省市级体育竞赛与活动。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培训、送体质健康测试”进村社、进大项目、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的“五进五送”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广场文化年”活动,目前,全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798场,放映电影1385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区文化馆举办了舞蹈、声乐、摄影培训和社区文艺骨干等培训班18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充分发挥全区554支文体团队的带动作用,区摄影、文学、舞蹈、音乐等团队创作表演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奖项30余项。钱江影会会员作品在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获得“一金一银”的好成绩。充分发挥区体育指导中心和体质监测中心作用,全年完成单项国民体质监测人数3000余人,完成机关干部和社区群众专项监测500人。

三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组团参加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部28个项目、成年部8个项目的比赛,取得青少年部金牌总数是32枚、总分1030分的成绩,名列全市金牌数第9位和总分第7名。建立青少年单项运动队,全年参加省、州市各单项比赛20余项。组队参加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浙江省少年儿童国际象棋锦标赛等,并取得优异成绩。

四、品牌培育取得突破

一是启动筹办广场民间文化市场。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要求,在区广场跳蚤市场领导小组领导下,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市场管理运行方案,开展前期调查研究,科学准确市场定位,制定入市条件,开展摊位设计与制作,制定《广场民间文化跳蚤市场及交易人员、交易品准入(试行)管理办法》、《广场民间文化跳蚤市场管理运行(暂行)管理办法》,抓紧抓实市场启动筹备工作。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宣传、广告宣传、海报宣传、网站宣传等各种途径,广泛进行市场宣传推介和招商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织造技艺”作为我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通过举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去年,获得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大力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形态。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皋亭山文化,出版民间文学作品《皋亭山传说》。加快推进影视文化一条街建设,举办年会、“亲近”知识竞赛等活动,旧居接待参观2万余人次。积极培育“一街一社一品”,全区8个街道(镇)的115个社区(村)明确了“一社一品”培育方向、目标和举措。积极打造“欢乐文化周”、“文化超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文化活动。

五、市场监管日益完善

一是监管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以“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为契机,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开展普法培训5期,培训文化市场从业人员550余人。坚持日常监管、重点稽查、专项整治相互协调,组建街道(镇)文化市场监督员队伍,全区文化市场巡查覆盖率达100%,社会义务监督员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文化市场监管网络不断健全。

二是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开展文化市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无证照电子游戏机、赌博机专项整治和创建“无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镇、街道”等20余项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检查400余人次,检查文化体育市场2250家次,查处、取缔非法经营点87个,取缔非法音像制品大、要案3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5.6万余张,非法出版物近300张,办结行政处罚案件68件,受理各类来信、来访、来电57件,查处率、结案率均达100%。

六、管理创新不断推进

一是依法行政理念进一步强化。健全完善了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明确了重大决策事项的范围、决策程序规则,健全了科学民主规范的行政决策机制。同时,建立行政执法内部评查制度,规范执法文书。按上级业务部门规定和要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行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提高行政执法行为的社会效益。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品牌;产业园区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是2.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人,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5%。2007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仍不大,实力偏弱。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20%。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三)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但集约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不断深入,涌现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同时,我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使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2006年,我国民营文化企业约29万个,从业人员320万人,分别是国有文化企业的5倍和5.5倍。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如,2005年,中央电视台总收入为120亿元,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2003年营业额就达416亿美元。此外,我国文化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较低,对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也较低。如,美国以花木兰题材拍摄的动画片净赚6亿美元,而我国拍摄的《宝莲灯》仅只收回成本。

(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方面初显成效。2007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然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

(二)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不完善。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难度。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许多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一些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三)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我国的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诸多文化产品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影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扶持政策。一是加强整体规划。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产业,有必要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要在已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动漫业、出版业、影视业等重点产业专项规划,明晰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各地要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本地规划。二是完善法规政策。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应对国外文化扩张及世贸规则,制定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氛围。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形成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发展环境。要围绕落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开展配套服务。要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发展难点,开展针对。如,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可实施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和银行贷款贴息政策,并建立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制,为推进动漫业发展,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培养市场主体。合理划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减少和下放具体审批事项,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定规划、完善服务上来。在全国改革试点地区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整合工作,组建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努力形成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政府要逐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有序开放文化市场,消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通过建立联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在全国大中城市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改制,特别要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非公益性报刊和文艺院团的改制步伐。转制单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转制企业要加强管理,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园区。首先,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将现代科技引入文化创作、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各环节,改造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方式,推进核心层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推进广播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增强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其次,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对动漫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推进三网融合,整合发展新兴媒体,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把民族文化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促进产业集聚。以建设产业园区为切入点,推进产业集聚。扶持建立一批示范性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合理布局,明晰定位,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在园区内加强上下游企业的互补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放大集聚效应。建立完善示范产业园区和基地的评估与奖励机制,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篇6

一是以传播先进文化为方向,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的公众影响力。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加强主题新闻策划,重点做好经济、民生宣传报道。创新节目形态方式,加强台网互动,全年组织策划10个以上大型新闻行动,打造更多、更优品牌栏目。探索媒体间的互动协作,实现更多更广的资源共享。开展优秀稿件评比,积极组织“两台”和视听报申报市、省各类奖项评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力争在中央台和省台录用稿件数量实现新突破,在更高的平台更广的范围推介。

二是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动力,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推进和提升三个“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戏曲生态保护区建设项目”结项。深入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升年”活动,迎接“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复查,不断巩固和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推进“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工作,力争列入文化部2014年创新工程项目。整合多类文化活动资源,在开展“区域文化联动”、“百姓戏台天天乐”等特色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创作一批贴近基层群众生活、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努力打造文艺精品力作。

三是以加快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龙头,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化资源融合,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一定提升。举办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推介会,继续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参加第三届中国・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借助更高一级平台推广本土企业。深入挖掘企业信息,继续扩大统计平台覆盖面。做好国家、省、市、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项目、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力争有新突破。

四是以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全面启动运河古纤道维修工程,做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健全文物保护体系。加大文物维修力度,认真审定各镇(区)文物维修项目,进一步提升全区文保单位完好率。探索私产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途径,寻求保护与民生的契合点。开展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和第四批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出版《鲈乡风韵文丛》系列丛书第四卷,并筹备余下书稿。

篇7

Q:您是如何看待网络游戏对网络文化的影响的呢?

A:因为很多人在对网络游戏的这个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看法,玩家、社会、政府、家长都有各自特有的角度。关于它的影响,每个角度,每个层面看待这个问题是迥然不同的,有些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但是更多时候是存在分歧的,甚至观点是截然对立的。这个现象体现出,网络游戏做为一种文化产品对于人的影响力,在这种影响力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新生事物的看法差距是巨大的。这种差距也体现出游戏本身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看得出来,随着互联网繁荣发展,网络文化产品消费和传播,实际上给政府的管理层面,也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之上传播的一种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传统文化是有所不同的。第一,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网络文化时必须在互联网上存在和传播,而传统的意义上的文化则是不需要具备这种形式的。第二,网络文化和线下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是有很大不同的,过去我们看一部歌舞剧在上千人的剧场里就已经是很大的规模了,而现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网络文化,他的传播性非常广泛,受众面非常巨大。第三 对于在网络上聚集出来的这样的文化,对于社会、消费者、政府来说,这样的更新速度和传播规模势必会对它的受众造成一种冲击和机遇;对于社会来说,大家在玩网络游戏过程中会受到这些影响。从这个层面上说,网络游戏对社会构成的影响更大。

Q:说到互联网上的管理和监督,政府是如何权衡各种关系?把握管理力度的?

A:政府的管理也是一个挑战。过去管理网下是容易的,我们有很多年的管理经验。针对各种情况,有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来管理规范约束,有基本的队伍,但是互联网出现以后,管理变成了是基于技术基础上的,要求我们要对网络有非常专业的了解,你不懂互联网,你就不懂它表现的是什么,你就不懂如何管理,互联网的管理和传统管理的方式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也有相似的地方,管理的思路和要求是相同的。

力度的把握在于:首先,我们不能够把互联网的管理等同于传统的管理,准入,许可,但是在互联网的管理上,除了这些传统的办法,还应该建立其他的管理机制;第二个,面对互联网爆发性、聚集性增长的新形势,我们事后监管和时时监管能力要跟得上。互联网大范围特点要求我们对于网络的突发事件在事先的一个判断,和事后的处理,以及快速反应都要及时;第三个因为互联网发展很快,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有新的情况出现时,现有的法律法规没办法去规范和调整,我们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针对网络这块的法律法规。

Q: 您认为目前我国的网络游戏行业发展是否已走向成熟化?这种成熟化对这个产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A:网络游戏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游戏在目前阶段,是最有影响力,传播最广,商业模式最健全,市场竞争最充分,同时也是很鲜活,很创意的一个行业,所以从网络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目前网络游戏是支柱性的产业,

一个行业的市场和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有这么几项:第一,市场主体发育成熟,比如说现在的网游市场里,有四、五家公司已经上市,这样的市场主体发育比较成熟;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健全,市场规则在运行时,需要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去保持这种规则在良性环境下的行驶。前段时间文化部出台了《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这是我们第一部针对网络游戏的法律法规;第三,在这种规则下,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体现在,资本的充裕性,行业企业不断涌现,产品的不断成熟;第四 这个行业逐渐走向自律,自我约束。从这个四个方面可以找到一个行业的成熟度,网络游戏的这个产业可以说是成熟的。说这种成熟化的影响,必须要说到行业自律在这个环节里面的作用,它可以牵制企业的趋利性。那么解决企业天然的趋利性和社会和谐之间的矛盾,行业自律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在某些阶段,网络游戏的社会利益的比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更重要。

Q:政府在网络游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更注重对哪方面的调控?

A:政府作为产业和社会的平衡者,必须要做到社会、产业的守衡,最大的作用是制定有监管效果的有利规则。政府要平衡产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首先,社会性和老百姓的需求是摆在第一位的。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健康的文化、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所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奖励,鼓励,打击,规范各种手段来把这种产业运转规则明确化,比如,对游戏中间的一些违法违规的现象,那么政府需要规范它。否则,这个产业会走偏,市场会乱,乱了以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身这样的状况也是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的,整个社会也会对这个产业有意见。具体到网络游戏,我们一直强调它不是单纯的科技软件产品,而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自觉而不自觉的会接受在游戏中间体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和各式各样的思想和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它的哲学观,所以它作为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必须把它的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特定的阶段,政府会更注重它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影响,也会加大对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关注和调控。

Q:政府制定法规和条例,必须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照顾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影响,这个过程很不易,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一旦建立之后,政府又是如何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实际观察和统计的呢?

A:这个问题不大,文化部在整个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之中,基本的思路和方式是:政府监管,社会参与,行业自律,舆论监督。这四个方面做到位,这个行业必然会走向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道路。关于出口方面,政府的态度和政策都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鼓励文化产品的出口。商务部也有一个中小企业的扶持资金支持,来奖励在这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小公司。文化部作为政府管理部门,来制定关于网络游戏的一些法律法规,当然也是要考虑到它的社会利益和影响各方面的问题。比如《网络游戏的管理办法》 中提到的实名制,这项法规一方面是便于游戏中对于用户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由于网络游戏中的很多被社会关注的问题是未成年的人的问题,家长的意见很大,一些游戏公司就提出了“未成年人的家长监护工程”。一旦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对网络游戏沉迷了,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直接跟游戏公司联系,停止孩子的游戏帐号,或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目前,缘起完美、网易、盛大、腾讯等网络游戏公司联手制定的“未成年人的家长监护工程”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且正在大力的推行之中。

篇8

[关键词] 网吧监管 五老义务 未成年 绿色上网

中国互联网的启蒙和普及都是从网吧开始,网吧这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中,有也有低谷,网吧出现的恶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媒体聚焦的热点。相关多个部门出台各种整顿措施也是层出不穷。网吧问题之所以成为近年来一直关注的热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吧屡屡出事,祸及青少年,多头管理,却没有一个部门能真正管好。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管机制,由于网吧性质的特殊复杂,牵涉的部门较多,突击执法始终无法使网吧步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除了相关部门执法力量之外,有人认为社会力量更有优势而且收效快,保持久。很多地方的社区建立“五老义务监督员”队伍,深入网吧进行巡查,帮教未成年戒除网瘾,联合社区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和健康的文化娱乐等活动,也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但是义务监督员真的能将网吧监管常态化吗?未然,首先大部分的监督员都是老年人,由于电脑不通,很少有人能正确判定进未成年人上网所浏览网页内容是否健康,参与的网吧运营是否合法,所玩网络游戏是否符和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其次这些监督员并没有执法权,没有权利检查上网人员身份,他们除了劝阻和举报之外无法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更无法干涉网吧业主接收未成年人的经营行为。因此网吧义务监督员同样存在着困境。

要想真正杜绝未成年人的进入网吧所引起不良影响,就要加强网吧自身的行业自律,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绿色上网环境。

首先强化网吧自律机制,对网吧实行分级管理。通过对经营性网吧进行定期评议,按照评出的A、B、C三个等级实行级别动态跟踪管理,促进网吧不断提档升级。首期A、B、C三个等级的评定,将由文化执法部门,依据评定标准,结合对网吧的日常执法情况,对所有城区网吧综合评审后,公开公布。网吧分级管理制坚持奖惩兑现的原则。A级网吧若在一年内无接纳未成年人和其他严重违规行为发生的,年终评为先进单位并在新闻媒体公布;同时依据其信用等级,在日常稽查管理中对A级网吧每月检查2次以上,对B、C级网吧则分别每月检查4次以上和每周检查2次以上,出现违规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网吧分级管理制还实行优升劣降的管理办法。B级网吧在一年内无接纳未成年人和其他严重违规行为发生且达到A级标准的,经综合评定,晋升为A级并在新闻媒体公布;C级网吧在一年内无接纳未成年人和其他严重违规行为发生且达到B级或A级标准的,经综合评定,晋升为B级或A级并在新闻媒体公布;A级、B级网吧在一年内出现接纳未成年人和其他严重违规行为的,则相应降为B、C级并在新闻媒体公布。年底将把网吧分级管理等级评定结果,作为申报"文明网吧"的重要依据,优先评比表彰。

其次坚持“倒扣分”管理制度。按照网吧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每个网吧每年设定基本分100分,凡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的网吧,除依法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外,还对不按规定设置有关标识、擅自变更经营事项、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营业、安全防范措施不力等七项违规行为采取倒扣分措施。对一年内累计扣分达到50分以上的网吧,分别给予停业整顿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的处罚,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一年内倒扣分累计达到100分的网吧,该网吧及其经营管理人员将被列入文化市场管理“黑名单”,有关从业人员永远不得参与本辖区文化市场的经营。

通过这种自律方式管理加强网吧竞争力,淘汰恶性网吧,让网吧业主自主的拒绝未成年人上网,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上网环境。

网吧杜绝未成年人上网,不是让青少年告别网络,对其望而却步。毕竟网络知识更加广阔,老师和家长也应该正面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充分利用好学校、社区、家庭的网络资源,满足未成年人上网的需要。如在节假日规定免费向青少年开放一定的时间段,鼓励青少年为网吧做义务网管,一方面让青少年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让守法经营的网吧业主尽一点社会责任;可以组织青少年正确上网教育讲座;开展健康文明上网征文比赛;组织中学生观看《网络少年》等网络教育电影。让青少年进一步认识到了迷恋网络的危害和养成正确上网思想观念。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班主任会议、年级组长会议、学生大会给学生讲清上网的利与弊,教育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上网,抵制网络中不健康内容对自己的侵害,真正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自己学习方法的指导、心理咨询、智力开发训练、解题指导等,使自己能够在信息时代健康地成长。

篇9

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我市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紧紧抓住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这一重点,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盘活存量、创新增量,在用好国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壮大规模,优化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我市重点发展以下文化产业门类:动漫网游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发行业、艺术产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中介服务业。各门类具体内容见附件。

三、安排文化产业项目扶持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我市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四、对新引进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大中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或地区总部),凡符合规定条件的,自符合条件之年度起3年内,根据其符合条件年度在厦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情况,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资金奖励。

五、对新办的从事创意策划与设计、数字娱乐与网络服务、新媒体研发与应用、影视创作与制作、艺术品生产与培训、电子出版、文化会展以及演艺、文化中介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文化企业,自获得第一笔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连续3年,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资金奖励。

六、对具有厦门特色,已形成一定规模,能起到产业带动效应的商品油画、艺术品制造、钢琴制造培训、影视制作、动漫网游、艺术品交易、商业演出等重点文化项目和闽台特色文化产业项目,2年内给予100%项目贷款贴息支持(每年贴息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七、鼓励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对被国家部委评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文化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八、加大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所需资金纳入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盘子统筹安排。

九、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厦门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对经批准的贷款担保项目发生的代偿损失,参照我市中小企业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给予担保机构补贴;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资金投入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或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申请通过国内外证券交易市场尤其是创业板上市;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文化企业著作权的财产权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试点;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对符合信贷条件和从事本文所列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企业,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能增加就业的文化自主创新产品或服务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支持。

十、把文化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凡属本市预算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采购文化产品和服务时,鼓励采购我市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十一、鼓励文化企业积极拓展境内外市场。对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国际展会发生的展位费、运输费、宣传推介费等,可按照厦门市政府已下发的有关开拓国内市场资金和开拓海外市场资金使用办法(厦府办〔20*〕307号、厦府办〔20*〕29号文)给予补贴。

十二、本市对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文化企业实行认定制度。从2009年起,每年认定一批,经认定后,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并实行动态管理。认定办法和优惠政策另行制订。

十三、鼓励盘活存量房地产资源,用于文化产业经营。积极支持已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原产权单位,在暂不改变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权人前提下,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属于本市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门类的文化企业,不再征收土地出让金。出租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属于本市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门类的文化企业的,按《关于厦门市土地收益金和房屋转租收益金征收政策的调整意见的通知》(厦府办〔20*〕103号)征收土地收益金。凡符合国家规定以及本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布局的,3年内免收土地收益金。

十四、加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支持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及服务参加国家级文化品牌的评比。凡被授予国家级称号的给予相应奖励。保护和扩大本市文化产业著名商标,定期编制和全市文化产业著名商标名录。

十五、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机制,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十六、本政策意见自颁布之日起实行。国家和福建省有新的政策出台时,从其规定。

附件: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

附件

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

一、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业

㈠动画影视片、漫画的创作、生产和出版;

㈡网络游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服务;

㈢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

㈣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人才的培训及开发;

㈤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产品(包含衍生产品)知识产权的交易。

二、广播影视业

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

㈡电视剧制作发行;

㈢电影(含农村电影)发行(省内)、放映。

三、新闻出版发行业

㈠新闻出版;

㈡书、报、刊批发(含省内连锁经营)及零售;

㈢音像制作及出版;

㈣电子出版物批发及零售(含连锁经营);

㈤互联网出版;

㈥版权服务(版权贸易服务);

㈦出版物总发行;

㈧全国性出版连锁经营;

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资企业从事图书、报刊分销;

㈩音像制品批发、连锁、零售、出租。

四、艺术产业

㈠油画产业;

㈡漆线雕产业;

㈢磨漆画产业;

㈣玛瑙产业;

㈤石艺产业;

㈥文物艺术品拍卖业;

㈦钢琴生产与培训。

五、文化会展业

㈠展会策划;

㈡布展设计;

㈢展务外包。

六、文化中介服务业

㈠经纪服务:演艺、影视、文物、非物质遗产、拍卖、文体活动等各类中介经纪服务;

篇10

为保障文化产业的投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同国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这些要求既是对未来如何振兴文化产业的明确指引,同时也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总结。历史地看,尽管文化产业的命题直至21世纪才正式提出,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自始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它的投入保障则始终与我国的法治建设相伴而行,并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投入保障法律体系。

从文化产业的投入来看,国有资本无疑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二是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文化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从目前来看,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言,首先,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在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划定了需要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范围,明确了部分文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本控股,确定了转制过程中的资产处置以及改制后的企业主要按公司治理制度运作的方向。其次,针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则通过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予以规范。其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暂行办法》、《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主要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作了规定,包括了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护问题;《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则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作了详细制定。最后,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则依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和《公司法》,实行政企分开,依法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

就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而言,主要表现为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并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财政部于2010年、继而在2012年重新修订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许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与《会计法》、《审计法》及《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相结合,规范了文化产业财政资金的各个环节,保障文化产业财政投入资金公平、合理、有效的使用。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资本、外资等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非公有资本直接设立文化产业企业,二是非公有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转制改企国有文化企业。从民间资本的投入保障来看,国务院先后通过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2005),《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2011)等规范性文件。与此相配套的则是规范各个行业的一系列行政法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分别涉及:新闻、出版发行、印刷业;广告、会展业;广播、电视、电影业;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数字出版业;动漫、游戏产业;演艺、休闲娱乐、旅游业等各个方面。结合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第一,国家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简化审批程序、税收优惠等多项扶持措施,保障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第二,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在逐步放宽。除了特定领域外,绝大部分文化产业领域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第三,民营文化企业原则上享有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待遇。

在外资投入保障方面,早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就对外资准入作出了承诺,开放与文化产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领域,分别包括:音像制品、娱乐软件以及音像制品的租赁服务和分销服务;书报刊的分销;广告服务;增值电信服务(包括互联网ICP/ISP的相关业务)等方面。此后,为鼓励、规范外资的进入,国家先后通过了《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2005)、《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等规范性文件,对我国加入WTO承诺开放的文化领域予以明细化;《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则对有关外资准入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与外资投入相配套,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性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2002)、《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2002)、《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2003)、《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2005)、《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2003)、《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2004)、《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2004)、《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2004)等。总体而言,这些规定大致明确了外资投入文化产业的范围、投入比例、进入形式以及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为外资投入文化产业提供了规范指引和保障。

二、文化产业振兴需要法律保障提供

长期稳定的预期

从多元主体投入来看,文化产业投入保障法律仍然存在若干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从国有资本投入来看,第一,投入资金过分专注于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消费领域或者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并没有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对象,从而对文化产业消费市场以及消费力的培养和激励不足。第二,从大多数地方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定来看,每年投入多少没有规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总额难以保证,这样有可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第三,没有充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缺乏扶持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第四,有关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申请、评审、监督、评估规定比较简略,法律责任规定不足,有可能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成为滋生腐败以及贻害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源。

从民间资本投入来看,首先,对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过严。一是进入领域限制过多。2005年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第九条关于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报刊社、出版社”,“不得经营报刊版面、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和时段栏目;不得从事书报刊、影视片、音像制品成品等文化产品进口业务”的规定基本上否定了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的有益作用。二是投资比例限制不尽合理。对比国务院2005年《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第五条和2010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七条可以看出,《决定》中对民间资本进入出版物发行、体育、娱乐、影视制作、广告等行业的投资比例限制与《若干意见》中对上述行业的鼓励性规定并不相符。三是设立程序严格、审批标准模糊。如《出版管理条例》和《音像制品管理条例》都规定,设立出版单位应当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并且,审批设立出版单位还应当符合国家关于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这些规定不仅对民间资本的进入设置了较多的程序性限制,而且审批标准并没有具体界定,实际上赋予了审批机关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其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的长效机制不健全。除了民间资本投入保障法制的层次较低,没有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外,文化产业行政管理不仅缺乏用法制手段引导、落实现行法规和政策,而且力度也不够;有些政策过于原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没有及时到位。最后,从民营文化企业权利保障来看,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保障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平等的权利,但民营文化企业不论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项目投标、信息交流、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社会关注度等方面,还是在资格认同、职称评定、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均与国有文化单位存在差异,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

从外资投入文化产业的保障来看,首先,在产业准入规制上,不仅体现为我国相关法律效力和级别不高,法制体系不完善,而且对待外资准入的态度不明确,缺乏鼓励外资准入的明确规定。其次,在外资的权利保障上,我国相关的文化管理法规对投资主体的资格要求,以及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后经营业务范围等方面的规定,都往往与国内企业存在差别待遇,影响了对外资企业权利的平等保障。不仅如此,我国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通常由专门性文件予以规定,国家制定的一般性文化产业政策往往并不“惠及”外商投资企业。

三、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投入主体权利的法律保障

完善投入保障法律制度,首先需要改变主要依赖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现状,提升保障的立法层次,为多元主体提供稳定的投入回报预期。近几年来,吁求出台《文化产业振兴法》已成为共识,就在于期待它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其次则需要以多元主体投入为视角,认真对待并解决投入保障法律制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就完善国家投入文化产业的法律保障而言,第一,应确定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总额或者在年度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保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充分性。第二,专项资金不仅用于支持和鼓励文化产品的生产,也应用于扶助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或提升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设立“文化消费券”,让更多的中低收入公民成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评审者、评估者、投资者,建立国家扶持的公正的文化市场秩序。第三,专项资金的设立应当考虑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平衡,加大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力度,使中西部地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的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第四,应当完善资金申请、评审、监督、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使资金的使用发挥应有的效益,包括:专项资金申报公告程序;评审参加者参加的现场调查以及中介机构专项审计程序;专家评审委员会遴选、评审程序;行政管理部门确定资助方式、资助数额、款项发放计划程序;公示程序等。另外,对于违法或不当使用专项资金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可有两条解决路径:其一,在拨付专项资金时,签订资金使用行政合同,通过合同约定资金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同时约定相关方的违约责任;其二,通过立法填补相关法律责任的空白。

就完善民间资本投入保障法律制度而言,第一,区分文化产品性质及其在文化产业层的地位应是政府权衡放松监管与加强管制的标准。对于私人文化产品领域,要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对于文化意义“公共性”较高、但与国家文化和文化信息安全不直接相关的准公共文化产品可采取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的方式,主要包括:出版物印刷、发行,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发行,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科技、体育、娱乐方面的节目制作,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建设和经营有线电视接入网,参与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等。第二,应以市场机制主导民营资本投入与民营文化企业运营,确保市场机制在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和运营文化企业方面的作用。通过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秩序立法,调整现有的不平衡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文化产业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协议、经营者集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进行有效规制。第三,通过加大民营文化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民营文化企业兴办的产业项目与国有、集体文化企业适用同一程序、同一标准,以及民营文化企业人才在职称评审、工龄计算、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员工享受同样的待遇和正规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民营文化企业平等待遇权利的保护。

就完善外资投入保障法律而言,第一,应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明确文化产业外资准入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效应最大化原则,在制定外资准入政策与法律时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实现综合各项效益最大化;市场规则原则;规制尺度区分原则,政府对不同的文化产业类型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第二,在外资准入的具体制度上,一是在政策法律允许甚至鼓励外资准入的文化产业领域,适当放宽外资准入形式,将规制重心放在准入后的监管上;二是积极利用WTO规则中的例外性规定,结合国情,确立外资的利用限度,主要包括:GATT第4条“电影片的特殊规定”允许缔约方制定或维持电影片的放映限额;GATS项下政府提供的服务例外;以及GATT第3条与第16条补贴的例外。第三,切实赋予外资文化企业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