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法律意识的措施

篇1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提高,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医疗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加以重视,就极易使矛盾激化,从而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医疗护理纠纷高发是困扰整个卫生系统的棘手问题,同时也是新的转轨时期的新现象[1]。我们要正视它的危害性,作好防范,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1护士的自我防范措施

1.1学法、懂法、守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各项法制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在日常医疗护理过程中,一旦患者认为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时,就会产生投诉动机和行为,并会运用法律程序来处理各种纠纷和差错事故。护理纠纷涉及到护理质量、服务质量、技术水平、规章制度、医德医风、医疗法规及医学模式转变等因素,因此,应深化护理改革,依法实施护理管理,把卫生法规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一次普法教育,聘请当地司法干部或律师讲刑法、民法等法律知识,介绍护理事故典型案例,在新护士岗前培训时,组织学习《医疗行业管理意见》以及本院有关规章制度,并将法律知识列为考核内容。

1.2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活动的保障:护士在护理操作中应循章守制,同时也要注意工作中的一些细节,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主动听取患者和家属的反映,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临床工作中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及时觉察患者情绪变化。使用贵重药品前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对各种抢救步骤要熟练掌握,能根据病情预后快速果断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工作责任心是关键,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求严格执行的“三查七对”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等都是加强责任心行之有效的办法,须严格遵守。同时护士在工作中还应该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保证从源头上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1.3及时采取正确的取证措施:护理工作千头万绪,有些重要的证据和细节可能会被忽略,应及时保留现场与物证,作为分清是非、正确处理纠纷的基本依据。如输液治疗单每使用一批要注明时间并签名,一旦患者反映有少输液体或输错液体的情况,护理人员便有证可查,这是护士自我保护的有效办法之一[2]。

1.4发生纠纷时要先行报告:一般情况下应首先报告护士长和分管医生。要注意发挥医生协调医患关系的作用,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一时难于解决的或出现重大争执问题的,应向院总值班请示。

1.5一旦出现护理纠纷,处理态度要真诚:以理服人,防止激化事态,不应采取以势压人、激化矛盾的错误做法。

1.6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正确处理护理纠纷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和强化应对纠纷的措施与程序,对纠纷易发部门(如急诊、门诊、输液室等)及差错易发时间(如节假日、周末、午班、夜班等),应加强指导和管理;急诊科抢救设备要完好,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护士对各种抢救步骤要熟练掌握,能预见病情进展并做好事先准备;尊重患者与家属的知情权,做好必要的宣教工作,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2通过职业防范,降低职业风险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护士几乎都参加职业责任保险。通过职业保险,保险公司可在政策范围内为其提供法定人,以避免其受法庭审判的影响或减轻法庭的判决,也可在败诉以后为其支付巨额赔偿金,使其不致因此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这样由于受损害者能得到及时合适的经济补偿,从而减轻了自己在道义上的负罪感,较快达到心理平衡。因此,参加职业保险被认为是对护理人员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它虽然并不能摆脱护理人员在护理纠纷或事故中的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却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为该责任所要付出的代价[3]。同时,在职业范围内,护理人员对他的患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决不能因护理错误而造成患者经济损失。医院作为护理人员的法人代表,对护理人员所发生的任何护理损害行为,也应负有赔偿责任。当患者控告护士,法庭做出判决时,若医院出面承受这个判决,则对护士的判决常常可以减轻,甚至可以免除。因此,医院也应参加保险,以使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保险效能大为增强。

参考文献:

[1]王翠梅 .浅谈护理缺陷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5):915.

[2]王浣沙. 医护耦合性差错及其防范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4):227.

[3]李素榆.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法律性问题[J]. 实用护理杂志,2001, 17(2):47.

篇2

【关键词】自我防护 ;医疗纠纷; 手术室护士;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616

随着患者对保护自己的就医权利的意识增强,医患、护患纠纷不断增加。在这种新形势下,为减少这些纠纷的发生,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津学习,提高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学习

1.1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的护理行为除了包括各种治疗行为,还有心理护理、手术配合等多个方面,是手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协助医生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但很多护士却缺乏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现今社会,我国各项法律、法规逐渐规范化,人民群众各项意识也随着知识的增加逐渐加强,医患关系、护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纠纷不断。所以,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提高法律意识,明白医疗服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合法权益。体现出准确、及时、完善、审慎、热情、耐心、规范、严谨等服务宗旨。

1.2医疗服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合法权益

1.2.1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以及医院正当权利。

我国《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都是护理人员应该学习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护患双方所享有的权利,以保护患者、手术室护理人员和其他相关医疗从业人员以及医院的正当权益。

1.2.2患者所享有的权利

医护人员必须尊重和维护患者的以下权利:①平等待遇:对待患者应坚持医院内外一样、生活贫富一样、关系生熟一样、领导群众一样、男女老少一样的服务宗旨,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患者。②知情权: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知情权,有权了解治疗方案、所有用药及治疗后可能产生的后果。③隐私保护权:是指护理人员应恪守患者的秘密,不可将患者的隐私和秘密随意泄露,以免影响患者今后的工作和生活。④获得尊重的权利:工作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手术中不能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不议论病人的病情。此外手术室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遮盖好患者的身体,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部位不被侵犯。

1.2.3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的措施

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增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讲座,针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客观地对有关医疗事件案例加以总结把相关报道贴在宣传栏内并引以为戒。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律性,加强责任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从法律的角度去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准确地书术护理记录单,增强医疗安全意识,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规范手术过程中的操作

2.1重视术前患者家属履行签字及病人交接

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且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让患者或家属履行签字手续,也是术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严格手术病人的查对及交接制度,接病人时,一定要依据手术通知单,防止接错病人,携带手术病人送交接表,并核对病人、病历等一致。病人随身带的贵重物品要由病人亲自交给家人保管,对手术前病人有皮肤异常的应告知手术医生,由手术医生决定是否做手术,并在手术护理单上注明。

2.2规范书术护理记录单

手术护理记录单是手术室护士对手术中各项制度的执行及病人特殊情况的记录,具有法律意义,要规范书写记录,强化证据意识,在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面前,才能从容不迫、有理有据。记录必须做到正确、真实、完整,严禁丢失、涂改、隐瞒、伪造和销毁。手术医生及护士均有责任管理手术物品,关闭体腔前后必须要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细清点物品,无误后签名。

2.3手术中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手术取下的任何组织都要询问医生是否留取标本不可自行处理或丢失、弄错。常规要求病人的病理标本由器械护士妥善保管,手术结束后交给巡回护士,将标本放入盛有固定液的容器内,贴上标签并作好标本登记。如遇多个标本组织时应按顺序排列做好标记并和医生共同核对清楚不可混放。术中冰切片必须专人送检,送检人要和接收标本者均应做好登记并签名。

2.4选择安全的工作环境

根据手术的大小安排相应数量及资格的护士,拥有安全而有保障的手术环境是达到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仪器设备确保良好。麻醉废气浓度不得超标,单独使用各种笑气、卤代类吸入麻醉时,其空气污染水平不应超过2.5 ppm。

3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沟通

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沟通是法律范围以外的减少护患矛盾的有限措施,手术室护士形象应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衣帽整洁,当患者进入手术间时,通过亲切的问候,简短的、友好的交谈,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放心。术前、术后应访视患者,术前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术前的一些准备,使患者对手术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减少陌生感和恐惧心理。

总之,手术室护士从法律角度加强自身防护,除了增强法律意识意外,更重要的是规范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明白手术物品管理和记录书写的重要性,严格按规定完成手术室中的全部工作。建立及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防止发生产生法律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了护患之间矛盾的产生,从而也就维护了手术室护士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叶爱娥.谈手术室护士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加强自身防护[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年第4期

[2]许向华,许威华.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1-6-29

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 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25

普法活动自1986年开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法律知识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随着2011年“五五”普法提出的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其中包括法律进社区,将城市社区作为普法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适应城市社区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方式,城市社区的法制教育渐渐成为开展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我国城市社区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亟需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必须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社区法制教育工作来实现城市的和谐与稳定。[1]

1 城市社区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等渗透到城市社区之中,导致了一些社区居民出现了各种自私狭隘的腐朽思想,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个人利益,从而严重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甚至造成违法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社区必须加大开展法制教育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预防并遏制犯罪的发生。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后逐步放开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外来人口流向了城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且逐渐向周围农村蔓延,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外来人员的增多,人员结构复杂化,造成了城市社区生活的复杂性,城市社区的综合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也给社区治安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城市社区居民之中,扎实做好外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更为重要。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外来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外来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违法犯罪问题相对突出并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建设的进程。[2]

城市社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需要加强城市社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需要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好社区,维护好良好稳定的社区秩序,从而促进社区和谐。

2 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法制教育的现状

2.1 社区法制教育的队伍力量薄弱

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中,专门从事法律宣传教育的专业队伍是不存在的,法制教育在城市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是由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的,然而在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中极少数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甚至有的城市社区根本没有法律方面的工作人员,导致了一些城市社区工作者对法制宣传教育的不重视,不能够积极组织或者联系法律援助单位进城市社区进行法制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

2.2 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简单

城市社区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不丰富,喜闻乐见的方法不多。不少城市的社区宣传教育形式还是停留在临时性、突击性,没有形成合理规律的制度。[3]在宣教形式上,某些城市社区仍旧使用陈旧、单一式的板报、横幅、宣传栏等传统做法,社区居民对这种形式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某些城市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只会片面追求场面的“热闹”和活动本身的影响,活动的内容不能引起社区居民的共鸣,且忽视了法制教育的宣传效果,不仅使社区居民丧失了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也不能让社区居民真正学到法律知识。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2.3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城市社区开展法制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中,人员复杂,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家庭背景等等,但却很少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忽视了因人施教的原则。城市社区居民学法用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法律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而现实中,城市社区的普法教育方式忽视了多元化主体的要求,不能够真正地了解社区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是什么,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服务与帮助,在内容上没有针对性,在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社区群众的喜好,这肯定会使社区居民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降低。此外,城市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不突出,在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中,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法律援助,其实法律援助更重要,更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3 强化城市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3.1 扩充专业的社区法制教育工作队伍

城市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的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向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们提高法律意识,不仅能够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还能让人们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如何让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专职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人员队伍,以及培养一支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业余兼职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队伍,是确保城市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在城市社区居委会中设立专门负责法制教育的宣传工作的专职人员,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成为真正为人们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社区内部资源,将那些已经退休的、仍然活动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等尤其是法律工作者组织起来,组建一支从事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业余队伍,宣传法律知识。[4]

3.2 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的需求来开展法制教育

鉴于社区居民人员多元化,必须根据不同的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来指定法制教育的内容,尽量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例如对社区中未成年人可以开展如何预防与制止犯罪的法制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等;对在职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条的宣传教育;对已婚女士主要开展的是《婚姻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制教育;对老年人重点开展的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的宣传教育;此外,还要考虑到各城市社区的特殊情况,比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社区,可以多进行劳动保障、劳动安全等法制教育。社区居民对法律的学习需求并不在于理论性的知识点,而是怎样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尽可能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法制教育的方式、采用贴近生活的法律案例,要注重法制宣传的实效而非一味地进行法律概念的“填鸭式”灌输。

3.3 丰富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宣传方式

随着网络、视频媒体等现代传媒进入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中,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更加关注民生权利保障建立,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必须改善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普法对象人群的特点,区别对待,把普法教育与为民服务融为一体。通过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交流与座谈等“互动式”学习方式,让社区居民在参与法治实践中学法,推动社区建设;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发展社区法治文化,如社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艺演出、家庭学法竞赛等,让居民休闲娱乐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形成一种以法律和法治为核心的新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法治社会,提高法律进社区的效果。[5]

3.4 增强城市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在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开展之前,首先必须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围绕着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活动主题的内容和安排。其次,每次活动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各阶段的时事动态和社区居民身边发生的事件,让社区居民能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并及时掌握应对各种事件的措施与对策。城市社区法制教育与解决民生需求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能只是盲目地向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目前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到社区中走访调研,了解社区居民关注些什么,需要对哪些方面进行普法教育,选择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切入点。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宣传,才能够切实帮助解决居民合法的法律诉求,不断提升居民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社区以及社会和谐安定。

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居民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总之,持续不断的法律宣传教育,可以充实人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要使法律观念真正贯彻到群众心中,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此外,还必须要紧紧围绕党的十提出的奋斗目标,着力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由单纯的普及法律知识向更加注重树立全民的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转变,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国斌.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J].中国司法,2003,(5).

[2]庞波.以“法律六进”为载体全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N].法制日报,2007.

[3]杨其圣.关于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8,(2).

[4]刘英.关于加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J].法治与经济,2011,(2):197-198.

[5]陈莺.关于提高社区法制教育有效性的对策与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篇4

一、法律素养的涵义

现在国内学者对于法律素养的概念界定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法律素养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法律意识和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表现出来的。

对于法律素养的涵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认识和理解:第一,法律知识。这是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第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对提高法律素养起关键作用。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第三,法律能力。它是法律素养的最终体现和衡量法律素养高低的标准,是以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为构成的内在素质约束外在行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况,法律素养是知法、信法、亲法、用法、护法的统一。

二、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及实证分析

为了对上海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探求上海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律素养培养途径,本文对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做了抽样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状况及特点如下:

(一)掌握法律知识状况

本次调查是在大学生学习完《法律基础课》之后进行的,但是从实际取得的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上面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对根本法和基本法律的学习掌握从总体上来说不太理想。他们的法律知识仍然比较薄弱,法律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对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点仍是模棱两可。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都较为浮躁,许多大学生对与自己相关的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对认为与自己不相关的法律知识则采取“学亦可,不学亦可”的态度。上述调查还反映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倾向于看法律案例、听老师讲法律故事,缺乏对法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不能将法律知识真正消化,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一旦遇到涉法事件,便不知所措。

(二)法律心理状况

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直观的、自发的反映。法律心理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且又影响着公民的法律行为和法律实践活动。调研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更为成熟,绝大部分的学生认识到目前已有的法律知识的不足,不能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对法律素养的提高更为期待,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法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综合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不仅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法治环境更有好的期待,而且也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法律素养对将来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法律情感状况

法律情感是公民对法律,主要是现行法律的心理体验,是公民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行为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只有55.7%的学生认为胜诉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有理有据,有9.1%的学生认为需要与法官联络感情,搞好关系,还有19.8的学生认为有社会“背景”才能胜诉。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司法状况亟需改善,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情感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四)法律信仰状况

法律信仰的建立,就是当人们的生活需要法律帮助时,得到了法律公平、正义的保护,或从社会他人中感受到这一点,而由此产生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崇尚乃至信仰。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中常常听到的“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有73.8%的人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寻求法律的保护,这说明大学生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在明显提高。

(五)法律能力状况

法律能力是大学生进行法律活动的能力,它包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将随着法律知识的增长和法律实践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当遇到涉法问题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最能看出大学生是否真正信仰法律和是否有能力运用法律。但是,我们也发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法律能力还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目前大学生的这些法律素养的状况,显然是与依法治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性思考

(一)高校是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

改进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平等对话;在教育内容上,要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优化课程内容,将重点放在我国主要基本法方面,精心“裁减”提炼教材内容,突出人权、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基本精神,把握培养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主要任务。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素质。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系统讲授法律知识并从理念的高度把握法律精神。

(二)通过法律基础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基础课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授有关的法律知识,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下列内容是应着重强调的:法律至上意识。让大学生们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培养他们的法律信仰,在大学生中形成崇法、守法、护法的信念应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中之重; 公民意识。让大学生树立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守法意识。首先,要守法,遵守一切有效的法律,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此外,依法办事也是守法意识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必须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自觉守法、用法、护法;法律保护意识。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并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社会是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外部保障

加强新闻媒体对法制教育的宣传,让学生感受社会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从而推动其主动涉猎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加大政府部门的工作力度,增加普法教育宣传、提供司法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法律的权威。比如,去法院旁听案件是对学生进行诉讼法教育的好方法。营造有利于法制教育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权力腐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用铁的事实来劝导大学生追崇法治文明。

(四)大学生本身是其法律素养提升的主要载体

法律知识的积累。课堂学习是掌握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把课堂学习、平时所闻、亲身感受结合起来,通过电视、网络、视频等现代手段,把握基本法律常识,为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走出校门,多参加司法实践。司法实践有很多种,包括法院旁听、法律咨询服务、到监狱参观等等。在参与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把学过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提高用法的能力。

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能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适,做事理智思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与健康的心理,抛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

(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中的作用

以BBS论坛为平台,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BBS论坛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中的运用,为大学生构建了主动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由于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了内心的信念,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因势利导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即时通讯技术是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以QQ、MSN、飞信、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具有传播便捷性、自主性、及时性等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思想、交流观点的渠道,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青睐。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因势利导地矫正学生的认知偏差。

篇5

2.加强重点人管理,深入落实家访谈心制度,确保稳定可控。车间班组能够全面排点人员,同时制定针对性措施,专人帮教,积极开展谈心和家访活动,随时掌握帮教对象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状况,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或问题,使他们切实感到单位的温暖,促其转化。同时加强重点人员的管控工作,在每月的班组安全教育日对重点绑带情况进行工作点评,确保重点在安全生产综治各方面能够转变提高。

3.加强法制路风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十三中全会期间,车间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治安管理、婚姻家庭等现实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杜绝偷、拿、莫、要问题的发生,提高职工遵守法律意识,减少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的发生。

5.加强班组对青工的管理教育工作。定期对单身职工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向班组汇报,并且结合夏季在外吃饭饮酒机会较多可能容易产生引发治安问题,加强对青工教育,教育他们在我面少喝酒,不要意气用事杜绝酒后滋事,要加强在我约束,党团员要带头遵纪守法,确保综合和治理工作无不良反应。

下步工作重点

继续加强干部职工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严厉打击危害铁路运输安全非法违法行为的范围、重点和要求,提高全员保护铁路运输安全的责任意识。并强化场区的检查巡视与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对检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立即上报段相关部门,确保车间安全生产稳定。

篇6

(一)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创业教育亟待加强

现如今许多高校虽然组织了一些有关创业的活动,但是这类活动仍然具有局限性。例如某些高校开设的课程仅局限于对学生的自主创业方面的指导,或者仅仅举办一系列的竞赛,这类活动往往停留于表面,而没有真正的实践意义,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过多的活动反而造成学生对创业态度不严谨、消极应对等等不良影响。在课程体系建设层面,尽管某些学校开设一系列的创业指导课程,但是往往缺乏严谨性,没有成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忽视法律教育、缺乏相关课程

有关创业法律教育方面,尽管各高校都开设了一系列的法律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最主要的是面对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然而在创业教育方面却缺乏相关课程的开设,即便是有相关法律课程的开设,其法律教育也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匮乏。因此,各高校应当提高法律在创业指导课程中的地位,并且针对有开拓精神、积极创业的大学生,要积极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以及聘请专业讲师来为学生作指导,提高学生对创业的重视程度。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编排建设的必要性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国大学生创业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好多学生脑海里缺少创业意识,众多高校对其并不重视,更谈不上创业法律教育。例如现如今很多高校虽然开设经济类的课程,可是这些课程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银行、证券交易所、会计事务所等企业单位,而没有强调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并且在这些课程中,法律教育匮乏,仅仅只能开设有限的法律教育课程,导致学生的法律知识贫乏、创业成功率低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三、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编排建设的措施

(一)增强创业法律意识类课程

人的意识指导人的行为,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在创设相关课程中,要强调遵法、守法的意识,强调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依法办事、诚实守信。因此,培养相关意识应当设置法理学、市场交易法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内涵,促使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依法办事,引导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尊重法律、诚信经营,随之而上升为自己的习惯,在创业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形象,从而防止违法犯罪的行为出现。

(二)创设针对性的法律课程

我国有关商业的法律诸多,可是大学生的时间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开设有针对性、重点的法律课程,来增加学生必要的法律知识储备。例如:商事组织法最主要讲述的是企业组织形式的相关知识,从而为大学生创业选择何种企业组织形式提供相应的建议;商事主体行为及其规制法,这部法律主要针对于经营过程,对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企业经营活动提出了指导意义,使得大学生全面规范自身的行为;解决商事争议的法律,顾名思义此法律帮助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商业纠纷问题,通过学习此法律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通过法律渠道来解决问题。综上,通过开设此类法律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从而真正体现了法律的实践意义。

(三)培养创业法律能力类课程

开设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创业相关知识的传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造能力,从而把自身的好的想法转化成生产力。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些有关于法律的能力培养课程,例如模拟创业过程中的法律纠纷、模拟创业过程中的漏洞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过程等等,还应当设置一系列的逆向思维课程,让学生自己当法官或者律师来深切体会法律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切身实地运用法律、理解法律,从被动学习状态到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这些情景实验课程,把运用法律解决创业过程中难题的能力,培养成大学生创业的必备能力之一。

四、总结

篇7

【关键词】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安全文化

随着先进医疗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病人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安全问题。

1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临床7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是通过护士来完成的,她们在医疗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护士更多地考虑如何尽快解决影响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法律问题,对一些可能引起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证据意识不强。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医疗保险的改革,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使得护理人员在这方面的知识老化,理念更新缓慢,对职业安全知识不了解,对一些错误习以为常,为此,我院在提高护理人员认识、强化安全意识开展了以下活动:

1.1医院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安全知识、护士的法律知识、护理安全现状以及应对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等,并定期考核,要求每一位护士认清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受到每位护理人员的重视。在工作中必须提高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质量意识,同时护理部要求护士长在本科室进一步安排相关内容的学习。

1.2自查自纠: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认真分析讨论实际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原因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定期进行差错事故讨论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强化护士的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等,使她们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教育转变为自觉维护和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1.3进行总结:确保护理安全,护士必须提高法律意识,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言行,懂得自我保护,用制度规范自己的工作,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零缺陷”的专业服务,才能使病人安心、放心,减少医疗纠纷。

2健全和完善制度,保障护理安全

“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重危病人抢救制度等都是保证病人护理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护理工作者的心血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于医嘱、病历的处理,都需要护理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的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程序和安全护理制度[1]。如查对医嘱制度,由原来手工医嘱到现在电脑医嘱,查对方法及内容就需要修订。为应对医疗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护理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新建了十五项护理突发事件紧急风险预案和工作流程,以供护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工作。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对护理管理工作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专科护理常规进行纠正和完善,从制度上保证安全管理的落实,把好环节质量关,确保护理安全。

3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层层把关

医院建立统一和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以护理部-护士长-科室护理人员为主体,人人参加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护理部监控、科室互控、科室自控的监控体系,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确保护理安全,具体做法:①护理部及医院质控组每月不定期进行检查、抽查三查七对制度执行情况及药品、设备、抢救物品、病人安全等情况,并结合提高安全制度中应知应会内容,督查各病区的护理安全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分析原因,制度整改措施。②护士长组织科室每周自查并做好记录,每月护理部召开一次护士长例会,加强医患沟通,对存在的护理质量及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方案,每季度进行一次质量讲评分析会。③科室人员积极配合护士长负责检查,定人保管相应的药品、器械。定期组织公休人员座谈,坚持护士继续专业教育及培训,加强医疗废物及一次性医用品的管理。

4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既往出现护理缺陷和不安全事件往往责任都落实到个人,从中找出根本原因较少,罚而不改,使当事人及当事科室采取消极态度应对,现在要求注重每件事件的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及其效果,对存在的质量问题、不安全隐患要注重分析原因,制订出整改措施,并在措施落实上下功夫。护士24小时连续在病人身边,工作重复性强而缺乏新意,但又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心理处于持续紧张状态,有时会导致工作中的失误,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启动护士自我意识,感悟工作责任,调控负性情绪等营造人本安全氛围,不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培养和影响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促使安全思维方式和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5思考

5.1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质量的保证:护士缺编是目前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护理人员紧张,工作繁忙和超负荷,造成身心疲惫,难免忙中出错,服务不到位等护理安全隐患。因此,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认真研究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做到科学配置护理人员,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应需尽快解决的问题。

5.2营造安全的文化氛围可促使护理人员安全行为的形成,安全行为是受一个机构的社会信仰及对安全态度所影响的,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使护士达到“我会安全”的理想境界。

5.3努力探讨护理安全质量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目前滞后的医疗管理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医学技术不相适应,潜在许多隐患和管理盲点。依法行护、依法治护、依法维护的护理安全管理新理念尚在萌芽阶段。

参考文献

篇8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将法制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的范畴,而没有独立的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教育目标来实施。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遵守法律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道德素质并不能涵盖法律素质,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必须要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与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视远远高于其他方面,尤其是在法制教育方面,往往将法律素质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甚至纳入德育教育范围,弱化了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功能,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定位,在机构设置上,很少有单独的法律教育研究室,大多数法律教育研究从属于德育或者政治教育研究,在师资力量配备上,也往往安排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对法制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非常不利,法制教育的效果更难得到保证。

二、法律知识教育多,法律意识培养弱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法律意识是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对法律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抵制和斗争,直接影响着国家法律、法规权威性、震慑性落实的效果,也影响着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程度。近年来,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和法制教育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我们也看到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方面,仍旧较为重视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内容繁杂、针对性差。法制课教材大多具有知识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法制教育课程中,相关教材以普及基本法律知识为主,基础性教材内容宽泛、庞杂,务求面面俱到,几乎涉及了法律专业所有的基础课程,将法制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混为一体,使学生学习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重点和要点,对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际指导意义较差。二是教学中将法律知识分解为各个要点,要求学生掌握熟知,然后通过一些案例分析的样板,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式为他们提高法律意识奠定了较好地基础,但是也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知识的积累是意识提高的前提,但是只有会运用知识才能够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巩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三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课本,法律观念较为模糊,甚至对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分不清,在自身权益遭受侵犯时,不能主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抑或不了解被侵权是违法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我安全和权益。

三、法制教育体系不完善

法律是社会生活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离不开法律这个大环境,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成为学校和学生格外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衔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在就业的标准和门槛中,并没有法律方面的相关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健全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尚不健全,造成法制教育未能全方位渗透,不能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设置单一。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高职院校普遍设有《法律基础》课,课堂教育也被当作考试过关的任务来完成,完全违背了法制教育的初衷,在学校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的状态下,学生也满足于做笔记、背题目,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对法律一知半解、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法律于己无关,可以想象,此种法制教育体系下,怎能奢望培养出法律意识较强、法律素质健全的人才?二是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岗位的需要,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够严谨,没有做到结合相应专业特点设计法制教育内容和方式。例如在经济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常常接触到的应是合同、公司、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条文,课程开设时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是经济法课程,实际上,民商法更符合经济专业有关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际需要为导向,而不能随意设置。

四、法制教育模式改进的方向及措施

1、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律以其权威性成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当今高职学生就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了更多的困扰,高职院校应当高瞻远瞩,认识到法律素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促进以及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影响,切实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把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来抓,应当改变以往认为法制教育就是德育的错误观念,将法制教育从德育的范畴内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法律知识的平台,使他们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具备相当的法律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既要实现育才的目标,也要实现育人的目标,真正破解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短板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2、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法律信仰为主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保障,有法律信仰才能够做到守法遵纪,并将守法作为一个人终生的责任和义务来对待。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应及时转变法制教育的思路,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积累中脱离出来,将法律知识作为法制教育的起点,而将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律信仰为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就读的大多数青年学生,他们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法律信仰的新一代共和国的建设者,既要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创造社会财富,也要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培养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首先要增强法律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和主观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确保法律知识讲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创新加强课程模式。高职院校要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探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实际需要为根本,在开设一般的法制课的同时,各专业的教学要从本专业的不同特点出发,增加设置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法律专业课。如理工类院校的特点是发明创造的机会比较多,可以考虑开设涉及专利、商标等方面的法律课程,文科类的职业教育可以开设著作权方面的法律课,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可以开设与自身相关的一些法律课程,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搭建好的平台,使学生在学好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法律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应改变追求结果忽略学习过程的做法,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法律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教学和考核都紧紧围绕着培养法律素质、法律信仰来开展。

3、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学实践

一是由于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技能的绝对重视,在法制教育中,教师往往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应当在课堂教学上求新求变,务求实效,使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建立法律教育基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巩固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促进法律素养的提高。二是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职业性较强,学生实习和实际工作的机会较多,在法制教育中,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这一特点,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以及职业预期,在开展普及型法律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法制教育层面,创新教育模式,应当开办部分与各专业职业发展相关、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专业相关法律的关注,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的需求,融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例如,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开设《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私法》等课程,将对学生法律知识积累、法律素养提高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轮船航海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交通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课程,有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权益保护。只有让高职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对他们学习、就业甚至一生的影响,他们才能够保持对学习法律的高度热情,进一步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自身实际职业能力。

4、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

篇9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是整个护理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护理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护理人员未经受良好的教育培训就上岗工作。对于这些没有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很可能会由于操作不熟练、经验不成熟而导致严重后果。面对突发事情,这类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将直接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误进而引起医疗纠纷。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能够严格的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对于药品的管理存在混乱情况,给取用药品造成困扰。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日常的巡视时不加以重视,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够及时的发现进而影响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还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的情况,对于在护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不能够引起重视[3]。在对患者进行诊治与治疗之前,不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将患者的需知情事项进行详细讲解。比如说患者的术前告知以及新生儿安全告知等,不能够按照规定去向患者传达。此外还有一些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沟通时不注意方式,容易和患者产生纠纷等等。

2忽视患者的心理情绪

对于妇产科的患者,由于其心理压力比较大所以情绪一般不稳定,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的心理情况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不配合。当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事,患者就会斤斤计较,导致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关系紧张。护理人员如果不及时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交流,会引起患者的误解,造成矛盾的进一步恶化。

3患者和家属因素

随着医患冲突等相关新闻的报道,医患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误解越来越严重。对于一些患者在医患进行护理时,由于内心对医护人员的排斥而不能够很好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对于护理人员的提醒和建议,不重视、不接受。如果这种情况放任不管,会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患者的不配合而导致的医疗风险相对较多,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此外对于一部分患者以及家属来说,他们对分娩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在分娩过程中的分娩风险认识不足。一旦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会将责任尽数归结于医院。对医院的治疗和护理不再信任,因此而激起的医疗纠纷相对较多。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对于医护人员交代、了解的事情不能够按照要求去做,谎报隐瞒。以上这些由患者和家属而引发的安全因素,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很容易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4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措施

4.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在对孕产妇进行护理工作时,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制度以及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妇产科患者由于心理压力加大,很可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导致对护理人员作出过激行为。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制意识,用法律保护自己。对于一些护士尤其是新上岗的护士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在护理工作中的涉及到的法律相关事情认识不清。定期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安排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或者定期安排专业的人士来医院向护理人员讲解一些法律常识,让大家认识到在护理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的法律章程。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切实的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合理合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求每一名护理人员都应该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使得每一项操作都能够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通过宣讲教育使护士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4]。对于临床上的护理缺陷及时的进行探讨协商,力求寻找出更加高效科学的护理方法。对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避免再次发生。

4.2及时对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做好心理护理妇产科的患者由于对分娩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了患者对分娩存在着过度的担心和猜疑。他们背负着家庭传宗接代的重任,压力巨大,因此心理情绪波动也比较大。在这个时候和妇产科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患者解除心中的疑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护理和治疗。通过沟通让患者及时的把内心压抑的想法讲出来,通过对患者讲解有关分娩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到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个时候的患者心理压力比较大,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更优质的治疗和护理服务。但是由于妇产科接待的病人较多工作比较繁重,可能有时候无法及时的去满足患者的需求。这样会使得患者和家属产生误解,这个时候更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让患者了解医院的难处使患者能够尽可能的理解和认可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5]。

4.3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妇产科由于接收病人的特殊性使得它和其他的科室有着很大的不同,它要求妇产科护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的发挥出作用,减少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存在。医院应该加大对该科室护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得护士能够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以熟练的护理技能丰富的护理经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今的护理工作已经涉及到了身体、心理、社会以及精神方面。因此就要求妇产科护理人员能够从多个方面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护理的质量丰富护理的内容[6]。对于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应该能够及时的发现并做到准确科学的处理。

5讨论

篇10

1 投诉原因分析

1.1 社会环境因素 患者的护理投诉及上诉法院处理的投诉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的“需求和满足”不仅具有生物属性,且具有社会属性。患者具有隐私权及知情权。同时,患者这一概念正逐步被“消费者”替代。作为消费者,他们具有更大的权利,他们在护理服务过程中,一旦权利被侵犯,就会投诉,甚至诉讼法院以求得公正的解决。

1.2 缺乏服务意识 护士服务态度及语言生硬,解释不到位占投诉的较高比例。在相当一部分投诉中,护理活动本身并无缺陷,但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服务态度不好,导致患者不满。

1.3 缺乏责任心 有少数护理人员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工作马虎草率、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导致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也在不良护理差错中占相当比例。

1.4 缺乏精湛而娴熟的技术操作技能 少数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影响了护理质量,造成纠纷。如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在抢救患儿时,因头皮针几次穿刺不成功不能很快建立静脉通路而延误抢救时间,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意。

1.5 工作粗心造成多收、错收医疗费用 护士的工作范畴在不断延伸,目前护士还承担患者一次性医疗耗用器材的电脑收费记帐工作,由于工作粗心及电脑操作不熟练,造成错收、多收及漏收医疗费用。

1.6 护理管理制度不符患者需求 有个别护理制度仅考虑护士工作不方便,不考虑患者利益,给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

2 对策

面对各种投诉,护理人员应给予重视,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从而赢得医疗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维护患者权利的同时,广大护士应知法、懂法、守法、维法、提高法律意识。

2.1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律观念 长期以来护理人员一直处于医疗服务的主要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护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决影响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的“举证责任倒置”,护士又感悟不深,极易引起法律纠纷[3]。因此,护士在执业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小心谨慎,尽职尽责地为病人服务,确保护理安全。

2.2 护士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防范差错事故护理工作面对着“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关系到患者的痛苦和生命的安危。因此,护士应加强自身建设,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始终把“人人都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作为至高无上的职业道德要求,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作风是防止一切责任事故的关键。日常工作应遵守规章制度,各项操作应以《护理常规》为准绳,严格执行查对,防止由于疏忽、不慎而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和损失。

2.3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 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扩大了医疗领域,现代诊疗手段、诊疗仪器的迅速发展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故护士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高质量的护理、高质量的服务为患者服务。每一位护士都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掌握专科护理及急救知识和监护技术,熟练应用各种抢救仪器。医院安装的新设备或更新的仪器,护士应得到必要的培训,从而掌握其使用方法。如果在该使用的情况下你没有使用或不会使用,或者在不该使用的情况下你使用该设备,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后果,这些情况都可能成为你和医院被的关键证据。

2.4 加强护、患及医、护沟通 护、患的沟通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需要护士宽容地对待患者发泄,尊重患者,平等待人。只有具有宽容和接纳患者的思想,并运用沟通技巧,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样,医、护的有效沟通也十分必要,护士要明确自己职责范围,对疑难问题及时请教,汇报医生,不擅自盲目处理。凡违背职责的任何医嘱,护士有权拒绝执行。对错误的医嘱不加询问,执行后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就会引起法律纠纷,护士与医生要承担同样的责任。目前,仍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医生下医嘱,护士就只管执行,错与对与护士无关,是医生开错了。新的护理与医疗的关系将由单纯的执行医嘱逐步走向医疗、护理优势互补、密切合作。抢救病人时,执行口头医嘱时,要重复一遍,而后立即做好记录,并及时补上医嘱,《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时,有关医务人员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2.5 护士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护士应视患者为一个完整的,有独特个性的,有尊严的个体。自觉地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设法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不谈论患者隐私和不擅自公开患者的健康状况资料。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尽量避免暴露患者的隐私部位,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满足其知情权。现代医学也要求病人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并可参与自己治疗措施的制定。但是对病人的病情和隐私还要保密。护士与病人交谈时要慎重,即要对病人负责,又不能违反原则。比如:一位护士通知病人:“明天开始给您化疗,希望您能配合一下”。不料,这一次“知情”惹怒了病人家属,因为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了癌症。这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在提倡病人知情权的同时必须与保护性医疗结合起来,要落实病人知情权,根据病人病情和文化及心理素质的不同,区别对待。比如: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质好的病人,就应当详细告知,取得治疗护理的配合,否则就应当选择适当隐瞒,但一定要向病人家属详细说明,以免发生意外事情引起纠纷,体现人性化的知情同意,是我们医疗单位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6 真实地进行临床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医疗病历共入病案,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应,特别是危重病人的护理记录,更是判定医疗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学会收集证据和利用证据,对保证护理记录的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强化护理文书的管理,使护理行为不仅符合道德规范,同时也符合法律准则。根据文书的要求,我科通过近2年的记录实施体会如下:护理记录必须做到准确性、时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

2.6.1 准确记录 在护理行为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地、真实地、准确地记录各项资实,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责任心和自觉性的体现。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如记录不准确,漏记和凭空想象填写,将会给医疗工作带来不利,临床医生没有客观、真实的医学数据进行调整治疗方案,这将会给医疗工作带来误导和偏差,严重者将导致医疗护理工作差错和事故的出现。因此,准确的记录不但会给医疗工作带来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依据,而且还能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能强化护理工作的规范性、严肃性、法律性[4]。

2.6.2 记录时间要准确 护理记录时间要求准确到小时、分钟,特别是危重病人的特别护理记录要强调时间性,包括患者病情变化的时间、抢救的时间、用药的时间、各项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时间、各科专家会诊的时间、各项特殊检查时间、病人死亡的时间等等。时间作为抢救、治疗、护理重要依据之一,其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如何,直接影响到其提供法律依据的效果。

2.6.3 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护士只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遵守护理程序,就是护士依法行使其护理权,也就是有效地行使护士的权利,从法律角度来说,才能保证护士的合法权益。

2.6.4 护士和医生的记录必须一致 危重患者护理记录中的药物治疗、病情变化和抢救过程中描述与医生记录的时间、药名等必须一致,否则在医疗争议中,常常因此而败诉。这些说明,护理过程中的记录与交班报告是同步的。此外,对有必要的护理措施,均应准确、全面地记录。采取记实的手法进行护理记录,护士的描述具体、全面、客观,避免了法庭上举证不利的尴尬。

2.7 分清职责,避免越职行事 护士只能干护理工作,护理工作必须由护士干。值班时,有时医生就告诉护士你给几床做个心电图吧,护士不管自己能否胜任(导联的连接方法、位置)碍于情面往往会帮忙,有时病人病情变化,告诉医生后,医生让你代他做一系列检查,如果能力不及,就会出现“好心没干成好事”,将自己置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因此,护士必须干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护理工作必须由护士干,不可越职行事,也不能交给家属及护工去干。

3 体会

总之,护士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从细节处改进和完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护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优琴、章亚娟、钱萍萍,等. 举证责任倒置后护士证据意识状况调查及分析.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1.

[2]席淑华,王雅华,周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诉.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