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

篇1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 疏导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高中阶段作为人生中单纯而又复杂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发展。高中学生正是打开心窗窥视外面世界的躁动年龄,种种心理困惑困扰着他们,他们的心理困惑既有高中阶段学生的共性问题,也凸显了该阶段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因此帮助他们排除那些不良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深入了解成因,积极排除障碍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再加上他们的心理结构也尚未发育健全,所以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干扰,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师要努力找到病根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收到显著疗效。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在人格上尚不成熟,比较容易出现“友谊至上”的行为。因此教师、家长要尝试着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提高他们对友谊内涵的理解。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天资聪颖,各门功课都比较出色,但有一段时间,每上完数学课,班干部都来汇报该同学上课时情绪异常,有时甚至不做数学作业。经过谈心,原来这位学生因上课讲闲话,被老师当众严厉批评,这位学生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侮辱,便对老师产生了不满,所以上课时总不能克制住内心的烦躁。知道他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之后,我耐心地告诉他,老师之所以批评他,是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好,应该起表率作用,而不是对他有什么成见。我还列举了数学老师平日在办公室里对他的赞扬,这位学生觉得很不好意思。从此,他在数学课上又重新变得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了。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调控学习压力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一是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二是厌学。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高中阶段也是众多学生“鲤鱼跳龙门”的酝酿期。家长的殷切期望,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间的你赶我超,无一不成为沉重的包袱。所以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如自卑、妒忌、虚荣、逆反、好高骛远、冷漠厌学等等。因此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所谓好学生的概念,好学生应该是在自己既有的基础上孜孜不倦、有所努力、有所追求的人,失败并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付出努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从不苛求学生把目标定位在第几名,而是让学生每日都自我反省:我今天尽力了吗?我今天弄懂了那几道物理题了吗?我今天能背出那几个重要词组了吗?每天有收获,每天有成长,日子便流逝在快乐和充实之中了。这样,学生慢慢消除了对学习的焦虑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三、强化心理素质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大部分能够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进入高中以后,一旦失去了过去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人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发心理障碍。所以在做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我们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总体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我们有条件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

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篇2

【摘要】高中时期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高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于是容易急躁、焦虑,如果没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辅导,就会使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准确把握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弄清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

一、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在高中生所有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中,因为学习知识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所占的比重最大。高中生学习繁重,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很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前面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后面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就会脱节,并且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最终造成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走下坡路线。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

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很多同学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到位,同学关系不融洽,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长期发展下去学生还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障碍。

3.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心理题在高中生心理问题中十分普遍,高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性发育逐渐成熟,性心理则相对幼稚,很多学生心里都会萌发出对异性的向往,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缓解自己因性发育产生的压力,高中生在青春期出现的情绪得不到释放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二、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1.充分了解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要想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教师要对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充分地了解和认知,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通常情况下,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针对学生个体的特殊性,高中生具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多和孩子谈心,细致清楚地了解高中生或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哪方面的问题,根据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高中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做到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观察他们行为特点的变化,找出高中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课后多和学生交谈,这样才能更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根据这些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找到加强高中生心理辅导的突破口。

2.针对性地做好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要想有效提高高中生心理辅导的效果,教师必须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确保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多样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和学生心平气和地沟通,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如果采用方法不当,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还会让学生排斥教师、排斥同学,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进而加重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在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不受侵犯,不要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一种错误,强加在学生身上。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感受,才能确保高中生心理辅导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想取得学生的信任,必须理解学生,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并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遵循交友性原则,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信赖,再对其加以心理辅导,就能达到良好的心理转化效果。当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时,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对于存在早恋问题和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该站在朋友的角度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这种行为予以理解,再向学生讲述这样做可能带来的问题和不良影响,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并意识到问题所在,这样才能使学生配合教师进行心理辅导。

3.学校、家庭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家庭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联系,很多家庭矛盾和家庭问题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相关知识宣传时,一定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让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成长,促进高中生心理辅导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如果学生拒绝沟通,不配合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联系,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倡导学生家长和校方共同展开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增强高中生对教师和家长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努力克服学习中各种苦难,引导学生处理好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孤独感,让学生具备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结

学校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必须对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针对性地做好高中生心理辅导工作,学校还要联合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这样才能推进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坚,冷淑敏,朱晓玲.“90”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篇3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r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发展,导致高中生生理与心理、生理性与社会性的不平衡发展。同时,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情感上的激荡。然而随着自我意识的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另外,高中生不像儿童那样轻易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

正因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和闭锁性,所以我们在对其进行青春期教育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采取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和方法,适宜引导而不宜高压强制。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校园心理情景剧切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特点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情景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以学生在成长中遇到和关心的问题为内容,通过角色扮演再现现实中的人与事,演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与心理困惑。校园心理情景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其主题与取材来源于真实生活,通过演绎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展示学生的心理冲突,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可适当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夸张、整合。

校园心理剧是用于探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剧情情节,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提出问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时代特点等;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引出全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分析问题:通过对造成心理问题的相关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精心演绎,使问题层层剥开,不断深化,从而探讨这些问题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他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解决问题: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结局要有深意,能够引起观众的回味与反思,要通过内心冲突与斗争,使观众有所体验和领悟,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结局可以通过旁白来进行。

4.分享感受: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中青春期教育中的初步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举办过两届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活动,活动方案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宣传及准备阶段;

2.报名及上交剧本阶段;

3.剧本筛选阶段即为初赛;

4.复赛阶段;

5.决赛阶段。

参加的学生来自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各班。从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活动的方案公布之后,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从编写剧本到排练演出、服装道具、录音、灯光、音控等每个环节都非常认真,力争做到最好,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在2012年举办的校园心理情景剧中,一部《谢谢你,我的青春》的心理剧在学生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剧的开场白是这样的:A:“哎,你说什么是爱啊?”B:“爱吗?嗯……我认为爱情就是在你不经意间,或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便悄悄走进你的心里。”

听到这里,台下的学生们会心地笑了,说明这就是他们对青春期情感的真实感受。该剧一开场就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很期待接下来的剧情。男主角小凯和女主角小言就像是高中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让很多学生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相似的感觉和熟悉的场景很快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剧情展示的是:起初,恋爱的感觉是甜蜜而美好的,可是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是恋爱双方不得不面对的。首先,在高中如此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学习时间与恋爱时间如何协调;其次,面对对自己有很高期望的父母,女主角因为欺瞒父母而产生愧疚感,男主角被父母发现自己恋爱后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矛盾激化,身心疲惫;再次,两人相处久了,双方身上的光环慢慢褪去,看到的更多的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高中生尚不成熟,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对恋爱的期望很高,但是处理关系的能力又不足,这就导致男女主角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男女主角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以及谈恋爱要承受的各种压力,才发觉恋爱是一件如此花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不禁感叹:对于高中生的我们而言,“恋爱是个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就在大家猜想男女主角究竟如何做选择时,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剧的导演竟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最后一幕:夜深了,这个城市一片寂静,女主角小言还在埋头苦读,桌上堆着一堆习题。妈妈走进来,手上端着一杯牛奶,劝女儿早些休息。女儿懂事地感谢妈妈,并答应再看一会儿书就去休息,然后母女俩互道晚安。全剧终。

虽然结局让人比较诧异,但是它引发了更多的思考。笔者曾与该剧导演交流过,为何会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呢?导演分享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如果结局是两个人继续恋爱,校方会比较难接受,毕竟这是一个展现在所有老师和同学们面前的公开性的演出,有导向不正确之嫌,作为学生导演与学生演员,以及组织这次活动的各部门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再者,如果结局是两个人分手,学生们似乎也比较难接受,因为这种结局就像是和校方商量好的一样,变成了一堂思想教育课,使原本轻松愉快的活动变了味,容易让学生排斥和反感。而开放性的结局在此处就很巧妙,它会让学生去思考,恋爱虽然是美好的,但是伴随而来的如此多的问题和如此大的压力应如何应对?究竟该不该在高中阶段谈恋爱呢?我们该如何处理青春期的情感?其实学生们心中已经有答案,而且是一个他们经过深思熟虑、自己的判断领悟出来的答案,比老师或家长硬塞给他们一个结论要更加容易接受。

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结束后,笔者所在的心理组组织了一场沙龙活动,邀请参与这次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活动的学生演员及部分观众来参加,请他们分享参与及观看此次活动的心情、感受及收获。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大家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次活动使他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学会了换位思考。他们还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加理解和宽容他人;光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所有工作的,必须依靠团队合作,通过不断的沟通及发动集体智慧共同完成任务;虽然站在舞台上的只有几个演员,但背后还有很多任劳任怨的幕后工作者,没有他们的默默付出,是不可能有这样一场精彩的表演的,这教会他们要全面、深入地看待问题,更要感谢那些在他们成长路上给他们支持鼓励的人;有部分学生反映刚接到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的任务时,因为缺乏经验而不自信,感觉颇有压力,待他们硬着头皮认真坚持下来后才发现不仅演出的效果很棒,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很大提升,不禁惊叹:人的潜力无穷大!

学生们的体会与分享对笔者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看到活动的作用和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对笔者以后组织此类活动或者开展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青春期教育中的作用及推广意义

1.积极宣泄情绪、疏导情感

校园心理情景剧演绎的都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这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可以通过表演者在舞台上夸张的表现形式演绎出来,所以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将自己内心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使情感得到及时疏导。

2.促进同伴互助

同伴的影响对高中生非常重要,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创作来源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们可以从校园心理情景剧中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影子,领悟到每个人因为立场不一样,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从而更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能理解他人,校园心理情景剧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互动的环境,搭建了同伴心理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体会别人的感受。

3.拓宽学校青春期教育的渠道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校园心理情景剧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是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而成的,在编排和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为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经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防止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4.增进青春期亲子沟通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尽管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都很关心,但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得不够,对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理解得也不够。而校园心理情景剧这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容易打动家长的心灵,促使他们了解到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与孩子间沟通更加顺畅。

5.融合为生命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校园心理情景剧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巨大的辐射力诠释人间的“真、善、美”,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校园心理剧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他人处境,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更懂得理解和尊重。校园心理剧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亲子间的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对亲情和友情的感悟,让广大学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同时,通过观摩校园心理剧中高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对积极生活理念的倡导,更多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四、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参加活动的学生有限

每个班出一个校园心理情景剧节目,能参与的学生有限,没有参与活动的学生从校园心理情景剧中得到的体会和感受可能也比较有限。

2.深层资源挖掘不足

每个校园心理情景剧中都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对剧情探讨的研究,深挖每个角色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剧情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作为当事人又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些资源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活动后的延伸不够

笔者认为可以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中的很多资源运用到日后的学校青春期教育当中。例如,将其作为心理课堂的一种资源进行探讨,或者在家长会上播放比较典型的校园心理情景剧视频,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声,从而促进亲子沟通。

在高中青春期教育中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活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以拓宽学校青春期教育的渠道,对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中开展尚处在初步应用阶段,仍需更深入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篇4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短期干预

宁夏隆德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地处宁南边陲的县城。这个县城一共有两所开设高中部的完全中学。针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社会流行病学的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笔者就以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身份,针对于社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以上的一个因素,结合宁夏隆德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基本的结论,同时针对于短期干预手段进行研究。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学习压力造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隆德县高中生的年龄集中在十六岁到十九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了一定的叛逆性,特别在学习上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孩子甚至出现了人生的第一个迷茫期。应试教育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主流,不管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对于高中生的要求都是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学习搞好,再无其他要求。将大量的时间,在最应该拓展的年纪仅仅都奉献给了书本,这样孩子们的心理压力绝对是不容小觑的。特别针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这样的情况尤甚,认为孩子们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隆德县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为主要文化的县城,为了升学率给孩子们十分繁重的课程任务,甚至于需要他们在学校里花上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勉强完成课程任务,还出现了不少的家长为了提高自家孩子的成绩疯狂挤出时间给他们报补习班的现象。学生们在这样的年纪,本来应该需要有人疏导他们在学业上的压力,但是却需要承受各方面无形的压力。这样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就会出现很多高中生逃学、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表示孩子们已经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了。

2.情绪不平衡造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情绪不平衡中的情绪主要包括了对于家长、老师和同学这三个主要的群体的反应。据有关研究者报道,受测试的高中生对于这三个群体均表现出了情绪上的不平衡性,如果加之外界的一定程度上的刺激甚至出现了不可克制的情感反映。高中生的年龄段正是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不仅是生理上,心理上也是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一旦外界的刺激因素比较多,就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这种刺激在高中生的生活中随处都有可能发生的。比如在某次的考试失利之后,家长和老师会给他们很严厉的批评,在双重打击下,很容易出现想不明白的时候,于是就出现了离家出走甚至走上极端的后果。情绪不平衡既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人际关系造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旦步入高中生涯,就表明离成年不远了,人际关系也不似以往那么单纯了。那么如何适应这样的突如其来的环境的变化,就成为高中生的一个考验了。本来学习的压力就大,再遇到需要处理这些关系,往往就会出现敏感多疑、缺乏信任、易与人产生隔阂等问题。心理辅导课程县级高中开设的较少(一般一周一节),当学生迷惑时,基本没有渠道可以解决。家长大多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即使知道也没有很好的方式给予疏导。这样孩子们一旦有了人际交往上的困惑基本上都是自己默默地承受。一般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可能是孩子们在高中阶段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年轻气盛不言输,这样会使一段关系处于危险;自卑感也是一部分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处于一些社会和家庭的综合原因会使得一些孩子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就会远远避开一些群体,产生孤独感是很可怕的;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本来就是青春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会开始在意形象。这些都是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4.焦虑和适应不良造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和适应性作为最后两个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都是学生们对于外界的刺激的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反应的表现。隆德县的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样就派生出很多的产业,这些现代化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很大的诱惑力。这样孩子们面对外界的压力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派遣,极有可能出现焦虑的负面情绪,为了消除这样并不好受的情绪,大多数孩子选择逃避,就出了举止上的叛逆,吸烟、喝酒、上网时间过长都会伴随着而生。因为不能很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出现了有些孩子抵制集体活动,不愿盲从,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不肯服从老师的统一管理,这样的一种行为必然造成很多的连带问题,孩子们的心理上已经出现了健康危机。

二、短期干预

将此地区的高中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一个综合,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负面情绪严重、厌学、早恋、打架等方面,那么其实高中生心智不成熟,这个时候是急需要有对象可以倾诉的。大量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心理变化主要是依靠社会、生物、自身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而产生的,并没有发生质变,作为教育管理者就应该着力于怎么样克服这些问题的出现。心理健康的短期干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很好来帮助高中生克服心理健康问题的的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短期干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的课程和一系列心理方面的讲座,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这都是进行短期干预的措施,本来学生们在高中学习都是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氛围,有很好的小伙伴。那么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在统筹全局过程中,一定需要关注到这一点。心理教育就是在引导孩子们往正确的道路上发展,心理也是需要卫生清洁的。一旦遇到想不通的问题,一定要去咨询心理老师,和他们倾诉,这样一切关于心理上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这就是短期干预的作用,是一个很有用的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三、总结

宁夏隆德县的高中生也是很具有特点的中国西北农村地区的高中教育体制,以此为主要的描述对象,站在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发现了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和焦虑。而短期干预即健康安全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9]boulton, michael j.school peer counselling for bullying services as a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with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2005,33(4):485~494.

篇6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特点;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别林斯基说过:“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的、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也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蹉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同起来。在观念上与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自信而自尊,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才能。不管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父母、教师的讲解,或者书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务,很想像大人那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评论,他们在思想的触角方面已经远远地超出学校的范围,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日趋增强。

二、高中生心理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学业问题

学生的任务以学习为首,高中生顶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在苦读着。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地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心情烦躁抑郁,严重时甚至不想学习,疏远他人,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害怕考试,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还有一些家里经济条件不太理想的孩子,对金钱压力的切身感受,让他们感到自卑,更加大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压力。

2.人际交往问题

性格开朗、乐观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优势,而性格上相对内向、沉闷的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他们不愿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有的时候自己也想试图去掩盖自己的弱处,但往往事与愿违,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重。而在这样问题出现的关键时刻,急迫地需要有人扶他们一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否则,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将会跟着他走入大学,甚至是走向社会。

3.家庭环境问题

台湾黄乃毓在一本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家庭教育强调在家庭内部进行,家人彼此的互动关系,父母和子女相互学习,家庭里发生的许多事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现代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成员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强调在尊重家庭成员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相互教育,家庭成员的这种相互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合理的家庭结构、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愉快家庭心理气氛和家长良好的健康心理对孩子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以上四点中,合理的家庭结构我认为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

三、适时适当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学生努力挖掘出每一个闪光点时,也就点燃了自己的心灵之火,逆反心理也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要以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以显微镜去看学生的缺点。

1.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几年前,我市已开通“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作为服务台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了解到,每天都会许多学生朋友们打来电话咨询心理上的困惑,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可以保护其隐私的平台调节自己心灵上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后来我市的12355又增加了心理箱庭疗法,学生通过娱乐游戏的形式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给学生提供倾诉心声的平台是尤为重

要的。

2.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面对新的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当前的高中生了解国家时事政治的越来越少了,许多学生不知道当前社会的主流形势和社会的积极面,不去看新闻,不去看报纸,甚至全国上下举国关注的十都不知是何事,他们不去关心自认为与自己无关的国事,而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及时地加以正确的指导,那么学生将没有健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

3.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有效结合教育

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最大的教育环境,在这两个教育环境氛围中,通过转移、宣泄、升华自己的心绪,既可以使家长摆脱与子女心灵沟通上的无助、无奈,同时又可以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家庭活动中,形成整体教育力量。从一定意义来说,家庭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校的受教育情况。因此,我们学校与校外文化教育中心、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合作,采取电化教学方式,为家长朋友们举办了《幸福人生讲座》。通过老师和家长共同学习传统文化,汲取5000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家校配合,帮助学生实现梦想,达到了家庭受益、家长受益、学生更受益的效果。

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阳,问题是要让它发光。”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希望自己被人重视,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让别人肯定自己,作为学生,每天都要与同学、老师相处很长的时间,在升学压力下,在社会的迅速变化发展中,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度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学校;班主任;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寓心于教,潜移默化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这个迅猛发展的社会对教师这个角色的要求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正如这本《学会生存》上说:“教师的职责如今已经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而越来越多地的应该是激励思考;除了教师本身的职能以外,还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发现矛盾论点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他更需要心理上的关爱和内心情感的交流。高中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实现的。

通过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教育出来的几个典型成功案例之一:

病因分析:这是一位容貌俊秀,又能写一手潇洒钢笔字的高二男生王××,喜欢挖掘自身的缺点,而对自己的长处却熟视无睹,性格内向,无论事大事小,总是没完没了的自责,严重影响了该生的学习和同学关系。

被班主任老师确认为:自卑心理。

制定了具有班主任特色的心理疏导方案:

提供展示平台,说服同学们支持他当班级团支书,鼓励并配合他为班级做事,化解他无所作为的自卑心理;唤回自信,挖掘并相信自己的长处,用优点战胜自卑,用“亮点效应”去重塑自我;多积累成功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看;效果跟踪:该生已顺利考上省城的一所高校,在大学里他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这只是整合过程中一个简单的小案例,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充分印证了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潜移默化的效果和作用,也说明了整合的重要所在。

二、心教结合,润物无声

在课堂上,教师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以及授课时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二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信任、鼓励、关怀等正面的态度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理体验。古语有云: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班主任应当重视科任教师的影响力,在建设班级、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给科任教师提供机会,与科任教师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班集体。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及时与任课教师、校方沟通,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在朝着健康的方向上自由的成长。

由于我校属于城镇地区普通高级中学,生源质量比较差,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也比较多。以前在初中、甚至小学时都属于下中等生,前面的知识没有学扎实,底子比较差,到了高中学习吃力跟不上,产生了普遍的厌学现象,上课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现象很严重。这一普遍心理问题,如果让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来教育就很难做到,虽然厌学是普遍现象,但是造成每一位同学的原因又千差万别,这是需要班主任进行综合教育的一个过程。爱的力量可以使“厌学”变得“好学”,它的成功在于“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和“水滴石穿”的持久。让社会、学校、家庭一起行动起来,用爱心、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唤醒那些暂时迷惘的“厌学”学生。

三、教中有心,融会皆省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的过程中,班主任除在原有的管理工作中合理添加和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应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应向每一位任课教师推广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人本主义理念等基本理念。例如:

姚×是一个内向的女生,上课时班主任很少提问她。有一次班主任把她叫到办公室,(原因是她在一次测验中把第二卷中所有的填空题和问答题都答错了,只得了三分,很出乎意料,她的成绩和以前相比直线下降)班主任没有去问她这次为什么考得更糟糕,而是和她聊天,问她最近的状态,将来的理想,曾遇到过的困难,有没有尝试去做自己以前不敢想的事。说着说着她就哭了起来,我拍拍她的肩膀问她为何如此难过,她说:“×老师,我父母虽然在物质上对我很大方,但在学习上总是挖苦我。从小学到现在,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里来,更没有和我谈过心,你是唯一一个把我叫到办公室里来谈心的老师,我很感激你老师。”班主任当时看她掉泪并说出这样的话来,很震惊,安慰她:“以前的老师并没有忘记你或者疏忽你,只是工作太忙了,没有抽出时间和每个同学都沟通罢了。”我的理由实在有些牵强。只是这次谈话后她变得开朗了,和同学的关系也好了很多,成绩有大幅度的上升。

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和成败观,告诉他们成绩偶尔下滑是学校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老师们记住:你鼓励的语言很重要,你善意的行为很重要!因为你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善意的举动,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内心情感,甚至他的一生。

四、结论

高中班主任作为直接联系学生和学校的纽带,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通过学校建设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学校的各种制度、校园文化氛围等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班主任在参与学校管理时应当注意到这些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君.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篇8

一、组建学校心理社团的意义

1.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六大类积极心理品质: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以及心灵的超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可以使他们获得或塑造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2.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更愿意接受同龄人的心声和见解。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传播科学的心理知识,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和目的,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3.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步受到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室也较为普遍,但是体制上没有心理老师明确的岗位及相应的职业培训支持,中学的心理老师多为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缺乏专业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即使配备了专职心理老师,师资力量也不足以面向上千学生。而心理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社团活动,能够及时地在较大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社团活动的内容学校心理社团活动可分为三大类:由指导老师主持的培训活动,由学生自主组织开展的活动,外延活动。

1.由指导老师主持的培训活动。此类活动主要面向骨干成员,每月一到两次,按主题开展团体活动。主题主要来源于平常个体咨询时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沟通交流的方法后,会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将整理出的《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向骨干学员作介绍,使骨干学员能够初步识别一些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还有特定时间段学生反映的某些突出问题,如考试焦虑。此外,还有心理电影赏析、星座与心理等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2.由学生自主组织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类:(1)主题活动的复制与传播。骨干成员接受培训后,带领社员回到班级开展同样的活动,将一些共性问题的处理办法以朋辈互助的形式传递给大家,从而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2)在班级开展初级咨询约谈。相较于老师,同龄人更容易走近学生,也更了解学生的想法,沟通起来没有障碍,给予的帮助也更容易被接受。骨干成员经过培训后,在班级里密切关注同学的心理动态,及时帮助和疏导同学遇到的困惑。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联系,并推荐同学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骨干成员既帮助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做了一些工作,也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重要的纽带。(3)参与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微博会等。心理社团可以校级大型活动为平台,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社团,扩大影响。(4)设计手抄报。经指导老师培训后,宣传部可根据培训内容设计不同主题的手抄报,张贴在校园宣传栏,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全校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时机成熟后,将手抄报加以整合,形成校内心理月刊或季刊。(5)排演心理剧。社员先收集周围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经常遇到的问题,以事实为原型,编排心理剧,让同学们在演绎和观看的过程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收获成长。(6)校园广播。社团与学校广播站合作,在课外活动时间通过点歌的形式与全体同学形成互动,既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搭建了一个平台,也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帮助同学们调节情绪,消除一天中遇到的消极影响,释放压力。(7)校园网心理社团板块建设。心理社团板块建设主要由网络部负责,可分为以下几个小板块:社团动态,及时更新、社团组织结构、活动计划、活动通知、活动介绍等;趣味心理,如错觉图、各种小测验、漫画等;心理卫生知识,如青春期记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如何与家长相处、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如何处理等等。

3.外延活动。主要包括与大学心理社团合作和学长团回母校两个部分。(1)与大学心理社团合作,与高校签订协议,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定期开展活动,交流社团管理经验,形成联动机制。(2)学长团定期回校开展讲座,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所学专业和所在大学的情况,使同学们在生涯规划上有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宣传所在学校的一些招生政策,另一方面也指导学弟学妹的学习方法、生活安排等。作为同龄人,他们的到来也使学生与之更容易沟通、理解、产生共鸣。这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益补充。

三、完善学校心理社团建设的建议

1.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只有指导老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才能带给社团骨干成员更为专业高效的培训,才能有效监督和指导社团活动。专业的指引和教育又能够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行动力,确保心理社团把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确保心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骨干成员的培训。骨干成员在社团中担任重要角色,是学校心里健康教育与学生联系的纽带与桥梁。系统的培训一方面可以满足心理社团成员对心理学、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咨询理论及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朋辈互助的积极性,使社团充满活力,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活动设计要切实可行。每项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考虑到活动的可行性,设计的方案要容易操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便骨干成员在班级中开展。同时,还要考虑活动的效用性和普遍性,设计方案要面向大部分同学,而不是针对某一特殊群体。

篇9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质健康 监测 构想

中学生的健康水平及体质好坏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塑造中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学生全方位正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现阶段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及体质的现状,探讨影响中学生体质及健康水平的因素,为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 关于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1.1 体质

关于体质的概念,古已有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体质的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体质概念是,1982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在泰山会议上明确给出的“体质”的定义,即“体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性的、相对稳定的特征。①它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适应能力等五个范畴。②

1.2 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而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已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痛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2 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现状

笔者通过对云南省二十余所中学进行调查,发现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监测数据不完善

(1)通过调查发现,各中学皆有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数据,但数据较少,常局限为单纯的形态学测量及普通身体检查的数据,例如基本的身高、体重、胸围以及视力、色觉、肺活量等。而关于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如肌力、爆发力、耐力、柔韧等数据大多是根据平时体育课的成绩来判定的,缺乏系统性。自从近年来体育科目进入中考,各中学初中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给予了重视,而高中部重视程度就很低。(2) 缺乏心理学方面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数据,各中学都面临升学压力,普遍认为监测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的任务,学生在中学时代的首要或唯一任务是努力学习,从而获得升学机会。所以,在学生心理监测和社会适应能力监测方面几乎是空白。

2.2 监测数据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现有的各类基本身体检查数据大多来自初中入学和毕业时的体检,高中入学和毕业时的体检,而部分身体素质数据来自学生体育课成绩,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每学期都有侧重点,所获得的数据缺乏系统性,甚至有学校在高中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复习理论知识参加高考而挤占了体育课的时间。由此,我们发现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是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我们很难判断学生在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中体质发展变化的具体状况。

2.3 监测数据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仅有的监测数据并未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通常,学生的基本身体检查数据用于判断学生身体是否有缺陷而限报某些专业,而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在中考中加入体育加试后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重视,但在高中,学生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3 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构想

3.1 进一步完善数据

(1)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执行,按规定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应测试以下项目,身高标准体重和肺活量体重指数是必测内容,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台阶试验选测一项,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选测一项,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选测一项,由于中考的体育加试与该标准相配合,初中毕业生皆有以上数据,高中生缺乏监测,应予以测试。

(2)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目前,中学生心理问题颇受人们的重视,关于中学生心理调查的文章也很多,中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已成人们的共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此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获得自我同一性与避免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这时期的青少年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同时也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此时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监测学生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若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或心理干预,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良好作用,有利于让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升学压力,有利于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

3.2 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数据库

在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时应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每学年定期测试,并保留测试数据,以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有利于系统的监测学生体质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高危群体 筛查 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83

心理危机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本身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长期置于高压以及精神紧张的状况下,容易造成个体精神过敏等症状,从而诱发心理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本身的状况,个体对外在压力的反映不尽相同,面对压力的不同处理方式也是造成一部分个体心理危机高发的原因。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群,但也正是这个群体近年来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不断增高,基于心理问题为基础的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尤其是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警示性。因此,对心理高危群体的筛查与疏导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高危群体筛查方式选择

高校大学生群体处于从高中阶段到社会、工作的过渡期,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随着整体上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期的提前,高校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基础,但心理成熟程度较低,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在处理社会问题、面临各种抉择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确、方法选择不确定等心理不成熟表现。这种心理上的不成熟也致使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高发,同时加上高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筛查和疏导机制,致使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早的发现,错过了最佳的心理咨询与疏导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学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教师队伍欠缺,也没有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这些都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高危人群缺乏有效的管控体制,完备的高危人群筛查机制已经是高校必须建立的教育管理制度。

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大学生大多在进入高校之前,受到家庭经济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心理上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倾向,由于高中阶段教育普遍管理较为严格,问题倾向不易表现出来。进入高校之后,在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下,个体心理问题倾向更容易表现出来。但大学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导致心理问题高危的个体不易被发现:相对独立而又处于自尊心较重的年龄,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一般更加不愿与人交流,反而加重了心理问题的病发率。现在我国高校普遍实施的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的方法,通过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在大学生自身完成问卷的基础上,由高校教育管理者完成问卷的整理与分析,但数据处理分析主要是由高校学生管理者、辅导员等完成,高校辅导员群体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问卷调查实施、调查以及分析过程中,都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专业分析能力,造成数据分析不够准确,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群体。同时UPI问卷的调查方式也过于单一,调查数据缺乏其他检测方法的印汪,需要通过多种有效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

除使用UPI调查问卷之外,我国高校还在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CCSMH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近期精神健康状况(SCL-90)等。EPQ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的,在艾森克看来,人的心理问题是由性格特征、人的情绪特征以及心理变态倾向特征等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其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建立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的。在问题设定的基础上,通过设定内外倾向、神经质、精神质以及效度量表等四个维度的度量值,通过对制定针对性的问卷。可以有效的度量出被调查者的心理问题倾向。SCL-90同样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心理症状筛查方法,这个调查表同样是通过对调查者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外在行为特征,以及调查者的情绪、思维、意识等等内在特征,综合来考察调查者的心理状况。CCSMHS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在SCL-90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调查维度,作为度量表,这使得CCSMHS较传统的调查表更加全面。通过使用多种调查方式,可以使得各种数据能够相互确认,获得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准确数据。

2 大学生高危群体的特征

通过使用多种调查问卷,针对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筛查,发现我国高校心理问题高危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中,大多家庭存在问题。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是否健全以及家庭父母关系是否融洽都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影响,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存在着家庭不健全、单亲家庭或是失去双亲家庭,由于长期家庭成长情感环境的不完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家庭对其心理、情感长期缺乏关注,都造成这部分学生的缺失感和被忽视感。同样由于家庭成员之间长期关系紧张,致使大学生心理上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状况也存在影响,尤其是经济困难群体,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后,随着心理成熟和独立社会关系的形成,有着自身独立的人际交往群体,在与群体的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闲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现自卑感和孤独感,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造成性格孤僻,促使心理问题高发。

其次是大学生心理高危群体普遍存在学业上的闲难。在我国现在高等教育招生体制下,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佼佼者,但高校对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不同于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单纯的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致使一部分原来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各种奖学金等奖项的评选中,学习成绩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成绩上的不如意造成大学生心理落差较大,心理出现问题。此外学业上的困境还存在于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高中阶段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高中生学习很难出于兴趣,仅仅是为了参加高考。但在高考专业选择报考中,受到专业就业前景、不同学校各个专业培养方式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都导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专业教学不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厌学等心理。

再次是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大学阶段不同于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学阶段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有着各种人际关系需要去处理,这种社会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与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个体处理人际关系方式的不同,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表现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融洽,不能很好地融人到集体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缺乏倾诉和沟通的对象。另一方面关系表现为恋爱关系的处理,在大学阶段,恋爱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另外一项重要关系,恋爱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中,由于恋爱挫折诱发悲观、绝望等不恰当情绪倾向,会较长时间影响到大学生心理情绪,长期的情感关系处理的不恰当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

3 大学生高危群体的疏导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如果能够及时的进行疏导,能够有效的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全体的处理,通过筛查机制,将具有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问题疏导机制:

首先建立更为全面的新生入学教育体制,对筛查出来的心理上存在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等方面存在倾向的高危群体,进行较为有效地入学教育,将大学期间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特征,以及正确处理恋爱关系的方式等内容进行教育,让新生及早的适应大学的生活,确立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同时对高校专业知识学习特征与高中学习的不同,以及高校各个专业的知识特征与学习方式的教育,把大学阶段的学习的特殊性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处理专业学习中的各种闲难,克服由于专业学习不顺畅造成的心理问题。

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期,由于人格不健全造成的心理问题,同样是造成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障碍,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中,对知识的教育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的传授被界定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本身的是对高校教学任务的曲解。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对大学生进行完善的人格教育,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应有的内容。在我国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体系中,除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社交礼仪等课程教学之外,还可以再设置针对我国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专业知识课程,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

再次是对大学高危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的高校已经认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尝试建立心理健康教学、咨询以及治疗机制,但由于专业师资教学力量的不足,造成在我国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咨询过程中,对高危群体的教育、疏导不够及时。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植人心理课程教育、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将社会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引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以弥补高校专业心理教师的不足,实现高校对心理问题高危全体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的全覆盖。

高校心理高危群体的存在对该群体本身而言,在缺乏疏导的情况下会导致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现在高校频发的走失、自杀等都是因为不能及时有效的对高危群体进行发现、疏导。该群体的存在对高校本身的稳定也是个重要障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维持高校学生的稳定,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高校教学秩序,也容易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倾向的影响,这种心理问题传染效应对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有着重要影响。这些都要求通过使用各种心理调查等方式,及早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早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疏导机制,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俞乔筠.高职毕业生失业群体普遍心理问题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

【2】夏鑫,赵硕,王起友.依据大学生心理问题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4,(9).

【3】李新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

【4】林建萍.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分析和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

【5】蔡郁,齐昊.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和干预机制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魏惠香,李和军,董薇,董作华,韩丽艳,孙艳华.大学生异常心理状态筛查及构建早期综合干预策略的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