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篇1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庆元县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2] 薛惠锋,常远主.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以小流域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单元,将水利、农业和生态三者相结合,充分考虑小流域现状,因地制宜,提出适宜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达到水土保持效果佳、生态环境好、农业综合效益较好的三者共赢。

目前,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在江苏、浙江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并进入实施,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出了“立体开发”、“水力资源开发”、“商品生产基地”模式等多种模式[[ [3] 刘海滨,窦贻俭,朱继业. 江苏丘陵区土地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2, 22(2):58-61],4[ [4] 韩玉玲. 浙江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J]. 水土保持通报,2000,20(3):50-53]]。但由于该模式实施时间短,相关文献较少,且涉及内容较多,影响了该模式的推广。笔者结合当前的工作,以庆元县为例,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概括总结,以期为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推广提供参考。

1 庆元县概况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经118°50′--119°30′北纬27°25′--27°51′。北面与丽水市的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东西、南面与福建省寿宁县、松溪县、政和县交界。南北长49公里,东西宽67公里,区域面积1898平方公里。全县下辖7个镇、13个乡,2010年末总人口2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4万人。

在土地面积中,林业用地243.5万亩,占85.5%;农业耕地16.06万亩,占5.6%;河流3.45万亩,占1.2%;房屋、道路及其他用地21.63万亩,占7.7%,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由于本区多山地,食用菌、毛竹、山地蔬菜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

2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传统的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以单体项目为主体,而农业综合开发是基于农业的一项经济性活动,必须立足于水利、农业和经济三要素。庆元县地处浙南部山区,山多坡陡,农田基本建设难度较大,加上常受台风影响,造成洪涝灾害,农田被毁,又时遇干旱,导致作物缺水,产量低而不稳。因此,加强庆元县农业综合开发,对提高农业的抗灾避灾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小流域综合治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关注水土流失治理,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是将小流域概念引入农业综合开发,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通过对小流域范围内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完善区内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小流域范围内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整体经济效益,同时以小流域为单位的整体开发也有利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庆元县土地资源、尤其是山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完善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寻求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的平衡,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对促进庆元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与成效

庆元县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每年立项开展基于小流域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4年来共实施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716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088万元。新建堰坝118座,开挖疏浚河道43公里,衬砌渠道200公里,新建水池172座,防洪堤43公里,机耕路268公里,机耕桥79座,加固扩容水库7座。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成为该县三农工作的重点,为庆元县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庆元农业形成以粮食、蔬菜、畜禽、水果和茶叶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3.2 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

庆元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的特点,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709毫米左右,无霜期2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876小时。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较大,有利于农业立体开发,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全县水资源总量达22.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1076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8.98万公顷,是浙江省人少地多的区域,大量坡地因基础设施跟不上而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据估计可开发土地资源达1万公顷左右,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3.3 农业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较少,生产经营分散,导致农业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现有田间工程配套率50%,灌溉保证率只有50%,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55,防洪标准达不到5年一遇,农田经常遭受洪涝和旱灾的影响;农业经济后劲不足,龙头企业建设有待加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转化率偏低;农业基地规模偏小,规模效益未能充分体现。针对这些制约因素,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技转化率;通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扩大基地规模。从而大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经验

笔者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将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4.1 经济性要素

经济性要素主要分为两点,第一为资金的投入,2004年以来,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中,以省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占总投资的68.89%,村群自筹次之,为13.48%,县级配套再次之,为12.87%,充足的资金投入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这种资金投入组成结构也和庆元县的经济水平相适应,既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又提高了各级的积极性。第二为注重农业产业化的培育,基于小流域的农业综合开发注重与产业化相结合,注重提高农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成功的农业产业化培养既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又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2加强技术力量,改善工作条件。

随着项目数增加,资金量增大,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为了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最近两年我县农发办增加了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增强了技术力量。同时,县政府提供了资金,购置了一辆工作用车,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4.3 联席会议决策,部门协同推进。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要协调的关系也比较多,需要领导的重视和部门的配合。为此,我县建立了由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召集,财政、审计、监察、招投标中心、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重大问题,实行民主决策、透明操作,争取部门配合、协同推进。

4.4 明确乡镇责任,搞好政策处理。

我县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列入县重点投资项目,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进行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双业主制,把所在乡镇政府作为业主之一,负责政策处理,协调解决涉及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各种关系,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4.5 规范工程招标,加强施工管理。

严格招投标管理,选好施工队伍,是抓好项目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为节约投资,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我县所有工程均进入县招投标中心,实行公开招投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施工队伍,确保资质合格、信誉优良的施工队伍来承担工程施工。同时,针对项目区较分散、施工场面广、农发办管理人员少的实际情况,农发办一方面从有资质的监理公司聘用了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另一方面还聘请了水利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使施工程序和验收资料更加规范。

篇2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结语与展望

篇3

关键词:河流;统筹管理;措施

水是循环的,从雨水、地表水到地下水,城市里的水是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在河流治理中,如果没有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城市里的水将是孤立的。只有从统筹治理、协调推进的角度出发,河流才会在健康与人水和谐中流动。城镇水系作为人工和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是由无数个相关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如果只孤立地着眼于单个水问题的解决,有时只能使整体水环境陷入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河流的治理应综合考虑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与城镇的园林绿化紧密相联,才能真正形成城镇水系统的良性运转[1-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于河流的治理正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需求拓展,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治污,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入国际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然而,这种转变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即从初期的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涝的需要,堤岸工程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逐步开始建设亲水平台,保持景观水位;之后开始从引入生态堤的理念,采用简单的护脚防冲措施,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综合治理,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水系目标。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河道的保护、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涉水、临水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生产项目规划布局进行防洪评估、水资源论证和环保评估,减少对城市河流的人为干扰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1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运用市场机制对河流进行治理,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建设管理方法。我国一些城市运用了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的模式,实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关键的问题是“统筹规划”,政府作为项目的组织者,积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建立了专门机构和工作制度。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公平竞争招投标,发挥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保证工程的进展和质量[3]。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水在被开发之后可以成为商品,水的自然属性与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来优化河流治理的生产效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以及园林绿化、拆迁安置、土地开发等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但河流治理同样不能失去政府的监管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加强对河流治理的监管职权,强制性地保护城市水系生态和防污治污设施用地。

2协调管理

对于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都有关于治污“代价”的议论。因此,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仅是流经城市的部分,还应该将上游和下游作为治理重点,只有全流域的环境改善了,才能使河流的水质保持健康。许多城市在整治河流之初大都将目标确定为“一湾清水,两岸绿荫”,结果在“两岸绿荫”之间却是“一湾浑水”。原因主要在于上中游过度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洪涝灾害频发;随意筑坝、建库将河流分割成“连塘河”,改变了河水的时空分布,导致水生物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污染由上而下逐渐加重。其原因主要是流域上、中、下游和相关利益方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统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

为彻底治理水污染,需要从江河源头抓起,全面实施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需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提高经济质量的治本之策,在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流域内的区域协调共同治理河流是一项很现实又重要的工作。做好流域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是共同探讨流域治理的基础和约束遵守条件,通过制定统一规划,使用统一法规,共同消除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尴尬状态。在全流域内开展城市群流域环境质量联合监控工作,成立城市群环境监测联合体,实施流域各河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资源利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技术管理手段。对于流域新建工程项目,逐步推行上下游联审制度,如果下游不同意建设的污染项目,上游部门将不得随意批准。流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制药、造纸、电镀等严重水污染项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涤用品生产项目,已建的限期转产或关闭;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等,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管理手段。

3参考文献

[1]魏萍,刘李刚.浅析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J].新疆水利,2005(2):19-21.

[2]万育生,张继群,姜广斌.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J].中国水利,2005(7):16-20.

篇4

关键词:中小河流;现状;整治对策;措施

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大小的河流几乎都存在工程设施。在这些设施中,很多由于年久失修,配备老化,出现了裂缝、毁堤的现象,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威胁极大。一些河流虽然采取了相关的维修措施,但是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河床逐年提高,行洪能力极差。特别是由于我国一些中小河流的不断增多,很多人在河滩上开荒种地,大大降低了河流的运载能力,给周围的群众带来了困扰,对我国的海运事业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中小河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河流现状

1.1.1 城市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城市化的发展,给河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很多的工业和生活废水被大量的排入到河流中,河水被大量的污染。而在一些主城区的河段,由于排污管道较多,再加上人口密集程度高,水质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

1.1.2 盲目填没河流,减少水面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河流的水面被人们肆意的破坏,很多的河流水面不断的缩窄,除了人为的污染因素植物,开荒也是主要的原因。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城市河流的防洪能力减弱,一旦发生强力降水,就会到处积水,给生活造成不便的同时,保证不了基本的城市运行,内涝现象逐渐加重。

1.1.3 河流被硬化、渠化

现阶段,很多的城市河流虽然做了部分的治理工作,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了河流的防洪功能,而忽略了其涵养植被,淡化水源的生态功能,因此河堤是每年增加,人力和物力被大量的投入,采用混凝土、块石的方式进行河道的护砌工作,使得原有的河流被硬化渠化,失去了其亲水的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1.2 存在的问题

1.2 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

我国河道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河流防洪的设施少,修建的标准低,很多地区甚至根本没有防洪措施,一旦遭遇洪水,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而在一些流域 内,由于水土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河段内不合理的采砂和倾倒垃圾的现象,使得侵占河道用于建筑的现象日益增多,很多常年没有清理的生活和生茶垃圾,使河道日益萎缩,行洪能力减弱,给城市的防洪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2.2 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

我国之所以河流污染比较严重,防洪能力差,是因为很多的中小河流没有做好合理的规范工作,在河流治理的前期,工作施工薄弱,基本的情况不明,治理的目标和规范没有落实,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的河流规划日益模糊,人们对于城市化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得原有的规划不能符合当前的需要,也很难再实施河流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二、整治中小河流的对策与措施

2.1 对策

2.1.1 治理合理,首先要统筹协调好各个部分,特别是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在防止洪水的基础上,做好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发水源利用体系,保证各个河流和河段之间的防洪的标准,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和各种山洪灾害的管理,只有将工程实施和非工程实施、防洪和排涝工作进行长期和近期的合理规划,才能够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2.1.2 任何工程的实施,资金是保证。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工作时,要做好资金的筹集工作,多渠道的进行资金的筹集,而对于一些大工程,可以采取bt形式或是依靠当地群众进行捐款来进行。

2.1.3 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防洪与抗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除涝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2.1.4 搞好综合治理,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保证治理工程的全面实施和顺利完工。

2.2 措施

2.2.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水息意识

河道治理不单纯是水利部门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搞好中小河流治理,首先应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扎扎实实地加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中小河流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树立河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2 提高对河流整治的认识,将治河纳入目标责任制。

由政府统一组织,动员各级领导,认清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中小河流整治的认识,坚决克服大灾大干,无灾不干,单纯依赖国家拨款才干的意思。根据山区中小河流的地形特点、现有条件及人力物力等情况确定工程治理项目。结合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竞赛,把河流整治工程列为竞赛的主要内容。

2.2.3 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2.2.4 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

一是依法做好开采河道资源费、采砂管理费、排污费等各种政策性收费的征收工作,提高河道管理部门的自身生存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治河专项资金,并积极筹措市、县配套资金,搞好社会融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加强资金管理。

2.2.5 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流水质的好坏,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绝不应该是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接纳地,这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治理河流要标本兼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河流治理的根本出路。

2.2.6 坚持高标准,保证工程质量。

治河工程标准高低,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狠抓工程质量关,是搞好治河的关键。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制定统一标准,实现防洪、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结语

总而言之,河流的治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市政工程,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确保周围环境的稳定发展。水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水系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城市洪涝安全,确保城市污染的防止,保证城市的整体繁荣,对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岳文,刘晓平,吴寿荣.广州市海珠区赤岗涌生态治理设计[J].人江,2009,(01):66-67.

篇5

关键词:法国 罗讷河流域 治理 成功经验

一、罗讷河综合治理的概况

罗讷河位于法国东南部,是法国第二大河,全长812km,其中在法国境内长500km;流域面积9.9万km2,在法国境内为9万km2。其上游主要受高山冰川雪水的补给,中游受大西洋降水影响,下游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罗讷河水量随季节变化大,从上段、中段到下段,呈融雪与降雨混合型变化,但总的来说,罗讷河水量丰富,河床坡陡,在法国境内的落差达330m,水力资源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对于缺煤的法国是十分重要的能源。由于罗讷河流域是法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上交通、农业灌溉、工业发展对法国经济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法国国会于1921年通过立法确定了要从水电、航运、农业灌溉三个方面对罗讷河进行综合开发治理。1933年成立了资本为2400万法郎、由国营和私营机构组成的240万股的罗讷河公司。1934年6月5日,公司被授权对罗讷河进行综合治理和经营,在近一、二十年内,又增加了罗讷河的旅游、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工程。经过六十余年的开发治理工作,现在法国境内500多公里的梯级综合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从瑞士到地中海的渠化水道。

在罗讷河治理中,为减少对两岸土地的淹没,除上段第一级电站采取高坝方案外,其余全部采用低坝和人工引水渠方案开发,由于水库小,水位变化不大,在防洪削减洪峰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罗讷河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改善,其中主要是采用修建小型水库、整修两岸河堤、修建大尺寸泄水闸和分流渠等措施。

罗讷河公司在干流上共修建了18座水电站,总装机306.3万kW,1994年统计发电量为177亿kWh,占法国水电总发电量的22.1%,向法国提供了大量干净、可靠的廉价电力。公司当年取得售电收入13.275亿法郎。

在罗讷河上,修建了18座拦河闸及13座大型船闸,闸体尺寸统一设计为长195m,宽12m,渠化后的河道,可以使4000—5000t的顶推船队克服里昂与地中海间161m的水位差,从地中海经过310km的航程直达里昂。1995年,法国国会又批准由罗讷河公司实施罗讷河支流索恩河通往莱茵河进而沟通北海的罗讷—莱茵229km长、包括24座船闸在内的人工运河综合工程,拟在1995—2010年建成。工程预算170亿法郎,主要由法国电力公司保证资金到位,罗讷河公司和欧洲基金会、政府和地方团体也投入部分资金,其中50%的投资来源于罗讷河公司向法国电力公司售电的收入。工程建成后,至少可使4000t的顶推船通过1600km长的大型现代化航道,从马塞直通荷兰的鹿特丹,比原来的通行里程缩短1800km。

罗讷河采用低坝开发,征用土地从980km2减少至92km2,减少了91%,且改造了罗讷河流域的农业经济,逐步引用175m3/s的流量,使流域内约35万ha的农田获得灌溉。与此同时,修建了320km开放式排水渠和80km地下排水渠,以保持地下水位,保证农业用水及对环境实施保护。从1968年开始,在罗讷河下游试行节水喷灌技术,效果很好,现已普遍采用。

罗讷河工程共修建115座分水渠,32座泵站,26座港口及工业开发区,占地1000ha,修筑公路200多公里,还兴建了一大批排污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了40余处度假村、冲浪旅游景点,全部投资总计600亿法郎,固定资产相当于60亿美元,其中有法国政府对航运补助投资、有国内外赠款、有公司售电收费投人,但一大部分是由罗讷河公司直接向银行贷款,目前工程贷款已基本还清。

罗讷河公司具有工程规划、试验研究、设计、组织施工、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的能力。1982年,全部梯级电站实现了自动控制,不仅水电站设备,而且坝上设备和其它设备都由中央控制室进行遥控,全河电站中央控制室设在夏托纳夫电站,除此电站外,其它水电站都是无人值守。罗讷河各电站工程的监控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相连。通过中心计算机的监控系统对水电站进行防洪调度、水量调节和水电站经济运行的自动控制。水电站的梯级调度自动化不但改善了管理工作条件,而且还实现了安全生产,避免了洪水灾害,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增加了工程的发电效益。电站、水工、船闸的工作人员因此减少到原来人员的五分之一。 二、对“罗讷河整治模式”成功经验的探讨

罗讷河水力资源丰富,19世纪末兴建了第一座圣克来水电站,平均引用流量500m3/s,水头12.2m,装机容量10.7万kW。1899年投入运行,年发电量达4.2亿度。这个电站的综合效益启发了当时的决策者,他们提出用罗讷河水力发电的收入滚动开发罗讷河的集资方案,亦即通过售电或租借港口设施,将收入用于整治工程。这就是一种可行的“罗讷河整治模式”。罗讷河开发方式是集水电、航运、农业灌溉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在全河修建一系列低坝小库,与渠道引水相结合修建径流式水电站和船闸,并在库边修筑堤防。综合治理的基础是罗讷河的18个梯级电站的电力和港口设施的直接收入。但是能够实现今天的治理效果,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立法

1921年5月21日,法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批准由罗讷河各公共团体从水电、航运和农业三个方面对罗讷河进行综合治理。从法律上规定了罗讷河治理必须遵从综合利用的方针,并赋予流域开发者全面开发沿河工程的权力。

(二)成立实体公司执法

1933年5月27日,法国电力公司、铁路公司(二个私营公司)、巴黎大区地方团体、罗讷河地区公共机构(二个国有机构)四方成立了资本为2400万法郎,合计240万股的罗讷河公司,每方各占公司股份的25%。1934年6月5日,公司根据国会法案,接受了对罗讷河的经营和治理权以及将来的工程开发权。1948年,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的私人股份被国家购买,罗讷河公司成为罗讷河国家公司,现在有六个股东,他们是巴黎大区地方团体;罗讷河地区公共机构和团体;法国电力公司;法国铁路公司;莱茵、罗讷河有关地区;莱茵、罗讷河公共机构和团体,每方各占60万股,共计360万股。公司不但承担了罗讷河的电力、航运、灌溉治理工程,而且增加了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工程,在法国工业部、交通部、环境部的领导下,与电力公司、航运部门、各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已建的电站、航运渠道、船闸、码头、农业灌溉设施、补水渠等。罗讷河公司这一经济实体,是法律授权实施罗讷河综合治理与运行管理的实体。现在公司有职工800人,公司本部200人,各电站、工程管理部门600人。

(三)罗讷河公司修建工程主要由国家担保向银行贷款

据罗讷河公司统计,1989年以前治理罗讷河花费的工程投资共580亿法郎,89年至94年又投资16.18亿法郎,总投资额近600亿法郎,相当于现在的60亿美元。资金的主要部分是国家对航运的补助及向国内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由国家担保从售电收人中还贷。目前由于法国电力公司基本以成本加税金的计价原则收购水电电量,所以电价随债务减少成本降低而降低,电站刚投运时的还贷电价达80生丁/kWh,还贷后期的91年全部18座电站的平均电价为11.7生丁/kWh,94年的平均售电价为7.5生丁/kWh,低电价使得罗讷河公司几乎无利可图。罗讷河虽然有建设水电、航运工程等取得资本滚动发展的能力,但是在法国电力公司收购水电限价、电价特别低的特定条件下,罗讷河公司要不断寻找新的开发项目,以工程养公司。因为法律授权该公司经营罗讷河的期限是到2030年。在这期间有工程干,国家就担保向银行贷款,法国电力公司支付给罗讷河公司用于还贷的电费就多;没有工程做,罗讷河公司就没有盈利,所以在水电项目开发完毕之后,该公司还在不停地开发纯公益型的工程。在这种机制下,罗讷河的每一个局部的治理都被列入了开发计划。罗讷河流域已经被治理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美丽、富饶的地区之一。

(四)法治是综合治理罗讷河的保证

法国是法治国家,罗讷河公司按照1921年国会通过的治理罗讷河的立法与授权妥善处理与协调了沿河20个省市行政区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利害关系。罗讷河工程的管理也得益于执行法国现有的民事法典、公共水道和内陆航运法典、公共卫生法典、国家财产法典、刑事法典等法律法令。法国现行水法共15章,包括序言、现行的立法、水的所有制、管理和保护水利工程的立法、保护区和保护地的立法、政府对水的管理和制度、专门和自治的水资源开发机构、水资源财政和经济方面的立法和水法的执行与管理等等,这些法令条款通过大区长官和各省省长、市政委员会和市长的各种命令、法规和行政通报贯彻执行。对不遵守或违反水法条款者,给予惩罚,惩罚包括使受害的部分恢复原状、罚款、关押或上述各种措施并用。

(五)罗讷河公司与沿河地方政府和人民关系和谐

罗讷河公司把河流所经过的地方的官员吸收进入公司董事会,并根据法律与有关部门及各有关地方政府商量罗讷河的综合治理工程方案、移民、淹没、损坏设施的赔偿以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修建补水渠以补充由于工程开挖加深而降低的地下水位等等。公司兴建工程使当地受到的损失都以造地、开辟旅游饭店、码头、冲浪设施、旅游景点等给予补偿,以增加地方的收入。为了管好电站与河流,罗讷河公司沿河种树、种草,修建污水处理工程,疏浚河道,整治港口,修建防洪排沙工程,带动和促进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使沿河群众富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罗讷河治理过程中,公司做的类似“福利”工程达40处以上。

罗讷河公司在治理500km长的罗讷河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电力基本上全部售给了法国电力公司及用于沿河市镇的股东,开通的航运设施,支持了交通公司的股东,各股东从工程中大大受益,事业发展了,股东的股份扩大了,公司由于妥善处理了与有关的20个省市地方政府、两岸群众的利益关系,与两岸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相处十分和谐。

(六)采用新技术加快建设速度,减少投资,提高效益

在罗讷河电站建设中,除早期开发的热尼西亚电站利用水头70多米、采用混流式机组外,其余均为低水头引水式电站。50-60年代初期开发的5座水电站全部采用卡普兰立轴转浆式水轮机组,随着技术进步,1960年在下罗讷河的贝尼特电站首次试用卧轴的灯泡贯流式水轮机组以后,后期的各电站建设也广泛采用。罗讷河采用贯流机组的突出优点是:

1.效率高,单位过流量大,单位出力较高。

2.比传统的立式轴流机组占地少,可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工程,节约设备投资15%,厂房土建投资节省20%,若采用不调节机组,机组效益降低不到2%,但投资会进一步降低。

3.工期短,收效快。罗讷河在1952-1980年共建13座电站(其中8座为灯泡式机组),装机218.6万kW,平均不到3年可建成一座电站。 三、体会和建议

通过对法国罗讷河公司的访问及对罗讷河梯级工程的考察,我们深感罗讷河梯级工程开发治理非常成功,值得很好学习和借鉴。

1.依法治水依法治河

河流、流域的开发治理工作要由国家统一管理,具体由水利部门为主实施。由于工期长,涉及面广,各方面利益复杂,要促进大的流域河流在国家立法,中小流域河流在地方立法,把治理开发的原则、做法和具体要求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并授予实施治理工程的实体(如公司)以河流治理工作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一条河流或一个流域的治理,最好以法定一个实体为主,从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到建好后运行管理,全面负责,把法定责任实体的名誉、命运与治理工程的效果联系起来,以保证流域开发治理的质量。

2.总体规划、综合开发、循序渐进

对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治理,应该具有全局性,从水利、农业、交通、环保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综合治理,研究、规划和设计都要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处理好公司与沿岸群众利益,不能搞短期行为,造成资源破坏和许多后遗症。各地、各河流情况不一样,有许多并不适用“低坝小库”而更适于高坝大库,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论证决策,不能照搬。目前中国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水利部提出的由水利部门组建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对一些水力资源集中、效益好、见效快的中小河流实行“流域、梯级、综合、滚动”开发,是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3.在国家宏观引导下实行承包经营

法国为治理罗讷河,支持成立由私人与国家组成的罗讷河公司,赋予其对一条河流的经营开发权,根据工程需要提供借贷的优惠。实行公司借钱做工程,国家给予担保。在中国这种模式很难行得通。但是集资办公司,国家给予支持,争取国内、国外金融机构贷款、争取财团入股,争取合理的还贷电价,在工程获利后滚动发展是可行的。目前解决好成立河流流域开发公司(实体)、解决好电价偏低问题、争取给电站建设使用低息、长期贷款,是目前梯级电站滚动开发治理的关键。

篇6

[关键词] 渭河流域 西安城市段 防洪 生态建设

1990年,是“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的第一年,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方法努力减轻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河岸生产生活构成洪灾危险的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河流的防洪及其在这基础上的生态建设,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沿河的土地利用方式既受河流的影响也对河流的各种功能产生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既要尊重城市河流的自然规律也要充分开发城市河流的各项生态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1 渭河流域西安段城市防洪的概况

研究区域范围的界定及区域概况:

(1)范围界定。按照行政区划界定该研究范围包括:是渭河穿越西安市的四个区县即未央区、灞桥区、高陵县、临潼区。

(2)区域概况。渭河西安段位于汾渭地堑西侧下陷最强烈的西安凹陷地带,松散沉积物厚度平均950m,最大厚度超过1200m。渭河南岸西安段河流阶地漫滩比较完整有四级阶地,北岸由于渭河北侵,阶地漫滩被冲刷侵蚀,二级阶地直接与河面相邻。渭河西安段属于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心沙洲发育,主槽基本稳定,缓慢北移,河床组成物质为砂夹砾石,河漫滩多为细砂,受三门峡水库影响,河道淤积。

2 渭河流域西安段整治工程现状

(1)现状:渭河西共有河道整治工程34处,坝垛1213座,工程总长度58.653km。其中险工23处,坝垛221座,长度47.55km;控导工程35处,坝垛487座长度73.44km。工程总长度占岸线长度的29.08%,见表1:

2.1生态建设对城市防洪的重要性

2.1.1渭河西安段生态建设对西安市城市防洪的需要

因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城市的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态系统等之间关系密切,构成了一个大系统。明确任务,制定对策,努力推动城市综合防灾,面对我国城市防灾的形势,根据中国防灾减灾规划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方针,将全面实施于目前西安城市段的发展规划中。因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城市的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态系统等之间关系密切,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规划》这一方案正在实施中。据规划方案可以预见,该规划工程的实施,不仅对西安市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还将引领西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2.1.2该区域防洪性生态建设对西安市的社会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

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是一个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今天的投入,不仅将换来生态环境上的大收获,也将在经济上获得大回报――“助推效应”:辐射带动经济发展在构筑城市安全防线的基础上,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成后,将对西安地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对渭河沿岸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区域发展对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尤其将观光旅游业的壮大提供良好契机。工程的开发和经营,对当地经济有带动和促进作用,将给渭河沿岸地区的产业园区和农村带来滚滚投资,扩大当地产业规模,促进城镇化进程。

(2)提供就业机会

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将带动交通、邮政、电力、商业等行业的发展。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是我市渭河沿岸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方向和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因为旅游业、服务业、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有着更高的经济效率和效益。

2.2对该区域防洪性生态建设的建议

2.2.1对渭河流域西安段成洪原因分析给予相应的建议

(1)在渭河西安段流域进行生态建设,两岸应加强植树种草、建设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等扩大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形成绿色屏障,以减少区域泥沙含量;

(2)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提出实行水库全年敞泄3~4年并仍需扩建泄流建筑物,或以机械挖掘等方式降低潼关高程;

(3)禁止或避免病险库的出现,加强河流堤岸的质量(尤其在筑堤时,避免用含沙量大的材料),于此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并与干支流的大中型蓄水水库、拦泥水库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防洪、蓄水、灌溉、拦泥、削峰减沙等综合效益;

3 结论

渭河西安段城市防洪的工作,关系到全省乃至西部区域的大局,关系社会的稳定,认真加强渭河西安段的防洪是保障我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事,故该区域的防洪更是渭河流域防灾的重中之重。对渭河流域西安段的城市进行防洪性的生态建设(如构筑渭河安全防线、建设水景园林生态农业),不仅在防洪工作上有实际意义,而且也对西安市的环境起到改善作用,对西安市的经济起到助推作用。防洪性生态建设工作的落实,既利于防洪,又利于城市的发展,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张明,曹梅英.浅淡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水土保持.

[2]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编辑.渭河下游河道平面变形及发展趋势.地理集刊-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1-15.

[3]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编.西安市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25-45.

[4]张翠萍,张原锋,高际萍.渭河下游近期水沙特性及冲淤规律[J].泥沙研究,1999,6(3):17-25.

[5]储传亨.论城市综合防灾[J].城市综合防灾,1990,(4).

[6][城建]渭河西安段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

篇7

【关键词】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完善

1、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因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同处于塔里木盆地而成为地球上醒目的地理标志。 塔里木河流域是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与库车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等九大水系144条河流的总称,流域总面积102万km2,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天然径流量398.3亿m3(国外入境水量63亿m3),主要以冰川融雪补给为主,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30.7亿m3,水资源总量为429亿m3。全流域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紧缺,是干旱、多风沙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塔里木河流域地跨新疆南部的五个地(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个师,国民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地区间和部门间用水矛盾尖锐,流域内整体与局部以及上下游关系协调和利益调整极为复杂。

2、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沿革

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南部的生命之源。流域生态体系伴河而生、依河而存,流域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有水则绿洲,无水则荒漠”,水资源是该地区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流域内相继成立了以地域为单元区域水资源管理机构,逐步形成了流域内各自为政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内没有出台任何统一管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法规和制度。随着流域人口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及人为因素,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为了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1992年,新疆成立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负责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流域水资源管理法规。《条例》规定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原则、管理制度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明确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在整个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初步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了水资源实行按流域统一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实施,流域水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对加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新《水法》颁布实施,2003年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施行,为了解决《条例》施行过程中的一些不适应和不完善的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条例》重新进行了修改,并于2005年5月1日施行。新《条例》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并重点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管理、节约、保护和配置等制度上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为使新《条例》所确立的一系列法律规定落到实处,进一步增强新《条例》的可操作性,塔里木河流域还制定了以《条例》为核心的流域配套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塔里木河流域水政水资源管理暂行规定》、《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员会章程》、《塔里木河流域用水总量定额》、《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办法》等。制定并批准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地表水量分配方案》,确定了规划年多年平均情况和不同来水年份流域各地州、兵团师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规定了各源流向塔河干流的下泄水量及干流各区段的国民经济与生态用水量,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及走向水权管理的基础。

3、目前存在的问题

3.1新《条例》施行后存在的问题。新《条例》虽然规定了在流域内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明确了行政区域管理应当服从流域流域管理,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塔里木河流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还是不能有效地行使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条例》中还存在有些条款较为原则,在执行过程中明显感到操作性还不够具体,对具体情况的处理缺乏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使得《条例》中规定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执行当中被打折扣。

3.2不适应新体制。流域管理体制不顺一直是影响塔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为了彻底解决塔里木河流域体制问题,2011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决定将塔里木河各流域管理机构移交塔管局统一管理,塔里木河流域结束了多年来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终于实现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对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由协调监督到直接管理的方式转变;新体制建立后《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也与新体的要求不相适应。

3.3配套及相关法规不健全。《条例》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建设仍不完善;缺乏流域管理机构对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重地表水资源管理轻地下水资源管理;在流域内缺少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规划,缺乏政策与法规。

4、完善建议

流域水资源管理就是将流域上、中、下游,左岸与右岸,干流与支流,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治理、开发与保护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兴利与除弊结合起来,运用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按流域进行水资源的统一协调管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建立一套适应水资源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统一性的管理制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尽快编制完成塔河流域综合规划要。要充分发挥流域综合规划的作用,用于指导流域内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

4.2完善塔河流域水法规体系。椐塔里木河流域体制变革情况,对现有的流域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同时,抓紧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条例和规章制度。一是修订完善《塔里木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制定有关配套规章;二是制定《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条例》,为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和水量统一调度,恢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出台《塔里木河流域水权交易管理办法》,依据《宪法》、《水法》、《物权法》等有关法律,建立以最小用水户为单元的水权所有制,为水权、水资源开发利用权、经营权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为水市场提供法律基础和保护。

4.3建议尽快修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条》,把此《条例》中缺失的流域职责进行增加。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相结合以及行政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流域机构在地下水利用和保护的规划、评价、建设管理,以及对开采地下水行使取水许可的审批和发放管理等职责。尽快研究制定塔河流域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加强两水统管、统调,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切实加强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管理。

4.4尽快出台水能开发相关法规、政府规章或部门规章,严格水能资源开发许可管理。

4.5规范和明确规划编审程序,出台编审制度,以增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

4.6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建议自治区尽快批准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水费补偿机制。二是改革现行流域内水价,建立符合流域实际的水价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水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促进用水单位的节水自觉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捷斌: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干旱区地理》2002年第2期[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河道治理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我国中小型河道分布范围广,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甚至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确保中小型河道治理的质量,需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

一、治理河道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满自溢的道理。其实河道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河道中的水位就是上涨,而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又会带走河中的泥沙和碎石,如果水流不畅,就很容易发展成洪水和泥石流,对两岸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相反,遇到连日的旱天,河里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不只是农作物生长困难,就连人和牲畜都很难继续生存。而目前我国河水质量也大不如前,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使得水资源严重受损,水中生物也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等,尤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以上这种种情况都急需我们对河道进行整治。有效的对河水进行资源利用,因此河道整治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小型河道治理时机

对河道的治理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裂缝的处理和标高的恢复。下面分别探讨两种治理方式的治理时机及需注意的问题。

1、裂缝治理时机的确定

开采引起的裂缝主要分为两类:位于工作面边界以外的永久拉伸裂缝;位于工作面上方的可闭合裂缝,不同的裂缝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理时机。

1.1 永久拉伸裂缝的治理时机

永久拉伸裂缝的治理时机一定要选择在裂缝宽度基本上稳定,不会再出现明显的扩展时进行治理,否则治理后的河堤在变形的影响下可能出现新的裂缝,影响堤体的稳定性。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当工作面推过开切眼 2r(r= H/tanβ)距离,开切眼处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已达到基本稳定,即可对裂缝进行治理。

1.2 动态裂缝的治理时机

走向方向上位于工作面上方的裂缝受开采影响后出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裂缝逐渐扩展;工作面推过一段距离后,裂缝进入压缩变形区,受周围压力作用,裂缝宽度有所减小。

进入压缩区,裂缝开始闭合时按照设计的标准进行治理,治理完成后,裂缝位置在自身修复作用下,会对裂缝内的充填体进一步进行压密,巩固裂缝充填效果,比裂缝稳定后再进行充填效果更佳。因此,动态裂缝治理的最好时机应为裂缝进入压缩区开始还原的时刻。

2、下沉治理时机的确定

对开采引起的河堤、滩地、护堤地的下沉和变形的治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采前治理、沉陷中治理和采后治理三种方式。

2.1 沉陷前治理

根据工作面采煤沉陷预测,在工作面煤层开采前或河道未沉陷前,对堤防、滩地、护堤地按照沉陷值进行预加高。

2.2 沉陷中治理

在工作面推进距离超过2r,对开采引起的裂缝处理完成后,对堤体、滩地和护堤体等的沉陷进行治理,恢复设计标高。

2.3 沉陷后治理

在沉陷稳沉后,根据相关要求一次性进行治理,恢复河道各水工建筑物设计标高,恢复其设计能力。

三、中小型治理范围及标准

河道为一个大系统,采煤沉陷治理应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堤防、河床、滩地、护堤地治理等方面。

1、纵向上,为方便与未沉陷段衔接,按沉陷段各向上下游延伸100m为治理范围。

2、横向上,河槽、堤防、滩地、护堤地为河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治理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治理,内外护堤地宽度按照《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中“2、3级堤防护堤地宽度 20-60m”的规定,横向治理范围考虑两岸堤防背水侧堤脚外各50m范围。治理标准要坚持有利于工程管理及工程安全的原则,按流域防洪规划中标准进行。如没有流域防洪规划,应根据河道防护范围按照《防洪标准》确定治理标准。

四、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发展特点 

最近几年,在科研技术投入的促进下,在众多水利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中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积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治理技术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在河道综合治理当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三种,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以物理法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环境调水法、曝气充氧法等等,化学法有化学絮凝法、重金属化学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项目,因此可以说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2、生物修复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当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治理模式工期短、见效快,但是这两种治理方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考虑治理效果的持续性,也没有意识到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协调性,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然后再污染、再淤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道治理的认识的加深,生态修复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生物修复的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是却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长期存在的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尤其是河道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中小河道经过生物修复以后恢复了原来山清水秀、鱼虾满堂,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 

五、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河道治理一般是由群众逐年进行的,在建设初期随工程建设投入的增加防洪效益也不断增加,但因缺少科学的治理规划,部分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造成了一定损失。

1、防洪标准不明确

中小型河道治理开展的较早,群众按防护需要逐段进行建设,按实际防御洪水或受灾程度进行加高培厚,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缺少明确的防御标准,建设规模不确定。

2、两岸堤防间距过窄

为节省土地河道两岸堤防间距过窄,减少了河道的行洪断面,河道出现高水位运行频率较多,堤防决口淹没农田的情况时有发生;堤防间距过窄,堤防与主河槽距离近,河槽滚动时宜冲断堤防,恢复和加固较为困难。

3、裁弯取直过多

为大幅度增加行洪断面泄量,对河道主河槽进行多处、长距离裁弯取直,使河长缩短纵向比降增大,裁弯取直段河道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发育型河段,河道的冲刷能力增强,大量泥土冲向下游淤积河道,造成整体河势不稳。

4、堤防直线化

为使水流顺畅,在堤防放线时采用长距离直线,使河道水流流速增高,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减少了稳水等水流平稳河段,水生鱼类等失去适宜栖息场地,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缺少防护措施

对距堤防较近的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缺少必要的工程、林草等防护措施,河岸冲刷速度较快,普遍存在岸坡崩塌现象;砂性堤段植物自然生长速度较慢,堤防坝坡缺少植被有效防护,雨水冲刷比较严重。

六、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搞好治理规划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水利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使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达到工程安全、保证效益、河势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

2、确定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6)规定和相关要求,结合具体防洪任务,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确定为10-20 a一遇标准。

3、确定合理的两岸堤防间距

对现有两岸堤防间距过窄的河道,要按规划设计的要求重新调整,保证合理的行洪断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为防止冲刷对行洪区采取植被防护增加的糙率;堤防高度限制在2.0m以内,降低运行风险,提高防洪安全程度。

4、合理布设堤线

天然河道在形成过程中和达到稳定状态后,都有一定的弯曲,中小型河流的弯曲系数一般为 1.2-1.8。布设堤线时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较大的自然弯曲,使堤防的走向与河道的原始生态基本吻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5、限制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是中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因投资省,技术难度小,容易施工等优点,被水利部门广泛采用。为避免河道裁弯取直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中小型河道裁弯取直措施必须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采用。

5.1 影响防洪安全

当因河道弯曲阻水,洪水期抬高水位增加的滩地水深超过设计洪水位滩地水深的 5%以上的;河道出现斜河、横河,洪水期主流直接顶冲堤岸,严重危及堤防安全的;堤防严重冲刷,采取固脚、护坡等措施仍不能解除洪水威胁达到安全度汛的。

5.2 影响取水安全

有拦河坝的河段河道弯曲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斜河,洪水期漫滩主流冲刷低洼地带,绕过拦河坝形成新的河道,将拦河坝废弃的。

5.3 影响开发利用

河流过于弯曲,弯曲系数过大,将行洪区切割成零星地块,影响行洪区的整体开发利用的。出现以上3种情况时,可以考虑裁弯取直措施。

6、采取生态型防护措施

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堤防两侧按规定建设工程防护林的同时,对因河岸冲刷导致冲毁堤防和河槽距堤防较近的河段岸坡及自然恢复植被较慢的堤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护岸、护坡的,应选择干砌石护坡、石笼护坡等天然建材,也可以采用中空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等生态型人工建筑材料护坡;半稳定型河岸和堤身可采用植物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和茎、叶的覆盖作用等对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进行防护。植物护坡可以用草、灌木单独护坡,也可以草、灌木结合。护坡植物应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贫脊土壤、根系发达、经济价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植物。

结束语

我国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其综合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搞好中小型河道治理,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保证行洪安全,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勇超,张顶策,佟宇明 . 刍议河道裁弯取直的条件[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5):234.

篇9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 河道综合治理体系 环境保护

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是一个新的分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生态水利工程认为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进行满足,还需要保护好水生态系统,使得健康环保和持续性发展的水利工程得以建立。虽然当今社会科学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但是大家也明白了,虽然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能够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水利工程将重点放在了假设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上,但却没能很好的注意到河流生态系统自身也具备规律性和特殊需求的特点,这样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使得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得到退化,既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还会对后世子孙的发展造成危害。在以后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用切实的重视起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着眼于全球,对生态水利工程、河流生态建设及河流环境立法进行考量,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传统的防污染技术、循环经济模式及综合水资源管理都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一、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原则及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在不断的开展,同时基础设施也逐渐得以完善,特别是大型工程的建设,近现代以来,这样的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大量的得以运用,造成了很多自然河流渠道化和非连续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河流的栖息地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许多生活在河流中的鱼类不得不离开河流寻找其他合适的生活场所。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其前提是必须要做到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护,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所以,大家必须要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水利工程兴建的目的,绝非是破坏。要想实现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具体的措施是在生态水利工程开展之前对生物群落动态和环境进行监测,事前生态系统监测一般情况下可借助下面两种方法得以进行:其一是对生态变量的最优值进行监测,其二是对生态变量的最低值进行监测。以得出的这两个生态变量值为基础,在二者间形成一个关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后包络图。然后,将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用于生态水利工程中,不断反复循环的进行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的操作流程,以保证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这是一种以监测为基础的反馈调整式的生态水利工程的总体方案设计,首先是对工程的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再是评估工程以及周边环境影响变量,接着针对水利建设带给生物植被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最后,针对上述情况进行调整。依据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能够从根源着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周边生态环境受到的生态水利建设工程的破坏。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引进鸟类、鱼和其他物种或是在岸边进行人工植被的种植。促使河流异构性形式的提高,在最大程度上使其与自然河流地貌学原则相符合,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保证才是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所在。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传统哲学关注的重点,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努力追求这一点,力图切实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这是对崇尚自然,遵循自然法则的哲学的建筑理念的反映,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互相牵制、作用的关系,这也是当今社会和谐共存发展理念的贴切反映。要在对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性做到切实遵循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工程设计,也就是说在原有的生态系统中自然设计和组织功能以及自我修复功能的基础上,生态工程设计主要是发挥辅的加工作用,以尽量实现促进人力与自然力相互和谐得以实现的水利工程设计。

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设计师要对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方面是流域的水质水文、土壤、地貌特征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植被种类、生物种类及其密度等的生态价值。同时,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如何防止外来物种的引入,以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生态水利工程的建造不是为了对环境进行改造,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工作人员切不可本着用“人类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树立新工程”的概念。人们要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利用,使其能够服务于人类社会,进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赢。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对河流的自然属性做到尊重,因地制宜,以保护为前提对其实现生态开发。

三、景观开发的整体性原则

首先,大家应当知道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含了生物系统,一般水文系统和人工系统工程设施。

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一般的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相结合,最终形成天然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水域的生态系统。同时,还必须重视水栖息地的环境波动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河流淤积的变化和运动将引起侵蚀的运动,这些运动将对生态水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后果,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因此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在进行对水利工程的景观开发时,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只着眼于目前的盈利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是,要注重景观开发的整体性。

在开发生态水利工程时重视整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为:(1)注重流域特点。由于河流不断流动,在不同的时间内河流的流量和水位等水温特点都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对生物的迁徙和群居都造成了不同的改变。(2)要注重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区域和生存环境的变迁。(3)要准备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周边环境进行长期监测、评估、调整的工作。因为环境的变化不是短时间内骤变的,而是循环渐进的。向蝴蝶效应般在时间上需要漫长等待,而对整体环境带来的变化又有可能是大家所无法想象的。因此,要基于以上整体原则进行水利生态工程景观的开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前提。

四、结语

由于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难免会加重环境负担,而且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大家只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与水利河道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到生态水利。

参考文献:

[1]谷晓存,刘景春,吴庆伟.城区河道治理与环境协调共处的

篇10

要 近几年来,地理高考以河流为载体的试题屡见不鲜。究其根源,在于河流作用举足轻重。人们正想方设法将水患变成水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楚河流特征及运动规律,而这些内容就涉及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内容广泛而复杂,为命题者提供了广阔的考查空间。

关键词 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综合治理;流域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109-02

1 专题考点

以河流为线索,综合考查我国或世界典型地区河流的水流特征、水文特征、水资源利用、河流断流、跨流域调水、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的关系、流域开发、水污染等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考查形式多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备考目标

尽力做到:只要出现关于河流水情、水利与水患为内容的考题,就能轻车熟路,从容应对,用最短的时间得出尽可能完善的答案。

3 备考措施

知识储备熟准全,方法技巧明透练。考点漏点易错点,分类调研预前瞻。思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里及表;知识储备方法技巧探究创新。过程:以河流为线索进行复习时,首先要构建知识网络,通过网络尽可能使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其次要形成分析问题的模式或程序,如水能分析模式、航运分析模式等;再次要善于联想与开拓,做到触类旁通。

3.1 河流特征

1)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的区别与联系。河流水系特征是指集水河道的结构,其与地形关系较为密切。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状态是指河水结构、变化等,其与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关系密切。易错点:水系水文易记混,下面口诀能记准:两期两量位能行,干支三流水系定。

2)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形。①上游河段: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形成流水侵蚀地貌,河谷如“V”字形,多峡谷、急流与瀑布等。但在山脚往往形成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的山麓冲积扇。②中下游河段:一般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流水堆积地貌,河谷宽、浅,河中多沙洲、江心岛,河口出现三角洲等。关注点:直道水偏因地转,曲流靠向河凹岸。

3)水文特征。河水补给与河流径流的关系(表1)。调研: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①径流量:主要与流域内的气候有关,降水量、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支流多少都对流量有影响。一般说来,降水量大的地区,河流径流量大;降水量小的地区,河流径流量小。

②水位:主要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或气温变化有关。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同等条件下,植被覆盖率高的流域的水位变化要小于植被覆盖率低的流域。

③结冰期与凌汛:主要与气温有关。最冷月均温小于0 ℃时,有结冰期;若河流同时又是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则也会有凌汛现象。

④含沙量:主要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有关。流域内植被状况好的河流含沙量较小,反之则较大。此外,土质、气候、流速、经济活动等对河流含沙量也有影响。

3.2 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1)航运条件分析与航道开发:影响河流航运的因素有径流量、水位变化、河道特点(深、宽)、通航里程、地势起伏、干支流分布与水系的发达程度、通航季节长短(有无结冰期)、经济腹地的大小及其经济的发达程度、联运条件等。

2)水能资源开发:主要从河流水量大小、落差大小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方,水资源就丰富;反之,则水能资源就贫乏。因此,在从山区进入平原或从高一级阶梯转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方,水能资源大都比较丰富,如刚果河、我国的长江上游、红水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等。

3)水资源的利用:主要用于供水与农业灌溉,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主要靠修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方式。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等,澳大利亚有著名的东水西调工程。

4)河流与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对农业来说,在河流沿岸特别是中下游平原发展农业,可获得稳定而充足的水源;对工业来说,接近河流既有水源和良好的运输条件,还可解决工业废水的排放问题;对城市布局而言,河流的供水、航运和早期的军事防御功能,使得河口、两河交汇处、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成为城市布局的理想区位,河流还为旅游业的发展孕育了瀑布、峡谷等景观。

3.3 河流与流域的治理

1)洪水的成因与治理。①成因。从自然方面看,洪水发生地大多降水量大或降水特别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人为方面看,一是流域内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剧增,导致泥沙在中下游河道和湖泊中淤积,使河道、湖面缩小,泄洪蓄洪能力下降;二是围湖造田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分洪、泄洪场所,是蓄洪能力降低。②治理。总原则: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2)黄河凌汛和断流的成因、治理。

①黄河凌汛的成因与对策:黄河凌汛主要发生在初冬和初春时节,发生的河段主要是上游的宁夏段、河套段和下游的山东境内。由于黄河流域纬度高,上述河段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上游结冰时间晚于下游或融冰时间早于下游,导致大量浮冰在下游地区聚积,堵塞水流,引起涨水,形成凌汛。治理方法:一是汛期通报,做好预防工作;二是炸掉堵塞的冰坝。

②黄河断流的原因。从自然方面看,是因为黄河流经区域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降水少,流量不大;下游支流少,汇水面积小,加之下游是地上河,河水渗漏严重。从人为方面看,是因为黄河中上游工、农业大量引水;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缺乏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防治措施: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统一管理,协调用水,合理分配用水量;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跨流域调水。

3)河流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关闭治污不达标的工厂,做好污水处理,做到达标排放,合理分配用水量;节水灌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河流水利工程建设评价。开发河流主要通过建水库大坝等方式来实现,但建库拦水有利也有弊,必须正确看待。从正面的影响看,可拦蓄洪水、灌溉农田、发展航运等;从负面影响看,会淹没农田,诱发地震,导致水体富英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导致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恶化等。因此,建设水库大坝时,要合理确定坝高和坝址,减少淹没损失;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和安置移民;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人工繁殖,保护洄游生物;营造防护林,保持水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