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表演艺术课程

篇1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应用型

引言

实验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辅以验证性实验,这样学生无法真正通过实验来掌握工程技能和方法,偏离了实验教学目标,与本学科工程背景强的特性不符。

电力电子技术是本校工程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电力电子技术是弱电对强电实现控制的纽带,它的实验内容是通过驱动电路控制主电路[1]。本实验的实践性较强,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工程实践和企业控制电路维护中,此课程始终是基础和常用的,但是由于此课程实验是强弱电结合的综合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这些情况,对这门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就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少实训设备、实训设备损坏严重、实训内容验证性为主、缺少设计性实验、书本知识与实验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查找资料能力欠缺、惧怕强电等现象。安全性好的实验环境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与主动参与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本校“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以及“电气控制”等课程的改革,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环节需相应的加以改善。学校已开设的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基本按照步骤接线、验证,缺乏主动性,缺乏积极探究精神,对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掌握的能力并没有落到实处,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连接不紧密,浮于表面的现象。

作为本校“优质校项目”支持的项目,结合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包括电力电子器件工作原理、基本电力电子电路原理、典型电力电子系统应用等。在每个实验内容选择、设计以及实验指导等环节上,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丰富工程实践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电力电子技术试验”的兴趣,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等生活案例实验项目,体现该课程的核心内容[2][3]。主要新增实验项目有以下2种:

(1)基础设计性实验

家用调光灯设计。该实验紧贴生活实际案例,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理解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主电路为晶闸管和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触发电路为单结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实验目的为掌握晶体管工作原理,波形分析,晶闸管的触发原理,掌握调光灯的线路布局、焊接、电路调试等方法,并学会文档撰写。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对单相整流控制电路、单相调压电路以及驱动模块有较为形象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布置试验任务,从原有按照步骤验证方式改为课后学生必须自主查阅相关设计资料,认真组织实验步骤,以期达到进一步巩固、深化电力电子技术及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综合应用设计性实验

晶闸管整流电路应用设计。该实验为新增实验,实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学过程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技能训练和项目实战相结合,从而使得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实际的创造实践活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

该实验以整流电路为Z4直流电动机供电为例,根据不同型号直流电机技术参数,设计可控整流电路。为了避免学生在主电路结构上的趋一性质,可根据负载电动机的功率大小做出整流主电路结构选择的限定。在该实验中,学生学会根据电路负载不同、输出电压的纹波要求、功率因数、电路的复杂情况和成本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采用整流变压器、主电路采用单相还是三相、半波还是全波以及半控还是全控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实际查阅相关设计资料、工程绘图和编写设计书名数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实验教學考核的改革

传统考核方式仅在记忆型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理解能力的内容,缺少设计、分析能力的考核内容,考核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缺乏关联性,往往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仍然束手无措[4]。为加强电力电子技术与实际应用的关联性,实验考核方式分改为过程性考核。该部分贯穿整个学期,考核方式包含学生的每一个实验阶段成绩。评分标准每次实验为百分制,包括课前查阅资料,方案准备成绩20分,课中动手能力、排查纠错能力成绩50分,课后撰写实验报告是否真实、准确成绩30分。试验考核按该课程考核的60%计入昀终课程考核成绩。

3.结束语

本文就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和验证,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7级、18级和19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实践对象,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验证,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课堂小组讨论氛围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实验成绩评定也更加客观真实,其中18级部分学生受到了实习单位的表扬。

篇2

关键词:组织管理;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0 前言

国内计算机类和经管类部分涉及信息管理的专业均开设了《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课程。而按我国学科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归属管理类,这些专业是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些专业的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中不仅要在技术上覆盖本课程要求的知识点,把握课程体系主脉,而且还强调以管理和经济等理论为基础,以及强调对国家制定的行业信息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因此,经管类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应在满足组织管理目标和信息需求的前提下,以国家信息标准规范为设计依据来指导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对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多是参照工科院系的做法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技术轻经管,忽略对组织的经济和管理内容的渗透

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往往参照工科相关专业的做法,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以覆盖课程知识、展现数据库设计过程并通过此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和实施的设计过程和方法为目的,侧重于技术实现和细节,而忽略组织的经济、管理过程对信息的需求和规范。

(2)以巩固理论为主,缺乏课程间的关联和应用拓展

《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一直以来固守完成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巩固,放大课程作业量,将知识点串联后自成一体为宗旨,缺乏在专业层面上,把相关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和计算机语言等)关联起来的综合应用。

(3)以虚构项目为主,缺乏对企业信息需求的更准确把握

教学过程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环节, 由指导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基于数据库的软件开发项目, 以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始终, 整个教学过程由项目中的任务来驱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所采用的项目大多是 "模拟式"项目,而"模拟式"项目不是实际工程所需要的项目, 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虚构的项目名称,按功能需求或要求进行模块划分等, 然后让学生模拟其功能进行开发。 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即是常用于设计的题目,而对其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应用则考虑较少。

(4)不完全符合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

在这种虚构的"模拟式"项目的驱动下, 虽然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一定训练, 但并不完全符合经管类专业"培养具有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能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 解决方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以组织管理为目标的经管类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应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2.1修正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重新研究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要求和目标,在覆盖课程知识点前提下,修订出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教学、教学合作单位和老师科研项目,实现从"假、大、空"设计方式向符合实际应用型设计的转变,真正做到结合组织管理目标和信息规范进行数据库设计,将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思想落到实处。

2.2增加实地调查环节

要抓好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增加实地调查,可用资源除了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外,还可以通过学校设备供应商、外协加工制造厂等单位部门。通过采取多层次的合作,为学生短期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 了解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构成、运作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了解实际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用技能。对企业常规信息系统(如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进销存系统、网上商店等)进行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作为下一步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依据, 以切实解决企业经济、管理目标融入数据库设计过程的问题。

2.3引入行业信息规范和国家信息标准

将行业管理规范、国家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法规、政策与标准融入数据库设计中,扩展数据库设计的范围,将组织管理的实际信息需求与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相结合,设计出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符合法规、政策与标准的数据库,为进一步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在交警队实习,了解或构建机动车管理系统,则需按照GA23《机动车驾驶证管理信息代码》、GA24《机动车登记信息代码》、GA329《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数据库规范》等数据管理规范进行信息结构构建,同遵守《机动车登记规定》和《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规定。

3 实施方案

再好的解决方案都需要与之配套的实施办法,才能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落到实处。经我校数据库课程团队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本方案的实施应从教学内容调整、资源融合、激励机制、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当前《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其它实践类课程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3.1教学内容调整

对前驱和后继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理顺课程间的衔接关系,重新定位《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手段、过程和目标,融入企业需求、信息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的内容,确定本课程面向实际应用的指导思想。

例如,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在进行《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前,应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修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3.2教学资源融合

教学方法、手段、过程和目标的调整,需要重新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为之服务,与以往不同的是,除校内教学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校内行政管理部门、校外企业、合作办学单位、校外教学基地及老师关系单位等都是良好的可利用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课程设计能面向一个实实在在的组织,针对实际的组织目标和具体的业务流程,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赋予了课程设计更切实际的意义。

3.3教学激励机制

由于课程设计过程的调整,从"假、大、空"设计方式转为面向具体的实际组织业务,势必增加老师工作量,老师联系其关系单位和落实短期实习同样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对课程实践中,老师所做的工作给予认可,并量化为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加入年终考核中,才能有效地调动老师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及其活动的积极性。

3.4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仅根据设计报告书面内容评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结构评分方式,从调研过程、需求报告、设计过程、功能实现、设计答辩等几方面综合考核。对单项优秀的课程设计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设计方案被实习单位采纳的还可得到来自单位的资助,也为更深入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基础,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热情。

4 结束语:

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意见的今天,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使学生形成达到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本文提出经管类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新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加强过程管理, 数据库课程设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素芳,任艳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1

[2]陈代武,彭智朝,李曾妍.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05

篇3

关键词:艺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转型

党的十以来,国家已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文化艺术产业群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而肩负着培养艺术文化人才使命的艺术高职院校,也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众所周知,高素质文艺人才的培养既离不开专业技能的学习,也离不开艺术人文的熏陶。可是由于目前艺术专业教学最为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在艺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而轻视公共文化课的现象。大学语文课作为艺术高职院校传统的公共文化基础课,也时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因此,如何正确定位大学语文在艺术类专业院校存在的价值,探索艺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转型发展的可能,增强大学语文课程在艺术专业学生眼中的魅力,成了我们不得不慎重思考的课题。笔者力图结合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浅析艺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向“人文艺术教学”的转型。

一、完善功能定位,体现前瞻性与科学性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基础课。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基础性、工具性与审美性、人文性的统一。艺术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转型的关键是体现课程定位的前瞻性,实现从单一课文教学到培养学生艺术人文底蕴的跨越,形成比较完善的将人文通识教学与艺术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针对艺术高职类院校的特点,大学语文课程应主动改变以往作为辅工具学科的地位,积极将知识体系与艺术专业课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专业教学服务,为专业教学铺路,为专业教学拓宽思路。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自身艺术综合素质。因而,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功能定位应为“人文艺术教师”,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定位为人文艺术课程。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转型是科学性的:不是取消语文教学的独立性,完全“唯艺术专业是瞻”,而是将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职业道德、审美品位等有效地渗透进文化课堂的教学;不是将大学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理论教学模糊化,而是在继承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基础上,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现过程中,体现鲜明的艺术职业学院文化教学的特色,真正实现相辅相成。

二、调整教学目标,体现艺术专业性与创新性艺术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在高中都极为系统地学过语文课,在识字、语法、词汇、修辞及相应的文学知识掌握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没有升学压力的艺术高职院校,语文老师不是教学生某个技巧、某类知识,为他们将来就业、谋生做准备;而是教学生怎样更好地认识他人、接纳自我、体悟人生、融入社会――这才是大学语文课的真正魅力。所以,教学目标转型应该定位为: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基本人文通识能力,尤其要注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为在舞台上刻画角色性格心理提供帮助。而教学难点则是:怎样寓艺术职业熏陶于语文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一个具备高素质人文素养的艺术演员的特征不仅在于“演技”,更在于拥有丰厚的艺术积累,真实地展现形态各异的内心世界和情绪风貌;不仅与观众,更与自己进行情感对话,使观众得到精神世界的满足与艺术审美的愉悦。在最高层面上来说,人文艺术素养决定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品质,从而决定了其艺术之路的长度与宽度。为此,笔者认为还应特别提出能力目标,即以艺术表现为参照,重视学生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展现,辩证、多角度看待人文艺术作品及身边的事物,帮助他们树立主流而不刻板、正面却不单调、积极但不盲从的“三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正确及时地运用相关语文知识为自己的艺术创造服务。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要求语文教师不但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而且对学生所学的艺术专业要有热情与研究。

三、分析特殊学情,体现针对性与“双赢”性文化通识教育在艺术高职院校难出好成绩是常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极认识导致学生不重视

大部分学艺术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而这些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都一致认为:文化课程学不好是木已成舟,而唯有学好专业才有好的出路。因此,必须针对这种观念的片面性与误导性,凸显语文对人生发展、专业教学的引导与辅助作用,来积极转变学生及家长对语文学习、对文化课程学习的消极认识。

2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艺术生总体上是一个喜好新颖、追逐时髦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效仿兴趣。但是,对于一些语文教材,他们大多称为“骨灰级”的课本,很多语文知识见过、学过就是没用过。现在的高职类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根据艺术高职生的特点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却是凤毛麟角,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成绩偏低且性格孤僻、不擅长去寻求帮助的学生而言,更难以接受常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最后他们只能放弃学习。

3文化与专业难以齐头并进

学生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艺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尤其是舞台表演类)相较于理科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对学生的心力、体力的要求非常高。很多学生反映经历了专业技能课、早晚练功课的“折磨”之后,都希望好好休息、好好放松――而此时一般是上文化课的时候,加之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及一些文化老师的不理解,他们的文化学习兴趣自然降至最低点。如果要扭转局面,就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结合艺术作品来教大学语文。惟其如此,才可能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的“双赢”。

四、践行教学改革,体现立体化与双师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转型策略,笔者认为必须从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整体地作出改革,而不是单独一方面的调整。具体概括,就是依据“三化一组合”来进行大胆的尝试:

1教学内容特色化

语文老师要了解、热爱艺术专业,找到与学生共鸣的结点,并努力培养自己的艺术特长。艺术高职院校的语文老师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天天与艺术专业打交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闲暇之余可以有意识地去艺术专业课堂观摩、学习。平时利用网络媒体掌握艺术文化的最新进展,了解艺术市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还可以与专业老师保持紧密沟通,交流心得。总之,唯有与艺术专业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才能避免教学无针对性或与学生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跳出所选定的教材内容框架,根据自己的判断删减语文教材指定的学习内容,增加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艺术人文教学内容。比如,针对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介绍世界名著的同时,就可以引入名著改编戏剧(影视)的欣赏、讲学;而减少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加大经典演讲稿、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词的学习,就是针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最好选择。当然,编写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最终的目的,但也要考虑不同艺术高职院校的侧重与办学情况。

2教学方法多样化

认真研究双板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教法,微课、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模式,对固有的教学知识组成进行碎片化重构,再实现数字资源化。按照与艺术专业课“共建共享、移动互联”的原则,依托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和掌上大学云平台,建设艺术人文教育资源移动学习平台,努力实现课程教案、教学PPT、正式教学视频、“第二课堂”视频、相关知识点资源全部上网。最大限度打通语文课文与艺术作品的隔阂,以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为中心来构建艺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格局。当然,我们要明确:多样化的手段只是为达成体现艺术专业性与创新性的教学目标服务。

3教学考核立体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校企合作专家适时评价和管理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成效。课程考核把学生满意率、艺术专业教师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最终综合成绩参考语文教师、艺术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多方意见,以1∶1∶1∶1的比例综合给出,凸显过程考核评价。以笔者的尝试为例,面对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学语文考核就从“听、说、读、写、演、评”六项能力入手,前三项环节以学生互评为主,后两项环节邀请专业老师、家长代表共同打分。这样的方式虽然操作较为烦琐,但将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考核统一了起来,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4“两翼型双师组合”

人类文化起源千差万别,但“诗、乐、舞”原为一体无可争议。可以说,最早意义的文化传承,应该也是将广义的语文与音乐、舞蹈结合起来教学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职业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分类也趋于精细化。“两翼型双师组合”的推出正是基于这一文化起源的大胆尝试。“两翼”是指:艺术与人文是学生飞翔的两翼,缺失一翼或两翼发展不均都对学生发展有不利影响。“双师组合”是指在课堂上,由语文教师和艺术专业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教学任务的组合。比如,面对广义的舞台表演类文本的语文教学――戏剧、舞蹈、音乐表演的剧本,以及音乐、台词鉴赏和毕业应聘文本设计――表演专业教师难有站在人文艺术宏观角度的理论分析;文化老师长于高屋建瓴的鉴赏品评,却不能在学生面前感性展现。所以,可以将专业表演教师请入语文课堂,互取所长,针对具体的“唱、舞、演、诵、赏、评”等教学任务,通过现场示范、交流品评、鉴赏研讨等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率。该组合的适用范围虽有局限,但却是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立体化改革的一大亮点,即使在拓展语文教师综合人文内涵方面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 教学设计 艺术创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与之相匹配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扫描仪和打印机等的出现,以及飞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使影像世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提上日程,在大学的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逐步应用到教学中,笔者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等方面阐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中的经验。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

在多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有意无意拿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传统的艺术载体相比较,感受到了数字化影像带给艺术全新的变革,其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构成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这种全新的创意和创作使得刊物、网页和电影生动起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使人们得以在现有的环境中体味和感受多种方式的交流互动,而这也必将对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商业化现代设计理念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体现,更是艺术创作水平通过技术的再现。与传统的数码影像和简单的电脑绘图相比,数字化影像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具有可宣传、传播性。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广告、电影电视、地产、金融、保险等。第二,成本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基本都是在后期完成,需要大量的制作资金作为保障,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只用在很少的场景中。第三,视觉冲击力强。任何刊物封面、电视电影场景、地产广告加入了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便有一种直观性和立体感。数字媒体艺术把充满了想象力的艺术元素用二维、三维等各种技术构建了与现实不同的奇异世界,而这反映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另一个明显的语言特征是其特有的节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等。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

随着数字化影像艺术在国内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庞大的需求在各大、专院校也引起反响。各大、专院校已不同程度招收理工、工程、艺术、多媒体等方面的学生加入这一学科的学习。那么如何在实际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笔者为此设计了一整套教学课程,作为教学实验。

1.市场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在近几年强势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很多时候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化图像、影像已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和渠道,甚至影响到社会某种体系的变革,毫不谦虚地说,数字图像艺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已成为21世纪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的主旋律。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方面的人才显得捉襟见肘。既懂影像技术又具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对此,市场和社会急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面的人才。

2.培养方向。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既懂数字化技术又有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培养运用数字化的影像、音乐、图像、图形等数字多媒体形式进行艺术表现的专业人才。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字媒体新理念和新技术,从而适应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3.课程设计。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从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开设。艺术设计的课程如艺术欣赏理论、建筑艺术欣赏、工艺美术欣赏、雕塑艺术欣赏、绘画艺术欣赏、书法艺术欣赏、音乐艺术欣赏、舞蹈艺术欣赏、戏剧艺术欣赏、戏曲艺术欣赏、摄影艺术欣赏、电影艺术欣赏、服装表演艺术欣赏、动画作品的欣赏、网页设计的欣赏、室内设计的鉴赏、景观设计鉴赏、展示设计鉴赏等课程。

计算机方面课程如现代艺术设计原理、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形图像处理、视频合成、动画制作、影像编辑、音响技术、互动技术、二维、三维多媒体创意设计。

数字技术课程如造型设计、数字表现设计、网络媒体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插画艺术。

创新设计系列课程——创新设计、数字媒体创意思维训练、数字媒体专题。

4.教学手段:这是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最主要环节。

教法分析:

第一,课程体系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单元进行课程整合,进而形成阶梯式系列循环教学对课程设计中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研究。

第二,展示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再提出明确可行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设计题目,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并辅助技术,进而心中有数,做出理想的艺术品。电影中数字化影像艺术的运用更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人们在欣赏电影时,已经不是停留在过去那种对单纯的故事情节的关注上,电影中色彩、光影、音乐、音响、画面、造型的细节更为人所重视。一部大片问世,人们总会评价电影的艺术性和欣赏性,画面色彩、光影、画面等的运用是否到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影像风格,数字媒体艺术为不同的导演群体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

第三,总结数字媒体艺术运用的合理性。无论是动画还是刊物的设计,抑或是电影,都开始把数字化影像运用其中,使其摆脱了传统的固定的黑白单一模式,尤其是电影,一组组快速变化的画面,各种场景的氛围几乎都可以看到艺术的韵味和数字化技法的运用。从一个个场景的变换到演员的服饰,处处都渗透出数字媒体艺术的痕迹,很多场景中,表现人物心情常常通过周边环境的移动和色彩的变换来体现,更多时候,一部电影中写实和写意的创作手法用数字化技术体现。其实,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的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或者场景,是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中最佳的诠释。

第四,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自己选择题材,自己进行创意。制作复杂的特技效果,并让学生根据自身艺术的领悟和对数字化技术的熟练掌握设计作品,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这种教学实验需要三四年时间课程的教学,也是学生在大学四年或者研究生在高校度过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能达到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

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比起其他科目,数字媒体艺术这一专业仍旧不太完善、不太成熟。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

第一,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一整套有序系统的理论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门成熟学科的教学都是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自身的规律与方法,然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在国内却是缺失的一环,在教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应有的研究热情和氛围,导致国内大、专院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缺乏。

第二,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中,艺术与技术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对称,学校教育要么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要么忽略了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一方面,在国内教育体制中,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上,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成为各大、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过多地重视和强调技术层面,只会使这一学科限于呆板化和程式化,很难满足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是因为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功能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对数字艺术的工具应用能力占据主要部分,使得这一学科的教育停留在技术培养的表层上,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艺术的表现,看起来更像一种技术产品而非艺术品。另一方面,有些大、专院校在体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很多时候排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仅仅是另一种艺术的载体,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而对数字媒体的技术完全茫然无知。纯粹的表现艺术或者对纯粹的关注电脑、影像的技术,两者割裂使得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三,很多大、专院校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外数字媒体艺术正高度发展的时候,国内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处于滞后封闭状态。当国外的数字媒体处于成熟期时,国内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推广刚刚起步,其现有的技术与理念难以与国际接轨,虽然有些高校有意识培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选送一批教师到国外接受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但这毕竟只是个例,大部分教师队伍还是缺乏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

第四,数字媒体艺术观念的滞后和创意的缺乏也是其问题所在。国内各大、专院校的这一专业还停留在早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者是电脑绘图的初始阶段,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计算机绘图、电脑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区别,表现出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肤浅,对这一专业的观念没有跟上目前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同时,人们对创意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对计算机以及软件是否用得精到。更多的创意主要是抄袭外国的一些刊物、画册甚至是他们在电影、电视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脱离了自身的实际状况,往往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应对措施

1.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不足,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追本溯源,应加强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学生授业解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准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国家应考虑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资金投入,以此确保对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所以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相关的教育机构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比如和国外某些擅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输送一批教师去深造;同时也要定期开展培训,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

2.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两者相辅相成。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单方面艺术或者技术,而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对于培养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缺一不可,这一专业的佼佼者需要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修养两者实现和谐统一。

3.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重视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实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多时候,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和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意识到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所以学校应当深入市场,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双向培养,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在学校的理论知识,结合市场的需求,能较快地适应这一领域在社会上的实际功用,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最后能快速填补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冬梅,纪涛.浅析当代数字艺术教育发展前景[A] 数字影像传播研究,数字艺术理论体系构建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9—02

[4]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张晓艳.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9(14).

[7]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柴常佩,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

[8]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9]徐军强.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0]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