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范文

时间:2023-10-18 17:2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

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 理论知识 能力 转化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17-02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以及教学实践中,我们慢慢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一种词汇、语法、文化层面的知识教学,它还是一种以人与人交际行为完成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是一种将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综合为一体的教学,是一门帮助学习者学习与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教学。这种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论层面、实践操作层面以及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层面的要求。要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明白、学会汉语知识,然后在一个有意义的交际环境中完成交际目标,这就涉及到教者要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科学有效地掌控。这种掌控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掌控教学的能力的关键所在。

1 为实现有效的人际交际教学目标,课前准备、预设是对外汉语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可行性条件

要顺利实施一个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但是在教学实施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既定的、可行的教学目标。这里的“既定”是指依据教学文本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课前准备、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反思总结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主线;这里的“可行”是指在课前要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围绕教学目标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生发、收回的细节问题。

课前准备。在明确既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后,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对于短期汉语项目的学生来说,汉语是一种即刻就要使用并帮其解决问题的工具,这种工具教学要求教师要从总体上明确应以怎样的理念来实施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教只能让学生记得,而让学生参与,学生才能学会。那么教师就要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但记得,还能让学生学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就要学会掌控自我。

(1)掌控自我。所谓掌控自我,是说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作用和应有的价值。掌控自我,是控制教师不要任由自己的理论知识膨胀,而是要精巧地把自己储备的理论知识用到关键上;掌控自我,是说教师要明确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准备好要说的内容,明确要怎样说,并十分清楚怎样说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要学的语言知识,并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完成交际任务。这实际就是教师把充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转化成能力的一种表现。掌控自我,还在于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为了掌控教学不但要设计教学步骤,还要设计自我,即教师要把自己合理地放在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所谓合理,是指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新生词、语法点的时候,教师不是枯燥语言知识的讲解者,而是以实际范例、有趣问题引发学生关注,诱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引领者;在练习的环节中教师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由课文单一语境到多种语境的教练和导航员;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要设计自己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控制者的身份,教师要设计自我怎样才能不露痕迹地随时改换身份参与到既定的话题讨论中,怎样才能在保证讨论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话语范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的词语和语法点表述自己的观点。

(2)课前预设。如果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要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还要关注课前预设问题。这种预设也是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转化。课前预设是保证师生、生生互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因为师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以练代讲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文化冲突。课前预设就是说教师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文化冲突,避免文化休克阻碍教学,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学生。譬如,《高级汉语口语》第四课“一定要将官司进行到底”中涉及歧视问题。在讨论这个话题时,针对学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籍,教师在课前预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课文中谈到当今有多种歧视,除了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外,还有种族歧视、容貌歧视等现象。这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敏感问题。教师在涉及种族歧视、容貌歧视的时候,就要控制话题的范围,话题主体由课文单一语境向多种语境过渡时,要尽量避免不同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话题与学生生活过近,要避免不当的话题扩散导致交际搁浅。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程体系

一、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对外汉语教育自1985年开始以来,发展迅猛。目前全国已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多达285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和地方院校占很大比例。虽然对外汉语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高达15000人左右,但是目前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前景等多方面仍处于瓶颈状态。很多学者专家已经开始关注对外汉语专业在教师培养、教材编制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出现的问题。课程设置是目前面临问题中的主要难点,因为课程设置对教师培养和教材编订起到了决定作用。优化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规定了对外汉语专业的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西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语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等。纵观该课程体系,我们不难发现汉英两门语言的基础知识基本被囊括。但是缺乏两者之间对比分析的课程。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对外汉语专业教师选自中文系和外语系。两个系别的教师各自为政、分别讲授自己擅长的题材。其讲课模式和方法与培养英语专业和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区别。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诸多理论基础课程有其必要性,但是又不能完全满足日后实际应用。这些课程不足以体现对外汉语专业的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

二、对外汉语课程体系创新方向

1.对外汉语课程体系创新要体现“师范性”。对外汉语专业有师范类学科的特点。虽然与传统的英语教育或汉语教育专业不尽相同,但是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以后的预期就业方向还是汉语教学。而且其受众为母语非汉语的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动机并不是对孔孟之道感兴趣,而是痴迷于中国古老的文明及其诸多载体,例如:中国功夫、自然景观、书法、绘画,等等。所以,合格的对外汉语人才不仅要掌握流利的英语表达技巧和丰富的汉语知识,而且要具备各种专业技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必须贯穿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对外汉语人才要注重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有的学生将英语视为一种高不可攀的障碍学科,每次使用英语表达和交流都会不自然。尤其在外国人面前,对自己的英语表达就更没有自信。这种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学根本无从谈起。还有的学生恪守“莫谈国事”的原则,遇到外国学生提出的敏感话题无从应答。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课程设置中,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该专业人才的表达沟通能力。

2.对外汉语课程体系要体现“应用性”。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影响力的逐渐增大,很多外国人学习外语的动机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猎奇心理转变为实用心理。更多学习汉语的人是为了日后在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翻译等领域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因此,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人才需要在多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实用的汉语知识。在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必须和国内及世界范围内的人才需求挂钩。例如:部分院校在对外汉语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涉外文秘、涉外文化传播、涉外金融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在一年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学生可以将基础知识和实际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并辅以实习训练,教学效果良好。

3.对外汉语课程体系要体现“对比性”。上文提到对外汉语专业并不是汉英两门语言的简单叠加。要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人才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汉英两门语言的异同,包括:语音、语法、历史、宗教、礼仪、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之后,在二至三年级的课程中要加入具有对比性和跨越性的专业课程。

全球化的发展使汉语走向了世界,这必将为增强我国的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在汉语推广的热潮中,对外汉语课程体系创新也迫在眉睫。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要抓住机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坚持“师范性”、“应用性”、“对比性”改革方向,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实用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罗兰京子.对外汉语专业的区域差异及其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学科定位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54-02

随着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国的逐渐升温,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本科和硕士专业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从1993年首次确定对外汉语这一专业至今,社会形势的变化始终影响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同时,针对各地某些院校新设立的“对外汉语”专业是出于市场的需要、招生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各自为政、因人设课的做法等问题,应及时着手解决,否则会影响对外汉语专业的正常发展。笔者就近几年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来分析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在当今社会的定位。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形势

(一)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由以前的两大类(出生于非汉语区、没有汉语背景的华裔和非华裔)到今天的多类教学对象(出生于汉语区并接受了一定汉语教育的华裔;出生于非汉语区但接受了一定汉语教育的华裔;出生于非汉语区没有汉语背景的华裔;出生于汉语区并接受了少许汉语教育的非华裔;出生于非汉语区但接受少许汉语教育的非华裔;出生于非汉语区完全没有汉语背景的非华裔 )。①

(二)教学对象学习目的的多元化:由以前的三种(完成外语要求,寻根与汉学)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实用的目的:商务,法律,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汉学;汉语情结;完成外语要求等等)。

(三)教学层次的多元化:由以前的两头(大学和中文学校)到现在的多层次(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面向社会的机构等)。

(四)教学模式及手段的多元化: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教学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的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的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的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的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的结合等等)。

(五)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倾向:由以前单一由学校为绝对主体的教育机构教学到商业机构的介入,如东方教育,新航道,新干线(办学及出版教材等)。

(六)教学课程的相应调整: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的细化及教学内容的调整:

1.从学生的分班上来看:现在多不按照族裔分,而以是否有汉语背景来分班。有背景的又分普通班和提高班。世界各国的交往都在日益频繁,所以对来华学汉语、海外授课等,用国家来区别学生已不适用。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留学生根据学校的汉语程度入校考试被分为1~6阶段的班级,在每学期过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情况随时调整班级。

2.为具体专业用途而设的汉语课程: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等。而这种专门课程也常见于驻华公司,他们往往专门聘请教师去给自己的员工讲授有针对性的科目。

3.增加学生实习的内容:如上海商务汉语项目及北京法律汉语项目。

在对外汉语教学出现的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的几个不同:语言本体研究与语言教学的不同;描写语法与教学语法的不同;第一语言获得与外语学习的不同;外语学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目的语环境中的语言教学与非目的语环境中外语教学的不同;成人与非成人语言学习的不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不同,汉语学习特别注重的方面即难点就是声调、汉字、书面语的教学。

二、学科定位

根据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国家的一些政策也在调整。比如汉办改为汉语推广办公室,所主办的活动和项目也更加多样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大量兴建;对外汉语专业硕士项目的启动;对外汉语教师考试的兴起等。这些都是在世界汉语大市场的变化下国家做出的相应更为科学的政策调整。那么,高校对外汉语本科教学一定要随时掌握最新动态,紧跟时代脚步,准确定位,这样人才培养才能更有效。

对外汉语专业应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学科定位中体现培养目标的指向性与多元化。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以学习汉语言理论知识为主,培养从事语言文字教学、研究及管理人才”,②但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来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也应走多元化的道路。因此,在专业共性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在专业方向设置上的多元化来适应毕业生就业或深造的需求。既可有偏重汉语言教学研究方向(为毕业生进一步考研深造做准备),也可有偏重应用性强的汉语交流方向(毕业生可从事外国人的中短期强化培训工作);既可有涉外高级文秘方向(可在独资、合资及涉外部门从事文字工作),也可有涉外文化传播方向(在涉外传媒机构、翻译、涉外导游,甚至日后从事涉外家政服务工作)。这些在课程设置上都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学生的就业等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为例,他们是这样定位的:如果对外汉语专业回到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并作为它的一个二级学科出现,它大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研究方向。1.汉外对比研究。这种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规律,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的落脚点是回到汉语研究和教学中来,以指导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汉语。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这种研究应该有别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比如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碰到的语法规范以及语音、词汇、汉字等问题,还有课堂教学的技巧、测试等问题。3.中介语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4.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个定位是较为准确并一以贯之的,即从对外汉语的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的研究都基本可以按照此分类方向来进行的。

南开大学汉学院院长石峰认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非常缺乏,即使是博士毕业,但讲课并不一定受学生欢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刘乐宁也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机遇与危机并存,师资质量是成败的关键,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应理论与技能并重,当前应该特别加强语文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从培训的角度讲,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全才”。③这就对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目前急功近利办此专业的学校的警示。那么,什么样的师资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首先,前提是要有外向热情的个性及教学技能,因为对外汉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表演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肢体、表情语言丰富。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基本上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为主。再次,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储备,比如相当的中外文史修养,对学生所在地社会政治时事、文化体育生活的了解,商务及法律常识,最好再有1~2门特长,如中国传统乐器、国画、书法、中国传统曲艺、传统手工艺、中国武术等等。最后还要有出色的外语能力和一定的电脑技能。

三、课程设置

2003年“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上,35所设立这一专业的院校代表认为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12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应用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英语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和礼仪、写作等。④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学知识和技能,系统深入地掌握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培养他们对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论批评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母语和外语交际能力。虽然认定了一些主干课程,但不同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在课时把握上、在自己院校的特色专业上都应有所凸现。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的课程设置应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为目标的专业学习者在业务上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个结构的构架和布局与人才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将对外汉语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模块的方式来构架考察,它起码可分为四个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的学习)、“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文学)和“教学法及其他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以基础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相差不会太大,区别是在每个模块所占的百分比上。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其中语言模块约占77.5%(外语约为50%,汉语课时约为27.5%),文化模块约为8.5%;文学模块约为14%。

而最后一个模块以应用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可能会根据本校的特色以及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设置的课程差异非常大。如师范院校可加大教学法课程的设置,财经学校可加大对财务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外语院校可加大对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艺术院校可加大对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农业院校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等等。在这个模块的课程设计中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对外汉语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一定要将平时所学体现在实践当中。学校可根据课程特色安排较多丰富的实践性课程。比如让学生给留学生上课,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模拟留学生上课,或者在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等等。这样的实践课程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学生学以致用。而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将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而学生也可根据不同高校在这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来选择自己是否报考此学校的对外汉语专业。

这四个模块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它们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不同侧面。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注意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上的关系;汉语教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内在关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与通的关系。总之,它是为实现既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又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有相应的语言学知识,又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语言教学法技能,又有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这样一个培养目标服务的。

在保证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主干课学习的基础上,各个学校再可以考虑兼顾其他,如体现应用特色或体现学校背景的东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和人才特色上,一些地方院校或单学科院校,应与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有所区别。其特色应是在语言文学与实际应用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所培养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应是带有一定的专业应用色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的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对外汉语专业知识以外,还具备较充分的一定学科的素养,具有对此学科的理解力。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会在将来的人才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注释:

①③第一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专题研讨工作坊.陕西师范大学举办,2006年6月24日.

②张映光.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师资型人才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5,P35.

④罗小东.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J].武汉大学学报,2005.4,P13.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n the light of characteristics position in New period

Lv Yunge

(College of Humaniti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篇4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 对外汉语教学 输入 对策

新词语成为当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新词语的突飞猛进和新词语研究的蓬勃之势并没有蔓延到对外汉语教学界。今天,我们已无需重申“新词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了,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有效地将汉语新词语输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个终极问题可分解到各个相关层级中,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各级组织和教学单位可根据各自的职责和角色各尽所能,有所作为。

从宏观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的输入应该全面进入对外汉语的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从微观上来说,各个教学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的宏观教学体系的确立和微观教学过程的处理也都是有层级性的,没必要搞一刀切。

一、宏观上的层级性

目前为止,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两个大纲与新词语有关,一个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一个被认为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之一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据汤志祥(2002)对这两个大纲的统计研究表明,初级阶段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新词语教学,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出现的新词语只有11个,属于丁级词,而且是20世纪80年代的,仅占总数的0.1247%。可见,这些大纲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新词语的重要性。至于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尚无与初级阶段一样的教学大纲,只有《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充当了教学大纲的角色。但是,我们也并未从中见到多少反映当代汉语最新面貌的新词语。

既然是纲领性的文件,它们无需事无巨细地规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认为即使以后出现的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大纲,关于新词语,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一是宏观地强调新词语教学应有的重要性,二是坚持“宁严不宽、宁缺毋滥”的原则,在现有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适当地添列一些新词语,增加新词语在丙、丁级词汇中的比重。可以说,进入到词汇大纲里的新词语,是在按前文所述的“新词语选择的层级性”原则的基础上再次科学地筛选出来的。比如说,现有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没有“隐私”和“休闲”一词,但丙级词中有“隐约”,丁级词中有“隐蔽、隐藏、隐瞒”,这些词语的难度并没有低于“隐私”,实用性却又没有高于“隐私”,因此,未来的大纲中将“隐私”纳入其中并无任何不妥。另外,与“休闲”一词有关的是甲级词中的“休息”和丁级词中的“休养”,单独的一个“闲”是个乙级词,同样,从难度和实用性等来审视,“休闲”一词进入丙级词甚至乙级词也应不成问题。再者,“休闲”一词作为定语构成的定中式新词语的能产性也很高,如进入《全球华语新词语词典》中的“休闲车”“休闲伞”,以及常用的“休闲装”等都是多用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常用词语。

二、微观上的层级性

从微观层面来看,各个对外汉语教学单位该如何进行新词语教学,得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层级性的选择和组织教学,具体涉及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重要环节。

(一)教学计划

新词语教学能否单独进入留学生的教学计划?或者以何种方式进入留学生的教学计划?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由留学生的学习类别决定的。根据以下学习类别,我们可选择相应的新词语教学层级,层级的选择由低到高,且层层相关。

层级一:中高级汉语进修生(一般课型阅读课特色选修课)

层级二:汉语专业学历生——层级一:本科生(特色选修课)

层级二:硕士生(特色选修课)

在留学生规模较大、对外汉语教学师资比较雄厚的单位,可单独开设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课程作为教学计划中的特色选修课模块。而在留学生规模不大、层级较低或者师资紧缺的单位,可在阅读类课程(包括报刊选读、当代中国热点等)中输入新词语,相比其他综合课、听说课等输入新词语的零散性和随意性,阅读类课程对新词语的输入和介绍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推进。

(二)课堂教学

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著名的语言学家H.Goodenougd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知,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文化现象而存在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邓炎昌、,刘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Sapir,1921)。可见,语言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所以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一定要了解掌握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那些能够深刻地体会语言中的文化意蕴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掌握了这种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体现中国文化,这一观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对文化教学作过多的理论论证,其实际意义并不大,如何将语言与文化教学完美融合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究。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的含义

赵贤洲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作了题为《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管论》的发言,认为“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应紧紧围绕汉语的、教学的、对外的三个基本出发点,不应与一般的、宏观的、宽泛的文化课混为一谈”。

文化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本身可以包含许多个下位区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但不能把语言和文化简单的归纳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语言是体现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发展也要以语言为基础,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而特殊。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不同于广义上的文化,它的根本目的是用文化的韵味去提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文化能力,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技能性。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可以界定为就是一种为促进语言教学的文化,它隐含在语言中,同时又制约着言语交际。

2.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语言教学为基点,同时为语言教学服务,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课,也就是说文化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有别于一般的文化课的内容。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是不是全部都要灌输给学生呢?当然不是。我认为文化教学一定要服务于语言教学,即选取那些跟语言教学有关的文化内容进行讲解,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语言要素中包含的文化因素

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都包含着文化要素,特别是汉语词语中的文化因素更应该去挖掘与讲解。汉语词语中的文化现象异常丰富。例如:孙悟空、故宫、文房四宝、中药、春节、筷子等,都蕴藏着大量的文化内容,这些词语都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当学习这些词语时,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知识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在讲授时,除了要考虑该词的基本意义外,还要考虑该词语是否带有文化意味,一定要尽量消除由文化因素而造成的对词语理解的困难。

2.与价值系统相关的文化因素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语言总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社会风俗和道德标准等。同样,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价值系统同样影响该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对于归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语言上也深深的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比如:中国人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重点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因而体现了“we language”的特点。中国人非常重视整体思维,强调自然与人处于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结构中,因此思维方式上往往强调由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如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人物等方面,汉语的顺序都是由大到小。由此看出,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

3.习俗文化

习俗文化是指贯穿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的风俗习惯,包括招呼、问候、致谢、道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使用、话题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礼仪等。比如汉语中“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有些留学生认为这是在外面刮了什么风,其实这是对熟人的不期而至所用的询问性招呼语。尤其是民族禁忌语、委婉语等,一旦使用不得当,将会给交流上带来很大不便或误会。

三、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知识的融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对外汉语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内容,把语言教学跟交际文化紧密结合到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贤州主编.《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2]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篇6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加速发展,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未来更是这样。第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语言教育,特别是第二语言教育,也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以及世界和平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高度关注并发展第二语言教学对于促进当今社会进步及部署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概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在使用汉语的环境里如中国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国人称之为对外汉语教学;另一部分是在非汉语环境里进行的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1]这两部分虽然在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上有差异,但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教授汉语语音、语法、词汇、汉字和文化等方面的规则,让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从而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是世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得汉语故乡的天时地利,所以应该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和基地,应该在汉语的研究、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师的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人欣慰的是,遍布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如此之多,但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无论从教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上来看,都是不可比拟的。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前景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六种语言之

同时汉语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是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文化精髓。中国也因此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着无数外国人前来学习。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字及文化的魅力在世界上的影响是巨大的。近年来,随着各国交流的不断频繁,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而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沟通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以及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现代汉语的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汉语教学还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主要大学开设中文系或中文课程,很多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以美国为例,在1960年到1995年,美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由1700多人上升到26000多人,35年间增加了15倍,而现在美国有800多所大学中设有中文系所[2]。法国,近几年学习汉语的人数以20%的速度增长,是法国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语种[2]。韩国在1992年与中国建交后学习汉语的人数猛增,在300多所大学中开设中文专业的已达130所[2]。日本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汉语教学最热的国家之一,到90年代,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110万[2]。

种种资料数据显示,汉语教学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是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和世界进行成功交际的重要手段。有学者认为学习汉语可以发展儿童智力,因此可以作为儿童的启蒙语言[3]。可见,中国的语言魅力及文化底蕴是不言而喻的。可以预料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将来也会面临更多的学习者,更高的学习需求,承担更重的任务。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的汉语教学的工作者,都将为这一前景而深受鼓舞。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面临的任务

我们知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但是当我们看到世界汉语教学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世界部分地区学习汉语的人数还远不能与学习英、法、德、西等语言的人数相比,在世界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4],在有些地区,还谈不上所谓的“汉语热”。现代汉语的教学虽日益受到重视,但至今未能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因此,在当今的21世纪的信息社会,大力推广汉语教学、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首要任务。

(一)改革汉语教学的方法

中外教学者普遍对目前汉语学习的效果不太满意,要达到同样的目标,学习汉语的时间往往比学习其他第二语言所花的时间多。当然,这其中有客观因素。比如,汉语本身最大的特点,即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5]。而且汉语属于表意文字,这对于母语是表音文字的学习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加之世界上的语系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不同语言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难点和难度是有差异的。其实真正影响学生对汉语的认知障碍不是汉字、语音、语法,而是汉语的意合特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外国人在中国呆了很长时间,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可是往往在特定的情景中闹了笑话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把原因完全归咎为汉语本身的难点以及汉语学习者起点低等客观因素,其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我们没有找到针对汉语特点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

改革教学方法,需要研究并借鉴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为我所用。同时还需要很好的处理在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听说技能与读写技能的关系,目的语和母语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另外还需要针对汉语的特点,加强对汉语教学特殊规律的研究。我们都知道,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体系,而且汉语属于表意文字,这对于刚刚接触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由简到难,由图画到文字,逐步深入,先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一边学,一边玩的乐趣。

(二)加强汉语理论的研究

理论研究的指导不仅对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加强理论研究,首先要突出汉语特点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这就要求要继续介绍、引进和借鉴国外有关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的理论、学说和观点。与此同时,还必须要结合汉语的特点,从而探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其次还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理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与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要加强汉语理论研究,对跨学科理论的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此外,还需要从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不断充实、深化汉语理论。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氛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果。对外汉语教师也是一样。近年来,由于中国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实力为汉语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汉语学习者的不断增多,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师队伍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量,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职教师的培训已迫在眉睫。

总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伴随着“汉语热”的到来,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仍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也更加艰巨,不过我坚信,只要我们完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指导和教师队伍建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一定会蓬勃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询.对外汉语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对学科性质、特点的再认识「J.对外汉语教学名家讲堂,2006.

[2] 刘询.面向21世纪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3] 邢福义.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J.语言文字应用,2000,(1):49-59

篇7

(一)网络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汉语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外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以及大众的关注和重视。

尽管为了应对“汉语热”现象,中国政府和民间都培养了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师,但是由于生源分散,加上没有实现教师本土化,教师资源仍旧缺乏。另外,汉语学习者居住分散,不易集中教学。他们身居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或学业,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汉语。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因此学习者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孟繁杰,2010)。此外,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特别是一对一教学,学费都比较高昂。

然而,在网络上开展的对外汉语教学,即在线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优势却能有效解决这些瓶颈。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能极大地整合教师资源,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另外,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集中接受教学,同时又能给学习者提供个别辅导的机会,可以打破因时间、空间而造成的学生分散的局限(赵勇,2009)。网络教学能极大地整合教师队伍和资源,节约人力、物力,降低成本,减少学习费用。同时,网络课堂能实现多媒体软件和学习工具与课堂教学无缝结合。

(二)网络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对外汉语教学仍滞后于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网络对外汉语教学一般分为异步式教学和实时式教学两种类型。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的网络对外汉语教学网站总体上偏重异步式教学,学生通过付费便可随时获得预先制作好的教学课程节目,这些学习课件基本能满足初级学习者的需求。目前网络实时课堂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很少有参与的互动机会。教学内容一般侧重知识点,对中国文化的整合不够深入。而汉语教学面向的是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习者,学习者的需求和目的各不相同,多数人学习汉语大都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如商务、文学、医学、哲学等有需求和兴趣。再加上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师生情感交流较少,在线学习时,学习者常常感到与教师互动比较困难。显然异步式教学中的学习课件并不能满足学习者进一步的学习需求。此外,由于在线网络教学的独特性,将传统的教学法照搬到网络课堂的做法也行不通。

二、内容型教学法

我们认为,解决网络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贯彻内容型教学法的理念来实现。内容型教学法的全称叫作“基于内容的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下文简称CBI),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二语教学途径。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method),而是一种教学路子(approach)。内容型教学法是通过运用目的语教学内容,把语言系统与教学内容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成为教学的目的,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仅仅把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一个载体(夏语曼,2009)。我们要强调的是,内容型教学法不是与其他教学法处于平行的地位。以内容型为主导,并不是说要取代传统的教学法,而是强调将内容型教学的理念与教学方式渗透到传统的教学法中去。

CBI的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学习新信息,课程设置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胡月朦,2013)。CBI在教学中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多研究表明把语言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Kasper(1997)对比只参与ESL课程和同时参加ESL和内容课程的学生,发现后者的读写能力高于前者,且总体成绩较好。(刘弘,2009)

第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因为CBI往往需要老师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相关的专业进行教学,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学习他们想学的知识,并且参与课堂上话题和活动的设计时,能显著提高其自觉性和积极性,就可以避免因在线学习无分数压力而产生的懈怠。

第三,在CBI教学模式下,语言学习与各种有意义的内容结合了起来,这有利于消除在大多数教育系统中语言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人为分离。另外,在CBI的课堂上,学习者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内容时,处于低焦虑的环境中,有利于更有效的语言习得。(胡月朦,2013)

三、当前网络对外汉语教学存的弊端

我们调查了三个对外汉语教学网站:政府官方主办的网络孔子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创立的“网上北语”以及比较知名的民间网站Chinesepod,发现目前对外汉语网站还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一)课内互动不足

现今的对外汉语网站大多提供的是异步式教学,网站提供预先制作的课程节目给学习者,这样的异步式教学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例如,网络孔子学院提供实时课堂,老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授课,为师生可以进行对话与互动提供了机会。但是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该网站的实时课堂大多与传统的教学课堂无异,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师生很少有互动交流,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机会很少。只有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储存语言知识的能力。

(二)课外阅读及听说材料不足

就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说,大量的泛听泛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适合学习者阅读及听说的材料很少,像“网上北语”和Chinesepod网这样的营利性网站提供的教学节目都是适合网络课堂中精听精读的,几乎没有用于课外阅读和听说练习的语言输入材料,当然,这也是由这些网站的性质决定的。网络孔子学院则主要提供视频类的学习材料,没有阅读练习材料。可见,建立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课外阅读及视听材料,对于汉语学习者是必不可少的。

(三)课外互动及实践的不足

尽管像“网上北语”、Chinesepod网、网络孔子学院等机构都有建立类似于学生社区这样的版块,但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并不多,特别是关于学习内容的一些讨论。另外,学生很少有写作的机会,即使有也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批改意见。我们建议学习者应经常在课下约时间,共同讨论学习的内容或某一主题,增加课外互动及锻炼的机会。教师也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四)教课类型单一

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对话为主,语体单一,缺少书面语体。“网上北语”和Chinesepod网的课件中都有以对话为内容的课件。它们是以音频授课,由两个人对话为内容,书面语体涉及的很少。

四、内容型教学法在网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语言输入

1.输入假设

内容型教学法主要建立在Krashen(1983)的理论基础之上。Krashen提出“语言输入假设”,他认为可理解性的输入(即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i+1)是促进二语习得的唯一原因。他强调当学习者能够理解略微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时,自然的语言习得就会产生。同时他认为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教学法要优于语法教学或以句型联系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不仅可以学到内容信息,而且能借助语境学到语言知识。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应该注意听读材料的大量输入。

2.加强语言输入的具体对策

在平时,教师应当提供适合学生水平的泛听泛读的材料来源,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输入。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或专业选择上课要讨论的主题,最好让学生一起参与主题的制定,让学生学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知识,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和学生约定时间或在上一节课中给学生制定下一节课要讨论的主题内容,然后将涉及的知识点制成学习课件,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点的输入。此外,让学生根据制定好的主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泛听泛读,事先做好语言输入的准备。

(二)语言输出

1.输出假设

语言输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另一重要方面,以“在用中学”为核心的交际语言教学法也主张给学习者提供机会在各种各样有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大胆使用第二语言。通过言语交际活动,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尤其是语言流利程度提高很快(冯纪元、黄姣,2004),并且语言输出能帮助学习者消化并吸收知识点、检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锻炼语言储存的能力。(牛强,2001)

2.加强语言输出的具体对策

在上课时,教师要运用内容型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作为课堂的中心。如果教学内容是中国商务礼仪,那么这堂课则主要围绕礼仪来展开,教给学习者在与中国商人做生意时要注意的细节,如礼尚往来、座次讲究、点菜细节等。讲课时要注意与学生互动,并且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如:可以让学生模拟情景,进行对话。也可以让学生说明中西方商务礼仪上的不同,通过语言输出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或对该内容的看法,教师则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授课。因为学生经过收集资料、交流看法、教师指正等环节已经对课堂内容有了较多的了解,因此教师授课时就比较容易了。最后让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练习,进行语言的第二次输出。教师与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要保持紧密的联系,教师要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课下及时交流。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的输入有利于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习得,是语言输出的前提条件;语言输出则是对语言输入成果的检验。输入和输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两个重要方面。

篇8

对外汉语教学界历来十分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早在1956年之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就创造了“相对的直接法”的教学方法,强调精讲多练,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归纳语法。但对外汉语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发展中借鉴了国内的外语教学法和国外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个世纪70年代,主要采用“听说法”,强调“听说领先”;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行为主义,推行“结构法”,以“句型操练”为主;之后又引进了“认知法”和“功能法”,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注重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趋向国际化、综合化。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加入了新的元素。

一、计算机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回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已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的应用遍布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他传媒设备和现代技术的介入在学校教育及第二语言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从黑板、粉笔和图片,到幻灯机、录音机和录像机,直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一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带动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和改善。

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教学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初期,教学内容仅限于提供语法和词汇指导。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以认知理论为依托的第二代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教学。九十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追求的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实现虚拟的人――人交流。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由此创设的现代化远程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对外汉语教学也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开展网络教学,从而开创对外汉语教学的新篇章。

二、汉字教学现状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符号系统,属于表意文字。“汉字教学作为语言要素教学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1]但是在以往的实践中,“与其他汉语要素相比,汉字教学从研究到教学一直处于滞后状态”。[2]通过这一“滞后状态”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教学的特殊性。汉字虽是记录汉语的符号, 却有自身的系统与结构规律。汉字有三个要素: 形、音、义。字形反映造字之初的语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音、义发生变化,但其变化并不直接影响字形。汉字字形与其语义在变化上的这种“不同步”,形成二者在规律上的差别。在汉语学习中, 不了解字形, 就无法掌握汉语的读写技能。汉字的性质, 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特殊性。

汉字教学的内容与重点的确定往往取决于对汉字性质的认识。翻检已有的汉字教材,有关认读或识字一般有两多:一是讲字源的多,二是充当意符的独体表意字多,可以充当音符的极少,甚至没有。具体教学,因考虑留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限制,有关汉字认读和书写的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各校和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各有偏重,却不会偏离这一整体思想。在学习汉字的各种方法中,利用形旁推测词义的比例最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据形旁义辨别形似的形旁。这些反馈信息可以说明我们的教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学生在读音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见字不知音”是最大的困难。由此可见,我们的汉字教学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三、网络时代汉字教学的构想

21世纪以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教>!

首先,汉字教材的编写可以借鉴阅读法的相关原理进行组织编排。以同阶段的综合课为准,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真实性、实用性,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就产生兴趣,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

其次,汉字教学的课程设置也应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习的规律。我们的课程设置要把握好时间和频率,不能一周只有一节课,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之后就不再安排汉字教学。此外,注意汉字课与其他汉语课的联系,要考虑内容的相关性,从而选择恰当的时间和顺序安排汉字教学。

再者,汉字课堂的具体实践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独体的象形字比较容易认读和书写,在学过基本笔画和笔顺后,可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认写。

练习部分的设计也要有一定层次性,要难易结合,注重汉字音、形、义的结合,还要兼顾认读、书写和运用的结合。课后作业的设计要重视,应结合内容的趣味性,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其实,在整个汉字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融汇很多知识和方法才能完成汉字的教授。教师除了识记性的知识要扎实和丰富外,还要学习更多的现金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好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来完善汉字教学。

篇9

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人们对于汉语的学习,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语言教学了,而是对隐藏在语言文化背后的文化因素的兴趣更加浓厚。这也就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应是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更应当是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的教学。而要想进一步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完善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则应首先着眼于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是语言文化构成的基础,而语言又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因此,民俗文化不仅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也是引导汉语学习者融入汉语文化的沟通纽带。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必须涉及的。而民俗文化,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文化的起点,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难点所在。

二、民俗学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民俗”是一个从日语中借来的词,、在英语中被称为folklore,直译为“人民的知识”、“群众的智慧”。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一个民族最源远流长,最富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种文化交汇的语境中,凸现的便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而民俗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1.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蕴含了大量文化因素的语言。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语、吉利语、委婉语、俏皮话、禁忌语、祷词、招呼语和在特殊场合或仪式中使用的行话、黑话、隐语、咒语等。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难点,但也是深入了解汉文化的突破点。

2.节俗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俗便是其中的典型性的代表。通过节俗文化,学习者们可以了解一些中国特色的词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方面的词语等。例如:在教师介绍春节时,会涉及到“过年好”“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等词语。在介绍端午节时,一定会涉及到“粽子”“龙舟”等词语。在介绍元宵节时,一定会涉及到“元宵”“汤圆”“灯谜”等词语。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因此,必须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拜年、发红包、吃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俗,才能使学生明白并掌握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节俗词语。假若学习者只是简单了解却不理解这些词语和礼仪背后的民俗文化以及这些节日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便更加不可能学习好、利用好汉语了。

3.称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节俗和一些特有的汉语民间语言,还要注意在口语交际中的民俗语言文化。例如:在称谓方面,中国人喜欢称与自己对年龄差不多的男女为大哥、大姐。或者在姓氏后加上哥,姐等,如“张哥”“王姐”等。这事实上是中国人热情、淳朴、豪放的表现,表达了中国人的一种平等意识。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一个陌生人为什么叫自己的哥哥或姐姐,使得他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4.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往往偏于谦虚、礼貌、委婉。例如:中国人在面对夸赞时,往往都会回答:“哪里哪里”,而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在面对夸赞时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因而,在他们热情夸赞中国人,却往往得到一句“哪里哪里”的回复时,可能会不理解,甚至认为中国人虚伪。而此时,单纯的进行交际问题告诫,并不会使留学生完全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必须将蕴藏在语言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讲解给汉语学习者,使他们真正明白中国人在称谓中体现的谦逊、热情。

因此,中外文化差异常常造成语言交际上的误解。中国人的含蓄委婉常常时留学生觉得中国人虚伪,不真实。而国外文化的开放直接常常使中国人难以理解。只有使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语言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语言交际中做到举一反三。

5.特有的民俗意象

中国的农耕经济使得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正面形象,而狗、狼、鼠则常常是奸诈狡猾的反面形象。因此,许多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鸡鸣狗盗、猪狗不如等,往往都带有贬义。而西方文化是在采集狩猎的经济生产模式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采集狩猎过程中需要狗的协助,因此,一些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lucky dog,jolly dog,work like a dog等词语中,狗都是表示可爱的,努力的。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面对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学习者,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将语言的含义教授给学生,必然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再次面对类似的语言现象时,仍旧不能够学会处理,只有我们将民俗文化的内容以及形成的原因告诉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理解,避免闹出笑话并在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学会独立处理这种语言现象。

在颜色方面,中国人一直喜欢喜庆的红色,将白色作为丧葬时使用的颜色。因此会有红红火火、三尺白绫等词语。在学习这些词语时,如果是一个日本学习者,看到这样的词语,一定会将红红火火认定为不好的词语,而将三尺白绫认为是积极向上的词语。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日本的民俗文化对于红白两个颜色所象征的含义是完全相反的,这就需要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各个国家的民俗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的差异,就必须处处注意带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这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都能够全面深刻的学习语言知识。

三、民俗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篇10

诚然,中国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的文化因素的融入,客观上生成了民族软实力构建的一条路径,但这条路径的实质性建树,还有待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现实若干文化传播困境的突破。这些困境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文化教学目标遭遇困境。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发展阶段,虽然文化因素被不断引入,也有学者呼吁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双重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目标依然主要着眼语言的工具性。建国初期到1978年时期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语言技能,这是单一的语言培训;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期旨在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影响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主要是为了解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语境中的交互能力。由此可见,所有时期的着眼点依旧是语言,即便人们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这种文化不是游离于语言教学的总目的———交际,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目的在于更顺畅地进行交际,而非其他。”事实上,将文化教学限定在训练语言技能的范畴之内,固然可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然而若仅仅出于工具理性的实用思考,不仅会削弱语言教学所应具备的人文关怀教学功能,而且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更会在今天的国际背景中丧失以语言推广承载文化传播的战略意义。

第二,文化教学表述遭遇困境。由于直到20世纪80年代,文化因素才真正被较为主动地导入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就面对涉及语言交际中文化影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而言,人们因其诞生时间过短而来不及基于充足经验清晰界定应突出的表述内容,即人们无法较好地给跨文化交际能力下定义,无法较好确认其内涵,无法较好明晰其培养要求,其“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相关的文化教学表述更多只能作为一个新观念停留于模糊的理论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文化竞争日益白热以及对中国威胁忧心忡忡的国际形势,外国媒体便可借中国“文化教学表述不清”之题发挥,有意指责中国的真实目的仅仅在于文化扩张,从而在抵制中国对外传播文化操作上“师出有名”。

二、基于中华民族软实力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对策

第一,以对外汉语教学双重目标突破现有的单一目标。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并重的双重目标,强调对外汉语工作者既要注意语言本身的教授,更要着眼隐藏在语言教学背后的文化价值。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过于重视语言的工具属性,而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在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同时,凸显其促进文化交流的深层内涵。一方面,文化传播的目的性(人类的文化传播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活动)、媒介性(文化传播需要通过某种媒介)、交互性(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交流共享信息)、创造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信息加工处理进行创新)、永恒性(文化传播跨域时间、空间界限)这五大属性决定了语言作为其不可分离的媒介和符号。另一方面,作为产生教学的原动力的文化传承需要,决定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便是执行文化推广的任务,具体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对外汉语工作者需要自觉并自信地透过教学手段推广中国文化,从而最终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增强。

第二,以清晰的文化教学表述突破“文化霸权论”以及“文化”。“文化霸权论是后殖民理论中的一支,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被殖民国家取得独立后,原宗主国试图在文化上对原被殖民国家施加影响和控制。二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原宗主国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对于“文化霸权论”的警惕主要存在于曾遭受过殖民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这也便决定了它们对于外来文化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排斥。具体就中国而言,因为曾经作为东亚朝贡体系核心而无法否认中华文化强烈的影响能力,中国今天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便可能被理解为一种文化霸权,因此便更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清晰表明我们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中国形象而非意图在文化上统治别国。另一方面,面对部分“中国崛起威胁世界”西方理论相伴生的“中国文化”,我们需要在以大国心态从容平和应对的同时,尽可能通过明晰文化教学表述来削弱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疑虑,进而避免越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却越引起世界警惕中国的本末倒置现象。

第三,以明晰的文化内容定位和新颖的教学手段应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类似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汉字、语法等语言要素,文化要素也应该确立相应具体的内容定位。具体就内容选择而言,“首先应基于教育哲学视角,选定的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其次应基于学习理论的视角,让选定的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最后应基于教学理论视角,让选定的课程资源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显示水平相适应”。进一步而言,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客观选取有价值性的多元文化,例如兼具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中国国情的特色艺术文化、影响语言运用的文化。与此同时,就教学手段的创新而言,我们应该采用有利于强调文化感悟的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文化间平等交流的对话教学、有利于缩小不同文化间差异的对比教学等模式,让文化教学更为有趣的同时也更容易达到传播的目标。

第四,以“全球地方化”的理论逻辑指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战略。“全球地方化”理论由罗伯森教授提出,该理论认为“全球”与“地方”不断互动,“地方”并非一味被“全球”同化,二者处于彼此互补、相互合作、交叉渗透的状态,该思想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动画产业的外销出口,而若从文化层面来思考日本动漫企业的营销策略,便可得出唯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与地方环境相契合才能具有强劲生命力的结论。基于上述理论逻辑,中国在推行对外汉语教育时,亦应以更加自信的文化风貌在理解异质教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其他国家的相关成功经验,改革和塑造我们自己的对外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便是需要基于一种让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好别人愿意接受甚至认同的“中国好文化”。

三、结语